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396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九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九十六卷目录
元史部汇考一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十三则 成宗元贞二则 大德四则 武宗至大三则 仁宗
皇庆二则 延祐二则 英宗至治三则 泰定帝泰定二则 文宗至顺三则 顺帝元统
二则 至元一则 至正六则〉
明〈太祖洪武一则〉
元史部汇考二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正史考〉
焦竑经籍志〈正史〉
春明梦馀录〈元史〉
元史部艺文一
修元史记 明宋濂
进元史表 李善长
与王待制书 徐一夔
读元史 王世贞
元史部艺文二〈诗词〉
兴圣殿进史 元黄清老
十二月雪寒奉旨赐宴史局 张翥
次韵王师鲁待制史院题壁 周伯琦
赠同院诸公 杨载
十月九日诣天光门上三朝实录 范梈
史馆独坐 揭傒斯
奉诏总裁元史送纂修操公琬病归
明宋濂
奉天殿进元史 高启
送吕君采元史北平 李宗颐
元宫词〈六首〉 杨子器
元史部纪事
元史部杂录
经籍典第三百九十六卷
元史部汇考一
元
世祖中统三年敕王鹗及孟攀鳞等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三年八月戊申。敕王鹗集廷 臣商榷史事。鹗等乞以先朝事迹录付史馆 按《孟 攀鳞传》。中统三年。授翰林待制。同修国史。
至元元年二月敕选儒士编修国史九月立翰林国史院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二月辛亥,敕选儒士编 修国史。九月壬申朔,立翰林国史院。”
至元五年,以史天泽、贾居贞等纂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贾居贞传》:“至元五年,同 丞相史天泽等纂修国史。”
至元六年,始置“起居注,如古左右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至元六年。始置 起居注、左右补阙。掌随朝省台院诸司凡奏闻之事。 悉记录之。如古左右史。”
至元九年,以归旸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归旸传》,“至元九年,迁翰 林直学士,同修国史。”
至元十年,以耶律铸监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耶律楚材传》,“子铸,至元 十年,迁平章军国重事,诏监修国史。”
至元十三年六月,诏作《平金》《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 记,命耶律铸监修国史畅师文上《平宋事迹》。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三年六月戊寅,诏作《平金 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记》,仍命平章军国重事耶律 铸监修国史。” 按《畅师文传》:至元十二年,伯颜攻宋, 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十三年,编平宋事迹上之。 至元十五年,以给事中及左右补阙兼修起居注。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至元十五年,改 陞给事中兼“起居注”、《左右补阙》改为“《左右侍仪》奉御 兼修起居注。”
至元十九年,仍以耶律铸监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九年十月辛卯,以平章军 国重事、监修国史耶律铸为中书左丞相。”
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撒里蛮请以“畏”“吾”字翻译《累 朝实录》。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翰林承旨 撒里蛮言,“国史院纂修太祖累朝实录,请以畏吾字 翻译,俟奏读然后纂定。”从之。
至元二十四年,王约请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王约传》,至元二十四年, 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首请建储及修史事至元二十五年二月,撒里蛮等进读祖宗实录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五年二月庚申,司徒撒 里蛮等进读祖宗实录。帝曰:“太宗事则然,睿宗少有 可易者,定宗固日不暇给,宪宗汝独不能忆之耶?犹 当询诸知者。”
至元二十七年十月,进《太宗实录》。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壬戌,大司徒 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元鲁带进《太宗实录》。”
至元三十年七月,敕“中书省官监修《国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十年七月丁巳,敕中书省 官一员监修国史。”
成宗元贞元年命采访先朝圣政以备史官之纪述付时政记于史馆以备纂录以王约董俊姚燧赵孟𫖯等修国史及先帝实录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李孟传》,“成宗立,首命采 访先朝圣政,以备史官之纪述,陕西省使孟讨论编 次,乘驿以进。” 按《王约传》,“至元二十四年,拜监察御 史,授承务郎,首请建储及修史事。成宗即位,请行赠 谥之典,以旌忠勋,付时政记于史馆,以备纂录,拜翰 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按《董俊传》,“子文用,成 宗即位”诏修先帝实录,升资德大夫知制诰,兼修国 史。 按《姚燧传》,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 录》。 按《赵孟𫖯传》,至元二十九年,出同知济南路总 管府事,因修《世祖实录》,召孟𫖯还京师,有上书“国史 所载不宜使孟𫖯与闻者,诏以赵子昂世祖皇帝所 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 此属呶呶何也?”俄赐钞五百锭,谓侍臣曰:“中书每称 国用不足,必持而不与,其以普庆寺别贮钞给之。” 按《孛术鲁翀传》,修《世祖实录》,姚燧首以翀荐。
元贞二年,进所译《太宗》《宪宗》《世祖实录》。
按《元史成宗本纪》:元贞二年十一月己巳,兀都带等 进所译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 睿顺圣太后所生,何为亦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 宗已还自军中,所纪月日,前后差错。又别马里思丹、 炮手亦思马因泉,府司皆小事,何足书耶?
