巻十九 湖广通志 巻二十 巻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
  水利志
  古者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后世浚河渠修堤防亦川涂之遗意顾障于此者太过斯壑于彼者可虞其利害常相因也蜀江之水直下荆州而北溢于汉沔间其奔突冲决则湖北近南之地受之楚南群厓之水汇于洞庭至岳州北与江合逆流灌湖漫涌而上则南北濵水之地均受之
  皇上轸念民生大沛
  恩膏
  特命动支帑金筑柁杆洲修沿江诸堤皆极髙坚农商
  永赖耒耜舟楫之利溥矣
  武昌府
  江岸江自嘉鱼至㑹城下合汉流水涨则逼绕城趾旧恃金沙洲障之后洲徙水泛横流直冲江岸因甃以石长十馀里明正徳迄万历间岸石倒塌汉阳平湖二门禹龙港董家坡而上垫没几不可支郡守韩济修之费千四百金其后复圮郡守张以谦请于御史大修之费五千金自王惠桥至阅兵楼长一千一百三十五丈髙广各四丈有奇凡用石十万松桩一万二千松片二千一百俱以铁锢之铸铁犀四以镇焉
  江夏县
  花堤在平湖门内宋政和间江溢壊城知府陈邦光筑以障水至今赖之
  郭公堤在湖心自长街东至新开路二里宋都统制郭果所筑
  万金堤在县西南长堤之外宋绍兴间役大军筑之建压江亭
  路堤自县南金沙洲起至龙床矶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
  部堤即金口长堤自赤矶山起至嘉鱼县下田寺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其乌洲及李老等湖堤工修后复塌七年
  复领帑银修筑完固
  西径村陂二 来苏村陂一 三城村陂一 湘东村陂一
  附江夏县堤防考略金口之有长堤自赤矶山至陶家马头凡四十里其间自鲤鱼漻以西为马船港乌洲湖李老湖白杨港滚打洲名虽有五相距止三里土性直下尽属淤泥随筑随塌屡年保䕶用夫工无算故议改筑旧由赤矶山而南至雨灌山有横堤今自雨灌山逦迤而西历南庙山范家港至隆家沟过大青口之镇口港斜抵西北直接陶家马头中间横距旧堤十五里长六十里因势较旧堤稍曲故赢二十里夫旧堤本以防江水但江自嘉鱼下田寺二十里过陶家马头至赤矶四十里水为堤限不得溢而南由赤矶十里至金口则内有长港溯流凡九十里为法泗洲以上则有斧头黄塘西梁等湖及嘉蒲咸三县诸湖并山涧悉由长港入江江水泛涨从此逆上堤之内外尽为汪洋今经改筑江水在旧堤之北港水在新堤之南不独周遭四十里不受水患而堤亦得保固可省民力但此四十里内惟有李老湖在旧堤之外其马船港乌洲湖白杨港加以泗洲湖茶湖四五月间雨水盈积势成巨浸苦无所泄特于范家港建一小闸以时启闭出纳皆由长港盖江邑之有堤工二十二里每岁堤长四十名用夫二万每夫七工统计夫工十四万兴工之日携粮露处辛苦可悯所费又至不赀今新堤既成地势高阜土性坚固每岁増修用夫不过十之一二且新堤内外高则麦地污则草场今若依傍堤形加以子堤各成丘亩自为沟洫以通水道旱涝无虞则自赤矶以抵陶家马头俱成膏腴之产是向之虞水患者今成水利而民产日益国赋日増区区堤塍民自爱惜无用督率而自固矣其江水从长港逆流甚猛嘉鱼蒲圻咸宁较江邑虽稍逺其受患同相其要害于雨灌南庙两山之间建一两闸春则启之以泄湖水夏则闭之以御江流是又保障四邑之长䇿也
  武昌县
  东皋堤即义堤在学宫前
  水泾堤在县东二十里明嘉靖庚申大水冲决南湖桥堤在县南二里
  清思堤在虎头山下
  石盘堤在县东五里
  丁桥堤在县西七十里以上六堤岁久湮塌明万历二年知县李有朋重行修筑
  马桥堤在县西二十里久废
  嘉鱼县
  通江堤在县东北自龙潭山至鱼山驿髙丈许广三之翼以柳
  新堤在县北地势卑下承上流若建瓴不数年溢为潴泽春水泛涨与蒲圻咸宁江夏三邑均罹其患宋政和间知县唐均集四邑之民筑之至乾道初知县陈景去旧堤三百步因两山距杨家潭上横亘为堤是名新堤
  成公堤元皇庆元年知县成宣筑上自马鞍山下至三角铺捍䕶四邑明初水决屡筑屡圮万历癸酉知县杨光宇勘议江夏咸宁嘉鱼蒲圻四邑协筑每年各县于均徭内编夫详允遵行康熙四年复圯御史顾如华奏请四邑较田多寡分修八年勒石为界三十三年知府裴天锡重修雍正五年水决与江夏咸宁蒲圻三县分领帑银修筑完固
  县南陂三
  蒲圻县
  二十三都陂一 二十七都陂一 九都陂一一十八都陂一 上四都陂一 二都陂一 上三都陂一 下三都陂一
  附蒲圻县水利考略蒲圻河至陆溪口出大江邑西北近水西良黄土早潭等处最卑下尤易浸没春夏之交自崇通而下积雨泛溢动辄经旬为山水害自沔汉而下川江涨入由北而东为江水害
  咸宁县
  西河每湖水泛溢濵河者苦之旱则可以灌田县西南陂一 县南陂一 县东陂一 二都陂一
  崇阳县
  金柜山东陂一 县东陂四 县东南陂一 县西陂八 县北陂一 下顾里陂一 内石枧陂在县东十七里以石圳如枧得名
  附崇阳县水利考略崇阳河出通城至壶头山下有洪滩甚险滨河者值水涨辄被漂损旱亦资灌溉焉
  通城县
  坊里陂一 石桥里陂一 太平里陂一 甫田里陂一 梓木里陂三 新安里陂一 上黄里陂一 下黄里陂三 来苏里陂一 上善里陂二
  附通城县水利考略邑之秀水与陆水隽水合而通江黄沙等港俱㑹焉水涨则田地冲淤故堤防最急
  兴国县
  樊公堤即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闗下上有石桥明永乐间知县樊继修
  恩波堤在州东北半里
  良荐桥堤州北二十里明隆庆间州同王可大重修
  附兴国州水利考略州境多水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若海口湖𣲗源湖则直放于大江而水势杀矣长河自排市以下河较寛水易泄不至为害其排市以上若鸡口慈口龙港山溪等河春雨浃旬山水暴涨田禾淹淤无岁无之甚有冲㧞树木荡徙庐舍者
  大冶县
  果城里陂一 启石里陂四 西阳里陂七 茅潭里陂一 云城里陂一 流水里陂二
