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边裔典 第二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十卷
方舆汇编 边裔典 第三十一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

     第三十卷目录

     百济部汇考

      汉成帝鸿嘉一则

      后汉世祖建武一则 明帝永平一则 安帝元初一则 桓帝延熹一则 献帝建安

      一则

      魏明帝青龙一则

      晋武帝太康一则 惠帝元康一则 永兴一则 康帝建元一则 穆帝永和一则 简

      文帝咸安一则 孝武帝宁康一则 太元四则 安帝义熙二则

      宋武帝永初一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七则 孝武帝大明二则 明帝泰始二

      则 泰豫一则 废帝元徽一则 顺帝升明二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明帝建武一则 和帝中兴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普通二则 中大通一则 大同一则 太清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文帝天嘉一则 废帝光大一则 宣帝大建五则 后主至德二则

      隋文帝开皇六则 炀帝大业四则

      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五则 高宗永徽二则 显庆一则 龙朔三则 麟德一

      则 仪凤一则

      后唐废帝清泰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沃沮部汇考

      后汉世祖建武一则

      魏少帝正始一则

     大驾洛部汇考

      后汉世祖建武一则 献帝建安一则

      梁武帝大同一则

    边裔典第三十卷

    百济部汇考

    成帝鸿嘉三年百济始祖温祚立

    按《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始祖 温祚立。”汉鸿嘉三年父《高句丽》王朱蒙,以在东扶馀时所 娶李氏女子类利为太子。温祚与兄沸流恐不相容, 南行。沸流居弥邹忽,今仁川府。温祚都河南慰礼城, 今稷山县,国号百济。初以鸟干等十人从行,故号十 济。后以百姓乐从,改百济。徙南汉山城,今广川。又徙 南平壤城,今汉京,以扶馀为氏。系出扶馀,故云沸流。 以其都水土咸湿,不能居,到慰礼,见宫室之盛,惭愤 死。《百济》患《靺鞨》来侵,以族父《乙音》有智识,为右辅,委 兵事。及卒,以《解娄》代之。神识渊奥,年过七十,膂力不 愆。王都有老妪化为男。王遣使《马韩》告迁都《汉山》,仍 定疆域,北至《𬇙河》,南限《熊川》,西穷大海,东极《走壤》。立 东明王庙及国母庙。汉城人家马生牛,一首二身,“日 者曰‘牛。一首二身者,大王并邻国之应也’。”王喜,遂有 吞并辰马之志。

    后汉

    世祖建武四年百济王多娄立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始 祖温祚薨。太子多娄王立。”汉建武四年是年,《百济》国始种 稻。

    明帝永平十年百济王多娄在位四十年薨太子己娄立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安帝元初四年百济王己娄在位五十一年薨太子盖娄立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桓帝延熹九年百济王盖娄薨子肖古立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盖 娄王薨,其子肖古王立。”汉延熹九年节妇《都弥》妻与其夫 同奔《高句丽》,《盖娄王》闻都弥妻艳,留都弥,使近臣诈 为王,欲私之。妻请更衣,诈饰一婢荐之。王知见欺,诬 都弥以罪,曤两目,置小舡,泛之河,更欲乱其妻。妻托 月事不从,逃至《泉城岛》,遇其夫,遂同奔《高句丽》。

    献帝建安十九年百济肖古王在位四十九年薨子仇首王立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明帝青龙二年百济仇首王薨古尔王立

    按《魏志》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仇首王在位二十 一年薨。肖古王弟古尔王立。”魏青龙二年《改官制》,置“内臣 佐平,掌宣纳事,内头佐平,掌库藏事,内法佐平,掌礼 仪事,卫士佐平,掌宿卫事,朝廷佐平,掌刑狱事;兵官 佐平,掌外兵马事。六佐平并一品。”又置达率二品,恩 率三品,德率四品,捍率五品,奈率六品,将德七品,施 德八品,固德九品,季德十品,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 品,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立《犯赃之 禁》。凡官人受财及盗者,三倍征赃,禁锢终身。

    武帝太康七年百济古尔王薨子责稽王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惠帝元康八年百济王责稽为貊兵所害在位十三年子汾西王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永兴元年乐浪太守遣刺客刺杀百济王汾西在位七年比流王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晋永兴元年汾 西诸子皆幼,国人立《仇首王》子比流久在民间,宽慈 爱人。

    康帝建元二年百济比流王在位四十一年薨汾西王子契王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穆帝永和二年百济契王在位三年薨比流王子近肖古王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简文帝咸安二年春正月辛丑百济王遣使贡方物六月遣使拜百济王馀句为镇东将军领乐浪太守按晋书简文帝本纪云云

    孝武帝宁康三年百济近肖古王薨子近仇首立

    按《晋书》本纪及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近 肖古王在位三十年薨。太子近仇首立。”晋宁康三年《百济》 自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近《肖古》以高兴为博士,始有 书记。

    太元九年百济来贡是年近仇首王薨子枕流王立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九年秋七月己酉百济遣使来贡方物

    按《朝鲜史略》,“百济近仇首王在位十年薨。子枕流王 立。有僧摩罗难陁自晋至王迎置宫内,礼敬焉。始立 大学,颁律令。”

    太元十年,《百济》《枕流》王薨,弟《辰斯》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枕流 王在位二年薨。弟辰斯立。设关防。自青木岭北距八 坤城。西至于海。”

    太元十一年夏四月以《百济王》世子馀晖为使持节 都督镇东将军《百济王》。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太元十八年,《百济》王《辰斯》薨,《阿莘王》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畋 于狗原,薨于行宫。在位八年。阿莘王立。”太元十八年以其 舅《真武》为左将,委以兵事。武沉毅有大略。

    安帝义熙元年百济王阿莘薨子腆支立

    按《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阿 莘在位十四年薨,太子腆支立。”晋义熙元年初,《腆支》质倭, 因仲弟《训解》摄政以行,太子还,季弟《碟礼》杀《训解》自 立。《腆支》闻王讣,请倭主归国。倭主遣还,以兵卫送至 国界。闻变,依海岛。国人杀《碟礼》,迎立为王。

    义熙十二年,以百济王馀映为镇东将军百济王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百济本传》,“百济国 本与高丽俱在辽东之东千馀里。其后高丽略有辽 东百济略有辽西。百济所治谓之晋平郡晋平县。”义 熙十二年,以百济王馀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 事镇东将军百济王。

