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礼仪典 第三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三百三十五卷
经济汇编 礼仪典 第三百三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三十五卷目录

     衣服部汇考一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卫风硕人 郑风缁衣 丰 子衿 出其东门 唐风扬之水

       无衣 秦风终南 无衣 豳风七月 九罭

      礼记王制 月令 玉藻 深衣

      尔雅释器

      小尔雅广服

      方言衣服杂释

      释名释衣服

      白虎通衣裳

      事原

      中华古今注𧟄衣 半臂 袜肚

      本草纲目病人衣

    礼仪典第三百三十五卷

    衣服部汇考一

    《诗经》

    《鄘风君子偕老》

    象服是宜。

    《象服》,尊者所以为饰。象服者,谓褕翟、阙翟也。象鸟羽而画之,故谓之“象。”朱注象服,法度之服也。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褕翟,阙翟,羽饰衣也。传“以翟”,雉名也。今衣名曰“翟”,故谓以羽饰衣,犹右手秉翟,即执真翟羽。郑注《周礼》三翟,皆刻缯为翟雉之形,而彩画之以为饰,不用真羽。孙毓云:“自古衣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及《周礼》六服,无言以羽饰衣者。羽施于旌旗盖则可,施于衣裳则否,盖附人身动则卷舒,非可以羽饰故也。”朱注玼,鲜盛貌。《翟衣》,祭服。刻缯为翟雉之形,而彩画之以为饰也。大全华谷严氏曰:“江淮而西,青质,五色皆备,成章曰褕。褕翟则画褕雉。卫侯爵夫人服褕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𫄨,是绁袢也。

    《展衣》者,以丹縠为衣。展衣宜白。《礼记》作襢衣。“精曰𫄨,粗曰绤。”其精尤细靡者,绉也,言细而缕绉。朱注瑳亦鲜盛貌。展,衣也。以礼见于君及见宾客之服也。蒙,覆也。《绉𫄨》𫄨之蹙。蹙者,当暑之服也。绁袢,束缚,意以展衣蒙𫄨绤而为之绁袢,所以自敛饬也。或曰:“蒙谓加𫄨绤于亵衣之上,所谓表而出之也。”

    《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夫人嫁,则锦衣加褧襜。褧,襌也。国君夫人翟衣而嫁,今衣锦者在涂之所服也。尚之以襌衣,为其文之太著。朱注锦,文衣也。褧,襌也。锦衣而加褧焉,为其文之太著也。大全朱子曰:“褧,《仪礼》作‘景’,《礼记》作‘䌹’。”古注以为襌衣所以袭锦衣者。沈存中谓褧与䌹同,是用苘麻织布为之,不知是否? 华谷严氏曰:“褧以縠为之。”

    《郑风缁衣》

    《缁衣》之宜兮,

    朱注缁,黑色。《缁衣》,卿大夫居私朝之服也。大全孔氏曰:“缁衣,即《士冠礼》所云‘元冠朝服,缁带素韠是也。卿士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食私朝,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

    《丰》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褧,襌也。盖以襌縠为之,中衣裳用锦,而上加襌縠焉。为其文之太著,庶人之妻嫁服也。士妻缁衣𫄸袡。

    《子衿》

    《青青》子衿。

    “《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朱注青青,纯缘之色。具父母衣纯以青。子,男子也。衿,领也。

    《出其东门》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朱注《缟衣綦巾》,女服之贫陋者。大全孔氏曰:“《战国策》云:‘强弩之馀,不能穿鲁缟’。”则缟是薄缯不染,故色白也。綦巾,青色之小别。艾,谓青而微白,如艾草之色。

    《唐风扬之水》

    素衣朱襮。

    朱注襮,领也。诸侯之服绣黼领而丹朱纯也。大全孔氏曰:“此诸侯朝服、祭服之里衣也。以素为衣,丹为缘,绣黼为领,刺绣以为衣领,名为襮。” 华谷严氏曰:“冕服,丝衣也。中衣用素,素丝也。皮弁服、朝服,元端麻衣也。中衣用布。凡服,先以明衣亲身,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衣上加朝服,此以素为

