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志_(四库全书本)/全览1 中华文库
皇朝通志 全览1 |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总目
氏族略〈凡十卷〉
卷一〈至〉卷十
六书略〈凡三卷〉
卷十一〈至〉巻十三
七音略〈凡四卷〉
卷十四〈至〉巻十七
天文略〈凡六巻〉
卷十八〈至〉卷二十三
地理略〈凡八卷〉
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一
都邑略〈凡四巻〉
卷三十二〈至〉巻三十五
礼略〈凡十二卷〉
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七
谥法略〈凡八卷〉
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五
器服略〈凡六巻〉
巻五十六〈至〉巻六十一
乐略〈凡二巻〉
巻六十二〈至〉卷六十三
职官略〈凡八巻〉
卷六十四〈至〉巻七十一
选举略〈凡三卷〉
卷七十二〈至〉卷七十四
刑法略〈凡六巻〉
卷七十五〈至〉卷八十
食货略〈凡十六卷〉
卷八十一〈至〉巻九十六
艺文略〈凡八卷〉
卷九十七〈至〉巻一百四
校雠略〈凡八巻〉
卷一百五〈至〉卷一百十二
图谱略〈凡二卷〉
卷一百十三〈至〉巻一百十四
金石略〈凡七巻〉
卷一百十五〈至〉巻一百二十一
灾祥略〈凡三巻〉
巻一百二十二〈至〉巻一百二十四
昆虫草木略〈凡二巻〉
巻一百二十五〈至〉巻一百二十六
〈臣〉等谨按
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巻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二十略之目亦与郑樵原本同而纪传年谱
则从省葢
实录
国史尊藏金匮与考求前代删述旧文义例固不侔也至二十略中有原本繁而今汰者三都邑略中樵兼载四裔所居非但约略传闻地多无据且外邦与帝京并列义亦未安今惟恭录
兴京
盛京
京师城阙之制以统于尊谥略中樵分三等二百十品多所臆定今惟恭录
尊谥赐谥以昭其慎金石略中樵所采颇杂今惟恭
录
列圣宝墨
皇上奎章兼及
御定三希堂帖淳化轩帖兰亭八柱帖并诸臣奉敕上石诸墨刻有原本疏而今补者二天文略中
樵惟载步天歌今则敬遵
圣祖仁皇帝御制仪象考成灵台仪象志
皇上御制仪象考成后编㑹通中西之法以究象纬之运行地理略中樵以四渎统诸水而州县郡道以水为别今则于其不入四渎者大河以北如
盛京
京畿诸水大江以南如浙闽瓯粤诸水以及滇南漠北诸水自入南北海者并一一补载而河有重源今经
圣制考订恭录以示来兹有原本冗琐而今删并者三艺文略中樵所列既多舛讹校雠略中樵所举亦未精确图谱略中樵分记有记无二类而记无多至二十门如系桐试马斗羊对雉诸图尢猥杂无取今并以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断以折其衷有原本之所
未闻者三六书略中以
国书十二字头清篆三十二体括形声之变化究波磔之源流并以
钦定西域同文志胪列䝉古西畨托忒回部诸字丝牵珠贯音义毕该非樵之穿凿偏旁所知也七音略中以
国书合声之法为翻切之总钥而两合三合之中有上下连书有左右并书有重声大书有轻声细书以
钦定同文韵统为华梵之通津以天竺五十字母配合成一千二百十二音又以西畨三十字母别配合成四百三十四音而各释以汉音汉音不具则取以合声非樵株守等韵所知也昆虫草木略中樵分八类五朝续通志已为补漏订讹至于中国所无而产于遐方前代所无而出于今日如金莲花夜亮木之类见于
钦定广群芳谱普盘樱额堪达罕秦达罕之类见于圣祖仁皇帝几暇格物编北天竺乌沙尔齐火鸡箬
漠𩺵知时草之类见于
御制诗集如奇石蜜食𬸦𬸚尔之类见于
钦定西域图志尤非樵之抱残守匮所知矣葢创始之作考校易疏论定之馀体裁益密皆縁遭遇
昌期仰承
圣训得以搜罗宏富辨证精详以成一代巨观则
樵之瞠乎莫逮亦良有由也
皇朝通志总目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凡例
一郑樵通志仿历代史例有本纪有列传又有年谱其自序以唐书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㣲臣所不敢议故纪传与年谱并讫隋而止续通志于唐五代及宋辽金元各増辑纪传至明代事迹具见明史即从郑氏不载唐五代纪传之例不加添纂若我
国家
列圣相承文徳武功胪具
实录者藏诸金匮石室至于臣工事实自有
国史列传及宗室王公功绩表传诸书为之叙述兹编亦仍郑氏之例不复载入
一通志二十略其氏族六书七音谥法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诸略皆郑氏自出新意非前史所有不専系于一时一代其馀各门与杜氏马氏二
书互有详略如通志礼乐职官选举刑法之目通典通考皆有之通志之食货则通典有之而通考析为田赋钱币户口征榷市籴国用诸门者也通志之都邑地理即通典之州郡边防通考之舆地四裔也通志之天文即通考之象纬艺文即通考之经籍灾祥即通考之物异也通志之器服则又与通典之嘉礼通考之王礼互见者也大抵通典主乎简要通考主于周详通志则取材旧史自加断制故其自序谓虽本前人之典亦非诸史之文今仿郑氏之体行文叙事与通典通考两书实互相发明
一通志氏族略分三十二类颇称赅洽其辽金元氏族之见于前史者已纂入续通志若
本朝八旗氏族通谱于各族得姓所始表之以地系之以名釐然具备今并依类胪次
一通志六书略于源流正变胪列綦详辽金元各有国书已略述于续通志我
朝国书十二字头整齐该括变化不穷若夫
大文弥耀清篆三十二体尤足握形声之总究文字之
源至于
圣化逺布重译来同凡诸部诸国之各有文字者靡不
达自象胥藏于秘阁
皇上御定西域同文志于䝉古西畨托忒回部之字悉皆以次缀书音义毕贯实为前史所未有谨详载以表
大同之化
一通志七音略以三十六字母为主备列内转外转诸图我
朝国书合声切音之法有三合四合之妙皆出于人声之自然而无所勉强
圣祖仁皇帝钦定音韵阐㣲一书实抉翻切之秘奥皇上御定同文韵统以梵音合
国书切韵复以
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是字无遁音书皆备韵近复将辽金元明诸史之传讹者考正改译
亲加详定至于畨部舆图释家梵典一经翻译并得凖声洵足正千秋之谬误而表天地之元音今并详列于篇
一通志天文略祇载隋丹元子步天歌而未及推算之法我
圣祖仁皇帝奉若天道洞悉精㣲改造六仪辑灵台仪象
志用法简当所司奉以测验
御制仪象考成其理则揆天察纪其法则明时正度即数可以穷理即理可以定法合中西为一揆
皇上复加増辑
御制仪象考成后编并按六仪新法参浑仪旧式制为玑衡抚辰仪兼考天官家诸星纪之缺者补之紊者正之勒为仪象考成于是步天定时之道益为
精密敬谨登载以补前书之漏略
一通志地理略先载四渎而以诸水入于江河淮济者分条具列自序谓地理以水为主郡县州道皆由水以别惟是宇内之水不入四渎者尚多如大河以北则有
盛京
京畿诸水大江以南则有浙江闽江粤江皆自入于海他若云南西藏诸水多入于南海〈如云南之澜沧江潞江西藏之雅鲁藏布江冈噶江〉漠北诸水多入于北海〈如额尔齐斯河色楞格河〉至于河有重源所谓合流入蒲昌海潜行出于积石者今并列在舆图纪以
宸翰巨制鸿篇亲为考定徴信万古皆前志所未经收载今悉依郑氏之例胪列于前其细流支派之不闗于地理者无庸滥入
一通志都邑略凡帝王侯国之都分代具列我
朝肇基东土自
肇祖原皇帝及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皆都
兴京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都于
盛京
世祖章皇帝定鼎
京师今宜将城郭之制敬谨胪载而宫室苑囿即附见焉至郑氏附纪四夷之都自以为能逺探遐搜然考其所载如琉球居海岛之中大秦居大海之西亦祇约略言之未能确指其建国之地且以外国所都与京邑并列未免部分失当今拟从删一通志谥略凡二百有十品分为三等此乃郑氏意为増损非时王现行之制若
本朝锡谥之典悉出
上裁自诸王以及内外大臣之例得请谥者高下予夺各如其分饰终之礼至为隆重此外有以文臣品学而追谥者〈如汤斌陆陇其韩菼王士正〉以监司殉难而得谥者〈如叶映榴陈启泰陈丹赤〉皆非常典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下所司定胜国甲申诸臣之谥皇上表彰忠烈复
特颁谕㫖凡明季死事诸臣各加褒奖
赐以令谥尤为从古未有之旷典今并据实叙载一通志校雠图谱二略与艺文略相为表里以编书必先明类例故有校雠略以图为经而书为纬有书不可无图故有图谱略我
朝文治光昭图书明备
皇上右文典学
特诏裒辑永乐大典所载并蒐访天下遗籍勒成四库全书每书各系以提要编以目录于是讹者以正阙者以全校雠之法至为精审而图谱之流传者益复粲然大备敬谨详列以彰观文化成之盛一通志金石略分载泉币鼎彛之款识而于诸家碑刻复按时代列之亦云博矣我
列圣天纵多能
宝墨流传照耀海内
皇上㡬馀㳺艺
奎翰日新故
御帖刋于内府
穹碑勒在遐陬煌乎莫与并矣至古来金石之留遗者若三希堂淳化轩诸石刻裒集最为美富敬谨彚列用示来兹
一通志昆虫草木略分为八类已称该备顾品彚之繁搜罗难尽有内地所无而产于外域者有前代未显而称于后世者我
圣祖仁皇帝御制㡬暇格物编所载〈如普盘樱额堪达罕秦达罕之类〉殊
名别种考证精详
皇上顺时亭育具有化工凡塞外之产为边内所罕见
者〈如北天竺乌沙尔齐火鸡箬汉𩺵之类〉
睿题留咏共识嘉名至于新疆式廓以来异果珍禽列于图志〈如奇石蜜食𬸦𬸚尔之类〉皆尔雅埤雅诸书所未及登载谨广为搜辑非惟供多识之资实以徴茂育之化
皇朝通志凡例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巻一
氏族略〈一〉
〈臣〉等谨按郑志氏族略以三十二类叙得姓受氏之原附以四声缀以总论旁罗古今綦辨且博虽多闻而广附会在所不免然伊古姓氏已备见于此矣恭惟我
国家肇兴东土受姓自
天
帝统既尊
皇支益衍谨志
国姓于卷首以昭亿万年之鸿业至
国初时攀龙附鳯之众奔走后先或旧属编氓或举族内附首编满洲八旗次列𫎇古八旗建师设长制度釐然有条不紊迨
皇上御极之初轸念族姓日繁不有成书将无以知世徳所自爰
命廷臣编辑八旗氏族通谱表以地系以名官阶勲绩与八旗列传相为表里于是名位世系昭然可考今以通谱所载考诸往史满洲氏族见于金史者什之三䝉古氏族见于元史者什之一葢阅世既逺以姓为氏者或数典未忘而以地为氏者往往混淆莫辨故通谱于𤓰尔佳氏载某与某同族凡二十馀条于纳喇氏著别族之有三于佟佳氏联汉军而为一谨严详晰兹皆甄载篇中若夫记载之体前纂五朝续志于辽金元分部姓二条今通谱中之以地以姓著者多寡悬殊难以分载爰仍通谱次序编分卷帙约存其略其部姓之见于金元者加案声明继以满洲旗分内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姓其汉人希姓依五朝氏族例续补
昭代人名而以总论缀于其末凡
赐氏改氏等分为八类以仍前志之例〈臣〉伏读
圣制八旗氏族通谱序谆谆训迪有云前之人既以忠实勤劳覆帱其后嗣凡兹食旧徳而服先畴者其何以无隳厥绪大哉
王言益晓然於氏族之书闗系世徳淳风者非浅鲜也
谨胪载大略以彰我
朝之族望以备一代之典章为书凡十卷云
国姓
爱新觉罗氏
我
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之东有布库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浴于池浴毕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取而吞之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貎奇异及长母告之故命曰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天生汝以定乱国其往治之汝顺流往即其地也与小舠乘之母凌空去子乘舠顺流至河步登岸端坐其上时有三姓争雄长日构兵雠杀有取水河步者见而异之归语众众走视问所自语姓名如母命且曰我天女所生定汝等之乱者众惊曰此天生圣人也乃交手舁之归三姓遂以女妻之奉为国主其乱遂定于是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国号满洲传至
肇祖原皇帝居呼兰哈达山下赫图阿拉地二传至兴祖直皇帝子六传位四子
景祖翼皇帝居赫图阿拉地称宁古塔贝勒子五传位显祖宣皇帝为第四子初
景祖才智过人兼长子礼敦英勇尽收五岭东苏克苏瑚河西二百里内诸部由此遂盛再传至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圣圣相承创建帝业垂亿万年无疆之统云
〈臣〉等谨按爱新觉罗氏
国语以金为爱新觉罗乃姓也满洲系满珠之转音亦称曼珠我
朝龙兴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称
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华言妙吉祥也当时满珠之鸿号万里同符矣至朱果发祥早膺
天眷而
肇祖光复以后寖炽寖昌历
兴祖
景祖
显祖以及
太祖高皇帝瓜绵椒衍本支实蕃逮
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
诏宗人自
兴祖直皇帝出者为
六祖后免其徭役九年
诏
太祖庶子称阿哥
天潢宗派以
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黄带
六祖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以别之乾隆四十七年九月
奉
谕宗室王公之子孙均照例恩给官爵其馀闲散一概
给与四品顶带四十八年正月
赐宴乾清宫宗室与宴者共二千人
御制乾清宫大宴宗室联句诗纪其盛焉敬惟
太祖子孙至现在禇英支下之
赐名奉福奉寿凡十一世
兴祖而下至现在觉罗卑幼凡十四世
天潢蕃衍无疆惟庥凡
皇上古稀平格五代一堂洵亘古莫与比隆矣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氏其族属之众者冠以地名如伊尔根舒舒西林通颜之类散处者上加民字以不同于
国姓也〈民觉罗各氏并见后巻〉若夫
圣祖
神宗
鸿谟大烈举世共仰
日月之光华而宗室王公之贤者勲绪自具
国史宗支别见
帝系兹不备载云
皇朝通志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
氏族略〈二〉
满洲八旗姓
〈臣〉等谨按郑樵通志氏族略祗详受姓原始而不胪载人名葢统古初以迄唐宋势不能备书也兹恭纂
皇朝氏族自应仿八旗氏族通谱之例每姓俱系以人
惟是我
国家数百年来休养生息人才蔚起支族繁衍其间名登仕籍者不胜胪列谨拟于
国姓而下凡
后族尚主开国战功及位跻一品爵列五等者咸为登载外此不及格者不能遍录其以勲绩贤能特予谥法名入祀典者虽平等官职自应采入若仅袭世职膺髙位而别无事功或罹罪谴虽洊历贵显亦从删节此又微寓变通之义而非尽以名位拘也至姓氏前后次序悉照八旗氏族通谱恭载其有满洲䝉古姓氏通谱未载而见于八旗通志及各旗档册者并为附载另立一卷所载之人无多名位不以格拘庶氏因人著人因氏存二者并行不废云
𤓰尔佳氏〈散处苏完叶赫讷殷蜚悠城安禇拉库尼玛察瓦尔喀费徳里哈逹乌拉呼尔哈嘉通阿等地方索尔果镶黄旗人原系苏完部长有子十人其族最盛费英东其次子也 国初随父率五百户首先来归 太祖高皇帝嘉之授一等大臣以孙女降焉征瓦尔喀国取噶家路悉收降人以归又征安禇拉库路取屯寨二十馀处值乌拉国发兵万人要诸路复大败其众又取抚顺县明兵来援督诸军大破之后从征乌拉及业赫皆克其城授一等子任都统崇徳中追封直义公配享 太庙顺治中定为开创第一功臣加世职三等公雍正中加封号信勇公纳海费英东次子授备御驻防千山地方有追亡杀贼之功后在旅顺口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顾素袭职从征锦州败松山援兵又连败洪承畴十三万众征福建破海寇郑成功兵叙功授三等男索海费英东第六子任刑部尚书图赖费英东第七子由废员从征锦州击却宁逺援兵又征北京连破明总兵满桂兵授骑都尉后取大凌河败明监军道张春兵征山东击败呉三桂八千馀众连克四城授三等男 定鼎时以步战破贼李自成营复追至庆都败之封三等公又攻拔太平府城擒福王晋封一等公后征福建击黄鸣骏等于仙霞闗十五战皆捷下泉州府等十城杀唐王朱聿钊及方国安等降其众八千馀人以病卒于军谥昭勲配享 太庙其子颇尔喷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图赖之曾孙玛尔泰由都统任陕甘总督玛尔萨任内大臣授参赞大臣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子敦住袭职署建宁镇总兵官从征金川有功后在木克什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并祀昭忠祠又费英东元孙兆徳袭三等公任都统其弟哈逹汉任都统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郎格费英东第七弟任尚书议政大臣卫齐费英东第九弟授骑都尉征呼尔哈收获五百户又攻克遵化州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预十六大臣之列任八门总管谥端勤卓普特卫齐次子由佐领征黑龙江有功授云骑尉后围锦州败松山杏山兵又从征杭州海宁平湖松江等处后征湖广克王公岭叙功授三等男加二等男任都统鳌拜卫齐第三子由佐领从征锦州有功后由大同入边克得胜堡大兵征皮岛鳌拜鼔勇先登克之授三等男赐巴图鲁号围锦州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十三万众来援 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军往御鳌拜等益奋勇进击大破之呉三桂等夜遁鳌拜复追杀其马步兵过半叙功授三等子晋封一等侯统兵驻防大同总兵姜瓖叛督官兵破其营斩获殆尽晋封二等公加少保受 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 特赐一等公加太师其军功所得二等公令其子纳穆福承袭任领侍卫内大臣后鳌拜縁事获罪 圣祖仁皇帝追赐一等男以其亲弟巴哈之孙苏赫承袭 世宗宪皇帝复赏还一等公爵又加封超武公令其孙逹福承袭随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巴哈由头等侍卫从征陕西湖广四川等处及追杀流寇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晋一等男任内大臣其次子苏尔达任领侍卫内大臣谥恪僖第七子讷尔都系和硕额驸第八子卦勒察任领侍卫内大臣扬善镶白旗人费英东之侄授骑都尉擢置十六大臣之列取大凌河时以军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其曾孙穆赛任都统元孙迈禄任都统宜荪扬善次弟以军功擢置十六大臣之列任兵部尚书谥襄壮吉荪扬善第三弟任礼部尚书其子苏丹由䕶军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孙迈图由云骑尉从征吴逆击败伪都督郭应福等兵后征广东阵亡赠骑都尉元孙伊成额由骑都尉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并祀昭忠祠乌赖镶黄旗人亦费英东之侄由废员从征山东连败太监冯永盛兵又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晋二等男任都统其孙布尔赛任都统从孙南太由佐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车克镶白旗人费英东同族由前锋侍卫围锦州连败洪承畴兵又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一等轻车都尉任户部尚书擢内秘书院大学士加少师谥文端其弟色克任都统郭迈镶黄旗人费英东同族任内大臣乌巴海正黄旗人国初来归授骑都尉征瓦尔喀俘获多人征乌扎拉及阿库里尼满等处获其戸口以归授一等轻车都尉又以征额赫库抡有功授三等男后率寜古塔兵追获叛亡授三等子任宁古塔将军嘉隆阿正白旗人授云骑尉于延安府追击流贼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从孙玛赖授二等男迈堪正蓝旗人授一等轻车都尉任散秩大臣谥勤顺其侄富逹理任三等侍卫赠一等轻车都尉谥忠贞常鼐正蓝旗人迈堪同族任吏部尚书倭赫正蓝旗人迈堪同族 国初来归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丹岱正蓝旗人迈堪同族任杭州将军鄂泰正白旗人 国初来归由废员从征有功 赐巴图鲁号征江西攻克九江府征陕西招抚王辅臣有功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任副都统海音布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蓟州克之 赐巴图鲁号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城守尉永贵正黄旗人由骑都尉从征福建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阿拉穆正黄旗人国初来归由佐领从征松花江俘获多人后追击流寇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其子安珠瑚袭〉
〈职从征浙江舟山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宁古塔副都统擢奉天将军玛尔图正黄旗人阿拉穆同族任户部尚书其弟玛尔吉顺治壬辰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任两江总督寻调刑部侍郎奉 命征广西招抚呉逆之伪总兵等五十五员后奉 㫖在步军统领上行走其侄赓额任兵部尚书巴林镶黄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攻深州城奋勇先登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逹兰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攻克永平府城授云骑尉后征朝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武鲁理由䕶军校从征贵州回兵时遇海寇郑成功兵击败之授云骑尉后征湖广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达色正黄旗人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乌巴海正白旗人 国初来归授前锋校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石国柱正白旗人太祖高皇帝取广宁国柱偕弟天柱廷柱举城迎降授轻车都尉屡从征伐有功授三等男擢工部尚书其孙赛音逹礼任都统石廷柱以献城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取囊弩格时奋勇克敌授三等男从征察哈尔及旅顺口有功又击败松山杏山兵招抚昌平怀来等州县太原等府累授至一等子晋三等伯后围大同败泽州贼兵三千又攻克浑源州汾州府等五城晋一等伯任兵部尚书京口镇海将军加少保赠少傅谥忠勇其子华善系和硕额驸任内大臣定南将军石琳任两广总督孙石文炳任福州将军石文晟任湖广总督石文英石文昌俱任都统石文焯任礼部尚书曾孙穆赫麟观音保俱任都统扎尔泰正白旗人任都统诺伦镶黄旗人任绥逺城将军劳萨镶红旗人世居安禇拉库地方 国初来归由闲散攻克辽东授三等轻车都尉取大凌河屡擒敌哨征锦州击败明监军道张春兵授三等男 赐硕翁科洛巴图鲁号围锦州击败松山兵又破明兵八千馀众授二等男后击洪承畴阵亡赠三等子谥忠毅其子程尼袭三等子晋封一等伯授议政大臣后征湖南阵亡加赠一云骑尉谥诚介并祀昭忠祠罗璧劳萨之弟由佐领围锦州屡败杏山松山兵又破洪承畴三营兵 定鼎时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招抚鳯翔等五府加授一等轻车都尉晋封二等公授议政大臣加少保其元孙钦拜任绥逺大将军谥肃敏额洛图钦拜之侄任奉天将军殷泰镶红旗人任川陕总督谥清端尼唐阿镶蓝旗人世居尼玛察地方 国初率兄弟同里来归设佐领使统之其弟尼努授骑都尉其子根特袭职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加一等轻车都尉征山西攻克芮城县又败李建泰郭宗杰等二万馀众续征湖南败孙可望兵于分山路口叙功授三等男征浙江恢复舟山授一等男任都统议政大臣谥襄壮祀贤良祠常绶镶蓝旗人任礼部尚书扎尔赳镶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原系本处部长 国初率百户来归编佐领令其子颜布理统之并授骑都尉从征沈阳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其曾孙葛逹浑由佐领从征陕西在平凉府击王辅臣兵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新泰镶红旗人扎尔赳同族任都统吉哈理镶白旗人由前锋侍卫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格思特镶白旗人由前锋参领从征浙江舟山有功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加副都统职衔祀昭忠祠俄孟额镶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设佐领使统之预十六大臣之列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元孙法喀任都统谥勤恪其从弟满福任都统征沙喇斯玛呼斯阵亡谥勤毅祀昭忠祠额尔必赫正白旗人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大同攻左卫首先登城力战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阿士喜镶红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两江总督托木星阿正白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福建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扈图正白旗人世居蜚悠城地方 国初来归由䕶军校从征福建克汾水闗后征湖广败杨勇等兵三千馀众又攻曹县首先登城克之授云骑尉䕶军统领其子奇尔萨袭职任都统徳福镶红旗人由前锋侍卫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巴山镶黄旗人世居哈逹地方由佐领从征山东败太监冯永盛兵梯攻巨鹿县克其城加一云骑尉又击败流贼兵授三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后驻防江宁以防守功授二等男其子舒恕袭职从征陕西击败王辅臣兵续征云南有功授一等男其从弟布克沙由参领从征皮岛首先进击围锦州败松山杏山援兵夺其纛又破洪承畴三营兵征山东取䝉阴沂水二县后追腾吉斯败土谢图汗及硕罗汗兵授一等轻车都尉任户部侍郎副都统其子贵福由二等侍卫从征云南攻沅江府克其城后征江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叶成额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任刑部尚书苏已泰正黄旗人由闲散从征山东攻济南府首先登城克之 赐已图鲁号授骑都尉围锦州击败松山杏山援兵加至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明爱正蓝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大同攻左卫首先登城力战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其子尚吉图袭职从征四川屡败贼张献忠马步兵征山西江西湖广等处均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满都理镶黄旗人世居乌拉地方由䕶军从征朝鲜夺船有功围锦州败洪承畴十三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内大臣其侄三泰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议政大臣谥文恭多鼐镶白旗人 国初来归设佐领使统之以从征哈达功授二等轻车都尉擢置十六大臣之列其侄索浑任都统额黑玛库正白旗人由三等侍卫从征福建击海寇于厦门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其侄珠满袭职从征江西续征云南均有功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任荆州将军巴喀正红旗人由前锋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图赫特正蓝旗人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广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斋山正白旗人世居讷殷地方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福建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海兰正白旗人任都统叶楚镶黄旗人任内大臣乌理戡正白旗人世居费徳里地方 国初来归授卡伦章京值叶赫等九部来侵奉 命往探形势我兵进击大获全胜 太祖高皇帝嘉其绩设佐领使统之后巡哨呼兰地方遇明总兵李如柏兵率二十人击败其众授副将衔其长子吴拜袭佐领预十六大臣之列从征辽东及董夔寜逺囊弩克屡著军功授三等男縁事削职后以败流贼功授一等子晋封二等伯縁事削革寻授内大臣复军功所得一等子谥壮果其子郎垣袭职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昭武将军其子拉馨袭职任都统苏拜乌理戡次子由佐领征北京败太监冯永盛兵又屡败松山杏山兵围锦州击败洪承畴三营兵又攻克乐安昌邑二县授三等轻车都尉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又连破李自成营获其金印征四川屡败张献忠兵授二等子縁事革职寻复授一等男世职任领侍卫内大臣谥勤僖沙尔呼逹镶蓝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由佐领征锦州败明监军道张春兵授三等轻车都尉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又征江西有功授三等男加一等男任前锋统领赠太子太保谥襄壮其子巴海袭职授宁古塔将军其孙安泰任杭州将军阿球正蓝旗人世居沙津穆尔济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攻安州先登克其城 赐巴图鲁号编佐领使统之其族弟敦拜任吏部尚书僧锡正蓝旗人世居沾地方 国初来归由领催攻顺义县首先登城克之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后征朝鲜阵亡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堪塔罕正白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 国初来归由䕶军参领从征山东阵亡赠云骑尉其子葢思海袭职从征浙江舟山获船十八只授骑都尉后攻永兴县阵亡加赠一云骑尉并祀昭忠祠锡伯正蓝旗人世居嘉通阿地方任寜夏将军加太子少保世袭骑都尉谥襄壮泰锡镶蓝旗人世居福新徳喜莽堪地方 国初率子弟来归授为扎尔固齐其曾孙巴锡任云贵总督瓦济玛正白旗人世居雅尔呼地方由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库尔讷镶蓝旗人世居尚阳堡地方任吏部尚书卓布泰镶黄旗人任都统授二等男谥襄武端济布镶黄旗人赠都统谥壮节观音保正蓝旗人任䕶军统领授领队大臣从征缅甸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罗沙正蓝旗人任议政大臣赠一等伯呉逹善正红旗人任陕甘总督谥勤毅祀贤良祠努三正黄旗人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谥恪靖〉
〈臣〉等谨按𤓰尔佳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车克曽𫎇
太宗文皇帝赐姓觉罗石国柱因父名石翰遂以石为氏今并列于总论各条下与此互载以资稽考钮祜禄氏〈散处长白山英额𤓰尔佳珲春地方额亦都镶黄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幼从太祖高皇帝征讨所向皆捷攻取巴尔逹城又败叶赫等九部来犯之兵 赐巴图鲁〉
〈号旋以和硕公主降焉授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天命中追封𢎞毅公配享 太庙额亦都第三子车尔格任都统从征朝鲜及锦州有功晋户部尚书授三等轻车都尉其子拉哈达袭擢工部尚书授宁海将军征福建恢复府州县城三十馀处平定漳州府属十州县其孙海常任京口将军又车尔格之子辰㤗由䕶军参领从征锦州及朝鲜有功授骑都尉征山东攻克东阿汶上宁阳三县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征湖广福建斩获招抚甚众授二等男又征湖广有功授一等子任都统晋国史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忠襄额亦都第八子图尔格由废员从征山东有功授骑都尉围〉
〈锦州屡败松山杏山兵授三等子后围松山敌兵夜犯 御营图尔格发矢连殪二人偕众退敌晋封三等公预十六大臣之列任都统吏部尚书顺治中追封忠义公配享 太庙额亦都〉
〈第十子宜尔登由废员从征北京击败明总兵祖大寿等又败洪承畴十三万众叙功授三等男晋二等伯任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谥忠直其孙噶都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其子唐保住任奉天将军额亦都第十三子绰哈尔任兵部侍郎议政大臣后攻锦州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谥壮果祀昭忠祠其子额赫理袭职从征湖广福建等处招抚二县一百五十三寨授一等男縁事降三等男任工部尚书其子英素袭职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二等男其孙郎保袭从征准噶尔阵亡祀昭忠祠额亦都第十六子遏必隆为和硕公主所出初袭一等子后从征山东湖广有功晋封一等公任銮仪卫掌仪事内大臣加少保顺治十八年受顾命为辅政大臣加太师谥恪僖为孝昭仁皇后之父康熙中奉 特㫖令其家立庙祀之其长子法喀袭一等公任 御前大〉
〈臣内大臣䕶军统领第四子尹徳袭一等子任都统雍正中承袭公爵授领侍卫内大臣谥悫敬祀贤良祠第五子阿灵阿承袭一等公爵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理藩院尚书法喀之子萨穆哈任领侍卫内大臣授参赞大臣掌威武大将军印谥悫勤尹徳长子䇿楞任西路定边将军征阿睦尔撒纳阵亡祀昭忠祠第五子阿里衮袭封果毅公任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定边右副将军谥襄壮祀贤良祠其子豊升额封果毅继勇公任戸部尚书授副将军谥诚武阿灵阿之次子阿尔松阿任领侍卫内大臣刑部尚书第四子逹尔当阿任定西右副将军尚书协办大学士又额亦都之孙瓦岱任都统议政大臣逹逹海任銮仪卫掌仪事内大臣额亦都之侄孙凌柱任四品典仪内大臣为 孝圣宪皇后之父晋封一等公谥良荣祖额宜腾父吴禄俱追封公爵赖卢浑都督镶红旗人世居英额地方 国初率众来归编佐领令其孙库尔禅统之任𢎞文院大学士库尔禅之侄商坚由一等轻车都尉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男任副都统商坚之侄旺古理任都统阿哈硕色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准噶尔阵亡追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那尔察镶黄旗人赖卢浑都督同族世居安图𤓰尔佳地方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征明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预十六大臣之列后攻沙岭阵亡谥端壮祀昭忠祠其子瑚沙袭职从征大同及察哈尔有功加一云骑尉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征四川屡败张献忠兵加至二等男任都统其弟乌舎由䕶军参领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后征福建厦门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格尔古徳镶蓝旗人任直隶巡抚谥文清常鼐镶红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任都统兑克纳正蓝旗人世居珲春地方任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谥文端郭丕正白旗人世居佛阿拉地方任杭州将军素尔纳正红旗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都统富昌镶红旗人任绥逺城将军〉
〈臣〉等谨按钮祜禄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舒穆禄氏〈散处库尔喀珲春珠舎哩等地方扬古利正黄旗人系库尔喀部长郎柱长子郎柱翼戴 太祖高皇帝服事惟谨太祖厚遇之 命其子扬古利入侍以公主降焉从征辉发取讷殷及珠舎哩安禇拉库赫席黑穆诸路又随征哈逹生擒孟格布鲁贝勒又击败明兵取铁岭沈阳辽阳俱有功 太祖命位次贝勒八人下统左翼兵授一等子后随太宗文皇帝征明击败满桂兵又败明兵于锦州授三等公晋超品公与多罗英郡王阿济格等〉
〈征明克昌平等十二城败敌者五十八次生擒总兵巢丕昌等俘获十八万人后征朝鲜阵亡追封武勲王配享 太庙雍正中加世爵封号英诚公其子塔瞻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授定西将军征云南获桂王加太子太保谥敬康其子富善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谥恭懿并祀贤良祠其子海金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其子丰盛额袭爵任都统其子丰安袭爵任荆州将军楞格理扬古利次弟由佐领授三等轻车都尉率八十人往逹岱苏巴尔罕界遇䝉古百馀人追逐殱之入其垒俘获七百人杀三塔布囊晋一等男又往䝉古界俘四营七千人又征朝鲜攻克义州授一等子任刑部尚书兼都统谥武襄其子穆成额袭一等子任兵部侍郎其子穆赫琳袭一等子加一等伯任掌銮仪卫事内大臣其子四格袭爵任掌銮仪卫事内大臣兼䕶军统领又楞格理元孙吉党阿任归化城都统讷木泰扬古利第三弟任兵部尚书寻授都统征大凌河及征大同有功又败平鲁卫兵授三等男谭布亦扬古利之弟由佐领授骑都尉征黒龙江及围锦州有功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征四川败贼张献忠兵又于平阳太原等处招降二州十一县授三等男任工部尚书其子喀岱袭职任都统议政大臣伊尔徳扬古利族侄随扬古利来归征北京败蓟州兵取大凌河击明监军道张春兵一人执弓当 御前伊尔徳驰斩之授骑都尉入闗时下定兴县攻昌平州败巢丕昌等兵授一等男又平定河南江南降一州四县征福建江西降一府十三县加至三等侯縁事罢职寻授镇海大将军恢复舟山叙功复原职晋一等侯任都统议政大臣谥襄敏其孙巴浑徳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谥恭恪又伊尔徳曾孙绰尔多任西安将军谥质悫又扬古利族侄额尔济赫由骑都尉取锦州有功后攻蓟州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色尔弼袭职加至一等男其侄舒楞额任吏部侍郎兼副都统征北路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赫绶正黄旗人世居库尔喀地方任理藩院尚书其侄席特库任都统阿尔锡镶蓝旗人世居珲春地方任都统图拉正黄旗人由主事授骑都尉从征浙江舟山有功加一云骑尉任杭州将军玛照镶黄旗人由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叶臣正白旗人世居珠舎哩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 太祖高皇帝以妹妻之称为瑚勒额驸其族叔岳朗额悖叛叶臣据实奏 闻斩之岳朗额之弟奇朗额复领兵来战叶臣杀逆贼杭阿逹额托二人生擒奇托奇朗额阿喀等三人 太祖重加赏赉令移居瑚勒地方后征哈逹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亲弟之孙坡理袭职从征云南有功加一云骑尉授为三等男又叶臣族孙佛伦任 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托伦任都统布噶正蓝旗人世居吉阳地方 国初率同里来归编佐领使统之时拜常阿吴和车票蓝布冷等四村叛逆布噶擒斩之又征明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后征沈阳阵亡祀昭忠祠其孙艾图袭□加至二等男扎齐巴镶黄旗人世居哈尔敏地方国初率族众来归授佐领征乌拉破辽东有功加三等轻车都尉授为扎尔固齐其族孙常武由䕶军参领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徐元梦正白旗人世居珲春都玛呼村地方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赠太傅谥文定其孙舒赫徳任 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赠太保谥文襄并祀贤良祠富僧阿正黄旗人任西安将军〉
〈臣〉等谨按舒穆禄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马佳氏〈散处绥芬马佳穆丹宁古塔等地方瑚石正黄旗人世居绥芬地方 国初来归其曾孙彰屯由佐领从征朝鲜及围锦州屡败贼兵授骑都尉加三等轻车都尉其子图勒慎袭职定鼎时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兄罗托袭职加至三等男从征江西及浙江〉
〈舟山均克获有功授二等男瑚石元孙保定任齐齐哈尔将军领侍卫内大臣四世孙马尼任都统图海瑚石曾孙任𢎞文院大学士管理刑部尚书事加太子太保縁事罢退康熙初授都统为定西将军征湖广剿灭流寇郝揺旗刘汝魁李来亨等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后奉 命为副将军征察哈尔布尔尼屡败贼众招抚察哈尔民一千三百馀户授一等男复奉 命为抚逺大将军统兵抵平凉克虎山墩王辅臣率众来降封三等公授 中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谥文襄追赠少保配享 太庙加封号忠逹公 命建特祠春秋致祭其子诺敏袭三等公任都统刑部尚书其子马礼善袭一等公任都统刑部尚书布丹正白旗人任工部侍郎赠太子少保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 国初率众来归授为扎尔固齐从征哈逹辉发乌拉等处毎战皆捷授一等男其长子雅希善授骑都尉擢扎尔固齐从征界凡破其大营又克辽东有功授三等男谥敏果其子讷尔特由骑都尉征锦州屡败杏山松山兵征大同克小石城擢副都统刑部侍郎征山东克武定城后击呉三桂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从孙哈岱任都统郎塞镶黄旗人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从征乌拉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新泰袭职加至三等男任副都统又郎塞曾孙阿鲁任宁夏将军谥果达和起正黄旗人任宁夏将军征准噶尔阵亡赠一等伯谥武烈祀贤良祠并祀昭忠祠其子和隆武袭爵任吉林将军以征金川功晋封果勇侯谥壮毅威赫徳正黄旗人世居穆丹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征湖南败孙可望兵征浙江舟山有功又征福建破海寇郑成功于厦门征察哈尔布尔尼奋勇破贼叙功授二等男其弟瑚什穆任都统席柱任工部尚书从侄佟智任归化城都统兵部尚书恒文任云贵总督乌纳汉正蓝旗人世居宁古塔地方由䕶军参领从征四川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明福正黄旗人任 盛京将军〉
〈臣〉等谨按马佳系地名以地为氏八旗氏族通谱内满洲𫎇古两见今并入满洲姓内以后凡满洲䝉古两见者仿此仍郑志不重载之例云又考䝉古马佳氏世居扎噜特及科尔沁地方
栋鄂氏〈世居栋鄂地方和和理正红旗人原系栋鄂部长 国初率部属来归尚长公主授头等大臣征扎库塔取乌拉授三等子谥温顺雍正中进封勇勤公子和硕图袭爵授都统征北京击败马兰峪兵晋封三等公谥端恪其孙衮布袭爵加一等公其弟鹏春袭爵任都统又和和理之子都垒任都统败流贼二十万众授骑都尉晋一等男加至二等伯其孙齐什任都统又和硕图之子瑚什布任都统鲁克素正白旗人和和理同族国初率众来归本名伦布 太祖高皇帝赐名鲁克素编佐领令伊次子席尔泰统之席尔泰由佐领晋十六大臣之列授逰击世职赐人丁千户后征沈阳阵亡其长子拉都由闲散征锦州击败杏山兵后征寜逺阵亡赠云骑尉其弟巴都袭职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征陕西延安绥徳等处屡著战功又击败贼魁一只虎征湖广江西福建均有功后于罗源县击贼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又鲁克素长子席汉由骑都尉从征朝鲜攻叆阳城克之进攻三塔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并祀昭忠祠其次子鄂硕袭职围锦州败松山杏山兵征山东击败吴三桂等又于山海闗击流贼大破之授三等男又征江南浙江均有功加至三等子鄂硕系孝献皇后之父晋封三等伯任内大臣谥刚毅其子费扬古袭爵任领侍卫内大臣授抚逺大将军征噶尔丹凯旋晋一等公谥襄壮祀贤良祠又鲁克素之孙鄂尔多任吏部尚书谥敏恪五世孙永兴任都统永常任安西提督定边右副将军克齐巴颜镶红旗人和和理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编佐领令伊第三子噶尔呼机统之噶尔呼机授三等轻车都尉从征锦州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克齐巴颜次子永顺由革职参将从征旅顺口首先登城克之又征黒龙江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加至二等男任都统曾孙锡尔逹任四川陕西总督元孙乌理布任黒龙江将军托赖任刑部尚书从孙卓尔海任内大臣阿格巴颜克齐巴颜之弟率瓦尔喀什部属来归其长子阿兰珠授扎尔固齐管佐领从征乌拉阵亡赠三等男谥顺毅其子布兰珠袭职攻锦州时击宁逺兵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又阿格巴颜之孙赫叶任安西将军郎格阿格巴颜之侄由佐领以军功授骑都尉从征沈阳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和托任副都统吏部侍郎击流贼有功又征山东计擒赵应元恢复青州授三等轻车都尉其侄硕色纳袭职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并为三等子征湖广广东有功晋二等子郎格曾侄孙荪柱任 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伊奇纳正黄旗人和和理同族任都统其侄舒礼浑由一等轻车都尉在延安府数败流贼又追腾吉斯及土谢图汗硕罗汗兵败之又围大同征云南贵州屡著军绩授三等男任副都统拉布敦正黄旗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殉节西藏赠一等伯谥壮果祀昭忠祠常塞礼正白旗人任西安将军三格正白旗人任副都统谥刚勇〉
〈臣〉等谨按栋鄂系地名以地为氏
赫舎哩氏〈散处都英额和多穆哈连齐谷哈逹叶赫黒龙江等地方硕色正黄旗人世居都英额地方 国初偕其弟希福来归 太祖高皇帝甚嘉之以硕色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 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䝉古文字 命在文馆办事〉
〈亦 赐名巴克什授骑都尉随大兵征讨所向有功征锦州以二十馀人破明兵千馀攻永平府克其城征察哈尔于大同地方率家丁败贼独取阜台寨叙功授三等男加至一等伯任内大臣后受 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晋一等公谥文忠长子噶布拉任领侍卫内大臣系孝诚仁皇后之父封一等公加太子少保谥恪僖其子常泰袭一等公任领侍卫内大臣縁事〉
〈罢退后奉 特㫖复其爵希福兼通满汉𫎇古文字 赐名巴克什奉使䝉古诸国绥抚招徕承 命弗辱大兵征董夔时往来科尔沁国冲围犯难著有劳绩取大凌河击锦州等处屡败敌众授三等轻车都尉任内𢎞文院大学士顺治初縁事免官寻复职授三等男加至三等子赠太保谥文简其子帅颜保任漕运总督值呉耿二逆之叛往江西督饷有功授礼部尚书其子赫奕任工部尚书其子嵩寿承袭三等子任礼部侍郎额尔徳尼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原姓纳喇氏奉 太宗文皇帝谕㫖入硕色族中赐姓赫舎哩氏因兼通满汉䝉古文字当〉
〈太祖高皇帝时即以文字侍从招降纳款著有劳绩授副将世职 命与噶葢扎尔固齐编辑国书顺治中追谥文成拜音逹理正红旗人世居和多穆哈连地方 国初率百户来归设佐领〉
〈使统之其长子布颜任议政大臣䕶军统领乌巴海正红旗人拜音逹理叔祖 国初来归任佐领其子瑚理布由前锋参领击流贼有功授前锋统领后为副将军征四川阵亡赠太子太师祀昭忠祠乌巴海之孙扎拉克图任归化城都统乌巴海之侄锡来由骁骑尉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后攻昆山县阵亡赠云骑尉又乌巴海之侄布逹理由䕶军参领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授骑都尉又追腾吉斯率前锋败之后从征江西阵亡赠一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宜巴理正蓝旗人世居斋谷地方国初来归授副将擢议政大臣预十六大臣之列其次弟宜拜由云骑尉征锦州败杏山松山援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征山西时招安十一府三十二州一百七十一县授三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任都统议政大臣赠太子太保谥勤直库尔禅宜巴理第四弟由云骑尉征黒龙江及锦州有功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平定河南江南俱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任副都统其孙䝉古尔岱由佐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绰奇镶白旗人宜巴理同族任工部尚书嵩祝镶蓝旗人世居哈逹地方任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阿里玛正黄旗人由参领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常鼐正白旗人任两江总督乌纳哈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任江宁将军谥简悫能格正黄旗人由前锋侍卫从征大同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常保镶蓝旗人由前锋侍卫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定受正黄旗人世居黒龙江穆理哈村地方由副都统征准噶尔授为将军征阿勒台地方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其孙扎拉丰阿袭职征伊犁阵亡谥昭节祀旌勇祠布颜镶红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礼部尚书常禄保镶蓝旗人任髙廉镇总兵征金川阵亡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赫舎哩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又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𫎇古两见今并列满洲姓内又考䝉古赫舎哩氏世居库昆地方
塔塔喇氏〈散处扎库木安禇拉库寜古塔讷殷江等地方岱图库哈理正白旗人世居扎库木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编佐领使其次子诺裔谟多之孙英俄尔岱统之英俄尔岱系多罗额驸时界凡人来犯疆圉击败之攻开原斩降明之䝉古勇将阿尔布大破其众复于铁岭败宰赛兵取辽阳下其城授二等轻车都尉擢户部尚书兼都统授三等男 定鼎时克锦州松山等处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加至二等公其子伊图袭任内大臣又岱图库哈理之长子拖博为多罗额驸其孙苏纳海任 国史院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襄愍岱图库哈理之侄达音布授骑都尉于哈逹地方击败𫎇古兵又屡为大兵前哨先众克敌授三等轻车都尉后取昻阿阵亡赠一等子祀昭忠初其子阿济格尼堪袭职平定朝鲜征山东及锦州寜逺屡著战功加一云骑尉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一等男又灭福王克扬州府城及金华府城征湖广生擒何腾蛟加授二等伯谥武敏其子伊礼布袭职加一等伯任都统后于岩山岭阵亡谥武壮又逹音布之子戴衮由侍卫平定朝鲜著有军功围锦州时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逹音布之孙阿宻逹任领侍卫内大臣珠鲁锡尔哈岱图库哈理同族 国初率众来归编佐领令其长子都统阿敦之子谭拜统之谭拜授骑都尉攻取大凌河及察哈尔等处又征山东屡著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兵部尚书后征四川屡败张献忠兵授二等男任都统其子玛尔赛袭爵征贵州由水路回兵遇海寇郑成功连败其众授一等子任户部尚书兼都统又珠鲁锡尔哈次子布山任都统萨弼图正白旗人岱图库哈理同族 国初率众来归编佐领使统之征黑龙江及杏山松山有功又征陕西击败流贼授一等轻车都尉加二等男任副都统其子国礼袭爵从征云南阵亡孙博柱任头等侍卫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并祀昭忠祠鼐格镶白旗人岱图库哈理同族 国初率众来归其曾孙乌巴海由佐领授骑都尉征瓦尔喀围锦州屡著战功又于潼闗大败流贼兵招服一府三州十二县后驻防苏州时连战十一日败贼二十三次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任步军统领副都统其孙希福袭职从征江西湖广屡著战功于新口地方阵亡追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逹都镶红旗人任奉天将军其侄孙都敏由章京撃败流寇又攻云阳府督众登城克之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后征贵州屡著战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西安副都统其从侄塞尔图任刑部尚书巴泰正白旗人任工部尚书尼雅汉镶蓝旗人任西安将军萨充阿正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长绶正白旗人任江宁将军罗屯正红旗人世居安禇扣库地方 国初辛八百户来归擢置五大臣之列其孙汉楚哈由骑都尉从征腾吉斯阵亡赠三等轻辛都尉祀昭忠祠纳林正黄旗人世居讷殷江地方天聪时率众来归编佐领使统之授骑都尉败流贼二十万众加一云骑尉其曾孙岱林布任江寜将军额森格镶黄旗人任杭州将军〉
伊尔根觉罗氏〈散处穆溪叶赫嘉穆呼兴堪萨尔浒呼讷赫雅尔呼乌拉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拉哈达汪秦讷殷江斡珲鄂谟等地方阿尔塔什正蓝旗人世居穆溪地方 国初率七村户口来归 太祖高皇帝以宗室女妻之设佐领令其子阿山统焉阿山克辽东有功又收锡袋部落授三等男后攻义州永平府有功又取皮岛时率舟师渡海克之又败松山兵征大同克取二城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加至三等公任都统阿尔塔什次子阿达海原系扎尔固齐预十六大臣之列第三子济尔海任都统孙夸察尚公主封为额驸曾孙方格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察哈尔布尔尼破贼有功授三等男任副都统元孙延布为和硕额驸阿勒津阿尔塔什之侄由废员围锦州败松山兵又追洪承畴兵斩副将都司各一员授三等轻车都尉征黑龙江剿取二村招服三村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有功征四川屡败张献忠兵授三等男加至一等子任都统谥端果延逊正蓝旗人任内大臣巴雅尔图正黄旗人世居叶赫地方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取辽东夺桥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后攻寜逺城阵亡祀昭忠祠其子额色袭职平定淮安攻克永城县授一等轻车都尉加三等男莽鹄立镶黄旗人巴雅尔图同族任都统署工部尚书谥勤敏纠浑住镶黄旗人由骁骑校从征四川于朝天闗等处屡著战功后从征秦州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金泰正蓝旗人任礼部尚书其次子哈瞻任礼部尚书第三子海达理由七品官从征浙江福建有功后于海澄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栋克正白旗人由参领从征广东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噶哈善哈思瑚镶白旗人世居嘉穆呼地方原系本处部长 国初率属来归尚占河公主封为额驸从征诺宻达有功后征马尔屯山寨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拉萨理镶黄旗人任礼部尚书科尔坤镶黄旗人任户部尚书珠瑚达正蓝旗人世居兴堪地方原系本处部长 国初率众来归授备御编佐领使统之其孙和理曾孙满丕俱任都统四世孙苏昌任浙闽总督谥悫勤喀凯正黄旗人世居萨尔浒地方由闲散从征广宁有功授骑都尉攻克定兴县城击败松山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一等轻车都尉加二等男任通政司通政使兼佐领拉哈墨尔根正黄旗人喀凯同族任内大臣兼佐领格善镶白旗人喀凯同族由佐领从征瓦尔喀及锦州有功后破流贼灭福王叙功授云骑尉又征舟山有功加一云骑尉后征福建击海寇郑成功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噶葢镶红旗人世居呼讷赫地方 国初来归授为扎尔固齐奉太祖高皇帝命同额尔徳尼编辑 国书其子武善任工部尚书其侄夸瞻任都统谟络正红旗〉
〈人任刑部尚书加 武英殿大学士衔授为经略征四川至陕西值王辅臣之乱兵变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谥忠愍祀昭忠祠杭爱正白旗人谟络同族任户部尚书哈尔巴正白旗人世居雅尔呼地方由䕶军校追腾吉斯击败硕罗汗兵从征江西攻克九江府城 赐巴图鲁号授一等轻车都尉从征福建击海寇郑成功兵败之后攻海澄县阵亡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其亲弟满都袭职从征舟山叙功授三等男瑚巴克泰正白旗人世居乌拉地方由闲散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江南河南等处屡著战功又攻克松江府城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后征贵州回兵时击败海寇郑成功兵十馀万众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任寜古塔副都统扣楼正黄旗人任都统赫臣正黄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奉命往罗多罗和部落招降其众时叶赫抗命复奉 命往抚为叶赫所拘不屈死天命中叶赫既平 太祖高皇帝追悯赫臣前勲令其子克福管佐领事克福从征锦州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其孙凯音布袭职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其子喀尔吉善任浙闽总督加太子太保谥庄恪祀贤良祠又赫臣四世孙定长任湖广总督伊桑阿正黄旗人赫臣同族任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端祀贤良祠其孙福增额系和硕额驸任广州将军顾八代镶黄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任礼部尚书赠太傅谥文端祀贤良祠其侄孙顾琮任漕运总督瑚世霸镶红旗人世居阿库里地方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任都统其弟瑚世图任都统满都镶蓝旗人瑚世霸同族任工部尚书其侄孙鹤年任两广总督加太子太保谥文勤祀贤良祠其子桂林任两广总督谥庄敏格伯库正白旗人世居扎库木地方 国初来归由䕶军参领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授骑都尉后征四川击张献忠阵亡赠一云骑尉其子威赫袭职从征舟山有功后征湖广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并祀昭忠祠舒禄镶白旗人世居道开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傅拉塔镶黄旗人世居讷殷地方任两江总督赠太子太保谥清端祀贤良祠尹逹瑚齐正白旗人世居斡珲鄂谟地方天聪时来归由废员屡著军功后攻遵化州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安珠琥正红旗人世居索勒和必汉地方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大同及征贵州屡著军功征四川于槐树驿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赛住正蓝旗人世居额尔景地方由四品典仪从征浙江福建有功又败逆贼耿精忠海贼郑锦等于大溪潭及黑龙江等处后于海澄县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布尔哈正黄旗人世居讷殷江地方由云骑尉从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赫逹色镶蓝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由副䕶军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沙纳哈正黄旗人世居赖布村地方由闲散围大同首先登城克之又从征舟山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任都统萨哈岱正黄旗人任福州将军徳福正白旗人任刑部尚书谥勤肃三宝正红旗人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谥文敬〉舒舒觉罗氏〈散处叶赫哈逹伊尔哈来碧村讷殷江尼雅木尼雅库城等地方图鲁什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地方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征大安口城克之击败满桂等兵四万馀众征大凌河击败锦州兵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来援八旗为所阻图鲁什独率两纛冲入大破之叙功授三等男擢前锋统领后征大同阵亡赠三等子复追赐硕翁科洛巴图鲁号谥忠宣祀昭忠祠其长子巴世奉袭职任侍卫班领加封三等侯其子桑格承袭任内大臣管銮仪卫事费扬古图鲁什之弟由佐领授二等轻车都尉以牧马劳绩授三等男任内大臣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法都镶蓝旗人世居讷殷江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守呼兰哈逹时有贼来犯击败之从征哈逹辉发叶赫等处屡著劳绩授佐领任城守尉其子介山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征福建屡著战功又恢复广东二府一州二十一县后留镇漳州擢刑部尚书〉
西林觉罗氏〈散处汪秦尼玛察寜古塔哈达长白山等地方屯台镶蓝旗人世居汪秦地方 国初率族属来归 太祖高皇帝甚爱重之以屯台女弟为巴图鲁郡王礼敦妃以觉罗叔瓦尔喀女弟妻之设佐领使统焉长子图们袭职从征大凌河首先破敌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数万来援力战阵亡给备御世职祀昭忠祠曾孙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授西北两路经略擢 保和殿大学士三等伯加太保谥文端配享 太庙其弟鄂尔奇任户兵两部尚书鄂尔泰长子鄂容安任兵部尚书征伊犁有功值阿睦尔撒纳叛逆殉节赠襄勤伯谥刚烈次子鄂实由三等侍卫授前锋统领在叶尔羌阵亡谥果壮并祀昭忠祠三子鄂弼任四川总督谥勤肃祀贤良祠四子鄂宁任云贵总督雅尔纳镶白旗人世居尼玛察地方 国初率属来归授骑都尉以克辽东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布颜正白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 国初同族众来归擢置五大臣之列凯音布布颜同族任兵部尚书都统兼步军统领谥肃敏〉
通颜觉罗氏〈世居雅尔呼地方茂海镶蓝旗人国初来归授骑都尉时有贼兵来犯耀州力战败之后围锦州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科尔昆袭职加至三等男〉阿颜觉罗氏〈散处叶赫额尔敏赫图阿拉福齐希美佛赫费雅朗阿等地方辉兰镶蓝旗人世居叶赫乌苏村地方由闲散从征大凌河击败明监军道张春兵又征大同围锦州有功后击洪承畴三营兵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硕色正蓝旗人世居瓦湖木地方天聪时来归授佐领其子绰克托任刑部尚书巴什正白旗人世居赫图阿拉地方由䕶军校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呼伦觉罗氏〈散处黑龙江叶赫等地方玉三保镶红旗人世居黑龙江地方由前锋校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赠尉祀昭忠祠〉
阿哈觉罗氏〈散处萨克苏和罗佛阿拉哈达等地方阿尔达世镶黄旗人世居萨克苏和罗地方来归年分无考任兵部侍郎〉
