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字学典 第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四十五卷
理学汇编 字学典 第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四十五卷目录

     音义部杂录三

    字学典第四十五卷

    音义部杂录三

    《丹铅总录》:马融《长笛赋》“丸挻雕琢”,注引《韩诗》“松柏丸 丸。”《薛君章句》曰:“丸,取也。盖取而伐斲之,使其圆且泽, 故曰丸丸。”《山海经》“凤卵作凤丸。”又“建木其叶如罗,其 实如栾。”栾即卵也。古字“丸”与“卵”“栾”皆通,何也?弹丸之 形如鸡之卵,故“卵”可借丸。梓人伐材谓之栾,削其刻 木为鸟兽形者曰雕栾,匠谓栾削其木,丸如卵也。薛 君解《韩诗》义,当出此。马融兼治《四冢诗故》云云,注义 引而不发,今特衍之,然非深究六书假借之义,如郑 樵、杨桓,朱子未易信此语也。

    篆文:二鸟曰雔,三鸟曰雥。音戢。三鸟相聚其羽戢戢 也。“集”字从此,其音与“积”同。下从木,鸟集于木也。音义 皆殊。元赵古则、周伯温辈妄作解事,便以雥为“集”,非 也。按:隋许善心《神雀颂》曰:“景福氤氲,嘉贶雥集。”可砭 赵、周之谬。雥之与集,犹氤于氲,以“雥”即为集,谓氤即 是氲,可乎?

    今之俗书以驲为驿,以“耕”为耕,徒取其省,毕竟皆非 是。《说文》云:“驲,驿传也。驿,置骑也。”《孟子疏》云:“置,骑也。邮, 驲也。”《诗》云:“驿驿其达。”《书》云:“雨霁蒙驿克。”《左传》:“楚子伐 吴以驲,至于罗汭。”《唐书。郑元璹传》:“使驲衔棰于道。”则 “驿”与驲音义固有别矣。《唐六典》说府兵之制云:“居无 事时耕于耕。读如更。”则“耕”、“耕”固不可混用也。 《左传》解《诗》好是正直云:正直为正,正曲为直。正直二 字,器名。正,射鹄也,射礼用之。直,曲尺也,梓人用之。二 字之形即象二器。

    孔颖达曰:盬与蛊字异义同,《左传》“皿虫为蛊”,是亦不 攻牢不坚致之谓也。《史记》“器不苦窳”,《仪礼》“功沽”,《荀子 问》“楛者勿告也则苦”、沽、楛皆同蛊义。

    《魏书蒋济疏》“凋攰之民。”葛洪《字苑》“攰”作。九伪反。 《欧阳集古录析里桥碑跋》云:“醳散关之”《漯》从朝阳 之平。刻画适完,非其讹谬而莫详其义。故录之以 俟博识君子慎按:“醳”古与“释”通。《史记张仪传》“杖而醳 之。”《韩信传》:“醳兵北首燕路”,洪氏《释醳》载汉碑文有云: “农夫醳耒。”又云:“辞荣醳黻。”“漯”本济漯之“漯”,汉人或写 漯借作湿字用。“漯”,即潮湿也。与“燥”同,分隶小异, 如“操”亦作“掺”之例,平。谓干燥。言去湿而就燥也。以 此训之,可通。

    《易》:“忧虞之象也。”“虞”与忧对,盖言乐也。《孟子》:“驩虞如也。” 《魏相传》:“君安虞而民和睦。”《匡衡传》:“未有游虞弋射之 宴。”字又作“豫。”《易》曰:“豫,乐也。”《孟子》:“一游一豫。”《扬雄传》:“及 五帝之虞”注:“虞与豫同。或借作誉。”《左氏传》:“季氏有嘉 树,韩宣子誉之。”《服虔注》:“誉豫同,游其下也。”

    越绝粮,告粜于吴,使素忠为信。晋武帝《炎报帖》末云: “故遣信还。”《南史》: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古者谓使者 曰信。《真诰》云:“公至山下,又遣一信见告。”《谢宣城传》云: “荆州信去倚待。”陶隐居帖云:“明日一信还,仍过取反。” 《虞永兴帖》云:“事以信人口具。”凡言信者,皆谓使者也。 今之流俗,遂以遣书馈物为信,故谓之书信,而谓前 人之语亦然,谬矣。王右军《十七帖》有云:“往得其书信, 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来书,而信人竟不取回书耳。” 而世俗遂误读“往得其书信”为一句,“遂不取答”为一 句,误矣。古乐府云:“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 坠井,一去无消息。”包佶诗云:“去札频逢信,回帆早挂 空。”此二诗尤可证。

    “馨”字,晋人以为语助辞。《王衍传》:“何物老妪,生此宁馨 儿?”《世说》:刘真长语桓温曰:“使君如馨地,宁或斗战求 胜。”王导与何次道语,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王朝之 雪中诣王螭,持其臂,螭拨其手曰:“冷如鬼手馨,强来 捉人臂。”刘惔讥殷浩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合 此观之,其为语辞了然。唐刘禹锡诗:“几人雄猛得宁 馨?”得晋人语意矣。

    《周礼司会》注:“计官之长,若今尚书。”陆德明音常。今之 官名亦然。但《尚书》音常,则尚衣、尚食、尚方皆宜同此 音,其义同也。今皆音上,不知何以分别如是。

    唐王睿《炙毂子》云:“滑稽者,转注之器也。若漏卮之类, 以比人言语捷给,应对不穷也。”余按,古六书转注,亦 取应物不穷之义。

    轻,《韵会》云:“牵正切,疾也。”引《左传》“轻而不整”,又“轻则寡 谋。”注:“不持重也。”《唐书》:“淮西贼将陈光治,勇而轻,好自 出战。”又《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 归。”注:“展,鲁大夫,欲与公俱轻归。”乘如字,骑马也。轻,遣政反。左师展欲与公单骑而归,此骑马之渐也。《汉书》: “发轻骑夜追之。”又“度幕轻留及轻车将军”,皆音罄。今 俗语谓单身曰轻身,亦本《孟子》“轻身以先于匹夫”之 语云。

    王荆公好解《字说》,而不本《说文》,妄自杜撰。刘贡父曰: “《易》之《观卦》,即是老鹳;诗之《小雅》,即是老鸦。”荆公不觉 欣然,久乃悟其戏,又问东坡:“鸠字何以从九?”东坡曰: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恰是九个又字。言波 者水之皮。”坡公笑曰:“然则滑是水之骨也。”

    《说文》:“蠲,马蠲也,从虫。”引《明堂月令》:“腐草为蠲。明也,洗 也,洁也,除也。”《尚书图》:“厥政不蠲。”烝马音圭,《诗》:“吉蠲为 饎。”《左传》:“蠲其明德。”古有涓圭二音。东坡《醉翁操》:“琅然 清蠲谁弹。”党怀英《题黄弥守吴江新霁图》诗:“修娥新 妆翠连娟,下拂尘镜窥明蠲。”又《题采莲图》:“红妆秋水 照明蠲。”又转音缋。唐太宗诗:“水摇文蠲动,浪转锦花 浮。”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如水文也。 “虑叹变慹,姚佚启态”八字,真人矢口成文。褚氏解云: “虑则豫度未来,叹则咨嗟既往,变则轻躁而务作为, 慹则畏惧而不敢动,姚则说失以自肥,佚则纵乐而 忘反,启则情闲而受物,态则骄矜而长傲。”

