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五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五十二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三百五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五十二卷目录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二十六

      金

      徒单镒      张𬀩

      张行简      杨云翼

      赵秉文

      元

      余阙       郝经

      桃枢       许衡

      王鹗       李昶

      杨恭懿      杨桓

      何荣祖      申屠致远

      刘因       吴澄

      程巨夫      赵孟𫖯

      袁桷       齐履谦

      臧梦解      元明善

      虞集       虞盘

      吴莱       李好文

    经籍典第三百五十二卷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二十六

    徒单镒

    按《金史徒单镒传》:“徒单镒,本名按,出上京路。速速保 子,猛安人。父乌辇,北京副留守。镒颖悟绝伦,七岁习 女直字。大定四年,诏以女直字译书籍。五年,翰林侍 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 六年,复进《史记》《西汉书》,诏颁行之。选诸路学生三十 馀人,令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以古书,习作诗。策镒” 在选中最精诣,遂通契丹大小字及汉字,该习经史。 久之,枢密使完颜思敬请教女直人,举进士。九年,考 试镒等二十七人及第,镒授两官,馀授一官。十五年, 诏译诸经,著作佐郎温迪罕缔达、编修官宗璧、尚书 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杨克忠译解,翰林修撰移剌 杰、应奉翰林文字移剌履讲究其义。镒自中都路教 授选为国子助教,左丞相纥石烈良弼尝到学中,与 镒谈论,深加礼敬。丁母忧,起复,充国史院编修官,累 迁翰林待制。献《汉光武中兴赋》,世宗大悦曰:“不设此 科,安得此人。”章宗即位,迁左谏议大夫。明昌元年,拜 参知政事,兼修国史。章宗锐意于治平,镒上书,其略 曰:“臣窃观唐、虞之书”,其臣之进言于君曰:“戒哉!懋哉! 曰吁曰都。”既陈其戒,复导其美。君之为治也,必曰“稽 于众,舍己从人。既能听之,又能行之,又从而兴起之。 君臣上下之间,相与如此。陛下继兴隆之运,抚太平 之基,诚宜稽古崇德,留意于此。”承安五年,拜平章政 事,封济国公。淑妃李氏擅宠,兄弟恣横,朝臣往往出 入其门。是时,烈风昏噎连日。诏问变异之由,镒上疏 略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敬、子 孝,谓之五德。今五常不立,五德不兴,缙绅学古之士, 弃礼义,忘廉耻,细民违道畔义,迷不知返,背毁天常, 骨肉相残,动伤和气,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今宜正 薄俗,顺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其道,然后和 气普洽,福禄荐臻矣。”因论为政之术,其急有二:一曰 正臣下之心。“窃见群下不明礼义,趋利者众,何以责 小民之从化哉?其用人也,德器为上,才美为下。兼之 者待以不次,才下行美者次之。虽有才能,行义无取 者,抑而下之,则臣下趋向正矣。”其二曰“导学者之志。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今学者失其本真,经史雅奥,委 而不习,藻饰虚辞,钓取禄利。乞令取士兼问经史故 实,使学者皆守经学,不惑于近习之靡,则善矣。”又曰: “凡天下之事,丛来者非一端,形似者非一体,法制不 能尽隐于近似,乃生异论。孔子曰:‘义者,天下之断也’。 《记》曰:‘义为断之节’。伏望陛下临制万机,事有异议,少 凝圣虑,寻绎其端,则裁断有定,而疑可辨矣。”镒言皆 切时弊,上虽纳其说而不能行。《胡沙虎难》作,至宁、贞 祐之际,转败为功,惟镒是赖焉。宣宗即位,进拜左丞 相,封广平郡王。明年薨。镒明敏方正,学问该贯,一时 名士皆出其门,多至卿相。尝叹文士委顿,虽巧拙不 同,要以仁义道德为本。乃著《学之急》《道之要》二篇。太 学诸生。刻之于石。有《弘道集》六卷。

    张𬀩

    按《金史张𬀩传》:“𬀩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博学该通, 登正隆五年进士。承安三年为御史大夫。明年,为安武军节度使。致仕。斋居与子行简讲论古今,诸孙课 诵其侧,至夜分乃罢,以为常。历太常礼部二十馀年, 最明古今礼学家法,为士族仪表。子行简。”

