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一百四十八卷
经济汇编 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目录

     仪仗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秦总一则

      汉总一则

      后汉总一则

      晋总一则

      宋总一则 孝武帝孝建一则 大明一则

      梁总一则

      陈高祖永定一则

      北魏道武帝天兴一则 天赐一则 孝文帝太和一则

      北齐武成帝河清一则

      北周总一则

      隋文帝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考工典第一百四十八卷

    仪仗部汇考一

    《周制》,司常之官,掌九旗物名。

    按《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 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 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订义郑锷曰:“命旗之名,儒者以为有取于制字之意。画日月者名曰常,常,久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王者之道万世有常而不易也。画交龙者名曰旗,旗之为义取诸斤也,斤之绝物,不犯所墨,尤为有辨。旗者诸侯所建,出则有君道、入则有臣道,为有辨也。全用帛者名曰旃,旃之为义取诸亶诚之意,孤卿在朝,赤心事主”,以诚信为先也。画以熊虎者名曰“旗”,旗之为义,取诸其也。其者,指物之辞,惟威足以服物,及可以指物而使之。画鸟隼者名曰旟,旟之为义,取诸与也。动有礼文,趋事急疾,人孰不我与哉?画龟蛇者名曰旐,旐之为义,取诸兆也。兆者,事之所始也。公邑闲田,民众至多,而军伍之法,实兆于此也。旗不用帛,犹取于鸟羽,全而用之名曰“旞”,析而用之名曰“旌。”旞之为义,有取于“遂”,旌之为义,有取于生。全羽者,道车之所载,王以朝夕燕,出入,由道而行也;“析羽”者,木路之所载,王以田以鄙,有所旌别也。立名不一,故取义不同。

    秦旗斿尚黑,大驾属车皆设戈矛豹尾。

    按《通典》“秦水德旗”,斿皆尚黑,其制未详。

    大驾属车八十一乘。

    周之末,诸侯有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属车八十一乘。薛综曰:“属者,相连属也。皆在后行。”

    法驾半之,左右分行。其车皆皂盖赤里,朱轓辎,戈矛 弩箙。《尚书御史》所载。最后一乘,悬豹尾,豹尾以前为 省中。

    《小学汉官篇》曰:“豹尾过后,罢屯解。”胡广曰:“施之道路,故须豹尾过后,屯乃得解,皆所以戒不虞也。”《淮南子》曰:“军正执豹皮,所以制正其众也。”省中即今之仗内。

    汉制,“乘舆大驾,备千乘万骑。”

    按,《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太 仆执辔,大将军陪乘,名为大驾。”

    “司马车”,驾四,中道。

    “辟恶车”,驾四,中道。

    记道车,驾四,中道。

    靖室车,驾四,中道。

    象车鼓吹,十三人,中道。

    式道候二人,驾一。

    左右一人

    《长安》都尉,四人,骑。

    左右各二人

    长安亭长十人驾。

    左右各五人

    《长安令》,车,驾三,中道。

    京兆掾史三人,驾一。

    三分

    京兆尹,车,驾四,中道。

    司隶部《京兆从事都部》

    从事别驾,一车。

    三分

    司隶校尉,驾四,中道。

    廷尉,驾四,中道。

    太仆、宗正引从事,驾四

    左右

    太常、光禄卫尉,驾四。

    三分

    太尉,外部都督令史,贼曹,属仓曹,属户曹,属东曹掾, 西曹掾,驾一。

    左右各三

    太尉驾四,中道。

    太尉舍人祭酒,驾一。

    左右

    司徒列从,如太尉、王公骑。

    令史、持戟吏亦各八人,鼓吹一部。

    中护军,骑,中道。

    左右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驾一。

    左右

    队百匹,

    左右

    骑队十:

    左右各五

    前军将军。

    左右各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射声翊军校尉,驾三。

    左右三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驾三。

    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四。

    前黄麾骑,中道。

    自此分为八校。

    左四右四

    护驾御史,骑。

    左右

    御史中丞,驾一,中道。

    谒者仆射,驾四。

    武刚车,驾四,中道。

    九斿车,驾四,中道。

    “云罕车”,驾四,中道。

    皮轩车,驾四,中道。

    阘戟车,驾四,中道。

    鸾旗车,驾四,中道。

    建华车,驾四,中道。

    左右

    虎贲中郎将车,驾二,中道。

    护驾尚书郎三人,骑。

    三分

    护驾尚书三,中道。

    “相风乌车”,驾四,中道。

    自此分为十二校。

    左右各六

    殿中御史,骑。

    左右

    “兴兵”,中郎骑,中道。

    《高华》,中道。

    罼罕。

    左右

    御马:

    三分

    《节》十六。

    左八右八

    《华盖》,“中道。”

    自此分为十六校。

    左八右八

    刚鼓,中道金根车。

    自此分为二十校满道。

    左卫将军。

    右卫将军。

    《华盖》自此后麋烂不存。

    后汉

    后汉始以天子车驾仪卫,谓之“卤簿。”

    按《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 有法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 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在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备 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中兴以来希用之。 先帝时时备大驾,上原陵,他不常用,唯遭大丧乃施 之。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 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北郊、明堂 则省诸副车,小驾、祠宗庙用之。每出,太仆奉驾上卤 簿于尚书。侍中、中常侍、侍御史、主者郎、令史皆执注, 以督整诸军车骑。春秋上陵,令又省于小驾,直事尚 书一人从,令以下皆先行。

    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 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俗人名之曰“五帝车”,非也。又有戎立车以征伐。《三盖车》名耕根车,一名 芝车,亲耕藉田乘之。又有蹋猪车,幔轮有画,田猎乘 之。绿车名曰皇孙车,天子孙乘之以从。

    凡乘舆车,皆羽盖,金华瓜,黄屋左纛,金鍐方𨰿,繁缨, 重毂副辖。

    《黄屋》者,盖以黄为里也。

    “左纛”者,以牦牛尾为之,大如斗,在最后,左𬴂马鬃上。 “金鍐”者,马冠也,高广各四寸,如玉华形,在马鬃前。“方 𨰿”者,铁广数寸,在鬃后有三孔,插翟尾其中繁缨在 马膺前,如索裙者是也。 “重毂”者,毂外复有一毂,施辖其外乃复设辖,施铜金 鍐,形如缇亚飞铃,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左画苍龙, 右白虎,系轴头。今二千石亦然,但无画耳。

    前驱有九斿,云䍐阘戟皮轩銮旗车,皆大夫载銮旗 者,编羽毛列系幢旁,俗人名之曰“鸡翘车”,非也。后有 金钲、黄钺、黄门鼓车。古者诸侯二车九乘,秦灭九国, 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 最后一车,悬豹尾,以前皆皮轩,虎皮为之也。

    按《古今注》:“两汉京兆、河南尹及执金吾、司隶校尉,皆 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皆持角弓,违 者则射之,有乘高窥阚者亦射之。”魏晋设角弩而不 用也。

    按《通典》,“后汉明帝上原陵大丧,并因前代为大驾用 八十一乘。祀天南郊,则法驾用三十六乘。河南尹执 金吾、雒阳令奉引,奉车郎、御史、侍中参乘,前驱有九 斿云罕。”

    徐广曰:“斿车九乘,前史不记形也。”《史记》曰:“武王克纣,百夫荷罕旗以先驱。”张平子《东京赋》曰:“云罕九斿。”薛综曰:罕,旌旗名。

    《凤凰车》。《阘戟车》。

    《薛综》曰:“阘之言垂也,取四戟垂车边。”

    《皮轩车》《鸾旗车》,“后有金钲车”、“黄钺车。”

    《司马法》曰:夏执元钺,殷执白钺,周仗黄钺。

    黄门鼓车,黄门令校驾,祀天、南郊、祀地、明堂、宗庙、尢 省,谓之“小驾。”每出,太仆奉驾,中常侍、小黄门副,尚书 主者,郎令史副,侍御史、兰台令史副,皆执仗以督整 车骑,谓之“护驾。”春秋上陵,尤省于小驾,直事尚书一 人从。

    晋大驾卤簿,稍增汉、魏之制。

    按《晋书舆服志》:“先象车,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次静室令驾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驾一,分左右。 次洛阳尉二人,骑,分左右。”