    武帝永初元年秋七月镇东将军百济王扶馀映进号镇东大将军

    按《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本传。高祖践祚。进 号镇东大将军。

    按《朝鲜史略》,“百济腆支王在位十六年薨,子丑立。”按此一王之名朝鲜所载与宋书互异姑两存以备参考

    少帝景平二年映遣长史张威诣阙贡献

    按《宋书少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云云。

    文帝元嘉二年诏谕百济国王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元嘉二年诏 之曰:“皇帝问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 百济王累叶忠顺,越海效诚。远王纂戎,聿修先业。慕 义既彰,厥怀亦款。浮桴骊水,献賝载贽。故嗣位方任, 以藩东服。勉勖所莅,无坠前踪。今遣兼谒者闾丘恩 子、兼副谒者丁敬子等宣旨慰劳,称朕意。”其后每岁 遣使奉表献方物。

    元嘉四年。百济王久尔辛在位八年薨。子毗有立 按《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元嘉六年七月。百济王遣使献方物。

    按:《宋书文帝本纪》云云。

    元嘉七年诏授百济王馀毗爵号。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七年百济王 馀毗复修贡职。以映爵号授之。”为此馀毗之名与史略毗有异亦并存之 元嘉十七年。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元嘉二十年。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元嘉二十七年。春正月辛卯。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以上《宋书文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本传》。二十七 年。“毗上书献方物。私假台使冯野夫西河太守。表求 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与之

    孝武帝大明元年冬十月甲辰以百济王馀庆为镇东大将军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传》。“毗死。子庆代 立。世祖大明元年。遣使求除授。诏许之。”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毗有,在位二十九年薨,子馀庆 立,是为盖卤王。”按史略毗有在位二十九年庆立当在孝建二年今从正史故附录于此 大明二年百济王庆请除授右贤王馀纪等诏皆授 为将军。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传》,二年,庆遣使 上表曰:“臣国累叶,偏受殊恩,文武良辅,世蒙朝爵。行 冠军将军右贤王馀纪等十一人,忠勤宜在显进,伏 愿垂愍,并听赐除。”仍以行冠军将军右贤王馀纪为 冠军将军,以行征虏将军左贤王馀昆、行征虏将军 馀晕并为征虏将军;以行辅国将军馀都馀乂并为 辅国将军,以行龙骧将军;沐衿馀爵并为龙骧将军, 以行宁朔将军;馀流糜贵并为宁朔将军,以行建武 将军。于西馀娄并为建武将军。

    明帝泰始三年冬十一月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泰始七年冬十月戊午,《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以上《宋书明帝本纪》云云。

    泰豫元年百济遣使奉表于魏请师伐高丽

    按《宋书》,不载。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延兴二年秋八 月,百济国遣使奉表请师伐高丽。 按《百济本传》:“百 济国,其先出自扶馀,其国北去高句丽千馀里,处小 海之南。其民土著,地多下湿,率皆山居,有五谷。其衣 服饮食与高句丽同。延兴二年,其王馀庆始遣使上 表曰:‘臣建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 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协和 天休,不胜系仰之情,谨遣私署冠军将军、驸马都尉 弗斯侯、长史徐礼、龙骧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 投舫波阻,搜径元津,托命自然之运,遣进万一之诚。 冀神祇垂感,皇灵洪覆,克达天庭,宣畅臣志,虽旦闻 夕没,永无馀恨’。”又云:“臣与高句丽源出扶馀,先世之 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亲率士众,陵践臣境。 臣祖须整旅电迈,应机驰击,矢石暂交,枭斩钊首。自 尔以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馀烬奔窜,丑类渐盛, 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馀载,财殚力竭,转自孱踧。 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 鄙女,执埽后宫,并遣子弟,牧圉外厩,尺壤匹夫,不敢 自有。”又云:“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已。 罪盈恶积,民庶崩离。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且冯 族士马,有鸟畜之恋,乐浪诸郡,怀首丘之心。天威一 举,有征无战。臣虽不敏,志效毕力,当率所统,承风响 应。”且高丽不义,逆诈非一,外慕隗嚣藩卑之辞,内怀 凶祸。豕突之行,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 谋陵王略。“昔唐尧至圣,致罚丹水;孟常称仁,不舍涂 詈。涓流之水,宜早壅塞,今若不取,将贻后悔。”去庚辰 年后,臣西界小石山,北阚海中,见尸十馀,并得衣器 鞍勒,视之非高丽之物。后闻乃是王人,来降臣国,长 蛇隔路,以沉于海,虽未委当,深怀愤恚。昔宋戮“申舟, 楚庄徒跣;鹞撮放鸠,信陵不食,克敌建名,美隆无已。 夫以区区偏鄙,犹慕万代之信,况陛下合气天地,势 倾山海,岂令小竖跨塞天逵。今上所得鞍一,以为实 验。”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 与其使俱还。诏曰:“得表闻之,无恙,甚喜。卿在东隅,处 五服之外,不远山海,归诚魏阙,欣嘉至意,用戢于怀。” 朕承万世之业,君临四海,统御群生。今宇内清一,八 表归义,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风俗之和,士马之盛, 皆馀《礼》等亲所闻见。卿与高丽不穆,屡致陵犯,苟能 顺义,守之以仁,亦何忧于寇仇也。前所遣使,浮海以 抚荒外之国,从来积年,往而不返,存亡达否,未能审 悉。卿所送鞍,比“校旧乘,非中国之物,不可以疑似之 事,以生必然之过。经略权要,已具别旨。”又诏曰:“知高 丽阻疆,侵轶卿土,修先君之旧怨,弃息民之大德,兵 交累载,难结荒边,使兼申胥之诚,国有楚越之急,乃 应展义扶微,乘机电举。但以高丽称藩先朝,供职日 久,于彼虽有自昔之衅,于国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 始通,便求致伐,寻讨事会,理亦未周。”故往年遣礼等 至平壤,欲验其由状。然高丽奏请频烦,辞理俱诣,行 人不能抑其请,司法无以成其责,故听其所启,诏礼 等还。若今复违旨,则过咎益露,后虽自陈,无所逃罪, 然后兴师讨之,于义为得。九夷之国,世居海外,道畅 则奉藩,惠戢则保境,故羁縻著于前“典,楛贡旷于岁 时。卿备陈强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迹,俗殊事异,拟贶 乖衷,洪规大略,具致犹在。今中夏平一,宇内无虞,每 欲陵威东极,悬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风于远 服。身由高丽即叙,未及卜征。今若不从诏旨,则卿之 来谋,载协朕意,元戎启行,将不云远。便可豫率同兴, 具以待事,时遣报使,速究彼情。师举之日,卿为乡导 之首,大捷之后,又受元功之赏,不亦善乎!所献锦布、 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又诏琏护送安等。安等至《高句丽》,琏称昔与馀庆有仇,不令东 过,安等于是皆还,乃下诏切责之。

