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水经注 卷第十四
后魏 郦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十五

水经注卷十四

     后  魏 郦 道 元 撰

  湿馀水 沽河  鲍丘水 濡水

  大辽水 小辽水 𬇙水

湿馀水出上谷居庸闗东案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军都温馀水东至路南入沽元史

泰定三年温榆水溢昌平山水记云温榆河即昌平之榆河辽史作温渝本水经注之湿馀水以字相似而讹

也今考温与湿并㶟之讹后汉书王霸𫝊云可从温水漕温水乃㶟水唐韦挺运米至卢思台方知渠闭则久

壊不脩耳霸所漕者温水非温馀水也李贤注引温馀释之疏矣㶟水有说文为显证而温馀见汉书湿馀见

水经承讹已久今姑仍之

 闗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闗名矣更始使

 者入上谷案近刻脱更始二字耿况迎之于居庸闗即是闗也

 其水导源闗山南流历故闗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

 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闗之𠉀台矣南则绝谷

 累石为闗垣案近刻讹作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

 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案邃近刻讹作据路才容轨晓禽暮

 兽寒鸣相和羇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

 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闗续汉书曰尚书卢

 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案近刻脱是字其水南流出闗谓之

 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案近刻也上衍是字

东流过军都县南案东流上近刻衍又字又东流过蓟县北

 湿馀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

 而为潭谓之湿馀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

 西北千蓼泉案近刻北下衍迳字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

 西谓之易荆水公孙瓉之败于鲍丘也走保易荆疑

 阻此水也案瓉走保易京在今雄县界非易荆水也此误引易荆水又东左

 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

 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流入易荆水谓

 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案昌平近

 刻讹作平昌又谓之昌平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百四

 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流注湿馀水

 近刻讹作北湿馀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案合近刻讹作右

 出北山南迳芹城案此下近刻有又字东南流注湿馀水湿馀

 水又东南流迳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

 承制拜呉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湿

 馀水于县西南东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湿馀水自军

 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案潞今汉书作路

沽河从塞外来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

 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

 生不因阿而自峙案阿近刻讹作河又南九源水注之案源近刻

 讹作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案八近刻讹作入

 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

 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

 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

 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

 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案近刻脱夹字世谓之独固门以

 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案据据古字通岩壁升耸案岩近刻讹作兼

 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干溪水引北

 川西南迳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迳

 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

 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案枕近刻讹作抗溪水之名藉

 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

 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案濡水注内又别有阳乐水此水汉志作乐阳

 出且居县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南流迳大翮山小

 翮山北案东南流近刻作东北流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东

 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

 河案田近刻讹作曲又东南迳一故亭又东左与𠉀卤水合

 案𠉀近刻讹作旧下同水出西北山东南流迳𠉀卤城北城在

 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𠉀卤太和中更名御夷

 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

 字上近刻衍迳字山石白色特上案近刻脱白字亭亭孤立超出群

 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迳赤城

 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右合髙

 峰水水出髙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

 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阳县故城

 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

 水东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县东

 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在渔水之

 阳也案近刻脱此九字考诸地说则无闻案此下近刻衍所识释三字

 水寻川则有自案近刻讹作考地寻川则有应氏自今城在斯水之阳

 有符应说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

 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案渔水近刻讹作渔阳沽水又南与

 螺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

 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迳安乐县

 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

 潞水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馀水合为潞河案潞近刻讹作

 沽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

 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

 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

 水出狐奴山南转迳狐奴城西案近刻讹作南王莽之所谓

 举符也侧城南注右㑹沽水沽水又南湿馀水注之

 沽水又南左㑹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迳

 潞县为潞河案近刻讹作为有潞名潞河也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

 里有潞河是也案近刻脱是字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案近刻脱为字

 㶟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

 东出案近刻出下有焉字衍

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

 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

 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

 同归于海案淇近刻讹作湛故经曰派河尾也

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

 鲍丘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

 榆河又南迳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

 道人溪水水出北川案近刻脱出字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

 云戍东左合孟广𡶭水水出𡶭下𡶭甚层峻峨峨冠

 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士俗