    壬,担也,字一作任。《孟子》:“治任将归。”又负载。注云:“负任 在背,戴任在首。”《曾子》曰:“任重而道远。”《诗》曰:“我任我辇。” 《淮南子》曰:“任动而车鸣。”所谓任者,皆指担也。

    谒字义有二。《说文》:“谒,白也。”《袁盎传》:“上谒。”注:“若今通名 也。”士相见礼,闻名于将命者,故将命之人谓之谒者。 古以通名为谒,至汉犹然。晋人谓之门笺,唐人谓之 投刺,今人谓之拜帖。《史记》:“郦生踵军门,上谒,案剑叱 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入报。”《汉·徐稚传》:“吊 丧醊酒毕,留谒则去。”注:“谒,刺也。”此谒字,于歇切,又音 叶。访也,请见也。《汲黯传》“中三千石拜谒”,《礼记》“请谒则 起”,皆从此音。今呼二音,多与义不相叶。

    点与“玷”同,古诗多用之。束晰《补亡》诗:“鲜侔晨葩,莫之 点辱。”左思《唐林兄弟赞》:“二唐洁己,乃点乃污。”陆厥《答 内兄希叔》诗:“既叨金马署,复点铜驼门。”杜子美诗“几 回青琐点朝班。”正承诸贤用字例也。

    《抱朴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 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泥音涅,《后汉书》引《论语》“涅而 不缁”作“泥而不滓”,可证也。黾音蔑,《尔雅注》引“黾勉从 事”,或作“蠠没”,又作“密勿”,可证也。泥音涅,则“黾”当音蔑; 黾或音密,则“泥”当音匿,古音例无定也。《晋书》作“怯如 鸡”,盖不得其音而改之。

    梁武帝诗:“瑟居超七净。”瑟与索同。萧索字一作“萧瑟”, 则“索居”亦得作“瑟居”也。盖“瑟”“索”皆借用字。正字作“槭。” 《汉书》:“霍去病为票姚校尉”,师古注:“票姚,劲疾貌。”票,频 妙反。姚,羊召切。荀悦《汉纪》作“票鹞”,音义益明。票与𪅃 同,𪅃、鹞皆劲疾鸟也。杜子美律诗作平音。 《仪礼聘礼》速宾辞曰:“寡君有不腆之酒,请吾子与寡 君须臾焉。”注:须臾言不敢久。古者乐不逾辰,燕不移 漏,故少顷之间皆称须臾。须,待也。《左传》“寡君须矣”是 也。臾字从申从乙。乙,屈也,如今人请客云恭俟屈降 之义。今之所云俟屈,古之所云须臾也。解字必宜如 此,方畅本原。

    凸凹二字,《说文》不载,而见于《仓颉篇》。盖象形之真,阴 阳之义,其为科斗古文无疑。予前录已著之。近考《周 礼注》:“圭琮之瑑,凸曰珇。”郑元与许慎同,世可独信许 而疑郑乎?“凸”“凹”二字,音义不同,凸者音垤,凹者音坳, 又音洼。《地理书》凸音突,凹音窟,皆通古字最少,例得 借音转注耳。又《诗》“鹳鸣于垤诂”云:垤者,古凸字, 凹四高而中下也。凡凹之属皆从凹。象器凹受物 之形。古文“曲”字,象半凹之形。女洽切物可覆压 者从反凹。古文“匚”字从“侧。”他刀切。古器名。今 曰韬韥也。受玉器也。即韬韥之韥。今文作椟。凸物 四下而中高也。与垤同。《释文》引《诗》。“鹳鸣于凸。”《周礼》。圭 之凸曰珇。《说文》无凹部。止有部《凹》为“母而。”为子, 《说文》以子为母,今人遂不识凸凹字,今为补之。 平秩,马融本作“苹秩。”槁饫,《左传注》作“犒饫。”萧茅,《书注》 作“莤茅。”蔓菁,《周礼注》作“蓂菁。”

    《周礼·考工记》有楖氏雕氏。注:“楖,庄密切。”《释文》引《左传》 “使婢子执巾栉。”注:“栉”、“楖”是一也。栉,梳也。《广雅》曰:“梳,栉 也。”《诗》:“其比如栉。”《史大禹》“栉风沐雨”,则栉之来古矣。但 梳以木为之,“栉”字又从竹,复矣。当从《考工记》作“楖”为 是。

    《周礼》:“居干之道,菑栗不迤。”沉重谓菑为恣四切。又《考 工记》:“察其菑蚤不齵。”注:“菑谓辐入毂中也。”泰山平原 呼所树立物为菑,声如胾,博立枭棋亦为菑。菑盖借 字,今文作倳,又作剚。《史记》:“不敢剚刃于公腹。”《管子》“春 有以剚耕,夏有以剚耘。”注:“齐地谓物立地中为倳。”《管 子》又谓战士曰剚战之宝。

    古“𫗦”字。字,从臼从日。𫗦时,申时也。《说文》申字从 臼,自束持之意。吏以𫗦时听事,申旦政也。故臼与“申” 字皆从臼金台田景延得古饕餮,拱泉而垂腹,羸其面而坐则 人焉,其下有若承盘者。元𥙿之考定为古器无疑也。 土字四音,土爰稼穑,如字。《诗》:“彻彼桑土。”土,桑根之皮 也,音杜。自土沮漆,地名,亦音杜。《史记》引《诗》“宅殷土芒 芒”,谓“社”,是“土”亦借作“社”也。又字书“‘土苴”或作“䖃’。苴,泥 不熟也。”是“土”亦通作“䖃。” 《易大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郑元注:“水火也。”至解《乐 记》则曰:“方谓行虫也,物谓殖生也。”孔颖达曰:“二注不 同,各有以也。方者行虫,有性识道理,故称方也。群分 称物者,殖生无性,但一物而已。”慎按:古之名方,不见 于训诂,但字书有解谷虫名虸蚄,见《齐民要术》。又张 有《复古编》“虸蚄,古只仔方”,是方为行虫之原也。郑之 解方为行虫,盖缘字之音生,义颇亦僻左。

    俗语急疾倾刻曰窋。咤字一作咄嗟,《晋书》“咄嗟而办”, 《集韵》作“咋唶”,古乐府作“咄唶”,今俗书词曲作趉。 囗字,《说文》:音围,象四周匝之形。六书故以为府狼切。 与方圆之方同,盖方圆皆象形也。《淮南子》云:左画圆, 右画方。《论衡》云:方圆画不俱成。圆必作○形,方岂不 作囗形乎?田从口,会意,开方之法出焉。画又从口,会 意。画也者,画田之四至也。唐人写画字有作画形者, 是其义也。口又作国。《商子书》:“弱民口强”口强民弱有 道之口,务在弱民。国字皆作口,盖古文《仓颉》所制也。 今文国从口,又从“或”,或“域”,同戈守口,下一地也。内口 而外又口,复矣。且鲧始造城,《仓颉》上世,岂有戈守口 之事?由此观口,一形而三音,方也,围也,国也,皆同形, 借用古文,所以简而括,不若后世之繁赘耳。

