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四百九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四百九十三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九十三卷目录

     集部总论一

      隋书经籍志楚词 别集 总集 后序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集考 赋诗

      明焦竑经籍志制诰集 表奏集 赋颂集 别集 总集

     集部总论二

      性理大全韩 欧阳 三苏

      朱子大全集与汪尚书书 答汪尚书 答汪尚书 与汪尚书

     集部艺文一

      临安公主集序      梁简文帝

      詹事徐府君集序      王僧孺

      临海伏府君集序       前人

      与诸儿论家世集书      王筠

      上妇人文章录一帙表   北魏崔光

      萧仁祖集序         邢卲

      谢滕王集序启      北周庾信

      庾信集序         宇文逌

      驸马都尉乔君集序    唐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         前人

      为李祕书上祖集表     上官仪

      进新旧文十卷状      李德裕

      濮阳吴君文集序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       前人

      复友生论文书       陆龟蒙

      梓州兜率寺文冢铭      刘蜕

      谢赐仁宗御集表     宋欧阳修

      跋晋代名臣文集       洪迈

      跋魏侍郎集         朱熹

      跋宋君忠嘉集        前人

      跋滕南夫溪堂集       前人

      题姚令威西溪集       叶适

      题二刘文集后        前人

      题周简之文集        前人

      跋秘阁太史范文公集    真德秀

      跋王秘监文集        前人

      跋梅溪续集         前人

      跋王枢使轩山集       前人

      跋彭忠肃公文集       前人

      跋王双岩文集        前人

      石叠集序        明许宗鲁

      罗圭峰先生文集序     黄伯端

      桂子园集序        李维桢

      明文评          王世贞

     集部艺文二

      李评事公进示文集因赠之 唐欧阳詹

      赞苏轼文集        宋孝宗

      题静春堂集        钱仲鼎

      题霜杰集          朱熹

      读文信公集二首      明王鏳

      次韵陆鼎仪读文信公指南集  吴宽

      读少陵集         陈继儒

      读金元诸公集各赋一章   何允泓

    经籍典第四百九十三卷

    集部总论一

    隋书经籍志

    《楚辞》

    《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寖息,谄佞 之道兴,讽刺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 《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 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 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 其文彩,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 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汉武帝命 淮南王为之章句,旦受诏,食时而奏之,其书今亡。后 汉校书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于刘向逸文,自为一 篇,并叙而注之,今行于世。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 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

    《别集》

    “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 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 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 自记载,以成书部。年代迁徙,亦颇遗散。其高唱绝俗 者,略皆具存。今依其先后次之。

    《总集》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 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又集 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今次 其前后,并解释评论,总于此篇

    《后序》

    “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 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言其因物骋 辞,情灵无拥者也。唐歌虞咏,商颂、《周雅》,叙事缘情,纷 纶相袭。自斯已降,其道弥繁。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 体迁变,邪正或殊。宋玉、屈原,激清风于南楚;严、邹、枚、 马,陈盛藻于西京;平子艳发于东都,王粲独步于漳 滏。爰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黻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辞 润乎金石,精义薄乎云天。永嘉已后,元风既扇,辞多 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 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元晖之藻丽, 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梁简文之在东 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 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 体》,流宕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其中原 则兵乱积年,文章道尽。后魏文帝,颇效属辞,未能变 俗,例皆淳古。齐宅漳滨,辞人间起,高言累句,纷纭络 绎,清辞雅致,是所未闻。后周草创,干戈不戢,君臣戮 力,专事经营,风流文雅,我则未暇。其后南平汉沔,东 定河朔,讫于有隋,四海一统,采荆南之杞梓,收会稽 之箭竹,辞人才士,总萃京师。属以高祖少文,炀帝多 忌,当路执权,逮相摈压。于是握灵蛇之珠,韫荆山之 玉,转死沟壑之内者,不可胜数。草泽怨刺,于是兴焉。 古者陈诗观风,斯亦所以关乎盛衰者也。班固有《诗 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集考》

    吴氏曰:汉时未以“集”名书,故《汉·艺文志》载赋、颂、歌、诗 一百家,皆不曰“集。”晋孙勉按孙勉疑荀勖之误分书为四部,其 四曰丁部。宋王俭撰《七志》,其三曰《文翰志》,皆无集名。 至梁阮孝绪为《七录》,始有《文集录》。《隋·经籍志》遂以荀 况等赋皆谓之集,而又有别集。史官谓别集之名,汉 东京所刱。按闵马父《论商颂》之乱曰,韦昭注:“辑,成也。” 盖东京别集之名,实本于刘歆之《辑略》,而《辑略》又本 于《商颂》之辑云。

    《宋两朝艺文志》曰:“别集者,人别为集。古人但以名氏 命篇,南朝张融始著《玉海》之号,后世争效制为集名, 一家至有十数者,爵里年氏,各立意义,或相重复,而 文亦不胜其繁矣。”

    晁氏曰:昔屈原作《离骚》,虽诡谲不概诸圣,而英辩藻 思,闳丽演迤,发于忠正,蔚然为百代词章之祖。众士 慕向,波属云委,自时厥后,缀文者接踵于道矣。然轨 辙不同,机杼亦异,各名一家之言,学者欲矜式焉,故 别而聚之,命之为“集。”盖其原起于东京,而极于唐,至 七百馀家。当晋之时,挚虞已患其凌杂难观,尝自“诗 赋”以下汇分之,曰《文章流别》,后世祖述之而为总集, 萧统所选是也。至唐亦且七十五家,呜呼盛矣!虽然, 贱生于无所用,或其传不能广,值水火兵寇之厄,因 而散失者十八九,亦有长编巨轴,幸而得存,而属目 者几希。此无它,凡以其虚辞滥说,徒为观美而已,无 益于用故也。今录汉迄唐,附以五代、本朝作者,其数 亦甚众。其间格言伟论,可以扶持世教者,为益固多。 至于虚辞滥说,如上所陈者,知其终当泯泯无闻,犹 可以自警,则其无用亦有用也。是以不加铨择焉。

    《赋诗》

    《汉·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 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 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 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 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 坏,聘问歌咏,不列于侯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 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 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 兴,司马相如、枚乘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 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云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 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 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

    明焦竑经籍志

    《制诰集》

    王者渊默黼扆,而风行四表,其唯制诏乎?”故授官选 贤,则气含风雨;诘戎燮伐,则威廪洊雷;肆赦则春日 同温,敕法则秋霜比烈,盖文章之用,极于此矣。两汉 诏令,最为近古,然敕邓禹、侯霸,体例有乖,难于行远。 武帝以淮南多士,属草相如,良有谓也。后世材者弗 任,而任不必材,欲令腾义飞辞,慑服遐迩,不可得已。 顾王治人心,卜于纶綍,考览者不能废也。古惟诰、誓, 近有诏、有令、有“制敕”,有策书,名目小异,总为王言。今 悉列之为“《制诏篇》。

    ===
    《表奏集》
    ===古人臣言事,皆称上书,嬴秦改“书”为“奏”,至汉章奏表

    议定为四品,其流一也。三代君臣,面相献替,而伊、周 书诰,已盈简牍。迨世益下,帘远堂高,所以披见情愫, 觉寤主心者,赖有此耳。世称左雄、胡广,奏议第一,文 举、孔明,志畅辞美,不独身分所在,抑亦国华系之,故 足重也。世人经世无术,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 戾。夫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而植矩,自令逾垣者 折股,捷径者灭趾,亦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书》 曰:“辞尚体要。”体要并盭,辞则何观《汉志》𢓃文,靡细不 录。至于经国枢机,阙而不纂。乃各有故事,备于司存 也。余恐随世遗失,特具列之,缀于制诰之次。

    《赋颂集》

    诗有赋、比、兴,而颂者,四诗之一也。后世篇章蔓衍,自 开涂辙,遂以谓二者于诗文,如鱼之于鸟兽,竹之于 草木,不复为诗,属非古矣。屈平、宋玉,自铸伟辞;贾谊、 相如,同工异曲。自此以来,递相师祖,即芜音累气,时 或不无;而标能擅美,辉映当时者,每每有之,悉著于 篇。语曰:“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学者吟讽回环,可以 慨然而赋矣。

    《别集》

    汉初著作,未以集名,梁阮孝绪始有《文集录》,《隋志》因 之。至今众士慕尚,波委云属,不可胜收矣。顾兵燹流 移,百不存一。以彼掉鞅辞场,风雨生于笔札,金璧耀 乎简编,岂不谓独映一时,垂声千古哉?而一如烟云 过眼,转盻以尽。以此知士之所恃,不徒在言也。然而 名谈玮论,阐道济时者,盖间有之。今具列于篇,仍为 《别集》。

    《总集》

    古者人别为集,盖起于东汉,然轨辙不同,机杼亦异, 各名一家之言。挚虞苦其凌杂,汇为《流别》。后世述之, 因为《总集》,如昭明所选是已。昔人有言:“文之辨讷,升 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异焉。作之固难,解亦不易。”故 长编巨轴,半就湮没;而其仅存者,又未尽雅驯可观, 盖亦有幸不幸焉。今次其时代,总为此篇。

    集部总论二

    性理大全

    《韩子》

    程子曰:“古之君子,修德而已。德成而言,则不期于文 而自文矣。”退之乃因学为文章,力求其所未至,以至 于有得也。其曰:“轲死不得其传”,非卓然见其所传者, 语不及此。 韩愈道他不知,又不得其言。曰:“《易》奇而 法,《诗》正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其名理皆善。 韩 退之颂伯夷甚好,然只说得伯夷介处。”要知伯夷之 心,须是圣人。语曰:“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此甚说得伯 夷之心也。 《原道》之作,其言虽未尽善,然孟子之后, 识道之所传者,非诚有所见,不能断然言之如是其 明也,其识大矣。 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 言语虽有病,然自孟子而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 才见此人。至如断曰“孟氏醇乎醇”,又曰:“‘荀与扬择焉 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若不是他见得,岂千馀年后便 能断得如此分明也!”

