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卷目录

     思南府部汇考一

      思南府建置沿革考

      思南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思南府星野考

      思南府山川考

      思南府城池考

      思南府关梁考

      思南府公署考

      思南府学校考

      思南府户口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百二十八卷

    思南府部汇考一

    思南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荆州南裔。周属楚。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郡,三国为蜀南中地。后周属清江郡。隋置黔中郡,寻废,以其地置婺川县,隶庸州,后废庸州,以县属巴东,郡名黔中。唐初为黔州,天宝初,改宁彝郡按《唐书》,招慰使冉安昌以婺川当牂柯要路,请置郡以抚之,乃置宁彝郡。宋初为羁縻州。大观元年,蕃部长田祐恭内附,始建思州治。宣和中,废。绍兴初,复置思州军,领安彝、卬水、思卬、婺川四县。元置新军万户府。明置思南宣慰使司,隶湖广。永乐十一年,宣尉田宗鼎以不法废,改思南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一,婺川长官司四。德江,思卬蛮彝沿河。正统四年以废乌罗府置朗溪长官司,隶府。弘治六年改思卬江长官司为印江县。万历三十四年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 ,俱隶府。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巡抚曹申吉疏请以府领蛮。

    彝、沿河、朗溪三长官司钱粮并入安化县。领县三

    安化县:附郭。

    隋宾化县地。唐因之。五代省入务川。宋因之。元置水特江长官司,寻改为德江司。明初,隶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因德江正长官张镕无子,族人争袭,十馀年莫决。万历三十三年,知府阴镕以舆论详请,巡抚郭子章疏奏改为安化县,设县治府南门外。

    皇清因之。康熙十二年,以三土司钱粮属县,编户十。

    一里。领长官司三“蛮彝、沿河、朗溪”

    婺川县

    宋务州,因婺星飞流化石,故改务州为婺川。明永乐十一年统改为思南府。十二年,始立土知县李明寻易流官隶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印江县

    唐思卬县地。宋废。元改思卬为卬江长官司,隶思州宣慰司。明初因之。永乐间,改隶思南府。弘治八年,长官张鹤龄罪废,改印江县隶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思南府疆域考        通志

    思南府疆域图

    思南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铜仁府界一百里

    西至四川遵义府界,一百里。

    南至石阡府界四十里

    北至四川彭水县界五百里。

    自府治西南至省城六百里,至

    京师七千三百九十五里。

    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五百四十里。

    安化县:附郭。

    东至印江县界,二十里。

    西至石阡府龙泉县界六十里。

    南至石阡府界六十里

    北至婺川县界一百二十里。

    婺川县

    东至四川彭水县界,四百里。

    西至平越府湄潭县界二百里。

    南至安化县界七十里

    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五百里。

    自县治东至本府四百里。

    印江县

    东至朗溪司界十里

    西至安化县界二十里

    南至铜仁府界一百里

    北至沿江司界一百二十里。

    自县治北至本府四十里。

    形胜附

    本府。安化县附郭。

    《唐书》:“牂牁要路。”

    《郡志》:“东接酉阳,西连锦、播,二江襟带于左右,重冈起㐲于四隅,诚控彝咽喉之墟。” 《文献通考》:“山川险阻,狸獠所居。”

    《明一统志》
    群峰叠翠一水萦流

    《本志》“上接乌江,下通蜀楚,舟楫往来,商贾鳞集,秀耸三山,洲分二水。”

    《田秋记》:“岭峤绵亘,溪涧萦纡。”

    婺川县

    《本志》“江城固比金城,丰乐险如天堑。”

    《县治记》:“蜀、楚交会,牂牁要冲。”

    印江县

    圣登耸北,笔架揖西南。水绕村东冈叠秀。

    思南府星野考        通志

    府总

    翼轸之馀

    思南府山川考        通志

    本府。安化县附郭。

    中和山 在府治中。山势纡折,上多古柏,俯瞰江流,为一郡大观。

    三台山 在治河东

    万胜山 在治河东,下临德江。山高数千仞,四面陡绝。知府赵恒镌“仁寿” 二字于山腰之石壁。面有悬羊洞,白石挺出,遥视之,若悬羊然。麓有龙洞,可灌田千亩,中有龙物存焉。岁旱祷雨辄应。背有丹台,上阳子炼丹于此,书“卧月眠云” 四字。顶有真源洞,清澈一泓,即旱甚不涸。

