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_(四库全书本)/卷140 中华文库
钦定日下旧闻考 卷一百四十 |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
京畿〈密云县一〉
原密云县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密云县明属昌平州
本朝改隶顺天府
増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至墙子岭关界九十里西至懐柔县界二十里南至三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白马关一百里东南至平谷县治九十里西南至顺义县治七十里东北至古北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懐柔县界三十里 〈大清一统志〉
増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通典〉
原汉白檀县地属渔阳郡〈方舆纪要〉
原檀州密云县即汉□奚县旧治〈续通典〉
原后汉以居斤奚〈辽史〉
原白檀县即古北平〈续汉书〉
増晋时郡县俱废后魏复置渔阳县属渔阳郡 〈大清一统志〉原后魏皇始二年置密云郡治提携城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昌平山水记〉
原魏兼置安州后齐废郡及二县入密云又废安乐郡之土垠入安市〈隋书〉
原后周以安乐郡安市县并入密云改安州为元州隋开皇初徙元州于渔阳十六年又割幽州燕乐密云二县于旧元州置檀州大业三年州罢为安乐郡唐武德元年仍改檀州〈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臣〉等谨按开皇十六年太平寰宇记作十八年
原以斯地燕之边陲管障塞军五千〈开元十道要略〉
原万岁通天元年置渔阳军开元十九年更威武军又有镇逺军故黑城川也有三乂城横山城米城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鲁石子䴚七镇有临河黄崖二戍〈唐书〉
原天宝元年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太平寰宇记〉原石晋以赂辽〈宋史〉
原辽为檀州武威军领密云行唐二县〈昌平山水记〉
原宋宣和四年金人以州来归赐郡名曰横山升镇逺军节度七年金人复破之〈宋史〉
原金废州以县属顺州后复为檀州以密云并入〈方舆纪要〉原元属大都路〈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原明改州为密云县属顺天府正德中改昌平州属〈方舆纪要〉
原旧城创于洪武年设三门周围九里十三步新城筑于万历四年在旧城之东设三门周围一千一百七十九丈〈密云县志〉
原新旧城两端相连总督府居其中〈昌平山水记〉
〈臣〉等谨按前明蓟辽总督府今废
原县为蓟辽总督所驻〈名胜志〉
原县治在鼓楼西明万历二年重建〈密云县志〉
〈臣〉等谨按密云县署康熙五十九年修葺雍正元年县令薛天培重修
原县学在鼓楼东唐贞观十二年渔阳刺史韦宏机创建金季兵毁元至元二十八年知州杨琏重修至正六年知州聂守节扩地増修明洪武十一年知县唐忠重修〈密云县志〉
原唐显庆中韦宏机为檀州刺史以邉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宫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像自为赞敦劝生徒由是大化〈唐书〉