    张行简

    按《金史张行简传》:“行简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十 九年进士第一,除应奉翰林文字。丁母忧,归葬益都, 杜门读书,人莫见其面。服除复任。章宗即位,转修撰, 进读陈言文字,摄太常博士,累迁礼部郎中。行简转 对,因论典故之学,乞于太常博士之下,置检阅官二 员,通礼学资浅者使为之,积资乃迁博士。又曰:‘今虽 有《国朝集礼》,至于食货、官职、兵刑沿革,未有成书,乞 定《会要》,以示无穷’。”承安五年,迁侍讲学士、同修史,提 点司天如故。泰和二年,为宋主生日副使。上谓曰:“宋 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五年,群臣请 上尊号,上不许,诏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 作《唐鉴》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 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为臣子生谥君父,颇似惨切。” 上曰:“卿用祖禹意答之。”行简乞不拘对偶,引祖禹以 微见其意。从之。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六年,为礼 部尚书兼侍讲、同修国史。秘书监进《太一新历》,诏行 简校之。累迁太子太保、翰林学士承旨。贞祐初,转太 子太傅。三年,卒,赠银青荣禄大夫,谥文正。行简端悫 慎密,为人主所知。自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 终身,缙绅以为荣。与弟行信同居数十年,人无间言。 所著文章十五卷,《礼例纂》一百二十卷,会同朝献,禘 祫丧葬,皆有记录,及清台、皇华戒严,《为善自公》等记 藏于家。

    杨云翼

    按《金史杨云翼传》:“云翼,字之美,乐平人。天资颖悟,初 学语辄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 一,词赋亦中乙科,特授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泰和 元年,迁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大安元年,翰林承旨 张行简荐其材,且精术数,召授提点司天台,兼翰林 修撰,俄兼礼部郎中。崇庆元年,以病归。贞祐二年,起” 授前职,兼吏部郎中。兴定二年,拜礼部尚书。四年,改 吏部尚书。是年九月,上召云翼及户部尚书夔、翰林 学士秉文于内殿,皆赐坐,问以讲和之策,或以力战 为言,上俯首不乐,云翼徐以《孟子》事大事小之说解 之,上色乃和。哀宗即位,首命云翼摄太常卿,寻拜翰 林学士。正大三年二月,复为礼部尚书兼侍读。明年, 设益政院,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而不名。时讲《尚 书》,云翼为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知 为国大纲足矣。”因举“任贤去邪,与治同道,与乱同事”, “有言逆于汝心,有言逊于汝志”等数条,一皆本于正 心诚意。敷绎详明,上听忘倦。寻进《龟鉴万年录》《圣学》 《圣孝》之类凡二十篇。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 顾望依违,寖以成俗。一日经筵毕,因言:“‘‘人臣有事君 之礼,有事君之义。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 罚,入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 行;受命,不宿于家。是皆事君之礼,人臣所当尽者也。 然国家之利害,生民之休戚,一一陈之,则向所谓礼 者,特虚器耳。君曰:可而有否者献其否’。君曰否而有 可者献其可’。言有不从,虽引裾折槛,断鞅轫轮,有不 恤焉者。当是时也,姑徇事君之虚礼,而不知事君之 大义,国家何赖焉?”上变色曰:“非卿,朕不闻此言。”五年, 卒,年五十有九,谥文献。所著文集若干卷,《校大金礼 仪》若干卷,《续通鉴》若干卷,《周礼辨》一篇,《左氏》《庄》《列赋》 各一篇、《五星聚并辨》一篇、《悬象赋》一篇、“《勾股机要》《象 数杂说》”等著藏于家。

    赵秉文

    按《金史赵秉文传》:“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 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 迁邯郸令。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有司论 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 焉。泰和二年,召为户部主事,迁翰林修撰。兴定元年”, 转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 集贤院事。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 两阶,因请致仕。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哀宗即位,再乞 致仕,不许。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官。 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 《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正大九年五月壬辰,卒,年七 十四。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正大间,同 杨云翼作《龟鉴万年录》上之。又因进讲,与云翼共集 自古治术,号《君臣政要》为一编以进焉。秉文自幼至 老,未尝一日废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 发微》一卷,《太元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 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一十卷, 《资暇录》一十五卷。所著文章号《滏水集》者三十卷。

    ===余阙===按《元史余阙传》:“阙字廷心,庐州人。少丧父,授徒以养 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 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转中书 刑部主事。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 召,复入翰林,为脩撰,拜监察御史。丁母忧归。庐州盗 起河南,至正十三年,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 守安庆、保鄣。论功,拜江淮行省参知政事,仍守安庆。 十七年十月,陈友谅薄城下,群盗四面蚁集,外无一 甲之援。阙身当之,以孤军血战,斩首无算,被十馀创, 日中城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号 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 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卒时年 五十六。事闻,封豳国公,谥忠宣。阙留意经术,《五经》皆 有传注。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诗体尚江左高, 视鲍、谢、徐、庾以下不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

