巻二 河南通志 巻三 巻四

  钦定四库全书
  河南通志巻三
  沿革上
  古初九州至虞舜肇十有二州沿革代殊自唐虞已然矣成周以后分合靡常繁简不一河南在春秋时凡四十国秦并天下为三十六郡而在河南者凡八汉兴稍复开置终西汉之世为郡国百有三而河南置淮阳梁国光武并省郡县而于豫省少所变更典午以后南北分争各立侨郡纷纠离析棼如乱丝故论沿革于南北朝比他省尤靡得而详者他省偏据方隅各君一国而豫当天下之冲互相吞并不常厥邑故也唐置十道后各设节度使其弊也藩镇足以为屏翰而终成尾大之忧宋置三京聚天下劲兵于河洛其弊也强干足以固本根而卒有边圉之患何则内外重轻迭相轩轾综其利害可考而知也我
  皇朝损益前代凡所沿革斟酌尽善初裁并卫所特命陞直隶州六又以大名之浚滑内黄分隶彰卫星罗棋布规模宏远矣志沿革表
  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古豫州之域春秋时为东周畿内环郑宋陈蔡许虢祭刘𣏌郾滑顿胡沈邓唐应戴申赖江项卫南燕黄息凡温雍向焦道柏彝房巩蓼弦鄾鄀为国者四十战国为韩魏楚赵之疆秦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在河南为郡者八曰三川颍川东郡南阳砀邯郸南郡九江汉兴惩秦之弊复建诸侯割其地为国者二曰梁国曰淮阳国又为河南颍川陈留汝南南阳沛魏东郡河内江夏与𢎞农之东境共十有一郡分领于司隶及冀兖豫荆四州部刺史东汉都洛阳置司隶校尉与部刺史分领郡如故曹魏都邺一如汉制西晋分置司州及豫州而统郡国二十一曰河南荥阳𢎞农陈留梁国汝南南阳谯汝阴颍川义阳顺阳襄城魏汲广平河内濮阳上洛弋阳江夏是也及永嘉之乱豫州没于刘石苻姚至晋末刘宋有其南境置豫州以郡县杂隶于南豫州兖州南兖州徐州南徐州司州雍州冀州荆州或为实土或为侨立自永初至大明元嘉之间虽乍有离合而分立居多后魏都洛阳东魏徙于邺置梁颍司豫谯郑洛广合懐陕扬荆襄南广北豫北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南兖西兖十有九州以统各郡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罢郡以州统县大业初复置河南荥阳梁汝南颍川谯淮阳淮安淯阳𢎞农舂陵襄城南阳淅阳魏汲东郡武安河内弋阳义阳二十有一郡以豫州等刺史纠察之唐分天下为十道于此置河南道开元中置都畿河南河北三道采访处置使而都畿道治东都河南道治陈留河北道治魏郡五代迭兴历年未久旧志莫详兹特据正史考定宋都汴置开封河南颍昌淮宁四府郑孟汝滑蔡五州属京西北路又置应天府卫浚懐三州属京西路拱亳二州属淮南东路相磁二州属河北路隆徳府属河东路陕虢二州属陕西路邓唐二州属京西南路光州属淮南西路惟开封置尹馀皆置安抚使以领之金主珣徙都于汴为南京分置河北河东京兆三路以治开封等四府邓蔡卫懐四州元因金旧以汴梁等五路归徳等三府置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以统之又置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司以察之明洪武初改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开封彰徳卫辉懐庆河南南阳汝宁七府州十二县八十二改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司为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领河南河北二道后增大梁汝南二道分按七府并置河南都指挥使司领宣武陈州睢阳彰徳懐庆河南𢎞农南阳信阳颍川洛阳中南阳中十二卫指挥使司并颍上守御千户所而三司并建于开封府成化中改汝州直隶布政使司嘉靖二十四年陞归徳州为府共领府八州十二县九十六
  皇清府州因之卫所俱裁顺治十六年以南阳府南召县省入南阳县雍正二年陞陈许禹郑陕光六州直隶布政使司三年以直隶大名府内黄县改入彰徳府属以直隶大名府浚滑二县改入卫辉府属四年以彰徳府所属磁州改属直隶广平府五年以卫辉府胙城县省入延津县今领府八直隶州七州四县九十七
  开封府
  禹贡兖豫二州之域春秋时为郑杞地战国时魏恵王都之号曰大梁秦取其地为三川郡之东北境颍川郡之北境汉承秦后置陈留郡而以兖州刺史纠察之东汉仍旧魏晋改郡为国刘宋废国复为郡后魏置梁州东魏析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复以开封并入陈留郡后周改梁州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名隋初罢郡以州统县大业初废州以其地并入荥阳梁颍川等郡唐武徳初置汴州天宝初复为陈留郡乾元初又改为汴州五代梁都于此号为东都置开封府唐复为汴州及宣武军晋汉周皆为东京开封府宋因之金以此为汴京贞元初又改为南京宣宗南迁复都焉置开封府元初改为南京路寻又改为汴梁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属河南布政使司领州六县三十六洪治十二年增置沈丘县嘉靖二十四年陞归徳州为府割睢州及宁陵永城鹿邑虞城夏邑考城柘城七县以属之
  皇清因之领陈许禹郑四州并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封邱延津兰阳仪封西华商水项城沈邱临颍襄城郾城长葛新郑宻县荥阳荥泽河阴汜水等三十县雍正二年陞陈许禹郑四州为直隶州以西华商水项城沈邱四县属陈州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属许州宻新郑二县属禹州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属郑州复以延津改属卫辉府原武改属懐庆府今领县十四开封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开封府属县沿革
  祥符县附郭
  髙帝初置开封县属河南郡武帝元狩元年又析置浚仪县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以陈留郡改国县属如故以开封属荥阳郡浚仪属陈留国南北朝刘宋仍旧后魏二县俱属陈留郡东魏析置开封郡以开封县属焉北齐后周省开封县俱以浚仪属陈留郡复置开封与浚仪并属荥阳郡二县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为开封治后唐为汴州治晋汉周并为开封府治大中祥符二年始改浚仪为祥符县属如故因之属汴梁路复以开封县省入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戸七十八里
  陈留县