    次洛阳亭长九人,赤车,驾一,分三道,鼓吹正二人引。 次《洛阳令》,皂车,驾一,中道。

    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桥掾在左,功曹吏在右,并驾 一。

    次河南尹,驾四,戟吏六人。

    次“河南主簿”,驾一,中道。

    次《河南主记》,驾一,中道。

    次“司隶部河南从事,中道。都部从事居左,别驾从事” 居右,并驾一。

    次司隶校尉,驾三,戟吏八人。

    次“司隶主簿”,驾一,中道。

    次《司隶主记》,驾一,中道。

    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吏居右,并驾 一。

    次廷尉卿,驾驷,戟吏六人。

    次廷尉主簿、主记,并驾一,在左。太仆引从如廷尉,在 中。宗正引从如廷尉,在右。

    次太常,驾驷,中道。㦸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 掾、功曹吏居右,并驾一。

    次光禄引从,中道。太常主簿、主记居左,卫尉引从居 右,并驾一。

    次“太尉、外督令史”,驾一,中道。

    次“西东贼仓户等曹属”,并驾一引从。

    次太尉,驾驷,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 并驾一,在左。

    次“司徒引从”,驾驷,中道。

    次司空引从,驾驷,中道。三公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 各一部,七人。

    次中护军,中道,驾驷。《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 矢在内,鼓吹一部,七人。

    次“步兵校尉在左,长水尉校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 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射声校尉在左,翊军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 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骁骑将军在左,游击将军在右,并驾一。皆卤簿左 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骑队五在左,五在右,队各五十四,命中督二人分领 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独揭,鼓在队前次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并驾一。皆《卤簿》左右各 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黄门麾骑,中道。

    次《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驷,八校尉 佐仗,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

    次《九尺楯》。

    次弓矢,次弩,并熊渠佽飞督领之。

    次司南车,驾驷,中道。

    护驾御史,骑,夹左右。

    次谒者仆射,驾驷,中道。

    次“御史中丞”,驾一,中道。

    “次武贲中郎将”,骑,中道。

    次九斿车,中道,武刚车,夹,左右,并驾驷。

    次云罕车,驾驷,中道。

    次“阘戟车”,驾驷,中道,长戟邪偃向后。

    次皮轩车,驾驷,中道。

    次“鸾旗车”,中道,建华车,分左右,并驾驷。

    次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驾部在左,中兵在 右,并骑。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督摄前后无常。 次《相风》中道。

    次司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马史三人引仗,左右 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次《九尺楯》。

    次《刀楯》。

    次《弓矢》。

    次弩。

    次“五时车左右有遮列骑。”

    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摄,前却无常。

    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监,并骑。

    次《高盖》,中道,左“罼”,右“罕。”

    次“御史”,中道。左右节郎各四人。

    次《华盖》,“中道。”

    次殿中司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 右各四行。

    细楯一行,在弩内。又“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 殿中校尉一行。”

    次㧏鼓,中道。 次“金根车”,驾六马,中道。

    太仆卿、大将军参乘,左右又各增三行,为九行。 司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 由基一行,细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 一行,连细楯。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为左右 各十二行。

    金根车,建青旗十二,左将军骑在左,右将军骑在右, 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车,车后衣,书主职,步从,六行, 合左右三十二行。

    次曲华盖,中道。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并骑,分左 右。

    次“黄钺车”,驾一,在左,御麾骑在右。

    次《相风》,中道。

    次中书监骑左,秘书监骑右。

    次殿中御史,骑左,殿中监,骑右。

    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黄在中,白黑在右。

    次大辇,中道。大官令丞在左,太医令丞在右。

    次“金根车”,驾驷,不建旗。

    次《青立车》。

    次《青安车》。

    次《赤立车》。

    次《赤安车》。

    次《黄立车》。

    次《黄安车》。

    次白“立车。”

    次白安车。

    次《黑立车》。

    次黑安车,合十乘,并驾驷。建旗十二,如车色,立车正 竖旗,安车邪拖之。

    次《蹋猪车》,驾驷,中道,无旗。

    次“耕根车”,驾驷,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飞督右。 次《御轺车》。

    次御四望车。

    次《御衣车》。

    次《御书车》。

    次御药车,并驾牛,中道。

    次尚书令在左,尚书仆射在右。

    又“尚书郎六人”,分次左右,并驾。

    又“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 右;又兰台令史分次左右,并驾。”