    古字轶与辙同。《庄子》:“夫子奔轶绝尘而回,瞠乎其后。” 今谬读轶作逸,遂失其义。《战国策》:“主者循轶之途。”注: 轶、辙同,车迹也。

    内外字皆会意。入门曰内,夕卜曰外。夕卜之义难解。 《说文注》云:“卜尚平旦,夕卜于事外矣。”此意料之,言昧 目而道黑白者也。按《唐六典》引古占卜法云:“内卦为 贞,朝卜用之;外卦为悔,夕卜用之。”此义始白。

    《左传》。“粢食不凿。”字当作“糳。”精细米也。杨桓《六书统》曰。 米五升舂为四升曰毇。为五减而四也。古篆作 “象四☉以见意。”小篆作。毇米减而三曰“晶”,古篆作。 《象》三☉“以见意粝而。”而毇,毇而晶,细之极也。 魏校《六书精蕴》曰:“精粹字皆从米。”精者何也?米之脱 粟也,色微黄赤,人皆知其粗也。糠去而白毇矣。未也。 矣,未也,舂而近心矣,色微若青,此生意所函也。粹 者何也?始而砻米,壳也;中而舂米,去膜也;卒而㠭米, 去翳也;乃后莹然玉粒,万粒与一粒同,虽欲去之,无 可得而去矣。 以字言之,则字从臼从米,即古文 “毇”字。后人加殳,复且赘矣。丵入臼,即古文。《字丵》士 角切,音与龊同。插简于地也。舂粟以杵,亦象插简于 地之形,故《说文》云。字从“毇”省,“则”加“米”已赘,又加 “殳”于傍,益赘矣。《皇象章草》止用《而汉碑隶字》变作。 可证之古字之始,因附着之。 《楚辞》“纷旖旎乎都房。”王逸注引《诗》曰“旖旎其华。”今诗 作“猗傩。”《司马相如赋》“又旖旎以招摇”,扬雄赋“旟旐郅 偈之旖旎”,王褒《洞箫赋》“形旖旎以顺吹。”其用字皆自 《诗》《楚辞》来,当依《诗》音作“猗傩”,特古今字形有异耳。今 以“猗傩”为平音,“旖旎”作仄,误矣。

    《庄子》“人貌而天”,《史记。郭解赞》“人貌荣名。”《唐杨妃传》“命 工貌妃于别殿”,皆作入声读。杜诗“画工如山貌不同”, 又“曾貌先帝照夜白”,又“屡貌寻常行路人”,梅圣俞诗 “妙娥貌玉轻邯郸”,自注音“墨。”

    今人别号庵字,印章往往不同。缘《说文》本无庵字,庵 弥俗也。予尝考之,庵字古书所用者,《蜀都赋》“八方庵 蔼”,王充《论衡》“桃李梅杏,庵丘蔽野”,皆取庵覆之义。至 三国及晋,始有庵幔庵闾之语,与今人所用庵字义 同。庵字不可谓不古也。但篆籀以《说文》为宗,《说文》不 载之字,用于印章,似为未安。又按:古篆有作。者。又 止借“弇者”,《石鼓文》作。其字从穴,穴亦人居也。近见 温陵古寺一册,有元人止庵印章,庵字作“盦”,详《玉篇》 皿部,有盦,乌含切,覆盖也。《考古图》有伯戋馈盦,盦,器 名,而借为庵舍字,恐舍形似器,亦犹汉阙之觚棱,其 形亦本酒器也。未知是否,以俟知者。

    《唐书乐志》:古无韵字,均即韵也。五帝之学曰成均,均 亦音韵。《书》曰:“命汝典乐教胄子。”《论语》曰:“成于乐。”是成 均之说也。周人立大学,兼五帝及二代之名,东学为 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为上庠,南学为成均。宜学言 语者处之成均,则均之为韵义益明矣。潘安仁《笙赋》: “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注:“均,古韵字。”《鹖冠子》:“五音不同 均”,然其可喜一也。《唐书李纲传》引《周礼》“均工、乐胥不 得列于士伍。”

    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肹蚃布写馣。”馝 馥司马彪曰:“肹,过也。”芬芳之过,若蚃之布写也。《说文》: “蚃,知声虫也。”《尔雅》:“圆貉虫蚃。”郭璞云:“蛹虫。”《广雅》:“土蛹 也。”毛晃曰:“古蚃字作向。”晋大夫羊舌肹,字叔向。《左传 释文》:“香两切。”取肹向布写之义。又扬雄《羽猎赋》,蚃“如神”李善曰:“蚃。”疾也。《蚃》与“响”同。与“忽”同。又《甘泉 赋》芗。肹以棍枇,则肹蚃盖古语也。 响之一字,古只作乡,《汉书天文志》“乡之应声”是也。又 作向,《易系》:“其受命也如向”,《荀子》“应之如影向”,《庄子》“砉 然向然”是也。《左传》作向,扬雄赋作芗,汉隶作。又作。 凡此等类,韵书亦岂能尽载也。 𫷷,许金切,与歆同音。《尔雅》:“𫷷,兴也。”《周礼笙师职》云:“大 丧𫷷其乐器。”郑注:“兴也。”又《司服》:“大丧供其𫷷衣服。”《司 裘》:“大丧𫷷裘。”《司干》:“大丧𫷷舞器。”《司乐》:“大丧𫷷乐器。”郑 注皆解为兴,盖袭用《尔雅》之误。成周圣世,岂有大丧 用笙乐舞器之理乎?按此𫷷义,盖谓陈而不作耳。唐 崔祐甫《独孤及墓铭》:“𫷷衣楚挽,徘徊墓田。”李华《权文 公墓铭》:“𫷷隧纳书,礼优职襄。”宋景文《真宗挽歌》云:“𫷷 翣浮晨旭,边箫咽暝霞。”周平园《皇祐哀书》云:“桂轮隐 曜,椒掖𫷷仪。”皆得其解矣。

    《考工记》“善防者水淫之。”郑氏注读“淫”作“𫷷”,谓水淤泥 土而留着之,则助之为厚也。《唐书》:沧州无埭渠,久𫷷 塞,薛大鼎浚之。此“𫷷塞”字义本郑氏,《考工记注》并附 于此。

    《说文》:“刊,削也。”又剟也。扬子云《方言序》:“悬诸日月,不刊 之书。”谓不可削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宗郑。而削王 弼其序曰“刊辅嗣之野文,辅康成之逸象”是也。至宋 人转失其义,乃以为刻木印书之义,如王氏《挥麈录》 所云郡府多刊文籍,且易以刊为刻,讹矣。刻,镂木也。 从《晋书虞溥传》,当作㓶,从陶隐居《茅山碑》。当作契,从 丁度。《集韵》又作锲。皆镂木印板之义。刊为俗字,不可 从也。