    郝经

    按《元史郝经传》,“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 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亡,徙顺天。家 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 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 通,往来燕赵间。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 常。勉之’。”宪宗二年,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咨 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是时, 连兵于宋。宪宗入蜀,命世祖总统东师,经从至濮,进 《七道议》七千馀言,乃以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 路宣抚使,经为副将。明年,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 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 诏曰:“朕初即位,庶事草创,卿当远行,凡可辅朕者,亟 以闻。”经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时贾似道方以 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羁困七年。又九 年,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 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以礼送经归。明年夏, 至阙,锡燕大庭,咨以政事,赏赉有差。秋七月卒,年五 十三。谥文忠。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思 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 《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其文丰 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拘宋十六年,从者皆通于 学。书佐苟宗道,后官至国子祭酒。经还之岁,汴中民 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 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 题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 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忠诚如此。

    姚枢

    按《元史姚枢传》:“枢字公茂,柳城人,后迁洛阳,少力学, 内翰宋九嘉识其有王佐略,杨惟中乃与之偕觐太 宗。岁乙未,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 者。会破枣阳,主将将尽坑之,枢力辩非诏书意,他日 何以复命?乃蹙数人逃入篁竹中,脱死拔德安得名 儒赵复,始得程颐、朱熹书。辛丑,赐金符,为燕京行台” 郎中,弃官携家来辉州,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 儒周惇颐等象刊诸经,惠学者读书鸣琴,若将终身。 时许衡在魏,至辉,就录程、朱所注书以归,谓其徒曰: “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既而尽室依枢以 居。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大喜,待以客礼,询及 治道,乃为书数千言,首陈二帝三玉之道,以治国平 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 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世祖奇其 才,使授《世子经》。世祖即位二年,拜大司农。枢奏曰:“在 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 其子与族人争袭爵,讼之潜藩。帝时曰:“‘第往力学,俟 有成德达才则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命东 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俎豆,至日月山,帝亲 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肄习。且陛下闵圣 贤之后,《诗》《书》不通,与凡庶等,既命洛士杨庸选孔、颜、 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 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王镛练习故实,宜令提举 礼乐,使不致崩坏。”皆从之。诏赴中书议事,及讲定条 格,且勉谕曰:“省中庶务,须赖一二老成同心图赞。其 与尚书刘肃往尽乃心,其尚无隐。”及修《条格》成,与丞 相史天泽奏之,帝深嘉纳焉。十三年,拜翰林学士丞 旨。十七年,卒,年七十八,谥曰文献。子炜,仕为平章政 事。

    许衡

    按《元史许衡传》:“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父通,避地 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于新郑县。幼有异质,七 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 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三” 更。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 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 之。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 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 传子、史无所不讲,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 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 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寖 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 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甲寅,世祖出王秦中, 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 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 校,民大化之。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 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 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 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以枢为太子太师,默为 太子太傅,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 上也。默以屡攻文统不中,欲因东宫避祸,与枢拜命, 将入谢。衡曰:“此不安于义也,姑勿论。《礼》,师傅与太子 位东西乡,师傅坐,太子乃坐。公等度能复此乎?不能, 则师道自我废也。”枢以为然,乃相与怀制立殿下,五 辞乃免。改命枢大司农,默翰林侍讲学士,衡国子祭 酒。未几,衡亦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 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衡乃上疏曰: “《孟子》以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孔子谓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臣之所守,大意盖如此也。伏望 陛下宽其不佞,察其至怀,则区区之愚,亦或有小补 云。”书奏,帝嘉纳之。六年,命与太常卿徐世隆定朝仪。 仪成,帝临观甚悦。又诏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 定官制。衡历考古今,分并统属之序,去其权摄,增置 冗长、侧置者,凡省、部、院、台、郡县与夫后妃、储藩、百司 所联属统制,定为图。七年,奏上之。八年,以为集贤大 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 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 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乃请征其弟子王梓、 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 郁、姚炖、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伴读。诏驿召之来京 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子弟皆幼稚衡,待之 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其为教,因 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 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 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 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 道。十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衡请还怀。 帝以问翰林学士王磐,磐对曰:“衡教人有法,诸生行 可从政,此国之大体,宜勿听其去。”帝命诸老臣议其 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之,乃听。衡还,以赞善王恂摄学 事。刘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律有尚、苏郁、白栋为 助教,以守衡规矩。从之。十三年,诏王恂定新历。恂以 为历家知历数而不知历理,宜得衡领之。乃以集贤 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十七年,历成,奏 上之,赐名曰《授时历》,颁之天下。六月,以疾请还怀,皇 太子为请于帝,以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养之,且 使东宫官来谕衡曰:“公毋以道不行为忧也,公安则 道行有时矣。”其善药自爱。十八年,病卒,年七十三。是 日大雷电,风拔木,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 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衡善教, 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故所至,无贵贱贤 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 世用。所去,人皆哭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条, 终身不敢忘。或未尝及门传其绪馀,而折节力行为 名世者,往往有之。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 不感悟者。丞相安童,一见衡,语同列曰:“若軰自谓不 相上下,盖十百与千万也。”翰林承旨王磐,气概一世, 少所与可,独见衡曰:“先生神明也。”大德二年,赠荣禄 大夫、司徒,谥文正。至大二年,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 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皇庆二年,诏从祀孔 子庙廷。延祐初,又诏立书院京兆以祀衡,给田奉祠 事,名鲁斋书院。鲁衡居魏时所署斋名也。

