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六十八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六十八卷目录

     易经部汇考十

      明林希元易经存疑自序 王慎中序 洪朝选序

      方献夫周易约说自序 关直方跋

      杜憼古易祝允明序

      李鸣盛周易本义直讲杨守陈序

      沈爚复古易自序

      陈士元易象钩解易象汇解自序

      韩邦奇易占经纬王赐绂序

      韩邦奇卦爻要图张思静序

      韩邦奇易林推用自序

      韩邦奇易学启蒙意见自序 苏祐跋

      鲁邦彦图书就正录王道行序

      李贽九正易因自序

      徐师曾今文周易演义自序

      孙应鳌淮海易谈自序

      万廷言易说自述

      颜鲸易学义林自述

      张献翼读易韵考王世贞序 自序

      叶良佩周易义丛自序

      熊过周易象旨决录自序

      邓伯羔古易诠今易诠史孟麟序 自序

      薛甲易象大旨张衮序

      杨时乔周易古今文全书自序

      来知德周易集注自序 郭子章序

      任惟贤周易义训自序

      曾士传正易学启蒙自序

      孔学周太极辨疑叶春及序

      叶山八白易传自序

      陆垹太极存疑自序

      徐体干周易不我解自序

      姜宝周易传义补疑自序

      李舜臣愚谷易解易卦辱言自序

      潘公恩周易辑义自序

      李义壮周易或问自序

      杨爵周易辨录自序

      陈言易疑自序 钱士升序 胡震亨序

      金瑶六爻原意自序

      袁仁大易心法自序

      方社昌周易指要社昌子时化序

      沈懋孝周易程朱传义笺自序

      沈懋孝周易四圣象辞自序

      沈懋孝周易博义自序

      孙从龙周易参疑王世贞序

      沈一贯易学顾起元序

      冯时可易说自序

    经籍典第六十八卷

    易经部汇考十

    明林希元易经存疑十二卷

    按希元自序予束发喜穷经惧其遗忘类皆札记既入仕中遭斥逐行迹东西散逸者有之泗水辞官始获追修旧业稍稍就绪视学岭表因先出四子书示

    诸生继而入丞大理,南北更官,重以负罪南迁,风波 涉历,干戈在念,而《易》遂束之高阁矣。乃者被废来归, 山居无事,念夙业未终,爰取所藏《易》说,重加删饰,始 于辛丑之冬,越一岁而告成。定为十二卷,命曰《存疑》, 从旧也。

    按王慎中序今之治经者一以宋朱考亭先生之说为宗林次崖先生所为易经存疑信于朱氏深矣前乎有言者至于此而不可加后乎有作者考乎此而

    不能易,是先生所以独尊朱氏者也。先生以直道为 大理,守理断狱,历忤权势。其谪为钦州,稍叙,迁为广 东佥事。谋取交趾,具有谋略,虽不用而其志甚壮。《易》 之为书,于人事靡不毕备,其大者尤在于拆狱用师, 先生盖不为徒讲于《易》之文矣。

    按洪朝选序自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汉唐以来训诂术数卦气历象纷纷无虑数十家不无得于易之一体也至伊川程子考亭朱子生千五百年之

    后,独抱遗经于众言淆乱之馀,覃思研虑,得其粹精, 然后笔之于书,为程氏《易传》,为朱氏《本义》。以视汉唐 以来诸儒之《易》,不犹霄壤哉!国朝以经术取士,士不 得兼治别经,其所以排异议、息群疑而归之一者,何

    其至也!由是以来,诸儒之治《易》者,得专肆其力于朱
    考证
    丝分缕析,其业愈精。而尤莫盛于吾郡之晋江,倡之

    以虚斋,继之以紫峰、笋江,而集其成于《存疑》。《存疑》者, 存诸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传义者也。是书为次崖 林翁著。翁仕至两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风节。其在家 手不释卷,其学最邃于《易》,所著书多未刻。子有梧才 甫,首刻此书以惠多士,是能继父之志者也。

    方献夫周易约说十二卷

    按献夫自序周易者何文王之易也故曰周易古文周易者何上下经十翼各自为篇古文也何贵乎古文循古文则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秩然矣孰为伏羲

    之《易》?八卦是也。孰为文王之易?六十四卦与卦爻辞 是也。孰为孔子之易?《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是也。故循古文,则三圣之《易》秩然矣。传者何?程子《传》 也。义者何?朱子《本义》也。约说者何?孟子曰:“博学而详 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博二子之说而约之,故名《约说》。 于《传》义有去取乎?曰:安得无去取也?然则传义有得 失乎?噫!《易》道之难言也,未至于圣人者,难乎其免矣。 《本义》之失,如谓伏羲作六十四卦,周公系爻辞,与夫 象占卦变之说之类是也。若夫《传》一词一义之失则 有之,其大者无有也。然则《传》足矣,何取于《本义》?曰:自 《本义》而通之《传》,则无遗矣。岂惟《本义》,虽诸家之说有 可取者,亦弗遗也。然则《约说》多取邵子之说,何也?噫! 邵子其深于《易》矣乎!夫象数者,《易》之本也,故曰:“《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数得则辞与意得矣。”邵子之说 于象数精矣。所谓约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

    按关直方跋西樵先生尽心于三圣之蕴会古文要旨博采程朱传义诸说之醇乎易者而折衷于邵子一洗卤莽支离之蔽大彰洁静精微之全成约说一

    书凡十有二卷。嘉靖庚子夏,督抚半洲蔡公嘉其简 明醇切,诚得作《易》要旨,而图象尤极精到。既而以六 十四卦与《爻辞订疑》,复出四说,如指诸掌。公欣然携 之交南。是冬,公既戢戈櫜弓,辛丑春,爰命直方校刊 而行之。

    杜憼古易一卷

    按祝允明序门人杜憼以晁氏吕氏朱子所定古易但复汉初之本未合孔氏之旧乃出己意谓羲易独八卦象有画无文亦未立名因重出于三代文王命

    名而作《彖》。周公作《爻辞》,《孔子十翼》以说叙杂,《彖传》《象 传》《系辞》《文言》为次,亦皆有旨,此乃汉前未乱之易,古 文本也。乃定以羲皇三画八象为一篇,《文彖》上下二 篇,《周爻》上下二篇,《孔翼》十篇,共十五篇。憼为渊孝先 生之孙,余师佥宪先生之子,志敻而行狷,笃学力贫 不苟诣,一人一事,游神风埃之上,有轩举霞外,想奇 士也。

    李鸣盛周易本义直讲

    按杨守陈序四圣之易自汉以来传注无虑数百家惟宋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并行于世国朝选士之制治易必兼传义士遵之久矣至于近时乃往往废

    “《传》而专《本义》”,岂谓《传》《义》有得失而取舍之哉?惟以传 详义简,竞务简以利捷耳。夫士不能博通五经,而各 治其一,已愧于古,况治《易》而不兼《传》《义》,惟简是务,益 趋于陋矣。暨其幸得一官,则并其简者亦视之如弁 髦,弃不复顾,其能仕而学者几何人哉?是皆可慨已! 天长县学教谕李君鸣盛,蚤受《易》于其父,长而讲习 不已。既被乡选,以忧居家,取《易》温习,因以平昔所见 闻诸说,纂集成文,名曰《周易本义直讲》时仅及《系辞》 而已。逮起家官天长,则又及上、下二经,逾两年而毕。 乃因其乡人修撰傅君曰川寓书请余为序。其言大 抵主《本义》而宾传,皆循循然不敢越矩矱之外。盖欲 以示其徒。处则为横舍讲解之资,出则为场屋文辞 之用,其用志亦勤矣。余少尝治《易》,间作举子文字,亦 主义宾传。暨擢第归,益味经旨,著《易私抄》,所见有异 于前时。盖以《易》为卜筮用,而非为卜筮作者。伏羲则 《河图》而作,《易》,所以顺性命之理也。大禹则《洛书》而作, 《洪范》,所以叙彝伦之道也。《图》《书》非为卜筮而出,《易》《范》 岂为卜筮而作?尚占惟《易》之一道稽疑特《范》之一畴 耳,《易》岂《火珠林》之比哉?程子作《传》,实探伏羲之精,以 发性命之理,盖不但衍《周经》而已。朱子谓程《传》义理 至备,象数犹欠,故作《本义》,推象数而明占筮,其辞尚 简,不过补《传》之不足耳,学者岂可废《传》而专《本义》哉? 且《易》道广大,无所不备,非博学详说不足以究之。诸 家之说。百氏之书。皆当取而不废。则庶乎得《易》之道 矣。李君尚进于此哉。

