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第10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一百九卷目录
求师部总论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咸有一德〉
礼记〈曲礼 内则 学记〉
周礼〈地官〉
荀子〈致仕篇〉
吕氏春秋〈劝学 尊师 诬徒〉
韩诗外传〈论师一则〉
说苑〈建本〉
法言〈问明篇〉
白虎通〈辟雍〉
潜夫论〈赞学〉
韩昌黎集〈师说〉
周子通书〈师 师友上 师友下〉
朱子全书〈人伦师友 论语课会说〉
求师部艺文一
进士策问 唐韩愈
上韩吏部书 林简言
与常州独孤使君书 崔元翰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答严厚舆论师道书 前人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前人
师友箴 前人
师说 宋王令
上罗仲素书 李侗
送周希颜序 陈文蔚
送徐生归吴中序 元黄溍
赠会稽韩伯时序 明宋濂
答储柴墟书 王守仁
师说上 王世贞
师说下 前人
求师部艺文二〈诗〉
师资吟 宋邵雍
师道 潘兴嗣
求师部选句
学行典第一百九卷
求师部总论
书经
《商书仲虺之诰》
能自得师者王。
〈蔡传〉“隆师好问,则德尊而业广。”自得师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馀,委心听顺而无拂逆之谓也。
《咸有一德》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礼记
《曲礼》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陈注〉仕与学皆有师事,师所以明道也,而非礼则不相亲爱。
又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 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陈注〉先生者,父兄之称。有德齿可为人师者,犹父兄也,故亦称“先生。”以“师”为父兄,则学者自比于子弟,故称“弟子。”
又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陈注〉问终而后对,欲尽闻所问之旨,且不敢杂乱尊者之言也。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陈注〉《请业》者,求当习之事;《请益》者,再问未尽之蕴,起所以致敬也。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陈注〉父以恩,师以道,故所敬同。〈大全〉吕氏曰:“诺者,许而未行也。”
《内则》
十年,出就外傅。
〈陈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学记》
五年,视“博习亲师。”
〈大全〉《朱子》曰:“博习者,积累精专,次第而遍也。亲师者,道同德合,爱敬兼尽也。”
又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 离师辅而不反也。”
〈陈注〉“《藏修》游息,无不在于学”,是以安亲乐信,虽离师友,亦不畔于道也。
又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 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 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陈注〉至学,至于学也。钝者至之难,敏者至之易。质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知乎此然后能博。喻,谓循循善诱,不拘一涂也。《周官》太宰“长以贵得民,师以贤得民。”长者一官之长,君则一国之君也。言为君之道,皆自务学充之。三王四代之所以治,以能作之君、作之师尔。周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 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 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 北面,所以尊师也。
〈大全〉庆源辅氏曰:“凡学之道,则非独君也,严师为难,盖言尽严师之道为难尔。能尽严师之道则师始严,师所以传道,师严则道自尊,道未尝不尊,因其尊而尊之,则系乎人之严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 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 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 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 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 道也。
〈陈注〉《庸》,功也。感师之有功于己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 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陈注〉《记》问,谓记诵古书以待学者之问也。以此为学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不足以为人师。“听语”,听学者所问之语也。不能问,则告之,不知而舍之,以其终不可入德也。“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亦此意。
周礼
《地官》
《司徒》四曰“联师儒。”
〈订义〉郑康成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刘执中曰:“百家为族,则同其族室,有儒以教之;五族为党,则同其党庠,有师以范之;少小同其师儒,长立同其道艺,情亲义合,亦有安之而不忍去。” 孙氏曰:“先王之于民,隆师儒之教,而不具学校之制,非故略之也,亦有所不必具也。周之建国,固尝为之学矣,然所合者国子弟而已。”后之作《王制》者曰:“国之俊选皆造焉。”质之《周官》无明文,不知果预乎其闲否耶?借使得与胄子并进,不过已兴于乡者,惟州长有所谓州序,党正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不指州而言,疑党亦自为序,然皆不载制度之详。岂非州党之闲,切磋琢磨之地,相会以时,相先以礼,本无法制之可言。即如使后世群天下之士于学廪之有食,然后为教养之盛,则浮薄嚣竞之风已炽于斯时矣,奚取长育人材之道哉?
