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155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五十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目录
砚部汇考二
宋洪景伯歙砚谱〈全〉
杜绾云林石谱〈形石吉州石婺源石紫金石绛州石巩石小湘
石红丝石建州石南银石玉岩大陀石青州石 龙牙石分宜石〉
朱辅溪蛮丛笑〈砚〉
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砚辨端溪下岩旧坑端溪中岩旧新坑端溪上
岩新坑他处石类端溪而非端溪者歙溪龙尾旧坑新坑歙溪罗纹刷丝金银间刷眉
子四品新旧坑金星旧坑新坑银星旧坑新坑洮河绿石砚墨玉砚〉
曹继善歙砚说〈砚〉
辨歙石说〈全〉
元陶宗仪辍耕录〈砚山图说〉
云烟过眼录〈砚〉
字学典第一百五十五卷
砚部汇考二
《宋洪景伯歙砚谱》
《采发第一》
“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 石如城叠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 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 手,斲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 守又献石,并蒸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 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今全最高年,能 道昔时事,并召少微孙明。〈今家济源〉《访伪诰》不获,传多如 此。今山下叶氏,繁息几数百户,乃猎者之孙。
《石坑第二》
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馀处,蔓延百馀里,皆山 前后沿溪所生,溪水中殊无石,好事者相传多云水 中石。又见苏易简《砚谱》云:“歙州龙尾山石,亦端溪之 亚。访于彼俗,虽有龙尾山,而山实无石。盖好事者取 其美名,以咤于世。”今次其石品与他坑之名,如后: 眉子坑在罗纹山,开元中发属程于地,从溪下至取 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 土相杂。
罗纹里山坑:在罗纹山后,李氏时发,今废五十馀年, 名色未详。
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地向属王仁高,今 绝籍,为砚户戴义八人共请之,岁输山税二十金。自 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 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 “寨头”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 可得,发地丈馀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
水嶡坑,在罗纹山西北,地属王十五,景祐中发,今废 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 之,久废不可得。盖石工不知攻取法,石里如浪纹。 溪头坑又曰“主持山”,在罗纹山金星坑之北,约二三 里,废已二十年,不取其石,金星率多虚慢焉。
叶九山坑:在溪头坑之西约一里,不取已三十年。有 眉子石,纹粗慢,与溪头相次也。
罗纹金星坑:在罗纹山西北。自罗纹坑相去四十五 丈,今废不取,盖工用多,所得少也。
驴坑在县之西北七十里,属詹观。景祐中,曹平为令 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为尉, 又取之。其石有青绿晕也。
