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27 中华文库
卷二十七 \ 足踝部
自足踝起至足趺底指止,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风疽门主论
《心法》曰∶风疽生足胫骨及曲凹之处,瘙痒皮损,津流黄汁,极其粘浓,此由风邪留于血脉相搏而成。因其根深,故有疽名。甚则身体烦热昏冒,而肌肉透红,更增肿痛,宜服防风汤,外涂青竹大豆油即效。
风疽门主方
青竹大豆油(《金鉴》) 青竹筒截三尺长,径一寸半,内装黑豆一升,以谷糠马粪二物烧火,当竹筒中炙之,以瓷器两头接取,倘出油汁,以渍入泔水和盐,热洗患处,拭干即涂豆油,不过三度极效。
内踝疽门主论
《灵枢》云∶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王肯堂曰∶足内踝生痈,名曰鞋带痈,由寒湿滞于足阳明与足厥阴经,血涩气阻所致。(《准绳》)
内踝疽门主方
内踝疽(图缺)
祛湿消邪汤(岐天师)
薏苡仁(二两)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 蒲公英 当归(各一钱)
水煎服。(此湿热也,祛湿清邪汤主之。盖湿气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苡去湿而利关节之气,金银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则邪易散而湿易退矣。然而血虚则水气易侵,湿邪易入,今用当归以补其血,血足水无所侵,而湿难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外踝疽门主论
外踝疽(图缺)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脚拐毒,生足外踝,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下注。(《准绳》)
申斗垣曰∶脚拐毒又名鞋带疽,乃膀胱经寒湿注于皮肤,伤于筋骨,平常不觉,久则疽发于两踝是也。(《启玄》)
《心法》曰∶外踝疽属三阳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宜服内托羌活汤。若虚弱将欲作脓,跳痛无时者,俱服十全大补汤。(《金鉴》)
穿踝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穿踝疽即脚拐毒,乃足三阴经湿热下流,停滞而成。初起内踝肿痛彻骨,举动艰难,甚则串及外踝通肿。此证若不早治,因循必成废疾。(《正宗》)
又曰∶大法,初起宜荆防败毒散加牛膝,胀者针之,玉红膏敛之,虚者补之。
《心法》曰∶穿踝疽乃脾经寒湿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先从内踝骨发起,串及外踝,至蚀里外,通肿不红,以有头为阳,易破易治,若只闷肿无头为阴,难溃难愈。如初起寒热往来,有红晕兼有热也,宜荆防败毒散,皮色不变者,宜万灵丹,其余悉同痈疽治法。(《金鉴》)
又曰∶内踝疽生两足内踝近腕之处,属三阴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初宜疮科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己宣通之,外以蒜灸消散,已成服内托黄 汤,若虚弱者将欲作脓,跳痛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
又曰∶穿踝疽,内踝疽,外踝疽,若溃出清水,或投方不应,缠绵日久者,必成废疾,难治。
澄曰∶内踝疽即鞋带疽,属足三阴经脉络,外踝疽即脚拐毒,足三阳经脉络,皆生两足踝近腕之处,俱由寒湿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初宜隔蒜艾灸。
驴眼疮门主论
澄曰∶脾经湿毒,流滞足胫骨,烂如 疮,四边紫黑,时流毒水,或淌臭脓,名曰驴眼疮,俗名夹棍疮,因其疼痛难堪,故名之也。亦有碰伤而成,亦有毒蚊蛇蚤咬伤而起,最难收功。
驴眼疮门主方
