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第014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十四卷目录
乐律总部汇考十四
后梁〈太祖开平三则〉
后唐〈庄宗同光一则 明宗天成二则 长兴一则 废帝清泰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三则 出帝开运一则〉
后汉〈高祖一则 隐帝乾祐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世宗显德四则〉
辽〈总一则 太宗大同一则 圣宗统和一则 太平一则 兴宗重熙一则 道宗太康
一则 天祚帝天庆一则〉
乐律典第十四卷
乐律总部汇考十四
后梁
太祖开平元年始建宗庙有登歌酌献之舞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梁太祖 开平元年,既受唐禅,始建宗庙,凡四室,每室有登歌 酌献之舞,肃宗宣元皇帝室曰《来仪之舞》,烈祖文穆 皇帝室曰《昭德之舞》。”
按,《文献通考》:“梁太祖开平初,造《崇德之舞》以祀昊天, 《开平之舞》以享宗庙。然庙有四室,室为一舞,一室曰 《大合之舞》,二室曰《象功之舞》,三室曰《来仪之舞》,四室 曰《昭德之舞》。”
开平二年,有司进撰《郊庙乐舞》。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二年正 月,太祖将议郊禋,有司撰进乐名、舞名,乐曰《庆和之 乐》,舞曰《崇德之舞》。皇帝行奏《庆顺之曲》,奠玉币,登歌 奏《庆平之曲》,迎俎奏《庆肃之曲》,酌献,奏《庆熙之曲》,饮 福酒奏《庆隆之曲》,送文舞、迎武舞奏《庆融之曲》,亚献 终献奏《庆休之曲》,太庙迎神舞《开平之舞》。”
开平四年,始用乐。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四年春正月壬辰朔,始用乐。”
〈注〉自“唐末之乱礼乐亡,至此始用乐。”故书。
后唐
庄宗同光二年太常进郊庙登歌乐章洎舞名
按《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庄宗同 光二年正月,将有事于南郊。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 仆射、行太常卿、充南郊礼仪使李燕进太庙登歌乐 章洎舞名其懿祖昭烈皇帝室登歌、酌献曰《昭德之 舞》,献祖文皇帝室登歌、酌献曰《文明之舞》,太祖武皇 帝室登歌、酌献曰《应天之舞》,昭宗皇帝室登歌、酌献 曰‘《永平》之舞’。”从之。
按《文献通考》:“后唐乐舞无所更造,独宗庙四室别立 舞名,懿宗用《昭德》之舞”云云。 又后唐庄宗起于朔 野,所好不过胡部郑声,先王雅乐,殆将扫地。
明宗天成元年庄宗庙乐奏武成之舞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明宗天 成元年八月,太常定庄宗庙酌献,奏舞《武成之舞》。 天成四年,诏改《霓裳曲》为《云裳曲》。”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四年二 月诏乐章有霓裳曲。名。与德祖孝成皇帝庙讳同。改 为云裳曲。”
长兴三年制长兴乐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三 年九月壬辰。宴群臣于长春殿。教坊进新曲。是日奏 毕。赐名曰《长兴乐》。”
废帝清泰元年太常奏明宗庙用雍熙之舞
按《五代史唐废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清泰元 年五月,太常卿卢文纪言,“明宗皇帝祔庙,其一室酌 献舞曲歌辞,臣请名《雍熙之舞》,从之。”
后晋
高祖天福四年礼官奏正旦王公上寿等乐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四 年十二月庚戌,礼官奏:“正旦王公上寿,皇帝举酒,奏 《元同之乐》,再饮、三饮,并奏《文同之乐》,三饮讫,群臣再 拜,乐奏《大同》蕤宾之钟,左右皆应。”
按《文献通考》: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始诏定朝会乐章, 二舞、鼓吹十二案。太常礼院奏,“正旦王公上寿,皇帝 举酒,奏《元同》之乐。饮讫,殿中监受虚爵,群臣就坐,再 拜受酒,皇帝三饮,皆奏《文同》之乐。上举食,文舞奏《昭 德之舞》,武舞奏《成功》之舞。三饮讫,虚爵复于坫。侍中 奏礼毕,群臣再拜,奏《大同》蕤宾之钟,皇帝降坐,百僚” 旅退。
天福五年冬至,始用二舞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五年十一月丙子冬至,始用 二舞。” 按《崔棁传》,棁拜尚书左丞,迁太常卿。八年,高 祖诏太常复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自 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棁与御史中丞窦贞 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其年冬 至,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县二,舞在北,登歌在上。” “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 练𧜡裆,白布大口裤,革带,履,左执龠,右秉翟,执纛,引 者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帻、绯丝布 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𧜡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 裤,乌靴,左执干,右执戚,执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 按,负以熊豹”,以象百兽率舞,按设羽葆鼓一,大鼓一, 金𬭚一,歌、箫、笳各二人。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元同》, 三举登歌奏《文同》,举食,文舞舞《昭德》,武舞舞《成功》之 曲。礼毕,高祖大悦,赐棁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嗟叹 之。然礼乐废久,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 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 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明年正旦,复奏于廷, 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 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