  附大冶县水利考略县前河源出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合流而东至县前为金湖直放𣲗源口而入于江雨淫山水突发滨河者常受其害
  通山县
  一都陂三 二都陂一
  一都堰二 六都堰一
  汉阳府
  汉阳县
  免溺堤今名杨柳在县北三里明正徳初筑自铁门闗接汉水亭亭今废 东西杨树堤 室安堤李家堤 莲花堤 青草堤 山嘴堤 石林
  堤 谭家堤 万家堤 谢家堤 郑家堤俱在平塘河泊所后湖堤在汉口镇镇为水陆要冲烟火数十万家前江后湖汉水绕西北每夏秋水涨四面皆巨浸仅此一线堤为保障居人岁加修筑终未完固水势稍大辄虑泛溢
  张大渡堤在蔡镇康熙五十五年请帑创筑中建石闸以时蓄泄雍正五年水泛决十馀丈复发帑修筑
  郭公堤在城西月湖中长二百四十五丈髙三丈阔一丈八尺中建石桥雍正二年汉阳知府郭朝祚倡筑上有水鉴亭为行人憩息之所监生李思庚建
  高作陂在县西六十里宋庆元中筑堤首尾置清龙水济二闸延袤四百八十七丈髙七丈至一丈五尺阔亦如之邑共十三陂在桑台河泊所二在马影河泊所十一兹其一也
  附汉阳县水利考略郡城与武昌对峙大江环抱东南汉水合滠水沔水沌水与大江㑹于郡北涨则弥漫于诸湖为卑洼田地之害按县旧有㐮阳口在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㐮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明成化初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且汉口虽为汉水㵼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潭马影蒲潭沌口刀环等湖易于泛溢而春夏水涨郡治常苦浸没之患其障御全藉大别一山故从来未设堤防
  汉川县
  吴公堤旧名和公堤明成化庚寅都御史吴琛筑一自县东至甑山十五里一自县北和公城至刘家隔十五里
  长城乡堤七 大赤乡堤七 周陂乡堤十二鸡鸣乡堤九 梅城乡堤八
  附汉川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汉阳南至沔阳西至天门北至云梦正当汉江下流故有长湖横观湖龙车小松等湖以蓄水又有城北南湖鱼湖蓼湖西冈水洪等垸以御水且汉江至此分流一由张池口经县治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无大水患明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各垸堤俱溃而竹筒河中塞五十里许其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以故水多壅滞于钟祥天门间而刘家隔之估船不得通于汉川民亦病之顷年查勘上自河口中经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大约淤塞一千三百一十二丈上河口地势稍低不便受水改从沙台寺前去旧口约数十丈许中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旧河身甚曲新改直势以顺水性约直二百丈零下口叫子台出风门又半淤计二百丈零巡抚刘悫奏请赎锾一万馀两募夫开浚亲临阅工乘流下上河势大通自春二月兴工至三月告成雍正五年麻埠等十二垸溃决共九千六百丈有奇奉
  㫖发帑修筑
  黄陂县
  县前河通沙口入汉江春夏涨则武湖午湖泛溢河侧田地被渰漫入县前阛市矣
  百家陂在县南三十里
  大阪山陂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阪灌田百亩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可灌田三千亩
  孝感县
  后湖溉田甚溥明正统间以堙塞复加修筑县东陂一 广阳乡陂六 𢎞乐乡陂七 郭下乡陂五 白云乡陂四
  附孝感县水利考略按邑有垣田五十六处皆西南一带与云梦汉川相接逼近湖河筑土为堤而溉田其中堤固则绿畦千顷决即泽国百年前大率本茅苇地今久为沃土一岁丰收其登倍入然以近水家食之馀乘舟外贩无复积聚为本邑缓急者其他山田收薄贩艰此邑民所以易至缺食也
  黄州府
  黄冈县
  老鹳河堤 旧川长河堤 中洲堤 沟儿口堤邱陵湖堤 龙坑堤 白米河堤 滠河堤
  毛林口坝 巴毛湖坝 黄舍潭坝俱在慕义乡知县简霄修筑 八王堤坝在城东南三里 紫荆港坝在庶安乡
  火烧堰在五重乡
  附黄冈县水利考略城西沙武口七河俱通大江出道观河出崎山龙井经龙冈山阳泄于鲍湖灌溉利之每值泛涨害亦独甚
  蕲水县
  王公堤在巴河镇正徳中知县王伯筑自江沙抵镇长三十丈广四丈高二丈甃石植柳
  万工堤在县西南回风矶上
  南乡堰二 北乡堰一 东乡堰二
  罗田县
  县南堰二 县东堰一 县北堰一
  附罗田县水利考略县前有官渡河山水起可通筏运载旱则滨河者引水溉田
  麻城县
  县前河发源光山界下接新州长河入团风江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太平乡堰二十四 仙居乡堰二十二 亭川乡堰二十二
  黄安县
  附黄安县水利考略东流河在县城北里许谢家店河在县东俱逶迤入团风江双河县西三十里与西河合流为两河口经黄陂滠口入汉江其塘堰即麻城太平仙居二乡割属黄安者
  蕲州
  永安坝州西北十里赤东大湖中实当孔道方春水起夏秋漫没驿使经行必迂途广济方抵州治间以轻舠绝渡者往往覆溺于风涛先年州民顾益筑三墩于湖中便舟子依泊岁久倾圮明万历二年修筑
  莲花池州北州人顾学捐赀筑堤便人往来安平上乡堰二 高家畈堰二 史河口畈堰一溪河畈堰一 杨树嘴畈堰一 乌石山下堰
  一 青山乡堰一 大同乡堰一
  广济县
  武家穴坝在县东九十里临江上自盘塘下抵黄梅杨家穴长一百九十里岁时修筑以防江溢雍正五年