驴眼疮(《集验》) 田螺捣烂,敷数次即愈。
足发背门主论
足发背(图缺)
《鬼遗方》云∶足跗发(跗一作趺,足面也。)起足 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发赤白脓血不多,其疮上痒及赤黑者,死。
王肯堂曰∶足趺结毒肿痛,名足发背,属足厥阴肝阳明胃经之会,多因湿热乘虚而下注。脓稠可治,脓清紫陷者死。(《准绳》)
《灵枢》云∶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王肯堂曰∶病虾证患脚背手背,肿大有赤痕,如虾之状。(《准绳》)
又曰∶脚背或脚趾肿痛不可忍,以脚高悬起,其疼方止些。若以脚垂下,其疼不可当者,名倒拔肿疡。
申斗垣曰∶脚发背一名蛇沿毒,因草木蛇游,人行草上,惹受蛇毒。初起坚硬红肿,光泽疼痛,作脓者可治;其状如汤泼,发大水泡,不久则变紫色而穿破者,或经年不愈,至骨成潭者,俱难治矣。(《启玄》)
又曰∶脚发背,亦有肾经湿毒流滞而成。
汪省之曰∶足发背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乃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初发令人寒热作呕,痛痒麻木。(《理例》)
《心法》曰∶足发背一名足跗发。足背虽属三阳,而偏主胆胃二经居多,证由七情内郁,或兼六经外伤而成。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阴之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谓为险候也。宜别五善七恶而分顺逆。发背者,大疮之通名也,或痈或疽,均当细辨,顺逆既分,则生死可判矣。
又曰∶初宜隔蒜艾灸,令疮速溃。
澄曰∶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比之手发背为尤重。
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总之外染者轻,内邪流滞者重。
足心痈门主论
足心痈(图缺)
《鬼遗方》云∶两脚心发彻骨者不治,如脚心微皮破,不至深发,脓不多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心发毒肿痛,亦名涌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 ,属少阴肾经虚损所致。宜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汤,大剂,不问昼夜投之,溃烂呕逆迷闷,脉微代者死。(《准绳》)
冯鲁瞻曰∶脚心发,毒浅者可治,毒深者不治。(《锦囊》)
申斗垣曰∶脚心痈,乃心肾二经湿毒流注,发于足心。(《启玄》)
又曰∶脚底穿心疔,又名井泉疽,乃肾经外感风邪,湿毒流于脚底,久则穿烂,遂成漏证。
《心法》曰∶涌泉疽,乃足少阴肾经虚损,兼湿热下注而成,生足心涌泉穴故名。
若十四日内即溃,脓浅则为痈,犹为可救,悉照痈疽施治,外用神灯照法。若虚甚脓迟十全大补汤,溃后八味地黄丸;若黑陷不疼,二十一日之内,不溃脓者为疽,属阴败之证难救。(《金鉴》)
田螺门主论
《心法》曰∶田螺 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因热体涉水,湿冷之气蒸郁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黄 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皮浓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治宜苦参、菖蒲、野艾熬汤热洗,次用线针将 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贴之,再将 皮剪去,宜用石膏、轻粉等分,研末撒之,仍以膏贴,更有经年不愈者,系下部湿寒,以金匮肾气丸常服甚效。(《金鉴》)
陈实功曰∶田螺 ,乃脾经风湿攻注,多生手足,忽如火烧,随生紫白黄 ,不久渐大,胀痛不安,用针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盖。如挑破又生者,须服解毒泻脾汤。(《正宗》)