    朱子曰:“韩退之却有些本领,非欧公比。原道其言虽 不精,然其实大纲皆是。” 问“博爱之谓仁。”曰:“程先生 之说最分明,只是不仔细看。要之,仁便是爱之体,爱 便是仁之用。后段云:‘以之为人,则爱而公’”,“‘爱公’二字 却甚有义。” 问:“原道起头四句,恐说得差。且谓‘博爱 之谓仁’,爱如何便尽得仁?”曰:“只为他说得用,又遗了 体。” 问:“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曰:“此是说行底,非是谓 道体。” 问:“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曰:“此是说行道 而有得于身者,非是说自然得之于天者。” 问:“仁与 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虚位之义如何?”曰:“亦说得 通。盖仁义礼智是实,此‘道德’字是通。上下说,却虚。如 有‘仁之道,义之道,仁之德,义之德’,此道德只随仁”义 上说,是虚位。他又自说:“道有君子小人,德有凶有吉。” 谓吉人则为吉德,凶人则为凶德;“君子行之为君子 之道,小人行之为小人之道,如‘道二,仁与不仁;君子 道长,小人道消’”之类。若是“志于道,据于德”,方是好底, 方是道德之正, 自古罕有人说得端的,惟退之《原 道》“庶几近之”,却说见大体。程子谓“能作许大识见寻 求,真个如此。他资才甚高, 原性人多忽之,却不见 他好处。如言‘所以为性者五,曰仁义礼智信’,此说甚 实。” 问:“韩文公说‘人之所以为性者五’,是他实见得 到后,如此说邪?为复是偶然说得着?”曰:“看他文集中 说,多是闲过日月,初不见他做工夫处,想只是才高, 偶然见得如此。及至说到精微处,又却差了。” 问:“‘原 性三品’之说,是否?”曰:“‘退之说性,只将仁义礼智来说, 便是识见高处。如论三品,亦是以某观人之性,岂独 三品?须有百千万品。退之所论,却少了一‘气’字。程子 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此皆前所未发。如夫子言‘性相近’,若无习相远’一句,便说不行。如 ‘人生而静,静固是性,只著一‘生’字,便是带着气质言, 但未尝明说著‘气’字。惟周子《太极图》却有气质底意 思。程子之论,又自《太极图》中见出来。也 原鬼不知 鬼神之本’,只是在外说个影子。” 问:“‘《读墨篇》言孔子 尚同兼爱’,与墨子同?”曰:“未论孔墨之同异,只此大小 便不相敌,不可以对待言也。以此而论,则退之全未 知孔子所以为孔子者。” 问:“‘孟子谓杨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韩文公推尊孟氏辟杨墨之功,以为 不在禹下;而《读墨》一篇,却谓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 用孔子者,何也?”曰:“韩文公第一义是去学文字,第二 义乃去穷究道理,所以看得不亲切。如云:‘其行己不 敢有愧于道’。他本只是学文;其行己但不敢有愧于 道尔。把这个做第二义,似此样处甚多。” 问:“‘观昌黎 《与孟简书》,其《从大颠》,是当时己有议论而与之分解, 不审有崇信’之意否?”曰:“真个是有崇信底意。他是贬 从那潮州去,无聊后被他说转了。”黄义刚曰:“韩文虽 有心学问,但于利禄之念甚重。”曰:“他也是不曾去做 工夫。他于外面皮壳子上都”见得安排位次是恁的。 如《原道》中所谓“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为宫 室,为城郭”等,皆说得好。只是不曾向里面省察,不曾 就身上细密做工夫,只从麄处去,不见得源头来处。 如一港水,他只见得是水,却不见那源头来处是如 何,把那道别做一件事。道是可以行于世,我今只是 恁地去行。故“立朝议论风采亦有可观,却不是从里 面流出。平日只以做文、吟诗、饮酒、博戏为事。及贬潮 州,寂寥无人共吟诗,无人共饮酒,又无人共博戏,见 一个僧说道理,便为之动。如云所示,广大深迥,非造 次可喻。不知大颠与他说个什么,得恁地倾心信向。” 韩公所说底,大颠未必晓得;大颠所说底,韩公亦“见 不破。但是他说得恁地好,后便被他动了。”陈安卿曰: “‘博爱之谓仁’等说,亦可见其无源头处。” 曰:“以博爱为 仁,则未有博爱之前,不成是无仁!”黄义刚曰:“他说‘明 明德’,却不及‘致知、格物’。缘其不格物,所以恁地。”曰:“他 也不晓那‘明明德’。若能明明德,便是识源头来处了。” 又曰:“孟子后,荀扬浅,不济得事。只有个王通,韩愈又 不全。”陈安卿曰:“他也只是见不得十分,不能止于至 善也。”曰:“也是。” 问:“‘韩子称孟子醇乎醇,荀与扬大醇 而小疵’。程子谓韩子称孟子甚善。窃谓韩子既以失 大本、不识性者为大醇,则其称孟氏‘醇乎醇’,亦只是 说得到,未必真见得到。”曰:“‘韩子说荀扬大醇’,是泛说。 与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观之,则荀扬为大醇。 韩子只说那一边,凑不著这一边;若是会说底,说那 一边,亦是凑著这一边。程子说《荀子》极偏驳,扬子虽 少过,此等语皆是就分金秤上说下来。今若不曾看 《荀子》扬子,则所谓‘偏驳虽少过’等处,亦见不得。” 问: “昌黎学者,莫是李翱最识道理否?”曰:“也只是从佛中 来。”问:“渠有去佛斋文,辟佛甚坚。”曰:“只是麄迹。至说道 理,却类佛。”又问:“退之见得不甚分明,他于大节目处 又却不错,亦未易议。”问:“莫是说传道,是否?”曰:“亦不止 此。他气象大抵大。”又:“欧阳只说韩李,不曾说韩柳。 韩退之著书立言诋排佛老,不遗馀力。然读其《谢潮 州表》《答孟简书》及《张籍侑奠》之词,则其所以处”于祸 福死生之际,有愧于异学之流者多矣。其不能有以 深服其心也宜哉! 韩退之欧阳永叔所谓扶持正 道,不杂释老者也。然到得紧要处,更处置不行,更说 不去,便说得来也拙不分晓。缘他不曾去穷理,只是 学作文,所以如此。 韩退之及欧苏诸公议论不过 是主于文词,少间却是边头带说得些道理,其本意 终自可见。

    北溪陈氏曰:“韩公学无源头处,如《原道》一篇,铺叙许 多节目,亦可谓见得道之大用,流行于天下底分晓。 但不知其体本具于吾身,故于反身内省处,殊无细 密工夫,只是与张籍辈吟诗饮酒度日,其中自无所 执守,致得后来潮阳之贬,寂寞无聊中,遂不觉为大 颠说道理动了,故俛首与之从游,而忘其平昔排佛”、 老之说。

    西山真氏曰:“‘《唐史》韩愈本传云:其《原道》《原性》《师说》等 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 经云’。又曰:‘自晋迄隋,佛者显行,诸儒倚天下正议,助 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代之惑,虽蒙讪笑,跲而 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距杨、墨,去孔 子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载馀,拨衰反正,功与’” 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 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史氏之称愈者如此,而 程、朱二先生议论,乃或是非相半。盖史氏存乎奖善, 而二先生讲学明道,则虽毫厘必致其察,此所以不 同奥。又曰:“昔者圣人言道必及器,言器必及道,尽性 至命,而非虚也,洒扫应对,而非末也”,自清静寂灭之 教行,乃始以日用为秕糟,天伦为疣赘,韩子忧之,于 是《原道》诸篇,相继而作。其语道德也,必本于仁义,而其分不离父子君臣之间,其法不过礼乐刑政之际。 饮食裘葛,即正理所存;斗斛权衡,亦至教所寓。道之 大用,粲然复明者,韩子之功也。

    《欧阳子》

    苏氏轼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 多矣,晋以老、《庄》败,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馀年而 后得韩愈,学者以配孟氏,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馀 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故 天下翕然师尊之,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 馀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 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氏 一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 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 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苏氏辙曰:公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 号“太学体”,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 贵,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议纷然,久之乃服,然文 章自是变而复古。

    龟山杨氏曰:“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 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 其政;论事君,则欲格君心之非。千变万化,只说从心 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 后知性之善。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永叔却言“圣人之 教人,性非所先。”永叔论别是非利害,文字上尽去得, 但于性分之内全无去处,更说不行。人性上不可添 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只率性而已,所为“率性 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 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问:“欧公如何?”朱子曰:“浅。”久之,又曰:“大概皆以文人自 立。平时读书,只把做考究古今治乱兴衰底事。要做 文章,都不曾向身上做工夫,平日只是以吟诗饮酒 戏谑度日。 欧公文字大纲好处多,晚年笔力亦衰。”

    《言行录》曰:“公于古文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

    《骛》,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 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

    《三苏》

    朱子曰:“尝闻之师云,二苏聪明过人,所说《语》《孟》尽有 好处。”盖天地间道理不过如此,有时便见得到,皆聪 明之发也。但见到处却有病,若欲穷理,不可不论也。

    苏氏之学,以雄深敏妙之文,煽其倾危变幻之习。

    故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今日正当拔本塞 源,以一学者之听,庶可以障狂澜而东之。若方惩之 而遽有取其所长之意,窃恐学者未知所择,一取一 舍之间,又将与之俱化而无以自还。 或谓苏学,以 为世人读之止取文字之妙,初不于此求道,则其失 自可置之。夫学者之求道,固不于苏氏之文矣。然既 取其文,则文之所述,有邪有正,有是有非,是亦皆有 道焉,固求道者之不可不讲也。请去其非以存其是, 则道于此乎在矣,而何不可之有?若曰“惟其文之取, 而不复议其理之是非”,则是道自道、文自文也。道外 有物,固不足以为道,且文而无理,又安足以为文乎? 盖道无适而不存者也。即文以讲道,则文与道两得 而一以贯之,否则亦将两失之矣。中无主,外无择,其 不为浮夸险诐所入而乱其知思也者几希。况彼之 所以自任者,不但曰文章而已,既无以考其得失,则 其肆然而谈道德于天下,夫亦孰能御之? 《答汪尚 书书》曰:“苏学邪正之辨,未能无疑于心。盖熹前日所 陈,乃论其学儒不至,而流”于诐淫邪遁之域。窃味来 教,乃病其学佛未精,而滞于智虑言语之间,此所以 多言而愈不合也。夫其始之辟禅学也,岂能明天人 之蕴,推性命之源,以破其荒诞浮虚之说而反之正 哉?如《大悲阁》《中和院记》之属,直掠彼之粗以角其精, 据彼之外以攻其内,是乃率子弟以攻父母,信枝叶 而疑本根,“亦安得不为之诎哉!近世攻释氏者,如韩、 欧、孙、石之正龟山,犹以为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况 如苏氏以邪攻邪,是束蕴灌膏而往赴之也,直以身 为烬而后已耳。来教又以为苏氏乃习气之弊,虽不 知道而无邪心,非若王氏之穿凿附会以济其私邪 之学也。熹窃谓学以知道为本,知道则学纯而心正, 见于行事,发于言语,亦无往而不得其正焉。”如王氏 者,其始学也,盖欲陵跨扬、韩,掩迹颜、孟,初亦岂遽有 邪心哉?特以不能知道,故其学不纯,而设心造事,遂 流入于邪,又自以为是,而大为穿凿附会以文之,此 其所以重得罪于圣人之门也。苏氏之学,虽与王氏 若有不同者,然其不知道而自“以为是则均焉;学不 知道,其心固无所取,则以为正,又自以为是而肆言 之。其不为王氏者,特天下未被其祸而已。”其穿凿附 会之巧,如来教所称论成佛说老子之属,盖非王氏 所及。而其心之不正,至乃谓汤、武篡弑,而盛称荀彧以为圣人之徒。凡若此类,皆逞其私邪,无复忌惮,不 在王氏之下。借曰不然,而原情以差其罪,则亦不过 稍从末减之科而已,岂可以是为当然而莫之禁乎? 《书》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此刑法之本意也。若天 理不明,无所准则,而屑屑焉惟原情之为务,则无乃 徇情废法,而纵恶以启奸乎?杨朱学为义者也,而偏 于为我;墨翟学为仁者也,而流于兼爱。本其设心,岂 有邪哉?皆以善而为之耳,特于本原之际,微有毫厘 之差。是以孟子推言其祸,以为无父无君而陷于禽 兽,辞而辟之,不少假借。孟子亦岂不原其情而过为 是刻核之论哉?诚以其贼天理,害人心于几微之间, 使人陷溺而不自知,非若刑名徂诈之术,其祸浅切 而易见也。是以拔本塞源,不得不如“是之力。《书》曰:‘予 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予弗顺天,厥罪惟均’。孟子之 心亦若是而已尔。”以此论之,今日之事,王氏仅足为 申、韩、仪衍,而苏氏学不正而言成理,又非杨、墨之比。 愚恐孟子复生,则其取舍先后,必将有在矣。 《答程 允夫书》曰:“来书谓熹之言,乃论苏氏之粗者,不知如 何而论,乃得苏氏之精”者。此在吾弟,必更有说。然熹 则以为道一而已,正则表里皆正,谲则表里皆谲,岂 可以析精粗为二致?此正不知道之祸也。又谓“洗垢 索瘢”,则《孟子》以下皆有可论,此非独不见苏氏之失, 又并《孟子》而不知也。夫苏氏之失著矣,知道愈明,见 之愈切,虽欲为之覆藏而不可得,何待洗垢而索之 耶?若《孟子》,则如青天白日,无垢可洗,无瘢可索。今欲 掩苏氏之疵而援以为比,岂不适所以彰之耶?黄门 比之乃兄,似稍简静,然谓简静为有道,则与子张之 指清忠为仁何以异?第深考孔子所答之意,则知简 静之与有道,盖有间矣。况苏公虽名简静,而实阴险, 元祐末年,规取相位,力引小人杨畏,使倾范忠宣公, 而以己代之,既不效矣,则诵其弹文于坐以动范公, 此岂有道君子所为哉!此非熹之言,前辈固已笔之 于书矣。吾弟乃谓其躬行不后二程,何其考之不详 而言之之易也?二程之学,始焉未得其要,是以出入 于佛、老,及其反求而得诸《六经》也,则岂固以佛、老为 是哉?如苏氏之学,则方其年“少气象,固尝妄抵禅学, 及其中岁,流落不偶,郁郁失志,然后匍匐而归焉。始 终迷惑,进退无据,以比程氏,正伤于先病后瘳。先瘳 后病之说。吾弟比而同之,是久欲洗垢而索《孟子》之 瘢也。”又谓:“程氏于佛老之言,皆阳抑而阴用之。夫窃 人之财,犹谓之盗,况程氏之学以诚为宗,今乃阴窃 异端之说而”公排之以盖其迹,不亦盗憎主人之意 乎?必若是言,则所谓诚者安在?而吾弟之所以裁抑 之意,果何谓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权臣跋扈,借资 以取重于天下,岂真尊主哉?若儒者论道而以是为 心,则亦非真尊《六经》者。此其心迹之间,反复畔援,去 道已不啻百千万里之远,方且自为邪说,诐行之“不 暇,又何暇攻百氏而望其服于己也?”凡此皆苏氏心 术之蔽,故其吐辞立论出于此者,十而八九。吾弟读 之,爱其文辞之工,而不察其义理之悖,日往月来,遂 与之化,如入鲍鱼之肆,久则不闻其臭矣。而此道之 传,无声色臭味之可娱,非若侈丽闳衍之辞,纵横捭 阖之辩,有以眩世俗之耳目而蛊其心,自非真能洗 心涤虑以入其中,真积力久,卓然自见道体之不二, 不容复有毫发邪妄杂于其间,则岂肯遽然舍其平 生之所尊敬向慕者而信此一夫之口哉?故伊川为 《明道墓表》曰:“学者于道之所向,然后见斯人之为功; 知所至,然后见斯名之称情。”盖为此也。然世衰道微, 邪伪交炽,士溺于“见闻之陋,各自是其所是,若非痛 加剖析,使邪正真伪判然有归,则学者将何所适从 以知所向?况欲望其至之乎?” 又曰:“苏氏文辞伟丽, 近世无匹,若欲作文,自不妨模范。但其辞意矜豪谲 诡,亦有非知道君子所欲闻。是以平时每读之,虽未 尝不喜,然既喜未尝不厌,往往不能终帙而罢,非故 欲绝”之也。理势自然,盖不可晓。然则彼醉于其说者, 欲入吾道之门,岂不犹吾之读彼书也哉?亦无怪其 一秦一越而终不合矣。 又曰:“东坡善议论,有气节。”