  上古冇莘城春秋为留地属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始置陈留县属三川郡置陈留郡治此东汉因之三国魏属陈留国晋 南北朝俱废开皇六年复置又析置新里县大业初省新里入焉属梁郡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属开封府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杞县
  上古雍国黄帝之后武王封禹后为𣏌国置雍丘县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俱属陈留国南北朝刘宋元嘉八年改属陈留郡后魏属阳夏郡东魏北齐俱仍还故属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𣏌州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梁郡武徳四年复置𣏌州贞观初州废县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州晋改为𣏌县汉为雍丘县并属开封府周因之仍旧正隆间仍改𣏌县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通许县
  建隆初置通许镇属陈留郡咸平五年置咸平县属开封府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咸平府重始改曰通许县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太康县
  大康所筑之城置夏阳县属颍川郡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三国魏属陈留国属梁国南北朝刘宋属南汝阴郡后魏置阳夏郡以县属焉东魏属北陈郡开皇七年始更名太康县属淮阳郡因之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陈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仍旧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尉氏县
  春秋郑大夫尉氏之邑始置尉氏县属三川郡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俱属陈留国南北朝刘宋元嘉八年以平丘县省入属秦郡东魏属开封郡北齐废开皇六年复置属颍川郡武徳四年改置洧州贞观元年州废复置县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属开封府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洧川县
  春秋郑之曲洧神爵三年置新汲县于洧城属颍川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东魏属许昌郡开皇十六年升为洧州大业初州废武徳四年复置洧州贞观初复废改置宋楼镇属尉氏县兴定二年废镇始改为洧川县以临洧水故名属开封府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鄢陵县
  春秋郑邑郑伯克段于鄢即此战国谓之安陵始置鄢陵县属颍川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南北朝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省入许昌县开皇七年复置鄢陵县属颍川郡属开封府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复属许州晋汉周又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仍旧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扶沟县
  始置扶沟县属淮阳国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省入新汲县属颍川郡南北朝后魏复置东魏置许昌郡治此属颍川郡武徳四年改置北陈州寻废州县属如故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仍旧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中牟县
  春秋郑圃田邑始置中牟县属河南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属荥阳南北朝刘宋因之东魏置广武郡治此开皇初郡废改中牟曰内牟改内牟曰圃田属荥阳郡武徳三年复改为中牟并置牟州四年州废以县属郑州荥阳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后唐复属郑州晋汉周又并属开封府宋 金俱属开封府属汴梁路复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阳武县
  为博浪沙地始置阳武县属河南东汉 三国郡魏俱因之属荥阳南北朝郡东魏属广武郡北齐省复置仍属荥阳郡属郑州荥五代阳郡梁属开封府后唐属汴川晋汉周又并宋 金属开封府俱仍旧属汴梁路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封丘县
  上古属开封府为封父国始置封丘县属陈留郡东汉寻析三国置平丘县因之魏属陈留国南北朝省平丘县入焉刘宋属陈留郡后魏省入酸枣县寻复置北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属五代东郡属汴州陈留郡梁属开封府后唐属宋 金汴州晋汉周并属开封府俱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兰阳县
  仍旧属汴梁路属开封府为东明东汉镇地三国晋 南北朝隋 唐东昏县属陈留郡因之魏俱废干徳元年复置改县曰东明属开封府析东明六乡为县取其首乡曰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仪封县
  春秋卫邑仪封人请见夫子即此为东昏县地南北朝后魏为孝阳县属北梁郡北齐郡县俱废隋 唐 宋俱废复置始改曰仪封县属曹州属睢州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归徳府
  禹贡兖豫二州之域即古阏伯所居之商丘也周武王克殷封㣲子启于此谓之宋国战国时齐楚魏三分其地秦为砀郡之西境汉为梁国治睢阳等县东汉晋俱因之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亳州隋初置宋州大业初改为梁郡以宋城等八县属焉唐初仍为宋州寻改为睢阳郡属河南道五代梁置宣武军唐改归徳军宋升为南京应天府仍治宋城等六县金更名归徳府而南京路领之元仍旧明初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复升为府内置商丘县及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五县又割开封府之睢州考城柘城以属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归德府属州县沿革