    废帝元徽三年魏遣使赐百济王玺书不达而还高句丽攻百济杀其王馀庆子文周立

    按《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魏书百济本传》,“延兴 五年,使安等从东莱浮海,赐馀庆玺书,褒其诚节。安 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

    按《朝鲜史略》,《高句丽》王巨琏,自将攻百济,杀其王馀 庆。初,浮屠道琳应募,伪得罪,亡入百济。王好棋,琳曰: “臣棋颇入妙。”王召与棋,果国手,遂信昵之。琳乃说王, 葺城郭,修宫室,蒸土筑城,作石椁,葬父骨。仓廪虚竭, 人民穷困。琳逃还,告之丽王伐百济,围王都,王死于 兵。子文周立。宋元徽三年移都熊津,即今公州。耽罗国,即 今济州。来献方物于百济。耽罗在南海中,初无人物, 有《三那人》从地涌出。人猎海滨,得石函,开之有三女 及诸驹犊五谷种,遂分娶三女,始播五谷,养驹犊,日 就富庶,或称《耽牟罗》。

    顺帝升明元年百济臣解仇弑其君文周立太子三斤王立解仇伏诛

    按《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兵官 佐平解仇弑其君文周,立太子三斤,年十三。二年,王 命真命老讨杀解仇。”

    《升明》三年,《百济》王《三斤》薨,《东城》王《牟大》立。

    按《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三 斤在位三年薨,东城王牟大立。”宋升明三年牟大文,周王 弟昆支子,胆力过人,善射。起临流阁于宫东,高五丈, 又穿池置囿,以养奇禽。谏臣抗疏不报,恐有复谏者, 闭宫门。

    南齐

    高帝建元二年三月百济国遣使朝贡以其王牟都为镇东大将军

    按:《南史高帝本纪》云云。

    明帝建武二年百济王牟大表请除授沙法名等诏可并赐军号

    按《南齐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建武二年, 牟大遣使上表曰:‘臣自昔受封,世被朝荣,沗荷节钺, 克攘列辟。往姐瑾等,并蒙光除,臣庶咸泰。去庚午年, 猃狁勿悛举兵深逼,臣遣沙法名等领军逆讨,宵袭 霆击,匈梨张皇,崩若海荡,乘奔追斩,僵尸丹野。由是 摧其锐气,鲸暴韬凶。今邦宇谧静,实名等之略,寻其 功勋,宜在褒显。今假沙法名行征虏将军迈罗玉赞 首流为行安国将军、辟中王,解礼昆为行武威将军 弗中侯。木干那前有军功,又拔台舫为行广威将军、 面中侯,伏愿天恩特愍听除’。”又表曰:“臣所遣行龙骧 将军、乐浪太守兼长史臣慕遗、行建武将军、城阳太 守兼司马臣王茂、兼参军行振武将军、朝鲜太守臣 张塞、行、扬武将军陈明,在官忘私,惟公是务,见危授 命,蹈难弗顾。今任臣使,冒涉波险,尽其至诚,实宜进 爵,各假行署,伏愿圣朝特赐除正。”诏可,并赐军号。

    和帝中兴元年百济芍加弑其君牟大子馀隆立芍加伏诛

    按《南齐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芍 加弑其君牟太子馀隆立。”齐中兴元年是为《武宁王》,讨《芍 加》,诛之。

    武帝天监元年百济王馀大进号征东大将军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传》,“百济者,先东夷 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 各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馀家,小国数千 家,总十馀万户”,百济即其一也。后渐强大,兼诸小国。 其国本与句骊,在辽东之东。晋世,句骊既略有辽南, 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济郡。晋太 元中王须,义熙中王馀映,宋元嘉中王馀毗,并遣献 生口。馀毗死,立子庆。庆死,子《牟都》立。都死,立子牟太。 齐永明中,除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 王。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寻为《高句丽》所破,衰 弱者累年,迁居南韩地。按本纪王名馀大传作牟太南齐书作牟大与史略同按

    《史略》“是年太子馀隆已立” ,名称互异,今并存以备参考。

    按《朝鲜史略》,“百济移都泗泚,即今扶馀县,国号南扶 馀。”

    《天监》十一年。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普通二年冬十一月百济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以镇东大将军百济王馀隆为宁东大将军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本传》,普通二年,王 馀隆始复遣使奉表,称累破句骊,今始与通好,而百 济更为强国。其年,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 东大将军、百济王馀隆,守藩海外,远修贡职,迺诚款 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 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

    普通五年,以百济王明为绥东将军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五年隆死。诏 复以其子明为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 济王号所治城曰固麻。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 县也。其国有二十二檐鲁。皆以子弟宗族分据之。其 人形长衣服净洁。其国近倭。颇有文身者。今言语服 章略与高丽同。行不张拱,拜不申足则异。呼“帽”曰“冠”, “襦”曰“复衫”,“裤”曰“禅。”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

    中大通六年三月甲辰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大同七年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本传。中大通六年。 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槃》等经义。毛诗博 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

    太清三年百济来贡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简文帝本纪》,“太清三年 五月即皇帝位。”“十二月,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百 济本传》太清三年,不知京师寇贼,犹遣使贡献。既至, 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及景平,方 得还国。

    按《朝鲜史略》,百济不知有侯景之乱,遣使如梁朝贡。 使者至,见宫阙残毁,号泣端门外,见者莫不洒泪。伽 倻乐师于勤知国将乱,携乐器入新罗。王命法知、阶 古万德等学乐。伽倻王嘉悉制十二弦琴,命于勤造 曲奏之,名曰《伽倻》。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句丽,丽人 不知鼓之之法,国相王山岳颇改其制,以奏有元鹤 来舞,遂称元鹤琴。又有王宝高者,入地理山学琴五 十年,传续命得绩。命得传贵金,贵金亦入地理山不 出。王恐琴道不传,以伊餐允兴为南原守,俾传其业。 允兴遣长清安清诣山中学之,传其所秘《飘风》等三 曲。安清传其子克宗。克宗所制音曲,有平调、羽调。