按《册府元龟》,天福五年八月,详定院奏:“先奉诏,正、冬 二节朝会旧仪,废于离乱之时,兴自和平之代。将期 备物,全系用心,须议择人,同为定制。其正冬朝会礼 节乐章、二舞行列等事,宜差太常卿崔棁、御史中丞 窦贞固、刑部侍郎吕锜、礼部侍郎张允与太常等官 一一详定。礼从新意,道在旧章,庶知治世之和,渐见” 移风之善。今众官简讨典礼,具述制度。按《礼》云:“天子 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 同节。”又曰:“安上治人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故《乐书议舞》曰:“夫乐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声应乎耳, 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睹。故圣人假干戚羽旄 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和合,则大乐备矣。” 又按《义镜》,问:“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答云:“《周礼》鼓人 掌六鼓四金,汉朝乃有黄门鼓吹。”崔豹《古今注》云:“因 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增之,分为二 十八曲。”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唐又有㧏鼓、金钲、大 鼓、长鸣歌、箫、笳、笛,合为鼓吹十二案,大享会则设于 悬外,此乃是设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繇也。今议一 从令式,排列教习。文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每佾 八人,左手执龠。《礼》云:“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有龠 师,教国子。《尔雅》曰:“龠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谓之” �历代以来,文舞所用,凡用龠六十有四,右手执翟, 《周礼》所谓羽舞也。《书》云:“舞干羽于两阶。”翟以雉羽分 析连攒而为之,二人执纛,前引数于舞人之外。舞人 冠进贤冠,服黄纱袍,白纱中单,白领褾,白练𧜡裆,白 布大口裤,革带,乌皮履,白布袜。武舞郎六十四人,分 为八佾,左手执干。干,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 色赤,中画兽形,故谓之“朱干。”《周礼》所谓“兵舞”,取其武 象。周楯六十有四,右手执戚。戚,斧也。上饰以玉,故谓 之“玉戚。”二人执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绛色,画升龙。二 人执鼗鼓,二人执铎。《周礼》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铎, 以通鼓,形如大铃,仰而振之。金𬭚二,每𬭚二人举之, 一人奏之。《周礼》“四金之奏,一曰金𬭚”,以和鼓,铜铸为 之,其色元,其形圆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 分,圆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状,旁有耳,兽形衔环,二 人执铙以次之。《周礼》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 铃无舌,摇柄以鸣之。二人掌相,在左。《礼》云:“理乱以相 制。”如小鼓,用皮为表,实之以糠,抚之以节乐。二人掌 雅,在右。《礼》云:“讯疾以雅。”以木为之,状如漆筒而揜口, 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细髹,画宾 醉而出,以器筑地,明行不失节。武舞人,服弁平巾帻, 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白布裲裆甲,金饰,白练𧜡裆, 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裤,乌皮靴。工人二十数, 于舞人之外。舞弁,朱褠革带,乌皮履,白练𧜡裆,白布 袜。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义镜》云:“帝设毡案,以毡为 床也。”今请制大床,容九人,振作歌乐。其床为熊罴䝙 豹腾倚之状以承之,象百兽率舞之意。分置于建鼓 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鼓一,大鼓一,金𬭚一,歌二人, 箫二人,笳二人。十二案,乐工一百有八人,舞助一百 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 其歌曲名号、乐章词句,中书条奏,差官修撰。”从之。 天福七年,出帝即位,敕撰《高祖庙乐章》舞名。
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出帝以 天福七年即位,礼仪使奉敕撰高祖皇帝祔飨太庙 乐章舞名,伏请以《咸和之舞》”为名者。敕恭依典礼。
出帝开运二年诏废二舞
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开运二年八月甲子朔,废二 舞。” 按《崔棁传》,“棁迁太常卿,高祖诏太常复文武二 舞,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等草定之。开运二年,太常 少卿陶谷奏废二舞。明年,契丹灭晋,耶律德光入京 师,太常请备法驾,奉迎乐工,教习卤簿鼓吹,都人闻者,为之流涕焉。”
按《册府元龟》,开运二年,太常丞刘涣表曰:“伏以古今 所重,礼乐为先。礼者安上治民,乐者祭天祀地。礼乐 和则阴阳顺,阴阳顺则灾祸消。故《礼》云:‘天下大定,然 后正六律,和五声’。又云:‘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乃知礼 不可不兴,乐不可不正。”臣伏自沗升礼寺,窃见全少 乐工,或冬正御殿,或郊庙陈仪,则旋差京府衙门乐 “官权充。每差到虽曾按习,且临时未免生疏,兼又各 业胡部音声,不闲太常歌曲,有失恭虔。伏乞圣慈宣 下所司,量支请给,据数见阙乐师添名,便令在寺旧 人,依古制教习,并须精研,方可备于悬,称为乐府。荐 于天地,和其神人。使八音以克谐,期百兽而率舞。冀 获昭感,永福生灵。”敕:“宜令太常寺,除见管两京雅乐 节级乐官四十人外,更添六十人。内三十八人宜抽 教坊贴部乐官兼充,馀二十二人,宜令本寺招召充 填教习。仍令三司定支春冬衣及月粮闻奏。其旧管 四十人,亦令量支添请给。”其年,中书舍人陶谷奏曰: “臣前任太常少卿,伏见本寺见管二舞郎,皆坊市大 户,州县居民,若不尽免差徭,无缘投名鼓舞。”窃以制 礼作乐,国家大事,非造次可为也。古者“百兽率舞,凤 凰来仪,非他也,乐之至和所致。今宫悬之内,有琴瑟 箫竿之属,岂惟乐器不堪,兼且乐工不晓,每至御殿, 但执之而已。乐既无声,舞将奚用?非击石拊石,手舞 足蹈之义也。”进作象功之事,且仅厚诬,退思治世之 音,不“应如是。方今戎车尚驾,武备犹严,士农工商,咸 供力役,独此舞者,无所取裁。况正殿会朝,已久停罢, 其见管见数等,每有身亡,皆是旋填补,既不曾教习, 但虚免差徭。伏乞圣明且议停废。俟三边宁静,五稼 丰登,然后集会礼官,参酌故事。先调律吕,俾无惉懘 之音;次授干旄,尽去婆娑之态。庶于昭代”,不爽《中和》。 敕曰:“乐工且令教习,舞郎权且停废。”