大德五年以唐仁祖兼修国史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唐仁祖传》,“大德五年,再 授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 大德八年,撒里蛮进金书《世祖实录》节文及汉字实 录。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八年二月甲辰,翰林学士承 旨撒里蛮进金书《世祖实录》节文一册,汉字实录八 十册。”
大德十年以畅师文同修《国史》。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畅师文传》,“大德十年,转 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
大德十一年七月,以塔剌海监修《国史》。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十一年七月丁丑,以中书左 丞相塔剌海为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
武宗至大元年三月命纂修顺宗实录四月以塔思不花监修国史是年修成宗实录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元年三月己卯,命翰林国史 院纂修《顺宗实录》,四月丙子,授右丞相塔思不花上 柱国,监修国史。” 按《邓文原传》,“文原年十五,通《春秋》, 至大元年,复为修撰《成宗实录》。” 按《畅师文传》,“至大 元年修《成宗实录》,赐钞一百定不受。” 按《程巨夫传》, “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 按《元明善传》:“与修成宗、顺 宗实录,升”翰林直学士
至大二年,命脱虎脱监修《国史》,以耶律希亮兼修国 史。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二年十一月丁酉,太尉、尚书 右丞相脱虎脱监修国史。”〈按脱虎脱或作脱脱者非〉按《耶律希亮 传》:“至大二年,武宗访求先朝旧臣,授翰林学士承旨, 知制诰,兼修国史。希亮以职在史官,乃类次世祖嘉 言善行以进。英宗取其书置禁中。”
至大四年,仁宗命修先帝《实录》及累朝《皇后功臣列 传》。
按《元史武宗本纪》,不载 按《仁宗本纪》,至大四年三 月,即皇帝位,五月“丙子,命翰林国史院纂修先帝实 录及累朝皇后功臣列传,俾百司悉上事迹。”
仁宗皇庆元年以程巨夫等修武宗实录以李孟兼修国史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程巨夫传》,“皇庆元年修 《武宗实录》。” 按《元明善传》,“奉旨出赈河南饥,还修《武 宗实录》。” 按《杨载传》,“载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 修官,与修《武宗实录》。” 按《李孟传》,“皇庆元年正月,授 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
皇庆二年,诏遴选贤士纂修《国史》,以畅师文同修国 史。
按《元史仁宗本纪》,皇庆二年四月甲申,“诏遴选贤士, 纂修国史。” 按《畅师文传》,“皇庆二年,复召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同修国史。”
延祐元年二月以合散监修国史三月以铁木迭儿监修国史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元年二月壬午,以合散为中 书右丞相,监修国史。三月己酉,以铁木迭儿录军国 重事,监修国史。”
延祐七年,定置修起居注凡四员。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给事秩正四品, 延祐七年仍四品。后定置给事中兼修起居注二员, 右侍仪奉御同修起居注一员,左侍仪奉御同修起 居注一员,令史一人,译史四人,通事兼知印二人。”
英宗至治元年修仁宗实录
按《元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曹元用传》,“拜中奉大夫, 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实录》。” 按《元明 善传》,“陞翰林学士,预修《仁宗实录》。”
至治二年,以李之绍同修《国史》。
按《元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李之绍传》:“至治二年,升 翰林侍讲学士,同修国史。”
至治三年,进《仁宗实录》。
按《元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拜住传》:至治三年春二 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 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 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 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 书之,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泰定帝泰定元年修英宗实录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 按《吴澄传》,“泰定年,澄有 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 即称疾不出。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国史院,仍 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罢即出城,登舟去。中书闻之,遣 官驿追,不及而还。” 按《曹元用传》,元用兼经筵官,预 修《英宗实录》。 按《马祖常传》,祖常书预修《英宗实录》, 又译《皇图大训》《承华事略》,又编集《列后金鉴千秋记 略》以进,受赐优渥。 按廉惠山《海牙传》,“预修《英宗实 录》。”
泰定三年,以张圭修《国史》。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 按《张圭传》,“泰定三年,拜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文宗至顺元年以苏天爵修武宗实录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 按《苏天爵传》,“至顺元年预 修武宗实录。”
至顺二年,诏增修太祖以来事迹,命赵世延、虞集领 其事。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奎章阁以纂修《经世大 典》,请从翰林国史院取《脱卜赤颜》一书,以纪太宗以 来事迹。诏以命翰林学士承旨押不花、塔赤海牙。押 不花言,“《脱卜赤颜》事关秘禁,非可令外人传写,臣等 不敢奉诏。”从之。 按《虞集传》,以累朝故事有未备者, 请以翰林国史院修祖宗实录。时百司所具事迹,参 订翰林臣言于帝曰:“《实录》法不可传于外,则事迹亦 不当示人。”又请以国书脱卜赤颜事,增修太祖以来 事迹。承旨塔失海牙曰:“脱卜赤颜非可令外人传者。” 遂皆已。赵世延、虞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 至顺四年,以伯颜监修国史。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 按《顺帝本纪》,至顺四年六 月,“即皇帝位于上都。辛未,命伯颜为太师、中书右丞 相、上柱国、监修国史。”