    苏子由云:“学圣人不如学道。” 他认道与圣人做两

    个物事,不知道便是无躯壳底圣人,圣人便是有躯 壳底道。学道便是学圣人,学圣人便是学道,如何将 做两个物事看? 或谓:苏、程之学,二家当时自相排 斥,苏氏以程氏为奸,程氏以苏氏为纵横。以某观之, 只有荆公修《仁宗实录》,言老苏之书大抵皆纵横者 流,程子未尝言也。如《遗书》“‘‘贤良’一段,继之以得志不 得志’之说,却恐是说他。坡公在黄州猖狂放恣”,“‘不得 志’之说,恐指此而言。”杨道夫问:“坡公若与伊洛相排, 不知何故?”曰:“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 他来检点,故恁诋訾。”道夫曰:“坡公气节有馀,然过处 亦自此来。”曰:“固是。”又云:“老苏辩奸,初间只是私意如 此。后来荆公做不著,遂中他说。然荆公”气习,自是一 个要遗形骸离世俗底模样,吃物不知饥饱。尝记一书载,“公于饮食,绝无所嗜,唯近者必尽。左右疑其为 好也,明日易以他物,而置此品于远,则不食矣。往往 于食未尝知味也。至如食钓饵,当时以为诈,其实自 不知了。近世吕伯恭亦然,面垢身污,似所不恤,饮食 亦不知多寡,要之,即此”便是放心辩奸,以此等为奸, 恐不然也。老苏之出,当时甚敬崇之。惟荆公不以为 然,故其父子皆切齿之。然老苏诗云:“老态尽从愁里 过,壮心偏傍醉中来。”如此无所守,岂不为他荆公所 笑?如《上韩公书》求官职,如此所为,又岂不为他荆公 所薄?至如坡公著述,当时使得尽行所学,则事亦未 可知。从“其游者,皆一时轻薄辈,无少行检。就中如秦 少游,则其最也。诸公见他说得去,便不契勘。当时若 使尽聚朝廷之上,则天下何由得平!更是坡公首为 无稽,游从者从而和之,岂不害事!但其用之不久,故 他许多败坏之事未出。兼是从来群小用事,又费力 似他,故觉得他个好。” 又曰:“苏黄门谓之近世”名卿 则可,以颜子方之,某不得不论也。大扺学者贵于知 道,苏公早拾苏、张之绪馀,晚醉佛、老之糟粕,谓之知 道可乎?《古史》中论黄帝、尧、舜、禹、益、子路、管仲、曾子、子 思、孟轲、老聃之属,皆不中理,未易概举,但其辩足以 文之,世之学者穷理不深,因为所眩耳。某数年前亦 尝惑焉,近岁始觉其谬。 问荆公与坡公之学。曰:“二 公之学皆不正,但东坡之德行,那里得似荆公!东坡 初年若得用,未必其患不甚于荆公。但东坡后来见 得荆公狼狈,所以都自改了。初年论甚生财,后来见 青苗之法行得狼狈,便不言生财。初年论甚用兵,如 曰‘用臣之言,虽北取契丹可也’。后来见荆公用兵,用 得狼狈,更不复言”兵。他分明有两截底议论。

    朱子大全集

    《与汪尚书书》

    “自顷拆号,日望登庸,尚此滞留不省”,所谓海内有识 之士,盖莫不为明公迟之。而熹之愚,独有为明公喜 者,盖以省闱之取舍观之,则疑明公于天下之义理 尚有当讲求者,而喜其犹及此闲暇之时也。自道学 不明之久,为士者狃于偷薄浮华之习,而欺诈巧伪 之奸作焉,上之人知厌之矣。兹欲遂变而复于古,一 以经行迪之,则古道未胜,而旧习之奸已纷然出于 其间而不可制。世之人本乐纵恣而惮绳检,于是乘 其隙而力攻之,以为古道不可复行,因以遂其自恣 苟简之计,俗固已薄,为法者又从而薄之,日甚一日, 岁深一岁,而古道真若不可行矣。譬之病人,下寒而 客热炽于上,治其寒则热复大作。俗“工不求所以治 寒之术,遂以为真热,而妄以寒药下之,其不杀人也 者几希矣。”苏氏贡举之议正如此。至其诋东州二先 生为矫诞无实,不可施诸政事之间,则其悖理伤化, 抑又甚焉。而省闱盗用此文者两人,明公皆擢而寘 之众人之上。是明公之意,盖不以其说为非也。生于 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明公未为政于 天下,而天下之士已知明公之心,争诵其书以求速 化,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遂以偷薄浮 华为真足尚,而敢肆诋欺于昔之躬行君子者,不为 非也。况于一旦坐庙堂之上,而以宰相行之,其害又 当如何哉?明公前者驳正张纲之谥,深“王氏之失, 识者韪之,而今日之取舍乃如此。死者有知,得无为 纲所笑!不审明公亦尝悔之否乎?”熹愚无知,辱知奖 甚厚,往者亦尝关说及此,而今略验矣,故独不敢以 延拜之迟为恨,而以犹得及此暇时讲所未至为深 喜。明公若察其愿忠之意,而宽其忘分之诛,则愿深 考圣贤所传之正,非孔子、子思、孟、程之书不列于前, 晨夜览观,穷其指趣,而反诸身,以求天理之所在,既 以自正其心,而推之以正君心,又推而见于言语政 事之间,以正天下之心,则明公之功名德业,且将与 三代王佐比隆,而近世所谓名相者,其规模盖不足 道,况苏氏浮靡机变之术又其每下者哉!熹忽被堂 帖,戒以官期本不欲行,今乃得遂初心。有书恳丞相, 求祠禄以供菽水之奉,恐或怒其不来,未易遽得。即 乞从容一言之赐,早遂所求,幸甚!幸甚!参政梁公之 门,初无洒扫之旧,不敢以书请,又恐疑于简己也。有 札子一通,乞转致之,且及此意,则又幸甚。熹不敢复 论时事,盖亦有不待论而白者,明公尚勉之哉!

    《答汪尚书》

    熹不揆愚鄙,妄陈鄙见。伏蒙高明垂赐诲答,反复玩 味,钦佩无忘。然有所疑,敢不自竭?道在《六经》,何必他 求?诚如台谕,亦可谓要言不烦矣。然世之君子,亦有 虽知其为如此,而不免于沦胥者,何哉?以彼之为说 者曰:“子之所求于《六经》者,不过知性知天而已。由吾 之术,无屈首受书之劳而有其效。”其见解真实,有过 之者无不及焉。世之君子既以是中其好径欲速之 心,而不察乎他求之贼道。贵仕者又往往有王务家 私之累,声色势利之娱,日力亦不足矣。是以虽知至 道不外《六经》而不暇求,不若一注心于彼而徼幸其万一也。然则何必云者正矣,而熹窃恨其未严也。然 《易》必以“可倘”庶几乎,盖不必云者,无益之辞也;不可 云者,有害之辞也。夫二者之间,相去远矣,如鸟喙食 之而杀人,则世之相戒者必曰“不可食”,而未有谓不 必食而已者也。妄意如此,不审高明以为何如?又蒙 教谕以两苏之学不可与王氏同科,此乃浅陋,辞不 别白、指不分明之过,请复陈之于后。而来教又以欧 阳司马同于苏氏,则熹亦未能不以为疑也。盖司马、 欧阳之学,其于圣贤之高致,固非末学所敢议者,然 其所存所守,皆不失儒者之旧,特恐有所未尽耳。至 于王氏、苏氏,则皆以佛、老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 学矣,非恶其如此,特于此可验。其于吾儒之学无所 得,而王氏支离穿凿,尢无义味,至于甚者,几类俳优, 本不足以惑众。徒以一时取合人主,假势利以行之, 至于已甚,故特为诸老先生之所诽诋。

    龟山《与胡文定书》及《答萧子庄书》,可见其意矣。

    在今日则势穷祸极,故其失人人得见之。至若苏氏 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埋,

    如《易》说“性命阴阳” ,《书》之“人心道心” ,古史之中“一性善” ,《老子》之“道器中和。”

    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

    苏氏此等议论,不可殚举。且据《论语》,则东坡之论见阳货;子由之论,彼子西皆以利害言之也。

    其智识才辨,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 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 本。

    如前注中“性命” 诸说,多出私意,杂佛老而言之。性命之说尤可笑。熹尝辨《老子说》中一段,今以拜呈,可见梗概矣。

    《论事实》则尚权谋,

    如“《阳货》、子西事” ,乃以此论“圣人” ,可见其底蕴矣。

    “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论,害天理,乱人 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但其身 与其徒皆不甚得志于时,无利势以辅之,故其说虽 行,而不能甚久。凡此患害,人未尽见,故诸老先生得 以置而不论。使其行于当世,亦如王氏之盛,则其为 祸,不但王氏而已,主名教者亦不得恝然而无言也。

    《龟山集》中杂说数段,为苏氏发也,当时固已虑此矣。程氏《语录》中论“贤良” 处,亦似有所指。

    盖王氏之学,虽谈空虚而无精彩,虽急功利而少机 变,其极也陋,如薛昂之徒而已。蔡京虽名推尊王氏, 然其淫肆纵恣,所以败乱天下者,不尽出于金陵也。

    龟山所论《凫鹥诗》,乃其所假以为号耳。

    若苏氏,则其律身已不若荆公之严。其为术要未忘 功利,而诡秘过之。其徒如秦观、李廌之流,皆浮诞佻 轻,士类不齿,相与扇纵横捭阖之辨以持其说,而漠 然不知礼义廉耻之为何物。虽其势利未能有以动 人,而世之乐放纵、恶拘检者已纷然向之。使其得志, 则凡蔡京之所为,未必不身为之也。世徒据其已然 “者论之”,是以苏氏犹得在近世名卿之列,而君子乐 成人之美者,亦不欲逆探未形之祸,以加讥贬。至于 论道学邪正之际,则其辨有在毫厘之间者,虽欲假 借而不能私也。今乃欲专贬王氏,而曲贷二苏,道术 所以不明,异端所以益炽,实由于此。愚恐王氏复生, 未有以默其口而厌其心也。狂妄僭率,极言至此,恐 阁下未以为然,胡不取熹前所陈者数书之说而观 之也?以阁下之明,秉天理以格人欲,据正道以黜异 端,彼亦将何所遁其情哉?熹之愚昧幺麽,岂不知其 力之不足,所以慨然发愤而不能已,亦决于此而已 矣。天下岂有二道哉!受学之语,见于吕与叔所记二 先生语中云:“昔受学于周茂叔”,故据以为说。从游盖 所尊敬,而不为师弟子之辞,故范内翰之于二先生, 胡文定之于三君子,熹皆用此字。但二先生于康节 诚似太重,欲改为“与”,又似太轻,不知别下何字为当? 更乞示诲,幸甚!程、邵之学固不同,然二先生所以推 尊康节者至矣。然以其信道不惑,不杂异端,班于温 公、横渠之间,则亦未可以其道不同而遽贬之也。和 靖之言,恐如《孟子》言伯夷、伊尹之于孔子为不同道 之比,妄意其然,不识台意以为然否?抑康节之学抉 摘窈微,与佛老之言,岂无一二相似?而卓然自信,无 所污染?此其所见,必有端的处,比之温公欲护名教 而不言者,又有间矣。因论康节及此,并以求教。