    王鹗

    按《元史王鹗传》:“鹗字百一,曹州东明人。曾祖成祖立, 父琛。鹗始生,有大鸟止于庭,乡先生张奫曰:‘鹗也,是 儿其有大名乎’?因名之。幼聪悟,日诵千馀言,长工词 赋。金正大元年,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授应奉 翰林文字。世祖在藩邸,访求遗逸之士,遣使聘鹗。及 至,使者数軰迎劳,召对,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 之道,古今事物之变,每夜分乃罢。世祖曰:“我虽未能 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岁馀乞还,命近侍 阔阔、柴桢等五人从之学。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首授 翰林学士承旨,制诰典章,皆所裁定。至元元年,加资 善大夫。十年卒,年八十四,谥文康。鹗性乐易,为文章 不事雕饰。尝曰:“学者当以穷理为先。分章析句,乃经 生举子之业,非为己之学也。”著《论语集义》一卷,《汝南遗事》二卷,诗文四十卷,曰《应物集》。

    李昶

    按《元史李昶传》:“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父世弼,从外 家受孙明复《春秋》,得其宗旨。金兴定二年,父子廷试, 昶以《春秋》中第二甲第二人,世弼第三甲第三人,父 子褒贬各异,时人以比向歆。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 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至大改元,超授儒 林郎,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 吴衍辈,皆出其门。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 治国用兵之要,昶上疏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 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世祖 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见敬礼如 此。特授翰林侍讲学士。至元六年,请老以归。二十六 年卒,年八十有七。昶尝集《春秋》诸家之说折中之,曰 “《春秋左氏遗意》二十卷。”早年读《论》《孟》,见先儒之失,考 订成编,及得朱氏、张氏解,往往吻合,其书遂不复出, 独取《孟子》旧说新说矛盾者,参考归一,附以己见,为 《孟子权衡遗说》五卷。

    杨恭懿

    按《元史杨恭懿传》:“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学强记,日 数千言,虽从亲逃乱,未尝废业。年十七西还,家贫,服 劳为养,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 朱熹集注四书,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 皆萃此书矣。父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居丧尽礼。至 元七年,与许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中书左丞日’”, 于右相安童前称誉恭懿之贤,丞相以闻。十年,诏遣 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书,俾如汉惠 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乃至京师。十二年,侍读学士徒 单公履请设取士科,诏与恭懿议之。恭懿言:“《明诏》有 谓士不治经学,孔孟之道,日为赋诗空文,斯言诚万 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经史 之士,使无投牒自售,试以经义论策。夫既从事实学, 则士风还淳,民俗趍厚,国家得才矣。”奏入,帝善之。会 北征恭懿,遂归田里。十六年,诏安西王相敦遣赴阙, 入见诏于太史院,改历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十 八年,辞归。二十年,以太子宾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 馆学士领太史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 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

    杨桓

    按《元史杨桓传》:“桓字武子,兖州人。幼警悟,读《论语》至 ‘宰予昼寝’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终身非疾病未尝昼 寝。弱冠为郡,诸生名公咸称誉之。中统四年,补济州 教授,由济宁路教授召为太史院校书郎,奏敕撰仪 表铭、历日序,文辞典雅,赐楮币千五百缗,辞不受,迁 秘书监丞。至元三十一年,拜监察御史。成宗即位,桓” 疏上时务二十一事,疏奏,帝嘉纳之。未几,升秘书少 监,预修《大元一统志》。秩满归兖州,以赀业悉与弟楷, 乡里称焉。大德三年,以国子司业召,未赴,卒,年六十 六。桓为人宽厚,事亲笃孝,博览群籍,著《六书统》《六书 溯源》《书学正韵》,大抵推明许氏之说,而意加深。皆行 于世。