后汉
高祖天福十二年闰七月追立七庙诏定宗庙乐舞九月张昭更定舞名并改十二和为十二成
按《五代史汉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高祖即 位,称天福十二年,是年闰七月,追立六庙。制太庙六 室,奠献乐章舞名。吏部侍郎、权判太常卿张昭议曰: 臣闻先王作乐崇德,所以殷荐上帝,严配祖宗是明。 《大夏》《云门》,本匪自娱而至;空桑、雷鼓,爰因孝享而兴。 自邃古以来,施于郊庙。至我太祖高皇帝始定天下, 诏”叔孙通定礼乐。通始为庙乐,有降神、纳俎、登歌、荐 祼等曲。孝景皇帝以高皇帝有创业大功,及神主祔 庙,帝亲奠献,及作《武德》之舞,以歌咏高帝之功。自是 继文之君,祔庙之时,特为舞曲。前朝祭祀,降神用文 舞,送神用武舞,其登歌俎又即奏《十二和》之乐,唯酌 献一曲,每室别立舞名。今六祖在天,四悬将奏。合神 酌献之舞,仰咏积累之功。臣实刍荛,不置锺律,获备 拟伦之职,敢竭愚鄙之诚。恭以太祖皇帝创业垂统, 翼子贻孙,洪唯艺祖神宗,平揖放勋文命。按孝景皇 帝诏曰:“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作乐,各有其繇。歌者 所以发德,舞者所以明功。高庙酌献,可奏《武德》之舞。” 太祖高皇帝室酌献,请“依旧奏《武德》之舞,歌用无射 宫调。世祖光武皇帝力攘大憝,再造丕基,轩台未泯 于馀威,衢室仍歌于《盛德》。按东平王苍奏议曰:‘汉制 宗庙名皆不相袭,以明功德。光武皇帝受命中兴,拨 乱返正,武畅方外,震服百蛮,功德巍巍,比隆前代。夫 歌以咏德,舞以象功,世祖庙乐,宜曰《大武》之舞’。”时有 制可之。“今世祖光武皇帝庙室酌献,请依旧奏《大武》 之舞,歌用黄钟宫调。恭以文祖明元皇帝浚发遥源, 肇兴洪业,再启斩蛇之运,谅繄吞燕之祥。恩斯勤斯, 至矣美矣。遗德已喧于弦诵,展诚复播于声诗。文祖 明元皇帝室酌献,请奏《灵长》之舞,歌用黄钟宫调。恭 以德祖恭僖皇帝若木分晖,春山写润,家门忠厚,早 彰虚革之仁;邦族顾瞻,共仰惟桑之末。即时讴咏,犹 在管弦。虔奉几筵,宜光缀兆。德祖恭僖皇帝室酌献, 请奏《即善》之舞,歌用黄钟宫调。恭以翼祖昭献皇帝 胙土开家,分圭懋宠。”贤豪改观,咸惊白水之图书;历 数将归,其指黄星之分野。业勤昧旦,义感殊邻。鲁戈 之却日如存,豳龠之旧风安“在?式崇明祀,用广德音。 翼祖昭献皇帝室酌献,请奏《显仁》之舞,歌用太簇宫 调。恭以显祖章圣皇帝当璧象贤,藏符继业,藉累叶 之繁祉,构兴邦之永图。道济续隆,恩深顾复,既祇见 于天地,将对越于灵祗,式咏休勋,茂昭元贶。显祖章 圣皇帝室酌献,请奏《章庆》之舞,歌用姑洗宫调。” 九 月,权判太常卿张昭上议曰:“臣闻歌以咏德,舞以象 功,必于开刱之时,便定声诗之制。盖以铺舒文教,宣 畅武经。观舜帝《箫韶》,则揖让之仪可见;睹周家《大武》, 则蹈厉之世如存。傥无夔练管弦,旦调锺律,何以显 文祖受终之迹,纪盟津誓众之年?是以王者功成,必 须有作。伏惟皇帝陛下,身为律度,炁协荃英。倦闻卧” 听之音,思奏无邪之颂,将欲配祖宗于清庙,礼天地于圜丘。是以整八佾之羽旄,考四厢之金石,俾其合 叙,靡至夺伦。臣谬以菲才,暂司乐职。周朝用六代之 舞,粗识旨归;秦帝改五行之歌,颇详沿革。今宫悬一 部,历代雅音,其登歌象舞之诗,孝享严禋之用,调须 合度,奏亦有伦。近日改更,率违根本,“徒呈章句之学, 安论制作之繇。臣谨按旧章,发挥新意,不改旋宫之 义,别为雅乐之名,冀自我朝,以为定制。”又议改二舞 名曰:“昔周公相成王,制礼,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 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周室既衰,王纲不振, 诸乐渐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秦、汉以来,名为二 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 代因而不改。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 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贞观中,有《秦王破阵乐》《功 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前朝 行用年深,不可遽废,俟国家偃息灵台,即别召工师, 更其节奏。今且改其名,具书如右。祖孝孙所定二舞, 曰《治康之舞》,请改为《治安之舞》;武舞曰《凯安之舞》,请 改为《振德之舞》。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 朝名为《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阵乐》, 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 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观象》 《讲功》二舞,讲依旧宴会行用,请改《十二和乐》。昔周朝 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其宾祭尝用,别有 九夏之乐,即《肆夏》《皇夏》等名是也。梁武帝善音乐,改 《九夏》为《十二雅》,前朝祖孝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 臣今改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十二成乐曲名。祭天 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之乐》。祭地祗奏《顺和》,请 改为《顺成》。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祭天地宗庙 登歌奏《肃和》,请改为《肃成》。皇帝临轩奏《太和》,请改为 《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请改为《弼成》。