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 法苑珠林 卷第一百七
唐 释道世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万历刊本
卷第一百八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七

   唐上都西明寺沙门释道世玄恽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之四

 三聚部

  述意

夫十善五戒必须形受菩萨净戒可以心成故戒法

理旷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芽因斯以成定水

沿兹而满必庄严于六度璎珞乎四等虽复栋宇未

成而基阶已广唯斯戒本流来汉地源始晋末中天

竺沙门昙无䜟者赍此戒经及优婆塞法东渡流沙

撮举章条抄出戒本凉州有道进法师者道心超绝

慧力俊猛流闻戒来乃驰往炖煌躬自迎接戒法既

至时无其师于是谨依经文自誓而受于时凉州道

俗并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师梦进从佛受记

又僧尼信士十有馀人咸同此梦互相征告俄而进

还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爱乐大乘兼

证瑞梦心喜内充既从进受以为菩萨胜地超过三

乘遂屈其年腊降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

次第受业三千许人凉州刺史闻进戒行奉遵师礼

于是菩萨戒法流布京国自尔已来黑白依持受者

无量愿斯甘露等雨大千谨撰兹记录其始末耳

  损益

依璎珞经云佛言佛子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

所谓三聚戒是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

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

梵网经云十无尽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自赞毁他七不说

在家出家菩萨过失八不贪九不瞋十不谤三实是名十无尽戒也佛子若过去未来

现在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不名有情识者畜

生无异不名为人常离三宝海非菩萨非男非女名

为畜生名为邪见人名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萨

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

受菩萨戒者法师先为解说使其乐着然后为受又

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

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

至百人千人等福报不可称量其法师者夫妇六亲

得互为师其受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

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又犯名菩萨

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

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

故戒亦无尽六道众生受得戒者但解语得戒不失

也又善生经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

二者得上恶心离是二因缘乃至他世地狱畜生饿

鬼之中终不失戒若于后世更受菩萨戒时不名新

得名为开示莹净又梵网经云尔时智者向十方佛

为受戒人唱说羯磨已十方诸佛及诸菩萨遥见是

人生子想弟想咸皆垂心怜愍䕶念由佛菩萨遥䕶

念故使受戒之人功德增长不失善根令受戒人举

身毛孔从顶至足如凉风入体举身悚栗当知受者

具其戒相冥中尔时应有十方诸佛以正法眼见此

行者有实真心释迦牟尼佛于圣众中应唱如是言

告诸大众彼世界中某甲国土某甲菩萨从某甲智

者请菩萨戒此人无师我为作师怜愍故又佛言佛

子与人受戒时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萨戒五逆

罪外加杀和尚阿阇梨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

丘比丘尼信男女淫男女十八梵天无根二根黄门

奴婢一切鬼神金刚神畜生及变化人但解法师语

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外道相异

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

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䕶王身百官

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

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而菩萨反生㤭

心痴心慢心不起迎逆礼拜一一不如法若欲供养

时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

者犯轻垢罪

  简德 自下诸门并依地持论撰此戒法

敬寻圣教窥受万途窃谓地持最为枢要今且谨依

撰成大辙拟为自用讵敢兼人夫论受戒唯有二种

一者弟子戒师千里之内七众俱是然七众之中比

丘最上比丘之内又定耆宿为胜然耆宿之德复有

三种一者同法菩萨明种性备足二者已发愿菩萨

谓发心具足三者有智有力善语善说能诵能持者

毕竟复同葢具此三德方堪为师若全无此行则不

任为师弟子者亦具种性发心方听受戒第二请师

者普贤观经云将欲受菩萨戒先请佛菩萨为师请

云弟子某甲等普及法界众生奉请释迦如来以为

和尚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阿阇梨奉请弥勒菩萨

为教授师奉请十方诸佛为证明师奉请十方菩萨

以为已伴我今依大乘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

依僧如是三说既请得师是以次为听许故欲受戒者具

修威仪礼戒师已应作是言我于大德乞受菩萨戒

大德于我不惮劳者哀愍故听许戒师答言好既

许可已即教学方广摩德勒伽论五明论等令知犯

不犯染污不染污软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须谙委然

后对佛为受若先学大乘者便许而即受弗同此例

谓从戒师听可之后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于道埸

内偏袒右肩礼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礼一切大地菩

萨礼佛菩萨已念彼诸佛乃与菩萨三聚功德及礼

戒师长跪曲身作是言唯愿大德授我菩萨戒

是言已长养净心惟在得戒无馀念也

  懴悔

夫欲纳受净法要须洗荡内心方堪得受凡污心之

垢唯迷与障迷者谤无三宝障者广起十恶今教懴

者正懴此二又依梵网经云若教戒法师见欲受戒

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

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师不与受无七遮者得受若

有犯十戒者教懴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日六时诵

十戒四十八轻戒若敬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