察喇觉罗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佟佳氏〈散处玛察雅尔呼加哈哈逹佟佳等地方巴笃理正白旗人世居玛察地方 国初率五百戸来归设佐领使统之预十扎尔固齐之列从征旅顺口克之败毛文龙兵于萨尔浒又攻克遵化州授二等轻车都尉擢礼部尚书兼都统议政大臣后征大同阵亡赠三等男谥壮敏祀昭忠祠其子卓洛袭爵征山东击败太监冯永盛总兵侯世禄等兵又击败松山兵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叙功授一等男任副都统征湖广败贼一只虎于荆州攻克宝庆府城授三等子擢礼部尚书兼都统议政大臣征云南攻取沅江府城晋封二等伯谥忠襄其孙舒敏袭爵任都统玛哈达任都统元孙伊勒慎袭二等伯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谥肃靖䝉阿图巴笃理次弟授佐领预十六大臣之列任工部尚书逹哈塔巴笃理之侄任吏部尚书雅西塔正白旗人巴笃理同族 国初率众来归设佐领使统之任䕶军统领其子穆福由䕶军参领攻前屯卫克其城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征江西攻九江府屡著战功取南昌府招服南丰县攻克九江府城授一等轻车都尉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少傅谥襄壮海禄浑正白旗人巴笃理同族由䕶军校从征浙江舟山击败阮思兵数万馀众于海上又击败张徳洪等兵三万馀众授云骑尉从征福建击海寇郑成功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罗多理正白旗人巴笃理同族由防御围锦州首先登城破流贼灭福王屡著战功征福建攻延平府克其城后攻大同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拜正白旗人巴笃理同族 国初来归从征瓦尔喀力战败贼授云骑尉任副都统縁事革职后由废员従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扈尔汉正白旗人世居雅尔呼地方 国初来归授一等大臣居五大臣之列有费约城长䇿穆特黑请内附扈尔汉奉 命往迁其家口以三百兵破乌拉万人征东海兀集部取赫席黒等处又征滹野路悉降所部以归 赐逹尔汉侍卫号征扎库塔克其城附近诸路尽招抚之征东海萨哈连部取河南北三十六寨复渡江取江北十一寨又招降诸路部长四十人后明兵四路来侵击败之尽殪刘𬘩兵又击败明逰击乔一奇兵擒一奇叙功加三等子第四子准塔由佐领授骑都尉从征皮岛克之擢授三等男 赐巴图鲁号征山东击败太监冯永盛总兵侯世禄等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平定淮安屡著战功授三等子征四川斩贼张献忠又征遵义夔州等处叙功授一等子任都统谥襄毅其子阿拉宻袭职任内大臣萨木什喀扈尔汉第三弟征董夔及旅顺口有功又攻克皮岛授二等男任工部尚书雅赖扈尔汉第七弟从征乌拉击败䝉古兵征董夔及旅顺口屡败贼兵授骑都尉又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有功授三等男加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七十五扈尔汉侄孙任刑部尚书阿纳海正红旗人由骑都尉从征流寇追至九江府败之征四川屡败张献忠何进等兵后围大同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其弟巴汉袭职从征贵州回兵时击败海寇郑成功征广东广西云南等处屡著战功授一等男总噶尔正黄旗人由䕶军校从征福建浙江及云南均有功授云骑尉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哈克山正蓝旗人世居加哈地方由䕶军统领授参赞大臣征湖广及察哈尔布尔尼屡败贼众授三等轻车都尉后攻永兴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谥武毅祀昭忠祠瑚宻色镶黄旗人由佐领从征昌平通州等处屡败贼兵又击败松山杏山兵 定鼎时大破流贼于山海闗外叙功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后从征浙江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其弟哈尔汉由章京从征锦州败松山兵又破流贼二十万众后驻守延安府击贼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希佛正蓝旗人任刑部尚书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佳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从征辽阳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寻奉 命驻守朝鲜界之镇江城时中军陈良䇿叛投明将毛文龙执养正不屈死雍正中追赠一等公加赠太师谥忠烈祀昭忠祠其子佟图赖袭职从征大凌河击败明监军道张春兵围锦州取白官儿屯台又取金塔口三台攻克塔山杏山二城授一等轻车都尉又取前屯卫中后所二城攻克太原招降全晋破流贼灭福王攻扬州嘉兴等城皆克之擢授二等男寻授定南将军恢复宝庆下全州加一等子任兵部尚书兼都统加太子太保谥勤襄系 孝康章皇后之父加封一等公加赠太师祀贤良祠长子佟国细袭爵任内大臣兼都统康熙中察哈尔布尔尼作乱奉 命授为安北将军率兵往镇宣府后厄鲁特噶尔丹蠢动 命与其弟国维参赞军务至乌兰布通地方进击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谥忠勇加赠太傅祀昭忠祠其次子法海任兵部尚书三子夸岱任工部尚书孙补熙任绥逺城将军谥温僖纳穆图任领侍卫内大臣兼都统佟国维佟图赖次子任内大臣系孝懿仁皇后之父封一等公征厄鲁特噶尔丹至乌兰布通地方其兄国纲战没国维亲冒矢石冲入贼阵遂败其众赠太傅谥端纯其三子隆科多任吏部尚书孙顺阿颜系和硕额驸任领侍卫内大臣佟养性佟养正之弟 国初来归太祖高皇帝以孙女降焉授三等男徙征辽东有功加二等子其子六十袭职晋三等伯任都〉
〈统谥勤惠其子佟国瑶袭爵任福建将军谥忠悫又佟养性曾孙佟世功由佐领从征陕西于髙长坡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又佟养正侄孙佟国印由骑都尉围锦州击败洪承畴兵又攻克塔山杏山二城加一云骑尉后征山东回兵取边台七座击墙子岭兵败之又克中后所前屯卫二城加至三等男任工部侍郎佟镇国佟养正同族 国初来归授三等轻车都尉因擒获赍送广宁伪书之人超授三等男席特库佟养正同族由骑都尉从征大凌河寜逺庆安等处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征山东败墙子岭兵围锦州破洪承畴三营兵又击败流贼追至安肃县斩获甚众又于绛州渡口大败流寇追腾吉斯击败土谢图汗及硕罗汗兵加至三等男任副都统兰拜佟养正同族由闲散从征黑龙江有功授骑都尉围锦州破洪承畴三营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三等轻车都尉后征湖广屡著战功加至二等男任吏部尚书兼都统加太子太保其侄倭赫任四川陕西总督佟山佟养正同族任兵部尚书其子屯岱由佐领围锦州破洪承畴三营兵攻取塔山杏山二城授云骑尉攻中后所前屯卫克其城又于延安府屡败流贼征湖广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任浙闽总督兵部尚书其子佟徽年任湖南提督又佟山之侄佟养甲任两广总督侄孙佟壮年任都统硕鼐镶蓝旗人由骑都尉征云南贵州等处屡著战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都统托时正黄旗人任漕运总督乌纳哈赖正红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由䕶军参领围锦州大败松山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骑都尉又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后攻江阴县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迈图正白旗人世居哈达地方由二等侍卫从征山东浙江福建等处均克获有功授云骑尉任副都统议政大臣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谥忠毅介福镶黄旗人任礼部侍郎兼副都统加都统衔玛尔泰正白旗人任将军长生镶蓝旗人任都统臣〉等谨按佟佳系地名以地为氏又考八旗氏族通谱载达尔汉侍卫扈尔汉曽𫎇
太祖高皇帝赐姓觉罗今仿五朝氏族之例统归总论赐氏一门于本氏下概不重注又佟养正之祖因贸易迁寓闗东其子姓遂以佟为氏与郑志之省言一类今并叙于佟佳氏而仍于总论附列之
那木都鲁氏〈散处那木都鲁绥芬珲春长白山等地方康武理正白旗人世居那木都鲁地方原系本处部长 国初率族众来归尚公主封为额驸授三等子预十六大臣之列任户部尚书其子赖塔由废员围锦州败松山杏山兵又征山东有功授前锋侍卫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征福建攻克汀州府城征广东恢复三府二州十八县授三等男寻授平南将军征兴化府连破二十六营平定辰州等十九处海寇授征南大将军征云南大破贼兵于石门坎黄草坝地方未叙功而卒追赠一等男加封一等褒绩公谥襄毅祀贤良祠其弟喀克都理任都统其从孙海寿任刑部尚书苏满任都统逹都正白旗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成根柱正白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明安图巴颜镶红旗人世居绥芬地方原系本处部长 国初率众来归编二佐领令其子哈哈纳与绰和纳分统之哈哈纳由副将从征乌拉及辽东有功又于昌平等处大败敌众擢置十六大臣之列绰和纳授逰击职预十六大臣之列从征辽东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后取大凌河击明监军道张春兵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福喀禅袭职加至一等男授西安将军征甘州克其城招抚河州凉州二郡征四川湖广等处生擒贼首郝揺旗袁宗第叙功授三等子达理善正黄旗人明安图巴颜同族由闲散从征山东攻克济南府城 肠巴图鲁号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围锦州败洪承畴三营兵征江西大破金声桓七万馀众续征云南于沅江府败贼有功授三等男谥武毅阿尔修正黄旗人明安图巴颜同族由骑都尉从征山东攻济南府有功加一云骑尉后从征黑龙江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侄塔克图由领催从征山东攻克济南府城 赐巴图鲁号授一等轻车都尉其子塔尔纳袭职加至三等男法喇正白旗人任都统珠玛喇正白旗人世居珲春地方由骑都尉从征额伦钥色生库勒额赫库抡地方有功加一云骑尉征山东攻诸城县克之围锦州败松山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加至一等男任副都统其侄能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喀喇镶红旗人由闲散从征冠县首先登城阵亡赠骑都尉其孙凯泰袭职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一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喀尔图正白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刑部尚书其侄武逹禅任都统议政大臣谥襄敏〉
〈臣〉等谨按那木都鲁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皇朝通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
氏族略〈三〉
满洲八旗姓
纳喇氏〈散处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张城费徳里等地方金台石正黄旗人原系叶赫东城贝勒 太祖髙皇帝征服叶赫时授其子徳尔格尔为三等男其子鄂色袭爵任内大臣其弟武丹任建威将军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又金台石曾孙穆占任征南将军揆叙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谥文端揆芳系和硕额驸四世孙曕岱任甘肃提督谥恭勤又金台石侄孙岱穆由二等侍卫从征福建击海寇于厦门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布扬古正红旗人金台石之侄原系叶赫西城贝勒 太祖髙皇帝征服叶赫时授其弟布尔杭武为三等男其子葛巴库袭爵加一等男其弟珠孔额袭三等男任副都统议政大臣其侄富拉塔任刑部尚书苏纳正白旗人金台石同族 国初来归尚公主封为额驸征叶赫及锦州察哈尔有功授䕶军统领擢兵部尚书取大凌河及征锦州屡败敌兵授三等轻车都尉征北京于雕窝城长安岭昌平州等处败敌五十六次征朝鲜击败宁边城李元帅兵生擒李元帅后縁事削职寻复三等轻车都尉其子苏克萨哈袭并为三等男征湖广时击败刘文秀卢明臣等六万馀众降其副将等四十馀员晋二等子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中授为辅政大臣縁事获罪 圣祖仁皇帝特恩赏还世职今其子苏常绶承袭又苏纳额驸之子孔固济系多罗额驸孙扎克丹任领侍卫内大臣又苏纳额驸之弟巴逹纳系额驸扬吉努贝勒正白旗人金台石同族 国初率众来归系 孝慈髙皇后之父其子阿什逹尔汉任理藩院尚书以平定朝鲜功授三等男后縁事降为骑都尉其子席逹理袭从征大凌河察哈尔屡败敌兵征山东击败太监冯永盛兵授一等轻车都尉任理藩院侍郎赠太子少保谥僖敬伯尔赫图正白旗人金台石同族 国初来归由前锋参领击败松山杏山兵又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军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征福建湖广云南有功又两败贼首一只虎兵又入缅甸至阿洼城获桂王叙功授一等男任前锋统领縁事获罪后察其冤给还世职谥忠勇其子伯尔肯袭职加至三等子伯尔肯之子博清额任都统又伯尔赫图长子色赫由䕶军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瑚锡布镶蓝旗人任都统固山泰镶蓝旗人任都统哈雅尔图正黄旗人任理藩院尚书议政大臣瓦尔逹正白旗人任都统拉玛镶蓝旗人任都统其侄额赫纳任都统诺穆图正红旗人金台石同族系多罗额驸任都统谥悫僖其侄郭思海任兵部尚书喀山镶蓝旗人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从征辽东有功又击败毛文龙兵授三等男加至二等子谥敏壮其子纳海由佐领屡败松山杏山兵又败洪承畴三营兵授三等轻车都尉后承袭伊父之二等子并为二等伯古鲁格楚瑚尔正白旗人国初率众来归编佐领使统之授三等子任都统其子锡喇普阿尔纳孙古睦徳俱任都统其叔祖之孙丹津任都统授三等子谥壮敏鄂谟克图正蓝旗人 国初来归由䕶军校从征大同攻保安城克之 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征山东败大监冯永盛兵围锦州屡败松山杏山兵又追流贼至安肃庆都等县屡败之从征四川击败贼张献忠兵加至一等男任副都统谥襄壮和托镶红旗人由䕶军校从征山东过北京于丰润县击败敌兵又攻深州博平县俱克其城围锦州击败松山杏山兵又败洪承畴三营兵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一等轻车都尉加一云骑尉其子科普索袭职加至二等男从征湖广在茅麓山阵亡赠一等男祀昭忠祠楞柱正白旗人任都统其侄莽吉禄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广东屡败李定国兵数万众授一等轻车都尉任荆州将军博屯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授扎尔固齐其子满逹理从征辽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安逹理正红旗人 国初来归驻防牛庄追杀䝉古叛人攻永平奋勇登城授骑都尉击败松山杏山兵又破洪承畴三营兵加一云骑尉任副都统其子阿济赉袭职入山海闗击败流寇又克太原府征湖广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额塞镶白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山东过北京攻呉桥县克之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围锦州击败松山兵平定淮安破流贼四万馀众征江西击败王得仁焉步兵七千馀众叙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䕶军参领后征湖广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锺贵正蓝旗人由通政使司参议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布瞻泰正白旗人原系乌拉贝勒 太祖髙皇帝以公主降焉其弟阿布㤗尚和硕公主任都统其侄拜音㤗柱由头等侍卫从征皮岛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又阿布泰之侄尼堪任理藩院侍郎授二等轻车都尉后破流贼灭福王屡著战功追腾吉斯于图拉河地方两败贼兵又击败土谢图汗兵叙功授三等男加至二等子谥勤悫其弟阿穆尔图袭三等轻车都尉从征广东击败李定国兵数万馀众征云南贵州屡败贼兵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奉天将军谥襄壮其侄玛拉任工部尚书安西将军谥敏恪又布瞻泰从弟罗萨镶红旗人由骑都尉从征锦州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其侄秉图由䕶军参领从征皮岛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又布曕泰从弟禅布镶白旗人系多罗额驸其弟章泰由闲散从征山东过北京梯攻献县首先登城克之授云骑尉创发身故其孙色思特由䕶军校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并祀昭忠祠其子查郎阿任吏部尚书署川陕总督寻署宁逺大将军率兵征讨准噶尔有功授 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议政大臣又布瞻泰从侄穆丹镶白旗人任户部尚书其侄清保正白旗人任都统孟库鲁镶红旗人由副都统征山东攻庆都县克其城出边之日击败髙太监等兵后围锦州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其子拜音逺袭职击败流贼有功加一云骑尉又平定江南河南屡著战功征福建攻克汀州府加授二等轻车都尉任礼部侍郎副都统其从弟拜音布由七品官从征察哈尔布尔尼及厄鲁特噶尔丹屡著战功授骑都尉任荆州将军班第正白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云骑尉任都统其孙兴徳袭职系和硕额驸又班第之弟阿尔那由七品官从征浙江福建有功授云骑尉任都统费扬古正黄旗人由三等侍卫从征朝鲜及大凌河锦州俱著军功追腾吉斯击败土谢图汗及硕罗汗等兵又征鄂尔多斯及察哈尔大同等处屡著劳绩陞授正一品步军统领内大臣系 孝敬宪皇后之父追封一等公其子五格袭一等公任散秩大臣孙雅亲任都统三赫镶白旗人任内大臣工部侍郎谥恪慎珠鲁讷镶白旗人任副都统授参赞征缅甸阵亡祀昭忠祠希佛讷镶蓝旗人任户部尚书喀喇正白旗人 国初来归奉 命编辑国书赐巴克什号授骑都尉乌尔瑚逹镶黄旗人世居哈逹地方 国初率部属来归 太祖髙皇帝以公主降焉又以郡主妻其子额森徳礼乌尔瑚逹侄孙盛安任都统刑部侍郎玛缉镶白旗人任都统镇安将军其侄常赉由刑部侍郎授镇安将军征准噶尔有功授副将军内大臣噶达浑正红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锦州屡败松山兵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又败流贼于绥徳州延安府等处征四川屡败张献忠兵授三等男围大同击败杨进位兵攻浑源州克其城加二等男任兵部尚书兼都统赠太子太保谥敏壮其子噶尔汉袭职任荆州将军其侄孙衮泰任内大臣荆州将军满达尔汉正黄旗人由废员从征大同攻王家庄克之授二等轻车都尉任礼部尚书谥敬敏其第十子阿哈丹袭职寻以头等侍卫从征福建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满逹尔汉第四子鄂谟克托任内大臣授二等男其孙班岱袭职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一等男任副都统满逹尔汉第五子多谟克托任都统内大臣征逆将军第七子鄂讷任都统内大臣征南将军又满逹尔汉之孙鄂克济哈任振武将军议政大臣又满逹尔汉之侄常云任都统又满达尔汉之弟玛福塔任户部尚书其子玛希纳任吏部尚书孙苏尔法任都统尼堪镶黄旗人由闲散从征山东有功授云骑尉加至一等男任理藩院侍郎奇彻伯正蓝旗人任礼部尚书通贵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授骑都尉编佐领使统之其弟康喀拉授骑都尉入山海闗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攻通州城克之又招抚三县叙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任刑部侍郎副都统其侄孙佟嘉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山东及察哈尔布尔尼屡著战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都统其从弟礼固由骁骑校从征浙江舟山负创夺船有功授云骑尉寻署䕶军统领征陕西屡败王辅臣兵后征湖广击呉国贵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乌逹礼正蓝旗人任吏部尚书其侄鼐格系和硕额驸伊尔国由䕶军参领从征福建阵亡赠骑都尉哈尔弼由头等䕶卫从征福建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又乌逹礼之叔瑚实由闲散从征旅顺口及朝鲜俱有功后征皮岛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其子瑚扎禄袭职击败松山杏山兵又平定江南河南屡著战功加一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其子孟保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又乌逹礼从弟雅赖任副都统征江西屡败黄浩兵后在新口费图地方阵亡赠骑都尉谥襄壮祀昭忠祠其弟扬岱任都统科尔涧岱镶黄旗人任兵部尚书硕色乌巴什正蓝旗人 国初来归奉 命招降察哈尔国拘系三年不屈潜谋遁归 太祖髙皇帝嘉悦给户口牛马膳养之又奉 敕招谕巴克贝勒有昻阿贝勒者以兵三百邀诸路挺身前进大败之 太祖赏赉甚优授骑都尉任 陵寝总管恩格徳正蓝旗人任礼部尚书其子纳敏任都统额尔徳赫镶红旗人任镇海将军其子噶尔弼任奉天将军巴奇兰镶红旗人世居伊巴丹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授三等轻车都尉攻沙岭城领纛先入征宁逺击败觉华岛兵又征旅顺口克其城叙功授三等男后以征黑龙江功擢置十六大臣之列赠三等子其子拜山袭职加至一等子任议政大臣鲁锡镶黄旗人世居张城地方由闲散从征山东攻克兖州府城 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加至三等男后于延安府败贼首一只虎兵并俘获李自成妻子征四川击败贼张献忠兵征贵州败罗大顺兵三万馀众授副都统征湖广在洞庭湖击贼阵亡赠一等男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其子布纳海袭职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三等子齐苏勒正白旗人任河道总督加太子太傅谥勤恪祀贤良祠能图正红旗人任刑部尚书其侄孙朗图任都统瑚什塔镶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四川有功后至泰州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其侄孙七十六由䕶军校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塔拜镶红旗人任杭州将军敖赛正黄旗人任内大臣授二等男谥勤僖那延泰正白旗人任青州将军额尔克图镶黄旗人世居费徳里地方由刑部启心郎授骑都尉加至三等男从孙鄂善任川陕总督额尔景额镶黄旗人任䕶军统领都统参赞大臣征云南阵亡祀昭忠祠谥勤毅乌尔纳正黄旗人任延绥镇总兵征金川阵亡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纳喇为金时著姓具见金史嗣后他族如叶赫之金台石乌拉之达尔汉辉发之通贵三支子姓百馀年来日加繁衍几居纳喇氏之半又髙丽那氏䝉
恩赐姓纳喇是一氏而四分其族与辽金之纳喇氏同而实异又考䝉古纳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尔沁等地方
富察氏〈散处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赛音讷殷额赫库抡讷殷江辉发吉林乌拉长白山等地方旺吉努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编佐领使统之其长孙哈锡屯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封一等公谥恪僖其子密思翰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谥敏果并祀贤良祠密思翰长子马思喀任内大臣昭武将军谥襄贞密思翰次子马齐任 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封二等伯赠太傅谥文穆祀贤良祠密思翰第三子马武任领侍卫内大臣谥勤恪其子保祝任古北口提督谥恭简密思翰第四子李荣保承袭一等男系 孝贤皇后之父追封一等公谥庄悫其子傅清任都统徇节西藏赠一等伯谥襄烈祀双忠祠傅恒任 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一等忠勇公加太保谥文忠祀贤良祠孙明瑞任兵部尚书内大臣授云贵总督征缅甸阵亡赠一等诚嘉毅勇公谥果烈祀旌勇祠福灵安系多罗额驸任副都统署云南永北镇总兵官福隆安尚公主袭一等忠勇公任兵部尚书谥勤恪又密思翰从孙讬庸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谥诚毅尼满镶黄旗人旺吉努同族任刑部尚书本科理正黄旗人旺吉努同族 国初来归时有珠舍哩十三部长尤楞额等梗化不服奉 命往剿克服其众赐苏赫巴图鲁号编佐领使统焉其子敦拜授骑都尉围锦州败松山杏山兵 定鼎时败流贼二十万众又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征江西击败金声桓等七万馀众恢复一府四县授三等男征广东广西屡败李定国兵恢复广东三府三州十八县广西二州四县授一等子任奉天将军加太子太保谥襄壮其弟济锡哈由佐领征博穆博果尔及锦州有功又破流贼二十万众授三等轻车都尉征浙江屡败方国安等加至一等男任刑部尚书兼都统谥勇壮其弟费雅思哈由䕶军参领征山东有功又破流贼二十万众征四川败贼张献忠兵又从征大同击败杨进位兵征云南入缅甸至阿洼城获桂王叙功授三等男任议政大臣䕶军统领谥僖恪其孙苏图袭二等轻车都尉授宁夏副都统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并为三等男祀昭忠祠又费雅思哈之子苏丹因征剿逆寇罗卜藏丹津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任西安将军议政大臣又本科理曾孙贝和诺任云贵总督礼部尚书元孙马腊任工部尚书兼都统新柱镶黄旗人任 盛京将军谥勤肃广成镶黄旗人任都统谥温勤阿哈尼堪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地方由佐领从征黑龙江及锦州有功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平定河南江南等处累著劳绩追腾吉斯击败土谢图汗及硕罗汗等兵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加至一等男任礼部尚书其子丹巴袭职加授三等子布丹正红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大同攻左卫首先登城克之授云骑尉又败松山杏山兵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加一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其子丹岱袭职加授三等子莽义禄正白旗人由骑都尉从征广东击败李定国兵授一等轻车都尉任荆州将军阿尔都山镶白旗人世居额宜湖地方 国初时率族众攻取萨齐库城斩其部长喀穆苏尼堪招抚三百馀人来归编佐领令其长子哈寜阿统焉后征北京击败袁崇焕兵图锦州败松山兵征黑龙江擒获甚众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三等轻车都尉又于绥徳州等处屡败流寇征四川败贼张献忠兵授一等轻车都尉任䕶军统领其子苏瓦颜袭职加至二等男其侄伊勒慎任都统又阿尔都山曾孙噶布拉由䕶军参领授骑都尉从征山西击败姜扬顺兵二万馀众征鄂尔多斯击多尔济席图穆等大破之征福建击败海寇郑成功兵于厦门后于葢峙山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萨穆哈镶白旗人阿尔都山同族任礼部尚书拉珠镶白旗人世居扎库塔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福建击败海寇郑成功于厦门征湖广屡败李来亨兵叙功授三等男逹佳镶红旗人世居蜚悠城地方任江寜将军孟古慎郭和镶白旗人世居讷殷地方 国初同弟莽吉图率族众来归授佐领其孙郭布任都统佟济由前锋参领从征福建击败海寇郑成功得伪印一颗后于盖峙山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孟古慎郭和曾孙图什锡希尔根俱任都统福敏任 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太保谥文端祀贤良祠莽吉图之孙额色赫任 保和殿大学士加少师谥文恪祀贤良祠曾孙塞色赫任兵部尚书元孙福鼐任兵部尚书兼都统硕占正红旗人 国初来归由骑部尉从征朝鲜攻克冈华岛征山东攻禹城隆平两县俱克其城授三等轻车都尉后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军功加至一等男任户部侍郎副都统其孙逹色袭二等轻车都尉从征福建击败吴肃等于浦塘后于海澄县击刘国轩阵亡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其弟发色袭职并为一等男其子明保袭职定藏有功授为三等子雅喇正白旗人由䕶军参领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又平定河南江西等处屡著战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又追腾吉斯击败土谢图汗兵授三等男鄂克逊镶黄旗人授骑都尉时值逆藩呉三桂宻遣伪将黄吉等潜寓都城鼔楼西街以举火为号将谋不轨鄂克逊因火炽往救见有贼兵遂驰告兵部尚书明珠都统拉哈逹等率兵围其屋鄂克逊以短甲䕶身奋勇冲入手刃三十九人生擒贼将黄吉馀党悉平后随征吴逆屡著战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任江寜将军谥武襄赫锡亨镶黄旗人国初来归由骁骑校从征浙江击败马九裕等续征福建败海贼郑锦等兵三万馀众后击赵得胜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锡哈纳镶白旗人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哈三镶红旗人任刑部尚书其子富明安任湖广总督赠太子太保谥恭恪尼雅哈镶白旗人任都统福禄正白旗人任领侍卫内大臣西安将军噶尔图镶白旗人世居讷殷江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阿兰㤗镶蓝旗人世居赛音讷殷地方任 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少保谥文清其侄富寜安由都统授靖逆将军征准噶尔有功封一等侯任 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赠太子太傅谥文恭并祀贤良祠鄂备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天聪时来归由佐领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云骑尉平定江南河南屡著战功攻南安县克其城又击败李定国等兵四万馀众恢复广东三府三州十八县广西二州四县叙功加至一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其长子阿尔琥由副都綂征湖广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谥敏壮阿尔琥之叔墨勒由佐领从征四川屡败石存礼等后于秦州击王屏藩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萨普苏镶黄旗人世居岳克通鄂城地方任黑龙江将军其侄常徳任宁古塔将军塞尔图镶红旗人任青州将军〉
完颜氏〈散处完颜讷图等地方叶臣镶红旗人世居完颜地方 国初来归由闲散征辽东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又攻克永平府城又征皮岛克之斩其守岛总兵沈世魁叙功授一等子任都统其子车尔布袭职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征陕西又连败流寇加至三等伯后征浙江舟山击败毛光祚兵斩王长树及阮思等十六人生擒林徳等一百馀人恢复舟山晋一等伯任都统其子莽喀袭三等伯任都统又叶臣之孙车讷福任都统博尔晋镶红旗人叶臣同族 国初率属来归授佐领从征扎噜特昻阿贝勒以三十人大败之降其众征东海呼尔哈降其五百户而归擢置十扎尔固齐之列授都统又招降䝉古瓦尔喀众都落授一等男谥忠直其子特晋由骑都尉围松山败洪承畴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三等轻车都尉征四川击贼张献忠等兵屡败之又恢复湖广一府三州十县三卫招降贵州九府五州十四县十一卫叙功加至二等男任都统谥襄壮又博尔晋元孙旺常任绥逺城建威将军噶尔玺任天津都统查弼纳正黄旗人叶臣同族任兵部尚书授为副将军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完颜伟镶黄旗人叶臣同族任河东河道总督西喇巴镶红旗人 固初率部属来归预五大臣之列随 太祖髙皇帝征傅尔佳齐有哈逹西特库射叔贝勒西喇巴以身当之中伤而殁赠三等轻车都尉追谥顺壮祀昭忠祠其子玛拉希袭职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又平定河南江南屡著战功攻克昆山常熟二县叙功授三等子任都统格什图镶红旗人由骑都尉从征浙江舟山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后承袭伊叔雅量阿三等轻车都尉并为一等男从征浙江在温州府阵亡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鄂特浑镶蓝旗人任都统议政大臣兆山正白旗人世居讷图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三等男征湖广败洪富等兵围秦州败四川平凉援兵进兵云南胡国秉等率兵拒战大破之叙功授二等男任都统杭奕禄镶红旗人世居拉哈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瑚锡镶红旗人杭奕禄同族由䕶军校从征山东击蒋金刚等屡败之征江西连败李茂著等兵数万馀众后攻长沙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瓦尔喀镶红旗人任西安将军谥襄敏𫝊第䝉古正蓝旗人任黑龙江将军臣〉等谨按纳喇富察完颜皆部名盖以部为氏者而完颜为金国姓纳喇乃辽旧部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䝉古姓内纳喇完颜两见是金后入元编于䝉古非有二氏也今并载于满洲姓内又考䝉古完颜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叩徳氏〈世居叶赫地方武讷赫正白旗人 国初来归授佐领以从征乌拉功授三等男又攻寜逺遵化州大安口皆克之晋三等公任都统其子广泰袭职任都统縁事降为一等男令其兄齐墨克图承袭从征寜逺黒龙江等处屡败贼兵又破流贼二十万众加一骑都尉授为三等子任副都统〉
乌雅氏〈散处哈逹徳尔吉穆湖等地方额布根正黄旗人世居哈逹地方 国初来归其长子额森任内大臣从征朝鲜有功授男爵谥恪慎其长子威武任䕶军参领系 孝恭仁皇后之父雍正中三代俱追封一等公又额布根从孙佛表任都统海望任户部尚书内大臣加太子少保谥恪勤官保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勤兆恵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授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谥文襄祀贤良祠开㤗任川陕总督又额布根从侄萨木哈任工部尚书硕色任湖广总督谥恭勤瑚仲布禄正蓝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攻遵化州克之又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后追腾吉斯击土谢图汗及硕罗汗等兵败之征浙江舟山败阮思等兵三万馀众加一云骑尉驻防江宁时击海寇郑成功阵亡赠三等男其子爱音察袭职从征呉逆阵亡赠二等男并祀昭忠祠〉
戴佳氏〈散处杭佳叶赫等地方穆克谭镶蓝旗人世居杭佳地方 国初率众来归以军功授三等男擢置十六大臣之列后征大凌河阵亡赠一等男追谥忠勇祀昭忠祠其子爱音塔木袭职征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及征湖广广东等处屡立战功授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其子公图袭职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三等伯海青镶黄旗人穆克谭同族任副都统加太子太保赠一品大臣谥果毅其长子来文任镇江将军次子佛伦任领侍卫内大臣五子戴鹤由副都统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又海青之弟道禅由长史奉 命出使噶尔丹以不屈被害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其子那苏图袭职任浙闽总督加太子太傅谥悫勤祀贤良祠〉
乌扎喇氏〈散处乌拉萨哈尔察黑龙江呼尔哈𤓰尔佳等地方鄂谟克图正白旗人世居乌拉地方由前锋侍卫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军绩授三等轻车都尉任 盛京副都统谥勤壮中吉逹镶黄旗人世居萨哈尔察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江西败金声桓等兵进剿广东大破李定国等兵授二等男任副都统其子逹尔占袭职征广东广西云南等处屡立军功授一等男任荆州将军又中吉逹之弟和约尔图任都统额楚镶黄旗人由闲散从征陕西攻克西平县授云骑尉后征贵州回兵时遇海寇郑成功来犯江寜屡败其众授二等轻车都尉任江宁将军多罗岱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地方由闲散从征霸州首先登城阵亡赠骑都尉其侄萨赖袭职从征湖南屡败孙可望等兵又战于洞庭湖阵亡加一等轻车都尉并祀昭忠祠齐克纳正蓝旗人由骑都尉从征湖广山东等处屡败贼兵后从征湖南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其侄孙观音保由骑都尉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博卓罗正蓝旗人由闲散从征大同取浑源州有功授云骑尉征云南贵州击李定国等破之进剿四川在秦州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色勒布正红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由骑都尉征流寇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屡立战功后攻漳阴县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额色袭职从征湖南败孙可望兵进剿四川屡败石存礼王屏藩等马步兵授二等男妻正额正黄旗人世居瓦丹地方任内大臣〉
〈臣〉等谨按乌扎喇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䝉古两见今并列于满洲姓内又考䝉古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兆佳氏〈散处瑚普察额尔敏讷殷江乌拉等地方莽依图镶白旗人世居瑚普察地方任镇南将军谥襄壮祀贤良祠殷特布正红旗人莽依图同族任礼部尚书玛尔汉正白旗人世居额尔敏地方任吏部尚书议政大臣赠太子太傅谥恭勤祀贤良祠其侄塞尔弼任都统威拉正蓝旗人任都统徳成镶红旗人任都统逹珠瑚正蓝旗人世居讷殷江地方 国初来归以军功授三等男谥襄敏子翁阿岱袭职围锦州阵亡赠一等男祀昭忠祠逹珠瑚侄孙苏赫任吏部尚书臣〉等谨按兆佳系地名以地为氏
郭啰罗氏〈散处沾河白河讷殷等地方福拉克塔镶白旗人世居沾河地方任都统入山海闗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征福建攻处州府克其城又于南昌府获贼粮二百馀船赠一等轻车都尉扬舒正蓝旗人福拉克塔之叔 太祖髙皇帝以女弟降焉封为和硕额驸预四大臣之列其子逹尔汉尚公主为和硕额驸任都统预五大臣之列又扬舒之孙鄂罗色臣以军功授二等子任都统谥果敏其子鄂特浑任都统格思特镶黄旗人福拉克塔同族任川陕总督〉
〈臣〉等谨按郭啰罗系地名以地为氏
颜扎氏〈散处雅兰西楞叶赫长白山等地方喀尔吉善正黄旗人世居雅兰西楞地方任内大臣其侄南岱由蓝翎侍卫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安逹理正黄旗人世居叶赫地方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赠三等男谥忠介其子赖图袭职以败流寇功加至一等子任内大臣〉弼噜氏〈散处叶赫松花江乌拉等地方珠玛拉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 国初来归由废员从征锦州攻破广宁山寨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攻克昌黎县及旅顺口授骑都尉擢兵部侍郎率兵驻防杭州败方国安等征福建江西屡败贼寇招降一府五县叙功加三等男任都统授为靖南将军征广东大败李定国兵七万馀众恢复三府三州十八县授三等子谥襄敏其孙果色由䕶军统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李佳氏〈散处扎库木李佳和罗徳尔吉色钦等地方觉善正红旗人世居扎库木地方由佐领从征叶赫辽东大凌河屡著战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征山东擒斩贼渠扫地王于恩县屡败流寇一只虎于荆州进兵江西讨金声桓王得仁引兵来薄我营击败之继抵信丰县攻克其城 赐巴图鲁号加三等子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侄吉尔塔布任兵部尚书兼都统逹珠瑚镶红旗人世居李佳和罗地方 国初率李佳等七村人来归授副将征瓦尔喀卦勒察有功预十六大臣之列〉
黄佳氏〈散处贝珲山㤗等地方永福正黄旗人世居贝珲山泰地方任内大臣盖桑阿镶白旗人由七品官从征江西湖广屡著战功后征广东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杭爱镶白旗人任四川巡抚谥勤襄海明正蓝旗人任湖广总督谥勤恪〉
〈臣〉等谨按李佳黄佳二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䝉古两见今并列于满洲姓内又考䝉古李佳氏世居扎噜特及土黙特地方䝉古黄佳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乌扎库氏〈散处噶哈里绥芬等地方洪尼雅喀镶红旗人世居噶哈里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授骑都尉征明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工部尚书议政大臣其子武拉禅袭职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又征浙江舟山败陈御陆阮思等三万馀众授一等男任刑部侍郎议政大臣又洪尼雅喀次弟萨苏喀由闲散从征广宁大凌河宁逺大同等处屡立战功又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叙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任礼部侍郎议政大臣其子墨齐纳袭职任江宁将军又洪尼雅喀之曾孙乌赫图任凉州将军多尔济正白旗人世居绥芬地方由闲散攻遵化州克之授云骑尉从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锡克特哩氏〈散处卦勒察松花江等地方伊纳克正黄旗人世居卦勒察地方 国初来归授云骑尉其子浑袭职围锦州败洪承畴兵又松山兵闯我营垒浑独当营门力战被伤不退赐巴图鲁号授一等男又伊纳克之孙阿喀尼由头等侍卫从征江西湖广屡著军绩后在〉
〈骡子山击贼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党阿赖镶红旗人世居卦勒察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噶尔都正黄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广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库雅拉氏〈散处兴堪村等地方克彻尼正白旗人世居兴堪村地方 国初来归从征灰地方收获三百馀户又因三村户口梗化攻服之授骑都尉又招抚额赫库抡及阿库里尼满等处又以追获阿逹海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其子额克任讷袭职征山东路经密云县明兵截战击败之又攻克新城县叙功加至一等男又克彻尼之孙佛衣保由佐领从征福建击败海寇郑成功兵后征陕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萨克达氏〈散处萨克逹寜古塔那木都鲁徳里倭赫哈逹叶赫乌拉赫图阿拉黑龙江等地方舒赛镶蓝旗人世居萨克达地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编佐领使统之从征商颜哈逹及瓦尔喀什屡著军绩又攻克瓦尔喀什附近等处叙功授三等男擢置十六大臣之列谥壮敏其孙西特库袭职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又于太原府延安府等处击贼有功授二等男其子桑格袭职加授一等男察哈泰镶红旗人世居宁古塔地方任䕶军统领加太子少保其侄常鼐由䕶军参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阿岱镶黄旗人任都统叶古徳镶红旗人世居那木都鲁地方任都统其子希佛由云骑尉从征四川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任都统其子科尔昆袭职任副都统征云南贵州等处败李定国等兵数万馀众后征陕西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苏穆岱正蓝旗人世居徳里倭赫地方任副将镇守乐清县城逆贼耿精忠驾船来犯坚志不屈力战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安禄布正白旗人世居赫图阿拉地方任刑部尚书塔尔玛善正白旗人世居黑龙江地方任都统哈喇正黄旗人授二等轻车都尉谥恭襄伊柱正白旗人征准噶尔有功授副都统后征云南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阿思哈镶黄旗人任漕运总督谥庄恪〉
〈臣〉等谨按萨克达系地名以地为氏
赛密哷氏〈散处萨哈尔察黑龙江等地方巴尔都禅镶黄旗人世居萨哈尔察地方由闲散征山东攻兖州府首先登城克之授一等轻车都尉又破流贼二十万众加一云骑尉其兄多诺袭职加至一等男海拉布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地方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南击败孙可望兵续攻浙江舟山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罗多浑镶白旗人由䕶军校从征云南入缅甸至阿洼城获桂王续征湖广击呉应奇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赛密呼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精奇哩氏〈散处精奇哩乌拉黑龙江等地方萨克慎正白旗人世居精奇哩乌拉地方系和硕额驸敖岱正白旗人任都统〉
扎库塔氏〈散处瓦尔喀萨齐库哈逹噶哈里必汉额里村等地方瑚钮正黄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由闲散攻定兴县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后征湖广阵亡赠一云骑尉其弟舒宁阿由骁骑校攻栾城县克其城后击陆军门兵阵亡赠骑都尉其侄伊尔格徳由佐领击流贼有功授骑都尉征湖广江西屡著军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后征河南阵亡赠三等男并祀昭忠祠努山正黄旗人世居噶哈里必汉额里村地方由前锋统领征山东锦州等处屡著战功授二等男任内大臣其弟吉山由佐领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等处屡著战功授副都统于苏州府击贼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彬笔正白旗人世居萨齐库哈逹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江西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罗多镶白旗人彬笔同族任川陕总督乌库理镶白旗人世居和克通吉地方任奉天将军玛尔齐镶黄旗人世居噶哈里地方任副都统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乌苏氏〈散处瓦尔喀讷殷海兰乌拉长白山等地方穆森镶白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任都统齐充格镶白旗人穆森同族 国初来归任𢎞文院大学士赫硕色镶白旗人穆森同族任都统谥敏恪敦拜正蓝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徳敏镶白旗人任荆州将军谥温悫博清额镶白旗人任陕西巡抚谥清献〉
〈臣〉等谨按乌苏本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
巴雅拉氏〈散处松花江呼尔哈卦勒察库穆努等地方敬古尔达正白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骑都尉从征扎库塔及乌尔古宸辽东等处屡著军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加至二等男谥忠直巴萨哈镶黄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广败贼一只虎兵征广东击败李定国兵四万馀众叙功授三等男博吉正白旗人世居穆楞地方任广州将军〉
辉和氏〈散处长白山尼玛察等地方道喇正红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由前锋参领击败松山杏山兵入山海闗击败流贼复追至安肃县大败之授骑都尉后征湖广江西等处屡著战功授一等轻车都尉任都统加太子少傅谥勤襄其侄瑚巴任都统明徳正红旗人道喇同族任云贵总督察哈那镶红旗人世居尼玛察地方由五品官从征陕西四川等处屡著军功后在罗门镇击王屏藩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辉和系部名以部为氏
鲁布哩氏〈散处叶赫乌拉等地方逊逹理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由闲散从征山东攻济南府首先登城克之 赐巴图鲁号授一等轻车都尉加二等男任䕶军统领加太子少傅谥果壮〉
尼玛察氏〈散处尼玛察滹野等地方艾博镶红旗人世居尼玛察地方 国初东归由闲散从 太祖髙皇帝田猎遇野彘突出只身格杀之 赐巴图鲁号后率二十人夺取石山站城又攻义州同四十人杀入克之授三等轻车都尉其孙阿赖袭职从征江西屡败贼兵征云南败何继祖等又败胡国秉等于云南城下叙功授三等男〉
〈臣〉等谨按尼玛察本元姓见元史以姓为氏伊尔库勒氏〈散处诺罗呼尔哈等地方花色镶白旗人世居诺罗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三等男瑚宝镶白旗人任湖广总督谥恭恪〉
章佳氏〈散处费雅郎阿马尔墩章佳宜汉阿拉辉发等地方喀尔塔喇镶白旗人世居费雅郎阿地方由䕶军参领入山海闗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又连败流贼于懐庆府承天府等处授骑都尉续征江西屡败贼兵又击败金声桓王得仁等兵七万馀众攻饶州府克其城授一等轻车都尉任䕶军统领后征湖南阵亡赠三等男谥忠壮其子赫特赫袭职从征福建屡败黄昌等于海上后攻海寇郑成功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逹苏镶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皮岛锦州黑龙江等处屡著战功又败流贼二十万众授骑都尉后围太原屡败贼兵征四川击败贼张献忠兵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任内大臣阿克敦正白旗人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勤哈逹镶黄旗人世居马尔墩章佳地方任领侍卫内大臣尹泰镶黄旗人世居宜汉阿拉地方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谥文恪其子尹继善任 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保谥文端祀贤良祠〉
〈臣〉等谨按章佳系地名以地为氏八旗氏族通谱内满洲䝉古两见今并入满洲姓内又考䝉古章佳氏世居扎噜特及归化城土黙特地方
宁古塔氏〈散处宁古塔绥芬讷殷江和佟吉等地方多尼喀镶白旗人世居宁古塔地方由闲散从征山东攻莱阳县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弟齐尔格顺袭加三等男伊尔哈岱正黄旗人世居绥芬地方任都统弟赖都任礼部尚书〉
〈臣〉等谨按宁古塔系地名以地为氏
萨哈尔察氏〈散处伊兰费尔塔哈村乌拉等地方喀喀穆镶黄旗人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地方由骑都尉署副都统加授三等男任江宁将军〉
嵩佳氏〈散处栋鄂瓦尔喀等地方苏尔迈正蓝旗人世居栋鄂地方由闲散攻旅顺口义州永平府皆克之 赐巴图鲁号授一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任兵部侍郎谥勤勇其侄鄂罗顺任江寜将军又苏尔迈之弟图法任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其孙玛寜阿任协领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
宜特墨氏〈世居叶赫地方伊山正蓝旗人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广击败马宝范斋韩等兵二万馀众征云南败何继祖王洪勲等兵二万馀众授三等男巴扬阿正红旗人由䕶军校从征流寇屡著战功后征四川击贼张献忠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乌玛琥镶白旗人任奉天将军〉扎思瑚哩氏〈散处卦勒察和伦吉林乌拉等地方珍柱肯正白旗人世居卦勒察和伦地方 国初率众来归授骑都尉从征黑龙江及锦州山东有功又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其子科耀尔图袭职任都统〉
瑚锡哈哩氏〈散处瑚锡哈哩卦勒察伊兰费尔塔哈村等地方赖逹哈镶白旗人从征奔博果尔及锦州山东俱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二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辽丹镶黄旗人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地方任吏部尚书喀岱正黄旗人世居卦勒察地方任兵部尚书臣〉等谨按瑚锡哈哩系地名以地为氏
喜塔喇氏〈散处尼雅满山长白山盖吉等地方硕岱正白旗人世居尼雅满山地方任副都统议政大臣征山东云贵及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内大臣其从孙迈柱镶蓝旗人任 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恭来保正白旗人硕岱同族任 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赠太保谥文端祀贤良祠穆和镶蓝旗人硕岱同族任户部尚书库礼正白旗人任户部侍郎谥僖恪〉泰楚噜氏〈世居珲春及音楚地方介石正蓝旗人世居珲春地方 国初来归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云南于石门坎桂花寺等处力战破贼又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加一云骑尉赠三等男其子卓鼐袭职任西安将军〉
性佳氏〈散处贝珲山泰性佳村等地方倭内正黄旗人世居贝珲山秦地方从征山东福建俱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一等轻车都尉任奉天将军巴都理镶黄旗人倭内同族世居性佳村地方 国初来归授英额闗口章京从征黑龙江有功任都统议政大臣〉
〈臣〉等谨按性佳系地名以地为氏
穆尔察氏〈散处绥芬瓦尔喀等地方〉
费摩氏〈散处蜚悠城布尔哈图长白山等地方温逹镶红旗人世居布尔哈图地方任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简其孙温福授定边将军征金川阵亡祀昭忠祠郭瑮镶红旗人任云贵总督谥勤恪其子国多欢任黑龙江将军郭瑮之弟法喀任都统金山正黄旗人任礼部尚书谥端简〉
索佳氏〈散处鄂尔坤乌尔呼界凡等地方叶陈正黄旗人世居乌尔呼地方由䕶军校从征云南贵州屡立军功后征四川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苏克准镶白旗人叶陈同族任都统〉
萨玛尔吉氏〈散处呼尔哈河布尔哈村松花江等地方噶普硕镶蓝旗人世居呼尔哈河布尔哈村地方由闲散从征山东攻灵寿县首先登城力战阵亡赠骑都尉其弟西奇纳袭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屡著战功后击土贼中箭阵亡赠一云骑尉其侄敦逹理由七品官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
齐佳氏〈世居叶赫及齐佳等地方〉
格济勒氏〈散处雅兰绥芬宁古塔等地方武逹禅正红旗人世居绥芬地方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福建屡败贼兵后在厦门阵亡赠一云骑尉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梅和讷正白旗人世居雅兰地方由二等侍卫从征湖广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乌什泰正白旗人世居黑龙江地方任都统〉
哲尔齐氏〈世居尼玛察及吉林乌拉等地方〉
索绰啰氏〈散处辉发吉林等地方桑阿布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由主事从征四川值王辅臣兵变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瑚尼雅镶白旗人世居吉林地方由䕶军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弟纳密逹由闲散从征皮岛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臣〉等谨按索绰啰系地名以地为氏
鄂卓氏〈散处叶赫辉发黑龙江等地方绰奇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任都统其叔穆舒由副都统征湖广击败杜慧等兵二万馀众后攻湘阴县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哈尔松阿正蓝旗人世居辉发地方 国初来归由废员从征大同及遣往土黙特部俱有功授骑都尉围锦州败松山杏山兵又败洪承畴三营兵加至二等轻车都尉其子桑图袭职从征湖广阵亡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
钮赫哷氏〈散处沙济安禇拉库英额等地方布尔哈正红旗人世居安禇拉库地方由䕶军校从征云南贵州击败李成蛟李定国等后征四川击石存礼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常鼐镶红旗人世居英额地方任都统〉
鄂济氏〈散处叶赫哈达松花江乌拉等地方哲尔恳正白旗人世居哈逹地方任兵部尚书鄂弥逹正白旗人世居乌拉地方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恭逹拜正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任杭州将军〉
裕瑚噜氏〈散处裕瑚噜呼尔哈等地方库喀徳正白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由协领从征云南贵州击败李成蛟等九千馀众李定国率兵万馀迎战后击败之后征浙江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裕瑚噜系地名以地为氏
布尔察氏〈世居阿库里及呼尔哈等地方图尔伯绅正黄旗人任杭州将军谥敏果〉伊拉哩氏〈散处乌拉叶赫辉发讷殷等地方阿山镶蓝旗人世居乌拉地方任江南江西总督刑部尚书丹岱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地方由佐领攻取边城又攻安肃县城克之又败松山杏山兵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后击洪承畴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其子逹哈塔袭职加至二等男任理藩院侍郎沙纳海镶黄旗人任黑龙江将军索诺和正蓝旗人世居讷殷地方任兵部尚书阿囊阿镶红旗人世居蜚悠城地方由佐领入山海闗败流贼二十万众追腾吉斯击败土谢图汗及硕罗汗等兵授云骑尉后于东昌府击土寇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呼尔哈氏〈散处呼尔哈新逹谟城锡伯等地方康喀赉镶蓝旗人世居新逹谟城地方国初率族众来归授扎尔同齐预十六大臣之列任工部尚书其曽孙瑚林任都统〉
〈臣〉等谨按呼尔哈系地名以地为氏
苏佳氏〈散处叶赫尼雅满等地方归穆臣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地方由闲散攻郯城县首先登城力战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其从孙阿扬阿任天津都统武喀逹镶红旗人世居尼雅满地方由䕶军校从征察哈尔布尔尼屡败贼众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温彻亨氏〈世居乌拉及叶赫地方〉
哲尔徳氏〈散处界凡乌拉等地方顾山正黄旗人世居界凡地方由佐领从征山东屡著劳绩后征朝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温察氏〈散处叶赫辉发等地方谟络浑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地方由员外郎从征福建屡败贼兵后在厦门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皇朝通志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
氏族略〈四〉
满洲八旗姓
额苏哩氏〈散处黑龙江玛察等地方〉
〈臣〉等谨按额苏哩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乌噜氏〈散处乌拉叶赫等地方布舒库正黄旗人世居乌拉地方任副都统谥刚壮〉觉禅氏〈散处乌苏哩佛阿拉等地方〉
科奇哩氏〈散处瓦尔喀徳尔吉阿里库村等地方索尔和诺镶红旗人世居瓦尔喀地方国初来归从征河间府有功 赐巴图鲁号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子佛尼勒袭职任〉
〈西安将军征吴逆恢复朝天关生擒伪总兵一员斩伪总兵四员身经八十馀战俱获全胜寻卒于军谥恭靖祀贤良祠其次子额楞特由佐领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骑都尉任湖广总督署西安将军出征哈喇乌苏猝遇贼兵力战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谥忠勇祀昭忠祠三子托柳任黑龙江将军又索尔和诺曾孙纪三任都统武吉正红旗人任都统理藩院尚书布特穆慎镶红旗人世居徳尔吉阿里库村地方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山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巴尔达氏〈世居巴尔达及蜚悠城地方〉
尼沙氏〈世居尼沙及那木都鲁地方〉
〈臣〉等谨按尼沙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托和罗氏〈散处黑龙江呼尔哈等地方宁古里正蓝旗人世居呼尔哈地方任户部尚书谥勤敏〉
阿穆噜氏〈世居伊尔费尔塔哈村及黑龙江等地方〉
索尔多氏〈世居乌拉博尔济城地方〉
裕尔库哷氏〈散处诺罗松花江黑龙江等地方〉
满扎氏〈世居库察及叶赫地方〉
乌色氏〈散处叶赫长白山等地方〉
佑祐鲁氏〈散处英额佑祜鲁等地方〉
图色哩氏〈散处黒龙江萨哈尔察沈阳等地方赫图正黄旗人世居黒龙江地方由闲散从征滕县首先登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彻图讷正黄旗人世居萨哈尔察地方由䕶军校从征四川屡立军功后在野狐岭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
温特赫氏〈散处珠舍哩吉阳等地方音布镶蓝旗人世居珠舍哩地方由䕶军校从征云南贵州屡立战功后于秦州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温特赫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梅勒氏〈世居叶赫及哈达地方〉
博和哩氏〈散处黒龙江珲春等地方塔尔岱镶白旗人世居萨哈连乌拉地方任都统谥勇壮〉
〈臣〉等谨按博和哩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钮颜氏〈世居叶赫地方乌达讷镶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宝坻县克其城后在蓟州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乌尔古宸氏〈散处穆楞讷殷等地方和托诺镶黄旗人世居穆楞地方 国初来归以招降阿库里尼满有功编佐领使统之后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聂勒库正红旗人世居讷殷地方由御史从征山西阵亡赠云骑尉其侄孙福善由䕶军校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
扎拉哩氏〈散处瓦尔喀那木都鲁等地方西特库正蓝旗人由䕶军参领围锦州击败洪承畴三营兵授云骑尉后征四川击贼张献忠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温都氏〈散处讷殷江绥芬等地方鄂海镶白旗人世居讷殷江地方任四川陕西总督其从孙乌林泰由佐领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宝金泰正黄旗人系和硕额驸萨尔泰正蓝旗人 国初来归由佐领从征江西湖广屡立战功后驻防江宁击海寇郑成功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温都本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