    次“豹尾车”,驾一。

    “自《豹尾车》后”,而卤簿尽矣。但以神弩二十张夹道,至 后部鼓吹。其五张神弩置一将,左右各二将。

    次轻车二十乘,左右分驾次流苏马六十匹。

    次“金钺车”,驾三,中道。左右护驾尚书郎并令史,并骑, 各一人。

    次“金钲车”,驾三,中道。左右护驾侍御史并令史等,并 骑,各一人。

    次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次“戟鼓车”,驾牛二乘,分左右。

    次“左大鸿胪,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并驾。”

    次大鸿胪,驾驷,钺吏六人。

    次大司农引从,中道。左大鸿胪、主簿、主记、右少府引 从。

    次三卿,并骑,吏四人,铃下二人,执马鞭;辟车六人,执 方扇。羽林郎十人,朱衣。

    次“领军将军”,中道。《卤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 矢在内,鼓吹如护军。

    次后军将军在左,右将军在右,各卤簿鼓吹如左军 前军。

    次越骑校尉在左,屯骑校尉在右,各卤簿鼓吹如步 兵射声。

    次领护、骁骑、游军校尉,皆骑,吏四人,乘马夹道,都督、 兵曹各一人,乘马,在中骑将军四人,骑校。𩊠角金鼓, 铃下信幡军校并驾一。功曹吏、主簿,并骑从。伞、扇、幢 麾各一骑。鼓吹一部,七骑。

    次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从。

    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将一人,持幢,一人,𩊠一人,并 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 突骑督”分领之。郎簿十队,队各五十人,绛袍将一人, 骑、𩊠各一人,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在后,骑。皆持 槊。

    次大戟一队,九尺楯一队,刀楯一队,弓一队,弩一队, 队各五十人,黑裤褶将一人,骑校𩊠角各一人,步,在 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在后。金颜督将并领之。 按杜佑《通典》,其属车因后汉制。

    复制御衣、御书、御轺、御药等车,驾牛,阳燧,四望幰,皂轮小形。

    东晋属车,五乘而已。加绿油幢,朱丝络,青交路,黄金 涂五末,轮毂犹素,两箱无金锦之饰,其一车又是轺 车。旧仪,天子所乘驾六。元兴中,属车唯九乘,苻坚败, 又得伪车辇,增为十二乘。

    宋仪卫多仍两汉、魏、晋之制。

    按《宋书礼志》:“汉制,乘舆御大驾,公卿奉引,太仆大将 军参乘,备千乘万骑,属车八十一乘。古者诸侯贰车 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八十一乘也。汉遵弗改。 汉都长安时,祠天于甘泉用之,都洛阳上原陵又用 之,大丧又用之。法驾则河南尹、洛阳令耒引,奉车郎 御,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凡属车皆皂盖赤里。后” 汉祠天郊用法驾,祠宗庙用小驾。小驾减损副车也。 前驱有九游云罕、皮轩鸾旗车,皆大夫载之。鸾旗者, 编羽旄列系幢旁也。金钲黄钺,黄门鼓车。乘舆之后 有属车,尚书御史载之。最后一车悬豹尾,豹尾以前, 比于省中。每出警跸,清道,建五旗,太仆奉驾,条上卤 簿,尚书郎、侍御史令史皆执注,以督整车骑,所谓护 驾也。春秋上陵,尤省于小驾,直事尚书一人从,其馀 令史以下皆从行,所谓先置也。薛综《东京赋注》以“云 罕”、九游为旌旗别名,亦不辨其形。按魏命晋王建天 子旌旗,置旄头云罕,是知云罕非旌旗也。徐广《车服 注》以为九游,游车九乘,云罕疑是。《罼䍐诗叙》曰:“齐侯 田猎毕戈,百姓苦之。”罼䍐本施游猎,遂为行饰乎?潘 岳《藉田赋》先叙五路九旗,次言琼钑云罕。若罕为旗, 则岳不应频句于九旗之下,又以其物匹钑戟,宜是 今罼网明矣。此说为得之。“皮轩”,以虎皮为轩也。徐又 引《淮南子》“军正执豹皮以制正其众。”《礼记》“前有士师, 则载虎皮,乘舆豹尾”,亦其义类乎?“五旗者,五色各一 旗,以木牛承其下。”徐又云:“木牛盖取其负重而安稳 也。五旗缠竿”,即《礼记》“德车结旌,不尽饰也,戎事乃散 之。”又武车绥旌,垂舒之也。史臣案:今结旌、绥旌同,而 德车、武车之所不建,又木牛之义,亦未灼然可晓。又 按《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风、罼网、旄头之 属,此非古制明矣。何承天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悬 乌之设,务察风祲,宜是秦矣。晋武尝问侍臣:“旄头何 义?”彭推对曰:“秦国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唯畏 旄头,故虎士服之,则秦制也。”张华曰:“有是言而事不 经。”臣谓壮士之怒,发踊冲冠,义取于此。挚虞决疑,无 所是非也。徐爰曰:彭张之说,各言意义,无所承据。按 天文,毕昴之中谓之天街,故车驾以罼罕前引,毕方 昴圆,因其象《星经》。昴一名“旄头”,故使执之者冠皮毛 之冠也。

