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四部丛刊本)/卷第一 中华文库
水经注 卷第一 后魏 郦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
水经注卷一
后 魏 郦 道 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误连经文今改正近刻河水下有一二等字乃明人臆加今删去〉
昆仑墟在西北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
一名板桐〈案桐近刻讹作松〉二曰𤣥圃一名𨸄风上曰层城
〈案层近刻作增〉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
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
千七百四十里〈案近刻千上有一字〉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
地志可五千馀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案近刻作〉
〈昆仑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案近〉
〈刻作以西北衍北字〉至于河宗之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
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
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案近刻讹作迳记绵裭〉水陆路殊
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
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
五百馀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
六寸〈案三尺近刻讹作二尺〉
河水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
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
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
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
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案近刻脱如字〉故曰水具财也〈案具上近〉
〈刻有其字衍〉五害之属〈案近刻脱此四字〉水最为大〈案近刻水上有而字衍〉
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
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
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
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
汉新论曰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
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
昆仑九流分逝〈案逝近刻讹作游〉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沫
扬奔〈案浮近刻讹作望〉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案近刻河字在〉
〈淮字下〉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
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东北陬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
河出昆仑虚〈案近刻脱此五字〉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
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案此十六字当〉
〈是注内之小注故杂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者甚多〉百里一小曲千里一
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案汉书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师古曰新论〉
〈云字仲功此脱史字功字〉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
河漑田令河不通利〈案令近刻讹作今〉至三月桃花水至则
河决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
之名矣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
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
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余按风
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
俗有狐疑之说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案入下近刻有于字〉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
仞惟冯夷都焉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案此〉
〈十三字当亦是注内之小注故杂在所引山海经之间〉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
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
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
圭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
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
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
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
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
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
海径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
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释氏西域
记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
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
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案近刻作升崑仑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
帝宫〈案此三字近刻讹作雷电龙〉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
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
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
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案大段朱谋㙔云当作火煅非〉
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调御皆仰此盐释法
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
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
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
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案近刻讹作凡度七百渡梯已〉蹑
悬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
骞甘英皆不至也余诊诸史传即所谓罽賔之境有
盘石之隥道狭尺馀行者骑步相持絙桥相引二十
许里〈案汉书今本作二千馀里千字误当以此为正〉方到悬度阻险危害不
可胜言郭义恭曰乌秅之西有悬度之国山溪不通
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累
石为室民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有白草〈案近刻讹作白羊原〉
〈本及汉书作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释法显又
言度河便到乌长国〈案长近刻作苌〉乌长国即是北天竺佛
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迹长短在人心念至今
犹尔及晒衣石尚在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
迳中天竺国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又迳
蒲那般河〈案近刻脱般字〉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此水迳
摩头罗国〈案迳字下近刻衍流迳二字〉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
