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第204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百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二百四卷目录
鼎部纪事
鼎部杂录
鼎部外编
考工典第二百四卷
鼎部纪事
《列子问道篇》:“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注〉策,数也,月 朔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
《路史》有熊氏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 太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譣,吉凶可知。虎豹 百物,为之视火参炉。〈注〉《瑞应图》云:以象三才,阳极于 九,故圣人摄其数而云“九鼎。”
夏后氏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九鼎于紫金条荆之 山,使人知神奸入川泽而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 逢之。鼎成而太白见者九日。
《拾遗记》:“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 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 气象之休否。”
《史记殷本纪》:“伊尹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之媵 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说苑》:汤时大旱七年,煎砂烂石。于是使人以三足鼎 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谗 夫昌耶?宫室崇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言未已, 天大雨。
《史记封禅书》: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有 雉登鼎耳雊,武丁惧,祖己曰:“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 宁。
《周本纪》:“武王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
《左传》: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 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 “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 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非礼也。臧哀 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 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 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 𬘘纮𫄧,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 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 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 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照临“百官,百官于是 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 太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 违乱之赂器于太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 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 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 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 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 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 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 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 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 重,未可问也。
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军 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贿。”荀偃束锦 加璧,乘马先吴《寿梦》之鼎。
《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有疾,韩宣子逆客,私 焉。子产曰:“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 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注〉方鼎,莒所贡。 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干谿。右尹子革夕,王与 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 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 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 辟在荆山,跋涉山林,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 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 事君王,将惟命是从,岂其爱鼎?
