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七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七十二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七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七十二卷目录

     易经部汇考十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易类

    经籍典第七十二卷

    易经部汇考十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周易》

    虽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牺,既处名教之初,故《易》为“七 经”之首。《周礼》有三《易》,《连山》久亡,《归藏》不行于世,故不 详录。

    子夏《易传》三卷。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 侯师。《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 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虞,不详何许人。 孟喜《章句》十卷。《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节 无上系。”

    《京房章句》十二卷。《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

    《费直章句》四卷。残缺。

    《马融传》十卷。《七录》云:“九卷。”

    荀爽《注》十卷。《七录》云:“十一卷。”

    郑元《注》十卷。录一卷。《七录》云“十二卷。”

    《刘表章句》五卷。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后汉镇南将 军、荆州牧、南城侯。《中经簿录》云:“注《易》十卷”,《七录》云九 卷,录一卷。

    《宋哀注》九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后汉荆州五等 从事。《七志》《七录》云“十卷。”

    虞翻《注》十卷。字仲翔,会稽馀姚人,后汉侍御史 《陆绩述》十三卷。字公纪,吴郡吴人。后汉偏将军、郁 林太守。《七志》云录一卷。

    《董遇章句》十二卷。字季直,弘农华阴人,魏侍中、大 司农。《七志》《七录》并云“十卷。”

    王肃《注》十卷。字子邕,东海兰陵人。魏卫将军太常 兰陵景侯。又注《尚书》礼容服《论语》孔子《家语》述《毛诗》 注作《圣澄论》难郑元

    王弼《注》七卷。字辅嗣,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 十四卒。注《易上下经》六卷,作《易略例》一卷,又注《老子 七志》云:“注《易》十卷。”

    姚信《注》十卷。字德祐。《七录》云。字元直,吴兴人,吴太 常卿。《七志》云十二卷。

    《王廙注》十二卷。字世将,琅邪临沂人。东晋荆州刺 史,赠骠骑将军武陵康侯。《七志》《七录》云十卷。

    张璠《集解》十二卷。安定人,东晋秘书郎。参《著作集》 《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

    二十二家姓氏

    锺会字士季颍川人,魏镇西将军,为《易》无互体论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晋散骑常侍,为《易义》。

    庾运字元度,新野人。官至尚书。为《易义》。一云《易》注。应贞字吉甫,汝南人,晋散骑常侍,为明《易论》。荀恽字景文,颍川颍阴人,晋太子中庶子,为《易义》七志云:“注《易》十卷。”

    张辉字义元,梁国人,晋侍中、平陵亭侯,为《易义》。王宏字正宗,弼之兄,晋大司农,赠太常,为《易义》。阮咸字仲容,陈留人,籍之兄子,晋散骑常侍、始平太守,为《易义》。

    阮浑字长成籍之子晋太子中庶子冯翊太守为易义。

    杨乂字元舒汝南人晋司徒左长史,为《易卦序论》王济字武子太原人晋河南尹,为《易义》。

    卫瓘字伯玉,河东人,晋太保兰陵成侯,为《易义》。栾肇字水初,太山人,晋太保掾尚书郎,为《易论》。邹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人,晋国子祭酒,为《易统略》。杜育字方叔,襄城人,国子祭酒,为《易义》。

    杨瓒,不知何许人,晋司徒右长史。为《易义》。

    张轨,字士彦,安定人,凉州刺史,谥武公,为《易义》。宣舒字幼骥,陈郡人,晋宜城令,为通知,来藏往论。邢融裴藻,许适杨藻四人,不详何人,并为《易义》。《七录》云二十八家,《七志》云十卷。

    干宝《注》十卷。字令升,新蔡人。东晋散骑常侍,领着 作。

    《黄颖注》十卷。南海人,晋广州儒林从事。

    《蜀才注》十卷。《七录》云:“不详何人。”《七志》云:“是王弼后 人。”案《蜀李书》云:“姓范名长生,一名贤。隐居青城山。自 号蜀才。李雄以为丞相。”

    尹涛《注》六卷。不详何人。

    费元圭《注》九卷。蜀人,齐安西参军。

    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元、宋衷、虞翻、陆绩、 姚信、翟子元。子元不详何人为《易义》注内又有张氏、 朱氏,并不详何人。

    《谢万》字万石,东晋豫州刺史。

    《韩伯》字康伯,颍川人,东晋太常卿。

    《袁悦之》字元礼,陈郡人。东晋骠骑咨议参军。

    桓元字敬道,谯国龙亢人。

    《卞伯玉》,宋东阳太守黄门郎。

    《荀柔之》,宋奉朝请。

    《徐爰》,宋大中大夫。

    顾欢齐太学博士征不起。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人国子博士。

    刘𤩽字子圭,沛国人。齐步兵校尉,不拜。谥贞简先生。 《七录》云:“作《系辞义疏》。”

    自谢万以下十人,并注《系辞》。

    为《易音》者三人:王肃已见前;李轨字洪范,江东人,东 晋祠部郎中、都亭侯;徐邈字仙民,东筦人,东晋中书 侍郎、太子前卫率。

    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陈周弘正并作《易义》,此其知名者。

    宋郑樵通志

    《艺文略经类》

    ===
    《易》
    {{{4}}}

    《连山》十卷。《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归藏》三卷。“《商易》晋”薛贞注。

    《三皇太古书》三卷。《柴霖传》。

    《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复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以周《易》较商《易》,则周、商之文质可知也;以商《易》较夏《易》,则商、夏之文质又可知也。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诚以人事代谢,星纪推移,一代二代,渐繁渐文,又何必近耳目而信诸,远耳目而疑诸三皇太古书亦谓之三坟:一曰山坟,二曰气坟,三曰形坟。天皇、伏牺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坤乾。虽不画卦,而其名皆曰卦爻大象。连山之大象有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藏》之大象有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坤乾之大“象有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 ,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之为六十四。其书汉魏不传,至元丰中始出于唐州北阳之民家,世疑伪书。然其文古,其辞质而野,其错综有经纬,恐非后人之能为也。如纬书犹见取于前世,况此乎?且《归藏》至晋始出,《连山》至唐始出,然则《三坟》始出于近代,亦不为异事也。

    右古易。三部,十六卷。

    《石经周易》十卷。

    《今字石经易篆》三卷。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

    按:石经之学,始于蔡邕始也。秦火之后,经籍初出,诸家所藏,传写或异,笺传之儒,皆凭所见,更不论文字之讹谬。邕校书东观,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乃自为书,而刻石于太学门外。后儒晚学,咸所取正。奈当汉之末祚,所传未广,而兵火无存,后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谓《石经》者,但刻诸石耳,多非蔡氏之《经》。

    右《石经》。三部,十四卷。

    《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十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隋八卷,唐十卷, 《周易》四卷。汉费直《章句》。“费氏之学出于民间,不列 学官。至唐,其书始出。”

    《周易》十卷。汉南郡太守马融《章句》。

    《周易》五卷。汉《荆州牧刘表章句》。

    《周易》十卷。汉司空荀爽《章句》。

    右《章句》。六部,四十九卷。

    《周易传》二卷。《卜子夏》:

    《易传》三卷。《汉·京房传》吴陆绩注

    《周易传》一卷。后魏关朗撰,唐赵蕤注。

    《周易传》三卷。唐陆希声去彖象而自为辞,亦自注 “《周易外传》二十二卷。”高定撰。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宋朝王洙撰。

    右传。《注附》六部,四十一卷。

    《周易》十卷。后汉大司农郑元注隋九卷,唐十卷,

    《周易》十卷汉宋忠
    考证
    “《周易》十卷。”魏将军王肃。

    《周易》十卷。魏大司农董遇。

    《周易》七卷。魏“尚书郎王弼。”

    《周易》十卷。吴太常姚信。

    《周易》九卷。吴侍御史虞翻。

    《周易》十三卷。吴:陆绩

    《周易》十卷。魏散骑常侍荀辉。

    《周易》十卷。晋散骑常侍干宝。

    《周易》十卷。《蜀才》:

    《周易》十卷。晋儒林从事黄颖注。梁十卷,隋四卷,唐 复十卷。

    《周易》十卷。后魏司徒崔浩。

    《周易》七卷。姚规。

    《周易》十三卷。《崔觐》。

    《周易》十卷。梁处士何引。

    《周易》十卷。卢氏。

    《周易》十四卷。傅氏。

    《周易》十卷。王文元:

    《周易》十卷。《王凯冲》。

    《周易》十卷。任希古。

    《符祥注》十卷。宋朝,龙昌期

    《周易》六卷。刘牧。

    《周易》十卷。张《葆光》:

