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万九百三十四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九百三十五
卷之一万九百四十九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三十五  六姥

    楚国

    楚地緫说程公说分纪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荆蛮。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归州有丹阳故城在焉.后徙枝江。亦曰丹阳。文王熊赀立始都

    郢。初曰荆。后改号楚盖古荆州地也。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周

    礼职方正南曰荆州。在天文鹑尾之次翼轸之分。辰居已宫曰双女。其境北自汝颍南接衡湘。西连巴东。并吴方城带其内。长江阻其后而汉水淮

    水或迤其上。或接其下。汉东江南之境小国鳞次介于其间楚皆夷灭之。其势雄峙于南方。出而北则与𣈆抗焉。荆之为言疆也。阳盛物坚。其俗急

    悍。史记天官辰星仲夏夏至夕出郊东井与鬼桞东七舍为楚。西汉书地理志。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

    郡。尽楚分也。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后十馀世至熊逹。是为武王寝以强大。师古曰。寖。渐也。后五世至严王。

    緫师诸侯。观兵周室。并吞江汉之间内灭陈鲁之国。后十馀世。顷襄王东徙于陈。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

    猎山伐为业。师古曰。山伐。谓伐山取竹木。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师古曰。蠃音来戈反。蛤音阁。似蚌而圆。故啙寙媮生而亡积。应劝曰。啙弱也。言风

    俗朝夕取给媮生而已。无大长之虑也。如淳曰。啙或作𫚖。音紫。寙音庾。𣈆灼曰。啙。病也。寙。惰也。师古曰。诸家之说皆非也。啙。短也。寙。弱也。言短力弱

    材不能勤作。故夕取给而无储待也。如音是也。饮食还给。不忧冻饿。师古曰。还。及也。言常相及而给足也。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

    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师古曰。失读曰浃。柱音竹及枝柱言意相节郤不顺从也。汝南之别皆急疾有气执。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

    亦一都会也。淮南鸿烈悍兵略训。昔者楚人也南卷沅湘。卷。屈取也。沅湘。二水名。北绕颍泗。颖泗。二水名也。西包巴蜀。东裹郯淮。巴蜀郯淮地名。颍

    汝以为洫。洫沟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邓林。沔水上险。绵之以方城。县。落也。方城。楚北塞也。在南阳叶也。山高寻云。谿肆无景。肆。极也。极溪之深

    不见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蛟革犀兕以为甲胄。脩铩短𫓩。𫓩小矛也。齐为前行积弩陪后。积弩连弩错车卫旁。疾如锥天。锥。金簇箭羽之矢也。合

    如雷电。解如风雨。然而兵殆于𡸁沙。𡸁沙地名。众破于柏举。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然怀王北畏孟尝君。胁扵齐也。背社稷之守而委身强

    秦。怀王入秦。秦留之蓝田也。兵挫地削。身死不还。张华博物志楚后背方城。前及衡岳。左则彭蠡。右则九疑。有江汉之流。实险阻之国也。朱子语类

    楚地最广。今之襄汉皆是。尽是强大。齐𣈆若不更伯。楚必吞周而有天下縁他极强大。所以齐威𣈆文责之。皆是没紧要底事。威公岂不欲将僣王

    猾夏之事责之。但恐无收杀。故只得如此。至如𣈆文城濮之战。依旧委曲。还他许多礼数。亦如威公之意。然此处亦足以见先王不忍戕民之意未

    泯也。设使威之。所以贵之者不少假借。他定不肯服。兵连祸结。何时而已到得战国。斩首动是数万。无复先王之意矣。数类楚地九等。左氏襄公二

    十五年。楚𫇭掩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以授子木礼也。周礼曰。此九等是楚之地善恶有九

