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诠
本作品收录于《景岳全书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述原(一)

    属性:景岳子曰∶痘之与疹,原非一种,虽痘之变态多证,而疹之收敛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势凶危 ,亦不减于痘,最为可畏,盖疹毒痘毒,本无异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详及,使后人无所宗 法,余实怅之。自得罗田万氏之刻,见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从其训,备述于此,虽其中稍 有裁订,亦不过正其疑似,详具未详耳。使此后患疹者,幸获迷津之指南,亦以见万氏之功为不少 矣。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名义(二)

    属性: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经受证,脾与肺也,内应于手足太阴,外合于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间 戾不正之气,故曰疹也。然其名目有异,在苏松曰沙子,在浙江曰醋子在江右湖广曰麻,在山陕曰 肤疮、曰糠疮、曰赤疮,在北直曰疹子。名虽不同,其证则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后必复疹,惟痘 后出疹者,方为结局。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逆顺(三)

    属性:万氏曰∶疹以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以其出于脾肺二经,一遇风寒,势必难出,且多变证,故 于秋冬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气,致为人之疡疹,然古人于痘疹二字,始终归重于痘,并不分别 疹为何物,岂可以二证归于一证耶?想当时重痘不重疹,故尔略之,致使后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 者,往往有之。今以吾家四代传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开载于后,用此应病,定不差矣。敢有毫 厘隐匿,天其鉴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脉(四)

    属性:凡出疹,自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证,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 也。 景岳曰∶按此即阳证得阳脉之义,若细软无力,则阳证得阴脉矣,一元气既弱,安能胜此邪毒 ?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诊得阴脉者,印当识为阴证而速救元神,宜用伤寒温补托法,参酌治之。 若执以麻疹为阳毒而概用清寒,则必不免矣。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证(五)

    属性:疹虽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蕴于脾肺,故发于皮毛肌肉之间,但一时传染,大小相似,则未有 不由天行疠气而发者。此其源虽内发,而证多属表,故其内为胎毒,则与痘证同,外有表邪,则与 伤寒类。其为毒也,总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阴,而脾肺受之。故其为证,则有咳嗽喷嚏,面肿腮赤 ,目胞浮肿,眼泪汪汪,鼻流清涕,呵欠闷顿,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夜卧惊悸,或恶心呕哕,或 以手掐面日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药,不使留停于中,庶无他患。且凡是疹证 ,必其面亦、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热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此其所以与痘与伤寒有异也。 一、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 ,变有四证,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血出,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 程氏曰∶麻疹初出,类伤风寒,头疼咳嗽,热甚,目赤颊红。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必须解表, 忌见风寒、荤腥浓味,如犯之,恐生痰涎,变为惊搐,必致危矣。如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呕霍乱 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徐氏曰∶痘自里而出于脏故重,疹自表而出于腑故轻。 景岳曰∶痘疹之属有四肿,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则陆续渐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 ,部位颗粒有辨也。疹则一齐发出,大者如苏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蚕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 麻则最细而碎,如蚊迹模糊者是也。斑则无粒,惟成片,红紫如云如锦者是也。大都疹与麻斑同类 ,即发斑伤寒之属,而痘则本非其类也。盖痘毒本于肝肾,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终始不妨于食,而 全赖水谷为主,所以能会则吉,不能食则凶。故治痘者,不可罔顾脾胃。麻疹之毒,则由表邪不解 而内犯太阴阳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则自能食矣。 是痘疹之治,当各有所重者如此。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期(六)

    属性:出疹之候,初热一日至次日鸡鸣时,其热即止,止存五心微热,渐见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 痛,饮食渐减,到申酉之间,其热复来。如此者四日,用手满接发际处甚热,其面上热少减二三分 ,咳嗽连声,面燥腮赤,眼中多泪,喷嚏频发,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热不分昼夜。六日早 时,其疹出在两颊下,细细红点,至午时,两手背并腰下及浑昏,密密俱有红点。七日普遍掀发, 其鼻中清涕不流,喷嚏亦不行,七日晚,两颊颜色渐淡。此验出疹之要法。 凡疹热六日而出,一定之规也。若医人无识,用药太早,耗散元气,及至出时,变害多矣。或嗽而变喘, 或出一二日即隐,或作大泻,或合目而喘,此医人用药不当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内用药 ,必待见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药亦有次第,凡一剂必作十余次饮之,况疹在皮肤之间,苦作一 次服,则药性催之太急,每致谵语烦躁,故当慎之。 景岳曰∶按此万氏之法,谓医人用药太早,恐致耗散元气,故必待见点而后施治,及作一次 服,恐药性催之太急,皆惟恐无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见,则医有高下,药有 宜否,但使见有确真,发无不当,则于未出之前,或解或补,必有得预防之力,以潜消其毒者;既 出之后,亦必有善调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与不善,或不嫌早与不早也。尝见庸流之误治者 多,是诚不服药为中医也。此万氏之说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热五六日必出矣,医人用药见不能散,父母见药不效,医人见热嗽不能除,或以别证治之 ,主家又或更医,此世之所以误者多矣。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麻疹初热(七)

    属性: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喜睡, 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浓味。古法用升 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 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为衄血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 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热疑似之间,切不可轻易用药。总有他证,必待五日,腮下见疹,方可用升表之剂。嗽 多、连打嚏喷,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饮食减少,好饮凉水,只宜调理饮食,戒面食荤腥。 一、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余声不已,上气喘急,面目胞肿,时卧时起,此火毒内 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合白虎汤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时,咳嗽口干,心烦者,此毒在 心肺,发未尽也,泻白散加天花、连翘、玄参、黄连主之。 一、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患。若不预解,使之尽出,多致毒蓄于中 ,或为壮热,日久枯瘁,或成惊痫,成为泻痢,或为咳血喘促,或作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 ,然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也。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出没(八)

    属性:一、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午后即收,午后出,子后即收,乃阳生阴成,阴 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 ,或用荆芥、牛蒡子、甘草、玄参、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 宜荆防败毒散主之。 一、疹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痒 而死。急用升麻汤加 荆芥、牛蒡子、甘草热服,则疹必复出而安矣。 一、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必皮肤坚浓,腠理闭密,或为风寒所袭,或曾有 吐泻,皆能伏也。急用托里散表之剂,如麻黄汤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之类。如一向 未更衣者,必毒甚于内,伏而不出《局方》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一、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于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 。如时证大寒,以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发之。时证大热,以升麻葛根汤,或合人参白虎汤发之。 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 散发之。如兼疫疠之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 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喘昏闷,则死证也。 景岳曰∶按此万氏之法,极得随时制宜之善,已尽发表之义矣。然发表之义,亦最不易,即如 营卫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证甚多,若徒知发之,而不知滋之,则营卫有弱者,非惟不能发,而 且恐穷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气,必得其神,庶乎有济。如伤寒三表之法,实亦有关于此 。 一、疹毒出尽,则邪气解散,正气自然和平。如发热烦闷,或呕吐,或泄泻,此毒邪壅遏,尚 未出尽也。烦热者,黄连解毒汤。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及苎麻戛法如前。待疹子 出尽,则烦热自去,呕吐自止矣。 一、疹有既收而余毒未尽,至三日之外又复发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 寒,致令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曾解散,终属未畅耳。若兼杂证,亦当随证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形色(九)

    属性: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腿,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若色 见通红,则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养血化斑汤主之,或四物 汤加防风。色大红焰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或四物汤去川芎加柴胡、 黄芩,干葛、红花、牛蒡子、连翘,凉血滋阴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亦五死一生之证也。 若黑色者,则热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证,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势也。但大便调,咳嗽多,右手一指脉轻重取皆有力,虽势重不碍, 但当随证调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脉无力,虽三日后收,其浑身疹疮变为紫色,壅结于皮肤之间, 若用解利之药,其色渐 转红色,嗽多流涕,颇思饮食者生,若投二三剂难变者难疗也。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涕(十)

    属性:凡疹出至二三日,必两鼻俱干。待收完,看毒瓦斯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此不必服药。若 清涕来迟,不思饮食者,须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药。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吉凶(十一)

    属性: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 透发三日而渐没者轻。 淡红滋润,头面匀净而多者轻。 头面不出者重。 红紫黯燥者重。 咽喉肿痛不食者重。 冒风没早者重。 移热大肠变痢者重。 黑黯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 鼻扇口张,目无神者不治。 鼻清,粪黑者不治。气喘,心前吸者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总论治法(十二)

    属性:一、疹喜清凉而恶湿,痘喜温暖而恶凉,此固其大法也,然亦当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须 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 。痘子成熟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 必温凉适宜,使阴阳和平,是为得之。 一、痘宜内实,可用补剂;疹忌内实,只惟解散,惟初热发表时略相似耳。既出之后,痘宜补气 以生血,疹宜补阴以制阳。何也?盖疹热甚则阴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虚耗,阴津被克,故治以清火 滋阴为主,而不可少动其气,若燥悍之剂,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证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杀人尤 甚,方书多忽而不备,良可太息也矣。 一、斑疹之毒,皆出于火。《内经》曰∶赫曦之纪,其病疮疡。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运之岁, 肺金受制,感而发者居多。轻则如蚊迹之状,或垒肿于皮肤间,名曰瘾疹。重者如朱点红晕,或片 片如锦纹,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也 。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温补也。如豆蔻、干 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 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一、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 一、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 一、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 一、头项面肿,升麻汤加牛蒡子、荆芥。若脉强火盛热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汤加减用之 。 一、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化斑汤。 一、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或四苓散。如夏月,益元散。 一、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导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一、咳嗽甚者,二母散、麦门冬汤、清肺汤。 一、喘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五味子。 一、热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血甚者,犀角地黄汤。 一、伤食呕吐,六君子汤加藿香、干葛,或减去人参。热甚呕吐者,解毒汤。小便不利而呕吐 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导赤散。 一、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大柴胡汤。腹胀气喘者,前胡枳壳汤。 一、咽喉不利,甘桔汤。兼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一、寒热往来似疟,小柴胡汤,如兼咳嗽去人参。 一、靥后身热不除者,升麻汤,或去升麻加黄芩、黄连各酒炒用。 一、下痢赤白腹痛者,黄芩芍药汤,或加枳壳,身热腹痛者,解毒汤。 一、余毒未尽,变生痈疽疮疖者,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牛蒡子。 景岳曰∶按以上万氏治疹诸条,皆极详妥,然其中惟泻痢气喘二证则最多疑似。盖二证之由疹 毒,固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医但见是疹,无不概用寒凉,不知有可凉者,有不可凉 者。其有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会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亦多有之。此一证也,虽曰由 疹而发,而实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别无热证热脉,而兼之色白气馁者,便须速救脾气,急从温补 ,宜温胃饮、五君子煎、胃关煎之类主之。若执谓疹毒不可温,则无不危矣。此医之当知本也。又 如气喘一证,大有虚实。盖十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证, 又非外邪,而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气脱之候,此非六气煎,或贞元饮必不可也。凡 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细察,而或者以气促作气喘,则万万大误矣。又痘疮总论中,有因人因证之辨 ,与此麻疹实同一理,所当参阅。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认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 徐东皋曰∶痘难疹易之说,此俗谈耳。其有胃气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泻利而发有不快,或 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泻泄不已,出而复出,加之喘促,则必危矣。凡若此 者,又岂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见虚弱,急当先补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当托里发表以 助之。且首尾供不可泻,一如痘证同也。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禁忌(十三)

    属性:凡疹疮发表之后,红影出于肌肤,切戒风寒生冷。如一犯之,则皮肤闭密,毒瓦斯壅滞,遂变浑 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诸证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医家病家皆不可不 慎。 一、疹疮之证,全在调治,禁忌如鸡鱼炙爆,盐醋五辛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食 淡,不可纵口,致生他疾也。若误会鸡鱼,则终身皮肤粟起如鸡皮之状。或遇天行出疹之时,又令 重出;误食猪肉,则每岁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误食盐醋,致令咳嗽,则每岁出疹之月,必多 咳嗽;误食五辛之物,则不时多生惊热,此痘疹之家皆所当慎也。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发热(十四)

    属性:疮疹非热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眩,或身体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 证悉解,此一层疹子随即收者,极轻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汤解其毒 。便涩者,宜黄连解 毒汤合白虎汤,或大连翘饮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喘嗽(十五)

    属性:凡疹证多嗽,此顿出顿入之势也。但有疹毒,须假嗽多而散,故疹后旬日之内,尚宜有嗽,切 不可见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疹证属肺与脾胃,肺受火邪则嗽多,嗽多则顿出头面并及四肢;大 肠受火邪,则上连脾胃而为泄泻。若早泻则嗽必减而变为喘,盖喘嗽二者皆属于肺。然嗽实喘虚, 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合眼多痰,胸满腹胀,色白而毒不尽出,证则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 ,而最不宜于泄泻也。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吐泻(十六)

    属性:凡疹子初起,发热吐利,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此乃火邪内逼上焦则多吐,下焦则多利,中 焦则吐利并作。自利者,宜黄芩汤。吐利者,宜黄芩汤加半夏二钱、生姜三片。自利里急后重,宜 黄连解毒汤合益元散。 凡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泻,嗽多者,用升表之药,加以分利治之。苦泻而兼喘,复 见闷乱摇头者凶。 一、麻疹现后,大便下脓血,或因泄泻而变成脓血者,或径自利者,但看疮疹出多而色红又多嗽 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后,方宜解毒,兼治其痢。 一、疹子初起,最忌泄泻,然亦有始终泄泻而不妨者,禀之强弱异也。苦因泻嗽减而变为喘者则 危矣,详前喘嗽条。 一、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四苓散。如热甚或夏月,益元散。 一、疹后作痢、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证,当以解毒分利药治之。若所下稠涎, 红白相兼者,务要用解毒之药。若昼夜由三、五十次,渐减至二、三次,成渐多嗽,右手一指脉渐 起,清涕复来者,方 可望生。若痢变煤色,或现房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门如筒,喘促音哑,饮食不进,午后腮红,皆 不治。 景岳曰∶自古方书,凡发挥未尽,及用治未当者,间亦有之,而惟于泄泻一证则尤其为最。何 也?盖古人以池泻为热者什九,故多用河间黄芩芍药汤为主治,而不知凡属泄泻,最多脾肾虚寒也 。即如出疹一证,虽有由疹毒而泻者,然果系实热,多不作泻,但致泻者,卒由脾胃之弱。若但知 清火解毒,则脾必日败,而渐现房漏、青菜色,及气促、绝食不治之证矣。病而至此,岂犹热耶? 总属误耳。故凡治泄泻者,即虽是疹,亦必察其有无热邪。如无热证热脉,即当于痘疮泄泻条求法 治之,庶最危者犹可望其生也。故余于诸法之外,而独言其要者有如此。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饮食(十七)

    属性: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饮食,此胃为邪气所侵,亦为邪气所养,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着意 治之,只宜治疹,疹疮出尽,毒瓦斯渐解,即思饮食。尤不可与面食,虽用粥饮,每次只可少与,候 气清神爽,身全不热,渐渐加添,但宜少而频也。 凡出疹之先,平昔过用面食者,或正出时吃面食者,成胃气渐开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动胃火 ,以致清涕不来,身体作热,两眼看手,咬指抠鼻,撕口唇皮,及撕眼札毛者,此皆疹后食复之病 也,当清肺解毒,加消导之剂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饮水(十八)

    属性: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饮凉水。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顿不宜顿, 则毒瓦斯随之渐解。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渴(十九)

    属性:凡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热发渴者,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 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汗衄(二十)

    属性:凡疹子发热,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须止之,此亦散越之义。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衄 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或合黄连解毒汤;衄太多者,玄参地黄汤。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躁妄狂乱(二十一)

    属性:凡疹有初热而见烦扰谵妄狂乱者,宜升麻葛根汤调辰砂益元散主之。 一、疹收之后,余热未尽,日夜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益元散用灯心汤调下,或四苓散加灯草 、黄连、黄芩,调水飞朱砂五分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咽痛(二十二)

    属性: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火毒上熏而然也,勿以喉痹同论,妄用针刺。盖此非喉痹痈肿,原无恶 血可去也。痘疹喉病,只是咽干作痛,宜廿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更以玉钥 匙吹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唇口疮(二十三)

    属性: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后,余毒不散,此热毒收于牙龈上下,故并唇口生疮。遇有 此证,每日 用温米泔水洗十余吹,急用解毒之药治之。若或失治,多变走马疳也。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腹痛(二十四)

    属性:凡疹初热一日至五六日之间,多有腹痛之证。此大肠之火郁于皮窍之中,故作腹痛。俱不可认 作伤食,用消导之药,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则腹痛自止,最宜慎之。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疹后诸证(二十五)

    属性:凡疹后余毒未尽,随当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则必致喘嗽,或喉中痰响,或为四肢冷痹,或 目无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烟筒,或嗽声不出。若右手一指脉轻取散乱,重按全无,则成难治 之证矣。 一、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治之,待血气和畅,其热自退。苦热势太甚,或日 久不减,宜用柴胡麦门冬散;甚则黄连解毒汤,或合人参白虎汤。 一、疹后热不退,而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为骨蒸劳瘵之证者,宜万氏柴胡四物汤 主之,或芦荟肥儿丸加当归、连翘治之。迟则变证,为睡则露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 风螈 ,不治之证矣。 一、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惊风同论,宜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 清者可治,短少者难治。如见多痰,或用抱龙丸,或以四物汤加麦门冬、枣仁、淡竹叶、甘草、龙 胆草、黄连、茯苓、辰砂、石菖蒲之类治之,或以此药为末,用蒸饼、猪心血为丸服亦可。 一、疹退后多有咳嗽之证。若微嗽不已者,此余毒未尽也,用清肺饮加生甘草、牛蒡子主之。 苦嗽甚气逆,发而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也,宜清肺饮,或清肺汤合人参白虎汤、六一散 之类主之。若身热顿嗽,甚至饮食俱呛出,或咳出血,皆热毒乘肺而然,宜多用门冬清肺汤,或加 连翘,或清金降火汤主之。若咳甚而面浮目肿,胸高喘急,血退场门鼻,面色青赤,昏躁摇头者,死 证也。又有肺气本虚,为毒所逼而发喘不已,但 无嗽血呛会等证者,宜用清肺饮倍加人参治之。不可拘于肺热之说,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 一、疹后余热未尽,或热甚而失血者,四物汤加茵陈、木通、犀角以利小便,使热气下行则愈。 若血在上者去川芍。 一、疹后余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疳,用马鸣 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芦荟、使君子、龙胆草、黄连、五灵脂,浸蒸饼为丸,滚水服之,以清 胃火。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证也。 一、疹退之后,饮食如常,动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气虚弱,失 于补养,外虽无病,里实虚损,偶然为恶气所中,谓之中恶。此朝发夕死之证。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附麻疹(二十六)

    属性:痘之外有疹,疹子外又有麻疹。麻疹者,亦疹之类,即斑疹也。但正疹则热至五六日而后一齐 涌出,出皆粒粒成疮,非若麻疹之皮红成片也。且麻疹之出,则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涂朱 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则细碎,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者,即麻疹也。亦或有六日始出,出而又没 ,没而又出,不过一周时许。世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后方齐出透彻。然亦有不拘者,只三日 间,从面至胸背手足,虽随出随没,然只要出透,以遢身红润者为美。重者遍身膨胀,眼亦封闭。 色有赤白微黄不同,只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缠锁咽喉者为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 。所谓麻者,以遍身细碎如麻,无有空处故也。然又有遍身但红而绝无斑点者,是又谓之火丹,亦 其类也。故痘家有夹疹、夹麻、夹丹等证,总皆热毒所致,俱当详辨也。 一、麻疹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嚏喷流涕,宜升麻葛根汤加苏叶、葱白以解肌,切忌大汗 。若潮热甚者,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者,调辰砂益元散。咳嗽加麻黄、杏仁、麦门冬、石膏。 咳甚热甚者,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泻者,宜四苓散。便红合犀角地黄汤。吐血衄血,用犀 角地黄汤加山栀。小便赤加木通。 寒热似疟,小柴胡汤。 一、麻疹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合白虎汤。喘而便闭者,前胡根壳汤加五味子。便秘甚者 ,小承气汤。谵语溺闭者,导赤散。小便如泔者,四苓散加车前、木通。谵语如狂者,解毒汤调辰 砂益元散。大小便血者,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泄泻,解毒汤 或四苓散。喘兼泄泻,溺赤涩者,柴苓汤。烦热大渴作泻者,白虎汤加苍术、猪苓。热盛干呕者, 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夏月因热作呕,四苓散加人参。 一、麻证初起,及已出已没,一切杂证俱与痘疹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虽曰麻喜清凉,痘喜 温暖,不易常道,然虚则补,实则泻,寒则温,热则凉,方是医家玄妙。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 汤,气虚而用四君子汤,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皆当因证而用也。 一、麻证收后,余毒内改,凡寻衣摸床,谵言妄语,神昏志乱者死。如热轻而余毒未除,必先 见诸气色,若有所见,须预防之,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四味消毒饮,或六味消毒饮、解毒汤 ,随证选用,仍忌鱼腥葱蒜等物。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水痘(二十七)

    属性:凡出水痘,先十数点,一日后,其顶尖上有水泡;二日三日,又出渐多;四日浑身作痒,疮头 皆破,微加壮热即收矣。但有此疾,须忌发物,七八日乃痊。 一、水痘亦有类伤寒之状,身热二三日而出者,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喷嚏,或流涕,但 与正痘不同,易出亦易靥,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麻疹论列方(二十八)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四物汤(补八) 六气煎(新因二一) 人参 败毒散(散三六) 化斑汤(寒三) 白虎汤(寒二) 大柴胡汤(攻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甘桔汤(因一 七五) 解毒汤(痘五一) 黄连解毒汤(寒一) 麻黄汤(散一) 升麻汤(痘一三九) 升麻葛根汤(散三十) 透邪煎(新因二三) 托里散(痘四) 《局方》凉膈散(攻十九) 柴归饮(新因十五) 清肺饮(痘八七) 清 肺汤(痘一四五) 柴胡橘皮汤(痘二九) 仲景黄苓汤(寒百五) 二母散(痘百五十) 射干鼠粘子汤(痘七 七) 麦门冬汤(痘一四二) 导赤散(寒一二二) 万氏柴胡四物汤(痘一四三) 四苓散(和一八七) 柴苓 汤(和一九二) 养血化班汤(痘十八) 小承气汤(攻二) 益元散(寒百十二) 门冬清肺汤(痘一四七) 大 清汤(痘一五三) 泻白散(寒四二) 清金降火汤(痘一四九)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贞元饮(新补十九)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胃关煎(新热九) 大连翘饮(寒七八) 玄参地黄汤(痘八六) 七味安神丸(小七 二) 玉钥匙(因一九三) 马鸣散(痘一三八) 胡荽酒(痘百十八) 四味消毒饮(痘四八) 犀角地黄汤(寒 七九) 芦荟肥儿丸(小百十四) 六味消毒饮(痘四九) 前胡枳壳汤(痘九四) 桂枝葛根汤(痘三七) 黄 芩芍药汤(寒百丸)