    《补注》三卷。皇甫佖。

    《系辞》二卷。晋桓元注。

    《系辞》二卷。晋西中郎将谢万。

    《系辞》二卷。晋太常《韩康伯》。

    《系辞》二卷。梁大中大夫宋褰。

    《系辞》二卷。《荀柔之》。

    《系辞》二卷。《荀谚》。

    右注:三十一部,二百五十四卷。

    《集解周易》十卷。马、郑、二王四家

    《集注周易》十卷。荀爽《九家》:

    集“《二王注》十卷。”杨氏。

    《集解周易》十卷。张璠:

    《集注周易》十七卷。唐·李鼎祚

    《集注周易》一百卷。《唐·元载》

    《集注系辞》二卷。《隋志》。

    《周易会释记》二十卷。《伪吴僧,陆希觉》。

    右《集注》。八部,一百九十七卷。

    《周易义疏》二十卷。宋明帝集群臣讲。

    《周易讲疏》二十卷。张该等群臣讲。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

    《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褚仲都。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

    《周易讲疏》三十卷。陈咨议参军张讥。

    《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

    《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卷。梁蕃。

    《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

    《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卷。《陆德明》。

    《略论》一卷。张璠:

    《周易论》三卷。《唐·僧一行》

    《周易论》一卷。应“吉甫。”

    《周易论》三十三卷。宋:王昭素

    《周易论》十卷。陈皋。

    《周易穷微论》一卷。王弼:

    《周易尽神论》一卷。晋司空锺会。

    《通易象论》三卷。晋“尚书郎栾肇。”

    《大衍论》三卷。唐·明皇

    《通易象论》一卷。宣聘。

    《通易论》一卷。晋荆州刺史宋岱。

    《周易卦序论》一卷。晋司徒右长史杨乂。

    《统略论》三卷。晋少府卿邹湛。

    《二阮难答论》二卷。《阮长成》《阮仲容》。

    《卦德统论》一卷。刘牧。

    《制器尚象论》一卷。陈希亮。

    《易卦正名论》一卷。刘不疑。

    《广论》一卷。

    又《大义疑问》二十卷。

    《周易大义》一卷。

    又“《周易发义》一卷。”

    《周易开题义》十卷。梁蕃。

    《周易大义》二卷。《陆德明》。

    《周易几义》一卷。梁南平王萧伟。

    《周易异议论》十卷。刘遵。

    《周易外义》三卷。

    《周易义》六卷。魏徵撰。《唐志》无。

    《易义》五卷。卢行超:

    《易说精义》三卷。《四库书目》:

    《周易括囊大义》十卷。《四库书目》:

    《易义》八卷。皇甫佖《易义》十卷。“聱隅先生”黄晞。

    《易义》一卷。黄通。

    《易义》二卷。李贲。

    《易义》一卷。周孟阳:

    《周易义略》九卷。张简。

    《周易问》二十卷。

    《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

    《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顾夷等。

    《义决》一卷。《唐艺文志》:

    《爻义》一卷。《干宝》。

    《大衍义》一卷。李觉。

    《系辞义》二卷。《萧子政》。

    《周易新义》上下二卷。沈季长:

    《易义》二卷。叶子长:

    《周易释序义》三卷。梁蕃。

    《周易元品》二卷。

    《周易发挥》五卷。唐·王勃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唐东乡助。

    《易忘象》三卷。崔良佐。

    《周易元统》一卷。白云子述。

    《周易圣断》七卷。鲜于侁。

    《周易流演》五卷。

    《周易发题》一卷。《张元》。

    《周易明疑录》一卷。

    《周易启元》一卷。《张元》。

    《周易启源》十卷。蔡黄成。

    《辨刘牧易》一卷。陈希亮。

    王刘《易辨》二卷。宋咸。

    《易旨归议》一卷。

    《周易元谈》六卷。

    《周易要削》三卷。

    《周易释疑》一卷。

    《周易元悟》三卷。

    《周易文言》一卷。

    《周易髓》十卷。《郭璞》:

    《周易意学》十卷。陆秉。

    《周易意蕰》一卷。徐庸。

    《周易卦断》一卷。丘铸。

    《周易口诀》六卷。唐·魏郑公

    《周易口诀》六卷。王锜:

    《周易口诀》六卷。史之证。

    《周易口诀》七卷。陆太易。

    《周易微旨》三卷。陆希声:

    《周易隐诀》一卷。

    《周易精微》三卷。皇甫佖。

    《周易析微通说》三十卷。《楚泰》。

    《易筌》一卷。《阮逸》。

    《周易质疑卜传》三十卷。《楚泰》。

    《易训》三卷。宋咸。

    《周易明文》十卷。郭思永:

    《周易析蕴》一卷。孙坦:

    《易箝精义》二卷。

    《周易通神》二卷。

    《周易精微》三卷。周镇:

    《穷理尽性经》一卷。

    《周易义证总要》二卷。

    《周易绝笔书》四卷。龙昌期。

    《周易发隐》二十卷。陈良献。

    《易书》一百五十卷。唐·裴通

    右论说。九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

    《周易统例》十卷。《崔觐》。

    《周易略例》一卷。王弼:

    《周易略例义》一卷。黄黎献:

    《略例疏》一卷。《庄道》名。

    《略例》一卷。桂询。

    《周易编例》十卷。

    《周易义类》三卷。顾棠:

    《经类》一卷。

    《卦类》一卷。

    《类纂》一卷。

    右《类例》。十部,三十卷。

    《周易谱》一卷。《隋志》。

    《略谱》一卷。《袁宏》。

    《周易谱》一卷。沈熊。

    右谱。三部,三卷。

    《周易举正》三卷。唐:郭京

    《周易证坠简》二卷。范谔昌:

    《先儒遗事》一卷。《刘牧》一作“陈纯臣。”

    右《考正》。三部,六卷。

    《周易卦象数旨》一卷。《东晋·李颙》

    《揲蓍法》一卷。“不为子《易数》”一卷。陈高。

    右数:三部,三卷。

    《大衍元图》一卷。《唐·僧一行》

    《钩隐图》三卷。刘牧。

    《续钩隐图》一卷。黄黎献:

    《周易稽赜图》三卷。《荆州田家书目》:

    《龙图》一卷。

    《河图洛书解》一卷。沈济。

    《伏羲俯仰画卦图》一卷。彭汝砺:

    《周易乾生归一图》十卷。彭汝砺:

    《荆定易图》一卷。

    《八卦小成图》一卷。

    右图:十部,二十三卷。

    《周易音》一卷。东晋《尚书郎李轨》。

    《周易音》一卷。范氏。

    《周易并注音》七卷。唐·陆德明

    《杂音》三卷。《唐志》。

    《周易释音》一卷。《陆德明》。

    右音。五部,十三卷。

    《乾坤凿度》二卷。伏羲文,黄帝演,仓颉修。

    《干凿度》二卷。郑元注。

    《易纬稽览图》七卷。郑元注。

    《京房易钞》一卷。

    右《纤纬》。四部,十二卷。

    《太元经》九卷。扬雄撰。宋衷注。

    《太元经》十卷。陆绩宋衷注。

    《太元经》十卷。蔡文卲注。

    《太元经》十二卷。《陆绩注》。

    《太元经》十四卷。《虞翻注》。

    《太元经》十二卷。《范望注》。

    《太元经讲疏》四十六卷。章察。

    《太元经发隐》三卷。章察。

    《说元》一卷。王涯。

    《元赜》一卷。

    《太元经》六卷。《王涯注》。

    《太元经》十卷。宋维翰注。

    《太元经》十卷。林瑀注。

    《太元经传》三卷。杜元颖撰。

    《太元经疏》十八卷。郭元亨:

    《演元》十卷。陈渐:

    《补正太元经》十卷。范谔昌:

    《太元经释文》一卷。林瑀:

    《太元经手音》一卷。程贲:

    《太元音训》一卷。《冯元》:

    《太元图》一卷。林共。

    《元图发微》三卷。

    《太元正义》一卷。孙胄:

    《太元叩键》一卷。

    《通元》十卷。晋:王长文

    《洞极真经》一卷。

    《元包》十卷。唐卫元嵩撰。《苏源明传》,李江注。

    《太易》十五卷。唐张志和撰。

    《潜虚》一卷。司马温公作《拟太元》:

    右《拟易》。二十九部,二百三十一卷。

    凡《易》十六种,二百四十一部,一千八百九十卷。

    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易经》十二篇。《上下经》及《十翼》

    今《易》乾卦至“用九” ,即古《易》之本文。郑康成始以《彖象》连《经》文,王辅嗣又以《文言》附乾坤二卦,至于文辞连属,不可附卦爻,则仍其旧篇。自康成、辅嗣合《彖辞》《文言》于经学者,遂不见古本。秦汉之际,《易》亡《说卦》,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之。后汉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东莱吕氏因晁氏书,参考传记,复定为十二篇。朱文公曰:“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简袠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 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未能尽合古文。吕氏又更定着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又曰:“《易》更三圣,制作不同。包羲氏之象,文王之辞,皆依卜筮以为教,而其法则异。孔子之赞,一以义理为教,而不专于卜筮,岂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异,故为教为法不得不异,而道未尝不同也 。” 孔颖达云:“《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

    《服氏》二篇。光。

    《杨氏》二篇。何?