 以孔山流称𡶭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

 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案近刻脱西南二字右㑹大榆河有

 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东南流白杨泉水

 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案望离与下自坎相对举近刻

 讹作望虽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坎注之案坎近刻讹作决大榆河

 又东南出峡案近刻脱出字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

 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

 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

 徳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

 去御夷镇二百里南注鲍丘水又南迳傂奚县故城

 东案奚近刻讹作溪王莽更之曰敦徳也鲍丘水又西南迳

 犷平县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

 水出臼里山案臼近刻作四西迳三城案近刻作平犷城盖后人所改谓之

 三城水又迳香陉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

 西迳石窟南窟内寛广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

 流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迳伏凌山南案凌近刻讹作凌

 石门水合水出伏凌山山髙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

 凝冰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

 一水西南流注之案近刻脱一字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

 桑溪故也又西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丘水鲍

 丘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南渔阳郡治也案近刻脱县故

 城南渔阳六字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潞县曰得

 渔鲍丘水又西南流公孙瓉既害刘虞乌丸思刘氏

 之徳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瓉于是水之上斩首一

 万鲍丘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于沽河

 乱流而南

又南过潞县西

 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案潞河近刻讹作鲍丘髙梁水

 注之水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

 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

 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

 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

 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案㶟近刻讹作缧脱水字嘉武安

 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案羡近刻讹作美乃使帐下丁鸿督

 军士千人案督字近刻讹在丁鸿上嘉平二年立遏于水案遏即堨

 导髙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髙梁河水

 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案近刻潞讹作黄也讹作时长岸峻

 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髙一丈东西长三十

 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

 十丈山水暴发案近刻讹作山川暴戾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

 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亩至

 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遣谒者

 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

 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

 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案近刻作舍

 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髙下孔齐案近刻讹作济原隰

 厎平疏之斯漑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

 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

 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𢎞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

 事领䕶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

 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剰北岸七十馀

 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勲亲临山川

 指授规略命司马闗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

 长岸立石渠脩主遏案主近刻讹作立治水门门广四丈立

 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

 有馀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襁负而事者盖数千

 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

 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

 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

 立表以纪勲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

 辞又东南流迳蓟县北案近刻脱迳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

 丘水又南迳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

 遣呉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屈而

 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

 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光武

 䇿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遣壁故垒存焉鲍丘水又东

 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十馀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

 也案垠近刻讹作限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鲍丘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

 沟水断案今近刻讹作合脱水字众川东注混同一渎东迳其县

 北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

 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

 犊固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武元年光武遣十

 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水南

 流入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

 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望山上水可髙二十馀里

 素湍皓然頺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

 泃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㑹水出北

 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迳博陆故城北又

 屈迳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

 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

 其县食邑北海河东薛瓉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

 也今城在且居山之阳案近刻讹作今其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

 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案近刻讹作有嘉美

 名也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

 于泃河案泃河上近刻衍渠字泃河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

 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迳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于