    等。度。山林。度。量山林之材以共国用。鸠薮泽。鸠聚也。聚成薮泽以备田猎辨京陵。辨。别也。绝高曰京。大阜曰陵。别之以为冡墓之地。表淳卤。淳卤捔

    薄之地。表异軽其税赋。数强潦。疆界有流潦者。计数灭其租入。规偃猪。偃猪下湿之地。规度。其受水多少。町原防。广平原防堤也。防堤间地不得方

    正。如井田别为小顷町。牧隰皋。隰皋水屋下湿为刍牧之地。井衍沃。衍沃平羙之地。如周礼制以为井田也。又见井地九等。







    {{{caption}}}{{{caption}}}

    楚地释名楚文王自丹阳都此。今江陵府江陵县。北纪南城。城东有小城名郢。

    鄢楚别都荒谷盛弘之荆州记云。江陵县东三里馀有三湖。湖东有水名曰荒谷。

    冶父荆州记云。荒谷西北有苑。号曰王园。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城。传谓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即此

    𣚠木之下郡国志云。武陵山亦曰𣚠木山。传谓楚武子卒于𣚠木之下即此今郢州。

    那处释例。今荆门军长林县。津释例。或曰南郡江陵县有津郷。江陵即荆南所治。而广记则云荆南枝

    江县西有津郷。春秋楚败巴于津之地。考之𣈆志。南郡统县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郷又在枝江之西。则津不当在江陵

    县也。𣈆秦始初。江表八郡犹为吴地。杜预亦云。江表所记特示其略。谓为或曰亦疑之之辞。以是言之。广记为是而杜释为非。按传巴人伐楚。楚子

    御之。大败于津。巴居楚上流而御于津。则在枝江之西明矣。湫释例。今省入襄阳府宜城县。

    陉释例。召陵故城。在今颖昌府郾城县东召陵郾城县东有汉召陵县故城。

    武城释例。南阳苑县北武城。今邓州南阳县。析本楚白羽邑。昭十八年许迁于白羽。后改为析。汉因为析县。今邓州内

    郷县是也。秦人过析隈即此。隈谓隐蔽之处。渚宫江陵县之南水泾注。今江陵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也。元和郡图

    志。渚言。楚别宫。期思释例。今省入光州固始县。

    沈杜注。沈或作寝。广记曰。本寝丘县。叔敖子所封之邑。及秦灭楚。蒙恬攻寝即此。汉为寝县。今光州固始县。

    州来故州来国。楚所灭。传灵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地盖在灌颍之会。后吴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时。蔡成公畏楚徒此。谓之下蔡。今寿春府下蔡

    县是也。释例以州来为楚邑。而又以延州来为异邑误矣。其详见吴地理寿春寿州

    申本申国。邓州南阳县。在方城之内。申息北门。所以备中国。吕古吕国。今蔡州新蔡县。国语当成周之时。南有荆蛮申吕。其在穆王则有

    吕侯。训夏赎刑。传谓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𣈆郑必至于汉。盖楚以

    方城焉固。而申在方城之上。吕在方城之下。形势绵络。实备北方要处。锺离故锺离子国。后为楚邉邑。今濠州锺离县。在淮之南。

    叶汝州叶县瑕水泾注。北肥水迳山桑县。又东积为陂曰。瑕陂陂水又东南迁瑕城南。

    传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山桑。今亳州蒙城县繁阳广记。颍昌府临颍县繁城。镇有繁阳亭。

    棠真州六合县雩妻九江寿春记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妻城。尧之娄子城也。

    又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期思陂今安丰军芍陂是释旬安豊雩娄县。今入安豊军。

    棘释例。今亳州鄼县云梦楚之云梦。跨江南北。

    云梦辨禹贡曰。云土梦作乂。周礼正南曰荆州。其泽薮曰云梦。昭三年传。楚子与

    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定四年传。楚子入于云中。云梦之名泽。其来尚矣。按地里志。江夏之西陵。南郡之编县。有云梦宫。华容有云梦泽。郡国志云。意

    陵城西大泽是也。郑康城曰。云梦在华容。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云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

    之梦也。又曰。楚之云梦跨江南北。乐史寰宇记曰。云梦泽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丘半出。郦元水经。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北为云梦之

    薮。颖达为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可马相如子虚赋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每处名存焉。颖逹又引左传所称云中。谓此泽亦得单