    四角山 在治西十五里,四山锐起,相对思唐山 《方舆胜览》作“唐山” ,在府治东四里,昔人因名郡曰思唐。按《明一统志》:南连何只水,北枕内江水。

    半月山 :在治北五里,形如半月。

    蒲竹山 :在治北二百五十里,极高峻,约数百丈,上产蒲竹。

    嵇公山 在治西二里,一峰突起平地。昔有嵇道人庐其上,仙去。

    崖门山 在治西。两山对峙,崖壁险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崖门,右曰“小崖门。” 永胜、武胜二关依崖而立,郡之门户。

    石马山 :在治北二百八十里。峰峦耸拔,独冠诸山。上有石马。

    思王山 ,在西南三百里,一名“龙门山。” 废费州浮阳县分界处,旧有思王城。

    磈崖山 :在城北二百里,高百丈许,延袤二十里,接酉阳界。

    金竹山 :去治二百里,多产竹。

    白鹿山 :在治西七里。

    东胜山 :在治东三里,孤峰竦峙如画。

    屏风山 :在治北二百里。按《明一统志》:“状如屏风。”

    天马山 在治南二里,即席帽山。山形似马,故名。下有朝阳洞。

    观音山 :在天马山北五里,即观音崖。

    大龙头山 :在天马山东北七里。

    石柱山 :在治西三十里黑鹅溪侧,又名石柱坡。山巅有石屹立如柱。

    铜锣山 在府东十五里。以水出山峡中,如锣鸣也。

    马鞍山 :在铜锣山东十五里。

    纱帽山

    椅子山 俱在府北五里。

    万圣山 在思王山南。四面陡绝,上平坦可耕。郡人李渭筑室读书其中。

    腾山 在石马山东。高数百丈,四壁陡绝,仅容步以入。巅每壁有井,水皆清冽,人避兵其上。笔架山 在石马山南十里。上挺三峰如笔架,高百仞。旁又一峰如笔,时有烟云缭绕其上。高山 去沿河司百里,高二十里许,崒嵂难登,故名。