〈原元王思诚重修檀州文庙碑记 檀州汉为邉郡今畿内近地州旧有孔子庙毁于金季兵至元二十八年知州杨琏等割俸缗即州治东市民宅重构殿宇为堂三楹两庑四楹以栖圣贤迄今五十载寖至倾圮至元六年太原聂侯字用之由行唐尹管巡院使来守是州拜谒祠下顾瞻荒陋慨然以修复自任退而谋诸监州迈珠及同知巴延判官崔克敬共割俸钞为众倡州中有好义者翕然出资以助于是斩木于山陶甓于河鸠工不日悉撤其故堂崇其基宏其度为殿三楹葺两庑增其楹为六创神庖若大成门重门斋舍仍以故堂废材又为筑讲堂及教官宅碑楼共十三楹绘塑一新金碧晃耀视昔为有加矣侯之致力不惟是州为然其在行唐亦新三皇孔子庙及医学儒学宪使富珠哩翀刻诗于石以颂其德檀学之兴经营于三年之仲春再越期而落成集贤学士掲傒斯监察卸史崔特穆尔布哈扁额于殿堂之上聂侯又欲勒石以纪歳月命学正宋文佐以文为请遂为书其始末系以诗曰白檀之区昔为邉隅厥俗于荒罔习于儒今为内甸密迩神都郡黉攸设文教斯敷明明聂侯说礼敦书眷兹孔庙湫隘庳疏乃即同官载询载谋悉撤其故恢宏其模完敞益新轮如奂如法庭殖殖邃宇渠渠有宅其师有庇其徒巍巍圣道洋洋嘉谟允迪惟哲罔念则愚嗟嗟士子惜此居诸学古入官复厥生初作与时偕身与道俱此惟聂侯德化之濡在汉文翁异世同符太史作颂以永厥誉爰告后政勉循令图 密云县志按迈珠旧作买住今对音译改〉
〈臣〉等谨按密云县儒学明嘉靖四十五年修翰林侍读王希烈有记万历四十一年修翰林顾玉绳有记
本朝顺治十七年修户部侍郎袁懋功有记康熙五十一年修编修李掌图有记雍正二年重修见
大清一统志
原白檀书院在县治东南密云兵备济南王见賔建馆之东曰秋实西曰春华其前为堂稍进为亭庖湢悉具罗列花石于庭又建社学斋房以训童子〈密云县志〉
増八旗驻防营距密云县城东北三里官署及兵房共四千八百七十二间设副都统一员协领四员佐领十六员防御十六员骁骑校十六员兵二千名〈密云县册臣〉等谨按密云县城外八旗驻防营乾隆四十二
年奉
命创设廨宇四十五年移驻
原密云驿在旧城南门外洪武十二年建〈密云县志〉
〈臣〉等谨按密云驿
本朝尚仍其旧
增
圣祖仁皇帝御制过密云县作 秋气驱残暑青林堕叶稀马嘶凉籁动蝉噪夕阳微河绕遥通塞山回尽拱畿黍苗膏雨足岁事念民依
増
圣祖御制密云县作 连年驻跸此城隈云谷无尘金碧堆斗室何妨宇宙志晨昏常掖
辇舆回
〈臣〉等谨按密云县志县署二门内于康熙四十一
年建
圣藻亭恭勒
圣祖御制是诗于石
增乾隆六年
御制密云道中望长城诗 秦时𬮱堞汉时山总为天骄守御艰此日长城为苑囿三秋巡狩数经还
増乾隆二十四年
御制密云行 京北重镇称密云岩城埤堄新旧邻控制三边列棨㦸胜国曽此屯万军两山寺㙮节珰建南者已颓北犹存靡饷士不得实用剥民奉已祈佛恩尔辈富贵亦何在空令过客兴慨论白河流西潮河左徒观形胜诚复可由来在德语不刋讵夸扼险牢关锁即今大宛为荒服木兰近囿来往熟筑堤障水惟利民〈康熙年间事〉我每经行缅
圣躅得势不事守有馀失势竭力守不足势匪地利实人和敬已勤民吁
天福
〈臣〉等谨按密云道中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増密云县东门外一里刘家庄恭建
行宫〈密云县册〉
〈臣〉等谨按刘家庄
行宫康熙二十二年建
正殿东室恭悬
皇上御书聨曰人家烟见翠微里天宇晴开碧嶂头佛室联曰香云遍满华严界甘露长滋福慧田
后殿额曰逺翠云标东室联曰最宜观处皆成画于暂闲时辄咏诗西室聨曰迳幽仍隐绿𥦗启乍来青又联曰康功北郭桑麻里爽气西山襟袖间皆
御书
増乾隆八年
御制密云行宫晩坐诗 金风玉露静秋天别馆初开翰墨筵亦有蛩声啼砌下那无月色到𥦗前山围大野寥萧夕宇转新晴淡沲烟何必御园云水榭忘怀是处俗尘蠲
增乾隆十二年