    何荣祖

    按《元史何荣祖传》: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后徙家 广平,累迁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日记数千言。 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出为山东按 察使,特授集贤殿大学士。未几,为尚书右丞,改中书 右丞,拜昭文馆大学士,又加平章政事。卒年七十九, 赠光禄大夫,谥文宪。所著书有《大畜十集》,又有《学易 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申屠致远

    按《元史申屠致远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 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 祺等齐名。至元七年,崔斌守东平,聘为学官。十年,御 史台辟为掾,不就,授太常太祝,兼奉礼郎。帝遣太常 卿索罗问毛血之荐,致远对曰:‘毛以告纯,血以告新, 礼也’。”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 “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 迁总管府推官。西僧杨琏真加作浮图于宋故宫,欲 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改 寿昌府判官。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二十八 年,丁父忧。二十九年,佥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事, 未至,移疾还。元贞元年,纂修《世祖实录》,召为翰林待 制,不赴。大德二年,疾卒。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 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馀产,教诸子如师友。所著《忍 斋行槁》四十卷,《释奠通礼》三卷,《杜诗纂例》十卷,《集验 方》二十卷,《集古印章》三卷。

    刘因

    按《元史刘因传》:“因字梦吉,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 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 人。甫弱冠,才器超迈,日阅方册,思得如古人者,友之, 作《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教授真定,因从之游,同舍诸生皆莫能及。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辄叹 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及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一” 见能发其微,曰:“我固谓当有是也。”及穷其学之所长, 而曰:“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 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其高见远识率类此。因蚤丧父, 事继母至孝。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 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不忽术。以因学行荐于朝。至元 十九年,有诏征,因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初,裕皇建 学宫中,命赞善王恂教近侍子弟,恂卒,乃命因继之。 未几,以母疾辞归。明年,丁内艰。二十八年,诏复遣使 者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征,因以疾固辞,且上书宰 相,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 斯人之徒欤?”三十年夏四月十六日卒,年四十五,闻 者嗟悼。延祐中,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护军,追封容 城郡公,谥“文靖。”因所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 号《丁亥集》,因所自选。又有文集十馀卷,及《小学四书》 语录,皆门生故友所录,惟《易系辞说》乃因病中亲笔 云。

    吴澄

    按《元史吴澄传》:“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 咸口里,当华盖、临川二山间,望气者徐觉言其地当 出异人。澄生前一夕,乡父老见异气降其家,邻妪复 梦有物蜿蜒降其舍傍池中,旦以告人,而澄生三岁, 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馀言,夜 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 火复诵习。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 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至元十三年,民初 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 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侍御史 程巨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 归。巨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 有司即其家录上。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 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掾。元 明善以文学自负,尝问澄《易》《诗》《书》《春秋》奥义,叹曰:“与 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执弟子礼终其身。至大元年, 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 《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 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 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 不易也。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 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 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 行。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 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蔽必偏于 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 遂以澄为陆氏之学,非许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 知朱、陆之为何如也。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 从之南者。俄拜集贤直学士。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 士。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圭、国 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 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 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 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有宫,太 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 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 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 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 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书左丞许师 敬奉旨赐宴国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罢,即出 城登舟去。中书闻之,遣官驿追,不及而还,言于帝曰: “吴澄国之名儒,朝之旧德,今请老而归,不忍重劳之, 宜有所褒异。”诏加资善大夫,仍以金织文绮二及钞 五千贯赐之。澄身若不胜衣,正坐拱手,气融神迈,答 问亹亹,使人涣若冰释。弱冠时尝著《说》曰:“道之大原 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其 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 上古则羲、黄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 贞乎。中古之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 子其贞乎。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 利也。孰为今之贞乎?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 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故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 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 惮数千里蹑𪨗负笈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 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 卓然成一家言。作《学基》《学统》二篇,使人知学之本与 “为学之序。”尤有得于邵子之学。校定《皇极经世书》,又 校正《老子》《庄子》《太元经》、乐律及《八阵图》、郭璞葬书。初, 澄所居草屋数间,程巨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 “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得疾,有大星坠其舍东北。 澄卒,年八十五。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程巨夫