    称云。单称梦。是云梦一泽也。特其疆界阔逺。不可明指一处限而言之。然诸儒疑禹贡有云土梦作乂。及传有云中。江南之梦之句。遂分云梦为二

    泽故沈括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其笔谈所载曰。旧尚书曰。云梦土作乂本朝太宗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乂。诏改禹贡从古本。孔安国注。云

    梦之泽在江南不然也。据左传吴人入郢。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撃王。王奔郧。楚子自郢西走涉睢。则当出于江南。后涉江入

    于云中遂奔郧郧则今之安州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郧则云在江北也。左传曰。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

    南之梦。杜预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曰江南之梦。则云在江北明矣。元豊中。有郭思者。能言汉沔间地理。亦以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予以左传

    验之。思之说信然。江南则今之公安石首建宁等县。江北则玉沙监利景陵等县。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上淅水出稍高方土而梦已作乂矣。

    此古本为允也。以上皆笔谈所记。王雩又从而为之辞曰。云之地土见而已。梦之地非特土见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之人有加工乂之者矣。草木

    生之谓作也。加工又之谓乂也。尝以上所引诸书载云梦地理而证二者之说。则沈辩失之拘。王说失之凿。且如传言䢵夫人弃闘伯比于梦中。䢵

    国今江北复州安六之区。则所弃之梦中近䢵国。必无过江南而弃之之理。是江北亦育梦。非止囿于江南也。孔安国谓云梦之泽在江南。此说亦

    失之然谓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为耕作畎亩之治。解释犹有古风。故颖逹曰。经之土字在二字之间者。盖史文兼上下也。苏轼云。古语如此。犹曰

    玄纤缟云尔。盖纤字居玄缟二色之间。古文如此下语也。意以谓土既见则可作乂矣。此又足以破王氏之说也。必参考而精言。则楚之云梦跨江

    南北。非止一隅。如杜预释左传地理郡国。寰宇水经诸书。孔颖逹。司马相如之说。皆为得之。要不必指北为云。南为梦也。今江夏汉沔所会之地。渊

    薮弥望。水天一色。自江北而言。则监利玉沙竟陵之水极多。自江南而言。则华容石首公安之水亦汇吴分。华容置监利县。监利在北而华容在南。在南

    在南者带洞庭青草。在北者连大㵿白湖。杜谓云梦跨江南北指此。信矣所谓九百里云梦。安知不指洞庭青草之属而言之。故今监利华容有大

    数泽。皆七泽之云梦也。栎释例。今蔡州新祭县

    麻释例。今颖昌县夏汭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今汉水曲入江处

    干谿亳州城父县干谿。水在县南五里章华水经注。江陵县东三湖。湖则有章华壹。壹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章昭

    以为章华亦地名。不羹释例今汝州属邑也。定陵今颖昌之舞阳也。二邑相近。襄城东南即

    定陵西北之境。楚子所城。当以楚城为正。章者亭近于城。故定陵之亭以是为名耳。

    颍尾寿春府西颖水口。水经注。盖水之会淮也。鱼陂水经注。竟陵大城。城南有甘鱼陂。左传公子黑肱为令尹。次子鱼陂

    者也。竟陵县今属复州豫章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杜预注曰。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

    吴人见舟豫章。而潜师于巢以军楚师于豫章。又相举之役。四年。吴人舎舟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此皆当在江北淮水南。盖复徒在江南豫章。

    杜又云。豫章汉东江北地名。则春秋豫章盖在江北。而今豫章隆兴府非春秋之豫章也。汉地理志。豫章郡高帝置。第年代阔逺。文字残阙。无从考

    见所徙年月耳。按宋武帝讨刘教。遣王镇恶先袭至豫章口。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信知春秋豫章去江陵甚近。今隆兴盖不相干

    郧使闘辛居郧以无忘旧勲。广记云。今复州治景陵县阴迁阴于下阴。阴亦曰上阴。释例南郷阴县。今光化军乾德县

    下阴水经注云。光化军故下阴也。则下阴去阴不逺矣城父太子建居于城父。释例里城城父县。今汝州叶县

    难父释例。安豊县南有鸡备亭。今安豊军卷释例。南阳叶县南有卷亭。今汝州叶县

    潜释例。今安豊军穷安豊穷谷。沈尹成与吴师遇于府即此。详见水门

    容城岳州华容县大隧 直辕 冥厄定公四年。吴师伐楚。舎舟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

    司马戍谓子常曰。子沿汉而兴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于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学之。必大败之。方城自唐州比阳县界