 泃河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案泃近刻讹作河屈而历其

 城东侧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恵成王十六年齐师及

 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丘水

 鲍丘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水于泉州

 县案滹沱原本及近刻并讹作宰池考淇水注云清河至泉州县北入滹沱又东泉州渠出焉即此今

 故以泉州为名北迳泉州县东又北迳雍奴县东

 西去雍奴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

 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太

 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案将字上近刻衍公字从泃口凿渠迳

 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鲍丘水又东庚水

 注之案庚原本及近刻并讹作庾下同考汉志右北平无终浭水西至雍奴入海俊靡灅水南至无

 终东入庚颜师古云浭音庚即下所云入庚者同一水也可证庾乃庚之讹今改正水出右北

 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

 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难居

 之案子泰近刻讹作于秦众至五千家开山圗曰山出不灰之

 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黒似炭而无叶有石赤

 色如丹以二石相磨案二近刻讹作一则火发以然无灰之

 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其水又迳徐无县故城东王

 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百一十

 里有徐无城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

 山东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

 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案近刻脱此三字世谓

 之车軬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

 刻脱温字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灼故

 也案近刻脱也字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

 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灅水又

 东南迳石门峡山髙崭绝案山下近刻衍之字壁立洞开俗谓

 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

 刘政辽东太守阳纮中平五年诏中郎将孟益案近刻诏

 讹作与益讹作溢率公孙瓉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灅水又

 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迳无

 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

 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

 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

 孝父母终殁葬之于无终山山髙八十里而上无水

 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

 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媒者致命

 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阳氏谱叙

 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

 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

 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潞徙于西山之下阳

 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

 犹谓之为玉田阳干宝曰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

 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𫝊云玉田

 之掲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于谱叙自去文矣

 案于近刻讹作之又玉田自去见碑文此言谱叙者或碑文即谱叙所引蓝水注之水出

 北山东流屈而南案近刻作东屈而南流迳无终县故城东故

 城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案近刻讹作十四年无终子嘉

 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

 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

 王莽之所谓北顺也汉世李广为郡出遇伏石谓虎

 也射之饮羽即此处矣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

 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

 入于庚水地理志曰灅水出俊靡县南至无终东入

 庚水庚水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南迳燕山下案近刻讹作上

 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馀丈望若数百石囷有石

 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庚水又南迳北平城西而南入鲍

 丘水谓之柘口鲍丘水又东迳右北平郡故城南魏

 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丘水又

 东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迳观

 鸡山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鸡寺寺内起大堂案起近刻

 讹作甚髙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

 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

 堂尽温盖以此土寒严霜气肃猛出家沙门率皆贫

 薄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

 其水又西南流右合区落水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

 巨梁水巨梁水又南案近刻讹作西迳土垠县故城西左㑹

 寒渡水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至县右注梁河梁河又

 南涧于水注之水出东北山西南流迳土垠县故城

 东西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东南右合五里水水

 发北平城东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沟一名田继

 泉西流南屈迳北平城东东南流注巨梁河乱流入

 于鲍丘水案此下近刻有巨梁二字衍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

 刻脱一南字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

 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案近刻讹作挍流条右往往迳通非

 惟梁河鲍丘归海者也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

 山合成一川案濡水即今滦河源出巴延屯圗古尔山名都尔本诺尔西北至茂罕和硕三

 道河始自东㑹之道元当时未经亲履其地遂以夹山来㑹之三道河为滦河正源殊属失实恭读

御制滦源考证订核审确实足正郦 氏之误谨录弁卷首并附识于此又西北迳御夷故

 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案左下近刻衍

 道字渊讹作泉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绿

 水池南池水渊而不流案池近刻讹作其其水又西屈而北

 流又东迳故城北连结两沼案沼上近刻衍池字谓之连渊浦

 案渊近刻讹作泉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污水入焉案污近刻

 水出东坞南西北流迳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野

 案近刻脱野字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

 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

 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东北流迳林山北案后有木林山

 水其地即唐之松陉疑林山及木林山皆松林山之讹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

 水又东北流迳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注之水出吕

 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迳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

 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

 泉水吕泉水又东迳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注之水

 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㑹之水

 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濡河又东盘泉

 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水流回

 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

 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

 中案汉志白檀县作洫水师古曰洫音呼䴗反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

 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

 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迳要阳县

 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

 流迳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案白檀要阳在今密云县并非滦水所经

 郦氏此条舛误殊甚御制热河考滦源考证特加辨正一破千古𫝊讹谨附

 订于濡水又东南索头水注之水北出索头川南流

 案此八字近刻讹作水北流南四字迳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

 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

 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

 出溪与蟠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

 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

 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

 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

 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案西藏水即今之固都尔呼河先合申藏水即

 今之茅沟河次合东藏水即今之赛音河郦氏叙东藏水于中藏水之前以为东溪西溪合流而与西源

 㑹殊乖川流之次恭读御制热河考订正详审道元之附会耳食显然无疑谨

 录弁卷首并附识于此乱流右㑹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

 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与龙

 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案西近刻讹作而东流入三藏水

 案近刻脱三字又东南流迳武列溪案近刻脱武字谓之武列水东

 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案近刻脱挺字在讹作左又此句之下衍有字

 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髙百馀仞牧守所经案近刻作迳

 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案近刻脱张字无能届其崇标者其

 水东合流入濡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

 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㑹城也其水

 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

 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髙石水合水东出

 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㑹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