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佛来摩顶见光

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懴无益纵是现

身亦不得戒若曾受戒或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懴

罪灭不同七遮又若欲受戒时问言现身不作七逆

罪耶不得与七逆人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杀

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梨六破羯磨转法轮

僧七杀圣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馀一切人得受

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不向六

亲礼拜不向鬼神礼拜但解法师语百里千里来求

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

生戒犯轻垢罪

我弟子某甲仰启十方诸佛弟子从本际有识已来

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宝或教人不信三宝或见作

随喜或自轻慢三宝或教人轻慢三宝或见作随喜

或自侵损三宝或教人侵损三宝或见作随喜或自

杀盗淫或教人杀盗淫或见作随喜或自妄语两舌

恶口绮语或教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或见作随喜

或自贪瞋痴或教人贪瞋痴或见作随喜于此众罪

不生惭愧失菩萨戒不自觉知今于佛前至诚懴悔

愿众罪永断无馀志心敬礼一切诸佛一遍亦得三遍弥善

  受法

此门有四一定其种性二定其发心三定其渐顿四

正为受戒第一问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听法姊

法妹汝是菩萨不答言是戒师若坐若立问者皆得

所以坐得者为戒师老而无力故所以立得者为戒

师少而有力故某甲者葢题其父母师长所制名也

非谓称其荣族皇帝明府之号也设称亦不发戒但

背法逐情非重道之仪也第二问发菩萨愿不答言

已发菩萨愿者正是道心别名也第三问其渐顿依

菩萨善戒经云优波离问菩萨戒法菩萨摩诃萨成

就戒法利益众生者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

比丘戒若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若

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若不具如是三

种戒者得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

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

由三级至于四级者亦无是处若依萨婆多论云若

欲受沙弥戒先受优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

受沙弥十戒如人入海从浅至深如是入佛法大海

者亦当如是若有难缘不得渐受者顿受比丘具戒

者亦得三种戒然授者得小罪准前菩萨亦应如是依地持论顿发大乘

心直受菩萨戒亦得第四正为受戒戒师问汝善男子善女人

欲于我所受一切菩萨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

众生戒是诸戒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

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

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今言善男子女人者止为一

人若对多人则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无德行之人可对受者是行

者应具威仪至佛像前礼佛已互跪白云我某甲白

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及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于诸

佛菩萨前受一切菩萨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

众生戒此诸戒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住戒过

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

萨今学网经云若从师受不假好相以戒师展

转相承有力故若对佛像前自誓受者要请得好相

方得受戒以不从师受自无力故要须请圣加被若

于定中若于梦中若于觉中感得好相与圣教相应

者方得若受戒者但出自口立誓要期受词法用一

如依师受法也

  请证

既受得戒即须请证先请菩萨后请于佛初请菩萨

者谓大地菩萨大地者谓种性地解行地乃至十地

普贤乃至贤首是也受人互跪戒师为起礼于十方

诸菩萨众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起十方大地微尘

数诸菩萨众文殊师利金刚幢功德林菩萨等此某

甲菩萨等在某国世界某伽蓝某像前于我某甲所

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三说请诸佛者谓十方一

切诸佛且就一教东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

一切诸佛第一大师现知见觉于一切众生现知见

觉今某甲菩萨于某世界某伽蓝某像前于我某甲

所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三说以其白故无量诸

佛大地菩萨前法有瑞现或有光明或有凉风或有

妙香以有相现故十方诸佛于此某甲菩萨起子想

大地菩萨起弟想以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爱念令

此菩萨从受已后犯即寻悔专精念住坚持不犯乃

至菩提终无退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清

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䕶业大悲不㤀法断除

诸习一切种妙智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备满乘大慈

悲游腾十方广度众生不辞劳倦一切众生咸同此

  戒相

葢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也枢要有三一在家

戒谓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

三道俗通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

者戒种种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

行六度四摄是然此度摄若随威仪则名三聚若依

行位乃称为七若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凡如

此说皆是戒法不同也上来略述戒体宗要如是自

下广明行者既受得戒已须识戒相知其受时了达

轻重功能多少并宜诵持勿令㤀失我菩萨戒弟子

某甲从某年月某日某时于某师所依地持论受得

菩萨三聚净戒其三是何一者摄律仪戒谓恶无不

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终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