    堇竹山 在高山东十里,脉自石马山发。“象山 ” 在朗溪司后山麓,形如象鼻。

    大至登山 :在府城东三十里。

    琴德山 去城三十五里。林木苍翠,洞壑最胜。双峰山 ,在城北五里。两峰秀丽,下临大河,与白鹭洲相对。

    九老峰 在治后,群峰环列者九。

    高歇峰 在沿河司北十里。形如壁立,耸峙云表。久雨云出则晴,久晴云出则雨,居人以为“验。仙峰 ” 在治西南五十里。峰甚高峻,上有古寺址,居人时掘出铜磬诸物。

    四方石 在城北三百里,高阔俱五丈,四壁崭然。

    大墩石 在府城外东隅。形状瑰伟,下临德江。昔人平其上,作“净修阁” ,时游览焉。

    迎春洞 在治西,石奇林茂,多名花异卉。“开先洞 ” ,在治西四里。明知府舒应龙建亭于上,傍植松柏。

    石芝洞 ,在治西四里蛮彝司。洞口北向,可布数席。副使徐九皋刻“石芝洞天” 四字。

    藏春洞 ,去崖门数里许,洞不甚深广,而壁石奇润,林树乔郁,妍花异卉,盛产其中。思南之胜,无有出其右者。

    迎仙洞 :在治西十里。

    鼓钟洞 在治西,地名“洞子头洞” ,有二石乳,倒悬而下,击之作钟鼓声。

    狮吼洞 ,在治北三十里,俗讹为“狮洞。” 下泻十馀丈,声如狮吼。有两石对峙如门,半壁如鱼形,俗呼鲤鱼朝天。有湖底泊在洞下,商人在此易舟,达川江,接荆楚。

    燕子洞 在石马山右。深阔险峻。

    明月洞   、跳鱼洞   、凉风洞 俱在沿河司境。

    仙人洞 :在治南三十里。村人以火灾塞其洞。郡守刘谦吉曰:“火炎而壅之,必甚宁。” 泄之。捐资平其坷,层级而上。撤寺于左右建亭,周围设槛,为近境一胜览云。

    大桐崖 在治北五里,有大桐数株,故名。“红崖 ” 在治西五十里。

    “日头崖 ” 在红崖西七十里。

    碑摸崖 去沿河司十五里,高可数十丈,上有仙书红字。又有山崖数处,皆有古篆书。明嘉靖间,酉阳宣抚司来侵地界,乃募人铲去之。手巾岩 在治南七里崖下黑白相间,缕缕如帨。明嘉靖间,知府宛嘉祥、推官陈南星镌“赤壁” 二大字于上,各有题咏,郡人时往游焉。

    穿岩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两石相间,人从间穿出。

    沙子坡 在沿河司东十里。坡旁涌水,极凉。大龙坡 在沿河司东三十里。

    德江 源出定番州,东流经府治,入蜀涪州,合川江。《唐史》云:“城乐县一百五十里许有涪陵水。” 《方舆胜览》云:“思州有巴江水” ,即此。

    河由江 在沿河司北十里,源出铜仁府乌罗司。

    石马江 在沿河司西一百三十五里,流合于德江。

    乌江 源出陆广,经遵义界流至郡城西鲶鱼峡,绕府治入四川涪州,合川江。《唐史》云:“城乐县西一百五十里有涪陵水。” 《方舆胜览》云:“思州有巴江水。” 即此也。

    水德江 在府治东。源出乌江,下通彭水。思印江 在府城东三十里,旧名思卭水,源出朗溪,下流合水德江。

    白鹭洲 :在治城东北。中流烟水微茫,多产文石。游者采之,以供清玩。《广舆记》云:“烟水萧疏,颇似中州。”

    鲶鱼峡 在治西,长十馀里。两崖之间,古木阴森,碧浔澄静,最为幽胜。

    石牛潭 :在治西南三十里。澄澈深广,水际有石如卧牛。

    鹦鹉溪 :在治北三十里。产茶。

    马蹄溪 :在治北五十里。

    宪溪 在治南三里

    黑鹅溪 :在治西十里。昔有青鸾集其上,土人不识,呼为“黑鹅。”

    暮溪 在治东三里。其地多雨,疑有龙物。上费溪 ,在治东北百里,旧费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县界,曰“黔江。” 东北入湖广施州界,谓之“清江。”

    掌溪 :在治南二十里,掌溪铺是也。

    亭子溪 去沿河司五十里。水自龙峒中流出。后溪 在亭子溪北七里,自马鬃岭发源,流入思源江。

    甫南溪 :在沿河司西南七十里。

    鹅溪 在沿河司南九十里。

    桃竹溪 :在沿河司北十里。

    仁溪 在朗溪司治前。一日三潮汐,又名三潮溪。居人引水以溉田。中有川主洲,在司治东南。居人立川主庙于上,因名。

    昔乐溪 :在治东十里,流入德江。

    香炉滩 在治东一里。滩石如鼎,故名。

    牛犊滩 :在治城西北三十五里。滩水奔激,有石状若牛眠。

    九门滩 去城十五里,沙渚潆洄,水分九派。相公滩 ,在城南六十里。

    龚滩 :在治北三百五十里。波涛汹涌,声震陵谷,舟楫上下,甚为艰险。

    齐滩 :在治东北一百二十里。中多石穴,险怪,疑有灵异。

    和尚滩 在治南三十里。中流一石,俨如僧跏趺。

    “袁滩 ” 在龚滩之下。

    七里滩 :在治北六十里。石骨横立,湾有七里,故名。

    培塔滩 在沿河司西北四十里。乱石横江,水势最险。

    五门滩 在沿河司。其下有湖白滩,与黎芝滩相距十里。崖石险峻,皆河由江流所经也。野猪滩 在沿河司南百里。滩多巍石,崖东有石如猪,故名。其下有松滩。

    虎口滩 在沿河司南十里。上下险阻,舟楫难过。

    “迎通滩 ” ,在《碑模》崖下。

    马家泉 :在治南十二里。泉自山麓流出,势如瀑布,俗称“白水泉。”