    按《元史程巨夫传》:“巨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 世祖时,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 何如人,巨夫条对甚悉。帝说,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 馀幅以进。帝大奇之,因置之翰林,为应奉翰林文字, 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年,加翰林 集贤学士,同领会同馆事。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 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帝嘉纳之。二十四年,拜 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巨夫荐赵孟 𫖯等二十馀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三十年, 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爱之。大德 八年,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年,以亢旱应 诏陈弭灾之策,其目有五:曰敬天,曰尊祖,曰清心,曰 持体,曰更化。帝皆然之。皇庆二年,诏巨夫偕平章政 事李孟、偕参知政事许师敬议行贡举法。巨夫建言 “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巨 夫草诏行之。三月,以病乞还。居五年卒,年七十。泰定 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进封楚国公,谥文宪。

    赵孟𫖯

    按《元史赵孟𫖯传》:“孟𫖯,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 之后也。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掺笔立就。宋 亡家居,益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 巨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𫖯,以之入见。孟𫖯 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 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𫖯草诏颁天下,帝” 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授兵部郎中,迁集 贤直学士。帝欲使孟𫖯与闻中书政事,孟𫖯固辞。有 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 益。延祐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 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六年,得请南归。至治元年,英宗 遣使即其家俾书《孝经》。二年,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 公,谥文敏。孟𫖯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 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 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 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 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𫖯之才, 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 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袁桷

    按《元史袁桷传》:“桷字伯长,庆元人,宋同知枢密院事 韶之曾孙。为童子时,已著声,部使者举茂才异等,起 为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阎复、程文海、王构荐为翰 林国史院检阅官。时初建南郊,桷进十议曰:‘天无二 日,天既不得有二,五帝不得谓之天,作《昊天五帝议》。 祭天岁或为九,或为二,作《祭天名数议》。圜丘不见于’” 《五经》,郊不见于《周官》,作《圜丘非郊议》。后土,社也,作《后 土即社议》。三岁一郊,非古也,作《祭天无间岁议》。燔柴 见于古经,《周官》以禋祀为天,其义各有旨,作《燔柴泰 坛议》。祭天之牛角茧栗,用牲于郊,牛二。合配而言之, 增群祀而合祠,非周公之制矣,作“《郊不当立从祀议》。 郊,质而尊之义也;《明堂》,文而亲之义也,作《郊明堂礼 仪异制议》。郊用辛,鲁礼也,卜不得常为辛,作《郊非辛 日议》。北郊不见于《三礼》,尊地而遵北郊,郑元之说也, 作《北郊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 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 书,历两考,迁待制,又再任,拜集贤直学士。久之,移疾 去官,复仍以直学士召入集贤。未几,改翰林直学士、 知制诰、同修国史。至治元年,迁侍讲学士。泰定初,辞 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所著有 《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泰定四年,卒,年六十一。赠 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 陈留郡公,谥文清。

    齐履谦

    按《元史齐履谦传》:“履谦字伯恒。父义,善算术。履谦生 六岁,从父至京师。七岁读书一过即能记忆。年十一, 教以推步星历,尽晓其法。十三从师,闻圣贤之学,自 是以穷理为务,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十六年, 补星历生。二十九年,授星历教授。仁宗即位,嘉尚儒 术,台臣言履谦有学行,可教国学子弟。擢国子监丞”, 改授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与吴澄并命,时号“得人。”每 五鼓入学,风雨寒暑,未尝少怠,其教养有法,诸生皆 畏服。未几,复以履谦签太史院事。自履谦去国学,吴 澄亦移病归,学制稍为之废。延祐元年,诏择善教者, 于是复以履谦为国子司业。履谦律身益严,教道益 张,每斋置伴读一人为长,虽助教阙员,而诸生讲授 不绝。时命国子生岁贡六人,以入监先后为次第。履 谦曰:“不考其业,何以兴善而得人?”乃酌旧制,立升斋、 积分等法,每季考其学行,以次递升,既升上斋,又必 逾再岁,始与私试。孟月、仲月试经疑经义,季月试古 赋诏诰章表策,蒙古、色目试明经策问,辞理俱优者 一分,辞平理优者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人为额。然后集贤、礼部定其艺业及格者六 人,以充岁贡。三年不通一经,及在学不满一岁者,并 黜之。”帝从其议。自是人人励志,多文学之士。天历二 年九月卒。履谦笃学勤苦,家贫无书。及为星历生,在 太史局,会秘书监辇亡宋故书,留置本院,因昼夜讽 诵,深究自得,故其学博洽精通,自六经诸史、天文、地 理、礼乐律历,下至阴阳五行、医药卜筮,无不淹贯。尤 精经籍,著《大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卷, 《论语言仁通旨》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旨略》二 卷,《易本说》四卷,《春秋诸国统纪》六卷。以“皇极”之名见 于《洪范》,“皇极”之数始于邵氏《经世书》,数非“极也,特寓 其数于极耳。”著《经世书入式》一卷,《经世书》有内外篇, 内篇则因极而明数,外篇则由数而会极,著《外篇微 旨》一卷。至顺三年五月,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 军,追封汝南郡公,谥文懿。