  商丘县附郭
  上古陶唐氏迁阏伯于商丘即此封㣲子启于此为宋国为砀郡地置睢阳县属梁国东汉与谷熟县同属梁国三国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大明六年改县曰寿春八年复为睢阳属南梁郡后魏置梁郡治此开皇初改郡曰宋州改县曰宋城大业初复置梁郡县属如故天宝元年复置宋州寻改睢阳郡治此五代为宋州治梁置宣武军唐改归徳军改应天府改应天曰归徳府复改宋城曰睢阳以谷熟县省入洪武初废府置归徳州省睢阳县入焉嘉靖二十四年陞州为府始置商丘县为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宁陵县
  葛伯国又为𡩋城春秋时为宋地战国魏地襄王封信陵君即此为甯陵城始置宁陵县属陈留郡东汉属梁国三国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后魏属谯郡北齐废开皇六年复置属梁郡属宋州睢阳郡五代属宋州政和四年属拱州宣和六年改属应天府金 元俱属归徳府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永城县
  芒地亦名犬丘左𫝊宋公卫侯遇于犬丘即此置芒犬丘二县属沛郡东汉世祖改芒曰临雎明帝改犬丘曰太丘并属沛国三国魏二县俱废以其地并入鄼县南北朝刘宋属平昌郡后周属亳州始置永城县属谯郡寻废复置属亳州五代 宋俱属亳州升为永州至元二年废州复置县属归徳府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鹿邑县
  春秋晋邑本曰鸣鹿左传诸侯侵陈至于鸣鹿即此置郸县属沛郡东汉析置武平县属陈国郸仍旧属三国魏因之省郸县入武平属梁国南北朝后魏改苦县为谷阳与武平同属陈留郡开皇十八年始改武平曰鹿邑属淮阳郡乾封元年改谷阳曰真源载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与鹿邑同属亳州谯郡五代属亳州省真源入鹿邑置卫真与鹿邑同属亳州仍旧初以卫真县省入鹿邑属亳州属归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虞城县
  禹封舜子商均为虞国置虞县属梁国东汉 三国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属南梁郡后魏改县曰萧属沛郡北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县始改曰虞城属梁郡武徳四年改置东虞州寻废州复为虞城县属宋州雎阳郡五代属宋州属应天府泰定二年复置属济州后属济宁路属归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夏邑县
  战国时为下邑地因地窊下故名为砀郡地置下邑县属梁国东汉 三国俱因之南北朝刘宋属梁郡后魏置砀郡治此东魏析已吾县属马头郡北齐以已吾县省入属如故属梁郡属雎阳郡五代梁属宣武军唐属归徳军改归徳军为应天府县属如故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为名属归徳府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睢州
  春秋为宋陈地置襄邑县属砀郡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俱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刘宋属陈留郡后魏属梁郡东魏属陈郡北齐并入雍丘县开皇六年复置县仍属梁郡属宋州睢阳郡五代属宋州政和四年置拱州以县属焉始改拱州为睢州仍旧洪武初省襄邑入睢州十年罢州为睢县寻复改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改属归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二
  考城县
  周为戴国春秋时郑取之改曰谷城置甾县属砀郡属梁国东汉始改为考城县属陈留郡三国魏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刘宋复置属济阳郡后魏改曰考阳属北梁郡东魏曰考县属沛郡北齐又改曰城安属济阴郡开皇十八年复为考城县属梁郡武徳四年改置东梁州寻废州仍置县属曹州济阴郡五代梁改为戴邑县属开封府后唐复为考城县晋汉周因之初属拱州寻还故属金 元俱属睢州属归徳府睢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柘城县
  上古朱襄氏邑春秋时为陈株野地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因名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三国魏属陈郡开皇十六年复置始改曰柘城县属梁郡初省入谷熟宁陵二县永淳初复置属睢阳郡五代属宋州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金元俱属睢州洪武七年省入宁陵十年复置属归徳府睢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彰徳府
  禹贡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时为晋之羛阳地战国魏之邺地秦为邯郸郡之南境三川郡之北境汉置魏郡而以冀州刺史领之东汉仍旧魏曹操受封于此称为邺都晋复置魏郡以司州刺史领之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据之以为都南宋武帝灭燕尽有其地仍侨置魏郡后魏改置相州东魏静帝徙都改曰魏尹及司州牧北齐又都之改为清都郡后周复曰相州兼置魏郡隋因之唐置相州或为邺郡属河北道五代梁置昭徳军节度晋改彰徳军宋仍为相州金陞彰徳府元改彰徳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皇清因之领磁州并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六县雍正三年以直隶大名府内黄县改入府属四年以磁州改归直隶广平府而磁所属武安涉县仍隶彰徳府今共领县七