御制密云县行宫对月诗 朔塞返行旌离宫驻清跸天籁发庭柯蟾辉入我室过望轮尚圆恋秋情更逸盈匡经两度来往浑一律鸟语话畴曩蛩音助萧瑟渐觉翠峰遥对此银云栉随时爱景光夜𥦗聊㸃笔
〈臣〉等谨按密云县
行宫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
増密云县东北三十五里罗家桥恭建
行宫〈密云县册〉
〈臣〉等谨按罗家桥
行宫康熙五十一年建
正殿西室恭悬
皇上御书聨曰千畦香扑黄云遍列嶂屏拖碧霭横佛室聨曰照海慧珠通眼藏霏空法雨涤心源皆
御书
増密云县
尖营坐落有四一在栗园庄东一在穆家峪庄南一在华家店庄东一在老王店庄东〈密云县志〉
増乾隆三十八年
御制过穆家峪即事四首 穆家峪北细流河草囤支桥谓费多却忆前秋泛异涨徘徊河畔未能过 前朝雨势较南稀禾黍虽苖芃亦微再霈优霖方助长眼㸔稚绿懒鞭挥 筹农逐处为心萦在此仍因望雨怦却有愿情云利旅最难齐者是人情 气𠉀南暄渐北寒行㸔麦穗尚青攒晴资熟麦雨资黍措念一时竟两难
〈臣〉等谨按穆家峪
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馀不备录
原大峪锥山在县北〈方舆纪要〉
原至元十三年雾灵山伐木官刘氏言檀州大峪锥山出鐡矿有司覆视之寻立四治〈元史五行志〉
原至元二十五年九月罢檀州淘金户〈元史世祖纪〉
増清都山在县东五十里旧有清都观故名 〈大清一统志〉原龙门山在县东六十里有黄崖洞悬泉如瀑布〈方舆纪要〉原密云山不出泉惟县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逾仅数尺汇为一流称圣水泉山亦因以名泉上有初月亭〈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密云县志亭为明万历间都䕶戚继光建又有龙女祠今俱废
原密云山在县南一十五里〈明一统志〉
原密云山一名横山郡所以名也〈昌平山水记〉
原慕容皝以段辽屡为边患遣将军宋回称藩于石季龙请师讨辽季龙统众而至及徐无辽奔密云山季龙进入令支怒皝之不㑹师也进军击之皝遣子恪率骑二千晨出季龙诸军惊扰弃甲而遁段辽遣使诈降于季龙请兵应接季龙遣将麻秋率众迎辽恪伏精骑七千于密云山大败之获其司马阳裕将军鲜于亮拥段辽及其部众以归〈晋书〉
原段辽为石虎所败奔平冈山〈晋纪〉
原山近汉平冈县界唐置横山城为守御处盖置于山下〈方舆纪要〉
原县南二十里为白檀山汉所以名县也〈昌平山水记〉原密云有隗山〈唐书〉
原山在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原山下即密云故县〈密云县志〉
原黍谷山在怀柔县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据
大清一统志黍谷山在密云县西南十五里又密云县志谷中有庙基址犹存旧城东门外有邹衍吹律处碑因建新城隳今新旧二城夹道中有邹大夫祠据此则黍谷应编入密云原本与下五条俱列怀柔县门今移改
原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刘向别录〉
原燕有谷气寒不生五谷邹衍吹律致气既寒更为温热以种黍黍生丰熟到今名之曰黍谷〈论衡〉
原邹衍吹律能变寒谷生禾黍〈独异志〉
原黍谷亦谓之寒谷吴越春秋北过寒谷左思赋寒谷丰黍吹律以暖之是也山有风洞洞口风气凛烈盛夏人不敢入〈昌平山水记〉
原邹衍庙黍谷山上〈密云县志〉
増辽建避暑殿于此 〈畿辅山川志〉
