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四部丛刊本)/卷第三十二 中华文库
水经注 卷第三十二 后魏 郦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
水经注卷三十二
后 魏 郦 道 元 撰
漻水 蕲水 决水 沘水
泄水 肥水 施水 沮水
漳水 夏水 羌水 涪水
梓潼水 涔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
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
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
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
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
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
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案近刻脱赖字〉故赖国也有神
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
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
迳随县注安陆也
南过安陆入于涢
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
山即蕲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
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五水谓巴水希水赤亭水〈案近〉
〈刻脱五字及希水二字讹作水即谓巴水也又赤亭水〉西归水蕲水其一焉〈案近〉
〈刻脱此五字〉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
于西阳上下诛伐蛮夷即五水蛮也
南过其县西
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洲〈案近刻讹作县从江州〉置大阳戍后
齐齐昌郡移治于此也〈案近刻脱一齐字昌讹作安〉
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
蕲水南对蕲阳洲〈案近刻讹作州〉入于大江谓之蕲口〈案近刻脱〉
〈之字〉洲上有蕲阳县徙
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
俗谓之为檀公岘〈案谓近刻讹作名公讹作山〉盖大别之异名也
其水历山委注而络其县矣〈案近刻作也〉
北过其县东
县故吴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
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
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决水出雩娄〈案近刻脱〉
〈娄字〉
又北过安丰县东
决水自雩娄县北迳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
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
也王莽之美丰也〈案美丰近刻作美风〉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将
军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决水自县西北
流迳蓼县故城东又迳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
侯国世谓之史水〈案史近刻讹作决宋永嘉中置史水县取水以名县〉决水又
西北〈案决近刻讹作也〉灌水注之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
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案淮近刻讹作注〉许慎曰出雩
娄县俗谓之浍水〈案近刻此下有也字〉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
江灌之间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灌水东北迳蓼县
故城西而北注决水〈案近刻此下有也字〉故地理志曰决水北
至蓼入淮〈案近刻至讹作注淮讹作灌〉灌水亦至蓼入决〈案近刻作灌水〉
〈于蓼亦入决〉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臧文仲闻
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徳之不逮民之无援哀哉
决水又北右㑹阳泉水水受决水东北流迳阳泉县
故城东故阳泉乡也汉献帝中〈案近刻讹作灵帝中〉封太尉黄
琬为侯国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也〈案口近刻〉
〈讹作石〉
又北入于淮
俗谓之浍口〈案浍近刻讹作决〉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
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
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案近刻讹作水〉盖灌浍声相伦习
俗害真耳
沘水出庐江𤅬县西南霍山东北〈案沘原本及近刻并讹作泚下同今改正〉
𤅬者山水名也开山图𤅬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
纯曰𤅬水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
因楚丧围𤅬是也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
沘字或作淠淠水又东北迳博安县〈案近刻脱一淠字〉泄水
出焉
东北过六县东
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
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迳马亨城西又西北迳六安
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
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
谓冢为琴矣汉髙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
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
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
庐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案原本及近刻〉
〈并脱芍陂二字今据归有光本补入〉又北迳五门亭西西北流迳安丰
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
安城矣又北会濡水乱流西北注也〈案近刻讹作之〉
北入于淮
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
泄水出博安县
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
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案沘近刻讹作北〉西北出〈案近刻脱出字〉
历濡溪〈案历下近刻衍山字〉谓之濡水也
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迳安丰县〈案迳近刻讹作水〉北流注于淠亦谓
之濡须口〈案近刻作一谓之其濡口〉
西北入于淮
乱流同归也〈案归近刻讹作国〉
肥水出九江成徳县广阳乡西
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馀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
为独山也北流分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迳荻
城东〈案荻近刻讹作获〉又北迳荻丘东〈案丘近刻讹作江〉右㑹施水
枝津〈案右近刻讹作又〉水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东西流迳
成徳县注于肥水也
北过其县西〈案此句之上原本及近刻有肥水别三字系施水之文讹舛在此〉北入芍
陂
肥水自荻丘北迳成徳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
也又北迳芍陂东又北迳死虎塘东〈案虎近刻讹作马〉芍陂
渎上承井门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肥
水又北右合阎涧水〈案近刻讹作肥水东北又合阎润水〉上承施水于
合肥县北流迳浚遒县西〈案浚遒原本及近刻并讹作复遒今改正浚遒故城〉
〈在今合肥县东北〉水积为阳湖阳湖水自塘西北迳死虎亭
南〈案虎原本及近刻并讹作雩考死虎垒在今寿州东四十馀里宋书刘顺等东据宛唐筑四垒通典〉
〈云宛唐死虎之讹也〉夹横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马刘顺帅
众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赵叔宝以精兵五千〈案赵〉
〈近刻讹作杜〉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水分为二〈案为下近刻衍〉
〈涧字〉洛涧出焉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
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迳五门亭东亭为
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之
豪水虽广异名事寔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
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
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案近刻讹作陵〉与吴将
张休〈案原本及近刻并讹作张休文今据三国志改正〉战于芍陂即此处也
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陂水北迳孙叔
敖祠下〈案近刻脱一陂字〉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
东注黎浆水黎浆水东迳黎浆亭南文钦之叛吴军
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即此水也东注肥水谓之
黎浆水口
又北过寿春县东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
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右
合东溪〈案右近刻讹作左〉溪水引渎北出〈案近刻讹作山〉西南流迳
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宇闲敞崇虚携觉
也〈案此句有舛误〉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
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
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
南播也肥水西迳寿春县故城北〈案近刻脱故字〉右合北溪
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髙柯
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
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
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
水西南注于肥水〈案近刻脱西南二字作流注于肥水〉
北入于淮
肥水又西分为二水右即肥之故渎遏为船官湖以
置舟舰也肥水左渎又西迳石桥门北〈案近刻脱迳字〉亦曰
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
水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
也寺西即船官坊苍兕〈案近刻讹作仓光〉都水是营是作湖
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
安庙刘安是汉髙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
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
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睂皓素诣门希见门者
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
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
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馀药在器鸡犬䑛
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
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
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
服纤丽咸羽扇裙帔巾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
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即崔琰所谓余
下寿春登北岭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
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同诣𤣥洲还为著记号曰八
公记都不列其鸡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安反伏诛
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及神仙传肥水又左纳
芍陂渎〈案芍近刻讹作葛〉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
〈案近刻脱城字〉迳芍陂门右北入城昔巨鹿时苗为县长是
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
刘勔庙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庙前有碑时
年碑功方创齐永明元年方立沈约宋书言泰始元
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之琰降
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
故吏颜㓜明为其庙铭故佐庞珽为庙赞〈案珽近刻讹作埏〉
夏侯敬友为庙颂并附刊于碑侧渎水又北迳相国
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宇厅馆仍故以相国
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迳金城北又西左合羊
头溪水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涧水北
迳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
侧迳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
逍遥楼下北注肥渎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为𤣥康
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迳𤣥康城西北流北
出水际〈案水字近刻讹在北出上〉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又西
北流昔在晋世谢𤣥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
肥水之濵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