荀子
《致仕篇》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 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 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则回, 树落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 报。”此之谓也。
吕氏春秋
《劝学》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 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 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 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 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 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 “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 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 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 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 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 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菫也。使 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 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 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 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 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 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耶?”曾点曰:“彼虽畏 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 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 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
竭道“以教《尊师》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 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 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 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 庄王师孙叔敖、沈申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 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 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 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 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 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 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 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 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 狡也,学于禽滑釐。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 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 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凡学必务进 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顺耳目, 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 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 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 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 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 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 临饮食,必蠲絜,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 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 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 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 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 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 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 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 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 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耶!”天子入太学, 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诬徒》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 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 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 子,师不能令于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 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 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 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 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 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 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气不 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 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欧而教 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 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 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 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 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 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 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 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 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 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 生矣。“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 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姤遇之,谯姤遇之, 则亦谯姤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 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 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 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 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 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 患也。
韩诗外传
《论师一则》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 敬学。故太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尊师尚道也。 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
刘向说苑
《建本》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 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 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扬子法言
《问明篇》
或曰:“小每知之,可谓师乎?”曰:“是何师欤?是何师欤?天 下小事为不少矣。每知之,是谓师乎?师之贵也,知大 知也。小知之,亦贱矣。”
白虎通
《辟雍》
天子太子诸侯世子,皆就师于外,尊师重先王之道 也。《礼》曰:“有来学者,无往教者也。”《易》曰:“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王制》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又曰: “天子太子群后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皆造 焉。”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恐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 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师弟子之道 有三:《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 视予犹父也。”父子之道,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 也。
王符潜夫论
《赞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 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 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 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 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 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韩昌黎集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慈也,终不 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 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周子通书
《师》
或问:“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 中而已矣。”
〈注〉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
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 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 为邪佞。”
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已发无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 者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恶” ,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 ,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
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为天下善” 也。
《师友上》
天地闲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 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注〉“人心蔽于物欲,鲜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详焉。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是以“君子必隆师而亲友。”
《师友下》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朱子全书
《人伦师友》
问:“人伦不及师,何也?”曰:“师之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 父等。朋友多而师少,以其多者言之。”又问:“服中不及 师,何也?”曰:“正是难处。若论其服,则当与君父等,故《礼》 谓‘若丧父而无服’。又曰:‘平居则绖’。”
《论语课会说》
古之学者潜心乎六艺之文,退而考诸日用,有疑焉 则问问之,弗得弗措也。古之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 如此而已。后世设师弟子之员,立学校以群之。师之 所讲,有不待弟子之问,而弟子之听于师,又非其心 之所疑焉,汎然相与以具一时之文耳。学问之道,岂 止于此哉?自秦汉以迄今,盖千有馀年,所谓师弟子 者,皆不过如此。此圣人之绪言馀旨,所以不白于后 世,而后世之风流习尚,所以不及于古人也。然则学 者欲求古人之所至,其可以不务古人之所为乎?
求师部艺文一
《进士策问》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所师,以通其业,成就其德者。由汉代 以来,师道曰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则无 闻矣。德行若颜回,言语若子贡,政事若子路,文学若 子游,犹且有师。非独如此,虽孔子亦有师,问《礼》于老 聃,问《乐》于苌弘是也。今之人不及孔子、颜回远矣,而 且有所师,然其学不闻,有业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 也?