犯顺教奉修慎而不为二者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

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终成报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顺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摄众生戒谓无生不度起

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终成应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摄律仪戒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

他无惭波罗夷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无惭波罗

夷三者瞋心打骂众生前人惭谢不受其懴无惭波

罗夷四者痴心谤大乘无惭波罗夷此即通明三聚

所离过能离体者谓身口意业思也摄善法戒者善

无不积谓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

四千助道行顺教奉修以成行德摄众生戒者四无

量为心四摄为行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悲能㧞苦

尽慈能与乐满喜谓庆众生离苦究竟乐法满足舍

谓令众生行佛行处至佛至处方生舍心四摄为行

者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菩萨将欲摄物先以财济

免其形苦次以爱语晓悟其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摄

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谓戒定慧等令物奉修是

行利摄同事者修行既满转依究竟成就三身同圣

者所证故地持论云布施爱语未发心令发心行利

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脱令解脱上来所列令受

戒者诵之知受戒时节依师禀教略识持犯也

述曰既受得戒依经亦须识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

者如依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

人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

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四沙门果是

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盗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不得

邪淫不得宣说四众所有过非不得沽酒若破是等

戒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得四沙门果是名

六重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萨善戒经云菩萨有二

种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

现在不能庄严无量无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静是则

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陀罗也菩萨

心有上中下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

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四事心无惭

愧不知懴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

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后加

菩萨不得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等如前四波罗夷怗初四重便为八重若依梵纲经地

持论有受是菩萨戒有四十二轻垢戒不得犯且逐

要略述三五馀在广文是故经云若佛子常应一心

受持读诵此戒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

为笔书冩佛戒木皮榖纸绢等亦应悉书持常以七

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盛其戒律若不如法供

养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称

小斗因官刑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

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观

一切男女军阵等斗亦不得听诸音乐杂戏摴蒱作

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

养贩卖男女财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咒

术工巧调鹰方法和百种毒药都无慈心犯轻垢罪

若以恶心自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

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

经律贩卖僧尼而菩萨见是事已方便教化赎之若

不赎者犯轻垢罪既略识持犯即须礼退故地持论

云令受戒者礼佛一拜大地菩萨一拜不云礼法义

准通礼三拜弥善

  劝请

述曰法师陞座讫赞呗供养时将为大众敷演法要

藉圣加被方得宣释大众同时运心请圣加被十方

凡圣说听二众加于观心内益胜智外增言辩方能

识欲知根所说无倒又加听者一心恭敬无倒听闻

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视如渇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同请诸佛转正法轮十方世界应成诸佛于念念