    《答汪尚书》

    “别纸谆诲,良荷不鄙。自顷致书之后,方窃悚惧,以俟 谴诃,岂意高明不以为罪而虚受之!此真熹所敬服 叹慕而不能已者,幸甚幸甚!然所谓一字之失者,若 推其所自来,究其所终极,恐其失不但一字而已,更 望少留意焉”,则熹之愿也。濂溪、河南授受之际,非末 学所敢议,然以其迹论之,则来教为得其实矣,敢不 “承命而改焉。但《通书》《太极图》之属,更望暇日试一研 味,恐或不能无补万分,然后有以知二先生之于夫子,非若孔子之于老聃、郯子、苌弘也。”惟是苏学邪正 之辨,终未能无疑于心。盖熹前日所陈,乃论其学儒 不至,而流于诐淫邪遁之域。窃味来教,乃病其学佛 未精,而滞于智虑言语之间,此所以多言而愈不合 也。夫其始之辟禅学也,岂能明天人之蕴,推性命之 原,以破其荒诞浮虚之说而反之正哉?如《大悲阁中 和院记》之属,直掠彼之粗以角其精,据彼之外以攻 其内,是乃率子弟以攻父母,信枝叶而疑本根,亦安 得不为之诎哉!近世攻释氏者,如韩、欧、孙、石之正、龟 山,犹以为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况如苏子以邪攻 邪,是束缊灌膏而往赴之也,直以身为烬而后已耳。 来教又以为苏氏乃习气之弊,虽不知道而无邪心, 非若王氏之穿凿附会,以济其私邪之学也。熹窃谓 学以知道为本,知道则学纯而心正,见于行事,发于 言语,亦无往而不得其正焉。如王氏者,其始学也,盖 欲凌”跨扬、韩,掩迹颜、孟,初亦岂遽有邪心哉?特以不 能知道,故其学不纯,而设心造事遂流入于邪,又自 以为是,而大为穿凿附会以文之,此其所以重得罪 于圣人之门也。苏氏之学,虽与王氏若有不同者,然 其不知道而自以为是则均焉;学不知道,其心固无 所取,则以为正,又自以为是而肆言之。其不为王氏 者,特天下未被其祸而已。其穿凿附会之巧,如来教 所称,论成佛说、老子之属,盖非王氏所及。而其心之 不正,至乃谓汤武篡弑,而盛称荀彧以为圣人之徒。 凡若此类,皆逞其私邪,无复忌惮,不在王氏之下。借 曰不然,而原情以差其罪,则亦不过稍从末减之科 而已,岂可以是为当然而莫之禁乎?《书》曰:“天讨有罪, 五刑五用哉。”此刑法之本意也。若天理不明,无所准 则,而屑屑焉惟原情之为务,则无乃徇情废法,而纵 恶以启奸乎?杨朱学为义者也,而偏于为我;墨翟学 为仁者也,而流于兼爱。本其设心,岂有邪哉?皆以善 而为之耳。特于本原之际微有毫厘之差。是以孟子 推言其祸,以为无父无君而陷于禽兽,辞而辟之,不 少假借。孟子亦岂不原其情而过为刻核之论哉?诚 以其贼天理,害人心于几微之间,使人陷溺而不自 知,非若刑名狙诈之术,其祸浅切而易见也。是以拔 本塞源,不得不如是之力。《书》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又曰:“予弗顺天,厥罪惟均。”孟子之心,亦若是而已尔。 以此论之,今日之事,王氏仅足为申、韩、仪衍,而苏氏 学不正而言成理,又非杨、墨之比。愚恐孟子复生,则 其取舍先后,必将有在,而非如来教之云也。区区僭 越,辨论不置,非敢自谓工诃古人,而取必于然诺,实 以为古人致知格物之学,有在于是,既以求益,而亦 意其未必无补于高明也。

    《与汪尚书》

    去春赐教,语及苏学,以为世人读之,止取文章之妙, 初不于此求道,则其失自可置之。夫学者之求道,固 不于苏氏之文矣。然既取其文,则文之所述,有邪有 正,有是有非,是亦皆有道焉,固求道者之所不可不 讲也。讲去其非以存其是,则道固于此乎在矣,而何 不可之有?若曰“惟其文之取,而不复议其理之是非”, 则是道自道、文自文也。道外有物,故不足以为道;且 文而无理,又安足以为文乎?盖道无适而不存者也, 故即文以讲道,则文与道两得而一以贯之,否则亦 将两失之矣。中无主,外无择,其不为浮夸险诐所入 而乱其知思也者几希。况彼之所以自任者,不但曰 文章而已,既亡以考其得失,则其肆“然而谈道德于 天下,夫亦孰能御之?”愚见如此,累蒙教告,终不能移 也。又蒙喻及二程之于濂溪,亦若横渠之于范文正 耳。先觉相传之秘,非后学所能窥测。诵其诗,读其书, 则周、范之造诣固殊,而程、张之契悟亦异。如曰“仲尼 颜子所乐,吟风弄月以归”,皆是当时口传心授的当 亲切处。后来二先生举以示后学,亦不将作第二义 看。然则《形状》所谓“反求之六经,然后得之”者,特语夫 功用之大全耳,至其入处,则自濂溪,不可诬也。若横 渠之于文正,则异于是,盖当时粗发其端而已。受学 乃先生自言,此岂自诬者耶?大抵近世诸公知濂溪 甚浅,如吕氏《重蒙训》记其尝著《通书》,而曰:“用意高远。” 夫《通书》太极之说,所以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 始,岂用意而为之,又何高下远近之可道哉?近林黄 中自九江寄其所撰祠堂记文,极论“濂”字边旁,以为 害道,尤可骇叹。而《通书》之后次序不伦,载蒲宗孟碣 铭全文,为害又甚。以书晓之,度未易入见。谋于此别 为叙次而刊之,恐却不难辨也。《舂陵记》文亦不可解。 此道之衰,未有甚于今日。奈何奈何

    集部艺文一

    《临安公主集序》
    梁·简文帝

    四德之美,戚里仰以为风;七行之奇,濯龙规以为则。 若夫托勾陈之贵,出玉台之尊,风仪闲润,神姿照朗, 爱敬之道夙彰,柔娴之才必备。凤桐遐远,清管辽亮, 湘川寂寞,泪筱葳蕤。北渚之句,尚传仙灵之典,不。 况复文同积玉,韵比风飞。谨求散逸,贻厥于后。

    《詹事徐府君集序》
    王僧孺

    君禀灵川岳,悬精辰象,早照圭璋,夙表岐嶷,孝睦天 禀,友爱冥深,故以事显家庭,声著同族。年十八,见召 为国子生,曳裾持卷,实华庠璧有均闭户,靡因馀灶, 每摄斋函丈,左右属目,蓄以邻几之性,加以入神之 资,闻一知二,师逸功倍,游魏阙而不殊江海,入朝廷 而靡异山林。未尝投刺权门,驱车戚里,遨游梁董,去 来贾、郭时,春秋犹少,人爵未崇,而清风嘉誉,震灼朝 野。非直俯致贵仕,故可坐享通侯。而绁马悬车,闭门 高枕,耻为诡遇,试此行藏。及皇运聿兴,重氛载廓,君 藏器待时,合犹符契,陵扶摇而高骞,排阊阖而容与, 故位随德显,任与事隆。重以姿仪端润,趋眄淹华,宝 佩鸣风,丰貂映日,从容帷扆,绰有馀辉。自绸缪轩陛, 十有馀载,温树靡答,露事不酬,省中之言无漏,席下 之迹不疑。故以主圣臣贤,应同符玺,以石投水,如鳞 纵壑,行称表缀,言成模楷,犹复忘彼丰愉,安兹素薄, 衣同屡补,食等三杯,车服不事鲜明,室宇畏其雕奂, 九德无遗,百行备举。至于专心六典,精赜必深;汎游 群籍,菁华无弃。搦札“含毫,必弘靡丽。摛绮縠之思,郁 风霞之情”,质不伤文,丽而有体。

    《临海伏府君集序》
    前人

    袁粲,领袖一时,仪刑物右,声逾裴乐,誉出王刘。士有 怀道蕴义,望尘而趋者,或三年而未识,乍四旬而一 见。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襟,敷文研理,匪晨伊暮。至 于神经怪牒,绿笥丹筒,金版玉箱,锦文缇帙,并藏诸 灵府,秘在瑶台。而君莫不遍探冥赜,具阅局检。常以 前贤往学,亟与圣违,贾马卢郑,非无纰越;荀郭何王, 弥多踳谬。二义可辨,未值高乡之疑;九事非难,不逢 平叔之问。其诗赋铭诔,所作犹多。

    《与诸儿论家世集书》
    王筠

    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 范蔚宗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 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 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上妇人文章录一帙表》
    北魏·崔光

    灵太后临朝,每于后园亲执弓矢,光乃表上“中古妇人文章” ,因以致谏。

    孔子云:“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谓礼、乐、 书、数、射、御,明前四业,丈夫妇人所同修者。若射御惟 主男子,事不及女。古之贤妃,烈媛,母仪家国,垂训四 海,宣教九宗,可秉道怀。率遵仁礼。是以汉后马邓, 术迈祖考;羊嫔蔡氏,具体伯喈。伏惟皇太后含圣履 仁,临朝阐化,肃雍恺悌,靖徽齐穆,孝祀通于神明,和 风溢于区宇。因时暇豫,清暑林园,远藐姑射,眷言矍 相,弦矢所发,必中正鹄。威灵遐畅,义正上下,文武慑 心,左右悦目。吾王不游,吾何以休,不窥重仞,安见富 美,天情冲谦动容祗愧以为举非蚕织,事存无功。岂 谓应干顺民,裁成辅相者哉?臣不胜庆幸,谨上《妇人 文章录》一帙,其集具在内。伏愿以时披览,仰裨未闻。 息弯挟之劳,纳闲拱之泰。颐精养寿,栖神翰林。

    《萧仁祖集序》
    邢邵

    萧仁祖之文,可谓雕章间出。昔潘陆齐轨,不袭建安 之风;颜谢同声,遂革太元之气。自汉逮晋,情赏犹自 不谐;河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

    《谢滕王集序启》
    北周·庾信

    信启,伏览制《垂赐集序》,紫微悬映,如传阙里之书;青 鸟遥蜚,似送层城之璧。若夫甘泉宫里,玉树一丛;元 武阙前,明珠六寸。不得譬此光芒,方斯照烛。有节有 度,即是能平八风。愈昌愈高,殆欲去天三尺。殿下雄 才盖代,逸气横云,济北颜渊,关西孔子。譬其毫翰,则 风雨争蜚;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蒲桃绕馆,新开碣 石之宫;修竹夹池,始作雎阳之苑。琉璃汎酒,鹦鹉承 杯;凤穴歌声,鸾林舞曲。况复行云逐雨,回雪随风。湖 阳之尉,既成为善之因;舂陵之侯,便是积庆之地。信 本乏材用,无多述作。加以建邺阳九,劣免儒硎;江陵 百六,几从士垄。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 多从灰烬。比年痾恙弥留,光阴视息。“桑榆已逼,蒲柳 方衰,不无秋气之悲,实有途穷之恨。是以精采瞀乱, 颇同宋玉;言辞蹇吃,更甚扬雄。一吟一咏,其可知矣。 好事者不求,知音者不用,非有班超之志,遂以弃笔; 未见陆机之文,久同烧砚。至于凋零之后,残缺所馀,

    又已杂用补袍,随时覆酱。圣慈怜悯,遂垂存录。”始知
    考证
    逾扬过差,君子失辞;比拟纵横,小人迷惑。荆玉抵鹊,

    正恐轻用重宝;龙渊削玉,岂不徒劳神虑?匠石回顾, 朽材变于雕梁;孙阳一言,奔蹄成于骏马。故知假人 延誉,重于连城;借彼羽毛,荣于尺玉。溟池九万里,无 逾此泽之深;华山五千仞,终愧斯恩之重。即日金门 细管,未动春灰;石壁轻雷,尚藏冬蛰。伏愿圣躬,与时 纳豫。南阳宝雉,幸足观瞻,郦县菊泉,差能延寿。伏迟 至邺可期,从梁有日,同杞子之盟会。必欲瞻仰风尘, 共薛侯而来朝,谨当逢迎冠盖。鱼肠尺素,凤足数行, 书此谢辞,终知不尽。谨启。