《上韩吏部书》林简言
人有儒,其业与孟轲同代,而生不遂师于轲,不得闻 乎道,阁下岂不为之惜乎?又有与扬雄同代,而生,不 遂师于雄,不得闻乎道,阁下岂不为之惜哉?有习于 《琴》者,问其所习,必曰“吾师于某,某所传师旷之道也。” 习于《弧》者,问其所习,必曰吾师于某,某所传濯孺子 之道也。脱二人未至于古,然亦无敢是非者,以所习 “有据故也。傥曰吾自能,非授受于人也,必知其音俚 音也,其能庸能也。”呜呼!圣人之道,与《琴弧》之道相远 矣,而《琴弧》尚能自习之如此,况圣人之道乎?去夫子 千有馀载,孟轲、扬雄死,今得圣人之旨,能传说圣人 之道阁下耳。今人睎阁下之门,孟轲、扬雄之门也。小 子幸儒,其业,与阁下同代而生。阁下无限其门,俾小 子不得闻其道,为异代惜焉。
《与常州独孤使君书》崔元翰
《再拜上书郎中使君阁下》:“天之文以日月星辰,地之 文以百谷草木,生于天地而肖天地圣贤,又得其灵 和粹美,故皆含章垂文,用能裁成庶物,化成天下。而 治平之主,必以文德致时雍。其承辅之臣,亦以文事 助王政。而唐尧虞舜、禹、汤、文武之代,则宪章法度礼 乐存焉;皋陶、伯益、伊、傅、周、召之伦,则诰命谟训歌颂” 传焉。其后卫武、召穆、吉甫、仍叔,咸作之诗,并列于《雅》。 孔圣无大位,由修《春秋》,述《诗》《易》,反诸正而寄之治。而 素臣丘明、游夏之徒,又述而赞之。推是而言,为天子 大臣,明王道,断国论,不通乎文学者,则陋矣;士君子 立于世,升于朝,而不繇乎文行者,则僻矣。然患后世 之文,放荡于浮虚,舛驰于怪迂,其道“遂隐。”谓“宜得明 哲之师长,表正其根源,然后教化淳矣。”阁下绍三代 之文章,播六学之典训,微言高论,正词雅旨,温纯深 润,溥博弘丽,道德仁义,粲然昭昭,可得而本。学者风 驰云委,日就月将,庶几于正。若元翰者,徒以先人之 绪业,不敢有二事不迁于他物。而其颛蒙朴𫘤,难以 为工,抗精劳力,未有可采。独喜阁下虽处贵位,而有 仲尼“诲人不倦”之美,亦欲以素所论撰,贡之阁下,然 而未有暇也。不意流于朋友,露其嗤鄙,而乃盛见称 叹,俯加招纳。顾惟狂简,何以克堪?今谨别贡五篇,庶 垂观察。傥复褒其一字,有逾拱璧之利;假以一言,若 垂华衮之荣。不宣。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 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 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 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 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 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 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 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 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 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 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已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 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仆自谪 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 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 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引者,独 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 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 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 而怏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 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 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 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 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 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 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今书来,言 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 耳。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 明道,是故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 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 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 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 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 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 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 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 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 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穀梁氏》以厉“其气, 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老》《庄》以肆其端,参之《国语》 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以著其洁,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 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 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 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 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答严厚舆论师道书》前人