  彰徳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隶州附 州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彰徳府属县沿革
  安阳县附郭
  本纣都之地左传羛阳即此战国为魏宁新中邑始置安阳县属邯郸郡省入荡阴县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复置安阳长乐二县属魏郡南北朝刘宋仍旧后魏并入荡阴寻复置后周移相州治此开皇十年析置相县大业初省入天宝元年改长乐为永定属相州邺郡五代梁置昭徳军晋置彰徳军熙宁五年省永定县入焉仍属相州彰徳军明昌三年陞军为府县如故治属彰徳路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四里
  汤阴县
  羑里地战国时为魏荡阴地属三川郡地置荡阴县以临荡水故名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改属魏郡南北朝后魏北齐俱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汲郡贞观元年始改曰汤阴属相州邺郡五代属相州属彰徳军属彰徳府改府为路县属如故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临漳县
  为邺地战国魏文侯封于此置邺县属魏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避愍帝讳始改曰临漳县以其北有漳水故名南北朝刘宋大明初复置邺县属魏郡七年改属髙阳郡东魏析置临漳与邺并附郭属魏尹后周仍属魏郡因之属相州邺郡五代属相州熙宁五年省邺县入焉属彰徳军属彰徳府改府为路县属如故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九里
  林县
  置隆虑县属河内郡东汉避殇帝讳改曰林虑县三国魏属朝歌郡属汲郡南北朝后魏北齐俱属林虑郡东魏省入邺县开皇初复置又析置淇阳县十六年改置岩州大业初州废省淇阳县入焉属魏郡武徳二年复置岩州五年废州仍置林虑属相州邺郡五代属相州属彰徳军正祐三年升为林州又析安阳地置辅岩县属焉省辅岩入安阳县以州属彰徳路初降为县属彰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武安县
  始置武安县属魏郡东汉因之三国俱属广平郡南北朝东魏属魏尹北齐属清都郡开皇十年析置阳邑县大业初复省入属武安郡初属洺州后改属恵州五代梁属恵州后唐晋汉周并属磁州宋 金俱属磁州初省入邯郸县寻复置仍属磁州属彰徳府磁州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磁州改属直隶广平府武安仍属
  彰徳府编户三十四里
  渉县
  上古沙侯国地初置沙县后因漳水人民徒涉遂名涉县属魏郡东汉因之三国俱属广平郡南北朝后魏并入临水县开皇十八年复置属上党郡属潞州五代 宋俱因之贞祐三年升为崇州四年复置县属潞州初复为崇州寻废州为县属真定路属彰徳府磁州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磁州改属直隶广平府渉县仍属
  彰徳府编户一十八里
  内黄县
  始置内黄县属魏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邺都属司州魏郡南北朝后魏省入临漳县属魏尹开皇六年复置内黄县十六年分置荣阳县大业初省入属汲郡属魏州魏郡五代梁属魏州后唐属兴唐府晋属广晋府汉周俱属大名府属大名府魏郡属滑州属大名路滑州属直隶大名府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属彰徳府编户三十四里
  卫辉府
  禹贡冀州之域殷为牧野地周武王克殷封康叔于卫即此春秋时南燕凡二国分治其境战国属魏秦并天下属东郡地汉始置汲县属河内郡而以司隶部治之东汉仍旧曹魏置朝歌郡改领于冀州刺史晋置汲郡刘宋属司州部河内郡后魏徙汲郡治枋头城而于此置义州东魏仍置汲郡后周改曰卫州隋仍为汲郡唐复改义州寻改卫州汲郡属河北道五代及宋皆因之金置卫州河平军节度以河北西路都总管领之元改卫辉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皇清因之领汲胙新乡获嘉淇辉六县雍正二年以开封府延津县改入府属三年以直隶大名府浚滑二县改入府属五年以胙城县省入延津县今领县八卫辉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牧野之地为鄘卫战国属魏属东郡地始置汲县属河内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朝歌郡秦始二年置汲郡治此南北朝东魏因之北齐改置伍城郡后周废为伍城县属卫州开皇六年复改为汲县仍还故属武徳元年以县省入义州四年复置属卫州汲郡五代为卫州治属卫州属卫州河平军属卫辉路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戸二十里
  新乡县
  上古为鄘国地汉 三国晋南北朝俱为获嘉汲二县地开皇初始置新乡县属河内郡改属卫州汲郡五代属卫州熙宁六年废为镇入汲县元祐二年复置属卫州河平军属卫辉路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辉县
  上古共伯国鄘国春秋时并于卫置共县属河内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朝歌郡属汲郡南北朝东魏属林虑郡北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改曰共城县属河内郡武徳元年改置共州并析置凡城县寻废州为县省凡城入焉属卫州汲郡五代属卫州属卫州大定二年改为河平县明昌三年又改为苏门县贞祐三年升为辉州仍旧洪武初降州为县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获嘉县
  上古为𡩋城地为鄘地并于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为三川郡地武帝幸缑氏至汲县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置县名获嘉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改属汲郡南北朝东魏因之后周改置修武郡开皇初郡废复置获嘉属河内郡武徳四年置殷州治此贞观元年州废改属怀州河内郡五代属怀州属卫州属卫州河平军属卫辉路洪武十年省入新乡十四年复置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淇县