    东方朔客难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张晏注曰。蠡。瓠 瓢也。然蠡字从虫若。与瓢义不协。又按扬子方言云。 瓠瓢也,字从瓜从蠡。刘向《九叹》云:瓟蠹于“箧簏。” 今闽广之地以鲎鱼壳为瓢,江淮之间或用螺之大 者为瓢,是以虫壳代瓜匏用也。故字之取义兼之, 暇日与简西峃谈及此,漫笔之。

    卫觊《华山碑》:“神乐其静,翛翚无形。”注:“翛翚与萧晖通, 飞腾迅速之音也。言神人异处,逼近则不敬。”《黄庭经》: “姹女窈窕翳霄晖。”字虽异,其义一也。

    《近峰闻略》说:木工“㔼卵”字,引《伊川语录》云:“枘凿者,㔼 卵也。㔼卵圆则圆,㔼卵方则方。”又引文:“簨如室,新构, 而去其凿契。”注:“凿契,簨也。”又引《金史》:“张中字制小舟, 不假胶漆,而首尾相钩带,谓之鼓子卵。”余按:“㔼卵”字 当作“簨牡。”“簨”字出《考工记》及《文选注》。而《汉书·五行志》 所谓门牡者,义取牝牡。盖枘者,刻木端以入凿,有牡 之象;凿者空其窍以受枘,有牝之象。“簨”“牡”二字,盖亦 古矣。“㔼卵”字,盖亦后人撰借尔。 “枘”字从木从内,《考工记》“调其凿枘而合之。”宋玉《九辨》: “圆枘而方凿兮,吾固知其锄铻而难入。”今举子程文, 袭用枘凿不相入,彼此相效,莫知其非也。夫枘凿本 相入之物,惟方枘圆凿,则不相入。今去“方”“圆”字,而曰 “枘凿不相入”,字义之不通,文义大谬矣。甚者写“枘”字 作“柄”字,尤可笑也。

    《老子道德经》“薄”作“泊。”王充《论衡》:“酒之泊厚,同一麹糵; 人之善恶,同一元气。”又曰:“人生于阴阳,有渥有泊;玉 生于石,有纯有驳。”泊、薄同一字也。

    苴七闾切。麻也。子闾切。苴杖也。子旅切。履中荐也,又 布交切。天苴,地名,在益州,见《史记注》。又天沮与巴同又子邪 切。菜壤也。一曰猎场。又似嗟切。苴咩城在云南。又锄 加切。《诗传》曰:“水中傅草”也。水草曰苴。字一作。又作 浾。今作渣,非。又都贾切。土苴不精细也。又侧不切。粪 草也。又侧鱼切。《说文》曰。酢菜也。酢古醋字又庄俱切,姓也。 汉有苴氏,又则吾切,茅藉祭也。又将预切,糟魄也。又 子余切,苞苴襄货也。 《说文》:查,浮木也。今作槎,非。槎音诧,邪斫也。《国语》:“山不 槎糵”是也。今是混用,莫知其非。略证数条于此。王子 年《拾遗记》:尧时巨查浮西海上,十二年一周天,名贯 月查,一曰桂星查。道藏歌诗:“扶桑不为查。”王勃诗:“涩 路拥崩查。”又《送行序》云:“夜查之客,犹对仙家;坐菊之 宾,尚临清赏。”骆宾王有《浮查诗》,刘道友有《浮查砚赋》, 《水经注》:“临海江边有查浦”,字并作“查。”至唐人犹然。任 希古诗:“泛查分写”,汉孟浩然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查 头鳊。”又云:“土风无缟纻,乡味有查头。”又云:“桥崩卧查 拥,路险垂藤接。”皆用正字,不从俗体。此公匪惟诗律 妙,字学亦超矣。杜工部诗“查上觅张骞”,又“沧海有灵 查”,惟七言绝“空爱槎头缩项鳊”,七言律“奉使虚随八 月槎”,古体近体,不应用字顿殊。盖七言绝与律,乃俗 夫竞玩,遂肆笔妄改,古体则视为冷局,俗目不击,幸 存旧文耳。

    古文孏与懒同。见《后汉书》。孏亦借作妍媸之妍。《论衡》 云:形。骨。“皮媚色称”,又“骨体兰丽”,皆妍之借也。 乃孏省柬兰又省“女。”古人用字,意胜于法例如此。 《文选》“吐焰生风,欱野歕屾。”音诜日月为之摇震。震音真, 山所臻切,字一作屾 㕦音华,大口也。字从口从大,与吴不同。《后汉戴就传》 “鋘斧”注引张揖《纂文》音华,其字从金从㕦也。若《诗》不 吴不敖,吴音娱,张子厚《理窟》云云,当音吴,今多音华, 非吴自吴,㕦自㕦,何得混邪? 大字古音,戴音垛,而无一驾切者,惟今音有之。今之 韵书二十二祃亦不收大字,岂以为非古音乎?余考 《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鹯。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 下。”以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矣,惜乎作韵书者 之不考也。

    《汉志》:“川塞谿垘,水澹池长。”澹音潭,水溢也。《文选》“澹淡 浮”,澹音潭,淡音琰,澹台灭明,亦音潭。《管子》《淮南子》注 皆音潭。今诵《文选》者,澹淡作一音雌霓,谬呼久矣。 贾谊《鹏赋》。若囚拘,苏林音欺全反。师古云:“苏音是 也。”南唐张佖辨之曰:“‘《说文》窘,音渠陨切’。李善《文选注》: ‘窘,囚拘之貌’。五臣注:‘窘,困也’。其字并不从人,惟孙强 新加字,《玉篇》及《开元文字》有作。”然者,皆音渠陨切。 疑苏音误。今宜从《说文》音。余按:此句《汉书》作。若囚 拘,《史记》作“攌若囚拘”,窘当音渠陨反,攌音斯全反,攌 即今之“拴”字也。《史记》《汉书》所见异辞,当各从本文解 之,所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也。苏盖以《史记》之 音而移之《汉书》,宜其误而不通。张佖辨之是也,但不 知苏音之误所由耳,聊为详说之。扬雄云:“一卷之书, 必立之师。”斯虽细事,亦诚难哉。

    今之云字,乃贠之省文。《秦誓》:“虽则贠然”,注:“贠”即云。《毛 诗聊乐我贠》《石鼓文》“君子贠猎。” 《广雅》曰:“够,多也,音遘。”今人谓多曰够,少曰不够是也。 《文选魏都赋》:“繁富伙够,不可单究。”五臣注误音作平 声,不知够究本文,自协韵也。

    曹真有名𫘝,号惊帆,言驰骤如风帆也。俗遂制“颿”字, 音义与帆同,然亦赘矣。

    古文安为语助,犹言抑也。或作安,或作。按《荀子》:“安特 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礼记》三年“问作焉。”《战国策》: 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秦与梁为上交,秦 祸安移于赵矣。《吕氏春秋》:“吴起谓商文曰:‘置质为臣, 其主安重;释玺辞官,其主安轻’。”盖当时人以安为语 助,或方言耳。又汉《华岳碑》《云台碑》并以安为焉字。 《史记》庾死狱中注不明庾义。按《说文》:束缚捽曳为臾。 臾、庾古字通也。

