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八十七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八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八十七卷目录

     孟子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汉文帝一则

      唐肃宗宝应一则 德宗建中一则 懿宗咸通一则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五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文宗天历一则

      明太祖洪武一则 宣宗宣德二则 孝宗弘治二则 世宗嘉靖一则

     孟子部汇考二

      后汉赵岐孟子题辞自题

      宋孙奭孟子正义进序

      王逢原孟子讲义王安石题

      杨时孟子义自序

      尹焞孟子解韩无咎题

      朱熹孟子集义自序

      张栻孟子说自序 又序

      蔡模孟子集疏原序

    经籍典第二百八十七卷

    孟子部汇考一

    周王之时,孟子著《书》七篇。

    按《史记孟子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 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 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 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 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 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 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文帝 年始置孟子博士

    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皆不载。按赵岐《题辞》:“孝文 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 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肃宗宝应二年杨绾请以孟子为兼经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宝应二年,礼部 侍郎杨绾上疏,请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每 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 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论语》《孝经》《孟子》 兼为一经。”

    德宗建中元年濠州刺史张镒上孟子音义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唐会要》,“建中元年十月, 濠州刺史张镒。撰《孟子音义》三卷,上之。”

    懿宗咸通 年进士皮日休请以孟子为学科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按《北梦琐言》:“咸通中,进士 皮日休进书,请以孟子为学科,其略云:‘臣闻圣人之 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过乎史,史之降者不过乎 子,不异道者孟子也。舍是而求者,必斥乎经史,为圣 人之贼也。请废庄列之书,以孟子为主,有能通其义 者,其科选同明经也’。”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命孙奭等校孟子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五年十 月校《孟子》。孙奭等言。《孟子》有张镒、丁公著,二家撰录。 今采众家之长为《音义》二卷。

    大中符祥七年正月,国子监上新印《孟子音义》,赐辅 臣各一部。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正 月庚子,国子监上新印《孟子》及《音义》,赐辅臣各一部。 又云孙奭采张镒、丁公著所撰,参附益其阙为二卷, 书成上于朝,又撰《正义》。

    哲宗元祐 年范祖禹等进孟子经筵讲义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五臣解《孟子》 四十卷,范祖禹、孔武仲、吴安诗、丰稷、吕希哲,元祐中 同在经筵,所进讲义,贯穿史传,辞旨精赡。

    绍圣元年国子司业龚原请以王雱孟子义刊板传学者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龚原传》:“绍圣初,召拜国 子司业,请以安石所撰《字说》《洪范传》及子雱《论语》《孟 子义》刊板传学者。故一时学校举子之文,靡然从之其敝自原始。”

    高宗建炎二年九月上写孟子于屏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己 亥,上谓宰臣曰:“近将《语》、孟治道处手写入于绢屏。”又 曰:“《语》《孟》习之熟,真有可喜。”癸卯,内出亲书坐右素屏 《旅獒》一篇,《大有》《大畜》二卦与孟子之言七篇,凡十扇, 遣中使宣示宰执。

    绍兴八年五月诏尹焞解孟子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尹和靖年谱》:绍兴八年 四月二十日,进呈所解《论语》。五月四日,诏赐绯衣银 鱼,复被旨解《孟子》。上曰:“杨时物故,胡安国、朱震又亡, 同学之人今无存者,朕甚痛惜之。”赵鼎曰:“尹焞学问 渊源,可以继震。”上曰:“震亦荐焞。”

    按《尹和靖文集师说》:吕紫微问:“伊川退朝,纳其告敕 曰:‘臣本布衣,误蒙圣听,置之讲列,无补于世。今既归 田里,亦愿只乞布衣为荣。今先生亦合乞布衣而归, 受四品服致仕,与伊川异,何也’?”先生谓时敏曰:“居仁 责我则是,但某荷圣恩,四章不允。”复赐象简笔墨茶 各一百,端砚、金丝匣、金鼎砚滴各一,令解《孟子》以进。 书成日,赐四品之服,当随此上纳。