    元帝承圣三年百济王侵新罗

    按《梁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明 帅兵侵新罗,军主《金武功》击杀之,谥曰“圣。”子《昌》立。 梁承圣三年

    文帝天嘉三年闰二月己酉以百济王馀明为抚东大将军

    按:《陈书文帝本纪》云云。

    废帝光大元年百济来贡是年百济亦纳贡于齐

    按:《陈书废帝本纪》,光大元年“九月,百济国遣使献方 物。”

    按,《北史齐后主本纪》,“天统三年冬十月,百济国遣使 朝贡。”

    宣帝大建二年北齐加百济王骠骑大将军

    按《陈书》不载。 按《北史齐后主本纪》,“武平元年二月 癸亥,以百济王馀昌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带 方郡公,王如故。”

    大建三年,《北齐》加《百济》王都督、刺史。

    按《陈书》不载。 按《北史齐后主本纪》,“武平二年春正 月戊寅,以百济王馀昌为使持节都督东青州刺史。 大建四年,百济遣使朝贡于北齐。”

    按,《陈书》不载, 接《北史齐后主本纪》,“武平三年,百济 遣使朝贡。”

    大建九年。《百济》遣使献方物是年百济。又遣使献方 物于周。

    按《陈书宣帝本纪》:大建九年:“七月己卯,百济国遣使 献方物。”

    按《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十一月庚午,百济遣使 献方物。” 按《百济本传》,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 扶馀之别种。有仇台者,始国于带方。故其地界东极 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俱限大海。东西四百五十里, 南北九百馀里,治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 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 城,北方曰熊津城。王姓夫馀氏,号于罗瑕,民呼为鞬 吉支,夏言并王也;妻号于陆,夏言妃也。官有十六品, 左平五人,一品达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 品捍率,五品奈率六品、六品以上冠饰银华;将德七 品,紫带;施德八品,皂带;固德九品,赤带;李德十品,青 带;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 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带。自恩率 以下,官无常员,各有部司,分掌众务。内官有前内部、 谷部、肉部、内掠部、外掠部、马部、刀部、功德部、药部、木 部、法部、后官部。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 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绸部、日官部、都市部。都下有 万家,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统兵五 百人。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以达率为之;郡将三人,以 德率为之;方统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城 之内外民庶及馀小城,咸分隶焉。其衣服,男子略同 于高丽。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拜谒 之礼,以两手据地为敬。妇人衣以袍而袖微大。在室 者编发“盘于首,后垂一道为饰,出嫁者乃分为两道焉。”兵有弓箭刀槊。俗重骑射,兼爱坟史。其秀异者颇 解属文,又解阴阳五行。用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 首。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有投壸、樗蒱等杂戏,然 尤尚弈棋。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赋税以布绢丝 麻及米等,量岁丰俭,差等输之。其刑罚,反叛、退军及 杀人者斩;盗者流,其赃两倍征之。妇人犯奸者,没入 夫家为婢。婚娶之礼,略同华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 治服;馀亲则葬讫除之。土田下湿,气候温暖。五谷、杂 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唯无驼、 驴、骡、羊、鹅、鸭等。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及五帝之神, 又每岁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庙,自晋、宋、齐、梁据江左, 后魏宅中原,并遣使称藩,兼受封拜。齐氏擅东夏,其 王隆亦通使焉。隆死,子昌立。建德六年,齐灭,昌始遣 使献方物。

    大建十年《百济》献方物于周。

    按《陈书》。不载 按《周书宣帝本纪》。宣政元年“冬十月 戊子。百济遣使献方物。”

    后主至德二年十一月戊寅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陈书后主本纪》云云。

    至德四年。秋九月丁未。《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按:《陈书后主本纪》云云。

    文帝开皇元年百济王扶馀昌遣使来贺

    按《隋书。文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传》,百济之先,出自 高丽。其国王有一侍婢,忽怀孕,王欲杀之。婢云:“有物 状如鸡子,来感于我,故有娠也。”王舍之后,遂生一男, 弃之厕溷,久而不死,以为神,命养之,名曰东明。及长, 高丽王忌之。东明惧,逃至淹水,扶馀人共奉之。东明 之后有仇台者,笃于仁信,始立其国于带方故地。汉 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渐以昌盛,为东夷强国。 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历十馀代,代臣中国,《前史》 载之详矣。开皇初,其王馀昌遣使贡方物,拜昌为上 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其国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 九百馀里,南按新罗,北拒高丽。其都曰居拔城。官有 十六品:长曰左平,次大率,次恩率德率,次捍率,次奈 率,次将德,服紫带,次《施德》,皂带,次《固德》,赤带,次《李德》, 青带。次对德,以下皆黄带。次文督,次武督,次佐军,次 振武,次克虞,皆用白带,其冠制并同,唯奈率以上,饰 以银花。长史三年一交代。畿内为五部,部有五巷,士 人居焉。五方各有方领一人,方佐二之。方有十郡,郡 有将,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其衣服 与高丽略同。妇人不加粉黛,辫发垂后。已出嫁,则分 为两道,盘于头上。俗尚骑射,读书史,能吏事。亦知医 药、蓍龟占相之术。以两手据地为敬。有僧尼,多寺塔。 有鼓角、箜篌、筝竽、篪笛之乐,投壸、围棋、樗蒱、握槊、弄 珠之戏。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国中大姓有 八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苩氏。婚娶 之礼,略同于华,丧制如高丽。有五谷,牛、猪、鸡,多不火 食。厥田下人皆山居。有巨栗。每以四仲之月,王祭天 及五帝之神,立其始祖仇台庙于国城,岁四祀之。国 西南人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开皇二年。百济遣使贡方物。