十六年,齐侯伐徐,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莒人会齐 侯,盟于蒲隧。赂以“《甲父》之鼎。”〈注〉《甲父》,古国名。徐人得 甲父鼎,以赂齐也。
二十九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 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国 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文公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 在鼎矣,何以尊贵?”
《说苑》:佛肸用中牟之县畔,设禄邑,炊鼎曰:“与我者受 邑,不与我者其烹。”中牟之士皆与之。城北馀子田基 独后至,袪衣将入鼎,曰:“基闻之,义者轩冕在前,非义 弗乘;斧钺于后,义死不避。”遂袪衣将入鼎,佛肸播而 之赵,简子屠中牟,得而取之。论有功者,用田基为始, 田基曰:“吾闻廉士不耻人,如此而受中牟之功,则中” 牟之士终身惭矣。襁负其母,南徙于楚。
《新序》: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岑鼎往,齐侯不信而反 之,以为非也,使人告鲁君,柳下惠以为是,因请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惠,柳下惠对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也, 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 臣所难也。”鲁君乃以真岑鼎往,柳下惠可谓守信矣, 非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 《史记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战国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 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 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 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发师五万人, 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 “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 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 不识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 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 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 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 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 终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敝邑固窃为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壶醯酱瓿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 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代殷, 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 卒师徒、械器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 何涂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 来,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 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白帖》:文摰发怒齐湣王,以愈王疾。王命生烹文摰,三 日三夜不死,颜色不变。文摰曰:“何不覆鼎以绝阴阳 之气。”王使覆之,文摰乃死。
《史记赵世家》:“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始皇本纪》:“周末有九鼎,徙于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 水彭城下。二十八年,始皇还过彭城下,斋戒祷祠,欲 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封禅书》:文帝后元元年,新垣平言:“周鼎亡在泗水中, 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 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 河,欲祠出周鼎。
《汉书武帝本纪》:“元鼎元年夏五月五日,得鼎汾水上。 四年夏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 《宝鼎天马》之歌。”