    《衣》是以丝为之,谓冕及爵弁之中衣也。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 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朱注“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大全临川王氏曰:《周礼司服》所谓“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即《典命》所谓“侯伯七命衣服,以七为节”也。东莱吕氏曰:“《周礼注》:‘鷩冕七章,衣三章:一曰华虫,画以雉,即鷩也;二曰火,三曰宗彝,皆画为缋。裳四章:一曰藻,二曰粉米,三曰黼,四曰黻,皆以为绣’。”

    《秦风终南》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

    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考工记缋人》文也。郑于《周礼》之注差次章色,黻皆在裳,言“黻衣”者,衣大名,与绣裳异其文耳。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泽,润泽也。襗亵衣近污垢。衣服之暖于身,犹甘雨之润于物,故言“与子同泽”,正谓同袍裳,是共润泽也。笺以上袍下裳,则此亦衣名,故《易传》为“襗”,《说文》云:“襗,裤也。”是其亵衣,近污垢也。襗是袍类,故《论语》注云“亵衣,袍襗也。”朱注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

    《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九罭》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朱注《衮衣》,裳,九章: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雉也;四曰火,五曰宗彝,虎蜼也。皆缋于衣。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绣于裳。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故谓之衮也。大全九峰蔡氏曰:“龙取其变也,《山》取其镇也,《华虫》取其文也,《火》取其明也,《宗彝》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两已相戾,取其辨也。”

    《礼记》

    《王制》

    衣服饮食,不粥于市。

    《月令》

    孟春之月,天子衣青衣。

    孟夏之月,天子衣朱衣。

    “季夏之月,中央土”,天子衣黄衣。

    孟秋之月,天子衣白衣。

    孟冬之月,天子衣黑衣。

    《玉藻》

    朝元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 回肘。

    陈注前章言“夕深衣,祭牢肉”者,国君之礼也。此言“朝元端,夕深衣”者,谓大夫士在私朝及家朝夕所服也。袪,袖口也。尺二寸,围之为二尺四寸,要之广三,其二尺四寸,则七尺二寸也,故云三。袪齐者,裳之下畔。要为裳之上畔。“缝齐倍要”者,谓缝下畔之广一丈四尺四寸,是倍要之七尺二寸也。衽,裳交接之处也,在身之两旁。故云衽当旁袂。袖之连衣者也。上下之广。二尺二寸。肘长尺二寸。故可以回肘也。

    长中继揜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

    陈注“长中”者,长衣,中衣也。与深衣制同而名异者。著于内则曰“中衣”,盖著在朝服或祭服之内也。著于外则曰长衣,以素为纯缘者也。《杂记》云:“练冠长衣以筮。”注云:“深衣之纯以素者也。”若凶服之纯以布者,则谓之麻衣。“继揜尺”者,幅广二尺二寸,以半幅继续袂口而揜覆一尺也。袷,曲领也,其广则二寸,

    以帛里布,非礼也。

    陈注《外服》是布,则不可用帛为中衣以里之,谓不相称也。冕服是丝衣,皮弁服、朝服、《元端服》是麻衣,皆十五升布。凡里各如其服。

    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

    陈注染丝而织之,为织,功多色重,故士贱不得衣之也,无君去位之臣也。“不贰采”,谓衣裳与冠同色。《疏》曰:“大夫士去国,三月之内,服素衣素裳,三月之后,服元端元裳。”

    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振𫄨绤不入公门, 表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

    陈注“正色”者,青赤黄白黑,五方之正色也。木青克土黄,故绿色青黄,为东方之间色。火赤克金白,故红色赤白,为南方之间色。金白克水青,故碧色青白,为西方之间色。水黑克火赤,故紫色赤黑,为北方之间色。土黄克水黑,故骝黄之色。黄黑色,中央之间色也。“列采”,谓正服之色,各有尊卑品列也,非此