〈案坚近刻讹作故〉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肥
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案此三字原本及近刻并讹在肥水经文北过其县西之〉
〈上今改正〉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
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
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案殊近刻讹作流〉无
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
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施水自成徳〈案原本及近刻〉
〈并脱施水二字成徳讹作城父今据归有光本改正〉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
水中〈案近刻脱城字〉又东有逍遥津〈案又东近刻讹作东又〉水上旧有
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
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着鞭助势遂得渡
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亡流涕津渚施水又东分
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
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案二字舛误据汉书当作东山〉东南过临沮
县界
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髙
峰霞举峻𡷽层云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
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髙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懐
徳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
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沮水东南
流迳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即髙安县界郡治锡城县
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
重山也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
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
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
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
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𢎞之云稠水傍生凌
空交合危楼倾崖〈案近刻讹作岳〉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
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
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
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
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故
城北〈案近刻脱故字又此句之下衍县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案枕近刻〉
〈讹作抗〉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
南长坂即张翼徳横矛处也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
磨城东又南迳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
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
磨麦城自破者也〈案近刻脱此十四字〉沮水又南迳楚昭王墓
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
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
也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案沶原本及近刻并讹作〉
〈沛今据晋书改正〉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东南流又
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案近刻脱〉
〈之字也字〉西南髙阳城〈案近刻讹作髙阳城西南〉移治许茂故城〈案汉编县〉
〈即今荆门州西髙阳城晋隆安中东北移百四十里即今南漳县之许茂城〉城南临漳水
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侯保麦城诈降而遁
潘璋斩之于此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
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
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
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案南近刻讹作而〉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案鸟近刻讹作乌〉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案南近刻讹作东〉在临沮县之东
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注于沔〈案阳近刻讹作杨〉非
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百馀里而右㑹沮水也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案津近刻讹作流〉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
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
城之东门也
又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
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
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颍国〈案此六字近刻讹作为颍王都〉
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
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冡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
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
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案康近刻讹作原〉
盛𢎞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
言在县东十里捡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
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
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案以近刻讹作似〉故违众
说从而正之夏水又东〈案近刻脱夏字〉迳监利县南晋武帝
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
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
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
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
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
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
惠懐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
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
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案近刻入讹作水又此句之下衍出字〉谓
之堵口焉〈案夏水入沔之口是为堵口〉郑𤣥注尚书沧浪之水言
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
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
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
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
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
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
江即夏口矣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案参狼原本及近刻并讹作参粮脱谷字今据归有光本改正〉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
流迳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馀里羌水又东南
迳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案近刻讹作迳宕昌婆川城东南北注姜水〉昔
姜维之寇陇右也〈案姜近刻讹作羌〉闻锺㑹入汉中引还知
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案近刻讹作从此谷〉将出
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案近刻讹作此道〉渡桥头入
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
北阳部溪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
武街城西南〈案街近刻作阶〉又东南迳葭芦城西〈案近刻脱迳字〉羊
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
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案五近刻讹作三〉东南右合妾水〈案近〉
〈刻讹作右妾水合〉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
城南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
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
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
里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案此乃西汉水〉又东南过巴
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迳涪县西王
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
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
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
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
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
流屈而东南流〈案南近刻讹作西〉入于涪涪水又东南迳江
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
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
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
出焉〈案近刻脱津字〉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
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案近刻脱水字〉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
故广汉郡〈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
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
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
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
曰五妇候〈案近刻讹作侯〉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
也其水导源山中〈案近刻脱此二字〉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
子同矣自县南迳涪城东〈案南近刻讹作西〉又南入于涪水
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案近刻南上衍县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案此近刻讹作北汉水即西汉水也〉亦谓之为
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
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而进
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
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案近刻脱郑字〉北至安阳县南
入于沔〈案安阳原本及近刻并讹作沔阳今改正沔水经文云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
〈注之非沔阳甚明〉
涔水即黄水也东北流迳成固南城北〈案成固近刻讹作城固下〉
〈同〉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
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遐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
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
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
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
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县治也黄水右岸有恱归
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案安阳原本及近刻并讹作沔阳今〉
〈改正又近刻脱入字〉为涔水口也〈案涔近刻讹作三〉
水经注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