    至方城县。又至汝州叶县。大隧直辕冥厄三者。杜云汉东险道。疑在信阳军罗山县界。其县界石城山甚险峻。史记谓之冥厄。魏攻之。又吕氏春秋

    九塞。冥厄其一焉。其地与淮蔡楼境。在信阳军东北一百二十里。又东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吴人自淮而来过蔡而舎舟。楚司马戍𣣔于此塞之也。

    柏举水经注。举水迳齐安郡西。又南泉历赤亭下。又分为二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洲。春秋左传。吴楚陈于柏举。京相璠曰。汉东地也。夏有洰水。或

    作举。齐安今黄州堂谿颍昌府郾城县

    丰邓州内郷县南有邓郷三户南郷县丹水镇有三户亭

    橐皋释例。淮南逡道县东南橐泽亭。合肥志。浚道城在庐州梁县南三十里。东南去橐皋六十里

    白释例。汝阴褒信县西南有白亭。今蔡州褒信县西南慎汉为慎县。故城在顺昌府颍上县西北

    汝阴田颍昌府淮北之田淮水北田宿亳蔡颍之地

    夷濮西田本陈地  水经注。沙水迳新阳县北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东南迳城父县。西南枝津出为。俗谓之夷水也。一水东注。

    即濮水也。夷濮西田。在二水之西矣地名疑一

    祖社释阙。或曰。彭城传阳县西北有祖水沟。鲁国节县西南有祖亭。谯国攅县治戏郷。皆去锺离五伯馀里。非诸俟六日再会所至也。或曰汝南安

    城县西南有锺离亭。西平县北有祖亭。去逼阳近十里。又非自会九日之所能灭国皆非也

    阙地五十有三沈鹿桓八年郊郢十一年夕室庄十九年下同绖皇 

    聧僖二十七年同下 𫇭 连榖二十八年 范丈十年大林十六年下同 阳丘 訾枝 选

    阪高 临品 石谿 仞轑阳宁四年下同 烝野 漳澨 皋浒

    郔十一年下同 沂楚邑 新石城十五年 巢十七年下同驾 釐 虺 庸浦襄十三年

    琐昭五年下同 南怀汝清 中犫十三年下同息丹 訾梁 棘闱 訾

    宗丘十四年 长岸十七年𨘣澨二十三年 围阳二十四年州屈二十五年下同 茄 丘皇 养昭三十年

    南冈三十一年 城口定四年 稷五年下同 军祥䴢 公婿之谿 脾泄 负凾哀四年下同

    缯关方城岗阜自唐州比阳县相比连接。西至方城县。又至西汝州叶县南故

    号方城。楚国方城以为城。盖比门之险。衡山湖州南巫山东平府东北荆山襄阳南漳县东北有此山。涂山寿之春府羽山海州怀仁县

    小别 大别禹贡曰。导嶓塜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又曰。嶓豕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禹治山通水南条

    荆山。首起墙冢至于荆山。又为内方大别二山。内方今复州之竟陵。大别今汉阳之汉川也。南条其尾至此而极。亦壮伟矣。孔安国释南入于江。谓

    触山回南入江。盖汉水至大别。山为大别。所撃故回波以南入于江。非本性欲南也。左传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

    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颜师古曰。大别在庐江安豊。杜预释地曰。二别在江夏界近汉之名。无縁乃在安豊也。案地说言汉水

    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则与尚书杜预之说同。盖小别。在今安德府。大别。今在汉川县。楚自郢济汉。又自小别至大别。地形顺便。今大别山之