中出兴于世越过数量前念既尔后念亦然皆待请

十方诸佛十方凡圣处法界堂咸请久住转正法轮

然诸凡圣敬人重法心至诚故诸佛随机受请转正

法轮随者诸佛赴机受请转法轮时我及圣众常预

劝请之流无空过者何以故念念常劝请故令诸众

生闻法悟解舍邪入正越凡得圣治我无始已来教

人为恶破壊他善夺他胜利谤佛法僧尘沙障业然

诸众生既闻法已悟入得证展转教导一切众生尽

未来际常无断绝也十住毗婆沙论云

  十方一切佛 现在成道者 我请转法轮

  安乐诸众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舍寿命

  我今头面礼 劝请令久住

述曰前偈请佛转正法轮増长智慧治我无始已来

自作教人谤法之罪后偈请佛久住受人供养増长

福业治我自作教他谤佛恶业之罪此则福智双行

  愿令我身心 犹如明净镜 十方诸佛土

  自在于中现 彼一一刹海 诸佛身充满

  谛观诸佛身 真实无去来 各放胜光明

  微妙难思议 照除我烦恼 如日消垂露

  得除烦恼已 证见十方佛 于一一佛前

  劝请修供养 身心若未尽 劝请无休息

  复愿我身心 犹如净法界 一一毛孔内

  流出诸佛云 佛云难思议 普覆众生𩔖

  随彼所见闻 如意受安乐 众生界若尽

  心縁界可尽 愿我净心内 佛出无休废

  随喜

  窃惟我所修 施等诸善根 皆从法界流

  是诸佛所行 计我愚且鄙 常应没诸恶

  何其年将暮 得发施等心 自庆希所得

  踊跃无有量 因见诸众生 修行凡夫善

  乃至一弹指 我心悉随喜 况诸大菩萨

  成诸波罗蜜 满足诸地道 而当不欣慕

  是故我庆恱 稽首诸法藏

  𮞉向

  罪中之大罪 恶中之大恶 于诸众生内

  其唯我一人 自非诸佛力 及众生菩提

  以自所作业 望消已罪者 㑹无如之何

  是以随所作 一切诸善根 不敢私自计

  尽𮞉施众生 即复为众生 持彼所施善

  𮞉向大菩提 令䆒竟解脱 彼既成佛已

  各以自在力 皆共摄受我 使行菩提道

  令佛入境界 故我于众生 最后成正觉

  所以净身心 顶礼大𮞉向

  发愿 初有十大愿出摄论文自下诸愿并是人述耳

一供养愿愿供养胜縁福田师法主二受持愿愿受

持胜妙正法三转法轮愿愿于大集中转未曾有法

轮四修行愿愿如说修行一切菩萨正行五成熟愿

愿成熟此器世界众生三乘善根六承事愿愿往诸

佛土常见诸佛恒得敬事听受正法七净土愿愿清

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众生八不离愿愿于一

切生处恒不离诸佛菩萨得同意行九利益愿愿于

一切生处恒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过十正觉愿愿

与一切众生同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

  愿我作大地 广长无限量 为诸众生等

  作真归依处 凡有受用者 成就对治道

  灭诸妄想识 生长菩提心 甚深无障碍

  受用不可尽 愿我作大水 具足八功徳

  唯洗众生心 烦恼诸垢秽 悉令毕竟净

  满足佛菩提 愿我作大火 日月诸星光

  烧竭寒冰狱 普照暗冥国 于彼诸众生

  救摄无有馀 悉令得见道 解脱一切过

  愿我作大风 微密满虚空 诸有热恼处

  扇之以清凉 惔然受安乐 愿我作虚空

  寂然无障碍 摄受诸众生 一切无有馀

  其有受用者 皆得二无我 以空三昧乐

  而共相娯乐 愿作药树王 遍覆众生界

  见闻及服药 除病消众毒 毒消病已除

  烦恼亦皆无 次以真如来 充满佛法身

  愿我作饮食 色香美味具 于诸众生前

  一切皆示现 随其所味乐 一切皆满足

  至于生死际 是食尔乃消 愿我作衣服

  轻软色微妙 小大随形量 温凉称物情

  等心施众生 决定无有馀 令彼心清净

  具足妙庄严

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善根施与一切

无边众生悉共𮞉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

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㤀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

䕶也

  优劣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种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四曰

上上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为家法助随他意或避

苦役求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

禁戒是为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

常乐涅盘是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愍众生专求佛道

了知诸法深观实相不畏恶道现招胜乐是为上上

人持戒故智度论云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

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禅四空定生无色清净天

中又下清净持戒得罗汉道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

道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经云若畏师持戒

名下持戒非畏师持戒名中持戒畏恶道持戒是名

上持戒

  受舍

如大乘菩萨戒有三种谓前三聚净戒是也此戒受

已谓与心俱心无后际故戒不失又善戒经云有二

因縁失菩萨戒一退菩萨心二得增上恶心离是二

縁乃至舍身他世地狱畜生终不失戒后若更受不

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故长也又优婆塞五戒威仪

经云诸大徳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三世诸佛菩萨成

就利益一切众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萨戒者即是前

四波罗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萨现身不能庄严菩提

又复不能令心寂静是似菩萨非实菩萨犯有三种

有燸中上若燸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増上心犯是

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

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不

同比丘犯于四重即为永失菩萨不尔何以故比丘

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

小乘戒有四种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

五十戒此之四种一受得已谓与形俱身存戒在身

谢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毗昙论云别解脱戒舍有

四种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断善根舍四二形生舍

又萨婆多论云若受斋戒已遇恶因縁逼欲舍戒者

不必要从出家人边舍趣得一人即成舍

述曰若有犯戒难缘逼其犯者宁可舍却为之后时

无过故论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

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尔所

言四重者谓盗满五钱重处行淫杀人自称得圣随

犯一戒即名犯重于戒律中无懴悔法若依方等大

乘经等方𨳩受懴亦有诸师不许向优婆塞等说四

重者恐成误错若不许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转遣问

若舍时随对一人前舍并得无问道俗皆成问曰受

时所以要对出家人前成受舍时对白衣亦得答曰

受戒欲似登山采宝所以稍难舍戒欲似下坂弃珠

所以甚易故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

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应云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