    则是亵服。振读为袗,襌也。襌则见体,裘上必有裼衣、表裘,是无裼衣而裘在外也。袭裘,谓揜其袭衣而不露裼衣也。表与袭皆为不敬,故此四者皆不可以入公门也。

    纩为茧,缊为袍,襌为䌹,帛为褶。

    陈注纩,新绵也;缊,旧絮也。衣之有著者,用新绵则谓之茧,用旧絮则谓之袍,有表而无里者谓之䌹,有表里而无著者谓之褶。

    “朝服之以缟也”,自季康子始也。

    陈注朝服之布十五升,先王之制也。季康子始用生绢,后人因之。故记者原其所自,凡古礼之亡,皆由于变。

    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

    陈注听朔重于视朝。诸侯之朝服,元端素裳,而听朔则皮弁,故卒听朔之礼,然后服朝服而视朝也。

    曰“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焉。”

    陈注“曰”字承上文,亦孔子之言也。礼乐刑政未合于先王之道,则亦不宜充盛其衣服。 郑氏曰:“谓若卫文公者。”

    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诸侯前后方, 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 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陈注韠,象裳色。天子诸侯元端,服朱裳;大夫素裳,上士元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此言元端服之韠,若皮弁服,则皆素韠也。凡韠皆韦为之,故其字从韦。又以着衣毕,然后著之,故名为韠。韠之言蔽也。爵韦,爵色之韦也。在冕服则谓之“韨”,字亦作“芾”也。圜、杀、直,三者之形制也。天子之韠直,谓四角无圜无杀也。下为前,上为“后。公侯上下各去五寸,所去之处,以物补饰之使方,变于天子也。大夫则圜其上角,变于君也。正即直与方之义,士贱,不嫌与君同也。颈之广五寸,在中故谓之颈。”肩,两角也。肩与革带皆广二寸。 《诗疏》曰:“古者佃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也。士服爵弁,以韎韐配之,则服冕者以芾配之,故知冕服谓之“芾。”芾、韠皆是蔽膝,其制同,但以尊祭服,故异其名耳。

    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衡。陈注:此以命数之多寡定韨佩之制。缊,赤黄色也。幽,读为黝,黑色也。衡,佩玉之衡也。葱,青色也。《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大全方氏曰:“韨即韠。以前言天子、诸侯与在朝之臣,而此止言诸侯之臣,故变言之尔。缊,赤、黄之色也。土出于火,土出则火藏矣,故其言谓之缊。缊者,藏也。衡,佩上瑀也。以言其寓之以为覆,则谓之瑀;以言其横之以为平,则谓之衡。一命其韨,用缊以见,虽有所缊,未足以发见而著明也;再命三命,爵位渐隆,足以发见而”著明矣,故其韨用赤焉。

    《深衣》

    大全严陵方氏曰:“《经》曰‘有虞氏深衣而养老’,《传》曰‘庶人服短褐深衣’,则自天子至于庶人皆服之也。以其义之深名之。” 蓝田吕氏曰:“此篇纯记深衣之制度而已。古者衣裳殊制,所以别上下也。唯深衣之制,衣连裳而不殊,盖私燕之服尔。”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 无被土,续纴钩边,要缝半下。”