  为朝歌为沫邑属三川郡地置朝歌县属河内县东汉因之三国魏置朝歌郡以县属焉改属汲郡南北朝刘宋仍属河内郡后魏废东魏复置又析置临淇县属林虑郡废朝歌以临淇属魏郡贞观十七年省临淇入卫县五代属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元祐中复置属浚州因之至正三年废县改置淇州属卫辉路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延津县
  春秋郑之廪延战国为韩所都置酸枣县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俱属陈留国南北朝后魏并入小黄县寻复置属东郡北齐并入南燕县开皇初复置酸枣县属滑州大业初改属荥阳郡复属滑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滑州晋复属开封府汉周因之始改曰延津县贞祐三年升为延州寻废州复置县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雍正二年改属卫辉府五年以胙
  城县省入共编户二十五里
  浚县
  兖州地春秋定公时会于牵即此东郡地置黎阳县属魏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黎阳县属魏郡后省南北朝后魏孝明帝时复置黎阳县于县置黎阳郡文帝时于县置黎州炀帝时州废以县属汲郡髙祖时复于县置黎州太宗时州废以县属卫州五代属卫州太宗时于县置通利军徽宗时陞通利军为浚州为浚州治以黎阳县省入浚州属大名路太祖时改为浚县属大名府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属卫辉府编户四十三里
  滑县
  商兖州地为豕韦国春秋时卫曹邑东郡地置白马县属东郡东汉三国魏俱因之属濮阳国南北朝宋白马县属陈留郡后魏白马县属东郡为东郡治为滑州治五代为滑州治神宗时以灵河县省入为滑州治为滑州治为大名路滑州治太祖时改为滑县以白马县省入属大名府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属卫辉府编户八十三里
  胙城
  胙国姬姓周公庶子胙所封左传凡蒋邢茅胙祭杜注云东国燕县胙亭是也后为南燕国春秋南燕国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其地即周公子胙所封隠五年卫以燕师伐郑杜注云今东国燕县治南燕县属东郡东汉改县曰燕仍旧属三国魏因之慕容徳据之号东燕县南北朝东魏因之亦属东郡开皇十八年始改曰胙城县武徳二年改置胙州并置南燕县四年罢州复改南燕曰胙城属滑州灵昌郡五代属滑州因之属卫州河平军属卫辉路洪武十年省入汲县十四年复置县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雍正五年省入延津县
  怀庆府
  禹贡冀州覃懐之域殷为畿内周初为三监春秋时温向雍三国之疆战国属魏卫秦灭诸侯为三川郡之北境汉初置殷国寻更名河内郡以司隶校尉治之东汉仍旧曹魏以河内改属于冀州刺史晋增置汲郡属司州南宋置河内郡后魏置懐州兼治河内郡北齐复为汲郡隋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复置河内郡唐武徳间置懐州天宝间复为郡属河北道宋改为懐州防御属河北西路金置南懐州寻为怀州增置沁南军节度使元初为懐孟路延祐中又为懐庆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皇清因之领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六县雍正二年以开封府原武县改入府属今领县七
  懐庆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孟 温 原武
  懐庆府属县沿革
  河内县附郭
  春秋时即野王邑置野王县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晋 南北朝刘宋后魏皆因之开皇初始改县曰河内仍旧属武徳三年析置太行忠义紫陵三县四年复省三县入焉属懐州河内郡五代为懐州治属怀州属怀州沁南军属怀庆路属怀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
  济源县
  为原邑为向后更名曰轵东周为畿内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置轵县属三川郡汉 东汉 三国魏俱属河内郡省入沁水县寻复置南北朝刘宋后魏俱仍旧开皇十六年始析置济源县以济水发源为名武徳二年改置西济州四年州废复置县属怀州贞观元年省轵县入焉属洛州会昌三年改属孟州五代属孟州宋 金俱因之太宗六年改县为原州寻罢州复为县属如故属怀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修武县
  上古甯城为甯邑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故曰修武晋始启南阳即此改南阳曰修武属三川郡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属汲郡南北朝后魏析置北修武南修武二县北齐复合焉初析置武陟县寻省入属河内郡属怀州河内郡五代属懐州熙宁六年废为镇入武陟元祐元年复置属懐州沁南军属懐庆路属懐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武陟县
  春秋晋之懐邑置怀县属河内郡东汉 晋 南北朝刘宋俱因之后魏属武徳郡开皇十六年始析置武陟县寻省武徳初复置省怀县入焉属怀州河内郡五代 宋俱属懐州属懐州沁南军属怀庆路属懐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孟县
  武王㑹诸侯于孟津即此后为苏忿生食邑春秋属晋为河阳战国属魏为河雍置河阳县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晋 南北朝刘宋皆因之北齐废县为关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河内郡初改为大基县寻复改为河阳属孟州五代为孟州治宋 金俱仍旧属懐庆路洪武初始改为孟县属懐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温县
  为畿内邑始置温县属河内郡东汉 三国晋 南北朝刘宋皆因之后魏改属武徳郡北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仍属河内郡武徳四年以县置平州寻复为县属洛州后属孟州五代属孟州宋 金 元俱仍旧洪武十年省孟州以县属懐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原武县