济源坑在县之正北,凡三坑并列:曰“碧里坑”,在山上, 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次十里入 里山,石青细,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洞灵岩,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连,石产“岩之 左右,无定处,材璞至少而瑕脉多,或有绝病莹净者 可拟端溪之品,而石理燥慢。”
浙石属衢州开化县,俗谓之“玳瑁石。”其纹正如玳瑁, 傍视则有波纹者,可为碑材、帛砧、柱础之类,至易得。
《攻取第三》
凡取石,先具牲醪祝版,择日斋戒,至山下,设神位十 馀于坛𫮃之上,祝讫发之。若稍亵慢,必有蜂虿虫蟒 毒物伤人之患立出。盖山川神物所拥护秘惜,尤不 欲广传人间,所得不过百十枚即竭矣。又当再祝之, 前后被啮死者十馀人,今皆预祝飨也,冀其阴助,不 得不爱重之。
《品目第四》
眉子石其纹七种:
《金星》地眉子 ,对眉子 ,短眉子。
长眉子 。《簇眉子》。
阔眉子 。金眉子。
《外山罗纹》。其纹十三种
粗罗纹 。《细罗纹》。
古犀罗纹 。《角浪罗纹》。
金星罗纹 ,松纹罗纹。
石心罗纹 ,金晕罗纹。
《纹丝》罗纹 。刷丝罗纹。
“倒理罗纹 。” 乌钉罗纹。
卵石罗纹
《里山罗纹》:“一等”
金星疏慢
驴坑一等:
青色绿晕
《洞灵岩》紫石,大小者如肝色,今产浮梁县岩岭,处处 有,其匠者或琢为茶瓯,凌冬不可用也。
“浙石”“一等”:
纹如玳瑁斑
《水舷金纹,厥状》十种:
金纹如“《长寿仙人》者” ,青斑金纹如鹤舞者。
《金纹如双鸳鸯》者 。金纹如斗者。
金纹如枯槎《仙人》者,如《金云气》者。
“眉如卧蚕” 者 ,“如《双鱼蹲鸱》” 者。
金纹如湖中寒雁者,如金壶瓶者,余常见之。
《修斲第五》
砚斲初成,先以蜡涂内外,盖与石相益,须借此则温 润光洁可爱,于石无损,而便于洗濯,不惹墨渍。初便 以生姜汁涂研处,即着墨,今人多不知此,云是瑕病, 以墨蜡盖灭痕璺。又云:不发墨光,始初磨墨,兼带少 蜡,滞暗墨色故也。使三五度,则无此病矣。又出墨色 者,便使益好,多渍难爱护,欲着手气,必成痕迹。故人 多用蜡,盖免此患也。砚须每日洗浣,去其积墨败水, 则墨光莹泽也。
《名状第六》
端样 “舍人样。”
“都官样” 《玉堂样》。
月样、 方月样
龙眼样、 圭样
方龙眼样、 瓜样
方葫芦样, “《八角辟雍》样。”
“《方辟雍》样。” 马蹄样。
“新月样。” 《鏊样》
眉心样。 石心样。
瓢样, 《天池样》。
科斗样, 银铤样。
“莲叶样”, 《人面样》
球头样、 《宝瓶样》。
“笏头样”、 《风字样》
古钱样: “外方里圆”样。
“筒砚样” 蟾蜍样。
《辟雍样》 《尹氏样》
“虾䗫样, 犀牛样”, 鹦鹉样, 琴样。
龟样:
以上并择取样制古雅者,绘之于图,“馀数名虽多种,状样,都俗也不取。”
《石病第七》
“鸡脚如麻石”黯色,类鸡脚印,行迹乌肫有痕如木叶, 若肉中之脞也。“隔路”如墨痕,如蚓迹,行路浪痕偏缠 如细帛纹,其色或浅或深,墨色赘子,若乌豆状,隐起 碍手,靸藏于石中,或开之迺有大璺撘线斜纹,若砚 断硬线有起处,隐手,名工亦不能砺平也。“断纹”有纹, 两不相著,石上有微尘孔者,乃石之肤也。黄烂者,土 中石皮也。
《道路第八》
自歙州大路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三十里至 罗纹山,皆山谷大,林莽盘屈,鸟道也。自婺源县大路 三十里过溪,皆大岭重复,九十里至罗纹山下。自州 至济源口一百九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济源。自县 至济口八十里,入小路,七十里至济源。
《匠手第九》
县城三姓,四家,一十一人。
刘大名福诚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周
四名全年七十 ;周,二名进城 周小四 ;周三名进昌 ;刘二无官名 朱,三名明
《灵属》里,一姓、三家、六人。
“戴” 二,名义和 ,第三、第五、第六 ;戴大名文宗 ;戴四,名义诚。
大容里济口,三姓四人。
方七,名守宗 ,男庆子 ;胡三,名嵩兴 、《汪大号》《汪王二》。
《攻器第十》
箕,《畚 铳》。
铁大小锤、 长短凿钢屑 镦头