五戒为优婆今对大德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八戒

后若好心发时欲更受戒应先懴前罪后受亦得

颂曰

  大慈振法鼓 𨳩悟无明聋 𬬻冶心秽垢

  防非如利锋 䕶鹅不惜命 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 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

  夕夜䖍诚恭 近求出苦海 逺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 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

  净土得相逢

感应缘略引十验

齐沙门尚统

晋沙门慧永

晋沙门法安

晋沙门昙邕

齐沙门法度

梁沙门智顺

隋沙门净业

隋沙门灵干

唐华州张法义

唐冀州夏侯均

齐尚统师传云汉明初感摩腾法兰唯有二人初来

至此不得受具但与道俗剃髪被服缦条唯受五戒

十戒而已伏惟如来出世八年始兴羯磨震旦在白

木条东二万七千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后至

汉第十桓帝一百馀年内犹用三归五戒十戒迭相

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五西国僧来到汉地与

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䕶

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䜟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

诵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时名旧羯

磨后到魏皇初三年昙摩迦罗又译出戒律后至元

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

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刋集现世流行号为新羯磨

于时尼众来求受戒支法领曰如律所明唯𨳩边地

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尼等辞退而还泣泪

如雨不能自胜后到汉末魏初东天竺国有二比丘

尼来到长安见比丘尼众问曰汝谁边受戒尼众答

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

等悉未有具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

山冻死二人堕黑𡼏死馀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诸

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后到呉地亦与彼尼受具讫

已西尼思忆本乡即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唯有

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有馀年后至魏文帝三

年内敕设无遮大会魏帝敕问此土僧尼得戒源由

有何灵验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时即有比丘请向

西国问圣人得戒源由发足长安到于天竺见一罗

汉启白震旦僧尼得戒以不罗汉答曰我是小圣不

知得不汝在此住吾为汝上升兜率奉问弥勒世尊

得不得来报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问前事弥勒答

曰僧尼并得戒讫仍请灵验弥勒即取金华云若边

地僧尼得戒愿金华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愿既

讫将华按手其华入掌中髙一尺影现弥勒语曰汝

到震旦比丘所亦当如我此法罗汉下来如弥勒法

华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髙一尺影现瑞应既征其

时即有逺方道俗来相钦仰求受三归五戒乃有无

数即号为华手比丘当去之时有一十八人自馀慕

住西国或有冒涉流沙风寒命过唯有华手比丘独

还汉地当本去日有迦毗罗神现身语华手曰道路

悬逺多诸险难弟子送师至彼来往清吉未到之间

魏文帝殿前有金华空中现文帝问太史曰有何变

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来到此不盈一月华手比

丘掌中金华来到此土初至之日空里金华即灭不

现大瑞既征故戒福永传也

晋庐山有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

已言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蔬食布

衣卒以终岁乐住庐山与逺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

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至房者并闻殊香之

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驱令上山人去后

还复循伏永尝出邑薄晚还山至乌桥乌桥营主醉

骑马当道遮永不听去日时向晚永以杖遥指马马

即惊走营主倒地永捧慰还营因尔致疾明晨往寺

向永悔过永曰非贫道本意恐戒神为耳白黑闻知

归心者众矣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而专谨戒律

执志愈勤虽枕痾苦而颜色怡恱未尽少时忽敛衣

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

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晋新阳有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是逺公之

弟子善持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于晋义熙年中

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

数人遭虎死者夕有一两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

以畏虎早闭门闾安迳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

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

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

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

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

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因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近其