  始置原武县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属河南郡南北朝东魏孝昌中复置改属广武郡北齐省复置后改县曰原陵属荥阳郡初复名曰原武属郑州荥阳郡五代属郑州初省入阳武县后复置属郑州属汴梁路属开封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属懐庆府编户一十四里
  河南府
  禹贡豫州之域周武王克殷定鼎于郏鄏成王卜涧水东瀍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又卜涧水东迁殷民居之号曰下都至平王自镐京东迁乃居王城秦于此置三川郡汉置河南郡东汉都之即下都故地改为河南尹属司隶曹魏置司州领之晋亦都此仍置河南尹而司州治如故其后沦没于苻秦改为豫州刘宋取之复置河南郡后魏自代徙都之亦为河南尹东魏改尹为郡以洛州刺史领之西魏因之属司州北齐为洛州后周为东京隋炀帝始徙都于河南县即王城故地仍为河南郡亦曰东都唐废都复为洛州置都督府髙宗复为东都武后改曰神都元宗改曰河南府属河南道五代梁改西都唐改东都晋改西京宋仍旧金为中京金昌府元为河南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皇清因之领陕州并洛阳偃师巩孟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卢氏灵宝阌乡十三县雍正二年陞陕州为直隶州以灵阌二县属焉今领县十一
  河南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河南府属县沿革
  洛阳县附郭
  为东都以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于此置河南县属三川郡析置洛阳县属河南郡东汉改郡为尹县属如故三国魏改尹为郡省河南县入洛阳复置河南县属河南尹南北朝刘宋二县俱属河南郡后魏仍属河南尹东魏改河南县曰宜迁县属河南郡洛阳县属洛阳郡后周复改宜迁县为河南县以洛阳省入开皇初复置洛阳县并属河南郡垂拱四年析河南洛阳置永昌县唐隆二年复故名五代并为河南府治熙宁五年省洛阳入河南元祐二年复置正隆二年省河南入洛阳属金昌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六里
  偃师县
  上古帝喾所都之地成汤盘庚俱都此号曰西亳武王克商还息偃师徒遂以为名为三川郡地始置偃师县属河南郡东汉因之属河南尹三国魏属河南郡省入洛阳县南北朝俱废开皇十六年复置仍属河南郡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属河南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巩县
  巩伯邑显王二年西周恵公封少子班于巩号为东周始置巩县属河南郡东汉改郡为尹县属如故三国魏复改尹为郡仍置尹南北朝刘宋属河南郡东魏改属成皋郡北齐因之属河南郡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属河南府属金昌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孟津县
  为孟津闗改为富平津置河清县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属河南府开宝元年徙治白坡镇初徙治孟津渡始改为孟津县属金昌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宜阳县
  为召伯听讼之所始置宜阳县属𢎞农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析置甘棠县属新安郡寻复旧属𢎞农郡南北朝刘宋因之东魏置宜阳郡治此后周改宜阳曰昌洛县大业初复为宜阳属河南郡武徳二年改为福昌县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属河南府熙宁五年省入寿安县元祐元年复置复改为宜阳县属金昌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登封县
  禹避舜子于阳城即此置阳城崈髙二县属颍川郡东汉省崈髙入阳城三国魏因之属颍川郡属河南尹南北朝后魏属阳城郡东魏析置堙阳县开皇六年改堙阳曰武林县大业元年复改曰嵩阳与阳城并属河南郡贞观十七年省嵩阳入阳城光宅元年始改阳城为登封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宋俱属河南府属金昌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里
  永宁县
  汉 晋俱为渑池县之西南境南北朝后魏置崤县属恒农郡西魏置北宜阳县寻改为熊耳县属宜阳郡后周属同轨郡义宁二年徙治永固城始改曰永宁县属河南郡武徳二年又移治同轨城属谷州后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属河南府属嵩州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新安县
  春秋时为西周地名其地曰新安始置新安县属𢎞农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孝武时置东垣西垣二县属河南尹南北朝刘宋有东垣新安西东垣三县并属河南郡东魏省县置新安郡寻又析置东垣县并属焉仁寿四年省新安入东垣大业初复改东垣为新安属河南郡武徳元年复析置东垣县寻省入焉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属河南府属金昌府属河南路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渑池县
  战国为韩地秦昭王二十年㑹诸侯于渑池即此始置渑池县属𢎞农郡以地在崤渑之间故名东汉 三国俱属𢎞农郡南北朝刘宋仍旧后魏置渑池郡治此后魏属同轨郡西魏属河南郡属河南郡初属谷州贞观元年改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属河南府升为韶州至元八年废州复为县属陕州改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嵩县
  为伊阙地为周公聴讼之处后秦晋迁陆浑之众于此置陆浑县属𢎞农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属河南尹南北朝东魏置伊阳郡以县属焉开皇初废郡改县曰㐲流大业初复曰陆浑属河南郡属河南府河南郡五代以陆浑县省入伊阳属河南府绍兴初为顺州改嵩州以在嵩岳之西故名属南阳府降州为县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卢氏县