蒙古尔济氏〈世居叶赫地方〉
〈臣〉等谨按蒙古尔济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蒙古两见今并列于满洲姓内又考蒙古之蒙古尔济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阿礼哈氏〈散处和通吉鄂思屯等地方〉
苏都哩氏〈散处黑龙江苏佳村等地方〉
奇塔喇氏〈散处松花江雅尔呼等地方辖穆达镶黄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䕶军校从征福建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鄂托氏〈散处赫图阿拉叶赫等地方赛音达理正红旗人世居赫图阿拉地方 国初来归由佐领从征罗察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洪吉哩氏〈世居乌拉地方〉
墨勒哲哷氏〈世居松花江地方诺理尔达镶黄旗人由二等侍卫从征西藏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贝和镶黄旗人由三等侍卫从征西路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索齐哷氏〈散处吉林乌拉等地方敦多辉正蓝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任内宏文院大学士其侄尼雅哈由六品包衣大从征浙江福建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托谟氏〈散处伊巴丹塔山哈逹等地方〉
唐古氏〈世居哈达地方瓦尔达正白旗人由䕶军校从征江西有功后攻长沙府首先登城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都拉喇氏〈散处吉林乌拉黑龙江等地方扎鲁察正白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由蓝翎侍卫从征西藏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达尔达哈正白旗人扎鲁察同族由蓝翎侍卫从征昭定藏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墨勒迪哷氏〈散处黑龙江宁古塔等地方〉
喀勒达苏氏〈散处乌拉黑龙江等地方〉
赫舒哩氏〈散处哈达松花江等地方登库镶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由骁骑校从征云南有功后征广东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辉罗氏〈散处松花江等地方〉
〈臣〉等谨按辉罗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济礼氏〈世居长白山地方乌珠克图正黄旗人由闲散从征山东攻泗水县首先登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乌尔汉氏〈世居辽河地方〉
赫宜氏〈散处舒勒赫锦州等地方〉
扎苏哩氏〈世居卦勒察伯都讷等地方〉
拜都氏〈世居叶赫地方布兰泰正白旗人任山西巡抚古北口提督谥悫僖其孙永贵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勤〉
赖布氏〈世居扎库木佛阿拉等地方硕干正黄旗人世居佛阿拉地方任漕运总督〉布赛氏〈散处辉发萨哈尔察叶赫等地方赛喀那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 国初来归由䕶军参领从征察哈尔布尔尼破贼有功授云骑尉任副都统其子纳齐哈任湖北巡抚谥勤恪〉噶努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地方鄂尔布正白旗人世居噶硕克村地方由前锋校从征盖峙山阵亡赠云骑尉其子乌喀讷袭从征湖广阵亡赠骑都尉并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噶努系地名以地为氏
乌苏占氏〈世居瓦尔喀什海兰河地方〉
〈臣〉等谨按乌苏占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尼奇哩氏〈散处乌拉珲春等地方阿思瑚正红旗人世居乌拉地方任都察院副都御史縁事降四品官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鄂谟拖氏〈世居尼玛察地方锡住镶黄旗人由䕶军校从征浙江有功授云骑尉后征云南屡著军绩任西安将军〉
栋佳氏〈散处嘉穆瑚嘉哈等地方萨海镶黄旗人世居嘉哈地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阿克占氏〈散处哈达叶赫等地方〉
〈臣〉等谨按阿克占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叶穆氏〈散处叶赫赫尔苏等地方〉
喀尔拉氏〈散处辽河叶赫等地方图锡巴镶红旗人由八品官从征江西湖广屡败贼兵后于来龙山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萨克察氏〈散处绥芬尼玛察等地方〉
乌尔达氏〈散处叶赫吉林乌拉等地方翁爱镶白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由䕶军校从征贵州有功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图克坦氏〈散处吉林乌拉等地方〉
〈臣〉等谨按图克坦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郭尔佳氏〈散处长白山嫩河等地方〉
洪鄂春氏〈散处宜汉阿拉屯齐村雅兰等地方〉
额尔图氏〈散处敦达敦黑龙江等地方〉
彰锦氏〈散处费雅郎阿沾河等地方特克慎正蓝旗人世居费雅郎阿地方任广州将军〉聂格哩氏〈世居叶赫辉发等地方〉
扬佳氏〈散处尼玛察佛阿拉等地方〉
洪鄂氏〈散处长白山哈达吉林等地方瑚图镶白旗人世居吉林地方任杭州将军谥敏恪图纳镶白旗人世居哈达地方任刑部尚书谥文恪〉
〈臣〉等谨按洪鄂系地名以地为氏
贤达禅氏〈世居松花江贤达禅等地方槐色正黄旗人世居松花江地方由闲散从征浙江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贤达禅系地名以地为氏
赫锡赫哩氏〈散处乌拉尼玛察等地方〉
库穆图氏〈散处倭济爱满那木都鲁等地方〉
康仪哩氏〈世居费尔塔哈村地方阿尔赛镶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江西有功后征贵州阵亡赠云骑尉照副都统例议恤谥壮愍祀昭忠祠〉
额尔吉氏〈世居萨哈尔察地方〉
舒墨哩氏〈世居沾河及乌拉地方〉
锡克济拉〈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徳敦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珠格氏〈世居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珠格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卦勒察氏〈散处长白山乌拉等地方徳明镶黄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户部尚书谥端勤〉
〈臣〉等谨按卦勒察系地名以地为氏
多尔衮氏〈世居爱珲城及索伦地方楞格正黄旗人世居爱珲城地方由头等侍卫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洪佳氏〈世居乌拉及长白山地方〉
盟佳氏〈散处郭尔罗斯伊巴丹等地方〉
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地方锡尔𫞩正白旗人任将军〉
明安氏〈世居界凡地方〉
乌礼苏氏〈散处齐齐哈尔黑龙江等地方乌尔登正白旗人任都统〉
萨哈勒济氏〈世居叶赫及伯都讷地方〉
尼珠珲氏〈世居长白山地方甘笃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授佐领从征宁逺执纛先入征北京遇明兵击败之擢兵部侍郎兼副都统征蠡县克其城又败洪承畴三营兵 定鼎时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平定江南攻克昆山县城授二等男其弟巴尔赛袭加至一等男绰拜镶白旗人授一等子〉
乌尔格齐氏〈世居叶赫地方〉
瑚玉鲁氏〈世居乌拉地方〉
和和齐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塔穆察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夸尔达氏〈世居哈达地方〉
徳都哷氏〈世居徳都哷地方们岱正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恺颜氏〈世居恺颜地方〉
珠尔苏氏〈世居安褚拉库地方〉
绰尔秦氏〈世居绰克秦地方〉
安达拉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爱珲氏〈世居爱珲地方〉
海拉苏氏〈世居海拉苏台地方〉
乌灵阿氏〈世居巴林地方〉
图们氏〈世居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图们本金部名又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勒第氏〈世居黑龙江地方额宜图镶黄旗人由前锋校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其侄徳明由二等侍卫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
克尔徳氏〈世居乌拉地方〉
哲伯氏〈世居汉楚地方萨哈塔由八品官从征陕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图布苏氏〈世居叶赫地方〉
〈臣〉等谨按图布苏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托勒佳氏〈世居齐齐哈尔地方〉
格格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罕扎氏〈世居巴颜和罗地方台弼图镶蓝旗人由花马池副将征王辅臣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穆察氏〈世居那木都鲁地方〉
多啰氏〈世居叶赫地方沙色由云骑尉从征凖噶尔阵亡加赠骑都尉祀昭忠祠〉楚库勒氏〈世居楚库勒地方伊礼布正蓝旗人由骁骑校从征浙江有功后在海澄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楚库勒系地名以地为氏
武聂氏〈世居萨哈尔察地方〉
郭勒本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图克敦氏〈世居达呼尔地方彻尔图镶蓝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叶库哩氏〈世居呼尔哈地方〉
哲哩氏〈世居哈达地方喀锡启镶黄旗人由五品官从征陕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组佳氏〈世居鐡岭地方〉
唐达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卓克佳氏〈世居雅尔呼地方〉
崇果噜氏〈世居崇果噜地方〉
墨勒齐氏〈世居乌拉地方〉
瓦哩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蔡佳氏〈世居费尔察哈村地方〉
克叶哷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赫楞泰镶白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富勒库噜氏〈世居松花江地方安奇镶黄旗人由䕶军参领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万琉哈氏〈世居清河地方〉
穆颜氏〈世居珲春地方〉
都善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拜格氏〈世居拜格地方〉
〈臣〉等谨按拜格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阿图拉墨氏〈世居雅尔呼地方〉
赛音萨尔图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穆和林氏〈世居穆和林地方〉
蒙鄂索氏〈散处瓦面河沾河等地方〉
萨察氏〈世居瓦尔喀珲春等地方额孟格镶黄旗人世居珲春地方 国初来归擢置十六大臣之列 定鼎时从征山东河南有功授佐领世职加二等轻车都尉〉
〈臣〉等谨按萨察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锡墨埒氏〈散处珲春库尔喀等地方〉
留佳氏〈散处李佳和罗等地方〉
〈臣〉等谨按留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蒙古两见今并列于满洲姓内又考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果尔吉氏〈散处郭啰罗河等地方〉
武佳氏〈散处乌拉索伦等地方〉
佟鄂啰氏〈散处扎库塔巴颜乌拉等地方〉
郭佳氏〈散处苏完盖州等地方〉
梅赫哩氏〈世居那木都鲁地方〉
瑚锡哩氏〈散处叶赫和多穆哈连等地方〉
蒙古楚氏〈散处乌拉蒙古楚山等地方〉
崇吉喇氏〈散处乌拉呼尔哈瓦尔喀讷殷等地方〉
额勒赫氏〈散处绥芬尼尔吉黑龙江爱珲等地方〉
布雅穆齐氏〈散处黑龙江噶哈里等地方〉
都哩氏〈散处玛察徳都里等地方〉
倭哷氏〈散处齐齐哈尔乌拉等地方〉
尼扬尼雅氏〈世居费达木村及黑龙江地方〉
専塔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布达喇氏〈世居松花江地方〉
叶赫勒氏〈散处雅哈辽河叶赫等地方〉
珠佳氏〈散处崇果济巴布叶赫等地方〉
〈臣〉等谨按珠佳本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又八旗氏族通谱内满洲蒙古两见今并入满洲姓内又考蒙古珠佳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瑚雅拉氏〈散处乌拉乌苏理沈阳等地方〉
鄂苏尔瑚氏〈散处穆鲁卓秦索伦等地方〉
罗佳氏〈世居西克屯及哈达地方〉
敖拉氏〈世居乌拉及黒龙江地方〉
瓦色氏〈世居呼尔哈乌拉及索赫地方〉
珠尔根氏〈世居索伦及黑龙江地方〉
〈臣〉等谨按珠尔根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哈尔察氏〈散处尼玛察海兰叶赫等地方〉
布尼氏〈散处佛讷赫村等地方〉
髙佳氏〈世居辽阳盖州及吉林乌拉等地方髙斌镶黄旗人世居辽阳地方任 文华殿大学士江南河道总督加太子太傅谥文定其侄髙晋任 文华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加太子太傅谥文端并祀贤良祠〉
叶赫氏〈世居叶赫地方〉
〈臣〉等谨按叶赫本河名蒙古之星根达尔汉灭扈伦之纳喇部并其民人迁于叶赫河岸为叶赫部因以部为氏又八旗氏族通谱内满洲蒙古两见今并入满洲姓内又考蒙古叶赫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巴哩氏〈世居哲鲁地方〉
孙佳氏〈散处费雅郎阿长白山等地方〉
喀喇沁氏〈世居乌拉及叶赫地方〉
〈臣〉等谨按喀喇沁系地名以地为氏
翰颜氏〈散处嫩河赫林台等地方〉
乌苏哩氏〈散处徳尔吉色钦讷殷辉发等地方〉
〈臣〉等谨按乌苏哩系地名以地为氏
尼佳氏〈散处沈阳乌尔锡河等地方〉
书玛哩氏〈散处呼尔哈万边屯海兰等地方〉
卓津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臣〉等谨按卓津本辽部名元时为姓见元史以姓为氏
色木奇哩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广佳喇氏〈世居叶赫及吉林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广佳喇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乌察喇氏〈世居安褚拉库及乌拉黑龙江地方〉
苍玛尔纪氏〈世居黑龙江及必新地方〉
赫书氏〈世居叶赫及吉林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赫书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慷杰达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吉噜氏〈世居乌拉及吉林地方〉
都噜氏〈世居长白山及黑龙江地方〉
沙拉氏〈世居瓦尔喀地方〉
鄂木绰氏〈世居佛讷赫村地方〉
培佳氏〈世居东古村地方〉
舒穆哩氏〈世居海兰木及萨尔必图村地方〉
鄂勒绰啰氏〈世居苏完及卦勒察地方〉
徐吉氏〈世居徐吉和罗地方〉
达尔充阿氏〈世居吉阳及黑龙江地方〉
乌尔瑚济氏〈世居松花江及乌苏理地方〉
颜济哩氏〈世居沈阳及伯都讷地方〉
卓奇氏〈世居黑龙江及界凡地方〉
鄂索啰氏〈世居奇尔撒及吉林地方〉
钮瑚特氏〈世居珲春库雅拉地方〉
盛佳氏〈世居长白山色钦地方〉
倭彻赫氏〈世居哈达地方〉
索察氏〈世居乌拉哈达地方〉
赫叶哷氏〈世居沈阳地方〉
禄叶哷氏〈世居黑龙江及三姓地方阿尔素讷正黄旗人世居三姓地方任副都统征金川阵亡祀昭忠祠〉
拜津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乌雅察氏〈世居吉林乌拉及鄂云屯地方〉
穆克图氏〈世居叶赫地方〉
扎拉氏〈世居叶赫及辉发地方〉
〈臣〉等谨按扎拉本辽时部名见辽史以部为氏傅佳氏〈世居辉发及福宁额地方〉
郭珲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尼锡哩氏〈世居宁古塔及巴颜和罗地方〉
赫佳氏〈世居雅兰及讷殷地方〉
强恰哩氏〈世居耀州地方〉
〈臣〉等谨按包衣强效之后皆以强字冠名与汉姓省言一类另列总论中
锺吉氏〈世居叶赫及抚顺地方〉
梅楞氏〈世居叶赫地方〉
舒禄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琨都勒氏〈世居红山地方〉
额色氏〈世居栋鄂及萨哈尔察地方〉
富勒哈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觉佳氏〈世居章图哩及佛阿拉地方〉
瑚雅氏〈世居讷迪村及呼讷赫地方〉
都佳氏〈世居辉发及索伦地方〉
谟克拖氏〈世居凤凰城及叶赫地方〉
虞佳氏〈世居鄂克敦城及裕发地方〉
必喇氏〈世居和攸及长白山地方〉
伊库鲁氏〈世居诺罗地方〉
多罗宏氏〈世居那木都鲁地方〉
钮赫氏〈世居佛阿拉玛尔敦及内河地方〉
翁钮啰氏〈世居叶赫及大凌河地方〉
吉布褚氏〈世居叶赫地方〉
金佳氏〈世居讷殷江及瓦尔喀地方〉
石穆鲁氏〈世居珲春地方〉
玛察氏〈世居赛音及索伦地方〉
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地方〉
蒙鄂啰氏〈世居呼尔哈及阿赖地方〉
郭啰氏〈世居长白山及沾河哈达地方〉
纳塔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臣〉等谨按纳塔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佟塞哷氏〈世居萨哈尔察及嫩河地方〉
皇朝通志卷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
氏族略〈五〉
满洲八旗姓
精吉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萨尔都氏〈世居哈达地方〉
和岳啰氏〈世居呼尔哈地方〉
舍颜氏〈世居费雅郎阿地方〉
必鲁哷氏〈世居苏完地方〉
瑚克锡哷氏〈世居伊兰费尔塔哈地方〉
顺布噜氏〈世居哈尔敏地方〉
舒发察氏〈世居绥芬地方〉
音佳氏〈世居嘉穆呼地方〉
图尔敦氏〈世居墨尔根城地方〉
庆格哩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苏拉喇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阿尔拉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臣〉等谨按阿尔拉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墨哷氏〈世居叶赫地方〉
巴尔拉氏〈世居辽河地方〉
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拜英格哩氏〈世居墨尔根城地方〉
穆雅氏〈世居齐齐哈尔地方〉
攸啰库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鄂啰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嘉布塔喇氏〈世居辉发地方〉
富森氏〈世居开原地方〉
瑚逊氏〈世居五姓庄地方〉
佟启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格尔克氏〈世居格尔钦地方〉
图佳氏〈世居松花江地方〉
古尔吉氏〈世居广宁正安堡地方〉
傅锡哩氏〈世居特依芬地方〉
墨佳氏〈世居辽阳地方〉
伊拉齐氏〈世居阿库哩地方〉
额尔格济氏〈世居广宁正安堡地方〉
倭赫氏〈世居界凡地方〉
乌聂齐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都克达氏〈世居留福村地方〉
〈臣〉等谨按都克达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赫尔济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锡尔弼氏〈世居叶赫地方〉
拜佳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臣〉等谨按拜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𫎇古两见今列于满洲姓内其䝉古拜佳氏并入又考䝉古拜佳氏世居乌噜特及察哈尔地方
塔喇氏〈世居讷殷江地方〉
宏义氏〈世居洪扬子沟地方〉
温屯氏〈世居乌拉地方〉
富色哷氏〈世居屯昂阿地方〉
倭彻库氏〈世居叶赫地方〉
凯隆氏〈世居齐齐哈尔城地方〉
玉克墨氏〈世居尼雅满地方〉
伊喇氏〈世居三姓地方〉
〈臣〉等谨按伊喇本辽部名入金为姓见金史以部为氏
克依克哷氏〈世居三姓地方〉
甘佳氏〈世居吉阳地方〉
齐达哷氏〈世居叶赫地方〉
泰瑚特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墨尔迪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贵岳哩氏〈世居伯都讷地方〉
公吉哩氏〈世居费达木村地方〉
珠赫哷氏〈世居乌拉地方〉
博尔衮氏〈世居那木都鲁地方〉
阿噜氏〈世居索伦地方〉
敖佳氏〈世居玛察地方〉
瑚锡喀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珠锡哩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珠雅拉氏〈世居乌拉地方〉
阿尔布氏〈世居乌拉地方〉
齐克腾氏〈世居乌拉地方〉
乌济佳喇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文达氏〈世居叶赫地方〉
楞布尔勤氏〈世居索伦地方〉
都克塔哩氏〈世居努克特勒地方〉
阿拉边迁氏〈世居索伦地方〉
图尔塔拉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锡克徳氏〈世居卦勒察地方〉
罗察氏〈世居索伦地方〉
伊穆氏〈世居红云堡地方〉
墨克廷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玛尔丹氏〈世居扎库木地方〉
额尔格图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色哷哩氏〈世居珲春地方〉
乌库登吉氏〈世居齐齐哈尔地方〉
章齐氏〈世居那木都鲁地方〉
嘉佳氏〈世居乌拉地方〉
都雅尔氏〈世居珲湖理努克特勒地方〉
亨奇勒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格晋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希萨尔氏〈世居辉发地方〉
鄂通氏〈世居鄂通地方〉
公鄂哩氏〈世居松花江地方〉
穆鲁氏〈世居索伦地方〉
扎哈玛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墨克勒氏〈世居叶赫地方〉
谟勒齐哩氏〈世居噶哈地方〉
伊勒尔济氏〈世居吉阳地方〉
都尔勒氏〈世居黑龙江库鲁穆图村地方〉
罕楚哈氏〈世居绥芬地方〉
舒尔都氏〈世居叶赫地方〉
〈臣〉等谨按舒尔都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叙察氏〈世居葢州城鄂尔多地方〉
福塔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奇徳哩氏〈世居叶赫地方〉
瑚呼氏〈世居呼尔哈乌拉地方〉
宗佳氏〈世居辉和地方〉
讷迪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瓦勒佳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尼格勒氏〈世居黑龙江富尔呼村地方〉
准齐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翁尼哩氏〈世居乌拉地方〉
珠尔克氏〈世居索伦地方〉
通阿拉氏〈世居倭济地方〉
穆勒徳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乌扎勒瑚氏〈世居珲春地方〉
特济氏〈世居扎库塔地方〉
塔坦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臣〉等谨按塔坦旧系𫎇古姓见元史以姓为氏猷格哩氏〈世居叶赫地方〉
哈尔吉氏〈世居哈达地方〉
穆齐氏〈世居额木赫索啰地方〉
恰喇氏〈世居宁古塔地方〉
姜佳氏〈世居宁古塔地方〉
博和罗氏〈世居萨哈禄地方〉
唐尼氏〈世居十方寺地方〉
乌拉氏〈世居郑家堡地方〉
洪达哩氏〈世居嘉拉库地方〉
玛尔屯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兆垒氏〈世居玛察地方〉
〈臣〉等谨按兆垒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玉尔库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陈佳氏〈世居张当地方〉
莽吉绰氏〈世居叶赫地方〉
墨尔吉氏〈世居叶赫地方〉
穆色辰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塞楞吉氏〈世居塞楞吉石赫寨地方〉
尼玛哈氏〈世居辽阳地方〉
〈臣〉等谨按尼玛哈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茂仪氏〈世居英额地方〉
安佳氏〈世居普塞屯村地方〉
罗岳氏〈世居叶赫地方〉
鄂济哩氏〈世居卦勒察地方〉
翁果特氏〈世居翁科地方〉
康锡哩氏〈世居伊巴丹地方〉
苏克察氏〈世居叶赫地方〉
扎穆秦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都瓦尔佳氏〈世居章集堡地方〉
诺罗氏〈世居舍楞阿河地方〉
田佳氏〈世居沈阳地方〉
林佳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秋佳氏〈世居杏山地方〉
多锦氏〈世居黒龙江索多理村地方〉
努尔汉氏〈世居努尔汉地方〉
锡勒尔吉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嘉哈玛氏〈世居黒深堡地方〉
瑚锡氏〈世居辉发地方〉
瓦尔吉氏〈世居色钦地方〉
达瑚哩氏〈世居乌呼哩地方〉
屈佳氏〈世居辉发地方〉
普佳氏〈世居杏山地方〉
蒋佳氏〈世居葢州地方〉
庞佳氏〈世居清城子地方〉
䝉果资氏〈世居绥芬地方〉
舒克都哩氏〈世居绥芬地方〉
费佳氏〈世居讷殷江地方〉
阿塔穆氏〈世居叶赫地方〉
西法齐氏〈世居绥芬地方〉
孔尼喇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宻扎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倭彻埓氏〈世居叶赫地方〉
多兴氏〈世居讷殷地方〉
博都哩氏〈世居索伦地方〉
赫齐拉氏〈世居雅兰地方〉
雅佳氏〈世居辉发地方〉
桓泰氏〈世居雅兰地方〉
喀尔库氏〈世居乌拉地方〉
福锡氏〈世居福山地方〉
莽果氏〈世居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莽果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崆果啰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叶禄氏〈世居叶赫地方〉
飘佳氏〈世居萨穆占地方〉
扎克塔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绰啰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索济雅喇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瓦尔喀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鄂绰啰氏〈世居瓦尔喀地方〉
瑚尔哈苏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恒吉哩氏〈世居楝鄂地方〉
索彻哩氏〈世居乌拉地方〉
锡强氏〈世居鄂勒欢地方〉
申穆哩氏〈世居珠舍哩地方〉
杭佳氏〈世居哈达地方〉
巴雅尔齐氏〈世居诺罗地方〉
阿赉氏〈世居翁鄂罗城地方〉
伊勒穆氏〈世居哈达地方〉
锡玛喇氏〈世居额楚地方〉
瑚尔泰氏〈世居辉发地方〉
喀克锡哩氏〈世居阳石木地方〉
索啰恰氏〈世居雅尔呼地方〉
沙达喇氏〈世居辉发地方〉
〈臣〉等谨按沙达喇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范佳氏〈世居辉发地方〉
努噜氏〈世居辉发地方〉
额哲氏〈世居兰河山地方〉
苏尔佳氏〈世居松花堡地方〉
申佳氏〈世居乌拉地方〉
谟岳啰氏〈世居舒穆禄村地方〉
玉图墨氏〈世居哈达地方〉
洪果奇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周成氏〈世居周齐理地方〉
哈巴氏〈世居哈达地方〉
嘉穆呼氏〈世居辉发地方〉
良佳氏〈世居沈阳地方〉
舒佳氏〈世居黑龙江法喀堡子地方〉
䝉果氏〈原籍无考〉
努尔哈拉氏〈原籍无考〉
图尔佳氏〈原籍无考〉
洪衮氏〈世居萨哈尔察地方〉
拜嘉喇氏〈世居呼尔哈地方〉
纳哈塔氏〈世居郭啰罗沟地方〉
〈臣〉等谨按纳哈塔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尼庸特氏〈世居法穆纳哈达地方〉
哈尔拉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瑚塔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博尔济氏〈世居东城地方〉
〈臣〉等谨按博尔济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𫎇古两见今并入满洲姓内又考䝉古博尔济氏世居扎赉特及锡喇穆楞地方
定吉哩氏〈世居西域地方〉
拉颜氏〈世居界凡地方〉
珲达奇氏〈世居讷殷地方〉
托和尔秦氏〈世居齐齐哈尔地方〉
色勒杰氏〈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地方〉
伊穆图氏〈原籍无考〉
格佳喇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富苏瑚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博勒卓克氏〈世居乌拉地方〉
佛多锡墨哩氏〈世居珠舍哩地方〉
喀喇氏〈世居锡伯哩城地方〉
〈臣〉等谨按喀喇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周延氏〈世居讷殷江地方〉
唐颜氏〈世居讷殷江地方〉
陶佳氏〈世居伊苏地方〉
〈臣〉等谨按陶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䝉古两见今并入满洲姓内又考𫎇古陶佳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郑佳氏〈世居沈阳地方〉
瑚鼎氏〈世居和罗山秦地方〉
格尔齐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珠噜氏〈世居赫舍哩河地方〉
〈臣〉等谨按珠噜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喀尔拉哈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玉噜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占尼氏〈世居玛察地方〉
崔穆鲁氏〈世居玛察地方〉
梅佳氏〈世居绥芬地方〉
巴颜氏〈世居齐齐哈尔地方〉
〈臣〉等谨按巴颜辽属国金部名后为姓以部为氏䝉古列传有巴颜氏今并入又考䝉古巴颜氏世居敖汉地方
瞻楚珲氏〈世居卦勒察地方〉
扎雅扎喇氏〈世居雅兰地方〉
石富察氏〈世居倭济地方〉
达普图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多拉尔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多尔塔拉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孟克伊哷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克哷氏〈世居尼雅满地方〉
〈臣〉等谨按克哷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嘉瞻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图萨喇氏〈世居叶赫地方〉
栋阿氏〈世居那木都鲁地方〉
额宜苏氏〈世居墨尔根村地方〉
多秦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阿喇氏〈世居乌拉地方〉
图勒哩氏〈世居索伦地方〉
逊绰尔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乌颜齐氏〈世居乌拉呼达里村地方〉
扬额哩氏〈世居伯都讷地方〉
瑚佳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瑚佳氏考八旗氏族通谱满洲𫎇古两见今并入又考䝉古瑚佳氏世居乌喇特地方雅尔萨喇氏〈世居黑龙江雅尔库哩村地方〉
保佳氏〈世居安禇拉库地方〉
喀尔佳氏〈世居索伦地方〉
方佳氏〈世居沈阳地方〉
富珠哩氏〈世居富珠哩地方〉
〈臣〉等谨按富珠哩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瑚图哩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济拉喇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布希氏〈世居叶赫地方〉
〈臣〉等谨按布希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留济哩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锡尔馨氏〈世居赫图阿拉地方〉
〈臣〉等谨按锡尔馨本元姓见元史以姓为氏希卜苏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全佳氏〈世居葢州地方〉
莽佳氏〈世居葢州地方〉
丰佳氏〈世居长白山玛克丹地方〉
瑚图氏〈世居叶赫地方〉
崔佳氏〈世居哈达地方〉
伊苏氏〈世居苏瓦颜沟地方〉
尼音图氏〈世居哈达地方〉
钮图氏〈世居哈达地方〉
罕楚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农吉勒氏〈世居哈达地方〉
阿勒巴齐氏〈世居扎满和罗地方〉
成尼氏〈世居辽阳地方〉
穆达齐氏〈世居瓦尔纳哈地方〉
扬那氏〈世居扬察地方〉
塞赫哩氏〈世居诺罗村地方〉
玉库哷氏〈世居洪艾地方〉
那克塔氏〈世居郭啰罗地方〉
乌鲁哩氏〈世居沾地方〉
穆佳氏〈世居额木赫索啰地方〉
布萨氏〈世居瓦尔喀地方〉
〈臣〉等谨按布萨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猷格氏〈世居宁古塔地方〉
爱义氏〈世居爱珲地方〉
彻叶哷氏〈世居宁古塔地方〉
乌锡氏〈世居赫彻木地方〉
额珠氏〈世居舒舒地方〉
瑚尔佳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瑚尔哈喇氏〈世居伯都讷地方〉
乌库哩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黑赫穆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讷哷氏〈世居黒龙江地方〉
敷辰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秋舒哩氏〈世居扎库木地方〉
耀佳氏〈世居叶赫地方〉
乌勒锡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吴努齐氏〈世居蜚悠城地方〉
温登额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乌努氏〈世居都白城村地方〉
乌什拉氏〈世居扎库木地方〉
〈臣〉等谨按乌什拉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颜珠氏〈世居雅达珲春村地方〉
弼尔雅氏〈世居爱珲地方〉
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地方〉
边佳氏〈世居辉发地方〉
恭佳氏〈世居哈达地方〉
锡尔图氏〈世居伯都讷地方〉
墨呼哩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哈苏哩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哈萨喇氏〈世居伯都讷地方〉
〈臣〉等谨按哈萨喇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墨尔赫氏〈世居哈达察汉地方〉
哈斯呼哩氏〈世居伯都讷地方〉
伊伯氏〈世居宁古塔地方〉
瑚徳哷氏〈世居乌拉地方〉
乌勒哩氏〈世居叶赫地方〉
成佳氏〈世居苏完地方〉
宁佳氏〈世居宁古塔地方〉
布尔尼氏〈世居尼玛察地方〉
瑚噜氏〈世居乌拉地方〉
文扎氏〈世居长白山地方〉
索多哩氏〈原籍无考〉
萨木锡尔氏〈世居索伦地方〉
通果苏氏〈世居老寨子地方〉
卓显氏〈世居雅尔浑费颜地方〉
那木图氏〈世居浑都和色地方〉
哈斯呼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富斯库氏〈世居墨络古地方〉
赫尔苏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乌裕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官佳氏〈原籍无考〉
扣岱氏〈世居哈达地方〉
修墨哩氏〈世居呼尔哈地方〉
额木特理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松吉氏〈世居汪秦地方〉
叶墨勒氏〈世居叶赫地方〉
拜察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岳察氏〈世居胡什塔地方〉
尼珠氏〈世居哈达地方〉
赓音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持佳氏〈世居哈达地方〉
石佳氏〈世居叶赫乌苏河地方〉
都勒氏〈世居额尔赫村地方〉
南福禄氏〈世居呼尔哈地方〉
郎佳氏〈世居辽阳地方〉
仁佳氏〈世居司旺堡地方〉
休佳氏〈世居乌拉玛地方〉
赫哲氏〈原籍无考〉
唐佳氏〈原籍无考〉
文徳氏〈世居塔克什城地方〉
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前卷满洲姓氏内间有一姓下俱非及格之人即不载入此卷自精吉氏以下名位均未显著概不登载
皇朝通志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巻六
氏族略〈六〉
䝉古八旗姓
博尔济吉特氏〈散处锡喇穆楞乌噜特扎噜特克噜伦察哈尔呼伦贝尔克什克腾阿巴噶巴岳特等地方恩格徳尔正黄旗人世居锡喇穆楞地方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三等子尚公主封为额驸谥端顺其长子囊努克任内大臣授二等轻车都尉四子额尔克戴青系公主所出袭三等子任内大臣晋一等侯累封至二等公谥勤良其子费扬古袭三等公任内大臣其子拉尔泰袭三等公任散秩大臣其侄噶尔萨袭一等侯晋三等公加封号为奉义公任散秩大臣兼佐领又恩格徳尔曾孙扎克丹由三等轻车都尉征准噶尔有功任都统内大臣谥敏恪又恩格徳尔之弟莽果尔岱授三等子以破流贼功晋一等伯其侄巴特玛袭任内大臣古尔布什镶黄旗人恩格徳尔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三等子尚公主封为额驸 赐清卓哩克图号后围锦州有功累授一等子任兵部尚书谥襄敏其子鄂齐尔任内大臣副都统巴拜镶白旗人恩格徳尔同族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三等子谥僖顺其次子阿玉什袭加二等子明安正黄旗人世居乌噜特地〉
〈方 国初率族众来归授三等子晋二等伯谥忠顺其孙巴图袭任内大臣其侄博伦岱袭一等侯任散秩大臣又明安长子帛坤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囊努克及扎噜特有功又击败大凌河兵叙功授三等男 赐达尔汉和硕齐号其子鄂济理袭职累授一等男明安次子多尔济由骑都尉从征扎噜特及克什克腾屡败贼兵取大凌河首先破贼入锦州境先薄城下斩二十二人城内贼兵悉出拒战大败之叙功授一等男加至三等子其弟绰尔济袭任内大臣明安第五子纳穆僧格由头等侍卫从征福建撃海冦郑成功阵亡赠骑都尉加三等子谥直勇祀昭忠祠索诺木正蓝旗人明安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二等子谥顺良其子噶尔玛僧格袭加至三等伯巴朗正蓝旗人明安同族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山东撃败台头营马步兵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屡著战功征福建招抚一府三县又攻南安县首先夺门克其城累授二等男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其子拉普齐袭职从征云南屡败何继祖胡国秉等叙功授一等男任䕶军参领其子旒相袭一等男任刑部侍郎拜音岱正红旗人明安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绰尔济袭累加至三等男其弟色辰扣袭从征江西阵亡赠一等男祀昭忠祠又拜音岱之侄谔勒哲由三等轻车都尉入山海闗败流贼兵二十万众又平定河南江南屡著战功加至三等男其子巴拜袭从征云南败何继祖胡国秉等加二等男布彦岱镶红旗人明安同族 国初来归授一等轻车都尉从征宁逺有功授二等男 定鼎时撃败流贼二十万众加一云骑尉任都统礼部尚书其子鄂穆布袭加一等男又布彦岱曽孙伊伦奇系和硕额驸任副都统达赖镶蓝旗人明安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孙巴莽袭职加至三等男任䕶军参领其子诸神保袭职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布当正蓝旗人明安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二等轻车都尉从征遵化州撃败贼兵授三等男任刑部侍郎其子和尔浑袭职加至一等男又布当之弟塞凌由三等轻车都尉围锦州撃败松山杏山兵破流贼灭福王平定河南江南屡著战功追腾吉斯连败土谢图汗硕罗汗等兵叙功加至三等男其子嘉穆扬任杭州将军谥敏恪又塞凌之孙宗扎普任西安将军巴克贝勒镶黄旗人世居扎噜特地方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其子鄂齐里桑徳赫马为骑都尉擢内大臣征董夔有功授三等男其子楚辂袭加授二等男又巴克贝勒长子多尔济第三子满齐汉俱任内大臣哈喇巴拜镶黄旗人巴克贝勒同族 国初来归授其长子拉什喜布为头等大臣孙阿尔善任都统刑部尚书曽孙阿尔鼐任都统理藩院尚书元孙阿齐图任内大臣步军统领古穆镶黄旗人巴克贝勒同族任都统噶尔玛叶尔登正黄旗人世居克噜伦地方 国初率众来归授三等子其从弟奇塔特卫征 国初率部属来归从征大凌河撃锦州兵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其孙诺木齐袭职加至一等男乂奇塔特卫征之侄锡喇布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广东击败李定国兵五万馀众叙功授三等男特穆登从征锦州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又喀兰图奇塔特卫徴之弟由头等侍卫授一等轻车都尉擢理藩院尚书内大臣谥敏壮其子察浑袭职加授三等男后从征江西阵亡赠二等男祀昭忠祠寨桑镶蓝旗人噶尔玛叶尔登同族 国初率族众来归 赐达尔汉和硕齐号授三等男其子博什喜袭以破流贼功授一等男寨桑之侄巴特玛授三等轻车都尉围锦州败松山兵又撃败流贼二十万众追至庆都县又大败之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子班达尔沙袭职并授为一等子塞凌正白旗人噶尔玛叶尔登同族国初率众来归授三等轻车都尉其子富尔丹袭职加至三等男其子巴扎尔袭从征湖广阵亡赠二等男祀昭忠祠又塞凌之弟诺尔布由二等轻车都尉从征云南击败马秉忠等后征江西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纳木镶白旗人噶尔玛叶尔登同族 国初率部属来归 定鼎时䕶随和硕肃亲王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扎木苏袭职加至三等男其从弟锡达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二等男拜思瑚朗正白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由二等侍卫从征浙江福建连败杨禄等兵二万馀众后在乌龙江撃海冦郑锦阵亡赠骑都尉其弟萨图由䕶军参领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图尔济叶尔登镶白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三等男其子古禄袭围锦州撃败松山兵又败流贼二十万众叙功累加至三等子巴尔巴图鲁图尔济叶尔登同族 国初来归授三等男其次子诺们达赖袭加至一等男第三子迈兰由䕶军参领从征江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昂坤都棱正黄旗人国初来归授三等男寨桑正蓝旗人世居呼伦贝尔地方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三等男其子扎住袭加至一等男乌巴什镶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国初来归授二等男其从弟阿纳达袭加至一等子从征江西阵亡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为 孝端文皇后之父科尔沁贝勒寨桑为 孝庄文皇后之父科尔沁多罗贝勒绰尔济为 孝惠章皇后之父阿禄哈镶黄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 国初来归任领侍卫内大臣授一等男谥勤僖鄂克绰特巴正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由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南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噶尔玛索诺木正黄旗人世居阿巴噶地方 国初来归尚公主封为额驸其子寨桑授三等子任散秩大臣武纳格正白旗人授三等公必里克图正蓝旗人任都统加太子少师谥恪僖沙里布任都统从征阵亡任骑都尉谥襄壮祀昭忠祠巴扎尔授三等男从征阵亡祀昭忠祠满韬授三等男舒木布镶蓝旗人世居乌叶尔拜柴地方任江南江西总督其从孙硕瞻系和硕额驸安泰正白旗人任都统色克慎正白旗人任直隶总督荆州将军臣〉等谨按博尔济吉特氏为元太祖之裔其见于八旗𫎇古者皆编入满洲旗分之姓至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寨桑绰尔济乃
孝端
孝庄
孝惠三后之所钟祥为我
朝戚畹贵族谨录其官爵名号於氏内若内扎萨克之扎赉特都尔伯特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黙特敖汉奈曼巴林扎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喀尔喀右翼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鄂尔多斯外扎萨克之喀尔喀土谢图汗部车
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赛音诺颜部阿拉善厄鲁特部青海之和硕特诸部同为元裔而分族别氏皆八旗氏族通谱所未载以非编入旗分故从略也今遵通谱例阙之而附着其略于此
萨尔图氏〈世居叶赫及扎噜特地方噶赖正红旗人世居扎噜特地方由三等䕶卫从征福建阵亡赠云骑尉其从孙兆住由骁骑校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又噶赖叔祖禇库年十七从 太宗文皇帝围大凌河贼骁将车济格突出踩阵禇库独迎战生擒之续征大同攻左卫城先登击贼贼伤其后颈犹扶额力战遂克其城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任副都统后征四川击贼张献忠大败之征福建在乌龙江击败贼艘二百馀只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谥襄壮祀贤良祠〉
鼐奇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郭尔罗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布颜塔布囊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授骑都尉从征董夔及锦州松山屡著战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加授三等男其侄茂奇塔特袭职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二等男〉
和尔氏〈世居塔布诺特地方楝阿赖镶白旗人国初来归由䕶军参领从征山东击败吴三桂兵围锦州屡败塔山松山宁逺兵征黑龙江围博和理城扼其汲道四日降之招服哈尔塔逊等四村后围中前所乘夜夺门克之授云骑尉定鼎时破流贼二十万众征湖广败贼一只虎于荆州府征福建屡败傅国用等兵攻克建宁府及同安等十五县又招服一州七县授一等轻车都尉任副都统兼都察院副都御史〉
实宝禅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地方〉
塔塔尔氏〈世居察哈尔地方索宁正黄旗人由闲散从征黒龙江斩获甚众征山东攻莱芜县首先登城克之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后征大同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其子巴图袭从征湖广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并祀昭忠祠唐喀禄正蓝旗人任理藩院侍郎副都统征西路阵亡祀昭忠祠〉
舒噜氏〈世居科尔沁地方金柱镶蓝旗人由三等轻车都尉从征福建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
岳诺特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赫噜克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彰扎尔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郭尔罗斯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臣〉等谨按今内扎萨克有郭尔罗斯部以部为氏翁阿哩氏〈世居阿巴噶地方〉
公吉喇特氏〈散处阿喇克绰特等地方〉
乌新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
巴岳特氏〈散处阿巴噶巴岳特等地方永国正黄旗人世居阿巴噶地方任礼部侍郎征凖噶尔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巴尔宻特镶黄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任都统众佛保镶蓝旗人任都统〉
〈臣〉等谨按巴岳特系地名以地为氏
科本氏〈世居厄鲁特地方巴朗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由䕶军校从征山东四川有功后在蟠龙山遇王屏藩等率众水陆来战奋勇进撃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地方图尔噶图镶蓝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山东攻登州首先登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阿穆尼布塔斯氏〈世居荪尼喀扎哩地方阿海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遵化州首先登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布噜特氏〈世居喀尔喀地方〉
乌济吉特氏〈世居巴颜喀喇及克什克腾地方乌巴什正蓝旗人世居巴颜喀喇地方由䕶军校从征四川阵亡赠云骑尉其孙扎穆素袭从征云南屡败何继祖胡国秉等兵后在武磨山击马宝等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并祀昭忠祠〉
翁科特氏〈世居锡喇穆楞及乌噜特地方〉
乌齐喜特氏〈世居乌噜特地方博啰达汉镶红旗人由骁骑校从征云南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乌噜特氏〈散处巴岳特及锡喇穆楞等地方〉
〈臣〉等谨按乌噜特系地名以地为氏
库布特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硕色镶白旗人由章京从征云南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公吉尔氏〈散处乌噜特察哈尔等地方巴特玛镶黄旗人世居乌噜特地方由佐领从征江西有功在洞庭桥等处连败贼耿精忠等四万五千馀众又在饶州府等处屡败贼水陆三万馀众后在韶州府遵花山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布勒哈齐氏〈世居乌噜特地方阿岱镶黄旗人由防御从征云南贵州屡撃败李定国等兵二万馀众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伊图黙氏〈世居科尔沁地方诺穆浑镶黄旗人由䕶军校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鄂卓氏〈世居叶赫地方穆腾额镶红旗人由䕶军校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穆舒正红旗人任副都统从征阵亡祀昭忠祠〉
威古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绰世启正黄旗人由骁骑校从征陕西撃败髙定等兵后围秦州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吹霍克亲氏〈世居察哈尔地方达兰正红旗人由三等䕶卫从征福建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鄂尔图特氏〈世居乌拉地方永顺正黄旗人由䕶军校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鄂尔图特氏本元姓见元史以姓为氏海佳氏〈世居科尔沁地方海潮龙镶蓝旗人 国初来归任将军〉
扣恳氏〈世居喀喇沁及乌噜特地方〉
乌梁海氏〈世居喀喇沁及乌噜特地方〉
〈臣〉等谨按乌梁海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又内扎萨克之喀喇沁土黙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元臣济拉玛之裔
扎拉尔氏〈世居乌噜特及察哈尔地方〉
〈臣〉等谨按扎拉尔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宝济氏〈世居科尔沁及察哈尔地方〉
满津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
博尔济斯氏〈散处乌噜特及克什克腾察哈尔等地方〉
巴雅喇氏〈散处察哈尔喀喇沁等地方〉
博硕氏〈散处鄂尔多斯喀喇沁等地方〉
塞克图氏〈世居土黙特及科尔沁等地方〉
卓特氏〈散处锡喇塔拉义州巴林等地方浑津正蓝旗人任副都统以军功授一等子谥壮勤阿济拜正蓝旗人授男爵谥勤僖〉
〈臣〉等谨按卓特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纳赖氏〈世居乌喇特地方〉
耨埒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及扎噜特地方〉
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地方〉
鄂勒济斯氏〈世居科尔沁及察哈尔地方〉
博尔济克氏〈世居扎噜特及科尔沁地方〉
〈臣〉等谨按博尔济克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兆佳氏〈世居扎噜特及察哈尔地方〉
博啰氏〈世居扎噜特及阿噜科尔沁地方〉
齐穆克氏〈世居乌噜特及克什克腾等地方〉
煌古台氏〈世居归化城土黙特及喀喇沁地方〉
阿拉克塔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地方〉
布楞都尔本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沙喇图噜腾氏〈世居克噜伦地方〉
奈曼氏〈世居敖汉及乌噜特地方〉
〈臣〉等谨按奈曼本辽部名见元史今内扎萨克有奈曼部以部为氏
唐古尔氏〈世居科尔沁及毛家屯地方〉
奇垒氏〈世居科尔沁及察哈尔地方〉
巴雅克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乌哩津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阿鲁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察哈尔氏〈世居察哈尔及布尔噶苏台地方〉
〈臣〉等谨按察哈尔系部名以部为氏
克尔徳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锡讷楚克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达喇明安氏〈世居鄂嫩果尔地方〉
鄂宻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及上都河地方〉
洽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锡讷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乌喇特氏〈世居翁克都济讷尔及哈达地方〉
〈臣〉等谨按乌喇特系部名以部为氏
雅苏氏〈世居巴岳特及乌噜特地方〉
墨尔济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吉礼图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墨尔奇特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泰锡纳喇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玛尔吉特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翁济勒金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纳雅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臣〉等谨按纳雅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
瑚岳啰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锡璘氏〈世居巴延乌拉地方〉
〈臣〉等谨按锡璘本元姓见元史以姓为氏
达啰克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乌哩特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扎哈苏沁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克勒徳氏〈世居巴延乌拉地方〉
锡尔哈氏〈世居阿喇克绰特地方〉
齐布齐努特氏〈世居巴尔呼地方〉
兆巴尔氏〈世居扎噜特地方〉
萨勒珠特氏〈世居敖汉巴林地方〉
旺扎布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玛朗阿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扎哈拉氏〈世居阿巴噶地方〉
克哩特氏〈世居阿里玛图地方〉
章图哩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克穆齐特氏〈世居鄂尔谟克地方〉
乌尔汉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钟吉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通塞理氏〈世居萨哈尔察地方〉
卓尔和沁氏〈世居克噜伦地方〉
扎穆尔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博尔奇济斯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塔尔瑚努特氏〈世居克噜伦地方〉
博第斯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博尔苏特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
喀尔努克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赫锡特氏〈世居克噜伦地方〉
裕尔氏〈世居阿噜科尔沁地方〉
扎噜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臣〉等谨按扎噜特系地名以地为氏
索诺图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伍尧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舍尔诺啰雅苏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乌齐熙哩氏〈世居白玉图地方〉
巴哩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乌纳特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翰佳氏〈世居锡喇穆楞地方〉
沙岳特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伯苏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猷佳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艾耀施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冬果尔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玛喇拉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苏穆察氏〈世居鄂尔多斯地方〉
旺吉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哈勒图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奇塔特车尔贝国初来归授总兵世职顺治初以军功加一等子〉
赫尔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章穆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哈纳克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布苏克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齐布齐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达鲁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阿苏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臣〉等谨按阿苏特本元部名见元史以部为氏哈哩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卓启斯氏〈世居哈达地方〉
䝉古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臣〉等谨按䝉古本部名金时有𫎇古呼喇䝉古满都诸人葢以部为氏至元太祖入居此部后创大业以之赐姓䝉古遂为元之总部而𫎇古氏为大族考元史列传中有称䝉古氏者此本部人以部为氏者也有称䝉古某氏者此别部人来降编入𫎇古军因而赐姓者也今䝉古中尚有此氏葢即金元之遗族为䝉古诸族中之一姓云
乌喇特哈克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巴颜图氏〈世居克噜伦地方〉