皇帝食举及饮 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正和》, 请改为《扆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成和》,请改为《裔成》。 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郊庙 俎入奏《雍和》,请改为“《骍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 饮福受胙奏《寿和》,请改为《寿成》祖孝孙原定十二和 曲,开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制作礼法, 动依典故。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 十二律之变轨,益以三和,有乖稽古。又缘祠祭所用, 不可尽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 “《宣和》,请改《师雅之乐》”;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裓 和》,请废,同用《弼成》。享先农耕籍田奏《丰和》,请废,同用 《顺成》。
隐帝乾祐元年张昭上高祖庙奠献舞曲名
按《五代史汉隐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乾祐元 年七月,礼仪使张昭上高祖庙奠献舞曲名并歌调 表曰:“臣闻《书》称舜禹之歌,诗载商周之颂。盖示清庙 贻谋之本,表元王创业之难,固宜播在讴谣,被之弦 管,永焕断鳌之迹,式彰伐鼓之勤。伏惟高祖睿文圣 武昭肃孝皇帝龙跃唐郊,龟谋代邸,应黄星而恢帝 绪”,弥青犊以正乾纲。爰在出潜,备经历试。逐阴山之 丑类,令振北门;持分陕之权衡,化流南国。大勋允集, 骏命攸归,按稷嗣之旧仪,遵未央之故事,祗见天地, 朝拜寝园。誓带砺以赏功臣,俨环珰而酬佐命。比昭 烈之雄玉垒,寄奴之王金陵。瞻彼一隅,宁光二祖。湛 湛清雒,峨㷍德阳,上林之仆柳重芳,南顿之嘉禾再 茂。洪惟圣考,无忝神宗。黎民方庆其削平,仙驭奄辞 于顾复。今则蛩开毕陌,龙去鼎湖。九虞之尸祝虚陈, 三后之衣冠已祔。崇牙设虡,万舞盈庭。睹总千山立 之人,如观牧野;听夏龠序兴之韶,似宴横汾。象功之 舞虽陈,咏德之歌仍缺。昔秦王破阵,周帝降成,而犹 写在宫商,形于缀兆。圣作物睹,夫何让焉。臣载考声 诗,恭详典礼。《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高祖皇帝庙 室奠献舞曲,请以《观德》为名。
后周
太祖广顺元年五月丙子边蔚上太庙四室舞词七月复请更定舞名并改十二成为十二顺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周太祖 广顺元年五月,太常卿边蔚上太庙四室奠献舞词 表曰:“臣闻礼莫尊于明祀,孝莫重于奉先。历观哲王, 必严清庙,所以二簋可用,陈于羲《易》之中;百世不迁, 著在周诗之内。既修祀典,爰奏乐章。惉懘之音,不可 以致来格;蹁跹之貌,不可以达至诚。是宜详按旧规, 发扬新号,庶正动容之列,永符观德之文。自西汉之 初,诏叔孙通重定礼乐,始有庙乐及降神、纳俎、豋歌、 荐祼等曲。迨至唐朝,降神用文舞,送神用武舞,其馀 即奏《十二和之乐》,每室酌献一曲,别立舞名。降及前 朝,亦循此制。今者将新郊庙,严配祖宗,合更率舞之 名,仰咏累功之盛。恭惟信祖睿和皇帝天辅其德,岳 降其神。源发崑丘,九曲遐通于溟渤;日腾旸谷,四方 咸仰于贞明。大志克伸,嘉猷永播。肇属登三之运,爰 尊得一之名。烝尝既达于孝诚,缀兆难从于旧式信祖睿和皇帝室酌献请奏《肃雍之舞》:恭惟僖祖明宪 皇帝茂著王公,善修世德。龙蟠大泽,动施雷雨之恩; 凤舞高冈,上绝云霓之势。爰符广运,式荐鸿名。豆笾 方备于祭仪,干戚虽陈于舞位。僖祖明宪皇帝室酌 献请奏《章德》之舞:‘恭惟义祖翼顺皇帝善驭英豪,允 兼文武。雄心莫测,吞七泽于胸中;戎略素深,运三宫 于掌内。盖有贻孙之庆,遂资启帝之祥。遗音广备于 咏歌,盛礼克昭于禋祀。义祖翼顺皇帝室酌献请奏 《善庆》之舞:恭惟庆祖章肃皇帝英华发外,清明在躬。 龙德终潜,莫契飞天之义;龟书不出,孰为受命之符。 大功昔启于霸图,景命今锺于圣绪。遂正居尊之号, 以伸念始之情。仍举象功,更符章德。庆祖章肃皇帝 室酌献,请奏《观成之舞》’。” 七月,太常卿边蔚上言:“王 者诞膺骏命,光启皇图。应天顺人之期,时闻有”异;制 礼作乐之道,理亦同归。所以尧作大章,周为大武,克 表钦明之运,爰形蹈厉之容。历代而然,旧章斯在。伏 惟皇帝陛下,上承帝祉,下感人心,必修逸礼而秩无 文,执古道而御今有。朱弦宝瑟,将观清庙之豋歌;方 泽圜丘,欲祀二仪而展礼。爰诏执事,俾易旧章,庶成 《雅》《颂》之声,仰达神明之德。臣学“窥周、孔,职嗣夷、夔。谐 虞廷之八音,未观率舞;审姬朝之六奏,微辨象成。辄 变大予以明。”光宅所议改舞名,远自秦汉,下洎隋唐, 六代之舞不全,四悬之器徒在。陈周之后,唯有《大韶》 《大舞》之曲,历代相沿,以为二舞。祖孝孙目文舞曰《治 康》,武舞曰《凯安》。贞观中,复有《功成庆善乐》为《九功舞》, 《秦王破阵乐》为“《七德舞》。近朝多故,舞位虚陈,虽未至 于尽亡,实罕明于述作。俟五兵不试,九序载歌,特委 名臣,重修盛礼,使朱干、玉戚,无差缀兆之容;《大夏》《云 门》,复振铿锵之韵。”臣今沿革止异,名言具修如别。前 朝改祖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 《振德之舞》。今请改《治安》为《政和之舞》,《振德》为《善胜之 舞》。前朝改贞观中二舞名,文舞曰《观象之舞》,武舞曰 《讲功之舞》,今请改《观象》为《崇德之舞》,《讲功》为《象成》之 舞。又议“改十二成。在昔周邦,善行古道,奏六代之乐, 则《大章》《大濩》之伦;列九夏之名,乃《皇夏》《肆夏》之类。及 至梁室,为十二雅之乐,唐朝改雅为和,前朝改和为 成,皆用殊时之制。臣今改成为顺。十二顺乐曲名。”祭 天神奏《禋成》,请改为《昭顺之乐》。祭地祇奏《顺成》,请改 为《宁顺之乐》。祭宗庙奏《裕成》,请改为《肃顺之乐》。祭天 地宗庙登歌奏《肃成》,请改为《感顺之乐》。皇帝临轩奏 《政成》,请改为《治顺之乐》。王公出入奏《弼成》,请改为《忠 顺之乐》。皇帝食举奏《德成》,请改为《康顺之乐》。皇帝受 朝皇后入宫奏《扆成》,“请改为《雍顺之乐》。皇太子轩悬 出入奏《裔成》,请改为《温顺之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 登歌奏《庆成》,请改为《礼顺之乐》。郊庙俎入奏《骍成》,请 改为《禋顺之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及饮福受胙奏 《寿成》,请改为《福顺之乐》。”梁武帝改《九夏》为十二雅,以 协阳律阴吕十二管旋相之义,祖孝孙改为十二和, 开元“中乃益三和,前朝去三和,改一雅,臣今以为名, 既异时作,宜稽古今,去其雅,只用《十二顺之曲》。”祭孔 宣父、齐太公庙降神奏《师雅》,请同用《礼顺之乐》。三公 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同用《弼成》,请同用《忠顺之乐》。享 先农及籍田同用《顺成》,请同用《宁顺之乐》。正冬仗公 卿入奏,并《忠顺之乐》。皇帝坐奏《治顺之曲》,皇帝举爵, 奏《康顺之曲》,群臣会毕,降阶,奏《忠顺之曲》,公卿献寿, 奏《福顺之曲》,公卿出,奏《忠顺之曲》,皇帝谒太庙用乐 歌词,降神用文舞,奏《肃顺之曲》,皇帝行,奏《治顺之曲》, 豋歌酌献,奏《感顺之曲》,迎俎,奏《禋顺之曲》,皇帝饮福, 奏《福顺之曲》,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忠顺之曲》,武舞 奏《善胜之曲》,彻俎,奏《肃顺之曲》,送神,奏《肃顺之曲》,皇 帝南郊大礼歌词,降神用文舞,奏《昭顺之曲》,皇帝行, 奏《治顺之曲》,豋歌奠玉币,奏《感顺之曲》,迎俎,奏《禋顺 之曲》,皇帝初献,奏《福顺之曲》,亚献同奏《福顺之曲》,皇 帝饮福,奏《福顺之曲》,送神,文舞出、迎武舞入,奏《忠顺 之曲》,武舞奏《善胜之曲》,送神,奏《昭顺之曲》。