    <目录>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

    <篇名>备用方

    属性:具列痘疹方末,所当详阅。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痘疮一证,俗曰天疮,原其所由,实由胎毒内藏,而复因时气外触,其毒乃发,故传染相似, 是亦天行疫疠证也。但考之《内经》则止言疡胗,即今斑疹之属也。故自越人、仲景、元化、叔和 诸公皆无一言及痘,可见上古本无是证,而今则何以有之?愚谓近代之毒,必以醉酒五味造作太过, 较古人之恬淡,相去远矣。或者未信余言,第观藜藿膏粱之家即有不同,今之北虏亦不出痘,原其 所由,实由是耳。岂果彼无胎毒耶?故凡多遭此害者,当以余言熟味之。 一、痘疮变纪百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非曲学偏见者可以窥其堂室,若目力心思一有不 到,则害不小矣。设或知证而不知形,则无以洞其外;知形而不知脉,则无以侧其内;知脉而不知 本,则无以探其源;知本而不知囚,则无以穷其其变;知因而不知药,则无以神其治。只此数事, 今医果能全之否?设有不能而强以为能,则致害于人,获非于天,能无畏乎?故余十痘疹一门,留 心既久,积验已多,因搜采先哲之最精于此者,如文中陈氏,仲阳钱氏,立斋薛氏,罗田万氏,晨 峰程氏,东皋徐氏,改斋友氏,并其他杂录等书,有述其旧者,有发其未发者,有剖其疑似者,有 因涉历而吐其心得者,尽我愚衷,集而成帙。痘疹玄秘,似无出此。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初辨痘证(二)

    属性:痘疹发热,大抵初时与伤寒相似。然伤寒之邪从表入里,故见各经之证,痘疹之毒则从里出表, 故见五脏之证。如呵欠闷顿,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咳嗽喷嚏, 肺证也;惊悸,心证也; 凉耳冷,肾证也。又观心窝有红色,耳后有红筋,目中含泪,成身热, 手指皆热,惟中指独冷,乃知是痘证也,盒饭察其虚实,随证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初辨痘证(二)

    属性:五指稍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证相传。女右男分左, 分明好细看。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初辨痘证(二)

    属性:两耳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重沉沉,急须用药相攻治,十个难求三五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初辨痘证(二)

    属性:凡初看痘法,以纸捻蘸油照其颗粒,次以手摸面颊,如红色随手转白,随白转红,谓之血活, 生意在矣。若揩下不白,举之不红,是谓血枯,纵疏亦危。又看目睛神光,口唇舌尖,红活如常, 无燥白之色,乃为吉兆,自可无忧。此观痘疹之大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初辨痘证(二)

    属性:凡看痘之法,一见发热,即当先察其脉。盖凡痘疮将出者,未见形迹,必先发热,既见发热, 脉必滑数。 但微见滑数有神而不失和缓之气者,其痘必轻而少;若滑数加倍而犹带和缓者,其痘必多而重,尚 亦无害;若滑数之甚,义兼弦躁,或芤急无神而全无和缓之气者,其痘必甚而危,故余于初熟时, 便能断其吉凶,人多惊服而不知所窥在脉也。凡诊此之法,但全握小儿之手,而单以拇指诊之,亦 最易也。看疹之法,此为第一,而今医多不知之,亦以古人之未之及耳。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初辨痘证(二)

    属性:凡痘疮紧小充实者,名曰珍珠痘,此则易壮易靥。高硕饱满者,名曰大痘,此则早壮而迟收。 四围起而中心陷者,名茱萸痘;平扁不突者,名曰蒸饼痘,此则有凶有吉,稀者轻,密者重。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论脉(三)

    属性:痘自发热以至起胀,毒从内出,阳之候也,脉宜浮大而数,不宜沉细而迟。自灌脓收靥以后, 毒已外解,阴之候也,脉宜和缓,不宜洪数。又曰∶痘疮之脉,中和为贵,不可过于躁疾,或见微 小。故曰∶脉静身凉者生,脉躁身热者死。又阳病得阴脉者死。大抵四时以胃气为本,胃气者,以 四时之脉而皆兼和缓,即胃气也。盖滑、数、浮、洪为太过,太过为实,实者邪气实也。弦、迟、 微、弱为不及,不及为虚,虚者正气虚也。设以太过不及之脉,而中无和缓之气,是皆死候之脉, 故曰人无胃气则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形色情性(四)

    属性:凡天行痘疹之时,有于未出之先,察其形色情性,可以预知吉凶也。一观其色∶如面颜红白明 润,与平日同而无变者吉,如忽见红赤而太娇,或 白而无彩,顿然改变异于平时者凶。又如额有青 纹,目有赤脉,口有 黑气,耳有尘痕者,皆大凶之兆。二观其形∶凡精神畅爽,动止便利,语言清亮者,无病而吉也; 如精神衰弱,动止迟留,言语低微异如平时者凶。又原具寿相者吉。如有天相,则儿头破颅解,项 小脚细,声微目无精彩,或睛光露神,啼声断续,无喜无情而自语自笑,聪意太早,肉浮骨嫩者, 皆不吉之兆。三观情性∶几未发热时;忽生喜心,若与父母爱恋不忍舍者,及闻见怪异言语妄诞者, 皆凶兆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日期(五)

    属性:痘疮大约之数,发热三日,报痘三日,起胀三日,灌脓三日,结靥三日,共十五日,乃大率常 数,此其正也。惟痘密毒甚者,常过其期;痘疏毒微者,常不及期,固有不可一例拘者。但得痘色 明润,根窠红活,饮食二便如常,又无表里杂证,虽迟数日不妨。设有当出不出,当起不起,当脓 不脓,当靥不靥者,须详察其证。或为元气虚弱,不能营运,则补其元气,成为杂证攻剥,不能通 灌,则去其杂证。又六日以前毒发未尽,有杂证者常也;六日以后,毒该尽出,杂证当除而不出者 为逆,须详辨而急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五脏证(六)

    属性:痘疹二证,古人有云∶痘自里而出于脏,其毒深,故久热而难出为重;疹自表而出于腑,其毒 浅,故暴热而易出为轻。余谓此说未必然也。盖痘疹皆出于脏腑,未有表里不相通者,但出于腑者 在痘亦轻,出于脏者在疹亦重。所以凡是疹子,必发热至五六日而后出,不可言易。且疹子多属肺 经,岂肺经非脏耶? 一、心经痘证,心主火,儿红赤烦渴,或上窜切牙者,心脏热也。心热者,导赤散。心虚者, 人参、麦门冬、生地黄、当归之类。烦渴邪盛者,葛根解毒汤。脾经痘证,多有吐泻腹痛者,诀云∶ 发热肚中痛,斑疮腹内攻。发多防未透,发少更防痈。可见疮疹腹痛乃为恶候,当察腹痛吐泻各条 治之。肺经痘证,凡发热之时,喘息气逆,喉中涎响,此肺经恶候也。盖毒火内蒸刑肺而然,当察 本条治之。肝经之痘,儿发热之初,多有惊 搐等证。盖痘毒多热,热则生风,风热相搏,故发惊搐。然有当速治者,有不必治者,详见本条。 肾经痘证,初发热时,便觉腰痛。盖肾与膀胱为表里,今毒由太阳传入少阴,所以腰痛。此其毒陷 阴分,最非佳兆,宜察本条治之。 一、毒归五脏,证有不同,当详辨也。毒归于心,则为斑疹,为惊悸,为壮热,为咽干,为痛, 为渴,为汗,为丹瘤,为痈疡溃烂。毒归于肺,则为咳,为喘,为痒,为衄血,为疮,干燥皱揭, 为肩臂痛。毒归于脾,则为吐,为泻,为肿,为胀,为腹痛,为唇疮破裂,为舌本强,为手足痛, 为不食。毒归于肝,则为闷乱,为水 ,为目病。为卵肿,为干呕,为筋急拘挛,为吐蛔,为寒战 切牙。毒归于肾,为腰痛,为黑陷,为失音,为手足逆冷,为咽干痛,为饥不欲食,为多唾。毒归 于肠胃,为泄泻,为痢脓血,为腹鸣矢气,为大便不通。毒归于膀胱,为小腹满痛,为溺血,为遗 溺,为小水不通,为头顶肿痛,为反张,为目上视。以上五脏之证,举其概耳,凡诸证治,俱备杂 证各条之中,宜详究之。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分气血(七)

    属性:一、气血各有所主。凡痘之终始,无非藉赖血气,但得血气充畅,则易出易收,血气不足,则 变证百出,故治痘者,必当先顾血气。然气属阳,无形者也;血属阴,有形者也。故无形之属,皆 气主之;有形之属,皆血主之。是以气主标,血主本;气主发,血主肥;气主形,血主色;气主橐 ,血主根基。故气能起胀,以主乳郭;血能灌浆,以成饱满。至其为病,则凡为白,为陷,为灰 色,为不起发,为顶有孔,为出水,为痛,为痒,为浮肿,为豆壳,为不靥不落,为饥表不固,为 肤腠不通等证,皆气之为病也。又如为紫黑,为干枯,为无血,为无脓,为黑陷黑靥,为胛痛牙疳, 为疔痈斑疹,为津液不达,为痘后余毒,皆血之为病也。此气血之分固有如是,然血无气不行,气 无血不止。气至而血不随,虽起发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气不至,虽润浮而毒终不透。故治此者,有 不可不兼顾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辨虚质寒热(八)

    属性:一、察痘之要,惟在虚实二字。盖实者,邪气实也,邪实者,宜清宜泻;虚者,血气虚也,血 气虚者,宜温宜补。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气不能达,非藉元气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须凭借 元气,使元气无力,则清亦不能清,解亦不能解,设有不支,尚能堪此清解不?此痘疮之终始,皆 当斟酌元气为主。 一、痘疮表实里虚者,必易出难靥;表虚里实者,必难出易靥;若表里之气俱充实,其疮必 易出易靥。故儿自始出以至十日之外,外则浑身壮热,内则饮食二便俱如常,此即表里俱实者也, 其疮必光泽起发,且易收易靥也。 一、表里各有虚实。凡表虚者,或恶寒,成身不大热,或寒热往来,四肢厥冷,或面青色白, 多汗恶风,或怠惰嗜卧,或痘色灰白、顶陷不起、发不光泽,或色嫩皮薄痒 ,或如水泡、摸不碍 手,或根窠不红,或倒靥不能结痂,脉必浮细而弱,是皆表虚之证,治宜温补阳分。里虚者,凡 痘疮已出未出之间,有为吐泻呕恶,或喜热饮食,或为少食、不思饮食,或食亦不化,或为二便清 利,为溏泻,为不渴,为气促声微,为神昏多睡,为腹膨嗳气,为吞酸,为脉弱无力,是皆里虚之 证,治宜温补阴分。表实者,为身体壮热无汗,为面赤唇紫、头疼身痛、眼红鼻塞、皮焦肤赤、手 足热甚,为痘色红紫, 肿疼痛,为皮浓而硬,为痈肿斑疔,为脉浮洪滑大,是皆表实之证,治宜 清解表邪。里实者,为二便秘结,胸膈胀满,为唇燥咽干、口疮舌黑,为大渴咳嗽、痰涎喘粗, 为烦躁惊狂、声高谵语,为脉沉数洪滑,是皆里实之证,治宜清解里邪。 张翼之曰∶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用异功散救之, 甚至桂、附、灵砂亦可用。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轻则射干鼠粘子汤,重则前胡枳壳汤。 下痢多血能食者为里实,若实其里则结痈毒。红活绽突为表实,若补其表则溃烂不结痂。 一、痘疮表里皆有寒热,热则阳证,寒则阴证,寒则血气凝涩而不章,热则血气淖泽而不敛。 然热证多 实,最忌 、术、桂、附及诸热燥之物,若元气虚弱者,即有热证,总不可执为实热。寒证多虚, 最忌芩、连、栀、檗及诸苦寒之物,虽形体强盛,但见虚脉虚证,总不可认作有余。 表寒者,不起发,不红活,根窠淡白,身凉痒 ,倒陷干枯,皆肌表无阳之证,治宜补阳温表。 里寒者,为吐泻,为呕恶,为腹胀,为腹痛,为吞酸,为不欲食,为寒战切牙,气寒喜暖,为 二便清利、完谷不化,皆脏腑无阳之证,治宜温中补阳。 表热者,为肌肤大热,根窠红紫、顶赤发斑,头面红肿,紫黑焦枯,痈肿疔毒甚,皆火在肌表 之证,治宜散邪解毒。 里执者,为烦躁狂言,口干大渴,咽肿喉痛,内热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衄血溺血,皆 火在脏腑之证,治宜清热解毒。虚实寒热等证,虽表里之分,各有如此,然表之虚实,表之寒热, 孰不由中气之所使,故惟善治中气,则未有表不和调者也,是即必求其本之道。 一、纯阴无阳之证,凡痘疮发热,手足却宜和暖,若手足厥冷,必其人曾有吐泻,脾脏气虚也。 脾主四肢所以冷为恶候,即有外证,亦不可单用发散,反损脾胃之气。此当温中兼表,宜黄 建中 汤,或六气煎、五物煎加防风、羌活、生姜、荆芥之类,以补养脾胃血气,而助痘疹之成就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部位吉凶(九)

    属性:一、五脏之属,皆见于于面,故但察部位,可知吉凶。盖人之面部,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 上为心,颏下为肾,鼻为脾土。又目为肝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为肾之窍,舌为心之 苗。若痘疹未出之先,但得面中诸部明润者吉,燥暗者凶。又山根为命宫,年寿为疾厄宫,此二宫 红黄光明者吉,青黑昏暗者凶。 三阳之脉皆会于面,正额为太阳脉之所会,唇颏为阳明脉之所居,两耳前后为少阳脉之所过。 痘为阳毒, 故随阳气而先见于面。惟阳明经乃胃与大肠,积陈受腐,血气俱多之处,故痘疹初发,但于本经口 鼻两旁,人中上下,腮颏年寿之间先出现者为吉。如太阳经则水火交战之处,少阳经则木火相并之 乡,若于其位先现者凶。凡起浆收靥亦皆如是。 一、遍身部位皆有所辨,如头为诸阳聚会之处,两颐两颊为五脏精华之腑,咽为水谷之道路, 喉为呼吸之关门,胸腹乃诸阳受气之海,为心肺之所居,脊背乃诸阳之统会,为十二经藏气之所系, 儿此五处稀少者吉。若头额多者,谓之蒙头。颈项多者,谓之锁项。胸前多者,谓之瞒胸。蒙头则 阳毒亢,真阴竭。锁项则出入废,气化绝。瞒胸则心腹近,神失守。两颊两颐多至成片,或如涂朱 ,则肝盛克脾。凡此者,至八九日间,多见滑泄泻青,或不能食,最为险候,故皆不宜多也。惟四 肢虽诸阳之本,然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贱之属,故虽多亦不至害。凡起发成浆收靥俱如此也。又心 窝手足心,谓之五心,痘俱多者必重。若头面、胸项、手足细碎稠密一样者,恐气血衰微,脾胃虚 弱,不能周流灌注,则无不危矣。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痘形痘色吉凶(十)

    属性:万氏曰∶形乃气之充,色乃血之华,凡看痘者,舍此更无他法。是故形贵尖圆起发,若疮皮浓 硬而平 者凶。色贵光明润泽,根窠红活,而惨黯昏黑者凶。然形有起发而或致变者,由色不明润, 根不红活故耳。若痘色光泽,根窠红活,虽平 亦为可治。然色以红活为贵,而犹有圈红、 红、 铺红之别。圈红者,一线淡红紧附于根下,而无败走之势,吉之兆也。 红者,血虽以附而脚跟血 色隐然不聚,险之兆也。铺红者,痘色与肉不分,平铺散漫,凶之兆也。以此察之,则死生可预决 矣。根窠者血之基,脓者血之成,故六日以前专看根窠,若无根窠,必不灌脓;六日以后专看脓色, 若无脓,必不结痂,此必然之势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吉证(十一)

    属性:一看口唇舌尖红活,无燥白之色者吉。 二看根窠红润圆活,地白分明者吉。 三看心窝额上稀少者,最为顺候。 四看痘顶出来,不焦不紫者吉。 五看颜色无黑陷,痘顶内暗而黄如苍蜡色,外润而黄如油色者吉。 一、凡看痘之法,须察部位,并察多寡。大抵痘少者毒少而吉,痘多者毒甚而凶。如上而头面, 次而咽喉,前而胸腹,后而腰背,下而四肢,凡此五处,但得二三处稀少,而头面别无危证,即吉 候也。若五处通身皆密,即虽颗粒分明,恐气血不能周给,必难尽灌,或既灌而不能收,或既收而 不能脱,客强主弱而外盛内虚,小舟重载而力不胜任,鲜不覆矣。此多寡之宜察,勿谓虽多亦吉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凶证(十二)

    属性:痘未出而声哑嗾喉者不治。已出五日内见者亦不治。 痘未壮而先抓破无气血者不治。 痰涎壅盛气急者不治。 痘未出已出而神昏气促,躁乱不宁者不治。 腹痛而泻脓血者不治。 肌肉黎黑如被杖者不治。 浆水米粒不入口,或饮食呛喉者不治。 眼中神光不明,珠色转绿转赤者不治。 闭目昏睡,舌卷囊缩者不治。 头温足冷,闷乱饮水者不治。 吐泻不止,药食不停不化,直下及肛门如竹筒者不治。 胃热发黄,身如橘色,下利者不治。 痘初出即青晦焦黑者不治。 密如蚕种,全不起发,平片花搭者不治。 痘疮痒 ,寒战不止者不治。 旧有疮疡走漏气血,而敷药不效者不治。故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疮泄漏。原疮即是未痘 之先有疮,泄去脓血,最为凶也。若果五心稀少,而饮食如常者,亦不妨事。 痘后伤风伤食,肌肉瘦脱者不治。 上除此之外,虽有杂证险证,及痘之稠密,但略有润泽兴起之意,须仗医之高妙,患家之心托 弗惑,细心调理,自有可收全功者。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怪痘形证(十三)

    属性:怪痘者,乃逆痘中之尤甚者,形证不一,不可不辨。 一、痘初出时,面胸手足已见红点,却不起发,不成脓浆,随即收敛,若加气促声哑闷乱者即 死,此名内陷证也。此证若无烦喘闷乱等候者,名曰试痘。过五七日后,必复发热而痘出者,其痘 必重。 一、痘疮初出,如蚊蚤所咬,三日后反不见者,名反关痘,五日死。 一、痘子出现,三两成丛,根脚坚硬成块者,此名痘母,六七日死。 一、痘子将出,身上有红肿结硬处,似瘤非瘤,似痈非痈者,亦名痘母,三五日死。以上二证, 俱宜真人解毒汤救之。 一、痘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随即破坏者,此名烂痘,二三日死。 一、痘出后,遍身都是空壳不作脓水者,此名空痘,八九日死。 一、痘当出现起发之时,中有干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胭脂水涂之,勿使蔓延。若不能急治, 则乍起乍 ,当靥不靥,或多作番次而出,绵延日久而死。 一、痘出起发之时,中有痛甚如刀剜,叫哭不停者,此名痘疔,五六日死。 一、痘当起发之时,枯燥不润, 伏不起,皮肤皱揭者,此名干痘,五六日加烦满喘急而死。 一、痘于起发之时,皮嫩易破,摸之温手者,此名温痘,六七日痒 而死。 一、痘起发之时,疮色娇艳,皮薄光润,鲜红可爱者,此名嫩痘,八九日后不能成痂,必痒 而死。 一、痘于起发养浆之时,疮头有孔,浆水漏者,此名漏疮,五六日后痒 而死。 一、贼痘者,是诸痘未浆而此痘先熟也。又名假云泛。多在太阳、喉口、心胸等处,三日见者 六日死,四日见者七日死,五六日见者十一、二日必死也。 一、痘出虽稀,根窠全白无血色,三四日后虽亦起胀,然按之虚突,此亦名为贼痘,气血太虚, 至灌浆时,必变成水泡,大如葡萄,皮薄若纸,抓破即死。 一、脓水将成之时,其疮自破,有孔而深者,此名倒陷。 一、将靥之时不能成痂,皮脱骨黑者,此亦名倒陷,俱不治。 一、痘于收靥之时不能成痂,皮肉溃烂,脓水淋漓者,此名痘癞,能食则生,不能食则死。凡 以上者,皆不治之证。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死证日数歌(十四)

    属性:初出顶陷连肉红,过至九日一场空。又如血点带红紫,斑证只在六日中,发斑黑者在朝夕,斑 青顷刻去 匆匆。无脓痒 期二日,不冶腰疼及挺胸。报痕似痱如蚕种,舌卷囊缩命不充。紫泡刺出黑血者, 饮食嗾喉证俱凶。难疗面肿痘不肿,青色黑陷及无脓,二便流利下肠垢,更加吐泻出蛔虫,头温足 冷好饮水,痘先惊后药难攻。气促泄泻渴不止,目无神者数当穷。声哑失音叫与哭,痘色纵好也 难终。有种气急亦难治,庶几灌好是伤风,见此宜服参苏饮,起死回生须见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发热三朝辨吉凶(十五)

    属性:一、初发热时,身无大热,或热或退,神清气爽,唇鼻滋润,腰腹不疼,自始至终皆饮食如常, 大便稠实,小便清利,而无杂证者吉,不必服药。 一、初热时,先发惊搐一二次而随止者,此痘出心经也,乃为吉兆,不必治之。若甚惊不止, 日发三五次,或连日不止,痘出多而密者,乃凶兆也。 一、初发热时,吐泻不甚而随止者吉。 一、正发热时,或得大汗一身,汗随止而脉见稍平者吉。 一、初发热时,用红纸倏蘸麻油点照之,如心窝或遍身有成瑰红者,八九日后决死。 一、发热一日,即遍身齐出,或稠密如蚕种,摸之不碍手者决死。 一、发热时,腹中大痛,腰如被仗,乃至报痘而痛犹不止者决死。 一、发热时,头面上有一片红如胭脂者,八九日以后决死。 一、发热时,口鼻或大小便俱失血者快死。 一、发热时,妄见妄语,昏不知人者死。 一、发热时,腹胀而痛,大叫不止者死。 一、正发热三日之内,其热勿退而反烦躁闷乱,坐卧不安,此外虽清凉内却热也。若见手足冷, 腹胀气喘 者即死。以上诸证,俱不必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报痘三朝辨吉凶(十六)