    《王氏》二篇。同。

    《儒林传》:“田何授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皆著《易传》。”

    数篇,同授杨何,言《易》者本之田何。太史公受《易》于杨何。晁氏曰:“商瞿受《易》,孔子五传而至田何,汉之《易》家,盖自田何始。何而上未尝有书。管辂谓《易》安可注者?其得先儒之心欤!《易》家著书自王同始,学官自杨何始,所谓易杨者是也。”

    《丁氏》八篇。《宽》。

    丁宽事田何,学成,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高相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艾轩林氏曰:“先秦之为《易》者,未有及理义也。自田何而后,章句传说多矣,见于今者,独有费氏之书。费氏旧亡章句,而学者宗王弼之说。至于京氏之阴阳占筮,其书虽存,视” 之为术数之流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理义之学,以其辞耳;王弼而下,其说纷纷,不若象数之粗有所明也。

    《韩氏》二篇。婴。

    韩婴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涿郡韩生,其后也。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 盖宽饶从受焉。宽饶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古五子》十八篇。

    刘向《别录》所校雠中古五子书,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壬子,凡五子。《律历志》:“日有六甲,辰有五子。” 注云:“六甲之中,惟甲寅无子。”

    《淮南道训》二篇。

    《七略》曰:《九师道训》者,淮南王安所造。张平子《思元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 注云:“遁上孔曰:‘飞遁无不利’。” 《淮南九师道训》曰:“遁而能飞,吉孰大焉。” 曹子建《七启》“飞遁离俗” ,注亦引之,盖以肥为飞。刘向《别录》所校《仇中易传》,《淮南九师道训》除复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著曰《淮南九师书》。文中子谓“九师兴而《易》道微” ,《隋志》已亡其书。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 嘉》十二篇。

    唐《大衍历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馀皆六日七分,止于占灾眚与吉凶善败之事,至于观阴阳之变,则错乱而不明。” 京房传注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 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宫,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阴,消卦曰太阳,其馀卦曰少阴。少阳谓臣下也。《五行志》引京房《易传》“尊卦用事” ,注:“孟康曰:尊卦,乾卦也。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震遂泥厥咎。国多糜复,崩来无咎。” 自上下者为崩。潜龙勿用,众逆同志。至德迺潜,厥异。风行不解,物不长干。父之蛊亡,子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不则为私。妇贞厉,君子凶。言君弱而妇强,为阴所乘,则月并出。谷。永以京房《易占》对日食,李固《对策》引京房《易》郎𫖮按房飞候,参察众政。正月三日至乎九日,《三公卦》。《集韵》:“观我端颐 ” ,《释文》《坎卦》,京作“欿 。” “剥床以肤” ,京作“簠” ,谓祭器。龟山杨氏曰:“以爻当期” ,其原出于《系辞》,而以星日气候分布诸爻,《易》未有也。其流详于纬书,世传《稽览图》是也。艾轩林氏曰:“如《复》所谓‘七日’” ,《临》所谓“八月” ,《蛊》所谓“先甲后甲” ,《巽》所谓“先庚后庚” ,又如“十年三岁,月几望,巳日乃孚” ,是皆阴阳气数当然之变。孟氏而下有焦赣氏,以一卦变为六十四,积而至于四千九十六,凡一卦所主六日,震、离、坎、兑,寄直于分至之日,如曰冬至则坎用事,次未济,次《蹇》,次颐,次中孚,次《复》,当期之数,循环为变。后魏《正光历》推四正卦术,“四正为方伯,中孚为三公,《复》为天子,《屯》为诸侯,《谦》为大夫,《睽》为九卿,《升》还从三公,周而复始。” 九三应上九清净微温阳风,九三应上六,绛赤决温阴雨,六三应上六白浊微寒阴雨,六三应上九麹尘决寒阳风,诸卦上有阳爻者阳风,上有阴爻者阴雨。京房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释文序录》孟喜《章句》十卷,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节无上系 一行。《易纂》引孟喜《序卦》曰“阴阳养万物,必讼而成之;君臣养万民,亦讼而成之 。” 《隋志》八卷,残缺。《京房章句》十二卷,《七录》云十卷。晁氏曰:《汉志》《易》京氏凡三种,八十九篇。《隋志》有京《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种,七十三卷。《唐艺文志》有京《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种,二十三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见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而其传者曰“《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法》一卷” ,或共题《易传》四卷,而名皆与古不

    考证

    同。今所谓《京氏易传》者,或题曰《京氏积算易传》,疑《隋》《唐志》之《错卦》是也。《错卦》在隋七卷,唐八卷,所谓《积算杂占条例法》者,疑隋《逆刺占灾异》十二卷是也。至唐《逆刺》三卷,而亡其九卷。元祐八年,高丽进书,有《京氏周易占》十卷,疑《隋志》《周易占》十二卷是也。《正义》“大衍之数五十。” 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儒林传》:初,《易》唯有杨孝宣世立施、孟、梁丘,元帝立京氏。《隋志》:梁丘施高亡于西晋。孟京有书无师。陆澄曰:“《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 许氏《说文》称《易》孟氏,其文多异。虞翻传其家五世,孟氏之学。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文王重《易》六爻。

    重爻之人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郑康成之徒以为神农。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 ,孙盛以为夏禹,史迁等以为文王。《淮南子》曰:“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张行成曰:“伏羲先天,示《易》之体,故孔子谓之作八卦;文王后天,明《易》之用,故子云谓之重六爻。” 杨绘曰:“筮非八卦之可为,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舜禹之际曰龟筮协从,则何文王重卦之有乎?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按是而言,重卦之始,其在上古乎?京房引夫子曰:“神农重乎八纯。”

    《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吕氏曰:“古者教人之通法,《诗》《书》《礼》《乐》而已。至于《易》,则未尝躐等与人,是以孔子、孟子之问答,初未尝及《易》也。若如魏晋祖尚浮虚,谈老《易》者遍天下,则秦焚之久矣。” 朱文公曰:“《易经》本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戒,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夫子作《传》,亦略举其一端,以见凡例而已。” 薛氏曰:“六经之道,《易》为之宗,他” 经亡而“《易》传” 不殊,其书之存也。

    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

    “费、直” ,本皆古字号《古文易》,以授王璜,未得立。陈元、郑众皆传费氏学。建武中,韩歆上疏欲为费氏立博士,范升奏“非急务。” 马融为传授郑康成,康成作《易注》,荀爽又作传,自是费氏大兴。

    《高相》专说阴阳灾异,未立学官,《后汉费兴》,高遂微。注:“费直说”,十二次度数见《晋天文志》,王弼所传,本费氏。

    晁氏曰: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其初,费氏不列学官,唯行民间。至汉末,陈元方、郑康成之徒皆学费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 则费氏初变乱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昔韩宣子适鲁,见《易》象,是古人以卦爻统名之曰“象” 也。故曰:“《易》者,象也。” 其意深矣。岂若后之人卦必以象明,象必以辞显,纷纷多岐哉!

    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释文》引古文“如”“汇作。”翩”作“偏”,“介”作“《砎,枕》作沈,《蹢躅》作。“𦈡’作襦。刘向引《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又引《易大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世。”《说苑》引《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司马迁引《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东方朔引‘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经解》引‘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今《易》无此语。”沙随陈氏曰:“此《纬书通卦验》之文。《说苑》引‘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毁满而益谦,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又云:“天地动而万物变化。”《坊记》引“不耕获,不菑畬,凶。” 晁氏曰:文字之传,始有齐、楚之异音,卒有科斗、籀篆隶书之四变,因而讹谬者多矣。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譔又尝著《古文易》,则今之所传者皆非古文也。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吕氏曰:汉兴,言《易》者六家,独费氏传古文《易》,而不立于学官。费氏《易》在汉诸家中最近古,最见排摈,千载之后,岿然独存,岂非天哉!晁氏公武曰:欧阳永叔谓孔子古经已亡,费氏经与《古文》同,则古经何尝亡哉?《易》文之异者,《汉书》引“嗛嗛丧其齐斧”,“日中见昧”,其欲浟浟,不如西邻之瀹祭,《说文》引“夕惕若夤,忼龙有悔”,乘马驙如再三。黩禔既平,百谷草木丽于地。以往避包荒,用冯河僮牛之告泣涕。如其《牛觢》天卑。“君子豹变”,其文斐也。噬《干》。明出地上㬜。《榰》:恒凶,枅马壮吉。《升》,“大吉