    北汉口即汉水入江处。且安豊至江夏一千五百里。相距甚逺。又淮水之南非江汉合流之地。京相璠。颜师古。安丰大别。之说。斯不足证。

    山释异莱山有三昭五年。楚子次策山。楚地七年兴之莱祚鲁地莱国有莱

    山。今登州黄县𢖍山有二昭四年。南几𢖍山在潭州襄三年。𢖍山在湖州乌程

    坻山有二昭五年。坻山箕之楚地昭十二年。坻山𣈆地涂山有二昭四年。三涂在西京禹会诸侯于涂山。在寿春

    江广稚曰。江贡也。地理志云。出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岷山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山海经曰。岷山东北崃山。又东至崌山。江

    水出焉。东注大江。郭璞曰。中江出崃。谓今简州江也。北江出崌。此皆岷山旁之小江。今按江出松州嘉城县甘松岭。亦曰松桑岭。其地北连祈支。其

    水一名汶水。流出岷山始大。自北遂东南流而悉州。氾水东来与江会。故曰东别为沱。东南经成都。南经嘉定府。沬水入焉。至泸州涪水从西北来

    东南至重庆府。则有嘉陵江巴江入。又东经涪州黔江入。忠万夔州有巫水入。归峡有清江。又东至枝江有沮水入。石首涌水入。又东过岳州有澧

    水从西入。洞庭水亦自南入。又有浣水湘水从西南来入江。共而东至鄂州。汉水入焉。始经九江。至镇江府。有丹阳水从南来入。又东经杨州。有邗

    沟水出焉。又东经江阴许浦始入于海。淮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禹贡导淮自桐柏。地理志。出南阳平氏

    县之南桐柏大复山。东南至临淮淮陵县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经出胎簪山。孔颍逹曰。桐柏房小山也。荆州记曰。出桐柏潜流三十

    里。东出大侯山。在唐州桐柏县南。至楚州山阳县会泗沂之水。东至涟水县界入海。

    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又东北至广

    魏白水县。注曰。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遵也。大抵梁州左山皆曰岷。右山皆曰嶓。出于岷者皆曰江。出扵嶓者

    皆曰汉。江有内水中水外水之异汉有西汉水东汉水之殊。沧浪水盖今汉之夏水。至汉阳军触大别山南入于江。

    夏汭汉水触大别山南折与江水会谓之夏汭。亦曰夏口。在汉阳军北鄂州西界盛洪之山川。记曰。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利二

    县在其中矣。此水又塞夏通谓之夏水。盖夏则会于荆鄂之间通曰夏汭。冬则会于汉阳。乃为夏口。今汉阳军汉阳县有沔口是也。

    穷水水经注。穷水出安丰县穷谷。左传楚救潜。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谷。川流泄注子决水之右。北灌安豊之左。世谓之豊水。亦曰穷水。音戎

    并声相近字随读转北流注于淮。沙水水经自新沟。东北经牛首。东北渠即沙水也。楚东育沙水。谓此水东

    南迳扶沟东。又南与蔡陂合。又东南迳淮宁府城东曰百尺沟。又东南流注颍谓之交口。自沟东南迳城父西南入淮。谓之沙汭。京相璠曰。楚东地

    九。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枉预曰。沙。水名也溠出随州随县西北黄山南。东南迳隋县西。又南流注于郧

    漳出褒阳府南漳县东荆州东南。又南至枝江县。北至荆门军当阳县。东南入沮

    睢出新城经襄阳府。至江陵府技江县入江清发吴败楚柏举。从之及于清发。水经涢水过江夏安陆县西。注云。𣈆太

    安二年。刘弘遣度初与张昌战于清水。昌败追斩于江涘。即春秋清发。在今德安府界

    雍澨禹贡。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孔氏云。在江夏竟陵县入汉。三澨之别。不可复知。今澨水出郢州长寿县磨石山名澨水。东南流至复州景

    陵县名川。至汉阳军汉川县入汉。传言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吴败楚于雍澨。五战及郢。在今景陵汉川间也

    涌水经。江水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又东涌水注之。注云。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间者也。华容今监利

    石首县地桐出广德军西南桐源山。西北入丹阳湖

    成臼水经注。水出竟陵县东北耶屈山。一名卢屈山。西流注于沔。昭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是水也