    《庾信集序》
    宇文逌

    盖闻“五声调应,则宫征成其文;八音克谐,则弦管和。”


    其韵。所以《周南》《召南》之篇,为风人之首;《小雅》《大雅》之 作,实王政之由。彼其《阳春》《白雪》之唱,郢中之曲弥高; 《秋风》《黄竹》之词,伊上之才尤盛。遂能弘孝敬,叙人伦, 移风俗,化天下。兼夫吟咏情性,沉郁文章者,可略而 言也。开府司、宗中大夫、义城公庾信,字子山,南阳新 野人也。若夫有周之时,掌庾源其得姓;皇晋之代,太 尉阐其宗谱,舄奕氤氲,布在方策,国史家谍,世并详 焉。八世祖滔,散骑常侍,领大著作、遂昌县侯。祖易,征 士应遁无闷,确乎不拔,宋终齐季,早擅英声。父肩吾, 散骑常侍、中书令。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 步江南,或昭或穆。七世举秀才,且圭且璋,五代有文 集,贵族华望,盛矣哉!幼擅清惠,仕著“贤能,推循良之 美,称吏治之才。佩犊带牛,有侔龚遂,桑枝麦穗,无谢 张堪。入为司宪中大夫,帅掌三敕之法,助宣五禁之 书。秋府得人,于斯为盛。”尝且上府赋诗曰:“诘旦启门 阑,繁辞拥笔端。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冠。司朝引玉 节,盟载捧珠盘。穷纪星移次,归馀律未殚。雪高三尺 厚,冰深一寸寒。短笋犹埋竹,香心未起兰。孟门久矣 路,扶摇忽上抟。栖鸾迁得府,弃马复归栏。荣华名义 重,虚薄报恩难。枚乘还起疾,贡禹遂弹冠。方随莲叶 敛,未用竹根丹。一知元象法,讵思垂钓竿。”其王事之 中,优游如此。出为洛州刺史,德茂褰帷,才膺刺举,吏 不敢贿,人不忍欺。上洛童儿,如迎郭伋;商山故老,似 值刘弘复为司宗中大夫,总辖礼府,佐治春卿。辨九 拜之仪,教六诗之义。自梁朝筮仕,周世驱驰,至今岁 在屠维。龙居渊献,春秋六十有七,齿虽耆宿,文更新 奇。才子词人,莫不师教。王公名贵,尽为虚襟。信降山 岳之隆,缊烟霞之秀。器量侔瑚琏,志性甚松筠。妙善 文祠,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诔夺 安仁之美,碑有伯喈之情,箴似扬雄,书同阮籍。少而 聪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孝性自然,仁心 独秀,忠为令德,言及文词,穿壁未勤,映萤逾甚。若乃 德圣两礼,韩鲁四书,九流七略之文,万卷百家之说。 名山海上,金匮玉版之书;鲁壁魏坟,缥帙缃囊之记, 莫不穷其枝叶,诵其篇简。岂止仲任一见之敏,世叔 五行之速,强记独绝,博物不群。年十五,侍梁东宫讲 读。虽桓𬴊十四之岁,答宿客之诗,鲁连十二之年,杜 离坚之辨,匪或斯尚,同日语哉。玉墀射策,高等甲科, 公孙金马之时,仲舒鸿渐之日,未能连类,曾何足云。 解褐授安南府行参军,尺木未阶,高衢方骋。寻转尚 书度支郎中。壮岁精练,必以吏能,上象列宿,非因忿 气。夜不离阁,无愧于黄香;开雾睹天,有同于乐广。仍 为郢州别驾,刺史之半,骥足斯展。于时江路有贼,梁 先主使信与湘东王论中流水战事,丑徒闻其名德, 遂即散奔,深为梁主所赏。盖善战者不阵,此之谓乎? 兼通直常侍,使于魏土,接对有才辨,虽子贡之旗鼓 陈说,仲山之专对智谋,无以加也。还本国为正贠郎, 职位清显,以望以实。又为东宫,领直春官兵马,并受 节度,龙楼兰锜,宠寄逾隆。值侯景篡逆,攻围淮海。建 康宫殿,非无流矢之兵;丹阳帝居,遂有生荆之痛。出 往上流,来归全楚。于时州后即湘东王。其后封豕既 诛,长蛇受戮,湘东有雪耻之功,“淮海有勤王之旅,同 少康之复夏,若太戊之绍殷。”即于荆江骤置文物,复 为梁后主萧绎御史中丞,中兴司直,具瞻斯在,贵戚 敛手,豪族屏气。迁散骑长侍右卫将军,丰貂右珥,戎 章再徙,阮籍非好之职,郑𪐝参乘之官,著德廊庙,切 问近对,拜武康县开国侯。“开国承家,信圭是执,河带 山砺,贻厥于后。”即以本官,奉使大国。光华重出,原隰 再来。太祖夹辅魏朝,作相关右,三分有二,九合一匡。 德迈晋宣,雄逾魏武,功高网地,道映在田,一见子山, 赐识如旧。属武太祖献策,魏帝命将荆衡。寻值本朝, 青盖入洛,于是拾节入仕,乃沐霸恩,改授使持节车 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戎号光隆,比仪台铉,高官美宦, 有逾旧国。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义城公。王沉晋代, 始授此荣;黄权魏时,首膺斯命。降在季世,秩居上品, 爵为五等,荣贵两朝。出为弘农郡守,职实剖符,寄深 分竹。加以冥心资敬,笃信天伦,孝实人师,刑推士则, 愠喜不形于色,忠恕不离于怀,矜简俨然,师心独往。 似陆机之爱弟,若韩康之养甥,环堵之间,怡怡如也屡聘上国,特为太祖所知。江

    陵名士,唯信而已。《绸缪》

    礼遇,造次推恩,明帝守文,偏加引接,武皇英主,弥相 委寄,密勿王事,多历岁年。自携老入关,亟移灰琯,蒸 蒸色养,勤同扇席。及丁母忧,杖而后起,病不胜哀。青 鸾降宿树之祥,白雉有依栏之感。晋国公庙期受托, 为世贤辅,见信孝情毁至,每自闵嗟。尝语人曰:“庾信 南人羁士,至孝天然,居丧过礼,殆将灭性,寡人一见。”


    遂不忍看。其至德如此,被知亦如此。昔在阳都,有集 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


    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今之所撰,止入魏已来,爰洎 今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分成两帙。余与子山,风期 款密,情均缟纻,契比金兰。欲余制序,聊命翰札,幸无 愧色,非有绚章。方当贻范搢绅,悬诸日月焉。

    《驸马都尉乔君集序》
    唐·卢照邻

    昔文王既末,道不在于兹乎?尼父克生,礼尽归于是 矣。其后荀卿、孟子,服儒者之褒衣;屈平、宋玉,弄词人 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雅》《颂》之风,犹绵联 于季叶。痛乎王泽既竭,诸侯为麋鹿之场;帝图伊梗, 天下作豺狼之国。秦人一灭旧章,大愚黔首。群书赴 火,化崑岳之高烟;儒士投坑,变蓬莱之巨壑。乐沉于 海。河间王初眷眷于古篇;《礼》适诸彝齐,叔孙但区区 于绵蕝。安国讨论科斗,五典叶从;史迁祖述获麟,《八 书》爰创。衣冠礼乐,重闻三代之风;玉帛讴歌,无坠《六 经》之业。郁其兴咏,《大雅》于是为群。自此迄今,年逾千 祀。圣门论赋,相如为入室之雄;阙里裁诗,公干即升 堂之客。陆平原龙惊学海,浮天泉以安流。鲍参军鹤 翥文场,代黄金之平埒,临曲台之上路,面通衢之小 苑。莲红水碧,堪钓叟之淹留;桂白山青,宜王孙之攀 折。香车贵士,不掩龙关;缝掖书生,时通驿骑。坐兰径, 敞松扉,北牖动而清风来,南轩幽而白云起。欣然命 驾,吊曲江之𬮿渊;兴尽而归,聆伊川之笙吹。三朝庆 谒,趋剑履于南宫;五日归休,闻歌钟于北里。容雍车 骑,屡动雕章;啸傲烟霞,仍涵宝思。奢不败德,笑金谷 之罗纨;俭不邀名,悲兰陵之《刍布》。荣期三乐,君实四 之;平子四愁,我无一矣。君教训子弟,不读非圣之书; 抚爱家僮,常恐名奴之辱。婚嫁已毕,欲就金丹;轮盖 非荣,犹思道树。明霞晓挹,终登不死之庭;甘露秋漙, 傥践无生之岸。凡所著述,多以适意为宗;雅爱清灵, 不以繁词为贵。“足以传诸好事,贻厥孙谋。”故撰而存 之,凡为若干卷云耳。

    《南阳公集序》
    前人

    昔者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虎据西秦,焚《诗》《书》 以愚黔首。通其变,参天贰地谓之神;合其机,一阴一 阳谓之“圣。”是以楚汉方斗,萧曹绛、灌负长剑于此时; 袁曹已平,徐陈应、刘弄柔翰于当代。圣人方士之行, 亦各异时而并宜;讴歌玉帛之书,何必同条而共贯? 文质再而复,殷周之损益足征;骊翰三而始,虞夏之 “兴亡可及。”美哉焕乎,斯文之功大矣!自获麟绝笔,一 千三四百年,游夏之门,时有荀卿孟子。屈宋之后,直 至贾谊相如。两班叙事,得丘明之风骨;二陆裁诗,含 公干之奇伟。邺中新体,共许音韵。文成江左,诸人咸 好。瑰姿艳发,精传爽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 散风流,谢宣城缓步于向刘之上。北方重浊,独卢黄 门往往高飞;南国轻清,惟庾中丞时时不坠。嗟乎!古 今之士,递相毁誉,至有操我戈矛,启其墨守。三都既 丽,征夏熟于上林;九辨已高,责春歌于下里。踳驳之 论,纷然遂多。近日刘勰文心,锺嵘《诗评》,异议蜂起,高 谈不息。人惭西氏,岂论拾翠之容;质谢南金,徒辩荆 蓬之妙。㧞十得五,虽“曰肩随,闻一知二,犹为臆说。”俞 曰:“未可,人称屡中,化鲁成鱼,曷云其远。非夫妙谐锺 律,体会《风》骚,笔有馀妍,思无停趣,作龟作镜,听歌曲 而知亡;为龙为光,观礼容而识大。齐鲁一变之道,唐 虞百代之文,悬日月于胸怀,挫风云于毫翰,含今古 之制,扣宫征之声,细则出入无间,粗则弥纶区宇,逶 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嵘,似灵龟之孤朴。乘 槎上汉,谁问坳塘之浅深;荷戟入秦,宁议长安之远 近。是非未定,曹子建皓首为期;离合俱伤,陆平叔终 身流恨。超然若此,适可操刀;自兹已降,徒劳举斧。八 病爰超,沈隐侯永作拘囚;四声未分,梁武帝长为聋 俗。后生莫晓。更恨文律烦苛,知音者稀。常恐词林交 丧,《雅》《颂》不作,则后死者焉得而闻乎?”贞观年中,太宗 外厌兵革,垂衣裳于万国,舞于戚于两阶,留思政涂, 内兴文事。虞、李、岑、许之俦以文章进,王、魏、来、褚之辈 以材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 献纳。我之得人,于斯为盛。虞博通万句,对问不休;李 长于五言,下笔无滞。岑君论诘亹亹,听者忘疲;许生 “章奏翩翩,谈之未易;王侍中政事精密,明达旧章;魏 太师直气鲠辞,兼包古义;褚河南风标特峻,早锵声 于册府。”按来褚相对此处宜有来氏二语下文宜 入南阳公事疑俱有脱简“变《风》”“变《雅》。”

    立体不拘于一涂;既博既精,为学遍游于百氏。自豸

    冠指佞,鸡树登贤,内掌机密,外修国史。晨趋有暇,持
    考证
    彩笔于瑶轩;夕拜多闲,弄雕章于琴席。含毫顾盻,汉

    家之城阙风烟;逸韵纵横,秦地之林泉鱼鸟。黄山羽 猎,几奏琼篇;汾水楼船,参闻宝思。南津吊屈,去逐苍 梧之云;西路悲昂,来挽葱岩之雪。江湖廊庙,造次不 忒,其仪沙塞,朝廷颠沛,必归于汉。是使名流俱至,亲 翰阗门,爱客相寻,鸡谈满席,嘤嘤好鸟,花欲白兮柳 将菲,潎潎游鱼,莲欲红兮𬞟可望。绿樽𢘆湛,齐阁临 霞,绮札逾新,园亭坐月。凡所著述,有一千馀篇,今之 刊写,成三十馀卷。早游西镐,及《周史》之阙文;晚卧东 山,忆《汉庭》之遗事。平津侯之宾馆,马厩萧条;李司隶 之仙舟,龙门荒毁。交交黄鸟,集于栩兮集于桑;营营 青蝇,止于蕃兮止于棘。“九原可作,松有隧兮兔有埏; 三湘不追,川无梁兮鸟无径。”辍斤之恸,何独庄周;闻 笛而悲,宁惟向秀?徒勤观海,未知渤潏之倪;永好谈 天,莫究氤氲之数。遂抽短翰,为之序云。