  㫖发帑修筑
  附广济县水利考略梅州河在县南流入武山湖两岸田可千顷旱则赖以灌润 连城河明正统初浚之以便运艘
  黄梅县
  唐思穴坝自杨家穴至宿松分界雍正五年因旧址单薄奉
  㫖发帑増修
  附黄梅县水利考略邑当江汉九江下流故岁苦涨溢今坝起自广济之武家穴龙坪至邑境之蔡山孔家垅唐思穴清江镇杨家穴虽延亘百里然岁复为水冲决漫没禾稼民日狎游鱼鳖中盖黄梅最下而彭蠡水又冲突之故其害视广济尤酷烈也
  安陆府
  安陆府堤防考略按江故道逼近郡治石城而下明嘉靖初年间徙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逺水患日深考其故在丰乐则旧有九龙滩龙穴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湖之注蓄后皆淤平军民官庄争垦为业而下流竹筒河复淤下滞上汜固一郡水患之原也属邑大半滨江而受害甚者北岸则钟祥京山天门之红庙南岸则荆门潜江沔阳之沙阳也
  钟祥县
  汉江堤报恩寺南长三十里
  始固寺侧堤长一里
  递运所前堤长一里
  子胥台东堤内有三塘四埂
  吉祥寺前堤长一里
  李万湖堤长五里
  自府城街口铁牛闗起至忠祠堤止计长百有馀里并月堤一截雍正六年
  㫖发帑修筑
  黄沙坝在县东一十五里
  千工垱在县东十里
  附钟祥县堤防考略按县自石城而上至丰乐驿凡二百二十馀里旧无堤塍每岁泛涨西岸则漫至沿山冈东岸则漫过池河等湖亦薄长冈而止盖以湖为壑以冈为堤也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涟马公洲小河口以逹于南河纡回三百馀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堤最为要害然尝考之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道入湖泄汉势又有流涟金台二口枝河逹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金台港大分汉流以故堤得无虞后半湮塞不可复疏明嘉靖二十八年以来诸堤尽决有司屡议屡辍盖由荆州右卫与天门京山二县军民杂处其间互相推诿而格议挠法者多耳
  京山县
  县河堤明嘉靖中河啮城址推官䝉询筑
  小河堤
  林里浲堤俱在羊亭村明正徳中筑嘉靖中决更筑之
  鲁班堤在七宝村
  汉江堤在县南百馀里
  张璧口月堤雍正六年
  㫖发帑修筑
  温汤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
  五泉泉有五穴涌如沸鼎横流入市清泚可爱民田赖之岁不忧旱
  青水垱在县南七十里水自珍珠泉发源居民筑堤潴水溉田
  附京山县堤防考略按县治依山为城其境土半系高阜自古无水患但下里有一面逼近汉江北岸上则接连钟祥及荆州右卫等处诸堤下则有小河南河紫荆潭拖船埠等处直抵天门界地势下湿自明嘉靖三十年来钟祥荆州右卫之堤一决遂冲入本县拖船埠等六十馀处连岁屡筑屡决迄无成功盖本县堤防与钟祥天门荆州右卫诸堤相为唇齿一处不坚势难独保也
  濳江县
  高氏堤在县西北五里相传五代时髙季兴筑起自荆州縁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㐮汉二水
  莫家潭堤长一百丈
  夜汊口堤在江汉畔明正徳中筑长三百六十馀丈复増修月堤
  白洑垸堤边临汉江明成化六年水决二十馀丈八年知县江志修
  江汊垸堤长六百馀丈身甚厚广
  班家湾堤长一百六十丈明正徳中筑
  车老垸堤县南临汉江
  太平垸堤明正徳中筑
  黄漳通顺堤雍正六年
  㫖发帑増修
  潜水汉水别流自钟祥入境经芦洑河三分流俱入沔阳界岁苦水患
  黄汉垸 仁道垸 仁和垸 东林垸 白测垸东湖垸 陶湖垸 白汊垸 大丰垸 沙湖
  垸 范家垸 古堤垸 长沟垸 牛埠垸 沱湾垸 红花垸 小植横垸 小中洲垸 边江垸 郑家蚌湖垸 泥洑垸 葛柘垸 杨湖垸河湖垸 新兴垸 古埠垸 柴林垸 后湾
  垸 夹洲垸 中洲垸 崔家垸 沱沙垸 新澜垸 平艳垸 赵林垸 直横垸 沿江垸黄景垸 白洑垸 新蓝垸 感林垸 梁四垸太平垸 车垸 义丰垸 长亭垸
  附潜江县堤防考略按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潜江之得名以此宋干徳间县治在道隆乡后患水迁之斗堤即今县治也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为重湖地民多各自为垸故南则淘湖牛埠北则太平马猖西则白洑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馀垸俱环堤而居五代时筑花封高氏等堤至明初修筑各垸堤塍又有潭子湖四港甘心口各枝河分泄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而枝河更多湮塞民甚苦之隆庆二年春尝兴工修筑然有马家垸一决口在天门而潜江实受其害此又所当预图者
  沔阳州
  长官堤在荆南起监利至汉阳长一百馀里白石湖堤在西北五里其堤自副口起至新问铺止约五里有馀高三丈馀两旁植柳下为水沟沟之外田亩错列
  高堤即复州故城为堤
  江堤自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凡九区长万馀丈
  汉堤自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凡五区长万丈江汉二堤明嘉靖初修筑后复冲决十九年都御史陆𤇍佥事柯乔江堤増修黄师庙何家浲茅通天井等处又塞茅埠诸口延袤几五里汉堤増筑柴木垸道人腰河诸处又塞剅口长百馀里班堤在荆西北四十里白湖村雍正五年溃决南江大堤一十九口共一千七百一十二丈五尺总督傅敏捐米三千七百三十馀石帮修六年奉