痨疽门主论
汪省之曰∶痨疽,乃足太阳膀胱经多气少血,生于足小指后趺,在京骨、金门二穴。五七日得脓不多者吉,如黑色不溃,痒甚者凶。(《理例》)
妇人脚十指油煎门主论
冯鲁瞻曰∶妇女脚十指如热油煎者,此由荣卫气虚,湿毒之气流滞经络,上攻心则心痛,下攻脚则脚痛,其脚指如焚,如香港脚之类。经云热厥是也。
脱疽门主论
脱疽(图缺)
《灵枢》云∶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否则死矣。
《鬼遗方》云∶ 敦疽发两足指。五日不穴死,四日可刺,其色发黑,痈不堪,未过节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指生疔,重者溃而自脱,故曰脱疽。或曰惟足大指患之为脱疽,其余之指患之曰敦疽易治。惟脱疽难治。(《准绳》)
陈远公曰∶有足指头忽先发痒,已而作痛,指甲黑色,第二日足指俱黑,三日足面俱黑,黑至筋骨即死。此无名肿毒得之,多服春药,乃火热之毒,非足疽可比,若足疽止黑左足指也,然足疽最凶,虽不如无名肿毒之横而速,杀人则一也。盖足为四余之末,宜毒所不到,何以凶恶至此,正以毒所不至之处,而毒聚不散,反出于指甲间,则毒盛非常,而治之转不可轻视,然则以泄毒之药治之可乎?而谁知不然,人身之气盛,则周流于上下,毒断不聚于一处,惟气血大亏,不能遍行经络,而火毒恶邪乃固结于骨节之际,足疽之生,乃气血之亏,不能周致之故,然则乌可单泄毒以重伤气血乎!必大补气血,加泄毒之味,则全胜之道也。顾步汤∶牛膝一两,金钗石斛一两,人参三钱,黄 一两,当归一两,金银花三两,水煎服,一剂黑色解,二剂疼止,三剂痊愈。若已溃烂,多服数剂,无不愈也。此方以银花解毒,非牛膝、石斛不能直达足指,非人参、归、 不能气血周流,使气通血活以散毒也。即无名肿毒,此方治之亦效,不但治足疽也。世医有以刀切去足指,亦是治法,然不若此方补中败毒,起死回生,既无痛楚之伤,又有全活之妙也。(《冰鉴》)
陈实功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房术涩精,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而成。手足乃五脏枝干,故凡患此者,多生于足。初生如粟,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色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疼如汤泡火燃,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活,血死心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皮死肺败,骨死肾败,死生付于度外。孙真人曰∶在肉则割,在指则切,即此病也。乘其未及延散时,急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绕扎十余转,渐渐紧之,毋使毒攻延良肉,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粟米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指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圣散止之,余肿以真君妙贴散敷之,次日倘有黑色未尽,单用蟾酥锭研末掺之膏盖,黑色自退,患上生脓,照常法用玉膏生肉护骨完口,此为吉兆。内服滋肾水,养气血,健脾安神之剂。若内无变证,外无混杂,此十中可保三四,凡治此症,不可一己医治,必与高明众议,听患家愿情割取,方可动手,因此证首尾吉凶变驳难定,故不可轻易用之。又有形似而来非,真穴而受异,治在活法,又不可妄行切割也,当临证详酌之。(《正宗》)
又曰∶脱疽多生手足,初起如粟,渐大其色如褐,或似枣皮,渐黑渐开渐大,黑如乌羽,不知痛痒,热臭难闻,小儿多从积热积毒,大人多因误服丹石兴阳等药,霸阻精道房术所致。古人虽有割截之法,予见三人,俱至七八日而死。