    属性:一、见点之时,头面稀少,胸前背上皆无,根窠红润,顶突碍手,如珠光泽,此为上吉,不必 服药。 一、发热三日或四五日,热稍退,乃于口鼻、腮颐、地阁、颈项之间,或四肢,先放数点,大 小不一,淡红润色,痘与肉色红白分明者吉。 一、痘作二三次出,三日后手足心方才出齐,出齐后,头面胸背稀少,尖圆紧实,饮食二便如 常者吉。如无他证,不宜妄行用药。 一、痘之初出,三五相连者必密,单见者必稀。 一、痘疮上身多,下体少者吉,反是者险。 一、发热至五六日,痘应出不出,以灯照之,只在皮肤中有红点,但其色脉和平,别无逆证,忽 然眩冒大汗出者,毒瓦斯痘疮一齐从汗而出者,此名冒痘,再无壅遏之患,乃吉兆也。一、痘疮变化 莫测,有等身无大热,亦见报痘,但不灌脓结痂,或出而复没者,此名试痘,不可误作轻看。再过 数日,忽然大热,必然复出,宜审治之。 一、发热一日便出者凶。或一齐涌出,如蚕种密布者决死。 一、大热未退而见红点数粒,先见于太阳、额角、发际、天庭,或山根以上等处,此阳毒乘虚 上侵阳位也,大非吉兆。再加目红唇裂,痰鸣色紫,或白者尤甚,又或有三五粒聚于一块者,此名 铜钱痘,皆不吉之兆,急宜凉血解毒,以防其危。 一、痘疮初出紫色红片者,名紫云痘,四日死。 一、痘疮初出当顶红者,六七日死。盖痘欲淡红如线,附于根下,不欲当顶红也。 一、痘已出一遍,又出一遍,心腹疼痛不止,口气臭,色紫黑者决死。 一、痘疮皮薄,色白而光,根窠全无红色,或根带一点红,三五日后乃如绿豆样,此痘决不能 成脓,只成一胞清水,擦破即死。 一、色红带艳,皮肉尽红者,必不成脓,痒 而死。 一、报痘之时,全不起顶,有如汤泡及灯草火烧者,十余日后,必痒 而死。 一、报痘之时,有黑斑如痣状,或肌肉有成块黑者即死。 一、报痘时,若口鼻及耳有紫红色,或血出不止者决死。 一、报痘之时,应出不出,或起红斑如蚊迹者,六日后必死。 一、报痘之时,腰腹痛,或狂言烦躁、大渴、吐泻、不食者,俱不治。 一、报痘之后,痘已齐而身热不退,反甚者死。 一、痘齐之后,毒已外达,则内当安静,而反见烦躁闷乱,谵妄不止者,此邪气盛极,神机无 主也,必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起发三朝辨吉凶(十七)

    属性:自报痘三朝之后,不疾不徐,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小分明不相连串,尖圆坚实,红活 肥满,面目渐肿,根据期灌浆,饮食二便如常,而无他证者,此表里无病,大吉之兆,不必服药。 一、痘虽起发,而色见灰白,肿如锡饼者,看其人脏气何如,如能食便调,无他证者吉;若不能 食,或吐 利,或瘙痒者凶。 一、痘起一分,则毒出一分,至五六日不尽起发,又色不红活者,大无生理。 一、起胀三日已足,痘皆满顶红紫者凶,面目肿甚者亦凶。 一、痘当起胀之时,遍身虽起而头面全然不起,或痘不胀而肉胀,头面皮肉红肿如瓠瓜之状, 而痘反不起者决死。 一、起胀之时,遍身痘顶有眼如针孔,紫黑色者决死。 一、痘色干燥不润,惨黑不明,或灰白渐至倒陷,或发紫泡者皆死。 一、起胀时,凡腰腹大痛,或腹胀不能饮食,或气促神昏,或闷乱不宁,或泄泻烦渴,或唇白 痰鸣,或狂言妄语,啼哭呻吟,如见鬼神者皆死。 一、起胀时,吐利不止,乳食不化,或二便下血者死。 一、手足间见而复隐,起而后 ,或通身随胀随没,躁而发喘者死。 一、痘已起胀,内有六七粒细而成块,于中有一大痘扁阔歪斜者凶。 一、痘起紫色,刺出黑血如屋漏水者死。 一、痘于起发时,疮头便戴白浆者,不分何处,并非佳兆,不特唇口然也。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灌脓三朝辨吉凶(十八)

    属性:一、痘自起发之后,小者渐大,平者渐高,陷者渐起,外带微红,内涵清浆,以至灌脓之时,却 要个个成脓,根脚红活,其形圆满光泽,此时毒化成浆,山绿色而渐变苍蜡,以手按之,其皮坚硬 ,脓浆浓浊,约束完固,无少破损,饮食二便如常,此上吉候也,不必服药。 一、痘密者,自起至浆,渐至壮大,未有不相串者,虽相连属,只要根脚分明,陷者尽起,无 处不透,则 毒从浆化,脓成而毒自解,无伏留者矣,此亦吉候。 一、痘之初出,或顶平,或中心陷下,或白色,只要其人能食,二便如常,治无乖谬,以及灌 脓之时,陷者微起,平者微尖,淡白者红活,窠中血水尽化为脓,但得如此,毒已解矣。又表无痛 痒之证,里无吐泻之证,是表里俱无病也,如此者,坐待收靥,不可妄投汤剂。 一、灌脓时,红紫黑色,外剥声哑者死。 一、灌时纯是清水,皮薄而白如水泡者,三四日必抓破而死。 一、脓不能灌而干枯焦黑,或全无血水, 陷者即死。 一、头面肿大,疮尽搔破,臭不可近而足冷者决死。 一、灌脓之时,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痘烂无脓者决死。 一、灌脓之时,二便不通,腹胀,肉黑发斑,谵妄气喘,或寒战切牙者决死。 一、回浆之时,渐当苍黑收敛,而反光嫩不敛者,此气血两虚,浆不能干,必发痒,搔破而死。 一、脓浆未成,忽然干收,或青紫焦黑者死。 一、忽然作痒,正面抓破,皮脱肉干者死。 一、诸痘有浆而天庭不起,或额上如沸汤浇破,臭连两颊,水去而干,似靥非靥者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结靥三朝辨吉凶(十九)

    属性:一、痘至十日之外,血化毒解,脓必渐干,如苍蜡色,或如葡萄色,从口鼻两旁面部收起,以 至胸腹而下,然后额上与脚背一齐结靥而落,别无内证,饮食二便如常,或从手足心、手指尖或阴 上先收者,俱吉候也。 一、痘既苍蜡收靥而身有微热者,乃烧瘢之证,但饮食如常,供不必治。 一、痘当靥时,遍身臭烂,目无神气者决死。 一、当靥之时,遍身发痒。搔破无脓,皮卷如豆壳而干者死。 一、当靥之时,无脓而气急声哑,或手足颤掉,或寒战切牙,或腹胀痰响,或足冷过膝,或小 便少而大便频者,皆死。 一、当靥时,两脸干硬,按之如石者死。 一、痘至收靥,饮食不进,口中常如食物动而不止者决死。 一、面部胸腹未靥而脚先靥者危,阴胜阳也。 一、遍身俱靥,内遗数粒独不靥者,尚能杀人,如蛇之退皮,中有一节被伤,不能全退者终死。 其有靥至项下或至胸住定,而服药不效者亦死。 一、痘疮未该靥而卒然焦紫者死。 一、痘当靥时,遍身未见脓成,而口唇上下痘先黄熟者,毒瓦斯内攻于脾也,凶。 一、痘疮有脓结靥者则为吉证,若无脓收靥,则立见其危。 一、痘未收靥,而口唇腐烂及口白到舌者危。 一、收靥时,前后有红紫泡者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落痂后辨吉凶(二十)

    属性:一、痘疮收后,其痂先后自脱,痂浓落迟,离肉不粘者吉。 一、自食痘痂者,虽有他证不死。 一、疽痂虽落,而痘瘢雪白,略无血色者,气血脱尽也,若不急培元气,则过后必死。 一、痂落后,每发惊而神无所根据者,心气绝也,危。 一、痂落后,手足颤掉,切牙噤口,目闭腹胀,足冷过膝者不治。 一、原痘干燥,脓少不灌,虽结靥落痂而疤白者,或有余热不退者,虽过一月亦要死。