    濡出顺安军高阳县东北。至莫州任立县入易水。任丘汉莫县也。莫州出顺安军七十一里

    淮出桐柏东入海。而房陵有淮水东入汉。故丹阳陵阳县有淮水北入江汉出嶓冢山。而蜀汉州有汉水入延

    楚地楚庄十年书曰荆。僖元年书楚。左氏始终作楚。传又曰郢

    那处十八年 左氏又曰聃 陉僖四年 左氏作陉隰 析二十五年左氏又作白羽 沈宣十二年或作寝 州来成七年 榖梁亦作州来

    鸡父昭二十三年 榖梁作鸡甫 召陵定四年下同陆德明云公羊作邵陵 柏举公羊作伯莒 榖梁作柏举

    武城有三非今恩州武城县 僖六年。𬣙僖公见楚子于武城。楚地也。今邓州南阳县 文八年。秦人伐𣈆取武城。𣈆地也。今同州 襄十九年。城

    武城。鲁地也。今沂州方城有二僖四年。方城为城。定田年。欲悉方城外众。楚方城山也。自比阳

    县至方城县 文十六年。僈庸及方城。庸地也。今房州竹山县城父有二昭九年。迁许于夷实城父。襄六年。敕陈师子城父。今亳州城父

    县 十九年。太子建居城父。楚地也。今汝州叶县沂有二宣十一年。为艾猎城沂。是楚地邑名 昭二十五年。季平子请待

    于沂上。是鲁城南水名房有二昭十三年。灵王迁许胡沈道房中于荆焉。是国名 定五年。季平

    子卒于房。是鲁地柤有二襄十年。会吴于柤。是楚地 昭六年。郑伯劳楚公子弃疾子柤。是

    郑地吕有二成七年。子重请娶于申吕。舌吕国也。后为楚地。今蔡州新蔡县

    襄元年。楚侵宋吕留宋地也。今徐州郔有二宣十一年楚左尹侵宋。王待诸建郔。楚地也 十二年。楚子北师次

    于郔。郑地也楚礼乐楚之先熊绎辟在荆山。胙子男之田。箪路蓝缕以处草莽。䟦涉山

    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而无分器。吴之先断发文身嬴以为饰。岂礼也㢤。僣号称王设狄之。灵王为中之会。问礼于左师与子产。

    左师献公合诸侯之礼六。子产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椒举待后以规过。卒事不规。曰。礼吾未见者六焉。又何以规。夫差焉黄池之会。欲因鲁之礼。

    因𣈆之权。而请冠端而袭其籍于成周以尊天王。榖梁传。夫差好冠来。孔子曰。大矣㢤。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有论秦楚吴之事。固不可以言礼矣。

    楚征伐楚自若敖鼢冒。筚路篮缕以启山林。武王始为军政。作荆尸以伐随。授师

    孑以立陈法。庄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按宣十二年。随武子论楚之兵曰荆尸。而举杜预曰荆。楚也。尸。陈也。楚武王始更为既陈法。遂

    以为名。孑。枪属。亦楚陈所利。大抵陈中有利于长兵者。有利于短兵者。孑天利逺即长兵。孑是短兵。盖楚参用孑为陈。

    成王地方千里。城濮之役。子玉请战。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大抵皆非正军。制亦非古。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盖

    兵属子玉者。子西将左。子上将右。当是西广东宫之兵。传曰。楚右师左师溃。楚败绩。子玉敢其卒而止故不败。杜曰。三军惟中军完。则不败者止若

    敖之六卒。楚军有两广即其亲军。今曰西广。止分其一而已。杜注东宫曰太子。有宫甲分取以给之。按文元年。商臣以宫甲围成王。是东宫兵也。

    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若敖者子玉之祖也。杜预曰。六卒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言不悉师以益之。周礼司马。九制军百人为卒。知六卒。六百人也。于

    时子玉既为令尹而乃请战。盖欲增兵耳。若敖之六卒。乃子玉家兵。观宣公四年。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敢于敌君战。则兵强可知。