世宗显德元年太祖庙室酌献奏明德之舞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世宗显 德元年即位,有司上太祖庙室酌献,奏《明德》之舞。 显德五年作通礼正乐。”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五年十一月“庚午,作通礼正 乐。”
按《宋史窦俨传》:显德元年,俨加集贤殿学士。时世宗 方切于治道,俨上疏曰:“历代致理,六纲为首:一曰明 礼,礼不明则彝伦不序。二曰崇乐,乐不崇则二仪不 和。故礼有纪若人之衣冠,乐有章若人之喉舌。”世宗 多见听纳。南征还,诏俨正雅乐。俨校钟磬管龠之数, 辨清浊上下之节,复举律吕旋相为宫之法,迄今遵 用。所撰《周正乐成》一百二十卷,藏于史阁。
按《册府元龟》,显德五年六月,命中书舍人窦俨参详 太常雅乐。十一月,翰林学士窦俨上疏,论礼乐刑政 之源。其一曰:“请依《唐会要》所分门类,上自五帝,迄于圣朝,凡所施为,悉命编次,凡关礼乐,无有阙漏,名之 曰《大周通礼》,俾礼院掌之。”其二曰:“伏请博通之士,上 自五帝,迄于圣朝,凡乐章沿革,总次编录,系于历代 乐录之后,永为定式,名之曰《大周正乐》,俾乐寺掌之, 依文教习,务在齐肃。”诏曰:“窦俨所上封章,陈备政要, 举当今之急务,疾近世之因循,器识可嘉,辞理甚当, 故能立事,无愧莅官。所请编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 宜依,仍令于内外职官前资前名中,选择文学之士, 同共编集,具名以闻,委俨总领其事”,所须纸笔,下有 司供给。
按《中兴书目》:《大周正乐》八十八卷,周显德间中书舍 人窦俨撰。俨承诏订论历代乐名、乐仪、乐议、乐音、乐 图、乐章、乐器、乐曲及夷乐之名甚备。按俨末卷论叙 云:“诏编乐书,叙论谱记,凡八十四卷,象八十四调。新 曲谱三十六卷,合前为十二帙,象期之数。”今书八十 四卷,具存曲谱,惟有黄钟大吕四卷,馀皆缺。
显德六年,诏“王朴考正雅乐,凡所造律,准命详议施 行。”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王朴传》:“显德六年, 诏朴考正雅乐,朴以谓十二律管互吹,难得其真,乃 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 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 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按《册府元龟》:六年正月,枢密使王朴上疏云:“臣闻礼 以简形,乐以治心。礼乐者,圣人之大教也。形体顺于 外,心气和于内,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故理定必制礼, 功成必作乐,一人作之于上,万人化之于下,政令不 严,功力不劳,而天下理者,礼乐也。行政者礼也,成礼 者乐也。故圣人尽心焉。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声 乐既和,乃感于人心者也。所假之物,大小有数,九者 成数也。”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锺之声,为乐之 端也;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三分其一,次损益之, 相生之声也。十二变而复,黄锺声之总数也。乃命之 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之于 八音,著之于歌颂。将以奉天地,事祖“宗,和君臣,接宾 旅,恢政教,厚风俗,以其功德之形容,告于神明,俾百 代之后,知邦国之所由兴,风教之所繇行者也。”宗周 而上,率繇斯道。自秦而下,旋宫声废。洎东汉虽有太 子丞鲍邺兴之,亦人亡而息,无嗣续之者。汉至隋垂 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十二律 中,唯用七声,其馀五“律谓之哑钟”,盖不用故也。唐太 宗有知人之明,善复古道,故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 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时,在悬之器,方无哑 者,所以知太宗之道,与三五同功焉。安、史之乱,京都 为墟,器之与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渐多纰缪。逮乎 黄巢之馀,工器都尽,购募不获,文记亦亡,集官酌详, 终不知其制度。时有太常博士商盈孙,按《周官·考工 记》之文,“铸镈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庆较 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也。虽有乐器之状,殊无相应 之和。逮乎魏、梁、后唐,历晋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 于礼乐。至于十二镈钟,不问声律宫商,但循环而击 编钟。编磬徒悬而已,丝、竹、匏土,仅有七声,“作黄钟之 宫一调,亦不和备。其馀八十三调,于是乎泯绝。乐之 缺坏,无甚于今。陛下天纵文武,奄宅中区,上党一战, 并人丧气;东西二征,秦吴开境。大功既著,思复三代 之风,遗文绝编,咸令遐访。坠典庶务,无不聿修,宗庙 朝廷之仪,车服物象之数,于是乎昭明。”远召乐悬,亲 自考听,知其亡失,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俨参 详太常乐事。不逾月,调品八音。初,家和会,以臣曾学 《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臣虽不敏,敢不奉诏。 遂依唐法,以秬黍较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 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 之,得十二律管。