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
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泥洹已来圣众所行
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国迄于南
海四万里也〈案近刻四下有五字〉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罽
宾犍越摩诃剌诸国而入南海是也〈案诃近刻讹作河〉阿耨
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
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
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
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
东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故释氏西域记有恒
曲之目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
那褐国〈案褐近刻作竭下同〉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拘夷那
褐国南城北双树间有希连禅河河边世尊于此北
首般泥洹分舍利处支僧载外国事曰佛泥洹后天
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
出王宫度一小水水名酰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
宫北以旃檀木为薪天人各以火烧薪薪了不燃大
迦叶从流沙还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
不烧而自燃也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
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赍还本国以造佛寺阿
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此
树名娑罗树〈案娑罗近刻讹作婆罗〉其树花名娑罗佉也〈案佉近刻〉
〈讹作法〉此花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枝扶南记曰〈案枝〉
〈原本讹作芝〉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
道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
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从来六十馀年尸如故不朽
竺枝目见之〈案目近刻讹作自〉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舍利
刹见〈案刹近刻讹作利〉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觉难测
者矣其水乱流注于恒〈案近刻脱注字〉恒水又东迳毗舍利
城北〈案利近刻讹作离〉释氏西域记曰毗舍利维邪离国也
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旬〈案十〉
〈近刻讹作千〉城周圆三由旬维诘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
宫七里许屋宇坏尽惟见处所尔释法显云城北有
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奄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案奄〉
〈近刻作庵〉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
国王小夫人〈案近刻作有一国王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
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
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见千小儿端正殊好〈案好近刻〉
〈作特〉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无不摧服〈案服〉
〈近刻作伏〉次欲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何故愁
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欲来伐吾国是以
愁尔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案西近刻作东〉贼来
时上我置楼上〈案此五字近刻作置我楼上四字〉则我能却之王如
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
作逆事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
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小夫人即以两手捋乳〈案捋近刻作将〉
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父
母作是思惟〈案父母近刻作二父王𠝹〉皆得辟支佛今其塔犹在
〈案其近刻作二〉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
后人得知于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
千佛也释氏西域记曰恒曲中次东有僧迦扇柰揭
城〈案近刻僧讹作申又城下衍也字〉佛下三道宝阶国也〈案近刻脱道字〉法
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僧迦施国南佛自忉利天东
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宝阶既没阿育王于宝阶
处作塔后作石柱柱上作师子像外道少信师子为
吼怖效心诚〈案近刻作怖惧心伏〉恒水又东迳罽宾饶夷城城
南接恒水〈案近刻作饶夷城南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
岸佛为诸弟子说法处恒水又东南迳沙祗国北出
沙祗城南门道东佛嚼杨枝刺土中生长七尺不增
不减今犹尚在恒水又东南迳迦维罗卫城北故净
王宫也〈案故下近刻衍曰字〉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有池水夫
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案出下近刻有池字〉东向举手扳
树生太子〈案扳近刻作攀下同〉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吐水浴
太子遂成井池众僧所汲养也太子与难陀等扑象
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资饮也释氏西域
记曰城北三里恒水上父王迎佛处作浮图作父抱
佛像〈案父近刻讹作佛〉外国事曰迦维罗越国〈案罗卫罗越互相通称〉
今无复王也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优婆塞姓释可
二十馀家是昔净王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
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日浮图坏尽条王
弥更脩治一浮图私诃条王送物助成〈案送近刻讹作迸〉今
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时妙后所扳树树名
须诃〈案近刻脱诃字〉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树
无复有后诸沙门取昔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
枝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理
见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靑石覆
上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
今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重复贴著石
上逾更明也〈案吉贝近刻讹作古贝〉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
左右吐水浴太子见一龙吐水暖一龙吐水冷遂成
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
田阎浮树下坐树神以七宝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
思惟欲出家也王田去宫一据据者〈案一据下近刻讹作据左一据〉
〈据右六字〉晋言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
王来迎各捧马足尔时诸神天人侧塞空中散天香
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
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祗
瓶沙国相去三十由旬菩萨于是暂过瓶沙王出见
菩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
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
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暮宿昙兰山去白山六由
旬于是径诣贝多树〈案径近刻讹作迳〉贝多树在阅祗北〈案在〉
〈下近刻有贝多二字〉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出家三
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曰迦维