顺帝元统元年以王结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元等修四朝实录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王结传》,“元统元年,拜翰 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 元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拜中书左丞。” 按《欧阳元 传》,“元统元年,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
“元统二年,以苏天爵、谢端、成遵等修三朝实录。”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苏天爵传》,“元统元年,复 拜监察御史。明年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 按 《谢端传》,“以选为国子司业,遂为翰林直学士,阶大中 大夫,预修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时称其有史 才。” 按《成遵传》,“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泰定、明 宗、文宗三朝”《实录》
至元二年以拜住监修国史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拜住传》:“至元二年十月, 进右丞相,监修国史。”
至正元年李稷请以起居注所书付史馆以备纂修之实
按《元史李稷传》:“至正初,入为监察御史,言侍御史、给 事中、起居注须任端人直士,书百司奏请及帝所可 否,月达省台,付史馆,以备纂修之实。”
至正四年,以阿鲁图监修《国史》。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阿鲁图传》:“至正四年五 月,诏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至正七年三月,复令给事中专掌奏事,授国史纂修。 是年申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传。”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七年三月甲辰,中书省臣言, “世祖之朝,省台院奏事,给事中专掌之,以授国史纂 修。近年废弛,恐万世之后,一代成功,无稽考,乞复旧 制。”从之。
至正八年,诏翰林国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传。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八年春正月辛亥,诏翰林国 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传,学士承旨张起岩、学士杨 宗瑞、侍讲学士黄溍为总裁官,左丞相太平左丞吕 思诚领其事。” 按《吕思诚传》:“再任左丞,知经筵事,提 调国子监,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荣 禄大夫,总裁《后妃功臣传》。会稡《六条政类》,帝赐玉带, 眷顾弥笃。” 按《太平传》:太平拜左丞相,朵而只为右 丞相,太平辞,帝不允。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 命太平同监修国史,盖异数也。 按《隐逸杜本传》:“时 有张枢者,亦屡征不起,至正七年,申命史臣纂修《本 朝后妃功臣传》,复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 国史院编修官。召枢俾与讨论,复避不就,使者强之 行,至杭州,固辞而归。〈按本纪作八年传作七年今从本纪〉 至正二十五年,以伯撒里监修《国史》。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五年九月壬午,诏以伯 撒里为太师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
至正二十七年,以帖里帖木儿同监修《国史》。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丁酉,命帖 里帖木儿同监修国史。”
明
太祖洪武二年诏修元史
按《圣君初政记》:“二年,诏修《元史》,命李善长为监修,宋 濂等为总裁。”
按《明外史宋濂传》,“洪武二年,召充元史总裁官,除翰 林院学士。” 按《陶凯传》,“洪武初,以荐征入同修元史, 书成授翰林应奉。” 按《曾鲁传》,“洪武初,召鲁为纂修 《元史》总裁官,撰辑功最多,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 按《王艮传》,“有高逊志者,艮座主也。洪武初,征修元史, 入翰林为编修,累迁侍讲学士。” 按《儒林汪克宽传》, “洪武初,以”礼币征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受官,固 辞老疾,乃赐银币,给驿还。 按《赵汸传》:“太祖既定天 下,诏修《元史》,征汸预其事,书成辞归,学者称东山先 生。” 按《文苑胡翰传》:洪武初,聘修元史,书成,受赉归。
按《贝琼传》,“洪武初,聘修《元史》,既成,受赐归 。” 按高
《启传》:洪武初,被荐,偕同县谢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 国史编修官。 按《赵埙传》:“埙字伯友,新喻人,好学,工 属文。元至正中,举于乡,为上游教谕。”洪武二年,太祖 将修元史,谕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其十三朝实录。国 虽亡,事当纪载,况史识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乃命 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 判王祎为总裁官。征山林遗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 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汸、张文海、徐尊生、黄篪、傅 恕、王锜、傅著、谢徽为纂修官,而埙与焉。以是年二月 开局天界寺,取元《经世大典》诸书,用资参考。至八月 成,诸儒并赐赉遣归,而顺帝一朝,史犹未备。乃命儒 士欧阳佑等往北平采其遗事。明年二月还朝。诏重 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征四方文学士十四 人,埙复与焉。十四人者,埙及朱右、贝琼、朱廉、王彝、张 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殷弼、俞寅也。 先后纂修三十人,两局并与者,埙一人而已。阅六月 书成。诸儒多授官,惟埙及朱右、朱廉不受归。寻诏修 《日历》,授翰林编修,始与埙同纂修者,汪克宽、陶凯、曾 鲁、高启、赵汸、贝琼、高逊志并有传。今自宋僖以下可 考者,附着于篇。宋僖字无逸,馀姚人。元繁昌教谕。史 事竣,命典福建乡试。陈基,字敬初,临海人。召修《元史》, 赐金而还。张文海,鄞人。与同里傅恕并入史馆。徐尊 生,字大年,淳安人。《元史》成,受赐归,复同修日历,后授 翰林应奉文字。傅恕字如心,学通经史。洪武二年,诣 阙陈治道十二策。太祖嘉之,遂命修《元史》。事竣,授博 野知县。邬斯道字继善,慈谿人。洪武中,被荐授石龙 县知县。傅著字则明,长洲人。史成,历官知府。谢徽字 元懿,长洲人。史成,授国史院编修。朱右字伯贤,临海 人。洪武初,宋濂荐修《元史》归,复征修《日历》《宝训》,授编 修。朱廉,字伯清,义乌人。洪武初,《元史》成,不受官归。寻 征修《日历》,除翰林编修。王彝,字常宗,《元史》成,赐银币, 还,又以荐入翰林。张孟兼,浦江人,名丁,以字行。史成, 授国子学录,历太常丞。李汶,字宗孟,当涂人。史成,除 巴东知县。张宣,字藻重,江阴人。洪武初,预修《元史》,授 翰林编修。张简,字仲简,吴县人。洪武三年荐修《元史》。 杜寅字彦正,吴县人。史成,官岐宁卫知事。 按《王祎 传》,“洪武二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书成,擢翰林 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元史部汇考二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正史考》