《郊祀志》:“夏六月,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 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 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 鼎无奸诈,迺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至中 山,晏温,有黄云盖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 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 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楙未报, 鼎曷为出哉’?”有司皆言:“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 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亨上帝鬼神。其 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飨承天祜。夏德衰,鼎迁于殷;殷 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 鼎迺沦伏而不见。《周颂》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 及鼒,不㕦不敖,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 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 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亨。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 而合德焉。鼎宜视宗祢庙,臧于帝庭,以合明应。”制曰: “可。”
《吾丘寿王传》: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藏于 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 周鼎。上闻之,召而问之曰:“今朕得周鼎,群臣皆以为 然,寿王独以为非,何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寿王对 曰:臣安敢无说。臣闻周德始于后稷,长于公刘,大于 太王,成于文武,显于周公。德泽上昭,天下漏泉,无所 “不通。上天报应,鼎为周出,故名曰周鼎。今汉自高祖 继周,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至于陛下,恢 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昔秦始皇亲 出鼎于彭城,而不能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 之所以与汉,迺汉宝,非周宝也。”上曰:“善。”群臣皆称万 岁。是日赐寿王黄金十斤《郊祀志》:宣帝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 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张敞好古文字,按鼎铭勒 而上议曰:“臣闻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斄,公刘发 迹于豳,太王建国于𨙸梁,文武兴于丰镐。由此言之, 则𨙸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祠 之臧。今鼎出于𨙸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 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窃以《传记》言之,此 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藏 之于宫庙也。”昔宝鼎之出于汾脽也,河东太守以闻, 诏曰:“朕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蒙丰年。今谷嗛未报,鼎 焉为出哉?博问耆老,意旧臧与?”诚欲考得事实也。有 司验脽上非旧臧处,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 异于众鼎。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 制曰:“京兆尹议是。”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 江太守献之。夏四月甲子,诏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铸 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恶气。遭德则兴,迁于商 周。周德既衰,鼎乃沦亡,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 化多僻,何以致兹?《易》曰:‘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 理耶?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赐三 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
《窦宪传》: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伐单于,大败 之稽落山。宪登燕然山,勒石纪功。南单于于漠北遗 宪古鼎,容五斗,其傍铭曰:“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 孙永保用。”宪乃上之,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 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东观汉记》:庐江献鼎,诏召郑众,问:“齐桓公之鼎在柏 寝台,见何书?”曰:“《春秋左氏》有鼎事几?”众对状,除为郎 中。
《南越书》:“熙安县山下有神鼎,天清水澄则见鼎。刺史 刘道锡常使系其耳而牵之,耳脱而鼎潜,既而执纼 者莫不疾耳。”盖尉佗之鼎。
《黄宪外史》:鲁王爱玉,有楚人持玉鼎以进曰:“此荆山 之美玉也,君能爱乎?”鲁王笑曰:“寡人闻荆山之玉,卞 和得之。夫地不再产,胡能复得耶?”楚人曰:“夫荆山之 所生者,非特和氏之一璧也,荆玉之鼎,楚产也,而君 疑之乎?”