《鸦觜》《锄 木掀》。
《杜绾云林石谱》
《形石》
形门西山接太行山,山中有石,石色黑,亦有峰峦,奇 巧可置几案间。工人往往采石为砚,名曰“乌石砚”,磨 墨稍燥。苏仲恭有《三砚样》,制殊不俗。
《吉州石》
吉州数十里,土中产石,色微紫,扣之有声,可作砚,甚 发墨。
《婺源石》
徽州、婺源石产水中者,皆为砚材,品色颇多。一种石 理有星点,谓之“龙尾”,盖出于龙尾溪,其质坚劲,大抵 多发墨,前世多用之,以金为贵。石理微粗,以手摩之, 索索有锋𫓩者尤妙,以深溪为上,或如刷丝,罗纹枣 心,或如瓜子,或眉子,两两相对。又一种色青而无文, 大抵石质贵青润发墨,颇与后历石差坚近为最。又 有祈门县文溪所产,色有紫,石理润发墨,颇与后历 石差坚。近时出处价倍于常,工人各以材厚大者为 贵。又徽州歙县,地名“小清”,出石亦青润可作砚,但石 理颇坚,不甚锉墨,其纹亦有刷丝者,土人不知贵也。
《紫金石》
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 墨,扣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甚发墨,特轻薄,皆 远古物也。
《绛州石》
绛州石出水中,其质坚润,色稍白,文多花浪,颇类牛 角,工人谓之“角石。”堪琢为砚,唯可研丹砂,滑而不发 墨。
《巩石》
巩州旧名“通远军西门寨石”,产深土中。一种色绿而 有纹,自为水波,断为砚,颇温润,发墨宜笔。其穴岁久 颓坏,无复可采。
《小湘石》
在端州之西四十里,石色紫稍燥,间有眼者,类雀眼, 但无瞳子。“后历石”在端之北十里,赤紫石极细,不甚 润,石性极软,间有眼者,但一两晕。“蚌坑”在下岩山之 下一小溪,今其岁久崩落之石,久为风日所侵,性坚 顽,极不发墨,石色正紫,莹净,间亦有眼,无层晕,色驳 杂。大抵诸石在穴中,正如石榴子。𨺤𨺤各有石朴笼 络。中有砚材大小既施斧凿。十分之中可得三四许。 又有一种圆如瓠。中有�谓之“子石”,尢佳极,鲜得之。 下岩之价,二十倍于山岩下穴上石。下穴之价,十倍 于半边山诸坑。半边山价十倍于小湘,小湘价倍于 蚌坑。后历绝品,亦不过十来千。
《红丝石》
青州县红丝石,产土中,其质赤黄,红纹如刷丝,萦绕 石面而稍软,扣之无声。琢为砚,先以水积之,乃可用。 盖石质燥渴,颇发墨。唐林甫猷顷作《墨谱》,以此为上 品。
《建州石》
建州石产土中,其质燥稍润,色极深紫,扣之有声,间 有豆斑点,不甚圆,亦有三两重石晕。琢为砚,颇发墨, 往往以石点名《鸲鹆眼》,作端石以求售。
《南银石》
南剑州黯淡溪水出石,石质深青,黑而光润,扣之有 声,作砚发墨宜笔。
《玉岩》
信州玉山县,地名“宾贤乡”,石出溪涧中,色青润,扣之 有声。土人采而为砚,甚锉墨,比来翻制新样如莲杏 叶以售。
《大陀石》
归州石出江水中,其色青黑,又有班班如鹧鸪,质粗 可为砚。土人互相贵重,甚发墨。峡人谓江水为“沱”,故 名大陀石。
《青州石》
青州石多紫金,产深土中,可琢为砚。其质稍粗,不堪 发墨,土人多用之。
《龙牙石》
潭州宁乡县石产水中或山间,断而出之,名“龙牙石”, 色稍紫润,堪治为砚,亦发墨,土人重之。
《分宜石》
袁州分宜县江水中产石,一种青石,色稍坚而温润, 扣之有声,从广不过六七寸许,亦希罕不常得。土人 于水中采之,磨为砚,发墨宜笔,但形制稍朴,须藉镌 砻。
《朱辅溪蛮丛笑》
《砚》
金系带砚,石出黎溪。今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冈石, 皆可乱真,紫色胜揭石熟猺,亦能砥砺,黎溪为最,盖 于陶金井中取之,近亦难得。有紫绿二色围黄线者名“金系带。”
《赵希鹄洞天清录》
《古砚辨》
世之论砚者,皆曰“多用歙石”,盖未知有端溪。殊不知 历代以来,皆采端溪。至南唐李主时,端溪旧坑已竭, 故不得已而取其次,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时好 事者作《砚谱》,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惟 有旧坑,无新坑,上、中二岩则皆有旧新坑,于歙亦然。 其失二也。世之论端溪者,惟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 坑,惟有漆、黑、青、花二种,初未尝有紫,无它,未曾观古 砚耳。其失三也。余虑世人贵耳鉴而无心赏,故述《古 砚辨》,惟说端、歙二溪而不它及。盖端、歙或强以为砚, 宁不羞见子墨、客卿乎?是说非老于用砚者,其孰能 知之。