    <目录>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篇名>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属性:真人解毒汤(痘五二)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属性:痘疮一证,顺者不必治,逆者不能治,所当治者,惟险证耳。何为险证?如根窠顺而部位险, 部位顺而日期险,日期顺而多寡险,多寡顺而颜色险,颜色顺而饮食险,饮食顺而杂证险,杂证顺 而治疗险,治疗顺而触秽险。然犹有最险者,则在元气与邪气,邪气虽强,元气亦强者无害,只 恐元气一馁,邪气虽微者亦危。设或犯之而不为速治,则顺者不顺,而吉变为凶矣。凡此数者,皆 痘中之要领,所当详察详辨也。故凡欲治痘,必须先识死生,辨虚实,审寒热,明此六者,则尽之 矣。 一、治痘之要,惟邪气正气二者而已。凡邪气盛而无制者杀人,正气虚而不支者杀人,及其危 也,总归元气之败耳,使元气不尽,则未必至死。凡治此者,但知补泻二字,而用之无差,则尽善 矣。故补泻难容苟且,毫厘皆有权衡,必不可使药过于病,亦不可使药不及病。是以善用攻者,必 不致伐人元气,善用补者,必不致助人邪气,务使正气无损,而邪气得释,能执中和,斯为高手。 然执中之妙,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 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盒饭顾本。若谓用补太早, 则补住邪气,此愚陋之见也。不知补中即能托毒,灌根即能发苗,万无补住之理。是以发源之初, 最当着力,若不有初,鲜克有终矣。此可与智者言,不可与庸人道也。 一、治痘不宜迟。凡痘疹之有不同者,无过寒热虚实四证,大都寒则虚,热则实,虚寒则宜温 补,实热则宜清解。然其挽回之力,当于三五日前治之,过此则恐无及。若七日之后,毒发于外, 外不足则外剥而死,若 毒发不尽,则又内传,内不足则内攻而死。故治痘有时,时之不可失也,有如此。倘初时不慎,则 后来之祸,从此伏矣。 一、解毒当知表里。所谓毒者,火毒也。所谓解毒者,求其所在而逐之也。盖痘疮之发,内则 本于淫火,外则成于风邪,内外相触,其毒乃发。故其发也,不甚于内则甚于外,甚于内者,以火 邪内盛而炽焰于外也;甚于外者,以寒邪外闭而郁火于内也。故但察其无汗外热而邪在表者,则当 疏之散之,使热邪从外而去,则毒亦从外而解矣。若察其多汗内热而邪在里者,则当清之利之,使 热邪从内而泄,则毒亦从内而解矣。其有内热既甚而表邪仍在者,则当表里相参,酌轻重而兼解之, 则邪必皆散矣。若邪不在表,则必不可妄兼发散,以致表气愈虚,而痘必终败,其证则身有汗而外 不甚热者是也。若毒不在里,则必不可兼用寒凉,以致中寒脾败,而瑟必反陷,其证则口不渴而二便 不秘者是也。知斯五者,则蟹毒治实之法,无余蕴矣。此外有虚邪虚火等证,则当先酌元气,次察 邪气,无使失楫中流,顾本不及,则尤为切戒。凡云痘毒者,痘必自内而达外,但得出尽,则内无 毒,但得化尽,则外无毒,既出既化,而不使复陷,则毒尽去矣。故或宜散表,或宜托送,或宜清 解,或宜固中,而治法尽之矣。 一、补虚当辨阴阳。凡痘疮血气各有所属,已见则气血条中。然痘之所主,尤惟阴分为重,何 也?盖痘从形化,本乎精血,凡其见点起胀,灌浆结痂,无非精血所为,此虽曰气为之帅,而实血 为之主。且痘以阳邪,阳盛必伤阴,所以凡治痘者,最当重在阴分,宜滋润不宜刚燥。故曰∶补脾 不若补肾,养阴所以济阳,此秘法也。然血气本自互根,原不可分为两,如参、 、白术之类,虽 云气分之药,若用从血药,则何尝不补血?归、芎、地黄之类,虽云血分之药,若用从气药,则何 尝不补气。故凡见气虚者,以保元汤为主,而佐以归、地。血虚者,以四物汤为主,而佐以参、 。 盖气血本不相离,但主辅轻重,各有所宜,而用之当不,则明拙自有差耳。 一、治痘有要方,兹表而出之,以便择用。其有未尽,当于各条求之。 凡解表诸方,乃初热时所必用者,诸家皆以升麻葛根汤为首,程氏则用苏葛汤,似为更妥,余 则常用柴归饮以兼营卫,似为尤妥,此当随宜择用。营虚表不解者,五柴胡饮。阳气虚寒表不解者, 柴葛桂枝汤。元气本壮而表不解者,疏邪饮,或加减参苏饮。寒气胜而表不解者,五积散,或麻 黄甘草汤。 凡清火解毒诸方,所以解实热也。如欲解毒清火而兼养气者,惟四味消毒饮为妙。鼠粘子汤亦 佳。热毒两盛而不化者,宜搜毒煎。烦热作渴,小水不利者,导赤散、六一散。血热赤斑,烦躁多 渴者,犀角散。热在阴分而失血者,玄参地黄汤。内热不清者,东垣凉膈散。二便供不利而火甚于 内者,通关散。热毒内蓄,小水不利,而为丹为痈者,大连翘饮。烦热多惊而神不安者,七味安神 丸。热毒内甚而狂妄者,退火丹。 凡表里兼解诸方。如内外俱有热邪者,宜柴葛煎,或柴胡麦门冬散。里邪甚而表邪微者,解毒 防风汤。表里俱有邪而元气兼虚者,实表解毒汤。表里俱实热者,双解散。 凡托里诸方,有宜专补元气者,有宜兼解毒者。如气血俱虚不起者,六物煎,或托里散。虚寒 不达,兼托兼表者,参 内托散,或十宣散。气分虚寒不透者,六气煎。气血俱虚,微热不起者, 紫草快斑汤。 凡诸补剂,皆痘中元气根本,祛邪托毒者之所必赖,但见虚邪,必当以此诸方为主。气分不足 者,调元汤。气虚宜温者,保元汤,六气煎。气虚微热宜兼凉解者,参 四圣散。血虚者,四物汤, 芎归汤。血分虚寒宜温者。五物煎。血虚血滞者,养血化斑汤。血虚血热宜兼解毒者,凉血养营煎。 气血俱虚者,六物煎、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气血虚寒,大宜温补者,无如九味异功煎、六味回阳 饮。即陈氏十一味木香散、十二味异功散,但虚寒而兼气滞者宜用之,欲赖补虚,大有不及。 凡攻下诸方,亦痘中所不可无,惟必不得已然后用之,勿得视以为常也。血虚秘结,大便不通 者,四顺清凉饮。里实多滞秘结者,前胡枳壳汤。表里俱实,大便不通者,柴胡饮子。血热便结毒 盛者,当归丸。 一、凡痘已出尽,内无不虚,盖随痘而为托送者,背元气也。使于此时,不知培补化源,则何 以灌浆?何以结痂?何以收靥?倘内虚无主,将恐毒母气复陷,无不危矣。若痘之稀疏者,气血之耗, 犹为有限,若痘之多而 甚者,其气血内亏,必更甚矣。此不可不预为之防也。 一、平顺之痘,毒原不甚,既出之后,内本无邪,此辈原不必治。无奈父母爱子之切,且不识 病之轻重,故必延医诊视。既延医至,无不用药。既已用药,无匪寒凉。在彼立意不过,曰∶但解 其毒,自亦何妨?不知无热遭寒,何从消受?生阳一拔,胃气必伤,多致中寒泄泻,犹云协热下利, 更益芩、连,最可恨也。又如痘疮初见发热,每多不审虚实,止云速当解毒,凡于十日之外,多有 泄泻而致毙者,皆此辈之杀之也。冤哉,冤哉! 余见者多矣,故笔诸此以为孟浪者戒。 一、痘在肌肉,阳明主之,故自出齐以后,最不宜吐泻,与其救治于倒陷之后,孰若保脾土于 未坏之先? 故凡生果茶水之类,皆宜慎用,而寒凉之药,尤不可不慎也。 一、治痘须辨其证,大部湿多则泡,血热则斑,气不足则顶陷,血不足则浆毒不附,里实大补 则生痈毒,表实大补则不结痂。里虚不补则内攻而陷,表虚不补则外剥而枯。但使周身气血活泼无 碍,则虽密亦不难治。故惟贵得中,勿使偏胜,则寒热虚实,自无太过不及之患,斯足云尽善矣。 一、秘传治痘之法,首尾当以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之。惟肚腹不实者须远当归,但将全剂 通炒微焦,则用自无碍,且复有温中暖脾之妙。 一、首尾皆忌汗下,此先哲治痘之心法。盖妄汗者,必伤阳气,阳气伤则凡起发、灌浆、收靥 之力,皆失所赖,此表虚之为害也。妄下者,必伤阴气,阴气伤则凡脏腑化源,精神锁钥,饮食仓 廪,皆为所败。此里虚之为害也。然表虚者,犹赖里气完足可以充之,里虚则根本内溃,卫气亦从 而陷,无策可施矣。故古人深以汗下为戒,诚至要之旨也。然此以常道为言,非所以应变者设。遇 外感寒邪,腠理闭密,其出不快,其发不透者,若不用辛甘发散之剂以通达肌表,则痘有壅遏之患 矣。又若有大小便秘结,而毒有留伏不达者,不与苦寒泄利之药以疏通脏腑,则有胀满烦躁,焦紫 黑陷等患矣。故当察其虚实,审其常变,当汗则汗,当下则下,中病则已,无过其制。若无汗下之 证,则必不可妄用汗下,以贼人之命也。务得其宜,然后谓之明医,而福自有归矣。 万氏曰∶解其火毒,恐郁遏而干枯;养其血气,欲流行而舒畅。按此说诚善。然所谓火毒者, 以实热为言,若火有虚实真假,则不得概认为火毒。 程氏曰∶痘疮出自六腑,先动阳分,而后归阴经,其本属阳,故多发热而阴血虚耗者多也。首 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贵从缓治,所以白术、半夏之燥悍,升麻之提气上冲,皆不可 轻用也。且痘疮多有血热者,故宜用四物汤加芩、连之属,以养其阴而退其阳也。 程氏曰∶痘毒根于淫火,必因岁气传流而发,故多兼表证,则内外交攻。此时若不用轻扬之剂, 祛风散邪,淡渗解毒之药,利便退热,则外邪内火何由得解?邪既不解,则痘何由得善?此治之不 容已也。然治之之法。必须审儿形色,察儿虚实,因证用药,庶几神效。世之医者多宗钱氏清凉解 毒之论,或按陈氏辛温发敬之方,主见不同,致误多矣。殊不知痘疹色灰白,不起发,根窠不红活, 此皆虚寒,必宜陈氏方救之。荀非理明于心,无不眩惑。故必热则凉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实 则泻之,何患乎疾之不愈耶。 程氏曰∶治痘之要,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落痂之后,清凉渐 进;毒去已尽,补益宜疏。 程氏曰∶凡治痘,前后须加木通,以泻热邪自小便中出,不使攻胃,令无变黑之证。七日之后, 热退者,少用之。凡痘疮前后总有危证,万勿用天灵盖、脑、麝之属攻之。盖毒出一步,财内虚一 步,血气运一日,则内耗一日,岂可夏用辛香耗气之剂,虽侥幸偶中,后必有余害也。是可见王霸 之珠,相去远矣。 程氏曰∶凡妇人有孕而出痘者,以安胎为主。气虚者,保元汤。血虚者,四物汤,或加白术、 黄芩、砂仁、陈皮,必使胎气无损为主。 程氏曰∶桂岩郑先生云∶痘者象其形而名之也。愚谓不独象形而名,而治之之法,亦犹农家之 种豆也。豆之为物,上实则难出,土瘠则难长,故实者锄扰之,瘠者灌沃之,不实不瘠,惟顺其性, 不使物害之而已,知此则可以语医矣。今人于痘初起,不察虚实寒热,或过用木香散、异功散之类, 则以火济火,致变紫黑倒陷, 痈毒吐衄者有之;或妄用芩、连、栀、檗寒凉之药,则大伤脾胃,为吐为泻,为寒战内陷者有之。 故凡治痘之法,六日之前,不宜温补,亦不宜妄用寒凉。师云∶凡解毒之内,略加温补,温补之中 ,略加解毒,此不传不刻之秘诀也。若六日以后,毒已尽出于表,当温补而不温补者,脓不得壮而 痒寒战之患,必所不能兔矣。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属性:古云∶痘疹之病,皆由父母胎毒伏于命门相火之中,故每遇二火之令,或主客温热之气,即触 发而动,此痘疹属阳,固无疑矣。然阳毒阳邪,无热不成,亦无热不散,所以非热不能出现,非热 不能起发,非热不能化浆,非热不能干浆,此痘疮之终始,不能无热,亦不可无热也。但热贵其微, 不宜其甚。盖热甚者毒必甚,而痘亦必重;热微者毒亦微,而痘出必轻;无热则不成不化,此热固 痘之常也,所以凡治痘疮,不可尽除其热,若必欲尽去之,则未有不成阴证而败者矣。 一、痘有三火,盖痘、疹二证,皆言为火者是矣。然轩岐之火义有三,曰太过,曰平气,曰不 及也。太过之火,是谓赫曦,炎烈之气也,其毒盛,治宜清解。平气之火,是谓升明,蕃茂之气也, 其毒平,不必治之。不及之火,是谓伏明,屈伏之气也,其毒陷,治宜培补。此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之大义,而亦痘疹万病之法旨,使不知此,尚敢云医。 一、治热当知微甚,及有毒无毒,斯无谬误。盖痘疹属阳,无不发热。若外虽发热,而内则不 渴,或饮食二便如常,此蒸痘之热耳,热虽在表而内则无病,万万不可妄治。其有热之甚者,痘毒 必甚,此不得不为调理,若甚于发热之初,必为之表散;若甚于见点之后,必为之清解。钱氏曰∶ 热甚而大小便闭则利之。如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得骤用补阳之剂,致令毒瓦斯壅盛,则热终不退,反 为害矣。 一、假热非热,假寒非寒,见有不真,误治则死。如文中主温补,仲阳主凉泻,虽若各有所主, 然无非因病而药,各有所宜,是以二者皆不可偏用。但得中和,斯为贵耳。余见近日幼科,多不知 陈氏之心法,但见痘 疮,则无论是虚是实,开口止知解毒,动手只是寒凉,百证千家,若同一辙,岂必尽皆实热乎?如 实热果真,白非凉泻不可,然必内外俱热,方是热证,内外俱实,方是实证。但其中有似实非实, 似热非热者最多,此不可不察之真而审之确也。故凡见外证虽若实热,而内察则无,如口不甚渴, 二便通利,或见微溏,或禀赋素弱,或脉息不强,或声色不振,或脏气多阴,或饮食不化,或胀满 呕恶,或吐蛔,或倦睡,或畏寒,或作痒,或多惊恐,或筋惕肉 之辈,虽见有热,此皆热在表而 不在里,总属无根之火,非真热证也。最忌寒凉。若垫而妄用,则必致败脾,无一免矣。 一、痘疮热甚者,毒之盛也,其痘必多;热微者毒亦微,其痘必少。痘既出而热不减者,痘必 日增,见点后而热渐退者,痘必疏矣。或有微热而痘反密,其内热必甚?而或见烦躁,或二便热 燥,此毒深热亦深也,宜清其内而兼解其表。或有热甚而痘反稀者,以外虽热而内则不热,此毒 浅热亦浅也。 一、痘疮初热之治法,详发热三朝治法条中。 一、治阳邪实热之法。表里挟邪俱热者,柴葛煎、连翘升麻汤。表热不解而里无热者,疏邪饮、 苏葛汤、柴归饮。表里俱热而邪实者,双解散。内热毒盛者,东垣凉膈散,或解毒防风汤。热毒炽 盛,痘疮紫赤,烦躁者,搜毒煎,或大连翘饮,或犀角地黄汤。阴虚血少,燥热神昏者,四物汤或 二阴煎。阴虚血热而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大便不通,实热内壅而胸膈胀闷者,前胡枳壳汤, 或三黄丸。二便俱不利而实热内滞者,通关散。小水赤涩而邪热内蓄者,导赤散、六一散。心火盛 而惊搐多痰者,万氏牛黄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疮稠密,身热毒盛,养营退热解毒者,鼠粘子 汤、柴胡麦门冬散。 一、纯阳无阴之证,凡发热谵语,狂妄躁乱,大渴大烦,如见鬼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六 脉滑数急疾,是皆火毒内炽之证,当用前法,酌而治之。 陈氏曰∶凡痘疹壮热,经曰不除,如无他证,只用六味柴胡麦门冬散治之。如不愈,服七味白 术散。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也,用射干鼠粘子汤。如不应, 用七味人参白术散。 程氏曰∶痘疮前后,凡有烧热不退,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 汁,嗽加栝蒌霜,有痰加贝母、橘红。切忌人参、白术、半夏之属,倘误用之,为害不小。盖痘疮 属阳,血多虚耗,今但滋阴补血,其热自退,此即养阴退阳之义也。 一、痘后余热发热证治,俱详痘后余毒条中。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属性:痘疹一证,虽原于有生之初,然必因时气相触,内外挟邪而后作。凡痘之轻重,已兆于发热之 微甚,而吉凶于此亦可判矣。毒轻者易出易靥,固不必治;毒甚者险证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 者,于初热时,急宜用轻扬之剂,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脏腑之毒,皆作秽汗,尽从毛窍中出 ,则毒瓦斯已减其半,而重者可轻,危者可活矣。即如痘中一切变证,亦无非毒瓦斯欲出不能之所为, 一经表散,则毒从汗去,而诸证亦必自退。然又当察表里之轻重,或宜解表,或宜清里,或宜托助 元气,孰者宜急,孰者宜缓,有不可执一也。故胡氏曰∶表热壅盛,非微汗则热不解,里热壅盛, 非微利则里不解。失此不治,则毒瓦斯渐盛,而逆证随见矣。 一、散表之法,当知邪之浅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则表不能解,无益于事;表邪微 者妄汗之,则表气必虚,痘不起发,而反为大害。故惟以得中为贵,亦以微汗为贵,不可过伤卫气 也。其有大热不退,肌肤秘密,或气令寒凝之时,则不得不大为表散,一散未应,或至于再,必令 身热由汗而退,则毒瓦斯自解,可无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权宜也。故凡是痘证,最畏内外之寒气, 务使表里温暖,但得毛窍中常见津津润泽,亦犹庖人炊笼之法,但欲其松,则皮肤通畅,气无不达, 痘必易出易收,无不善矣。 一、痘疮发热之候,宜乍热乍凉者为常。若遍身如火,昼夜不休,为失常也。此当察其表里, 酌宜施治。 一、痘疮初见发热,若无虚寒等证,固不得骤用温补,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则反资大害。 若无实火大热等证,切不可因其发热,妄用寒凉,必致败脾泄泻,则为害尤甚。此时医之通弊也, 大宜戒之。 一、既经表散之后,须谨避风寒,若使外邪再感,则皮毛闭塞,热毒必将复炽,汗而再汗,必 不能堪。又须切戒生冷水果,若误犯之,恐寒湿伤脾而为泄泻不食,则无不致害。 一、表散之剂,凡初见发热,状类伤寒,未知是痘非痘,即当先用汗散。此时欲散表邪,即当 兼调营气,宜以柴归饮为第一,惟大便不实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润也,其次则苏葛汤,再次则升麻 葛根汤,或只用加减参苏饮亦佳。若冬月寒胜之时,或气体壮实,表不宜解者,须加麻黄,必要表 出一身臭汗为佳,但使热退身凉,苗则轻矣。若初发热,有恶寒身振如疟之状者,阳气虚也,宜柴 葛桂枝汤加黄 主之,痘出即愈。 一、清解之剂,用治表里而兼清兼散也。凡热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热不退,或兼烦 躁热渴者,此其内火熏蒸而表里俱热也,须两解之,宜连翘升麻汤,或如圣汤。若身热烙手而目赤 口干,二便热秘,烦闷不安者,此表里俱实也,宜柴胡饮子,甚者大连翘饮、双解散,或调益元散 以利之。 一、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阳而内伤气也。 一、发热之时,有腹痛胀满者,必外邪与毒瓦斯相并,未得外达而然,宜参苏饮加砂仁,温而散 之。 一、初热时,有惊搐谵语者,是为痘搐。微见而随止者不必治。若元气强壮而搐之甚者,宜羌 活散调制过朱砂以表之。若痰涎壅盛,喉内作声者,宜烈生姜汤,调化痰丸服之,或抱龙丸亦可。 一、此时渴欲茶水,只宜少与葱白汤,既可止渴,亦可疏表。 一、痘疮首尾皆畏泄泻,宜检本条速为治之,否则内溃脱陷之祸,不可胜言也。 徐氏曰∶凡解表之药,必在红点未见之前,如热之甚者,邪毒必甚,宜败毒散或参苏饮,调三 酥饼。 张冀之曰∶凡痘疮一见红点,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程晨峰曰∶治痘者不可轻 用升麻,恐提气上冲,引动肺气也。按此二家之说,是皆治痘之大要,甚属有理,但其中亦有宜否之 辨。如阳气下陷,不能透达肌表者,则暂用升麻,固其所宜。又或虽见红点而表有热邪未解者,则 仍宜解散,亦不可缓。些二说者,虽不可坚执,实不可不知也。 吴东园曰∶初热时,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热盛则去邪而正气自旺,正气衰则扶正而 邪热自退。正气盛而痘自发,热为痘用,则不为害矣。邪气退而正气不受烁,血脉充裕,则痘自泰 矣。须于此时看明,下手迟则无济于事矣。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属性:痘之形色初见,吉凶攸分,而寒热虚实亦已可辨,凡调摄挽回之力,惟在此时尤为紧要。且痘 出三日内,毒在半表半里之间,关系最重,故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寒凉过用必伤正气, 燥热过用则助邪气,虚寒不补则陷伏痒 ,实热不解则变黑归肾,倘有一瘥,死生立判,医者于此, 不可不为之慎。 一、痘疮见点后,身热稍退,别无内热等证,或色不甚红,顶不甚突者,便有虚象,虽在三五 日内,亦切不可用寒掠之药,恐伤脾胃,为害不小,须以保元汤,或六物煎之类为主,因证加减, 以培养之。 一、痘疮必因热而出,因热而起,若热甚则血躁血枯,其出反难。故于未见点之先,必须察其 寒热,预为调理,若有热证,勿得过用辛热气分等药,恐助火邪,致滋多变。 一、此时最畏泄泻,宜按本条急治之。 一、见点太早者,有吉凶虚实之辨。凡发热一日,或才热便见,必血热毒盛之所致,其证多凶, 但得痘稀而饮食如常,别无他证,则亦无害。若其形气本弱而痘现速者,此营热卫虚,不能约束于 外,故出现太骤,须兼实表,庶可免痒 溃烂之患,宜实表解毒汤主之。如发热一日便出而密者, 其证最凶,其毒必甚,此证最忌温补,宜搜毒煎加柴胡主之,或羌活散加牛蒡子、紫草、蝉蜕,或 调保婴丹;热甚者,调退火丹或双解散急治之,可保一二。其有痘虽出早而色不红紫,热不甚者, 此全属表虚之证,如保元汤、六物煎之类,亦所当用。 一、痘出不快者有数证,须审其有无外感内伤,而辨治其所病。如冬月严寒,或非时阴邪,外 闭寒胜而出迟者,宜五物煎加生姜、麻黄、细辛之类主之,或五积散亦佳。如夏月火热熏蒸,以致血热气虚,烦渴发躁而 出迟者,宜人参白虎汤加木通、干葛主之。有因时气不正,为风寒外邪所袭,以致皮腠闭密,发热 无汗而出迟者,其证必头痛鼻塞,四体拘急酸痛,宜疏邪饮、参苏饮、惺惺散之类主之。若本无诸 邪而出不快者,此气血内虚,不能驱毒托送,而留连于内,宜十宣散,或托里消毒散。若气分大虚 而出不快者,宜保元汤、六气煎。血分大虚者,宜五物煎,或六物煎加减主之。若内有所伤,气滞 而出不快者,宜匀气散、橘皮汤加减主之。头面出不快,当用川芎、荆芥、羌活、防风、天麻之类 为引使。胸腹出不快,当用 本、升麻、紫苏,及紫草木通汤。四肢出不快,当用桂枝、干葛、甘 草、连须、紫草、葱白,各加生姜为佐,连进二服,出自快矣。 一、痘不起发者,虽证有不同,然卒由血气内虚,不能托送者居多。此中或宜兼解散,或专补 元气,当辨而治之。凡出齐之后,或被风寒所闭,而发热头痛,陷伏不起者,宜羌活散、参苏饮, 加内托等药治之。若红点初出,暗昧干燥不起发者凶,宜四物汤加紫草、红花、丁香、蝉蜕、官桂 ,或调无价散,量儿大小与之。若便实内热,隐隐肌肉间不起发者,宜紫草饮子。若血分微热而毒 不能达者,宜托里消毒散。若气虚气陷不起者,保元汤,或蝉蜕膏加黄 。若血虚不起者,芎归汤 、四物汤。若血分虚寒不起者,五物煎。若气分虚寒不起者,保元汤、六气煎。若气血俱虚不起者 ,六物煎、托里散。凡以上补助气血等剂,须加好酒、人乳、糯米,更妙。凡发痘之药,用本不同 ,有以毒攻毒而发痘者,如用山甲、人牙、蟾酥、蝉蜕之属是也;有解毒清毒而发痘者,如草车、 红花、牛蒡子、犀角、木通、连翘、金银花之属是也;有升提气血而发痘者,如川芎、白芷、荆芥、 升麻、蔓荆子之属是也;有解散寒邪而发痘者,如麻黄、桂枝、柴胡、干葛、防风、紫苏、葱白之 属是也;有行气行滞以通壅塞而发痘者,如丁香、木香、陈皮、浓朴、山楂、大黄之属是也;有益 火回阳、健脾止泻而发痘者,如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之属是也。凡此者孰非托里起痘之法, 然但可以此为佐,而必以血气为主,则在乎四君、四物、十全大补之类,庶乎随手而应,无不善矣 。 一、虚证见于报痘之时,即当速为培补,失此不治,必不能灌浆结痂,十日后必致不救。盖痘 疮实热者毒盛可畏,虚寒者内败可畏,但实热证显,虚寒证隐,人多误认,故为害反甚。且痘疮之 所赖者,惟饮食血气。 饮食之本在脾胃,血气之本在肝肾,但使脾胃气强,则滋灌有力,而无内虚陷伏之忧,气血充畅则 毒皆生化,而无表虚痒 之患。此其在气在血,或微或甚,所当早辨而治也。凡痘出灰白不红绽, 或灰黑顶陷,或身无大热,皮嫩色光,溶溶如淫湿之状,或口不渴,饮食少,腹膨溏泄,二便清凉 ,皆表里虚寒证也。若气虚者,宜调元汤、四君子汤。气虚微滞者,五味异功散。气虚宜温者,保 元汤、六气煎。脾气虚寒者,养中煎、温胃饮,或理中汤。血虚者,四物汤,血虚宜温者,五物煎 。气血俱虚者,六物煎、五福饮,或八珍汤。气血俱虚而寒者,十全大补汤。脾肾血气大虚大寒者 ,九味异功煎、六味回阳饮。脾胃虚寒气滞者,陈氏十二味异功散。凡痘疮色灰白不起发者,气虚 也,候出齐,以保元汤和木通、川芎最稳。 一、火证热毒在见点之后,宜速为清解,若不早治,则日甚一日,必致不救。凡见点太赤,根 下皮色通红,此血热气有不能管束也,后必起发太骤,皮嫩易破,或痒 不可救,宜急清血分之热, 用凉血养营煎,或鼠粘子汤,或用六味消毒饮加芍药治之;或四味消毒饮、益元散俱佳。凡痘疮已 现,毒泄则热当自解,若疮已出而壮热不减,此毒蕴于内,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解其毒,用柴 葛煎、或鼠粘子汤。凡见点之后,壮热不退,或三四点相连,色红带紫,或根窠焦色,红紫成片, 或口唇热燥,烦渴喜冷,舌上有胎,或二便燥涩,此表里皆热,毒盛之重候,急须清热解毒。如表 热甚者,宜柴葛煎,里热甚者,宜搜毒煎加柴胡,或用六味消毒饮加酒芩、木通、栀子、黄连、山 楂、蝉蜕、归、芍、红花之类,或调退火丹加减用之。如热毒内甚而发惊狂谵语者,宜用紫草煎汤 磨犀角汁、调朱砂益元散,或退火丹解之。以上凡解毒之后,红紫退,二便调,能食不渴,此表里 皆清也,切勿再为解毒,须急以保元汤、四物汤、六物煎之类,调补气血以助灌浆收靥,否则恐变 痒而不能善其后矣。如痘疮内热之甚,大便硬结不通,大渴烦躁,腹胀满,脉见洪数而痘出不快 者,此热毒壅伏于内,须遍利之以祛其热毒,宜柴胡饮子,或三黄丸;甚则承气汤,或用猪胆导之。 然此惟热毒在里,痘形未见,不得已而微下之可也。若斑点隐隐见于皮肤中者,此已发越在表,乃 痘疮正发之时,切不可妄用下药。凡痘疮初出,但见红点稠密,急用缠豆藤烧存性,加制过朱砂, 连进二三服,或用薄荷、牛莠子煎汤,调退火 丹服之,另用吴茱萸为末,以水调摊足心,引下热毒,亦可解散其势。 一、痘出变黑,乃危证也。盖痘疮乃血气滋灌,血足气充,则痘自红活;若热毒熏烁,则成焦 黑;若阳气不充,则成灰黑。且黑为水色,其亏在肾,以阴犯阳,最为恶候,当辨而治之。若热毒 凝聚,大便秘结,或烦躁热渴而为焦紫黑陷者,须通其便,先以解里之急,宜柴胡饮子,或当归丸。 得利后,宜即以紫草饮,或加味四圣散以化表之毒,仍用胭脂汁以涂之。若大便不结,别无大热等 证,而痘色黯黑者,总由脾虚不能制水,故见黑色,宜速用五物煎,或保元汤加紫草、红花服之, 外点以四圣丹、胭脂汁。若渐见红活则吉,若更干黑则凶。《心鉴》云∶凡治黑痘,常用保元汤加 芎、桂补提其气,气旺则诸毒自散,黑者转黄,屡试屡验。 一、夹疹夹斑证,本非痘中吉兆,然亦有轻重之辨,宜酌而治之,外有本条,仍宜参阅。凡发 热二三日之间,痘形未见,忽然偏身发出红点一层,密如蚊蚤所咬者,决非痘也,此乃斑疹之属, 多为风寒所遏,不能发越而斑先见也,宜疏邪饮,柴葛煎、或败毒散之属,微散而解之。但得身凉 ,斑必自退,再越一日,痘出必轻矣。凡痘夹斑疹齐出者,亦宜辨其寒热,若表里俱热而邪不解者 ,宜柴葛煎加减主之。若热邪不甚而表邪甚者,宜疏邪饮,或柴归饮加羌活、防风、干葛之类主之 ,或败毒散亦可用。若痘夹红斑如锦纹者,宜凉血化毒汤加柴胡、黄芩、玄参、犀角之属主之。若 痘出夹斑夹疹而眼红唇裂者,表热也;烦躁大渴,妄言妄见者,里热也。表里俱热,最为凶证,若 不表里兼治,何由得解?宜双解散主之。若加闷乱气喘者必不治。 一、贼痘者,于出齐之后,其中有独红独赤独大,摸之皮软而不碍手者,此贼痘也。过三日之 外,必变成水泡,甚至紫黑泡,皆危证也,急用保元汤,或六气煎加紫草、红花、蝉蜕解之,或用 灯草、木遍煎汤,调下益元散,利去心经之热,而红自退。如已成水泡,宜用保元汤,倍加四苓散 利之,此秘法也,不然则遍身擦破,臭烂而死, 一、病于未出之先,倘有湿疮脓水流注者,用附石末敷之,以防其漏气,或真正绿豆粉亦可。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属性:痘疮放标之后,渐渐起胀,但肥胖一分,是胎毒发出一分,胖尽而毒出尽也。有不起者,或因 元气之弱,不能送毒,或有杂证阻滞,不能升发,皆痘前之失调理也。此时当速治之,否则后难为 矣。 一、痘宜渐发者吉,若一齐涌出,皮肉虚肿者,此表虚不能收摄,故奔溃而出,后必痒疡或成 溃烂,急宜人参固肌汤,或芎归汤。若血热者,宜凉血养营煎。虚甚者,宜六物煎。毒盛者,宜六 味消毒饮,或四味消毒饮出入用之。 一、痘不起发,或起而不透者,多由元气内虚,不能托送,故毒瓦斯留伏不出也。毒不尽出,则 变证莫测。凡见此者,速当救里以托其毒,然当察其气分血分,辨而治之。盖痘之壮突由乎气,肥 泽由乎血,气主 之,血主濡之也。若形虽壮而色见枯者,此气至而血不荣也,宜四物汤加人参、 麦门冬之类主之。若痘色红润而形平陷者,此血至而气不充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加川芎主之。 若形色俱弱而不起发者,此气血俱不足也,宜六物煎加减主之,或保元汤、十全大补汤,调无价散 或独圣散与之。若冬春之间,为寒气所抑不能起发者,宜麻黄甘草汤加归、 ,或十宣散主之。若 夏秋火盛不起而烦渴秘结内热者,宜人参白虎汤。若痘疮起胀迟延不红活者,宜保元汤,或六物煎 加丁香、山楂、糯米、人乳、好酒主之,或用无价散,量儿大小以好酒调服。凡痘疮起发,通身皆 欲其透,惟四肢稍远难齐。若脾胃素强能食者勿虑,惟脾胃素弱食少者,四肢多有不透,以脾主四 肢,津液不能灌溉故也,宜以补脾为主,用快斑越婢汤加当归,或黄 建中汤加人参、防风。若因 误服凉药而致白 不起者,宜理中汤,或胃爱散。 一、痘虽起发,若灰白色或顶陷者,气虚也,切不可用寒凉之药,须六气煎加丁香、川芎、人 乳、好酒主 之,或保元汤倍加酒炒黄 、当归亦佳。 一、痘虽起发红活,若顶平色嫩,皮薄不能坚浓者,此气虚也,必恐变为痒 ,宜六气煎,或 六物煎加减主之,或十全大补汤、十宣散俱可择用。 一、地红血散不附者,保元汤加芍药、当归稍以收敛,归附气位。 一、根窠淡红,线晕枯燥者,血虚也,宜保元汤加当归、川芎、酒洗红花,再加山楂以行参、 之滞,少加木香以行气而血自活也。 一、痘虽起发而干枯无水,或青紫黯色,不久必变黑陷,乃血虚之甚也,宜四物汤加人参、麦 门冬、紫草、红花或调服无价散,外用水杨汤浴之,兼用胭脂涂法。 一、痘疮红甚而引饮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犀角地黄汤之属。 一、痘色红紫满顶或 肿者,血热毒盛也,宜凉血养营煎加丹皮、木通、牛蒡子之属主之。然 痘出六日以后,有此证者多死。 一、痘已出齐而热尚不退,或烦躁发渴引饮,或二火司气之令,可少与冷水数口无妨。盖水性 下流,不滞上膈,亦能使毒从小便而出。但不可用生果之类,恐伤脾气也。 痘疮贵颗粒分明,如彼此相串,皮肿肉浮,或于本痘四旁旋出小痘攒聚,胖长渐成一块,此候 最险,宜用快斑汤合六味消毒饮以解其毒。 一、出齐后,痘有小孔,自顶宣下至脚,不白不黑,与痘色相同者,名为蛀痘。此因表虚腠理 不密而为此证,失之不治,则大泄元气,不起不发,速人之祸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大加糯米 、川芎、丁香,提气灌脓,内补其孔,甚为快捷方式。连进二、三服,必孔满而痘自起,若至黑色,则 为疔矣。 一、口唇为脾之外候,人以脾胃为本,不宜受伤,如初发热即见口唇焦裂,此毒瓦斯攻脾,乃恶 侯也,宜用泻黄散之类以速解之。若不早治,则毒聚于唇,及众痘起发,而唇疮必已先熟,内带黄 浆,及诸痘成浆,而此 疮已靥,唇皮揭脱,渐变呕恶呛水昏沉,不可为矣。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属性:脓者,血之变也。痘疮初出,一点血耳,渐起渐长,则由血成浆,由浆成脓,始成实矣。故有 血则有脓,无血则无脓也。痘至灌脓,大势已成,此时必以有脓为主,有脓则生,无脓则死,乃必 然之理也。故六日以前,有热则宜解毒,无热则宜调养血气,至此自然灌脓。若痘至七日以后,顶 陷不能灌脓者,必由先失调治故也,所以治不可缓,必俟浆足,斯可回生。若顶陷灰白,浆脓不至, 此气血俱离,无生意矣。 一、痘疮灌脓,专以脾胃为主,脾胃强则气血充实,脓浆成而饱满坚浓,不须服药;脾胃弱则血 气衰少,所以不能周灌,故虽见浆而浆亦不满,或清淡灰白不能作脓,即所蓄微浆,仍是初时之血 水。而浆薄无以化脓者,总属血气大虚之候,若不速治,必成内攻外剥之证,宜急用六物煎,或六 气煎加减治之,或保元汤、或十全大补汤加人乳、好酒与服亦妙。欲辨脾胃强弱,当于饮食二便察 之。饮食虽少而大便坚者,脾胃之气犹可也,但微加调补,以能食为贵。若大便不实,或见溏泻, 则最为可畏。盖一泻则浆停,泻止则灌满矣。速宜用温胃饮,甚者用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主之。如痘 当作脓之时,犹是空壳,此血不附气也。血既不至,则毒何由化?宜五物煎,或四物汤,或紫草散 加蝉蜕主之。如顶陷脓少,或服内托药而暂起复陷者,血气大虚故也,宜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 当归、糯米,煎成和人乳、好酒服之,此助灌之妙法也。 一、灌脓三朝之内,若身凉而痘色灰白,或不进饮食,或寒气逆上而为呕吐,或腹胀,或泄泻 而手足逆冷,此皆纯阴无阳之证也,急宜用保元汤加二仙散,连进数服;甚者必须九味异功煎,或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皆可择用。若寒战切牙泄泻等证,俱同此治。 一、手足灌脓饱满者,方见脾胃之强,气血之足也。若色见灰白,浆水清薄,或瘪 不起者, 此必脾胃之弱也。或灌浆已完,而四肢犹有不灌者,恐终变痒 之证,宜快斑越婢汤,或六气煎加 防风、白芷以达之, 庶无陷伏之患。若毒有未透,亦恐关节之处,靥后致生痈毒。 一、痒 不止者,虽曰气血俱虚,然亦由火力不足,故不作痛而作痒也,宜六气煎,或五物煎 加防风、白芷、木香、蝉蜕主之。《心鉴》曰∶气愈虚则愈痒,当用保元汤倍黄 以助表,少加芍 药以制血,其痒自止。若将靥发痒,此毒退血活,新肉和畅,自然之理也,不必治之。 一、灌脓痛楚不止者,气滞也,少下保元汤加山楂、木香以行滞气。如脓色盛满,大下四苓散 利之而痛自止。 一、痘疮起发之后,不作脓有四证∶有内虚而不灌者,专宜托补气血,治法如前。有感风寒, 邪居肤腠而不灌者,宜温散之,以柴葛桂枝汤加黄 、白芷。有热毒炽盛身壮热,津液干涸,小便 赤热而不灌者,宜托里解毒利小便,以紫草饮子,或用辰砂六一散解之,俟热退后,方可用保元汤。 热甚者,大连翘饮。若大便坚热,数日不通而不灌者,宜猪胆导之,使气得疏通,则营卫和畅,不 然恐成黑陷也。有触秽气而不灌者,外宜熏解,用胡荽酒,或辟邪丹,内服紫草木香汤,或紫草快 斑汤。 程氏曰∶凡顶陷无脓者为逆,但得根窠红润,血犹不散,急用保元汤和芎、归、白芍、丁香、 糯米煎熟,加人乳、好酒温服。若色白如水晶,内无脓者,治亦同。但得脓痘相间者犹可治,若纯 是水晶色者决死。若地红血散有热者,去丁香,加白芍、地骨皮以敛血退热。若寒战切牙,宜以木 香散,异功散选用。 程氏曰∶凡正壮之时,有痘虽起壮而皮肤无力,按之水浆就出,虽肉色不暗,此乃名为假壮, 至十一、二日决不能回浆结靥,内攻而死,可急用保元汤加丁香、川芎、糯米,提气 灌脓自愈。此即名内托也。凡内托之法,即保元汤加川芎、丁香便是,不必《千金》内托也,但 按本方佐使用之。 一、痘将灌脓之时,忽面上有干靥者,即倒陷证也,宜速用八珍汤或六物煎加金银花、牛蒡 子、连翘、麻黄之属,水煎熟,调独圣散服之。服药后,若干者复起作脓,未干者即壮而饱满,或 空地处再出补空小痘者上 也。若痘不作脓,空处或发痈毒者次也。若连进三服而干者不肿,未干者不饱满,补痘不多,则最 险证也,宜以十全大补汤加金银花调治之。 一、灌脓时发白泡如弹子者,用枣针刺去其水,外以滑石末敷之,内服保元汤加石榴皮、茯苓 以利皮肤之水。如发紫泡,乃毒溢皮肤之上也,此证必危。 一、疮烂成片,脓水不干者,用滑石末敷之,或收草散敷之,加珍珠尤妙。 一、痘疮有重出者,凡痘疮破损溃烂处,但得复肿复灌,不致干枯,或于原无痘处复出一层,如 初用之状,亦以渐起发灌脓者,此皆余毒未尽,赖里气充实,毒不得入,故犹出于表而不成倒陷, 是皆逆中之顺证也。但痘疮重出一番,必其人能食而大便坚,乃足以胜其再作之毒,自无足虑也。 如食少而大便润者,宜用十全大补汤之类,补而调之,若自利者,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肉以蔻丸主 之。盖病久气虚,惟利温补,不可再解毒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属性:痘疮灌脓之后,肥泽坚实,以手摸之,疮头硬而微焦,此欲靥也。靥时干净,无突陷淫湿破绽, 色苍蜡,皮坚浓,外明内暗,尖利碍指者,此为正靥。若痘虽似干而痂薄如纸,或有内证未除,此 痘之极险时也,急宜调补,庶不致害。 一、痘疮自出起至十日,十一、二日,当从口唇头面以渐收靥。但自上而下者为顺,自下而上 者为逆,察有他证,速宜治之。 一、将收靥时,而一向身温忽然发热者,名为干浆,是亦常候。此时不可轻用汗下,若有风寒 外感,及饮食所伤,乃当随证治之。 一、痘疮收靥太迟,或当靥不靥者,证有数种,当详辨治之。大部当靥不靥之证,惟脾胃弱, 中气虚者居多。盖中气虚则不能营养肌肉,使之成实,亦或致溃烂也。但察其别无他证而形色气血 俱虚者,宜内用十全大 补汤,外用败草散衬之。若当靥不靥,微热脉大而别无他证者,此阴分之不足也,宜四物汤倍加芍 药、何首乌。若血虚热毒未清者,宜四物汤加牛蒡子、木通、山楂。若因食少脾胃气虚而不收者, 宜六气煎、或六物煎加减主之。若频见泄泻,脾胃弱,肌肉虚,成腹胀烦渴而不收者,宜陈氏十二 味异功散,或木香散,外用败草散敷之。若当靥不靥之际,忽见头面温,足指冷,身不热,或泄泻 腹胀,气促烦渴,急与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迟则不救。凡痘疮将靥之时,而见泄泻 烦渴,腹胀切牙等证,多有难救。若与蜜水生冷等物,必烦躁转加而死。有因饮水过多,或触于湿 气,以致脾胃肌肉湿淫,不收难靥者,宜五苓散,或四苓散加山楂利之。有因热毒未退,肤腠郁蒸 ,阴不能敛而当靥不靥者,若不速解,则毒必内攻,为害不浅,宜犀角散加芍药、牛蒡子。有内外 俱热,阳毒散漫,以致大便秘结,阴气不行而当靥不靥者,宜内用四顺清凉饮,或三黄丸以通其便 ,外用败草散、猪胆导法。有天寒失于盖覆,疮受寒凝而不收者,宜服五积散,外用乳香,或芸香 于被内熏之。有天热过暖,痘被热蒸不收者,宜内服人参白虎汤,或五苓散、四苓散以利湿热,外 用天水散扑之。有为邪秽阴寒所触,致伤元气而不靥者,宜保元汤,或十二味异功散,外以辟邪丹 熏之,猪髓膏涂之即愈。 一、痘疮内热,毒邪未尽化而干靥太疾者,后必为目疾,成为痈毒,及诸怪证,宜凉血养营煎 少清其火∶若大便过于干结者,宜微利之以解其毒,当归丸主之。 一、痘疮有脓结靥则为善,无脓结靥则为凶,此治之不可缓也。若痘已脓成,不能结靥,而反 致溃烂,或和皮脱去者,此名倒靥,乃毒瓦斯入内也,急须大补中气以托其里,宜六气煎倍加芍药, 及紫草、防风、白芷主之;若兼湿热者,宜六气煎加芍药合四苓散主之。如头面疮破,服补药后 ,但得复肿复灌,或遍身无疮处,又出一层,谓之补空,虽过期延日而饮食不减,不为大害。若服 药后不起不补,此毒已入深,最凶候也。 一、痘疮无论已溃未溃,于十二日之后,但得结靥,便为佳兆。若痂皮不结,则必成倒靥。其 有回之未尽,或遍身俱靥而但有数颗不靥者,终致作痒抓破,亦难必其生也,速宜治之。 一、靥时色白如梅花片者,此为假回,十二日后当死,此不治之证也。如不泄泻,可速用六气 煎,或六物煎,合二仙散大进救之。 一、痘疮成脓不靥,以致溃烂,脓汁淋漓,粘着疼痛,不可着席者,用败草散,或荞麦散,以 绢袋盛扑之,更多布席上衬卧尤佳,或用秘传茶叶方亦佳。若欲面上不成瘢者,用救苦灭瘢散,以 密水调敷之。 一、痘疮溃烂先伤于面者,凶兆也。如饮食无阻,二便如常,更无他证者,宜内用十全大补汤。 如毒盛内热者,宜以解毒防风汤加当归、蝉蜕,相间服之,外以救苦灭瘢散敷之。 一、痘疮于未灌之先,或会伤犯破烂成疮,及诸痘收靥,此独不靥,脓汁不干,更多痛楚,若 不急治,渐成疳蚀,损伤筋骨,以致横夭,宜服十全大补汤,外敷救苦灭瘢散,或白龙散。 一、痘疮抓破去皮而犹有血水者,急用六气煎,或六物煎主之,外以白龙散敷之。 一、痘有臭气。凡当收靥之时,臭而带腥者,此痘疮成熟之气,邪气自内而出也,为吉。若臭 如烂肉浊恶不可近者,此虽似结痂,未可为真,急须清热滋血,宜凉血养营煎,或解毒防风汤。若 于养浆之时便见臭者,此毒火熏蒸之气,积于中而见于外也,大凶,速宜清热以解其毒。若痘疮溃 烂不靥而臭不可闻者,名为烂痘,间亦有收靥无事者。只要胃气不衰,饮食如故,不作烦躁,则为 可治,宜用八珍汤,或四味消毒饮,外用败草散敷之。 一、痘疮靥后而有生疮溃烂成坑者,须用托里消毒散,或解毒内托散主之。如气血俱虚而不敛 者,必用十全大补汤。如遍身疮多溃烂,深而无气血者必死。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属性:痘疮结痂自当根据期脱落,其有应落下落,及延绵日久者,此亦不可不察而治之,以防他变也。 一、结痂至半月、一月,粘肉不落或发痒者,此必表散太过,伤其津液,以致腠理虚涩,无力 脱卸故也, 宜用人参固肌汤,或以真酥油、麻油润之。如久而不脱,宜六物煎加黄 、肉桂、蝉蜕主之。切不 可勉强剥去,恐伤皮肤,一时难愈。 一、遍身结痂虽完,若余热未退,蕴蓄肌表,或身热,或烦渴而痂不落者,宜凉血养营煎,或 解毒防风汤,酌宜用之。如热甚者,宜大连翘饮加地骨皮主之。外宜用滑石为末,以蜂蜜调匀,鸡 翎扫润痂上即落。 一、痘瘢突起作痒不止者,此热毒未尽也,宜解毒防风汤主之。 一、痘瘢发痒,剥去痂皮,或血出,或后成脓如疮疥者,此血热气虚也,宜四君子汤,或四物 汤加红花、紫草、牛蒡子治之。 一、收靥迟而痂不落,昏昏欲睡,此邪气已退,正气未复,脾胃虚弱也,宜五福饮,或调元汤 ,缓缓调治之。若余火未清者,宜酸枣仁汤。 一、痘痂既落,中气暴虚,多有不能食者,宜五味异功散,或养中煎以调之。 一、收靥落痂之后,若余热不退,谵语昏沉者,用辰砂六一散,以小柴胡汤调服之。若大便秘 胀者,宜当归丸利之。热甚者,用大连翘饮最妙。 一、原痘不灌脓,干如豆壳,虽痂落而疤白,或有余热不退者,虽过一日亦要死,宜速用八珍、 十全之类调补之。或毒盛者,仍须先用消毒饮。 一、痘痂既落之后,血气未复,极当调护,切不宜澡浴及食饮生冷,伤饥过饱,损伤脏气,致 生他病,为终生之患也。慎之,慎之!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属性:疮痘无论疏密,只要毒出得尽而无留伏,其发以渐而透,其收以期而净,岂尚有余毒哉!若出 不能尽,发不能透,收不能齐,其人自有余热,或渴而腹痛吐泻,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精神昏 惯,四体倦怠,饮食减 少,坐卧不安,是皆余毒未净之证。凡出之净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至成浆收靥之时,于疮 空中犹有补出者,此皆出之尽也。若只始出一层,后无补空之痘,此必尚有伏也,又发之透者,必 于手足候之,盖手足部远,气不易达,若能充拓饱满,浆气颇足,可谓发之透也。若只平 不能成 脓,此毒虽出而未能旁达四肢,必有留而伏者。又收之齐者,自面而下,痂皮洁净,中无溃烂可谓 之齐。若收之太早,或不成痂,此必有内陷之毒也。凡若此者,皆有余毒,须察部位经络、寒热虚 实,或补或利,或解或散,以平为期。若治之不应不已者,此坏证也,不必妄行攻击。 一、尽后发热不减者,此有虚实二证,如能食而烦渴,小便赤,大便秘者,实也。宜四顺清凉饮 、三黄丸之类主之。若痘后余毒未净,有诸热证者,惟大连翘饮为最佳。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 坐卧振摇,饮食少进者虚也,宜调元汤,或五福饮加芍药之类主之。 《心鉴》云∶痘后余热者,虚热也。虚热多发于午后,脸赤唇红,或妄言谵语,切不可作实热 治,当用调元汤,或保元汤加黄连,热甚者,宜大连翘饮。若妄用攻下,使胃气一虚,则变生他患 ,致成坏证,不可治矣。 徐氏曰∶痘后余热不除者,当量其轻重而治之,大热则利小便,小热则宜解毒。盖利其小水, 使心火有所导引,虽不用凉药,而余热自无容留矣。小热宜解毒者,盖小热不解,恐大热渐至矣。 利水者,宜导赤散;解毒者,宜犀角地黄汤。若但身表发热而别无他证者,止宜柴胡麦门冬散。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禁忌(三十一)