冯鲁瞻曰∶脱疽多因房术,亏损肾水,郁怒有伤肝脾,地位偏僻,药力罕到,气血难达,易致筋溃骨脱,故犹宜补托气血为主,以脉消息,若黑色者不治。(《锦囊》)
窦汉卿曰∶脱疽乃肺经受热,发于两手五指头上,七八日不泻必死,四日可刺,如发黑,痈不甚过节犹可治也。黑甚过节者死,虽过节犹可治者,药入及之也。其状因小黯,肉中生点子,点小者如粟豆大,惟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实核即根也。不浮肿,惨痛应心至骨,或身体发热,若不急治,毒遂冲上,面悉肿泡点紫黑,烂坏入心杀人,南方人得此,名曰榻着毒。即截去其指,恐毒上攻,罕有一生,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于心,不可忍也,向明望者晃晃黄赤,或黯青黑,是疽,齿间出臭水血者,七日亡矣。但浓肉处即割去,用烙铁烙之,令焦如炭,亦如治疽之法,灸百壮为佳,须顿饮葵根汁、青靛花、竹沥、犀角汁、枳壳汤、消毒饮。若吐脓血不治,宜以灰掩脓血上,否则毒瓦斯着人,亦相染矣。 疽害人不旋踵,恶风入肌脉,初未知觉,毒郁既发,若火之烈,其上隐小而深,实点黑而不明,其病应心,稍缓则入脏矣。
《心法》曰∶脱疽多生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枝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 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燃,其臭气虽异香难解,皆缘膏粱药酒,及房术丹石热药,以致阳精煽惑,淫火猖狂,蕴蓄于脏腑,消烁津液而成。斯时血死心败,皮死肺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骨死肾败,此五败证虽遇灵丹亦难获效。初起宜服解毒济生汤,外用大麦米煮饭,拌芙蓉叶、菊花叶各五钱敷之止痛,消之如不应,必施割法,须患者情愿,将死生付之度外,不可轻易动手。(《金鉴》)
又曰∶诸方书论脱疽,单生于足大指,而别指生者俱是敦疽,此非确论。然脱疽偏生于属足阴经之指者居多,学人宜详审之。
脱疽门主方
阴阳二气丹治脱疽久服丹石补药,致亏肾水,多成口燥嗌干,至饮冰雪不知其冷,此孤阳独旺,急宜服此。
元参(汤泡去粗皮捣膏) 麦门冬(捣膏) 天门冬(捣膏) 人中白(小儿溺者生用) 五味子(炒研) 黄柏(各一两) 青黛(色娇嫩者) 枯矾 辰砂(水飞为衣) 泽泻 甘草(各三钱) 冰片(一钱)
各为细末。同元参、二冬膏子加炼蜜少许,再捣千余下,软硬得中,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童便、乳汁各一盅,空心送下,安睡一时,其功如神。
清神散治脱疽、疔疮、发背,毒积甚者,腠理发越不尽,多致烦躁闷乱,睡则谵语,呕吐不食者,并宜服之。
甘草节(五钱) 绿豆粉(真者一两) 大朱砂(三钱) 牛黄(三分) 梅花片(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淡竹叶灯心汤调服。
雌雄霹雳火治脱疽及一切发背初起,不疼痛者,并宜灸之。
艾茸(二钱) 麝香(一钱) 丁香 雌黄 雄黄(各二分)
将药研极细,搓入艾中,作豌豆大丸,于患上灸之,毋论痛痒,以肉焦为度。如毒已经走散,就红晕尽处排炷灸之,痛则至痒,痒则至痛为妙。后仍用提疔麦子贴上膏盖,次服蟾酥丸及解毒济生汤兼治,转回活色有脓为妙。
金液戊土丹治脱疽及疔疮发背,纵食膏粱浓味醇酒,又或丹石补药,勉力房劳,多致毒积脏腑,久则胃汁中干,肾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肾,饶饮多干,能食多瘦,九窍不通,惊悸健忘,此证若出,后必发疽,多难治疗,宜预服此,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又解五金八石之药毒。
人中黄 乌梅肉 胡黄连 白茯神 五味子(各一钱) 石菖蒲 远志肉 明雄黄 辰砂 硝石(各三钱) 犀牛黄 冰片(各一钱) 金箔(二十张为衣)