《端溪下岩旧坑》
“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扣之无声,磨 墨亦无声。有眼,眼中有晕,成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异 形。”石居水底,须千夫堰水汲尽,深数丈,篝火下缒,深 入穴中,方得之。此岩南唐时已难得,至庆历间坑竭。 溪下岩旧坑又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紫青黑,细 如玉,有花点,如著头大,其点别是碧玉清莹,与砚质 不同。唐吴淑《砚赋》所谓“点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 石,今讹为青花紫石。李长吉诗已讹作“紫”字,其实未 尝紫色,青黑之中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 方见,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品南唐时已难得,庆 历间坑竭。已上二品石久用锋铓愈出,不退钝,不假 磨砻。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种石,别无新坑,所谓“新 坑。”盖元坑已尽,而别开一坑,下岩则否。
《端溪中岩旧新坑》
端溪中岩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有眼,小 如《菉豆粒》,纯绿色而无晕,或有绿绦纹或白绦纹如 线,盖坚而圆者为眼,横而长者为绦纹。此种亦是卵 石,外有黄膘包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久用锋 铓不退,不假磨砻,今此坑取之亦竭。中岩新坑色淡 紫,眼如鸲鹆,眼大重晕而紧小,其中如瞳人状,石老 者扣之有声,嫩者扣之无甚声,磨墨则微有声。石有 极润者,虽难得,然久用则锋铓退乏,必假磨砻。今此 品难得,遂为希奇之宝,百砚之中见一二耳。世人见 其希有,又目未曾见古砚,遂目此为“下岩旧坑”,不知 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端溪上岩新坑》
端溪上岩新旧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为雄鸡眼, 扣之珰珰然,磨墨相拒如锯声,久用则锋乏,光如镜 面,不堪用。然旧坑差胜新坑,今士大夫所藏砚多此 品。
《他处石类端溪而非端溪者》
一种石潻石,出九溪潻溪,表淡青,里深青,紫而带红, 有极细润者,然以之磨墨,则墨涩而不松快,愈用愈 光,而顽硬如镜面,间有金线,或黄脉直截,如界行相 间者,号紫袍金带。高宗朝,戚里吴琚曾以进御,不称 旨。一种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质粗燥,或微有小眼,黯 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称为“黑端溪”,相去天渊矣。 今端溪民负贩者多市辰沅砚璞而归,刻作端溪样 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获重价。若辰沅人自镌刻者, 则太雕琢,或作荷莲、水波、犀牛、龟、鱼、八角六花等样, 藻饰异常,虽极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砚之 一法。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并无纹,以 水湿之,微似紫,干则否。细润如玉,发墨如汎油,并无 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 象,水湿则见,干则否。此亦是卵石,故难得。大者不过 四五寸,多作月砚,就其材也。或有纯黑如角者。东坡 最贵此品,今得之亦贵重,不减端溪下岩。然龙尾旧 坑虽极细,犹微涩墨,端溪下岩则直如鏊盘塌蜡矣。 以此为辨。南唐时方开龙尾旧坑,今已无之。新坑色 亦青黑无纹,而粗燥,砺墨退笔,久用则钝,乏有大盈 三尺者。