    《为李祕书上祖集表》
    上官仪

    臣某言:“臣闻汉朝中叶,陈农求访于图书;魏历初基, 袁涣请收于篇籍。”遂使容台增饰,册府载辉,雅道照 于前古,风流被于末裔。伏惟陛下睿德纬天,神功光 表,截海班朔,益地延图。垂衣视典,探群玉之幽赜;虚 己缘情,动兼金之歌咏。由是芸香秘室,青简具陈;璧 水上庠,漆书咸集。臣大父隋金州刺史元操,筮仕登 朝,官成三代,学综书部,思洽词源。虽岁序寂寥,微尘 无弭。河东薛道衡,人推才杰;范阳卢思道,时号文宗。 并叶契相忘,齐声比价,竞炫梁车之宝,争擒邺骑之 珍。而二家文集,久蒙宸照,独于臣门,未污天烛。贻厥 之训,在臣宜守;献书之典,有国《通规》。今缮写已讫,合 若干卷,谨诣阙奉进。

    《进新旧文十卷状》
    李德裕

    四月三十日,奉宣,令臣进来者。伏以扬雄云:“童子雕 虫篆刻,壮夫不为。”臣往在弱龄,即好词赋,情性所作, 衰老不忘。属吏职岁深,文业多废,意之所感,时乃成 章。岂谓击壤庸音,谬入帝尧之听;巴渝末曲,猥蒙汉 祖之知。跼蹐惭惶,神魂飞越。谨录新旧文十卷进上。 轻渎宸严,无任兢惕。

    《濮阳吴君文集序》
    柳宗元

    博陵崔成务尝为信州从事,为余言:“邑有闻,入濮阳 吴君,弱龄长鬣而广颡,好学而善文,居乡未尝不以 信义交于物,教子弟未尝不以忠孝端其本,以是卿 相贤士,率与抗礼,余尝闻而志乎心。”会其子侃更名 武陵,升进士,得罪来永州,因奉其先人文集十卷,再 拜请余以文冠其首,余得遍观焉。其为词赋,有戒苟 冒陵僭之志;其为诗歌,有交王公大人之义;其为诔 志吊祭,有孝恭慈仁之诚。而多举《六经》圣人之大旨, 发言成章,有可观者。古之司徒,必求秀士,由乡而升 之天官;古之太史,必求风人,陈诗以献于法官,然后 材不遗而志可见。近世之居位者,或未能尽用古道, 故吴君之行不昭,而其辞不荐,虽命“于王,而终伏其 志。呜呼,有可惜哉!”武陵又论次《志传》三卷,继于末,其 官氏及他才行甚具云。

    《杨评事文集后序》
    前人

    赞曰:“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 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 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 必由是假道焉。作于圣,故曰经;述干才,故曰文。文有 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 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 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 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 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颂也。兹 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故秉笔之士,𢘆偏胜独得 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文 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 者,梓潼陈拾遗。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馀,攻《比兴》而 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馀 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 亦甚矣。若杨君者,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尤异 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晚节遍悟 文体,尤邃叙述,学富“识远,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 风,与时增加。既获是,不数年而夭,其季年所作尤善。 其为《鄂州新城颂》《诸葛武侯传论》《饯送梓潼陈仲甫》 《汝南周源》《河东裴泰》《武都符义府》《太山羊士谔》《陇西 李谏》凡六序,《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启》《远游赋》《七夕 赋》,皆人文之选已。用是陪陈君之后,其可谓具体者 欤!”呜呼!公既悟文而疾,既即功而废,废不逾年,大病 及之,卒不能穷其工、竟其才,遗文未克流于世,休声 未克流于时,凡我从事于文者,所宜追惜而悼慕也。 宗元以通家修好,幼获省谒,故得奉公元兄命,论次 篇简,遂述其制作之所诣,以系于后。

    《复友生论文书》
    陆龟蒙

    辱示近年作者《论文书》二篇,使仆是非得失于其间仆性虽极顽冥,亦知喘息汗下,见谊诃之甚难,招怨 患之甚易也。况仆少不攻文章,止读古圣人书,诵其 言,思其行,道而未得也。每涵咀义味,独坐日昃,案上 有一杯藜羹,如五鼎七牢,馈于左右,加之以撞金石, 万羽龠也。未尝干有司对问,希品第,未尝历王公丐 “贷,饰车马,故无用文。处江湖间,不过美泉石则记之, 耸节概则传之,伤离会则序之,值巾罍则铭之,简散 诞放,无所讳避,又安知文之是欤非欤?生过听我太 甚,苟默𪐝不应,非朋友切切偲偲之义也。”故扶病把 笔,述一道论文书曰:“我自少读《六经》,孟轲、扬雄之书, 颇有熟者,求文之旨趣规矩,无出于”此。及子、史,则曰: “子近《经》,《经》,语古而微;史近《书》,《书》,语直而浅。所言子近 经,近何经,史近书,近何书。书则记言之始也,史近《春 秋》,《春秋》则记事之史也。六籍中独《易象》与《鲁春秋》经 圣人之手耳。《礼》《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近出二戴,未 能通一纯实,故时有龃龉不安者。盖汉代诸儒,争撰 而献之,求购金耳。记”言记事,参错前后,曰“经”曰“史”,未 可定其体也。按《经解》则悉谓之“经”,区而别之,则《诗》《易》 为经,《书》与《春秋》其实史耳,学者不时浑而言之。且《经 解》之篇,其名出于戴圣耳。王辅国疑作嗣因之以《易》为 经,杜元凯因之以《春秋》为经。孔子曰:“学《诗》乎?学《礼》乎?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知我以《春秋》,罪我以《春秋》。”未 尝称经称经,非圣人之旨也,盖出于周公。《谥法》“经纬 天地曰文”故也。有经书,有纬书,圣人既作经,亦当作 纬。譬犹织也,经而不纬,可成幅乎?纬者且非圣人之 书,则经亦后人强名之耳,非圣人之旨明矣。苟以六 籍谓之经,习而称之可也;指司马迁、班固之书谓之 史,何不思之甚乎?六籍之内,有经有史,何必下及子 长、孟坚,然后谓之史乎?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又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又曰:“董狐古之良史 也。”此则笔之曲直,体之是非,圣人悉论而辨之矣,岂 须班、马而后言史哉?

    《梓州兜率寺文冢铭》
    刘蜕

    《文冢》者,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 也。蜕愚而不锐于百工之技,天不工蜕也,而独文蜕 焉。故饮食不忘于文,晦冥不忘于文,悲戚怨愤,疾病 嬉游,群居行役,未尝不以文之为怀也。近当无事,而 天下将以文为号文。明代生植,明晦皆效文用,故日 月星辰,文乎旗常;鱼虫鸟兽,文乎彝器;徐方之土,文 “于侯社;夏翟之羽,文于旗旄;登龙于章,升玉于藻。”百 工妇人,雕砻染练,以供宗庙祭祀之用,岂独蜕也,生 知效用,不及时文哉?然而意尝获助于天,而不获助 于人,故其穷,虽穷无憾也。当勤意之时,不敢嚏,不敢 咳,不敢唾,不敢跂倚,嗜欲躁竞,忘之于心,其祇祇畏 畏,如临上帝,故有粲如星光、如贝气、如蛟宫之水,又 有黯如屯云,如久阴,如枯腐,熬躁之气色,则有如春 阳,如华川,逶逶迤迤则有如运海,如震怒,动荡怪异。 夫十为文,不得十如意,少如意则岂非天助乎?常欲 使天下闻之而必行,劝之而必蹈,散之茫洋以为道, 演之浸润以及物,然后为农文之使风雨以时,兵文 之使戎虏以顺,文于野,文于市,使得其所。幽隐之士 以出,口者使之言,材者使之用,然而自振者无力,终 知者甚稀,岂非不获于人助乎?呜呼,十五年矣,实得 一千一百八十纸,有涂者乙者,有注揩者,有覆背者, 有朱墨圈者,于是以《周易》筮之,遇复之同人,筮者曰: “鸣于地中,殷殷隆隆,七日不复,复来。其天下昭融乎!”


    它日更召龟而命之,将听袭吉。卜于火如秦兆惟曰 不吉;卜于水,不成乎河洛,兆则亦惟曰不吉;卜于木 而闷闷,土叶吉。累累为冢,则汲之兆乎?峭峭为壁,则 鲁之兆乎?且其占曰:“土之文为阿,山为华英,将不崩 不竭,为滋味而传乎?结为丘陵,为其设险乎?融为川 渎,率其朝宗乎?华为百谷,以洁祭礼之粢盛乎?不然”, 使其速腐为墟壤,生刍槁以食牛羊乎?化涂泥为甄 陶以作器乎?将瑰为五色,而分封茅社乎?流为乐为 土鼓,为块桴,以泄其和声乎?夷为都邑,以兴宫庙;坎 为洿池,以泽生植乎?祀为坛灶乎?窾为井墓乎?吾皆 不得而知也。尝既不得为吾用,惟速化为百工之用。 慎毋巧为芝菌,以怪人自媚;慎毋坚“为金铁以作货 起争;慎毋潏,为醴泉以味乎谄口;慎毋祷,为城社以 狐鼠凭妖;慎毋耸,为良材以雕斲伤性;慎毋萌,为兰 茝以佩服见亵。呜呼!介而为石,使之服言;舒而为蚓, 使之饮泉。”既而他年游魂之未返者,亦命巫以巾三 招之,号曰:“在几阁而来归兮,奄为尘垢;在耳目而来 归兮,视不汝丑;在口”吻而来归兮;誉不汝久,噫绝笔 之年而麟见崇文其无崇文乎?含非珠玉,敛无裙襦, 后世诗礼之儒,无惊吾之幽墟。其冢也在莽苍之野, 大块之丘。时大唐大中之丁卯,而戊辰之季秋。《铭》云: “文乎文乎!有鬼神乎?风水维贞,将利其子孙乎?”

    《谢赐仁宗御集表》
    宋·欧阳修

    臣某言:“伏准御药院告报,伏蒙圣慈赐臣《仁宗御集》 一部一百卷者。”倬彼云章,方联于宝轴;刻之玉版,忽被于恩颁。臣某《中谢》。恭惟仁宗皇帝睿哲聪明,宽仁 恭俭。每虚心而访道,务向学以崇儒。天纵生知,臻作 者之谓圣;功高德盛,由焕乎其有文。伏惟皇帝陛下 纂绍丕图,善继先志。惟仁祖发挥于众制,乃英考序 述而成编。昭如三光,并照万物;法被后世,同符《六经》。 方副本之颁行,非近辅而莫获。敢期睿眷,尚及愚臣。 宠异群邦,光生蔀室。载念臣出身寒苦,自少遭逢。晚 蒙奖任之殊,尝与赓歌之后。捐躯论报,馀生已负于 素心;拜赐为荣,抚事但零于丹血。

    《跋晋代名臣文集》
    洪迈

    故簏中得旧书一帙,题为《晋代名臣文集》,凡十四家, 所载多不能全,真泰山一毫芒耳。有张敏者,太原人, 仕历平南参军、太子舍人、济北长史。其一篇曰:“头责 子羽文,极为尖新,古来文士皆无此作,恐《艺文类聚》 《文苑英华》或有之,惜其泯没不传,谩采以遗博雅君 子。”其文九百馀言,颇有东方朔《客难》、刘孝标《绝交论》 之体,《集仙传》所载神女成公智琼传,见于《太平广记》, 盖敏之作也。邹湛姓名因羊叔子而传,而字曰润甫。


    盖见于此。

    《跋魏侍郎集》
    朱熹

    建炎、绍兴之间,强敌凭陵,两宫隔绝,天子不胜晨夕 温凊之念,思得忠智敏辩之士往来兵间,以通和好。


    而见大夫媮媠畏缩,无肯行者。独故侍郎建安魏公 与熹之族祖秘阁公以诸生自荐,慷慨请行,拥盖张 旃,略相先后,卒冒白刃,致命朔廷。侍郎公以不受伪 官,握节以死,而族祖亦以必死自誓,偶得全璧而归。 虽其所值有生死之不同,然其捐躯徇国之本,志素 定于胸中者,则未始不同也。魏公之孙瑛见示此编, 俾书其后。熹惟二公忠义大节,固已载在史册,传之 万世,特两家绝域风霜之旧,不可使后之人无闻焉。 谨斋祓而窃识之。绍熙癸丑七月初吉,具位朱熹书。