二十五日,某白冯翊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 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 志,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 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 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 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 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 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 见解不出。此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邪?仲尼可学 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 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 耶?马融、郑元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 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 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 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 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 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 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敬叔吾所信爱,今 不得见其人,又不敢废其言。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 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 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 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 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有馀易其不足, 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 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前人
秀才足下:“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师,后学之士到仆 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 至必惎之。”其教也虽若是,当时无师弟子之说。其所 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弟子为罪也。有两事,“故不能 自视,以为不足为,一也;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 非,且见罪,惧而不为,二也。”其大说具《答韦中立书》,今 以往可观之。秀才貌甚坚,辞甚强。仆自始觌,固奇秀 才,及见两文,愈益奇。虽在京都日,数十人到门者,谁 出秀才右邪?前已毕秀才,可为成人,仆之心固虚矣, 又何鲲鹏互乡于尺渎哉?秋风益高,暑气益衰,可偶 居卒谈,秀才时见咨仆。有诸内者,不敢爱惜。大都文 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 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馀书俟文成异日 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贤士所懔懔者。求
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才志于道,慎勿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勃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 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 不具。《宗元白》。
《师友箴》前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 从师,可师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 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 可作,惧不吾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 尔后。道苟在焉,佣丏为偶。道之不在,公侯以走。内考 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师说》宋·王令
上古之书既已汨没,其它治具不可稽见,而五帝之 学,求之传说,间或见之。夏商之书虽号残缺,然学之 名具存,周则大备,故其设施炳然彰白。若然,帝王之 于治目,它虽世有取舍,于学则未闻或废也,岂非“君 师”云者两立不可一缺耶?夫惟至治之世,其措民各 有本,而次第之以及其化,故地有井而自养其业,虽 有士农工商之异,未尝不力而食。因其资给,然后绳 其游惰,澄其淫邪,锄其强梗,其治略已定矣。然犹乡 遂有庠序之教,家国有塾学之设,自世子以及卿大 夫之子皆入学,为之师以谕其道,为之保以诏其业。 示之智、仁、圣、义、忠、和使相扩充;孝、友、睦、姻、任、恤使相 修饬;礼、乐、射、御、书、数,使相开晓。故其左右之闻,前后 之观,不仁义则礼乐迨其淬磨渐渍之成,则入孝而 出弟,尊尊而长长,然后取而置之民上,则君尽其所 以为君,臣尽其所以为臣,卒无一背戾者,其出于学 而存于师也。道之衰微,迄于馀周,如担石之将坠,其 引缀未绝者,犹一线发。继之暴秦,不扶而抑,遂至坠 坏。汉兴,宜大更制而“裁补缝之。”故其俗无所防范,听 民所为,卒于无所不至。然能制郡县,创孔子祠,立五 经博士,置弟子员,策贤良,求经术,以对当世得失,于 古虽未为善,而其风俗遂号为平。岂前世遗风馀化, 渐渍深而未斩耶?抑民苦秦而效易见也。当此之时, 士犹能相尊师,故终汉世,传《诗》《书》《礼》《易》《春秋》而名家 者以“百十计。晋、魏而下,浸以沈溺,更数十氏,唯唐为 近古,大抵才追齐、汉,治而未能远过。”呜呼!何为而止 此也?夫天下之所以不治,患在不用儒。而汉唐以来, 例尝任儒矣,卒不甚治者何也?有儒名,有儒位,而不 用儒术而然尔。其弊在于学师不立,而立贤无方。圣 人之道不讲不明,士无根源而竞枝流,故不识所以 治乱之本,而不知所以为儒之任,又上取之不以实 而以言故也。夫人所以能自明而诚者,非生而知,则 出于教导之明,而修习之至也。如其无师,则天下之 士虽有强力向进之心,且何自明而诚也?夫天下之 材力训导而懋勉之,且犹患其秕窳,故七十子亲逢 圣人而薰炙之,其闻与见不为不至。犹且柴愚参鲁 师辟由,喭赐不受命而货殖,冉求为宰而赋粟倍。又 况后圣人数千岁,其书残缺讹蠹,又资才下于数子, 而欲其自为而不立。学与师犹其顾获而愿不耕也, 如必待其自贤而取之多,见其稀阔不可俟也。自周 至唐,绵数千岁,其卓然圣贤而自名可以治国者,孟 轲抵韩愈才三四人,是其力能扶持其道,而竟不之 用者,所以历年已远而人出甚少也。如其多,则或用 之矣。苟患其少,无如广师而立学,续其所不长,擢其 所未高,使知其所以为治,而识所以救乱,然后名闻 而实取之,则庶矣。天下之师绝久矣。今之名师者,徒 使组刺章句,希望科第而已。昔者子路使子羔为费 宰,子曰:“贼夫人之子。”今贼人者皆是,是皆取戾于孔 子者也,恶得为人师?