  㫖发帑修筑
  汉水与江水夏水漕河通诸湖入汉然沔阳之水界于江汉之间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茫然大壑矣有非堤防所能御者
  清水泉溉灌燕子剅内粮田数百亩
  熨斗陂在州沧浪水旁
  附沔阳州堤防考略按州旧以富饶称葢以地当江汉之间最多湖渠民便鱼鲜之利又因湖渚环堤为垸而业耕其间诚乐土也自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堤以障汉水自荆门绿麻山至潜江延亘三十里因名高氏堤而江堤亦自监利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名长官堤沔皆赖焉迨明堤防渐溃至成化甲午𢎞治庚申水大涨正徳丙子复涨丁丑如之皆乘舟入城市溺死者动以千数其后都御史秦金布政使周季鳯以江水常决监利之车木堤汉水常决潜江之班家堤俱修之其丈以千百计然未能高坚水至即圯嘉靖甲申知州储洵疏陈堤防利害于朝事下巡抚举行按察副使刘士元复建议龙渊而下分为九区于是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濒江者为堤总万馀丈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濒汉者为堤总几万丈丙戌夏月汉水连溢而沔赖以完至庚寅汉水决拖船埠西湖水溢沔之西北遂为巨浸顷江堤自西流窝直抵玉沙堤凡二万六千二百馀丈其决口数百处故州民岁苦水患
  天门县
  永丰堤在县东北长一里
  周公堤在县南自东至南横长三十里旧堤卑薄明𢎞治间知县周端増修
  班堤在县下白湖村世传鲁班筑以防京山山水古堤有二一在县东北上下有剅防一名穴河一名莲花遇旱则贮湖水灌田泛则开剅防淹水势高则不开明成化间知县姜绾重修𢎞治间川㐮洞庭水泛冲䧟知县周端重修以泄水势
  便堤在县南车湘渡䕶七十馀垸
  䕶城古堤又名老龙堤在县西南
  大河南岸官吉口堤一百三十五丈
  铁匠湾堤五百丈
  上中洲堤二区四百三十八丈
  阮家口堤二百三十丈
  白毛嘴堤四百一十丈以上五堤雍正六年
  㫖发帑修筑
  永奠闸雍正六年
  㫖发帑于沔地夹州建立
  甘鱼陂在县西
  灌溉堰在县东南
  附天门县堤防考略按县治低洼绕四㲼竹台等湖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汉水至此分流一由黒牛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风门者为枝流二流㑹合经涢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水故道也明嘉靖二十六年以来四㲼等湖半淤浅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水道中湮故县治长苦水患其最要害者青山颈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渊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一邑皆为水壑矣又有塔儿湾决口在潜江而天门实当其害俱可虑者
  荆门州
  朱李湾堤 滩江堤 郑湾潭堤以上三堤雍正六年
  㫖发帑修筑
  汉水下入汉江与诸湖通水大不至冲泛葢东赖王家堤以障之东南赖绿麻堤以障之
  千工垱在州东北十里
  三沼在州南宋知州彭乘引䝉惠二泉水为之附荆门州堤防考略按州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夫此镇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芦麻口直冲沙洋北岸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至白鹤寺下刹脑至潜江界凡二十馀里惟沙洋堤势独寛厚军民㕓居其上明嘉靖二十六年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市而下分为枝流者九以此五州县岁遭渰没二十八年安陆有司官修筑议多异同乃不塞旧决口而退让二百馀步中挽一堤反成水囊北浪一入势难东回其堤不一岁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馀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馀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元年春始议安陆荆州二府修筑至二年秋八月告成北岸自何家嘴至南岸新堤头长凡四百七十七丈五尺馀阔凡十四丈许高凡五丈许当堤心铸二铁牛镇之此堤一成淤沙日积势可久永但此堤与红庙对岸红庙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泄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弛也
  当阳县
  麦城堤长三百六十七丈
  沙倒堤长八百四十丈
  罗家湾堤长八百五十四丈五尺
  细鱼港堤长九百八十二丈
  滋泥湖堤长一千六百七十八丈
  菜湖堤长八百一十五丈俱系私堤堤内居民自行修筑
  沱水经县境与沮水复合入江水大则冲泛滨河者苦之旱则引水入陂
  熨斗陂在县北八十里
  德安府
  安陆县
  李公堤在县西涢水左明正徳间知府李重修故以氏堤
  拦水堤县西关外龙头旧有遗制因山水泛涨久圮雍正元年知府杨国琳捐俸重修堤上建亭行旅称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三 县西北陂一 县南陂二