床前云此下有铜钟寤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

像后以铜助逺公铸佛安后不知所终

晋庐山有释昙邕姓杨关中人形长八尺雄武过人

南投庐山事逺为师内外经书多所综涉志尚传法

不惮疲苦乃于山之西南别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

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

在此可往咨受后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袷衣风姿端

雅从者三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

乃为说法授戒神䞋以外国匕箸礼拜辞别倏忽不

见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齐琅瑘摄山有释法度黄龙人少出家游学北土备

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宋末游于京师髙士齐郡

明僧绍抗迹人外隐居琅瑘之摄山挹度清卓待以

师友之礼及亡舍所居为栖霞寺请度居之先有道

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后为寺犹多恐动自

度居之群妖皆息经岁许间忽有人马鼓角之声俄

见一人持纸名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

卫亦严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神道

有法物不得干前诸栖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相继亦

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

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祭祀

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

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疏云弟子靳尚

奉供至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

受戒而去摄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

祠祀勿得杀戮由是庙同荐止菜脯而已度尝动散

寝于地见尚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

一琉璃瓯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

其征感若此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等并遥㳟以师

敬资给四事六时无阙以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

秋六十四矣

梁山阴云门寺有释智顺本姓徐琅瑘临沂人秉禁

无疵陶练众经齐竟陵文宣王特深礼异以天监六

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顺疾甚不食多日一时

中竟忽索斋饮弟子昙和以顺绝谷日久密以半合

米杂煮以进顺顺咽而还吐索水洗漱语和云汝永

出云门寺不得还住其执节精苦皆此𩔖也临终之

日房内颇闻异香亦有见天华天盖者右六验出梁髙僧传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

博综异闻确乎内湛令响外驰仁寿二年被举送舍

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欲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

寺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

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众人行声及往掩捕

扄闭如初一人不见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诸道俗

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范即

乘船入水为鱼授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无

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塐菩萨一

躯不可移动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𩔖天然一

无损处屡兴别瑞传言不尽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

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三

隋西京大禅定寺道场释灵干俗姓李氏金城狄道

人也其立性翘仰恭摄成节三业䕶持均禁遮性仁

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洛州置塔于汉王寺初建塔

所屡放神光风起灯灭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又感

异香从风而至道俗通见四月八日下舍利时寺院

之内树叶皆萎乌鸟悲叫及填平满还如常日以大

业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

验出唐髙僧传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贞观十

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

语会天晦冥不能归宿不僧设松柏末以供食之谓

法义曰贫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

为说俗人多罪累死皆恶道至心懴悔可以灭之乃

令净浴清净披僧衣为懴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

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椁以杂木瘗之而稣自推

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

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门又巡巷南行十许

里巷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不可胜数法义至一

曹见官人遥责使者曰是华州张法义也本限三日

至何因乃淹七日使者云法义家狗恶兼有祝师祝

神见打甚困袒而示背背青肿官曰稽过多咎与杖

二十言杖亦毕血流洒地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

署发文书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案案簿

甚多盈一床主典对法义前披检云案簿多先朱勾

毕有未朱勾者则录之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

禾义反顾张目私骂不孝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

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何事僧曰张法义是贫

道弟子其罪并懴悔讫灭除天曹案中已勾毕今枉

追来不合死主典云经懴悔者此案勾了至如张目

骂父虽𫎇懴悔事未勾了僧曰若不如此当取案勘

之应有福利仰判官令主典将法义过王宫东殿宇

宏壮侍卫数千人僧亦随至王所王起迎僧王曰师

当直来耶答曰未当次直有弟子张法义被录来此

人宿罪并贫道勾讫未合死主典又以张目视父事

过王王曰张目懴悔此不合免然师为来请可特放

七日法义白僧曰七日既不多后来恐不见师请即

住随师师曰七日七年也可早去法义固请随僧僧

因请王笔书法义掌中作一字又请王印印之曰可

急去还家凭福报后来不可见我宜以掌印呈王王

自当放汝也法义乃辞出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正黒

义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觉在土中甚轻薄以手推

排得出因入山就山僧修福义掌中所印之处文不

可识然皆为疮终莫能愈至今尚存陇西王博乂与

法义邻近委之王为临说右一验出冥报记

夏侯均者冀州阜城人也显庆二年病经四十馀日

昏乱殆死自云被配作牛频经苦诉诉云尝三度于

隐师处受戒懴悔自省无过何忍遣作牛身受苦如

是均已被配磨坊经二十日苦使后为勘当受戒是

实不虚始得免罪此人生平甚有旅力酗酒好鬬今

现断酒肉清信贤者为隐师弟子斋戒不绝右一验出冥报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七

校讹

 第四纸十一行者下宋南藏有彰字第七纸十七行授宋南藏作受第十

 七纸十九行现北藏作䂓第二十三纸八行慰北藏作悬第二十五

 纸十八行钦南藏作饭第二十七纸十四行咎宋藏作各

音释

 沿佘専切縁水而下也楚譛力质切竦缩也徒案切畏也乌含切练

 徒感切安静也甫逺谟官五故切寐觉也子宋切综理也

 脯方矩鱼依切水名确苦角切靳固也古萤切关也苏故切埏土像

 于计切埋也倪际切割也许具切醉怒也

 太仓王夫人魏氏施赀刻此法苑珠林第一百七卷 呉江比丘明觉对 瓯

 宁唐士登书 上元盛文髙刻万历辛卯秋淸凉山妙徳庵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