    属性:一、痘疮起发之初,全要避风寒,远人物,节饮食,守禁忌。若到养浆之时,尤宜谨慎,如天 气大热则去衣被,当令清凉但谨门窗帷帐,勿使邪气透入;如天寒则宜浓添盖护,房中勿绝灯火; 如或作痒,须为抚摩,勿使搔破,以致难灌,最当慎也。 一、痘疮房中,凡诸臭秽腥香之气,及僧道师巫之人,或骂詈呼怒,震惊歌乐,扫地,对面搔痒,对面梳 头之类,皆不可不避。 一、房中欲辟臭秽,惟烧避邪丹,或红干枣,或黄熟香皆佳。若苍术之气则太峻也。 一、饮食最宜调和,无使太过不及。或好食何物有不宜者,但少与之。以顺其意,苦禁固太严, 使之忿怒,恐反助火邪,但不可纵耳。至若助火生风,及葱蒜泄气等物,皆所当慎。 一、痘疮前后,大忌猪肉、鱼酒之类,恐惹终身痰咳。 一、痘疮平复之后,勿与鸡鸭蛋,食之则伤神。 一、痘疹退后,须避风寒,戒水湿,如犯其邪,则终身咳嗽,患疮无有休日。 东垣曰∶痘疮宜避一切秽恶气及外人入房。远行劳汗气,腋下狐臭气,房中淫液气,麝香臊膻 气,妇人经候诸血腥臭气,硫黄蚊烟气,厕缸便桶气,误烧头发气,吹灭灯烛气,鸡毛鱼骨气,葱 蒜韭薤气,以上皆不可犯。须要时常烧乳香之类甘香之气,使之渐闻,则营卫气畅,可无倒靥陷伏 等患。 陈氏曰∶凡痘疹热渴,切不可与瓜柿蜜水等冷物,及清凉饮、消毒散等药,恐损脾胃,则腹胀 喘闷,寒战切牙而难治。轻变重者,犯房室,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也。重变轻者,避 风寒,常和暖,大便调也。 薛氏曰∶前证苦兼吐泻,手足指冷,属内虚寒而外假热也,最忌寒凉。苦大便不通,渴欲饮水 ,则蜜水之类又当用也。但当审其热之虚实可也。今北方出痘,多有用水,无不愈者,盖化方多睡 热炕故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出不快(三十二)

    属性:陈氏曰∶凡痘疮出不快者,多属于虚,若误谓实热壅盛,妄用宣利之药,致脏腑受冷,营卫涩 滞,不能运达肌肤,则不能起发充满,亦不能结实成痂,后必痒 ,烦躁喘渴而死。 薛氏曰∶前证亦有各经热盛,壅遏而出不快者,亦有毒盛痘疔而不能起发者,亦有余毒而溃痒 者,当细审其因而药之。 景岳曰∶接此二子之说,皆为有理,但此出迟不起之证,总是气血内虚不能速达者为最多,若 风寒外闭,及痘疔留毒而不出不起者,虽亦有之,但不多耳。再若各经热盛而壅遏不出者,则尤为 最少,何也?盖热盛者毒必盛,毒盛者势必疾速,而或密或早,无能缓也。故凡治此者,必当察其 热之微甚,以辨虚实,再察外邪之有无以辨表里。如无外邪,亦无痘疔而火邪不甚者,则尽属虚证, 宜从温补,不得杂乱以遗后患也。诸治法详报痘三朝治款中。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陷伏(三十三)

    属性:凡看痘之法,其出欲尽,出不尽者伏也;其发欲透,发不透者倒陷也;其收欲净,收不净者倒 靥也。伏唯一证,陷有数种。凡毒之伏者,患在未壮之先,其人疮虽出而热不少减,或烦渴,或躁 闷,此必有伏毒未得全出也。陷则患于既壮之后,其血渐干而变黑者,谓之黑陷;浆脓未成而为痒 ,或破损者,谓之倒陷;浆脓既成而复湿烂,皮破不肯结靥,收不干净者,谓之倒靥,亦陷类也 ,是皆恶候。凡治此者,使非猛峻之剂,安能望其回生。时医欲以寻常之药救此危病,其犹放雀搏 ,驱羊敌虎耳。故其轻者宜夺命丹,重者宜神应夺命丹,则其庶几耳。倘服药后而反增黑色者, 为必不治之证。 一、痘之留伏毒不尽出者,证有不同,当辨治之。有元气不足而托送无力者,此必禀赋素弱,饮 食素少,身无大热而出有不透,即不足之证也,宜十宣散、蝉蜕膏之类,加独圣散主之,若虚而有 热者,宜人参透肌散。有毒盛气滞,留伏经络而出不透者,必其人气体浓浊,身有大热而汗不易出 ,即皆有余之证,宜荆防败毒散主之。若表里俱实,外有大热,内有秘结烦满,而留伏不透者,宜 双解散。 一、干黑不起而倒陷者,当分五证∶一则内虚而阳气不能外达,故致出而复没,或斑点白色,或 见灰黑倒 陷者,必其人不能乳食,或腹胀内寒,或手足冷,或吐泻,或寒战咬于,皆内虚也,速宜温中,轻 则十宣散、六气煎;甚则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外用胡荽酒喷之,或更用十全大补汤 。但得冷者暖,陷者起,黑音红活,便是佳兆。若服药后而反加烦躁昏乱者死。二则毒瓦斯太盛,内 外熏灼,不能尽达于表,因而复陷于里,乃致热烦躁扰,气喘妄言,或大小便不利,渴而腹胀,是 皆毒瓦斯之倒陷也,轻者利小便,宜大连翘饮、通关散,或四顺清凉饮;甚者通大便,宜承气汤,并 外用水杨汤浴之。得利后疮出则佳,更用加味四圣散调治之。凡治此者,但得阳气不败,脾胃温暖 ,身温欲饮水者生。苦加寒战身冷,汗出耳尻反热者死。三则外感风寒,肌窍闭塞,血脉不行,必 身痛,或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紫黑如瘾疹者,此倒伏也,宜温肌散表,用桂枝葛根汤加麻黄 、蝉蜕,或紫草饮,外用胡荽酒喷之,但令温散寒邪,使热气得行,则痘自长矣。四则或因误下, 毒瓦斯入里而黑陷者,先宜六气煎,或温胃饮以培养胃气。如表有未解者,后宜柴葛桂枝汤以疏散于 外,甚者再加麻黄。五则以房室不洁,或为秽恶所触而黑陷者,宜内服紫草饮子,外用胡荽酒喷之 ,或用茵陈熏法,并用辟邪丹。 一、将起发时,虽有浆水,但色见黑黯者,最为可畏,急宜六气煎加川芍以香血气,血气旺则 毒自散而色自活矣。或以十全大补汤合无价散主之。 一、凡倒靥之证,亦须看大便何如,苦大便秘结而内热者宜利之,以四顺清凉饮,或三黄丸主 之。若大便不实而内不热者宜补之,以六气煎,或十全大补汤加防风、白芷;甚而泄泻者,宜陈氏 十二味异功散。有虽不泄泻而虚寒甚者,宜九味异功煎,并外用败草散。 一、治陷伏证有三验法,凡服药之后,但得陷者复肿,渐以成脓,乃一验也;苦原疮已干而别 于空处另出一层,起发成脓,渐以收靥者,二验也;亦有不肿不出,只变自利,下去脓血而饮食精神 如故者,三验也,有验者吉,无则凶。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痒抓破(三十四)

    属性:诀云∶虚则痒,实则痛。又曰∶诸痒为虚。此固其辨矣。然实即兼热也,虚印兼寒也。盖如疮 疡之痛,必由乎热,今不作痛而作痒,此其无热可知,无热由乎阳虚,阳虚便是寒证,诸有以初起 作痒为火者,皆谬也。且凡痘疮发痒,则多为不起不灌而 陷继之,最可虑也。故凡治痒之法,虽 云当补,然尤不可不温,惟温补则营卫和,气血行而痘自起矣。痘毒既起而透,则多有作痛,尚何 痒哉?故痘于起发之时,则宜痛不宜痒也。然痒有数证,亦当辨治如下∶ 一、痘疮初见点便作痒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进退迟疑总由元气无力,欲达不能也,速 当温补阳气,兼以疏散,但使腠理通畅,则痘自起而痒自止矣。宜六气煎加川芍、白芷、防风、荆 芥之属。若虚在血分而色白者,宜六物煎,或五物煎加减主之。 一、痘疮出齐之后,但是作痒,俱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加川芎、当归、防风、荆芥治之,或用十 全大补汤,或用蝉蜕膏。 一、血渗肌肤,咸蜇皮肉而作痒者,亦以气虚而然,宜保元汤加芍药、当归以制血,或加丁香 以治里,官桂以治表,表里俱实,自不作痒。 程氏曰∶凡前后痒 ,宜保元汤加何首鸟、牛蒡子、白芍药。何首鸟须赤白兼用。 一、痘疮干而作痒者,宜养血润燥,以五物煎加防风、荆芥、外用茵陈熏法。 一、痘疮湿而作痒者,宜补气去湿,以四君子汤加防风、荆芥、桂枝以解之,外用菌陈熏法。 一、头面为诸阳之会,若痒而抓破,则泄气最甚,速宜六气煎,或十全大补汤加防风、荆芥、 何首乌之属以培补之。但得复肿复灌而饮食如常则无害,若痒不止而满面抓破者必死。 一、遍身发痒抓破,脓血淋漓者,宜参 内托散,倍加当归及白芷、荆芥、木香,使气和血行,其 痒自止, 外以败草散敷之。 一、疮痒溃烂,粘衣连席难任者,内服十全大补汤加防风、荆芥,外用败草散。 一、痘疮见形而皮肉红艳,起发而皮嫩多水者,其后多致痒 也,急须先期调补之。 一、痘疮将收而痒者,其脓已成,其疮已回,邪散而正复,营卫和畅故痒也。不须服药,但谨 护之,勿令抓破,以致损伤成疮。 一、浆脓初化,脓未成而混身瘙痒不宁者,此恶候也,速当温补气血,用六气煎、六物煎之类 ,加以防风、白芷、荆芥之属,必令痒去方保无虑。若痒甚不休,疮坏皮脱,其毒复陷,谓之痒 ,必不能活矣。 《活幼心书》云∶凡作痒不止,用荆芥穗以纸束之,用刺痒处,以散郁邪,其痒自止,此屡验 之法。内服消风化毒汤加参、归以解之。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作痛(三十五)