《歙溪罗纹刷丝金银间刷眉子四品新旧坑》
四品;旧坑并青黑色,纹细而质润,如玉罗纹直如极 细罗,刷丝如发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金银间丝 亦细密,久用不退锋,磨墨无声,无阔大者,然皆次于 龙尾。旧坑亦南唐时开坑,今已无。如得之贵重,不减 龙尾。旧坑四品;新坑并纹粗而质枯燥且不坚,眉子 大者,或长二三寸,刷丝每条相去一二分,罗纹如萝 茯纹,拒墨如锯。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金星旧坑新坑》
“金星”新旧坑并粗燥,淡青色。虽金星满面,然砺墨退 笔,久用退乏,大者盈尺。别有一种黑石,金星姿质亚 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万州悬金岩金星石也。色漆 黑,细润如玉,隐隐金星水湿则见,干则否,发墨如汎油无声,久用不退乏,非歙比也。今万崖亦已取尽,如 得之不减端溪下岩。
《银星旧坑新坑》
银星新旧坑并粗燥,淡青黑色,有银星处不堪磨墨, 工人多侧取之。置其星于外,谓之“银星”墙壁拒墨如 锯,久用退乏,如镜而大者盈尺。
《洮河绿石砚》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 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 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 洮砚,然目所未睹。今或有绿石砚名为“洮”者,多是潻 石之表,或长沙谷山石,潻石润而光不发墨,堪作砥 砺耳。
《墨玉砚》
荆襄鄂渚之间,有团块墨玉璞,并与端溪下岩黑卵 石同,而坚缜过之,正堪作砚。虽不如玉器出光,留其 锋耳,但黑中有白玉相间,甚者阔寸许,玉石谓之“间 玉玛瑙”,其白处又极坚硬拒墨。若用纯黑处为砚,当 在端溪下岩之次,龙尾旧坑之上。
《曹继善歙砚说》
《砚》
唐侍读《砚谱》云:“二十年前,颇见人用龙尾石砚,求之 江南故老云:‘昔李后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 圭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自李氏亡而 石不出,亦有传至今者。景祐中,校理钱仙芝守歙,始 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 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自是方能得之。其后县’” 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后邑官复改溪 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也,遂与端石并行。 按《图经》,龙尾山在婺源县长城里。唐开元中,叶氏得 其地,尝取石为砚,不见称于世,故无闻焉。苏易简《砚 谱》云:“龙尾山石亚于端溪,今虽多故坑,无有石出,环 县皆山也。而石虽出他山,实龙尾之”肢脉俱得,谓之 “龙尾。”
自州“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谷,林莽盘屈鸟道。 又三十里自县三十里过溪,大岭重复九十里,并至 罗纹山下。”
自州一百九十里,自县八十里,并至“济口入山,又七 十里至济源。”
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 馀里,取之不绝。
眉子坑,在罗纹山之西,从溪下至坑十馀丈,坑中无 土,深丈馀,阔二三尺许。
罗纹里山:在罗纹山后。