各乳细末,配准前数,共入乳钵内再研千转,于端午七夕,或二至二分吉辰,在净室中先将乌梅、地黄捣膏极烂和药,渐加炼蜜少许,徐徐添捣,软硬得中,每药一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用人乳、童便共一大杯化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此药最解膏粱金石药毒,杀三尸,除痨热,极有奇功。又治烦癫,主安神志,避瘴避瘟,及诸邪魅,谵语妄想,失心丧志者俱效。修合之时,服药之际,俱忌妇人僧尼,孝服鸡犬等见之,此药用蜡封固收藏,勿泄药味,愈久愈效。
敦疽门主论
《心法》曰∶敦疽多生于足指,而手指亦间有生者,此由膏梁太过则损脾,房劳太甚则损肾,脾既损则血生少,肾既伤则精必竭,更兼湿热壅盛而成。初起黄粟小泡,痛如汤泼火燃,其色红活,肿无黑晕,溃破有脓,腐无败色,此属血脉未死之候,然此证虽无败色,亦由脏腑发出,未可视为小毒也。急宜内服滋阴救燥,补血理脾之药,清心寡欲调理,庶无变证。(《金鉴》)
又曰∶首尾禁用灸法。
青蛇头门主论
王肯堂曰∶青蛇头又名指风毒,生足大指节上,乃毒蛇所处之地,人不知觉,早起经过,染受毒瓦斯,故生此毒。初起状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内毒滋甚,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后则 肉突出,痛如刀割,用人龙散敷之, 肉自缩,轻者经旬匝月,重者二三月不收功,溃败筋骨,多有之矣。(《准绳》)
青蛇头门主方
人龙散蛇头 肉突出 人龙即蛔虫,人吐出者更佳,厕中者亦可用,一条。
雄黄二钱,同捣烂敷 肉上,实时 肉缩进,肿消痛止而愈。
厉痈门主论
厉痈(图缺)
王肯堂曰∶厉痈发于足傍,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去之;其状黑者不可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准绳》)
《心法》曰∶《灵枢》云∶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发于足傍,名曰厉痈。不急治之,俱百日死。此二证俱由足三阴经亏损,为疽者重,若兼足三阳经湿热下注而成痈者轻,若红肿疼痛,溃后有脓,腐脱无黑气侵漫,属湿热偏胜,顺证易治。若微红微肿,溃出脓水,属阴气凝结,不能化脓,险证难治。若黑暗漫肿,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水淋漓,为阴败恶证属逆。四淫无边沿,厉痈类敦疽,首尾宜壮脾滋水,或可成功,若妄用苦寒克伐之药,多致不救。(《金鉴》)
痼发门主论
陈实功曰∶痼发乃天时不正之气,感而发之,非毒内作也。此患多生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伸缩之处,漫肿无头,憎寒壮热,四肢沉重,烦渴为甚。初起宜服万灵丹发汗解表,如仍不消者,必欲作脓,均照痈疽已成治法。(《正宗》)
《心法》曰∶此证疼如痛风,其色淡红。
臭田螺门主论
陈实功曰∶臭田螺者,乃足阳明胃经,湿火攻注,多生足指脚丫,随起白斑作烂,先痒后痛,破流臭水,形同螺靥,甚者脚面俱肿,恶寒发热,先宜甘草汤洗净,贴蟾酥饼,三日三换,后用珍珠散猪脊髓调搓膏盖,肿处以真君妙贴散敷之。(《正宗》)
《心法》曰∶臭田螺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住痒,必搓至皮烂流腥臭水觉痛时,其痒方止,次日依然作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金鉴》)
臭田螺门主方
验方 甘草、薏苡仁煎汤洗之,用黄连膏润之。
青蛙毒门主论
申斗垣曰∶青蛙毒因着湿鞋潮袜,一时不觉,日久渐成此毒。状如青蛙,红赤者可治,紫黑者痛如刀刺,经年者难愈。必用乳香血竭膏贴之,内服活血祛风之剂。(《启玄》)
脚丫毒门主论
脚丫毒(图缺)
申斗垣曰∶脚丫毒是足经受证,足背趺是足三阳经,足掌心丫是足三阴经受证,当分何经加引经药以治之。(《启玄》)
汪省之曰∶伏鼠疽多生于手足指上丫间,在背外历历三五疽,如球在皮中,痛相应者,乃伏鼠疽。若不早治,毒瓦斯攻心即死。(《理例》)
脚丫痒烂门主论
陈实功曰∶妇人脚丫作痒,乃从三阳风湿下流,凝结不散,故先作痒而后生湿烂,又或足底弯曲之处痒湿亦然。(《正宗》)