    属性:痘疮作痛,有实有虚,虽曰诸痛为实,然此言亦不可执。若身有大热而大便秘结,烦躁不宁, 喘胀作渴而为痛者,此实痛也。若无大热而二便清利,脾气不健,卫气不充,营失所养而作痛者, 此虚痛也。实者宜解毒清火,当用解毒汤,或四味消毒饮之类主之。虚者宜补香血气,当用保元汤 ,或六物煎之类主之。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头面肿(三十六)

    属性:经曰∶热甚则肿。大抵毒盛者必肿,毒微者不肿,故亦可以肿与不肿,察毒之甚与不甚也。然 痘疮应期起发,毒必以渐尽出,故头面亦必以渐浮肿,此毒火聚于三阳之分,欲化脓浆,其宜然也 。然止宜微肿,而甚肿者,大作所宜。若当起发之时,头面全然不肿,必其痘稀磊落,毒瓦斯轻浅者 然,此最吉兆也。 一、痘以渐起,面以渐肿,及灌脓收靥而肿以渐消,此常候也。如应肿不肿者,必其元气不足 ;应消不消 者,必其毒瓦斯有余,须急治之。 一、有痘未起发而头面预肿,皮光色嫩,如瓠瓜之状,此恶毒上冲之候也。又有痘点已见,但隐 隐于皮肤之中,肉目肿而痘不起者决死。汪氏《理辨》曰∶痘起五六日之际,有面目先肿而光亮者 ,是阳乘阴分,毒不能发也。何也?血乃气之本,气乃血之标,血有不足,则根本之力已亏,故致 虚阳动作,其气妄行肉分,区区不足之血,何能载毒而出?七日之后,传经已足,则气退毒陷,阴 阳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凡值此者,不可不预调气血,若待临期,无能为矣。 一、痘正起发头面肿胀时,正面之疮切防瘙痒,不可使之抓破,少有损伤,以致真气外泄,邪 气内蚀,则肿消毒陷,多致死矣。但得破者复灌,消者复肿,饮食二便如常,则变凶为吉矣,宜十 全大补汤,或合苦参丸治之。 一、头面肿胀而眼目咽喉痛闭者,急宜解毒,眼与咽喉相兼治之,宜消毒化斑汤去升麻,或 大连翘饮主之。 一、兼疫毒之气而头项腮颌预肿者,此必大头风及虾蟆瘟之属,宜以疫气治之,如大连翘饮, 及普济消毒饮之类主之。但兼此者亦多凶少吉也。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痘疔黑陷(三十七)

    属性:痘有紫黑枯硬而独大,针拨不动,手捻有核者,是为痘疔,若不去之,则一身之痘皆不能起发 ,或皆变黑色,必致死矣、其有黑大而软者,此名黑痘,慎不可作痘疔治也。 痘疔者,以热毒蓄积,气血凝败而成也。然其类亦有数种,最为恶候,宜谨察之。有初出红点 ,渐变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败,气血中虚,不能化毒,反致陷伏也。有肌肉微肿,状如堆 粟,不分颗粒者,此气滞血凝,毒瓦斯结聚不散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浆者,此血随毒走,气 不能充也。有中心戴浆自破溃烂者,此 气血俱虚,皮肤败坏也。有为水泡溶溶易破者,此脾虚不能制湿,气虚不能约束也。有为血泡色紫 易破者,此血热妄行,而气虚不能完固也。有疮头针孔浆水自出者,此卫气已败,其液外脱也。以 上数证,虽与痘疔不同,而危险无异,但于五六日间候之,若见一证,多不可治。 一、凡痘疔及黑陷者,宜内服六气煎加川芎、紫草、红花、木通之类,以补血凉血而疔自退。疔 退后,宜大进六气煎,或六物煎,外用四圣丹,以胭脂汁调点之。疔若大者,用银针挑破疮口,吸 出恶血,入后药末,即转红活。大抵黑陷而疔多,或余毒不起者多死。苦痘疔挑去黑血,搽药不变 ,仍是黑色者必死。 《心鉴》曰∶痘疔见于四肢,不近脏腑者易治,若穿筋骨者亦难治。但有见于头面腹背,逼近 于内者,其势必攻穿脏腑矣。如未穿者,急须治之,用飞过雄黄,以真蟾酥拌勾为丸,如麻子大, 挑疔点入,立效。又成用巴豆一粒,去皮膜,合朱砂一分,研烂点入,一时突出即愈。内服无价散 ,汲井水加猪尾血三五点调下。 一、痘疮黑陷者,必气不足,血不活也,急宜托里散,或六物煎加川芍、肉桂、红花、蝉蜕, 调无价散,或独圣散,甚者宜九味异功煎,或十全大补汤,调无价散,仍外用四圣丹点之。若见焦 紫而黑,混身皆是,及身有大热,或大便秘结,内热烦渴者,此亦有火毒之证,宜四顺清凉饮,或 承气汤,合万氏夺命丹以解其毒。俟火邪略退,即宜用六气煎,调无价散以托其内,亦可望其生也 。 一、痘疮起发之时,但见干燥,其根焦黑,即当速治之。如火邪不甚,证无大热者,惟五物煎, 或六物煎为最宜也。如有火证火脉,血热毒盛而焦黑者,轻则凉血养营煎,或鼠粘子汤,甚则以万 氏夺命丹合而服之。 一、原有疮疥未愈,至痘出之时,其破处痘有攒聚,而形色黑溃者,急以银针挑破,吮去毒血, 吐于水中,其血红者可治,黑者难治,须内服加味四圣散,或万氏夺命丹,外用万氏四圣散涂之。 一、靥后痘疔溃烂成坑,内见筋骨者,宜托里消毒散,或荆防败毒散加穿山甲、蝉蜕、僵蚕, 外用神效当归膏,或太乙膏贴之,或以白龙散敷之。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饮食(三十八)

    属性:痘疮终始皆以脾胃为主,但能饮食,则气血充实,而凡起发灌浆收靥,无不赖之。故能食者, 虽痘疮稠密,亦自无害;不能食者,虽痘疮稀少,亦为可虞,此脾胃之调,所当先也。然证有不同 ,最须详审施治。 一、痘有毒瓦斯正盛而不食者,当痘疮正出之时,虽不欲食,但得痘色真正,不为害也。盖热毒 未解,于将出未出之际,多有不欲食者,待毒瓦斯尽出自能食矣。其有痘已尽出而仍不欲食者,当徐 用四物汤加神曲、砂仁、陈皮,一、二剂必能食矣, 一、痘见灰白,别无大热停滞等证,而食少或不食者,必脾胃虚也,宜五味异功散,或四君子 汤。若胃中阳气不足,不能运化而食少者,此处而且寒也,宜温胃饮、养中煎,或六气煎主之。 一、凡命门元畅不足,则中焦胃气不暖,故多痞满不食,下焦肾气不化,故多二阴不调,此必 用理阴煎加减治之,自见神效,勿谓小儿无阴虚证也。 一、凡泄泻,或见恶心,或呕吐而不食者,尤属胃气虚寒也,轻则理中汤、六气煎;甚则陈氏 十二味异功散,或用六气煎合二仙散主之。 一、凡脾气不虚,但胃口寒滞,或痛或呕而不食者,宜益黄散。 一、凡停食多食而不食者,宜大小和中饮以清宿滞,或五味异功散加山查、麦茅、神曲、砂仁, 或合匀气散治之。 一、凡口疮不能进食,或咽喉疼痛而不能食者,但清其咽,痛止自会矣,宜廿桔汤,或加味甘 桔汤。 一、凡外感风寒,邪入胃口则不能食,须表散寒邪,邪散自能食矣,宜加减参苏饮,或柴陈煎 ,或五味异功散加柴胡。 一、痘后别无他证而饮食不进者,此惟脾气不足,宜五味异功散,或温胃饮、养中煎之类主之。 程氏曰∶凡水谷不能运化而饮食不进者,只用保元汤加陈皮、麦茅、神曲、砂仁、扁豆、生姜 ,呕者加真藿香。 徐氏曰∶痘疮不乳食者,有虚实二证∶或吐或利,面目青白或青黑色者为虚寒,宜温之补之; 若大小二便干涩,面赤而气壅,或渴或热,或目睛黄赤,气粗中满者为实热,宜清之利之。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咽喉口齿(三十九)

    属性:咽喉司呼吸之升降,乃一身之橐 也。毒瓦斯不能舒散,则壅聚于此,肿痛闭塞,水浆难入,则 死生系之,深可畏也。首尾俱宜甘桔汤加麦门冬、牛蒡子、玄参、杏仁,或加味甘桔汤,及《拔萃 》甘桔汤俱可用。热甚痛甚者,宜东垣凉膈散加牛蒡子,或以甘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石膏、木通、 牛蒡子、山豆根、射干,并外用玉钥匙点之。咽痛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下之。以上证治,必其能 食肉热者,方可用此寒凉之剂。若上焦虽热而下焦不热,或不喜饮食者,只用加味甘桔汤,徐徐咽 服,不必用牛蒡子,恐其性凉伤脾也。 一、咽喉肿痛,凡痘疮多有是证,但七日前见者为逆,七日后见者无虑。盖起发灌脓之时,内外 之痘俱大,以致气道壅肿而然,此痘也,非喉痹之毒也。待外痘既靥,则内证自除矣,不必治之。 徐氏曰∶凡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内服加味甘桔汤。外看身上有痘之最大者,此其毒瓦斯相连, 宜用香油灯草燃而淬之,一淬即愈。或用手捻破,以痘疔散涂之。 陈氏曰∶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宜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汤 。如不应,宜七味白术散。 一、痘疮弄舌吐舌者,脾之热也,轻者导赤散,甚者泻黄散。 一、唇口与五内相通,故热毒内发,口舌必先受伤,毒甚则口舌或紫或白或黑,舌或肿大,此皆 实热之证,宜内服黄连解毒汤加石膏、牛蒡子、木通、生地,或东垣凉膈散。若大便干结者,宜《 局方》凉膈散,外用玉钥匙点之。若口舌生疳者,以吹口丹,或阴阳散敷之。 一、牙龈肿烂成疳者,此阳明热毒内攻也,杀人甚速,宜甘露饮主之,外用老茶叶、菲菜根煎浓汤 洗之,仍用翎毛刷去腐肉,洗见鲜血,乃以神授丹,或搽牙散敷之,日三次,或绵茧散亦可。若烂 至喉中者,用小竹管将绵茧散吹入,虽遍口牙齿烂落、口唇穿破者,皆可敷药而愈。然必有黄白脓 水者方可治,若色如干酱,其肉臭烂,日烂一分者俱不治。 一、牙疳臭烂,气粗热甚,舌白至唇,口臭如烂肉,大便泻脓血,肚腹胀痛,此胃虚毒瓦斯内攻 ,胃烂之证。苦山根发红点者,此疳毒内攻,故见于山根,亦胃烂之证,俱不治。 一、痘疹退后,若有牙龈腐烂,鼻血横流者,并为失血之证,宜《局方》犀角地黄汤加山栀、 木通、玄参、黄芩之类以利小便,使热毒下行,外用神授丹治之,不可缓也。若疳疮色白者,为胃 烂,此不治之证。


    <目录>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篇名>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属性:保元汤(痘一) 调元汤(痘二) 五味异功散(补四) 四君子汤(补一) 五福饮(新补六) 九味异功(煎因二三) 四物汤(补八) 五物煎(新因二) 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二阴煎(新补十) 六物煎(新因二十)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二仙散(痘二十) 六气煎(痘二五八)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十宣散(痘十四) 八珍汤(补十九)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温胃饮 (新热五) 理中汤(热一) 七味白术散(小七) 养中煎(新热四) 理阴煎(新热三) 七味安神丸(小七三) 益黄散(和十九) 胃爱散(痘十九)莫能助 黄建中汤(补二七) 芎归汤(痘十五) 托里散(痘四) 参 内托散(痘七) 惺惺散(小二三) 酸枣仁汤(补八四) 人参固肌汤(痘十二) 柴陈煎(新散九) 柴葛煎(新因十八) 人参透肌散(痘十三) 柴归饮(新因十五) 苏葛汤(痘二七) 升 麻葛根汤(痘二六) 疏邪饮(新因十六)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葛桂枝汤(痘三六) 参苏饮(散三四) 柴胡饮子(痘四二) 加减参苏饮(痘三四) 五积散(散三九) 五柴胡欲(新散五) 桂枝葛银渴(痘三七) 双解散(痘四一) 羌活散(痘三八) 麻黄甘草汤(痘三五) 益元散(寒百十二) 搜毒煎(新因十九)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天水散(寒百十二) 败毒散(痘三一 又三二) 荆防败毒散(痘三一) 六一散(寒百十二) 解毒汤(痘五一) 黄连解毒汤(寒一) 甘露饮(寒十) 消毒散(痘四七) 托里消毒散(痘六) 五苓散(和一八二) 泻黄散(寒五七) 解毒内托散(痘五) 四苓散(和一八七) 退火丹(痘八四) 实表解毒汤(痘五四) 导赤散(寒一二二) 苦参丸(痘九九) 四味消毒欲(痘四八) 当归丸(痘九五) 大和中饮(新和七) 六味消毒饮(痘四九) 三黄丸(攻六八) 小和中饮(新和八) 毒 防风汤(痘五六) 承气汤(攻一) 肉豆蔻丸(小五六) 消风化毒汤(痘五八) 通 关散(痘八五) 橘皮汤(痘九二) 凉血化毒汤(痘五九) 独圣散(痘七八) 匀气 散(痘九三)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 蝉退膏(痘四六) 化痰丸(小九九) 消毒化 斑汤(痘五十) 无价散(痘七九) 三酥饼(痘八十) 养血化斑汤(痘十八) 败草 散(痘一二六) 抱能丸(小八五) 凉血养营煎(新因十七) 胡荽酒(痘百十八) 保婴丹(痘百五) 玄参地黄汤(痘八六) 水杨汤(痘百二十) 大连翘饮(寒七八) 速翘升麻汤(痘二八) 胭脂汁(痘一二五) 犀角散(痘六三) 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猪髓膏(痘一二二) 快斑汤(痘七三) 快斑越婢汤(痘七四) 荞麦散(痘一二四) 鼠粘子汤(痘七六) 射干鼠粘子汤(痘七七) 茶叶方(痘一二一) 紫草欲子(痘六七) 柴草木通汤(痘七十) 白龙粉(痘一二七) 紫草饮(痘六六) 紫草木香汤(痘六九) 神授丸(因一五六) 紫草散(痘六五) 柴草快斑汤(痘六八) 绵茧散(痘一三四) 如圣汤(痘十一) 加味甘桔汤(痘九十) 痘疔散(痘百十四) 甘桔汤(因一七五) 《拔萃》甘桔汤(因一七六) 阴阳散(外一三三) 四圣丹(痘百十五) 参四圣散(痘八) 吹口丹(痘一三六) 玉钥匙(因一九三) 加味四圣散 (痘十) 搽牙散(痘一三五) 辟邪丹(痘百三十) 万氏四圣散(痘百十六) 茵陈薰法 (痘百十九) 人参白虎汤(寒三)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局方》凉隔散(痘十九) 东垣凉膈散 (痘八三) 前胡枳壳汤(痘九四) 万氏夺命丹(痘八二) 神应夺命丹(痘八一) 救苦 灭瘢散(痘一二八) 万氏牛黄清心丸(小九四) 神效当归膏(外三一四) 太乙膏(外三百八)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总论吐泻(四十一)

    属性:凡痘疹吐泻,有不必治者,有当速治者。如初热时即见吐泻,但欲其不甚而随止者吉,盖 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邪气赖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则不得不治。又有元气本 弱而见此证者,使不速为调补,必致脾气困惫则痘出之后,虚证叠见而救无及矣。此痘前之 吐利,其当治不必治,自有轻重之分也。若见点之后,则吐泻大非所宜,速当察其寒热虚实 而调治之。 一、痘疮吐泻,虽曰多属脾经,然亦有二焦五脏之辨。盖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 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中焦,则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当辨心肺之脾气;在下焦者,当 察肝肾之脾气。此五脏之气,各有相滋相制之机,设不明此,鲜不误矣。 一、痘疮吐泻,大都中气虚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实毒盛,及饮食过伤而为吐泻者, 此宜详审脉证,自有可辨。若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可误认虚寒,轻用温补,恐反助邪以致余毒痈 肿,或为溃烂难收等证。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呕吐(四十二)

    属性:痘疮呕吐,大都虚寒者多,实热者少,但当以温养脾胃为主。即或兼杂证者,亦必有实邪可 据,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轻用寒凉及消耗等药。 一、凡呕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药,致犯下焦元气,则必反甚而危矣。 即或有大便不通 者,亦当调补胃气,从缓利导,但得脾胃气和,则升降调而便自达,此不可不知也。 一、痘疮别无风寒食滞、胀满疼痛等证,而为呕吐或干呕恶心者,必脾胃虚寒也,宜六味 异功煎、五君子煎、参姜饮之类主之,或温胃饮、理中汤皆可酌用。 一、脾气微寒微呕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异功散。 一、胃口虚寒,呕吐而兼有痛滞者,六味异功煎送神香散,或调中汤亦佳。 一、脾胃虚寒吐泻并行者,温胃饮,甚者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脾肾虚寒,命门不暖而为吐泻者,必饮食不化,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关煎或理 阴煎不可。 一、凡寒气犯胃,腹胀腹痛而为呕吐者,神香散、益黄散,或加炮姜。若因饮水或食生冷 瓜果而作呕吐者,五苓散加炮姜。 一、饮食过伤,停滞胃口,胸膈胀满而为呕吐者,宜和胃饮,或大和中饮,或神香散。 一、痰饮停蓄胸膈而胀满呕吐者,宜二陈汤,或橘皮汤加炮姜。 一、三焦火闭,烦热壅滞胃口而为呕吐者,此必阳明火证也,宜橘皮汤加黄连,甚者再加石 膏,或用竹叶石膏汤。但此证甚少,勿以虚火作实火也。 程氏曰∶凡痘疮呕吐之证,须辨冷热。热吐者,宜六君子汤加姜汁炒芩、连;冷吐者, 宜六君子汤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一、痘疮呕吐不已,声浊而长,或干哕者,最是疮家恶候。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泄泻(四十三)

    属性:痘疮首尾皆忌泄泻,而后为尤甚,惟初热时,有随泄而随止者为吉。若自见黑点之后, 以致收靥,毒瓦斯俱已在表,俱要元气内充,大便坚实,庶能托载收成,若略泄泻,则中气虚弱, 变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后而见 泄泻,则必难起难灌;既起之后而见泄泻,一泻则浆停,泻止则浆满;既灌之后而见泄泻, 则倒陷倒靥,内溃内败等证,无所不至,此实性命所关,最可畏也。今多见妄药误治,败人脾 气以致莫救者,犹云欲去其毒,泻泻无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泻,只在辨其寒热,热者必湿滞之有余,寒者必元阳之不足。但十泻九虚而实 热者极少,故凡见泄泻、呕吐、腹痛而别无实热等证者,无论痘前痘后,俱速宜温救脾肾。此 大要也,当详察之,若失其真,误治则死。 一、虚寒泄泻,凡证无大热,口不喜冷,脉不洪数,腹无热胀,胸无烦躁,饮食减少而忽然 自利者,则悉属虚寒,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再伤脾土,必致不救,宜温胃饮、养中煎、五君 子煎,或理中汤、四君子汤之类,随宜用之。若腹有微滞微胀而为泄泻者,宜六味异功煎,或 五味异功散加砂仁。若泄泻兼呕兼痛而气有不顺者,宜养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汤合二 仙散。若泄泻而山根、唇口微见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热,指尖微冷,泻色淡黄,或兼青白 ,睡或露睛,此皆脾肾虚寒之证,非速救命门,终不见效,宜胃关煎、理阴煎主之,或陈氏十 二味异功散亦可。若泄泻势甚,用温脾之药不效者,则必用胃关煎,或理阴煎之类主之。若久泻 滑脱不能止者,宜胃关煎、温胃饮,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虚, 但以寒湿伤脾,或饮水而为泄泻者,宜佐关煎、抑扶煎,或益黄散加猪苓、泽泄,或五苓散俱佳。 一、蓄热泄泻,本不多见而间亦有之,然必有热证可据,方可用清利之药。如脉见洪数, 身有大热,口有大渴,喜冷恶热,烦躁多汗,或中满气粗,或痘色 肿红紫,或口鼻热赤, 小水涩痛之类,皆热证也。且热泻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缓,皆可辨之。然治热之法,当 察火之微甚,勿使药过于病,恐致伤脾,则必反为害。凡湿热内蓄,小水不利,微热不甚而为泄 泻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厘清饮之类,加木通主之。若湿热稍甚,清浊不分而泄泻者, 宜四苓散加姜炒黄连,或合黄芩汤治之。若食多脉盛气壮而泄泻者,当从热治,宜黄芩汤加 黄连。若热在下焦,小水赤涩而泄泻者,宜大厘清饮,或合益元散。若湿热在脾,泄泻内热 而兼腹 痛者,宜香连丸。若颊赤身热,头痛咽疼,口疮烦躁而泄泻者,阳明火证也,宜泻黄散。若 湿热在脾,泻而兼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或《御药》大半夏汤加黄芩。若内热泄泻而兼气 虚者,四君子汤加芍药、黄连、木香。 一、发渴乃泄泻之常候,盖水泄于下,则津涸于上,故凡患泄泻者,必多口干口渴。但干 与渴不同,渴者欲饮,干者不欲饮,渴属阳而干属阴,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饮水者,此火证也。 有渴欲饮汤者,此非火也。有虽欲饮水而不能多者,有口虽欲凉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证也。 然则病渴者尚有阴阳之辨,而矧夫但干而不渴者,此实以水亏而然,若作火治,鲜不为害。故凡 有久泻津亡而作渴者,当审其非热而不可不壮其水也。 程氏曰∶泄泻须分寒热,寒者小便清,宜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然白术、茯苓非泄泻发 泡者不宜用,以其渗利故也。按此说可见治痘者,即渗利亦忌,顾可妄为消伐以残其气血津液乎? 陈氏曰∶凡泻频津耗则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难收靥。如身温腹胀,气促切牙,烦躁谵妄 者皆难治,缘谷食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与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异功散。 万氏曰∶疮未出而利者,邪并于里,实也,宜从清毒。疮已出而利者,邪达于表,里虚也, 宜治其虚。凡痘疮所忌,惟内虚泄泻,若温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证。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寒战切牙(四十四)