鲁王以鹿羹馈征君,征君谓使者曰:“宪有疾,不能陈 谢,亦不敢尝。”使者曰:“君有羹惠于子,岂辞一谢乎?”征 君曰:“子知羹之为重,而恶知有重于羹者哉?夫鹿羹 虽美,固兽也,鲁王烹而荐之以鼎,非士不馈,馈士而 使士不及尝,奔走诣庭而谢,何王之待士不如待一 兽乎?”使者出,明日,使孔绍祖谢鲁王。鲁王曰:“子之师 奚不悦寡人也?寡人馈以鹿羹之鼎,受而不报,又辱 其使,是以寡人之馈为非礼也。”孔绍祖对曰:“臣之师 也有疾,适遇鼎馈之荣,忧欣交洽,敢不拜嘉?特以疾 故,令臣代诣于贤王之庭而陈谢焉,王毋以为简也。” 鲁王解容而道曰:“叔度无深恙乎?”对曰:“齅王之羹疾, 瘳其十之五;尝王之羹疾,瘳其十之九,其一未瘳,是 以不克履也。”鲁王喜曰:“鼎馨香足以瘳疾与?”对曰:“‘岂 惟瘳疾哉!臣闻之天子诸侯,以士为鼎,以仁义为羹, 其馨香足荐之上帝,达之祖考,蒸之社稷,布之民人。 夫鼎之有羹也,犹士之有仁义也。鼎之馨香则王知 之,何仁义之为美不如羹乎?是羹也,惟王与臣之师 尝之矣。鲁国之民不闻其美也,若仁义之美,烹一心 而畅百顺,调太和而育庶物,若睹渊泉之洋沛,而渴 者不及饮;观五谷之丰茂,而饥者不及爨也。贤王何 不彻其鼎而举其士,舍其兽味而陶仁义之羹乎’?鲁 王叹曰:‘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贤者继焉’。其子之谓矣。” 《宋书符瑞志》:“吴孙权赤乌十二年六月戊戌,宝鼎出 临平”湖,又出《东部酃县》。
《册府元龟》:“吴景帝永安三年三月,西陵赤乌见。是岁 得大鼎于建德县。”
《宋书符瑞志》:“吴孙皓宝鼎元年八月,在所言得大鼎。 晋成帝咸和元年十月辛卯,宣城春谷县山岸崩,获 石鼎,重二斤,受斛馀。”
《册府元龟》:“咸康八年,庐江春谷县留圭夜见门内有 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围四寸。豫州刺史路永以献。” 《异苑》:“前秦苻坚建元五年,长安樵人于城南见金鼎, 走白坚,坚遣载取到城,化为铜鼎。”
《宋书符瑞志》:“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四月辛丑,武昌县 章山水侧自开出神鼎,江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献。 元嘉二十一年十二月,新阳获古鼎于水侧,有篆书 四十二字,雍州刺史萧思话以献。”
《魏书灵征志》:“高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于洛州滍水, 送于京师。王者不极滋味,则神鼎出也。”
《宋书符瑞志》:“明帝泰始五年五月壬戌,豫章南昌获 古铜鼎,容斛七斗,江州刺史王景文以献。”
泰始七年六月甲寅,义阳郡获铜鼎,受一斛,并盖,并 隐起镂豫州刺史段。�荣以献《南齐书祥瑞志》。“武帝永明二年,顺阳丹水县山下得 古鼎一枚。”
三年,越州南《高凉》俚人海中网鱼,获铜兽一头,铭曰 “作宝鼎,齐臣万年,子孙承宝。”
《册府元龟》:“贞观二十二年九月,遂州涪水中获古鼎, 受五石三斗,旁有铭刻。初取时风雨晦冥,响若洪锺。” 《唐书。武后传》:“太后祀天南郊,改明堂为通天宫,铸九 州鼎,各位其方,列庭中。”
《姚璹传》:则天时,九鼎成,后欲用黄金涂之。璹奏:“鼎者 神器,贵质朴,不待外饰。臣观其上先有五采杂昈,岂 待涂金为符曜耶?”后乃止。
《续博物志》:“唐则天于东都造明堂,高三百尺。九州鼎 置明堂之下,当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 石。馀各依方面,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用铜五 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
《全唐诗话》:“武后万岁通天元年,铸九鼎成,置于东都 明堂之庭。后自制《曳鼎歌》,令曳鼎者唱和。”
《册府元龟》:开元二年八月,太子宾客薛谦光献《东都 九鼎铭》,其《豫州鼎铭》,武后所制,文曰:“羲、农首出,轩、昊 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域内雍熙。上元 降祉,方建隆基。”宰相姚崇、卢怀慎等奏曰:“圣人启运, 休兆必彰。故化马为龙,预流谣颂;秀为天子,早著冥 符。臣等今见薛谦光所献《东都鼎铭》,大圣天后所制”, 其文云:“上元降祉,方建隆基。”豫州处天地之中,所以 远包四海。铭文独圣后所制,固必先感二仪,灵庆昭 彰,旷绝今古。臣等忝陪近侍,喜万常情,请宣付史官, 并颁示内外。许之。
十一年二月祠后土于汾阳之脽土太史奏“荣光出 河休气四塞徘徊绕坛日扬其光”有司奏修坛掘地 获古铜鼎二其大者容一斗色皆青。
二十一年六月庚子,眉州献宝鼎,重七百斤,无耳足, 有篆文数字。时渝州刺史段怀本奏:“此鼎到陈州界 之封溪驿,云雾暗合,有白虹逼鼎。臣恐沦失,不胜惊 惧,请至合州取陆路至京。”许之。
《玉海》:开元十三年十月壬申,万年人王庆筑垣掘地, 获宝鼎五,献之四鼎皆有铭。铭曰:“垂作尊鼎,万福无 疆,子孙永保用。”
天宝元年五月,平凉获古铁鼎,献之。
《唐书五行志》:“天宝五载四月,宰臣李适之常列鼎具 膳羞。中夜,鼎跃出相斗,不解,鼎耳及足皆折。”
《册府元龟》:元和二年正月,“诏以湖南所献古鼎付有 司。初,永州百姓唐履昌于路侧掘得古鼎,重一百一 十二斤,异之,故上献。”
《宣室志》:“师道既以青齐叛,帝将讨之,凡数年而王师 不胜,师道益骄。尝一日坐于堂,其榻前有银鼎,鼎忽 相鼓,一鼎耳足尽坠。后月馀,刘悟手刃师道,青州遂 平。”盖银鼎相鼓之兆也。
《五代史张策传》:“策少聪悟,好学,通章句。父同,居洛阳 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铭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 千。同以为奇。策时年十三,居同侧,启曰:‘汉建安二十 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是岁十月,文帝受禅,又改黄 初。是黄初元年无二月也,铭何谬耶’?同大惊异之’。” 《辽史道宗本纪》:“大安七年六月甲午,驻跸赤勒岭。己 亥”,倒塌岭人进古鼎,有文曰“万岁永为宝用。”
《玉海》:“真宗咸平三年九月丙戌,乾州献古铜鼎,状方 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直昭文馆句,中正与杜 镐详其文曰:‘维六月初吉,史信父作鬵。甗斯万年,子 子孙孙永宝用’。”中正等言:“‘按《墨子》云:‘夏后铸鼎,四足 而方’。《春秋传》云:‘晋侯赐子产二方鼎’。此其类也’。又《说 文》云:‘甗,甑也’。《尔雅》曰:‘甑谓之鬵’。《诗》曰:‘溉之釜鬵’。此所 获有无疆之兆。请纪史册,传示千载。”从之。
祥符五年十二月辛未,南康军献古鼎,有篆字,人莫 能识。