    陈注朝服、祭服、丧服,皆衣与裳殊。惟深衣不殊,则其被于体也深邃,故名深衣。制同而名异者有四焉:纯之以采曰“深衣”,纯之以素曰“长衣”,纯之以布曰“麻衣”,著在朝服、祭服之内曰“中衣。”但大夫以上助祭用冕服,自祭用爵弁服,则以素为中衣;士祭用朝服,则以布为中衣也。皆谓天子之大夫与士也。丧服亦有中衣。《檀弓》云:“练衣黄里縓缘”是也。但不得继揜尺耳。 杨氏曰:“‘深衣制度,惟续纴钩边’一节难考。郑注‘续衽’二字文义甚明,特疏家乱之耳。”郑注云:“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郑意盖言凡裳前三幅、后四幅既分前后,则其旁两幅分开而不相属。唯深衣裳十二幅交裂裁之,皆名为衽。所谓续衽者,指在裳旁两幅言之,谓属连裳旁两幅,不殊裳之前后也。又《衣图》云:“既合缝了,又再覆缝,方便于著。”以合缝者为续衽,覆缝为钩边。要缝七尺二寸,是比下齐之一丈四尺四寸为半之也。《玉藻》云“缝齐倍要”是也。大全严陵方氏曰:“《深衣》之作,其来尚矣。故以古者冠篇,首袂在前以应规,袷在中以应矩,缝在后以应绳,齐在下以应权衡。短毋见肤则其形不亵,虽约而不失于俭;长毋被土则其物不费,虽隆而不过于奢。衽,襟也,与裳相续,故谓之续衽,居裳之边,曲以钩束焉,故曰‘钩边’。《玉藻》所谓‘衽当旁’是也。要缝之博,居下齐之半”,《玉藻》所谓“缝齐倍要”是也。以缝齐为倍

    倍则要缝为半矣,此所以互言之。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 厌,髀上无厌,胁当无骨者。

    陈注刘氏曰:袼袖与衣接,当腋下缝合处也。运,回转也。《玉藻》云:“袂可以回肘”是也。肘臂中曲节袂袖也。袼之高下,与衣身齐二尺二寸。古者布幅亦二尺二寸而深,衣裁身用布八尺八寸,中屈而四叠之则正方,袖本齐之而渐圆,杀以至袪,则广一尺二寸,故下文云:“袂圆应规也。”衣四幅而要缝七尺二寸,又除负绳之缝,与领旁之屈积各寸,则两腋之馀,前后各三寸许,续以二尺二寸幅之袖,则二尺有五寸也。然周尺二尺五寸,不满今旧尺二尺,仅足齐手,无馀可反屈也。曰反屈及肘,则接袖初不以一幅为拘矣。凡《经》言“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及袼可运肘,袂反及肘,皆以人身为度,而不言尺寸者,良以尺度布幅有古今之异,而人身亦有大小长短之殊故也。朱子云:“度用指尺,中指中节为寸。”则各自与身相称矣。《玉藻》:朝祭服之带,三分带下,绅居二焉。而绅长制士三尺,则带下四尺五寸矣。深衣之带,下不可厌髀骨,上不可厌胁骨,惟当其间无骨之处,则少近下也。然此不言带之制,《玉藻》云:“士练带,率下辟等。”皆言朝祭服之带也。朱子深衣带,盖亦仿佛《玉藻》之文,但襌复异耳。

    制有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 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陈注袷,交领也。衣领既交,自有如矩之象。踝,足跟也。衣之背缝及裳之中缝,上下相接,如绳之直,故云负绳也。下齐,裳末缉处也。欲其齐如衡之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 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 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 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 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 衣之次也。

    陈注疏曰:“所以袂圜中规者,欲使行者举手揖让,以为容仪也。抱方,领之方也。以直其政解负绳,以方其义解抱方也。” 吕氏曰:“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诸侯朝朝服,夕深衣;大夫士朝元端,夕深衣;庶人吉服深衣而已,此上下同也。有虞氏深衣而养老将军文子除丧受吊,练冠深衣亲迎。”女在途而婿之父母死,深衣缟总以趋丧,此吉凶男女之同也。盖简便之服,非朝祭皆可服之也。 方氏曰:“十二幅应十二月者,仰观于天也。直其政、方其义者,俯察于地也。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者,近取诸身也。应规矩、绳权衡者,远取诸物也。端冕不可以为武,介胄不可以为文,兼之者惟深衣而已。深”衣,燕居之服也。端冕虽所以脩礼容,亦有时而燕处,则《深衣》可以为文矣。介胄虽所以临戎事,亦有时而燕处,则《深衣》可以为武矣。虽可为文,非若端冕可以视朝临祭,特可赞礼以为摈相而已。虽可为武,非若介胄可以临冲,特可运筹以治军旅而已。制有五法,故曰:“完其质则布,其色则白”,故曰:“弗费。”吉服以朝祭为上,《燕衣》则居其次焉,故曰:“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 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陈注缋,画文也。纯衣之缘也。袂缘,缘袖口也。纯边,缘襟旁及下也。各广一寸半。袷则广二寸也。 吕氏曰:“二十以下无父者,可以称孤。若三十以上,有为人父之道,不言孤也。纯袂缘、纯边,三事也。谓袂口、裳下、衣裳边皆纯也。”大全长乐陈氏曰:“具父母、大父母纯以缋,备五采以为乐也。具父母纯以青,体少阳以致敬也。孤子纯以素,存凶饰,以致哀也。小功纯以縓,则大祥缘以布;吉时夕服缘以采。”