    《释名》东北隅为宧。宧,养也。东北,阳气始生,布生物也。 《易》颐者,养也。颐亦音阳。

    书曰“挞以记之。”挞音入声,又转入上声,俗用打为挞, 非。打字。从手从丁,当音丁历切,见欧阳公《集古录》云: 打字以音义言之,当为丁历切,不知何以转为莫迥 切。盖打字从丁为声,与鼎同音,又转为入声,与镝同, 其义皆训击也,义与挞同,故俗借用之。是知《虞书》挞 字转为打。韵书音鼎,欧公音镝,俗打语,打坐打乖,作 挞,上声,于音和同,为“透”字母也,古俗皆通。

    空字有四音:平声,音枯公切。《说文》:窍也。天曰太空,沙 名方空。从平声,上声,音孔。《考工记》:函人视其钻空。《舜 纪》:穿为匿空旁出,《庄子》:“礨空之在天泽。”注:小穴也。《张 骞传》: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柳子厚《祭张舟文》:空道 北出,式遏蛮陬。《大宛传》曰:张骞凿空。皆音作上声、去 声,音控。《诗》:“不宜空我师”,《论语》:“其庶乎屡空”,《扬子》酒诰 之篇“俄空焉。”唐诗:“潭影空人心”,又曰:“天空霜无影。”皆 音去声、入声,音窟。古者穴地穿崖而居,谓之土空。司 空,官名,居四民时地利也,故曰司空。《周礼》注:司空主 国,空地以居民。空地即窟地也。天上星有土司空,亦 映地之土穴。《诗》曰:“陶复陶穴。”又曰:“曰为改岁,入此室 处。”室即土空也。冬时万物闭藏,故司空之官属“冬。” 《韵会》以为“砚”字,非也。元次山文。“怪石临渊。”《石 颠自注》:绮竞切。音义近莹,非砚也。 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注:谁何,问之 也。《汉书》有谁何卒。如淳曰:何谓何官也。按他注解,谁 与谯同,与《高帝纪》谯让与之谯同。何与呵同,谯让之 也。何,呵斥之也。何官,如今之盘诘守关者。

    《诗》曰“棠棣之华萼不靴。”靴不花足也。《易》曰:“震为旉。”旉, 华蒂也,通作敷。邹润甫游仙诗“紫芝列红敷,丹泉激 阳渎。”字书作跗。古诗“红萼青跗定满枝”,字又作荂。《庄 子折扬皇》荂通作华。《易》“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壮夫。”夫 与华为韵,可证也。

    班固《典引》勤恁旅力。注:恁,思也。如深切。今转音作去 声。

    《文选宦者传论》:“寺人掌女宫之戒。”寺音侍,于义始叶, 古文多省。

    孟字当音梦,分韵当与梦同,而今乃与漾同韵,非也。 余前录已引《淮南子》“正月之孟,阳气始动”为证,以辨 其非。近观《庄子》“孟浪”之言,古本作衁,字,从亡从皿,音 莫浪切,则孟与衁本二字,不可混为一也。衁浪之衁, 当在漾部,而孟仲之孟,自在送韵,何疑焉?

    《古毗陵志》有汉《司农刘夫人碑文》,许劭所制,存者仅 百十字,中有二字,不知何音义。又《酒官牌》有。字亦不知识,书以询知者。

    滇字有三音。《汉书》:西南滇池,音颠;豫州滇阳,音真。其 后讹为慎阳也。《杜预传》:“滇淤之田,亩收数锺。”此滇字 又音填塞之填。

    吴大帝筑东兴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注》:今栅江口 有两山,濡须山在和州界,七宝山在无为州界,两山 对峙,中有石梁,“侠”作“夹。”古者侠夹二字通用。汉隶《蕐 山亭碑文》有云:“吏卒侠路。”《晋》《宋书》有侠毂队,皆以“侠” 为“夹。”

    许氏《说文》:“湿,水名,音榻。”即《禹贡》之漯水,《孟子》所谓“瀹 济漯”也。《班史地理志》:古北平俊靡县,漯水,南至无终, 东入庚。《水经注》:庚水与鲍丘水合“俊靡”,《魏书》道武帝 如马邑,观漯水注:“即紫河也,出雁门阴馆县偏头山, 一曰治水。”师古曰:“漯,力追切。”丁度《集韵》:漯“湿”三字 同。《注》曰:水出雁门,合而证之,则古名湿水,音榻,今名 漯水,音累,二音皆通。

    “古字𦍛与永同。韩诗‘江之永矣’”作“江之𦍛矣。”《博古图》 “永宝用享”作“𦍛宝用享。” 古岁字即岁时之遂。今文岁字,从步从戌,年至戌而 终,乃秦人以十月为岁首,故制字从步戌,前此未也, 宋姚孝宁已辨之。予观《史记注》引陆贾《楚汉春秋》云: 三老董公八十二,遂封为成侯。遂即岁也。陆贾著书, 不用秦篆,而用古文,亦卓士哉。崔希裕《略古篇》古“岁” 字作未详其义,然亦可证“步戌”之为秦制而非古 矣。

    《文选笛赋》有“占成节鄂。”注:“鄂,直也。从邑者,乃地名也, 非此所施也。”据此,则“节鄂”、“连绵”字皆从。而今刻本 皆误从卩。 笨字音奔去声,粗率也。《晋书》:豫章太守史畴,肥大,时 人目为笨伯。《宋书王微传》亦有粗笨之语,今俗谚亦 然。《朱子语录》云:“诸葛亮只是笨”,不是此字,乃书作盆 而音发之。噫!诸葛岂笨者邪?字尚不能识,而欲讥评 诸葛乎?

    甄彻,字见独,登进士,时林摅为枢密,当唱名,读为坚 音,上以为真音,摅辨不逊,遂坐贬。后见《姓谱》云:舜子 商均封虞,周封陈。楚烈王时,有陈通奔周,周以舜居 陶甄之职,命为甄氏。按《说文》:“甄,陶也。从瓦垔,居延反。” 《吴书》:“孙坚入洛,屯军城南甄宫井上,旦有五色气,人 入井探得传国玺,以甄与己名音叶,以为受命之符。” 则三国以前未有音为之人切者矣。孙权即位,尊坚 为帝,江左诸儒为吴讳,故改音真。《说文》颠蹎、阗以真 为声,烟咽以甄为声,驯𬘓以川为声,诜以先为声,此 皆先、真韵中互以为声也。其后秦为苻坚讳,隋为杨 坚讳,皆暂避其音耳。嘉祐中,王陶作《甄氏墓铭》云:“甄 以耳。陶氏出于陈,避吴苻,隋时以为‘甄’”,南北溷讹,姓 音莫分,本之于古,乃识其真。