    孝武帝孝建三年定乘舆车为十二乘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孝建三年五月

    壬戌,有司奏:“按汉胡广、蔡邕并云,‘古者诸侯贰车九
    考证
    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王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

    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法驾则三十六乘。 检晋江左,逮至于今,乘舆出行,副车相承五乘。尚书 令建平王宏参议,八十一乘,义兼九国。三十六乘无 所’”准,并,不出经典。自邕、广传说,又是从官所乘,非帝 者副车正数。江左五乘,俭不中礼。案《周官》云:“上公九 命,贰车九乘;侯伯七命,车七乘;子男五命,车五乘。”然 则帝王十二乘。诏可。

    按《通典》,宋孝建中,尚书令王宏议,“属车起秦八十一 及三十六乘,并不出经传,自胡广、蔡邕传说耳。又是 从官所乘,非帝副车正数。江左五乘,则俭不中礼。帝 王文物旗旒,皆十二为节,今宜依礼十二乘为制。”

    大明六年有司奏定法驾卤簿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大明六年八月 壬戌,有司奏:“汉注仪,大驾卤簿,公卿奉引,大将军参 乘,太仆卿御;法驾,侍中参乘,奉车郎御。晋氏江左,大 驾未立,故郊祀用法驾,宗庙以小驾。至于仪服,二驾 不异。拜陵,御服单衣帻,百官陪从,朱衣而已,亦谓之 小驾,名实乖舛。考寻前记,大驾上陵北郊。《周礼》,宗庙 于昊天有降,宜以大驾郊祀,法驾祀庙,小驾上陵,如 为从序。今改祠庙为法驾卤簿,其军幢多少,临时配 之。至尊乘玉路,以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小辇轮御轺 衣书等车为副。其馀并如常仪。”诏可。

    齐仪卫多循宋制,梁亦仍之。

    按《隋书礼仪志》:卓彼上天,宫室混成。元戈居其左,上 将居其右,弧矢扬威,羽林置陈。《易》曰:“天垂象,圣人则 之。”昔轩辕氏之有天下也,以师兵为营卫。降至三代, 其仪大备。西汉武帝每上甘泉,则列卤簿车千乘,骑 万匹。其居前殿,则植戟悬楯,以戒不虞。其所由来者 尚矣。梁武受禅于齐,侍卫多循其制,正殿便殿阁及 诸门上下,各以直阁将军等直领。又置刀钐、御刀、御 楯之属。直御左右,兼有御仗、鋋槊、赤氅、《角抵》、勇士、青 氅卫仗、长刀、刀剑、细仗、羽林等,左右二百七十六人, 以分直诸门。行则仪卫左右。又有左右夹毂蜀客、楯 剑、格兽、羽林,八从游荡,十二不从游荡直从。细射、廉 察、刀戟、腰弩、大弩等队,凡四十九队,亦分直诸门上 下,行则量为仪卫。东西掖端、大司马、东西华、承明、大 通等门,又各二队,及防殿三队,虽行幸不从。又有八 马、游荡马、左右夹毂、左右马、百骑等各二队。及骑官 阅武马容、杂伎马容及左右马骑。直队行则侍卫左 右分为警卫。车驾晨夜出入及涉险,皆作函。卤簿应 宿卫军骑,皆执兵持满,各当其所保护方面。天明及 度险,乃奏,解函挝鼓,而依常列。乘舆行,则有大驾、法 驾、小驾。大驾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法驾以祭方泽, 祀明堂,奉宗庙,藉千亩;小驾以敬园陵,亲蒐狩。大驾 则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驭。法驾、小驾,皆侍中 骖乘,奉车郎驭,公卿不引。其馀行幸送往,劳旋则槊 仗,近宴则队仗三驾法天,二仗法地,其动也,参天而 两地也。