《元史》二百十卷。
太祖先命李善长、宋濂、王祎等修。后命宋濂等编修。
《元史本末》 卷。
谢铎著
《元史续编》 卷
《张九韶著》。韶,临江人。
《元史举要》 卷。
俱右赞善陈济著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苏天爵著。天爵字伯修,赵郡人。弱冠时即有志著书。初为国子学生,仕至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时有馀暇,笔札又富,乃博取中朝巨公文集而日录之。凡有元臣世卿墓表、家传,往往见诸篇帙中。及夫闲居纪录,师友讲说,于元初以来文献足征者,汇而萃之,始疏其人若干,属以其事。
《焦竑经籍志》
《正史》
《元史》二百十卷。〈注〉宋濂:
《元史补遗》十二卷。
《元朝秘史》十二卷。
《元平宋录》十卷。
《元史外闻》十卷。
《元史续编》十六卷。〈注〉胡粹中。
《元史节要》二卷。〈注〉张美和:
《庚申外史》二卷。
《春明梦馀录》
《元史》
《元史》二百十卷。
洪武元年,上命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为总裁,征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汸、陶凯、高启等同修《元史》。自元统至正间,事无可据,遣儒士欧阳佑等诣北平采访,明年再修,仍命濂、祎总裁,而以赵埙、朱右、贝琼、张孟兼等同修。然备员而已,笔削皆取上裁,且见文稍深古者,辄芟去曰:“恶用是” 独即旧志为书“可矣。” 时杨维桢年七十馀。亦聘至修史。史成作《老客妇吟》见意放归。
元史部艺文一
《修元史记》宋·濂
洪武元年秋八月,上既平定朔方,九州攸同,而金匮 之书悉输于秘府。冬十有二月,乃召儒臣发其所藏, 纂修《元史》,以成一代之典,而臣濂、臣祎实为之总裁。 明年春二月丙寅开局,至秋八月癸酉书成。《纪》凡三 十有七卷,《志》五十有三卷,《表》六卷,《传》六十有三卷。丞 相宣国公臣善长率同列表上,已经御览。至若顺帝 “之时,史官职废,皆无实录可征,因未得为完书。”上复 诏仪曹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国上之。又明 年春二月乙丑开局,至秋七月丁亥书成,又复上进。 以卷计者,“纪十、表二、传三十又六。”凡前书有所未备, 颇补完之。其时与编摩者,则臣赵埙、臣朱右、臣贝琼、 臣朱世廉、臣王廉、臣王彝、臣张孟兼、臣高逊志、臣李 懋臣张宣臣李汶、臣张简、臣杜寅、臣俞寅、臣殷弼而 总其事,仍臣濂与臣祎为合,前后二书复釐分而附 丽,共成二百一十卷。旧所纂录之士,其名见于表中 者,或仕或隐,皆散之四方,独埙能始终其事云?昔者 唐太宗以开基之主,干戈甫定,即留神于《晋书》,敕房 元龄等撰次成编,人至今传之。肆惟皇上龙飞江左, 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大统既正,亦诏修前代之史以 为世鉴。古今帝王能成大业者,其英见卓识,若合符 节盖如是。呜呼盛哉!苐臣濂等以荒唐缪悠之学,义 例不明,文词过陋,无以称塞诏旨之万一。夙夜揣分, 无任战兢!今镂板讫功,谨系岁月次第于《目录》之左, 庶几博雅君子相与刊定焉。洪武三年十月十三日 史臣金华宋濂谨记。
《进元史表》李善长
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 太子少师、宣国公臣李善长等言:“伏以纪一代以为 书,史法相延于迁、固,考前王之成宪,周家有监于夏、 殷。盖因已往之废兴,用作将来之法戒。惟元氏之有 国,本朔漠以造家。事兵戈而争强,并部落者十世;逐 水草而为食,擅雄长于一隅。逮至成吉思之时,聚会” 斡难河之上。方尊位号,始定教条。既近取于乃蛮,复 远攻于回纥。渡黄河以蹴西夏,逾居庸以瞰中原。太宗继之,而金源为墟。世祖承之,而宋箓遂讫。立《经》陈 纪,用夏变夷。肆宏远之规模,成混一之基业。爰及成 仁之主,见称愿治之君。唯祖训之式遵,思《孙谋》之是 遗。自兹以降,亦号“隆平。”丰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历 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至正之朝。徒玩细娱,浸 忘远虑。权奸蒙蔽于外,嬖幸蛊惑于中。周纲遽致于 陵迟,汉网实因于疏阔。由是群雄角逐,九域瓜分。风 波徒沸于重溟,海岳竟归于真主。臣善长等诚惶诚 恐,稽首顿首。钦惟皇帝陛下,奉天承运,济世安民。建 万世之丕图,绍百王“之正统。大明出而爝火息,率土 生辉;迅雷鸣而众响销,鸿音斯播。载念盛衰之故,乃 推忠厚之仁,佥言实既亡而名亦随亡,独谓国可灭 而史不当灭,特诏遗逸之士,欲求论议之公,文辞勿 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苟善恶了然在目,庶劝 惩有益于人。此皆天语之丁宁,足见圣心之广大。”于 是命翰林学士臣宋濂、待制臣王祎协恭刊裁,儒士 臣汪克宽、臣胡翰、臣宋僖、臣陶凯、臣陈基、臣赵埙、臣 曾鲁、臣赵汸、臣张文海、臣徐遵生、臣黄篪、臣傅恕、臣 王锜、臣传著臣谢徽、臣高启,分科修纂。上自太祖,下 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馀卷粗完之史。若 自元统以后,则其载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续编 而上送。愧其才识之有限,弗称三长;兼以纪述之未 周,殊无寸补。臣善长忝司钧轴,幸睹成书。信传信而 疑传疑,仅克编摩于岁月;笔则笔而削则削,敢言褒 贬于《春秋》。仰尘乙夜之观,期作千秋之鉴。所撰《元史 本纪》三十七卷、《志》五十二卷、《表》六卷、《传》六十二卷、《目 录》二卷,通计一百六十一“卷,凡一百三十万六千馀 字。谨缮写装潢成一百二十册,随表上进以闻。臣善 长下情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臣善长等诚惶诚恐,顿 首顿首谨言。洪武二年八月十一日,银青荣禄大夫、 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 公臣李善长上表。”
《与王待制书》徐一夔
前年冬,执事自漳州被召纂修《元史》。去年二月道过 钱塘时,仆亦自天台襄事而还,天遂良觌,邂逅于候 潮门憧憧往来之地。接手道间阔,外执事以使者催 促之亟,仆亦不得从容听教,不胜怏快。分手之后,仆 以连岁奔播之馀,生事寥落,且有寒湿脚疾之苦。远 适海隅,觅一馆谷之地,聊用养痾。旋闻文斾至京,擢 居次对之职,与金华宋公同领总裁之命,歆艳歆艳! 今上甫革元命,即取十四帝一百六十三年之事,修 成一代不刊之书,所谓国可灭,史不可灭者,于今见 之,甚盛典也。而执事常调,用称其材,然亦不可不谓 之千载一遇。去冬,有人来自京云:“置局以来,未满一 岁。自元太祖至宁宗,一十三朝一百”三十七年之事, 悉已本据《实录》修成上进。局中秉笔之士,或已就官, 或已还山去矣。独顺帝一朝三十六年之事,以无实 录可据,分遣使者搜访故都图籍、列郡文移,有关于 三十六年之政体者,俱收并录,以备采择,足成一代 之书。迩者官吏踵门,传至浙省官僚之命,云“朝廷以 史事见征”,盖以此也。且云执事以仆为善叙事,荐之 当路。夫为总裁,荐人以预纂修,此固其职。向者道语 之时,执事不以仆为不材,已欲引而置之纂修之列, 仆固常敷露实情以辞之。今执事又何为而有意于 区区不材且病之人也?窃尝思之,近世之论史者,多 谓莫切于日厝。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寿中,史 官姚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史官撰 日历。