    《履》“虎尾虩虩,亹其屋”日。之《离》。“《需》有衣。”“孰饪夫干?”寉然天地壹。“犕牛乘马,参天两地,重门击𣝔,燥万物者莫暵于离,杂而不越为馰颡”,又引“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井法也,今《易》所无。《周礼注》引“其刑剭襦有衣絮”,参天两地而奇数,巽为宣发,缁衣引恒,其德侦深衣引直,其政方其义也。《史记》引《干》称“蜚龙鸿渐于般,狐涉水濡其尾”,《后汉刘修碑》“动乎俭中,鬼神富”谦。《魏文帝纪注》太史许芝引“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内则》注引“《明夷》睇于左股”,郎𫖮引“困而不失其所”,无“亨”字。《史记索隐》、刘向《别录》云“《易》家有救氏”注。

    连山《归藏》。不着录

    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汉世盖有二昜矣。”《水经注》引《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帝王世纪》引《连山易》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注:《唐志》有十卷,盖刘炫伪作,梁元帝三十卷,在五行家。

    《礼运坤乾》注其书存者有《归藏》。注:晋中经有之。《隋》《唐志》皆十三卷,今唯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初经》云“《初干》《初奭》。”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釐初《巽》卦皆《六书》。汉上朱氏谓:“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

    《齐母经》云:“瞿有瞿有。”“《宵梁》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鲧。“士有泽,我取其鱼。”见《尔雅疏传》注所引。若君子戒车,小人戒徒,有凫鸳鸯,有雁鹔鷞,有白云自苍梧入大梁,上有高台,下有雍池,若以贾市,其冨如河汉。昔女娲筮张云幕,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黄神将战,筮于巫咸。帝尧降二女,以女舜,殷王其国,常母谷,羿彃十日,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龙飞以登于天,睾陶占之曰:“吉。”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卜昆吾占之,不吉。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昔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于荧惑,曰:“不吉,不利出征,唯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孔颖达谓伪妄之书,非殷《易》也。按《周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首《艮》,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首《坤》,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首《干》,杜子春云:《连山》,伏戏,《归藏》黄帝。《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姚信谓:“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皇甫谧谓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

    《世谱》:神农,一曰连山氏;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张行成谓:“《连山》,天《易》也;《归藏》,地《易》也。有法数而未有书;《周易》,人《易》也,始有书矣。先儒谓夏殷易以七八不变者占。”注:《左氏传》:穆姜筮《艮》之八,《晋语》公子重耳筮得贞《屯》《悔》《豫》皆八,董因筮之,得《泰》之八。《周易》以九六变者占,而沙随程氏曰: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利建侯。”是《周易》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干》,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辞也。既之《干》,则用变矣。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夹漈。郑氏以为《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四十五策,《周易》四十九策。《子华子》曰: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大易》以之而立数。《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谓夏、殷之卦名,盖意之也。元丰中,《三坟》始出于唐州北阳民家,曰:“山气形天皇。”伏羲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坤乾虽不画卦,而《连山》大象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藏》大象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坤乾》大象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为六十四。龟山杨氏曰:“是书太古。”《河图代姓纪》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之数三,是以形数名《易》,知其非古书也。扬雄《太元》日始于寅,义取《连山》。卫元嵩元包卦首于坤,义取《归藏》。司马公《潜虚》亦取《归藏》云。晋郭璞摹《洞林》乎《连山》。

    《子夏易传》。不着录

    《隋志》:《周易》二卷,《子夏传》,残缺。梁六卷。《释文序录》:“《子夏易传》三卷。” 《卜商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中经簿录》云:“丁宽作。” 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 《薛虞记》:《唐志》二卷,今本十卷。案陆德明《音义》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 今本作“‘地藏水而泽,水得地而安’,但小异耳。束帛戋戋作残残。” 又云:“五匹为束三。”

    元二𫄸象阴阳,今本无此文,盖后人附益者,多景迂。晁氏曰:唐张弧伪作。孙氏曰:“汉杜子夏之学。” 唐司马氏曰:《七略》有《子夏传》《七录》六卷,或云韩婴,或云丁宽。《中经簿》四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

    易经

    丁宽《易》。

    本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义授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孟喜《易》。

    本传喜从田王孙受《易》,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

    《京房易传》四卷。

    本传“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字赣。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

    《焦氏易林》十六卷。

    说见占筮门

    费直《易》。

    本传“直长于卦筮” ,亡章句,后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郑康成《易注》。

    《崇文总目》:“今唯《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馀皆逸。” 指趣渊确,本去圣之未远。

    王弼《易注略例》《系辞注》十卷。

    晁氏曰:《上、下经》,魏尚书郎王弼辅嗣注,《系辞》《说卦》《杂卦》《序卦》,弼之门人韩康伯注。又载弼所作《略例通》十卷。《易》自商瞿受于孔子,六传至田何而大兴,为施雠、孟喜、梁丘贺。其后焦赣、费直始显,而传受皆不明,由是分为三家。汉末,田、焦之学微绝,而费氏独存。其学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者,皆祖费氏。东京荀、刘、马、郑皆传其学,王弼最后,世或用郑说,则弼亦本费氏也。欧阳公见此,遂谓孔子古经已亡。按: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 “悔亡” ,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则古经何尝亡哉!陈氏曰:“自汉以来,言《易》者多溺于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畅” 以义理,于是天下宗之,馀家尽废。然王弼好老氏,魏晋谈元,自弼辈倡之。《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于道阙矣。况其所谓辞者,又杂异端之说乎?范甯谓“其罪深于桀纣” ,诚有以也。

    《连山》十卷。

    《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归藏》三卷。

    《崇文总目》:晋太尉参军薛正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夹漈郑氏曰:“《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云云。” 按《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夹漈好奇,独尊信此二书与古《三坟书》,且咎世人以其晚出而疑之。然殊不知毛氏《诗》《左氏春秋》、小戴氏《礼》与《古文尚书》《周官》六典,比之当时皆晚出者也。然其义理、其文辞,一无可疑,非二《易》《三坟》之比,不谓之“六经” ,可乎?故今叙二《易》,不敢遽指为夏、商之书,姑随其所出之时,置之汉之后、唐之前云。

    孔颖达《正义》十四卷。

    《崇文总目》:“唐太尉长孙无忌与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其言主申王学” 云。

    陈氏曰:其实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称《孔疏》耳。

    《甘棠正义》三十卷。

    《崇文总目》:“梁陕州大都督府左司马任正一撰,孔颖达正义,申演其说。”

    李鼎祚“《周易集解》十卷。”

    晁氏曰:鼎祚唐人。集解经皆避唐讳,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辅嗣、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同、侯果、蜀才、翟元、韩伯、刘𤩽、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干凿度义》,所谓“蜀才” 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 其序云:“自卜商之后,传注百家,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而天象难寻,人事易习,《折杨》《黄华》,学徒多从之。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辅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 ,盖宗郑学者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今所有五部。

    而已。关朗不载于目。干凿度自是纬书,焦赣《易林》又属卜筮。子夏书或云张弧伪为,然则《隋志》所录,舍王弼书皆未得见也。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称鼎祚书十七卷,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邪?

    陈氏曰: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书犹见其一二,而所取于荀、虞者尤多。“九家” 者,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尝为之集解,陆氏《释文》。所载《说卦》逸象,本于《九家易》。

    《中兴艺文志》:“李鼎祚《易宗》:郑康成排王弼。”

    《易举正》三卷。

    《崇文总目》:“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授《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驳,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

    晁氏曰:京自称家藏王韩手札《周易》及石经校正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盖以𦅸彖相正,有阙漏处可推而知,托云得王、韩手札与石经耳。容斋洪氏《随笔》曰:“《易举正》三卷,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举人等本,或将经入注,用注作经。《小象》中间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辞注》内移后义,却处于前,兼有脱遗两字,颠倒谬误者,并依定本举正其讹,凡一百三节,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今本于《象》文“霜”字下误增“坚冰”二字。《屯》六三,《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顺也。”今本误倒其句。《贲》,“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坎卦》“习坎”上脱“坎”字。《姤》,九四,包失其渔。二有其渔,故失之也。今本误作“无鱼。”《蹇》。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字下多“幽”字。《鼎》《彖》:“圣人亨,以亨上帝,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注文亦误增“大亨”二字。《震》·《彖》曰:“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今本脱“不丧匕鬯”一句。《渐》,《象》曰:“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今本正文脱“风”字。《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志”字。《中孚》:“彖豚鱼,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鱼”二字。《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脱“可”字,而“事”字下误增“吉”字。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既济》《彖》曰:“既济,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脱一“小”字。《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今本误以“近也”字为正文,而注中又脱“惧”字。《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字。“予。”阙。须于福州《道藏》中见此书而传之。及在后省见晁公武所进《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书也。巽岩李氏曰:“京此书使经传不相混乱,残阙复为真全,颇有益于学者。然能妍诸侯之虑,衍侯之字,成言乎?艮当作诚。”若此等京盖未知,岂王、韩旧本,固不免讹舛耶?京,开元后人,故所为书,不得着录,本末亦未详要,可惜云。