    温泉 在治北二百里。夏凉冬温,人多浴焉。没溪泉 在治西北八十里,其水日有消长。嵇公泉 在治南嵇公山下,盖嵇公垂钓处。有小鱼,每以夏四月潜于泉底,至明年雷动乃出,渔人网之。

    珍珠泉 在沿河司南。水自石窟涌出,若贯珠然,又颇温,亦名温泉。

    灵泉 在朗溪司东北五十里。其水从石底上升,不消不长,冬温夏凉。

    黄鱼泉 在治北五里。泉产鱼,皆黄色,故名。“金盏水 ” 在治西三里,其水清澈。

    “天鹅池 ” 在石马山之北,山形如天鹅,池当其下,故名。

    真源井 在万山顶。清澈一泓,不溢不涸。“杨柳井 ” 在北山麓,一泉甚清,中有赤碧小蛇,遇大旱出即雨。

    绿井 去朗溪司三里,其水绿,有绿鸠群浴其中。

    一碗井 在朗溪司东四十里,山巅有井,方圆止若一碗,不盈不涸,饮之不竭。

    婺川县

    大岩山 在县东。洞壑深广,为游眺之地。华盖山 崖壑深邃,为前代避兵处。

    潜山 去县二十五里。列嶂之上,一峰拱北如朝即都儒五堡。旧产朱砂。明永乐十三年,抚臣奏称“闻山呼万岁者三。” 礼臣请贺,不允。

    安峰山 在县城外

    笔架山 :与安峰山相去里许。

    卧龙山 在县北五十里。

    岩前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泥塘山 在县南五里。亦产朱砂。

    无党山 在县西,岩深地僻,人迹罕至,或曰“即华盖山” 也。

    凤凰峰 在县东五十里。状若凤凰,上有观音、“文昌” 二阁。

    木悠峰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水月宫。

    万卷岩 ,在县西五里。石累万叠,俨如缥缃。金藏岩 去县五十里,地名祥川,上有鹿井、鸦池。

    山羊岩 在县西五里,地名“熊林” ,其崖形如青箱,文类蝌蚪。

    《青壁 》在县治西,知县陈维藩镌字。

    凤凰冈 在县北四十里。相传昔有凤栖其上。马鬃冈 ,在梦子坡西三十五里。

    马鞍石崖 在县西四里。

    蟠龙洞 在县南大山下。洞广水深,有龙潜于内,洞壁题有“蟠龙化雨” 四字。

    云岩洞 ,在县西一里,中甚宽整,可容百人。外有石柱,柱上有纹迹如霞状。稍前复有大石,四方如玉几然,盖胜地也。

    倒羊江 在县北五里。其水发源不广,由山谷溪流所聚,至隘溪渡,汇丰乐河。

    晓洋江 在县城外,通蜀江。

    丰乐河 去县五十里。其水由龙泉湄潭折入县东,至洪渡入龚滩,北汇川江。

    何只水 ,在县东十一里。何只乃獠之姓名。罗多水 ,在县东八十里。《罗多》亦獠之姓名。其流合丰乐。

    杨溪 去县四里

    隘溪 去县五里,通沿河司。

    香墨池 在县城外,其水清香,汲以注砚,可发墨光。

    来雁塘 在县东北三十里,地名“江边。” 昔有三雁来集其上,后申祐、邹庆、邹奭一时并出,人以为三雁之兆。

    暖塘 在县北五里许。水至冬尢暖,秋分后鱼皆聚,而鲤极多。又去县六十里有温泉,地名“皂池坝” ,其泉四季皆温。

    龙泉 在县东二十里。其泉一日三涨,名曰“三潮。” 水消则澄清,涨则混浊,人莫能测。居民资以灌溉,田亩不病其旱。

    印江县

    大圣登山 在县北五里。端正耸拔,顶平阔可三里许。昔人建铁瓦寺于上,今废。每隆冬雪深数尺,入夏始解,不异峨眉,又呼“大石墩。” 石可作杯物,名为“墨玉。”