  千工堰在县西
  附安陆县水利考略涢河绕城西东流入梦泽㑹汉水入江山水突发害田稼旱则可以溉田
  云梦县
  史河堤在县西北三十里安陆境涢水故道沿河堤在县西南明正徳间知县余权筑
  漏灌堤在县西南五里每夏涨北河水由此冲入石羊湖民田被没明嘉靖间知县郭贵徳筑此捍之复决知县王廷佐重修后又决至康熙三年知府高翔知县邵嘉应修筑雍正七年知县叶居仁清丈沿江堤自上升㑹起至南保㑹止共一十四㑹堤四千六百九十九弓各照㑹内田地多寡修筑其馀协修甲夫各载弓口不在照田分堤之内勒石永垂
  县东北陂一 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北陂一 石羊乡陂一 感化乡陂一
  官塘在县东南
  石堰在县东
  应城县
  长江埠堤 喻家河堤 隔蒲潭堤每岁业民筑修兴工告竣例有成限
  县西陂二 县北陂一 县西北陂二
  附应城县水利考略西河在县西东汇石羊湖出涢口入汉江县北又有杨家河濒河者咸资灌溉
  随州
  平港里陂一 紫溪村陂一 铜钵村陂一 府君村陂一 㑹盘村陂三 牛心村陂四
  附随州水利考略涢水绕州前南流入汉江又有扶恭河浮缨河鲁城河圣水河石鱼河忤河皆绕州境民利之
  应山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东南陂一
  附应山县水利考略汶水河在县前又有黄沙河方家河白沙河汉东河大洪河舟楫不通滨河者多资灌溉
  荆州府
  附荆州府堤防考略江水之患全在荆州一郡夹岸南北凡六县北岸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馀丈南岸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凡五万四千馀丈明嘉靖庚申岁洪水决堤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害者枝江之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虎渡黄潭镇公安之瑶头铺艾家堰石首之藕池诸堤冲塌深广最难为力每岁有司随筑随决迄无成功至四十五年十月知府赵贤估议请筑务期坚厚自丙寅历戊辰凡三冬六县堤稍就绪始立堤甲法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夫十人江陵北岸总共堤长六十六人松滋公安石首南岸总共堤长七十七人监利东西岸总共堤长八十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然荆州郡治濵江郡西上六十里有万城堤在当阳江陵嘉靖十一年一决直冲郡西城不浸者三版十二年有司挽筑更筑李家埠重堤䕶之二十九年又决此堤乃郡治之大要害也后江陵县専为修理始得无虞
  江陵县
  新开堤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间修后圯正徳间布政司周季鳯筑长四百五十丈
  寸金堤在龙山门外五代时蜀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福可筑是堤激水以捍之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
  黄潭堤在县东南二十里上当江流二百馀里之冲一决则江陵潜江监利民为鱼鳖诚要害也明成化初知府李文仪沿堤甃石正徳十一年知府姚隆重修月堤三处约千馀丈后渐倾颓
  李家埠堤在县西三十里自万城堤至镇流砥六十里当水势之冲明𢎞治十三年堤决渰溺甚众知府吴彦华修筑坚厚至今赖焉谚云水来打破李家堤荆州便是飬鱼池闗系至重
  文村堤在黄潭堤东三十里明𢎞治十四年水决知府吴彦华修筑四百馀丈正徳十一年水决知府姚隆重修雍正六年
  㫖发帑疏浚小柳口洪鱼口柘林港林家沟等处并黄
  潭祁家潭子湖龙二渊等堤
  镇流砥在县东十五里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声如迅雷葢江势东下镇砥于此则水势延缓如黄潭之冲少杀沙市之地可保 按杜预传预都督荆州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他无通路预乃开杨口起夏水逹巴陵千馀里内㵼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附江陵县堤防考略按县沙市正古江陵地陵阜自荆门西北来二百里临江正扼水冲南有虎渡穴口分流洞庭北有章卜郝穴二口杀流出汉口而潭子湖洪水渊三湖等处俱为湖潴蓄水地故汉宋以前无大水患迄元以来沙市高陵半圮入江章穴口复湮逮明嘉靖十一年决万城堤水绕城西决沙市之上堤而南二十一年后又以浮议筑塞郝穴口诸湖潴又多浅淤三十九年一遭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四十五年后有司稍稍修复然不如古堤之坚矣
  公安县
  赵公堤在旧县东三里
  斗湖堤在旧县南半里
  油河堤在旧县西三里
  仓堤在旧县东北二里
  横堤在布政分司以上五堤俱宋端平三年孟珙筑
  沙堤在旧县东南八十里
  大江堤在旧县东北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长一百里雍正六年
  㫖发帑修筑邓家湾陈家湾东龙桥三堤又疏浚独口
  沱孔二处