《玉海》:“皇祐五年闰月,制三鼎鸾刀。郊坛正、配二位:太 庙七室,牛、羊、豕鼎各一。郊十二鼎,扃无文饰。庙二十 一鼎,三圣加三鼎。奉慈后庙分命大臣行礼,常祀公 卿摄事,十鼎皆涂金,扃以玉饰。”
皇祐五年九月,铸鼎十有二,圆丘用五,宗庙七。又作 鸾刀,郊、庙各一。初,贾昌朝侍经筵,帝问《鼎卦》:“圣人亨 以享上帝。今郊何以无鼎?”昌朝不能对,曰:“容退而讲 求。”于是诏礼官议,以为郊有亨牲进熟。遂命阮逸、胡 爰铸铜鼎,制鸾刀,帝亲书刻之。牛鼎容一斛,羊鼎五 斗,豕鼎三斗。乙酉,御崇政殿,观新乐,及新作晋鼓、三 牲鼎、鸾刀,以补礼器之阙。
《宋史刘敞传》:“敞字原父,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 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 ‘我死,子孙以此蒸尝我’。”
《礼志》:“徽宗崇尚道教,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 象,铸鼎九,于中太乙宫南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 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筑垣环之,曰九成。宫中央曰帝 鼐,其色黄,祭以土,王日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北方曰宝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币用皂。东北方曰牡鼎, 其色青,祭以立春,币用皂。东方曰苍鼎,其色碧,祭以” 春分,币用青;东南曰“冈鼎”,其色绿,祭以立夏,币用绯; 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币用绯;西南曰“阜鼎”, 其色黑,祭以立秋,币用白;西方曰“晶鼎”,其色赤,祭以 秋分,币用白;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立冬,币用皂。 八鼎皆为中祠,乐用登歌,享用素馔,复于帝鼐之宫, 立大角鼎星祠。
《五行志》:崇宁四年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 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 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 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礼志》:崇宁四年,奉安九鼎,以蔡京为定鼎礼仪使,帝 幸九成宫酌献。九月朔,百官称贺于大庆殿,如大朝 会仪。郑居中言:“亳州太清宫道士王与之进《黄帝崇 天祀鼎仪诀》,皆本于《天元玉册》《九宫太一》,合于汉津 所授。《上帝锡夏禹隐文》,同修为《祭鼎仪范》,修成《鼎书》 十七卷,《祭鼎仪范》六卷。先是,诏曰:‘九鼎以奠九州,以 御神奸,其用有法’。后失其传。阅王与之所上《祀仪》,推 鼎之意,施于有用,盖非今人所能作,去古绵邈,文字 杂揉,可择其当,理合经,修为定制,班付有司。”至是书 成,并以每岁祀鼎常典付有司行之。又诏以铸鼎之 地作宝成宫,总屋七十一区,中置殿曰神灵,以祀黄 帝;东庑殿曰成功,祀夏后氏;西庑殿曰持盈,祀周成 王及周公、召公;后置堂曰昭应,祀唐李良及隐士嘉 成侯魏汉津。太常礼部言:“每岁欲于大乐告成,崇政 殿元进乐日,秋八月二十七日举祀事,祀黄帝,依感 生帝、神州地祗为大祀,币用黄,乐用宫架,祝文依祀 圣祖,称嗣皇帝臣名。其成功、持盈二殿,礼用中祀,币 各用白;昭应堂礼用小祀,并以素馔。”从之。
政和六年,用方士王仔昔议,定鼎阁于天章阁,自九 成宫徙九鼎奉安之。又诏改帝鼐为隆鼐,正南彤鼎 为明鼎,西南阜鼎为顺鼎,正西晶鼎为蕴鼎,西北魁 鼎为健鼎,正北宝鼎如旧,东北牡鼎为和鼎,正东苍 鼎为育鼎,东南冈鼎为洁鼎,鼎角为圜,象徽调之阁。 阁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阁” 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议也。驾诣鼎 阁奉安神像,明日诣阁行香,百寮陪位。后诏“九鼎新 名,皆无依据,宜复旧名,惟圜象徽调阁仍旧。”
《玉海》:政和七年四月十八日,礼制局言:“宗庙用九鼎, 其三为牲,六为庶羞。《周颂》云:‘我将我享,维羊维牛’。明 堂所用牲而已,庶羞之鼎不当设。元丰《奉祀礼》,文明 堂正配各用牛一、羊一、豕一,请宗祀止用三鼎,而不 设庶羞之鼎,其俎亦用六。”
《宋史礼志》:八年,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成。曰:“太极飞 云洞劫鼎、苍壶祀天贮醇酒鼎、山岳五神鼎、精明洞 渊鼎、天地阴阳鼎、混沌鼎、浮光洞天鼎、灵光晃耀炼 神鼎、苍蝇火蛇虫鱼金轮鼎”,奉安于上清宝箓宫神 霄殿。
《五行志》:“重和元年,孝感县令尹子文庙获周鼎六。” 《玉海》:“宣和元年三月庚戌,安州得商六鼎,上之。” 《西溪丛语》:“富阳北十里有妙庭观,荐经焚毁,无碑志 可考,独见于东坡诗《董双成故宅》绝句云:‘人去山空 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可怜九转成功后,却把飞 仙乞肉芝’。”其鼎宣和间取去,三足中空,病者取以煮 药,甚有效。
《避暑录话》:宣和间,内府尚古器,范之才为湖北察访, 有绐言“泽中有鼎,不知其大小,而耳见于外,其间可 过六七岁小儿。”亟以上闻,诏本部使者发民掘之,凡 境内陂泽悉干之。掘数十丈讫无有,之才寻见谪。 《墨庄漫录》:宣和中,予客唐州外氏吴家时,兖阳府光 化县村人耕穴一冢,得一器,类鼎而有盖,盖及鼎腹 皆雷纹,中有虬形,两耳为饕餮,足为蚩尤。制作甚精, 一足微食损,尚可立也。表舅唐悊端仲得之,以与舅 氏。顺图好古博雅,乃以归之,而强名曰《虬鼎》,且作歌 以记之。
《宋史句中正传》:“中正字坦然,益州华阳人。精于字学。 时乾州献古铜鼎,状方而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 人莫能晓,命中正与杜镐详验以闻,援据甚悉。” 《赵汝愚传》:“汝愚尝梦孝宗授以汤鼎,背负白龙升天, 后翼宁宗以素服登大宝。盖其验也。”
《西溪丛话》:宇文伯修有一古鼎,款识“云辇酌宫。” 《清波杂志》:毗陵士大夫有仕成都者,九日药市见一 铜鼎已破阙,旁一人赞取之。既得,叩何所用,曰:“归以 数炉炷香环此鼎,香皆聚于中。”试之果然,乃名聚香 鼎。初不知何代物而致此异。
《续夷坚志》:“皇统中,修内司,烧琉璃瓦,毁一大鼎,三日 不镕。鼎欲败,有声如雷,闻三十里外。人谓成败有数, 数与厄会,虽神物不能保”,不特此鼎矣。