    《孟子》“尹公之佗。”《汉书》赵佗。《项羽传》“项佗过秦,论带它。” 《后汉》“华它,五人名”,并音徒何切,读为驼。《左传》“贾佗,北 宫佗。阳它。”《毛诗》“陈它,五人名。”又音拖。

    《方言》:“吴有桼娥之台。”《束晰赋》“朝享五鼎之奉,夕宿桼 娥之房。”桼即七字也。《书》六律、五声、八音、七始。而古文 作夹始,《史记》作“来始”,夹与来皆桼字之误。《太元七政》 亦作桼。褚遂良书《枯树赋》七亦作桼。

    《史记》:“黄帝合万灵于明堂。”《正义》引《纬书》:“黄帝明堂,名 曰神斗。黄帝含纽枢之府也。斗者,主也。土精澄静,四 神之主也。”《周礼》:“设斗,共其衅鬯。”注:“斗音主,衅音徽。”《礼 丧大记》:“沃水用斗。”注:“斗一作枓。”《甘氏星经》:“帝张四维, 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汉书》:“泾水一石,其泥 数斗,以灌以溉,长我禾黍。”

    《说文》:柔,栩也。今之橡斗。《庄子狙公赋》:柔谓分栩实与 众狙也。杼,机杼也。二字皆从木为义,从予为声。但叠 之则为柔,并之则为杼,亦犹旱旰枣棘之分也。《庄子》 作芧,从草亦得。

    《易》:“冶容诲淫”,《太平广记》引之作“蛊容诲淫。”《左传》:“女惑 男曰蛊。”《国语》:“蛊女纵欲。”张平子《西京赋》:“妖蛊艳夫夏 姬,美声畅于虞氏。”《南都赋》:“侍者蛊媚巾。”“鲜明”,《五臣 注》作“冶媚。”马融《广成颂》古“冶”字作“蛊”字,可证。傅毅《舞 赋》“貌嫽妙以妖艳兮,红颜煜其扬华。”注:“妖蛊,淑艳也。” 或省作“虫”,人姓也。汉高帝功臣有虫达,古蛊子之后, 见氏《英贤录》。

    《说文》:“款乃。”也。《集韵》作“唉”,或从口,或从欠,如啸之作。 叹之作,叹字虽殊,义一也。《史项羽纪》:“亚父拔剑击 玉斗而破之曰唉。”《扬子法言》:“始皇方猎六国而翦牙 款。”注:“款,绝语,叹声。”《楚辞》:“款,秋冬之绪风。《楚辞》用之于 句首,扬子用之于句终,盖噫嘻呜呼之类也。”朱子《辨 证》云:“款乃,掉船相应声。元结有款乃曲。”柳宗元诗“款 乃一声山水绿”,注:“‘款乃一本作袄霭’。按款音霭乃音 袄”,近日倒读之,误矣。项氏《家说》云:“刘蜕《文集》有《汨中 霭迺歌》,刘言史《潇湘诗》有‘闲歌瞹迺深峡里’”,霭迺也, 瞹迺也,款乃也,皆一事,但用字异尔。款本音哀,亦转 作上声。后人因《柳集》中有注字云:“一本作袄霭”,遂欲音款为袄,音乃为霭。不知彼注自谓别本作袄霭,非 谓款乃当音袄霭也。霭迺、款乃,不妨两本并行,何必 比而同之乎?慎按:“款乃”,歌声,本无定字,刘蜕、刘言史 诗流惟写方言。元结、柳宗元《通儒略》依字义。“唉”者,应 声,如噫嘻之类。乃者,曳词之难,如词赋中“若乃”、“乃若” 之例。此虽字音之微,而“袄霭”当作“霭袄”,自朱子始正 世俗倒读之误。“霭迺自”“霭迺”、“款乃”、“自款乃”,自项平庵 始正前人混淆之失。古人文理密察如此,后学其可 以卤莽观之乎?

    “施舍”二字,《左传》《国语》《周礼》凡屡见焉,而解各有异。今 总摄而论之,《左传》“晋悼公即位,施舍已责”,注“施恩惠, 舍劳役也”;“魏绛请施舍”,注“同上。”“楚平王施舍宽民”,注 “施恩惠,舍逋负。”叔向言“齐桓公施舍不倦”,注“施恩舍 逋”;士会构楚旅有施舍,《左传》凡五见,《国语》《铸无射篇》 云,“布宪施舍于百姓”,注“施恩舍罪”,与《左传注》意合,惟 单襄公过陈不礼云“县无施舍,所以施舍宾客负任 之处。”此“舍”字如“出舍于郊”之“舍”,“不”音“舍”也,与《左传》“旅 有施舍”正相对。又云“圣人之施舍也”,注:“施,予也。舍,不 予也。”此与前后训注不同,亦不合本文意,未知是否? 又《齐语》云:“施舍分宽”,注:“施,施德;舍,舍禁也。”《楚语》云:“明 施舍以道之。忠恕”,注“施己所欲。原心”舍过,谓之忠恕。 《周礼》:凡征役之施舍。注:“施当为弛。”

    《论语》曰:“足则吾能征之矣。”“征”当音证,《左传》“不征辞”,注: “征音证。”言语相违而不明证其辞,与《尚书》“明征”、“定、保” 音义同。《庄子》九征至“而不肖人得矣。”唐贞观中有唐 九证,其名取《庄子》九征说而字作证,可以定其音矣。 《左传》“轻”字多作去声读。试略举之曰:“国君不可以轻, 轻则失亲。”又曰:“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又曰: “吴王勇而轻。”又云:“左师展将以昭公乘马而归。”注:“乘 马轻”,归,轻去声,即今谚所谓“轻身单马”也。又曰:“吴轻 而远,不久归矣。”又曰:“夷德轻,不忍久也。”又曰:“将为轻 车千乘。”《注》皆音磬。《孟子》曰:“轻身以先于匹夫。”此尤明 白可证之文也。

    《史记》:“上有梼蓍,下有伏龟。”徐广曰:“梼音稠。”《左传》八元 八凯有梼戭。《汉书艺文志》有公梼生。师古曰:“梼,直由 切,其字从木。”《霍去病传》有梼余山,独《孟子》梼杌之梼, 今音涛,盖因陆德明《九经释音》而误也。《左传》杜预注 曰:“梼杌,凶顽无俦匹也。”以此证之,则梼杌亦当音稠。 唐李郢诗:“薄雪燕蓊紫燕钗,钗垂簏簌抱香怀。一声” 歌罢刘郎醉,脱取明金压绣鞋。簏簌,下垂之貌,又作 “䍡。”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挼丝团金悬䍡。”“其义 一也。”薛君采语予云:

    白乐天《半开花》诗:“西日凭轻照,东风莫杀吹。”自注:“杀 去声音厦,俗语太甚曰杀。”《容齐随笔序》:“杀有好处。”《元 人传奇》:“忒风流,忒杀意。”今京师语犹然。大曰杀大,高 曰杀高,此假借字。俗书作傻,平水韵:傻俏不仁,一曰 不慧也。