    《跋宋君忠嘉集》
    前人

    庄周有言:“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 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古今以为名 言。然以予论之,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 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君臣之 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今读东海宋 君之事,观其出身以报国家之仇,履锋镝,蹈危难,滨 九死而不悔,及其一旦弃妻子去,以逃左衽之祸,则 穷困极矣。而变易姓名,犹不能忘于国家兴复之念, 夫岂有所不得已而强为之哉?于此观之,则君臣之 义,如吾所论,无可疑者。而庄生“为我无君,禽兽食人” 之邪说,亦可以不辨而自明矣。抑观诸人所记《宋君 本末》,犹可以想见其魁奇磊落之气,至于《挂剑》之章, 语尤悲壮,则每读之,未尝不流涕太息也。先是,天子 录君之遗忠,官其子南强。而南强今为南剑之沙县, 治甚有声,其亦思有以不坠其先人忠义之教乎哉? 淳熙乙巳七月庚戌,新安朱熹书。

    《跋滕南夫溪堂集》
    前人

    婺源为县穷僻,斗入重山复岭间。而百十年来,异材 间出,如翰林汪公及我先君子太史公,皆以学问文 章显重于世。至户掾滕公,虽稍后出,然其才志杰然, 远过流辈。譬如汗血之驹,堕地千里。方将服韅靷,鸣 和鸾,范其驰驱,以追二公之逸驾,则不幸而短命死 矣。平生遗文,在者不能什一,故侍郎吕公仁父尝为 “之序云,然多一时应用之作,未足以见其志之所存 也。”呜呼!以滕公之才之杰,使得永年,益求师友于四 方,以充其志,则其所就岂止此而已哉!淳熙丁未,其 兄孙璘访余崇安,出其集与此传示予,因太息而书 其后。传言公尝为书万言,论和战守利害,其言甚伟, 今亦不见集中,甚可惜也。季丈此传,笔力奔放,而法 度谨严,读者可以想见当时朋友切磋之盛云。九月 丙辰里人朱熹书。

    《题姚令威西溪集》
    叶适

    初,完颜亮来寇,举朝上下无不丧胆,直云:“虏百万何 可当,惟有退走尔。”独姚公令威抗论沮止,谓今岁八 月入翼,明年七月入轸。又其行在己巳者,东南屏蔽 也。又推算太一、荧惑所次,皆贼星灭之兆。未几,亮果 自毙,江淮复安。余尝叹国不可无智,士不智于人,当 智于天。方是时,姚公策我能必胜者,智于天也。公著 书二百卷,古今同异,无不该括,岂独智于天哉?惜其 盛壮不预采录,晚始召对殿中,忽感风眩而死,悲夫! 余不及识公,而与其子仅从偓同寮,从孙镕以公《西 溪集丛语》遗余。其古乐府,流丽哀思颇杂,近体诗长 短皆绝去尖巧,乃全造古律,盖加于作者一等矣。至 以《易》“肥遁”为飞遁,引注《说文》不若是恝,以辩《孟子》“不 若是恝”,尤非余寡见浅闻到也。夫欲折衷天下之义 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余既不学,又不 得见如公者而师之,徒掩卷追想于百年之外尔。

    《题二刘文集后》
    前人

    按《周博士集》,元丰时,永嘉同游太学者,蒋元中、沈彬老、刘元承、刘元礼、许少伊、戴明仲、赵彦昭、张子充,不 满十人,而皆经行修明,为四方学者敬服者也。绍兴 末,州始祠周公及二刘公于学,号“三先生。”余观自古 尧、舜旧都,鲁为故国,莫不因前代师友之教,流风相 接,使其后生有所考信。今永嘉徒以僻远下州,见闻 最晚。而九人者,乃能违志开道,蔚为之前,岂非俊豪 先觉之士也哉!然百馀年间,绪言遗论,稍已坠失,而 吾侪浅陋,不及识知者多矣。幸其犹有存者,岂可不 为之珍重玩绎之欤!

    ==

    题周简之文集        前人

    颇记十五六长老诘何业以近作献则笑曰此外学 也吾怜汝穷不自活几稍进于时文尔夫外学乃致 穷之道也余愧时即弃去然时文亦不能精也故自 余辈行累数十百人皆得大名登显仕而终不以文 称比岁词人文士角立杰出盛哉盛哉一日垂出门 周君简之遗余书及杂诗文立读骇异因同登明远 楼遍示坐客无不改观属目所谓角立杰出者也然 外学既工而时文又精所以难也今之公卿好文词 者甚众子养不足仕未偶挟二能而求遂其所欲将 无不可

    《跋秘阁太史范文公集》
    真德秀

    诸葛武侯文采不艳然其出师二表与开府作牧教 至今为学者脍炙有志之士击节读之有至吁歔流 涕者六朝隋唐文人动百数十篇秾华孅巧极其雕 饰或卒无一语可传然则文之为文岂必多且丽乎 哉秘阁太史范公之学得于其舅氏胡文定公立朝 行己大略相似其见于议论必尊春秋古经必排王 氏别说必明中外大分必辟和议必诋权臣今其集 中班班可睹而上思陵谏屈己封事责秦桧忘仇辱 国尤可谓光明特绝者也使公平生亡他文独此二 篇亦足以贯虹霓而摩星斗矣呜呼伟哉某年某月 日夜读公文不胜叹仰书于集之后以归其孙某

    《跋王秘监文集》
    前人

    嘉定初元公入为吏部兼西府掾俄迁少司成又迁 少

    兼史事某始以校文侍公于礼闱既又再侍于 太学补试所未几遂周旋道山群玉间公时年六十 五六须眉皓白颜如渥丹风度粹然笑语有味居一 日同舍食已俱出独公与留茂潜及某在茂潜极言 赃吏之害谓当举行旧典黥隶没入之始快物论某 亦深赞其言窃视公有若微哂者顷之茂潜退某独 留从容请曰乡者之言得无未合理道愿幸教我公 笑曰二公俱盛年不当颛持一切之论时虽未尽悟 公意固知必有谓也其后获观过江诸贤议论乃知 国初权宜时出之政姑以洗五季污习自中世后寝 不复行故绍圣崇宁间章蔡诸人得借此以网善类 然后知精诚远虑真有前辈风流而恨前者言之易 也因思更化初方大治权臣反党公独恳恳以泰道 包荒为言盖与前说指意略同使公得位与时尽行 所志则其均调消息之功必能深为国家元气之助 奈何一斥不复而死随之吁可叹已绍定己丑屏伏 山樊公之子爚以所刊家集来示反复尽卷追忆道 山对晤时距今二十有二载矣惊岁月之不留慨典 刑之益远怆然久之辄用笔于篇末庶览者不独知 公之文且可以识公之志云

    《跋梅溪续集》
    前人

    庆元中某窃第来归乡之儒先杨君明远出一编曰 南游集以示某曰此永嘉詹事王公之所作也某时 尚少未悉公行事本末然尝诵晦庵先生所为梅溪 集序则已知公为一代正人矣及得此编益加乡慕 宦游二十载率赍以自随若宴邑宰与中和安静堂 等诗口之熟焉嘉定丁丑蒙恩假守获继公躅于四 十七年之后邦人父老语及公者必感激涕零荛夫 牧儿亦知有所谓王侍郎也公何以获此于人哉蔽 之以一言曰诚而已矣盖公之为人襟度精明表里 纯一其立朝事君空臆尽言撄龙鳞而不悔者此诚 也居官牧民矜怜摩抚若父母之于赤子者此诚也 至于为诗与文绝去雕琢浑然天质一登临一燕赏 以至赋一卉木题一岩石惓惓忠笃之意亦随寓焉 呜呼贤哉宜泉人之咏叹不忘也集版藏之郡斋岁 久浸或刓缺属意刊整而郡士林君彬之为某言公 劝农戒讼等文犹有未见于集者而公之孙夔通守 莆中亦出公书问三十馀通皆在泉时作前辈风流 日以益远虽弄翰戏墨犹当勤勤收拾而况蔼然仁 义之言皆有补于世教者乎因并刻之命曰梅溪续 集使来者得以览观焉己卯九月己亥建安真德秀 记

    《跋王枢使轩山集》
    前人

    枢密相濡须王公以精忠劲节际遇阜陵,片言寤意, 遂定君臣之契。不十年间,参和鼎饪,独斡斗枢,明谟 骏烈,为一时明辅弼之最。嘉定更化初,诸老聚在阙

    庭,多能道公秉政时事。某后假守洪潭,又皆公故镇
    考证
    抚地,流风遗绩犹有存者,心诚向之,独恨未得其平

    生遗文,读之以自壮。绍定四年,公之子判汀州,杆以 《轩山集》来示,其“诏诰温醇,得王言体,表章诗什,写出 胸臆,不待藻饰而辞义焕然。”盖公之为人,英迈卓荦, 轩豁明白,故其诗文往往似之。彼世之雕章刻句,自 以为工且丽者,方知蔑矣。然公文之伟,尤在奏议,顾 不见集中,岂以言论峻切,似彰时政之阙故邪?呜呼! 不观欧、余、王、蔡之谏疏,无以知仁皇如天之盛德。方 乾道、淳熙间,众贤攒于朝,直言属于耳,此孝宗之所 以圣也。然则公之奏议弗传可乎?故笔之编末以俟。

    《跋彭忠肃公文集》
    前人

    汉西都文章最盛,至有唐为尤盛。然其发挥理义,有 补世教者,董仲舒氏、韩愈氏而止尔。国朝文治猬兴, 欧、王、曾、苏以大手笔追还古作,高处不减二子。至濂、 洛诸先生出,虽非有意为文,而片言只辞,贯综至理。 盖《太极》《西铭》等作,直与六经相出入,又非董、韩之可 匹矣。然则文章在汉、唐未足言盛,至我朝乃为盛尔。 忠肃彭公以濂洛为师者也。故见诸著述,大扺鸣道 之文,而非复文人之文。公之子横浦史君铉以镂本 寄余,敬题其末。

    《跋王双岩文集》
    前人

    予读双岩先生集,其论理道,不颛宗伊、洛而得伊、洛 之粹,不深泥老、佛而间发老、佛之微。其古赋似东坡, 诗歌似太白,其辞不矫抗而健,不雕镂而工,不组绣 而丽,信乎其伟于文者也。昔河汾王氏谓文士之行 可见,今即双岩之文而想其为人,其殆易直慈良,郁 乎若春者也。绸缪于君亲之义,而悃款于骨肉之情 者也。群居族处,和不流,峻不激,举觞命侣,风流娴雅, 而不跌宕于绳尺之外者也。有如斯人,而卒老泉石, 世谓“科目能尽天下士,其果然邪?”感叹之馀,辄以所 见系于末,且写寄先生之子详刑公,未知以为如何 也?