    《尔雅》

    《释器》

    衣裗谓之。

    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褂衣之饰。

    黼领谓之襮。

    绣刺黼文以褗领。

    缘谓之纯。

    衣缘饰也。

    袕谓之褮。

    衣开孔也。

    衣眦谓之襟。

    交领。

    衱谓之“裾。”

    衣后裾也。

    《衿》谓之袸。

    衣小带。

    佩衿谓之褑
    考证

    佩玉之带二属。

    执衽谓之袺。

    掎衣上衽。

    扱衽谓之襭。

    扱衣上,衽于带。

    衣蔽前谓之襜。

    今蔽膝也。

    “妇人之袆谓之缡。”缡,緌也。

    即今之香缨也。袆邪交落带系于体。因名为《袆緌》系也。

    裳削幅谓之纀。

    削杀其幅,深衣之裳。此别衣服之异名也。云“衣”者,目之也。裗,一名。刺绣黼文于衣领名襮,衣之缘饰名纯,《礼记·深衣》云“衣纯以缋,衣纯以青”之类是也。袕,衣开孔也,名褮。《说文》云:“鬼衣也。”衣眦名襟,谓交领也。《方言》云:“衿谓之交”是也。衱一名裾,即衣后裾也。衿,衣小带也,一名袸,《士昏礼》曰“施衿结帨”是也。佩下之带名褑。衽,裳际也。手执持其衽名袺,扱衽于带名襭。《诗周南》云:“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是也。衣之蔽前者名襜,妇人之香缨名袆,又谓之缡。缡,緌也,緌犹系也,取系属之义。衣下曰:“裳削杀也。”裳削杀其幅者名纀,谓深衣之裳也。一云“衣缕”者,此郭氏两解,一云衣缕也,本或作缕,音娄。《方言》云:“缕谓之衽,又谓之”丁狭切。彼注云:“即衣衿也。”云“齐人谓之挛”者,以目验而言也。一云“或曰褂,衣之饰”者,《释名》曰:“妇人上服曰褂。”《广雅》云:“褂,长襦也。”言饰者,盖以缯为缘饰耳。注“绣,刺黼文以褗领”者,《诗·唐风》云:“素衣朱襮。”毛传云:“襮,领也。”诸侯绣黼,丹朱中衣。毛言绣黼者,谓于缯之上绣刺以为黼,非训绣为黼,郭氏取毛为说也。注“今蔽膝”者,《方言》云:“蔽膝。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袆,或谓之”音弗。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膝,齐鲁之郊谓之袡。昌詹切。襦又名韠。《礼记?玉藻》云: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是也。一孙炎云:“袆,帨巾也。”郭云:即今之香缨也。袆邪交落,带系于体,因名为袆。緌,系也。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系属于人,义见《礼记》。《曲礼》云“女子许嫁缨”,及《内则》云“衿缨”是也。《诗》云“亲结其缡”,谓母送女,重结其所系著,以申戒之。孙炎以袆为帨巾,失之也。云“削杀其幅,深衣之裳”,按《深衣目录》云:称深衣者以馀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按《深衣篇》云:“制有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郑注云:“裳六幅,幅分之以为上下之杀。”故云“削杀其幅,深衣之裳也。”其深衣制度,礼记具焉。