    高祖永定二年正月诏详定众官仪从条制

    按《陈书高祖本纪》,“永定二年正月乙未,诏曰:‘夫设官 分职,因事重轻,羽仪车马,随时隆替。晋之五校,鸣笳 启途;汉之九卿,传呼并迾。虞官夏礼,岂曰同科;殷朴 周文,固无恒格。朕膺兹宝历,代是天工,留念官方,庶 允时衷。梁天监中,左右骁骑领朱衣直阁,并给仪从。 北徐州刺史唱义之初,首为此职。乱离岁久,朝典不 存,后生年少,希闻旧则。今去左右骁骑,宜通文武,文 官则用腹心,武官则用功臣。所给仪从,同太子二卫 率。此外众官,尚书详为条制’。”

    北魏

    道武帝天兴二年诏定卤簿之制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太祖天兴二年, 命礼官捃采古事,制三驾卤簿。一曰大驾,设五辂,建 太常,属车八十一乘。平城令、代尹、司隶校尉、丞相奉 引,太尉陪乘,太仆御从,轻车介士,千乘万骑,鱼丽雁 行。前驱皮轩、阘戟、芝盖、云罕、指南,后殿豹尾鸣笳唱 上,不作鼓吹,军戎大祠则设之。二曰法驾,属车三十 六”乘。平城令、代尹、太尉奉引,侍中陪乘,奉车都尉御。 巡狩小祠则设之。三曰“小驾”,属车十二乘。平城令、太 仆奉引,常侍陪乘,奉车郎御。游宴离宫则设之。

    天赐二年改定大驾之制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天赐二年初,改 大驾鱼丽雁行,更为方陈卤簿,列步骑,内外为四重, 列标建旌,通门四达,五色车旗各处其方。诸王导从 在甲骑内,公在幢内,侯在步槊内,子在刀楯内,五品 朝臣使列乘舆前两厢,官卑者先引。王公侯子车旒、 麾盖、信幡及散官褠服,一皆纯黑。”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南郊初备大驾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十三年:“春正月辛亥,车驾有事于圆丘,于是初备大驾。”

    北齐

    武成帝河清年更定宫卫之制

    按《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礼仪志》,“齐文 宣受禅之后,警卫多循后魏之仪。及河清中定令,宫 卫之制,左右各有羽林郎十二队。又有持钑队、鋋槊 队、长刀队、细仗队、楯铩队、雄戟队、格兽队、赤氅队、角 抵队、羽林队、步游荡队、马游荡队。又左右各武贲十 队,左右翊各四队。又步游荡、马游荡左右各三队,是 为‘武贲’。”又有直从武贲,左右各六队,在左者为前驱 队,在右者为“后拒队。”又有募员武贲队、强弩队,左右 各一队。在左者皆左卫将军总之,在右者皆右卫将 军总之,以备警卫。其领军、中领将军侍从出入,则著 裲裆甲,手执柽杖。左右卫将军,将军则裲裆甲,手执 檀杖。侍从左右,则有千牛备身、左右备身、刀剑备身 之属,兼有《武威》《熊渠》《鹰扬》等备身三队,皆领左右将 军主之,宿卫左右,而戎服执仗。兵有斧钺、弓箭、刀槊, 旌旗皆囊首,五色节文,旆悉赭黄。天子御正殿,惟大 臣夹侍,兵仗悉在殿下。郊祭卤簿,则督将平巾帻,绯 衫、甲,大口裤。