    沈爚复古易十二篇

    按爚自序古易十二篇羲文周孔旧文也汉人以传解经因附传于经古易遂废实造端于费氏卒成于郑氏王氏学者罕睹全经孔子翼易之旨泯矣晁氏

    二,吕氏始正之,盖得于《汉艺文志》焉。而吕氏之更定, 为得朱子所因以作《本义》者也。朱子尝病分经合传, 而羲、文、周公之经有拘执一端之弊,孔子之传遂乱 其音韵而不可读,故《本义》主象占而用其本,《本义》所由名也。自董氏楷以《本义》分附程《传》,今之《本义》因紊 其次;《彖》《象》诸传之注错乱附记,了不可解,病孰甚焉! 三圣人之述作,二三大儒正之而不足,世儒乱之而 有馀,何俗之易同,而古之难复如此爚?髫年受《易》,辄 疑今文、古文之云,质之师友,久而后知朱子《本义》次 第非其故已,主程子《易传》,而析《本义》以从之。先儒之 已误,顾《本义》自为书,而可以今文紊之,故不辞僭妄 而刊正之也。今文于《易》不加损,古文于《易》不加益,特 欲学者复见圣贤之旧耳。抑吕微仲复《古经》于数百 年之后,晁以道、吕伯恭继之,朱子遂信以为定本,则 爚之妄举,宁不有取之而薄乎其罪者哉?

    陈士元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二卷

    按士元自序孔子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今观泰否剥复损益夬垢之相次也阴阳消长治乱存亡之机微矣先儒传注论义理不论

    祸福,虑人以卜筮浅《易》也。发明彖爻非不显著,而取 象之由则略而不论。夫文周系辞观象以阐吉凶,占 者玩辞稽象以定趋避,朱晦庵、张南轩善谈《易》者,皆 谓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数俱不可废,岂不豁然于 蓍变,而歉然于传经哉?盖文周彖爻,虽非后世纬数, 琐碎拘拘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也,而道则无不冒焉。 传注者惟以虚元之旨例之,有遗论矣。往予为《汇解》 三卷,括其大凡,而旧所谬承,尚阙质问者,兹则述之 简篇,题曰《钩解》云。钩,曲也,转,取也,本无所见物而旁 通者也。若夫阴阳消息,治乱存亡之几,其何能解哉?

    韩邦奇易占经纬四卷

    按王赐绂序先生自入仕历四十年罢免里居者四故士多从之游嘉靖己酉春先生自抚晋归绂以易往就学焉甲辰先生起总河道绂南宫不第归卒业

    门下先生以占变语绂,且命以三百八十四变为经, 四千九十六变为纬。经者,《易》爻辞,纬取《易林》附之。占 则一以孔子占变为主。且曰:“《易》取变爻皆九六,不变 则七八也。《易》无七八之爻,何自而占?且于孔子之旨 违焉。”绂乃与张子士荣次第成编。士荣者,先生外孙。

    《卦爻要图》

    按张思静序苑洛先生里居思静往受易焉先生曰孔子大圣也加数年可以学易易岂易言哉然欲学易先以卦爻始取卦爻三变图说授思静思静拜手

    曰:“卦爻之变,尽于是矣。伏羲之卦,自一而二、二而三、 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成六十四矣。孔子三而三之, 则亦六十四矣。”先生画二图而合之。夫生卦之序,士 子之常谈也。至于伏羲,一加之孔子,三加之生序,先 后无不吻合,则发自先生也。此一变也。夫子三而三 之,相荡为六十四,士子之常谈也。以八卦三爻各三 “变,各为八卦,为六十四,则发自先生也,此第二变也。 一卦尽六爻之变为四千九十六卦,此士子之常谈 也。以六画之上再加六画,即与四千九十六变合,且 以制用者,则发自先生也,此第三变也。呜呼!尽之矣!” 先生曰:“义理无穷,安知此外更无变乎?姑藏之,以俟 精深君子焉可也。”

    《易林推用》

    按邦奇自序五星连珠日月合璧所谓七曜齐元之法数之始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岁天运之全数也微杪不尽馀数也三百四十八一岁月运

    之数也。三百六十者,六甲相乘,六甲之全数也。月甲 之数,非造化之正,而圣人兼取之者,乾坤之大用也。 今夫端阳之日,非五气之五日也。诸家之术,用之必 验,六甲非气之全,自古纪数必用者,乾坤之用,不可 遗也。数虽万变不齐,然实不过于三元,再倍而六得 全日三百六十六,虽曰日之所馀,历不能齐,于全日 无损焉,圣人倚数于此矣。是数也,以天运为体,以月 运纪年,以甲子纪日,岁馀三,时四,馀益,“支干起于 两上元之首,三百六十年一运之始,推自《坎》中焉。直 日之爻,千岁可坐而致矣。”为京氏学者,此其阶也。

    《易学启蒙意见一名易学疏原》
    四卷

    按邦奇自序夫易理象辞数而已矣易以理为本数者计乎此者也象者状乎此者也辞者述乎此者也图书者理之舆也辞之方也数之备也象之显也是

    故圣人观象以画卦,因数以命爻,修辞以达义,极深 以穷理,《易》以立焉。自夫子称相荡,而先天之义微微 之者,后儒失之也。夫相荡者,自八而六,十四者也。先 天者,加一倍者也。其本同,其末异,其生异,其成同,而 汉以下,莫能一焉。宋邵康节氏自八而十六,自十六 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朱晦庵氏为之本,图 书为之原,卦画为之明,蓍策为之考,占变于是乎《易》 之先后始有其序,而理数、辞象之功懋矣。奇也,鲁而 善忘,诵而习之,有所得焉,则识之于册,将以备温故 焉;奇也,愚而少达,思而辨之,有弗悟焉,则自为之说, 将以就有道焉。是故为之“备其象,尽其数,增释其辞” 矣。理则吾末如之何也?