    属性:寒战者,阳中之气虚也,阳气虚则阴乘之,阳不胜阴,故寒栗而战也。切牙者阴中之气 虚也,阴气虚者肾元惫,骨气消索,故切齿而鸣也。总之,虚在气分,则无非阴盛阳虚之 病耳,非大加温补不可也。 《心鉴》云∶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切牙者,内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极也; 切牙者,血虚极也。气虚者,保元汤倍加肉桂以温阳分。血虚者,保元汤加芎、归以益 阴分。余常用六气煎,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无不应手而止。其有独寒战、独切牙者,亦一 体治之,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一、有寒邪在表,身体大热,脉紧数无汗,邪正相争而为战栗者,此即似疟之类,但散 其邪而战自止,宜柴葛桂枝汤之类主之。 一、痘疮灰白溃烂,泄泻而寒战切牙者,此纯阴无阳之证,宜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 味异功散亦可。 一、痘色干紫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大渴而寒战切牙者,此纯阳无阴,火极似水之证 也,宜双解散。 一、养浆结靥之时,有红紫 肿,大小便秘,烦渴喜水者,乃表里俱热之证,以疮痛而振摇 忍痛而切牙也。此非寒战切牙之属。如热甚而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加连翘、木通、金银花之 类主之。 一、筋惕肉 似战者,以经络血气为疮所耗,不能荣养肌肉,主持筋脉,故惕惕然肌肉 自跳, 然肌肉自动,本非寒战之证也,宜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陈氏曰∶切牙者,齿槁也,乃血气不荣,不可妄作热治。 一、寒战切牙而气喘谵妄,闷乱足冷者,非倒陷即倒靥也,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烦躁(四十五)

    属性:烦者,扰扰而烦,躁者,烦剧而躁,合言之,则烦躁皆热也,分言之则烦在阳分,躁在 阴分,烦浅而躁深也。《难知集》曰∶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痘疹烦躁,大非 所宜,若吐利厥逆,腹胀喘促,谵妄狂乱,昏不知人而烦躁者,谓之闷乱,乃不治之证。 一、痘疮以安静为贵,若忽然烦躁多哭,切须详审其故。如别无逆证而忽然若此,是必疮 痛而然,待脓成则痛止而烦亦止矣,不必治之。其或饮食寒热偶有所因而致然者,但当随 证调理之,则无不即安者。 一、痘疮烦躁兼喘者,火毒在肺也,宜人参白虎汤加栀子仁。 一、烦躁多惊者,火在心经也,宜导赤散加栀子、麦门冬,或七味安神丸。 一、痘毒未透,热伏于内而烦躁者,宜六味消毒饮,或兼万氏夺命丹。 一、热甚于内而烦渴热躁者,宜导赤散,或玄参地黄汤加木通、麦门冬,或万氏牛黄清心丸, 或四味消毒饮。 一、邪毒未解,热甚于表而烦躁者,宜柴胡麦门冬散,或羌活汤。 一、痘疮红紫干燥,壮热口渴,谵妄者,退火丹,或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用《良方》犀角地 黄汤。 一、阴虚假热,自利烦躁者,肝肾水亏也,轻则五阴煎,甚则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 异功散。 一、吐利不食而烦躁者,脾气虚也,轻则保元汤、温胃饮,甚则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 异功散。 一、疮密脓成,营血亏耗,心烦不得眠者,宜三阴煎加麦门冬。如有微火者,宜酸枣仁汤。 一、昼则烦躁,夜则安静。此阳邪盛于阳分也,宜人参白虎汤,或加栀子。如昼则安静, 夜则烦躁者,此阴中之阳虚也,宜三阴煎。如有火邪,亦可加栀子仁。 一、大便干结不通而烦躁腹胀者,四顺清凉饮、当归丸,甚则承气汤。若大便秘结,痘疮 陷伏而烦躁者,百祥丸或承气汤。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喘急(四十六)

    属性:喘与气促不同,喘者气粗而壅,壅而急,喘为肺邪有余也;促者气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续, 促为肺肾不足也。此二者一实一虚,反如冰炭,若或误治,无不死也,当详辨之。 一、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证,必咳嗽多痰,或鼻塞,或身有微热,或胸满不清,治当 疏散肺邪,宜六安煎,或二陈汤加苏叶主之。若寒邪外闭之甚者,仍宜加麻黄、北细辛之类。 若兼气血不足,而风寒在肺作喘者,惟金水六君煎为最。 一、痰因火动而为喘急者,当以清痰降火为主。若痰涎上壅者,先治其痰,宜抱龙丸、清 膈煎之类主之。 若火上刑肺,肺热叶举,大热大喘者,宜人参石膏汤。若微热作渴,肺燥液衰而喘者,宜人参 麦门冬散。若夏月热甚,火犯肺金而喘者,仲景竹叶石膏汤,或六味竹叶石膏汤。若火伏三焦, 肺胃大肠俱热,胸腹胀,大便秘结而喘者,前胡枳壳汤。 一、喘以气虚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泻而上喘者,必虚喘也。凡小儿喘息,觉在鼻尖 而气不长者,必虚喘也,此实气促,原非气喘。若见此证,急须速补脾肺,或救肾阴,轻则参 姜饮、六气煎,甚则六味回阳饮。若下为泄泻而上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功 煎,不可疑也。若大便不泻,而或为多汗,或为腹膨,或见痰饮、狂躁,但以阴虚水亏, 气短似喘,而脉气无神者,急宜贞元饮加人参煨姜之类主之。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剂而愈甚 者,此必虚证也,速宜改用温补如前诸法,犹有可救,迟则恐无及矣。 一、痘疹发喘,乃恶候也,若利止喘定者生,其有泻利不止,或加胀满,或为狂躁,或 痘毒入肺,口张息肩,目闭足冷而喘甚者,皆不治之证。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声音(四十七)

    属性:痘疮最要声音清亮,若卒有失音者,凶兆也。先哲云∶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其病轻。 疮未出而声先变者,气病也,其病甚。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凡此失音之证,大为 痘疮所忌,然亦有吉有凶,须当详辨治之。 一、风寒外袭皮毛,壅闭肺窍,或致咳嗽而偶为失音者,此惟外感之证,宜解散之, 以加减参苏饮,或六安煎加薄荷、桔梗主之。或待风寒解散,其声自出,此固无足虑也。 一、火邪上炎,肺金受制,气道壅闭而声不出者,宜导赤散合甘桔汤加炒牛蒡子主之,或 用甘桔清金散。 一、上焦阳虚而声音低小不出者,此心肺不足之病。盖心主血,肺主气,痘疮稠密则血 气俱损,故声不能出,宜六物煎加麦门冬,或导赤通气散主之。 一、下焦阴虚而声不出者,其病在肝肾。盖肾为声音之根,若证由肝肾而痘疮稠密,则 精血俱为耗竭,水亏则肺涸,故声不能出,速当滋阴益水以救其本,宜大补元煎、五福饮, 或十全大补汤之类,酌宜用之。 一、凡啼哭无声而但见泪出,语言无声而但见口动者,此皆毒瓦斯归肾而内败也。或声 哑如破如梗者,此咽喉溃烂也,皆难治之证。 一、痘后余毒失音,其证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毒瓦斯不净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 花粉。一以肾气虚不能上达而声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汤加麦门冬、白茯苓。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惊搐(四十八)

    属性:惊者,忽然惊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其证多由风热。盖心主火 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惊痘之火,内生于心,心移热于肝,风火相搏,故发惊搐。然未出之 先发惊搐者多吉,既出之后发惊搐者多凶。何也?盖痘毒将散而溪谷开张,窍理疏解,因致牵 引伸缩,得疏散达之气,痘出而惊自止,则其内毒无留于此可见,故俗名惊痘,最为吉也。若 既出之后,则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见惊搐,则是外毒已出而内毒犹然未尽,此其毒盛莫测, 乃可畏也。故凡发惊搐者,必随发随止者为吉,不必治也。苦连发不已,此毒伏于心肝二 脏,速宜随证治之,不得误以为吉证。 一、治惊搐之法,最当察其虚实,酌其微甚。如果有风热实邪,庶可解毒清火,但 得稍见清楚,盒饭培养心脾以防虚败之患。若止见微邪,则但当以调和气血为主。 一、惊搐证由风热相搏,故治宜平肝利小便。盖平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 惊自愈矣。若过用寒凉,则气敛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一、心脾阳气虚寒则神怯而易为惊搐,六气煎加枣仁、朱砂。 一、心脾血虚而惊搐者,七福饮、养心汤。 一、肝胆气虚,多恐畏而惊搐者,茯神汤。 一、心血虚,睡中惊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毒丸。 一、心虚火盛,多热躁而惊搐者,宁神汤、酸枣仁汤。 一、痘既出,其色红紫而烦渴惊搐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烦热之甚而大便干涩 者,多由阳明之火,人参石膏汤加朱砂。 一、心火独盛而烦热惊搐者,朱砂安神丸,或七味安神丸。 一、心火盛,小水不利而惊搐者,导赤散加黄连、朱砂,或合朱砂益元散。 一、痰涎壅盛,气急胸满而惊搐者,抱龙丸、清膈煎,或梅花饮、琥珀散。此宜暂用以 开痰涎,但得痰气稍清,即当酌虚实以调理血气。 一、肝胆实热,大便秘结而烦躁惊搐者,泻青丸,或七味龙胆泻肝汤。 一、血热见血而惊搐者,《局方》犀角地黄汤。热甚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热甚 而大便秘结者,《拔萃》犀角地黄汤。 一、风寒外感,心脾阳虚而微热不退,或咳嗽恶寒而惊搐者,惺惺散。若虚在阴分, 汗不能出,身热不退而惊搐者,柴归饮。若外有风邪,内有热邪,表里俱热而惊搐者,生犀散。 一、风寒外感,身热无汗,但有表邪,别无虚证而惊搐者,败毒散或苏葛汤。寒邪闭甚 者,红棉散。然此皆表散之剂,若兼虚邪,不得单用此类。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昏睡(四十九)

    属性:凡痘疮将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其痘必重,当察其脉证虚实,预为治之。若痘后喜睡, 此毒瓦斯已解,元气将复,故邪退而神安,乃否极泰来之象,不须服药妄治。如见寂然气虚, 但以调元汤、保元汤、六物煎之类,察其寒热,渐以调之,自然平复,不可妄行消耗,致伤 其神,反必害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腰痛(五十)

    属性:经曰∶腰者肾之府。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之脉,夹脊络肾,而痘疮之毒, 多出于肾,循足太阳膀胱散行诸经,乃邪之由里传表也。如初见热而腰即痛,或日以渐甚者, 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而毒有不能达也,急宜解毒,以泄少阴之邪,以通太阳之经,务令邪 气不得深入,则痘虽稠密,亦可愈也。若不速治,则邪必日陷而表里俱甚,营卫之脉不行, 脏腑之气皆绝,或为痒 ,成为黑陷,终莫能救矣。 一、凡痘毒自阴传阳,自里传外者为顺,自上传下,自外传里者为逆。若毒由太阳传入少 阴,则毒陷而不升,伏于骨髓之中,不能外达,所以腰痛。大凡疮疹之毒,归肾则死。故但见 腰痛,急宜治疗,若毒陷不起,即宜发散解毒,令其复出太阳而达乎阳道,斯无害也,宜人参 败毒散,或五积散主之。若肾气虚陷,不能传送外达者,必用理阴煎加细辛、官桂、杜仲、 独活之类主之。 一、治发热便见腰痛者,以热麻油按痛处揉之可止,仍急服前药之类。如小水不利者,宜 五苓散;如火毒内盛而小水不利者,宜四苓散加栀子、木通。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腹痛(五十一)

    属性:治腹痛证当以可按拒按,及宜饱宜饥,辨其虚实,不得谓痛无补法,而悉行消伐也。又 当因脉因证,辨其寒热,不得妄用寒凉也。大都寒滞者十居八九,热郁者间或有之,若虚不知 补而寒因寒用,则害莫甚矣。 一、初见发热,痘疮未出,别无寒滞食滞而腹满腹痛者,此必起发不透,痘毒内攻而然, 宜解表疏里,以化毒汤加紫苏、浓朴之类主之,或五积散加木香亦可。若大便不远,腹胀而 作痛者,桂枝大黄汤酌宜用之。 一、寒气犯胃,或食生冷而呕恶吐泻,腹无服满而但有疼痛者,温胃饮、理中汤加肉桂、 木香,或小建中汤,随宜用之。若胃气虚寒作痛而喜按者,黄 建中汤。 一、寒犯中焦,气滞作胀,而腹痛或泄泻者,和胃饮,或抑扶煎加丁香、木香,或陈氏十 一味木香散。 一、脾肾虚寒,下腹作痛,泻利不止者,胃关煎。 一、误饮冷水凉茶,寒湿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五苓散或加木香,或用小建中汤。 一、饮食停滞,中满作痛者,大、小和中饮,或保和丸加木香、砂仁。若大便不通而痛 甚者,赤金豆或承气汤利之。 一、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燥粪留滞而腹痛者,当归丸,或用猪胆导法。 一、湿热下利,烦热大渴,小水热涩而腹痛者,大、小厘清饮,或黄芩汤加木香、青皮、 砂仁。 一、火毒内攻,谵妄狂乱而烦热腹痛者,退火丹,或朱砂益元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腹胀(五十二)

    属性:痘疮腹胀之证,其要有二∶一以脾胃受伤,一以邪气陷伏。盖痘疮将发,毒由内生, 其证无不发热或见微渴,此其常也。当此之时,只宜温平和解,或兼托散,怃抑遏,无穷追, 无残及元气,惟贵轻扬善导,但令毒透肌表,则苗秀而实,无不善矣。设不知此,而见热即退热, 见毒即攻毒,则未有妄用寒凉而不伤胃气者,未有但知攻毒而不伤元气者。胃气伤则营运无力 而脾寒,所以作胀,元气伤则托送无力而毒陷,所以作胀。虽作胀之由,犹不止此,然惟此最 多,而人多不能察也。诸未尽者,俱详如下。 一、误服凉药或过食生冷而作胀者,其人必不能食,或大小便利,或腹中雷鸣,此皆脾胃 中寒之证,速宜温中以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胀自消矣,宜益黄散加姜制浓朴,或人参胃爱散 加干姜。若胃寒兼虚,疮白神倦,或气促发厥者,惟温胃饮及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俱为要药。 若寒在脾肾,下焦不化而作胀者,非理阴煎不可。 一、中气本虚,或过用消伐,以致元气无力,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胀者,宜十宣散, 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一、痘毒陷伏于里者,必有热证相杂,如烦躁干渴,大小便秘而作胀者,此只宜温平快气兼 托之剂,当用紫草饮子。 一、寒邪外闭肌腠,身热无汗,或气喘鼻塞,则痘毒不能外达而陷伏腹胀者,宜五积散, 或加减参苏饮。 一、饮食过伤,偶为停滞而腹胀者,此不过一时之滞,食去则胀消,宜大和中饮,或合二妙 散、神香散。 一、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或大便泄泻,或利脓血者,皆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厥逆(五十三)

    属性:厥逆者,四肢不温,或甚至于冷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常宜和暖,若至厥逆,则其阳虚 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阳气衰也。足心冷者,乃阴邪胜也。其有疮头焦黑,烦渴闷顿,大 便热结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火极似水,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又有疮本灰白,大便不结 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阳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头常欲凉,足常欲温,若头温足冷者多不 治,故厥逆为疮家恶候。 一、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气煎,或六物煎加姜、桂温之,以防虚寒之变。 一、痘疹泻利,气虚而逆者,胃关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痘疮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伤脾胃,脾胃气虚则为厥逆,宜六气煎、 六物煎加姜、桂主之,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 一、痘疮起胀之时,手足厥逆,此阳气欲绝之候,必其自利或呕吐,脉见沉细微弱,或 浮大而虚,速宜温补元阳,轻则六气煎加肉桂,甚则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功煎。服药后手足 和暖者生,厥不止者死。 一、热毒内甚而厥者,必有烦热便秘,胀满脉滑等证,宜四顺清凉饮,或承气汤。 一、痘后厥逆者,此其气血已虚,脾胃已困,无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六物煎 加附、桂之类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发渴(五十四)

    属性:痘疹发渴者,里热也。以火起于内,销烁真阴,所以发渴。又其津液外泄,化马脓浆, 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此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 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类,轻以与之,恐脾 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干渴,论在泄泻条中,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内耗,微热微渴而喜汤者,宜七味白术散,或五福饮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脾肺多热,渴而喜冷者,宜人参麦门冬散,或生脉散。 一、痘疮多热多躁,口燥咽干,大渴引饮,喜冷能食,或大便干结者,此热在肺胃二经, 宜人参白虎汤,甚者再加黄连。若痘后热渴者,此余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一、痘疮自利不止,肾阴亏损而作渴者,病作少阴,速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大便秘结,腹满烦热,内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顺清凉饮。 一、痘疮发热时,便见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肾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 ,苡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痘疮初发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观之,可见治 渴者,必不可不滋肾水。 薛氏曰∶凡渴欲饮水者,当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虽欲水而不多饮,当用七味白术散; 若系实热,索水喜饮者,当以犀角磨水服,其后亦无余毒之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失血(五十五)

    属性: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外溢则衄血,血内溢则便血。疮疹之火由内而发, 毒不能 达,则燔灼经络而迫血妄行,血随火动,从上而出,则为衄为吐,从下而出,则为便为溺, 阴阳俱伤,则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从鼻出者,则有阳明外达之意,尚可望生,若从他处, 则总属阴分而火毒内陷,乃悉为危证。 一、痘疹发热见血者,多属火证。若衄血者,宜玄参地黄汤,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 饮之。衄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厘清饮,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见血者,宜四顺清凉饮。 一、痘疮已出未出之间,凡诸血证,俱宜用犀角地黄汤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后,可进调元 汤加木通。 一、痘疮十日之后,忽脓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为胃烂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发泡(五十六)

    属性:痘疮发泡亦与黑陷相类,虽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气留结,毒则一也。或 发水泡,或发血泡,或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证,十无一生。然亦有似泡而实非者,不可不辨。或 其人身上原有破伤,或疮疖未痊,或虽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则疮瘢四围痘必簇,此 物从其类之理也。因疮作泡,则其腐败皮肉,气色本异,宜与完肤有别,不得即认为紫黑泡也。 至若治泡之法,先以针刺破,吮去恶血,后用胭脂汁涂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疮极易作痒, 起发之后,宜常用茵陈熏法熏之,勿令抓伤。若不慎之,则反复灌烂,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 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溃烂(五十七)

    属性:痘疮脓熟或微有溃烂者,亦常候也。惟于未成脓之先即有溃者,此名斑烂;有当靥不靥而 身多破烂不收者,此名溃烂。良由未出之先,当发散而不发散,则热毒内藏,必溃烂而兼喘 促闷乱,或不当发散而误发散,则 表虚毒滥亦致遍身溃烂,此皆不善表之故也。又有阳毒内炽,火盛脉实,便结喜冷而失于清利, 以致阳明蓄热,肌肉溃烂者,此不善解毒之故也。故治此之怯,表热者仍宜清理火邪,表虚者 即宜补养营卫。且脾主肌肉,尤宜调脾进食,务令大便得,所以生肌解毒。但解毒不至于过冷, 调养不至于太热,必得中和,方为良法。 一、表虚不收者,必其卫气不足,别无热证,宜十全大补汤之类,或去肉桂,加防风、荆 芥穗,多服自愈。 一、火盛胃热溃烂者,宜大连翘饮之类;若大便秘者,以猪胆导之。 一、痘疮或发表太过,或清解过当,以致表里俱虚,阳气不守,则内为泄泻,外为溃烂, 急当救里,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溃烂脓水淋漓者,以败草散,或荞麦散衬之。若斑烂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 敷之。 一、痘疮衣以浓绵,围以浓被,或向火偎抱,或任其饮酒,未七日而靥,日期未足, 其收太急,以致自面至腰溃烂平 不作痂者,盖此非正靥,乃倒靥也,急宜解去衣被,勿近火, 勿饮酒。因立一方,用黄 、白芷以排脓,防风、蝉蜕以疏表,青皮、桔梗以和中,牛蒡子、甘 草以解毒。服后溃疮复胀,则中外毒瓦斯俱得无留,而渐可收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多汗(五十八)

    属性:痘疹自汗者,以阴中之火自里及表,达于卫气,故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流行, 故多自汗,但得痘疹身常潮润,实为美证。此乃阴阳气和,血脉通畅,盖热随汗减,毒随汗散, 邪不能留,则易出易解,虽见热甚,而汗出之后身必清凉,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 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过多,则阳气泄而卫气弱,恐致难救难靥,或为痒 寒战之患, 此则速宜固表以敛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热反甚者,此邪热在表,阴为阳扰之患,速宜清 火解毒,阳邪退而汗自敛也。若汗出如油,或发润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脱之证,不可治。 一、别无邪热,但以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调元汤倍加黄 ,或白术散。 一、脾虚于中,卫虚于外,肌肉无主,别无他证而汗不敛者,人参建中汤。 一、心气虚,神怯多惊而汗不固者,团参散。 一、或吐或泻,气脱于中,阳脱于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饮加炮姜、枣仁。甚至手足 厥冷,或呕恶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参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迟则恐致不救。 一、阴中火盛,或身有大热而汗多不收者,当归六黄汤。 一、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阳入阴中,而阴不能静也,当归六黄汤。 一、阳明热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热烦渴,或二便热涩而汗不收者,人参白虎汤,或 加黄连。 一、收靥痂脱之后,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或调止汗散,或以滑 石粉扑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夹疹(五十九)

    属性:痘疮止宜单出,若与疹并出者,谓之夹疹。盖痘、疹之发,皆有时气,而二者并见,其毒必 甚。《心鉴》曰∶夹疹者,即痘之两感证也,大为不顺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名为麻 夹痘,其证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证则凶。急宜以辛凉 之剂解散为先,而托里次之。但得疹毒渐消,痘见垒落者,乃为可治。若痘疹相杂,毒不少 减者,必危无疑。 一、治夹疹之法,先当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轻热微者,但当以痘为主,痘获吉而 疹无虑也。若疹多热甚者,即当急解疹毒,务令疹散而后痘可保也。 一、痘疮初出,内有细密如蚕子者,即夹疹证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为主。如表 邪不解,外热甚,内火不甚而夹疹者,宜疏邪饮、升麻葛根汤、荆防败毒散,或十味羌活散。 如表里俱热,毒盛而夹疹者,柴葛 煎、解毒防风汤、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内热毒盛而夹疹者,六味消毒饮,或合黄连解毒汤。如阳明火盛,多热 多渴,或烦躁而夹疹者,白虎汤、化斑汤,或葛根麦门冬散。 以上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后随证调。 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一、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虽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气血重伤,终难为力。凡遇此者, 惟当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为主,庶克有济。 一、收靥后复出疹者,此余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夹斑(六十)