    北周

    北周置左右宫伯,以掌侍卫之禁。

    按《隋书礼仪志》:“后周警卫之制,置左右宫伯,掌侍卫 之禁,各更直于内,小宫伯贰之。临朝则分在前侍之 首,并金甲,各执龙环,金饰长刀,行则夹路车。左右中 侍,掌御寝之禁,皆金甲,左执龙环,右执兽环长刀,并 饰以金。次左右侍,陪中侍之后,并银甲,左执凤环,右 执麟环长刀。次左右前侍,掌御寝南门之左右,并银” 甲,左执狮子环,右执象环、长刀。次左右后侍,掌御寝。 北门之左右,并银甲,左执犀环,右执兕环、长刀。左右 骑侍立于寝之东、西阶,并银甲,左执罴环,右执熊环、 长刀十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左右侍之外。自左右 侍以下,刀并以银饰。左右宗侍,陪左右前侍之后,夜 则卫于寝庭之中,皆服金涂甲,“左执”豹环,右执貔环, 长刀,并金涂饰,十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于左右骑 侍之外。自左右中侍已下,皆行则兼带黄弓矢。巡田 则常服带短刀,如其长刀之饰。左右庶侍,掌非皇帝 所御门阁之禁,并服金涂甲,左执獬豸环,右执麟环, 长剑,并金饰,十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于左右宗侍 之外,行则兼带皓弓“矢。左右勋侍,掌陪左右庶侍而 守。出入则服金涂甲,左执吉良环石,执狰环。长剑十 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于左右庶侍之外,行则兼带 卢弓矢。”巡田则与左右庶侍俱常服,佩短剑,如其长 剑之饰。诸侍官,大驾则俱侍中驾及露寝半之,小驾 三分之一。“左右武伯掌内外卫之禁令,兼六率之士。” 皇帝临轩,则备三仗于庭,服金甲,执金扣杖,立于殿 上东西阶之侧。行则列兵于帝之左右,从则服金甲, 被绣袍。左右小武伯各二人贰之,服执同于武伯,分 立于大武伯下及露门之左右塾。行幸则加锦袍。左 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其队器服皆元以四色饰之, 各总左右持钑之队。皇帝临露寝,则立于左右三仗 第一行之南北,出则分在队之先后,其副率贰之。左 右旅贲率,掌旅贲士。其队器服皆青,以朱为饰,立于 三仗第二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射声率,掌射 声之士。其器服皆朱,以黄为饰,立于三仗第三行之 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器服皆 黄,以皓为饰,立于三仗第四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 “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其队器服皆皓以元为饰, 立于三仗第五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游击率, 掌游击之士,其器服皆元以青为饰,其副率贰之。武 贲已下六率,通服金甲师子文袍,执银扣檀杖;副率 通服金甲兽文袍,各有倅长,帅长相次陪列,行则引 前。倅长通“服银甲、豹文袍;师长,通服银甲、鹖文袍。自 副率已下,通执兽环、银饰长刀。”凡大驾则尽行,中驾 及露寝则半之,小驾半中驾。常行军旅,则衣色尚乌。

    文帝   年更定宫卫之制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仪志》,“高祖受命,因周 齐宫卫微有变革,戎服临朝,大仗则领左右大将军 二人,分在左右厢,左右直寝、左右直斋、左右直后、千 牛备身、左右备身等,夹侍供奉于左右及坐后。左右 卫大将军、左右直阁将军以次,左右卫将军各领仪 刀,为十二行。内四行亲卫行别以大都督领,次外四 行”勋卫,以帅都督领;次外四行翊卫,以都督领;行各 二人,执金花师子楯猿刀。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带横 刀。后监门直长十二人,“左青龙旗,右白兽旗。”左右武 卫开府各领三仗六行,在大仗内行列六十人,大都 督一人领之,帅都督一人后之。大驾则执黄麾仗。其 次㦸二十四,左青龙幢,右白兽幢,䍐罼各一,钑金二 十四,金节十二道,盖兽。又《绛引幡》朱幢,为持钑前队, 应跸,大都督二人领之,在御前横街南,左右武卫大将军领大仗,左右厢各六行,行别三百六十人,大都 督一人领之。

    炀帝大业 年详定属车之数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按《北史阎毗传》:“帝尝大备 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二乘, 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 欲减之,从何为可’?”毗曰:“臣初定数,共宇文恺参详故 实。据汉胡伯始、蔡邕等议,属车八十一乘,此起于秦, 遂为后式,故张衡赋云‘属车九九’是也。次及法驾,三 分”减一,为三十六乘,此汉制也。又据宋孝建时,有司 奏议,晋迁江左,唯设五乘。尚书建平王宏曰:“八十一 乘,议兼六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凭。江左五乘,俭不中 礼。但帝王文物旗旒之数,爰及冕玉,皆用十二,今宜 准此,设十二乘,开皇平陈,因以为法。今宪章往古,大 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 法,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十二,小驾除之。”

    按《通典》,“属车,炀帝大业初,复备八十一乘,并如犊车。 紫通幰,朱丝络,黄金饰,驾一牛,在卤簿中,单行正道。 后帝嫌多,大驾减为三十六乘,法驾宜用十二,小驾 除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