日历之设,虽曰权幸用事,姑以是为创槁之具, 其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有 《春秋》遗法。而起居注之设,亦专以甲子起例,盖记事 之法,无逾此也。往宋极重史事,日历之修,必诸司关 白。如诏诰政令,则三省必录;如兵机边事,枢庭必报, 百官之拜罢,刑赏之与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 经筵之论答,臣僚之转对,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 囊封匦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于政体 者,必随日以录,此《日历》之所以不可忽也。然又虑其 出于吏牍,未免讹谬,或一日之差,则后难考定,一事 之失,则后难增补,此欧阳公所以犹虑日历或至遗 失,奏请岁终监修、宰相点检修撰官日所录事,有隳 官失职者罚之,其于日历慎重如此。日历不至遗失, 则后日《会要》之修取于此,他年《实录》之修取于此,百 年之后纪志列传取于此,此宋氏之史所以为精确 也。仆之所陈,固执事之所熟知,有不待于赘说者,而 仆自有知,颇识元朝制度,文为务从简便,且闻史事 尤甚疏略,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 以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 据所得修《实录》而已。尚幸天历间诏修《经世大典》,虞 公集依《六典》为之,一代之典章文物稍备,其书止于 《天历》,而其事则可备十三朝之未备。前局之史,既有 《十三朝实录》可据,又有《经世大典》可以参稽,一时预 于纂修之士凡若干人。馀人虽不尽识,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辈又皆有史学,其成此 十三朝之史不难矣。今夫顺帝一朝三十六年之事, 既无实录可据,又无稽查之书,惟凭采访以足成之。 窃恐其事未必核也,其言未必“驯也,其首尾未必贯 串也,虽执事高材卓识,提纲挈领,有条而不紊。有如 向之诸公,或受官,或还山,既各散去,而欲不材且病 如仆者,承之于后,诚恐不能化臭腐为神奇,以副执 事之意。”有司不容见,辞逼上道。舟至嘉兴驿,贱疾大 作,行步不前,谨令侍史奉状上达左右,乞赐矜察,言 之当路,别求有史材者。成此盛典。不备。
《读元史》王世贞
“强”言“秦”,“富”言“隋”,“大”言“元”,盖只千古亡对焉。及其亡也, 若符合而鉴照也,势成于土崩而盗发于猬磔也。自 古帝王之兴,必有佐命之士与之相协以就勋,亦必 有乱命之士与之相角而不得遽就。佐命之功,天下 能知之;而乱命之功天下无能知之。是故秦之有陈、 项、武、李诸氏也,为汉先驱者也;隋之有杨、李、王、窦、萧、 薛诸氏也,为唐先驱者也。元之有张、陈、韩、明诸氏也, 为明先驱者也。当胜国之全盛也,欲以初起乌合之 众率然而与之抗,是以羊喂虎也。是故饵之以强,有 力者掎而角之,彼胜而我乘其弊也。然而屡相扼者, 彼虽未睹天命所向,至勤力残众,然所以阴益不浅 也。人主未见得天下之不易,则守成“之道或解,多好 盈而务远大,天下未见得人主之不易,则骜桀之气 犹存,多阴觊而轻举事,两贤扼而不下也。才智出,识 虑长,大,命既集之后,偃然而念休息,天下之民亦且 瞿然而悔兵革,荡涤秽志,上下兢兢以保治安,长为 汉为唐为明,而不复有嚣龂斗攘之患,则谁力也?”王 子曰:“余读元季丧乱”事,盖窃窥之焉。天之启明深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元史部艺文二〈诗词〉
《兴圣殿进史》元·黄清老
瑶编初进侍清光,日丽龙池昼刻长。堤柳染成春水 色,宫花并入御炉香。金壶洒露层阶滑,玉碗分冰广 殿凉。蒙瞍似知天意喜,凤笙新奏《五云章》。
《十二月二十七日雪寒奉旨赐宴史局》
张翥
圣旨恩荣六赐筵,玉音躬听相臣宣。史裁东观何殊 汉,人在瀛州总是仙。御酒如春浮浩荡,宫花与雪斗 婵娟。微生此日沾休泽,祇望丹宸祝万年。
《次韵王师鲁待制史院题壁》周伯琦
《大安》御阁势岧亭,华阙中天壮上京。虹绕金堤晴浪 细,龙蟠粉堞翠冈平。众星拱北乾坤大,万国朝元日 月明。分署玉堂清似水,箫韶时奏凤凰声。
《赠同院诸公》杨载
诏编国史有程期,正是诸郎儤直时。虎士守门宫杳 杳,鸡人传箭漏迟迟。窗间夜雨销银烛,城上春云压 彩旗。才大各称天下选,书成当继古人为。
《十月九日诣天光门上三朝实录》范梈
仪鸾簇仗满云端,玉钥初开众乐攒。三后龙光周典 册,群臣鹄立汉衣冠。炉香著日浮晴霭,宫树班霜试 晓寒。千骑前头都不避,祇传学士拜金銮。
《史馆独坐》揭傒斯
地敻天逾近,风高午尚寒。虚庭松子落,欹槛菊花干。 抚卷俱千古,忧时有万端。寂寥麟父笔,才薄欲辞官。
《予奉诏总裁元史送纂修操公琬病归》
明宋濂
“大明丽中天,流光照九有。僭乱皆削平,清净无纤垢。 垂衣坐法宫,充耳施纩黈。湛恩极霑霈,天地同高厚。 群臣再拜跪,齐上万年寿。”帝曰“《元有史》,是非尚纷糅。 苟不亟刊修,何以示悠久。宜简岩穴臣,学识当不苟。” 衮斧严义例,执笔来听受。使者行四方,持檄尽蒐取。 非惟收誉髦,最欲尊黄耇。余时奉诏来,君亦至锺阜。 一见双眼明。不翅蒙发蔀。大启金匮藏,一一共评剖 发。凡及“幽微胜”�“白与黝。奈何君有疾。临岐忍分手。 须记送君时”,《四月日丁丑》。
《奉天殿进元史》高启
诏预编摩辱主知。布衣亦得拜龙墀。书成一代存殷 鉴。朝列千官备汉仪。漏尽秋城催仗早,烛明春殿卷 帘迟。时清机务应多暇,阁下从容幸一披。
《送吕君采元史北平》李宗颐
八月乌啼海子桥,南来使客下青霄。云埋石室丹书 在,日落延秋翠辇遥。《麟史》未全归盛代,龟文犹得认 前朝。词臣载笔需文献,莫遣回车久寂寥。
===女,远随帝玺渡江来。〈世祖〉
宝刹新妆法事修,五台新刹欲同游。六宫侍女知多 少,太后床前早叩头。〈成宗〉
五花殿上锦筵收,换著春衣打步球。近日君王欢乐 惯,承恩多喜更多愁。〈武宗〉
请得西僧作帝师,君王跪拜不曾辞。宫娃亦有沙弥 相,争得君王看片时。〈泰定帝〉
上都宫女貌如花,妆束分明学内家。闻说怀王来接 驾,筵前重整旧琶琵。〈明宗〉
练槌髽髻紫头绳,金绣云肩翠玉缨。学舞天魔才摆 队,长安又领接番僧。〈顺帝〉
元史部纪事
《元史苏天爵传》:“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纪载,尝著 《国朝名臣事略》十卷。”
《马绍传》: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 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 必不能,然朕之府岂少此哉!”绍退至省,录圣训付太 史书之。
《姚燧传》:“元贞元年,燧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初 置校阅官,究核故事,燧与侍读高道凝总裁之。书成。 大德五年,授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
《董文用传》:“文用修先帝实录,升资德大夫,知制诰,兼 修国史。文用于祖宗世系功德,近戚将相世家勋绩, 皆记忆贯穿,史馆有所考究,质问应之无遗失。” 《揭傒斯传》:“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 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 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 湖南”帅赵淇雅号知人,见之惊曰:“他日翰苑名流也。” 程巨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巨夫因妻 以从妹。延祐初,巨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 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 叹曰:“是方可名史笔,若他人,直誊史牍尔。”