    臧梦解

    按《元史臧梦解传》:“梦解,庆元人。宋末中进士第,未官 而国亡。至元十三年,授奉训大夫。浙东宣慰司举梦 解才兼儒吏,可试州郡,朝廷是之,授息州知州。未行, 改知海宁州。时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按行至其州, 见梦解刚直廉正,而学有渊奥,政平讼简,为诸州县 最,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二十七” 年,御史苟宗道举其名上闻,除同知桂阳路总管府 事。三十年,擢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大德六 年,迁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以亚中大夫、湖南宣 慰副使致仕。至元元年卒。梦解博学洽闻,为时名儒, 然不少迂腐,而敏于政事,其操守尤为介特。所著书 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梦解尝自号鲁山大夫, 士之称之者不以官,皆曰“鲁山先生”云。

    元明善

    按《元史元明善传》:“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资颖悟 绝出,读书过目辄记,诸经皆有师法,而尤深于《春秋》。 弱冠游吴中,已名能文章。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 两学正,辟掾行枢密院。时董士选佥院事,待之若宾 友,不敢以曹属御之。及士选陞江西左丞,又辟为省 掾。仁宗居东宫,首擢为太子文学。及即位,改翰林待” 制,与修《成宗实录》,升翰林直学士。诏节尚书经文,译 其关政要者以进。明善举宋忠臣子集贤直学士文 陞同译,润许之。书成,每奏一篇,帝必称善曰:“二帝三 王之道,非卿莫闻也。”修《武宗实录》,又升翰林侍讲学 士,改礼部尚书。正孔氏宗法。以宣圣五十五世孙思 晦袭封衍圣公事,上制可之。擢参议中书省事,修《仁 宗实录》。英宗亲祼太室,礼官进祝册,请署御名,命明 善代署者三,眷遇之隆,当时莫并焉。至治二年卒于 位。泰定间,赠资善大夫,追封清河郡公,谥曰文敏。明 善早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汉间,晚益精诣,有文集行 世。初在江西、金陵,每与虞集剧论以相切劘。明善言: “集治诸经,惟朱子所”定者耳,自汉以来先儒所尝尽 心者,考之殊未博。《集》亦言:“凡为文辞,得所欲言而止, 必如明善云,若雷霆之震惊,鬼神之灵变,然后可非 性情之正也。”明善一子晦荫,受峡州路同知,早卒。

    虞集

    按《元史虞集传》,“集字伯生,曾祖刚简,尝与临卭魏了 翁,成都范仲黼、李心传辈讲学蜀东门外,得程朱氏 微旨,著《易》《诗》《书》《论语说》以发明其义,蜀人师尊之。祖 㠭,亦以文学知名。父汲,翰林院编修官。娶杨氏,国子 祭酒文仲女。咸淳间,文仲守衡,以汲从,未有子,为祷 于南岳。集之将生,文仲晨起衣冠,坐而假寐。梦一道” 士至前,牙兵启曰:“南岳真人来见。”既觉,闻甥馆得男, 心颇异之。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 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欧 苏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 读诸经,通其大义矣。文仲世以《春秋》名家,而族弟参 知政事栋,明于性理之学,杨氏在室,即尽通其说,故 集与弟盘皆受业家庭,出则以契家子从吴澄游,授 受具有源委。左丞董士选自江西除南行台中丞,延 集家塾。大德初,以大臣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 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 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丛他馆,生 多相率诣集请益。丁内艰,服除,再为助教,除博士,监 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 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 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仁宗在东宫,传旨谕集 勿竟其事。集以刘生失礼状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刘 生。仁宗更以集为贤。即位,迁集贤修撰。因会议学校, 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 于成德达材者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 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 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 之士,无所闻见,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 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 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诚恳恻以 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夫操 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 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延致 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则 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 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 者矣。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泰定初,考 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 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 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 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 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 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除国子司业,迁秘书少 监。天子幸上都,以讲臣多高年,命集与集贤侍读学 士王结执经以从。自是岁尝在行。经筵之制,取经史 中切于心德治道者,用《国语》《汉文》两进读。润译之际, 患夫“陈圣学者未易于尽其要,指时务者尤难于极 其情,每选一时精于其学者为之,犹数日乃成一篇, 集为反复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后得以无忤。其 辞之所达,万不及一,则未尝不退而窃叹焉。”拜翰林 直学士,俄兼国子祭酒。文宗在潜邸已知集名,既即 位,命集仍兼经筵。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仿《唐、宋会要》 修《经世大典》,命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 裁。集言:“礼部尚书马祖常多闻旧章,国子司业杨宗 瑞素有历象地理、记问度数之学,可共领典。翰林修 撰谢端、应奉苏天爵、太常李好文、国子助教陈旅、前 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王士点俱有见闻,可助 撰录。庶几是书早成。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既上 进,以目疾丐解职,不允。御史中丞赵世安乘闲为集 请曰:“虞伯生久居京师,甚贫,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 医。”帝怒曰:“一虞伯生,汝辈不容耶!”帝方向用文学,以 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故重 听其去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 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 委曲尽言,或随事规谏。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 七。封仁寿郡公。