 水濡水又东南迳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

 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案清陉方舆纪要作青陉下同卢龙之险峻

 坂萦折故有九䋫之名矣案䋫近刻作峥燕景昭元玺二年

 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

 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庾杲之注扬都赋言卢

 龙山在平冈城北殊为孟浪逺失事实余按卢龙东

 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冈故

 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

 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迳白檀历平冈

 登白狼望柳城平冈在卢龙东北逺矣而仲初言在

 南非也濡水又东南迳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

 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

 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洛水合焉水出卢

 龙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案近刻讹作又合屈而注

 得去润水又合敖水二水并自卢龙西注濡水濡水

 又东南流迳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

 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魏土地记曰

 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迳孤竹城西右合𤣥水

 世谓之小濡水案世近刻讹作也非也水出肥如县东北𤣥

 溪案近刻脱县字西南流迳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迳肥如

 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案近刻脱之字又此句之下衍非也二字

 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

 肥如也汉髙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㑹卢

 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

 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溪案近刻脱溪字地理风俗记曰阳

 乐故燕地案近刻讹作也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

 土地记曰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

 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

 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案此下近刻衍注之二字水出东

 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与

 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

 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

 于𤣥水案水上近刻衍卢字又南与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

 流注于𤣥水地理志曰卢水南入𤣥𤣥水又西南迳

 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𤣥水东入濡盖自

 东而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国也

 字近刻讹在城字上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让国于

 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

 已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

 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嗤笑者皆

 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

 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

 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

 之㑹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案西近刻讹作主瓠沟水注

 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迳故城南案故近刻

 讹作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

 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

 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闗口

 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案近刻脱

 陈寿魏志云以通海也案近刻脱云字又海字上衍河字新河又

 东北绝庚水案近刻讹作庾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绝泃渠

 之水又东北迳昌城县故城北案此下近刻衍故字王莽之淑

 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案近刻脱分字枝渎东南入海新

 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案近刻讹作合水出

 新安平县案近刻脱安字下同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地

 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

 西北世谓之马头水案近刻讹作山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

 流注封大水案近刻脱封字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

 者也乱流南㑹新河南注于海案注近刻讹作流地理志曰

 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

 虚水㑹案虚近刻讹作灵下同水出新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

 川案近刻讹作山东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

 流注于海案近刻脱注字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

 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㑹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