秀岩安常,字顺之,常从党承旨学大篆,多识古文奇
字。泰和末,常见内府所藏一方鼎,耳二足,四饕餮象在《雷文》中,铭云:“鲁公作文王尊彝”,铜既古,莹如璧玉,无复铜性矣。
《大平清话》:“金大定中,汾东岸崩,得古墓,有鼎十馀,钟 磬各数十。鼎有盖,大者几三尺,其中宝物犹存。钟磬 小者仅五寸许,大至三尺,凡十有二,盖音律之次。后 世之制以厚薄,而此以大小。其制度皆周器,非秦汉 以后所作。今器不存,而墓址犹在。”
《辍耕录》:义兴王子明家饶于财,所藏三代彝鼎,六朝 以来法书名画,实冠浙右。每年必祈一签于烈帝庙, 以卜休咎。一岁签词有曰:“‘开沟凿井,当得古鼎’。殊不 以为意。家人以商贾至汴,夹谷郎中者藏一商彝,绝 精妙,示之曰:‘恐尔主翁未必有此物也’。”归以白,即遣 赍金购得之。比旧藏皆不能及。至正壬辰,寇起蕲、黄, 将由义兴取道犯浙西,子明罄其所藏,凿深窖以埋 之,彝亦在列。既入窖,作牛鸣者七夜,颇可怪,取出寄 田家。其窖后遭发掘,独此彝获存。
鼎部杂录
《易经鼎卦》:“鼎,元,吉,亨。”〈本义〉鼎,烹饪之器,为封,下阴为足, 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有鼎之象。又以 巽木入离火而致烹饪,鼎之用也。故其卦为鼎。〈程传〉为 卦,上离下㢲,所以为鼎,则取其象焉。取其义焉。取其 象者有二,以全体言之,则下植为足,中实为腹,受物 在中之象,对峙于上者耳也。横亘乎上者铉也,鼎之 象也。以上下二体言之,则中虚在上,下有足以承之, 亦鼎之象也。取其义则木从火也,“巽”入也,顺从之义, 以木从火,为然之象。火之用惟燔与烹,燔不假器,故 取“烹”象而为鼎,以木巽火、烹饪之象也。〈大全〉双湖胡氏 曰:“《鼎》以形言,则足腹耳铉已具;以质言,则《干》《兑》皆金, 《巽》亦兑金反体,又有巽木离火兑水以致烹饪之用, 而巽鸡干亥豕犬坤牛兑羊,离雉鼋鼍之属,亦皆足 充鼎之实,而成其致养之功矣。”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烹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 应乎刚,是以“元亨。”《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 命。〈本义〉《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大全〉平庵项氏曰: “《鼎》之木上有火,犹井之木上有水,非井鼎本形,特象 之耳。草木皆具水火之气。其生也,水汽升于上,水至 木杪则为滋液,象井泉之上出也;其成也,火气见于 上,火至木杪则为华实,象鼎气之上蒸也。君子观《井》 象,则当务民于下以丰其液;观《鼎》象则当恭己于上 以凝其气。存神以息气,人所以凝寿命,‘中心无为’”,以 守至正。君所以凝天命。“火”之光虽在木上,而命必藏 于木。木尽则火亡矣。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象》曰:“鼎颠趾”, 未悖也。〈本义〉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应九四则“颠”矣。 然当其初,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焉,因其“颠”而 出之,则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由是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实”,慎 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本义〉以刚居中,鼎有实之 象也。“我仇”谓初,阴阳相求而非正,则相陷于恶而为 仇矣。二能以刚中自守,则初虽近不能以就之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象》曰: “鼎耳革”,失其义也。〈本义〉以阳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实者 也。然以过刚失中,越五应上。又居下之极。为变革之 时。故为鼎耳。方革而不可举移。虽承上卦文明之腴、 有雉膏之美。而不得以为人之食。然以阳居阳。为得 其正。苟能自守则阴阳将和而失其“悔”矣。
九四: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象》曰:“覆公𫗧”,信如何 也?〈本义〉“形渥作刑”《剭》、谓重刑也。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 下应初六之阴、则不胜其任矣。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本义〉五于象为耳而有中德,故云“黄耳。”金,坚刚之物。“铉”, 贯耳以举鼎者也。五虚中以应九二之坚刚,故其象 如此。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本义〉上于象为铉、而以阳居阴、刚而能温、故有“玉铉”之 象。而其占为“大吉,无不利。”
《诗经周颂丝衣》篇:“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 羊徂牛,鼐鼎及鼒。”〈朱注〉鼐,大鼎。鼒,小鼎〈大全〉王氏曰:“自羊 徂牛,先小后大也。鼐鼎及鼒,先大后小也。先后,反复 展视,所以致勤敬也。”
《礼记郊特牲》:“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陈注〉自一 鼎至九鼎皆奇数。其十鼎者,陪鼎三,则正鼎亦七也。 十二鼎者,陪鼎三,则正鼎亦九也。正鼎,鼎别一俎,故 云“鼎俎奇”也。
《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陈注〉以况儒者材足以任事,而 有所胜也。
《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王日一举,鼎十有 二,物皆有俎。”〈订义〉郑康成曰:“杀牲盛馔曰举,王日一举以朝食也,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也。”郑锷曰:“其举 也,则用鼎十有二;其食也,取鼎之物而载于俎,每鼎 之物皆有俎,则俎亦十二。”说者谓鼎俎奇,笾豆耦,鼎 俎以盛牲体,牲动物,属阳,其数宜奇。今用十有二,何 也?考于礼家之数,牛一,羊二,豕三,鱼四,腊五,肠胃六, 肤七,鲜鱼八,鲜“腊九”,所谓“正鼎九”也。又有膷一、臐二、 “膮三”,所谓“陪鼎三”也。或九或三,其数皆奇,合之以为 十二者,示人君之尊,宜法天之大数也。