申斗垣曰∶脚丫湿烂乃湿热下注,或热足下水,以致脚丫破烂。如平素湿热盛者,听其淌水,不须医治,湿热由此外泄,若骤用燥药收干,反助湿热内患也。(《启玄》)
又曰∶久雨淹水,跣足出入于中,脚丫湿烂成疮,疼痛难行,先用矾汤洗拭,再以密陀僧 赤,置地下去火毒,研极细末掺之,次日即能行走。
胡公弼曰∶凡脚丫初起小泡,作痒溃烂,毒水流注之处,即作痒溃烂出水。此乃湿气浸淫之证,以神应散治之。(《青囊》)
脚丫痒烂门主方
枯矾散
石膏 轻粉 黄丹(各三钱) 枯白矾(五钱)
研匀,温汤洗净搽药,其痒即止。
又方(《济生》)
五倍子(炒枯,一两) 松香 枯白矾 水银 铅(各五钱,同水银 死) 雄黄(三钱)
上为细末。先用荔枝草煎汤洗过,将此药掺之。
密陀僧散
密陀僧(一两) 石膏 枯白矾(各二钱) 轻粉(一钱)
研细。桐油调搽,湿则干掺。
又方 鹅掌皮焙研细末掺之。香油调敷亦良。
又方 松萝茶叶焙研细末,掺之。
又方 稻草把烧烟熏之。
又方 臭树花煎汤浸洗。
又方 九江矾纸揉软夹脚丫内。
又方
草纸煤 石粉(即妇女匀面扑粉,各等分) 和研细干掺。
甲疽门主论
甲疽(图缺)
王肯堂曰∶甲疽嵌甲,足三阴经皆起于足指,气血沮而不行,结于指甲之间,能成甲疽。凡以经络之所流注,非特肌肉之病也。或得于剪甲伤肌,或得于甲长侵肉,或得于履 之不适,使气血沮遏而不通,腐溃为疽。久则烂指,上引于胫膝之间,而疮 者自已,然病在四末,不必治其内,惟涂敷涤濯,去恶而除秽,及适其行履则愈矣。(《准绳》)
又曰∶按足指在人体最下,气血易沮,药力难到,虚弱之人,小有破损,即成疮疡,久而不敛,况其大者,若非大补气血,岂能易愈。古云∶病在四末,不必治内,非通论也。
窦汉卿曰∶足三阴经皆起于足,气血阻滞不行,溃于指甲间,或鞋小不适,血气阻遏不通,腐溃久则浸淫烂指,用葱椒汤浸洗,快刀割去甲角,入肉处挹干,用白矾烧令沸定,为末敷之,湿则再敷,数易即散矣。
陈实功曰∶甲疽因甲长侵肌,或修甲损伤良肉,或靴鞋窄小,俱能生之。其患肉裹上指甲,肿痛异常,当以白降丹化去 肉,珍珠散收口。(《正宗》)
申斗垣曰∶嵌指即甲疽,非气血不和而生,乃因靴鞋短窄或踢蹙,故甲内长瘀肉,时时流水,痛不可忍,百治不愈。庸医误认指疳,上药罔效,须令修脚人修去肉甲,再上生肌散,自愈。(《启玄》)
甲疽门主方
甲疽肉 ,脓血疼痛 浓牡蛎生研细末。每服二钱,加青靛少许酒调下。
又方 盐汤烫洗。
嵌甲入肉成疽延烂。(《外台秘要》)
绿矾(五两,烧至汁尽,研末,色如黄丹,收之)
每以盐汤洗拭,用末浓敷,以软绢缠裹,当日即汁断疮干,每日只用一遍,盐水洗净,其痂干处不须上药,或作白脓,即擦破敷之,自愈。
华陀屡效散
橄榄核(三个, 存性) 黄丹(三分) 砂 乳香(各一钱) 轻粉(五分)
研细。香油调搓。
牛程蹇门主论
牛程蹇(图缺)
陈实功曰∶牛程蹇乃因程途奔走,热脚下水见风,以致气滞血枯,结成顽硬皮肉,荣卫不滋,渐生肿痛,肿高突起,步履难行,久则破裂,脓水相流,每日温汤洗净,搽牛角散。又有内脓攻注,皮顽难破者,以大线针抿头挑破出脓乃宽。硬皮跷破者,剪而去之;肉不生者,玉红膏搽之。肉满不生皮者,生肌散掺之。(《正宗》)
《心法》曰∶牛程蹇生于足跟及足掌内,顽硬肿高,埂起色黄,疼痛不能行履,此热脚着冷水,或遇寒邪袭于血脉,致令气滞血凝而成。初起宜熏烙之法消之,久则破裂,脓水津流,每日米泔水洗净,搽牛角散,四围顽皮浮起,剪去换搽玉红膏,珍珠生肌敛口。(《金鉴》)
牛程蹇门主方
牛角散(《正宗》)
牛角尖(烧灰) 松香 水龙骨 轻粉(各等分)
共研细末,牛骨髓调搽,虚弱者兼服十全大补汤。
又方 治脚后跟老皮肉痛起疽,破头成漏,久不收口,不能着地疼甚者。
用黄蜡、松香各一钱许化开,即投入水中取起,看漏口大小,用药为丸,塞住漏眼,外用棉花裹脚,扎住勿动,十数日之间,漏干着地演试不痛,渐渐行动,漏内肉长,自将药顶出,功难尽述。
熏法(《金鉴》)。用瓦盆一个,内安新砖,砖上安放鸽粪,粪上合笊篱,以脚踏在笊篱上,再以滚水从旁冲入蒸之,后渍之,冷则易之,初起用之可消。
又法 新砖烧红,韭菜汁泼之,将病足踏于其上荡之,初起自消。
足跟疽门主论
足跟疽(图缺)
王肯堂曰∶足跟疽又名兔啮,其状若兔啮故名。属足太阳经,穴名申脉,在足跟骨下,此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由脏腑积热所致。其毒深重,最忌毒药敷贴,若紫陷麻木,神昏脉乱者不治,过时溃烂者,有妨饮食,二便不调,或涉房劳,怒气迷闷者死。(《准绳》)