    穆王接𣈆文襄霸之后。楚益强大。时则严环卫之属。文元年传。潘崇掌环列之尹。杜注。宫卫之官列兵而环王宫。又宣十二年传。以至于昏。内官序

    当其夜以待不虞。所以亲卫于王。出入同之。厥貉之会。陈郑及宋受役于司马。以田孟诸。时则有右孟左孟两甄之制

    文十年会于厥貉。宋道楚子以田孟诸。宋公为右孟。郑伯为左孟。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以无畏焉左司马。杜注。孟。田猎陈名。将猎。张两

    甄。故置二司马。盖期思公扰遂一人为右司马当中央。则左司马二人张两甄矣。两甄。犹言两翼

    庄王霸强。克庸以来。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逺邲之战。军制备矣。盖兆于武王备于

    庄王。传莫详焉。三军以为正军。传曰。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及将右。此三军盖正军也。时孙叔敖为令尹秉政。不在三军之数。

    如南辕反斾。军进退皆由之。故知令尹为兼统三军矣。广以为亲军传载栾武子言楚军制曰。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右广初驾数

    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郑氏曰。广车横陈之车。杜预注。二广君之亲兵。接传楚子分左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左则受之。日

    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王乘左广以逐赵旃。杜预注。楚王更迭载之。故各有御右。传又曰。王见右广将从之乘。屈

    荡尸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终。自是楚之乘广先左。盖左右二广为王亲军。右广初驾以及日中。左广受之以及日入。尝在王侧。内官序当其夜。若

    今之当更。循环亲卫。敌安得掩袭。亲军之制详矣。僖二十八年。西广从子玉。时子玉尃军政。故分西广以属之。今邲之战则二广皆以俟王迭载。其

    曰。楚之乘广先左。杜预虽云。以乘左得胜。然实则楚人尚左。故亲军分为二广而王则乘左

    游阙以为游兵。传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游阙盖游兵往来游补阙者。观兵陈何处为薄则从而精之。所谓奇军以防败失。由正军中逐旋

    分出。不系步伍之数。广有一卒。卒偏之两。传曰。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又曰。楚子为乘广三十乘。

    分为左右。司马法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车十五乘为大偏。九乘为小偏。其尤大者。又有二十五乘之偏。今一广十五乘。即古大偏之法。而曰卒

    偏之两者。孔颖逹谓两广之别。各有一卒之兵。百人也。一卒之外复有十五乘之偏。并二十五人之两。既言一卒。又云卒偏之两。言卒之者。成辞婉

    句耳。盖防正军有败。则以偏车易之。正卒有阙。则以偏卒补之。于。陈则分左右二拒传。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后潘党率游阙四十

    乘从唐侯以为左拒以从上军。亦犹郑二拒盖楚子在中军与𣈆中军相对。临战分此二拒。右拒当𣈆下军。左拒当𣈆上军。故杜预谓为。陈名。

    调卒之法。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卒乘辑睦不奸于事。行军之典。则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军行右辕左追

    蓐。凡兵车有甲士有步卒。甲士在车不供碎役。分步卒马前左右三处。兵车一辕服马夹之。而言挟辕者。步卒被分左右者。军行时又分之在两相。

    挟辕以马战备。传曰。令尹南辕。又曰改乘辕。楚陈以辕为主。以辕表车正。是挟车严兵以备不虞。其应在左者。使之追步草蓐。今离道求草。不近兵

    车。蓐谓卧止之草。以为宿备豫定左右之别在道分使之。故云军行至于对陈。则在车左右。前茅虑无。尔雅曰。茅。明也。在前者明为思虑所无之

    事。恐卒有非常。则预告军众。使知而为备。如今军行令人逺在军前。斥度侯望。虑有伏兵使蹹。行人持以绛。及白为幡。与军人为私号。曲礼曰。前有

    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即。则载虎皮。前有挚战。则载貔貅。与此见贼举幡相似。茅明释言文。舎人曰茅昧之

    明也。杜预注。或曰时楚以茅为楚。以茅为旌。义未详。中权是中军大将军进退之权。三军之心在此。权者谓谋之高下轻重。皆当用精兵。后世劲兵

    多在前。或被撃败。则后无应。劲兵在后。此最良法。百官象物而动。物犹类也。谓旌旗画物类也。百官尊卑不同。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动。军之政教。