    ====按苏祐跋盈天地惟气而理寓焉乃备诸易矣是故====“泄精呈秘莫大乎图书,制器尚象莫大乎卦画,成能 利用莫大乎蓍策,趋时通志莫大乎变占。图书不本 则元虚淆矣,卦画不原则谶纬乱矣,蓍策不明则功 化滞矣,变占不考则趋避疑矣。淆焉乱焉,滞焉疑焉, 《易》之道穷,圣人之志衰,民生何利焉?造化之用不几 息乎?是君子之忧也。”苑洛先生早承家学,极研《易》道, 乃著是编。首本图书,以溯其源,次原卦画,以崇其象; 次明蓍策,以极其数;次考变占,以达其用。《易》之用广 矣。旧尝刻诸河东,原卦画缺焉。兹乃大备。刻诸上谷, 与同志者共焉。

    鲁邦彦图书就正录一卷

    按王道行序睢阳鲁朝选登第授行人以终养归十馀年事亲之外殚思六籍读易有得爰著是编大传言太极濂溪先生以无极赞之参以五行真为不类

    象山非之,不害其为象山。然则朝选今日之所论辨, 初何嫌于异同哉?至谓太极不可见,图两仪以见太 极,深得古人之意。且衍为四象八卦,无不吻合。他如 论图书之理,驳先儒五行经纬之说为非是;以八卦 轮转,明逆顺之序,谓《易》道主变不主生,与夫性善之 说,皆平正精确,足以羽翼大《易》无疑也。嘉靖丙寅二 月。

    李贽九正易因四卷

    按贽自序易因一书予既老复游白门而作也三年就此封置䇲笥上济北读易于通州马侍御经纶之精舍昼夜参详更两年而易因之旧者存不能一二

    改者且至七八矣。侍御曰:“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 转而后成,《易》必九正而后定,宜仍旧名《易因》”,而加“‘《九 正》’二字。”予喜而受之,遂定其名曰《九正易因》也。

    徐师曾今文周易演义十二卷

    按师曾自序余用古文周易作演义以俟好古君子复取今文录之以为是编盖经传之乱久矣汉魏而下千有馀年未闻有正之者至宋始定于吕氏然惟

    朱子崇信之,而一齐众楚,卒不能广其传。呜呼!何其 难也!方今朝廷之颁布,有司之贡举,学官之藏,闾童 之习,率用今文,而余欲以古文变之,势必不能。此是 编之所为录也。《本义》之书,其文简略,其旨微奥,骤而 观之,猝未见有不合者,而不知毫厘之差,谬以千里, 不可不择也。余为是书,搜括百家,咨访众说,而折衷 于朱子。前后十年始获脱槁。然中多未定,未敢传诸 人。间出以质会稽士人,遂刻诸杭。迩来谒告家居,药 物之馀,重加修改,友人董朝献请刻以传。余方悔初 本未定而误行也,遂不辞而𢌿之。隆庆戊辰七月。

    孙应鳌淮海易谈四卷

    按应鳌自序易以著天地万物之理天地万物之理妙于人心古之圣人生而明诸心矣欲人人皆明诸心于是作易自经之意晦于是诸儒为之传愚自学

    “《易》,尝求诸儒之说于《传》,求诸圣人之说于经,未窥测 也。已乃因《传》以求《经》,因《经》以求心。噫嘻!天地得《易》,以 清以宁;万物得《易》,以生以成。吾人得《易》,上下四方,往 古来今,罔不毕臻。”心之理若是,至精至纯,至大至一 也。得其心,斯得其理矣。继自今,请终身是《易》也夫。隆 庆二年戊辰中秋日。

    万廷言易说四卷

    按廷言自序廷言少读程先生易传颇通其辞山中三十年端居深玩时亦或通其意惧其忘也因铨次而识焉以备观省终吾身而已矣盖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倘亦附于《困知》之后也可。万历庚寅长至日。

    颜鲸易学义林十卷

    按鲸自述易之为书包含万理义更四圣象数具陈已无馀蕴后儒纷纷之说非无所见终堕偏枯惟伊川传辞博义该神理两得说莫辨于此矣朱子复本

    占法作《本义》,窃谓《易》不专为卜筮之书,《易》有君子之 道四焉,以卜筮者尚其占,特四中之一耳,今故悉遵 程传解《易》之法,间采《本义》,列位传后。

    张献翼读易韵考七卷

    按王世贞序治周易者伊川传理紫阳传数而他注疏尽废余友张幼于独能于二传注疏之外援故发微而为三易说业已行矣幼于复谓古卜筮之书未

    尝不韵。其为龟者,如懿氏之卜妻,楚丘之卜子,晋献 之卜姬,秦徒父之卜战。而为《易》者,若晋史之筮成王、 东方朔,管辂之“射覆”“京房”,焦赣之系𦅸,皆沨沨可诵, 何独至于文周为不然。于是订其韵之正者,尽搜他 史籍,而援其韵之古者与可叶者,则文周之卦𦅸辞 且十九,而吾夫子之彖象亦且得十之六,名曰《周易 韵考》,而属序于余。余谓古之通于《诗》者,宁独《易》也。惟 《书》辞亦然。以尧、舜、禹之相禅受,少者数言,多者数十 言,又与益稷、皋陶相训戒,皆有韵,而竟以赓歌终之。 故《乐记》云:“歌者,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 长言之。”夫《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用,通于五音十二律, 而圣人之系言,有不可讽咏者耶?世人名治《易》,居恒 守训,故为文辞取仕宦其最上者,玩消息盈虚之理以自成其德。凡二端尽之矣,何暇考韵。虽然,余窃悯 “幼于”之意,而稍著其用世。毋以元之例覆瓿可也。

    按献翼自序昔人谓古之文章自合律度未主音韵然音韵之正皆本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尚书赓歌五子之歌仲虺之诰佑贤辅德伊训圣谟洋洋洪范岁

    月日时皆韵。《周礼量铭》祭侯文,郑注,“如某之言某也” 之类,皆韵。《礼记曲礼》“将即席”,《礼运》“后圣有作”,《乐记》子 夏对乐、孔子闲居五起,皆韵。郑注寓韵与《周礼注》同。 然则《周易象》《小象》《杂卦爻辞》,孰非韵耶?信乎圣人之 声为律也。余所记忆为《易》音者三人,王肃、李轨、徐邈 《音谱》,则沈熊是《易》,未尝无韵,惜其书不存,无由考证。 焦赣《易林》,法古爻辞,无不韵者。扬雄《太元》拟《易》亦韵, 以此言易韵可征矣。韩愈《元和圣德诗》,与此日足可 惜,皆止用一韵,拟《史记龟策传》而作。论者谓能读龟 策,则能读此诗,能读此诗,则能读张藉祭愈诗,韵可 弗知哉!至朱子注《易》有之,叶韵可见。又云:“今以韵读 之”,良是。又云:“考上下韵亦不叶。”魏了翁云:“易经皆韵。” 然则宋儒读《易》,又何尝无韵耶?余学一先生之言,所 专羲经,窃注三《易》以解此经,而未得其读也。再考毛 氏之学,如“弋言”“加”之,加叶“时”、“孤”二音,“其新”“孔嘉”之叶; “宜俄”二音,如“反收”之,收叶“守”、“狩”、“寥”三音,“亨以”“骍”、“羲”之 叶。“翕”二音何?疑《易》韵之纷纷也。且秦汉以来,字书 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仄皆通用,如庆云、卿 云、皋陶、咎繇之类,庶可以读《易》矣。予稍定其韵,广引 证之门,举胸臆之论所未喻者,以待来兹。噫安得如 沈约者,而赏王筠之辨雌霓哉?