〈原方问孝谒邹先生祠作 夫子昔逰燕宫成碣石年坟荒肃然雨祠接女郎烟名自三驺著书从五德传夜深明月下仿佛笑谈天 人去不可见川明终古流云疑拥彗日庙似筑宫秋碑色含苔冷蜩声带雨愁应知精魄在千载此幽州 苍耳斋诗集补苏拯邹律咏 邹律暖燕谷青史徒编录人心不变迁空吹间草木世患有三惑尔律莫能抑边苦有长征尔律莫能息斯术未济时斯律亦何益争如至公一开口吹起贤良霸邦国 唐音统籖〉
原天门山在县南三十里下有天门寺〈密云县志〉
〈臣〉等谨按据
大清一统志一作天盆山
原凤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下有石佛寺元建〈密云县志〉増神山在县北十五里下有水潭 〈大清一统志〉
〈补马祖常登都北神山醉中题壁诗 过溪踏瑶琼入山来苍翠仙宫名神山下负六鳌背我来访丹药羽人已千岁清啸响山谷幽姿媚松桧白水从北来南与众川会开𥦗目沃野千峰俨相对自是山林乐何但官爵贵买田酿清泉里社日相慰诗成怅如失天风逼衣袂东望邹衍庙杯酒可逺酹谈天剧当时古屋尚纷绘骑驴独归去人世空一喟 石田集〉
原县东北八里为冶山上有㙮有石洞深邃水四时不竭东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昌平山水记〉
补密云县有鸦鹘安卢家安按说文安止也土人谓安字为高平处〈碣石丛谈〉
原香陉山悉生藁本香世故名焉〈水经注〉
原县东有地名惊罗山厓间有石门二扇然不可开听之内有潺湲水声〈长安客话〉
原梯子岭在县东南十五里〈密云县志〉
原九庄岭在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原县北有仙洞其深莫测内有天然石佛五躯又有五色石竦拔如笋洞口有桥人顾其下深险不可渡〈燕山丛录〉増九松山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山有松九株〈密云县册
臣〉等谨按九松山康熙四十五年始
敕赐今名
増乾隆六年
御制九松山诗 阳崖阴𪩘相吐吞上有千年祇树园九松盘盘踞其顶下临众木如儿孙我闻五株已成石盘山楼松馀画迹此木疑被女夷铸不然驻鹤神仙宅凌空苍翠势未已停銮几度徘徊视庾梅渭竹空传名阅历沧桑惟有此
增乾隆三十三年
御制九松山放歌 九松之松数百十祇今惟识九松名拏岩老干不可见其可见者率乃百年以后之所生笼葱过雨如滴翠飒㳫临风自在鸣寺僧个个粥饭罐既难述古亦复不知菀枯存亡均一梦幻乾闼城因思摄山九老今犹在〈摄山有九株松相传为六朝时物山僧珍为古迹〉信哉名实俱收是惟南国之风情
〈臣〉等谨按九松山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増要亭庄在密云县东北七十里恭建
行宫〈密云县册〉
〈臣〉等谨按要亭
行宫建自康熙三十二年
正殿东垣恭悬
皇上御书联曰正喜轩𥦗无俗韵更当风物报新秋西室佛座联曰彼岸同登通筏喻即心有契悟灯传
后殿外檐额曰周赏逺豁东室联曰智水仁山观物妙礼园书圃养天机西室聨曰寥廓澄虚宇威纡露逺峦皆
御书
又按要亭一作遥亭又作瑶亭密云县志则称姚汀今
御制各集诗题皆作要亭按水经注要水出塞外东南流迳要阳县城东考要阳即今密云境则要亭之称自为近古也
増乾隆六年
御制要亭行宫晩坐诗 一川景物鬬斜阳极目拈题兴𣺌茫平野风寒吹稻黍逺山日暮下牛羊笳声几处梅花落月色谁家秋思长更剪银檠披奏牍忧勤那得暂时忘
增乾隆八年
御制要亭行宫叠旧韵 㳺丝爽籁鬬秋阳户列嶤峰翠杳茫历历出篱垂果裸喓喓绕砌足常羊月临素节连天净诗寄高岑引兴长今昔尽伊如是住筌蹄笑我未曽忘
〈臣〉等谨按要亭
行宫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
原密云河本白河上流自牛栏山而下与潮河交㑹初蓟辽总督驻密云从通州至牛栏山以车转饷劳费特甚嘉靖中总督刘焘发卒浚潮河川水达通州用小舟转粟直抵密镇矣〈吴文恪集〉