    十种山 在县南,群峰叠翠,宛若图画。

    铜鼓山 地名“花崖” ,有山壁立,击之其声如鼓。文笔山 ,在县东二里,山削如笔。

    峨岭山 在县东三里。逶迤一脉,绵亘二十里。山势高耸,自县侧望,则叠翠重岚,宛若屏障。石笋山 在县北五里。山石林立,如笋形。交椅山 在石笋山北一里。

    河缝山 即观音崖。去县七里,壁高数十丈,上有石龛,如须弥座。下有洞,深不可测,去崖里许有石形垂如肺,人呼为“金石肺肝” ,其中多题咏。白水坡 ,在县南五里。山路夹拥,有石壁立,高可二十丈。每春水四溢,则众流咸汇于此。水自壁中悬布如瀑,里人欲觇,岁时丰歉,每以瀑流之有无为券。

    白马岩 在县东山巅,形如白马。

    滴水洞 在县西五里,积沙石而成,有细流从石窦中滴下,如琴声,听之清越。

    叶鱼洞 在圣登山麓

    思卭江 在县城外,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思卭水也。后讹“卭” 为“印。”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三十里。

    龙津 在县南一里,即思南至县官渡也。印江不通舟楫,沿河皆浅石急流,至此略潴小津。居人挺舟夜汎,持火捕鱼,远望星浏千点,火光接天。

    白水泉 在县南三里。水自岩出,飞流如练。双峡 ,在县西。

    中洲 :在县治南岸。两水环流,而洲处其内,平旷一线,长可二里。

    桶溪 在县北二里。溪流湾抱若桶,因名。网陀溪 ,在县北二十里。

    思南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安化县附郭。

    思南府城池 :明弘治辛酉年,知府罗璞始筑土城。正德间,蜀寇至,城亦就坏,知府甯阅继修之。嘉靖二十八年,镇苗寇印江,知府李梦祥重“建。周围七百七十丈馀,高丈五尺,宽八尺馀。为门五:东曰清州” ,西曰清溪,南曰清江,北曰清泉,东北曰遵化。城楼五座,水门城楼一座。万历三十六年,知府宛嘉祥易以砖石,知府赵恒重修,明季圮坏。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府叶蕃重修。康熙十二年,更葺。

    外县

    婺川县城池 ,明嘉靖二年,知县熊价筑土城。二十四年,知县刘敏之重筑,内外封砖。万历甲午年,知县张仕教以“播州兵变,增修坚高,周围五百四十丈,为门四,城楼四座。” 明季兵燹水冲,城楼灰烬,墙垣颓圮。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印江县城池 明嘉靖二十八年,镇筸红苗猖獗,攻劫县治。知县徐文伯筑土城,周围五百一十二丈有奇,为门四,城楼四座。崇祯庚辰年,改建石城。戊子年,为伪南宁侯张先璧蟠踞,数月,尽行拆毁,砖石俱无存。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蒋元捷重修。

    思南府关梁考        通志

    本府。安化县附郭。

    太平关 在城东三里。明正德五年,知府甯阅修。万历十二年,知府帅机重修。

    得胜关 在城南一里。明嘉靖二年,知府周举修。

    永胜关 在城西一里。即大岩门。明知府周举修。

    武胜关 在城西南一里,即小岩门。明知府周举修,帅机重修。

    麻海关 :在城北二十里。

    鹦鹉关 在城西北三十里。

    日头关 :在城西三十里。

    芙蓉关 :在城西南三十里。

    崇山关 :在治南三十里。

    石峡关 :在治东三十里。

    水关 在治南

    通济桥 在治南

    思济桥 在城南,郡人安康创建。

    周道桥 在城南门外西。

    遗金桥 在城北三里许。

    回龙桥 在治西一百里。

    永镇桥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芭蕉溪桥 在城南五十里。康熙八年修建。李公桥 在城河东,久圮。康熙十二年,知府李敷治重修。