    叶良佩周易义丛十六卷

    按良佩自序自汉至今专门易学不啻百有馀家或传象数或明义理或推之互体卦变五行求其真有以见天下之赜之动得四圣人所不传之秘者什无

    二三焉。乃于百有馀家内摘取精要者,汇为是编,仍 以子朱子《本义》冠之端首,盖以其兼明象占故也。至 若程《传》则备书而不敢有所删节,釐为若干卷。僭不 自量,辄缀测语附之章末,名曰《周易义丛》。用传同好, 聊备千虑一得之采择云。嘉靖二十六年秋九月。

    熊过周易象旨决录七卷

    按过自序易之始终独有象尔学者猥称画前易岂非祗以为异哉昔者圣人类万物之情象其物宜物有万不出阳阴奇偶之画也是谓仪象故生八卦以

    象吉凶。是故《易》者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奚啻天 地风雷山泽水火哉?即阴阳消长盛衰之间,观其所 乘,而吉凶大业莫能违也。朴斲风漓,后圣乃广为之 象以开物,开而正名,当物因其自然,故曰“象者像也。” 象有数,故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象有辞,故曰“彖 者言乎其象。”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是数与辞皆出 于象也。辞有吉凶悔吝,皆谓之象。吉凶者,得失之象 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彖》爻所同也。四者不为象而 为占,何其不察圣人之言耶?其所谓变化者,进退之 象也;其所为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爻所独也。异哉!后 世之说曰“此为象,此为占”,既又曰“戒占。”嘻,亦已支矣。 或又曰“此为意,此为言,为象为数”,岂不益甚哉。昔韩 宣子适鲁,见《易》象,明古统彖爻为象也。“居则观其象 而玩其辞”,居则本卦不变言,故曰“所居而安者”,《易》之 象。古为象,今为序,繇字误也。“动则观变玩占”,动谓之 卦,故曰“所变而玩爻之辞”,亦缘字误,转变为乐矣。得 其不变者则占彖,得其变者则占爻,辞皆象也,象皆 占也,占皆象也,又可分象占哉?有不得其说者,则曰: 有占无象,象在占中;有象无占,占在象中。嘻!支矣。是 故《易》非独言与数,其意亦皆生于象而已,故得称象 之意,象之言,象之数。书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立象 尽意,则辞可略矣。今大象旨者,犹为因辞求象之道 耳。是故有一卦之象,有一爻之象,自其变者观剥《彖 传》曰“观象。”观也者,观卦也。二阳之卦,剥五所自变也, 一卦论变之例也。《蒙》六五童蒙之吉,巽以顺也,巽者 巽卦也,五变则上体巽,一爻论变之例也。在《履》而当 夬位曰“夬《履》”,在《兑》而当剥位曰“孚《剥》。”《否》九五称“大人” 与《干》同,《中孚》九五称《挛孚》与《小畜》同,此四爻者皆曰 位,正当兼取两卦相当之例也。《归妹》以恒,用恒之道, 以初三易位者也。《干》九四干之《小畜》,《小畜》之中又有 《兑》、离,故曰“革”,是变之又变也。《萃》六三,上巽三五互一 卦之例也。《泰》六五,《归妹》中四爻互二体之例也。杂物 撰德,非其中爻不备之谓也。于是而正名百物亦足 矣。商瞿始受《易》孔子。瞿所为学,今即无知者。史称瞿 后有数家,皆以象数为宗,而王同始为书,丁宽、服生 皆著象数篇,亦以费氏废矣。惜哉!王弼尚名理,隋兴 遂为中原师。邢恕等益欲忘卦弃画,王济有言:“弼所 误者多,何能顿废先儒?”济言是矣,然本先儒自《淮南 九师》,虞、荀、崔、陆之徒,烦琐猥曲,亿而时获,非能尽合 卦爻阴阳之义。颜氏《庭诰》乃云马、陆得其象数,此亦 耳食,何异李鼎祚《集解》及《释文》《诗》、二礼、《春秋义疏》《后 汉书》《文选注》?康成说往往散见,朱子发、郭子和、丁易东吴幼清及道者流,《周易钩深图》等,世多传有,其书 皆得失参半。黄楚望最后出,最以象学自名,其言曰: “古者占筮书即卦爻,取物类象,悬虚其义以断吉凶, 上古圣神所为,自然之理也。立辞者时取以明”教。九 簭法亡,簭人所掌者不复可见,而象义遂不可复通。 如楚望言,是古未尝无类例矣。今沿辞而求,《翼说》广 八卦之象具在,在学者引信触类耳。双湖胡氏乃云: “孔子取八卦象,有括文王、周公、彖爻例者,有自括大 象例者,又有于《说卦》别取者。”胡氏于《象》,岂可谓会通 于簭人所掌之遗乎?若楚望象外之象,窃意谓阴阳 盛衰,即所乘而生大业者,本无言之《易》。盖今象之源, 亦时露其微,不欲比同而语,使读者更增涂辙。程朱 《易》学官盛行,童而习之,当二先生时,其为工力深矣。 要其舍象,非《易》之全也。岂惟非《易》之全,将使人如燕 相说郢书者矣,故在读焉而择之。或云:“象一定,则裁 成何寓哉?”曰:“天人一也。郑颛天王乃颛人,学徒病之 久矣。有能类万物之情,会其一源,出入以度,外内而 知惧者,是《易》之道,斯其为己《易》也。道术裂,百家出,多 缘起于阴阳,可推而通,《易》为无害也者与。始近而末 遂远者,亦间附焉,以见《易》蕴,犹曰在学者引信触类 以辨之耳。乃若道器太极,说有不同古先者,约文申 奥,据《易》证焉,庶明达省之,有以相发,其要不越乎类 物之情,象其物宜云尔。其升阳子数四,则本《易》外别 传。然道贯物我,施由身始,亦不可废也。援类例推而 丽之,共诸里师,具训蒙士,有罪我者,期其谅只。若俟 来今以求知,则默而成之。非夫古人,其孰能获我心 者乎?嘉靖辛亥二月。

    邓伯羔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

    按史孟麟序吾友邓孺孝少治博士家言心不怿而攻词赋继又少其技而归之六经六经中尤喜易自汉暨明自注疏传义而外靡所不窥当于心辄书人

    所未发,辄附以己意。其说百家,理在则不画一而求, 言善则不因人而废,竭力于兹者,盖积有日月矣。先 是辑今人言为《今述》若干卷,藏于家。兹乃裒古今人 言及己所论著合为一帙,命曰《易诠》。孺孝曰:诠,具也; 择,言也。言具古今,择鉴美忒,盖窃附乎述以传经,孺 孝之旨深矣哉!

    按伯羔自序按说文诠择言也古今说易何啻数百家何啻数万言言人人殊所贵择善而执合异而同矣予少为诸生攻尚书迨今五十当学易之年诠次

    成帙为《上、下经》若干卷,为《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 《杂卦》诸传若干卷,一遵东莱古《易》。其《外诠》则以广未 尽之旨也。嗟乎!“醯鸡游瓮中,蚍蜉撼大树”,并取讥往 哲。不佞为此学也者,徒憎口耳。

    薛甲易象大旨八卷

    按张衮序古者圣人之作易也与天地准设卦明象观爻立辞而阴阳之赜刚柔之变尽矣薛君应登生千载之下有志于圣人之学覃思研精深于易解每

    卦之下,列传与爻,证以文言。言必有断,断必有义,或 以类求,或以出于其类之外,错综交互,而变化行于 其中。爻以二五为中为正,有得其时,则位皆不当,而 曰“中行”,曰“可贞”,不得其时,则位皆中矣;而曰“贞凶”,曰 “贞厉”,神而明之,时之义大矣。薛君读《易》十有馀年,蚤 夜以作,食寝与俱,始克成编,刻而传之。自题曰《易象》。 大旨曰:“象者,《易》所自有,非有加也。”曰“大旨者,括其诸 说,赞以微言,止以明象而已矣。”此薛君之志也。