《上罗仲素书》李侗
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 一则本不立。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 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 惟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在方册, 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后,道失其传, 枝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其聚徒 成群,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尔,谓之“熄焉”可 也。其惟先生服膺龟山先生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 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 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 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 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 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授经 门下,以质所疑。至于异论之人,固当置而勿论也。侗 之愚鄙,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而今日拳 拳欲求教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抑侗闻之,“道 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也。人有迫于饥寒 之患者,皇皇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始忘也。至 于心之不治,有没世不知虑,岂爱心不若口体哉?弗 思甚矣。”侗不量资质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虽知真儒有 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 闲,目击而意全也。今生二十有四岁,茫乎未有所止, 烛理未明而是非无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 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拣焉而不 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充 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 哉。
《送周希颜序》陈文蔚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对以:夫子焉 不学,而亦何尝师之有?此圣人事也,学者所宜取法。 盖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之所在,师之所在也。求师 固当尔,取友亦然。《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 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 友天下之善士。”盖所期者大则所取者广;所取者广 “则终之所成就者亦不凡,理势然耳。希颜周君复久 从予游,志之确而力之勤,予深望焉。今将去乡邦而 游帝里,帝里人才所萃之地,宗谕叶兄师门高,弟方 官于彼,希颜之至也,当首见之。处之既久,当日近之。” 然叶之门岂无从游之士,又岂无交游之友?又当从 而薰炙之,庶几见闻益广,讲切益精,器业益充,而有 以寿师门之脉,岂细事哉!予方离群索居,无所开益, 幸有以观其光大云尔。希颜其无忽。
《送徐生归吴中序》元·黄溍
始,予留钱唐,辱与予游者仅十数人,欲相率推予为 之师,予谢不可,则皆曰“诺。”而徐生本中以予与其父 有雅故,犹执契家子之礼不废。其后十数人者,往往 取乡荐,或连中甲科,或遂魁天下士。独徐生试有司 辄不合,抱其所著书三十卷来京师。宰相有知其人 者,为言于上,乃得与国子齿。予方以菲才叨长学官, 徐生用故事执贽升堂,与予为师弟子之礼,予不容 自外也。亡何,徐生谒告归吴中省其母,求予言以识 别。予将何言哉?予闻古之为师者,言行而身化之道 在我矣。视夫不与道合者,约之使归于道焉尔。是以 善学者必就正于有道;善教者不徒剿取前人之成 说而渎告之也。苟惟剿取前人之成说而渎告之,则 粗通于句读者,无不可以为师。而予向也与徐生为 师弟子之礼久矣,奚俟今日乎?盖今之为师者,曰:“我 之资历当为是官,彼固不得以道责于我也。”为弟子 者,曰:“彼之品秩宜为是官,我固不敢以道望于彼也。” 夫如是,则徐生虽与予为师弟子之礼,非果以予能 言行而身化之也,而予亦安能言之哉?然予观徐生 所著书,类多出于前人之成说,无待于剿取而渎告 之也。徐生能不专以资口耳而务躬行焉,固非外是 而它有所谓道,在夫勉之而已,尚何言之求哉?于其 行也,姑书此以塞其意。昔之同游者,今或仕于京师, 或官于吴中,徐生试以是讯之,其以为然乎否乎?