    绍兴十二年十二月,上亲写《孟子》。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二年十二 月庚辰,上曰:“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倦。《尚 书》《史记》《孟子》写毕,《尚书》写两过,《左传》亦节一本。” 绍兴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诏以所写《孟子》刊石国学, 仍颁赐诸路州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系年录》,绍兴十三年十 一月丁卯,上写《六经》《论》《孟》毕。秦桧因请刊石国学,仍 颁墨本赐诸路州学。诏可。

    绍兴十六年五月。上所书《孟子》。刊石毕。立于太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六年五月。 上书《论语》《孟子》。刊石立于太学之首善阁。及大成殿 后三礼堂之廊庑。一作十四年

    绍兴 年。吴表臣于经筵讲《孟子》。上书于坐右屏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中。吴表臣于 经筵。讲《孟子》。高宗书于坐右屏。

    废帝天德三年始置国子监孟子用赵岐注孙奭疏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 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孟子》用赵岐注。孙奭疏。“自 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十四年国子监以孟子功扶圣教宜列孟子像于宣圣右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定十四年,国子 监言,“兖国公,亲承圣教者也。邹国公,功扶圣教者也, 当于宣圣像左右列之。今孟子以燕服在后堂宣圣 像侧,还虚一位,礼宜迁孟子像于宣圣右,与颜子相 对。改塑冠冕妆饰法服,一遵旧制。”

    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译经所进所译《孟子》。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译经所 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等书,命颁行之。”

    世祖至元五年十月敕从臣录孟子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十月庚寅,敕从臣秃忽 思录《毛诗》《论语》《孟子》。”

    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凡读书必先孟子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 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 读之序。”

    至元 年,召廉希宪问《孟子》,称旨,上嘉之。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廉希宪传》:“一日方读《孟 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 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

    文宗天历元年廉访使郑允中表金履祥所著孟子集注考证上于朝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按《儒学金履祥传》:“履祥所 著书,曰《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门人许谦为益 加校定。天历初,廉访使郑允中表上其书于朝。”

    太祖洪武 年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按《明外史钱唐传》: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辄废 卷,谓非《孟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 敬论。唐抗疏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馀荣。”时廷臣无 不为唐危,帝卒鉴其诚恳,不之罪。其后配享旋复,然 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宣宗宣德二年二月御文华殿讲孟子

    按《春明梦馀录》:宣德二年丁未二月,御文华殿,讲《孟 子》,至“二老归文王”章,问伯夷、太公皆处东海而归文王,及武王伐纣,太公佐之,伯夷叩马而谏,所见何以 不同?讲官对曰:“太公以救民为心,伯夷以君臣为重。 太公之心在当时,伯夷之心在万世,无非为天下之 生民也。”

    孝宗弘治元年上御文华殿学士刘机进讲孟子

    按《春明梦馀录》:弘治元年,御文华殿,学士刘机经筵, 进讲《孟子》,至“责难于君谓之恭”二句,孝宗注听久之, 俯赐清问,因辨析“陈”字之意。刘仓卒进讲,语不达意, 上谓之曰:此即敷陈王道之陈也。群臣叩首谢,又谓 何以不讲末句,答以不敢。上曰:何害?善者可感善心, 恶者可惩逸志,自今不必忌讳。

    弘治五年日,讲官李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上之。 按《明外史李东阳传》,“弘治五年,得与讲筵,旱灾求言, 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 上之。帝称善。”

    世宗嘉靖二年上御文华殿召日讲臣讲孟子

    按《春明梦馀录》:嘉靖二年御文华殿,召讲臣至,首揭 《书经》“君子所其无逸”章,继而讲《康诰》“惟民康乂”章、《召 诰》“顾畏民碞”章、《孟子》“践形”章、“理义悦心”章、“被袗衣鼓 琴”章、“君子反经”章。是日上御黼座,横经俯询,虚心听 纳。讲官刘龙进《孟子至诚章》,上批曰:“‘龙于至诚能动, 乃云‘迩者黄河清’,是至诚之验也’。未免近谀。”但其末 云。“谦以履盈。约以保泰。”此二句却好。