    杨时乔周易古今文全书二十一卷

    按时乔自序书记于史臣诗采于史氏春秋记于国史礼记鲁论为孔门弟子传录皆非圣人手著圣人手著者惟易也自费氏分传附经而古易亡王弼作

    传,而象数亦亡,《易》道微极矣。宋周子明《易》有太极,作 《易通》。授二程叔子,著《易传》。邵子《得图方外》,著《观物内 外篇》。朱子著《本义启蒙》。四圣五儒,合而功重,全《易》矣。 乃程明辞、朱明蓍,于象尚略。元吴草庐明象混互,体 理未莹,独变占无言者。先人尝著略曰:“以正观自太 极而仪、而象、而卦,重而四、而五,而六画,是为羲《易》。六 十四卦先乎天而为言也,正而反也,变也。以反观自 六画而五、而四、而卦、而象、而仪,主乎太极,是为《周易》。” 六十四卦后乎天而为言也,反而变也,通也。合之正 反变通,一画也,先后一天也,不可岐而二之,二之非 《易》也。先人第言画理,未暇阐义。乔不肖自隆庆庚午 屡假山中,取自汉至今儒论著考据阐之。乃以经传 十翼古篆书之复古文,汉儒所分经传楷书之从今 文,朱子《启蒙注释》补备复蓍法,各著论例于前。自汉 至今,诸儒言各存之者,传《易考》,又附《龟卜考》,合名《周 易全书》。述卦系第一,卦理第二,卦数第三,卦占第四, 卦象第五,卦变第六,卦辞第七,卦赞第八,以上统于 全卦者也,述卦体第九、《卦位》第十、卦主第十一,《卦德》 第十二以上,分于各卦者也。述卦名第十三,卦字第 十四,卦韵第十五以上,见于全体各爻者也。述卦序 第十六,《卦义》第十七,《卦图》第十八,《卦说》第十九,《卦学第二十。此二十篇,尽全《易》之旨。凡二经、四《传》、十翼,首 复古文,又从今文,各考订注释之,又举所以注释,述 凡例冠于前。乔于此三十馀年,稿凡数十易,尚未敢 以自信,妄谓可信于群圣诸贤之心哉。

    来知德周易集注十六卷

    按知德自序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乾坤男女相为对待气行乎其间有进有退有往有来有常有变有

    吉有凶,不可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盈天地间莫非 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矣。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 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 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 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 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上乾坤、坎离、大过、颐、小 过、《中孚》,八卦相错,其馀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 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如《屯》《蒙》之类,虽《屯》综 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 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 杂而著”是也。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周公 立卦辞虽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亦以阴阳之气,皆 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而 已,此立六爻之意也。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 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测,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 之辞,多于前圣。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 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经之次序,乃 将《说卦》执图求迹。自王弼扫象而后,注《易》诸儒皆以 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本朝纂修《易经性理 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 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 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 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 门内之奥妙。是自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四圣 之《易》,如长夜者二千馀年,不甚可长叹也哉!夫《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 仿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 理也。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若以理论, 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易》与诸经不同”者,无此事, 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之理 咸寓乎其中,方可弥沦。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 而已,何以弥沦?故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又如以某 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从而信之。如《讼 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遁》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 《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孔子赞其为 天下之至变,正在于此。盖《干》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 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乃伏羲之八卦, 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惟《需》《讼》 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若《遁》则综《大壮》, 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遁则退也。”见孔子于《杂卦传》昭 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遁来,失之千里矣。”德去孔子二 千馀年,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因父母病, 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釜山草堂,六年不能窥其毫 发,遂远客万县深山之中,沉潜反复,忘寝忘食,数年 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 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年庚午, 终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始成书,正所 谓“困而知之”也。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凿, 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 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 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谓“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 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数语, 及作《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孔子教后之学《易》 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志,而不 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日也。《注》既 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 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 相错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 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 卦方正》及上下经篇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 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 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 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正 意,象数言于前,义理言于后。其百家注《易》诸儒虽不 知其象,不知序卦杂卦及卦变之非止言其理,若于 言理之中间有不悖于经者,虽一字半句,亦必采而 集之,名曰《周易集注》。庶读《易》者开卷豁然,可以少窥 四圣、宗庙百官于万一矣。

    按郭子章序易之为书洁静精微古今称知易者在汉则扬子云在宋则邵尧夫扬之言曰宓牺氏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

    然后发天地之藏,定万物之基。邵之言曰:“太极既分, 两仪立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八卦相错,而后万物 生焉。”夫二子之言,非意之也。天地间惟阴阳两端,独 阳不生,独阴不成,其气不得不错。天道下济,地道上 行,其气不得不综,自然之运也。伏羲氏仰观象于天, 俯观法于地,而作《圆图》。圆图者,一左一右之形也,虽 未名错,而错义已备。文王继伏羲,分《上经》为十八,分 《下经》为十八,而作《序卦》。《序卦》者,一上一下之说也,虽 未名综,而综义已备。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 穷年兀兀,至于五十,始悟伏羲《圆图》为错,悟文王《序 卦》为综。故曰:“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呜呼, 尽矣。顾象极于错而未知所以错,象极于综而未知 所以综,即孔子未明言也。王弼扫象,范甯比之桀纣。 伊川专治文义,不论象数,自云止说得七分。朱子直 云象失其传,理会不得。如子云绵络经错之语。尧夫 阳交阴交之训,似上契羲文,下阐孔氏,又且訾为覆 瓿,讥为玩世。上下二千年,《易》象悠悠,真如长夜。余友 来矣,鲜起自梁山生子云之乡,学尧夫之学,一举孝 廉,绝意轩冕。晚入求溪万山中,研心图象,积三十年 而《易》注始成。其言曰:“错者阴阳相对,阳错其阴,阴错 其阳,如伏羲圆图干错坤,坎错离,八卦相错是也。”综 即今织布帛之综。一上一下,如《屯》《蒙》之类,本是一卦, 在下“为《屯》,在上为蒙,载之文王《序卦》是也。定天下之 象,如乾坤相错,则乾马坤牛之象名;震艮相综,则震 雷艮山之象名”是也。虽然,此犹得之圆图《序卦》中也。 其论八卦相错,为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有四 正,错有四隅错。论综有四正,综有四隅综,有以正综 隅,有以隅综正。论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 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 变之象,有占中之象。论变如“《干》初变即为《姤》,《兑》初变 即为《困》,《离》初变即为《旅》,《震》初变即为《豫》”之类,皆抒千 古所未发。上而“元黄、雨云,下而龙马龟羊,巨而国家 平陂,细而臀肤、天劓,微而复道、履道,显而鸣谦、鸣豫, 一一从错综来”,其言似扬之绵络经错,而无太元之 艰深;其旨似邵之阴交阳交,而绝《皇极》之枝蔓。使王 弼、程、朱诸子见之,象不必扫,理自能会予谓矣。鲜《易》 注继往开来,亘百代而一见者也。其自谓孔子没而 《易》已亡,若至今日始明,岂虚语哉?嗟嗟!子云见嘲刘 歆,而桓谭、侯芭谓其必传;尧夫见嫉于秦玠、郑夬,而 司马君实以兄事于洛中。余不佞,结交矣鲜,今且白 头。所为“求溪”,桓侯司马,非余而谁?后世有来矣鲜,当 谓知言矣。

    任惟贤周易义训十卷

    按惟贤自序周易本义著于朱子而非朱子之私言也义训则本义之所有者加之训释焉尔理备而辞约言浅而意深朱子之著本义也盖引而不发欲令

    天下,后世之学《易》者,皆会之以心而自得之也。然泥 于其辞而不达乎理者,传讹袭误,耳目渐移,莫知是 非之所在。至以《屯》《坎》《蹇》《震》卦材为“时事艰难”,以干体 在《大》《小畜》者为“强梁弗顺”,以“深藏速避”言君子《剥》《遁》 《明夷》之见机;以“分野授时”言圣人裁成左右之功,化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文王事殷之小心也。“称名”杂而 不越,《系辞》危而不发,要亦卦之情伪使然耳。或以为 羑里寓言,抒写其忧患之虑。《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 谋。占法视事之可否而决也。如其象者应之,非其象 即谓之不应矣。或值凶占而当为不为吉,则不当为 者亦将为之也。若此之类,棼乱舛错,不可强通,岂阴 阳变化之道,天地万物之情,羲、文、周、孔通志定业之 本然者哉。愚生两程子诞育之乡,《易》传遗书,家珍人 诵,每从父兄师友说《易》于望鲁山之双凤亭,或涵虚 亭,推一卦而极之六十四卦,括三百八十四爻而归 之一爻,辨惑解疑,期在至当。然后已二十馀年,庶几 窥《本义》之要旨,而勉斋黄氏、节斋蔡氏、云峰胡氏诸 儒之说,亦择而取之,集成此书。因训《本义》。不觉其言 之多也。嘉靖乙卯。