薛立斋曰∶足跟乃督脉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若饮食起居失宜,亏损足三阳经则成疮矣。若漫肿寒热,或体倦少食,属脾虚下陷也。施治之法,滋肝肾,扶脾胃为主。
冯鲁瞻曰∶妇人足跟足指肿痛,足心发热,皆因胎产经行,失于调摄,亏损足三阴虚热所致。若肿痛或出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佐以八珍汤;胃虚懒食,佐以六君子汤;寒热内热,佐以逍遥散;晡热益甚,头目不清,佐以补中益气汤;凡发热晡热内热,自汗盗汗等证,皆阴虚假热也。故丹溪谓火起九泉,阴虚之极也。足跟乃督脉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诸骨承载之本,若不求其属,泛用寒凉,其为夭枉者多矣。(《锦囊》)
又曰∶男酒色过度者,多患此证。
汪省之曰∶啮疽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脚跟申脉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肿有头可刺;黄白色脓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烂则凶,若不早治,令人足落不能生也。(《理例》)
又曰∶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二穴,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初起三五日,皮如虫蚀,过一年有虫内食其骨,骨粗脓多时凶,落虫如筋,头黄赤色,经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如脓水不止,名曰冷疽,多死。
《心法》曰∶足跟疽生足跟,俗名脚挛根。此因脏腑积热,汗出涉水,远行伤筋而成。初肿红紫疼痛,溃破脓水淋沥,状如兔咬。经云∶兔啮状如赤豆,深可至骨,务须急治,迟则害人,盖谓毒之深恶也。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名申脉,即阳跷脉发源之所,又乃肾经所过之路,疮口久溃不合,阳跷脉气不能冲发肾气,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虚。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饮加肉桂、牛膝,溃后宜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治之。(《金鉴》)
王海藏曰∶兔啮久不收敛,用盐汤洗之,白术研末撒之,两日一易,谨戒一切劳碌即效。
澄曰∶足跟疽多因汗足涉水,或远行有伤筋骨,或湿热流注而生。初起必痒,勿视容易,可用艾灸,或因循十余日,脓血淋漓经年不敛,如痒以椒盐汤洗之。
足跟疽门主方
敷法
乳香 没药 海螵蛸 赤石脂(各等分)
研细末。用黄蜡化开,和匀作饼,敷上包扎,即愈。
流水麻根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流水麻根疮,多生于足后跟下,赤烂内有肉丝缕缕如麻根相似,故名之。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又沾房事,况在跟下最难收功,必去阴染死肉臭气,用红升药加苎麻根 灰干掺。(《启玄》)宜内服肾气丸。
土粟门主论
《心法》曰∶土粟又名琉璃疽,生在足跟之旁,形如枣粟,亮而色黄,肿若琉璃,此由行走崎岖之路,劳伤筋骨血脉而成。脓熟针之,脓少水多者,陀僧膏贴之。(《金鉴》)
足疔怪病门主论
申斗垣曰∶两足心凸肿,上生黑痘疮,其硬如疔,胫骨有碎孔髓流出,身发寒战,惟思饮酒,此名足疔怪病。乃肝肾二经寒热毒瓦斯相合而成。(《启玄》)
足跟冷疔门主论
《心法》曰∶冷疔生足跟,由湿寒凝结而成。形如枣粟,起紫白泡,疼痛彻骨,渐生黑气,腐烂孔深,时流血水气秽,经久不敛者,宜神灯照之。(《金鉴》)
足跟冷疔门主方
铁粉散(《金鉴》)