    陆希声《易传》。

    《崇文总目》:唐右拾遗陆希声撰。希声作《易传》十篇,《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四篇。初,陇西李阮学其说,以为《上、下经传》二篇,思属近妙,故希声自为之解,馀篇差显,不复为注,盖近世之名家欤?今二篇外,馀篇逸。

    晁氏曰:“《微旨》三卷,皆设问答。”

    陈氏曰:按《唐志》有《易传》二卷,《中兴书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谓解说者,上、下经共一册,不分卷,有序言:“著《易传》十篇,七篇以上,解《易》义之渊微;八篇以下,广《易》道之旁行。第为六卷。又撰《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各一卷,通为十卷。其上、下经,盖第一、第二篇,经文一句,《传》亦一句,门人以为难晓,故复为之解。” 然则其全书十卷。不尽传矣。家旧惟有《微旨》。续得《解说》一编。始知其详。

    卫元嵩《元包》十卷。

    《崇文总目》:元嵩,唐人,撰武功苏源明传,赵郡李江注。《包》以《坤》为首,因八纯之宫以生变,极于六十四,自系其辞。言外卦体,不列爻位。以谓《易》首《干》尚文,《包》首《坤》尚质,夏《连山》、商《归藏》《周易》、唐《包》,其实一也。虽欲驰骋,而放言趍理,近止《易》家之区鄙云。陈氏曰: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干》《兑》、艮、离、坎、㢲、震。坤曰太阴,干曰太阳。馀六子有“孟仲少” 之目。每卦之下,各为数语,意僻怪,文险涩,不可深晓也。

    张氏曰:卫元嵩作。《元包》,义取于《归藏》元包粗赞卦名之大指,未极人事之精义。辞略数隐,世多不传。

    乃作《元包数义》二卷,以明卫元嵩之《易》。详见《七易序》。

    《子夏易》十卷。

    《崇文总目》:“此书篇第,略依王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

    晁氏曰:旧题《卜子夏传》。《唐·艺文志》:子夏书已亡。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景迂云,张弧伪作。陈氏曰:“按《隋》《唐志》有《卜子夏传》二卷,残阙,陆德明、李鼎祚亦时称引。考《汉志》初无此书。有孙坦者,为《周易折缊》,此汉杜子夏也,未知何据。使其果然,何为不见于《汉志》,其为依托明矣。”按:此作《折缊》后又作“析蕴” ,疑作《折缊》者误。“隋唐时止二卷,已残阙,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经》文、《彖》《象》《爻辞》相错,正用王弼本,决非汉世书。以陆德明所引,求之今传,则皆无之,岂惟非汉世书,亦非隋唐所传书矣。其文辞浅俚,非古人语,姑存之以备一家。”按晁以道《传易堂记》曰:“古今咸谓子夏受于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元”知其伪矣。书不传于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知其为伪,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晁之言云尔。张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见《馆阁书目》,云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容斋洪氏《随笔》曰:“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 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穀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斯其证云。

    《周易新论传》疏:

    《崇文总目》:唐阴洪道撰。洪道世其父显之学,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订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崇文总目》:唐东乡助撰。取卦互体,开释言象,盖未始见康成之学,而著此书焉。

    陈氏曰:“东乡” ,一作“东阳。” 《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 东阳、东乡,皆复姓也。其序言随事义而取象,若以龙叙《干》,以马明《坤》。凡注疏未释者,标出为此书。

    《周易口诀义》六卷。

    《崇文总目》:“河南史证撰,不详何代人。” 其书直钞孔氏说,以便讲习,故曰《口诀》。

    晁氏曰:唐史证撰。抄《注疏》以便讲习。田氏乃以为魏郑公撰,误也。

    陈氏曰:《三朝史志》有其书,非唐则五代人也。避讳作“证” 字。

    《周易正义补阙略例疏》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其说自谓裨颖达之阙。陈氏曰:唐四门助教邢璹撰。按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 二字,文与此同,馀皆不然。此本亦浅近无义理,姑存之。

    关子明《易传》一卷。

    晁氏曰:魏关朗撰。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见之,著《成筮论》数十篇。唐赵蕤云:“恨书亡半,随文诠解” ,才十一篇而已。李邯郸始著之。目云王通赞《易》,盖宗此也。

    《朱子语录》:《关子明易》,伪书也。

    陈氏曰:唐赵蕤注。然《隋》《唐志》皆不录,或云阮逸伪作。

    《周易启源》十卷。

    晁氏曰: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卷首《德恒》《伯言》《德肤》《德翰》《四月》,皆设为问对。凡三十六篇。

    《周易开元关》一卷。

    晁氏曰:唐苏鹗撰。自序云:“五代祖晋,官至吏部侍郎,学兼天人,尝制《八卦论》,为世所传。遭乱遗坠,而漏简尚有存者,鹗乃略演其旨于此。”

    《周易流演》五卷。

    晁氏曰:唐成元英撰。错综六十四卦,演九宫,以直年月日,推国家之吉凶。元英,道士也,故《道藏》录之。或云释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穷微》一卷。

    陈氏曰:称王辅嗣凡为论五篇。《馆阁书目》有王弼《易辩》一卷,其《论彖》《论象》亦类略例,意即此书也。又言弼注此书已亡,至晋得之,王羲之承诏录藏于秘府,世莫得见,未知所据而云。

    《周易释文》一卷。

    陈氏曰:唐国子博士陆德明撰。本名“元朗” ,以字行。多援汉、魏以前诸家说,盖唐初诸书皆在也。卦首

    注:“某宫某世,用京房说。”

    《石经周易》《周易指略例》共十一卷

    晁氏曰: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广政,孟昶年号也。《说卦》“乾,健也” 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此与国子监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璹注《略例》,不同者又百馀字,详其意义,似石经误,而无他本订正,姑两存焉。

    夹漈郑氏曰:“按《石经》之学,始于蔡邕始也。秦火之后,经籍初出,诸家所藏,传写或异,笺传之儒,皆冯所见,更不论文字之讹谬。邕校书东观,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乃自为书,而刻石于太学门外。后儒晚学,咸所取正。奈当汉之末祚,所传未广,而兵火无存,后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谓《石经》者,但刻诸石” 耳,多非蔡氏之经。

    《易轨》一卷。

    晁氏曰:伪蜀蒲干贯撰。专言流演。其序云:“可以知否泰之原,察延促之数。” 盖数学也。

    王昭素《易论》三十三卷。

    晁氏曰:昭素居酸枣。太祖时尝召令讲《易》。其书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昭素隐居求志,行义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宁比之。

    《易证坠简》一卷。

    晁氏曰:皇朝天禧中毗陵从事范谔昌撰。其书酷类郭京举正。如《震卦》《彖辞》内云脱“不丧匕鬯” 四字,程正叔取之。《渐》卦上六,疑“陆” 字误,胡翼之取之。自谓其学出于湓浦李处约、庐山许坚意者,岂果有师承?故程、胡取之。

    陈氏曰:其上卷如郭京《举正》,下卷辨《系辞》非孔子命名,止可谓之《赞》,系今《爻辞》乃可谓之《系辞》。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补注》一篇,辨周、孔述作与诸儒异,为《干》《坤》二《传》。末有《四时晷刻图》一篇。《馆阁书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图》一卷,言“纳甲” 、“纳音” 者,即此下卷《补注序》中语也。世或言刘牧之学出于谔昌,而谔昌之学亦出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朱子发皆云尔。

    陆秉《周易意学》十卷。

    晁氏曰:秉字端夫,旧名东。宝元间以此书奏御,敕书嘉奖。秉尝通判蜀州。首篇论《易》之名,颇采《参同契》之说。

    陈氏曰:其说多异,先儒穿凿无据。

    胡安定《易传》十卷。

    晁氏曰:此解甚详,盖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称先生曰。陈氏曰:新安王炎晦叔尝问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 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云尔。然杂物撰德,具于中爻,互体未可废也。” 南轩之说虽如此,要之,程氏专治文义,不论象数。三家者,文义皆坦明,象数殆于扫除略尽,非特互体也。

    《周易言象外集》。古易

    《崇文总目》: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经侍讲天章阁,乃集前世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其论以王弼《传》为内,故自名曰《外传》。

    陈氏曰:其序言学《易》于处士赵期,论次旧义,附以新说,凡十二篇,十卷。

    又曰:“《古易》十二卷,亦去王原叔家上、下经,惟载《爻辞》外《卦辞》一、《彖辞》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叶石林以为此即《艺文志》所谓《古易》十二篇者。” 按《隋唐志》皆无《古易》之目,当亦后人依仿录之耳。