卫国〈案近刻作迦维国脱卫字〉佛所生天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
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传曰昔范旃时有嘾杨
国人家翔梨尝从其本国到天竺展转流贾至扶南
为旃说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宝委积〈案委近刻讹作安〉山
川饶沃恣所欲〈案恣下近刻衍其字〉左右大国世尊重之旃问
云〈案云近刻讹作之〉今去何时可到几年可回梨言天竺去
此可三万馀里往还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返以为
天地之中也〈案地近刻讹作竺〉恒水又东迳蓝莫塔塔边有
池池中龙守护之阿育王欲破塔作八万四千塔悟
龙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此中空荒无人〈案近刻脱此中二字〉
〈空荒作荒芜〉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㑹稽象耕鸟耘
矣恒水又东至五河口〈案近刻河下有合字〉盖五水所㑹非所
详矣阿难从摩竭国向毗舍利〈案舍利原本讹作舍离〉欲般泥
洹诸天告阿阇世王王追至河上〈案此句下近刻有毗舍离诸四字乃〉
〈衍文〉梨车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
则阿阇世王致恨却则梨车复怨即于中河入火光
三昧烧具两般泥洹〈案具两近刻讹作身而〉身二分分各在一
岸二王各持半舍利还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案由〉
〈巡即由旬书内通用近刻讹作由延〉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案弗近刻作佛〉邑
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宫殿皆起墙阙雕文刻
镂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长三丈广二丈高丈馀
有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
城里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
事之赖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诸国中〈案原本及〉
〈近刻并讹作中国今改正〉惟此城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阿育
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
馀〈案二近刻作三〉此塔前有佛迹起精舍北戸向塔〈案北戸近刻作〉
〈戸北〉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围〈案此四字近刻讹作围丈四五〉高三丈馀
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钱
赎塔塔北三百步〈案近刻脱一塔字作北三四百步〉阿育王于此作
泥犁城城中有石柱〈案近刻脱一城字〉亦高三丈馀上有师
子柱有铭记作泥犁城因缘及年数日月恒水又东
南迳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其中
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案此句原本脱〉
〈画石二字据近刻补〉画迹故在恒水又西迳王舍新城是阿阇
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
若城郭即是萍沙王旧城也〈案瓶沙萍沙互相通用〉东西五六
里南北七八里阿阇世王始欲害佛处其城空荒又
无人径入谷傅山〈案传近刻讹作搏〉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
崛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佛坐禅处西北四十
步〈案四近刻作三〉复有一石窟阿难坐禅处夭魔波旬化作
雕鹫恐阿难〈案夭妖通近刻讹作天〉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
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悉存故曰雕鹫窟也其山
峰秀端严是五山之最高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阇崛
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
去二三里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阇崛山
胡语耆阇鹫也〈案胡语二字近刻讹在又竺法维云下此处作山名耆阇鹫也〉又竺
法维云罗阅祗国有灵鹫山胡语云耆阇崛山山是
青石石头似鹫鸟〈案近刻脱一石字〉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
两翼两脚凿治其身今见存远望似鹫鸟形故曰灵
鹫山也数说不同远迩亦异今以法显亲宿其山诵
首楞严香华供养闻见之宗也又西迳迦那城南三
十里〈案近刻迦作伽三作二〉到佛苦行六年坐树处有林木西
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王按树枝得扳出池处又
北行二里得弥家女奉佛乳糜处从此北行二里佛
于一大树下石上东向坐食糜处树石悉在广长六
尺高减二尺国中寒暑均调树木或数千岁乃至万
岁从此东北行二十里到一石窟菩萨入中西向结
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
见长三尺许今犹明亮时天地大动诸天在空言此
非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旬〈案旬〉
〈近刻作延〉贝多树下是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诸天导引
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萨受之复行
十五步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西去〈案西近刻作而〉菩
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坐时魔王遣三
玉女从北来试菩萨〈案近刻无此二字〉魔王自从南来〈案近刻下〉
〈有试字〉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却散三女变为老姥不
自服〈案朱谋㙔云不字上疑脱一莫字〉佛于尼拘律树下方石上东
向坐〈案有两峰双立两字起至此句向字止黄省曾刻讹在后即是佛外祖国也祖字下国字上原〉
〈本不误〉梵天来诣佛处〈案诣近刻讹作诸〉四天王捧钵处皆立
塔外国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树下六年长者女以
金钵盛乳糜上佛佛得乳糜住足尼连禅河浴〈案近刻脱〉
〈禅字〉浴竟于河边啖糜竟掷钵水中逆流百步钵没河
中〈案没近刻讹作投〉迦梨郊龙王接取在宫供养先三佛钵
亦见佛于河傍坐摩诃菩提树摩诃菩提树去贝多
树二里于此树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试佛释氏西
域记曰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于此苦行
日食糜六年西去城五里许树东河上即佛入水浴
处东上岸尼拘律树下坐脩〈案拘律近刻作衢立〉舍女上糜于
此于是西度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降魔得佛
也佛图调曰佛树中枯其来时更生枝叶竺法维曰
六年树去佛树五里书其异也法显从此东南行还
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
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柰城竺法维曰波罗
柰国在迦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东南
流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维摩所处
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
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从此还居巴连弗
邑又顺恒水东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西域记
曰恒曲次东有瞻婆国城南有卜佉兰池〈案近刻讹作有佉下〉
〈兰池〉恒水在北〈案近刻讹作池水恒在北〉佛下说戒处也〈案下近刻讹作不〉
恒水又迳波丽国即是佛外祖国也法显曰恒水又
东到多摩梨靬国〈案靬近刻讹作帝下同〉即是海口也释氏西
域记曰大秦一名梨靬康泰扶南传曰从迦那调洲
西南入大湾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度江
迳西行极大秦也又云发拘利口入大湾中正西北
入可一年馀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国号担帙
〈案帙近刻作袂〉属天竺遣黄门字兴为担帙王释氏西域记
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
西也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案近刻脱调字〉西海之南
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又曰
锺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传
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仑山正与调合如传
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传亦知阿耨达山是昆仑山
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乃宣为西域图以语法汰
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人不应河在敦煌南数
千里而不知昆仑所在也〈案河近刻讹作何〉释云复书曰〈案近〉
〈刻讹作日〉按穆天子传穆王于昆仑侧瑶池上觞西王母