《仪礼·少牢》:“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 镬之西。”
《管子大匡篇》:召忽曰:“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 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
《子华子》阳城胥渠问“神鼎,熟物之器也。”
周之九鼎,禹所以图神奸也。黄帝之铸一,禹之铸九, 其造为者同,而所以之适焉者顿异。是可以决疑矣。 《庄子徐无鬼》篇:“庄子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 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鲁遽曰:‘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 阴,非吾所谓道也’。”
《吕子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 其身,以言报更也。
审应览《周鼎》著倕而龁其指,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 也。
白圭谓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 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无所可 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 而居鼎旁,适为之甑,则莫宜之此鼎矣。”
“《恃君览》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为其不阳也。
《汉书五行志》:《史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金震 木,动之象也。是时周室衰微,刑重而虐,号令不从,以 乱金气。鼎者,宗庙之宝器也。宗庙将废,宝鼎将迁,故 震动也。是岁,晋三卿、韩、魏、赵篡晋君而分其地,威烈 王命以为诸侯,天子不恤同姓,而爵其贼臣,天下不 附矣。后三世,周致德祚于秦,其后秦遂灭周而取九” 鼎。九鼎之《震》,“《木沴》金”,失众甚。
《主父偃传》: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 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 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瑞应图。神鼎者,质文之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轻能重, 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黄帝作 鼎象太乙,禹治水,收天下美铜,以为九鼎,象九州。王 者兴则出,衰则去。”
《水经注·泗水注》:“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 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憙,使 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 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太早绝鼎系。”当是 孟浪之传耳。
《补笔谈》: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煎和之法,常欲湆在下体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 升鼎,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谓 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今京师 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遗意 也。
《苏东坡集书》古铜鼎:“旧说明皇羯鼓棬以油注中不 漏,或疑其诞。吾尝蓄古铜鼎,盖之,煮汤而气不出,乃 知旧说不妄。”
《铁围山丛谈》:虞夏而降,制器尚象。后世由汉武帝汾 阴得宝鼎,始更其元年。而宣帝于扶风亦得鼎,款识 曰:“王命元臣官此物色。”及后和帝时,窦宪勒燕然还, 南单于遗宪仲山甫古鼎有铭,而宪遂上之。凡此数 者,咸见诸史记,所彰灼者,殆魏、晋、六朝、隋、唐亦数数 言获古鼎器。梁裴之遴好古爱奇,在荆楚聚古器数 十百种,又献《古器》四种于东宫,皆“金错”字。然在上者 初不大以为事,独国朝来浸乃珍重。始则有刘原父 侍读为之倡,而成于欧阳文忠公,又从而和之,则若 伯父君谟、东坡数公云尔。
《东观馀论》:“鼎属七,甲鼎、乙鼎,非鼎,乃甗也,盖甑之类, 丙鼎中有人形,盖古子孙字,丁鼎,戊鼎中文。”�两目 之间非鼻,乃“父”字。耳上两目,乃古瞿字,盖其人曰瞿 父也。已,敦也,古盛黍稷器,《仪礼》所谓“全敦”,非鼎也。庚 此汉人香垆耳,非鼎也。
《容斋随笔》: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 借救于齐,乃诣齐王许以鼎。齐为发兵救周,而秦兵 罢,齐将求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愿献九鼎”, 不识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齐王将寄径于梁于楚,率 皆以为不可,齐乃止。《战国策》首载此事,盖以为奇谋。 予谓此特儿童之见尔,争战虽急,要当有信,今一绐 齐可也,独不计后日诸侯来伐,谁复肯救我乎?疑必 无是事,好事者饰之尔。故《史记》《通鉴》皆不取。