    迁善桥 在治北

    七星桥 :去治一百二十里。

    德江渡 在城南

    塘头渡 在城南四十里。

    掌溪渡 去县五里

    婺川县

    虎踞关 在县城外

    飞凤关 在县城北

    芭蕉关 在县城外

    水云关 在县城外

    镇南桥 在县东十五里。

    瓮溪桥 在县东五十里。

    丰乐桥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

    丰乐渡 在县南四十里。

    隘溪渡 去县五里

    晓洋江渡 在县东五里。

    印江县

    峨岭关 在县南七里

    秀宝关 在县南三十里。

    澄清桥 在县治右。明知县颜阶造。

    乐茂桥 在县治东。明知县陈汝和建,久圮。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刘学瀚重建。康熙十一年,知。

    县蒋元捷重修

    南门桥 旧在县东,久圮。康熙十一年,知县蒋元捷改建于南门。

    思南府公署考        通志

    本府

    思南府治 在城南隅。明永乐十一年,以宣慰司改建。正统间毁于兵。景泰三年,知府何辙重建。成化六年,知府王南重修。弘治三年知府金爵,十四年知府罗璞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陈龙岩重修。

    经历司 “在大门左。”

    安化县治 在府城南门外。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王重巽以长官司署创建,知县朱凌霄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雍居敬重修。

    思南城守营署 在府城东门外。

    外县

    婺川县治 在城内东北隅。明嘉靖二年,知县熊价建。万历三十七年,知县姚大受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吴嘉荫重修。

    印江县治 在城内东南隅。明弘治八年,废司置县。知县周文改建。正德五年,知县刘灿重建。嘉靖元年,知县吴缙更修,兵毁。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蒋元捷重建。

    思南府学校考        通志

    本府

    思南府儒学 在府治东北,宣慰田氏废宅也。明永乐十三年,自河东宣慰学迁建。成化间,知府王南建。正德二年,知府甯阅修。嘉靖间,知府李文敏、张镖先后修葺。十五年,知府洪价、隆庆六年,知府田稔更葺之。万历二十二年,知府赵恒、崇祯十二年,知府蔡应申重修。中为正殿,左右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右甃育贤井,引为泮池。外竖屏墙,左右列腾蛟、起凤坊。殿后为明伦堂、馔房、神厨以及敬一亭。启圣祠在殿后。名宦祠、乡贤祠俱在殿前。左学廨在殿后,明末毁。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陈龙岩重建。

    斗坤书院 在万胜山顶。明隆庆间,佥事周以鲁建,今废。

    为仁书院 在真武观。明知府田稔、推官伍佽与郡人李渭讲学于此。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府刘谦吉重修,时集郡人讲学。

    其中

    大中书院 在中和山,为诸生课艺所。

    銮塘胜院 在沿河司。宋绍兴时建,今废,石碑尚存。

    竹溪胜院 在沿河司,尚留遗址断碑,馀无考。学田 ,原额田一百四十三亩六分。

    荒芜田八十四亩三分七釐一毫六丝六微九尘。

    实在熟田五十九亩二分二釐八毫三丝三忽三微一尘。

    原额本色学租仓斗谷二十二石五斗。

    荒田无征谷一十八石三斗六升一合七粒,实在有征本色仓斗谷四石一斗三升八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九粒。