《王鹗传》: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首授翰林学士承旨,制 诏典章,皆所裁定。至元元年,加资善大夫。上奏:“自古 帝王得失兴废可考者,以有史在也。我国家以神武 定四方,天戈所临,无不臣服者,皆出太祖皇帝庙谟 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久而遗忘,宜置局纂 就实录,附修辽、金二史。”又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 文馆学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开创之后,设内外 学士院,史册烂然,号称“文治。堂堂国朝,岂无英才如 唐、宋者乎?”皆从之。始立翰林学士院,鹗遂荐李冶、李 昶、王磬、徐世隆、高鸣为学士。复奏立十道提举学校 官。
《儒学传》:郑滁孙弟陶孙,征至阙,奏对称旨,授翰林国 史院编修官。会纂修国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孙曰: “臣尝仕宋,宋是年亡,义不忍书,书之非义矣。”终不书, 世祖嘉之。
《明外史宋濂传》:“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 乃迁浦江。幼英敏善记,有乡先生延见之,抽架上杂 书,俾记五百言。濂以指按行,按毕成诵。乡先生大惊, 携就学于闻人梦吉,所通五经。其友胡翰曰:‘举子业 不足溷,景濂盍学古文辞乎’?乃往从吴莱学。已,游柳 贯、黄溍之门。两人皆大儒,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 中,授翰林编修,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馀年。太 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复有以刘基、章溢、叶琛荐 者,乃使使以书币征濂等四人。濂叹曰:“吾闻大乱极 而真人生,斯其时矣。”遂与基等俱入见。除江南儒学 提举,兼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 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俱被征, 基遂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 顾问。尝召讲《左氏春秋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 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 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进曰:“《尚书》二典三谟,帝 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 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 太祖悉称善。久之,以疾告归,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以 副天下之望。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 褒答焉。洪武二年召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院学士, 知制诰兼修国史。其明年,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 国子司业。坐议孔庙祀典忤旨,谪安远知县。旋召为 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皇太子一言动,濂皆以 礼法讽谕,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 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 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 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 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 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 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 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 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 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 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 武溺方技缪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 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 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 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 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 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 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 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 也。六年擢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欲使参 大政。辞曰:“臣少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濂 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曰“温树。”客 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 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帝笑 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惟举其善者曰: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 素上书万馀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 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 路,恶可深罪。”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 呼濂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 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 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 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 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 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词》一章,命词臣赋《醉学 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 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 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 典国史,制诰如故。