阿噜罗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额哲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齐布樵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杭津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唐古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伊尔佳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扎穆雅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常佳氏〈世居巴林地方〉
鲁布哩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佳吉哩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瑚尔汉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巴济哩氏〈世居鸭绿江地方〉
玛吉特氏〈世居土黙特地方〉
卓尔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科尔沁氏〈世居塔濵格尔地方〉
操佳氏〈世居大凌河地方〉
来黙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苏尼特氏〈世居巴颜鄂隆地方〉
〈臣〉等谨按苏尼特氏本元姓见元史以姓为氏扎赖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翁舍占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乌朗哈特氏〈世居巴颜鄂隆地方〉
卓多穆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臣〉等谨按卓多穆氏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掦吉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济喇敏鄂玛特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鄂拉本氏〈世居巴颜鄂隆地方〉
库布克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臣〉等谨按库布克氏本元姓见元史以姓为氏色彻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克穆楚特氏〈世居乌噜特地方〉
玛扎克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鄂喇坤氏〈世居巴颜鄂隆地方〉
瑚尔珲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
鄂谟克氏〈世居巴颜和罗地方〉
超穆特氏〈世居布尔噶苏台地方〉
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地方〉
墨尔齐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博尔齐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济鲁特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乌佳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江吉氏〈世居布尔哈图城地方〉
鸿果啰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瑚噜克氏〈世居巴林地方〉
旺扎尔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拜达尔氏〈世居苏尼特地方〉
瑚勒库尔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齐布楚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博和罗克氏〈世居科尔沁地方〉
沙查海氏〈世居克噜伦地方〉
赫哷氏〈世居巴林地方〉
谟锡哷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额勒辉额哲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托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臣〉等谨按托罗特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实埒氏〈世居乌叶尔拜柴地方〉
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舒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兆啰特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音斋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岳罗沁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博罗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逊尼耀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漕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彻穆衮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臣〉等谨按彻穆衮本金姓见金史以姓为氏催珠克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理塔哩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侯佳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索罗噶尔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叶古禄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土黙特氏〈世居中卫地方〉
〈臣〉等谨按土黙特系部名以部为氏今内扎萨克有土黙特部
拜禅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旺舒特氏〈世居中卫地方〉
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地方〉
兆达尔汉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掦蔼氏〈世居喀喇沁地方〉
布古鲁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逊津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克穆楚氏〈世居库坤果尔地方〉
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锡喇图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伊扎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扎穆恳氏〈世居克什克腾地方〉
髙达玛氏〈世居鄂尔多斯地方〉
佟尼耀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
皇朝通志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七
氏族略〈七〉
附载满洲八旗姓
〈臣〉等谨按满洲𫎇古姓氏具载八旗氏族通谱前卷已仿照编列今考八旗通志内名臣勲臣忠烈各传及行查八旗档册所载姓氏有八旗氏族通谱所未见者谨另载一卷以备稽览至所载之人无多不能以官职崇卑为区别悉照本传及原册录入其原籍无考者概不登载云
洪罗氏〈拖色镶黄旗人世居松阿里乌拉地方从征耿吴二逆叙功授骑都尉〉鄂岳氏〈五格镶黄旗人世居锡伯哩城哈达地方从征吴逆及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骑都尉英资镶红旗人世居叶赫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颜济氏〈伊腾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从征浙江云南有功授云骑尉〉
费雅氏〈吞珠祜镶白旗人世居辉发地方从征吴逆有功授云骑尉〉
额托氏〈萨音达哩正红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顺治中从征俄罗斯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其子席锦泰袭职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加授骑都尉〉
老沟氏〈金泰正红旗人世居老沟地方雍正中由前锋校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老沟系地名以地为氏
托里氏〈简泰镶白旗人世居萨哈连乌拉地方顺治中从征云南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松颜氏〈乌噶达镶红旗人世居尼雅满地方康熙中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仓佳氏〈噶布硕镶蓝旗人世居松阿里河地方崇徳中从征明阵亡赠佐领其弟西奇纳袭职顺治中从征山东阵亡加赠云骑尉并祀昭忠祠〉
商佳氏〈海保镶蓝旗人世居鄂和地方康熙中从征陕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鄂诺氏〈西宻赖镶黄旗人世居萨哈连乌拉地方任副都统雍正中从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修和哩氏〈齐拉布正白旗人康熙中从征江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博尔津氏〈巴扎尔正白旗人世居阿巴噶克噜伦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扎噜察氏〈索伦正白旗人世居杜贤地方康熙中由蓝翎侍卫从征准噶尔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郭齐里氏〈特穆深镶红旗人世居徳尔吉阿库哩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钮旺坚氏〈乌达纳镶蓝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崇徳中从征明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觉尔察氏〈达海正蓝旗人世居觉尔察地方通满汉文 国初直 内廷専司满文翻译汉书天聪中 赐巴克什号授游撃世职谥文成辛泰正白旗人任三等轻车都尉䕶军统领从征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锡尔根正白旗人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其孙珍泰任齐齐哈尔将军牛钮镶红旗人从征耿逆及剿海冦屡著军功任副都统〉
〈臣〉等谨按觉尔察系地名以地为氏
伯苏特氏〈广东镶蓝旗人世居佛阿拉地方以从征吴逆功授云骑尉〉
萨玛喇氏〈花色镶黄旗人世居宁古塔地方康熙中从征四川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谔尔格氏〈徳福镶黄旗人世居萨哈连乌拉谔尔格村地方雍正中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拉库勒氏〈卓尔泰镶黄旗人世居穆楞扎古喇地方雍正中以征西藏功授骑都尉〉精格哩氏〈萨哈连正黄旗人世居乌拉地方崇徳中从征锦州有功又败流贼叙功授骑都尉〉
乌雅拉氏〈科尔堪正黄旗人世居萨哈连乌拉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有功授骑都尉
定鼎时以败流贼功加二等轻车都尉〉
扎特黑氏〈海都正黄旗人世居额木赫索啰地方以征吴逆及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
鼐齐哩氏〈希岱正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国初从征山东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顺治中从征广东叙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
索察喇氏〈郭济正蓝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以从征吴逆功授骑都尉塔勒满镶蓝旗人以从征耿逆及平海寇功授云骑尉〉
索尔济氏〈塔那喀镶蓝旗人世居乌拉地方以从征耿逆及厄鲁特噶尔丹功授骑都尉〉布吉尔根氏〈扎克丹正蓝旗人世居额勒敏地方顺治中从征福建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塔察觉尔察氏〈班布哩正黄旗人天命中侍直内廷勤慎机警有马尔屯人名穆起者逆谋迎宴力阻勿往 太祖髙皇帝命五人代往尽为所害 太祖嘉其忠直赏赉甚优卒赠骑都尉世职〉
阿颜塔塔尔氏〈喜佛镶白旗人授一等轻车都尉〉
吉朗吉瓦尔喀氏〈发尔那正白旗人世居长白山地方 定鼎时撃破流贼又从征浙江江西贵州屡著战功授三等轻车都尉〉
噶尔噶斯氏〈鄂尔奇逹逊正黄旗人任副都统授三等勤敬伯〉
大佳氏〈色海镶黄旗人世居杭间地方从征大同及征流贼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
附载䝉古八旗姓
揆龙氏〈阿什岱镶黄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天聪时从征明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云骑尉平定河南及征贵州叙功累加至三等男〉
乌宻氏〈巴赖都尔莽鼐正黄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崇徳中来归从征锦州阵亡赠三等子祀昭忠祠其子哈岱袭职以征浙江海冦功加授一等子任内大臣其子阿喇纳袭职康熙中以征吐鲁番功授都统晋封三等伯谥僖恪〉
锡喇氏〈克什图镶黄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崇徳中从征明有功授骑都尉又以追流贼功加一云骑尉〉
巴林氏〈那亲镶红旗人任都统代通镶红旗人任副都统授三等男〉
〈臣〉等谨按今内扎萨克有巴林部以部为氏齐墨氏〈徳根镶黄旗人世居义州地方顺治中从征江西广东叙功授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卓克氏〈谔勒哲图正红旗人世居浩齐特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有功赠云骑尉〉坦开氏〈托克托瑚正红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顺治中以破流贼及征浙江功授云骑尉加骑都尉〉
乌璘氏〈满都祜镶白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顺治中从征浙江有功授骑都尉加二等轻车都尉〉
鄂秦氏〈鄂尔和岱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从征吴逆有功赠云骑尉〉
济特氏〈海色镶红旗人从征云南有功授云骑尉乌尔占镶红旗人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云骑尉〉
科特氏〈讷尔徳正蓝旗人世居叶赫地方顺治中以破流贼及征浙江功授云骑尉加骑都尉〉
钮抡氏〈额尔吉图正蓝旗人世居巴林地方顺治中以败流贼及征四川有功授云骑尉加三等轻车都尉〉
台楚氏〈托克托啰镶蓝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天命中从征囊努克有功授备御世职定鼎时以败流贼功加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表特氏〈格对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康熙中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巴逊氏〈布徳正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祀昭忠祠〉莽那特氏〈阿赖正黄旗人世居喀尔喀图呼尔扎地方 国初来归以军功 赐名库鲁克逹尔汉授一等参将世职顺治中驻防汉中以克复忻州功加二等男任都统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谥襄敏〉
鄂尔沁氏〈罗理正黄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天聪中来归授一等轻车都尉崇徳中从征明锦州阵亡赠副都统祀昭忠祠〉
乌梁海济勒黙氏〈噶尔图镶白旗人世居辽河地方顺治初以败流贼功授骑都尉〉
阿勒坦鄂谟克氏〈阿都赖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中从征江南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又撃败海寇叙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
卓巴鲁特氏〈巴拜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中从征浙江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锡尔徳特氏〈赛色岱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中从征贵州旋师至江南撃败海寇有功授云骑尉康熙中从征吴逆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博尔和罗氏〈海三岱镶蓝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授骑都尉后从征福建攻厦门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
萨拉塔克氏〈戴启镶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乌尔杭阿氏〈玛第镶红旗人世居鄂谟伦地方康熙中以员外郎奉差至哈宻被汉都等属下所害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珠尔齐特氏〈罗里正黄旗人授三等男〉
喀尔诺特氏〈多鼐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中从征广东广西旋师至江宁撃海寇郑成功阵亡赠骑都尉又加一云骑尉祀昭忠祠绰尔们正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崇徳时来归顺治初以军功授一等男后从征阵亡祀昭忠祠〉
伊克明安氏〈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之厄鲁特一旗皆伊克明安氏〉扎哈齐特氏〈拜音图正白旗人顺治中从征江西有功授云骑尉加骑都尉〉阿喇克球氏〈阿必达正白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从征耿吴二逆及噶尔丹有功授骑都尉〉
奇尔果特氏〈嘉穆苏正红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濵州有功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徳特齐特氏〈诺们镶白旗人世居英郭和罗地方天聪中授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乌讷穆尔氏〈阿齐图镶白旗人世居萨喇穆鲁地方顺治初以从征山西四川功授云骑尉后征广东叙功加二等轻车都尉〉
鄂恩济特氏〈喀喇岱镶红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天聪中授骑都尉顺治中以撃流贼功加三等轻车都尉〉
窦里吉特氏〈罗邦镶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初以撃流贼征陕西有功授云骑尉〉
乌济奇特氏〈噶尔玛正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从征吴逆有功授云骑尉〉瑚拉巴斯氏〈叟色镶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国初从征明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佐领〉
图罗鲁特氏〈图萨图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有功授云骑尉〉噶必齐克氏〈乌巴里沙津镶蓝旗人系喀喇沁贝勒 国初来归从征张家口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
齐尔博苏氏〈特穆里镶蓝旗人世居图们地方以征杀虎口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其侄布达袭顺治中从征湖广荆州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加至三等男〉
阿尔塔斯氏〈沙雅镶蓝旗人世居敖汉地方顺治中从征云南有功授云骑尉〉哈尔吉努氏〈乌逊岱正黄旗人世居喀尔喀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齐木克图氏〈苏巴什达正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莽格努特氏〈玛尼镶白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洪鄂罗特氏〈索罗岱镶红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萨尔图克氏〈色楞镶红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康熙中从征四川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吉尔必斯氏〈孟额图正蓝旗人任一等轻车都尉〉
鄂尔果诺特氏〈阿岱正黄旗人世居喀尔喀地方国初来归授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朝鲜屡著战功加二等轻车都尉任都统其孙巴朗袭职以撃败李定国兵叙功加至二等男〉塔本努图克氏〈充固正白旗人世居阿勒台杭爱地方崇徳中从征明有功赐巴图鲁号顺治中以军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后从征湖广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图克齐纳喇氏〈库色镶黄旗人世居罗和郭尔地方崇徳中从征明有功授云骑尉加三等轻车都尉〉
哈勒齐塔特氏〈萨拜正红旗人世居瓦尔喀叶赫地方顺治中撃贼有功授骑都尉〉卓齐布楚特氏〈图尔孟克镶白旗人世居洪果和硕地方顺治中従征贵州旋师至江宁败海冦郑成功授云骑尉后从征吴逆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哈尔济诺特氏〈巴雅鲁镶白旗人世居萨喇穆鲁地方崇徳中从征明有功又撃败流贼授骑都尉〉
布尔哈齐特氏〈噶尔扎镶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康熙中因差往乌噜特至哈察被汉都属下所害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齐岳噶穆特氏〈威徴正黄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天聪时来归任副都统以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顺治中征湖广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
阿穆哈尔努氏〈昻阿正黄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崇徳中来归从征朝鲜及征明有功授骑都尉〉
塔喇巴齐克氏〈察罕岱镶蓝旗人世居土黙特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
额尔格特恩氏〈巴图吉尔嘎勒正黄旗人任副都统内大臣〉
图伯特氏〈拉锡正白旗人任领侍卫内大臣其子旺扎尔任都统兼领侍卫内大臣理藩院侍郎谥恪慎那穆扎尔任都统靖边将军赠一等伯追封三等义烈公谥武毅谟尔珲正白旗人任都统〉
绰啰斯氏〈外扎萨克之都尔伯特部赛音诺颜部之厄鲁特二旗皆绰啰斯氏〉图尔格氏〈阿敏道镶红旗人任副都统因招降两和卓为逆回诱害祀昭忠祠〉伊布齐特氏〈阿兰泰正白旗人任都统〉
翁果特氏〈阿哈齐镶蓝旗人世居叶赫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卓尔古特氏〈翁爱镶黄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任佐领顺治初以败流贼功加一等轻车都尉〉
锡纳明安氏〈都尔玛占镶黄旗人世居库鲁黙博尔地方崇徳中从征锦州败松山杏山兵授三等轻车都尉任议政大臣加二等子谥忠直其子沙吉袭职任内大臣富永镶蓝旗人任都统〉
鄂尔克特氏〈布尼雅锡哩镶黄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中以败流贼及征四川山西有功授骑都尉加二等轻车都尉加太子少保谥壮果〉
博尔吉津氏〈徳参济旺正黄旗人世居阿巴噶地方天聪中来归顺治中从征腾吉斯败土谢图汗兵又败硕罗汗兵授都统〉
索龙古斯氏〈古鲁古正白旗人世居鄂尔多斯地方顺治中授骑都尉从征浙江又征云南缅甸获桂王叙功加一等轻车都尉阿木古郎正白旗人授二等轻车都尉〉
乔噶木克氏〈文程正黄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国初来归授副都统从征锦州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武程袭任副都统从征阵亡加赠一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
克什克腾氏〈海色镶黄旗人世居巴岳特地方从征明有功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顺治初以败流贼功加一云骑尉〉
〈臣〉等谨按克什克腾系地名以地为氏
萨喇特卓氏〈明安镶黄旗人世居乌噜特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有功授云骑尉加三等轻车都尉〉
博古罗特氏〈锡喇扣镶黄旗人世居扬什木地方康熙中从征云南有功授云骑尉〉萨尔屯氏〈珲锦镶黄旗人世居敖汉地方崇徳中来归授骑都尉顺治中从征山西四川有功加一等轻车都尉〉
吉喇特氏〈班第三珠卜镶黄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 国初来归以败流贼功及征四川广东叙功授二等子〉
格哷勒氏〈䇿棱色辰镶白旗人世居伊克济勒地方崇徳中来归任户部参政顺治中以败流贼功授二等男加至一等男兼一云骑尉〉
席鲁特氏〈明安逹哩正白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二等子谥敏果博贝图正白旗人任兵部侍郎宪徳正白旗人任工部尚书其子梦麟任户部侍郎臣〉等谨按席鲁特系地名以地为氏
崆克礼氏〈博尔和对正白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顺治中从征湖广及贵州有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康熙中擢察哈尔提督授为参赞大臣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加赠一云骑尉谥襄悫祀昭忠祠〉
多罗科氏〈苏班岱镶黄旗人世居义州地方崇徳中以围锦州功授三等轻车都尉顺治初击败流贼叙功累加至三等男〉
泰楚特氏〈满笃镶黄旗人世居哈布塔该哈什拉克地方顺治中以败流贼及征浙江有功授云骑尉加三等轻车都尉〉
杭噶坦氏〈卓尔斌镶黄旗人世居罗和迈兰地方顺治中以征江西功 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加二等轻车都尉〉
和尔钦氏〈弼勒卓海镶黄旗人世居扬什木地方以从征耿逆功授云骑尉〉扎哩特氏〈锁柱镶黄旗人世居乌喇特地方以从征耿吴二逆有功授云骑尉〉萨噜特氏〈色楞正红旗人世居巴林地方从征耿吴二逆有功授骑都尉〉
博希特氏〈博托和镶白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以从征耿逆有功授骑都尉〉乌努呼氏〈哲僧镶红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以从征耿逆有功授骑都尉〉
都尔哈氏〈楚布果尔镶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顺治中从征贵州及败海冦郑成功有功授云骑尉〉
岱齐特氏〈岳逊岱镶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以従征吴逆功授云骑尉〉
齐哩克氏〈苏珠克图镶红旗人世居巴林地方以从征吴逆功授云骑尉〉
博罗特氏〈班第镶黄旗人授定北将军征伊犁有功封一等诚勇公后征西域殉节祀昭忠祠〉
翁尼特氏〈阿济苏镶红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云骑尉〉
巴噜特氏〈拜材正蓝旗人以征吴逆功授一等男徳福正蓝旗人任云南鹤丽镇总兵征缅甸阵亡祀旌勇祠〉
奇墨斯氏〈瑚班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崇徳中从征山东有功授云骑尉加三等轻车都尉〉
博多特氏〈扎锡辖正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耿吴二逆叙功授云骑尉〉额玉特氏〈必礼克图正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康熙中从征云南有功授云骑尉〉伊勒们氏〈穆奎正蓝旗人世居敖汉地方康熙中以从征厄鲁特噶尔丹功授云骑尉〉阿勒特氏〈叟色镶蓝旗人世居塔巴克哈喇地方崇徳中以征锦州及杏山松山功授骑都尉〉
翁吉特氏〈哈喇尔岱镶蓝旗人世居巴林地方授骑都尉 定鼎时以破流贼有功加授一云骑尉〉
伯克图氏〈善丹正蓝旗人世居鄂尔多斯地方任都统谥敏壮〉
达尔坤氏〈纳穆什希镶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叙功授骑都尉〉墨尔秦氏〈巴尔斯巴达尔镶蓝旗人世居台罕地方从征耿逆叙功授骑都尉〉努特伦氏〈绰特毕镶蓝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有功授云骑尉〉
珠格德氏〈巴尔都镶蓝旗人世居克什克腾地方从征吴逆有功授云骑尉〉锡鲁克氏〈留实镶蓝旗人世居巴林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云骑尉〉克哷特氏〈三金镶黄旗人世居锡喇穆楞地方崇徳中以征山东功授骑都尉顺治中由贵州旋师至江宁撃败海冦郑成功加一云骑尉〉
科尔逊氏〈额布根镶黄旗人世居锡喇穆楞地方从征流贼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锡喇徳氏〈喀尔珠镶黄旗人世居扬什木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额珠特氏〈和托正黄旗人世居浩齐特地方康熙中从征四川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翁牛特氏〈克什正黄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康熙中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七品官祀昭忠祠〉
〈臣〉等谨按今内扎萨克有翁牛特部以部为氏喀楚特氏〈纳穆僧格正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阿苏克氏〈博尔济正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臣〉等谨按阿苏克系地名以地为氏
翁郭里氏〈古英镶白旗人世居宁衮郭罗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宁佳特氏〈博尔博逊镶白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鄂济特氏〈拜星果勒镶红旗人世居巴林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乌楚肯氏〈阿里玛镶红旗人世居喀喇沁地方雍正中以员外郎从征凖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兆齐特氏〈舍利保镶红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雍正中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博尔克氏〈宜穆图正蓝旗人世居敖汉地方顺治初以击流贼功授骑都尉后征湖广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
苏宻尔氏〈硕兰泰正蓝旗人世居黄山地方由骑都尉从征福建海寇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祀昭忠祠〉
巴岳图氏〈巴图礼正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顺治中征浙江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诺勒特氏〈乌拉海正蓝旗人世居巴林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萨喇图氏〈阿海正蓝旗人世居叶赫地方从征耿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囊嘉特氏〈乌拉岱正蓝旗人世居科尔沁地方由䕶军校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鄂礼克氏〈达赖镶蓝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顺治中从征河南江南有功后征甘州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鄂尔敦氏〈和济格尔镶蓝旗人世居敖汉地方从征吴逆阵亡赠云骑尉祀 昭忠祠〉齐黙特氏〈罗布希镶黄旗人以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后征吴逆阵亡赠三等男祀昭忠祠〉
玛古思氏〈班第正黄旗人任都统三等男〉
和托果特氏〈萨喇勒正黄旗人任副都统二等超勇伯〉
皇朝通志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八
氏族略〈八〉
〈臣〉等谨按汉人姓氏郑志氏族略内俱经编录自无庸重见至满洲旗分内之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姓氏仍应仿照八旗氏族通谱之例另为编载附于满洲䝉古之后惟名位及格者无多每姓附录数人不以官职崇卑为区别云
满洲旗分内高丽姓
金氏〈散处易州盖州得州等地方新达理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易州地方天聪中率子弟来归授为通事官时有新附高丽人登纳米恩尼比往来高丽潜蓄异志新达理廉得其情奏 闻皆置于法崇徳中从征高丽遇伏兵以计败之太宗文皇帝以俘获高丽人户编佐领使统之又从征松山有功任内务府三旗火器营总管其孙常明任 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赠太子太保谥悫勤新达理第三弟通事官三达理之曽孙金辉任兵部侍郎又新达理第四弟季达理由䕶军校从征福建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几蚌伊镶黄旗包衣人由司库从征察哈尔布尔尼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韩氏〈散居易州开城府等地方韩云正红旗人世居易州地方 国初同弟韩尼来归授二等轻车都尉从征锦州击松山兵败之入山海关击败流贼二十万众叙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其子韩基袭职加至二等男韩尼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其第三子杰都由䕶军参领从征福建击海冦郑成功舟师败之征四川击败施存礼等兵一万七千馀众后击王屏藩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祀昭忠祠韩尼第四子那秦任黑龙江副都统〉
李氏〈散处黄河套平安道等地方腾那弼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孙满达由䕶军校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朴氏〈散处易州平壤等地方东安镶白旗包衣人世居易州地方天聪时来归任内大臣〉张氏〈散处易州望京等地方坦济尼正蓝旗人世居易州地方其孙雅图任都统〉傅氏〈原籍无考三苏正黄旗人其孙额依图任副都统〉
柏氏〈世居易州地方柏云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孙海锡尼由䕶军校从征耿逆击败之又夺洛阳桥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洪氏〈散处南大门易州开城府等地方牟易金正白旗人 国初来归任头等侍卫〉崔氏〈散处易州𤓰克山等地方江那米正红旗人世居易州地方 国初来归其长子四通阿任御史曾孙新鼐任御史〉
刘氏〈散处安法博川郡等地方萨穆吉正黄旗包衣人世居安法地方任蓝翎侍卫〉黄氏〈散处易州开州等地方伊勒穆苏正白旗包衣人世居开州地方其子吉图任䕶军参领孙辉色任郎中〉
冈氏〈散处易州望京等地方茂思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易州地方 国初来归其子拉扬阿任三等䕶卫〉
杨氏〈世居辉宁地方杰汉尼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孙黄茂七十八曾孙徳平俱任通事官〉
吴氏〈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那海镶白旗包衣人世居海州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珠隆阿任三等䕶卫〉
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䕶军〉
文氏〈世居嘉山堡地方文瑞镶白旗包衣人 国初来归任八品通事官其孙三格任头等䕶卫〉
孙氏〈世居望京地方玉兰镶蓝旗包衣人 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孙杭爱任头等䕶卫〉丁氏〈世居恩山县地方古尔玛浑正红旗包衣人 国初来归任通事官〉
任氏〈世居易州地方外朗镶白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申珠纳任头等䕶卫〉伊氏〈原籍无考朋楚尼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其孙哈达任䕶军校〉
宋氏〈原籍无考仲格正黄旗人 国初来归其子都尔都任骁骑校〉
徐氏〈世居噶山地方徐大勇镶白旗包衣人 国初来归其曾孙徐宗顺任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任六品通事官〉
车氏〈世居平阳地方调亥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任通事官其元孙巴格任䕶军参领〉万氏〈世居平阳地方满春尼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元孙鼎柱任三等侍卫〉江氏〈世居得州地方桂羲正黄旗色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曽孙七十任主事〉
边氏〈世居易州地方边南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任通事官〉
何氏〈世居平安道地方何龙普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子常绶任通事官〉闵氏〈世居易州地方鐡令义镶白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子雅图任包衣大〉
林氏〈原籍无考林尚礼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孙雅图任五品典仪〉
佟氏〈世居开州地方佟佐正白旗包衣人其孙佟英举任知府元孙六格任郎中参领兼佐领四世孙安保任员外郎〉
瓦氏〈世居易州地方济礼正白旗包衣人任通事官〉
耿氏〈世居博川郡地方耿世尼正蓝旗包衣人来归年分无考其孙赫伸任参领〉马氏〈世居𤓰克山地方高理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郑氏〈世居得州地方郑义南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曹氏〈世居建常地方曹基正红旗包衣人 国初来归曹国相正红旗人来归年分无考其孙傅森额系前锋〉
郭氏〈世居易州地方登纳宻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沈氏〈世居得州地方杰林壁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方氏〈世居得州地方徳克什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秦氏〈世居得州地方囊弼资正黄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孟氏〈世居易州地方罗岱镶白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田氏〈世居平壤地方兴尼壁镶白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
辛氏〈原籍无考星嘉那宻正白旗包衣人来归年分无考〉
满洲旗分内尼堪姓
张氏〈张良弼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国初来归由闲散随征克辽东授佐领围锦州击败洪承畴兵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职加至三等男张文兴镶黄旗人世居开平卫地方任甘肃巡抚张滋徳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任山西巡抚〉
李氏〈偏图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由都司从征山西有功任都统李锳贵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辽阳地方任户部侍郎李懋功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云南永顺镇总兵官四十六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云南鹤丽镇总兵官李瀚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江西巡抚〉
髙氏〈地藏保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由游击从征浙江福建于永宁卫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布达理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雷氏〈雷宏华镶白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任銮仪卫銮仪使其孙浩善由副将从征陕西恢复丰县等五城有功授云骑尉后征四川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雷继宗雷继尊俱任都统〉陈氏〈陈达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陕西永固副将遇贼阿喇奈等犯边迎击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周氏〈周天成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宏文院学士〉
胡氏〈胡海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辽阳地方 国初来归授三等男〉
董氏〈董徳贵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抚顺地方任佐领入山海关击败流贼二十万众授二等轻车都尉其侄浩春任湖广沅州镇总兵官其侄董玉象任副都统〉
黄氏〈黄世仁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授二等轻车都尉〉
钮氏〈钮成宪镶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由佐领从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祀昭忠祠〉
吴氏〈吴兴祚正红旗包衣人世居铁岭地方任福建巡抚平定海冦有功擢两广总督〉尚氏〈尚志立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由副将从征洞庭湖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韩氏〈韩大任镶黄旗包衣旗鼔人世居中后所地方由员外郎从征厄鲁特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祀昭忠祠〉
马氏〈僧格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吏部尚书其弟费雅达任陕西潼闗镇总兵官〉王氏〈性桂正蓝旗人世居义州地方任吏部尚书〉
曹氏〈曹玺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工部尚书〉
丁氏〈丁皂保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任内务府总管食一品俸谥温悫〉
魏氏〈五十一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内务府总管〉
吕氏〈吕犹龙正红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任浙江巡抚〉
郑氏〈郑彬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江苏巡抚〉
罗氏〈定柱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大理寺卿〉
白氏〈博赫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武备院卿〉
刘氏〈刘明世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三韩地方任知府〉
徐氏〈四格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头等侍卫徐岱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参将〉
崔氏〈崔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辽阳地方任宁夏道〉
杨氏〈陶色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天聪时来归任内管领〉
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䕶军参领〉
赵氏〈赵崔忠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知府〉
胡氏〈胡来象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三韩地方任太常寺少卿其子胡祝任御史胡朝宾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山东兵备道〉
金氏〈金朝升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游击〉
许氏〈许兆麟镶黄旗包衣人世居抚顺地方任员外郎〉
郭氏〈郭永庆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员外郎〉
佟氏〈佟田猷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松山地方任四品官〉
何氏〈何诚正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 国初来归任骁骑校〉
邓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其孙邓广干曽孙邓智宗俱任郎中〉
姚氏〈姚承徳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 阳地方任副将其侄孙永泰任员外〉萧氏〈四格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三等侍卫〉
谢氏〈谢承宗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
俞氏〈俞耀龙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知府其子俞恵任知府俞龙门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辽阳地方任湖北粮道其侄孙俞昌宗任浙江温处道〉
田氏〈闗保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抚顺地方任员外郎〉
康氏〈罗敏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牧长乌什泰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
汪氏〈汪继图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员外郎兼佐领其侄四格任员外郎兼佐领田格任三等侍卫永保任郎中兼佐领汪国弼镶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任内阁侍读学士〉
阎氏〈阎成儒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知州其子雅思泰任副将〉罗氏〈罗世泰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
姜氏〈玉山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鸿胪寺卿〉
戴氏〈齐克腾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三等侍卫〉
梁氏〈梁忠正红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任江苏按察使〉
孟氏〈富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副骁骑校〉
顾氏〈萨灵阿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䕶军参领〉
朱氏〈满色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员外郎其子来住亦任员外郎〉杜氏〈杜天成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知县〉
苏氏〈苏有徳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任廏长其子纳尔泰任郎中孙定柱任三等侍卫〉
程氏〈程武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兼佐领〉
尤氏〈尤裕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任笔帖式〉
任氏〈六格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三等侍卫〉
石氏〈石应举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任䕶军参领〉
宋氏〈安达理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任牧长〉
潘氏〈方和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任牧长〉
祁氏〈祁澄叙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湖广兵偹道〉
闻氏〈黄英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牧长〉
纪氏〈莫尔泰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长白山地方任内副管领〉
袁氏〈袁继功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同知〉
于氏〈于麟角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主事于志祥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于二格任七品官〉
侯氏〈俊才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六格任永定河道国柱任员外郎拜思呼朗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 国初来归任司胙官〉
裴氏〈裴登举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曽孙浩善任员外郎〉
方氏〈方义文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七格任内管领常硕任二等侍卫〉冯氏〈冯士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六世孙英廉任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谭氏〈谭俞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员外郎其子克什图任整仪尉〉孔氏〈孔世图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把总孔文遵镶红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孔泰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夏氏〈夏官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子街地方任同知其曽孙夏登云任员外郎〉秦氏〈秦世徳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长白山地方其曾孙老格任主事〉
倪氏〈倪图善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宁古塔地方其子倪禇任备箭首领〉
沈氏〈沈夺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元孙秉功任河南兵备道四世孙沈瑜任内阁侍读学士兼佐领沈文焕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任骁骑校其子沈伟任副将〉宗氏〈宗起胜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宗哲孔任员外郎〉
龙氏〈龙永陞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龙光裕任同知〉
林氏〈林尚忠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抚顺地方其曾孙常在任三等侍卫〉
边氏〈边周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边启心任主事〉
傅氏〈傅天贵正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三等侍卫〉
薛氏〈永清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指挥〉
叶氏〈叶永泉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叶成额任内副管领〉
闵氏〈闵国瑞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闵柴举任骁骑校〉
衡氏〈衡久荣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当色任内管领曽孙金福善任员外郎〉
钱氏〈钱景春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烂泥河地方其子钱齐资任库掌〉
刚氏〈达色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任牧长〉
柴氏〈柴凤鸣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柴廷用任牧副〉
史氏〈史纪由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史索儿任二等䕶卫〉强氏〈强于义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辽阳地方任浙江盐法道其子强国泰任二等侍卫强国忠任员外郎孙海明亦任员外郎〉
蒋氏〈蒋国祚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明徳任员外郎〉
彭氏〈彭选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五格任二等侍卫〉
耿氏〈耿世龙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曽孙耿六格任二等侍卫〉
商氏〈商桂庭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四品官〉
劳氏〈劳圣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孙费扬古任员外郎〉
邹氏〈邹永明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邹定升任员外郎〉
司氏〈司天普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抚顺地方其孙勒克任䕶军参领〉
贾氏〈贾禄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贾资善任䕶军参领〉
乔氏〈商阿哈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孙雅图任内副管领〉
龚氏〈喜普苏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曽孙玛瑚任内管领〉
靳氏〈靳可增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杨树沟地方其子靳天喜任内副管领〉朴氏〈朴文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久色任䕶军校〉
陆氏〈陆受万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锦州地方其子陆国英任牧长〉
牛氏〈牛国敏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柱儿任廏长〉
辛氏〈辛鉴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锦州地方其四世孙辛逺理任笔帖式〉
穆氏〈穆森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穆化麟任笔帖式〉
屈氏〈屈英明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屈三科任把总〉
卢氏〈卢汤枝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元孙苏楞额任头等侍卫〉陶氏〈陶登云正黄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陶三格任二等侍卫〉
锺氏〈锺成管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任员外郎其子锺国玺孙锺瑞曾孙穆克登额俱任员外郎〉
松氏〈松选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系生员其子松宏道任同知〉
宣氏〈宣有福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孙宣韩英任三等侍卫〉
甯氏〈甯徳友正黄旗人世居牛庄地方其曾孙达色任䕶军参领〉
邢氏〈邢华源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三块石地方其子邢雅图任内副管领〉颜氏〈颜广仙正黄旗包衣人世居王内署地方其曾孙颜启瑞任䕶军校〉
岳氏〈岳苏金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永艾任笔帖式〉
曲氏〈曲三梅正黄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子曲玉书任笔帖式〉
屠氏〈屠必元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其子屠朗任川东道孙屠应泰任江西按察使〉
宜氏〈宜大明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任参将〉
唐氏〈唐应祖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唐英任员外郎兼佐领〉梅氏〈梅良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梅世倬任知州〉
鄢氏〈鄢绍勲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鄢国用任骁骑校〉
段氏〈段成良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段宏义任骁骑校〉
查氏〈查美伦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查守用任牧长〉
费氏〈永廉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徳住任牧长〉
铁氏〈鐡邦有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八达色任廏长〉
章氏〈章茂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大凌河地方任库掌〉
井氏〈井计珠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巨流河地方其孙保祝任笔帖式〉
巩氏〈巩天成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巩布系榷总〉
焦氏〈满塞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抚顺地方其孙索桂系笔帖式〉
万氏〈达节正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特松额任二等侍卫〉
苖氏〈苗成仓正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元孙田保住任二等䕶卫〉
郝氏〈郝应选正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郝占英任六品包衣大〉
戚氏〈戚达正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松爱任六品包衣大〉
时氏〈时文绅正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元孙时寛任䕶军校〉
尹氏〈尹侍安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尹国楝任头等侍卫〉
秋氏〈秋必成镶蓝旗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秋之龙任三等䕶卫〉
蔡氏〈蔡国明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子蔡奇功任包衣大〉受氏〈受得贵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子受有量任七品官〉洪氏〈洪化民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元孙双喜任八品官〉
鲁氏〈鲁耀权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任八品官〉
满洲旗分内台尼堪姓
沈氏〈丰库正黄旗人世居辽东地方其孙绰尔岱任吏部侍郎僧额勒任编修〉
张氏〈张诜正黄旗人世居辽阳地方 国初来归其孙偏图任副都统舒敏正蓝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任御史〉
王氏〈王文华镶黄旗包衣人世居台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四保任员外郎〉