《赠会稽韩伯时序》宋·濂
越韩君伯时从府君辟为山阴教官,名上尚书吏部, 吏部同仪曹禁林议,命经史二题试之,考定入格。伯 时将还山阴莅教事,征一言以为别。余闻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以传经为尚,术业有专攻,授业有源委。如 田何之于《易》、夏侯胜之于《书》、浮丘伯之于《诗》、刘歆之 于《礼》、张苍之于《春秋》,皆递相祖述,不敢妄为穿凿之 “说。人心一而教化美”,莫此时为然。自师废民散之馀, 学者不必有师,师不必以传经为意,以致“家自为学, 人自为政”,而大道或隐矣。近世婺、越之闲,有二大儒 出焉,曰许文懿公,曰韩庄节公,皆深于濂、洛、关、闽之 学,谨守师说,传诸弟子,而不为异言所惑。其布之方 策者,视于金科玉条,不敢轻有改易,四方之人,类能 辨之。观其容止,闻其论议,则曰:“彼韩公之门人也,此 许公之高弟也。”薄俗之习,因此为之一变。余生于婺, 与许公同乡里,虽获一拜床下,而未及与闻道德性 命之言,而许公弃捐馆舍,遂从其徒而私淑之。韩公 在越不远二百里,会其已亡,欲一见且不可得,而况 于其馀者乎?余穷自念,为韩公之学者布满远近,尚 幸见之,如私淑许公之徒者,久未能逢其人。今年夏, 乃于京师获与伯时游。伯时,韩公诸孙,而又得卒业 于其门,其人温如,其文煜如,其言论铿如,是诚无愧 于家学者,庶几有以毕余之志。适总裁史事,未及与 伯时相叩击,而伯时将去,反欲征余《序》以识别。余将 何言哉?虽然,山阴虽小邑,亦古者子男国也。伯时行 以人师自处,邑之子弟,皆北面而受业,使乃祖韩公 之道益明,斯盖不辱于传经之家矣。后之君子,稽其 源委,写以成图,如田何、夏侯胜诸人故事,夫岂不可 哉?顾余不敏,操无用之学,徒以空文出应时须,画蚓 涂鸦,日不暇给。思欲如许公家居讲授,而弗之遂,其 于伯时之去,宁不欲艳于中乎?异日投簪而归,当谒 伯时于越,相与泛“贺湖之晚波,挹禹山之秋翠,以尽 私淑于伯时者,亦岂为晚哉?伯时以为何如?”是为叙。
===许过盛,殊增悚汗也。来谕责仆不以师道自处,恐亦 未为诚心直道。顾仆何人,而敢以师道自处哉?前书 所谓“以前后辈处之”者,亦谓仆有一日之长,而彼又 有求道之心者耳。若其年齿相若,而无意于求道者, 自当如常待以客礼,安得例以前后辈处之?是亦妄 人矣。又况不揆其来意之如何,而抗颜以师道自居, 世宁有是理耶?夫“师”云者,非可以自处得也,彼以是 求我而我以是应之耳。嗟乎,今之时孰有所谓“师”云 乎哉?今之习技艺者则有师,习举业、求声利者则有 师。彼诚知技艺之可以得衣食,举业之可以得声利, 而希美官爵也,自非诚知己之性分有急于衣食官 爵者,孰肯从而求师哉?夫技艺之不习,不过乏衣食; 举业之不习,不过无官爵。己之性分有所蔽悖,是不 得为人矣。人顾明彼而暗此也,可不大哀乎!往时仆 与王寅之、刘景素同游太学,每季考,寅之恒居景素 前列。然寅之自以为讲贯不及景素,一旦执弟子礼 师之,仆每叹服,以为如寅之者,真可谓毫杰之士。使 寅之易此心以求道,亦何圣贤之不可及?然而寅之 能于彼,不能于此也。曾子病革而易箦,子路临绝而 结缨,横渠撤虎皮而使其子弟从讲于二程,惟天下 之大公无我者能之。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 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纯是己见,莫肯相下求正, 故居今之世,非有豪杰独立之士,的见性分之不容 已,毅然以圣贤之道自任者,莫知从而求师也。吾兄 又疑后进之来,其资禀意向,虽不足以承教,若其齿 之相远者,恐亦不当概以客礼相待。仆前书所及,盖 与有意于斯道者相属而言,亦谓其可以客,可以无 客者耳。若其齿数邈绝,则名分具存,有不待言矣。孔 子使阙党童子将命,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 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亦未尝无诲焉。 虽然,此皆以不若己者言也。若其德器之夙成,识见 之超诣者,虽生于吾后数十年,其大者吾师,次者吾 友也,得以《齿序》论之哉。”人归遽剧极潦草便闲批复 可否不一一。
《师说上》王世贞