    原额折色学租仓斗谷四十石三斗。该折色学租银八两六分。

    荒田无征折色仓斗谷二十石三斗,无征折色银四两六分。

    实在有征折色仓斗谷二十石,征折色银四两。原额有征学租银三钱。

    府亲辖

    原额学田一百一十亩六分。

    荒芜田七十亩六分

    实在熟田四十亩

    原额本色学租仓斗谷一十五石。

    荒田无征谷一十五石

    原额折色学租仓斗谷四十石三斗,该折色银八两六分。

    荒田无征谷二十石三斗,无征折色银四两六分。

    安化县儒学 附府学

    外县

    婺川县儒学 明嘉靖间,郡人御史敖宗庆具疏设学在县治南。万历五年,知县洪朝璋迁于县左。九年,知县侯卿皋重建。

    学田 原额田一十五亩。

    荒芜田六亩二分五釐

    实在成熟田八亩七分九釐五毫。

    原额本色学租仓斗谷三石。

    荒田无征谷一石二斗四升一合。

    实在有征榖一石七斗五升九合。

    印江县儒学 明万历中,邑绅萧重望疏请开设,建于治南,后毁。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刘学瀚鼎建。

    文庙、两庑戟门。其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俱康熙

    十一年建

    学田 :原额祭田一十五亩。

    荒芜田六亩六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九尘。实在成熟田八亩九分三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一尘。

    原额本色学租仓斗谷四石五斗。

    荒田无征谷一石八斗二升七粒。

    实在有征谷二石六斗七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三粒。

    原额“全熟学田三亩。”

    原额全征学租银三钱

    思南府户口考        通志

    府总

    《户口》、原额六千四百八十二户

    《人丁》,原额五千二百一十三丁五分,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三千五百二丁四分一厘四毫六丝。

    旧征《差人丁》一千五百五十六丁七分五毫;三十一年增六十二丁三分二釐四丝,三十五年增九十二丁六釐。

    原额丁差银八千一百八两二钱二分二釐二毫九丝七忽三微五尘四渺。丁逃无征银五千七百九十八两五分四釐六毫二丝六忽二微九纤四尘。

    实在有征丁差银二千三百一十两一钱六分七釐六毫七丝一忽五纤六尘四渺。

    府亲辖

    户口、原额二千九十五户

    《人丁》:原额一千六百三十二丁,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九百七十五丁二分四釐二毫。

    旧征差人丁五百六十七丁五分。三十一年增三十七丁二分五釐八毫,三十五年增五十二丁。

    原额丁差银二千二百八十七两九钱一分七釐八毫七丝八忽五微,丁逃无征银一千三百六十七两六钱六分一厘四毫七丝五忽。实在有征丁差银九百二十两二钱五分六釐四毫三忽五微。

    安化县

    户口、原额一千六百一户

    《人丁》:原额八百九十二丁,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四百四十九丁六分七釐二毫六丝。

    旧征差人丁四百二十五丁五分三釐五毫。三十一年增六丁七分九釐二毫四丝。三十五年增一十丁。

    原额丁差银二千一百五十三两七钱二釐四毫一丝八忽七微八尘。丁逃无征银一千四百二十三两四钱六分六毫四丝三忽四微四纤一尘七渺。

    实在有征丁差银七百三十两二钱四分一厘七毫七丝五忽三微三纤八尘三渺。

    婺川县

    户口、原额八百七十三户

    人丁:原额五百三十六丁五分,内除三十一、三

    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四百五十七丁五分。

    旧征差人丁,七十一丁一分七釐。三十一年增二丁七分七釐,三十五年增五丁六釐。

    原额丁差银二千三百二十九两四钱一分五釐一纤九尘九渺,丁逃无征银一千九百八十六两四钱七釐一丝三忽六纤四尘五渺。实在有征丁差银三百四十三两七釐九毫八丝六忽九微五纤五尘四渺。

    印江县

    《户口》、原额一千九百一十三户

    《人丁》原额二千一百五十三丁,内除三十一、三十五两年清编抵补外,尚逃亡人丁一千六百二十丁。

    旧征差人丁四百九十二丁五分,三十一年增一十五丁五分,三十五年增二十五丁。

    原额丁差银一千三百三十七两一钱八分七釐五尘五渺,丁逃无征银一千二十两五钱二分五釐四毫九丝四忽九微八纤七尘八渺。实在有征丁差银三百一十六两六钱六分一厘五毫五忽二微六纤二尘七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