刘氏〈福拉纳正黄旗人世居葢州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费扬古任信炮章京〉
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葢州地方 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观音保镶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任游击〉
唐氏〈拉巴正黄旗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任䕶军校〉
杨氏〈杨绶宗镶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曽孙九十佟保俱任䕶军参领〉李氏〈陶色正黄旗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额锡图任佐领〉
秋氏〈秋干正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元孙绰欣任䕶军参领四世孙明善任员外郎〉宋氏〈宋成义镶白旗人世居牛庄地方其孙倭赫任主事曾孙苏相龄任太仆寺少卿圣保镶白旗人任员外郎〉
图氏〈图进正黄旗人世居六台地方 国初来归其孙萨穆哈任太常寺少卿〉
雅氏〈雅尚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保平任头等侍卫〉马氏〈马健徳正黄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国初来归其元孙色伦秦任郎中〉
赖氏〈托色正黄旗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额普图任佐领〉
邓氏〈留住正黄旗人世居葢州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思久任防御〉
莫氏〈莫官宪正黄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常绶任骁骑校〉
江氏〈猷恭正黄旗人世居三台地方 国初来归其元孙三阳泰任骁骑校〉
庞氏〈庞方正黄旗人世居葢州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雅尔布任䕶军校〉
俞氏〈俞柱正黄旗人世居章罗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额廉任骁骑校〉
黄氏〈西成额正黄旗人世居牛庄地方其元孙多鼐任骁骑校〉
罗氏〈锡图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天聪时来归任䕶军校其曽孙吉禄系举人〉郭氏〈观齐肯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常保任䕶军校〉
吴氏〈吴世虎镶白旗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子五十任员外郎〉
尤氏〈宣柱镶白旗人世居沾河地方其孙阿尔图任三等䕶卫〉
卢氏〈英魁镶白旗人世居绶山地方其孙罗和理任骁骑校〉
坡氏〈噶尔玛镶白旗人世居鐡岭地方其四世孙富魁任骁骑校〉
陈氏〈陈达镶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元孙占住任赞礼郎〉
孟氏〈孟承祖镶白旗人世居匣塔子地方国初来归其子孟恳任䕶军校〉
聂氏〈聂胜公镶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国初来归其孙聂受髙任䕶军校〉
赵氏〈三泰镶白旗人世居沾河地方其曾孙七什任䕶军校〉
髙氏〈髙国正镶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其孙福助任典仪〉
周氏〈乌穆通镶白旗包衣人世居辽东地方其曽孙常保任笔帖式〉
向氏〈百绶镶白旗人世居匣塔子地方其元孙六十一系生员〉
徐氏〈徐成义正蓝旗人世居抚顺地方其孙长龄任员外郎〉
朱氏〈朱成功正蓝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任䕶军校其子查克丹任员外郎〉
史氏〈达成正蓝旗人世居抚顺地方其孙赫扬额任骁骑校〉
宗氏〈宗武正蓝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其子宗有理任䕶军校〉
颜氏〈博恭正蓝旗人世居大凌河地方其元孙噶哈理任䕶军校〉
满洲旗分内抚顺尼堪姓
赵氏〈常武镶蓝旗人其元孙哲克任工部侍郎四世孙台柱任御史台敏任同知〉周氏〈周文华镶红旗人 国初来归任甘肃巡抚〉
刘氏〈刘世威正蓝旗包衣人其子刘国正任山西兵备道刘芳陞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知府〉李氏〈李伟滋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二等䕶卫〉
王氏〈王达明正红旗包衣管领下人任主事天祥镶红旗包衣人任副将〉
张氏〈张邦祺正蓝旗包衣人任芜湖道〉
锺氏〈锺云禄正白旗包衣人世居硕托地方任员外郎〉
曹氏〈曹忠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宁台道曹志修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知府〉
马氏〈马云龙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佐领〉
范氏〈范继生正红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主事〉
卢氏〈讷勒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三等䕶卫〉
袁氏〈徳和正红旗包衣管领下人任骁骑校〉
杜氏〈杜望元正蓝旗包衣人任知府其孙神保任二等䕶卫〉
高氏〈高成美正蓝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辽阳地方任淮扬道〉
金氏〈倭色镶蓝旗包衣人任三等䕶卫〉
吴氏〈吴均垲正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八品官〉
孔氏〈孔宗顺镶黄旗包衣人任副将〉
陈氏〈陈英琦正红旗包衣人任副将〉
苏氏〈苏敏善正红旗包衣人任佐领〉
康氏〈康达色正红旗包衣旗鼓人任八品官〉
姬氏〈明瞻镶黄旗包衣人 国初来归任直隶兵备道〉
徐氏〈徐良佐镶红旗包衣人任游击〉
魏氏〈魏显徳镶红旗包衣人任三等䕶卫〉
胡氏〈胡名徳镶红旗包衣人任六品包衣大〉
郎氏〈郎喜华镶红旗包衣人世居三堡地方任知县〉
任氏〈任宏徳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启心郎其弟任宏亮任郎中〉蔡氏〈蔡义兴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塔山堡地方任知县〉
冯氏〈冯尔章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游击〉
林氏〈林超正蓝旗包衣人任员外郎〉
于氏〈于世保正蓝旗包衣人任佐领其子外三孙法宝俱任佐领〉
房氏〈房克成正蓝旗包衣管领下人任佐领〉
姚氏〈姚制义正蓝旗包衣人任佐领〉
汤氏〈他库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二等䕶卫〉
谢氏〈西林布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任䕶军校〉
邱氏〈拜唐阿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六品典仪〉
施氏〈珠隆阿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䕶军校〉
洪氏〈洪世英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䕶军校〉
沈氏〈沈世泰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
严氏〈严三格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司库〉
梁氏〈梁恭伟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铁岭地方任县丞〉
韩氏〈韩克禄镶蓝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韩景恵韩文彬俱任参将〉田氏〈田修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佐领〉
佟氏〈徳明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孙四格任八品典仪〉
肖氏〈多和伦镶蓝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雅奇任三等䕶卫〉宋氏〈宋时午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宋二任六品官〉
谈氏〈谈元徳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子塔四任骁骑校〉
晋氏〈晋天受镶蓝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天聪时来归其孙吉尔占任䕶军校〉许氏〈许秉文镶蓝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其曾孙许六儿任八品官〉
皇朝通志卷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九
氏族略〈九〉
汉希姓
〈臣〉等谨按汉人著姓源流具见郑志惟希姓颇多遗漏五朝氏族已将可考者补入今四方希姓难以枚举惟就
国朝题名碑及各直省选举志职官志暨昭忠祠档册等书所有仍按四声续载以备稽览其人名位不以格拘惟因人以存姓至希姓之无册可据者概不列入焉
平声
公氏〈公直任昌乐县教谕公守垣任把总祀昭忠祠〉
工氏〈工长年康熙庚戌进士〉
同氏〈同化麟顺治甲午举人〉
仝氏〈仝宗魁乾隆辛未进士〉
崇氏〈崇士锦乾隆庚辰进士〉
蒙氏〈蒙国相康熙癸卯举人䝉浚乾隆辛未进士〉
隆氏〈隆于礼任永春州吏目〉
农氏〈农赓雍正壬子举人〉
雍氏〈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
容氏〈容而舒康熙甲子举人〉
支氏〈支邑康熙丁丑进士〉
资氏〈资家礼任宜兴县巡检〉
司氏〈司世教顺治己亥进士〉
仪氏〈仪于庭康熙戊戌进士〉
慈氏〈慈国璋乾隆戊戌进士〉
峗氏〈峗开𤼵乾隆庚辰举人〉
随氏〈随人龙任邹平县教谕〉
怡氏〈怡心海雍正丙午武举人〉
祈氏〈祈圣年任永宁州学正〉
衣氏〈衣璟如顺治己丑进士〉
渠氏〈渠源博任抚宁县训导〉
璩氏〈璩廷佑康熙辛丑进士〉
俱氏〈俱日吉康熙己亥武举人〉
辜氏〈辜文麟康熙庚辰进士〉
呼氏〈呼华国乾隆己未进士〉
扶氏〈扶道宏雍正癸丑进士〉
湖氏〈湖腾蛟任温州府教授〉
犀氏〈犀大魁任县丞祀昭忠祠〉
崖氏〈崖葑任新宁州训导〉
才氏〈才瑞任邯郸县教谕〉
开氏〈开仕任连城县巡检〉
催氏〈催尧龙任百总〉
邰氏〈邰祈任平南县知县〉
银氏〈银文昭乾隆庚辰进士〉
骞氏〈骞穏顺治甲午武举人〉
旃氏〈旃兆鹏任两淮盐大使〉
招氏〈招昌韶仕广东阳江县教谕〉
铙氏〈铙崇秩任寿寜县知县〉
多氏〈多象谦顺治丙戌进士〉
庹氏〈庹正国乾隆戊午副榜〉
呙氏〈呙正仪顺治戊戌进士〉
那氏〈那甲任把总祀昭忠祠〉
苌氏〈苌孕秀顺治乙未进士〉
昌氏〈昌天锦康熙乙未进士昌新运任守备祀昭忠祠〉
昻氏〈昻绍善康熙丁未进士〉
刚氏〈刚志徳正白旗汉军仕库大使〉
衡氏〈衡虞衡顺治己亥进士〉
承氏〈承祖烈康熙甲午举人〉
卿氏〈卿悦康熙戊戌进士〉
刑氏〈刑云龙任藁城县训导〉
经氏〈经腾鳯顺治丁酉举人〉
腾氏〈腾云辉任千总祀昭忠祠〉
犹氏〈犹法贤任镇逺县教谕〉
裒氏〈裒嘉言任广东香山县县丞〉
缑氏〈缑山鹤乾隆甲戌进士〉
寻氏〈寻绍舞雍正癸丑进士〉
谌氏〈谌绍洪康熙甲辰进士〉
覃氏〈覃石长懐集人击虎救母賔氏覃维楚任郧西县巡检〉
粘氏〈粘克升乾隆戊戌进士〉
憨氏〈憨意诚任新安县教谕〉
咸氏〈咸尔泽任博山县训导〉
上声
拱氏〈拱翊勋乾隆丁丑进士〉
仕氏〈仕秉哲乾隆辛未进士〉
以氏〈以肚行任左州学正〉
佀氏〈佀鸾举顺治己亥进士〉
巨氏〈巨文彬任河南确山县教谕〉
仵氏〈仵魁乾隆壬辰进士〉
俎氏〈俎如顺治辛丑进士〉
补氏〈补艾任西寜副将〉
邸氏〈邸宗武顺治丙戌进士〉
买氏〈买国良任参将祀昭忠祠〉
改氏〈改谦六康熙戊午武举人〉
每氏〈毎可荐顺治乙酉举人〉
简氏〈简逄善任守备祀昭忠祠〉
茒氏〈茒荐罄康熙己未进士〉
保氏〈保兆炳乾隆癸未进士〉
火氏〈火继宗任江苏呉县县丞〉
乜氏〈乜承圣任奉天府治中〉
噶氏〈噶群任把总祀昭忠祠〉
冶氏〈冶大雄任贵州提督〉
哈氏〈哈元生任贵州提督〉
赏氏〈赏我侯任崇信县训导〉
幸氏〈幸洪诏乾隆壬戌进士〉
靖氏〈靖道谟康熙丙戌进士〉
受氏〈受有量镶蓝旗汉军任七品官〉
昝氏〈昝茹类康熙壬辰进士〉
闪氏〈闪煜龙任蓝翎侍卫〉
橄氏〈橄梦元任沁源县训导〉
去声
用氏〈用世榜任典史祀昭忠祠〉
类氏〈类象升任山东郓城县训导〉
侍氏〈侍朝乾隆庚辰进士〉
利氏〈利纬任崇义县典史〉
荔氏〈荔浚任淳化县训导〉
秘氏〈秘丕笈康熙癸丑进士〉
贵氏〈贵逄甲乾隆壬辰进士〉
蔚氏〈蔚柱任河阳知县蔚之焕任经历祀昭忠祠〉
闭氏〈闭启运任息县教谕〉
拜氏〈拜恩哈任贵州副将〉
赛氏〈赛枝大任恩安知县赛清柱任把总祀昭忠祠〉
佴氏〈佴杰任直隶知县〉
晋氏〈晋淑载顺治丙戌进士晋见龙任逰击祀昭忠祠〉
阵氏〈阵大辇任台湾道〉
运氏〈运万良任贵州副将〉
寸氏〈寸珩任白盐井训导〉
宦氏〈宦儒章乾隆壬申进士〉
禅氏〈禅国荣任萧县主簿〉
线氏〈缐国安任广西提督〉
肖氏〈肖雅奇镶黄旗汉军任三等䕶卫〉
较氏〈较无恭任舞阳县教论较孝乾隆丁巳进士〉
兆氏〈兆海桃任髙雷廉道库大使〉
化氏〈化嘉诰任守备祀昭忠祠〉
厍氏〈厍谌任鐡岭县训导〉
望氏〈望君录雍正癸卯进士〉
壮氏〈壮纯康熙辛丑进士〉
正氏〈正振其任山西兴县教谕〉
定氏〈定世勲雍正己酉武举人〉
胜氏〈胜国祥任游击祀昭忠祠〉
但氏〈但开元任石首县教谕〉
淡氏〈淡如水任䝉城县知县〉
淦氏〈淦良绘乾隆壬戌进士〉
入声
竹氏〈竹绿猗顺治乙未进士〉
禄氏〈禄天锡康熙辛酉武举人〉
速氏〈速秉植任平乐县知县〉
续氏〈续五美任醴泉县典史〉
竺氏〈竺华邦任沧州吏目〉
沃氏〈沃洲乾隆丁丑进士〉
粟氏〈粟千锺康熙乙未进士〉
出氏〈出科联乾隆己未进士〉
栗氏〈栗芳林康熙癸丑进士〉
乞氏〈直隶南宫有乞姓〉
阙氏〈阙文乾隆丁巳进士〉
脱氏〈脱海龙镇原人为贼所杀妻赵氏投崖死〉
忽氏〈匆转泰康熙辛酉武举人〉
颉氏〈颉际元任监利县巡检〉
雀氏〈雀云卿雍正间恩贡任知府〉
赫氏〈赫皎任获嘉县教谕〉
职氏〈职金丹仕新野县教谕〉
植氏〈植廷纪康熙庚子举人〉
国氏〈国涵任寿光县训导〉
直氏〈首民者架聘妻直额康熙间以烈女旌〉
黒氏〈黑天池康熙己丑进士〉
弋氏〈弋照乾隆丁巳进士〉
勒氏〈勒之道康熙壬子举人〉
合氏〈合揆雍正丁未进士〉
答氏〈答思表顺治丙戌进士〉
塔氏〈塔新䇿任贵州总兵〉
郏氏〈郏锦乾隆乙未进士〉
皇朝通志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
氏族略〈十〉
总论
赐氏
觉罗氏〈吴拜官内大臣兼佐领封二等伯谥果壮本姓𤓰尔佳氏纳木泰官兵部尚书封三等男本姓舒穆禄氏扈尔汉官一等大臣封三等子本姓佟佳氏卓纳任牛录本姓纳喇氏满平阿本姓兆佳氏皆 太祖髙皇帝赐姓觉罗氏车克官秘书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谥文端本姓𤓰尔佳氏带翰本姓刘氏皆太宗文皇帝赐姓觉罗氏〉
赫舎哩氏〈额尔徳尼授副将世职因编辑 国书谥文成本姓纳喇氏 太宗文皇帝赐姓赫舎哩氏翁金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系员外郎浑金养子原籍江西本姓无考 圣祖仁皇帝命编入满洲赐姓赫舎哩氏〉
乌噜氏〈布恕库官副都统本姓温彻亨氏太宗文皇帝赐姓乌噜氏〉
纳喇氏〈准泰官广东巡抚本高丽那姓奉 㫖赐姓满洲之纳喇氏〉
励氏〈励杜纳官礼部尚书谥文恪本姓厉氏 圣祖仁皇帝赐姓励氏〉
改氏
䝉鄂啰氏〈本姓伊尔根觉罗氏族其繁分居东西二寨西寨改为䝉鄂啰氏〉巴雅喇氏〈本姓伊尔根觉罗氏东寨改为巴雅喇氏瑚什布本姓无考为莽爱养子承袭云骑尉改姓巴雅喇氏〉
纳喇氏〈星根达尔汉䝉古人本姓土黙特因灭纳喇姓部据其地改姓纳喇氏昂古里星古里辉发人本姓伊克达哩后依呼兰人噶扬噶土墨图姓纳喇氏遂改姓纳喇氏〉
赫舎哩氏〈富明阿任云骑尉本姓萨克达氏世祖章皇帝命承袭伊舅乌尔丹世职因改姓赫舎哩氏〉
富察氏〈乌鲁理本姓乌苏氏 世宗宪皇帝命继其舅 武英殿大学士一等公富宁安为嗣因改姓富察氏〉
库雅拉氏〈敏森本姓那木都鲁氏 世祖章皇帝命承袭其妻之外祖纠纳世职云骑尉因改姓库雅拉氏〉
博尔济吉特氏〈颜达色为轻车都尉班济养子本姓无考班济无嗣 世宗宪皇帝命其承袭因改姓博尔济吉特氏〉
伊拉哩氏〈额礼恳本姓纳喇氏其祖图鲁伦迁居伊罕阿林城改姓伊拉哩氏〉乌尔达氏〈嘉浑本姓乌灵阿氏后移居观音屯改姓乌尔达氏〉
乌苏氏〈额尔登布本姓无考为穆成额养子奉特恩命其承袭云骑尉因改姓乌苏氏〉塔塔尔氏〈伊常阿本姓实宝禅氏其舅祖寨楞无嗣奉 特思命其承袭云骑尉因改姓塔塔尔氏〉
伊尔根觉罗氏〈腾起本姓兆佳氏改姓伊尔根觉罗氏〉
邱氏〈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特㫖命汉人姓与 至圣讳同者俱加邑旁改为邱氏〉敬氏〈敬华南官翰林院编修本姓茍氏改姓敬氏〉
〈臣〉等谨按茍氏文氏皆本敬姓宋时以避翼祖讳改为二氏今华南之改敬亦可云复姓也
以部为氏
𤓰尔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钮钴禄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赫舎哩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纳喇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科尔沁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察哈尔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辉和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叶赫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土黙特氏〈见元史国语解〉
巴颜氏〈见辽史国语解〉
完颜氏〈见金史国语解〉
富察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乌苏氏〈见辽史国语解〉
克哷氏〈见元史国语解〉
温特赫氏〈见金史国语解〉
尼玛察氏〈见金史国语解〉
温都氏〈见金史国语解〉
乌梁海氏〈见元史国语解〉
哈苏特氏〈见元史国语解〉
阿克占氏〈见金史国语解〉
阿尔拉氏〈见元史国语解〉
图克坦氏〈见金史国语解〉
珠格氏〈见金史国语解〉
图们氏〈见元史国语解〉
拜格氏〈见金史国语解〉
珠佳氏〈见元史国语解〉
珠噜氏〈见金史国语解〉
卓津氏〈见辽史国语解〉
伊喇氏〈见元史国语解〉
喀喇氏〈见元史国语解〉
兆垒氏〈见元史国语解〉
尼玛哈氏〈见元史国语解〉
莽果氏〈见元史国语解〉
郭尔罗斯氏〈见 国史内扎萨克传〉
翁牛特氏〈见 国史内扎萨克传〉
乌喇特氏〈见 国史内扎萨克传〉
扎拉氏〈见元史国语解〉
巴林氏〈见元史国语解〉
柰曼氏〈见元史国语解〉
䝉古氏〈见金史国语解〉
〈臣〉等谨按郑志以国为氏以部为氏分列为二今考满洲𫎇古如叶赫科尔沁土黙特察哈尔等姓自我
国家肇兴东土
圣徳逺敷凡属外藩咸归部落统列以部为氏以昭景従
之盛云
以地为氏
马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栋鄂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郭啰罗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兆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章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萨克达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瓦尔喀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宁古塔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瑚锡哈哩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佟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性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齐佳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索绰啰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裕瑚噜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呼尔哈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噶努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卦勒察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洪鄂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乌苏哩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徐吉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恺颜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爱珲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巴尔达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喀喇沁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贤达禅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徳都勒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绰克秦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海拉苏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禇库尔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崇果噜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穆和林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蒙古楚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扎噜特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巴岳特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乌噜特氏〈见八旗氏族通谱〉
觉尔察氏〈见八旗通志列传〉
老沟氏〈见八旗通志列传〉
席鲁特氏〈见八旗通志列传〉
阿苏克氏〈见八旗通志列传〉
克什克腾氏〈见八旗通志列传〉
以姓为氏
钮钴禄氏〈本金姓见金史〉
舒穆禄氏〈本金姓见金史〉
那木都鲁氏〈本金姓见金史〉
赛宻勒氏〈本金姓见金史〉
尼沙氏〈本金姓见金史〉
博和哩氏〈本金姓见金史〉
辉罗氏〈本金姓见金史〉
乌苏占氏〈本金姓见金史〉
图们氏〈本金部名又金姓见金史〉
萨察氏〈本金姓见金史〉
珠尔根氏〈本金姓见金史〉
额苏哩氏〈本金姓见金史〉
广佳喇氏〈本金姓见金史〉
赫书氏〈本金姓见金史〉
纳塔氏〈本金姓见金史〉
都克达氏〈本金姓见金史〉
伊喇氏〈本辽部名金时为姓见金史〉
舒尔都氏〈本金姓见金史〉
塔坦氏〈本元姓见元史〉
沙达喇氏〈本元姓见元史〉
纳哈塔氏〈本金姓见金史〉
富珠哩氏〈本金姓见金史〉
锡尔馨氏〈本元姓见元史〉
布萨氏〈本金姓见金史〉
乌什拉氏〈本金姓见金史〉
哈萨喇氏〈本金姓见金史〉
鄂尔图特氏〈本元姓见元史〉
卓特氏〈本金姓见金史〉
博尔济克氏〈本金姓见金史〉
锡璘氏〈本元姓见元史〉
苏尼特氏〈本元姓见元史〉
卓多穆氏〈本金姓见金史〉
库布克氏〈本元姓见元史〉
托罗特氏〈本金姓见金史〉
彻穆衮氏〈本金姓见金史〉
以名为氏
石氏〈石国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本姓𤓰尔佳氏父石翰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为氏〉顾氏〈顾八代官礼部尚书谥文端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鄂氏〈鄂拜官国子监祭酒本姓西林觉罗氏自拜始子孙以鄂为氏〉
省言
佟氏〈佟养正之祖本姓佟佳氏因贸易阕东其子姓皆以佟为氏〉
强氏〈包衣强效本姓强恰哩氏自效始其子皆以强为氏〉
同族异氏
伊尔根觉罗氏〈其别支为䝉鄂啰氏巴雅喇氏〉
乌灵阿氏〈其别支为乌尔达氏〉
𤓰尔佳氏〈其别支为石氏〉
佟佳氏〈其别支为佟氏〉
〈臣〉等谨按郑志尚有别族同氏一条今考满洲䝉古各姓氏中其别族同氏者即卷内所载
赐氏改氏诸条皆是也已见前文不复复述云
皇朝通志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一
六书略〈一〉
〈臣〉等谨按周官六书之义康成所释前志载之详矣顾其源流条贯足以证古今诵习之同而未足罄乾坤槖龠之妙钦惟我
国家肇造区夏
列圣天亶神灵创制文字用垂久逺实得天地之中声其理根于律吕损益还宫之法故其用实总乎音韵之全
圣祖仁皇帝考文制度既已定为清文鉴一书复以音韵
阐微与康熙字典实相表里
颁示训行薄海暨讫一扫诸家之陋俾阳开阴阖洞启机缄五均七始互相枢纽葢汉文之言六书者至于魏晋而始有声类南北朝而始有切韵后遂执所谓切韵者以上检六经旁核百氏究未得其要领
国书则谐韵生声探源星宿于是声之所在而形成焉洪纎巨细无不指之事疾徐俯仰无不㑹之意十二字头生生不已以声为转注也人名地名间用对音以声为假借也错综变化之中实于六书之义无不赅备此真恃源而往之道也至于篆降而隶隶降而楷偏旁穿凿不免影响依附我
皇上沿流溯源定为
清篆三十二体符玺印章昭回云汉其馀各体并荟萃于
御制盛京赋虫鱼鸟兽草木山川陶镕万象归于一治又直追古皇仰观俯察之心以神而明之则
国书为谐声之祖何尝非象形之祖与外如䝉古旧语天竺梵音以及西番译语回准方言莫不并蓄兼收登于䇿府按之
钦定西域同文志同文韵统三合清文鉴五译合璧集要诸书譬之百川赴壑趋海朝宗列宿经天向辰拱极〈臣〉等谨将
国书首载简端次列
清篆用昭
皇朝制作之盛其䝉古西畨回准各部亦依次登载馀如塞垣别部海岛名藩言不雅驯无闗订证均略而不载焉
国书
太祖初命额尔徳尼巴克什同噶盖扎尔固齐将𫎇古字创立满文
〈臣〉等谨按此创立满文之始所云
〈无圏档案〉是也诚万世臣民所当遵守者
太宗命达海巴克什等翻译书籍库尔禅等记注政事谕达海増加圏
〈臣〉等谨按此即今所遵用
国书如 之 字即加之始 之字即加圏之始大抵十二字头率以三字或二
字蝉联成句自加圏而 〈雨〉不至混于 〈奴仆户口之户〉不至混于 〈泥土 鱼之土 剌〉不至混于〈男子〉之类朗若列眉于是字无遁声声无遗字
于文字通行信为明晰
〈臣〉等谨按十二字头实为
国书生生不已之母而第一字头又为十一字头之母至此六字则更为第一字头之母阿〈读如六麻韵〉额〈平声读〉伊怡宜义〈义字平声读〉鄂〈平声读〉乌伍武务渥〈伍字以下俱平声读〉谔〈平声读〉阴阳阖辟上本律元以下合音切韵诸法详见七音略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二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依呼成爱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三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应以哷字带音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四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安成安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五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昻成昻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六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其音之属从阴则加一 字以克字带音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七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以斯字带音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八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以特字带音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九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以补字带音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十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成音如阿加傲成敖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十一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以勒字带音有向用尔字对音者仍通用尔字馀仿此
〈臣〉等谨按此第十二字头就第一字头加一 字以穆字带音有应读作第四字头之音者仍照第四字头对音馀仿此
十二字头正字之外増添外字
〈臣〉等谨按増添外字以补十二字头之未备如
□ 之类为外单字如 之类为外联字
两字连冩切成一字
〈臣〉等谨按切音清字用汉字一字对音如 为聂 为年之类其一字未能切当用汉字二字对音如 为尼雅 为费扬之类
太祖欲以䝉古字制为国语颁行国中令额尔徳尼巴克什与噶葢扎尔固齐酌定之二人辞曰䝉古文字臣等习而知之相传久矣未能更制也
太祖谕曰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𫎇古人读䝉古文虽未习䝉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𫎇古语读之则未习䝉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额尔徳尼巴克什与噶葢扎尔固齐同对曰以我国语制字最善但更制之法臣等未明故难耳
太祖因谕之曰阿字下合一麻字非阿麻乎额字下合一墨字非额墨乎吾筹此已悉尔等试书之何为不可额尔
徳尼巴克什遂与噶葢扎尔固齐遵
谕将䝉古字编辑连冩制为成语创立满文颁行通用满文传布自此始今所用满文数字连为一字者皆额尔徳尼巴克什与噶葢扎尔固齐拟制奉
太祖钦定俾国人习之者也
〈臣〉等谨按满文制字之法以十二字头为枢纽因而有外字又因而有切音单字切音双字至为简易顾操至约以驭至繁要以聨字一法为凖今恭绎
太祖阿麻额墨之训已示联字之大凡当时承
㫖编辑踵事加详如之字在联字内作 字在联字内作 字在联字内作 之类则聮字变体之在首者如 字聫字内在首则变体作 在中则变体作 在下则变体作之之类则聫字变体之分上中下者以下诸字皆仿此如第二字头之 字在聫字内则改作 之类则字体之全变者以下诸字头皆仿此参伍错综拟议变化而规矩谨严毫发不爽联字之法因以大备至于结体之分合用笔之后先如 〈字 字之 字之 字之牙 圏 尾〉之类心手了然纎悉必较上自
祝版
内廷宫殿门榜以及诸司章奏必以 〈楷书〉为主则尤与心正笔正之㫖为吻合焉
命分别满文语气
〈臣〉等谨按满文演绎字求实义解证虚神往往有汉文所不能疏通者证以满文而脉络分明神理毕
现则尤在助语虚字轻重之别如 三字上用 则下用 上用 则下用 上用则下用 等字以韵相从此则语气之未然者
也 六字上用 则下用上用 则下用 上 下 上 下 上 卞等字亦以韵相从此则语气之已然者也如同
一 字上用 则为令词上用 则为被词同一上用 则为可字上用 则为为字之类此
则语气之以承应而异者也如 之上必用
之下必用 之上必用
之上必用 之类此则语气之以承应而全者
也外如 等字则又有单用聫用之分提冩不提冩之别诸如此类不可枚举丝聫绳贯洵为细入无间矣
康熙八年
圣祖谕达海巴克什通满汉文字于满书加添圏俾得分明又照汉字増造字様于今赖之
十二年
圣祖特谕傅达礼曰满汉文义照字翻译可通用者甚多后生子弟渐致差谬尔任翰林院掌院可将满语照汉文字彚发明某字应如何用某字当某处用集成一书
使有益于后学此书不必太急宜详慎为之务期永逺可传其书斟酌周详后二十馀年始脱稿刊行即今清
文鉴也
〈臣〉等谨按满文字画辨析微芒制为
国语其中有可相通者有不可相通者不容稍混如同中之异则同一寿字而 〈福寿之寿〉与 〈寿数之寿〉异同一恩字而 〈恩泽之恩〉与 〈施恩之恩〉异同一气字而 〈人生之气〉与 〈气血之气〉异同一火字而〈无焰之火〉与 〈水火之火〉异他如 〈颜色之色〉之异于〈彩色 是非之色 之是〉之异于 〈是之也〉无论已如异中之同则 为南而亦可解为前字 为北而亦可解为后字 为东而亦可解为上字为西而亦可解为下字他如 〈甲乙之甲又解为青色之青甲乙之乙又解为浅绿色〉以下为十干而五方之色亦如
之 〈子时之子 丑时之丑又解为䑕 又解为牛〉以下为十二支而十二相亦如之无论已故语之不得不分者如〈父〉之与 〈亦解 母为父〉之与 〈亦解为母〉
〈利益之利〉之与 〈元亨利 造贞之利 次〉之与 〈缓急〉之类是也语之不妨于合者如 为方而亦可为面 为视而亦可为火 为智而亦可为精能之精贤才之贤 为义而亦可为行次之行部院之部之类是也实字之可以虚用者如〈诚 理〉之类是也虚字之可以实用者如 为疑问之词而又解为兄弟之弟 为使令之词而又解为车辕横木之类是也虚字之疑似而不容不辨者如 之与 之与 之与之类是也实语之疑似而不容不辨者如
〈初〉之与 〈作事 节省之始 之节〉之与 〈奢俭
之 不俭 和〉之与 〈不 清睦〉之与〈明 约〉之与 〈简〉之类是也至于语
解精㣲义蕴奥妙又有触处旁通而愈研愈出者即如五经之字均为对音今改为 〈易 书诗 春 礼秋 记〉按之各经本义洵为确切
不移其馀清文鉴中续入新定
国语五千馀句以此类推咸归谛当我
皇上因
列祖之创垂逺宗近守益昭大备
国书之制不更如揭日月而行哉
清语改音不改字
〈臣〉等谨按运笔贵乎清晰语音贵乎浏亮此翻切诸字缓读本有二音急读则成一字也
国书成语读法如 六字于联字清语内从无用在句之中间者间有读阿字者皆系字读额字者皆系 字读伊字者皆系 字读鄂字者皆系 字读乌字者皆系 字又
字头下用 字读作呢 字头下用 字在别字头下用 字仍作衣之类 字头下聫用 字俱作啊 字俱作窝
字俱作乌 字作哦 字作伊之类聫话清语内遇 字俱作傲 字俱作哈 字俱作豁之类又如 〈众兄〉之 字读作匝 〈等〉之 字读作则叠字句内如 〈并〉读作萨匝〈金线〉读作塞则之类以上诸字单字原读本音
联字必须改读庶几施之应对曲折如意斯又善学者所宜究心者矣
乾隆三十七年
命清汉对音字式
〈臣〉等谨按满汉文义凡句栉字比上下承应之法断不能同是以有翻译以通之至对音之无义可寻诚如
圣谕汉文天字以
国书合音字当云梯烟决不得援谬解以立义从来以字义之优劣强为分别轩轾如金史书乌珠为兀术贝勒为勃极烈或为孛堇又同一𫎇古人名于膺世爵者则书罗卜藏于隶谳牍者则书罗卜赃实与䝉古语鄂博而以鄂为嵯峨之峨博为軷祭之軷皆为强作解说卒之求其义而不得遂并其音而失之故向来对音字式讹误相沿我
皇上特命依国书十二字头酌定对音自一字至数字不等以备行文酌用于对译之法更归简易谨略述梗概用昭法守焉
皇朝通志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二
六书略〈二〉
清篆
乾隆十三年
谕我朝国书音韵合乎元声体制本乎
圣作分合繁简悉协自然惟篆体虽旧有之而未详备宝玺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为各体篆文儒臣广搜载籍援据古法成三十二类且请以朕制盛京赋缮成清汉篆文既广国书并传古篆足以昭示来许著允所请即以傅恒汪由敦充总裁官阿克敦蒋溥充副总裁官慎简校对缮写人员速竣厥事
〈臣〉等谨按清字篆文传自
太宗文皇帝时是清篆原与
国书先后并出特以各体未备传习尚稀我
皇上本原
圣作制为三十二体
命缮写
御制盛京赋以昭觐扬
光烈传示无疆之意六书之道尤为深切著眀今据各体标目依类登载并分系縁起于每条之下资考镜焉
玉箸篆舒元舆云李斯变仓颉史籀文为之体尚太古葢小篆外别创一家也或即以小篆为玉箸其说见于唐元度论书十体然丰坊言小篆变而为玉箸则固各自为书后李阳冰最善其体
芝英篆书纂汉武帝有灵芝三本植殿前乃歌芝
房曲又命陈遵作是书亦曰灵芝按六国时已有芝英书用之符信则遵葢有所仿章俊卿所谓析六国芝英之派也体用小篆而岐其首尾若芝初生状
上方大篆未知出于何人按䝉恬笔经李斯删取其文为小篆则秦以前早有之韦续又言程邈所述后人饰之以为法祝素先并谓邈饰斯之法当是斯改定古人邈又润色之也体与填书略同
小篆书断云李斯改省籀文作卫恒论四体书势有谓程邈作于云阳狱中非也但按斯以前已有小篆韦续书纂谓汉武得周时汾阴鼎即其文又宣和谱论秦穆时诅楚文熊朋来论黄帝刀布已皆是小篆字体或传自古人斯更为改定遂独擅其名耶亦曰八分小篆者比籀文十存其八也
钟鼎篆墨薮云大禹象钟鼎形作按熊朋来谓古礼器𫖯为钟仰为鼎自皇祐间命太常摹历代钟鼎款为图宣和以后此书遂广薛尚功所集钟鼎款识多三代时篆刻也
垂露篆僧梦英云汉曹喜作以书章奏字如县针而不纎若浓露之垂故名章帝尝重此书比之金盘泻珠风篁杂雨蔡邕所谓建初称善者也
柳叶篆僧梦英云晋卫瓘作笔势眀劲莫得而学按卫氏三世攻书善师模古字上古以竹挺漆书画不能行故头粗尾渐细瓘以笔墨拟之复头尾俱细真妙于脱胎者
殳篆撰人无考书纂云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葢君有命则书其上后人因法其书为殳篆非形象殳也汉印中丁钦私印及李状等刻皆可玩何雪渔文三桥尝仿之
县针篆书纂汉曹喜作后世多以题五经篇目河洛遗诰云小篆为质垂露为纪题署五经印其三史者即此也
〈臣〉等谨按明史礼志诸司印信俱用九叠篆文惟监察御史八叠篆征西等将军柳叶篆我
皇上乾隆十三年初制清篆自玉箸芝英以下文武官司印信一律改镌左清篆右汉篆皆以品秩为序文职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学政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钟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职一二品柳叶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县针篆其为体凡九文武有别大小有章谨胪列于前以昭亿万年之法守凡
御制
上谕有闗符宝印章足以信今传后以及诸司议定章
程亦依次具载焉
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曰宝谱成于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
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敕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并纪之宝谱序后云
皇太后金宝用玉箸篆
皇后金宝制与
皇太后同
皇贵妃金宝制与
皇后同
贵妃金宝制与
皇贵妃同
妃金印制与
贵妃同
皇太子金宝用玉箸篆和硕亲王金宝芝英篆亲王世子金宝芝英篆多罗郡王饰金银印芝英篆朝鲜国王金印芝英篆琉球国王安南国王暹罗国王俱饰金银印尚方大篆公侯伯俱银印柳叶篆衍圣公银印尚方大篆
十四年礼部奏理藩院堂印𫎇古字应否仍照本文镌刻奉
㫖理藩院印文之䝉古字不必篆书外藩扎萨克盟长喇嘛并䝉古西藏一应满洲𫎇古唐古特文亦不必
篆书其在京扎萨克大喇嘛印满文俱篆书䝉古文不必篆书
更铸经略大将军印
谕曰近用新定清文篆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略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馀颗皆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毁者㑹典复有命将出师请㫖将库中印信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
历朝实录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底定迅速者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末刻诸文笥足以传示奕祀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遇有应用具奏请㫖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馀悉交该部销毁此后若遇请自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遇因一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毁将此载入㑹典〈臣〉等谨按以上二项印文一则俯从旧俗重译㑹同之至意一则光昭
圣武不忘功臣之盛心至于首玉箸以眀
九五之尊次芝英以定王侯之辨而尚方柳叶以下无
不阶级秩然永垂典则斯诚我
圣朝制作眀备之隆规万世臣民读
皇上御制序文徳足重宝而宝以愈重之言于圣人缉熙宥宻之学庶几得以仰窥万一矣
龙篆书纂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其文乍踈乍宻趋长形短亦有夭矫空际之状
穗书韦续墨薮神农氏因上党生嘉禾八穗乃仿其形作书以颁时令体如穗之累累欲坠故名
鸟迹篆书纂云仓颉作论者以其体如鸟足歩尘纎悉毕见故名但据蔡邕篆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梁武帝云仓颉观鸟迹之意则当日或实有所见而仿者书断即以此为古文按孔壁中科斗书亦曰古文是古文不独此一种郭忠恕所谓鸟迹科斗皆是也若六国传信鸟迹书则又非此
垂云篆书纂黄帝时卿云常见乃作是书晋卫恒善之论者谓笔动若飞字张如云
鸾鳯篆书纂少昊时作凤鸟适至爰象其体以成书古人作事往往有所兆辄志之故官以鸟记
科斗书吾衍字原谓仓颉意度为之韦续则言不知何代释适之金壶记言髙阳氏状科斗形然按卫恒篆论汉武时得孔壁书人已无能知者徒以形似科斗遂名之则并科斗名亦后人所加矣故费氏亦但言书有二十法科斗是其一并不著撰人名氏晋汲冢竹书南齐楚冡考工记皆是此体
龟书墨薮云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乃作是书按龟图在轩辕时何以至尧始制字其亦如周初有二鸟祥迨史佚而仿为鸟书耶
倒薤篆论书十体云务光作光辞汤隐清泠陂植薤为食时清风欻至叶交偃成文乃象为此书写太上紫经三卷遂逺去时人偶得其书亦谓之薤叶篆
鸟书论书十体周文王有赤雀武王有丹乌用作此体以书幡信韦续但言写二鸟祥不载撰人名氏唐元度则云史佚作也体与鸟迹不同彼仿其迹此象其形
坟书祝素先云周媒氏配合男女令各书以为证按媒氏又有填篆亦用之婚姻字颇不同葢填以表信此则其作证者
大篆吕氏春秋云仓颉作按汉艺文志史籀著大篆书断亦言籀损益颉文为大篆则系籀作无疑至其字体周越赵宦光等谓即石鼓文而书断又谓石鼓乃籀篆虞世南书㫖述并有大篆即籀篆之语诸说各相抵牾意籀所作原有此数种以石鼓籀篆为即大篆者均误也汉书艺文志凡十五篇建武时已亡六篇
麟书书纂鲁西狩获麟仲尼感焉弟子申为作是书墨薮又云纪瑞也
转宿篆书纂宋景公时荧惑守心公有徳言三遂徙三舍司星子韦仿其退缩象作是书每字首用三星墨薮所谓莲花未开形即此
雕虫篆书纂云即战笔书按梦英载鲁秋胡宦游其妻桑时浣蚕作体遒律屈曲如虫故亦名虫书或又云虫鸟书张表臣非之谓虫鸟各自为书不相混也晋郭巨山最善之
刻符篆书纂李斯赵髙并善用之按秦废古文定八体此其一也文用柳叶小篆双钩成字俗呼为飞白误矣
金错篆书纂云古钱文也周泉府汉铢两刀布所制皆是胡正言摹秦汉印章每于用笔注头处作两丫形葢本此
鹄头篆亦名鹤头撰人无考韦续云诏版所用汉家尺一之简是也起笔轻如鸟喙继笔重如鹄头论者此之逺帆无波秋水一抹
飞白书书纂蔡邕作时方饰理鸿都门邕适撰圣皇篇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归而作是书后王子猷父子并造其极又梁武帝谓萧子云曰献之书飞而不白卿书白而不飞可为斟酌之子云乃以篆文为之极精妙欧阳询得其传
龙𤓰篆梦英云王右军逰天台还至㑹稽适风月清朗夕上桐亭偶题柱作一飞字形若龙𤓰遂以为名后王僧䖍仿其意加以棱角为虎𤓰书亦著名
奇字甄丰六体书之一张懐瓘书断云即籀篆也其迹有石鼓文在焉萧子良又谓丰定大篆为奇字葢丰有六体原改定古书而成当时或本大篆籀篆而稍变其体故与籀篆既异于大篆亦不甚同也扬雄最好之刘棻从学焉其传遂广
缨络篆僧梦英云汉刘伯升夜观星象作存古之梗概变隶之规矩体类科斗而不真势同回鸾而较逸后汉儒士多学之
剪刀篆韦诞作其形似剪故名僧梦英云剪刀亦名金错书按二书不同体此当是诞又从金错中悟出也
碧落篆段成式谓碑有碧落字故名李肇董逌则谓碑在绛州龙兴宫本旧碧落观故名按欧阳修集古录龙兴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即刻其背宋濓潜溪志唐韩王元嘉子训为其母造此尊像爰有是碑但不知何人书李璇之玉京宫记曰陈惟玉李汉黄公记曰李训弟撰洛中记异乃谓有二鸽仙来刻者皆不可强为之说要其字法到秦汉人深处李阳冰见之寝处其下数日不能去
〈臣〉等谨按各体
清篆考古证今文章炳灿彧彧皇皇允垂极轨昔唐李阳冰之论古篆谓得方圆流峙之形于天地山川得经纬昭回之度于日月星辰得霏布滋蔓之容于云霞艸木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鱼虫禽兽随手万变任心所成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我
皇上圣神天纵囊括图书
新模既广古篆益昭洵足称
考文敷典之巨观垂法无疆之盛遘矣
皇朝通志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三
六书略〈三〉
西域各部字体
乾隆四十四年
钦定满洲䝉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
〈臣〉等谨按是书以
国语与䝉古语汉语通贯为一使互相音释凡国语一句必兼载䝉古语汉语以明其义并各以𫎇古字汉字对音以定其声其声为汉字所无者则三合以取之为䝉古字所无者则分各种读法写法以取之自有译语以来无如是之经纬详眀举一即可知三者至䝉古字母考元史世祖中统元年命制新字其字仅千馀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闗纽而成字者则有韵闗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今考馆书存目所载元朱宗文〈又称朱巴颜〉撰䝉古字韵二卷首列各本误字及重入汉字次列总括变化之图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则以各𫎇古字分韵排列宗文生于至正年间自谓能通音译附㑹推寻实多不能吻合即如陶宗仪辍耕录载元国字以可侯字为首而是书又依韵㑹以见经坚 字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称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此书乃用直对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数字以释一音清浊轻重毫无分别其他错互大概可知转不若眀金尼阁所撰西儒耳目资足以自伸其说第西儒耳目资残缺颇多列音韵谱惟存第一摄至十七摄自十八摄至五十摄皆佚已非完书而䝉古字韵又蹖驳过甚不足据为典要故均从略云
御制西域同文志序云岁庚午既定同文韵统序而行之盖以梵音合国书切韵复以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是字无遁音书皆备韵微特支𨚗咒语窔奥可探而且寰㝢方言拘墟尽释兹者西域既平不可无方略之书然准语回文非纂辑文臣所晓是宜示之纲领有所遵循俾无蹖驳舛讹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继以对音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其䝉古西畨托忒回字以次缀书又于汉文下详注其或为准语或为回语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须译鞮象寄而凡识汉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了若列眉易若指掌书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阐韵统之义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记载之实期家喻户晓而无鱼鲁毫厘之失焉然尝思之天髙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谓实也至于文盖其名耳实无不同文则或有殊矣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䝉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畨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令回人指天以告汉人曰此阿思满汉人必以为非汉人指天以告回人曰北天则回人亦必以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讵知孰之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逹者契渊源于一是昧者滞名象于纷殊是志也将以纳方俗于㑹极祛群疑之分畛举一例凡豹䑕易辨即世道人心岂云无禆益哉〈臣〉等谨按切韵字母之学兴于西域流传中土夹漈郑氏所谓虽重百译之逺而音义可传顾其论华梵书曰梵书左旋其势向右华书右旋其势向左华以正错成文梵以偏纒成体要之郑氏究未能洞悉原委故于声经音纬之道虽得其大略而不能备晰夫梵音之传布藉翻译以行由天竺而西畨由西畨而震旦唐吐畨相阿努亲受天竺字法而仍译以唐古特之字辗转纡回其势然也前代舆图未扩凡我
朝重译来同之地皆当日声教所不通故晋唐以还经僧伽婆罗沙门不空诸人之传译而缁流持诵迥非西僧梵韵譬之嚼饭与人重増呕哕斯言良为不谬
皇朝统一函夏疆索周环䝉古诸藩尽列版图迄西陲平定凡回准各部落逺至二万馀里击壤鼔腹同于几席
皇上既命纂䝉古清文鉴一书颁示中外又
特立唐古特托忒回回诸学俾之通习流传干大坤广
乆已示规模于无外今将
御制西域同文志序恭载卷首其馀𫎇古西畨托忒回回诸字即按地山水人四门撮其要者缀书其下不特举一例馀颠末略具即按之同文韵统之㫖亦无不同条共贯所谓栉之于发绩之于丝虽细且多而不乱者矣
巴〈尔〉库〈勒〉居天山北旧隶版图西邻准界故以为天山北路之首回语巴〈尔〉有库〈勒〉池也城北有池故名转音为巴里坤
此天山北路地名之首
哈宻在天山之南旧隶版图西接回部故以为天山南路之首回语哈〈勒〉宻〈勒〉之转音哈〈勒〉瞭望之谓宻〈勒〉墩台也地有瞭台故名
〈三合哈宻切音阿伊〉
此天山南路地名之首
汗腾格哩敖拉准语汗称其君之词腾格哩䝉古语准语谓天也敖拉准语谓山盖天山之主峰也
〈三合切音〉□□〈歌哩阿㻝额伊傲阿〉
此天山之主峰
罗〈布〉淖〈尔〉罗〈布〉回语汇水之区淖〈尔〉为山南众水所汇故名古泑泽一名盐泽一名蒲昌海
此即蒲昌海自葱岭以东和阗叶尔羌诸水皆注焉
博汗此绰罗斯始祖也自博汗至䇿旺多〈尔〉济那〈木〉扎〈尔〉共十八世相袭称汗
此天山北路准噶尔部人名之首
青吉〈斯〉汗回部之汗为第一世按回教相传始墨克墨徳那诸国今天山南路𣲖噶〈木〉巴〈尔〉一支其的传也青吉〈斯〉汗族又为旧君其国者因首叙焉
此天山南路回部人名之首
库克淖〈尔〉䝉古语库克青色淖〈尔〉水聚汇处即青海也以水名亦称库库淖〈尔〉音之转也
此青海地名之首
阿〈勒〉坦敖拉𫎇古语阿〈勒〉坦金也山色如金故名
此青海山名之首
已见青海地名
此青海水名之首
古实汗图鲁拜呼准噶〈尔〉和硕〈特〉哈尼诺雅〈特〉洪郭〈尔〉之子封遵文行义敏慧古实汗按古实汗旧居青海以全境来归为青海诸王公受封之始故首纪之
此青海人名之首
拉萨西畨语谓佛地也畨俗尚佛故名
此西畨卫属地名之首
扎实伦博西畨语吉祥山也地以山名
此西畨藏属地名之首
普〈克〉纳〈克〉西畨语茂林也地多林木故名
此西畨喀〈木〉属地名之首
实德总西畨语实德和平之谓总城也盖美其城风俗之词
此西畨阿里属地名之首
总噶〈尔〉拉西畨语噶〈尔〉白色拉岭也岭石色白下有旧城故名
此西畨卫属山名之首
搏博拉西畨语搏博髙也岭形髙峻故名
此西畨藏属山名之首
多实拉西畨语多谓石实四数拉岭也岭有四石峰故名
此西畨喀〈木〉属山名之首
哩〈克〉苏〈木〉衮博哩西畨语哩〈克〉苏〈木〉衮博谓文殊观音及手持金刚也哩山也旧曽示现于此故名
此西畨阿里属山名之首
臧博楚西畨语臧博清净之谓楚水也河也取清净无垢之义以名河其上流即藏地崖噜臧博楚也
此西畨卫属水名之首
崖噜臧博楚西畨语崖噜谓西境藏在卫西与卫属之臧博楚本一河此其西流也
此西畨藏属水名之首
沙〈克〉楚西畨语沙〈克〉水声水流湍急有声故名
此西畨喀〈木〉属水名之首
斡康舂西畨语康空甸也河滨多狐旁有空甸故名
此西畨阿里属水名之首
总喀巴罗〈布〉藏扎〈克〉巴卫地始兴黄教之祖生于东总喀至卫建噶〈勒〉丹寺阐扬法教衣钵开先一支八叶相传为曼殊师利之呼必勒汗云
此西畨喇嘛之首
〈臣〉等又按东鹣西鲽风尚所同北辙南辕㑹归有极钦惟我
朝膺
天眷命覆载之内悉主悉臣凡雕题漆齿之偕徕实疏仡循蜚所未有似宜附登卷末于以志盛事于梯航
阐遗经于山海第考馆书存目所收如四译馆考八纮译史二书要不过广采异闻以资博览间亦涉于邹衍谈天齐谐志怪之流考核之道概乎未有闻焉至琉球国志一书曽经使臣周煌恭纂进
御顾其所载琉球各字仅附之风俗门不过存什一于千百其馀四译馆中尚有存馆杂字如暹罗缅甸百译苏禄八百回回西畨髙昌南掌西天凡十国零星错杂其所载西天西畨回回诸字考之
钦定西域同文志五译合壁集要诸书总未能窥其奥窔实则抵牾孔多恐各国诸字亦未免承讹袭谬之弊盖群言必衷诸
圣馆中所存皆未经
钦定之书似未足以信今传后毋宁阙而不录云
皇朝通志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四
七音略〈一〉
〈臣〉等谨按宫商角徴羽五音之外益以半征半商谓之七音葢释神珙以等韵列为三十六字母纵为四声横为七音声调日繁而翻切之学日著然四声切韵盛自齐梁特李登吕静周颙沈约所述之书不显于后隋陆法言作切韵言韵学者代有増损讲求该洽愈精愈宻顾中华之字与西域迥殊即用切韵之法比类呼之音亦不偹梅膺祚作韵圗以明翻切之法其有音无字者乃为空圏以附之则七音亦偏而不全矣我
国家文明启运
列祖天亶神灵创为
国书以十二字头括宇宙之大文阐古今之袐妙极广大精微之用探阴阳清浊之源至变而莫能淆至赜而不可紊此天地之元音涵今茹古无以复加者也
圣祖仁皇帝考文制度
御定清文鉴康熙字典音韵阐㣲诸书
颁示中外凡清字汉字之音切殊途同归而按之国书十二字头各有旋相枢纽之妙我
皇上钦定増订清文鉴由二合而三合四合合声切字字无遁音辨析㣲芒益臻美备他如大藏经典西畨梵音以及䝉古唐古特回部准部
声教所讫方言异尚义类各殊
钦定同文韵统西域同文志五译合璧集要诸书明华梵之同源合清汉以互证既条分而缕析亦璧合而珠聨若
钦定叶韵彚辑音韵述㣲则又専究华音
嘉恵艺苑莫不折衷至当纎悉无遗洵乎音韵之大成
也至于
本朝诸臣讲求音韵之书如顾炎武之古音表唐韵正音论易音诗本音毛奇龄之古今通韵纪容舒之孙氏唐韵考江永之古韵标准曽䝉
采入四库全书亦皆矩矱秩然考核醇备〈臣〉等谨将国书十二字头首载简端及经典梵音以至遐方别部与
国书音韵互为援证者次及华音次及诸臣著述提纲举要缀其大凡用以征前古未备之音以昭
同文之盛其字体字义别详六书略门至乐律宫商历
奉
谕㫖并恭载乐考兹不具述
太祖髙皇帝始制国书创为十二字头
〈臣〉等谨按
太祖命额尔徳尼巴克什噶盖扎尔固齐承
㫖编辑聨缀成文是
国书固首重谐声者也
第一字头阿额伊鄂乌谔
〈臣〉等谨按阿额伊鄂乌谔音韵之字也□□以下则为配合翻切之字而字母韵母皆不能出此六字之范围□至□二十四字□至□二十一字□至□二十一字□至□二十四字□至□二十三字□至□十一字分晰之而声悉谐叅错之而母共贯十一字头皆以此为不易之体例也
第二字头□□□□□□
〈臣〉等谨按□□□□□□为第二字头之纲以下则依第一字头相生之序而转韵于衣相叶以成音
第三字头□□□□□□
〈臣〉等谨按哷字为华音之所无盖以阿额伊鄂乌谔等字收声于哷连读以成音
第四字头□□□□□□
〈臣〉等谨按□□□□□□为第四字头之纲而用安恩因安恩恩六字相叶以成音
第五字头□□□□□□
〈臣〉等谨按□□□□□□为第五字头之纲而用昻鞥英昻鞥鞥六字相叶以成音
第六字头□□□□□□
〈臣〉等谨按此以阿额伊鄂乌谔等字收声于克字相配成音
第七字头□□□□□□
〈臣〉等谨按斯字亦为华音之所无而以阿额伊鄂乌谔等字收声于斯连读以成音
第八字头□□□□□□
〈臣〉等谨按此以阿额伊鄂乌谔等字收声于特相配成音与第六字头同
第九字头□□□□□□
〈臣〉等谨按此收声于补字相配以成音与前同
第十字头□□□□□□
〈臣〉等谨按□□□□□□为第十字头之纲而用傲欧优傲欧欧六字相叶以成音则与二四五字头同也
第十一字头□□□□□□
〈臣〉等谨按勒字亦为华音之所无而以阿额伊鄂乌谔等字收声于勒连读以成音与三七字头同
第十二字头□□□□□□
〈臣〉等谨按此收声于穆字相配以成音与收声于克补同此十二字头生声之次序相协之元音也
圣祖仁皇帝御制清文鉴
〈臣〉等谨按清文鉴用
国语搜辑成书自天文地理以及鸟兽虫鱼广大精㣲贯串该洽有兼综之义无不协之音
皇上钦定同文韵统以西畨字母参考天竺字母贯合
异同而以阿字为元音以传真谛
〈臣〉等谨按
国书以阿字为元音谓诸字皆生于阿也举华音之所未备者皆以阿字统之辨阴阳清浊于希㣲杳渺之间因以各得其元音之所在矣
国书有阴阳清浊相生之义
〈臣〉等谨按宫商角徵羽半徴半商为七音喉宫音也兼牙音为宫带角齿头商音也正齿为次商半齿为半商而兼牙音亦为半商牙角音也舌徴音也半舌为半征而兼喉音亦为半征重唇羽音也轻唇为次羽唇齿合则为羽合商此所以分阴阳而辨清浊各得其元音者也
国书声以切字字无遁音阿额伊为喉音而□则为半喉半齿萨匝为齿音沙为正齿而□则半齿半喉卡为牙音嘎则𦂳而噶则缓□塔为舌头音讷为卷舌拉礼为半舌逹舌之缓者而□则半舌半喉喇哷哩为弹舌此则转注之所不能眀翻切之所不能协者矣琵玛重唇音也法为轻唇伯则𦂳而巴则缓□字头则为轻唇缩舌音□字头为弹舌音□字头则为轻唇卷舌音□字头则为重唇鼻音其为轻唇舌根音轻唇牙音轻唇舌头音重唇音者则□□□□等字头也□字头则为撮唇喉音□□字头则为重舌根带喉音为重唇合口音葢以华梵合谱而以
国书为指南则半清半浊可阴可阳既堪逐字而求声亦克寻声而考字矣
御制増订清文鉴序曰朕志切绍
闻指授馆臣详加榷核每门首著国语旁附汉字对音或一字或二合或三合切音俾等量者不爽苖发而字之淆于不得其音者鲜矣
〈臣〉等谨按声本一元音生三合阿额伊鄂乌谔音之所由生也十二字头皆本此六字参伍错综以谐其音□□□□□□以下皆发声于阿额伊鄂乌谔而以之为母者也□□□□□□□□□□
□□□□□□□□□□□□□□则发声于本字而以阿额伊鄂乌谔为翻切者也□□□□□□则皆发声于阿额伊鄂乌谔而以哷克特补勒穆为收声者也故必二合而其音始谐二合成音者□以下第一字头皆然各字头之首六字亦然□□□□□□则生声于□□□□□□而以衣为转音故必三合而其音始析□□□□□□则又生声于□□□□□□而以安恩因安恩恩六字为转音第五第十字头亦然此音必以三合然后发韵收声辨于疑似㣲芒之际而得天地之中声也
御制清文鉴序又曰字之不得其音者如眀安之为猛安穆昆之为谋克犹云对字未叶耳甚者乃因字法以寓褒讥如金史书乌珠为兀术贝勒为勃极烈或为孛堇者是也
〈臣〉等谨按
国书有可对之音而往籍多相沿之谬拉喇莫辨墨穆无分以阿珠为阿术以巴延为伯颜以博啰为孛罗雅克特穆尔之为燕帖木儿特们徳尔之为铁木迭儿触类纷纭尽成讹谬逞支离之见为穿凿之谈固已音无的据而义多牵合矣至若以奇尔为乞儿以穆苏为马赤鄂端诺尔星宿海也而以为阿敦脑儿腾格哩哈达昆仑山也而以为腾乞里塔自我
皇上有辽金元国语解之
命及
钦定西域同文志而凡人名地名之沿讹袭舛者以国书之音为权衡无不釐然允协矣
国朝十二字头括宇宙之大文合声切字字无遁音华音之所未备者合声无不悉具亦无不吻合
〈臣〉等谨按梯烟之为天枯斡之为𤓰汉音之所有者
国书固无不叶其音而□□三合而成音□□四合而成音□□五合而成音皆韵书之空圏影附者而神㑹于唇吻之间妙契于呼调之际确然有字之可据诚所谓栉之如髪绩之如丝虽细且多而条理不乱者也然则
国书集音韵之大成而寻流讨源允足昭
圣世同文之治矣
皇朝通志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五
七音略〈二〉
天竺字母说
象教之兴原于天竺〈即厄□□〉大藏一十二部原未尝立定法门以何语言文字设为教品但就竺土大众同晓之语言声韵为之唱说其间义以音宣音由呼出音呼相系韵切从生天竺字母有自来矣中土士庶不能尽识梵书沙门神珙制为华音等韵字母以为诵持标式特其字多空列音无的据纵使呼调得法终亦华梵殊归夫天竺字母经咒诸字之渊源也西畨〈即唐□〉字母经咒诸字之脉络也考其法五十字母之内有十六音韵字三十四翻切字唐贞观初吐畨相阿努尝亲受天竺字法悉得其奥于是依其本音译以唐□之字以为西域传布经咒之用至𨚗哷唐罗杂斡复从阿努所译五十字内考订天竺原规为之唱演夹漈郑氏所谓虽重百译之逺一字不通之地而音义可传者也今以天竺等韵字母列于简端即于行下注以唐□之字次列国书对音次列汉文对音由此而进之此五十字实为翻译经咒之源也
天竺字母谱
音韵十六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天竺字母谱后说
文殊问经金刚顶经师利问经三部内俱有此天竺字母五十字而所用汉字各有不同于三经内择其与本字音韵相合者取用之其音韵不合者于
钦定国书十二字头汉字内取用天竺字皆清平声其无清平字者用浊平字无平声字者用仄声字其本字呼声应长者将本字叠书而下一字微小合为一字其本字下帯别音者即于本字下将别音字细书合为一字其汉字内有音无字者将所切二字并书合为一字其一字有二音者将分数多之字正书分数少之字细书合为一字照
国书合声切法急读之即成一音俱将反切及喉齿唇舌等音注于其下其字音相近而呼法不同者如嘎噶□匝杂□查楂□答达□巴㧞□十五字皆各三字相近而嘎匝查答巴五字𦂳读噶杂楂达㧞五字缓读帯哈字者帯喉音读分别注明由此字母所生之字俱照此例庶梵字本韵皆了然矣
〈臣〉等谨按
钦定同文韵统著天竺字母谱以天竺字唐古特字与国书汉文比类成章实为华梵共证之大源也因文字之区分得义理之妙合而总本于
国书以为之凖
国书十二字头以阿额伊鄂乌谔六字展转相生成第一部字头又以第一部字头配字合声成后十一部字头虽无字母之名而六字为第一部字头之母第一部字头为十一部字头之母一皆本于天地之元音易简宏通周流不滞由是而推之西畨天竺皆可殊途而同归也此谱系以前后二说互相发明凖
国书以定字母之权衡标梵字而注以汉文之翻切旁通无阂义类得宗非特括音韵之大全益足以昭
声教之无外也已
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说
译义之用通乎经文译音之用宜于咒语阿努所译天竺字母字虽唐□之字而音则实悉天竺之音然则欲得天竺字之本音舍唐□之字其奚从欤今将唐□所译天竺音韵翻切配合所生诸字依其配合之法用中土之字对译成谱其字母五十字内阿□等十六字梵言为阿礼华言为音韵字嘎喀等三十四字梵言为嘎礼华言为翻切字以翻切三十四字配合音韵十六字除配阿字仍得本音外毎字各成十五字共成五百一十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一字不用外馀三十三字各系以鸦喇拉斡四字配合成一百三十二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叠书成三十四字又以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九字不用外馀二十五字为五类将毎类末一字加于前四字之上叠书成二十字又于翻切五类二十五字之上各加拉沙卡萨四字叠书成一百字又于翻切三十四字之上各加喇字叠书成三十四字又举锅字为例加 巴鲁达一记号呼长三分者则于字旁加一圏成一字又加巴鲁达三记号呼长九分者则于字旁加三圏成一字又于嘎喀二字上各加 扎嘛噜记号应帯阿字发声者则于字上各加阿字叠书成二字又于巴葩二字上各加 乌巴达嘛记号〈此记号有反正二写法其用并同〉应帯阿字发声者亦于字上加阿字叠书成二字又举数字叠书为例成二十六字又以音韵字内阿伊乌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并三十四字配合伊乌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合以纳字以 哈兰答记号聫之即成〈焉因〉字收声又毎字配合以〈迎阿〉字以哈兰答记号聫之即成〈阳英〉字收声各成一百七十五字以上共成一千二百一十二字皆以唐□之字按照天竺字例排写而成今各用汉字音注分列成谱其中惟 一字三谱重见并存以备体例
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十二谱
第一谱翻切三十四字配合音韵十六字除配阿字仍得本音外每字各成十五字共成五百一十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二谱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一字不用外馀三十三字各系以鸦喇拉斡四字成一百三十二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三谱翻切三十四字叠书成三十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四谱翻切三十四字除末九字不用外馀二十五字为五类毎类末一字加于前四字之上成二十字
第五谱五类二十五字之上各加拉沙卡萨四字成一百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六谱翻切三十四字之上各加喇字成三十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七谱举锅字为例加巴鲁达记号成二字
第八谱嘎喀二字上加扎嘛噜记号成二字
第九谱巴葩二字上加乌巴达嘛记号成二字
第十谱举数字叠书为例成二十六字
第十一谱音韵字内阿伊乌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并三十四字配合伊乌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合以纳字以哈兰答记号聫之即成〈焉因〉字收声之一百七十五字〈焉字收声者为阳如安干之类因字收声者为阴如因金之类〉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第十二谱音韵字内阿伊乌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并三十四字配合伊乌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合以□字以哈兰答记号聫之即成□字收声之一百七十五字〈阳字收声者为阳如昂冈之类英字收声者为阴如英京之类〉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五>
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谱后说
天竺字母音韵十六字惟阿伊乌唎利厄鄂七字为单字其七字之下又细书一字者即七字之长声昂字即阿字合英字收声□即阿字帯斯字收声故十六字之中止七字为单字然唎利二字以翻切字配之仍系各字之下帯本字音不能另成一字故七字之内又止阿伊乌厄鄂五字为单字皆收声于本字之喉音与
国书第一字头之阿厄伊鄂乌五字相对其转韵所成之字皆从此五字而生而伊乌厄鄂四字又皆根于阿字故阿字为元声翻切三十四字皆收声于阿字故以翻切三十四字配阿字仍得本字不能另成一音此阿字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第一谱配合所生之字毎字各成十五字亦惟配伊乌厄鄂四字所生之字各成单字其配昂字所生者即本字合昂字安字或帯嘛字收声而昂字安字皆同生于阿字故亦能成单字其配□字所生者即本字帯斯字收声其馀皆成双字即系本字之下各帯一音要皆子不离母故音韵十六字翻切三十四字皆朱书配合所生之字皆墨书其第二谱至第十谱皆以翻切本字或系字于下或加字于上或叠书二字或叠书数字其系字于下者即收声帯别音其加字于上者即发声帯别音其二字叠书者即一字帯二音其数字叠书者即一字帯数音皆系合书成字非由字母配合而生故皆墨书惟第二谱内翻切字下系以斡字者亦成单字葢以翻切三十四字皆收声于阿字而斡字音独轻清与阿字尤近故能另成一字然其谱内皆系字所成不列子母故亦用墨书其第十一谱第十六谱皆以音韵字内阿伊乌厄鄂五字及翻切三十四字并第一谱内翻切三十四字配伊乌厄鄂四字所生之一百三十六字共一百七十五字毎字配以纳字即成□字收声与安恩因字头之音相对毎字配以□字即成□字收声与昂鞥英字头之音相对其原有之一百七十五字皆朱书配合所成之各一百七十五字皆墨书其中有重见之字则以字母既同而配合转韵又同故仍用本字以偹体例此外毎单字之下各系以喇字则成□□□字头之音毎字系以噶字则成□□□字头之音毎字系以萨字则成□□□字头之音毎字系以达字则成□□□字头之音每字系以㧞字则成□□□字头之音毎字系以拉字则成□□□字头之音毎字系以嘛字则成□□□字头之音惟无□字收声⿰字收声之字如用□字收声之字则于翻切字下加 鸦□记号即作□字收声读与埃额□字头之音相对如用𤱔字收声之字则于长呼字上加 纳啰 □住记号于系 斡□记号字上加 吉固 徴卜记号并加双纳啰记号之字随宜分配即作𤱔字收声读