〈臣〉等谨按白河流经密云城西乾隆三十七年
敕建白河神祠
御制瞻礼诗恭载卷内
原密云运道即白河上流运密云官军饷者也嘉靖三十四年自密云城西杨家庄地方筑塞新口疏通旧道令白河与潮河合流至牛阑山水势甚大故通州漕粮得抵密云城下〈水部备考〉
〈臣〉等谨按此为明隆庆间旧堤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复自城北沙河庄南至西门外止
续筑石子䕶城堤八百零三丈
补白河经密云诸山全受浑榆诸河之水夏秋暴涨堤防不能御源逺流迅水势漫散河皆溜沙深浅通塞不常运行甚艰唯用兜杓数千其治河官夫遇浅即浚庶盘剥可省矣近有议于白河建闸者河广水盛涨必他决底皆淤沙闸必易损且河徙无定闸难改移盖未达水土之宜也〈问水集〉
増乾隆八年
御制临白河诗 密云古雄郡山川何壮哉白河襟其右圆流多洑洄野花夹岸红中镜影开是时秋涨过波声犹喧豗岂能驾虹桥临渡且徘徊因知投鞭言侈志祸之媒骈舟作舆梁横陈榆柳材力作尔毋亟匪为逰观来
増乾隆三十七年
御制白河神祠瞻礼诗〈有序〉 白河源出宣化府独石口外之玛尼图达巴罕东流入密云县北之石塘岭经县城西折而南与潮河合东南流入于潞其水发源既逺且自经白马关外崖谷夹束又挟诸山之水而来故其至密云流益壮性益驶遇夏秋盛涨往往湍急不可御郡城西之渡为京师至古北口所必经每岁秋巡纚舟为浮桥以济辛卯七月霖雨积日河骤涨啮坡岸舟当波冲不得系桥柱亦欹因稽跸程迺遣官祷于河越日涨陡落丈馀遂复成梁利涉佥以为
神之效灵至奇且速也矧兹河润所经引溉通楫民实利赖稽之礼宜祀向顾阙而未举䝉其佑弗歆其报可乎爰疆吏度地河堧构祠像设以壬辰丑月蒇工兹幸避暑山庄经祠下躬致瓣香以落之因成八韵并疏序梗概付所司锓石以代碑记自今其毋替祀事庶几延庥于有永乎 遥源出宣化灵泽䕶厗奚资运功无尽安澜事有稽去秋经异涨归壑赖明禔是用崇祠建于焉庆落徯桥梁利普济阶级肃初跻栋宇依神焕香花达悃携永恬佑保赤锡福被群黎牲丽碑应峙五言当记题
〈臣〉等谨按白河
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馀不备录〈増明刘应节请改河通漕疏略 密云环控潮白二河若天开以便漕者向以二水分流至牛栏山而上始合故剥船自通州而上者至牛栏山而止若至隆庆仓则雇觅车骡从陆输挽军民艰辛之苦水次露积之虞难以悉状前总督杨博题改河资运直接密云备陈四利预防一害已有成议因循至今两河之流已为一派水益深则漕益便所谓四利者已举而一害已除矣然又有十利焉密云招商买米每石常至一两今漕粮足岁支之额免厚价以召商一利也往昔主客之粮岁买不下十万客兵则尽赖召贾今加复原额即客兵悉有赖焉二利也发漕米一石于密云则扣折色价一石于部若止照七钱扣留存库而以五钱折色放军在密云毎石商价已省三钱在部扣则折色支放毎石又馀二钱发一石之米存五钱之价三利也主客之兵欲折则折欲米则米随时应之不为所窘四利也荒歉不能为之灾烽警不能为之绌五利也军储所在民用资之耕农虽少米价不腾六利也舟运抵城直输入仓则陆运脚价可省毎歳计之亦得万馀而民间车驴更免拘集七利也通仓粟米腐积各军领毎为蹙额今移通仓应贮之粟以漕于密云而以密云扣存之折色给通仓应领之军则通给无浥腐之粟京军有实受之惠八利也漕米既足岁计已充民间召商买米之苦可以苏息九利也漕艘鳞集则商舶踵至市㕓日充民生日阜十利也臣等亲自放舟自镇城由牛栏山至顺义一带通行无碍则四利兼得一害不生而十利亦渐次可举矣时隆庆六年 密云县志〉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日下旧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