  为西虢地因卢敖得仙于此始置卢氏县属𢎞农郡东汉 三国魏俱因之属上洛郡南北朝刘宋仍属𢎞农郡东魏改属金门郡初置虢州治此后属𢎞农郡武徳二年复属虢州𢎞农郡五代 宋 金俱属虢州属南阳府嵩州初属陕州洪治四年改属河南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南阳府
  禹贡豫州之域在周为申伯应邓二侯之封又为唐鄾二国春秋时俱并于楚又为鄀国灭于秦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自汉江以北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谓之南阳汉因秦制领于荆州刺史东汉光武起兵舂陵立更始于淯水上即此后天下既定亦置南阳郡曹魏因之晋改郡为国刘宋复改国为郡属雍州后魏西魏俱属荆州后周属豫州隋初罢郡置邓州寻置南阳郡唐置邓州南阳郡以山南道治之宋为邓州武胜军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路元改南阳府明因之成化十年改汝州及鲁山等四县直隶布政使司寻增置南召桐柏淅川三县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领邓裕二州并南阳唐泌阳镇平南召桐柏内乡新野淅川舞阳叶十一县顺治十六年省南召县入南阳县今领州二县十
  南阳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南阳府属州县沿革
  南阳县附郭
  申伯国战国为韩宛邑置宛县属南阳郡武帝以霍去病力冠诸军析冠军县封之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南宋改国

  为郡属如故后魏析置上陌县后周省宛县入焉寻又改为上苑县开皇初始改为南阳县属邓州寻罢州仍属南阳郡武徳三年以县置宛州后废州复置县属邓州南阳郡五代属邓州周以向城县省入宋 金俱属邓州武胜军属南阳郡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顺治十七年以南召县省
  入共编户二十五里
  唐县
  春秋唐国地置比阳县比一作沘又湖阳县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即此俱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改郡为国省湖阳入棘阳比阳县属如故南北朝宋齐复置湖阳县后魏克齐湖阳置西淮安郡及南襄州治焉西魏改南襄为湖州以比阳为淮安郡治湖阳县属舂陵郡初置显州湖阳复置湖州寻废后为唐州淮安郡湖阳县属焉五代梁属泌州后唐属唐州晋又属泌州后周复属唐州属唐州属唐州领泌阳比阳湖阳桐柏四县正祐三年废湖阳县为镇属唐州初复置湖阳县至元三年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泌阳为倚郭降州为县与泌阳桐柏并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泌阳县
  置舞阴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刘宋后魏俱属南阳郡开皇初改县曰临舞属淮安郡贞观元年省入湖阳寻复置天宝元年始更名泌阳属唐州淮安郡五代梁为泌州治后唐为唐州治晋复为泌州治汉周又为唐州治周以慈丘县省入属唐州属唐州初改曰昆阳寻复故名属唐州改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镇平县
  置安众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俱废为穰县北乡地置阳管镇初置镇平县属南阳府初省入南阳县成化六年复置仍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桐柏县
  禹贡𨗳淮自桐柏即此置复阳县以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名属南阳郡东汉因之南北朝梁置淮安郡后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始改曰桐柏属淮安郡武徳初置纯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唐州淮安郡五代梁属泌州后唐属唐州晋又属泌州汉周复属唐州宋 金俱仍旧至元三年废县为保并入唐州初置桐柏镇成化十三年复置县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邓州
  春秋时邓侯国又为鄾国为穰邑封丞相魏冉为穰侯即此置穰县属荆州南阳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属义阳郡南北朝刘宋属新野郡后魏因之开皇三年罢郡始置邓州治此大业初州废以县改属南阳郡乾元初复改为邓州县属如故五代梁置宣化军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以菊潭县省入置穰县属邓州武胜军以顺阳县省入为镇属南阳府复为邓州省穰县入焉属如故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内乡县
  春秋时为楚之白羽地又古鄀国置中乡县属南阳郡为析县属𢎞农郡东汉属南阳郡三国魏因之属顺阳郡南北朝刘宋属南阳郡后省西魏始改内乡县属浙阳郡后周县废复置县仍属淅阳郡武徳初析置黙水县寻省入焉属邓州南阳郡五代属邓州太平兴国六年析置顺阳县并属邓州顺阳县入穰城为镇仍属邓州属南阳府邓州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新野县
  始置新野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属义阳郡南北朝刘宋元嘉末省大明元年复置属新野郡后魏因之属南阳郡乾元元年省入穰县五代宋 金俱废为新野镇复置县属邓州属南阳府邓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淅川县
  春秋楚子迁许于析即此属南阳郡地置析县属𢎞农郡东汉属南阳郡属顺阳郡南北朝南宋属南阳郡后魏始置淅川县属南乡郡寻改南乡曰淅阳郡县属如故隋 唐俱省五代梁于故淅川县地置淅水县属邓州后唐晋汉周皆因之省入内乡县因之属邓州武胜军至元二年并入穰县初因之成化七年仍析内乡之西南境置淅川县属南阳府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裕州