    《小尔雅》

    《广服》

    治丝曰织。织,缯也。麻苎葛曰“布”,布通名也。纩,绵也。絮 之细者曰纩,缯之精者曰缟,缟之粗者曰素,葛之精 者曰𫄨,粗者曰绤。在首谓之“元服。”弁髦,太古布冠,冠 而敝之者也。题,头也。颠,颜。颡,额也。玺谓之印,绂谓之 绶,襜襦谓之童容。布褐而紩之谓之蓝,缕裤谓之蹇, 蔽膝谓之袡,带之垂者谓之厉,大巾谓之幂,覆帐谓 之幄。幄,幕也。箦,床第也。大扇谓之翣,杖谓之梃,键谓 之龠,棋局谓之奕,在足谓之履。履,尊者曰达,履谓之 金舄而金絇也。

    《方言》

    衣服杂释

    《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

    《楚辞》曰:“遗余褋兮澧浦。”

    关之东西谓之襌,衣有袌者。

    前施袌囊也

    赵魏之间谓之。“衣无袌”者,谓之“裎衣”,古谓之“深衣。”

    制见礼记

    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褣。自关而西谓之《襜褕》,其短 者谓之短褕。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谓之《褴褛》。自关 而西谓之

    俗名。“掖

    其敝”者,谓之“致。”

    “致缝纳敝” ,故名之也。

    “汗襦”,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自关而西,或谓之《祗裯》。

    亦呼为掩汀也

    自关而东谓之“甲襦”,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或谓 之“襌襦。”

    今或呼“衫” 为《单襦》。

    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或谓之。魏宋南楚之间谓 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膝。”齐鲁之郊谓之“袡襦。”

    “襦” 字亦作褕。又襦无右也。

    西南属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裈”,陈楚江淮之间谓 之。褕谓之“袖。”

    《襦》。有袖者,因名云。

    衱谓之褗。

    即衣领也

    褂谓之裾。

    衣后裾也。或作袪。《广雅》云。“衣袖。”

    褛谓之衽。

    衣襟也。或曰“裳际也。”

    《褛》谓之致?

    褴褛缀结也

    裯谓之褴。

    “袛裯弊衣” ,亦谓“褴褛。”

    无缘之衣谓之褴。

    “无袂之衣”谓之,

    袂衣袖也

    无襱之裤,谓之“襣。”

    《裤无踦》者,即今犊鼻裈也。

    谓之。

    《于苕》,丁侠两反。未详其义。

    《衿》谓之交。

    衣交领也

    裺谓之襦。

    《襜》谓之。

    衣掖下也

    《褛》谓之。

    即衣衽也

    覆:谓之“《襌衣》 偏襌。”谓之《襌襦》。

    即衫也

    《𧘑繵》谓之裈。

    今又呼为凉衣也

    袒饰谓之直衿。

    妇人初嫁所著上衣,直衿也。

    褒明,谓之袍。

    《广雅》云:“褒明,长襦也。”

    绕衿谓之裙。

    俗人呼接“下” ,江东通言“下裳。”

    悬裺谓之缘。

    衣缝缘也

    《絜襦》谓之“蔽膝。”

    广异名也

    《裪》。谓之“袖。”

    《衣》。江东呼。音婉。

    《帍裱》。谓之《被巾》。

    妇人领巾也

    绕。谓之。《裺》。

    衣督脊也

    厉谓之“带。”

    《小尔雅》曰:“带之垂者为厉。”

    裷谓之幭。

    即帊幞也

    《繄袼》谓之。

    即小儿次衣也

    楚谓无缘之衣曰“褴”,紩衣谓之褛,秦谓之致。自关而 西秦晋之间,无缘之衣谓之。

    嫌上说有未了。故复分明之。

    复襦,江湘之间谓之。或谓之“筒。”