    曾士传正易学启蒙一卷

    按士传自序元晦启蒙之作明白而渊深精密而疏畅有非太元洞极潜虚之所能及者不揣庸昧微者阐之阙者补之庶乎由辞以得意观象以明理而天

    地之化,圣贤之心,亦或可见矣。嘉靖己酉月序。

    孔学周太极辨疑八卷

    按叶春及序昔者圣人画卦立象则已图造化矣易有太极数言阐发卦象意旨濂溪缘是复图太极直指造化而又加以无极之文盖造化卦画其致一也

    自象山、紫阳,互相讥驳,垂四百年,而孔宪卿为《辨疑》。 隆庆辛未,示余闽中,余为之序。《传》曰:“天地设位,而《易》 行乎其中矣。天地之始,一《易》耳。气坱然太虚,混沦推 荡,舒而燠谓之阳;翕而惨谓之阴。变易交错,生阴生 阳,谓之《易》。《易》无极矣,而有所极,是生两仪、四象、八卦 之本,谓之太极;流行不穷,谓之道;无方无在,合一不 测谓之神。”若此类夫子具言之。生天生地,姤而复行, 其中一《易》耳。列子曰:“《易》无形,将《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易》加于一之上,何其累哉?”夫子时 已有此,故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易》在阴阳之 中”,盖救之也。善乎谢汝慎先生之言曰:“《易》无极而有 太极。阴阳变易,眇无定极,而有太极”为之本体。又曰: “于阴阳之变易,见其有太极,于变《易》之无极,见其为 太极。”太极即《易》也,有味其言之哉。《无极》虽见老庄列 书,而《易》本无极,借以为文,无伤也。《周图》原本《易传》,其 说自合。《图说》《易通》出一人,其说自合。《河图》《洛书》,圣人 作《易》之则。《周图》既本《易传》,其说自合。宪卿皆类成书, 能贯通矣。书凡八卷,览者自得之。

    叶山八白易传十六卷

    按山自序八白易传成十越月又易槁初说几略尽焉夫圣人之画确定不易而天地之变化无穷圣人之言自古以宣而吾心之感应万起温由故用则知

    以时新心同化感,故神随精入。庄生之言曰:“其应于 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 尽者,岂不信哉!追感韦编之绝,以为叹息。

    陆垹太极存疑一篇

    按垹自序太极之辨自朱陆后若不可置喙客有以为问者予疏答之然非敢求异也姑存所疑为论尚请正于君子

    徐体干周易不我解六卷

    按体干自序杨龟山有云由汉魏以来以易名者殆数千百人予乃遍求之得五百馀家皆无当孔子之义至京口灵峰陈氏授以青山易半卷希㝏易一卷

    览其辞,阐扬《十翼》,率以天象言《易》,言约而旨深。遂以 一图悬诸室,久之,三垣七耀,若指诸掌。夫星辰体附 于地,精耀于天。凡地之一切有形,天皆有象。人变其 常,象即有以示之于先。圣人观象画卦,辨时叙事,欲 亲万民,先时示劝,舍此何从焉?故曰:“天垂象,见吉凶, 圣人象之《易》义悉矣。”辄不自量,为书六卷,纤毫不敢 以我与也。故定其名曰“《周易》。不我解。解不以我。”宁不 可证之斯人哉。万历庚戌阳生月。

    姜宝周易传义补疑十二卷

    按宝自序秦火六经易以卜筮故获存于太卜之官而汉儒说易鲜有得其要领者惟宋程朱二氏说为是程传专主理而不尽及占朱子本义谓此为卜筮

    之书,其说则专主《占》,愚于是心有疑焉。家居十有五 年,日手是书,居乎是,动乎是,观且玩乎是,日求所以 寡过而未能,又日求所以贯通其说而未有得也。乃 专主《传》《义》十八九,旁及诸家十一二,于程、朱二先生 之说,间有疑者未详者,由臆见为臆说。其或有一得 之愚,一隙之明,悉录之,久而成帙,携以入。留曹侍御 潘君维岳郡守古君之贤,并有志学《易》者,谓可以传, 相与校正而刻之新安郡斋。夫孔子能羽翼三圣人 之经,程、朱二先生又能羽翼孔子之经,使予之说,而 可羽翼乎程、朱二先生之传义,二君虽许我乎,必以 俟诸后来者。

    李舜臣愚谷易解二卷易卦辱言一卷

    按舜臣自序唐初考定易注惟存王辅嗣易吉凶悔吝佥曰吉善也凶羞也辅嗣或曰吝恨辱也则恨辱云或得今吾卦数言存岂不辱哉然而自不可已勉

    吾于《易》读也,卦各一首,惟《坤》二首,《明夷》五首。

    潘公恩周易辑义三卷

    按公恩自序唐李鼎祚集虞翻荀爽等三十馀家刊辅嗣之文补康成之象昔儒有云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复传赖李氏集解犹见一二然则古易师诸

    说,胡可废哉!予潜心《易》学,取古今人之论著反复考 观,因忆昔儒吴立夫之论《易》云:“谈理致者多溺于空 虚,守象数者或流于谶纬。”乃以斯语定为折衷,去浮 文,存本实,芟烦杂,略《元虚录》。其发明象义,有裨经学 者,檃括成编,一得之愚。偶有见闻,不揆浅陋,亦以附 入,名曰《缉义》。《说文》:“缉者,继也,续也,亦叶也。”谓其继续 前文叶和《易义》云耳。录藏家塾,朝夕览观,思繇洁静 精微之教,以造致用崇德之阶,未能也。贻示同志,祈 就正焉。

    李义壮周易或问

    按义壮自序天下之道正而已矣天下之正中而已矣中正也者所以贯天下之道也易也者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道也者中正之谓也古今之学易者

    “率皆以阴阳各得其位为正,而二五为中,一三、四六, 则非中也。阳而之阴,阴而之阳,则非正也。噫嘻,其然, 岂其然哉。夫进退存亡,位不同也;吉凶悔吝,时不同 也;盈虚消息,道不同也。胶于道则有病于时,胶于时 则有病于位,胶于位则有病于《易》。故圣人精义致用, 变通随时,凡求其所谓中正者,从之而已。”不然,其何 以为《易》哉?予尝有志于此,沉潜反复,四十馀年而未 之有得。一日,读至《小畜》卦一道也,《彖》又一道也,象一 道也,《爻》又一道也,恍然若有悟焉,然后知孔子之《易》 非周公之《易》,周公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 羲之《易》。数圣人者,其所以为天下后世虑,其将各有攸当乎?故读伏羲者,如未尝知有文王也,读文王者 如未尝知有周公也,读周公者如未尝知有孔子也, 此善学《易》者也。彼不知者,乃欲求中正于二五阴阳 之间,则其执一亦甚矣,其又何以为《易》哉?故曰:“所恶 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间尝执此求之, 天下不姗笑而置疑者亦鲜矣,未有脱然以为是者, 乃退而求诸先儒之绪言,或有契焉。“积之岁月,类以 成书。其间微辞隐义,训释明备,可以扩四圣所未发 者,亦并从而录之。惟求以极斯理之所至,尽吾心之 所知,以不背于中正”之归则已,他非所敢知也。