  春秋时楚之方城置堵阳县属南阳郡东汉改曰顺阳县因之南北朝刘宋置顺阳郡治此后魏因之西魏改曰方城县属襄邑郡北齐郡县俱废大业初复置方城县属淯阳郡真昌间改属鲁州寻废州以县属唐州淮安郡五代梁属泌州后唐属唐州晋复属泌州汉周又属唐州庆历二年废为镇入南阳县元丰元年复置泰和八年始置裕州以县属焉仍旧以方城县省入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领县二
  舞阳县
  置舞阳县属颍川郡以在舞水之阳故名东汉因之三国魏改置舞阳郡后仍改为县属襄城郡南北朝刘宋属武陵郡后魏属襄城郡开皇初改曰北舞县属颍川郡开元四年复曰舞阳属许州颍川郡五代属许州属颍昌府复属许州初省入叶县寻复置属裕州属南阳府裕州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叶县
  本应子国春秋时为楚地后为沈诸梁之邑始置叶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魏皆因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后周析置定南县与叶县并属南襄城郡大业初省定南县入焉属颍川郡初升为叶州又改仙州寻罢州复置县属汝州临汝郡五代属汝州仍旧金 元俱属裕州属南阳府裕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南召县
  春秋楚地汉 晋俱属雉县地今府城北有雉城即此属向城县地宋 金元俱属南阳县地初置鸦路镇属南阳县成化十二年析南阳县北境置县因地有南
  召店故名属南阳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顺治十六年省入南阳县
  汝宁府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蔡沈赖江道柏房诸国地战国楚魏二境之交秦为颍川郡之西南境汉析梁沛二郡地置汝南郡以豫州刺史领之东汉魏晋皆仍旧焉刘宋初以汝南郡属豫州景明初复立司州仍治汝南郡号其城曰悬瓠后魏改司州为豫州东魏因之改治新蔡郡北齐复改豫州为司州治义阳郡隋初废郡置蔡州大业初复废州为汝南郡属豫州唐乾元间置豫州宝应初以避讳改蔡州汝南郡属河南道五代汉为防御州宋为蔡州淮康军属京西北路金为蔡州镇南军元初为蔡州后改汝宁府明初仍旧成化十八年陞信阳县为州洪治十八年又増置正阳县属汝宁府
  皇清因之领光信阳二州并汝阳上蔡确山正阳新蔡西平遂平光山固始息商城罗山十二县雍正二年陞光州为直隶州以光固息商四县属焉今领州一县八
  汝宁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隶州附 州县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三>



  汝宁府属州县沿革
  汝阳县附郭
  为沈国地始置汝阳县属汝南郡东汉 晋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后魏俱属汝阳郡大业初复置汝南郡以县属焉贞元七年析置汝南县并属蔡州汝南郡后复省入五代为蔡州治属蔡州淮康军属蔡州镇南军初废县寻复置以平舆县省入为汝宁府治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上蔡县
  上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成王封其子蔡仲即此始置上蔡县属汝南郡东汉 三国皆因之南北朝后魏析置临汝县北齐二县俱废开皇初改置武津县大业中复为上蔡属蔡州汝南郡五代属蔡州属蔡州淮康军属蔡州镇南军属汝寜府仍旧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确山县
  春秋为江国置朗陵安昌二县属汝南郡东汉省安昌入朗陵以朗陵属汝南郡复置安昌县改属义阳郡南北朝东魏省朗陵入安昌县属初安郡开皇十八年改安昌曰朗山县还故属属蔡州汝南郡五代属蔡州大中祥符五年始改为确山县属蔡州淮康军属蔡州镇南军属汝宁州初省入汝阳县洪武十四年复置属汝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正阳县
  为沈国地置慎阳县属汝南郡东汉 三国皆因之南北朝刘宋始改曰正阳县东魏改属义阳郡北齐因之开皇初郡县俱废寻复置改县曰正丘大业初仍改正阳县属汝南郡载初元年改曰淮阳县神龙元年复故名属蔡州汝南郡五代属蔡州属蔡州淮康军金 元俱属息州初省入汝阳县𢎞治十八年复置属汝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新蔡县
  上古吕国春秋时蔡平侯徙都于此故曰新蔡始置新蔡县属汝南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属汝阴县南北朝刘宋东魏俱属新蔡郡开皇初废郡置舒州改县曰汝北大业初州废县仍旧属汝南郡属蔡州汝南郡五代属蔡州属蔡州淮康军金 元俱属息州属汝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西平县
  春秋为柏子国始置西平县属汝南郡东汉 三国晋 南北朝刘宋后魏皆因之北齐改汝南为文成郡治此开皇初郡废县还故属贞观元年省入郾城开元四年复置属蔡州汝南郡五代属蔡州属蔡州淮康军属蔡州镇南军属汝宁府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遂平县
  春秋房子国置吴房县属汝南郡东汉 三国皆因之南北朝后魏改曰遂宁县属襄城郡大业初复为吴房县仍属汝南郡元和十二年李诉平吴元济始改曰遂平县属蔡州汝南郡五代属蔡州属蔡州淮康军属蔡州镇南军初省入汝阳县至元三十年复置属汝宁府属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信阳州
  为申国即宣王封申伯之城属南阳郡置平氏县东汉因之三国魏改置义阳县又置弋阳郡治之晋 南北朝东魏俱仍旧武徳初改为申州贞观初又改义阳郡县属如故改义阳县曰信阳属信阳军至元十五年改军为州二十年徙州治罗山旧县以信阳县属焉属汝宁府初因之洪武十年降为县成化十一年复升为州仍属汝宁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领县一
  罗山县
  周春秋时蔡地为颍川郡地为渑县属江夏郡东汉 晋皆因之南北朝北齐置髙安县始改髙安县曰罗山属义阳郡武徳四年置南罗州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义阳郡五代属申州初省入义安军后复置罗山县属信阳军至元十五年改信阳军为州二十年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为州附郭洪武十年改属汝宁府成化十一年属汝宁府信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八里


  河南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