    按:《隋书文帝本纪》云云。

    开皇九年。《百济国》遣使表贺平陈。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平陈之岁。有 一战船漂至海东。”《牟罗国》,其船得还,经于百济,昌 资送之甚厚,并遣使奉表贺平陈。高祖善之,下诏曰: “百济王既闻平陈远令奉表,往复至难,若逢风浪,便 致伤损。百济王心迹淳至,朕已悉知,相去虽远,事同 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自今以后,不须年例入 贡,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使者舞蹈而去。

    开皇十八年,《百济》来献方物。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传》:开皇十八年,昌 使长史王辩那来献方物,属兴辽东之役,遣使奉表, 请为军导。帝下诏曰:“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 礼,故命将讨之。高元君臣恐惧,畏服归罪。朕已赦之, 不可致伐。厚其使而遣之。高丽颇知其事,以兵侵掠 其境。昌死,子馀宣立。宣死,子馀璋立。”按昌死及璋立隋书统纪而失

    其年。今据《史略》补之于后: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昌,在位四十五年薨。谥曰威德。 子季明立。”

    开皇十九年,《百济》王季明在位二年薨,是为惠王,子 宣立。

    按《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开皇二十年。百济王宣薨。子璋立。

    按《隋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宣, 在位二年薨,是为法王。命博士李文真始修国史。子 璋立,风仪英伟,志气雄杰,是为武王。”

    炀帝大业三年百济王璋遣使朝贡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传》:“大业三年,璋遣 使燕文进朝贡。其年又遣使者王孝邻入献,请讨高丽。炀帝许之,令觇高丽动静。然璋内与高丽通和,挟 诈以窥中国。”

    大业四年。《百济》遣使贡方物。

    按:《隋书炀帝本纪》云云。

    大业七年二月庚申《百济》遣使朝贡。

    按《隋书炀帝本纪》云云。 按《百济本传》:“七年,帝亲征 高丽。璋使其臣国智牟来请军期。帝大悦,厚加赏赐。 遣尚书起部郎席律诣百济与相知。明年,六军度辽。 璋亦严兵于境。声言助军,实持两端。寻与新罗有隙, 每相战争。”

    大业十年。《百济》遣使朝贡。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十年复遣使 朝贡。后天下乱。使命遂绝。其南海行三月有”牟罗 国,南北千馀里,东西数百里。土多獐鹿,附庸于百济。 《百济》自西行三日,至貊国云。

    高祖武德四年百济王扶馀璋始遣使朝贡册为带方郡公百济王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百济,扶馀别 种也。直京师东六千里而赢,滨海之阳,西界越州,南 倭,北高丽,皆逾海乃至。其东新罗也,王居东西二城。 官有内臣佐平者,宣纳号令,内头佐平主帑聚,内法 佐平主礼,卫士佐平典卫兵,朝廷佐平主狱,兵官佐 平掌外兵有六万方统十郡。大姓有八:沙氏、燕氏、劦 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苩氏。其法:反逆者诛,籍其家; 杀人者输奴婢三赎罪;吏受赇及盗三倍偿,锢终身。 俗与高丽同。有三岛。生黄漆,六月刺取沈,色若金。王 服大袖紫袍,青锦裤,素皮带,乌革履,乌罗冠,饰以金 花;群臣绛衣饰,冠以银花。禁民衣绛紫,有文籍。纪时 月如华人。武德四年,王扶馀璋始遣使献《果下马》,自 是数朝贡。《高祖》册为带方郡公、百济王。

    武德五年。《百济》来献。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济传》,“五年,献明光铠, 且讼高丽梗贡道。”

    武德八年。《百济》遣使朝贡。

    武德九年。《百济》遣使朝贡。

    按:以上《唐书》本纪、列传俱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太宗贞观元年诏谕百济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贞观初,诏使 者平其怨,又与新罗世仇,数相侵。帝赐玺书曰:“新罗 朕藩臣,王之邻国,闻数相侵暴,朕已诏高丽、新罗申 和王宜忘前怨,识朕本怀。”璋奉表谢,然兵亦不止。 贞观十一年,百济王再遣使来朝,献铁甲雕斧。帝优 劳之,赐帛段三千。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云云。

    贞观十三年。百济遣使贡金甲雕斧。

    按《唐书》本纪、列传俱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贞观十五年。百济王璋死。遣使告哀。册其子义慈为 柱国。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十五年,璋死, 使者素服奉表曰:“君外臣百济王扶馀璋卒。”帝为举 哀元武门,赠光禄大夫,赙赐甚厚,命祠部郎中郑文 表册其子义慈为柱国。

    按《朝鲜史略》,百济王率臣僚常游泗泚河北浦,时人 称为“大王浦。”又创王兴寺,临水,穷极壮丽,每亲诣行 香。王璋薨,谥曰武,在位四十二年,太子义慈立。义慈 幼有孝友之行,时号“东海曾子。”

    贞观十六年。遣使诏谕百济。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绍王义慈,事 亲考,与兄弟友,时号东海曾子。”明年,与高丽连和,伐 新罗,取四十馀城,发兵守之。又谋取党项城,绝贡道。 新罗告急,帝遣司农丞相里元奖赍诏书谕解。闻帝 新讨高丽,乃间取新罗七城,久之,又夺十馀城,因不 朝贡。

    高宗永徽元年百济遣使者来帝诏谕之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传》:高宗立,遣使者 来。帝诏义慈曰:“海东三国,开基旧矣。地固犬牙。比者 隙争侵校无宁岁。新罗高城重镇皆为王并,穷归于 朕,丐王归地。昔齐桓一诸侯,尚存亡国,况朕万方主, 可不恤其危邪?王所兼城宜还之。新罗所俘,亦畀还 王。不如诏者,任王决战。朕将发契丹诸国,度辽深入。 王”可思之无后悔。