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 十三弦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 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三尺设柱为太簇,第十弦 五尺三寸四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 设柱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 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设柱为蕤宾,第八弦八尺四 寸四分设柱为大吕,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 《夷则》,第十弦七尺五寸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 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十二弦六尺六寸八分设 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寸设柱为黄钟之清声。 十二声中施用七声,迭为均焉。均之主者宫也,征、商、 羽、角、变宫、变征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乎本音之律, 七声迭应而不乱,乃成其调。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 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繇之出焉。旋宫之声,久绝一 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望下中书门下,集百官 及内外知音者,较其得失,然后依调制曲。”八十四调 曲有数百,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调之黄钟之宫声。今 详其音数,内三曲即是黄钟宫声,其馀六曲,错杂诸 调,盖传习之误“也。唐初虽有旋宫之乐,至于用曲,多与礼文相违。既不敢用唐为则,臣又懵学独力,未能 备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之士,上本古典,下顺常 道,定其义理,于何月行何礼,合用何调何曲,声数长 短,几变成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乐旋 宫八十四调,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并 上进。去圣逾远,独学难周,莫副天心,空尘圣鉴。”疏奏, 帝善之,乃诏尚书省集百官详定。兵部尚书张昭等 献议曰:“伏睹枢密使王朴奏,太常寺乐悬钟石不和, 今依古准法,均调月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定八十四 调以下,太常寺教习三十五调讫。望集众官详议,于 何月行何礼,用何曲调,及声数、变数,欲议定而制曲 者。伏奉命敕,据王朴所奏,事下尚书省,集三省官、翰 林学士、御史台、太常寺官员及礼官博士等,同商榷 前代沿革典故,并据所习新声律准、管尺等,参详可 否,议定奏闻者。”臣等闻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 围天地,协和人神,张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 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 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管,宫商正和之音,播 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䜣合,阴阳之 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声成文而不乱。空桑孤 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 有还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凌夷。汉 初制氏所调,唯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 行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 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 以日法折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 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 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沉重,但条其说,六十六法,寂寥 不嗣。梁武帝素精音律,造四通十二笛,以领八音,又 引古玉律造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 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 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 音,以领月律,五音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 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 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奏:“其郑万所奏 八十四调并废。隋代郊庙所奏,唯黄钟一均,与五郊 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馀五钟,悬而不作。三 朝宴乐,用缦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 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宝常所均七音八十 四调,方得”丝管并悬,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厢 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 地无馀;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 箕,波荡不还,知音殆绝。