  附公安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平旷县治旧在柴林街因避三穴桥水患移至江皋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孟珙筑堤防以御水有赵公堤在县东斗湖堤在县南油湖堤在县西北仓堤在县东北横堤在布政分司后世传为五堤云至元大徳七年竹林港堤大溃自是堤不时决迨明修筑沿江一带堤塍西北接江陵上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堤堤凡万有二千五百馀丈其间雷胜旻湾窑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圣寺江池湖狭堤渊沙堤铺新渊堤郭家渊施家渊诸堤更为要害成化五年决施家渊𢎞治年间决狭堤渊正徳十一年决郭家渊嘉靖十一年决江池湖三十五年决新渊堤三十九年决沙堤铺四十年决深渊堤四十四年决大湖渊及雷胜旻湾四十五年倾洗竹林寺隆庆元年倾洗二圣寺二年决艾家堰水患殆无虚岁县境内有军湖贵湖纪湖重湖大金洋溪诸湖惟大金一湖通虎渡枝河河涨湖溢毛穗诸里军民常苦之
  石首县
  黄金堤在县东五里
  万石堤在县西五里
  新兴堤在县西南七十里防竹林港水患
  杨林堤在杨林口长百丈有奇
  风火堤在县南二十里
  百家堤在县北四十里其地为水所圯百家合筑此堤雍正六年
  㫖发帑修筑浪砍石牌二处又浚黄金桥剅口
  郑家垸在县南三十里元里民郑渊率众筑此以防洞庭水患
  附石首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夹江南北而县治一面濵江势复下隰自元大徳七年决陈瓮港堤萨徳弥实挽筑再筑黄金白杨二堤䕶之不一岁瓮再决赵通议开杨林宋穴调弦小岳四穴水势以杀迨明初四穴故道俱湮堤防渐颓嘉靖元年决双剅垸三十四年冲洗戴家垸三十五年决车公脑四十五年决藕池顷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调弦口堤凡四千一百馀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金果寺堤凡千有馀丈其间杨林瓦子湾藕池袁家长剅尤为要害
  监利县
  黄师堤在县西四十里濵大江岁久湮颓明正徳十一年修筑
  新冲堤在县西南五十里濵大江极为险要朱家埠堤在县东三十里
  龙潭口堤在县北长百丈
  把火堤在县北五里雍正五年
  㫖发帑修筑杨马头堤等处六年复发银修筑杨林垸永乐庵大山坡下张家峰等处堤工加修施茅埠低塌等堤四处
  鲁洑江南通荆江北入沔汉水涨为患独甚新冲河通江陵漕河民居辐辏赖以溉田
  盛洪堰在县北八十里
  黄金堰在县北
  附监利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沔阳西至江陵南至华容北至潜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汇注之地势甚污下乡民皆各自筑垸以居而县治临江有一枝河流贯城中岁苦水患元大徳间赵通议开赤剥穴江流以杀迨明初此穴已湮乃筑大兴赤射新兴等二十馀垸成化间又修筑黄师庙龙潭鼍渊等一带诸堤嘉靖十八年筑塞十八湾河又塞祝家垱其垱随决至四十四年水决黄师庙李家埠何家垱文家垸金家湖诸堤而大兴垸亦大溃尝一修筑自龙窝岭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馀里近年江势南啮而水患渐消矣
  松滋县
  大堤自堤尾桥直抵虎渡延袤八十馀里雍正六年
  㫖发帑疏浚太平太来两垸剅口新筑孟堰坑月堤
  鸦雀垱 方便垱俱在县境
  县东堰一 县南堰二 县东南堰一
  附松滋县堤防考略按县地势平衍三峡之水迸流至此始得展荡势若⿰木历 -- 枥马脱缰随性奔逸最难防御而本县又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江堤一决正冲诸县胸腹而下其形势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长亘八十馀里且旧有采穴一口可泄水势宋元时故道湮塞迨明洪武二十八年决后时或间决自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决无虚岁下流诸县甚苦之较堤要害惟余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曹珊口为大其馀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有九处中多獾窝蚁穴水易浸堤
  枝江县
  沈水县南四里有堆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经此最险濵河者危之
  老鸦湖在县西一里后为田
  附枝江县堤防考略按志江流至此地分派如木之有枝故以名县县东至江陵南至松滋西北至宜都周围广三百八里县治颇依高阜向无堤防惟县东南有百里洲延袤百里南有芦洲澌洲洋洲澕洲皆夹生大江之内者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古成脑而下至罐嘴滩流店湖又自罐嘴滩而南转至渐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米家埠对岸皆有堤举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成脑蒋斗湾二处系通洲上流一决则势若建瓴莫能捍御又洲内军民杂处互相规避故堤工视他县尤难
  夷陵州
  二公堤在州东门外三里当荆㐮巴蜀之冲旁有民田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周肃筑行旅便之浣纱河与赤溪东合水泛则濒河者受害
  宜都县
  苍茫溪在县东五十里灌田可千馀顷
  富金溪在县西三十里
  白岩溪在县西三十里
  逺安县
  洪岩洞洞泉流出油溪可溉田千馀顷
  笕水湖源出鸡头山石孔中土人为笕引水灌田
  襄阳府