    永徽三年。《百济》遣使朝贡。

    按:《唐书》本纪、列传俱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显庆五年春三月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三将军及新罗兵以伐百济十一月俘百济王以献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按《百济传》:“永徽六年,新罗 诉百济、高丽、𩎟鞨取北境三十城。显庆五年,诏左卫 大将军苏定方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率左卫将军 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泰,发新罗兵讨之,自城山济海。百济守熊津口,定方纵击, 虏大败。王师乘潮帆以进,趋真都城一舍止,虏悉众 拒”,复破之,斩首万馀级,拔其城。义慈挟太子隆走北 鄙,定方围之。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义慈孙文 思曰:“王、太子固在,叔乃自王。若唐兵解去,如我父子 何?”与左右缒而出。民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超 堞立帜,泰开门降。定方执义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长 五十八人送京师,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 七十六万。乃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 府,擢酋渠长治之。命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城,左卫郎 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九月,定方以所俘见,诏释不 诛。义慈病死,赠卫尉卿,许旧臣赴临。诏葬孙皓、陈叔 宝墓左,授隆司稼卿。文度济海卒,以刘仁轨代之。 按《苏定方本传》,定方为神“丘道大总管,率师讨百济, 自城山济海,至熊津口,贼濒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 山而阵,与之战,贼败死者数千。王师乘潮而上,舳舻 御尾,进鼓而噪,定方将步骑夹引,直趋真都城。贼倾 国来,酣战破之,杀虏万人,乘胜入其郛。王义慈及太 子隆北走,定方进围其城。义慈子泰自立为王,率众 固守。义慈”之孙文思曰:“王与太子出而叔岂得擅为 王?若王师还,我父子安得全?”遂率左右缒城下,人多 从之,泰不能止。定方使士登城,建唐旗帜,于是泰开 门请命,其将祢植与义慈降,隆及诸城送款。百济平, 俘义慈、隆、泰等献东都。定方所灭三国,皆生执其王, 赏赉珍宝不胜计,加庆节尚辇奉御。 按《刘仁轨传》: “初,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 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文度死,百济故 将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馀丰立之,引兵围 仁愿。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文度之众,并发新 罗兵为援。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前。信等 释仁愿围,退保任存城。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 还叛亡,势张甚。仁轨与仁愿合,则解甲休士。时定方 伐高丽,围平壤不克,高宗诏仁轨拔军就新罗,与金 法敏议去留计。将士咸欲还,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 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专之。今天子欲灭 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孽竖跳梁,士 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战胜 之日,开张形势,腾檄济师,声援接虏,亡矣。今平壤不 胜,熊津又拔,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 虽入新罗,正似坐客,有不如志,悔可得邪?扶馀丰猜 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 动。”众从其议,乃请益兵。时贼守真岘城,仁轨夜督新 罗兵薄城扳堞,比明入之,遂通新罗饷道。而丰果袭 杀福信,遣使至高丽倭丐援。会诏遣右威卫将军孙 仁师率军浮海而至,士气振。于是诸将议所向。或曰: “加林城水陆之冲,盍先击之?”仁轨曰:“兵法避实击虚。 加林险而固,攻则伤士,守则旷日周留。城贼巢穴,群 凶聚焉,若克之,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及法敏帅 陆军以进。仁轨与杜爽、扶馀隆繇《熊津》、白江会之,遇 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扶馀丰 脱身走,获其宝劎。伪王子扶馀《忠胜》《忠志》等率其众 与倭人降,独酋帅迟受信据《任存》城未下,始定。方破 《百济》,酋领沙叱相如、黑齿常《之啸》亡散据险以应福 信,至是皆降。仁轨以赤心示之,俾取任存自效。即给 铠仗粮糒。仁师曰:“若授甲济粟,资寇便也。”仁轨曰:“吾 观相如常之忠,而谋因机立功,尚何疑?”二人讫拔其 城,迟受信,委妻子奔高丽。百济馀党悉平,仁师等振 旅还,诏留仁轨统兵镇守。百济再被乱,僵尸如莽,仁 轨始命瘗埋吊祭焉。葺复户版,署官吏,开道路,营聚 落,复防堰,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 所。遂营屯田,以经略高丽。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 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对曰:“仁轨之辞, 非臣所能。”帝叹赏之,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 史,赐第一区,厚赉妻子,玺书褒勉。先是,贞观、永徽中, 士战殁者,皆诏使吊祭,或以赠官推授子弟。显庆后, 讨伐恩赏殆绝,及破《百济》、平壤,有功者皆不甄叙。州 县购募不愿行,身壮家富者,以财参逐,率得避免。所 募皆儜劣寒惫,无斗志。仁轨具论其弊,请加慰赉,以 鼓士心。又表用扶馀隆,使绥定馀众。帝乃以隆为熊 津都督。时刘仁愿为卑列道总管,诏率兵度海,使代 旧屯,与仁轨俱还。仁轨曰:“上巡狩方岳,又经略高丽, 方农时,而吏与兵悉被代,新至者未习。万一蛮夷生 变,谁与捍之?不如留旧兵毕,获等级遣还。”仁轨当留, 未可去,仁愿不可,曰:“吾但知准诏耳。”仁轨曰:“不然。苟 利国家,知无不为,臣之节也。”因陈便宜,愿留屯,诏可。 由是以仁愿为不忠。始,仁轨任带方州,谓人曰:“天将 富贵此翁邪!”乃请所颁历及宗庙讳。或问其故,答曰: “当削平辽海,颁示本朝正朔。”卒皆如言。及封太山,仁 轨乃率新罗、百济、儋罗、倭四国酋长赴会。天子大悦, 擢为大司宪,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功封乐 城县男按《朝鲜史略》,百济王作望海亭,与宫人荒淫耽乐。佐 平成忠极谏,王怒囚之。成忠上书曰:“臣尝观时察变, 必有兵革之事。敌兵若来,使陆不过沉岘。”即炭岘在黄山今连 水县水不入《伎伐浦》。即白江据险隘以御之。王不省,死狱 中。王都井水,汲泗泚水,皆赤如血,又有鬼入王宫大 呼“《百济》亡。”《唐》太宗以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 《金仁问》为副总管,帅水陆军伐《百济》。敕《新罗》王为声 援。王帅《金庾信》等出师百济,王问战守便宜,佐平、义 直以为先击唐兵,达率常永以为先击罗军,王犹豫 未决。问于兴首。兴首者,尝以佐平得罪窜外,曰:“白江、 炭岘,我国要冲,宜简勇士守之,使唐兵不得入白江, 罗军不得过炭岘。大王重闭固守,待其粮尽卒疲,然 后奋击,破之必矣。”左右沮而不用。及闻唐罗兵已过 白江、炭岘,以阶伯为将,帅死士五千拒之。阶伯知必 败,尽杀家属。至黄山,猝遇罗兵,鏖战力屈而死。定方、 仁问等到,《伎伐》《浦济》军不能御,《唐》师乘胜进薄都城。 济王知不免,叹曰:“悔不用成忠之策!”乃与太子孝率 左右夜遁,保熊津城,即今公城。王宫。诸姬走大王浦 岩石上,堕死者亦众。世号落花岩于是王自《熊津城》诣定 方降。定方以济王《义慈》及太子《孝泰隆》及大臣将士 八千人渡海还,《百济》亡。自《温祚》开基,历三十王,移都 者四:“温祚都慰礼城《近肖古》都汉城《文周》都《熊川圣 王》都南扶馀,凡六百七十八年。《唐》以其地分置《熊津》 《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命刘仁愿留镇泗泚 城。”故《百济》王义慈卒于唐,帝赠尉卫卿,葬于陈叔宝 墓侧。