    属性:痘疹夹斑与夹疹不同,盖疹则细碎有形,斑则成片无形也。凡痘疮初出,有片片红肿如绵 纹者,有红晕与地皮相平而全无兴起之意者,是皆夹斑证也。斑以热毒郁于血分,而浮于肌肉 之间,乃足阳明胃经所主,或以寒邪陷入阳明,郁而成热者,亦致发斑,俱宜凉血解毒,但使 斑退而痘见者吉,否则皮肤斑烂,疮易搔痒,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斑成块,其肉浮肿结 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其,疮未成就,此必先溃,不可治也。 一、治斑之法,大抵斑在起发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脓之后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红者, 其治亦同。 一、痘出夹斑轻者,只以升麻葛根汤加石膏、玄参,甚者宜人参白虎汤合六味消毒饮。 一、风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夹斑者,宜荆防败毒散,或加石膏、玄参。 一、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结者,宜四顺清凉饮利之。斑既已退,即宜用四君子之类以固 其脾,庶可免其内陷。 程氏曰∶凡治夹斑,急宜凉血解毒,以羌活散加酒炒芍药、紫草、红花、蝉蜕、木通、 官桂、糯米,连进数服。斑退后,以保元汤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泻。如 痘中夹疹,治亦同此,如稍迟则恐变成黑斑,为难治矣。 一、痘疮结痂之后而见斑者,此余毒煎熬血分,必致溃烂,宜黄连解毒汤加当归、芍药、 黄芩、石膏,甚则大连翘饮。若热毒熏蒸于内,大便脓血臭秽而见斑者,此胃烂之证,不可治。 一、发斑溃烂者,以救苦灭瘢散敷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昼夜啼哭(六十一)

    属性:凡小儿出痘而昼夜啼哭者,当辨其虚实表里而治之。其有内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 此毒瓦斯不解之使然也。有阳邪火盛,红赤 突而啼哭者,此痘盘疼痛之使然也。有心肾本虚,邪 热乘阴而啼哭者,此或以神志不摄,或以烦热不宁之使然也。有饮食不节,或偶停滞而啼哭者, 此胃气不和,腹痛腹胀之使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则内未出者表之托之,外未散者 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热,神之虚者养其阴。若痘毒本微而无故啼哭者,多由饮食内伤,或二便 秘结,此或去其停滞,或通其壅闭,务令表里和畅,营卫通行,则神魂安泰,而痘无不善矣。 或谓啼哭非痰即热,而不究其本,则失之远矣。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大小便闭(六十二)

    属性: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长,大便欲其润而实,则邪气不伏,正气不病。若小便利者,大便必实, 虽二三日不更衣者无碍也。若小便少则病必进,小便秘则病必甚,以火盛故也。但初热时,大 便不宜太实,若二三日不行,宜微润之,不然恐肠胃不通,则营卫不行,而疮出转密。惟起发 之后,大便却宜坚实,若太实而四五日不行,恐热甚难靥,亦宜微利之。 一、痘疹小水不利而热微者,宜导赤散;热甚而小水不利者,宜八正散。 一、痘疹发热时,大便秘结不行而内外俱热,有不得不通以疏其毒者,轻则柴胡饮子,甚则三 黄丸,再甚则承气汤。 一、自起发后以至收靥,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或虚弱不可通利者,只宜用猪胆导法, 或以酱瓜一条如指许导之即出,切不可轻用利药。 一、大小便俱不通而内热甚者,八正散或通关散,酌宜用之。 一、热毒内盛而痘疮干黑倒陷,烦躁便结者,百祥丸或承气汤。然宜慎用,毋轻易也。 一、痘后余热不尽,内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导赤散或五苓散。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 陈氏曰∶凡痘疮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煮熟,切如豆粒与食之,令脏腑 滋润,亦使疮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药,以致元气内虚,多伤儿也。 薛氏曰∶前证若因热毒内蕴,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咽喉作 痛,并宜用之。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目证(六十三)

    属性:目虽肝之窍,而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其赤脉属心,瞳子属肾,白珠属肺, 黑珠属肝,裹约属脾。又太阳为上网,阳明为下网,少阴循外 ,太阳出内 ,此其部分各 有所主,故可因证以察其本也。然痘疮之病目而为障为翳者,多由火炎于内而热以生风,风 热散于诸经,因多红赤肿痛之患。故治此者,亦当察其所属而因证以调之也。 一、戴眼证,凡痘疮灌脓之后,或大汗大泻之后,多有目睛上吊,或露白者,谓之戴眼。 此精气为脓血汗液所耗,乃太阳少阴真阴亏竭大虚之证。盖太阳为上网,血枯则筋急,所以上吊 也,速宜大补气血,以六物煎、六气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有以此为风热而散之解 之者,是皆速其死也。若七日以前见此者多不治,或无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一、痘疮目赤肿痛翳障等证,无不谓之风热,故古方亦多用清火散风等剂。夫痘疮之火由中 生,目为肝窍,肝主风木而病在目,故云风热,实以风生于火由内热也。所以凡治目赤目 痛者,不必治风,但治其火,火去则风自息矣。何也?盖内生之风与外感之风不同,外感 之风,升之散之则解散而去,内生之风而再加升散,则火愈炽而热愈高矣。常见治目多难救而 寒凉反以伤脾者,正以升降相杂,而用药有不精耳。经曰∶高者抑之,果 何谓乎。今如古方之治火眼,凡用洗肝散,及洗肝明目散、芍药清肝散之类,总不如《良方》 龙胆泻肝汤,而《良方》泻肝汤又不如加味龙胆泻肝汤之为得宜也。 一、痘疮眼中流浪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解之,以加味龙胆泻肝汤或抽 薪饮,加木贼、蝉蜕之类主之;若大便结闭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黄。 一、痘疮入眼肿痛,或痘后生翳膜者,宜蒺藜散、蝉菊散,或通神散,外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疮目病,热少风多而昏暗涩痛,眵泪羞明翳障者,宜密蒙花散,亦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后眼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内火不清而阳光烁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 一、痘后眼皮风毒赤烂,或痛或痒,燥涩羞明多眵泪者,秦皮散洗之。 一、痘疮靥后,精血俱耗,而眼涩羞明,光短倦开,或生翳障者,宜四物汤,甚者六 物煎加木贼、蝉蜕、白蒺藜。 一、痘斑入眼,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当自去,惟在黑珠上宜治之,当清肝火。 一、凡病目热者,最宜忌酒及椒、姜、牛、羊、鸡、鹅、鸭一应热物,并鸡鹅鸭蛋皆 不可用,以防连绵不愈之患。 一、痘疮热毒伤目,凡必用之药,如生地、芍药、麦门冬、山栀、玄参、草决明、连翘、 黄芩、黄运,肝热者龙胆草,阳明实热者石膏、石斛,肾火盛者黄柏、知母,三阴俱热者地骨皮, 火浮不降者木通、泽泻,翳障不去者木贼草、蝉蜕、白蒺藜,气虚者人参、黄 ,血虚者当归、 熟地。但火炎于上者不宜升,阴虚于下者不宜泄,是皆治眼之大法。 一、痘疮护眼法,宜钱氏黄柏膏为佳,从耳前眼皮上下颧面间,日涂三四次,可以护 眼稀痘。 一、用点药者,凡目中生痘,或食发物,或热毒太盛,上蒸目窍,以致热毒或生翳障, 切不可妄用一切点药。盖其非毒即冷,必致寒热相激,反以为害。惟余之金露散乃为相宜, 可间用之以解热毒之急。 徐氏曰∶痘之毒瓦斯自里达表,故有目病,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热,解毒不至寒, 但得血活毒散,则目疾自愈。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痘痈痘毒(六十四)

    属性:(又痘母,见前怪痘形证) 痘发痈毒者,亦名痘母。经曰∶痘前发母者凶,痘后发母者半吉半凶,大都毒发不透, 必发痈疽,故蕴结于经络之间。然其壅结也犹无足虑,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 则乃为可虑。然散之之法,当知要领,其在虚实之辨而已。如痘痈之有大毒者,不得不为解 毒,有大热者,不得不为清火,俟火毒略清,盒饭调理脾气。其有外虽见热而内本不足者, 则当专用托法,务令元气完固,饮食不减,则毒无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强弱,而但 知攻毒清火,则无不伤脾,多致饮食日减,营气日削,脓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变百出矣。 所以痘疮始末,皆当以脾气为主,苟不知此,则未有中气虚败而痘能保全者。 一、痘痈初起,壅盛疼痛,元气无损,饮食如常者,宜先用连翘归尾煎,或仙方活命饮 以解其毒,俟毒瓦斯稍平,即当用四君、归、 之类,以补托元气。 一、凡用托里之剂,如痈毒内无大热,亦无便闭烦渴等证,或素非强盛之质,或以阴 毒深陷,形不 突,不红肿,不化脓,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内,俱速宜用托里之药,以六 气煎加金银花、甘草节、防风、荆芥、白芷、穿山甲、牛蒡子之类,如阳气不足者,仍可加 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里消毒散俱可酌用。 一、凡内热晡热而饮食少思者,多属脾胃不足,血气虚弱,宜六气煎或温胃饮,加金银 花、白芷。若痈毒色白而作痒者,气虚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痒者,血虚血热也,宜四 物汤加丹皮、白芷。若肿而不溃者,血气虚也,托里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溃而不收者,脾 气虚也,宜六气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一、凡饮食如常而内外俱热,痈毒肿痛,或烦渴,或大小便俱热涩者,宜大连翘饮,或 仙方活命饮,可间 用之。若饮食如常,内热作痛,或兼口舌生疮者,宜间用射干鼠粘子汤。 一、痘毒发痈,有结硬实热难解者,宜排毒散。 一、痘后发痈疖者,乃痘中未尽之毒,留于经铬肢节而为痈肿也,或解毒,或清火,各有 所宜。凡欲表里兼解者,宜柴胡麦门冬散;欲润肠解毒者,宜消毒散及四顺清凉饮;欲凉血解 毒者,宜犀鱼地黄汤;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连翘饮。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疳蚀疮(六十五)

    属性:陈氏曰∶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所搏,则津液涩 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 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 儿丸,及人参白术散,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 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不足之证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疳蚀出血者,难治。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痘药正品(六十六)

    属性:\x人参\x 益元气,生精血,复元神,补五脏。凡痘疮表散、起胀、灌浆、收靥,始终皆赖之。 \x黄 \x 固腠理,补元气,内托陷下皆用之。 \x当归\x 生血、养血,活血止血,痘疮赖以调血,凡虚者能补,滞者能行。欲其升散,当 佐以川芎;欲其敛附,当佐以芍药。 \x熟地黄\x 痘疹之病,形质之病也,形质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浓之味, 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浓之药。凡痘疮起发灌浆收敛之用,以参 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 柴则能发散,得桂、附则能回阳,得参、 则入气分,得归、芍则入血分。今见痘家、伤寒家 多不用此,岂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物汤为何物耶? \x生地黄\x 凉血,行血,养血,治痘疮血热血燥,凡吐血衄血,痘疮红紫,及解毒药中皆 宜用之。 \x芍药\x 可升可降,能清能敛,治痘疮血散不归,赖以收之使附气分。能泻肝脾之火,故 止腹之热痛,亦能止汗。 \x川芎\x 能升能散,能引清气上行头角,以起头面之痘;能佐参、 以行阳分而解肌表之邪, 此可为引导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气虚者当避之。 \x白术\x 健脾利水,燥湿温中。能补气故能发痘,能固脾故能止泻。 \x甘草\x 味甘平,得土气之正,故能补中和中而兼达四脏,佐理阴阳。惟其甘和而润,故能 解刚暴之毒,泻枯涸之火。 \x麦门冬\x 生津止渴,清肺滋阴,除烦热,解燥毒。痘疹阴虚而多火者宜之。 \x糯米\x 善滋脾胃,益中气,助血生浆,能制痘毒,不能内攻。 \x扁豆\x 健脾和中,养胃止呕。 \x柴胡\x 发散热邪,泻肝胆之火,解肌开表,退往来寒热。 \x升麻\x 升阳气,达肌表,散风寒,善走阳明。 \x防风\x 散风热,解表邪,举陷气,佐黄 能托里祛毒。 \x干葛\x 解肌清热,凉散表邪,故能止渴。 \x荆芥穗\x 解风热,消疮毒,利肌表,退肿清咽,亦散头目之风邪。 \x白芷散\x 风邪,逐寒湿,止头疼,除搔痒,化痈毒,善走阳明,故能起头面之痘,亦托 肌肉之脓。 \x麻黄\x 阴寒沉滞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药,而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x薄荷\x 散风热,清头目,能利咽喉,亦能解毒。 \x羌活散\x 肌表之毒风,利筋骨,走经铬,故能止周身之痛。 \x官桂\x 味甘辛,能养营解表,性温热,能暖血行经。凡痘疮营卫不充而见寒滞者,必用 此以导达血气,且善行参、 、熟地之功。 \x附子\x 脾肾虚寒,元阳大亏,凡泄泻呕吐不能止,寒战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x生姜\x 辟恶气,散寒气,温中气,开脾胃,止呕吐之要药。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则炮干 姜尤胜。 \x陈皮\x 和脾胃,达阴阳,开痰行气,和胃消胀,可降可升。 \x山楂\x 消食快胃,解利宿滞,开导六腑,无辛香之耗,故可为参、术之导引。 \x木香\x 调诸气,和胃行滞止泻,除胸腹痛,亦能温中。若气虚烦热者不宜轻用。 \x丁香\x 暖胃逐寒,顺气止呕,且除腹痛寒滞者不可少也。 \x肉豆蔻\x 固肠温中,行滞止泻,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x茯苓\x 利水益脾去湿热,故能止泻除烦以通津液。 \x泽泻\x 利水下行,能去湿热以消肿,亦导诸药以降火。 \x木通\x 大利小水,善泄心与小肠之火,能使痘疮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凡内热毒盛者宜 之,若热退中虚者不可概用。 \x桔梗\x 性味轻浮,能载药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痹。 \x鼠粘子\x 性味清凉,能润肺散气,利咽退肿,欲解痘疹热毒,此不可缺。 \x紫草\x 味苦性寒,能凉血活血,制热邪,解痘毒,滑利大便。程氏曰∶大抵凡下紫草, 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 冷性,庶不损胃气而致泄泻,惟大热便秘者不必糯米也。 \x蝉蜕\x 散风清热疏邪气,故能解痘疮之毒风。 \x僵蚕\x 散风消痰解毒,尤利咽喉。 \x穿山甲\x 性窜而利,善通经脉,直达病所。凡痘有毒盛而郁遏不能出者,宜此达之, 然必藉血气诸药为之主,而以此为佐引则可。 \x犀角\x 解心火及肝脾之火,凡痘中血热吐衄,及焦黑惊搐,烦躁不宁等证,皆可用之以解 热毒。 \x蜂蜜\x 益脾生津润燥,可结痂亦可落痂。 \x朱砂\x 镇心气,除热毒,坠痰涎,安惊悸,定神魂,凡心经痘毒,及痰火上壅有余之证, 皆宜用之。 \x琥珀\x 安神定志,利水镇惊。 \x玄参\x 能解血中之热,清游火,滋肝肺,除痘疹之热毒。 \x黄连\x 解诸热毒,泻心肝大肠之火。 \x滑石\x 甘凉下降,利水道,清解六阳之烦热。 \x石膏\x 清肃大寒,善降阳明之火,凡属阳明实热,而为头痛目肿,口疮咽痛,身热烦渴, 狂躁便结者,非此不能解。 \x连翘\x 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痈疡之毒。 \x栀子\x 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从小便中出。 \x龙胆草\x 性寒而降,大清肝肾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下清足膝之热肿。 \x黄芩\x 性味轻浮,能清肺金大肠之火。 \x大黄\x 通壅滞,逐瘀血,退热攻坚,非有大实证,则不可轻用。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痘家药忌(六十七)

    属性:人参、黄 ,皆补气助阳之剂,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红紫壮实者,用之则愈热而毒愈 炽,红紫者转为枯黑,反甚矣。 白术能燥湿,专补气分,亦能闭气,多用则润,气不行,痘难成浆,助阳生火,亦难收敛。 茯苓、猪苓、泽泻渗泄燥湿,能令水气下行,多服则津液耗散,凡阴虚于下而精血不足者当 避之。 川芎性升气散,凡气虚者不宜多用,火浮于上而头痛浮肿者忌之。 生地性寒,肠胃虚寒者慎之。 升麻提气上冲,凡下虚上实,气壅烦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润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窍,多服成泄泻,脾气虚者忌之。 鼠粘子通肌滑窍,多服恐内损中气,外致表虚。 蝉蜕能开肌窍,多服恐泄元气以致表虚。 麻黄开窍,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虚气脱。 干葛,性凉解肌,多用恐致表虚。 枳壳,下气宽肠,多用则损中气。 山楂,散血解结,多则伤血陷气。 砂仁,散气动气,气虚者不宜用。 乌梅,酸敛,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穿山甲,锐性有余,补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为之帅,则无异追穷寇而出孤 注,能善其终者鲜矣。 人牙,性烈,发表太过,若妄用之,则内动中气,外增溃烂。 诃子、龙骨、枯矾皆能阻塞肌窍,欲通利者宜避之。 大黄,耗削力雄,血气中虚者不可轻用。 黄连,大苦大寒,原非浓肠之物,泄泻无火者大忌之。 山栀、黄芩、黄柏、石膏、龙胆草、滑石、远翘、前胡、天花粉之类,皆大寒之物, 非有实火热毒者,不得妄行滥用。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性皆温热,凡烦热、紫黑、便结、毒盛者,皆不可轻用。 栝蒌仁开结陷气滑肠,凡虚痰虚火及中气不足,而为喘促胀满,大便不实者,皆大忌之。 桑虫,亦名桑蚕,不知创自何人,用以发痘,今浴医以为奇品,竞相传用。余尝遍考本草、 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 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 矧以湿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 覆,后可鉴矣。其奈蒙蒙者,率犹长夜之不醒何?盖其但见痘之死,总未知败在虫毒也。余 欲呼之,用斯代柝,而并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目录>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篇名>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属性:保元汤(痘一) 调元汤(痘二)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调中汤(小三) 五福饮(新补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 养中煎(新热四) 七福饮(新补七)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温胃饮(新热五) 三阴煎(新补十一) 九味异功煎(新因二二) 胃关煎(新热九) 五阴煎(新补十三)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佐关煎(新热十) 理中汤(热一) 七味白术散(小七) 六气煎(新因二一) 理阴煎(新热三) 人参白术散(小七) 六物煎(新因二十) 四君子汤(补一)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 四物汤(补八) 六君子汤(补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六味丸(补百二十)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 贞元饮(新补十九) 小建中汤(补二二) 黄 建中汤(补二七) 生脉散(补五六) 大补元煎(新补一) 人参麦门冬散(痘二三) 胃爱散(痘十九) 酸枣仁汤(补八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团参散(小十) 大和中饮(新和七)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 参姜饮(新热八) 小和中饮(新和八)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益黄散(和十九) 大厘清饮(新寒五) 加减参苏饮(痘三四) 养心汤(小五九) 小分中饮(新和十) 升麻葛根汤(痘二六) 宁神汤(小五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葛桂枝汤(痘三六) 茯神汤(小六十) 柴胡饮子(痘四二)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止汗散(小十一) 大连翘饮(寒七八) 葛根麦门冬散(痘一四一) 抑扶煎(新热十一) 紫草饮子(痘六七) 解毒防风汤(痘五六) 苏葛汤(痘二七) 大芜荑汤(痘五六) 前胡枳壳散(痘九四) 柴葛煎(新因十八) 肉豆蔻丸(小五六) 仙方活命饮(外一) 五积散(散三九) 疏邪饮(新因十六) 连翘归尾煎(新因三二) 柴归饮(新因十五) 败毒散(散三六) 荆防败毒散(痘三一) 双解散(痘四一) 羌活散(痘三八) 十味羌活散(痘三八) 二陈汤(和一) 羌活汤(痘四十) 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 橘皮汤(痘九二) 白虎汤(寒二) 人参白虎汤(寒三) 惺惺散(小二三) 化斑汤(寒三) 人参石膏汤(寒三) 十宣散(痘十四) 化毒汤(痘五七) 黄连解毒汤(寒一) 和胃饮(新和五) 排毒散(痘九八) 葛根解毒汤(痘五三) 六安煎(新和二) 消毒散(痘四七) 托里消毒散(痘六) 清膈煎(新寒九) 抽薪饮(新寒三) 四味消毒饮(痘四八) 黄芩汤(寒百五) 退火丹(痘八四) 六味消毒散(痘四九) 生犀散(小二八) 益元散(寒百十二) 玄参地黄汤(痘八六) 二妙散(寒一三四) 天水散(寒百十二)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泻黄散(寒五七) 导赤散(寒一二二) 导赤通气散(痘八八) 二仙散(痘二十) 神香散(新和二十) 五苓散(和八二) 射干鼠粘子汤(痘七七) 五德丸(新热十八) 四苓散(和一八七) 《御药》大半夏汤(和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八正散(寒百十五) 九味芦荟丸(小百十五) 抱龙丸(小八五) 甘桔汤(因一七五) 甘桔清金散(痘八九) 百祥丸(痘九六) 承气汤(攻一)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万氏夺命丹(痘八二) 赤金豆(新攻二) 桂枝大黄汤(痘四三) 琥珀散(小八一) 三黄丸(攻六八) 《良方》龙胆泻肝汤(寒六二) 梅花饮(小八三) 香连丸(寒百十三) 加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 泻青丸(寒一五一) 当归丸(痘九五) 七味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通关散(痘八五) 洗胆散(痘百七) 洗肝明目散(痘百六) 通神散(痘百十二) 蒺藜散(痘百九) 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蝉菊散(痘百十) 密蒙花散(因三十) 仲景竹叶石膏汤(寒五) 秦皮散(痘百十一) 茵陈熏法(痘百十九) 六味竹叶石膏汤(寒六) 雄黄散(痘一三三) 胭脂涂法(痘一二五) 《局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荞麦散(痘一二四) 败草散(痘一二六) 《良方》犀角地黄汤(寒八十) 百花膏(痘一二三) 黄柏膏(痘百十三) 《拔萃》犀角地黄汤(寒八一) 红绵散(痘七二) 绵茧散(痘一三四)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金露散(新因四四) 救苦灭瘢散(痘一二八) 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万氏牛黄清心丸(小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