    虞盘

    按《元史虞集传》,“弟盘,字仲常,延祐五年,第进士,授吉 安永丰丞。丁父忧,除湘乡州判官。秩满,除嘉鱼县尹。 盘已卒。盘幼时,尝读柳子厚《非国语》,以为《国语》诚可 非,而柳子之说亦非也。著《非非国语》,时人已叹其有 识。《诗》《书》《春秋》皆有论著,而《春秋》乃其家学。故尤善读 吴澄所解诸经义,辄得其旨趣所在,澄亟称之。其为” 人方正,虽《集》亦严惮之。然不幸年不及艾而卒。

    吴莱

    按《元史黄溍传》:同郡吴莱,字立夫,集贤大学士直方 之子也。天资绝人,七岁能属文,凡书一经目辄成诵。 尝往族父家,日易《汉书》一帙以去。族父迫扣之,莱琅 然而诵,不遗一字。三易他编皆如之,众惊以为神。延 祐七年,以《春秋》举上礼部,不利,退居深袅山中,益穷 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六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 传授谱》一卷,《古职方录》八卷,《孟子弟子列传》二卷,《楚 汉正声》二卷,《乐府类编》一百卷,《唐律删要》三十卷,《文 集》六十卷,他如《诗传科条》《春秋经说》《胡氏传证误》,皆 未脱。槁以御史荐,调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年四十 有四,君子惜之。

    李好文

    按《元史李好文传》,“好文,字惟中,大名之东明人。登至 治元年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 定四年,除太常博士。会盗窃太庙神主,好文言:在礼, 神主当以木为之,金玉祭器宜贮之别室。”又言:“祖宗 建国以来七八十年,每遇大礼,皆临时取具,博士不 过循故事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为集礼,而乃令各省 及各郡县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礼乐自朝廷出, 郡县何有哉?”白长院者选僚属数人,仍请出架阁文 牍,以资采录。三年书成,凡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迁 国子博士。丁内忧,服阕,起为国子监丞,拜监察御史。 至正元年,除国子祭酒。四年,改礼部尚书,与修辽、金、 宋史,除参议中书省事。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 堂,命皇太子入学,以右丞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 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力辞, 上书宰相曰:“三代圣王,莫不以教世子为先务。盖帝 王之治本于道,圣贤之道存于经,而传经期于明道, 出治在于为学。关系至重,要在得人。自非德堪范模, 则不足以辅成德性;自非学臻阃奥,则不足以启迪 聪明。宜求道德之鸿儒,仰成国家之盛事。而好文天 资本下,人望素轻,草野之习,而久与性成;章句之学, 而寖以事废。骤膺重托,负荷诚难,必别加选抡,庶几 国家有得人之助,而好文免妨贤之讥。”丞相以其书闻,帝嘉叹之,而不尤其辞。好文言欲求二帝、三王之 道,必“由于孔氏。”其书则《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乃 摘其要略,释以经义。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有关治 体而协经旨者,加以所见,仿真德秀《大学衍义》之例, 为书十一卷,名曰《端本堂经训要义》,奉表以进。诏付 端本堂,令太子习焉。好文又集历代帝王故事,总百 有六篇,以为太子问安馀暇之助。又取古史自三皇 迄金、宋,历代授受,国祚久速,治乱兴废为书,曰《大宝 录》。又取前代帝王是非善恶之所当法当戒者为书, 名曰《大宝龟鉴》,皆录以进焉。久之,升翰林学士承旨, 阶荣禄大夫。十六年复上书皇太子,其言曰:“臣之所 言,即前日所进经典之大意也。殿下宜以所进诸书, 参以《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推而行之, 则万几之政,太平之治不难致矣。”皇太子深敬礼而 嘉纳之。后屡引年乞致仕,辞至再三,遂拜光禄大夫、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禄终 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