  附襄阳府堤防考略考㐮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汉寿亭侯决水灌樊城是汉水为㐮樊患最切要害明初水流故道不复为灾故大堤渐塌民多侵为已业而有司并无筑堤虑嘉靖四十五年洪水四溢郡治及各州县城俱溃民漂流以数万计郡西老龙堤一决直冲城南而东故郡治之患为尤甚副使金世龙秦淦徐学谟先后条议估修逾二年工成
  襄阳县
  老龙堤在县西三里即大堤也
  救生堤在县西南五里
  汉江出大安军下入汉江水涨不免啮城旧有大堤东临汉江西抵万山袤十馀里防䕶之今逐年加俢恃以无恐
  县西北陂一 县西陂一 县南陂一 县北陂一
  附襄阳县堤防考略按县堤防全在㐮樊二城间葢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且唐白河从北来横截汉流以故波涛⿲氵身攵射城堤为患按古大堤西自万川经檀溪土门白龙池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遭四十馀里年久堤溃而龙池东津一带又多浮沙明初修截堤一道自长门至土门大半颓塌至嘉靖四十五年老龙堤一决馀皆洗尽顷年并力修筑北自老龙堤至长门皆沿城甃石高凡三丈许南自万山麓至土门则仍古大堤东南自土门至长门则仍旧截堤高凡二丈许厚凡五丈许樊城北旧有土堤皆决面江一带砖城尽溃然樊城溃则襄城无恙其利害之轻重又不可不审也
  宜城县
  杨家垱一 金家垱一俱在咸宁社
  青龙闸在古羊社
  新陂三 北阳社陂三 新张营陂一 常长营陂二 古羊冈陂三 常山营陂一 武家铺陂一 古羊社陂一 发铺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西北陂三
  附宜城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枣阳南至安陆西至南漳北至㐮阳秪一面踞山三面临江江故道绕龙凤山而下去城二十馀里旧有使风龙潭二港按大江流灌入城濠然未闻为城患也迨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江溢直冲迎水洲面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堤殆无虚岁后议筑使风龙潭二港父老皆谓港口不塞城堤终难保障也
  南漳县
  蛮河经县至宜城入汉江水起泛滥濵河者频受其害
  县柬堰五 县南堰二 县北堰四
  附南漳县水利考略武安灵溪于诸堰为大武安即秦将白起攻楚引鄢水灌城者唐大历间节度使梁宗义修之灵溪即古木里沟始开于楚汉南郡守王宠又凿之元大徳中再筑二堰
  枣阳县
  沙河下逹汉江山水突发冲决可虞
  廉家陂在县东北
  谷城县
  古羊河西流与粉水合逹汉江水泛亦能为害光化县
  石堤汉水东宋李仲芳筑
  县东南堰一 县东堰四
  均州
  潧河出太和山通平堰龙堰可以灌田
  郧阳府
  附郧阳府堤防考略按郧阳郡西北控扼秦豫东南接连荆㐮四面皆叠山峻岭属邑半依山为城独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故上津竹山诸县虽临汉濵不必堤防其水患祗在郡治而御水又以城为堤自古无大决害至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冲决东南门外土堤城半倾塌民多湮没
  郧县
  吴公堤在县东南旧名捍江明成化间江涨堤圮御史吴道光増修高八尺阔倍之长三百馀丈军民永被其徳
  赵河流至县东为盛水堰溉田甚广
  县西北堰一 县南堰一 县北堰一
  房县
  南枧河流经榖城入汉江
  县南堰一 县西堰五 县北堰六 县西北堰二
  竹山县
  北星河北入庸水东注水起则溢旱则濵河者可资灌漑
  堵水东入汉江水涨濵河者每引入堰溉田官路旁堰一 县西堰三
  竹溪县
  县东堰二 县东北堰三 县西堰五
  郧西县
  南门河与五里河之水合流逹于汉
  娘娘泉娘娘洞下出如沸鼎垂如素练声如震雷麓田悉资灌溉
  石登槽笕在于上堰北
  苏家陂堰一 县东南堰一 县西北堰三 县东堰二 县北堰二 县西堰一
  保康县
  苏泉在县后山下民故取水于河知县苏惠悯其险逺疏导山泉绕流县侧民咸称便泉因名焉
  直隶归州
  附归州水利考略水经云江水东过秭归县之南又水迳归乡县故城北又东迳信陵县南𢑴水过佷山县南
  长阳县
  清江南至宜都入大江其流独清
  兴山县
  清泉学宫后澄澈清漪深可数丈引流出观澜门外㑹香溪入大江
  巴东县
  巴江在县前凡蜀诸水皆合而东注焉
  附三江总㑹堤防考略按湖广境连八省凡秦关巴蜀中原贵竹岭右诸水俱注之导为三江潴为七泽即禹贡江汉九江沱潜云梦之故区也江发岷山抵巴东入荆襄流至岳阳与洞庭水合其受害者惟荆州一郡为甚汉发嶓冡抵上津入郧地流至汉阳与大江水合其受害者郧襄安汉稠郡而襄安为尤甚九江乃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诸水合流入洞庭湖沿汇八百里经岳阳楼西南出湖口与江流合其受害者常武岳阳二郡也三水总㑹于武昌其江身始阔直注而东以故武昌蕲黄之境无大水害大较堤防多在襄安常武荆岳间葢古七泽正其地也汉唐以来代苦水患至宋为荆南留屯之计多将湖渚开垦田亩复沿江筑堤以御水故七泽受水之地渐湮三江流水之道渐狭而隘其所筑之堤防亦渐溃塌明嘉靖庚申岁三江水圮异常沿江诸郡县荡没殆尽旧堤防存者十无二三而后来有司虽建议修筑然旋筑旋圯葢民私其力而财用赢绌之势异也