    邵古《周易解》五卷。

    晁氏曰:古字天叟,雍之父也。《世本》范阳,而卒于洛。其学先《正音文》云。

    皇甫泌《易解》十四卷。

    晁氏曰:泌官至尚书右丞。有《述闻》一卷,《隐诀》一卷,《补解》一卷,《精微》三卷。又有纪师说《辩道通》为八卷。陈氏曰:其学得之常山抱犊山人,而莆阳游中传之。刘彝、钱藻皆为之序。山人不知名,盖隐者也。泌尝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石徂徕《易解》五卷。

    晁氏曰:景迂云,“《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孔颖达云,王辅嗣又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卒大乱于王弼,惜哉!今学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干》悉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何责哉。家本不见此文。岂介后觉其误改之欤。

    陈氏曰:所解止六十四解,亦无大发明。晁景迂引守道说。今观其解义,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见,使相附近。” 他卦皆然,惟《干》不同者,欲存旧本而已,更无。

    “他说不知景迂何以云尔也。” 按宋咸《补注》首章颇有此意,晁殆误记耳。

    刘长民《易解》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佖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又有《钩隐图》三卷,皆《易》之数也。凡五十五图,并《遗事》九。有欧阳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陈氏曰: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略例图》,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于浙右庾司者,欧公《序》文浅俚,决非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牧《易》学盛行于庆历时。

    《删定易论》一卷。

    陈氏曰:直讲盱江李觏泰伯撰。凡六篇。盖删刘牧《易图》而存之者三焉。《馆阁书目》作六卷,十九篇。觏先注《易论》十九篇,皆见集中,与此自为二书,当是合为十九也。

    宋咸《易训》《易补注》、王刘《易辨》

    晁氏曰:咸自序云:“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 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凡三卷,颇论陆希声、刘牧、鲜于侁得失云。

    陈氏曰:咸尝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条,以正亡误。及得郭京《举正》于欧阳公,遂参验为《补注》十卷,皇祐五年表上之。别有《易训》,未见。《易辨》凡二十篇,为一卷。刘牧之学大扺,求异先儒,穿凿破碎,故李、宋或删之,或辨之。

    《周易圣断》七卷。

    晁氏曰:皇朝鲜于侁子骏撰。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辨其非,且云“众言淆乱折诸圣” ,故名其篇曰《圣断》。陈氏曰:其书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

    晁氏曰:皇朝徐庸以《春秋》凡例,《易》亦有之,故著书九篇,号《意蕴凡例总论》,其学祖刘牧陆秉云。陈氏曰:庸,皇祐时人,凡为论九篇。馆阁书又有《卦变解》,未见。

    《伊川易传》十卷。

    遗书。张闳中以书问:《易》之义,本起于数。程子答曰:“谓义起数则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所向,非儒者之务也。管辂郭璞之学是已。” 又曰:“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见乎辞者也,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门弟子请问《易》传事,虽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盖其潜心甚久,未尝容易下一字也’。”

    陈氏曰:伊川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传》,而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

    晁氏曰:朱震言《颐》之学出于周敦颐,敦颐得之穆修,亦本于陈抟与邵雍之学。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数,颇与胡翼之相类。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则授二程。” 与震之说不同。

    按:伊川之学出自濂溪,此先儒《通论》也。而晁、朱之说,以为濂溪所师,本于希夷及一僧,则固老、释之宗旨矣。此论未之前闻。

    王介甫《易解》二十卷,龚原、耿南仲注《易》各二十卷

    晁氏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与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东坡易传》十一卷。

    晁氏曰:东坡自言其学出于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 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之也。

    《朱子语录》曰:“老苏说《易》,专得于‘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三句。它把这六爻似那累世相仇相杀底人相似。看这一爻攻那一爻,这一画克那一画,全不近人情。东坡见它恁地太粗疏,却添得些佛老在里。其书自做两样,亦间有取王辅嗣之说,以补老苏之说。亦有不晓得它说了,乱填补处。老苏说底,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着处。” 又《杂学辨》曰:“《干》上《彖辞》,发明性命之理,与《诗》《书》《中庸》《孟子》相表里,而《大传》之言亦若符契。苏氏不知其说,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也,故每为不可言不可见之说,以先后之务为闪倏滉漾不可捕捉之形,使读者茫然,虽欲攻之而无措其辨。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 ,而其为说至𥳑。今将言之而先曰“不可言” ,既指之而又曰“不可见” ,足以眩夫未尝学问之庸人矣。由学者观之,岂不适所以为未尝见、未尝知之验哉?然道衰学绝,世颇惑之,故为之辨以待后之君子。而其它言生死鬼神之不合者,亦

    并附焉

    《横渠易说》十卷。

    晁氏曰:其解甚略,《系辞》差详。

    《温公易说》一卷。

    晁氏曰:杂解《易》义,无铨次,盖未成书也。

    《干生归一图》二卷。

    晁氏曰:皇朝石汝砺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后列数图,颇杂以《释》《老》之说。

    陈氏曰:嘉祐初人。序取《干》为生生之本,万物归于一也。有论有图,亦颇与刘牧辨,然或杂以释、老之学。其所谓一者,自注云:“一则灵寂。” 其《元首》篇论道,专以灵明无体无生为主。又曰:“因灵不动,而生寂体。” 岂非异端之说乎?

    《周易义海》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房审权撰。集郑元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或诸家说有异同,辄加评议,附之篇末。

    陈氏曰:审权编《义海》凡四卷。近时江都李衡彦平删削,而益以东坡、伊川、汉上之说,为《撮要》十卷。若房氏百卷之书,则未见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为起居郎。

    张弼《葆光易解》十卷。

    晁氏曰:弼,莆田人,字舜元。绍圣中,张惇荐于朝,赐号“葆光处士。” 后黄裳等再荐,诏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学颇宗郑氏。

    陈氏曰:“其学多言取象。”

    郑扬庭《周易传》十三卷。

    邵伯温《辨惑》云:“沈存中《笔谈》言:江南人郑夬字扬庭,曾为一书谈《易》,其间一说曰:‘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干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云云。至干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渐》,本得三十二阴。乾坤错综阴阳,各得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为书,皆荒唐之论,独有此变卦之说,未知其是非。予后见兵部员外郎秦玠论夬所谈验然,曰:‘何处得此法’’?” 玠云:“尝遇一异人,受此历数,推往古兴衰运历,无不皆验,尝恨不能尽其术。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知吉凶之变。此人乃形之于书,必有天谴,此非世人所得闻也。切惟我先君《易》学,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 其传授本末,则受《易》于李之才挺之。挺之师穆脩伯长,伯长师陈抟图南。先君之学,虽有传授,而微妙变通,则其所自得也。平时未尝妄以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荥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蚤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先君学,先君以玠颇好任数,夬志在口耳,多外慕,皆不之许。玠尝语夬以“王天悦传先君之学” ,夬力求之,天悦不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宋范》《五经明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常以《变卦图》示秦玠,夬窃天悦书入京师,补国子监解试,策问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说对。有司异之,擢在优等。既登第,以所著书投贽公卿之门。后以赃罪窜秦,谓必有天谴,恐指此。秦既知夬窃书,乃谓夬何处得此法?又谓“西都邵某闻《大略》,近乎自欺矣。” 然谓得之异人,盖指希夷而言也。

    晁氏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秘受之夬。夬又作《明数》《明象》《明传道》《明次例》《明范》五篇。

    《周易析蕴》二卷。

    陈氏曰:孙坦撰。凡二卷。其首言子夏,辞不甚粹,或取《左氏传》语证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天子曰“县官。” 尝疑汉杜子夏之学,及读杜《传》,见引《明夷对策》,疑始释然。坦不知何人,《国史志》及《中兴书目》皆不著。

    阮逸《易筌》六卷。

    陈氏曰:“逸” 字天隐。每一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颇多合。

    《易童子问》三卷。

    陈氏曰:欧阳永叔撰。设为问答,其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

    《周易义类》三卷。

    陈氏曰:顾叔思撰。未详何人。序言“先儒论说甚众,而其旨未尝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辞意固尝不一。名立标目,总而聚之。”

    沈存中《易解》二卷。

    陈氏曰:所解甚略,不过数卦,而于《大》《小畜》《大小过》独详。

    陈了翁《易说》一卷。

    陈氏曰:了翁晚年所著,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

    王逢《易说》十卷。

    晁氏曰:逢尝为国子直讲,著《易传》十卷,其学宗王弼。

    龚原《易讲义》十卷。

    陈氏曰:原字深之。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 为“王。”

    考证

    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籍。”

    《吕氏易章句》一卷。

    晁氏曰:吕大临与叔撰。其解甚略,有统。阙三字。

    吕微仲“《周易古经》二卷。”

    陈氏曰:吕大防微仲所录《上、下经》,并录《𦅸辞》《彖》《象》,随经分上、下,为六卷。《上、下系》二卷,《文言》《说卦》各一卷。

    晁氏曰:其序云:“《彖》《象》所以解《经》,始各为一书。王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 ,学者于是始不见完《经》,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晁氏曰:从父詹事公讳说之撰。以诸家《易》及许慎《说文》等九十五书是正其文字,且依汉田何本分《易经》上下,并《十翼》通为十二篇,以矫费氏、王弼之失。谓“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譔又尝注《古文易》,遂名曰《古易》。”