《容斋三笔》:夏禹铸九鼎,唯见于《左传》王孙满对楚子 及灵王欲求鼎之言。其后《史记》乃有“鼎震,及沦入于 泗水”之说。且以秦之强暴,视衰周如几上肉,何所畏而不取周,亦何辞以却赧王之亡,尽以宝器入秦而 独遗此,以神器如是之重,决无沦没之理。泗水不在 周境内,使何人般舁而往,宁无一人知之以告秦邪? 始皇使人没水求之,不获,盖亦为传闻所误。三、《礼经》 所载钟彝名数详矣,独未尝一及之。《诗》《易》所书,固亦 可考,以予揣之,未必有是物也。唐武后始复置于通 天宫,不知何时而毁。国朝崇宁三年,用方士魏汉津 言铸鼎,四年三月成,于中太乙宫之南为殿,名曰九 成宫。中央曰帝鼐,北方曰宝鼎,东北曰牡鼎,东方曰 苍鼎,东南曰冈鼎,南方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方曰 晶鼎,西北曰魁鼎。奉安之日,以蔡京为定鼎礼仪使。 大观三年,又以铸鼎之地作宝成宫。政和六年,复用 方十。王仔昔议,建阁于天章阁西,徙鼎奉安,改帝鼐 为隆鼐,馀八鼎皆改焉,名阁曰“圆象徽调阁。”七年,又 铸神霄九鼎,一曰太“极飞云洞劫之鼎,二曰苍壶祀 天贮醇之鼎,三曰山岳五神之鼎,四曰精明洞渊之 鼎,五曰天地阴阳之鼎,六曰混沌之鼎,七曰浮光洞 天之鼎,八曰灵光晃曜链神之鼎,九曰苍龟大蛇虫 鱼金轮之鼎。”明年鼎成,寘于上清宝箓宫神霄殿,遂 为十八鼎。继又诏罢九鼎新名,悉复其旧。今人但知 有九鼎,而十八之数,唯朱忠靖公《秀水闲居录》略纪 之,故详载于此。
三代锺鼎彝器存于今者,其间款识,唯“眉寿万年,子 子孙孙永宝用”之语,差可辨认,馀皆茫昧不可读。谈 者以为古文质朴固如此,予窃有疑焉。商周文章,见 于《诗》《书》三《盘》《五诰》,虽诘曲聱牙,尚可精求其义,他皆 坦然明白,如与人言。自武王《丹书》诸铭外,其见于经 传者,如《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正考父鼎 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 余敢侮。𫗴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孔悝《鼎铭》曰:“八月 丁亥,公假于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 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 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嗜 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 “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 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鼎彝。”扶风《美阳鼎铭》曰:“王 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 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此诸铭未尝不粲然,何 为传于今者,艰涩无绪乃尔。汉去周未远,武、宣以来, 郡国每获一鼎,至于荐告宗庙,群臣上寿。窦宪出征 南单于,遗以古鼎,容五斗,其铭曰“仲山甫鼎,其万年 子子孙孙永保用。”宪乃上之,盖以其难得故也。今世 去汉千年,而器宝之出,不可胜计,又为不可晓已。武 帝获汾阴脽上鼎,无款识而备礼迎享;宣帝获美阳 鼎,下群臣议。张敞乃以有款识之故绌之,又何也? 《西溪丛语》:“伊尹负鼎干汤。”《庄子》成元英疏云:“负玉鼎 以干汤。”刘孝标《栖山志》云:“故有忽白璧而乐垂纶,负 五鼎而要卿相。”《楚词·天问》云:“缘鹄饰玉,后帝是飨。”王 逸云:“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 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独《孟子》以为不 然也。
《玉海》:陈太子中庶子虞荔撰《鼎录》一卷,录自古鼎形 象款识,始于夏九鼎,终于王羲之书鼎。
《云麓漫抄》:“周人得夏后氏之鼎,藏之太庙,八百有馀 岁矣。周衰,宋之社亡,鼎沦入于泗水。秦始皇灭周,斋 七日,使万人没水,求之不获。宋,今南京;洙泗,今兖州 远矣。盖周人设词以拒人之说,正如楚子问鼎,而答 以九九八十,一万人可挽,何涂而致之?齐之事同,秦 不悟而力欲得之,妄矣。”
《贵耳集》:叔向曰:“有《谗鼎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 日不悛,其能久乎’?”服虔曰:疾谗之鼎,《明堂位》曰崇鼎。 一云:“谗者地名,铸于甘谗之地。”
《钱氏私志》:张天觉丞相再召到阙,谢表云:“十年去国, 门前之雀可罗;一日还朝,屋上之乌亦好。”后有一达 官效颦云:“十年去国,不闻长乐之钟;一日还朝,复见 大君之鼎。”见魏汉津所铸九鼎初成也。
《山堂肆考》:岳州君山有轩辕台,一名铸鼎台。黄帝铸 鼎荆山之下,鼎成骑龙上升。唐胡曾诗:“五月扁舟过 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轩辕黄帝今何在?回首巴山 芦叶青。”
《续夷坚志》:燕都庙学有夹铜鼎焉,高二尺,受数斛,篆 有“离明神鼎养火云”字。后归裕陵,竟不晓古人作何 用也。郭太傅舜举说:博平路氏一鼎,无款识,无文章, 而黄金丹碧,绚烂溢目,受五升许,三足而一,稍大。路 氏用之煮茶,以少火燎之,足则水随沸。大定中,铜禁 行,不敢私藏,摧大足折送之官。足中虚折处,铜查作 火焰上腾之状。天壤间神物奇宝,成坏俱有数,特见 毁于庸人之手,为可惜耳。蔡内翰正夫《古器类伦纪》 二鼎云:“其一明昌三年二月蓝田玉山乡农民李兴 穿地得之,高二尺,两耳有字一十行,文曰:‘王四月初 吉丁亥’。”以《长历》考之,鲁庄公十二年四月丁亥,即周安釐王初立之岁,未改元,故不称年,而故以月数焉。 又有“一百”二字,必周侯伯所作之器也。其一,太原三 交西南,大定九年汾水坏东岸古墓有鼎及钟磬之 属。鼎小者五寸许,大几三尺,中作黄金色,所实牛羹 尚可辨。钟磬小者,大及二尺,凡十六等,盖音律之次 也。虽无款识,皆周物也。
《云烟过眼录》:“张受益所藏小鼎一,内有款,文藻甚佳, 其色青绿。”
赵孟𫖯所收圆铜鼎一,文藻极佳,内有款云:“瞿父癸 鼎,蛟脚大圜壶,可受五斗米,满身蛟螭文。”
《金丝商嵌小鼎》,元贾氏物,文极细,后并高丽商嵌,归 之吴存斋。
教化参政所藏“癸”字鼎,初出萧山张称孙。其制三足 两耳,其花饕餮图、雷文麄,细花相间,俨然一局炉耳。 特青绿,自内出外,则裹之以褐色,莹光可爱。内有款, 然其样则不古也。
《太平清话》:杨元诚家所藏。余见薛元卿云:“示以铜香 鼎,两耳有三龙,交蟠宛转,目各有珠能转,及取不出。 盖邰古物,亦世之宝也。”
鼎部外编
《子华子阳城胥渠问》:“黄帝之治天下也,铸神鼎于山 上,鼎成,群龙下迎,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群臣不得上 升,攀龙之胡,力颤而绝,帝之弓裘坠焉。”
《杜阳杂编》:“贞元八年,吴明国贡常燃鼎,量容三斗,光 洁类玉,其色纯紫。每修饮馔,不炽火而俄顷自熟,香 洁异于常等。久食之,令人反老还少,百疾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