    孟子部汇考二

    后汉赵岐孟子题辞十四卷

    按岐题辞孟子题辞者所以题号孟子之书本末指义文辞之表也孟者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其篇目则各自有其

    名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 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 为楚所并,非鲁也,今邹县是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 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 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 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 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 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 迟隳废,异端并起,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 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 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 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犹不 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 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 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馀风,耻没 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 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 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 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计三万 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序万类,仁义道德, 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 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 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其节概。浮云富贵,有风 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 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秋》《孟子》,退自齐 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也。七十 子之俦,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论语》者,五经之錧 辖,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卫灵公问陈 于孔子,孔子答以俎豆;梁惠王问利国,孟子答以仁 义。宋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称“天生德于予”;鲁臧仓毁 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 同,若此者众。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正, 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 依放而托之者也。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 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篇号为诸 子,故篇籍得不泯绝。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 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 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讫今诸经通义,得引 《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其言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为得之矣。”斯言欲使后人深求其意,以解 其文,不但施于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 其说又多乖异不同。《孟子》以来五百馀载,传之者亦 已众多。余生西京,世寻丕祚,有自来矣。少蒙义方,训 涉典文,知命之际,婴戚于天。屯离蹇,诡性遁身,经 营八纮之内,十有馀年,心剿形瘵,何勤如焉!尝息肩 弛担,于济岱之间,或有温故知新,雅德君子,矜我劬 瘁,眷我皓首,访论稽古,慰以大道。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济集,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憩思遗老也。 惟六籍之学,先觉之士释而辨之者,既已详矣。儒家 惟有《孟子》,闳远微妙,缊奥难见,“宜在条理之科。”于是 乃述己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 指,分为上下,凡十四卷。究而言之,不敢以当达者施 于新学,可以寤疑辨惑。愚亦未能审于是非,后之明 者,见其违阙,傥改而正诸,不亦宜乎?

    宋孙奭孟子正义 卷

    按奭进孟子序夫总群圣之道者莫大乎六经绍六经之教者莫尚乎孟子自昔仲尼既没战国初兴王化陵迟异端并作仪衍肆其诡辨杨墨饰其淫辞遂

    “致。王公纳其谋以纷乱于上,学者循其踵以蔽惑于 下。犹洚水怀山,时尽昏垫,繁芜塞路,孰可芟夷。惟孟 子挺名世之才,秉先觉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厉辞。道 王化之源以救世弊,开圣人之道以断群疑。其言精 而赡,其旨渊而通,致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非圣贤 之伦,安能至于此乎?其书由炎汉之后盛传于世。为 之注者,则有赵岐、陆善经;为之音释,则有张镒、丁公 著。自陆善经已降,其所训说,虽小有异同,而共宗赵 氏。惟是音释二家撰录,俱未精当。张氏则徒分章句, 漏落颇多;丁氏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若非再加刊 正,讵可通行?臣奭前奉敕与同判国子监王旭等作 《音义》二卷,已经进呈。今辄罄浅闻,随赵氏所说,仰效 先儒释经,为之正义。凡理有所滞,事有所遗,质诸经 训,与之增明。虽仰测至言,莫穷于奥妙;而广传博识, 更俟于发挥。谨上。