    陈氏曰:“以道之说曰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氏始。” 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各附逐爻” ,则费氏初变古之时,犹若今乾坤,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奈何后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于《经》,宋衷、范望散《太元测赞》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初,乃如古《文尚书》迁、固《叙传》、扬雄《法言叙篇》云尔。卷首列名氏二十馀家,文字异同,则散见于诸卦云。

    巽岩李氏曰:晁氏专主北学,凡故训多取许叔重《说文解字》、陆德明《音义》、僧一行、李鼎祚、陆希声及本朝王昭素、胡翼之、黄聱隅辈论说,亦时采掇。吕公书,则文字句读,初无增损。景迂则辑诸家异同,或断以己意,有增有损。篇第则放费长公,未解辅嗣未注以前旧本,并十二篇为八篇。吕、晁各有师承,初不祖述,而其指归则往往暗合。

    晁以道《太极传外传》《因说》共八卷

    陈氏曰:其学本康节,自言学京氏《易》。绍圣间,遇洛阳杨宝贤,得康节《二易图》,又从其子伯温得其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传》,兵火后失之,晚年复为此书。又有《易元星纪谱》《易规》二书,见本集中。又有《传易堂记》,述汉以来至本朝传授甚详。

    《汉上易集传》《易图丛说》共十五卷

    晁氏曰:朱震子发撰。自谓其学以程颐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合郑元、王弼之学为一云。其书多采先儒之说以成,故曰《集解》,然颇舛误。

    陈氏曰:《汉上经筵表》中具述源流,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脩,穆脩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脩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臣今以《易传》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 盖其学专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上文辞为非,是故其于象数颇加详焉。序称九卷,盖合《说序》《杂卦》为一也。《朱子语录》曰:“汉上《易卦》变,只变到三爻而止,于卦辞多有不通处,某更” 推尽去,方通。如《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只是初刚自《讼》二移下来;《晋》“柔进而上行” ,只是五柔自《观》四挨上去。此等类按汉上卦变则通不得 。王弼破互体,朱子发用互体。朱子发互体,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两卦,这两卦又伏两卦。林黄中便倒转推成四卦,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谓互体。这自那“风为天于上” ,上有个艮之象来。互体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处多。一卦互换是两卦,伏两卦是四卦,反看又是两卦,又伏两卦,共成八卦。

    梁谿《易传内外篇》共十九卷。

    陈氏曰: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按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训释》《上下经》《系辞说》《序》《杂卦》并《总论》,合十卷;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十有三卷。” 今内篇阙《总论》,外篇阙《训辞》及《衍数》,下卷存者十卷,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于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藏本,顷倅莆田,借郑本传录。今考《梁谿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已云“有录无书” ,则虽其家亦亡逸久矣。岂其有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于辞变象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

    《吴园易解》十卷。

    陈氏曰:秘阁脩撰鄱阳张辗知常撰。卷后有《序论》五篇,《杂说》《泰论》各一篇。

    “《先天易钤》,《太极宝局》”二卷。

    晁氏曰:皇朝牛师德撰。自云“传邵雍之学于司马。”

    温公其说近于《术数》,未知其信然否。

    陈氏曰:未详何人。盖为邵氏之学而专乎“术数” 者也。

    《兼山易解》二卷,《传家易说》十一卷

    晁氏曰: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颇明象数,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于陈子惠,因亟读有得焉。靖康中,持宪关右,死于难,故其书散落大半。陈氏曰:《传家易说》十一卷,冲晦处士郭雍颐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学于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学道之要,无出于此。” 自是方觉读《易》有味。榜其室曰“兼山” ,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兴之初,先人旧学扫地,念欲补续其说,中心所止者,艮止也。潜稽《易》学,以述旧闻,用传于家。忠孝,字立之,名将,枢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变于河阳陈安民子惠,其书出李挻之,由是颇通象数。仕为永兴军路提刑,死于狄难,其书散逸。雍隐居陕州长杨山中,帅守屡荐,召之不至。由处士封颐正先生。其后提举赵善誉言于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传家兵学》六卷以进,时淳熙丙午也。

    王湜《易学》一卷。

    晁氏曰:皇朝王湜同州人。早潜心于康节之学,其序曰:“康节有云:‘理有未见,不可强求使通。故愚于《观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轻其去取故也’。”

    《河图解》二卷。

    晁氏曰:皇朝康平撰。凡五十二篇。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南轩张子曰:呜呼!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二公高视尘外,皆有长往不来之愿,抑列御寇庄周之徒欤?虽然,概以吾圣门之法,则未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或者有未察欤?其说曰:“六十四卦,惟《干》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 又曰:“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 予则以为六子重卦,皆乾坤杂气之妙用,真实自然,非假合也。希夷述其说曰:“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无于周孔脚足下盘旋。” 予则以为学《易》者须于周孔脚足寻求,然后羲皇心地上可得而识。推此可概见矣。然其书之传,固非牵于文义、凿于私意者所可同年而语也。

    陈氏曰:旧传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宁间,庐山隐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盖依托也。朱侍讲云:南康戴主簿师禹撰,乃不唧𠺕底禅,不唧𠺕底脩养法,不唧𠺕底时日法。王炎曰:“洛水李寿翁侍郎,喜论《易》,炎尝问曰:‘侍郎在当涂板行《麻衣新说》如何’?李曰:‘程沙随见属’。炎曰:‘恐托名麻衣耳。以扑钱背面喻八卦阴阳纯驳,此鄙说也。以泉云雨为阳水,以泽为阴水,与夫子不合’。” 李曰:“然。然亦有两语佳。” 炎曰:“岂非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不当于周孔脚迹下盘旋耶?然此二语亦非也。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何从探之?” 李无语。李名椿。

    《易正误》一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作也。称其名曰“扬” ,又称“元祐以来” 云云,则近世人也。据序为书三篇:曰正误,曰脱简,曰句读。今所存惟《正误》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说,故并附二书册后。

    《周易外义》三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作,载于《三朝史志》,则其来亦久矣。大抵于《易》中所言及于制度名物者,皆详注之,于《易》之本旨,无所发明,故曰“外义。”

    《广川易学》二十四卷。

    陈氏曰:“中书舍人东平董逌彦达撰。”

    《周易窥馀》十五卷。

    陈氏曰:资政殿学士金华郑亨仲撰。兼取象义,不解《乾坤》二卦,独自《屯》卦始。刚中尝得罪秦桧,岂其于乾坤之义有所避耶?

    郑东卿《易卦疑难图》二十五卷。

    《自序》富沙丘先生告某曰:“《易》尽在画中,当求诸画中,始得其理。若《易》之用,则画有所不尽。” 于是画一卦置之座,则六十四卦周而复始,积日累月,几五年而后有所入。医卜算历之书,黄老丹灶之说,经传子史,凡与《易》相涉者,皆博观之,不泥于文字,而一采其意旨,以求于吾之卦画,则始之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于吾之一心,心外则无理,理外则无心,心理混融,与象数体用冥而为一。言乎?天地之大,蚊虻之细,皆不出于吾之心内焉,圣人岂欺我哉?

    陈氏曰:其书以六十四卦为图,外及《六位》《皇极》《先天》《卦气》等图,各附一论说。末有《系辞解》,自言其学出于富沙丘先生,以为《易》理皆在于画中。于是日

    画一卦,周而复始,久而后有所入。沙随程迥可久曰:“丘程字宪古,尝有诗曰:‘《易》理分明在画中’。又曰:‘不知画意空笺注,何异丹青在画中’。其学传之东卿云。” 永嘉所刊本作二册,不分卷,无《系辞解》。东卿,三山人,字少梅。

    先公曰:“此书本五行卦气之说,而象数义理出焉。无朱子发之琐碎,戴师愈之矫伪,读之时有会心者,必宿儒所著。”

    张汝明《易索》十三卷。

    陈氏曰:汝明字舜文。撰上、下经六卷,外《观象》三,《观变》《玩辞》《玩占》《丛说》各一。汝明,元祐壬申进士,大观初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志其墓。

    凌公弼《易解义》十卷。

    陈氏曰:其书十卷。善解析文义,颇简洁,有所发明。《馆阁书目》有《集解》六卷,称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岂即其人耶?