与敖欧优字头之音相对以上诸音皆系前谱字下各系一字即成一音故不另列谱
〈臣〉等谨按
钦定同文韵统既著为天竺字母谱复将唐古特所译天竺音韵翻切配合所生诸字依其配合之法用汉字对译成诸共一千二百一十二字皆以唐古特字按照天竺字例排写而成以汉字为之注系以前后两说体备韵全皆与
国书字头音韵相符由是展转环生妙用不竭既以得天竺之全音并以见唐古特字之大要矣
皇朝通志卷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巻十六
七音略〈三〉
华梵字谱
〈臣〉等谨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第今所存广韵集韵古今韵㑹诸书皆止华言并无梵韵所以转梵为华之故稽考实难我
朝文徳覃敷化行无外天竺西番字母皆得洞悉周知因以逐字寻声因声考字声经音纬洞若发𫎇葢韵分六部呼分四等至于轻重清浊之辨平声之字甚显仄声之字差微就平声之字按韵寻呼按呼求字则每韵皆有四字收声每呼各得谐声一字其音之宫商清浊无不吻合将华严三十六字母列于前旧传三十字及近世字母列于后牙齿喉舌各注本条又取梵音三十六字为华音字母所从出者列于上各按音韵呼法展转求之则华之某字出于梵之某字与其用华之仄不如用梵之平显然共见谨据同文韵统各谱具著于篇
华梵字母合璧谱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华梵合璧谐韵生声十二谱
第一谱阿厄伊乌俞五字为谐韵生声之元
第二谱歌基姑居四呼收声于厄伊乌俞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五谱干坚官涓四呼收声于安焉弯渊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七谱冈姜光□四呼收声于昂央汪□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八谱庚京公扄四呼收声于鞥英翁雍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九谱该皆乖□四呼收声于埃厓歪□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十谱裓□规□四呼收声于额□威□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十一谱髙骄□□四呼收声于敖么□□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第十二谱钩鸠□□四呼收声于欧由□□四字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十六>
皇朝通志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七
七音略〈四〉
康熙字典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髙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
又曰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㑹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㑹正韵其馀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
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
九音
见溪群疑〈牙音〉 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帮滂并明〈重唇音〉
非敷奉㣲〈轻唇音〉 精清从心邪〈齿头音〉
照穿床审禅〈正齿音〉 影晓喻匣〈喉音〉
来日〈半舌半齿音〉
十二摄
迦 结 冈 庚 裓 髙
该 傀 根 干 钩 歌
等韵切音
果假〈二摄〉 梗曽通〈三摄〉
止蟹遇〈三摄〉 山咸〈二摄〉
深臻〈二摄〉 江宕〈二摄〉
效〈一摄〉 流〈一摄〉
〈臣〉等谨按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象形寄于㸃画前圣作书江从工河从可霜从相䨮从彗即韵之萌芽古人命物日者实月者缺水者准〈准古音之水切〉火者毁〈火古音虎伟切〉亦韵之寄寓自古韵失传正字通率用音和而于字母渊源茫然未解以致帮滂莫辨晓匣不分贻误后学为害匪浅我
圣祖仁皇帝以字学并闗切要
特命纂集字典一书所用翻切悉依唐韵广韵集韵韵㑹正韵为主同则合见异则分载其或此数书中所无则参以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书又或韵书所无而经传史汉老庄诸书音释所有者亦行采入如字有兼数音则先详正音次列转音再次列以叶音或某字通及某字同者无不胪陈训义辨析微芒集古今切韵之大成合天地中和之元气后之言音切者莫能出乎范围己
音韵阐微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声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声人声有自然之节古之圣人得其节之自然者而为之依永和声至于八音谐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无不讲求音韵顾南北异其风土古今殊其转变喉舌唇齿清浊轻重之分辨在毫厘动多讹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极自西域梵僧定字母为三十六分五音以总天下之声而翻切之学兴儒者司马光郑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类例不一后人苦其委曲繁重难以骤晓往往以类隔互用之切改从音和而终莫能得其原也我
圣祖仁皇帝亶聪首出天地万物之奥律历象数之秘靡不心解神㑹洞彻本原以国书合声之法出于自然足以尽括汉文翻切之要妙也
又曰唐僧守温以牙舌唇齿喉定三十六字母括天下之音然尚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设例繁难得音非易
圣祖仁皇帝钦定音韵阐微依国书合声之法上一字取能生本音下一字取能收本韵二字合读便得本音简易精妙为从来翻切家所莫及
十二字头对音
歌麻支微齐鱼虞〈收本字喉音〉 阿额伊一部对佳灰与支微齐〈同收声衣字〉 爱□□一部对萧肴豪尤与鱼虞〈同收声乌字〉 傲欧优一部对东冬江阳庚青蒸〈收鼻音〉 昻鞥英一部对真文元寒删先〈收舌齿音〉 安恩音一部对
侵覃盐咸〈收唇音〉 穆字收声对屋沃觉药陌锡职〈收鼻音〉 克字收声对质物月曷黠屑〈收声舌齿〉 特字收声对
缉合叶洽〈收唇音〉 补字收声对十二字头之收声于勒于斯于哷者其音为汉文所无则不对
古今部分随韵异音
江韵音〈古与东冬近今与阳近〉
殷韵音〈唐与真同用宋后与文同用〉
古今部分随母异音
知彻澄〈古音与端透定相近今音与照穿床相近〉
泥娘非敷〈古音异读今音同读〉
南北部分随母异音
疑微喻〈南音各异北音相同〉
合声切音
公〈旧古红切今姑翁切〉 巾〈旧居银切今基因切〉 牵〈旧苦坚切今欺烟切〉萧〈旧苏雕切今西腰切〉
同母异韵翻切但换下一字音
公〈姑翁切〉 归〈姑威切〉 闗〈姑湾切〉 光〈姑汪切〉
巾〈基因切〉 坚〈基烟切〉 骄〈基腰切〉 鸠〈基优切〉
同韵异母翻切但换上一字音
坚〈基烟切〉 牵〈欺烟切〉 天〈梯烟切〉 边〈卑烟切〉
䖍〈奇延切〉 纒〈池延切〉 绵〈弥延切〉 钱〈齐延切〉
〈臣〉等谨按
御制音韵阐微一书平上去各分六部而入分三部皆与国书十二字头之部分相对韵中同音之字每音第一字注明其音将旧翻切列于前所拟合声切列于后其有系以今用二字者因本母本呼于支微鱼虞数韵中无字者则借仄声或别部之字以代之但开齐合撮之类不使相淆遇本韵影喻二母无字者则借本韵旁近之字以代之于清母浊母之分不使或紊其取音比旧稍近也有再借邻韵影喻二母中字以协其声者则系以协用二字有虽借邻韵并非影喻二母中字其声为近而亦不甚协者则系以借用二字葢汉文有音无字者多又支微鱼虞数韵并各韵影喻二母皆单音之字不能合声欲得正音必婉转以求其相近至于按韵分音在于字母三十六母内有一十三母重列者故纵分二十三行横分四等平上去入以声相符唇喉齿舌以类相从凡经史韵书中有音有字者皆足以包之各省风土之殊古今音韵之变亦有以界之
圣人之所以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岂仅为汉文审音之
枢要哉
叶韵彚辑
皇上御制叶韵彚辑序曰叶韵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韵而后有叶韵叶韵者以古韵而协之于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视之则用叶以合异以古视之则非叶而本同故曰即古
又曰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谐声言书名其于音韵当必审清浊别唇齿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简䇿与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为当世所遵守而惜其世逺而不传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无由宋吴棫本易诗史汉诸书为韵补子朱子尝取以释毛诗楚辞
明杨慎广之为古音号称渊博及证之群籍其疏略不备者则已多矣因于几暇指授儒臣博考经史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韵举而列之疏其所出次于今韵之后临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见闻可以益思致
谐声不拘字义如诗以不知徳行〈叶〉何用不臧〈是用去声敬韵之行作杭音与阳韵行列之行迥别〉
四声通用而律以今韵必变音以叶如喜起南风行露蔓草皆是
彼此互叶如周易艮其限危熏心也艮其身止诸躬也〈或读心为思容切以叶躬或读躬为姑宏切以叶心〉毛诗其命匪谌鲜克有终〈或读谌为市隆切以叶终或读终为诸深切以叶谌〉
一字两叶如毛诗于嗟乎驺虞〈一读虞为牛加切以叶葭豝一读虞为五红切以叶蓬豵〉
〈臣〉等谨按
钦定叶韵彚辑用吴棫韵补例専论叶音但广韵集韵等书字数多于今韵逺甚如一东内有蟊窽众梵等字江韵窗降等字集韵亦直列东韵内此等既系本韵则无待于通更不必列为转叶是书悉以佩文诗韵为断凡属佩文诗韵所不收者总次于转叶之列入声缉合叶洽四韵本通必须转读始叶惟洽部并入业韵一部遂觉音韵聱牙有碍通转按广韵以二十六缉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二十九叶三十帖三十一洽三十二狎三十三业〈乏同用〉三十四乏为序集韵及礼部韵略皆以二十九叶〈韵略与帖业通〉三十帖三十一业三十二洽〈韵略与狎乏通〉三十三狎三十四乏为序至韵㑹依平水韵并通用之韵乃以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为序而业与帖同并叶韵佩文诗韵亦依广韵序次并业于洽是书本集韵韵略及韵㑹通并次第将洽韵中业韵一部提入缉叶韵内以便转通更觉界限截然其馀改正旧本小误者如晨风之诗云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吴棫韵补栎字叶药韵注乃引作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邵长蘅古今韵略亦然韵补境字叶敬韵注引三国志杨戏季汉辅臣赞以魏文长为李正方端字叶阳韵注又以李正方为秦子敕之类有删去旧本大误者如汉郊祀歌云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本是四言四句两用纸韵邵长蘅韵略乃引作六言两句云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而増注于真先叶韵内行字之下陈琳大暑赋云气变志迁韵补读迁为雌人切以叶真文韵而书迁作隶体□字邵长蘅误认作兴遂改陈赋为气变志兴而増一兴字作雌人切以叶真文韵甚至于巧字叶有韵注引司马迁传亦书作司马兴之类有似误而疑有别本姑仍其旧者如仲长统诗请用从火与㳺心海左叶韵补乃作请用从大而以大字叶哿韵太元出险登邱莫之伐也与道不得也叶韵补乃作莫之代也而以代字叶职韵史记滑稽传漆城荡荡杨慎转注古音略乃作漆城光光而以光字叶深韵刘向九叹捐林薄而菀死本与上文美夷为韵夷读为雉转注古音略乃引作菀菀而以菀字叶下文赴渊隠山之类其馀转叶之韵必引韵语或古书正文先儒音读为证通叶之例彼此不能一律原本旧闻以为引证俾读者于通韵自可类推于叶韵亦无嫌阙略酌古准今昭然明备一洗从来通叶支离之说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其中矣
音韵述微
皇上御制序曰国书以阿字为首梵经亦谓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证之虽各国各地殊语至其孩啼音皆出于阿则阿字之为诸方声韵之源综其异而得其同从可知矣字母既源出西域则国书之阿字实㑹通梵华字母之枢纽以立义所以得天地之元声不独梵音藉国书而明即华音之字母亦因国书而愈明也
又曰从来韵书主音字书主义二者不能兼赅而审音与分韵又岐而为两夫轻重清浊音也平上去入韵也韵显而易明音微而难察诗赋家所用惟韵可不必审音至诗馀词曲则兼辨音而于平上去韵转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韵之大略也是书翻切悉遵
阐微凡古今音韵之奥华梵㑹归之故以国书为枢纽无不一以贯之而于古人韵书义训未详者则加推广发明焉其训释古无今有者量加増订期于字义明而字音悉协四声准而等韵贯通皆即
皇祖宣畅中声嘉惠艺林之意缵述而引伸之
元音
阿〈乌桠切〉
〈臣〉等谨按阿字古读若娿而开口呼之即为本音其音在喉而清乃天地之中声古来韵书未有拈出者
国书字母以此为首与歌韵屋韵义并异考古音麻韵中字皆与鱼虞相从如𣗪〈本作荼〉与虞韵之荼各自为音蒩柤并收虞韵䶥又收语韵等类自字母入中国始有麻韵一呼遂不能不增此一韵
圣天子声律身度于绳
武之中寓考文之治真万世音学之极也
古音表
〈臣〉等谨按古音表二卷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一也其书凡分十部以东冬锺江为第一支脂之㣲齐佳皆灰咍为第二鱼虞模侯为第三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为第四萧宵肴豪幽为第五歌戈麻为第六阳唐为第七耕清青为第八蒸登为第九侵覃谈盐添咸衔凡为第十皆以平声为部首而三声随之其移入之字与割并之部即附见其中考以古
法多相吻合惟入声割裂分配其说甚辨而论者终不能无异议焉
唐韵正
〈臣〉等谨按唐韵正二十卷亦即顾炎武所撰音学五书中之一也是编大㫖凡韵中之字其有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补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锺是也馀如此例其考订颇精审亦足以有禆于音学也
音论
〈臣〉等谨按五方之音有迟疾轻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陆法言切韵序曰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约而言之一人之身而出词吐气先后之间已有不能齐者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久则一字而为二字茨为蒺藜椎为终葵是也故注家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刘勰文心雕龙谓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两音三音之所由昉也
国朝顾炎武著音论三卷亦音学五书之一上卷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共十五篇皆引据古人之说以相证验中惟所论入声变乱旧法未为甚确馀皆源源本本足以订俗学之讹盖五书之纲领也
易音
〈臣〉等谨按是书亦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之一炎武尝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易为易音三卷盖即周易以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繋辞文言说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为偶用方言而不韵者则阙其论以古者卜筮之书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虽夏商之易不传于世然意其不始于文王也易彖文王所作其用音止此必欲连比象占牵合上下以就其音则圣人之意荒矣论极坚卓一洗训诂家附㑹穿凿之病诗本音
〈臣〉等谨按是书亦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之一炎武尝自述曰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魏晋而降去古日逺至宋周颙梁沈约始有四声之谱然秦汉之文其音已渐戾于古至东京益甚休文作谱不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以成不刊之典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其所著诗本音十卷大抵主陈第诗无叶音之说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第有求之太过反生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用韵或两部相近之音各用韵率谓通为一韵恐亦非古人之意
古今通韵
〈臣〉等谨按古今通韵
国朝毛奇龄撰韵中字概本礼部韵亦有礼部韵所无而増以广韵字者如同增桐公増蚣崇増饛通増蓪之类有今本礼部韵所无而仍增以旧礼部诸韵字者如风之沨翁之螉笼之茏崇之娀之类随音收入不注出处惟梦字众字类在去送韵皆旧礼部所无而礼韵续降与毛晃礼部韵増入之者在唐律既未尝用而古韵又三声通转竟从删例至韵中有数音者各以一字领之如东韵中有东同终虫等音而以东字为冻𬟽之首同字为桐童之首所谓领音亦谓音纽今有删去韵名及音纽者如灰韵咍字东韵㟅字之类并补之东部旧三十四纽毛晃礼部韵増一浓纽按浓字本属锺部唐律虽有押入东部者要是偶然惟宗农二纽在唐人东韵甚多故有疑是东部字者然三唐出韵诗比比皆有观平声三十韵尽然岂必偶删此二字耶若中终皆照母风丰皆非母公宫皆见母自可并纽而隋陆法言作切韵时早已分列其中有礼部改纽与旧本互异仍依礼部本为主音纽下原有翻切昔人谓切韵以翻切得名者是也若五音集韵毎部首皆加切音竟称徳红东第一都宗冬第二未免过当考旧韵有悬头字如枇杷之枇徘徊之徘有截脚字如徚之为行迳之为走有两形字如戎之古为𢦦匆之俗为忩有两音字如侗列同音又列通音潨列终音又列丛音有希见字如东之有⿰支之有有转见字如梦之列䝉颂之列容是书皆不录而于两音之字如兹有龟兹奇有数奇音义并殊仍为各出两形之字如同一筒字而有吹筒有邮筒同一同字而有郑同有卢仝则亦择其出处稍异者两存之以备用者之采择至于本字有义如同为酒尊通为乐器之类皆节录以为通押之用其他宋米元章谓韵有五声沈隠侯求宫商而不得于是分平声为二徐景安著乐书直曰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征为上羽为去即本晋吕静五音之说然而五音集韵分卷又有中平未知中属何音程元初律古曲韵通云上平者以其声气从咢上出下平者以其声气从舌上出按咢与舌为商角之分与上下平声诸部相校殊为不合至举要所载七音韵鉴上平以东为首山为末谓日出于东而没于山下平以先为首凡为末谓先辈传于后辈一切影响不经之说概置弗道其作书大㫖在排斥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参取诸家搜采极博可与炎武之书并资考证
唐韵考
〈臣〉等谨按
国朝纪容舒作唐韵考一书据徐校定说文本所载翻切以存唐韵之梗概自隋陆法言撰切韵唐天宝中孙愐增定其书名曰唐韵后宋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丁度等又作礼部韵略为一代场屋程式而孙氏之书遂微考古韵者谓广韵之二百六部即陆法言所定部分之旧然魏了翁已疑其前后参差今据夏竦古文四声韵所列部分与广韵小异则二百六部未可信为法言之旧本也容舒以徐铉于雍熙三年校定说文在大中祥符重修广韵以前所用翻切一从唐韵见于铉等进书表乃取说文所载唐韵翻切排比分析各归其类其部分则仍广韵之旧所收之字有唐韵收而广韵不收者如东部𫍣字㒻字㤨字之类是也有唐韵在此部而广韵在彼部者如賨字广韵作蔵宗切在冬部唐韵作徂红切则在东部珑字广韵作卢红切在东部唐韵作力锺切则在锺部之类是也其馀参互离合时有异同比核精审议论俱有根据将使人由广韵以证唐韵由唐韵以考古音则音声递变之故可得其大要焉
古韵标准
〈臣〉等谨按
国朝江永撰古韵标准一书平上去三声分十二部入声分八部每部首先列韵目一韵岐分两部者曰分某韵韵本不通而有字当入此部者曰别收某韵四声异者曰别收某声某韵大率本顾炎武采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谓古无叶音之说诗之韵即是本音此说始于焦竑陈氏阐明之焦氏为之序其书列五百字以诗为本证他书为旁证是编即从此例以诗为主经传骚子为证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他书附益之于陈氏说之善者则多采录有舛误处亦间摘一二其于古韵无书则借今韵离合以求古音今韵有隋唐相传二百六部之韵顾炎武所著音学五书悉以唐韵为准是编本之而于音变源流及诗外之字亦多采顾说第顾氏诗本音欲改正旧叶之误而有求之太过反生葛藤如一章平上去入各用韵或两部相近之音各用韵率谓通为一韵恐非古人之意小戎二章以合軜邑叶骖以念字叶合軜邑尤失之甚者不得不为辨正若朱子取吴棫韵补释诗以便学者诵读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昼尔于茅宵尔索绹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此类今音可读即不复加叶音其意在辨古音凡吴氏之叶音集传从之而不安者亦行改正审其流变晰其是非自诩识断精审此外尚有四声切韵表细区今韵归之字母音等及诗韵举例一卷均有功于音学者
皇朝通志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八
天文略〈一〉
〈臣〉等谨按易曰仰以观乎天文日月星辰之丽乎上天之文也圣人观之察之钦若敬授以前民用三代以前尚已汉晋而还观象者言征应推步者失实测史家分天文律书为二门司马迁天官书仅载垣宫列宿吴太史令陈卓引巫咸甘石之书増益其数后之言天者咸奉以为标准焉郑樵著天文略屏去诞妄之言祗录隋丹元子步天歌取其句中有图言下见象使人仰观焉而即得其论卓矣然不言推步而仍涉禨祥休咎则未免自相矛盾夫观象体也推步用也体用不偏废斯圣人钦若敬授之本㫖洪惟
圣祖仁皇帝亶聪作后学贯天人考验西法最善俾専司时宪时监官南怀仁等毕智竭能创制仪器最称精宻我
皇上敬
天勤民事惟法
祖申命监臣厘正玑衡以期吻合于是恒星增减较旧测而加详参宿后先改距星而顺序凡兹垂象订自
宸谟休乎哉
圣代之新规直协虞廷之遗意也间考西法之善理奇而正者数事一曰天圆而地亦圆如卵裹黄与浑天之说合一曰天有九重最逺则恒星天次土次木次火次金水次日最近者为月天其外则宗动天与楚词之说合一曰惟宗动天行有常度恒星天亦右行此即历代岁差之说一曰日月五星各有天行皆有轮如珠逐盘所以有盈缩迟疾一曰月与五星有本轮以从天有次轮以法日盖日尊天月五星尊天又尊日也一曰金水与日同天其两轮包日故不与日相距一曰月有倍离五星一合日而迟疾一周月一合日而迟疾再周五星之小轮跨本轮之内外月之小轮切本轮之边其法皆以实测而得至于南极之纪星座天汉之周尾宫为中国所未见者西人皆于浮海测之此其事初若创见然或符于古经或轨于自然之理洵乎确实而不可易有非唐一行郭守敬之所能企及耳今据
钦定考成协纪诸书纂述天文约分十目曰两仪曰恒星曰天汉其经也曰日月曰五星曰月五星凌犯曰中星曰北极髙度其纬也曰仪象曰弧线其器与法也为书凡六卷于郑志之外补所阙遗广所未及溯观象之端倪赅推步之体要世之学者有以知
圣朝宪
天立政察纪明时昭昭乎有目之能窥无㣲而不显又岂步天歌之句图言象所可同日语耶若夫测算细
㣲至详且宻具有成书兹撮其大略俾言天者毋涉空诠云尔
两仪
〈臣〉等谨按西法谓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即浑天家卵黄之说人居其中各随所在皆戴天而履地居赤道北者北极见南极隠居赤道南者南极见北极隠近极则见极髙逺极则见极低东方日中西方夜半南方日中北方夜半周天三百六十度日月星辰旋绕其间而人目力所极适与地平止一百八十度昔人局于地平测算而不知地如卵圆故多疏舛今首列两仪以为恒星七曜运行之准而西法之与前代迥殊于斯具见天象
虞书尧典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楚词天问曰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后世専家谓天有十二重非天实有如许重数盖言日月星辰运转于天各有所行之道即楚词所谓圜也欲明诸圜之理必详诸圜之动欲考诸圜之动必以至静不动者准之然后得其盈缩盖天道静専者也天行动直者也至静者自有一天与地相为表里故群动者运于其间而不息若无至静者以验至动则圣人亦无所成其能矣人恒在地面测天而七政之行无不可得者正为以静验动故也十二重天最外者为至静不动次为宗动南北极赤道所由分也次为南北岁差次为东西岁差此二重天其动甚微専家姑置之而不论焉次为三垣二十八宿经星行焉次为填星所行次为岁星所行次为荧惑所行次则太阳所行黄道是也次为太白所行次为辰星所行最内者则太阴所行白道是也要以去地之逺近而为诸天之内外然所以知去地之逺近者则又从诸曜之掩食及行度之迟疾而得之盖凡为所掩食者必在上而掩之食之者必在下月体能蔽日光而日为之食是日逺月近之征也月能掩食五星而月与五星又能掩食恒星是五星髙于月而卑于恒星也五星又能互相掩食是五星各有逺近也又宗动天以浑灏之气挈诸天左旋其行甚速故近宗动天者左旋速而右移之度迟渐逺宗动天则左旋较迟而右移之度转速今右移之度惟恒星最迟土木次之火又次之日金水较速而月最速是又以次而近之征也是故恒星与宗动相较而岁差生焉太阳与恒星相㑹而岁实生焉黄道与赤道出入而节气生焉太阳与太阴循环而朔望盈虚生焉黄道与白道交错而薄蚀生焉五星与太阳离合而迟疾顺逆生焉地心与诸圜心之不同而盈缩生焉历代専家多方测量立法布算积久愈详已得其大体其间或有毫芒之差诸说不无同异者葢因仪器仰侧穹苍失之纎微年久则著虽有圣人莫能预定惟立穷源竟委之法随时实测取其精宻附近之数折中用之毎数十年而一修正斯为治历之通术而古圣钦若之道庶可复于今日矣
地体
欲明天道之流行先达地球之圆体日月星辰每日出入地平一次而天下大地必非同时出入居东方者先见居西方者后见东西相距万八千里则东方人见日为午正者西方人见日为邜正也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测纬度者用午正日晷或测南北二极测经度则必于月蚀取之盖月蚀与日蚀异日之食限分数随地不同月之食限分数天下皆同但入限有昼夜人有见不见耳此处食甚于子者处其东三十度必食甚于丑处其西三十度必食甚于亥是故相去九十度则此见食于子而彼见食于酉相去百八十度则此见食于子而彼当食于午虽食而不可见矣
黄道赤道
天包地外圜转不息南北两极为运行之枢纽地居天中体圆而静人环地面以居随其所至适见天体之半中华之地面近北故北极常现南极常隠平分两极之中横带天腰者为赤道赤道距天顶之度即北极出地之度也赤道以北为内为阴以南为外为阳斜交赤道而半出其南半出其北者为黄道乃太阳一岁所躔之轨迹也黄赤道相交之两界为春秋分距赤道南二十三度半为冬至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半为夏至七政所行之道纷然不齐惟将黄赤二道以为推测之本盖太阳循黄道东行而出入于赤道之南北太阴与五星各循本道东行而又出入于黄道之南北故黄赤二道之位定则昼夜永短寒暑进退以及晦朔望薄蚀朏朒皆从此可稽矣
经纬度
恒星七政各有经纬度盖天周弧线纵横交加即如布帛之经纬然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然有在天之经纬有随地之经纬在天则为赤道为黄道随地则为地平赤道均分三百六十度平分之为半周各一百八十度四分之为象限各九十度六分之为纪限各六十度十二分之为宫为时各三十度是为赤经从经度出弧线与赤道十字相交各引长之㑹于南北极皆成全圜亦分为三百六十度两极相距各一百八十度两极距赤道俱九十度是为赤纬依纬度作圜与赤道平行名距等圜此圜大小不一距赤道近则大距赤道逺则小其度亦三百六十俱与赤道之度相应也赤道之用有动有静动者随天左旋与黄道相交日躔之南北于是乎限静者太虚之位亘古不移昼夜之时刻于是乎纪焉黄道之宫度并如赤道其与赤道相交之两为春秋分相距皆半周平分两交之中为冬夏至距两交各一象限六分象限为节气各十五度是为黄经从经度出弧线与黄道十字相交各引长之周于天体即成全圜其各圜相凑之处不在赤道之南北两极而别有其枢心是为黄极黄极之距赤极即两道相距之度其距黄道亦皆九十度是为黄纬而月与五星出入黄道之南北者悉于是而辨焉故凡南北圜过赤道极者必与赤道成直角而不能与黄道成直角其过黄道极者必与黄道成直角而不能与赤道成直角惟过黄赤两极之圜其过黄赤道也必当冬夏二至之度所以并成直角名为极至交圜又若赤道度为主而以黄道度准之则互形大小何也浑圆之体当腰之度最寛渐近两端则渐狭〈距等圜之度也〉二至时黄道以腰度当赤道距等圜之度故黄道一度当赤道一度有馀二分时两道虽皆腰度然赤道平而黄道斜故黄道一度当赤道一度不足也此所谓同升之差而七政升降之斜正伏见之先后皆由是而推焉至于地平经纬则以各人所居之天顶为极盖人所居之地不同故天顶各异而经纬从而变焉地在天中体圆而小随人所立凡目力所极适得大圆之一半则地虽圆而与平体无异故谓之地平乃诸曜出没之界昼夜晦明之交也地平亦分三百六十度四分之为四方〈子午卯酉〉各相距九十度二十四分之为二十四向各十五度是为地平经从经度出弧线上㑹于天顶并皆九十度〈从地平下至天顶之冲亦九十度〉是为地平纬又名髙弧髙弧从地平正午上㑹天顶者其全圜必过赤道南北两极名为子午圜乃诸曜出入地平适中之界而北极之髙下晷影之长短中星之推移皆由是而测焉是故经纬相求黄赤互变因黄赤而求地平或因地平而求黄赤乃専家之要务推测之所准也
〈臣〉等谨按天文之有黄赤经纬由宗动天而分为恒星七曜之所转旋因列于天象地体之后又古法以日行命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然为畸零之度而不能合于日行西法与回回同以周天为整度就三百六十为起数之宗经纬通为一法赅括万殊斜侧纵横周通环应得以整御零为法倍易可谓最善者矣
恒星
恒星总纪
恒星即经星也以其有常不易故名经星〈史记天官书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宫坐位也为经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经星又各有经纬度故别之曰恒星其星官名数古今不同汉书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晋志载吴太史令陈卓始列甘石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今皆不见原本隋丹元子步天歌与陈卓数合后此言天官者皆以步天歌为准康熙十三年监臣南怀仁修仪象志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五十九座一千一百二十九星比步天歌少二十四座三百三十五星又于有名常数之外増五百九十七星又多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近年以来累加测验星官度数仪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顺序亦宜厘正于是逐星测量推其度数观其形象序其次第著之于图计三垣二十八宿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七十七座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仪象志多十八座一百九十星与步天歌为近其尤与古合者二十八宿次舎自古皆觜宿在前参宿在后其以何星作距古无明文唐书云古以参右肩为距失之太逺文献通考载宋两朝天文志云觜三星距西南星参十星距中星西第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参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星前仅六分馀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则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参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则觜宿之黄道度巳在参宿后一度馀即赤道度亦在参宿后三十一分馀今依次顺序以参宿中三星之东一星作距星则觜宿黄道度恒在参前一度弱与觜前参后之序合其馀诸座之星皆以次顺序无凌躐颠倒之弊又于有名常数之外増一千六百一十四星近某座者即名某座増星依次分注方位以备稽考其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中国所不见仍依西测之旧共计恒星三百座三千八十三星编为总纪一卷庶星官名数古今不同及黄道赤道所属宫次皆展卷了然矣
〈臣〉等谨按丹元子步天歌先二十八宿后三垣盖箕风毕雨织女牵牛见于诗书者皆列宿星座而宋两朝天文志所载垣星俱入列宿度分是列宿星名最古也三垣多取周秦之国与官名知始于甘石之徒然史记天官书首列紫宫殆以北极为尊犹振衣之挈领今西测次序仍之
紫微垣
北极五星一曰太子二曰帝三曰庶子増星三四曰后宫増星一五曰天枢黄道在午未宫赤道在卯辰宫 四辅四星増星一黄道在未宫赤道在巳午宫 勾陈六星増星十黄道在未申宫赤道在丑寅卯戌亥宫 天皇大帝一星黄道在申宫赤道在亥宫 天柱五星増星六黄道在申酉宫赤道在子丑宫 御女四星増星一黄道在未申酉宫赤道在丑寅宫 女史一星増星一黄道在未宫赤道在寅宫 柱史一星増星二黄道在申宫赤道在丑宫 尚书五星増星二黄道在辰巳午宫赤道在寅宫 天床六星増星一黄道在巳午宫赤道在寅卯宫 大理二星増星一黄道在未宫赤道在辰巳宫 阴徳二星増星一黄道在未宫赤道在巳宫 六甲六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未申宫 五帝内座五星増星二黄道在申宫赤道在酉戌宫 华盖七星黄道在酉宫赤道在戌宫 杠九星〈附华盖为一座〉増星一黄道在申酉宫赤道在酉戌宫 右垣墙七星一曰右枢二曰少尉増星二三曰上辅増星二四曰少辅増星一五曰上卫増星三六曰少卫増星一七曰上丞増星三黄道在巳午未申宫赤道在辰巳午未申酉宫左垣墙八星一曰左枢二曰上宰三曰少宰四曰上弼五曰少弼六曰上卫増星三七曰少卫増星八八曰少丞増星一黄道在辰巳酉宫赤道在戌亥子丑寅卯宫 天乙一星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宫 太乙一星黄道在午宫赤道在辰宫 内厨二星増星二黄道在午宫赤道在辰宫 北斗七星一曰天枢増星三二曰天璇増星八三曰天机四曰天权増星三五曰玉衡六曰开阳増星二七曰揺光黄道在巳午宫赤道在辰巳宫 辅一星〈附北斗为一座〉増星三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宫 天枪三星増星四黄道在巳宫赤道在卯宫 元戈一星増星二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卯宫 三公三星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宫 相一星増星三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宫 天理四星増星一黄道在午宫赤道在巳宫 太阳守一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巳宫 太尊一星黄道在午宫赤道在巳宫 天牢六星増星二黄道在巳午宫赤道在巳宫 势四星増星十六黄道在午宫赤道在巳宫文星六星増星八黄道在午未宫赤道在午宫内阶六星増星十黄道在未宫赤道在午宫
三师三星増星一黄道在未宫赤道在午宫 八谷八星増星三十四黄赤道俱在申宫 传舎九星増星四黄道在申酉宫赤道在酉戌亥宫 天厨六星増星二黄道在戌宫赤道在子丑宫 天棓五星増星十黄赤道俱在寅宫
右共三十七座一百六十三星外増一百七十七星
太微垣
五帝座五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巳宫 太子一星黄赤道俱在巳宫 从官一星黄赤道俱在巳宫 幸臣一星黄赤道俱在巳宫 五诸侯五星増星七黄道在辰巳宫赤道在辰宫 九卿三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辰宫 三宫三星黄赤道俱在辰宫 内屏四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巳宫右垣墙五星一曰右执法二曰上将三曰次将四曰次相増星三五曰上相増星二黄赤道俱在巳宫 左垣墙五星一曰左执法増星一二曰上相三曰次相増星一四曰次将增星三五曰上将増星二黄赤道俱在辰宫 郎将一星増星二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宫 郎位十五星増星三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巳宫 常陈七星増星六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巳宫 三台六星一曰上台二星増星七二曰中台二星増星三三曰下台二星増星二黄道在巳午未宫赤道在巳午宫 虎贲一星黄赤道俱在巳宫 少微四星増星八黄道在巳午宫赤道在巳宫 长垣四星増星九黄道在巳午宫赤道在巳宫 灵台三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巳宫 明堂三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巳宫 谒者一星増星二黄道在巳宫赤道在辰宫右共二十座七十八星外増九十三星
天市垣
帝座一星黄赤道俱在寅宫 侯一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寅宫 宦者四星增星五黄赤道俱在寅宫 斗五星増星十四黄道在寅卯宫赤道在寅宫 斛四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寅宫 列肆二星増星四黄道在寅卯宫赤道在寅宫 车肆二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寅宫 市楼六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寅宫 宗正二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寅宫 宗人四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寅宫宗二星黄赤道俱在丑宫 帛度二星増星三
黄赤道俱在寅宫 屠肆二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丑寅宫 右垣墙十一星一曰河中二曰河间増星一三曰晋増星三四曰郑五曰周増星十四六曰秦増星一七曰蜀増星二八曰巴増星四九曰梁十曰楚十一曰韩黄赤道俱在寅卯宫 左垣墙十一星一曰魏増星八二曰赵増星三三曰九河増星一四曰中山増星七五曰齐増星八六曰吴越増星七七曰徐増星四八曰东海増星四九曰燕十曰南海十一曰宋増星二黄赤道俱在丑寅宫 天纪九星増星十四黄道在寅卯宫赤道在寅宫 女床三星黄赤道俱在寅宫 贯索九星増星十三黄赤道俱在卯宫 七公七星増星十六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寅卯宫
右共十九座八十七星外増一百五十九星
皇朝通志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十九
天文略〈二〉
恒星
角宿
角二星増星十五黄赤道俱在辰宫 平道二星黄赤道俱在辰宫 天田二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辰宫 周鼎三星黄道在辰巳宫赤道在辰官进贤一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辰宫 天门二
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辰宫 平二星増星三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辰宫 库楼十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卯辰宫 柱十一星黄赤道俱在卯辰宫 衡四星黄道在卯宫赤道在辰宫 南门二星増星二黄道在卯宫赤道在卯辰宫右共十一座四十一星外増四十七星〈按步天歌柱十五星今少四〉
亢宿
亢四星増星十二黄道在卯宫赤道在卯辰宫大角一星増星一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卯宫 右摄提三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辰宫 左摄提三星増星三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卯宫 折威七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卯宫 顿顽二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卯宫 阳门二星黄赤道俱在卯宫右共七座二十二星外増二十六星
氐宿
氐四星増星二十九黄赤道俱在卯宫 亢池四星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卯辰宫 帝座三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辰宫 梗河三星増星五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卯宫 招揺一星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卯宫 天乳一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卯宫 天辐二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卯宫 阵车三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卯宫 骑官十星黄赤道俱在卯宫 车骑三星黄赤道俱在卯宫将军一星黄赤道俱在卯宫
右共十一座三十五星外増四十一星〈按步天歌亢池六星今少二骑官二十七星今少十七〉
房宿
房四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卯宫 钩钤二星〈附房宿为一座〉黄道在寅宫赤道在卯宫 键闭一星黄道在卯宫赤道在寅宫 罚三星増星三黄道在卯宫赤道在寅卯宫 西咸四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卯宫 东咸四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寅宫日一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卯宫 从官二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卯宫
右共七座二十一星外増十四星
心宿
心三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寅宫 积卒二星黄道在寅宫赤道在卯宫
右共二座五星外増八星〈按步天歌积卒十二星今少十〉
尾宿
尾九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寅宫 神宫一星〈附尾宿为一座〉黄赤道俱在寅宫 天江四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寅宫 傅说一星黄赤道俱在寅宫鱼一星黄赤道俱在寅宫 龟五星黄赤道俱在寅宫
右共五座二十一星外増十二星
箕宿
箕四星黄赤道俱在丑寅宫 糠一星黄赤道俱在寅宫 杵三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寅宫右共三座八星外増一星
斗宿
斗六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丑寅宫 天龠八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寅宫 天弁九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丑宫 建六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丑宫 天鸡二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丑宫 狗二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丑宫 天渊三星黄赤道俱在丑宫 农丈人一星黄赤道俱在丑宫 鳖十一星黄赤道俱在丑宫
右共十座五十二星外増三十星〈按步天歌天渊十星今少七鳖十四星今少三〉
牛宿
牛六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子丑宫 天桴四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子丑宫 河鼓三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丑宫 右旗九星増星十二黄赤道俱在丑宫 左旗九星増星二十九黄赤道俱在子丑宫 织女三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丑宫渐台四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丑宫 辇道五星増星九黄道在子丑宫赤道在丑宫 罗堰三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子宫 天田四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九坎四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右共十一座五十四星外増八十一星〈按步天歌天田九星今少五九坎九星今少五〉
女宿
女四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子宫 离珠四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子宫 败瓜五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子宫 瓠瓜五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子宫 天津九星増星三十八黄道在亥子宫赤道在子丑宫 奚仲四星増星七黄道在子宫赤道在丑宫 扶筐七星増星四黄道在子丑宫赤道在丑宫 十二国十六星一曰周二星二曰秦二星三曰代二星増星二四曰赵二星五曰越六曰齐七曰楚八曰郑九曰魏十曰韩十一曰晋十二曰燕皆一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右共八座五十四星外増六十五星〈按步天歌离珠五星今少一〉
虚宿
虚二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子宫 司命二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司禄二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子宫 司危二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司非二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子宫 哭二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子宫 泣二星増星二黄道在亥子宫赤道在亥宫 离瑜三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子宫天垒城十三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败臼四星
増星一黄道在子宫赤道在亥子宫
右共十座三十四星外増二十二星
危宿
危三星増星十一黄道在亥子宫赤道在子宫坟墓四星〈附危宿为一座〉増星四黄赤道俱在亥宫 葢屋二星黄赤道俱在子宫 虚梁四星黄赤道俱在亥宫 天钱五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子宫人四星増星四黄道在亥子宫赤道在子宫 杵三星増星二黄道在亥宫赤道在亥子宫 臼四星増星五黄道在亥宫赤道在亥子宫 车府七星増星十九黄道在戌亥宫赤道在亥子宫 造父五星増星五黄道在戌宫赤道在亥子宫 天钩九星増星十六黄道在酉戌宫赤道在亥子宫右共十座五十星外増七十星〈按步天歌天钱十星今少五人五星今少一〉
室宿
室二星増星七黄赤道俱在亥宫 离宫六星〈附室宿为一座〉増星八黄赤道俱在亥宫 螣蛇二十二星増星十四黄道在戌亥宫赤道在亥子宫 雷电六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亥宫 土公吏二星黄赤道俱在亥宫 垒壁阵十二星増星七黄赤道俱在亥子宫 羽林军四十五星黄赤道俱在亥子宫 天纲一星黄道在子宫赤道在亥宫 北落师门一星黄赤道俱在亥宫 𫓧钺三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亥宫 八魁六星黄道在亥宫赤道在戌亥宫
右共十座一百零六星外増四十六星〈按步天歌八魁九星今少三〉
壁宿
壁二星増星二十三黄道在戌宫赤道在戌亥宫天厩三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戌宫 土公二
星増星十一黄道在戌宫赤道在戌亥宫 霹𮦷五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亥宫 云雨四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亥宫 𫓧锧五星黄赤道俱在戌宫
右共六座二十一星外増五十二星〈按步天歌天厩十星今少七〉
奎宿
奎十六星増星二十二黄赤道俱在戌宫 王良五星増星五黄道在酉宫赤道在戌亥宫 策一星黄道在酉宫赤道在戌宫 附路一星黄道在酉宫赤道在戌宫 军南门一星黄道在酉宫赤道在戌宫 阁道六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酉戌宫 外屏七星増星十五黄赤道俱在戌宫 天溷四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戌宫 土司空一星黄道在亥宫赤道在戌宫
右共九座四十二星外増五十三星〈按步天歌天溷七星今少三〉
娄宿
娄三星増星十五黄道在酉戌宫赤道在酉宫天大将军十一星増星十六黄道在酉宫赤道在酉戌宫 右更五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戌宫左更五星増星七黄赤道俱在酉宫 天仓六星増星十八黄道在戌亥宫赤道在戌宫 天庾三星増星三黄道在戌宫赤道在酉戌宫
右共六座三十三星外増六十四星
胃宿
胃三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酉宫 大陵八星増星二十黄赤道俱在酉宫 积尸一星黄赤道俱在酉宫 天船九星増星九黄道在申酉宫赤道在酉宫 积水一星増星一黄道在申宫赤道在酉宫 天廪四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酉宫 天囷十三星増星二十黄赤道俱在酉戌宫
右共七座三十九星外増五十七星
昴宿
昴七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酉宫 天阿一星黄赤道俱在酉宫 月一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酉宫 卷舌六星増星六黄道在申酉宫赤道在酉宫 天谗一星黄赤道俱在酉宫 砺石四星黄道在申宫赤道在申酉宫 天阴五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酉宫 蒭藁六星増星五黄道在戌宫赤道在酉宫 天苑十六星増星十六黄道在酉戌宫赤道在酉宫
右共九座四十七星外増三十七星
毕宿
毕八星増星十三黄赤道俱在申酉宫 附耳一星〈附毕宿为一座〉増星一黄赤道俱在申宫 天街二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申宫 天髙四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申宫 诸王六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申宫 五车五星増星十八黄赤道俱在申宫柱九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咸池三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天潢五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申宫天闗一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申宫 天节八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九州殊口六星増星十黄赤道俱在申酉宫 参旗九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申宫 九斿九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申宫天园十三星増星六黄道在酉戌亥宫赤道在申酉戌宫
右共十四座八十九星外増八十四星〈按歩天歌九州殊口九星今少三〉
觜宿
觜三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司怪四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申宫 座旗九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未宫
右共三座十六星外増十七星
参宿
参七星増星三十七黄赤道俱在申宫 伐三星〈附参宿为一座〉増星二黄赤道俱在申宫 玉井四星増星二黄赤道俱在申宫 军井四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申宫 屏二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厕四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申宫 屎一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右共六座二十五星外増四十九星
井宿
井八星増星十七黄赤道俱在未宫 钺一星〈附井宿为一座〉増星一黄赤道俱在申宫 水府四星増星八黄赤道俱在未申宫 天樽三星増星九黄赤道俱在未宫 五诸侯五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未宫 北河三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未宫 积水一星黄赤道俱在未宫 积薪一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未宫 水位四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未宫 南河三星増星十黄赤道俱在未宫四渎四星増星六黄赤道俱在未宫 阙邱二星増星七黄赤道俱在未宫 军市六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未宫 野鸡一星黄赤道俱在未宫天狼一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未宫 丈人二星黄赤道俱在申宫 子二星増星一黄赤道俱在申宫 孙二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未申宫 老人一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未宫 弧矢九星増星二十四黄道在午未宫赤道在未宫
右共十九座六十三星外増一百二十四星〈按步天歌军市十三星今少七〉
鬼宿
鬼四星増星十八黄赤道俱在午宫 积尸气一星増星三黄赤道俱在午宫 爟四星増星十一黄赤道俱在未宫 外厨六星増星十七黄赤道俱在午宫 天记一星増星二黄道在巳宫赤道在午宫 天狗七星黄道在巳午宫赤道在午宫天社六星増星五黄道在辰巳午宫赤道在午
宫
右共六座二十九星外増五十七星
柳宿
柳八星増星十黄赤道俱在午宫 酒旗三星増星五黄赤道俱在午宫
右共二座十一星外増十五星
星宿
星七星増星十五黄赤道俱在午宫 天相三星増星十二黄道在巳宫赤道在巳午宫 轩辕十七星増星五十七黄赤道俱在巳午宫 内平四星増星十一黄道在午宫赤道在巳午宫
右共四座三十一星外増九十五星〈按歩天歌有天稷五星今无〉
张宿
张六星増星四黄赤道俱在巳午宫
右一座六星外増四星〈按歩天歌有天庙十四星今无〉
翼宿
翼二十二星増星七黄道在辰巳宫赤道在巳宫右一座二十二星外増七星〈按歩天歌有东瓯五星今无〉
轸宿
轸四星増星五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巳宫 右辖一星〈附轸宿为一座〉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巳宫 左辖一星〈附轸宿为一座〉黄赤道俱在辰宫 长沙一星〈附轸宿为一座〉黄赤道俱在辰宫 青邱七星増星三黄道在辰宫赤道在巳宫
右共二座十四星外増八星〈按歩天歌有军门二星土司空四星器府三十二星今俱无〉
近南极星
海山六星増星二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巳宫十字四星黄道在卯宫赤道在辰宫 马尾三星黄道在辰宫赤道在辰巳宫 马腹三星黄道在卯宫赤道在辰宫 蜜蜂四星黄道在卯宫赤道在辰宫 三角形三星増星四黄道在寅宫赤道在寅卯宫 异雀九星黄道在寅宫赤道在寅卯辰宫 孔雀十一星増星四黄道在丑寅宫赤道在子丑寅宫 波斯十一星黄赤道俱在子丑宫蛇尾四星黄道在丑宫赤道在戌亥子宫 蛇
腹四星黄道在亥子宫赤道在酉戌宫 蛇首二星黄道在亥宫赤道在酉戌宫 鸟啄七星増星一黄道在子宫赤道在戌亥宫 鹤十二星増星二黄道在子宫赤道在亥宫 火鸟十星増星一黄道在亥子宫赤道在戌亥宫 水委三星黄道在亥宫赤道在戌宫 附白二星黄道在子宫赤道在酉宫 夹白二星黄道在戌亥宫赤道在申酉宫 金鱼五星増星一黄道在寅酉戌宫赤道在未申宫 海石五星増星三黄道在辰巳宫赤道在午宫 飞鱼六星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午未宫 南船五星増星一黄道在卯辰宫赤道在巳午宫 小斗九星増星一黄道在寅卯宫赤道在辰巳午未宫
右共二十三座一百三十星外増二十星〈古无〉
〈臣〉等谨按徐文靖管城硕记载泰西测验可见可状之星凡四十八象在黄道中十二象与回回同曰白羊曰金牛曰双兄〈回回作阴阳〉曰巨蟹曰狮子曰烈女〈回回作双女〉曰天称曰天蝎曰人马曰磨蝎曰宝瓶曰双鱼〈即自戌至亥十二宫〉星三百四十六在黄道北二十一象曰小熊曰大熊曰龙曰皇帝曰守熊人曰北冕旒曰熊人曰琵琶曰雁鹅曰岳母曰大将军曰御车曰医生曰逐蛇曰毒蛇曰箭曰日鸟曰鱼将军曰驹曰飞马曰公主曰三角形星三百六十在黄道南十五象曰兽海曰猎戸曰天河曰天曰天犬曰小犬曰船曰小蛇曰酒瓶曰乌鸦曰半人牛星三百一十有六此葢西测之旧而非南怀仁所増五百九十七星也附录以备稽览
恒星东行
恒星行即古岁差也古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盖使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恒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毎岁不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不变今测恒星之黄道经度毎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于赤道经度则逐岁不同而纬度尤甚自星纪至鹑首六宫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在赤道北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自鹑首至星纪六宫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在赤道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皆可以过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过赤道北则恒星循黄道东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书载西人第谷以前恒星东行之数或云百岁而行一度或云七十馀年而行一度或云六十馀年而行一度随时修改与古累改岁差之意同迨第谷定恒星毎岁东行五十秒约七十年有馀而行一度元郭守敬所定亦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馀年验之于天虽无差忒但星行㣲渺必历多年其差乃见然则第谷所定之数亦未可泥为定准惟随时测验依天行以推其数可也
测恒星
恒星东行既依黄道则测定一年之黄道经纬度而逐年之黄道经纬度皆视此矣然欲测诸恒星必以一星作距而欲测黄道经纬度必以赤道经纬度为宗葢诸曜随天左旋惟赤极不动其经纬既与黄道相当又与地平相应时刻之早晩于是乎纪太阳之躔次于是乎辨非赤道则黄道无从而稽也其法测恒星之大者测其方中时刻及正午髙弧乃以本时太阳赤道经度与太阳距午正赤道经度相加即星之赤道经度又以正午髙弧与赤道髙度相减即星之赤道纬度既得赤道经纬度则用弧三角法推得黄道经纬度既得一星黄赤经纬度即以此一星作距或用黄道赤道诸仪测其相距之经纬或用地平象限诸仪测其偏度及髙度而诸星之黄赤经纬度皆可得矣要之测恒星之法先测一星为准而此星经度必取定于太阳倘于时刻差四分则于天行差一度故须参互考验方得宻合或用太阴及太白比测者然皆有视差不如用太阳之确准也
恒星出入地平
恒星随宗动天东出西入旋转有常因节气有冬夏昼夜有永短人居有南北故所见恒星出入地平之时刻因时各异随地不同也夫逐时皆有出入地平之恒星逐星皆有出入地平之时刻可以测候而得亦可以推步而知其法用本地北极髙度及本星赤道经纬度求得本星与赤道同出入地平之度乃与本时太阳赤道经度相减即得本星出入地平之时刻也
恒星黄赤经纬度
恒星布列周天古有去极入宿度数入宿即经度也去极即纬度也然黄道度与赤道度不同岁差亦异盖黄道以黄极为枢赤道以赤极为枢两道两极各相距二十三度半故星在两极之间者黄道属未宫赤道则属丑宫星在两道之间者黄道属纬南赤道则属纬北此黄赤道不同之极致也恒星循黄道东行毎年五十一秒纬度终古不改而经度之差有常赤道与黄道斜交分至前后南北逺近其差不等两极之间在黄道为差而东在赤道为差而西两交之际黄道南者差而入赤道北黄道北者差而出赤道南此岁差不同之极致也今以乾隆九年甲子恒星黄赤经纬度依黄道次序列恒星黄道经纬度表而以赤道经纬附之依赤道次序列恒星赤道经纬度表而以黄道经纬附之各将赤道岁差列于其下黄道以便推算赤道以便测量观象之用于斯备矣
乾隆九年甲子测二十八宿宫度
角宿辰宫二十度一十六分
亢宿卯宫初度五十六分
氐宿卯宫十一度三十二分
房宿卯宫二十九度二十二分
心宿寅宫四度十四分
尾宿寅宫十度二十九分
箕宿寅宫二十七度四十一分
斗宿丑宫六度三十六分
牛宿子宫初度二十九分
女宿子宫八度九分
虚宿子宫十九度四十九分
危宿子宫二十九度四十七分
室宿亥宫十九度五十四分
壁宿戌宫五度三十五分
奎宿戌宫十八度五十一分
娄宿酉宫初度二十三分
胃宿酉宫十三度二十一分
昴宿酉宫二十五度五十分
毕宿申宫四度五十三分
觜宿申宫二十度七分
参宿申宫二十一度七分
井宿未宫一度四十三分
鬼宿午宫二度十分
柳宿午宫六度四十四分
星宿午宫二十三度四十三分
张宿巳宫二度九分
翼宿巳宫二十度二十一分
轸宿辰宫七度十一分
増附各曜小星黄赤经纬度
仰观普天之星象所不能图不能测者限于目力而不能别识其繁多也往昔尝法制广大之窥筒内安玻璃镜而两目并用窥天则一目而用双玻璃逺镜所视极其分明故以之观列宿天之众星较平时不啻多数十倍而且界限甚明即如昴宿传云七星而实则三十六星鬼宿中积尸气相传为白气如云用镜窥之则又三十五星历历可数他如牛宿中南星尾宿东鱼星𫝊说星觜宿南星皆在六等之外所称㣲茫难见者用镜窥之则众星列次之逺皆一一见焉若天汉相传为白气其实皆无数之小星从古天文家大都以可见可测之星求其形似连合而为象因象而命之名以为识别然名星之左右上下虽有可见之小星而其象㣲光不甚显难以准测其度分次第惟以相近名星之比例可推而定焉今照法另列黄赤二道经纬表而属之以相近之星座又以其次第别之亦可以备夫浑仪之作法而众星之全象具昭于斯安有不快足乎窥天者之心目哉
天汉
〈臣〉等谨按李光地云二十八宿分四方者以云汉之升降定之云汉阴气也列宿天中也云汉之气与列宿始交于申势极于亥降交于寅沉化于巳潜明于午阴气循环于是为著故四维之限因以定焉阴气之升为西为北阴气之降为东为南天之道也其说与天汉在第八重列宿之天相发明
天汉在第八重列宿之天而其运动则正第八重之运动焉以广面为界旁过二极斜络于天体犹之黄赤等大圏平分之为二若论其体乃天体内无数之㣲星耳星因㣲小其光不能映射人目如诸大星又因其稠宻故觉所见之㣲光或成白道或如白河之象云尔
天汉黄道经纬度
晋书天文志云天汉起东方经箕尾之间谓之汉津乃分为二道其南经傅说鱼天龠天弁河鼓其北经龟贯箕下次络南斗魁左旗至天津下而合南道乃西南行又分夹瓠瓜络人星杵造父螣蛇王良附路阁道北端大陵天船卷舌而南行络五车经北河之南入东井水位而东南行络南河阙邱天狗天记天稷至七星南而没明史天文志云近年浮海之人至赤道以南见云汉过天狗之墟抵天社海石之南逾南船带海山贯十字架蜜蜂傍马腹经南门络三角龟杵而属于尾宿是为带天一周灵台仪象志天汉经纬度分列黄道南北赤道南北四表与明史合但不按宫次或分二界或分三界或分四界逐度列表其分合曲折之处尚有未详今亦分黄赤南北四表而各按宫次分南界北界南之北界北之南界各列四层其分合既为明晰至其曲折之处经纬或有不同又于毎度之间细分列表按数图之庶合悬象云
〈臣〉等谨按天社海石等星即所谓近南极者也为中国之所不见自西人浮海测之始知仍属尾宿而为带天一周唐一行创两戒山河之说以云汉经天而为分野区域失之凿矣
皇朝通志卷十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巻二十
天文略〈三〉
日月
七政宿度
日月五星皆有宿度古以十二宫定于二十八宿故宿度逐岁不同者经度亦因而不同今以二十八宿历于十二宫故宿度逐岁有差而经度终古不变其法以岁差五十一杪按岁积之与各宿第一星黄道经度相加为本年黄道宿钤而于七政黄道经度内减去相当黄道宿度馀即七政黄道宿度盖七政恒星皆宗黄道故宿度亦以黄道推也至于日月交食则并用赤道宿因其闗于天行最著故于推算独详然各宿赤道经纬度逐岁不同须用推恒星赤道经度法求得本年各宿第一星赤道经度为本年赤道宿钤乃于太阳太阴赤道经纬内减去相当赤道宿度馀即太阳太阴赤道宿度
太阳行度