  附州江堤防考略江陵城池东南倾䧟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之遵使人打鼓逺听知地势高下依旁创筑略无差池 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古堤壊决凡二处每夏为浸溢唐贞元八年节度使嗣曹王皋始命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十顷亩收一锺又规江南废洲为庐舎架为二桥 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县里社虎渡二堤张孝祥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以免水患 汪叶倅江陵郡有三海八柜恃为险固豪右据以为田力复之又筑寸金堤以捍江政绩甚伟 按禹贡岷山𨗳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㑹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今澧州巴陵正澧与九江东陵故地也江水方出三峡口势如建瓴夏秋一涨顷刻千里然溯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纡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堤凡长亘六百馀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堤凡长亘七百馀里咫尺不壑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涂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监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簰洲东江脑俱为盗贼薮葢以堤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徳间决公安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堤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之计按江陵旧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缶六处馀皆湮塞迨明初六穴复湮其五故堤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岁而荆岳之间几为巨泽矣汉江堤防考略胡烈守襄阳筑堤捍水百姓歌之 张柬之罢政事愿还襄州乃授襄州刺史会汉水涨啮城郭东之因叠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王起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地濵汉江塘堰聨属吏弗完治起至部修复与民著为水令凶年有赖 卢钧判户部㑹昌元年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筑堤六千步以障汉瀑明年春堤成 乾道八年荆南守臣叶衡请筑襄阳沿江大堤 陈桷绍兴三年出知㐮阳府汉水漂荡室庐修筑堤岸赖以无虞 李仲芳知光化军汉水暴至作石堤以保之 赵延进为㐮州总管筑堤捍水易甃以石 按禹贡嶓冡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今考汉江图西自汉中流至汉阳大别山出汉口与江水合即汉水故道也水多泥沙自古迁徙不常但均阳以上山阜夹岸江身甚狭不能泛溢㐮樊以下天门以上原隰平旷故多迁徙潜沔之间大半汇为湖潴复合流至干镇驿中分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以故昔年安㐮一带虽迁徙而无大患者由湖潴为之壑三流为之㵼也明正徳以来潜沔湖潴渐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滞嘉靖初年安陆石城故道改洗沿江湾二十六年决荆门沙洋镇三十九年决红庙堤四十五年决㐮阳老龙堤宜城古道改徙鸨潼新河而竹筒河复湮浅十馀里下流又日涩沮故水患多在荆㐮安陆潜沔间矣
  开穴口总考略穴口所以分大江之流必下流有所注之壑中流有所经之道然后上流可以分江湖而杀其势楚有三大水惟川江独据中流故穴口在南者以澧江为所经道以洞庭为所注壑在北者以潜沔为所经道以汉口为所㵼地故川江独有穴口然古有九穴十三口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潴湖猪泄流于枝河枝河㵼入于江海此古穴所以并开者势也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潴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尘舍畎亩他如章卜等穴故道无复旧迹矣此今穴口所以多塞者亦势也虎渡流注澧江同入洞庭江南之溪水俱注之郝穴流出汉口与大江复合而江北之溪水俱注之众水㑹合则流行不绝注㵼有河则水道不壅此二穴所以独存也盖穴口之枝流多湮则江水之正流易泛将来浸决之患其可免乎故荆南以开古穴口为上䇿此固溯源探本之论也然郝穴筑塞而议开旧口必先将枝堤修筑就绪然后开水门以受江流方无东西泛溢之患是穴口之有故道者尚且开浚之难况故道湮塞者乎元大徳间曽开六穴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岳之故道并开矣今祇存郝穴而他皆不可识焉此果人谋之疏略耶抑地脉水势之靡常故尔耶此所以知开穴之难抑亦势所不可行也然荆南人犹幸有虎渡郝穴可以分大江南北之势但二穴枝河中多淤塞者使复湮如诸穴则荆南水患其能免哉









  湖广通志巻二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