生铁粉(即针砂,如无,用黑铅四两,铁杓化开,倾水中冷定取出,又化又倾,以尽为度,去水取净末三钱) 黄丹(水飞) 轻粉 松香(各一钱) 麝香(一分)
各研细末,共和一处,再研匀。将患处以葱汤洗去血水腐臭,香油调搽患上,油纸盖上线扎。
鸡眼门主论
《心法》曰∶鸡眼本名肉刺,生于足指,形如鸡眼,故俗呼之。根陷肉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不便,此缘缠脚,或着窄鞋奔行压挤,皆能生之。宜贴加味太乙膏滋润之,或用紫玉簪根捣烂,涂贴油纸盖之,或地骨皮、红花各等分研细,香油调敷俱效。(《金鉴》)
鸡眼门主方
紫玉簪膏
五倍子(一两) 紫玉簪叶(二十片) 乳香 没药(各三钱) 河豚眼睛(三十个) 血竭 儿茶(各二钱) 真芝麻油(半斤) 东丹(四两)
先将药同油熬枯,再入乳、没、茶、竭化尽滤清,复入锅内熬滚,徐徐下丹,老嫩得宜摊贴。
又方 蜈蚣一条, 研细末。每用少许,以膏盖之。
鸡眼膏鲜白果外面绿皮不拘多少捶碎,桐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加雄黄少许,搅匀收贮,先将鸡眼热水泡软,贴一伏时揭下,内有红丝拔出。
又方
蜈蚣(一条) 紫草(三钱)
麻油一两熬至药枯去渣,入净锅内,加枯矾一钱,东丹一钱,熬至滴水不散,投白蜡、黄蜡各五钱,每用少许摊贴。
又方
蜈蚣(二条) 白胶香 麻油 黄蜡(各等分)
先将蜈蚣入油熬枯去渣,滴水成珠不散,再下胶香、黄蜡成膏,摊贴。
又方 鸡胃食指之余者,以石压之,立验。
金莲稳步膏
地骨皮 鲜红花(各等分)
杵成膏。敷鸡眼疼处即消。若已割者敷之,次日即痂落。
脚针膏
阿魏 莪术(各三钱) 三棱(二钱) 麝香(五分) 鸡肫皮(七个,阴干) 鳝鱼血(一杯) 大黄(四两) 荸荠(连皮阴干,二十四个)
用麻油一斤,先熬群药去渣,入阿魏熬枯,再下鳝血,滴水成珠,入炒黄丹四两,徐徐投搅成膏,冷定下麝末摊贴。
鸡眼 不可用铁器割,只用磁锋割,则再不生,患处用荸荠捣烂敷上,绢缚即愈。
脚上肉刺鸡眼,止痛。
黄丹 朴硝 枯矾(各等分)
为末炒,葱白拌涂之。
鸡眼膏
荸荠(线穿阴干) 火丹草(阴干) 蟾酥 蓖麻子 桃仁 穿山甲 三棱 红花 莪术 天南星(各二钱) 鳝鱼血(半杯,阴干为末) 鸡肫皮(不见水,十个) 河豚眼(阴干,十枚) 虎耳草(阴干) 阿魏(各一钱五分) 麝香(三分) 麻油(六两) 飞黄丹(三两)
熬膏。将鸡眼修净摊贴。
又方 乌梅肉、荔枝肉各等分,捣膏贴之,自消。
肉刺鸡眼(《集验》)。蓖麻子为细末,敷上一二时,其刺自出,痛即止。
又方
葱根 荸荠(捣汁一碗,煎稠听用)
另用松香四两,麻油同煎,滴水成珠,方入前汁,略熬摊膏,贴之即落。
又方(《集验》)
蜈蚣(一条) 硼砂(等分)
放磁盅内拌匀,埋地下七日取出,银簪点上即脱。
又方 玉簪花根捣烂敷。
又方 荸荠一个,乔麦面一钱,捣敷。一夜除根。
烂皮湿热门主论
足三阴湿热,腿脚红肿,皮破流脂,类乎血疯,浸淫不止,痒痛非常,当用黄连膏治之。
烂皮湿热门主方
黄连膏治烂皮湿热。先用桐油一斤入锅,熬起白星为度,加黄蜡一两五钱熔化,入研细炒黑大黄末一斤搅匀,入冰片二分摊贴。
又方 半枝莲捣烂敷之。
远行奔走脚上起泡门主论
远行奔走,皆由包脚布纵而不平,或钉鞋钉或袜底得汗纵起,或鞋大小挤脚,皆能起泡,亦有伤及良肉,溃脓 痛者。
又曰∶行远路者走十余里,将包脚布从新包扎,则不起泡。
远行奔走脚上起泡门主方
又方 饭粘捣敷,以纸覆之,过夜平复。
又方 水调白面敷之。
人走长路紧急,被石块脚底垫肿,不能行步,痛不可忍者,名曰脚垫。(《怀德堂秘录》)。急用旧草鞋浸尿桶内一夜,将新砖烧红,以浸湿草鞋放砖上,随以肿脚踏上火砖,逼尿气入内即消。若不早治,恐溃烂难愈,如走长路,脚肿疼痛,亦用此法立消。
凡久行久立脚心脚痛 单方 蚯蚓屎水和敷,一夕即愈。
足汗门主方
止脚汗
白矾 干葛(各五钱)
煎汤,连洗五日,其汗自止。
小脚门主方
桑杏汤
桑白皮(八钱) 朴硝(一两) 乳香 杏仁(各二钱)
五大碗水,先煎桑、杏至三碗,再入乳、硝封口化尽,先熏后洗,足大能小,其软如绵。
又方
明矾(一两) 威灵仙 川椒 凤仙花 玉簪花(各三钱) 皮硝(五钱)
水煎一个时辰,先熏后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