    杨爵周易辨录四卷

    按爵自序予久蒙幽系自以负罪深重忧患惊惕之念即夙夜而恒存也困病中日读周易以自遣或有所得笔之以备遗忘岁月既久六十四卦之说略具

    矣。因名曰《周易辨录》。系曰:“困德之辨也。吾以验吾心 之所安,力之所胜何如耳。若以为实有所见,而求法 于古人焉,则吾死罪之馀,万万所不敢也。”时嘉靖二 十四年乙巳九月。

    陈言易疑四卷

    按言自序易非圣人卜筮之书也卜筮以圣人之书尔伏羲画卦原神于太乙起数于阴阳类象于万物通幽于神明和顺于道德性命无乎弗括文王于卦

    “为之辞以明其象类,周公于爻为之辞以尽其变化, 孔子于卦爻为之《彖》《象》《文言》《系辞》《说序》《杂卦》,以阐羲、 文、周公之义理,使学者修此而吉,悖此而凶,渊乎广 矣,而非作之以卜筮也。”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辞、 象、变、占是也。孔子见卦爻之有辞、象、变、占,言焉而广 大,动焉而吉凶,制器焉而网罟,舟楫之用,卜筮焉而” 神物大衍之策斯遍举之矣,而未尝专于卜筮也。夫 《易》何止五经之原,天地神化之奥,而于卜筮之技精 之则末矣。秦汉诸儒,考象辞则泥术数,论义理则沦 空寂,而不知孔子之《易》,先义理而托象数者也。盖伏 羲之画,文王之辞,其数其理。占之卜筮,则人事之吉 凶见焉;用之作为,则天理之吉凶随“焉。体其卦爻之 蕴,察乎辞象变占之理,通乎言动制器、卜筮之用,吉 凶得失,用之所向即理也,理之所协即占也,占之所 利即用也,是孔子之《易》也,而非专于卜筮明矣。是故 学者索卜筮于卦爻之外,参程《传》于《本义》之中,斯孔 子之《易》备矣。”作《易疑》。 按自述:“《易》何疑乎?吾疑于包 牺之卦,非使人卜筮也”;吾疑乎卜筮之因卦而作也。 吾又疑乎文王、周公卦爻之辞未有占也,卜筮者占 之也。吾疑乎卦辞论卦之吉凶,爻辞论爻之得失而 已也。吾又疑乎《系辞》之传不必上下,其为章不必皆 十有二也。吾又疑乎卦爻之辞间有未安者也,吾又 疑乎马郑、王弼、孔颖达辈明其义而疏希。康节精 矣,而一于数。伊川得《易》之用,紫阳得《易》之深。吾又疑 乎羲文之一理而通之者也。《系辞》悉矣,或曰:“子是之 疑,其无疑乎?”则吾岂敢。

    按钱士升序盐官陈仲修与弟则梁刻其王父东涯先生所著易疑而问序于余余不知易安能言易然窃观先生序疑之旨矣以为重卜筮推象数者朱子

    “之《易》,随时易事,随事尽理者,程子之《易》,而通卜筮于 卦爻之外,参程传于《本义》之中,斯为孔子之《易》。然则 程朱于孔子,将无有合而离,离而合者乎?”钱子曰:“此 陈先生所以深于《易》也。夫《易》者,天地之藏,万物之契, 五经之原也。吾夫子四十而不惑,及晚而好《易》,韦编 三绝,铁擿三折,而尤不敢自信,谓假我数年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盖《易》之难窥如此。其说《易》也,曰:“《易》有圣 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 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象也,变也,占也,辞也,皆 君子所观而玩者也。而后之学者,就其见之所及,以 成一先生之言,不乃执一而废百乎?汉初言《易》者本 田何,立于学官者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学。嗣后郑、王 两家,颇行于代,其说各有诋諆。弼之讥元也曰:“互体 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源。”巧喻 弥甚。而讥弼者复谓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 五气相推,多所不关,将泥大道。李鼎祚云:“郑参天象, 王释人事,《易》岂偏滞于天人哉?”至宋程氏传、邵氏说 出,而《易》义愈精矣。乃陈莹中举邵说似刘器之,刘不 其然,朱子亦以“必见意象,方可说理”,而《本义》则又觭 重卜筮。夫作《易》以前民用,固也,而《易》岂止为占设哉? 先生童而好《易》,覃思旁摭,笔注手疏,三十年始成此 书,而犹以“疑”名。此先生所以深于《易》也。

    按胡震亨序献可陈先生湛深儒术尝悉取五经为之说而名之曰疑年三十有二春秋疑成又三岁诗疑成而易疑之成时年四十有三为易箦前一岁先

    “生之为《易》疑也。”前后凡二十馀年,槁不啻三四《易》。生 平精力,似尤独注此书者。今观所为说,大都因象以 显理,不援占以傅象,撮紫阳氏之胜而绌其主卜筮 者,成为一家言,则作者大指云尔。先生殁后,是书家 户争传写之,而世本多所讹谬,学者患焉。闻孙仲修氏则梁氏取先生手槁再四校雠授梓,以副士林求。 盖先生是书八十年而始大显也。

    金瑶六爻原意一卷

    按瑶自序周公作爻辞说者谓公因爻之吉凶以示意斯言也犹未尽得公系爻之情也夫爻固有吉有凶而数止于六爻之意则吉凶悔吝杂揉不可数公

    之系之也,必先得一卦之意,然后因爻而布之。此爻 是此意,则以此意属此爻;彼意合彼爻,则以彼爻系 彼意;吉则系以吉意,凶则系以凶意,吉凶半则系以 吉凶悔吝意杂系之意盈则一爻而两意不为赘,意 尽则两爻而一意不为歉。是故意与爻相匝而《易》道 成。后世乃有谓辞不尽爻意者,而公系爻之意病矣。 作《六爻原意》。万历辛巳五月

    袁仁大易心法

    按仁自序天壤间品物流形新新非故靡一时无易也学者仰而观俯而察远而稽近而取孰非易理哉若必挟策玩爻寻文索象则其于易也浅矣吾祖吾

    父世精《易》,演吉凶,谈休咎,时时中窾,俗人心异口哗 之,然而非其至也。至者乃在神会元机,手握造化,终 身用《易》,而天地鬼神有不能测、不能违焉。宋儒谈《易》, 谓有交易变易之意,而以阴阳爻象当之,陋矣。大父 尝语余曰:“养吾之真,任彼之假,守吾之正,砺彼之邪, 而交相化焉,此交易之义也。凶者转而为吉,咎者转” 而为祥,此变《易》之义也。是故《易》者,圣人有忧患而作, 君子履之,讵可一日废哉?余自十五受《易》,取先世遗 文熟究之,茫然若秦越之不相识也。二十而仅达其 词,又十年始通其意,偶有所得,笔记之,岁久成帙,命 曰《大易心法》。卮言靡当,诠叙无伦,而蠡测管窥,时有 至者。如曰“善《易》者不言《易》,则主臣不”敏,皇恐死矣。

    方社昌周易指要三卷

    按社昌子时化序先高祖居贞先生于盛明之始崛起新安虽高隐不仕德孚于乡先君初庵先生复以真儒名世然四世矣遗籍仅存易指要在尘埃中先

    君以付时化遗命曰:“吾学《易》无常师,汝亦不必泥一 法。”时化泣而受焉。顾汨没于制举,捍格于传注,比年 始渐知所疑,出故牍阅之,有味其言,如有寤者。时化 乃幡然曰:“先人固命我矣。此一书也,岂非翕受证入 之基乎?”遂题而识之,以自勖焉。

    沈懋孝周易程朱传义笺

    按懋孝自序疏易义者多矣惟程先生正叔作传朱先生元晦作本义二书并垂博士家危坐说之敛衽奉之余为择两先生平日所为易与其弟子所说者

    各笺所作传义下,其他氏语,悉简去不陈。虽言或重 复,旨有出入,要以旁诣互见,无所不极,若坐两先生 于一堂,执经前席也。程大指谓体用显微无二理,以 人事著《易》道,故曰:“卦者事也,爻者事之时也。”此程先 生以《易》发己所学,其不合孔子遗文者,殆十之半。朱 先生尊信经学,觉其与孔子稍殊,故于彖爻之前掇 取孔子《彖》《象》之义者十之七,裁约程《传》者十之二,参 入他疏,所得者十之一,而称曰《本义》。至于孔子《彖象》, 则皆略而不著,若以论大道,通神明,毋乃令高明特 达之士犹有遗论乎?然而两先生之《传》义,无异两曜 之明乎天也,吾岂敢谓《易》道尽乎?此。后生可畏,来者 起,予安知无起而代之明者?