    诗肤如凝脂,凝音佞。唐诗“日照凝红香”,白乐天诗“落 絮无风凝不飞”,又“舞繁红袖凝,歌切翠眉愁”,又“舞急 红腰凝,歌迟翠黛低”,徐干臣词“重省别时,泪渍罗巾 犹凝”,张子野词“莲台香烛残痕凝”,高宾王词“想莼汀、 水云愁凝”,“闲蕙帐、猿鹤悲吟”,柳耆卿词“爱把歌喉,当 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今多作平音,失之音律,亦不 协也。

    “帆”字,符咸切,舟上幔也,又扶泛切。使风也。舟幔则平 声,使风则去声,盖动静之异也。刘熙《释名》曰:“随风张 幔曰帆。”注:去声。《广韵》曰:“张布障风曰帆。”音与梵同。《左 传》宣十三年注:拔斾投衡上,使不帆风。谓车斾之受 风,若舟帆之帆风也。舟帆之帆平声,帆风之帆去声。 疏云:帆是扇风之名。《孙绰子》曰:动不中理,若帆舟而 “无柁。”《南史》“因风帆上,前后连烟。”《荆州记》云:“宫亭湖庙 神,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晋湛方生有《帆入南湖 诗》,又有《还都帆诗》,谢灵运有《游赤石进帆海诗》,刘孝 威有《帆渡吉阳洲》《诗》。《选》诗“无因下征帆”;徐陵诗“南茨 大麓,北帆清湘”;刘删诗“回舻乘派水,举帆逐分风”;张 曲江诗“征鞍税北渚,归帆指南陲”;张燕公诗“离魂似 征帆,常往帝乡飞”;赵冬曦诗“帝城驰梦想,归帆满风 飙”;杜诗“浦帆晨初发”;韩退之诗“无因帆江水”;包何诗 “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孟浩然诗“岭北回征帆,巴 东问故人”;徐安身诗“暮雨衣犹湿,春风帆正开。”近苏 州刻孟诗,改“征帆”为“征棹。”何仲默笑曰:“征帆改‘征棹, 锦帆亦改曰‘锦棹’,可乎’?”盖浅学妄改,非初误也。 《楚辞》“远望兮阡眠”,陆机诗“林薄杳阡眠。”吕延济曰:“阡 眠,原野之色。”按《说文》:“谸,山谷青谸谸也。”则“阡眠”字当 作“谸眠。”又《列子》云:“郁郁芊芊,茂盛之貌。”李白赋“彩翠 兮芊眠。”“谸眠”作“芊眠”,亦通。《文选》别作“盰眠”,字皆从目。 《周礼》“汧浦”作“弦浦”,《左传》“萑浦”作“萑蒲”,杜诗“侧生野岸 及江蒲。”江蒲,江浦也。

    今文语辞。朅来聿来,不知所始。按《楚辞》:“车既驾兮朅 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旧注:“朅,去也。”又按《吕氏春秋》: “胶鬲见武王于鲔水,曰:‘西伯朅去,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伐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日 至。”注:“朅,何也。”若然,则朅为言盍也。若以解《楚词》,则谓 车既驾矣,盍而归乎?以不得见而心伤悲也。意尤婉 至。则今文所袭用“朅来”者,亦谓盍来也,非是发语之 辞矣。《文选注》刘向《七言》曰:“朅来归耕永自疏”,颜延年 《秋胡妻诗》曰:“朅来空复。”辞义皆谓“盍来”始通。

    《唐诗》:“钱塘苏小小,人道最夭邪。”又:“长安女儿双髻鸦, 随风趁蝶学夭邪。”夭音作歪。

    何晏《景福殿赋》:“光明熠爚,文彩璘斑。”皇甫士安《劝志》: “青紫之璘斑。”璘斑即斓斑也。斓字俗书。到溉《饷任昉 杖诗》:“文彩既斑。”烂。烂即俗斓字。韩文公诗:“华烛光烂 烂”,注亦作平音斑烂字古体,俗用斓字。

    僧皎然《题周昉画毗沙天王歌》:“忆昔北兵围未解,感 得此神天上下。”“解”,读如道家“尸解”之解,与下相叶。吴 氏《韵补》亦失此一字不收云。

    唐诗:“三十六所临春殿,一一香风透管弦。”又“绿浪东 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又:“春城三百九十桥,夹 岸朱楼隔柳条。”又“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 诗。”陈郁云:十音当为谌也,谓之长安语音,律诗不如 此,则不叶矣。

    韦庄《应天长》词云:“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字 义与“涴”同,而字则读如“涴”字入声,始得其叶,然《说文》 《玉篇》俱无。字惟元,“词中马骤。”《人语喧》:北音作平 声,四转作入声,正叶。

    《六书》合体为字,上下左右,可以相易,如“秋”之与。 之与“酬。”相易而音义同。惟重朿为枣。并朿为棘。日乘 干为旱。干从日为旰。此则不可易。又不知何说也。 《说文》曰:“妄入宫掖曰”徐铉曰:“律所谓阑入也。”通作 “阑。”《汉成纪》:“阑入上方掖门。”应劭曰:《无符传》:“妄入宫曰 阑。”《西域传》:“阑出不禁。”又加草作兰。《列子》:“牢有兰子。”张 湛注曰:“凡物不知生之主曰兰。”殷敬顺曰:《史记无符 传》:“出入谓之阑。”此兰子亦谓以技妄游,义与兰同。或 又加木作栏。李正己曰:“园亭中药栏”、药音义与篽同。 药即栏,栏即药,非花药之栏也。杜子美诗“乘兴还来 看药栏”,王维诗“药栏花径衡门里”,皆贪新丽而理不 通者也。今或加手作拦,《官府文移》曰巡拦,曰花拦票 是也。以今花栏比古语“药栏”,语意益明。若以药栏为 芍药之栏,则今之花栏乃花蕊之栏,可乎?

    《说文》:“略,经略土地也。”《左传》:“天子经略,诸侯正封。”注:“聚 土为封曰略。”“经”谓巡行,略谓边界,即聚土为封之略。 《孟子》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也。后世不知“略”之 为“聚土”,陆词、黄公绍谓“巡行”为“略”,失之远矣。“巡行”可 以解“经”字,而不可以解“略”字。“经略”之云,犹云防边也, 犹云出塞也,二字相联为义。若以“略”为“巡行”,则谓“边” 云“防御”,谓“塞”为征行,可乎?略也,边也、塞也,皆实字也。 “边”“塞”字易明,人皆知之,“略”字义少隐,故解者不以为 实字而虚之,转解转谬矣。再考《左传》中,凡言“略”者,皆 谓聚土为封也。如云“侵败王略”,又曰“与之武公之略”, 又曰“吾将略地焉”,又曰“略塞垣”,其义皆同。《尚书》云“嵎 裔既略”,谓立边防以界嵎裔,正天子经略之事也。孔 颖达不识“略”字《本义》,以为俗称忽略简略之略,乃注 云“用功少曰略”,何其俗而且陋,谬而可笑哉!孟子曰: “此其大略也。”略字本喻言,谓得其边而未尽其中也。 亦犹《庄子》所谓“道无封为是不有畛也。”郭象注云:“道 无封,故万物得恣其分域。”妙得庄旨。孟子之言略,犹 《庄子》之言封与畛也。惜乎!赵岐之注《孟》,不能如郭象 之注《庄》也,乃曰:“大略”,大要也。《汉武纪》“杀略”,谓入界杀 人;《龚遂传》“劫略”,谓入界劫人。今遂以“略”为“杀”为“劫。”史 云“智略辐辏”,盖谓其智足以周知天下之略。今遂以 略为才智之称,假借譬喻,远失初意,何异瞽者听车 轮之声以为雷哉?