太阳行天每岁一周万古不忒宜其每日平行而无有盈缩乃徴之实测则春分至秋分行天半周而历日多秋分至春分行天半周而历日少其在半天所行之度原均而人居地上所见时日不同今即其不平行之数求其所以然之故则惟有本天髙卑之说能尽之本天髙卑之法有二一为不同心天盖天包地外以地为心太阳本天亦包乎地外而不以地为心因其有两心之差而髙卑判焉自春分历夏至以至秋分太阳行本天之大半周故历日多而自地心立算止行黄道之半周故为行缩自秋分历冬至以至春分太阳行本天之小半周故历日少而自地心立算亦行黄道之半周故为行盈夫日在本天原自平行因自地心立算而不以太阳本天心立算遂有髙卑盈缩之异故髙卑为盈缩之原而两心之差又髙卑之所由生也一为本轮盖本天与地同心而本天之周又有一本轮本轮心循本天周向东而行日在本轮之周向西而行两行之度相等太阳在本轮之下半周去地近为卑则顺轮心行故见其速于平行在本轮之上半周去地逺为髙则背轮心行故见其迟于平行在本轮之左右去地不逺不近为髙卑中故名中距其行与平行等本轮循本天东行为平行度太阳循本轮西行由下而左而上而右而复于下为自行度如太阳在本轮之下去地心最近是为最卑太阳在本轮之上去地心最逺是为最髙最髙最卑之皆对本轮心与地心成一直线其平行实行同度故为盈缩起算之端如太阳由本轮下向左顺轮心行能益东行之度故较平行度为盈至半象限后所益渐少迨轮心行一象限太阳亦行轮周一象限即无所益而复于平行是为中距然而积盈之多正在中距盖从地心立算为盈差之极大也从中距而后太阳行本轮之上半周背轮心行故实行渐缩然因有积盈之度方以次渐消其实行仍在平行前迨行满一象限至最髙为极缩而积盈之度始消尽无馀其实行与平行乃合为一线故自最卑至最髙半周俱为盈也如太阳由本轮上向右背轮心行能损东行之度故较平行度为缩至半象限后所损渐少迨轮心行一象限太阳亦行轮周一象限即无所损而复于平行是为中距然而积缩之多亦在中距盖从地心立算为缩差之极大也从中距而后太阳行本轮之下半周顺轮心行故实行渐盈然因有积缩之度方以次相补其实行仍在平行后迨行满一象限至最卑为极盈而积缩之度始补足无缺其实行与平行乃合为一线故自最髙至最卑半周俱为缩也求得两心之差而本轮之径自见明于本轮之故而盈缩之理益彰其理相近其用相辅可以参稽而互证也
〈臣〉等谨按第谷立为本天髙卑本轮均轮诸说用三角形推算乾隆初西人刻白尔噶西尼等更相推考又以本天为撱圆均分其面积为平行度与旧法迥殊然法虽巧合而其理则犹是本天髙卑之说详见考成后编
太阴行度
太阴行度有九而随天西转之行不与焉一曰平行盖太阴之本天带一本轮本轮心循本天自西而东每日平行一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馀而行天一周即白道经度也二曰自行盖本轮心循白道行自西而东〈即平行经度〉太阴复依本轮周行自东而西每日亦行一十三度有奇微不及本轮心行而与本轮心之行顺逆参错人目视之遂生迟疾故名自行以别之授时历名为转周满一周为转终其所生之迟疾差名为初均数也三曰均轮行西人第谷言用一本轮以齐太阴之行往往与实测未合因将本轮半径三分之存其二分为本轮半径用其一分为均轮半径均轮循本轮周行自东而西〈即自行转周度〉太阴复依均轮周行自西而东每日行二十六度有奇为轮心行之倍度〈均轮心行一度月行均轮周二度也〉其所生之迟疾差即今所用之初均数也四曰次轮行盖用本轮均轮推得迟疾之最大差为四度有奇于朔望时测之其数恰合而于上下时测之则不合其大差至七度有奇故又于均轮之周复设一轮循均轮周行命为次轮次轮心自西而东太阴复依次轮周亦自西而东每日行二十四度有奇为本轮心距太阳行之倍度〈本轮心距太阳行一度月行次轮周二度〉名为倍离倍离所生之迟疾差名为次均数也五曰次均轮行盖有初均次均以步朔望以定两则既合矣而于两前后测之又多不合爰思次轮之上必更有一轮以消息乎次均之数今命之曰次轮均其心循次轮周自西而东行倍离之度而太阴则循此轮之周自西而东亦行倍离之度用其所生之差以加减次均数即与太阴两前后所行恰合也六曰交行盖太阴行白道出入于黄道之内大距五度有奇其自黄道南过黄道北之名曰正交〈即如春分自赤道南过赤道北〉自黄道北过黄道南之名曰中交〈即如秋分自赤道北过赤道南〉每交之终不能复依原次而不及一度有馀逐日计之退行三分有馀命为两交左旋之度〈自东而西也〉亦名罗计行度也〈正交曰罗㬋中交曰计都〉七曰最髙行最髙者本轮之上半最逺地心之处而最髙行者平行与自行相较之分也均轮心从最髙左旋微不及于平行每日六分有奇即命为最髙左旋之度亦名月孛行度也八曰距日行于每日平行度内减去太阳之行为每日太阴距太阳行二十九日有奇而复与日㑹是为朔䇿九曰距交行以每日平行度与每日交行相加得每日太阴距交度二十七日有奇而行交一周名为交周也
太阴行度用四轮推之而四轮之法皆系实测而得非意设也西人第谷以前步月离惟用本轮次轮盖因朔望之行有迟疾故知其有本轮而两之行不同于朔望故知其有次轮其法次轮与本轮两周相切之故云朔望时太阴循本轮周行而两时太阴则从两周相切之行次轮半周距本轮心最逺故次轮全径为两时大于朔望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第谷遵其法用之因不能宻合太阴之行故于本轮上复加一均轮且因两前后之行又不同于两故又加一次均轮盖用本轮推朔望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为本轮半径得四度五十八分有馀而徴之实测惟自行三宫九宫初度之一为合在最髙前后两象限则失之小最卑前后两象限则失之大故第谷将本轮半径三分之存其二分为本轮半径取其一分为均轮半径用求平行实行之差为初均数乃宻合于天至于两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七度二十五分有馀虽为新本轮半径并均轮半径仍加次轮全径之数然即旧本轮半径与次轮全径相并之数也其次均轮行于次轮即如初均轮之行于本轮但所行之度不同耳〈初均轮行为引数之度次均轮行为倍离之度〉要之本轮者推本天之髙卑均轮者所以消息本轮之行度次轮者定朔望两之逺近次均轮者又所以分别朔望两前后之加减故本轮行度合初均轮之倍引而生均数分髙卑左右而为朔望之加减差也次轮行度合次均轮之倍离而生二三均数分逺近上下而为两前后之加减差也是故非验实测无以知四轮之妙而明于四轮之用则于太阴迟疾之故思过半矣
〈臣〉等谨按刻白尔创为撱圆之法专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之两心差及太阴诸行又皆以日行与日天消息自一平均以迄交角皆实测之数而要不离乎第谷用本天髙卑中距四限与朔望两前后参互比较之法说详考成后编
日躔用数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为数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万分
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
纪法六十
宿法二十八
太阳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馀三三○五一六九
最卑每岁平行六十一秒小馀一六六六六最卑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六七四六九太阳本天半径一千万
太阳本轮半径二十六万八千八百一十二太阳均轮半径八万九千六百零四
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宿应五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最卑应七度一十分一十秒一十微
日躔星纪宫初度冬至日出辰初一刻十分日入申正二刻五分昼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日躔星纪宫十五度小寒日出辰初一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八分昼三十七刻一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
日躔元枵宫初度大寒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昼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日躔元枵宫十五度立春日出卯正三刻十二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昼四十刻六分夜五十五刻九分
日躔娵訾宫初度雨水日出卯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昼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日躔娵訾宫十五度惊蛰日出卯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昼四十五刻五分夜五十刻十分
日躔降娄宫初度春分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昼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日躔降娄宫十五度清明日出卯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昼五十刻十分夜四十五刻五分
日躔大梁宫初度谷雨日出卯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昼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日躔大梁宫十五度立夏日出卯初初刻三分日入酉正三刻十二分昼五十五刻九分夜四十刻六分
日躔实沈宫初度小满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昼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日躔实沈宫十五度芒种日出寅正二刻八分日入戌初一刻七分昼五十八刻十四分夜三十七刻一分
日躔鹑首宫初度夏至日出寅正二刻五分日入戌初一刻十分昼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
日躔鹑首宫十五度小暑日出寅正二刻八分日入戌初一刻七分昼五十八刻十四分夜三十七刻一分
日躔鹑火宫初度大暑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昼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日躔鹑火宫十五度立秋日出卯初初刻三分日入酉正三刻十二分昼五十五刻九分夜四十刻六分
日躔鹑尾宫初度处暑日出卯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昼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日躔鹑尾宫十五度白露日出卯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昼五十刻十分夜四十五刻五分
日躔寿星宫初度秋分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昼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日躔寿星宫十五度寒露日出卯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昼四十五刻五分夜五十刻十分
日躔大火宫初度霜降日出卯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昼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日躔大火宫十五度立冬日出卯正三刻十二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昼四十刻六分夜五十五刻九分
日躔析木宫初度小雪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昼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日躔析木宫十五度大雪日出辰初一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八分昼三十七刻一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
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为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万分
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
纪法六十
宿法二十八
太阳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馀三二九零八九七
最卑毎岁平行六十二秒小馀九九七五
最卑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七二四八
太阳本天大半径一千万小半径九百九十九万八千五百七十一小馀八五
两心差十六万九千
气应三十二日一二二五四
宿应二十七日一二二五四
最卑应八度七分三十二秒二十二㣲
〈臣〉等谨按考成下编载日躔及五星用数皆康熙甲子所推后编又载雍正元年癸卯所推用数但有日月而无五星今并录于此
月离用数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为数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万分
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
纪法六十
宿法二十八
太阴毎日平行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五秒小馀○二一一七七
太阴一小时平行一千九百七十六秒小馀四五九二一五七
月孛毎日平行四百零一秒小馀○七七四七七正交毎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小馀六四
太阴本天半径一千万
太阴本轮半径五十八万
太阴均轮半径二十九万
太阴负圏半径七十九万七千
次轮半径二十一万七千
次均轮半径一十一万七千五百
朔望黄白大距四度五十八分三十秒
两黄白大距五度一十七分三十秒
黄白大距中数五度零八分
黄白大距半较九分三十秒
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平行应一宫零八度四十五分五十七秒一十六微
月孛应三宫零四度四十九分五十四秒零九微正交应六宫二十七度一十三分三十七秒四十八微
月离元枵宫十五度至大梁宫十五度为正升月离大梁宫十五度至鹑首宫初度为斜升月离鹑首宫初度至析木宫十五度为横升月离析木宫十五度至星纪宫初度为斜升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为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
周日一万分
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
纪法六十
太阴每日平行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五秒小馀○二三四○八六
最髙每日平行四百零一秒小馀○七○二二六正交每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小馀六三八六三太阳最大均数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三秒
太阴最大平均一十一分五十秒
最髙最大平均一十九分五十六秒
正髙最大平均九分三十秒
太阳最髙立方积一○五一五六二
太阳髙卑立方较一○一四一○
太阳在最髙太阴最大二平均三分三十四秒太阳在最卑太阴最大二平均三分五十六秒太阴最大三平均四十七秒
太阴本天撱圆大半径一千万
最大两心差六六七八二○
最小两心差四三三一九○
最髙本轮半径五五○五○五
最髙均轮半径一一七三一五
太阳在最髙太阴最大二均三十三分一十四秒太阳在最卑太阴最大二均三十七分一十一秒太阴最大三均二分二十五秒
两最髙相距一十度两最大末均六十一秒〈以下从省文祗书相距末均四字〉相距二十度末均六十七秒相距三十度末均七十六秒相距四十度末均八十八秒相距五十度末均一百零三秒相距六十度末均一百二十秒相距七十度末均一百三十九秒相距八十度末均一百五十九秒相距九十度末均一百八十秒正交本轮半径五十七分半
正交均轮半径一分半
最大黄白大距五度一十七分二十秒
最小黄白大距四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
黄白大距中数五度八分二十七秒三十微黄白大距半较八分五十二秒三十微
最大交角加分一十七分四十五秒
最大距日加分二分四十三秒
气应三十二日一二二五四
太阴平行应五宫二十六度二十七分四十八秒五十三微
最髙应八宫一度十五分四十五秒三十八微正交应五宫二十二度五十七分三十七秒三十三微
〈臣〉等谨按雍正元年日月用数较康熙时周详加倍盖至是而推步益宻虽不载及五星而其法可以概见也
朔望平实
日月相㑹为朔相对为望朔望又有平实之殊平朔望者日月之平行度相㑹相对也实朔望者日月之实行度相㑹相对也故平朔望与实朔望相距之时刻以两实行相距之度为准盖两实行相距之度以两均数相加减而得而两朔望相距之时刻则以两实行相距之度变为时刻以加减平朔望而得实朔望故两实行相距无定数则两朔望相距亦无定时也
晦朔望
太阴之晦朔望虽无闗乎自行之迟疾而自行之迟疾实由于朔望两而得知其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者太阴之自行也其二十九日半强而与太阳相㑹者朔䇿也其间犹有望与上下两之分焉盖太阴之体赖太阳而生光其向太阳之面恒明背太阳之面恒晦而其行则甚速于太阳当其与太阳相㑹之时人在地上正见其背故谓之朔后渐逺太阳人可渐见其面其光渐长至距朔七日有奇其距太阳九十度人可见其半面太阳在后太阴在前其光向西其魄向东故名上上以后距太阳愈逺其光渐满至一百八十度正与太阳相望人居其间正见其面故谓之望自望之后又渐近太阳人不能正见其面其光渐亏其魄渐生至距望七日有奇其距太阳亦距九十度则又止见其半面太阳在前太阴在后其光向东其魄向西故名下下以后距太阳愈近其光渐消至复与太阳相㑹其光全晦复为朔矣
太阴隠见迟疾
合朔之后恒以三日月见于西方故尚书注月之三日为哉生明然有朔后二日即见者更有晦日之晨月见东方朔日之夕月见西方者唐历家遂为进朔之法致日食乃在晦宗元史已辨其非而未明其故盖月之隠见迟疾固有一定之理可按数而推殆因乎天行由于地度毋庸转移迁就也至于汉魏历家未明盈缩迟疾之差以平朔著历故有晦而月见东方朔而月见西方者此则推步之疏不可以隠见迟疾论也隠见之迟疾一因黄赤道之升降有斜正也盖春分前后各三宫〈由星纪至实沈六宫〉黄道斜升而正降月离此六宫则朔后疾见秋分前后各三宫〈由鹑首至析木六宫〉黄道正升而斜降月离此六宫则朔后迟见如日躔降娄初度月离降娄一十五度为正降日入时月在地平上髙一十四度馀即可见盖入地迟而见早也日躔寿星初度月离寿星一十五度为斜降日入时月在地平上髙六度馀即不可见盖入地疾而见迟也若晦前月离正升六宫则隠迟斜升六宫则隠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距黄纬有南北也盖月距黄道北则朔后见早距黄道南则朔后见迟如日躔降娄初度月离降娄一十五度而月距黄道北则月距地平之度多入地迟而见早月距黄道南则月距地平之度少入地疾而见迟也若晦前距黄道北则隠迟距黄道南则隠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自行度有迟疾也盖月自行迟则朔后见迟晦前隠迟自行疾则朔后见早晦前隠早也夫月离正降宫度距日一十五度即可见以每日平行一十二度有奇计之则朔后一日有馀即见生明于西是故合朔如在甲日亥子之间月离正升宫度距黄道北而又行迟则甲日太阳未出亦见东方月离正降宫度距黄道北而又行疾则乙日太阳已入亦见西方矣
地半径差
凡求七曜出地之髙度必用测量乃测量所得之数往往不合盖推步所得者七曜距地心之髙度而测量所得者七曜距地面之髙度也距地心之髙度为真髙距地面之髙度为视髙人在地面不在地心故视髙必小于真髙以有地半径之差也〈或有大于真髙者则清𫎇气所为也〉盖七曜恒星虽皆丽于天而其髙下又各不等惟恒星天为最髙其距地最逺地半径甚微故有视髙真髙之差若夫七曜诸天则皆有地半径差
噶西尼等谓日天半径甚逺无地半径差而测量所系只在秒微又有𫎇气杂乎其内最为难定因思日月星之在天惟恒星无地半径差若以日与恒星相较可得其准而日星不能两见是测日不如测五星也土木二星在日上去地尤逺地半径差愈微金水二星虽有时在日下而其行绕日逼近日光均为难测惟火绕日而亦绕地能与太阳冲故夜半时火星正当子午线于南北两处测之同与一恒星相较其距恒星若相等则是无地半径差若相距不等即为有地半径差其不等之数即两处半径差之较且火星冲太阳时其距地较太阳为近则太阳地半径差必更小如火星地半径差也噶西尼用此法推得火星在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为二十五秒比例得太阳在中距时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为一十秒验之交食果为吻合近日西法并宗其说
地影半径
太阳照地而生地影太阴遇影而生薄蚀凡食分之浅深食时之久暂皆视地影半径之大小其所系固非轻也但地影半径之大小随时变易其故有二一縁太阳距地有逺近距地逺者影巨而长距地近者影细而短此由太阳而变易者也一縁地影为尖圆体近地粗而逺地细太阴行最卑距地近则过影之粗处其径大行最髙距地逺则过影之细处其径小此由太阴而变易也
旧说谓太阳有光分能侵地影使小今说谓地周有䝉气能障地影使大此亦极不同之致然最大影半径旧为四十六分四十八秒今为四十六分五十一秒相差不过三秒最小影半径旧为四十二分三十八秒今为三十分二十八秒相差四分有馀葢地影之大小固由于太阳距地之逺近及太阴距地之髙卑而太阴所闗为尤重最卑太阴距地今昔相差不过百分地半径之九十五最髙太阴距地则相差至百分地半径之五百六十一夫月之距地既因两心差而不同则月径与影径遂亦因之而各异要皆据一时之所测设法推步以求合而非为臆说也
日月实径与地径
日最大地次之月最小新法历书载日径为地径之五倍有馀月径为地径之百分之二十七强今依其法用日月髙卑两限各数推之所得实径之数日径为地径之五倍又百分之七月径为地径之百分之二十七弱皆与旧数大制相符足徴其说之有据而非诬也〈臣〉等谨按西法以日实径为地径之五倍有馀近西人用逺镜仪测日实径为地径之九十六倍馀月实径为地径百分之二十七零是月实径与旧大致相符而日实径差至十九倍说详考成后编物理小识云影瘦光肥斯言得之矣
清䝉气差
清𫎇气差从古未闻明万历间西人第谷始发之其言曰清䝉气者地中游气时时上腾其质轻微不能隔碍人目却能映小为大升卑为髙故日月在地平上比于中天则大星座在地平上比于中天则广此映小为大也定望时地在日月之间人在地面无两见之理而恒得两见或日未西没而已见月食于东日已东出而尚见月食于西此升卑为髙也又曰清䝉之气有厚薄有髙下气盛则厚而髙气㣲则薄而下而升象之髙下亦因之而殊其所以有厚薄有髙下者地势殊也若海或江湖水汽多则清𫎇气必厚且髙也故欲定七政之纬宜先定本地之清䝉差第谷言其国北极出地五十五度有奇测得地平上最大之差三十四分自地平以上其差渐少至四十五度其差五秒更髙则无差此即新法历书所用之表也近日西人又言于北极出地四十八度之地测得太阳髙四十五度时䝉气差尚有一分馀自地平至天顶皆有𫎇气差即此观之益见䝉气差之随地不同而第谷为不妄矣
第谷所定地平䝉气差噶西尼谓𫎇气绕乎地球之周日月星照乎䝉气之外人在地面为䝉气所映必能视之使髙而日月星之光线入乎𫎇气之中必反折之使下故光线与视线在䝉气之内则合而为一䝉气之外则岐而为二此二线所交之角即为𫎇气差角第谷已悟其理然犹未有算法今反复精求视线与光线所岐虽有不同而相合则有定处自地心过所合处作线抵圜周则此线即为䝉气之割线视线与割线成一角光线与割线亦成一角二角相减即得䝉气差角爰在北极出地髙四十四度处屡加精测得地平最大差为三十二分二十九秒𫎇气之厚为地半径千万分之六千零九十五视线角与光线角正之比例常如一千万与一千万零二千八百四十一用是以推逐度之𫎇气差至八十九度尚有一秒验诸实测较第谷为宻近日西法并宗之
曚影刻分
曚影者古所谓晨昏分也太阳未出之光已入之后距地平一十八度皆有光故以一十八度为曚影限然北极出地有髙下太阳距赤道有南北故曚影刻分随时随地不同其随时不同者二分之刻分少二至之刻分多随地不同者愈北则刻分愈多愈南则刻分愈少也若夫北极出地五十度则夏至之夜半犹有光愈髙则渐不夜矣南至赤道下则二分之刻分极少而二至之刻分相等赤道以南反是
交食总论
日月相㑹为朔相对为望朔而同度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望而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月为之食〈朔望日月皆东西同度而南北不皆同道同道则食〉顾推步之法月食犹易而日食最难以月在日下人在地面随时随处所见常不同也自大衍以至授时其法寖备我朝用西法推验尤精考成上编言之详矣近日西人噶西尼等益复精求立为新表其理不越乎昔人之范围而其用意细宻又有出于昔人所未及者如求实朔实望用前后二时日月实行为比例昔人用平朔平望实距弧者未之及也日月两心相距最近为食甚两周初切为初亏初离为复圆皆用两径斜距为比例昔之用月距日实行者未之及也日食周图算月之视行不与白道平行带食日在地平视差即圆之半径月之视距即见食之浅深昔之言视差者亦未之及也虽其数所差无多而其法实属可取其他或因屡测而小有变更或因屡算而益求简捷则又考验之常规而推步所当从也
〈臣〉等谨按天文推步向分二门而七政之在天成象与恒星不同舍推步则象无可纪今备列宿度至交食凡十三条撮其大纲言理而不及数挈观象之端绪亦测验之要凡也若夫交食推求例繁数宻具有成书兹不嫌于简略云
皇朝通志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一
天文略〈四〉
五星
五星伏见留退迟疾顺逆
〈臣〉等谨案五星之伏见留退迟疾顺逆莫明晰于晋志而元史术益加详惟繁简踈宻或有不同我
朝用西法推步凡颁来岁之朔经纬躔度预载全书验无差忒兹据乾隆九年以后七政时宪约举其纲领云
五星近太阳则伏逺大阳则见星体大黄道正升正降纬度在北则速见迟伏星体小黄道斜升斜降纬度在南则迟见速伏
五星之体金星最大木水二星次之土星又次之火星最小星体大则太阳在地平下之度少即可见星体小则太阳在地平下之度多方可见土星当地平太阳在地平下十一度可见木星水星当地平太阳在地平下十度可见火星当地平太阳在地平下十一度三十分可见金星当地平太阳在地平下五度可见
五星行上弧顺轮心行自西而东为顺为疾行下弧逆轮心行自东而西为退为逆
五星距地有逺近次轮有大小上弧之度多于下弧其多少又各不同土木二星轮小而距地逺上下弧不甚悬殊土星上弧一百九十二度有馀下弧一百六十七度有馀木星上弧二百度有馀下弧一百五十九度有馀火金水三星轮大而距地近上弧之度愈多下弧之度愈少火星上弧二百八九十度下弧七八十度金星上弧二百七十度下弧九十度水星上弧二百二十二度下弧一百三十八度
五星与太阳同度太阳在星与地之间星为太阳所掩伏而不见是为合伏土木火三星能距太阳半周地在星与太阳之间星与太阳正相对照如月之望是为冲金水二星常绕太阳行不能相距半周星在太阳与地之间于次轮下半退行正当太阳之下如月之朔是为退伏土木火三星合伏后渐逺太阳则晨见顺行先疾后迟迟极而留为留退初退行先迟后疾距太阳一百八十度为退冲旋夕见退行先疾后迟迟极而留为留顺初顺行先迟后疾渐近合伏则夕不见金水二星合伏后渐逺太阳则夕见顺行先疾后迟迟极而留为留退初退行先迟后疾渐近太阳则夕不见复与太阳同度为合退伏渐逺太阳则晨见退行先疾后迟迟极而留为留顺初顺行先迟后疾渐近合伏则不见
土星合伏后约逾二十五日移三度馀晨见东方顺行约逾一百日移七度馀为留退初退行约逾六十日移四度馀为退冲次日夕见约逾七十日移四度馀为留顺初顺行约逾一百日移九度馀夕不见约逾十五日移二度馀复为合伏
木星合伏后约逾十五日移四度馀晨见东方顺行约逾一百十日移十七度馀为留退初退行约逾五十五日移五度馀为退冲次日夕见约逾六十日移五度馀为留顺初顺行约逾一百十日移十五度馀夕不见约逾十五日移四度馀复为合伏
火星合伏后约逾三十七日移二十馀度晨见东方顺行约逾二百七十日移一百四十馀度为留退初退行约逾二十五日移五度馀为退冲次日夕见约逾三十日移六度馀为留顺初顺行约逾三百三十日移二百八十馀度夕不见约逾四十七日移三十馀度复为合伏
金星合伏后约逾二十五日移三十馀度夕见西方顺行约逾二百四十日移七度馀夕不见次日移一度为合退伏又次日移一度晨见东方约逾二十日移七度馀为留顺初顺行约逾二百二十日移二百六十馀度晨不见约逾二十日移二十八度馀复为合伏
水星合伏后约逾十二日移二十馀度夕见西方顺行约逾二十八日移二十馀度为留退初退行约逾二日移一度夕不见约逾四日移三度馀为合退伏约逾六日移四度馀晨见东方约逾七日移二度馀为留顺初顺行约逾二十日移二十馀度晨不见约逾十五日移二十馀度复为合伏〈臣〉等谨案物理小识云西国近以望逺镜测太白则有时晦有时光满有时为上下计太白附日而行逺时仅得象限之半与月异理因悟时在日上故光满而体微时在日下则晦在旁故为上下也辰星体小去日更近难见其晦明而其运行不异太白度亦与之同理或问荧惑岁填去日逺近曰荧惑在岁填内在日外盖为其行黄道速于二星迟于日也木星在火外以其行黄道速于土迟于火填星在木外其行黄道最迟也恒星无视差七政皆有视差且以此断以上语简而理明录之以备稽览
五星用数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为数元
周天三百六十度〈入算化作一百二十九万六千秒〉
周日一万分
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
纪法六十〈以上五节五星所同后不重录〉
土星毎日平行一百二十秒小馀六○二二五五一土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一九五八○三土星正交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一四六七二八
土星本天半径一千万
土星本轮半径八十六万五千五百八十七土星均轮半径二十九万六千四百一十三土星次轮半径一百零四万二千六百
土星本道与黄道交角二度三十一分
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土星平行应七宫二十三度一十九分四十四秒五十五微
土星最高应十一宫二十八度二十六分零六秒零五微
土星正交应六宫二十一度二十分五十七秒二十四微
木星毎日平行二百九十九秒小馀二八五二九六八木星最高毎平行十八秒之一又五八四三三木星正交毎日平行百分秒之三又七二三五五七木星本天半径一千万
木星本轮半径七十万五千三百二十
木星均轮半径二十四万七千九百八十
木星次轮半径一百九十二万九千四百八十木星本道与黄道交角一度一十九分四十秒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木星平行应八宫零九度一十三分一十三秒一十一微
木星最高应九宫零九度五十一分五十九秒二十七微
木星正交应六宫零七度二十一分四十九秒三十五微
火星毎日平行一千八百八十六秒小馀六七○○三五八
火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八三四三九九
火星正交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四四九七二三
火星本天半径一千万
火星本轮半径一百四十八万四千
火星均轮半径三十七万一千
火星最小次轮半径六百三十万二千七百五十本天高卑大差二十五万八千五百
太阳高卑大差二十三万五千
火星本道与黄道交角一度五十分
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火星平行应二宫一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二秒一十五微
火星最高应八宫初度三十三分一十一秒五十四微
火星正交应四宫一十七度五十一分五十四秒零七微
金星毎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馀三三○五一六九〈与太阳平行同〉
金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二七一○五九
金星伏见毎日平行二千二百一十九秒小馀四三一一八八六
金星本天半径一千万
金星本轮半径二十三万一千九百六十二金星均轮半径八万八千八百五十二
金星次轮半径七百二十二万四千八百五十金星次轮面与黄道交角三度二十九分
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金星平行应二十分一十九秒一十八微〈与数元甲子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太阳平行度同〉
金星最高应六宫零一度三十三分三十一秒零四微
金星伏见应初宫一十八度三十八分一十三秒零六微
水星毎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馀三三○五一六九〈与太阳平行同〉
水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八八一一九三水星伏见毎日平行一万一千一百八十四秒小馀一一六五二四八
水星本天半径一千万
水星本轮半径五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三水星均轮半径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水星次轮半径三百八十五万
水星次轮心在大距与黄道交角五度四十分水星次轮心在正交当黄道北交角五度零五分一十秒其与大距交角较三十四分五十秒水星次轮心在中交当黄道北交角六度一十六分五十秒其与大距交角较三十六分五十秒水星次轮心在正交当黄道南交角六度三十一分零二秒其与大距交角较五十一分零二秒水星次轮心在中交当黄道南交角四度五十五分三十二秒其与大距交角较四十四分二十八秒
气应七日六五六三七四九二六
水星平行应二十分一十九秒一十八微〈与数元甲子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太阳平行度同〉
水星最高应十一宫零三度零三分五十四秒五十四微
水星伏见应十宫零一度一十三分一十一秒一十七微
月五星凌犯
〈臣〉等谨案月五星凌犯亦犹日月薄蚀自有常度可推历来史传多著占应甚无取焉西法于月星相距之度分为之预算皆由行度迟速经纬逺近得之则谈天家无庸侈为罕见异闻矣兹备列月五星恒星之常度于左
太阴与五星恒星相距十七分以内曰凌十八分以外曰犯两纬同度曰掩
以本日太阴经度在星前次日太阴经度在星后为入限纬度在北为上在南为下如同在黄道北逺者为在上近者为在下同在黄道南近者为在上逺者为在下太阴在上者以三度为距限太阴在下者以一度为距限
五星自相距及与恒星相距三分以内曰凌四分以外曰犯两纬同度曰掩
以本日此星经度在彼星前次日此星经度在彼星后为入限纬度无论在上在下皆以一度为距限五星自相距以行速者为凌犯之星行迟者为受凌犯之星如迟速相同而一顺一逆则以顺行者为凌犯之星逆行者为受凌犯之星
太阴与五星皆循黄道右旋皆得相距
太阴行黄道南北不过六度填星行黄道南北不过三度岁星行黄道南北不过二度荧惑行黄道南北不过五度太白行黄道南北不过十度辰星行黄道南北不过四度故太阴毎凌犯五星五星毎自相凌犯
恒星在黄道南北三度以内者太阴五星皆得与相距四度以内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与相距五度以内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与相距六度以内者太阴荧惑太白得与相距七度以内者太阴太白得与相距十度以内者太白得与相距
紫㣲垣诸星皆在黄道北二十度外太阴五星莫得犯之
太微垣右执法右上将左执法左上相长垣第三第四星灵台三星明堂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长垣第一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内屏第二星谒者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内屏第一第三星右次将长垣第二星明堂第三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五帝座第五星三公第一第三星内屏第四星右次相左次相在黄道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北十度外无犯焉
天市垣惟左垣墙宋星在黄道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
角宿角第一星平道二星进贤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天门第二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角第二星天门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
亢宿亢第一第四星在黄道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折威第六第七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亢第二星折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一度外无犯焉
氐宿氐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四星天辐二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无犯焉
房宿房第三第四星键闭星钩钤二星东咸第三第四星日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罚第三星西咸第三第四星东咸第二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房第一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东咸第一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西咸第二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房第二星罚第二星在黄道南北八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三度外无犯焉
心宿心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积卒二星在黄道南十二度外无犯焉
尾宿天江第三第四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二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一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十一度外无犯焉
箕宿箕第一第二星糠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十一度外无犯焉
斗宿南斗第二第三星天龠第一至第六星建第一至第三星天鸡第三星狗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南斗第四星天龠第七星建第四星狗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南斗第一第五星天龠第八星建第五星在黄道南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天鸡第一星狗国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南斗第六星建第六星狗国第三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无犯焉
牛宿牵牛第四第五第六星罗堰第二星在黄道北二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罗堰第一第三星在黄道南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牵牛第一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牵牛第二星天田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牵牛第三星天田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一度外无犯焉
女宿周二星秦二星代第一星越星郑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赵二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齐星楚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代第二星魏星韩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晋星燕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婺女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北十一度外无犯焉
虚宿哭二星泣二星天垒城第四至第七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天垒城第二第三第八第九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十第十三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十一十二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虚第一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三度外无犯焉
危宿虚梁第四星在黄道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坟墓第一至第三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北十度外无犯焉
室宿垒壁阵第一至第十星羽林军第十七至第二十二星第四十至第四十三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垒壁阵第一第二星羽林军第一第十六第二十三二十四第三十七至三十九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垒壁阵第十一十二星羽林军第二第十五第二十五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羽林军第三第十三十四第二十六二十七第三十六星在黄道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无犯焉
壁宿云雨第二第三星在黄道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一第四星土公第二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霹雳第二第四第五星土公第一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霹雳第一第三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无犯焉
奎宿外屏第一至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五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第六第七星在黄道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无犯焉
娄宿右更第三第四星左更第三至第五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右更第二第五星左更第二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娄第二星左更第一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娄第一第三星右更第一星天仓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五度外无犯焉
胃宿天囷第五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
白辰得犯之第四第六星天廪第一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天廪第二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天廪第三第四星天囷第三第七星在黄道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无犯焉
昴宿月星天阴第一第三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砺石第三星天阴第二第五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昴七星砺石第二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阴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砺石第四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天阿第一星砺石第一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一度外无犯焉
毕宿毕第一第二星天街二星天高四星诸王第二至第六星天关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毕第三星诸王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毕第四至第七星附耳星五车第五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天节第一至第三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毕第八星柱第七至第九星天潢第三星天节第四至第六星参旗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无犯焉
觜宿司怪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三第四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三度外无犯焉
参宿诸星皆在黄道南十六度外太阴五星莫得犯之
井宿东井第一第二第五至第七星钺星天樽三星积薪星水位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东井第八星五诸侯第三至第五星北河第三星水位第三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东井第三星水府第三第四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阴太白得犯之水府第一第二星五诸侯第二星北河第一星水位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无犯焉
鬼宿舆鬼第一第二第四星积尸气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舆鬼第三星爟第二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阴填荧惑太白辰得犯之爟第一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爟第三第四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十七度外无犯焉
柳宿酒旗第一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其柳八星在黄道十一度外无犯焉星宿轩辕第十四至第十七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阴五星皆得犯之第十三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阴荧惑太白得犯之第八第九第十二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无犯焉
张翼轸三宿诸星皆在黄道南十度外太阴五星莫得犯之
中星
岁差
岁差者太阳毎岁与恒星相距之分也如今年冬至太阳躔某宿度至明年冬至时不能复躔原宿度而有不及之分但其差甚㣲古人初未之觉至晋虞喜始知之因立岁差法历代推验者宗焉而所定之数各家不同喜以五十年差一度刘宋何承天以百年差一度祖冲之以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刘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傅仁均以五十五年差一度僧一行以八十二年差一度惟宋杨忠辅以六十七年差一度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毎度六十分毎分六十秒约之得毎年差五十二秒半元郭守敬因之较诸家为宻今新法实测晷影验之中星得七十年有馀而差一度毎年差五十一秒此所差之数在古法为冬至西移之度新法为恒星东行之度徴之天象恒星原有动移则新法之理长
求中星
用恒星赤道经纬度表察各星赤道经度又用恒星赤道经纬度岁差表察各星经度岁差与各星经度相加减为本年各星赤道经度乃察本年某星赤道经度与本时正午赤道经度相同即为某星方中如经度不相同则察其相近者与本时正午赤道经度相减馀为偏东偏西之度凡星之赤道经度大于正午赤道经度者为偏东小于正午赤道经度者为偏西
立春日在婺女昏昴中旦氐中〈酉正二刻十分昴第一星偏西五度十八分卯初一刻五分氐第一星偏东一度四十三分〉
雨水日在虚昏参中旦氐中〈酉正三刻十一分参第七星偏西三十一分卯初初刻四分氐第四星偏西二度十八分〉
惊蛰日在危昏东井中旦房中〈戌初初刻十四分东井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分寅正三刻一分房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八分〉
春分日在营室昏北河中旦尾中〈戌初二刻五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一度二十分寅正一刻十分尾第一星偏东一度二十五分〉
清明日在东壁昏七星中旦帝座中〈戌初三刻十三分七星第一星偏东五度二十八分寅正初刻二分帝座星偏东二度十二分〉
榖雨日在奎昏轩辕中旦箕中〈戌正一刻七分轩辕第十四星偏西四度四十四分寅初二刻八分箕第一星偏东四度三十一分〉
立夏日在胃昏五帝座中旦箕中〈戌正三刻二分五帝座第一星偏西十八分寅初初刻十三分箕第一星偏西三度五十一分〉
小满日在昴昏角中旦斗中〈亥初初刻十分角第一星偏东二度三十七分丑正三刻五分斗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一分〉
芒种日在毕昏氐中旦河鼓中〈亥初一刻十二分氐第一星偏东三度四十四分丑正二刻三分河鼓第二星偏东二度三十四分〉
夏至日在参昏房中旦婺女中〈亥初二刻四分房第一星偏东二度二十四分丑正一刻十一分婺女第一星偏东一度五十八分〉
小暑日在东井昏尾中旦危中〈亥初一刻十二分尾第一星偏西二十二分丑正二刻三分危第一星偏东三度三十九分〉
大暑日在东井昏帝座中旦营室中〈亥初初刻十分帝座星偏西三度十二分丑正三刻五分营室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二分〉
立秋日在柳昏箕中旦土司空中〈戌正三刻二分箕第一星偏西二度十九分寅初初刻十三分土司空星偏东一度五十四分〉
处暑日在七星昏南斗中旦娄中〈戌正一刻七分斗第一星偏西九分寅初二刻八分娄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十一分〉
白露日在张昏斗中旦天囷中〈戌初三刻十三分斗第一星偏西八度十五分寅正初刻二分天囷第一星偏西四度二十七分〉
秋分日在翼昏河鼔中旦毕中〈戌初二刻五分河鼔第二星偏东四十七分寅正一刻十分毕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一分〉
寒露日在轸昏牵牛中旦参中〈戌初初刻十四分牵牛第一星偏西三十八分寅正三刻一分参第四星偏东二分〉
霜降日在角昏婺女中旦天狼中〈酉正三刻十一分婺女第一星偏西三度二十六分卯初初刻四分天狼星偏西五度二十五分〉
立冬日在氐昏虚中旦舆鬼中〈酉正二刻十分虚第一星偏西三度八分卯初一刻五分舆鬼第一星偏东一度四十三分〉
小雪日在氐昏北落师门中旦七星中〈酉正一刻十三分北落师门星偏东五度五十六分卯初二刻二分七星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分〉
大雪日在尾昏营室中旦翼中〈酉正一刻五分营室第一星偏西五度四十三分卯初二刻十分翼第一星偏东三度九分〉
冬至日在箕昏土司空中旦五帝座中〈酉正一刻二分土司空星偏东三度二十三分卯初二刻十三分五帝座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七分〉
小寒日在南斗昏娄中旦角中〈酉正一刻五分娄第一星偏东三度四十八分卯初二刻十分角第一星偏东六度三十八分〉
大寒日在南斗昏胃中旦亢中〈酉正一刻十三分胃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分卯初二刻二分亢第一星偏东四度三十三分〉
〈臣〉等谨案测验中星所以览七政之躔度而知岁差之实也尧典仅举四仲吕览分十二月明季西人李天经汤若望所推备着二十四气其法益详且宻然宋史谓冬至之日尧时躔虚三代躔女春秋在牛后汉永平在斗至宋开禧在箕较尧时退四十馀度岁差之数由是可徴我
朝康熙初用西法测验以昏旦时或无正中之星取中前中后之大星定之爰有偏东偏西之别则推步更不爽毫忽矣
皇朝通志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二
天文略〈五〉
北极
北极髙度
北极为天之枢纽居其所而不移其出地有髙下者因人所居之地南北之不同也是故寒暑之进退昼夜之永短因之而各异焉葢历法以日躔出入赤道之度定诸节气而北极出入之度即赤道距天顶之度倘推测不精髙度差至一分则春秋分必差一时而冬夏至必差一二日日躔既差则月离五星之经纬无不谬矣故测北极出地之髙下最宜精宻不容或略也
京师北极髙三十九度五十五分昼夜刻分节气宫度详见日月行道
〈臣〉等谨按北极髙偏易地殊观周天三百六十度在地下者为一百八十度天顶距地极距赤道皆九十度黄道出入赤道南北各二十三度九分
京师北极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则天顶距极五十度五分而赤道距天顶亦三十九度五十五分自京而北二百里而极髙一度自京而南二百里而极低一度而日月星之出入昼夜之长短因之而异是为南北里差自京而东一度而时迟四分自京而西一度而时早四分而交节之后先日月之早晚因之而殊是为东西里差此由人居地面随在所见不同者也明史天文志虽列北极髙度偏度然两京及江西广东之外皆据图约计不能实测则能得真正度分者鲜矣我
朝于各省及䝉古回部金川皆实测以推昼夜节气时刻亦从古所罕也爰备列之
各直省北极髙度偏度
盛京北极髙四十一度五十一分偏东七度十五分夏至昼长六十刻四分夜三十五刻十一分冬至反是节气时刻迟二十九分〈以下冬至反是四字省〉
〈臣〉等谨按西法分毎时八刻昼夜共九十六刻与古人百刻之法殊盖亦以整御零也李光地以为得易之真数八卦六爻互相乘两四十八而为九十六矣推以馀卦颇合
尼布楚北极髙五十一度四十八分偏西十七分夏至昼长六十五刻十三分夜三十刻二分节气时刻早一分
黑龙江北极髙五十度一分偏东十度五十八分夏至昼长六十四刻十分夜三十一刻五分节气时刻迟四十四分
三姓北极髙四十七度二十分偏东十三度二十分夏至昼长六十二刻十四分夜三十三刻一分节气时刻迟五十三分
白都讷北极髙四十五度十五分偏东八度三十七分夏至昼长六十一刻十三分夜三十四刻二分节气时刻迟二十四分
吉林北极髙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东十度二十七分夏至昼长六十一刻一分夜三十四刻十四分节气时刻迟四十二分
山西北极髙三十七度五十三分三十秒偏西三度五十七分四十二秒夏至昼长五十八刻八分夜三十七刻七分节气时刻早十六分
朝鲜北极髙三十七度三十九分十五秒偏东十度三十分夏至昼长五十八刻六分夜三十七刻九分节气时刻同吉林
山东北极髙三十六度四十五分二十四秒偏东一度四十分夏至昼长五十八刻二分夜三十七刻十三分节气时刻迟三分
甘肃北极髙三十六度八分偏西十二度三十六分夏至昼长五十七刻十三分夜三十八刻二分节气时刻早四十九分
河南北极髙三十四度五十二分三十六秒偏西一度五十六分夏至昼长五十七刻七分夜三十八刻八分节气时刻早八分
陕西北极髙三十四度十六分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四十秒夏至昼长五十七刻三分夜三十八刻十二分节气时刻早三十分
江南北极髙三十二度四分偏东二度十八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六分夜三十九刻九分节气时刻迟九分
四川北极髙三十度四十一分偏西十二度十六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夜四十刻节气时刻早四十九分
安徽北极高三十度三十七分偏东三十四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夜四十刻节气时刻迟三分湖北北极髙三十度三十四分四十八秒偏西二度十七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夜四十刻节气时刻早九分
湖南北极髙二十八度十三分偏西三度四十二分夏至昼长五十五刻五分夜四十刻十分节气时刻早十五分
浙江北极髙三十度十八分二十秒偏东三度四十一分二十四秒夏至昼长五十五刻十三分夜四十刻二分节气时刻迟十五分
江西北极髙二十八度三十七分十二秒偏西三十七分夏至昼长五十五刻五分夜四十刻十分节气时刻早二分
贵州北极髙二十六度三十分二十秒偏西九度五十二分四十秒夏至昼长五十四刻十分夜四十一刻五分节气时刻早四十分
福建北极髙二十六度二分二十四秒偏东二度五十九分夏至昼长五十四刻八分夜四十一刻七分节气时刻迟十二分
广西北极髙二十五度十三分七秒偏西六度十四分夏至昼长五十四刻四分夜四十一刻十一分节气时刻早二十五分
云南北极髙二十五度六分偏西十三度三十七分昼夜刻分同广西节气时刻早五十四分广东北极髙二十三度十分偏西三度三十三分十五秒夏至昼长五十三刻十一分夜四十二刻四分节气时刻早十四分
各䝉古回部北极髙度偏度
阿勒坦淖尔乌梁海北极髙五十三度三十分偏西二十八度四十分夏至昼长六十七刻三分夜二十八刻十二分节气时刻早一百十五分汗山哈屯河北极髙五十一度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夏至昼长六十五刻三分夜三十刻十二分节气时刻早一百十四分
唐努山乌梁海北极髙五十度四十分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九十八分
布咙堪布尔噶苏台北极髙四十九度二十八分偏西十一度二十二分夏至昼长六十四刻夜三十二刻节气时刻早四十五分
额格色楞额北极髙四十九度二十七分偏西十二度二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分
乌兰固木杜尔伯特北极髙四十九度二十分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零四分
桑锦达赉北极髙四十九度十二分偏西十六度二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六十五分额尔齐斯河北极髙四十九度二十分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分
斋桑淖尔北极髙四十八度三十五分偏西三十八度二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分
肯特山北极髙四十八度三十三分偏西七度三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二十八分
阿勒台山乌梁海北极髙四十八度三十分偏西二十八度三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六分
阿勒辉山北极髙四十八度二十分偏西三十六度五十分夏至昼长六十三刻三分夜三十二刻十二分节气时刻早一百四十七分
克噜伦巴尔城北极髙四十八度五分三十秒偏西二度五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十一分
图拉河汗山北极髙四十七度五十七分十秒偏西二度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三十七分
科布多城北极髙四十八度二分偏西二十七度二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零九分乌里雅苏台城北极髙四十七度四十八分偏西二十二度四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九十分
喀尔喀河克勒和硕北极髙四十七度三十四分三十秒偏东二度四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十一分
哈萨克北极髙四十七度三十分偏西三十四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九分
杜尔伯特北极髙四十七度十五分偏东六度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二十五分塔尔巴哈台北极髙四十七度偏西三十度夏至昼长六十二刻十分夜三十三刻五分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分
布勒罕河土尔扈特北极髙四十七度偏西二十八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三分
巴尔噶什淖尔北极髙四十七度偏西三十八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五十三分乌陇古河北极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七分
赫色勒巴斯淖尔北极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五分昼夜刻分节气同上
和博克萨哩土尔扈特北极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三十一度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分
鄂尔坤河额尔徳尼昭北极髙四十六度五十八分十五秒偏西十三度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二分
崆格扎布堪北极髙四十六度四十二分偏西二十度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八十一分
扎赉特北极髙四十六度三十分偏东七度四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三十一分扎哈沁北极髙四十六度三十分偏西二十三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九十二分推河北极髙四十六度二十九分二十秒偏西十五度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六十一分
科尔沁北极髙四十六度十七分偏东四度三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十八分
斋尔土尔扈特北极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西三十一度夏至昼长六十二刻夜三十四刻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郭尔罗斯北极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东八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三十三分
阿噜科尔沁北极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东三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十五分翁吉北极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西十一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四十四分
萨克萨克图古哩克北极髙四十五度二十三分四十五秒偏西十九度三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七十八分
哈布塔克北极髙四十五度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九十八分乌珠穆沁北极髙四十四度四十五分偏东一度十分夏至昼长六十一刻七分夜三十四刻八分节气时刻迟五分
拜达克北极髙四十四度四十三分偏西二十五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分
晶河土尔扈特北极髙四十四度三十五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博啰塔拉北极髙四十四度五十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吹河北极髙四十四度五十分偏西四十二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六十七分
库尔喀喇乌苏土尔扈特北极髙四十四度三十分偏西三十一度五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八分
安济海北极髙四十四度十三分偏西三十度五十四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哈什北极髙四十四度八分偏西三十三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二分
浩齐特北极髙四十四度六分偏东三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二分
伊犁北极髙四十三度五十六分偏西三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昼长六十一刻一分夜三十四刻十四分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七分
塔拉斯河北极髙四十三度五十分偏西四十四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三分固尔班赛堪北极髙四十三度四十八分偏西十一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四十四分巴林北极髙四十三度三十六分偏东二度十四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九分
穆垒北极髙四十三度四十五分偏西二十五度三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分济木萨北极髙四十三度四十分偏西二十六度五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分巴里坤北极髙四十三度三十九分偏西二十三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九十二分
崆吉斯北极髙四十三度三十三分偏西三十三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八分扎噜特北极髙四十三度三十分偏东五度夏至昼长六十刻十四分夜三十五刻一分节气时刻迟二十分
乌噜木齐北极髙四十三度二十七分偏西二十七度五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二分
阿巴哈纳尔北极髙四十三度二十三分偏东二十八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二分
珠勒都斯北极髙四十三度十七分偏西三十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三分
柰曼北极髙四十三度十五分偏东五度夏至昼长六十刻十二分夜三十五刻三分节气时刻迟二十分
吐鲁番北极髙四十三度四分偏西二十六度四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分塔什干北极髙四十三度三分偏西四十七度四十三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九十一分
和硕特北极髙四十三度偏西三十一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那林山北极髙四十三度偏西四十五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八分
克什克腾北极髙四十三度偏东一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五分