    《周易四圣象辞》

    按懋孝自序孔子之道总于六籍尤粹精于易易非诗书礼乐春秋比也诗书论而存之有删有逸礼乐考而定之有次有补鲁史裁而断之有笔有削其于

    《易》也,尊之赞之,不敢议焉。退与门人雅言,未尝一及 《易》。其列于《复》之赞者,独颜氏之子,而曾参氏亦尝称 说《艮》之象辞,闻《易》者二子耳。观其生平所自著书,《鲁 论》皆门人所述,《诗》《书》《礼》《乐》传之往昔,《春秋》亦本旧文, 惟《十翼》为手笔全书。呜呼,孔子之道,何假传注而始 明?后之学者奈之何?求之百家传注,驰骋杂博之场, 虽多奚以为?余晚而好《易》,抱其图象卦象为一卷,彖 爻之词为一卷,《孔子之赞》为一卷,藏之笥中,以俟洗 心退密,神明其德,庶几旦暮遇之也夫。

    《周易博义》

    按懋孝自序余既玩易有年乃敢论次其书叙述己意俟之将来以备圣人君子者之一择其大义有八首羲皇之象则列二仪四象八卦而止此孔子所谓

    庖牺氏始作八卦者也;次文王、周公之《彖》《爻辞》,此孔 子所谓“兴于殷之末世,因贰济民行”者也。次《彖》《象》《系 辞》等作,此孔子自谓学之可无大过者也。四圣人之 学备于此,上智观之,可思过半焉,故述《象辞》第一。程 正叔之《易传》、朱元晦之《易义》《启蒙》天下学者宗之。今 笺二先生平日语,令学者精求而参论之,故述《笺文》 第二。汉晋下诸注疏家辑而次之,与宋疏并存,令学 者时时溯观,别当有得于象数,故述古疏第三。余所 著者无他,特循孔子赞义,一一疏其文。若孔子所以 疏文王周公之文者,无添减焉,即不尽合程朱不敢讳也,故述《孔子赞疏》文第四。儿子钟以为文不必一 一分疏,特疏所缺。而宜特论者,自成“一氏言”,故述《补 义》第五。“近世杨廷秀之《易说》,蔡介夫之《蒙引》,皆疏证 明备,因辑他氏所论可益补其义者次成之,以庶几 蔡氏之志”,故述《蒙引补》第六。至乃周茂叔先生之《太 极易通》、邵尧夫先生之《皇极经世》、张子厚先生之《西 铭易传》《正蒙》、杨敬仲先生之《己易》等书,皆含义广博, 后学不可不论,故述《儒论》第七。《河图》《洛书》《八卦六十 四卦》等图。传自尧夫得之陈穆辈。元晦先生特以冠 书首。不具言其义。然其学渊微。不可不深考。故述《博 义》第八。其《老》《庄》《太元》《参同》等。题为《外义》,亦皆有辅 于《易》,他日者别传焉。呜呼!《易》之道自此有传也夫。

    孙从龙周易参疑十卷

    按王世贞序学易者商瞿馯臂子弓田杨二何之流斤斤守其师说历数十传而不变彼岂能尽当于心哉以为吾师授之而吾受之吾所出口而入耳者如

    是足矣。盖至伊川氏而后称得理也,至紫阳氏而后 晰于象占。明兴益尊大其说,布之学官,天下逢掖之 士,习《易》而不由二氏者罢弗用。诸逢掖之士旦旦而 习之,毋亦商瞿、馯臂之流之守其师说者耶?吴江孙 化光为《易说》若干卷,名之曰《周易参疑》。其于伊川、紫 阳之说,初不为抵牾。乃其发于象占之外,而理之所 未备者,隽永乎其言之。世之真能信《易》者,孙君也,可 以不辱《易》矣。

    沈一贯易学十二卷

    按顾起元序蛟门先生以易起家历官词林至践纶扉参大政而读易尤不休盖韦编铁摘未尝去手者数十年始以所得笔而为书及予告归田且十年所

    摩研编削,又不知凡几。更乃板而行之,而先生遂厌 人间世矣。仲子泰泳等奉治命,函书以序属起元。起 元未尝学《易》也,安能赞先生之《易》学。虽然,请妄言之。 《易》之为道,有理有数,人亦求之理与数焉耳矣。理在 天,则不已之命在人,则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之和, 惠迪吉,否则凶、悔吝;数则阴阳奇耦之画,时六位以 “乘之,因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测夫吉凶 悔吝者也。数本乎理,理主乎数,理实而数乃不虚也。” 学《易》者,数学少,理学尤少。先生之为《易》学也,求诸理 之大通而正者,而不言所利,求诸理之可从不可从, 可求不可求,可贞不可贞者,衡之以正而大通于天 下,非必谆谆语象占也,岂以理而诎数哉?参而伍之, 拟而议之,《易》在是矣。故可以开物成务,可以断疑定 业,可以学问变气质,可以人事回造化。此先生之学 所以能建天地,质鬼神,继圣人,与民同患之志也。惜 乎先生不可作矣!逾二年而起元始得其书,又逾二 年而始序其书,无繇面质先生,裁其可否,作者既难, 知者又自不易。起元窃有志而未之逮也。

    冯时可易说五卷

    按时可自序易之为书圣人所以寡过也其所以寡过在于扶阴抑阳乎阴阳之运行也不能无过而我以其道扶抑其间则天地之无过也即我之无过也

    是三圣人之为《易》也。孔子之学《易》,则于《春秋》见其用 矣。尊天王而卑列侯也,内中国而外吴楚也,褒君子 而贬小人也,是亦所以寡其过于天下而幽赞天地 也。故曰:“假我数年,可以无大过。”彼大过,惟圣人而后 可无也。圣人以万物为一体,则天地之间有所过也, 皆其过也,是以孜孜汲汲而必欲补之也。善学者,其 亦以圣人之补天地者而补吾心也。端之微者吾扶 之,流之横者吾抑之,阳明用事,阴浊退听,为治于方 寸之内,自寡其过而后以治人过,则亦圣人也。呜呼! 吾心之剥复,天地之剥复也,可惧孰甚焉!以剥复而 惧者,君子也;不剥复而惧者,圣人也。圣人之心即《易》 也,而未尝不学也。圣人之动皆学也,“而无往非《易》也。 《系辞》不云乎:‘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 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心之危也,心之易也,阴阳负 胜之机也,此圣人所惧也,惟惧而无过也。”夫阴阳者, 圣人之所不容不胜也,而况吾人乎?甚矣,学《易》之不 可已也!既著说五卷,复为之序以自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