 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过口

 案㳡近刻作过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

 髙祖六年封摇母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

 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㑹水出海

 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十许

 里西入九㳡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

 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案北近刻讹作孔淀水

 右绝新河案近刻脱淀水二字右上衍名字南注海新河又东㑹于

 濡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

 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

 冯徳案冯近刻讹作凭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

 县西南王莽改曰揭石也案掲近刻作碣汉武帝亦尝登之

 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

 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

 潮水大至则隐案近刻脱此二字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

 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

 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

 莫圗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

 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

 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

 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

 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

 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

 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案援近刻讹作授引而未发谓左

 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

 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

 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案管子作登山之神有俞儿长尺人物具

 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袪衣

 示前有水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

 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

 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

 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

 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

 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

 辽水亦言出砥石山案砥近刻讹作𪿖自塞外东流直辽东

 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

 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汉髙

 帝八年封纪通为侯国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又

 南迳辽队县故城西案近刻南讹作东队讹作隧王莽更名之曰

 顺睦也案睦近刻讹作陆公孙渊遣将军毕衍拒司马懿于

 辽队即是处也案此下近刻有辽水又南历县有小辽水其流注之也十五字

又东南过房县西

 地理志房故辽东之属县也辽水右㑹白狼水水出

 右北平白狼县东南案近刻此下有广成县三字系衍文北流西北屈

 迳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虏也俗谓之广都城又

 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迳石城

 县故城南地理志右北平有石城县北屈迳白鹿山

 西即白狼山也魏书国志曰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

 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害公出卢龙堑山堙

 谷五百馀里未至柳城二百里尚与蹋顿将数万骑

 逆战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卒与虏遇乘其不整纵兵

 击之虏众大崩斩蹋顿胡汉降者二十万口英雄记

 曰曹操于是击马鞍于马上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

 志曰魏武于马上逢狮子使格之杀伤甚众王乃自

 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吼呼奋越案吼近刻作哮

 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

 狮子将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狮子即伏不敢起

 于是遂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洛中鸡

 狗皆无鸣吠者也案洛中近刻讹作洛阳其水又东北入广成

 县东注白狼水白狼水北迳白狼县故城东案近刻脱故字

 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东方城川水注之水发源

 西南山下案源近刻讹作川东流北屈迳一故城西案近刻脱东字

 世谓之雀目城东屈迳方城北东入白狼水白狼水

 又东北迳昌黎县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东部都

 尉治王莽之禽虏也应劭曰今昌黎也髙平川水注

 之水出西北平川东流迳倭城北盖倭地人徙之

 刻讹作盖委也人从之又东南迳乳楼城北盖迳戎乡邑兼夷

 称也案近刻讹作之又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自鲁

 水注之水导西北逺山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

 北迳龙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

 也使阳裕筑龙城改柳城为龙城县十二年黒龙白

 龙见于龙山皝亲观龙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

 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恱大赦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

 翔祠于山上白狼水又北迳黄龙城东十三州志曰

 辽东属国都尉治昌辽道有黄龙亭者也案辽近刻讹作黎

 魏营州刺史治魏土地记曰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

 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是也又东北滥真水出西北

 塞外东南历重山东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出

 东流分为二水案近刻脱分字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

 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循山迳一故城西世以为河

 连城案近刻循讹作巡脱西字世字疑是临渝县之故城王莽曰冯

 徳者矣案近刻冯讹作慿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㑹世名之

 曰㯼伦水盖戎方之变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谓侯水

 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盖言

 自北而南也案盖言近刻讹作言盖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

 东南迳一故城东俗曰女罗城又南迳营丘城西营

 丘在齐而名之于辽燕之间者盖燕齐辽迥侨分所

 在其水东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

 刻脱外字一水东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房县注

 于辽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入辽也

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

 十三州志曰案近刻脱曰字大辽水自塞外案近刻脱外字西南至

 安市入于海

又𤣥菟髙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

 县故髙句丽胡之国也案胡近刻讹作相汉武帝元封二年

 平右渠置𤣥菟郡于此王莽之下句丽水出辽山西

 南流迳辽阳县与大梁水㑹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

 辽阳入小辽水案近刻讹作西南流迳至辽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

 西南至辽阳入辽郡国志曰县故属辽东后入𤣥菟

 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小辽水又西南迳襄

 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迳辽队县

 刻讹作迳襄平县入大辽水案辽近刻讹作梁司马宣王之平辽东

 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

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案此十二字近刻在前接小辽水所出下系后

人移

𬇙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𬇙县东入于海案近刻过下衍

 许慎云𬇙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𬇙水县十三州

 志曰𬇙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盖出其县

 南迳镂方也案南近刻讹作而又此句之下原本空一字朱谋㙔引谢耳伯云宋本原缺十

 昔燕人卫满自𬇙水西至朝鲜案西近刻讹作而朝鲜故

 箕子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

 知禁遂成礼俗战国时满乃王之都王险城地方数

 千里至其孙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

 仆左将军荀彘讨右渠破渠于𬇙水遂灭之若𬇙水

 东流无渡𬇙之理其地今髙句丽之国治余访蕃使

 言城在𬇙水之阳其水西流迳故乐浪朝鲜县即乐

 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𬇙水西至

 增地县入海又汉兴以朝鲜为逺循辽东故塞至𬇙

 水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证也









水经注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