    今筒袖之襦也。即“袂”字耳。

    褛裂须。《挟,斯》败也。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

    须。狎,翣也。

    或谓之《褛裂》。

    裂衣坏儿

    或谓之褴褛,故《左传》曰“荜路褴褛”,殆谓此也。或谓之 挟斯。

    《挟斯》,犹“挟变” 也。

    器物弊,亦谓之《挟斯》。

    《释名》

    释衣服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领,颈也,以壅颈也。亦言总领衣体,为端首也。

    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

    《袪》,虚也。

    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

    “衿”,亦禁也,禁使不得解散也。

    “带”,蒂也,著于衣,如物之繁蒂也。

    《系》,系也。相连系也。

    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

    裾,倨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后常见踞也《元端》,其袖下正直,端方与要接也。

    《素积》,素裳也。辟积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

    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也。伊洛而南, 雉青质,五色备曰翚。鹞翚,画鹞雉之文于衣也。江淮 而南,雉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

    阙翟,翦阙缯为翟,雉形以缀衣也。

    鞠衣黄,如菊花色也。

    《襢衣》,襢坦也,坦然正白,无文采也。

    《褖衣》,褖然黑色也。

    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 “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 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

    襦,䎡也,言温䎡也。 褙,袭也,覆上之言也。

    《襌衣》,言无里也。

    䙱,属也,衣裳上下相连属也。荆州谓襌衣曰“布䙱”,亦 是襜襦,言其襜襜弘俗也。

    褠襌,衣之无胡者也。言袖夹直,形如沟也。 《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襧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帕腹,横帕其腹也。

    “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

    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 有里曰“复。”

    无里曰“单。”

    “反闭”,襦之小者也。却向着之,领反于背后,闭其襟也。 妇人上服曰褂,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 襈,撰也,青绛为之缘也。 缘䙱,䙱施缘也。 被,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直领”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服袍方也。

    交领就形名之也。

    “曲领”:在内,以中襟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

    《单襦》,如襦而无絮也。

    《要襦》,形如襦而施袖也。

    留幕,冀州所名,大褶下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络也。言 牢络在衣表也。

    被,被也,被覆人也。

    衾,广也,其下广大如广受人也。 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诗》谓之泽,受汗泽也。或曰 鄙袒,或曰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 袒而衣此耳。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白虎通》

    衣裳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𫄨?纮蔽形,表德劝善,别尊 卑也。所以名为裳何?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 自障闭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何以知 上为衣,下为裳?以其先言衣也。《诗》曰:“褰裳涉溱”,所以 合为衣也。《弟子职》言抠衣而降也。名为衣何?上兼下 也。独以羔裘何?取轻暖,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 也。羔者,取跪乳逊顺也。故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 苍,士羔裘,亦因别尊卑也。所以必有绅带,示敬谨自 约整。缋缯为结于前,下垂三分身半,绅居二焉,以有 鞶带者,示有事也。所以必有佩者,《论语》曰:“去丧无所 不佩。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元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 瓀珉石。”佩即象其事,若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 斤,妇人佩其针镂。何以知妇人亦佩玉?《诗》云:“将翱将 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事原》

    后衣古者衣服短而齐,不至于地。《后汉书》:梁冀始制 狐尾单衣。注云:“后裾曳地,若狐尾。”至今妇人裙衫,皆 偏裁其后,俗呼曰偏后衣也。

    《中华古今注》

    𧟄衣

    𧟄衣,厮役之服也,取其便于用耳。乘舆进食者服𧟄 衣。《前汉》董偃绿帻青褠,加𧟄衣,以见武帝厨人之服 也。

    半臂

    尚书上仆射马周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 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其武官等诸服长衫,亦 谓之判馀,以别文武。”诏从之。

    袜肚

    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彩为 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袜肚。”至灵帝,赐 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

    《本草纲目》

    病人衣主治

    李时珍曰:“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 一家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