其明年致仕,赐绮帛。问濂年几何, 曰:“六十有八。”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 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以长孙慎获罪。帝欲 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状貌丰伟,美 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去 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 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 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 辞,天子咸以委濂,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 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 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 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 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 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 既,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 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 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 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仲子璲最知名,字 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 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司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 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 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 庭,众以为荣。慎坐胡惟庸党,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 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复 官翰林。濂门人楼琏、郑楷亦次第擢用。琏自有《传》。永 乐十年,濂孙坐好党郑智外亲,诏特宥之。
《危素传》:素,元末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起为承 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国寺入井,寺僧 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 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辇而出之,《元实录》 得无失。太祖召素至京。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 数访以元兴亡之故。
《张以宁传》“元故官来京者,危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 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槁俱失传,而以宁《春秋》 学遂行。
《解缙传》:“缙尝为王国用草谏书,言伏蒙圣恩,数对便 殿,申之慰谕,重以镪赐,令以十年著述,冠带来廷。《元 史》舛误,承命改修。”
《儒林传》:“梁寅字孟敬,著有《宋元史节要》行于世。” 《文苑传》:“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与义乌王祎善。洪武 二年八月,诏纂修《礼书》,一夔与焉。明年书成,将续修 《元史》,祎方为总裁官,以一夔荐。一夔遗书曰:‘近世论 史者,莫过于日历。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寿中, 史官姚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撰日历。日’”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 有《春秋》遗意。至于起居注之说,亦专以甲子起例,盖 纪事之法,无逾此也。往宋极重史事,“日历之修,诸司 必关白,如诏诰则三省必书,兵机边务则枢司必报, 百官之进退,刑赏之予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 经筵之论答,臣僚之转对,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 囊封匦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 无不随日以录,犹患其出于吏牍,或有讹失。故欧阳 修奏“宰相监修者,于岁终检点修撰官日所录事,有 失职者罚之。”如此,则日历不至讹失。他时《会要》之修 取于此,《实录》之修取于此,百年之后,纪志、列传取于 此,此宋氏之史所以为精确也。元朝则不然,不置日 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 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 已,其于史事,固甚疏略。幸而天历间虞集仿六典法, 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是以前局之史,既 有十三朝《实录》,又有此书可以参稽。而一时纂修诸 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辈,皆有 史才史学,廑能成书?至若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 实录可据,又无参稽之书,惟凭采访以足成之。窃恐 事未必核也,言未必驯也,首尾未必贯穿也,而向之 数公,或受官,或还山,复各散去,乃欲以不材多病如 仆者承乏于后,仆虽欲仰副执事之望,曷以哉?”舟至 嘉兴驿,足疾大作,不能前。“谨奉状左右,乞赐矜察。”一 夔遂不至。未几,用荐署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历》,书 成,将授翰林院官,又以足疾辞。赐文绮遣还。
元史部杂录
《井观琐言》,胡粹中《元史续编》又下于陈桱《续编》,德祐 北迁,闽、广继立,宋之统序犹未绝也。乃遽抑景炎、祥 兴之年于分书,非《纲目》书蜀汉、东晋之例矣。开卷缪 乱如此,何以继紫阳笔削之旨哉?