臣等窃以音之所起,出自人 心,夔旷不能长存,人事不能常泰,人亡则音息,世乱 则乐隳。若不深知礼乐之情,安明制作之本,伏惟皇 帝陛下心包万化,学富三雍。观兵耀武之功,已光鸿 业;尊祖礼神之致,尤轸皇情。乃眷奉常,痛沦乐职,亲 阅四悬之器,思复九奏之音,爰命廷臣,重调钟律。臣 等据枢密使王朴条奏,采京房之旧法,练梁武之遗 音。考郑译《宝常》之七均,较孝孙文收之九变,积黍累 以审其度,听声诗以测其情。依《权衡嘉量》之前文,得 备数和声之大旨,施于钟虡,足洽箫韶。臣等今月十 九日于太常寺集命太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 调七均,音律和谐,不相凌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 新法教习,以备礼寺施用。其五郊、天地、宗庙、社稷三 朝大礼,合用十二管诸调,并载《唐史》《开元礼》,近代常 行。广顺中,太常边蔚奉敕定“前件祠祭、朝会舞名、舞 曲、歌词,寺司各有簿籍。伏恐所定曲,新法曲调声韵 不协,请下太常寺简详较试。如或乖忤,请本寺依新 法声调别撰乐章舞曲,令歌者诵习,永为一代之法, 以光六乐之书。”议上,诏曰:“礼乐之重,国家所先。近朝 以来,雅音全废,虽时运之多故,亦官守之因循。遂使 击拊之音,空留梗概;旋相之法,莫究指归。枢密使王 朴,博识古今,明通律吕,讨寻旧典,撰集新声,复六代 之正音,成一朝之盛事。其王朴所奏《旋宫新词》,宜依 张昭等议状施行,仍令有司依调制曲。其闲或有凝 滞,更取王朴裁酌施行。”先是,雅音废坠久矣,累朝已 来,未能考正。是岁,将立岁仗,有司以崇牙树羽,宿设 于殿庭,帝因亲临乐悬,试其声奏,见钟磬之类,有施 而不击者,讯于工师,皆不能对。帝甚恻然。乃命翰林 学士、判太常事窦俨参详其失,又命朴考正其事。朴 因献是议,及以所作《律准》上进,帝览而称善,命百官 议而行之。
显德六年。恭帝即位。有司奏世宗庙舞定功之舞 按《五代史周恭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恭帝以 显德六年六月即位。有司奏世宗庙酌献舞定功之 舞。”
辽〈辽史乐志疏略已甚今不能与前代一例姑照其原本备录于此〉辽初年用唐十二和乐后改十二安乐按辽史乐志唐十二和乐辽初用之
豫和祀天神
顺和祭地祇
永和享宗庙
肃和登歌奠玉帛
雍和入俎接神
寿和酌献饮福
太和节升降
舒和节出入
昭和举酒
休和以饭
正和皇后受册以行
承和太子以行
辽《十二安乐》:初,梁改唐《十二和乐》为《九庆乐》,后唐建 唐宗庙,仍用《十二和乐》,晋改为《十二同乐》。《辽杂礼》:“天 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则是辽尝改乐名矣。 馀十二安乐名缺。
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 《八音》。
金 镈钟
石 球磬
丝 琴瑟
《竹 龠箫》。�匏, 笙竽。
土 埙
革 鼓鼗
木 柷敔
辽册皇后仪。
呈百戏,《角抵》戏马以为乐。
皇帝生辰乐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手伎入
酒三行 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人杂剧进
酒四行 阙
酒五行 ,笙独吹。鼓笛进。
酒六行 ,筝独弹,《筑球》。
《酒七行 》歌曲《破角抵》。
曲宴宋国使乐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
酒三行 歌手伎入
酒四行 ,《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入杂剧进
酒五行 阙
酒六行 ,笙独吹,合法曲。
酒七行 筝独弹
酒八《行 歌》《击架乐》。
酒九行 。歌《角抵》,
辽《册皇太子仪》。
“太子初入门” ,《贞安之乐》作。
册礼乐工次第。
四隅各置建鼓一虡、乐工各一人。
宫悬每面九虡、每虡乐工一人
乐虡近北置柷敔各一,乐工各一人。
乐虡。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
乐虡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
乐虡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
协律郎二人
太乐令一人
散乐以三音该三才之义,四声调四时之气,应十二 管之数。截竹为四窍之笛,以叶音声而被之。弦歌三 音,天音扬,地音抑,入音中,皆有声无文。四时春声曰 平,夏声曰上,秋声曰去,冬声曰“入。”
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 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杂戏》自齐景公用倡优侏儒,至汉武帝设鱼龙曼延 之戏。后汉有绳舞、自刳之伎,杜佑以为多幻术,皆出 西域。哇俚不经,故不具述。
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辽杂 礼》,朝会设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 簿皆有鼓吹乐。
前部:
鼓吹令二人 ,㧏鼓十二,金钲十二 ,大鼓百二十。
长鸣百二十 ,铙十二。
鼓十二 ,歌二十四,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大角百二十 ,鼓吹丞二人。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铙十二 ,鼓十二。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右前后鼓吹,行则导驾奏之,朝会则列仗设而不奏。 横吹亦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 前部。
大横吹百二十 节,鼓二。
笛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㧏鼓十二 ,金钲十二,小鼓百二十 ,中鸣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小横吹百二十四 ,笛二十四。
箫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桃皮觱》篥” 二十四。
百官鼓吹横吹乐,自四品以上,各有增损,见《仪卫志》。 自周衰,先王之乐濅以亡缺,周南变为秦风。始皇有 天下,郑、卫、秦、燕、赵、楚之声迭进,而雅声亡矣。汉、唐之 盛,文事多西音,是为大乐、散乐;武事皆北音,是为鼓 吹横吹乐。雅乐在者,其器雅,其音亦西云。
太宗大同元年始得晋太常诸乐送于中京