罗纹旧坑地名“寨头”,即钱云所访南唐采石故坑也。 “水弦坑”,在眉子坑外,临溪,至冬水涸,方能取之。入地 丈馀,石多金花。
《水厥坦》坑:在罗纹山西北,其理若浪。
溪头坑:在金星坑之北五里。
叶九坑:在溪头之西百里。亦有眉子,其理粗慢,与溪 头坑石相上下。
金星坑在罗纹山西北,相去四十五丈。
驴坑在县西北七十里。景祐中,曹平为令,后王君玉 为守。嘉祐中刁璆为尉,皆取之。其石青中绿晕。 济源坑在县之正北,三坑相连。
碧里坑在济山上,色理青莹,相去半里有“水步石”、 “雨点石。”十里外有“里山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其状奇 怪不常。
洞灵岩,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三洞相连,石产于岩之 左右,无定所,色拟端溪,粗而燥,复多瑕璺。
浙石,出衢州开化县界,斑若玳瑁然。
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在璞也。坑往 往在溪涧中,全冬水涸,合三二十人方可与工。每打 发一坑,不三数日必雨,雨即坑垄皆湮塞,较其工力 倍。《金银》坑中取矿者,此其所以贵也。往时必先祠以 中牢,方免诸患。
大抵攻琢贵精,治之不尽工,虽有佳石,亦常砚而已。 每得一石,以铁凿击之,候其声清圆,乃可攻治。度其 所宜,然后制样,须令人捧。“不然内诸稻谷中,欲其不 实也。”
苏易简云:“砚有薄如纸者,盖以薄为利用云。”
龙尾石多生于水中,故极温润。性本坚密,扣之其声 清越,宛若玉振,与他石不同。色多苍黑,亦有青碧者。 采人日增,石亦渐少。有得之岩崖中者,色白而燥,殊 不入用。
眉子色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而犀纹立理;长者、 阔者如虎纹,而松纹从理。其曰“雁湖攒”,与“对眉”字,最 为精绝。
大抵石顽则光滑,而磨墨不快;石粗则黏墨,而渗渍 难涤。唯粗罗纹理不疏,细罗纹石不嫩者为佳。 粗罗纹稍细者,易为磨墨,细罗纹稍坚者,最能发墨或者以易磨墨为发墨,非也。唯蔡君谟论得其要:墨 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去,此乃石性坚润,能 发起不滞于砚耳。若刷丝、松纹、角浪,皆以其理疏,易 于磨墨。至于金星之类,乃其馀事,自有优劣。独“泥浆” 一品,较之诸石,纹理细密,富于温润,但多不甚坚实。 瓜子罗纹,纹若《瓜子罗》纹然,此最佳者也。出水波坑 中,幸而得之,不可期。或取罗纹侧为之,甚能乱真。 驴坑石色青绿晕,今不复出,士大夫家间有藏者,亦 罕见之。
枣心青润可爱。中有小斑纹。中广。上下皆锐。形若枣 核然。难少疵瑕。多失之顽固。
唐公《砚录》云:“尝过金陵,于翰林叶道卿处见一砚,方 四五寸许,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里莹 洁,都无纹理,盖所谓砚之美者也。云得于歙,不知出 于何坑,今不复有。”
《里山》《一种金星》而疏慢。
砚以莹净为先,小有痕线,皆不足,甚贵。
砚之形制不一,古人有以蚌为之者,取其适用而已。 旧有古端样,并世传晋右军将军王逸少端样,皆外 方,内若峻坂,然使墨下入水中,至写字时,更不费研 磨之工。今之端样,盖其遗法也。或有为砚板、砚镜之 类,微坳其首而已。或直用平石一片,别以器盛水,旋 滴入研墨,以此知今人不如古人书字之多耳。
《辨歙石说》
细罗纹
石纹如罗縠精细,其色青莹,其理紧密坚重,莹净无 瑕璺,乃砚之奇材也。
粗罗纹
似“细罗纹,而纹理稍粗。”
暗细罗纹
罗纹虽细晦而不露纹理,隐隐石色,微青黑。
刷丝罗纹
石纹“精细缠密,如刷丝然。”
金花罗纹
“罗纹”:地上间以金花乱点,大细不常,如画工销金 金晕罗纹。
金晕数重,如抹画者,或晕如卵形,及杏叶,皆重叠数 重。
金星罗纹
细金点如散星者。有金抹如眉子者。有黄抹金纹。长 短不定者。
算条罗纹
比《刷丝》纹理疏而粗大,正如排算子。
角浪罗纹
直纹数路,如角浪然。
瓜子罗纹
比《细罗纹》尤细狭如瓜子者。
细枣心
无罗纹而石纹,两头尖如枣核。
粗枣心
较细,枣心而粗。
水波
纹理横细,如“晴昼微风”、“清沼”涟漪之纹。
对眉子