    《历年图》曰:“始祖乃以东明之裔,为太子所忌,惧不见容,逃难奔窜,间关崎岖,至河南,建邦设都,虽万事草创,尚能严兵固守,御乐浪、𩎟鞨,吞马韩而灭之。又能抗高句丽,敌新罗城,成鼎足之势,以基七百年之业,非豪杰之主能然乎?多娄作稻田,赈穷民,优礼大臣,有人君之度。然构衅新罗,争一小城,数十年之间,兵” 革不息。己娄修好《新罗》,得交邻之义。盖娄虽史称恭顺,纳叛臣而失邻和,诬小民而乱其妻,何足道哉!肖古仇首,历年虽长,无事可称;古尔喜游畋,未免禽荒之失。然赈贫乏,复租调,定官制,锢赃吏,交邻修好,是足多者《责稽》汾西以千乘之尊,不自慎重,或死于敌兵,或陨于贼手,悲夫!比流久在民间,知民疾苦,及其即位,赈穷赒乏,《史》称“宽慈爱人” ,庶矣。而四十一年之间,灾变屡见,饥馑洊至,民不聊生,何哉?契王在位才二年,但比流代汾西而立,其终也传汾西之子契王。契王代比流而立,其终也传比流之子近肖古,尚有逊让之风。近肖古与高句丽失和,至杀其主,挑怨速祸,世为仇敌。两国之间,干戈烂漫而不已。近仇首在位十年,粗保其国枕流,始信佛法,迎胡僧创寺度僧,欲以徼福。逾年薨,而佛不足信明矣。辰斯喜土木,甘游畋,侈宫室池沼,以畜珍奇。玩物丧志,田于狗原,或旬或月,卒死行宫。惜哉!阿莘穷兵黩武,殆无虚岁。民困兵革,多奔敌国。轻质国本于岛夷,几不得嗣。腆支久质于外,王薨,国有外难,返而得国,何其幸也!久尔传之毗有,“毗有” 传之盖卤,骄奢昏暗,请上国欲伐强邻,信敌间亲昵戏玩,大兴工役,唯宫室台榭,是崇是饰。至于蒸土筑城,缘河树堰,伐石作椁,人力尽悴,仓廪告匮,尚不知堕于敌国之术。国势鱼烂而敌兵奄至,噬脐无及,身死人手,尚谁咎哉?《传》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盖卤之谓矣。文周嗣绪,正卧薪尝胆之秋,而优柔不断,受制强臣,身且不保。三斤以童稚之年,能命将讨贼,复君父之仇,快神人之愤,是可称也,而享年不永,惜哉!东城当国凶歉,民饥不救,起临流阁,极其壮丽。游宴自恣,闭宫门,拒谏臣,荒于游畋,久而不返,为贼臣所害。武宁诛芍加,得讨贼之义,然失子民之道,不能劳来安集,为敌国驱民。《前史》称仁慈宽厚,何邪?圣王初立,能断大事,国人称圣。逮至末年,与《新罗》谋伐《高句丽》,不得其志,背旧好,发忿兵,遂死锋镝,真所谓“一朝之忿亡其身” 者也。威德虽无德政,享国悠久。惠王即位,二年而薨。法王继绪,崇信佛教,禁屠杀,放鹰“鹞,焚渔猎之具,创寺度僧,盖欲延祚也。而逾年乃薨,多见其惑也。武王恃强骄骜,侵掠新罗,殆无宁岁,干戈递侵,流尸蔽野。唐皇诏谕戢兵,外虽陈谢,而内实不然。晚年穿宫南池,起望海楼,游洄泚河,般乐怠傲,唯日不足。国之不亡,幸矣。” 义慈之为太子也,事亲以孝,与兄弟以友。及其即位,虑囚原罪,其为政粗足可观。但其暗于大体,无深谋远略,不知《新罗》唇齿之势,妄兴干戈,谋欲吞噬。今年夺一城,明年夺一城,席《累胜》之威,骄气遽溢,视《新罗》为囊中之物,欲取之心,嚣然未已。违帝诏无释纷之心,结高丽绝朝贡之路,犹且淫酗耽乐,杜绝忠谏。天怒于上,屡出灾异,丁宁谴告,而犹不省悟,晏然自肆,不能保炭岘白江之险。《唐兵》

    一至而社稷丘墟,《扶馀氏》不祀忽诸。呜呼悲哉!

    龙朔元年百济国福信等反迎立故王子扶馀丰为王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璋从子福信 尝将兵,乃与浮屠道琛据周留城反,迎故王子扶馀 丰于倭,立为王。西部皆应,引兵围仁愿。龙朔元年,仁 轨发新罗兵往救,道琛立二壁熊津江,仁轨与新罗 兵夹击之,奔入壁,争梁堕溺者万人。新罗兵还,道琛 保任孝城,自称领军将军,福信称霜岑将军。告仁轨 曰:“闻唐与《新罗》约,破百济,无老孺,皆杀之,畀以国。我 与受死,不若战。”仁轨遣使赍书答说。道琛倨甚,馆使 者于外,嫚报曰:“使人官小,我国大将礼,不当见,徒遣 之。”仁轨以众少,乃休军养威,请合新罗图之。福信俄 杀道琛,并其兵丰不能制。