    《史记张良传》:“略地”,谓取其地而立我封疆也。《唐蒙传》: “略通夜郎”,谓通夜郎之略也。古文简奥如此,若《春秋》 书“城楚丘,疆郓田”,文法也。扬子《法言》“东沟大河,南岨 高山,西采雍梁,北卤泾垠。”韩退之《去邠操》云“将土我 疆。”其文法皆本于《春秋》。不知古人用字之法,则不得 立言之意,人可不识字哉?或曰:兵法有《黄公三略》,何 义也?曰:“略与韬对,韬,弓衣也,义取藏器;略,封畛也;义 取固守,决非简略之略也。若依《集韵》谬解,因事生义, 谓略,简也,少也,行而取也,才而智也。则三略之名,又 将曰略,书名矣。”用此以证“略”之为字愈益明。《赵充国 传》:“‘图上方略’。图,画本也;方,乡道也;略,边界也。”注谓方 略为计策,亦谬。

    古冶字或借作野。金陵有冶城,扬子江有梅根。野或 作冶字而音渚。齐武帝诗:“昨经樊邓役,阻潮梅根冶。 探怀怅往事,意满辞不叙。”刘文房诗:“落日芜湖色,空 山梅冶烟。”孟浩然:“水溢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皆以冶 为野也。

    “孟”字,《集韵》作莫更切。予每疑之。尝考之,四方之音,无 南北皆呼孟与梦同声。如依韵切,则当呼“命”,呼孟子 为命子,指孟津为命津可乎?但未有古韵语可为证以改订之。一日,观《说文》云:“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乃跃 然曰:“孟与动叶,乃是古中原之音。”可正沈约《鴂舌》之 缪矣。凡字有当从古音者十之九,有当从今音者十 之一,如此孟字其一也。他如朋当与“蓬”同音,而不当 作蒲登切;“薨”当音烘;“弘”当音红,不当音卜;他当在麻 韵,而不当在歌韵。盖以今之方言无南北,四方,皆如 今呼者多,而如韵呼者少也。今有迂士,呼他必以拖 音,至于临下语,众不省其语为何等语,反自诧曰:“予 所呼古音也。”予笑曰:“《毛诗》《楚辞、韵补》”古音五千有馀, 君皆不省,而独一他字为古音,以对俗人仆隶,何异 施粉黛于足胫,缀靥子于眉目哉!李文正先生尝云: “古字不可不知其音义,但不可着意用之于文字中。 古音亦然。”然则诗文用古字、古韵者,必自然谐协,若 出之于己可也。

    古地名多有不字,如《春秋》之“不羹华”、“不注”,史之“不周、 不姜”、“不耐”,《山海经》之“不津、不庭”、“不其”,或曰不读作丕, 古无丕字,不即丕也。《诗》曰“不显维德,不戢不难”,皆读 作丕,亦一说也。

    越曰于越,吴曰勾吴,邾曰“邾娄”,本二字而为一声,古 声双叠也。《庄子》云“离朱之目”,《孟子》云“离娄之明”,娄、朱 本二字而一声,足以为证。或以“勾吴”、“于越”为方言土 音,谬矣。

    字义之多者莫如离。离别通训也,卦见《易》。“黄离”、仓庚, 见《说文》。“大琴曰离”,见《尔雅》。流离,鸟名,见《毛诗注》。“前长 离而后裔皇”注。“长离,凤也”,见《相如赋》。纤离,马名,见《李 斯书》。“侏离,裔语也”,见《史记》。陆离,散乱参差也,见《文选》。 木名,见《孔子世家》。水名,见《地理志》。人姓,见《氏族志》。江 离,草名。接离,冠名。此皆字书已引者,予又见《公羊传》。 “二人会曰离会。”谓各是所是,各非所非,不能定也。此 “离”义与二鸟离立之“离”同。

    唫今多作吟字用,非也。扬雄《太元》有唫首,音钦。唫,闭 也。《素问》:“呿吟之征。”

    𬮿。曲岸头也。音巨依切。𬮿埼。埼。圻、矶。五字同音。《哀二 世赋》。“曲江之𬮿,越绝芦之埼。”《地理志》。埼,《水经》“赭圻” 又作“矶”,是也。

    《晋书》云:王衍口不言钱,晨起见钱堆前曰:“阿堵。”近世 不解此,遂谓钱为阿堵,可笑!晋人云阿堵,犹唐人曰 若个也。故殷浩看佛经曰:“理亦应在阿堵中。”《顾长康 传神》曰:“精神妙处,正在阿堵中。”谢安谓桓温曰:“明公 何用壁后置阿堵辈”是也。凡观一代书,须晓一代语; 观一方书,须通一方之言。不尔,不得也。

    太白诗“羌笛横吹阿亸回”,番曲名。《张祜集》有《阿滥堆》, 即此也。番人无字,止以声传,故随中国所书,人各不 同耳,难以意求也。

    《说文》:“滩,水濡而干也。”引《诗》“滩其干矣。”今诗滩作“暵。”《集 韵》云:“本作潬,水中沙出也。”《说文》有滩字而无滩义,《集 韵》有滩义而无滩字,今俗假借用之久矣。慎按:《说文》 引《诗》“滩”与“暵”互文,则当作他案切,与《尔雅》“太岁在申 曰涒滩”同音,是“滩”有二音也。《尔雅》汶水曰灛。黄河有 巾潬城。燕肃《潮洛说》:浙江之口,起自《纂风》。北望嘉兴, “夹以沙潬,隔碍洪波,海舶怖于上潬。”皆作昌善切,与 阐同音,则潬乃灛之省文。而《漕船志》:“黄河退潬,田地 肥沃”,此潬字又作平声,是潬亦有二音也。再考他字 书,石濑水奔曰滩,《楚辞》所谓“石濑兮浅浅”是也。是滩 之为字,主于石也。《声类》曰:“水衍沙出曰潬。”《易》曰:“需于 沙,衍在中也。”《选诗》:“潦收沙衍出。”衍之与“潬”,字异而义 相发,盖“潬”之为字,主于沙也。在河为碛,在江为滩,义 取于“石”,在汝曰“𣸣”,在汶曰灛,义多取于沙,而音则或 平或仄无定耳。

    目击道存之谓“睿”,故其字从“目”声;入心通之谓圣,故 其字从“耳”,故曰圣人时人之耳目。

    沈佺期有《夜泊越州》诗云:萦海若,霹雳耿天吴。 盖指。“风也。”字书不载此二字。 弇州山人稿用修谓苴字有十四音,景卢谓委蛇有 十二变,俱可称引证之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