    沈该“《周易小传》六卷。”

    陈氏曰:释“六爻” 兼论变卦,多本《春秋左氏传》《占法卦》为一论。又有《系辞补注》十馀则,附之卷末。

    昭德《易故训传》十八卷。

    陈氏曰:晁氏武子正撰。博采古今诸家,附以己闻,又考载籍行事,以明诸爻之变。其文义音读之异者,别之逐条,曰《同异考》。乾道中上之。其义论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于象数。

    《读易老人解说》十卷。

    陈氏曰:参政李光泰发撰。光忤秦桧,谪海外,为此书。李尝受学于刘元城。

    《易传拾遗》十卷。

    陈氏曰:敷文阁直学士胡铨邦衡撰。铨谪新州作此书。大概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于《易传》之外。李泰发为之序。其曰“拾遗” ,谦辞也。

    逍遥公《易解》八卷,《疑问》二卷

    陈氏曰:直学士院李椿年仲水撰。其门人鄱阳吴说之景傅所述,胡邦衡为作序。《疑问》者,说之所录其问答之语也。

    《晦庵易传》十一卷,《易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一卷

    《朱子语录》曰:《易》只是卜筮之书,今人说得来太精了,更入粗不得。如某之说虽粗,然却入得精,精义皆在其中。若晓得某一人说,则晓得伏羲文王之《易》本是如此,元来有许多道理在,方不失《易》之本意。今未晓得圣人作《易》之本意,便要说道理,纵饶说得好,只是与《易》元不相干。圣人分明说:“昔者圣人之《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某所以说《易》只是卜筮书者,此类可见。” 问:“读《本义》所释卦辞,若看得分明,则《彖辞》之义亦自明。只须略提破此是卦义,此是卦象、卦体、卦变,不必更下注脚矣。” 曰:“某当初作此文字时,正欲如此。盖《彖辞》本是释《经》之卦辞,若看卦辞分明,则《彖》亦可见,但后来要重整顿过,未及,不知解者能如此本意否?” 又曰:“‘某作《本义》,欲将文王卦辞,只大纲依文王卦辞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却于孔子《彖辞》中发之。且如《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只是占得《大畜》卦者为利正,不家食而吉,利于涉大川’。至于‘刚卜而尚贤’等处,乃孔子发明,各有所主,爻象亦然。如此,则不失文王” 本意,又可见孔子之意,但而今未暇整顿耳 。某之易简略者,当时只是略。《撘记》兼文义,伊川及诸儒皆已说了。某只就语脉中略牵过这意思。近得赵子钦书云:“《语》《孟》说极详,《易》说大略。此譬如烛笼添一条骨,则障了一路明。若能去其障,使之统体光明,乃更好,盖著不得详说也。上经犹可晓易解,下经多有不可解难晓处。不知是某看到末梢,懒了解不得,为复是难解。” 又曰:“《系辞》也如此。只是上系好看,下系没理会。”

    陈氏曰:晦庵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指略同而加详焉。首列九图,末著揲法,大略兼义理占象而言。《启蒙》之目曰《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筮》《考变占》,凡四篇。

    《周易变体》十六卷。

    陈氏曰:吏部郎中都洁圣与撰。用蔡墨言《干》六爻之例,专论之卦为主。

    《系辞精义》二卷。

    陈氏曰:吕祖谦伯恭集程氏诸家之说,程《传》不及《系辞》故也。《馆阁书目》以为托祖谦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陈氏曰:知舒州曾穜献之集二程、张、游酢、杨时外及二郭之学为一书。穜尝受学于郭白云。

    吕伯恭《古易音训》共十四卷。

    陈氏曰:伯恭所定,篇次与吕微仲同,《音训》则其门人王莘叟笔受。晦庵刻之临漳、会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说所著《本义》,据此本也。

    吴仁杰“《古周易》十二卷

    陈氏曰:仁杰所录以爻为《系辞》,今之《系辞》为《说卦》。其言《十翼》,谓《彖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上中、下,《文言》《序卦》《杂卦》,并《上、下经》为十二篇。按汉世传《易》者施、孟、梁丘、京、费,费最晚出,不得立于学官,其学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经》。自刘向校中,《古文易经》诸家或脱“元咎” 、《悔亡》,惟费氏与《古文》同。东京名儒马、郑皆传之。其后诸家皆废,而费学孤行,以至于今。其合《彖》《象》《文言》于《经》,盖自康成、辅嗣以来展转相传,学者遂不识古文本《经》,甚至于今世考官命题,或连《彖》《象》《爻辞》为一对,大义者志得而已,往往穿凿傅会,而《经》旨破碎极矣。凡此诸家所录,虽颇有同异,大较《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而于《传》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复古文之旧,均有补于学者,宜并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见吴氏《书篇》末。今古文参用,视诸本为无据云。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见后。

    程大昌《易原》十卷。

    陈氏曰: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

    李舜臣《隆山易本传》三十三卷

    陈氏曰:其《自序》以为《易》起于画,舍画无以见《易》。因画论心,以中为用。如舍本卦而论它卦,及某卦从某卦来者,皆所不取。洪景卢为之序。

    沙随《易章》十卷,《外篇》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陈氏曰:程迥可久撰。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迥尝从喻樗子才学登科,仕至邑宰。及与前辈名公交游,多所见闻,故其论颇有源流。根据《古易考》十二篇,阙序、《杂卦》。

    《杨诚斋易传》二十卷。

    陈氏曰:其序以为《易》者,圣人通变之书。惟中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万变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画即字也。

    林黄中《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朱子语录》曰:“林黄中以互体为四象八卦。”

    林侍郎来言:“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一卦言之,全体为太极,内外为两仪,内外及互体为四象,又颠倒取为八卦。” 先生曰:“如此则不是生,却是包也。始画卦时,只是个阴阳奇耦。一生两,两生四,四生八而已。方其为太极,未有两仪也,由太极而后生两仪;方其为两仪,未有四象也,由两仪而后生四象,方其为四象,未有八卦也,由四象而后生八卦,此之谓生。若以为包,则是未有太极已先有两仪,未有两仪已先有四象,未有四象已先有八卦矣。” 林曰:“惟其《包》之,所以生之也。” 先生曰:“包如母之怀子,子在母中;生如母之产子,子在母外。”

    陈氏曰:黄中淳熙中表进。其书末卷为六十四卦立成图,言圣人以八卦重为六十四,未闻以《复》《姤》《泰》《否》《临》《遁》变为六十四也。以辨邵尧夫、朱子发之说。其与朱侍讲违言以论《易》,不合为朱公所辟也。

    《数学》一卷。

    陈氏曰:杂录象数诸图说,不知何人所录。

    赵善誉《易说》二卷。

    陈氏曰:善誉为潼川漕,进《易说》,每卦为论一篇。

    何万《易辨》三卷,《渊源录》三卷

    陈氏曰:万为《辨》三十三篇。大扺多与先儒异,《渊源录》者,盖其《易解》未成书,仅有《干》《坤》二卦而已。万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

    戴溪《易总说》二卷。

    陈氏曰:每卦为一篇。溪嘉定初为东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献。

    项安世“《周易玩辞》十六卷。”

    陈氏曰:安世当庆元中,得罪时论,居江陵,杜门潜心不出。诸书皆有论说,而《易》为全书。其《自序》以为读程《易》三十年,此书无一字与之合,合则无用乎此书矣。世之君子,以《易传》之理观吾书,则本末条贯,无一不本于程氏者;以《易传》之文观吾书,则恐有西河疑女之诮。大抵程氏一于言理,尽略象数,而此书未尝偏废。程氏于《小象》颇欠发明。而此书爻象尤贯通。盖亦遍考诸家。断以己意。精而博矣。

    林至《易裨传》二卷,《外篇》一卷

    陈氏曰: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极》;曰《极数》,本之《天地之数》;曰《观变》,本之《揲蓍十八变》;《外篇》则曰反对、世应、互体、纳甲、卦气之类,凡八条。

    述释《叶氏易说》一卷。

    陈氏曰:叶正则为《习学记》,言《易》居其首,门人建安袁聘儒述而释焉。聘儒,绍熙进士。

    王炎《易笔记》《总说》共九卷。

    陈氏曰:炎尝以上、下经解进,表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辞》二卷,为八阙《说卦》,于象数颇有发明。

    郑汝谐《易翼传》二卷。

    陈氏曰:“《翼》云” 者,所以为《程传》之辅也,大抵以《程传》为主,而附以己见之异。然汝谐立朝多为善类所不可,至互相排击,仕至吏部侍郎。

    赵南塘《易说》三卷。

    陈氏曰:专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说多自得之见。

    真西山《复卦说》一卷。

    注:阙。

    吴如愚《准斋易说》一卷。

    注:阙。

    冯椅《厚斋易学》 卷

    《中兴艺文志》,椅为《辑注》《辑传》《外传》。盖以程沙随朱文公,虽本古《易》为注,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乃改《彖》曰、《象曰》为“《赞》曰” ,以系卦之辞即为《彖》,系爻之辞即为象。王弼本“《彖曰》《象曰》” 乃孔子释《彖》象,与商飞卿说同。又改《系辞》上下为《说卦上中》,以《隋经籍志》有《说卦》三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