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
锦蹙
石晕如画云气间以金晕,如蹙锦然。
锦蹙眉子
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
罗汉入洞
石中有金晕如云气,下有罗汉龛座之形。
金星眉子
眉子疏匀,而有金星间之。
鳝肚眉子
眉子疏而匀,石纹如人字,鳝肚纹,间有金晕金星者。
雁攒湖眉子
砚心有纹晕如汪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飞集之 状。”
菉豆眉子
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内有短密眉子纹。
金花眉子
《眉子石》中有金花金晕者。
短眉子
眉子密短而匀。
长眉子
眉子:长而差大。
泥浆
细罗纹而尤温润,乃罗纹下坑石。
卵石
《雨点石》:〈以上“二石” 无注。〉
《罗纹》上坑石色微重,中坑石色微淡,下坑即“泥浆石。”
《枣心坑皆干,坑故石微燥》。
“水波坑”,“亦是枣心石。”
祈门县出细罗纹石,酷似泥浆石,亦有罗纹,但石 理稍慢不甚坚,色淡易干耳。此石甚能乱真,人多 以为“婺源泥浆石,当须精辨之也。”
歙县出刷丝砚,甚好,但纹理太分明,无罗纹,间有 白路白点者是。
《元陶宗仪辍耕录》
砚山图
《图说》
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砚山,今被道祖易去。 中美旧有诗云:“砚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润色裛书 几,隐约烟朦胧。巉岩自有石,独立高嵩巃。安知无云 霞,造化与天通。立壁照春野,当有千丈松。崎岖浮波 澜,偃仰蟠蚊龙。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尘梦忽不 到,触目万里空。公家富奇石,不许常人同。砚山出层 碧,峥嵘实天工。淋漓上山泉,滴沥助毫端。挥成惊世 文,主意皆逢原。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往往入佳 趣,挥毫出妙言。愿公珍此石,美与众物肩。何必嵩少 隐,可藏为地仙。”今每诵此诗,必怀此石。近余亦有作 云:“砚山不复见,我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泪 滴。”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每同友往观,亦不出示。 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 斋气秀,尤不复泯矣。崇宁元年八月望,米芾书。余《二 十年前嘉兴吴仲圭为画图》,钱塘吴孟思书文,后携 至吴兴,毁于兵。偶因清暇,默怀往事,谩记于此。
《云烟过眼录》
《砚》
赵孟𫖯所收圆端砚一:叶森见公;一端石辟雍砚,名 曰《大雅》。
又洮石名“绿漪”,如玉斗样,古济砚,有神品,“朱”字,制极 精,然滑不受墨。
徐容斋所藏玉砚,高一尺,广六寸,厚二寸,虽未甚白, 然莹净可爱,独受墨处不光,可以研磨,真奇物也。 叶森旧有绍兴内府玉砚,作壶样,下碾字云:“玉壶长 六寸,广四寸半,厚二寸,玉色白润,然磨墨处光,研墨 亦起。”
又“铜持砚一枚,类箕样,长近一尺。其砚池旁作一倭 人坐其上,其后有一兽类,虽四足,以前两足抚倭人 之身,其上作牛首,其地细花纹甚精”,此必倭人之旧 物也。
胡存斋咏:所藏灵壁砚山一座,无天趣,不甚佳。 张梦符孔孙云:今御府有宝砚,所谓苍龙横沼,内有 龙形,横砚沼中。赵子龙云:“苍龙,世所谓岩花是也。”今 在集贤院。又有聚宝砚,玉板太乙船,无眼而温润,皆 宝砚也。
米氏砚山,后归宣和御府,今在台州戴觉民家, 大衍库出售杂物。时有灵壁小峰,长仅五六寸,高半 玲珑秀润,所谓“胡桃玉色。”徽宗御书八小字刻于峰 旁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无琢刻之形,真奇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