云去宗周瀍涧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
今见泰传非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仑山
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
证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书
䇿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至欲访地脉
川〈案欲近刻作若〉不与经符验程准途故自无㑹释氏不复
根其众归之鸿致〈案众近刻作艰〉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
安也今按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
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
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
此自别有小昆仑也又按淮南之书昆仑之上有木
禾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案近刻脱在其西三字〉沙棠
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
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
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
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
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源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河水出其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
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
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
是谓𤣥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
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禹乃以息土填鸿水
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为下地高诱曰地或作池〈案此〉
〈下近刻有山海经曰不周之山不周之北门以纳不周之风十九字考山海经中言不周之山者亦无此〉
〈语当是衍文〉则以仿佛近佛图调之说阿耨达六水葱岭
于阗二水之限〈案佛图调近刻讹作浮图谓〉与经史诸书全相乖
异又按十洲记〈案近刻讹作十三州说〉昆仑山〈案山下近刻衍也字〉在西
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案北近刻讹作东〉去岸十三万里有
弱水周匝绕山〈案近刻作周回绕匝山字属下句〉东南接积石圃西
北接北戸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案阔近刻作活〉西南近承
渊之谷〈案近近刻作至〉此四角大山寔昆仑之支辅也积石
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四十六万里
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
偃盆下狭上广〈案近刻脱下狭二字〉故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
角正北干辰星之辉〈案干近刻讹作于〉名曰阆风巓其一角
正西名曰𤣥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
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
二其北戸山〈案山近刻讹作出〉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
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
景烛日晖〈案近刻作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
仙灵之所宗上通旋机〈案近刻作璇玑〉元气流布玉衡常理
顺九天而调阴阳〈案玉衡常理顺九天近刻作五常玉衡理九天〉品物群生
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案下狭上广至此原〉
〈本及近刻并讹在皆往来也下张华叙东方朔神异经曰上今据十洲记订正〉其北海外又
有锺山〈案近刻脱此八字〉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含〈案近〉
〈刻作所合〉天帝居治处也〈案居近刻讹作君下有所字衍〉考东方朔之言
及经五万里之文难言佛图调康泰之传是矣〈案佛近刻〉
〈讹作浮又脱传字〉六合之内水泽之藏大非为巨小非为细
存非为有隐非为无其所苞者广矣于中同名异域
称谓相乱亦不为寡至如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
西洲铜柱又有九府之治东方朔十洲记曰方丈在
东海中央东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
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
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张华叙东方朔神异
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
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有大鸟名曰
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
处无羽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故
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圆周如削肤体美焉
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
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㑹
益工遁甲开山图曰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
柱州昆仑山上荣氏注云五龙治在五方为五行神
〈案近刻脱五字〉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
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化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
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万二千里五龙天皇皆
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山海经曰昆仑之丘寔惟帝
之下都其神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然六
合之内其苞远矣幽致冲妙难本以情万像遐渊〈案此〉
〈下近刻衍一浑字〉思绝根寻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
龟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大禹之集㑹计儒墨之说
孰使辨哉
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案此下原本及近刻有河水冒以西南流〉
〈七字考山海经云积石之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即今河行积石山南绕其东折而西流迳山北然后转〉
〈东北流形势适合石门当在折西之处不得云西南流也作水经者误以为河自石门潜行地中而入葱岭然〉
〈后复出故不取冒以西流之语下言入葱岭则上不得言其流当是后人见山海经河水冒以西流句与下有〉
〈石门相连遂掇其语于此又因下文言南入葱岭更臆攺西流为西南流耳杜佑通典两引水经南至积石山〉
〈下有石门即接以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绝不及河水冒以西南流七字其为唐时本所无甚〉
〈明今据通典订正删去七字〉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案近刻讹作出渤海又海水〉西
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
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
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
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
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
西域记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
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案山海经云海内昆仑之墟在〉
〈西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水经盖本其说后记〉
〈葱岭于阗河则又本之西域传其书杂袭而成故漫无伦次道元则以葱岭于阗之河入蒲昌海潜行地〉
〈中复出为积石河葱岭在今回部叶尔羌西于阗即和阗在叶尔羌东南蒲昌海即罗布淖尔在辟展西〉
〈南积石山在靑海境积石之西五六百里即星宿海今呼鄂敦塔拉朱思本所谓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
〈百馀者也道元言河之所潜出于积石宜即指星宿海〉
水经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