按《辽史太宗本纪》,“大同元年三月壬寅。晋太常乐谱, 诸宫悬卤簿法物,悉送上京。” 按《乐志》。“自汉以后,相 承雅乐。有古颂焉,有古《大雅》焉。辽阙郊庙礼无颂乐。 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 委所司先赴中京。” 自汉以来,因秦楚之声置乐府。 至隋高祖诏求知音者。郑译得西域苏祗婆七旦之 声,求合七音八十四调之说,由是雅俗之乐,皆此声 矣。用之朝廷,别于雅乐者谓之“大乐。”晋高祖使冯道、 刘煦册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声器工官,与法驾同 归于辽。
大乐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乐,武后毁唐宗庙,《七 德九功》乐舞遂亡。自后宗庙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 高宗《景云乐》代之。元会第一奏《景云乐舞》,杜佑《通典》 已称“诸乐并亡,唯《景云乐》舞仅存。”唐末五代板荡之 馀,在者希矣。辽国《大乐》,晋代所传《杂礼》,虽见坐部乐 工左右各一百二人,盖亦以景云遗工充坐部。其坐 立乐部,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玉磬 方响 搊筝 筑。
卧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叶》大笙 ,小笙 ,《觱篥 》箫。
铜钹 长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员鼓 连鼗鼓 《贝》。
以上皆二人,馀每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云》舞八人: ===大乐调:雅乐有七音,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一曰 婆陁力,平声;二曰鸡识,长声;三曰沙识,质直声;四曰 沙侯,加,滥声;五曰沙腊,皆应声;六曰般赡,五声;七曰 俟利。�斛,先声。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 调为“大乐。”
婆陁力旦。
正宫 :高宫 中吕宫 道调宫:南吕宫 仙吕宫 :黄锺宫;
《鸡识旦》。
越调 ,大食调 。《高大食》调 。双调。《小食调 》。歇指调 ,林钟商调。
沙识旦。
《大食角 》《高大食》角 双角 《小食》角越角 歇指角 《林钟角》
沙侯加《滥旦》。
中吕调 、正平调 、《高平调 》,《仙吕调》,《黄钟调 》《般涉调 》《高般涉调》。
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皆从浊 至清,迭更其声,下益浊,上益清。七七四十九调,馀二 十一调失其传。盖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
大乐声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 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 音之不及商也。
殷人作靡靡之乐,其声往而不反,流为郑、卫之声。秦 汉之间,秦、楚声作,郑、卫濅亡。汉武帝以李延年典乐 府,稍用西凉之声。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 乐府之遗声。晋天福三年,遣刘煦以伶官来归。辽有
散乐,盖由此矣圣宗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设宫悬之乐
按《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元年夏四月壬子,大臣以太 后预政,宜有尊号,请下有司详定册礼。五月乙亥,诏 近臣议皇太后上尊号册礼。六月甲午,上率群臣上 皇太后尊号曰承天皇太后。” 按《乐志》:“元年册承天 皇太后,设宫悬簨簴,大乐工协律郎入 太后,仪卫动,举麾大和乐作,大乐令太常卿导引升 御座,帘卷乐止。”
文武三品以上入《舒和乐》作、至位乐止。
皇帝入门,《雍和》乐作。至殿前位、乐止。
宰相押册,皇帝随册,乐作,至殿前,置册于案,乐止。 翰林学士、大将军舁册,乐作,置御坐前,乐止。
丞相上殿,乐作。至读册位,乐止。
“皇帝下殿”、乐作。至位、乐止。
太后宣答讫、乐作。皇帝至西阁、乐止。
亲王丞相上殿。乐作。退班出。乐止。
下帘,乐作,皇太后入内,乐止。
太平元年十月观鱼龙曼衍戏十一月上尊号始设宫悬
按《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元年十月“庚申,幸通天观,观 鱼龙曼衍之戏。”十一月癸未。上御昭庆殿,文武百僚 奉册上尊号。 按《乐志》,“元年尊号册礼,设宫悬于殿 庭,举麾位在殿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各入就举 麾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将。仗动,协 律郎举麾。大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左右钟皆应。工人 举”柷,乐作,皇帝即御座,扇合,乐止。
“王公入门”,乐作,至位,乐止。
通事舍人引押册大臣。初动,乐作。置册殿前香案讫、 就位,乐止。
舁册官奉册,初动,乐作,升殿置册御坐前,就西墉北 上位,乐止。
大臣上殿、乐作。至殿栏内位、乐止。
大臣降殿阶、乐作。复位、乐止。
“王公三品以上出”,乐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 引皇帝降御座,入阁,乐止。
又按《志》,“元年册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队乐引太后 辇至金銮门。”
兴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册皇帝出奏隆安之乐
按《辽史圣宗本纪》。不载 《按乐志》云云。
道宗大康八年诏行秬黍所定升斗
按《辽史道宗本纪》,“大康八年三月庚戌,诏行秬黍所 定升斗。” 按《乐志》,“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 分为本。”道宗大康中,诏行秬黍所定升斗,尝定律矣, 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天祚帝天庆元年定上寿乐仪
按《辽史天祚帝本纪》,不载。 按《乐志》,天庆元年上寿 仪。
“皇帝出东阁,鸣鞭,乐作。《帘卷扇开》” ,乐止。
太尉执台分班,大乐令举麾,乐作 ,皇帝饮酒讫,乐止。
应坐臣僚、东西外殿《大乐》令引堂上乐升,大臣执台。《大乐》令奏《举觞》,《登歌》乐作。饮讫、乐止。
行臣僚酒遍,大乐令奏《巡周》,举麾乐作。饮讫、乐止。太常卿进御食。大官令奏《食遍乐》作。文舞入三变引出,乐止。
次进酒行臣僚酒举觞,《巡周》乐作,饮讫乐止。次进食,食遍,乐作,武舞入,三变引出,乐止。
扇合,帘下,鸣鞭,乐作,皇帝入西阁,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