    龙朔二年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 以伐百济。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龙朔三年九月。孙仁师及《百济》战于白江。败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按《百济本传》。二年。仁愿等 破之。熊津拔支罗城。夜薄真岘。比明入之。斩首八百 级。新罗饷道乃开。仁愿请济师。诏右威卫将军孙仁 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发齐兵七千。往福信颛国。谋 杀丰。丰率亲信斩福信。与高丽倭连和。仁愿已得齐 兵。士气振,乃与《新罗》王《金法敏》率步骑,而遣刘《仁轨》 率舟师,自《熊津》江偕进,趋周留城。《丰》众屯白江口,四 遇皆克,火四百艘,丰走不知所在。伪王子扶馀《忠胜》 《忠志》帅残众及《倭》人请命,诸城皆复。仁愿勒军还,留 仁轨代守。帝以《扶馀隆》为《熊津》都督,俾归国,平《新罗》 故憾,招还遗人。

    按《朝鲜史略》,“故百济宗室福信等起兵,迎立义慈之 子丰。”尝质倭国为王,据周留城。唐留镇将军刘仁愿、郎将 刘仁轨与新罗将金钦伐之,丰奔高句丽,达率黑齿 常之诣仁轨降。常之,百济西部人,骁毅有谋略,啸合 逋亡,据任存城,复《百济》亡国馀城,至是乃降。入唐,累 从征伐,积功为燕然道大总管。后周兴等诬告与赵 怀节叛,诏系狱死,帝诏留仁轨镇守,以义慈之子在 京师者隆为《熊津》都督,遣还本国。隆畏《新罗》,不敢入 旧国,寄治《高句丽》云。

    麟德二年百济与新罗盟于熊津城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二年,与新罗 王会熊津城,刑白马以盟。仁轨为盟辞曰:“往百济先 王,罔顾逆顺,不敦邻,不睦亲,与高丽、倭共侵削新罗, 破邑屠城。天子怜百姓无辜,命行人修好。先王负险 恃遐,侮慢弗恭,皇赫斯怒,是伐是夷。但兴亡继绝,王 者通制,故立前太子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附仗 新罗,长为与国,结好除怨,恭天子命,永为藩服。”右威 卫将军、鲁城县公仁愿亲临厥盟,“有二其德,兴兵动 众,明神监之,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守,世世毋 敢犯。”乃作金书铁契,藏《新罗》庙中。仁愿等还隆,畏众 携散,亦归京师。

    仪凤 年进熊津都督隆为带方郡王遣归藩国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百济本传》,“仪凤时,进带 方郡王,遣归藩。是时新罗强隆不敢入旧国,寄治高 丽,死,武后又以其孙敬袭王,而其地已为新罗、渤海 靺鞨所分,百济遂绝。”

    后唐

    废帝清泰三年春正月乙未百济遣使者来

    按:《五代史唐废帝本纪》云云。

    世祖至元四年春正月己巳百济国遣使臣梁浩来朝赐以锦绣有差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沃沮部汇考

    后汉

    世祖建武 年罢东部都尉封东沃沮为侯

    按《后汉书》本纪不载。 按《沃沮传》,“东沃沮在高句丽 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馀,南与濊貊 接。其地东西夹,南北长,可折方千里。土肥美,背山向 海,宜五谷,善田种,有邑落长帅。人性质直强勇,便持 矛步战,言语、饮食、居处衣服有似句丽。其葬作大木 椁,长十馀丈,开一头为户,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 尽”,乃取骨置椁中,家人皆共一椁,刻木如主。魏志作生随 死者为数焉。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元菟郡。后为 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丽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 浪东部都尉。至光武罢都尉官,后皆以封其渠帅为 沃沮侯。其土迫小,介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 复置其中大人,遂为使者,以相监领,责其租税,貂、布、 鱼、盐、海中食物,发美女为婢妾焉。又有北沃沮,一名 “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馀里。其俗皆与南同界,南接 挹娄

    少帝正始七年幽州刺史毋丘俭击高句丽高句丽王宫奔东沃沮并击东沃沮破之遂奔北沃沮

    按《三国魏志齐王芳本纪》不载。 按沃沮本传,“东沃 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而居。其地形 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北与挹娄、夫馀,南与濊貊接。 户五千,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其言语与句 丽大同,时时小异。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 皆属焉。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 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元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 句丽西北,今所谓元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汉 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领》之东,分治东部都尉,治不 耐城,别主领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汉光武六年, 省边郡,都尉由此罢。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 不耐、华丽、沃沮诸县皆为侯国。外夷更相攻伐,唯不 耐濊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 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国小,迫 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 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贼貊汉书貂布鱼盐。 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 之如奴仆。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人 性质直强勇,少牛马,便持矛步战,食饮居处,衣服礼 节,有似句丽。其葬作大木椁,长十馀丈,开一头作户, 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 举家皆共一椁,刻木如生形,随死者为数。又有瓦䥶, 置米其中,编县之于椁户边。毋丘俭讨句丽,句丽王 宫奔沃沮,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 三千馀级,宫奔北沃沮。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 沮八百馀里。其俗南北皆同,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 寇抄,北沃沮畏之,夏月恒在山岩深穴中为守备,冬 月冰冻,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王颀别遣追讨宫,尽 其东界。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否?”耆老言:“国人尝乘 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得一岛,上有人,言语不 相晓。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又言“有一国亦在 海中,纯女无男。又说得一布衣,从海中浮出,其身如 中国人衣其两袖,长三丈。又得一破船,随波出,在海 岸边有一人”,项中复有面生。得之与语不相通,不食 而死。其域皆在《沃沮》东大海中。按本传无年月而毋丘俭讨高句丽则在

    “《正始》七年” ,故今从之。

    大驾洛部汇考

    后汉

    世祖建武十九年驾洛酋长金首露立为王国号大驾洛汉兵灭之以其地为郡县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驾洛国 即今金海府。始祖金首露立。汉建武十九年初,驾洛无君臣 位号,有九千,各总众为酋长。得金合于龟峰,开视之, 有六金卵,皆化为男,奇伟长大。众推始生者为主,姓 金氏。因金卵为姓,以始见名首露,国号大驾洛,又称 伽倻。馀五人各为五伽倻主:曰阿罗伽倻,曰古宁伽 倻,曰大伽倻,曰星山伽倻,曰小伽倻。驾洛后改金官。 汉遣兵伐乐浪,以其地为郡县,萨水以北属汉。

    献帝建安 年驾洛国王首露卒寿百五十八年

    按《后汉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云云。

    武帝大同六年驾洛降于新罗国亡

    按《梁书》本纪、列传皆不载。 按《朝鲜史略》,“驾洛国王 金仇衡降于新罗,驾洛亡。”梁大同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