    王逢原孟子讲义一篇

    按王安石题逢原在常江阴时学者有问以孟子而逢原为之论说是以如是其详也未几而逢原卒故其书才终于一篇而考之时不同盖其志犹未就也

    虽然,观其说,亦足以概见之矣,若逢原所谓“见其进 未见其止”也。其卒时年二十八。呜呼惜哉!逢原卒于 嘉祐己亥六月,后七年《讲义》方行。

    杨时孟子义 卷

    按时自序道之不行久矣自周衰以来处士横议儒墨异同之辨起而是非相胜非一日也孟子以睿知刚明之材出于道学陵夷之后非尧舜之道不陈于

    王前,非孔子之行不行于身,思以道援天下,绍复先 王之令绪,其自任可谓至矣。当是之时,人不知存亡 之理,恃强威弱,挟众暴寡,以谓久安之势在此而已。 夫由其道,则七十里而兴;不由其道,虽天下而亡,古 今之常理也。彼方恃强挟众,而骤以仁义之言诱之, 动逆其所顺,则不悟其理,宜其迂阔而不足用也。故 辙环于齐、鲁、晋、宋之郊,而道终不行,亦其势然矣。虽 膏泽不下于民,其志不施于事业,而世之赖其力亦 岂鲜哉?方世衰道微,使儒、墨之辨息,而奸言诐行不 得逞其志,无君无父之教不行于天下,而民免于禽 兽,则其为功非小矣。古人谓孟子之功不在禹下,亦 足为知言也。今其书具存,其要皆言“行之迹而已。君 子之言行无所不在,而肆诸笔舌,以传后世,皆所以 明道也。发诸身,措诸用舍,皆所以行道也。世之学者, 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可渐 而进矣。”精思之,力行之,古之好学者皆然,而亦不肖 之所望于诸君也。然圣道渊懿,非浅识所知,姑诵所 闻,未知中否,诸君其择之,反以告焉。是亦朋友之义 也。

    尹焞孟子解 卷

    按韩元吉题和靖先生疾革门人吕稽中王时敏问遗表先生曰焞受诏解孟子未上即遗表也有第三篇及其某章皆未备宜为我足之稽中等泣曰先生

    “《经解》,稽中辈安能足也?朝廷幸来取,但当以槁进尔。” 先生顾而颔之,明日遂殁。元吉虽游先生之门,其病 也不及见,而闻于时敏者如此。然先生既殁,是书藏 于家,讫不果上也。近始传而得之,语言严密,殆先生 绝笔,其所谓未备者,亦可概见矣。而建安赵使君并 与《论语解》刊于郡斋,因书其后,尚俾学者有考云。干 “道壬辰七月,颍川韩元吉无咎谨题。”

    朱子孟子集义 卷合论语

    按朱子自序论孟之书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古今为之说者已百有馀家然自秦汉以来儒者类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其溺于卑近者既得其言而不

    得其意。其骛于高远者,则又支离踳驳,或乃并其言 而失之,学者益以病焉。宋兴百年,河洛之间,有二程 先生者出,然后斯道之传有继,其于孔子、孟氏之心, 盖异世而同符也。故其所以发明二书之说,言虽近 而索之无穷,指虽远而操之有要。使夫读者非徒可 以得其言,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 可以并其进于此者而得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 后学,可谓至矣。间尝搜辑条疏,以附本章之次,既又 取夫学之有同先生者,若横渠张公、范氏、二吕氏、谢 氏、游氏、杨氏、侯氏、尹氏,凡九家之说以附益之,名曰《论孟精义》,以备观省,而同志之士有从事于此者,亦 不隐焉。抑尝论之,《论语》之言无所不“包,而其所以示 人,莫非操存涵养之要;《七篇》之指,无所不究;而其所 以示人,类多体验扩充之端。”夫圣贤之分,其不同固 如此。然而体用一源也,显微无间也。是则非识先生 之学之至,其孰能知之?呜呼!兹其所以奋乎百世绝 学之后,而独得夫千载不传之传也欤!若张公之于 先生,论其所至,窃意其犹伯夷、伊尹之于孔子,而一 时及门之士考其言行,则有未知其孰可以为孔氏 之颜、曾也。今录其言,非敢以为无少异于先生,而悉 合乎圣贤之意,亦曰“大者既同,则其深浅疏密,毫厘 之间,正学者所宜尽心耳。”至于近岁以来,学于先生 之门人者,又或出其书焉,则意其源远末分,醇醨异 味,而“不敢载矣。”或曰:“然则凡《说》之行于世而不列于 此者,皆无取已乎?”曰:不然也。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 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学者苟不先涉其流,则 亦何以用力于此?而近世二三名家与夫所谓学于 先生之门人者,其考证推说,亦或时有补于文义之 间。学者有得于此而后观焉,则亦何适而无得哉?特 所以求夫圣贤之意者,在此而不在彼耳。若夫外自 托于程氏,而窃其近似之言,以文异端之说者,则诚 不可以入于学者之心。然以其荒幻浮夸,足以欺世 也,而流俗颇已乡之矣。其为害岂浅浅哉!顾其语言 气象之间,则实有不难辨者。学者诚用力于此书而 有得焉,则于其言,虽欲读之,亦且有所不暇矣。然则 是书之作,其率尔之诮,虽不敢辞,至于“明圣传之统, 成众说之长,折流俗之谬”,则窃亦妄意其庶几焉。干 道壬辰正月元日,新安朱熹谨书。