    《石叠集序》
    明·许宗鲁

    许子读《石叠集》,叹曰:“兹石叠之所以为文也乎哉?”往 石叠家食时,即以文名,暨服官而文益著,海内论文 者,于石叠指不再三屈。予昔宦卿寺时,石叠居台中 为御史,周旋越岁,乃朝夕谈论倡酬,盖已知石叠矣。 今读其集中,不载一篇,岂皆逸而不存耶?抑石叠不 自足,弃之不录也?凡人之学,自歉者益,自满者损。故 自视有馀者,恒画而不进。今读其集,若四言古诗,则 取则乎《风》《雅》;五言古诗,则宪章乎汉、魏;七言古诗,则 掇英乎王、杨;五七言律,则集美乎岑、杜。遒然并驾前 驱,盖诗之成章者也。乃其文,则荟丛《左》《史》,缀绪《礼经》。


    “词聿采乎迁、固,理不诡于周、孔,斯亦啜其膏腴而得 其旨趣者与?”逆计往论著,殆已过百,夫是可以传矣。 维古仕学,贯为一途,今则岐为二物。惟一,故训诰作 而相道显,赓歌载而《至治香》,尚不可追矣;惟二,故饰 词之士,多虚诞而不切于用,干局之夫,多灭没而不 闻于时。皆偏废也。乃石叠始终典学,举措不讹,言之 可行,行之可言。观其对奏之言华而核,筹略之言畅 而当,是乃不尚空谈,而可裨实用者也。无亦效法于 董贾而取材于陆贽者乎?惜也齿不酬德,宦不毕才, 方亨而陨,斯文之悲矣。子羔捧集谒序,谓“予知石叠 者也。”故为纂述如此。其仕履谱阀,则悉于西亭宗尉 之《行状》云。

    《罗圭峰先生文集序》
    黄伯端

    “文者,神明之业也。天人并至,则其事隆于古今。才者, 天之分也;学者,人之分也。二分偏受其不足,则随其 所诎之处而见瑕焉。”余读圭峰先生之文章,而知其 兼尽天人之分也。先生神授奇姿,睥睨一世,而又好 诵灵文秘典,以佐发其天才。闭户冥思,积岁时而后 动。相题生变,不守一方,而笔阵简严,奇而不诡于法。 “章有坚节,字无缓音,可谓匠心独照者矣。”先生素负 昂藏之性,凌轹贵人,笔墨之间,颇形傲骨,声为情表。 信乎世儒龌龊为怀,言多苟且,入耳出口,取利三寸 之间,恶能与先生絜长短哉?先生与献吉同时,其气 力亦相敌,而文势之遒劲过之。盖献吉为太史公而 拘于法,先生为昌黎子而逸于才,汉“杂霸而昌,宋假 王而替”,此二先生之辨也。尝考孝宗之世,气运日隆, 故有名公巨人以饰太平之象,岂偶然哉?先是艾千 子遇予盱上,亟称先生之文章特奇,巳与先生之曾 孙罗宽相接。又获其逸稿而读之,遂同原本,尽付梓 人,以告诸天下之学古者。宽与其兄寰、冕,俱有俊才。


    明德之后,久而弗替,人为之耶,抑天为之耶?

    《桂子园集序》
    李维桢

    太原方伯龙池王先生者,举嘉靖庚戌进士。于时同 举三百二十人,而先生最少,甫胜冠。已知邓州,佐大 名,知苏州,为吴四郡治兵使者,参知陕西,观察中州, 稍迁蜀方伯,坐忤当路归,盖年犹强仕也。而先生为 大名、苏州时,善历下李于鳞、太仓王元美两先生。两 先生方少年,以文章自命,鲜所许可,而独推毂先生先生奏其诗若文,两先生读之,洒然色喜也。然先生 文章称,稍以政事掩,而晚好谈名理,则历下已谢人 间,独太仓在。其推毂先生益甚,而先生方与里中耆 德为洛下“香山社”,无复宦情矣。先生治园城中,栽桂 数株,日婆娑觞咏其下。四方韦布骚雅之士,荐绅冠 盖能言者,数过从先生游。所为诗若文日益富,而郎 君商丘令裒之,凡若干卷,先生自名之曰《桂子园集》。 而桢先大夫故同先生举,称年家子,又与商丘共事 兹土也,则委之序。夫桢恶能序先生集哉?昔者太仓 诵先生治吴之政矣,其言曰:“外理而求事,为事役而 不得其要领。外事而求理,则于事生厌薄,而中竟累 知。求事于理而理障,求理于事而事障”,而已卒不得 其妙。先生虚心澄虑而顺待之,不在事先,不在事后, 触境生感,天则自见,融迹为道,与道两忘。先生之所 以为政,即其所以为是集者也。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言妙而自工,意尽而遂止,不雕刻以伤气,不敷衍以 伤骨,捃拾博而师匠高,合而为篇,离而为句,摘而为 字,莫不有法度至味存焉。而先生则神与境会,倏然 来,浑然就矣。先生以文章为政事,以政事为文章,文 章政事各臻其造,敛其华而啖名之士自失焉。其取 重于两先生也,有以哉!先生集成而太仓已修文地 下,世谁相知定斯文者?桢重违商丘之旨,而序其大 凡如此。此非桢之言而太仓先生之言也。

    《明文评》
    王世贞

    宋景濂如“酒池肉林,直是丰饶,而寡芍药之和。”王子 充、胡仲申二公如“官厨内酝”,差有风法,而不堪精绝。 刘伯温如“丛台少年,入说社便辟流利,小见口才。”高 季迪如拍张担幢,急迅眩眼。苏伯衡如“十室之邑,粗 有街市,而乏委曲。方希古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 溁洄滉瀁之状颇少。”解大绅如递夹快马,急速而少 步骤。杨士奇如“措大作官,人雅步徐言,详和中时露 寒俭”,又如新廷尉牍,有法而简。丘仲深如太仓粟陈 陈相因,不甚可食。李宾之如“开讲法师上堂”,敷腴可 听,而实寡精义。陆鼎仪如“《何敬》容好整洁,夏月熨衣 焦背。”程克勤如“借面吊丧,缓步严服,动止踽踽,而乏 至情。”吴原博如“茅舍竹离,粗堪坐起”,别无伟丽之观。 王济之如长武城五千兵,闲整堪战,而伤于寡。罗景 鸣如药铸鼎,虽古色惊人,原非三代之器。桑民怿如 《社剧裔歌》,亦自满眼充耳。杨君谦如夜郎王,小具君 臣,不知大汉。罗彝正如姜斌法,士升讲坛,语不离道, 而元趣自少。陈公甫如坐禅僧,圣谛一语,东涂西抹, 亦自动人。祝希哲如吃人气迫,期期艾艾;又如拙工 制锦,丝理多恨。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 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沈冥之致。崔子 锺如古法锦,文理黯然,雅色可爱,惜窘边幅。湛源明 如乞食道人,记经呗数语,沿门唱诵。李献吉如樽彝 锦绮,天下瑰瑶,而不无追蚀丝理之病。何仲默如雉 翚五彩,飞不百步,而能铄人目睛。徐昌谷如风流少 年,顾景自爱。郑继之如孔北海言事,志大才短。王子 衡如丝笮旄牛,珍贵能负,而不晓步骤。康德涵如嘶 声人唱,《霓裳散序》,格高音卑。王敬夫如狐禅鹿仙,亦 自纵横。高子业如玉盘露屑,故是清贵。如寒淡何。夏 文愍如登小丘,展足见平野,然是疏议耳。王稚钦书 牍如“丽人诉情,他文则改鼠为璞,呼驴作卫。江景昭 如入鸿胪馆,鸟语侏𠌯,一字不晓。廖鸣吾如屠沽小 肆,强作富人,纷纭殊增,厌贱。郭价夫如乡老叙事,粗 见亹亹。丰道生如骨董肆,真赝杂陈,时亦见宝,而不 堪儇诈。李舜臣如盆池金鱼,政使足玩,江湖空阔,便 自渺然。陈约之如小径落”花,衰悴之中,微有委艳。黄 德兆如山徭强作汉语,不免𫛞舌。黄勉之如新安大 商,钱帛米谷金银俱足,独法书名画不寘。陆浚明如 捉麈尾人,从容对谈,名理不乏。江于顺如试风雏鹰, 矫健自肆。袁永之如“王武子择有才兵,家儿命相不 厚。”吕仲木如梦中呓语不休,偶然而止。马伯循如“河 朔餐羊酪汉,膻肥逆鼻;颜惟乔如暴显措大,不堪造 作。杨用修如缯彩作花,无种种生气。屠文升如小家 子,充乌衣诸郎,终不甚似。王允宁如下邑工琢玉器”, 非不奇贵,痕迹宛然。又如王子师学华相国,在形迹 间,所以愈远。罗达夫如讲师参禅,两处着脚,俱不堪 高坐。王道思如金市中甲第,堂构华焕,巷径宛转,第 匠师手,不读《木经》,中多可憾。许伯诚如通津邮,资用 本少,供亿不虚。薛君采如“嚼白蜡,杖青芦”,不胜淡弱。 朱子玠如“小儿吹芦笙,得一二声,似欲隶太常。”乔景 叔如江东秀才,文弱都雅,而气不壮。吴峻伯如佛门 中讲师虽多而不识本来面目。归熙甫如秋潦在地, 有时汪洋不测,一泻而已。卢少楩如春水横流。滔荡 纵逸而少归宿。梁公实如贫士好古。非不得一二 醒眼者,政苦难继耳。宗子相如,骏马多蹶,又如妙音 声人,止解唱《渭城》一曲,日日在耳。李于鳞如商彝周

    鼎,海外瑰宝,身非三代,人与波斯,胡可重不可议
    考证

    集部艺文二

    《李评事公进示文集因赠之》
    唐·欧阳詹

    《风》《雅》不坠地,五言始君先。希微嘉会章,杳冥《河梁》篇。 理蔓语无枝,言一意则千。往来更后人,浇荡醨前源。 倾筐实不收,栋宇集作朴漱“华争繁。大教护微旨,哲人生 令孙。高飙激颓波,坐使潢流翻。昔日越重阻,侧聆沧 海传。逮兹觌清扬,幸睹青琅编。泠泠中山醇,片片崑 丘璠。一杯有馀味,再览争光鲜。”《对宝人》集作岂皆鉴,握 鞶良自研。吾其告先师,《六义》今还全。

    《赞苏轼文集》
    宋·孝宗

    “手抉云汉,斡造化机。气高天下,乃克为之。猗嗟若人, 冠冕百代。《忠言》《谠论》,不顾身害。敬想高风,恨不同时。” 《掩卷三叹》,播以声诗。

    《题静春堂集》
    钱仲鼎

    闭门雪卧远,咏史风情留。诗有三百篇,令子手所裒。 汝翁秀儒林,殖学媲前修。《六经》穷窔奥,万象工雕锼。 广矣雅音正,怖矣骚情幽。照耀明月珠,珍重珊瑚钩。 一读令人喜,再读令人愁。李杜骨已朽,江河名同流。 忆昔托末契,东城得追游。平时少契阔,暇日多唱酬。 栎材自揣劣,藻思谁与俦。老我岁冉冉,霜鬓风飕飕。 索居破茅屋,寒拥敝貂裘。夜来清梦飞,故绕松江头。 梦中不识路,修亭渺悠悠。粲然见梅花,落月香影浮。 性情阅千古,感发交未休。神交付冥冥,知我双白鸥。

    《题霜杰集》
    朱熹

    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无地识眉 宇,今日天遣窥波澜。平生尚有陶彭泽,未肯轻为折 腰客。胸中合处不作难,霜下风姿自奇特。小儒阀阅 金匮书,不滞周南滞海隅。枋榆连阴一见晚,何当挽 袖凌空虚。

    《读文信公集二首》
    明·王鏳

    倾厦谁能一木支,科名虽蚤幸权迟。两山雅构方投 老,万死馀身更出师。罴虎从风奔羽檄,蛟螭挟水逐 牙旗。芦花燕子金陵道,长有啼鹃血翅垂。

    小儒炎午未知公,留虏依稀测此胸。但有残生能震 动,非关一死要从容。王琳未没犹梁历,有鬲虽微系 夏宗。欲救虬须那可得,问谁惕息锁蛟龙。

    《次韵陆鼎仪读文信公指南集》
    吴宽

    柴市遗祠凛若生,艰危当日仗忠诚。书裁衣带心何 烈,缨结南冠死却荣。正气自来弘范笑,飓风偏使乘 舆惊。从容取义真难事,泪落陈编此日情。

    《读少陵集》
    陈继儒

    兔脱如飞神鹘见,珠沉无底老龙知。少年莫漫轻吟 咏,五十方能读《杜诗》。

    《读金元诸公集各赋一章》
    何允泓

    沧海横流着此身,中原天日照累臣。明昌大定三生 梦,钦叔希颜一代人。《野史》亭中遗《汗简》,读书山下起 埃尘。幽兰灰烬今何在,千载空馀老角巾。右元遗山 一朝柴市障风埃,吞炭无由卖炭来。朱鸟咮从何处 食,冬青花向几时开。度恭端帝魂难返,《甲乙》丙人名 漫猜。崩角御亭羞万载,劝君莫更哭《苏台》。右谢皋羽 南冠憔悴老锺仪,大府人传草檄时。书剑旧参横海 幕,铙歌新咏渡淮师。伯才共惜陈琳老,京国空怀庾 信悲。奏罢谈洋尝药后,刘基何事笑陈基。右陈敬初 画省无心久握兰,西湖花月正丛残。共传军府题诗 客,肯作吴藩入幕官。杨柳花时频纵酒,牡丹开后独 凭阑。最闲园里《征歌处》,江左三人管幼安。右张光弼 金粟风流彼一时,尘编犹见虎头痴。五陵埋骨遗山 址,二秀消魂记水湄。南国烟花方旖旎,上都纲纪正 迷离。谁将至正天魔乐,省识《开元》十二诗。右顾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