古史家凡闺门丑恶之事,人所羞称而厌闻者,莫不 备着。如《左传》载卫宣公、齐襄公等事,《史记》《汉书》载诸 王淫乱等事皆是。盖使人知为不善于幽暗之中,而 不能掩万世之直笔如此,庶乎知所戒矣。仲尼删《诗》 《墙有茨》、“鹑之奔奔”、《桑中》诸篇,皆存而不削,而杨龟山 所谓载卫为狄所灭之因是也。南北史臣亦识此意, 下至《金史》,犹备载海陵炀王淫乱之事,腥秽杂糅,莫 甚于元。而《元史》一切隐讳不录,亦是一病。至于纪、传、 表、志,但篇首作序,而每人不加论断,盖曰“著其事实, 以俟后世之公论耳。”此为能脱因袭之弊,可为后世 修史之法。
宋之得统,在太宗平太原之岁。此四明陈子桱本《晦 翁语录》,而书未易轻变也。辽、金之始秉史笔者,其君 当书名、书死,而附见其年号于君死之下,使后有考 证。宋室南渡,金据中原,则进金比于刘、石、苻、姚。书主、 书卒,分注其年于宋统之下。元初起亦依辽、金初例, 既灭金,则亦进之,如金之例。祥兴既亡,然后帝之可 也。或欲始终黜元,如《王莽》《武》�则已甚也。使光武不 中兴。中宗不复辟,君子岂能终抑莽。�于《分注》邪?观 秦始隋炀可见。呜呼!是岂得已也哉!
《青溪暇笔》:《元史》列传第十八卷有完者都,第二十卷 又有完者拔都,其传文大段相同,微有小异,读之盖 一人误分为二者也。然则疏漏之失,恐不止此。 《蜀都杂抄进宋史表》,或云欧阳元所为最警策者,是 声容盛而武备衰,论建多而成效少,不若议论多而 成功少,差为浑成。至齐亡而访王蠋,乃存秉节之臣。 楚灭而谕鲁公堪矜守礼之国。温厚典雅之旨,尤为 蔼然,一时史官张翥、吴当号称博洽,而危素亦与焉。 《日知录》:《元史》列传八卷速不台,九卷雪不台,一人作 两传。十八卷完者都,十九卷完者拔都,亦一人作两 传。盖其成书不出于一人之手。《宋濂序》云:“洪武元年 十二月,诏修元史,臣濂、臣祎总裁。二年二”月丙寅开 局,八月癸酉书成,《纪》三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 《传》六十三卷。顺帝时无《实录》可征,因未得为完书。上 复诏仪曹遣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县上之。 三年二月乙丑开局,七月丁亥书成。《纪》十卷,《志》五卷, 《表》二卷,《传》三十六卷。凡前书有所未备,颇补完之。总 裁仍濂、祎二臣,而纂录之士独赵埙终始其事。然则 《元史》之成,虽不出于一时一人,而宋、王二公与赵君 亦难免子疏忽之咎矣。昔宋吴缜言:“方新书来上之 初,若朝廷付之有司,委官覆定,使诘难纠驳,审定刊 修,然后下朝臣博议可否。如此则初修者必不敢灭 裂,审覆者亦不敢依违,庶乎得为完书,可以传久。”乃 历代修史之官皆务苟完,右文之君亦多倦览,未有 能行其说者也。洪武中,尝命解缙修正《元史》舛误,其 书留中不传。 《世祖纪》“中统三年二月,以兴、松、云三 州隶上都。四年五月,升上都路望云县为云州,松山 县为松州。”是三年尚未陞州,预书为州者误。 《本纪》 有脱漏月者,列传有重书年者, 《天文志》既载月、五星凌犯,而《本纪》复详书之,不免重出。《志》末云“馀见《本 纪》”,亦非体。 诸志皆案牍之文,并无镕范。如《河渠志》 言耿参政、阿里尚书,《祭祀志》言田司徒、郝参政,皆案 牍中之称谓也。 《张桢传》有《复扩廓帖木儿书》曰:“江 左日思荐食上国。”此谓明太祖也。晋陈寿《上诸葛孔 明集表》曰:“伏惟陛下远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 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 也,于此书见之矣。 《石抹宜孙传》上言“大明兵”,下言 “朝廷”,朝廷谓元也。内外之辞明白如此。 《顺帝纪》“大 明兵取太平路,大明兵取集庆路”,其时国号未为大 明。曰“大明”者,史臣追书之也。古人记事之文有不得 不然者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