    张栻孟子说 卷

    按栻自序学者潜心孔孟必求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盖圣贤无所为而然也无所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无

    穷也。凡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 存,此义利之分也。自未知省察者言之,终日之间,鲜 不为利矣,非特名位货殖而后为利也。意之所向,一 涉于有所为,虽有浅深之不同,而其为徇己自私,则 一而已,如《孟子》所谓“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是也。是 心日滋,则善端遏塞,欲迩圣贤之门墙以求自得,岂 非却行而望及前人乎?虽使谈高说妙,不过渺茫臆 度,譬诸无根之木,无本之水,其何益乎?学者当立志 以为先,持敬以为本,而精察于动静之间,毫厘之差, 审其为霄壤之判,则有以用吾力矣。学然后知不足, 平时未觉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见于义利之辨,将 日救过之不暇。由是而不舍,则趋益深,理益明,而不 可以已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 人者无适而非利,为己者无适而非义。曰利虽在己 之事,皆为人也;曰义,则施诸人者亦莫非为己也。嗟 乎,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 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 也;而霸者所以陷溺人心,贻毒后世,以利故也。《孟子》 当战国横流之时,发挥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拨 乱反正之大纲也。其微词奥义,备载七篇之书。如栻 者,虽曰服膺,而学力未充,何足以窥万一?试以所见 与诸君共讲之,愿无忽而深思焉。

    按栻又序岁在戊子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家塾辄不自揆缀所见为孟子说明年冬会有严陵之命未及终篇辛卯岁自都司罢归秋冬行大江舟

    中读旧说,多不满意,从而删正之,其存者盖鲜矣。还 抵故庐,又二载,始克缮写。抚卷而叹曰:“嗟乎,夫子之 道至矣,微孟子其孰能发挥之?方战国之际,在上者 徒知以强大威力为事,而在下则异端并作,充塞仁 义,孟子独以身任道,从容乎其间。其见于用则进退 辞受,无往而不得;见于言,则精微曲折,无一之不尽。 盖其笃实辉光,左右逢原,莫非天理之所存也。使后 之人知夫人皆可以为圣人,而政必本于王道;邪说 暴行无所遁其迹,而人之类免于禽兽之归,其于圣 门岂小补哉?今《七篇》之书,广大包含,至深至远,而循 求有序,充扩有方,在学者笃信力行何如耳。”虽然,予 之于此,盖将终身焉,岂敢以为成说以传之人哉。特 将以为同志者讲论切磋之资而已。题曰《癸巳孟子 说》云者。盖将断此而有考于异日也。

    蔡模孟子集疏十四卷

    按原序牧堂老人蔡发仲与朱子称其教子不干利禄而开之以圣贤之学非世人所及其子元定季通孙渊伯静沉仲默曾孙模仲觉抗仲节皆隐居著书

    既而仲觉任建安书院席长,以谢方叔、汤恢荐,补迪 功郎,添差本州教授,而仲节旋中进士,为诸王教授, 累迁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蔡氏撰述季通《律吕新 书》,仲默《书传》最著,而伯静《易训解》,鄱阳董氏载入《诸 儒沿革》中,仲觉则有《易传集解》《大学衍》《论语》《孟子集

    疏》《河洛探赜》《近思录》诸书。予所见者,仅《孟子集疏》十
    考证
    四卷而已。仲节为之后序,称其参《或问》以见同异,采

    《集义》以备阙遗,洵有功于《集注》者矣。仲觉被荐,尝疏 言“敬义为万世帝王心学之本,而大雅价人维藩”六 语为国家守邦要道。又请以《白鹿洞学规》颁诸天下, 盖无愧牧堂老人之教,而其家学诚非世人所能几 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