经有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先王之制师也,齐于君 亲,若此其尊也。君治之无适而非君也者,亲生之无 适而非亲也者,师成之无适而非师也者。《礼》云:“事师 无犯无隐,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报若此其隆也。昔者 孔子之卒也,其门人议曰:“若丧父而无服。”既除,子贡 复庐墓焉,三年而后返。当其生也,其门人辟君离父 母,比而游于列辟之邦,颠踬困厄而不悔。及其卒也, 而各以其所得,守其说而不变,曰“吾师云尔。”又百世, 而其裔弟子曰“吾师之师”云尔。虽然,孔子不师老聃、 郯子。孔子非无师也,而不称师,曰“闻之某某”而已。故 曰:心丧不言服,明无制也。言心,由心别也。故陈相倍 良而学,许行倍也。若许行之徒倍行而学《孟子》,非倍 矣。受墨而之师杨也,受杨而之师儒也,受佛老而之 师吾道也,皆非倍也。郑元业成而辞马融,融欲追杀 之,元疑其追也,而以厌胜免,融以卜免元而弗追也。 是何师弟子哉?逄蒙学射于羿,思天下唯羿为愈己, 于是杀羿。飞卫之得纪昌也,荀卿之得李斯也,天下 以为戒矣。故曰:“其师也以道,其丧也以心。”天下有道 而师者,有业而师者,有利而师者。道而师者,道成则 君亲之,孔子是也,从一者也。孔子之不师其师,以无 常也。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闲矣。利而师者 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
《师说下》前人
天下之利,而师者其说何也?今夫士之及髫而受书 也,其为亲者曰:“师苟贵吾子足矣,无论道也。”其为师 者曰:“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焉,余以糊其口于四 方。”何道之授受也?弟子得执其利权以进退其师,庚 而甲,辛而乙,曰:业此而晦者,业彼而显者,唯弟子之 利而已,犹未也。其达而先者,得执其利权以招要其 弟子,曰:“吾门士,吾能荣重之。”弟子亦唯曰:“吾利吾师” 而已。朝而甲,暮而乙,阛阓其门墙而争赂焉。噫吁!是 何君亲之多也?犹未也。庠序行而世之以利莅诸生 者,科举行而世之以利进诸生者,皆偃然而居师。彼 所谓进诸生者,古所称座主也,辟之则为举主,吏之 则为府主,进之则为座主,其义一也。其所传何道,授 何业也。噫吁!是何君亲之多也?彼其执弟子者,固已 谬矣,然犹诿之曰厚,至偃然而居师者,何也?私天子 之公法而身之,私天子之公人而弟子之。《易》曰:“涣其 群”,此非所谓群乎?乃至欲以区区一第而笼贤者,亦 浅矣。闻之先臣霍公韬者,举南宫第一,然不为座主, 称门生。既知举,亦谢诸生不相通,曰:“吾以矫夫世之 无耻者。”呜呼!如霍公者,知师者也
求师部艺文二〈诗〉
《师资吟》宋·邵雍
未知道义,寻人为师。既知道义,人来为资。寻师未易, 为资实难。《指南》向道,非去非还。师人则耻,人师则喜。 喜耻皆非,我独无是。好为人师,与耻何异?
《师道》潘兴嗣
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 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 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承习虽未尽,模法有根基。 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附对皆据经,金石确不移。 “熟烂见本末,较然非可欺。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 务尽道德业,不取章句辞。庶几昔人风,炳然复在兹。”
求师部选句
汉班固《两都赋》,“命夫惇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 艺,稽合乎同异。”
魏应璩《百一诗》:“子弟可不慎,慎在选师友。师友必良 德中,才可进诱。”
晋潘岳《闲居赋》,“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故髦士投绂,明 王怀玺,训若风行,应如草靡。”
司马越《与阮瞻书》:“礼年八岁出就外傅,明始可以加 师训之责。十年曰:‘幼学明可以渐,先王之教也。然学 之所入者浅,体之所安者深,讽诵遗言,不如亲承风 旨。小儿既无令淑之质,不闻道德之风。望诸君时以 闲暇,周旋诲接’。”
唐杜之松《答王绩书》:“官守有限,就学无因,延颈下风, 我劳何极。诚恐炖煌孝廉,守琴书而不出;酒泉太守, 列钟鼓而空还。道既知尊,荣何足恃,岂不能正平公 之坐,敬养亥唐;屈文侯之膝,恭师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