    不待号令而自备。周礼大司马。中秋教治兵辨旗物之用。王载太常。诸侯载旗。军吏载旗。师都载旃。郷遂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𣄣。郑玄云。军吏诸

    军帅也。师都遂大夫也。郷遂卿大夫也。或载旃。或载物。众属军吏无所将也。郊。谓郷遂之州长县正以下。野谓公邑。大夫载旐。以其将羡卒也。百官

    卿大夫载旟者。以其属卫王也。九旗有军众者尽异物。无者帛而已。尊卑所建。各有物类。案春官司常云。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而所建不同

    者。大司马则中秋教治兵之法。司常则中冬教大阅之法。郑玄云。九颁旗物以出军之旗。则如秋以尊卑之常建。则如冬大阅。备军礼旌旗。不如出

    军时空辟实也。是谓时不同。故所建异。此云象物而动。谓军行时。当指治兵之法。

    行军之翼日。则辎重至。乙卯。王乘左广以迁赵旃。及昏楚师军于邲。𣈆之馀师不能军。丙辰。楚重至于邲。杜注。辎重也。楚辎重车尝后正军一日。盖

    楚军有法。辎重若与正军过逺。则有邀撃之患。遇近则重兵才乱。正军亦溃后世用兵先击辎重取胜者多。盖以非太近则太逺。以是知楚辎重逺

    大兵一日为得宜也。凡此皆军政之善者也。若共王之世。公子婴齐为简之师。组甲被练。皆创

    名之。里三年传。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十。简谓选择也。杜预注。组甲。被练。皆战备也。组甲。漆甲成文。被练。练袍。贾逵云。

    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孔颖逹曰。甲贵牢固。练若不固。宜皆用组。何当造不牢之甲而今步卒服之。岂欲其被伤。

    故使甲不牢也。若练以缀甲。何以谓之被。又组是条绳不可为衣服。安得以为甲里。柱言组甲漆甲成组文。今时漆甲有为文者。被练文不言甲。必

    非甲名。被是被覆衣着之名。故以为练袍被于身。上虽并无明证。而杜说近之。吕祖谦曰。组甲被练。择兵之精者。被练。若今软缠之类。

    康王以𫇭掩为司马。始井沃衍。牧隰皋赋车籍马。而有车兵徒兵甲楯之数里二十五年。楚𫇭掩为司马。子木使凡赋数甲兵。掩书土田。牧隰皋。井

    衍沃。量入脩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既成以授子木灵王斥地益大。陈蔡不羹邑。赋千乘。于是有五帅。平王简上国东国之兵。

    都外军师精练有法。昭十四年楚平王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君陵亦如之。母于邉强息民五年。而后用师。

    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按下去简东国之兵亦如之。知此是简西国之兵也。西国东国皆是楚人在国之东西者。孔颖

    逹曰。西为上则东为下。下言东则此是西。互见也至若戌子。则若申息之子弟僖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子玉城濮之败。

    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中息之老何。杜曰。中息二邑子弟皆从子玉而死

    士兵则若都君子。校人则若王马之属。昭二十七年传。左司马戌帅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杜注。在都邑之士有复除者。贾逵云平常免其徭

    役事急乃使之耳。君子既为士则不调发。唯吴楚多有此事。急则从。如越有君子六千人是也。王马之属。王养马官属校人之类。凡此皆以急调。役

    非常法其马舟师以待吴寇。而卒莫能以得志。故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楚用舟

    师。自康王始。考之经传。吴自成七年始入州来。暨共王卒继侵楚。明年败楚于皋舟之隘。是吴利在舟师。楚惧无以敌吴。后十年康王始为舟师以

    略吴强。而吴乃灭巢。昭王时救潜之役。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竟无成功。其后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豫章。而潜师于巢。遂败楚师。入

    郢之后。吴大子终累又败楚舟师。其帅潘子臣小惟子皆为吴获。盖楚虽以备吴置舟师。而实莫能胜。亦地形用便有不同耳。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三十五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 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编修臣陶大临

    书冩儒士臣张梦祯

    圈㸃监生臣徐 浩

            臣管仲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