苏尼特北极髙四十三度偏西一度二十八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六分
哈宻北极髙四十二度五十三分偏西二十二度三十二分夏至昼长六十刻八分夜三十五刻七分节气时刻早十九分
特穆尔图淖尔北极髙四十二度五十分偏西三十九度二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五十七分
鲁克沁北极髙四十二度四十八分偏西二十六度十一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五分翁牛特北极髙四十二度三十分偏东二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八分
乌沙克塔勒北极髙四十二度十六分偏西二十八度二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四分
敖汉北极髙四十二度十五分偏东四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迟十六分
喀喇沙尔北极髙四十二度七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七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十二分喀尔喀北极髙四十一度四十四分偏西五度五十五分夏至昼长六十刻二分夜三十五刻十三分节气时刻早二十四分
库尔勒北极髙四十一度四十六分偏西二十九度五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分
布古尔北极髙四十一度四十四分偏西三十二度七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二十八分
四子部落北极髙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偏西四度二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十七分赛哩木北极髙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偏西三十四度四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九分
纳木干北极髙四十一度三十八分偏西四十五度四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八十三分
库车北极髙四十一度三十七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喀喇沁北极髙四十一度三十分偏东二度夏至昼长六十刻夜三十六刻节气时刻迟八分布噜特北极髙四十一度二十八分偏西四十四度三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五分
安集延北极髙四十一度二十三分偏西四十四度三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八分
霍罕北极髙四十一度偏西四十五度五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八十四分茂明安北极髙四十一度十五分偏西六度九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二十五分
阿克苏北极髙四十一度九分偏西三十七度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四十九分乌什北极髙四十一度九分偏西三十八度二十七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五十四分乌喇特北极髙四十度五十二分偏西六度三十分夏至昼长五十九刻九分夜三十六刻六分节气时刻早二十六分
归化城土黙特北极髙四十度四十九分偏西四度四十八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十九分鄂什北极髙四十度十九分偏西四十二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一分鄂尔多斯北极髙三十九度三十分偏西八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三十二分
喀什噶尔北极髙三十九度二十五分偏西四十二度二十五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分
巴尔楚克北极髙三十九度十五分偏西三十九度三十五分夏至昼长五十八刻十分夜三十七刻五分节气时刻早一百五十八分
英吉沙尔北极髙三十八度四十七分偏西四十一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六十七分
阿拉善北极髙三十八度四十九分偏西十二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四十八分
叶尔羌北极髙三十八度十九分偏西四十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六十一分斡罕北极髙四十八度偏西四十五度九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八十一分
色哷库勒北极髙三十七度四十八分偏西四十二度二十四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分
喀楚特北极髙三十七度十一分偏西四十二度三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分
哈喇哈什北极髙三十七度十分偏西三十六度十四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四十五分
克里雅北极髙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夏至昼长五十八刻二分夜三十七刻十三分节气时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和阗北极髙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四十三分伊里齐北极髙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昼夜节气同上
博罗尔北极髙三十七度偏西四十三度三十八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五分三珠北极髙三十六度五十八分偏西三十七度四十七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五十一分
玉陇哈什北极髙三十六度五十二分偏西三十五度三十七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四十二分
鄂啰善北极髙三十六度四十九分偏西四十五度二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八十二分
什克南北极髙三十六度四十七分偏西四十四度四十六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九分
巴达克山北极髙三十六度二十三分偏西四十三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一百七十五分
金川北极髙度偏度
三杂谷北极髙三十二度偏西十三度五十五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六分夜三十九刻九分节气时刻早五十六分
党坝北极髙三十一度五十四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八分淖斯甲布北极髙三十一度五十五分偏西十四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九分金川勒乌围北极髙三十一度三十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四分夜三十九刻十一分节气时刻早五十八分
金川噶拉依北极髙三十一度十九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八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二分夜三十九刻十三分节气时刻早五十八分
瓦寺北极髙三十一度二十分偏西十三度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二分
革布什咱北极髙三十一度十四分偏西十四度四十四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六十分布拉克底北极髙三十一度十分偏西十四度三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七分小金川美诺北极髙三十一度偏西十四度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六分
巴旺北极髙三十一度偏西十四度四十分夏至昼长五十六刻夜四十刻节气时刻早五十八分沃克什北极髙三十一度偏西十三度四十四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五分
明正北极髙三十度四十分偏西十四度四十分夏至昼长五十五刻十三分夜四十刻二分节气时刻早五十九分
木坪北极髙三十度二十五分偏西十三度五十分昼夜刻分同前节气时刻早五十四分
〈臣〉等谨按北极髙度各随其地而测偏度与节气皆以
京师为准而测其东西推其迟早焉
又按星土之文见于周礼杂出于内外传诸书其说茫昧不可究穷伏读
御制毛晃禹贡图诗注中已斥其谬郑樵袭旧史载入
略内殊失精当今备列
京师各直省及𫎇古回部金川所测量北极髙偏以推昼夜长短节气早迟则我
国家东渐西被数万里版图了如指掌岂区区分野所能尽耶
皇朝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天文略〈六〉
仪象
〈臣〉等谨按灵台仪象志所载南怀仁新制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即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又仪象考成所载戴进贤新制
锡名玑衡抚辰仪皆法天体浑然之象互相考测不差累黍具详载于器服略内然天文非推步不详而推步非仪器不密今恭录
御制仪象考成序及南怀仁戴进贤序说与弧三角形以阐明推步之理数另为一卷列于象纬之后庶考察者得以因理求器因器知象天文之学于斯备矣
御制仪象考成序
上古占天之事详于虞典书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后世浑天诸仪所为权舆也历代以来递推迭究益就精密所传六合三辰四逰仪之制本朝初年犹用之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奉若天道研极理数尝用监臣南怀仁言改造六仪辑灵台仪象志所司奉以测验其用法简当如定周天度数为三百六十周日刻数为九十有六分黄赤道以备仪制减地平环以清仪象创制精密尤有非前代所及者顾星辰循黄道行每七十年差一度黄赤二道之相距亦数十年差一分所当随时厘订以期吻合而六仪之改创也占候虽精体制究未协于古赤道一仪又无游环以应合天度志载星象亦间有漏略躐次者我
皇祖精明步天定时之道使用六仪度至今必早有以随时更正矣予小子法
祖敬
天虽切于衷而推测协纪之方实未夙习兹因监臣之请按六仪新法参浑仪旧式制为玑衡抚辰仪绘圗著说
以禆测候考天官家诸星纪数之阙者补之序之紊者正之勒为一书名曰仪象考成纵于斯之未信期允当之可循由是仪器正天象著而推算之法大备夫制器尚象以前民用莫不当求其至精至密矧其为授时所本熙绩所闗尤不容有秒忽差者折衷损益彰往察来以要诸尽善奉时修纪之道敢弗慎诸至乃基命宥密所为夙夜孜孜监于成宪者又自有在是为序
南怀仁灵台仪象志序
夫古帝王宪天出治未有不以钦若敬授为兢兢也皇古以前可不论已若夫尧典置闰馀而定四时纪七政而明天度必在璇玑玉衡以齐之者诚以授时有理与象与数而仪器即在所首重也夫仪也者授时之理由此得精焉授时之法由此得密焉度数之学实范围于此而莫可外焉矣闻之古人毎遇交食分至及五纬凌犯诸变异乃始静悟于心继必详录于䇿而犹恐考验之无凭也乃复法象而制为器以其次年之所测较勘于前年之所验者推而广之接续成书精确不刋以贻来世使后之学者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则凡授时诸数靡不可因之而有所考究焉且授时之法欲其历世而常新也夫历世愈逺则其理愈精而其为法乃愈密然非器之有合乎法又乌从阐㣲抉奥使法极其密而理极其精乎且夫天距地之逺者几何日月五星各列本天而各天有上下层次及逺近相距一定之度列宿诸行之细微与夫七曜各有本道而诸道各有南北不同之两极又各有本道所行各与地逺近与其行最低最髙之处皆各有定期又皆各有本体一定之度分五纬各有迟疾顺逆诸行之不同亦有留而不行之定日凡此象数万端难以测量之际要皆恃仪象而为之准则焉故授时者舎测候之仪而欲求法之明效大验蔑由也是以稽时者必以仪为依据明时者必以仪为纪录失推者必以仪而改正算合者必以仪而参互较之者非仪无由而信从学之者非仪无由而启悟良法得之以见其长敝法对之而形其短甚哉仪象之为用大也仁自受
命以来夙夜祗惧毕智竭能务求精乎仪象之有利于用而以密测天行贻为典则此愚分之所矢素心自尽者也虽然仪象之作葢以定永逺之明征而使后世有以私智自用者无所骋其臆说则其事可易言也哉是何也夫诸仪有作之法有安之法有用之法三法备而后诸法可次第举也况夫测天之仪贵恰肖乎天本然之象故其造法亦必以天象为准但广大莫如天也覆冒无外轻清莫如天也健驶难形坚固㣲妙莫如天也运行终古而无亏经纬秩然而不紊使非㑹通而得其全乃漫云吾以制器也则必得此而失彼挂一而漏万窃恐广大轻清坚固㣲妙之四者未有能兼备而无遗
者矣说者曰仪之体制巨则合天为易固已然所谓巨者其径线长周面阔也则度数易分而分秒之微亦易见然其体巨则势必不能轻巧而若少用其铜亦作径长面阔之形则又必薄弱而不适于宜矣故特举轻重学之数法并五金坚固之理以详其用焉然诸仪应天道之度分南北两枢又列春秋二分冬夏二至先后皆有常期黄赤二道地平天顶子午过极过至过分诸圈彼此相交于一㸃细微之内而各道各圈之中心又必同归于一天体之中心而不使其毫髪之或谬斯已也但仪为小天之形未免拘限要能符合天象无所过差此其作仪之难者一也今诸仪已成界线布星固称详密矣然又使安置无法则窥测不灵而仪亦归于无用矣此其安仪之难者二也且古来皆重正南之向然或稍偏东西则何所取以为定如胜国所营观象台在当时作者以为诸仪正对之规模万向之标的由今察之其正面方向正南北线已多乖违何论东西与上下左右哉葢仪中各道各圈各极各经纬之度分在天固有相应之元道元圈元极元经纬之度分也彼此互相照应者也假有一端之不应则测候即有不合者矣然安定正对之法既得矣茍用之未能通变反诬良法有不合天者此其用仪之难者三也仁今之所阐者亦惟明夫诸仪之用法以及于推测之所施葢欲使学者由器而征象由象而考数由数而悟理有所依据而尽心焉用以历久逺而世禆夫羲和恢恢乎其有馀矣嗟乎自汉迄元改易者七十馀次而创法者十有三家其间创造仪象者指不多屈焉不可以见其难也哉仁不敏深惧授时之学不明于世而敬于
昭代新创之诸仪逐节伸明演为解说精粗兼举细大不捐而复圗之以互相引喻总以期乎理精法密不愧传流以无负
圣天子钦若敬授垂宪无穷之至意予小臣敢自多其力
与谨序
南怀仁新制六仪说
夫仪者时宪之法合天与不合天之明征也故测验天行仪愈多愈精而测验乃愈密葢凡天上一星所历时刻虽躔有一定之度分然以仪相对而测之则必与天上东西南北之各道有上下左右逺近之分焉故测验其星所躔之度分必依各道之经纬度分而推测之始无所戾是则欲为密合天行之法而非有备具密合天行各道之仪厥道无由也如康熙己酉八年正月初三日是日立春内院大学士圗海李霨诸巨公名卿奉
旨同视测验立春一节于本日午正仁测得太阳依象限仪在地平上三十三度四十二分依纪限大仪离天顶正南五十六度十八分依黄道经纬仪在黄
道线正中在冬至后四十五度零六分在春分前四十四度五十四分依赤道经纬仪在冬至后四十七度三十四分在春分前四十二度二十六分在赤道南十六度二十一分依天体仪于立春度分所立直表则表对太阳而全无影依地平所立八尺零五寸表则太阳之影长一丈三尺七寸四分五釐六仪并用而参互之而立春一节皆合于预推定各仪之度分如此则凡所推之节气其合于天行无疑矣然非藉有合法之仪又何从测而得之夫所谓仪之合法者抑岂凭臆说而强就之也哉要皆法其本然之象耳葢浑天之体原有赤道有黄道而居乎浑天之半者曰地平经纬分焉故因其本然之象崇而效之制有三规一曰黄道经纬仪一曰地平经纬仪〈地平仪又分为二一曰经仪一曰纬仪即象限仪便用故也〉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之行以及所躔之度分总于此三规而推定焉四仪之外又有百㳺之纪限仪旋转尽变以对乎天凡有或正交或斜交于三规错综之行以定诸星东西南北相离逺近之度分不差累黍总之天行七政于本圗所列之经纬各道之宫次度分诸星先后相连之序与夫东西南北相距之逺近皆从天体而见了如指掌焉故制六尺径之天体仪以为诸仪之统且此六仪相须并用则凡碍之于彼者而有此以通之则亦何求不得哉故欲密测以求分秒无差则必六仪互用相参要以制器精良安置如式测验得法而无有不合者矣其有不合者则即推其所以不合之端何在而更为厘正之使厘正之后测复参差则于诸仪中择其所测之同者而用之如此而不密合乎天行者未之有也使止据一仪以求尽乎天如旧法之简仪是何可信其为必然也哉葢旧法黄赤仪胶柱而不运动况止可谓赤道仪无黄极无纬圈无黄表无测黄道经纬之正法其天顶立圈太近于地平其窥表不能测在地平相近之星夫天球而既无星距无黄道等圏无宫次之分其地平无度数则器总归于无用矣考古圭表之法其圭原偏而向地平其表更偏而离天顶又离正南北之线故仁以勾股之法修正之庶㡬可免夫乖舛也已
戴进贤玑衡抚辰仪说
虞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逹疏曰玑衡者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马融云浑天仪可旋转故曰玑衡其横箫所以视星宿也蔡邕云玑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葢悬玑以象天而横望之转玑窥衡以知星宿是其说也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此璇玑玉衡一事而已扬子法言云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闳与妄人武帝时人宣帝时司农中丞耿寿昌始铸铜为之象史官施用焉江南宋元嘉年太史丞钱乐〈陈氏师凯曰钱乐本名乐之孔疏脱之字〉铸铜作浑天仪传于齐梁周平江陵迁于长安尚书蔡注曰宋钱乐铸铜作浑天仪衡长八尺孔径一寸玑径八尺圎周二丈五尺强转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璇玑玉衡之遗法也历代以来其法渐密本朝因之为仪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仪平置黒单环上刻十二辰八干四隅在地之位以准地面而定四方侧立黒双环背刻去极度数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子午以为天经斜倚赤单环背刻赤道度数以平分天腹横绕天经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卯酉以为天纬三环表里相结不动其天经之环则南北二极皆为圎轴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㳺之环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仪侧立黒双环亦刻去极度数外贯天经之轴内挈黄赤二道其赤道则为赤单环外依天纬亦刻宿度而结于黒双环之卯酉其黄道则为黄单环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结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为春分后之日轨半出其外以为秋分后之日轨又为白单环以承其交使不倾垫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考故曰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㳺仪亦为黒双环如三辰仪之制以贯天经之轴其环之内则两面当中各施直距外指两轴而当其要中之内面又为小窽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轴使衡既得随环东西运转又可随处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窥焉以其东西南北无不周遍故曰四㳺此其法之大略也今考前史汉初落下闳造浑天仪本无黄道或云贾逵所加或云李淳风所加或云一行所加而宋钱乐之浑天仪制虽有黄道并无黄道经圈其四㳺圈亦不贯于黄极则亦未尽黄道之用元郭守敬作简仪乃分浑仪而变其制则设立运圈以测地平经纬度而不设黄道圏葢黄道与黄极经圈成经纬设黄道又设经圈则圈多而不便于测候故不用黄道而専用赤道圈明正统三年铸铜浑仪简仪于北京即宋元遗法也我
朝康熙八年监臣南怀仁新制六仪赤道黄道分为二器皆不用地平圈而地平象限天体诸仪则地平之经纬与黄赤之错综皆已毕具康熙五十二年监臣纪利安制地平经纬仪合地平象限二仪而为一其用尤便制作之妙于斯极矣我
皇上敬
天法
祖齐政勤民
亲莅灵台遍观仪象以浑天制最近古而时度信宜从今观其㑹通斯成巨典于是用今之数目合古之型模
御制玑衡抚辰仪用禆测候诚唐虞之遗意昭代之新规也仪制三重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仪而不用地平圈其正立双环为子午圈两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自南北极起初度至中要九十度是为天经斜倚单环为天常赤道圈两面皆刻周日十二时以子正午正当子午双环中空之半而结于其中要是为天纬其南北二极皆设圎轴轴本实于子午双环中空之间而轴内向以贯内二重之环其下承以云座仰面正中开双槽以受双环东面正中开云窝以受垂球下面置十字架施螺旋以取平架之东西两端各植龙柱龙口衔珠开孔以承天常赤道卯酉之两轴依观象台测定南北正线将座架安定则平面之四方正又依京师北极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自北极而上五十度五分即上应天顶自南极而下五十度五分即下对地心而应天顶之冲于天顶施小钉悬垂线而垂适当地心又适切于双环之面不即不离则上下正立面之四方亦正而地平已在其中故不用地平圈也次其内即古之三辰仪而不用黄道圏其贯于二极之双环为赤极经圈两极各设轴孔以受天经之轴两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结于赤极经圏之中要与天常赤道平运者为游旋赤道圈两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天之赤道旋转相应自经圈之南极作两象限弧以承之使不倾垫测得三辰之赤道经纬度则黄道经纬可推且黄道与赤道之相距古逺今近纵或日久有差而仪器无庸改制故不用黄道圏也其在内者即古之四游仪贯于二极之双环为四游圈两面皆刻三百六十度定于逰圏之两极者为直距绾于直距之中心者为窥衡游圏中要设直表以指经度及时窥衡右旁设直表以指纬度此古今所同无容置议者也是故体制仿乎浑天之旧而时度尤为整齐运量同于赤道新仪而重环更能合应至于借表窥测则上下左右无不宜焉夫羲和遗制不可考已汉世以来或作而不传或传而不久葢制器尚象若斯之难也而稽古宜今至我
朝乃臻尽善易系传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讵不信乎
弧线
弧三角形
弧三角形者球面弧线所成也古専家有黄赤相准之率大约就浑仪度之仅得大概未能形诸算术惟元郭守敬以弧矢命算黄赤相承始有定率视古为密但其法用三乘方取数甚杂自西人利玛窦汤若望等翻译算书始有曲线三角形之法三弧度相交成三角形其三弧三角各有相应之八线弧与弧相交即线与线相遇而勾股比例焉于是乎有黄道可以知赤道有赤道可以知黄道有经可以知纬有纬可以知经观象之法至此而备勾股之用至此而极矣
正弧三角形
正弧三角形必有一直角者葢因南北二极为赤道之枢纽皆距赤道九十度葢凡过南北二极经圈与赤道相交所成之角俱为直角其相当之弧皆九十度又凡有一圈即有两极其过两极经圈与本圏相交亦必为直角其所成三角形必皆为正弧三角形夫正弧三角形所知之三件弧角相对者用弧角之八线所成勾股为比例而弧角不相对者则用次形葢以弧角之八线所成勾股比例不生于本形而生于次形而次形者乃以本形与象限相减之馀度所成故用本形之馀馀切即用次形之正正切也其法可易弧为角易角为弧〈若斜弧三角形可易大形为小形易大边为小边钝角为锐角〉边与角虽不相对可易为相对且知三角即可以求边其理实一以贯之也
斜弧三角形
弧三角之有斜弧形犹直线三角之有锐钝形也但直线三角之锐钝形惟二种一种三角俱锐一种一钝两锐而斜弧形则不然或三角俱锐或三角俱钝或两锐一钝或两钝一锐其三边或俱大过于九十度或俱小不及九十度或两大一小或两小一大参错成形为类甚多而新法数书所载推算之法益复繁杂难稽葢三角三边各有八线但线与线之比例相当即可相求是故或同步一星或同推一数而所用之法彼此互异遂使学者莫知所从兹约以三法求之无论角之锐钝边之大小并视先所知之三件为断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对之边角又有对所求之边角则用边角比例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对之边角而无对所求之边角〈或求角而无对角之边或求边而无对边之角〉则用垂弧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无相对之边角〈或三边求角或有两边一角而角在所知两边之间或三角求边或有两角一边而边在所知两角之间〉则用总较法明此三法则斜弧之用已备而七政之升降出没经纬之纵横交加无不可推测而知矣
〈臣〉等谨按考成上编所载弧三角形备列纲领条目圗说相求比例总较之法诚以恒星七政皆藉是以推步也兹录总论及正斜形各一篇附于仪象之后学天文者因器求线神而明之简易之妙不外斯云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地理略〈一〉
疆域〈一〉
〈臣〉等谨按郑樵通志地理略首列水道一门次载历代封畛葢以水道系郑樵所创撰历代封畛则悉仍通典原文而唐以后不与焉故其先后之序如此窃惟疆域建置为一代之定制宜列于卷首水道亘古不易其所由殊者实因州县之异名是府州县应列为经水道应附为纬今纂
皇朝疆域四卷叙于地理略之首而水道次之恭惟我圣朝舆图式廓疆理无外自
国初定制以来省㑹之建设府州㕔县之创置裁并因时立法宏纲巨维逹于海宇兹谨条载现在经制凡为
国初所釐定至今不改者不复加注其自康熙年间以来增建移属之迹逐一详注于各州县之下以资叅考至若
圣迹龙飞
兴京鼎建俄朵里城为发祥重地吉林黑龙江为统辖要区则谨遵
皇舆表成式载于
盛京篇中各䝉古藩属翊戴
天家世守勿替自
国初附属之内扎萨克为旧藩康熙间抚顺之喀尔喀雍正间底定之青海厄鲁特为新藩既已建官分属久隶职司我
皇上圣武丕昭荡平伊犁回部二万馀里平定两金川革心归化若巴勒库勒乌鲁木齐已设镇西府迪化州隶于甘肃省金川亦设美诺㕔阿尔古㕔隶于四川省其天山南北伊犁诸路回部诸城分土开屯授职制贡不异赤县黄图是用稽考册籍列
于直省之后并遵
钦定一统志条例依次甄载大矣哉东逾瀛海西越流沙北超绝漠南迄南荒版图灿而职守彰棋布星陈群汪翔乎
徳化越考黄帝方制万国虞夏迭建州域成周列服职
方未有若我
朝之中外一家广轮四逹者至于郑志所述汉十三部唐十五道又岂可提衡而并论也欤
京师顺天府领京县二州五县十有七 大兴〈京县〉宛平〈京县〉 通州 昌平州 涿州 霸州 蓟州良乡 固安 永清 东安 香河 三河
武清 宝坻 顺义 宻云 懐柔 房山 文安 大城 保定 平谷 宁河〈雍正元年设〉
盛京奉天府〈顺治十四年设〉领州二县六 承徳〈附郭康熙三年设〉辽阳州〈天命九年建都于此号曰 东京十年由此徙都 盛京又于此设辽海卫顺〉
〈治十年改辽阳府附府为辽阳县十四年罢府以县属奉天府康熙三年升为州〉 复州〈雍正十二年设〉 海城〈天命十年设海州顺治十年改海城县〉 葢平〈天命十年设葢州康熙三年改葢平县〉 宁海〈天命十年设金州雍正十二年改宁海县〉 开原〈康熙三年设〉 铁岭〈天命十年设铁岭卫康熙三年设县〉
锦州府〈康熙四年设〉领州二县二 锦县〈附郭天命十年设锦州康熙元年改锦县属奉天府四年于县设锦州府以县为附郭治〉 宁逺州〈康熙三年设属广宁府四年属锦州府〉 义州〈雍正十二年设〉 广宁〈康熙三年设广宁府广宁县四年罢府以县属锦州府〉
兴京〈在 盛京东南三百里 国初 肇祖筑城以居 太祖髙皇帝龙兴于此崇徳八年升为兴京〉
俄朵里城〈在 兴京东一千三百里 本朝逺祖建都于此实万万世发祥重地〉宁古塔将军境〈驻吉林乌喇城在 盛京东北八百一十八里〉
黒龙江将军境〈驻齐齐哈尔城在 盛京东北一千七百馀里〉
直隶省兼管顺天府所属府十直隶州六
保定府省㑹领州二县十五 清苑〈附郭〉 祁州安州 满城 安肃 定兴 新城 唐 博野望都〈初名庆都乾隆十一年改〉 容城 完 蠡 雄 束
鹿 髙阳 新安
永平府领州一县六 卢龙〈附郭〉 滦州 迁安抚宁 昌黎 乐亭 临榆〈初为山海卫乾隆二年置县〉河间府领州一县十 河间〈附郭〉 景州 献 阜城 肃宁 任邱 交河 宁津 吴桥 故城东光
天津府〈初为天津卫雍正二年改直隶州九年升府〉领州一县六 天津〈附郭雍正九年设〉 沧州〈初属河间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南皮盐山庆云三县九年改属府〉 青 静海〈二县初属河间府雍正二年属州九年属府〉 南皮 盐山 庆云〈三县初属河间府雍正三年隶沧州九年属府〉
正定府领州一县十三 正定〈附郭〉 晋州〈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无极藁城二县十二年仍为属州与二县均属府〉 获鹿 井陉 阜平 栾城 行唐 灵寿 平山 元氏 赞皇无极 藁城〈二县雍正二年属晋州十二年仍属府〉 新乐
顺徳府领县九 邢台〈附郭〉 沙河 南和 平乡广宗 巨鹿 唐山 内邱 任
广平府领州一县九 永年〈附郭〉 磁州〈初属河南省雍正三年改属府〉 曲周 肥乡 鸡泽 广平 邯郸 成安 威 清河
大名府领州一县六 大名 元城〈附郭二县〉 开州南乐 清丰 东明 长垣
宣化府〈旧为宣化镇隶山西省康熙三十二年改府来属〉领州三县七宣化〈附郭〉 蔚州〈初属山西省雍正四年属府〉 延庆州 保安州 赤城 万全 龙门 懐来 西宁 懐安〈以上三州七县并康熙三十二年由卫改设〉
承徳府〈雍正元年设热河㕔十一年改为承徳州乾隆七年罢州仍设㕔四十三年改设承徳府〉领州一县五 平泉州〈雍正八年设八沟㕔乾隆四十三年设州〉滦平〈乾隆七年设喀喇河屯㕔四十三年设县〉 丰宁〈乾隆元年设四旗㕔四十三年设县〉 赤峰〈乾隆三十九年设乌兰哈逹㕔四十三年设县〉 建昌〈乾隆三年设塔子沟㕔四十三年设县〉 朝阳〈乾隆三十九年设三座塔㕔四十三年设县〉遵化州〈初为遵化县属顺天府康熙十五年升为州乾隆八年改直隶州〉领县二玉田 丰润〈二县初属顺天府雍正四年改属永平府乾隆八年属州〉
易州〈初属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涞水〈初属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属州〉 广昌〈初属山西大同府雍正十一年改属州〉
冀州〈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五 南宫 新河枣强 武邑 衡水〈五县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属州〉
赵州〈建设与冀州同〉领县五 柏乡 隆平 髙邑 临城 宁晋〈五县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属州〉
深州〈建设与冀州同〉领县三 武强 饶阳 安平〈三县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属州〉
定州〈建设与冀州同〉领县二 曲阳〈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属州〉 深泽〈初属保定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山东省所属府十州二
济南府省㑹领州一县十五 历城〈附郭〉 徳州章邱 邹平 淄川 长山 新城 齐河 齐东 济阳 徳平 禹城 临邑 平原 陵长清〈初属府雍正二年属东平州十三年仍属府〉
泰安府〈初为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长清新泰莱芜三县十三年升府〉领州一县六 泰安〈附郭雍正十三年设〉 东平州〈初属兖州府雍正八年升直隶州领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东阿 平阴〈二县初属兖州府雍正八年属东平州十三年属府〉 新泰 莱芜〈二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属泰安州十三年属府〉 肥城〈初属济南府雍正十三年属府〉
武定府〈初为武定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阳信海丰乐陵三县十二年升府〉领州一县九 恵民〈附郭雍正十二年设〉 濵州〈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二年改属府〉 阳信 海丰 乐陵〈三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属州十二年属府〉 利津 霑化 蒲台〈三县初属济南府雍正二年属濵州十二年改属府〉 青城 商河〈二县初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改属府〉兖州府领县十 滋阳〈附郭〉 曲阜 宁阳 邹泗水 滕 峄 阳榖〈初属府雍正八年属东平州十三年仍属府〉汶上 寿张〈初属府雍正八年属东平州十三年仍属府〉
沂州府〈初为沂州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二年升府〉领州一县六兰山〈附郭雍正十二年设〉 莒州〈初属青州府雍正八年升直隶州领沂水䝉阴〉
〈日照三县十二年属府〉 郯城 费〈二县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属州十二年属府〉沂水 𫎇阴 日照〈三县初属青州府雍正八年属莒州十二年属府〉
曹州府〈初为曹州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三年升府〉领州一县十菏泽〈附郭雍正十三年设〉 濮州〈初属东昌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范观城朝〉
〈城三县十三年属府〉 曹 定陶〈二县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属州十三年属府〉范 观城 朝城〈三县初属东昌府雍正二年属濮州十三年属府〉 郓城 单 城武〈三县初属兖州府雍正十三年属府〉 巨野〈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属济宁州八年属曹州十三年属府〉
东昌府领州一县九 聊城〈附郭〉 髙唐州 堂邑博平 茌平 清平 莘 冠 馆陶 恩
青州府领县十一 益都〈附郭〉 博山〈雍正十二年设〉 临淄 博兴 髙苑 乐安 寿光 昌乐 临朐安邱 诸城
登州府领州一县九 蓬莱〈附郭〉 宁海州 黄福山 栖霞 招逺 莱阳 文登 荣城 海阳〈二县雍正十二年设〉
莱州府领州二县五 掖〈附郭〉 平度州 胶州潍 昌邑 髙宻 即墨
济宁州〈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巨野嘉祥二县八年改属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仍升直隶州〉领县三 金乡〈初属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属州〉 嘉祥〈初属兖州府雍正二年属州八年属曹州乾隆三十九年属州〉 鱼台〈初属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属州〉
临清州〈初属东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武城 夏津 邱〈三县初属东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属州〉
山西省所属府九直隶州十
太原府省㑹领州一县十 阳曲〈附郭〉 岢岚州太原 榆次 太谷 祁 徐沟 交城 文水岚 兴〈雍正二年属保徳州七年仍属太原府〉
平阳府领州一县十 临汾〈附郭〉 吉州〈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乡寜蒲二县乾隆三十五年仍属府〉 洪洞 浮山 岳阳 曲沃 翼城 太平 襄陵〈二县雍正二年属绛州七年仍属府〉 汾西〈雍正二年属隰州九年仍属府〉 乡宁〈初属府雍正二年属吉州乾隆三十五年仍属府〉
蒲州府〈初为蒲州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七年升府〉领县六 永济〈附郭雍正七年设〉 临晋 荣河 万泉 猗氏〈四县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属州七年属府〉 虞乡〈雍正七年设〉
潞安府领县七 长治〈附郭〉 长子 屯留 襄垣潞城 壶闗 黎城
汾州府领州一县七 汾阳〈附郭〉 永宁州 孝义平遥 介休 石楼 临 宁乡
大同府领州二县七 大同〈附郭〉 浑源州 应州懐仁 山阴 阳髙〈雍正二年设〉 天镇〈雍正三年设〉
广灵 灵邱
泽州府〈初为直隶州雍正七年升府〉领县五 凤台〈附郭雍正七年设〉髙平 阳城 陵川 沁水〈四县初属州雍正七年属府〉
宁武府〈旧为宁武营雍正三年设府〉领县四 宁武〈附郭〉 偏关神池 五寨〈四县皆雍正三年由卫改设〉
朔平府〈雍正三年于大同府地右玉营分设〉领州一县四 右玉〈附郭雍正三年设〉 朔州〈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属府〉 左云〈雍正三年设〉平鲁〈雍正三年设〉 马邑〈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属府〉
沁州领县二 沁源 武乡
辽州领县二 和顺 榆社
平定州〈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乐平 盂寿阳〈三县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属州〉
忻州〈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定襄 静乐〈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属州〉
代州〈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五台 崞 繁畤〈三县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属州〉
保徳州〈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一 河曲〈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属州〉
霍州〈初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五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赵城 灵石〈二县初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五年属州〉
解州〈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安邑 夏 平陆 芮城〈四县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属州〉
绛州〈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五 垣曲〈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属解州七年属州〉 闻喜〈初属平阳府雍正七年属州〉 绛 稷山河津〈三县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属州〉
隰州〈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大宁 永和〈二县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属州〉 蒲〈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属吉州九年属州〉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地理略〈二〉
疆域〈二〉
河南省所属府九直隶州四
开封府省会领州二县十四㕔一 祥符〈附郭〉 郑州〈初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十二年改属府河阴后省〉 禹州〈初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宻新郑二县十二年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属府〉 陈留 杞 通许 尉氏 洧川 鄢陵 中牟兰阳 荥阳 荥泽 汜水〈三县初属府雍正二年属郑州十二年仍属府〉 密 新郑〈二县初属府雍正二年属禹州十二年属许州府乾隆六年仍属府〉仪封㕔〈初为县乾隆四十九年改㕔〉
陈州府〈初为州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二年升府〉领县七 淮宁〈附郭雍正十二年设〉 商水〈初属开封府雍正十二年属府〉 西华 项城沈邱 太康〈四县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属州十二年属府〉 扶沟〈初属〉
〈开封府雍正十二年属府〉
归徳府领州一县七 商邱〈附郭〉 睢州 宁陵鹿邑 夏邑 永城 虞城 柘城
彰徳府领县七 安阳〈附郭〉 汤阴 临漳 林内黄〈初属直隶大名府雍正三年改属府〉 武安 涉
卫辉府领县十 汲〈附郭〉 新乡 获嘉 淇 辉延津〈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改属府〉 浚 滑〈二县初属直隶大名府雍正二〉
〈年改属府〉 考城〈初属归徳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属府〉 封邱〈初属开封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属府〉
怀庆府领县八 河内〈附郭〉 济源 原武〈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改属府〉 修武 武陟 孟 温 阳武〈初属开封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属府〉
河南府领县十 洛阳〈附郭〉 偃师 巩 孟津宜阳 登封 永宁 新安 渑池 嵩
南阳府领州二县十一 南阳〈附郭〉 南召〈附郭顺治十六年裁雍正十二年复设〉 邓州 裕州 镇平 唐 泌阳桐柏 内乡 新野 淅川 舞阳 叶
汝宁府领州一县八 汝阳〈附郭〉 信阳州 正阳上蔡 新蔡 西平 遂平 确山 罗山
陕州〈初属河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灵宝 阌乡〈二县初属河南府雍正二年属州〉 卢氏〈初属河南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汝州领县四 鲁山 郏 宝丰 伊阳
许州〈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二年升府乾隆六年仍改直隶州〉领县四临颍 襄城 郾城 长葛〈四县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属州十〉
〈二年属府乾隆六年仍属州〉
光州〈初属汝宁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光山 固始息 商城〈四县初属汝宁府雍正二年属州〉
江南江苏省〈初为江南省康熙元年分设安徽巡抚六年定为江苏安徽二省〉所属府八直隶州三㕔一
江宁府省会领县七 上元 江宁〈附郭二县〉 句容溧水 江浦 六合 高淳
苏州府领县九 吴 长洲 元和〈附郭三县雍正二年析吴长洲地置元和〉 昆山 新阳〈与昆山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常熟昭文〈与常熟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吴江 震泽〈与吴江同城雍正二年折置〉
松江府领县七 华亭〈附郭〉 娄〈附郭顺治十三年设〉 奉贤金山〈二县雍正二年设〉 上海 南汇〈雍正二年设〉 青浦
〈雍正二年分设福泉县旋并入青浦〉
常州府领县八 武进〈附郭〉 阳湖〈附郭雍正二年设〉 无锡 金匮〈与无锡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江阴 宜兴 荆溪〈与宜兴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靖江
镇江府领县四 丹徒〈附郭〉 丹阳 金坛 溧阳〈初属江宁府雍正二年改属府〉
淮安府领县六 山阳〈附郭〉 阜宁〈雍正九年设〉 盐城清河 安东 桃源
扬州府领州二县六 江都〈附郭〉 甘泉〈附郭雍正九年设〉高邮州 泰州 仪徴 兴化 宝应 东台
〈乾隆四十年设〉
徐州府〈初为直隶州雍正十一年升府〉领州一县七 铜山〈附郭雍正十一年设〉 邳州〈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一年属府〉 萧 砀山丰 沛〈四县初属州雍正十一年属府〉 宿迁 睢宁〈二县初属淮安〉
〈府雍正二年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府〉
太仓州〈初属苏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镇洋〈与太仓州同城分治雍正二年设〉 崇明 嘉定〈二县初属苏州府雍正二年属州〉 宝山〈雍正二年设〉
海州〈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赣榆 沭阳〈二县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属州〉
通州〈初属扬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如皋 泰兴〈二县初属扬州府雍正二年属州〉
海门㕔〈初为海门县属扬州府雍正二年属通州乾隆四十年特设为㕔〉
江南安徽省〈初为江南省康熙元年分设安徽巡抚六年定为安徽省〉所属府八直隶州五
安庆府省会领县六 怀宁〈附郭〉 桐城 潜山太湖 宿松 望江
徽州府领县六 歙〈附郭〉 休宁 𭒀源 祁门黟 绩溪
宁国府领县六 宣城〈附郭〉 宁国 泾 太平旌徳 南陵
池州府领县六 贵池〈附郭〉 青阳 铜陵 石埭建徳 东流
太平府领县三 当涂〈附郭〉 芜湖 繁昌
庐州府领州一县四 合肥〈附郭〉 无为州 庐江舒城 巢
鳯阳府领州二县五 鳯阳〈附郭〉 寿州 宿州怀逺 定逺 鳯台〈雍正十一年设〉 灵壁
颍州府〈初为州属鳯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三年升府〉领州一县五阜阳〈附郭雍正十三年设〉 亳州〈初属鳯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三年属府〉颍上 霍邱〈二县初属鳯阳府雍正二年属州十三年属府〉 太和 䝉城〈二县初属鳯阳府雍正二年属亳州十三年属府〉
和州领县一 含山
滁州领县二 全椒 来安
广徳州领县一 建平
六安州〈初属庐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英山 霍山〈二县初属庐州府雍正二年属州〉
泗州〈初属鳯阳府雍正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旴𣅿 天长五河〈三县初属鳯阳府雍正二年属州〉
江西省所属府十有三直隶州一
南昌府省会领州一县七 南昌 新建〈附郭二县〉宁州 进贤 奉新 靖安 武宁 丰城饶州府领县七 鄱阳〈附郭〉 馀干 乐平 浮梁徳兴 安仁 万年
广信府领县七 上饶〈附郭〉 玉山 弋阳 贵溪铅山 广丰 兴安
南康府领县四 星子〈附郭〉 都昌 建昌 安义九江府领县五 徳化〈附郭〉 徳安 瑞昌 湖口彭泽
建昌府领县五 南城〈附郭〉 新城 南丰 广昌泸溪
抚州府领县六 临川〈附郭〉 金溪 崇仁 宜黄乐安 东乡
临江府领县四 清江〈附郭〉 新淦 新喻 峡江吉安府领县九㕔一 庐陵〈附郭〉 泰和 吉水永丰 安福 龙泉 万安 永新 永宁 莲花㕔
瑞州府领县三 高安〈附郭〉 新昌 上高
袁州府领县四 宜春〈附郭〉 分宜 萍乡 万载赣州府领县八㕔一 赣〈附郭〉 雩都 信丰 兴国 会昌 安逺 长宁 龙南 定南㕔南安府领县四 大庾〈附郭〉 南康 上犹 崇义宁都州〈初为宁都县属赣州府乾隆二十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瑞金石城〈二县初属赣州府乾隆二十年属州〉
福建省所属府十直隶州二
福州府省会领县十 闽 侯官〈附郭二县〉 古田闽清 屏南〈雍正十二年设〉 长乐 连江 罗源 永福 福清
泉州府领县五 晋江〈附郭〉 南安 恵安 安溪同安
建宁府领县七 建安 瓯宁〈附郭二县〉 建阳 崇安 浦城 政和 松溪
延平府领县六 南平〈附郭〉 将乐 沙 尤溪顺昌 永安
汀州府领县八 长汀〈附郭〉 宁化 上杭 武平清流 连城 归化 永定
兴化府领县二 莆田〈附郭〉 仙游
邵武府领县四 邵武〈附郭〉 光泽 泰宁 建宁漳州府领县七 龙溪〈附郭〉 漳浦 南靖 长泰平和 诏安 海澄
福宁府〈初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升府〉领县五 霞浦〈附郭雍正十二年设〉福鼎〈乾隆三年设〉 福安 宁徳〈二县初属州雍正十二年属府〉
寿宁〈初属建宁府雍正十二年属府〉
台湾府〈康熙二十四年设〉领县四 台湾〈附郭〉 鳯山 诸罗〈三县康熙二十四年设〉 彰化〈雍正三年设〉
永春州〈初为县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徳化〈初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大田〈初属延平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龙岩州〈初为县属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漳平 宁洋〈二县初属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浙江省所属府十有一
杭州府省会领州一县八 钱塘 仁和〈附郭二县〉海宁州〈初为县乾隆三十八年升州〉 富阳 馀杭 临安于潜 新城 昌化
嘉兴府领县七 嘉兴 秀水〈附郭二县〉 嘉善 海盐 石门〈初为崇徳县康熙元年改〉 平湖 桐乡
湖州府领县七 乌程 归安〈附郭二县〉 长兴 徳清 武康 安吉〈初为州乾隆三十八年改县〉 孝丰
宁波府领县六 鄞〈附郭〉 慈谿 奉化 镇海〈初为定海县康熙二十六年改〉 定海〈康熙二十六年由舟山卫改设〉 象山绍兴府领县八 山阴 会稽〈附郭二县〉 萧山 诸暨 馀姚 上虞 嵊 新昌
台州府领县六 临海〈附郭〉 黄岩 天台 仙居宁海 太平
金华府领县八 金华〈附郭〉 兰谿 东阳 义乌永康 武义 浦江 汤溪
衢州府领县五 西安〈附郭〉 龙游 江山 常山开化
严州府领县六 建徳〈附郭〉 淳安 桐庐 遂安寿昌 分水
温州府领县五 永嘉〈附郭〉 瑞安 乐清 平阳泰顺
处州府领县十 丽水〈附郭〉 青田 缙云 松阳遂昌 龙泉 庆元 云和 宣平 景宁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地理略〈三〉
疆域〈三〉
湖广湖北省〈初为湖广省康熙三年分设为湖北湖南二省〉所属府十武昌府省会领州一县九 江夏〈附郭〉 兴国州武昌 嘉鱼 蒲圻 咸宁 崇阳 通城 大冶 通山
汉阳府领州一县四 汉阳〈附郭〉 沔阳州〈初属安陆府乾隆二十七年属府〉 汉川 孝感〈初属徳安府雍正七年属府〉 黄陂〈初属黄州府雍正七年属府〉
安陆府〈旧名承天府顺治二年改今名〉领州一县五 钟祥〈附郭〉荆门州 京山 潜江 天门〈初为景陵县雍正四年改今名〉当阳
襄阳府领州一县六 襄阳〈附郭〉 均州 宜城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
郧阳府领县六 郧〈附郭〉 房 竹山 竹谿 保康 郧西
徳安府领州一县四 安陆〈附郭〉 随州 云梦应城 应山
黄州府领州一县七 黄冈〈附郭〉 蕲州 黄安蕲水 罗田 麻城 广济 黄梅
荆州府领县八 江陵〈附郭〉 公安 石首 监利松滋 枝江 宜都 逺安
宜昌府〈初为彝陵州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设府〉领州二县五 东湖〈附郭雍正十三年设〉 归州〈初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升直隶州领长阳恩施二县十三年属府〉 鹤峰州〈雍正十三年以容美土司改设〉 长阳〈初属荆州府雍正六年属归州十三年属府〉 兴山 巴东〈二县初属荆州府雍正十三年属府〉 长乐〈雍正十三年设〉
施南府〈雍正十三年设〉领县六 恩施〈附郭初为土司雍正六年设县属归州十三年于县置府为附郭县〉 宣恩 来鳯 咸丰 利川〈四县并雍正十三年以土司改设〉 建始〈初属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改属〉
湖广湖南省〈初为湖广省康熙三年分为湖北湖南二省〉所属府九直隶州四
长沙府省会领州一县十一 长沙 善化〈附郭二县〉茶陵州 湘潭 湘阴 宁乡 浏阳 醴陵益阳 湘乡 攸 安化
岳州府领县四 巴陵〈附郭〉 临湘 华容 平江宝庆府领州一县四 邵阳〈附郭〉 武冈州 新化城步 新宁
衡州府领县七 衡阳〈附郭〉 清泉〈附郭乾隆二十一年设〉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酃
常徳府领县四 武陵〈附郭〉 桃源 龙阳 沅江辰州府领县四 沅陵〈附郭〉 泸溪 辰谿 溆浦沅州府〈初为州属辰州府雍正八年升直隶州领黔阳麻阳二县乾隆二年升府〉领县三 芷江〈附郭乾隆二年设〉 黔阳 麻阳〈二县初属辰州府雍正八年属州乾隆二年属府〉
永州府领州一县七 零陵〈附郭〉 道州 祁阳东安 宁逺 永明 江华 新田
永顺府〈雍正七年以土司改设〉领县四 永顺〈附郭〉 龙山保靖 桑植〈四县皆雍正七年设〉
靖州领县三 㑹同 通道 绥宁
郴州领县五 永兴 宜章 兴宁 桂阳 桂东
澧州〈初属岳州府雍正七年升直隶州〉领县五 石门 安乡慈利〈三县初属岳州府雍正七年属州〉 永定〈雍正十三年设〉 安福〈雍正七年设〉
桂阳州〈初属衡州府雍正十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临武 蓝山嘉禾〈三县初属衡州府雍正十年属州〉
陕西省〈初合甘肃为一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驻巩昌五年定为陕西甘肃二省〉所属府七直隶州五
西安府省会领州一县十五 长安 咸宁〈附郭二县〉耀州〈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十三年仍属府〉 咸阳 兴平 临潼高陵 鄠 蓝田 泾阳 三原 盩厔 渭
南 富平 醴泉 同官〈雍正二年属耀州十三年仍属府〉同州府〈初为州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十三年升府〉领州一县八㕔一 大荔〈附郭雍正十三年设〉 华州〈初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改属府〉朝邑 郃阳 澄城 韩城〈四县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属州十三年属府〉 白水〈初属西安府雍正二年属耀州十三年属府〉 华阴〈初属华州雍正十三年属府〉 蒲城〈初属西安府雍正十三年属府〉 潼闗㕔〈雍正四年设潼闗县属华州十三年属府乾隆十二年改为㕔仍属府〉
鳯翔府领州一县七 鳯翔〈附郭〉 陇州 岐山宝鸡 扶风 郿 麟游 汧阳
汉中府领州一县八㕔一 南郑〈附郭〉 宁羌州褒城 城固 洋 西乡 鳯 沔 略阳 留霸㕔〈乾隆十五年设〉
延安府领县十 肤施〈附郭〉 安寨 甘泉 保安安定 宜川 延长 延川 定边 靖边〈二县〉
〈雍正八年设属榆林府乾隆元年改属府〉
兴安府〈初为直隶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府〉领县六 安康〈附郭乾隆四十八年以初属州之汉阴县改设〉 平利 洵阳 白河 紫阳石泉〈五县初属州乾隆四十八年属府〉
榆林府〈雍正八年以卫改设〉领州一县四 榆林〈附郭雍正八年设〉葭州〈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乾隆元年属府〉 神木 府谷
〈二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属葭州乾隆元年属府〉 怀逺〈雍正八年设〉
商州〈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镇安 雒南山阳 商南〈四县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属州〉
乾州〈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武功 永寿〈二县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属州〉
邠州〈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三水 淳化长武〈三县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属州〉
鄜州〈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洛川 中部宜君〈三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属州〉
绥徳州〈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清涧 米脂〈二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属州〉 吴堡〈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属葭州乾隆元年改属州〉
甘肃省〈初为陕西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驻巩昌五年移驻兰州定为陕西甘肃二省〉所属府九直隶州六
兰州府省会〈初为兰州属临洮府乾隆三年裁临洮府升州为府〉领州二县四 皋兰〈附郭乾隆三年设〉 狄道州〈初为县属临洮府乾隆三年升州属府〉 河州〈初属临洮府乾隆三年属府〉 金 渭源〈二县初属临洮府乾隆三年属府〉 靖逺〈雍正八年设属巩昌府乾隆三年属府〉
平凉府领州二县三 平凉〈附郭〉 固原州 静宁州 华亭 隆徳
巩昌府领州一县八㕔一 陇西〈附郭〉 岷州〈雍正八年设〉 安定 会宁 通渭 漳 宁逺 伏羌西和 洮州㕔〈乾隆十三年设〉
庆阳府领州一县四 安化〈附郭〉 宁州 合水环 正宁
宁夏府〈雍正二年以宁夏卫改设〉领州一县四 宁夏〈附郭〉 灵州 宁朔 平罗 中卫〈一州四县并雍正二年由卫改设〉西宁府〈雍正二年以西宁卫改设〉领县三 西宁〈附郭〉 碾伯〈二县并雍正二年设〉 大通〈乾隆二十四年设〉
凉州府〈雍正二年以凉州卫改设〉领县五 武威〈附郭〉 镇番永昌 古浪 平番〈五县皆雍正二年设〉
甘州府〈雍正二年以甘州卫改设〉领县二 张掖〈附郭〉 山丹〈二县并雍正二年设〉
镇西府〈乾隆三十八年于巴勒库勒设〉领县二 宜禾〈附郭〉 奇台〈二县并乾隆三十八年设〉
泾州〈初属平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崇信 灵台镇原〈三县初属平凉府雍正三年属州〉
阶州〈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文 成〈二县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属州〉
秦州〈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升直隶州〉领县五 秦安 清水礼 徽〈初为州属巩昌府雍正七年改州为县属州〉 两当〈初属巩昌府雍正七年属州〉
肃州〈雍正七年设〉领县一 高台〈雍正二年设属甘州府七年属州〉安西州〈乾隆二十四年以安西镇设府三十八年改直隶州〉领县二 炖煌玉门〈二县并乾隆二十四年设属府三十八年属州又有渊泉县三十八年裁〉
迪化州〈乾隆三十八年于乌鲁木齐设〉领县三 昌吉 阜康绥来〈三县并乾隆三十八年于新疆设〉
四川省所属府十有一直隶州九㕔六
成都府省会领州三县十三 成都〈附郭〉 华阳〈附郭康熙九年裁雍正五年复置〉 简州 崇庆州 汉州 双流〈康熙元年裁雍正六年复置〉 温江 新繁 金堂 新都郫 灌 彭〈康熙七年裁雍正六年复置〉 新津 崇宁〈康熙七年裁雍正七年复置〉 什邡
宁逺府〈雍正五年以建昌卫改设〉领州一县三㕔一 西昌〈附郭雍正五年设〉 会理州〈康熙九年设属会川卫雍正六年省㑹川卫以州属府〉冕宁 盐源〈二县并雍正五年设〉 越隽㕔〈初为卫雍正六年改㕔〉保宁府领州二县七 阆中〈附郭〉 巴州 剑州苍溪 南部 广元 昭化 通江 南江顺庆府领州二县八 南充〈附郭〉 蓬州 广安州西充 营山 仪陇 渠 大竹 邻水 岳
池〈康熙七年裁六十年复置〉
叙州府领县十一㕔二 宜賔〈附郭〉 庆符 富顺南溪 长宁 高 筠连 珙 兴文 隆昌屏山〈初属马湖府治雍正五年裁马湖府以县属府〉 马边㕔〈初为营乾隆二〉
〈十九年改㕔〉 雷波㕔〈初为土司雍正六年改置卫乾隆二十六年改㕔〉重庆府领州二县十一 巴〈附郭〉 合州 涪州江津 长寿 永川 荣昌 綦江 南川 铜梁〈康熙元年裁六十年复置〉 大足〈康熙元年裁雍正六年复置〉 定逺〈康熙八年裁雍正六年复置〉 璧山〈康熙元年裁雍正六年复置〉
夔州府领县六 奉节〈附郭〉 巫山 云阳 万开 大宁〈康熙六年裁雍正九年复置〉
龙安府领县四 平武〈附郭〉 江油 石泉 彰明〈初属成都府顺治十六年裁雍正六年复置九年改属府〉
潼川府〈初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升府〉领县八 三台〈附郭雍正十二年设〉射洪 盐亭 中江 遂宁 蓬溪 乐至〈六县〉
〈初属州雍正十二年属府〉 安岳〈初属州康熙元年裁雍正七年复置仍属州十二年改属府〉
嘉定府〈初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升府〉领县七 乐山〈附郭雍正十二年设〉洪雅 夹江 犍为 荣〈四县初属州雍正十二年属府〉 威
逺〈康熙六年裁雍正六年复设属州十二年属府〉 峨眉〈初属州雍正十二年属府〉雅州府〈初为直隶州雍正七年升府〉领州一县五 雅安〈附郭雍正七年设〉 天全州〈雍正七年设〉 名山 荣经 芦山〈三县本属州雍正七年属府〉 清溪〈雍正八年设〉
眉州领县三 丹棱 彭山〈康熙元年裁并眉州雍正七年重设〉青神〈康熙六年裁并眉州雍正七年重设〉
卭州领县二 大邑 蒲江
泸州领县三 纳溪 合江 江安
资州〈初为县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仁寿 资阳井研 内江〈四县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属州〉
绵州〈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徳阳 安 绵竹〈三县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属州〉 梓潼〈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属州〉茂州〈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汶川 保〈二县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属州〉
酉阳州〈乾隆元年设〉领县三 秀山〈乾隆元年设〉 黔山彭水〈二县初属重庆府乾隆元年属州〉
忠州〈初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酆都 垫江〈二县初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梁山〈初属夔州府雍正十二年属州〉
达州〈初属夔州府雍正五年升直隶州〉领县三 东乡 太平〈二县初属夔州府雍正五年属州〉 新宁〈初属夔州府康熙七年裁雍正七年复置仍属府十二年改属州〉
叙永㕔〈雍正七年设〉领县一 永宁〈康熙二十六年设隶贵州威宁府雍正七年改属㕔〉
松潘㕔〈雍正九年由松潘卫改设〉
杂谷㕔〈乾隆十七年由土司改设〉
石砫㕔〈乾隆二十七年由土司改设〉
阿尔古㕔〈乾隆四十一年以金川地设〉
美诺㕔〈乾隆四十一年以小金川地设〉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地理略〈四〉
疆域〈四〉
广东省所属府十直隶州三
广州府省会领县十四 南海 番禺〈附郭二县〉 顺徳 东莞 从化 龙门 新宁 增城 香山新会 三水 清逺 新安〈康熙五年裁八年复设〉 花
〈康熙二十四年设〉
韶州府领县六 曲江〈附郭〉 乐昌 仁化 乳源翁源 英徳
南雄府领县二 保昌〈附郭〉 始兴
惠州府领州一县九 归善〈附郭〉 连平州 博罗长宁 永安 海丰 陆丰〈雍正九年设〉 龙川
河源 和平
潮州府领县九 海阳〈附郭〉 丰顺〈乾隆二年设〉 潮阳揭阳 饶平 惠来 大埔 澄海〈康熙五年裁八年复〉
〈设〉 普宁
庆府领州一县十二 髙要〈附郭〉 徳庆州 四会 新兴 阳春 阳江 髙明 恩平 广宁开平〈顺治十年设〉 鹤山〈雍正九年设〉 封川 开建
髙州府领州一县五 茂名〈附郭〉 化州 电白信宜 吴川 石城
廉州府领州一县二 合浦〈附郭〉 钦州 灵山雷州府领县三 海康〈附郭〉 遂溪 徐闻
琼州府领州三县十 琼山〈附郭〉 儋州 万州崖州 澄迈 定安 文昌 㑹同 乐会 临髙 昌化 陵水 感恩
罗定州领县二 东安 西宁
连州〈初属广州府雍正五年升直隶州〉领县二 阳山 连山〈二县初属广州府雍正五年属州〉
嘉应州〈初为程乡县属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长乐兴宁〈二县初属惠州府雍正十一年属州〉 平逺 镇平〈二县初属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属州〉
广西省所属府十有一直隶州一
桂林府省会领州二县七 临桂〈附郭〉 永宁州全州 兴安 灵川 阳朔 永福 义宁 灌阳
柳州府领州一县七 马平〈附郭〉 象州 雒容罗城 柳城 怀逺 来賔〈初属府雍正三年属賔州十二年仍属府〉融
庆逺府领州四县四 宜山〈附郭〉 河池州 东兰州 南丹州〈土州〉 那地州〈土州〉 天河 思恩 忻城〈土县〉
思恩府领州三县三 武缘 賔州〈初属柳州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来賔迁江上林武宣四县十二年改属府〉 田州〈土州〉 阳万分州〈土州〉 迁江 上林〈二县初属柳州府雍正三年属賔州十二年属府〉泗城府〈雍正五年设〉领州一县二 凌云〈附郭乾隆三年设〉西隆州〈康熙五年设属思思府雍正五年升直隶州八年属府〉 西林〈康熙五年设属思恩府雍正五年属西隆州八年属府〉
平乐府领州一县七 平乐〈附郭〉 永安州 恭城富川 贺 荔浦 修仁 昭平
梧州府领县五 苍梧〈附郭〉 藤 容 岑溪 怀集
浔州府领县四 桂平〈附郭〉 平南 贵 武宣〈初属柳州府雍正三年属賔州七年属府〉
南宁府领州六县三 宣化〈附郭〉 新宁州 横州上思州 归徳州〈土州〉 果化州〈土州〉 忠州〈土州〉
隆安 永淳
太平府领州十八县二 崇善〈附郭〉 养利州 左州 永康州 宁明州〈雍正十年设〉 万承州 思陵州 凭祥州 太平州 安平州 茗盈州 结安州 佶伦州 龙英州 都结州 龙州 江州 思州 上下冻州〈自万承州以下皆土州〉 罗阳〈土县〉镇安府〈雍正七年设〉领州五县一 大保〈附郭乾隆三年设〉奉议州 归顺州〈二州旧系土州属思恩府雍正十年改流属镇安府〉 下雷州 向武州 都康州〈三州皆土州〉
郁林州〈初属梧州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四 博白 北流陆川 兴业〈四县初属梧州府雍正三年属州〉
云南省所属府十有四直隶州四㕔三
云南府省会领州四县七 昆明〈附郭〉 嵩明州晋宁州 安宁州 昆阳州 富民 宜良 呈贡 罗次 禄丰 易门
大理府领州四县三 太和〈附郭〉 赵州 邓川州賔川州 云龙州 云南 浪穹
临安府领州三县五 建水〈附郭初为州乾隆三十五年改县〉石屏州 阿迷州 宁州 通海 河西 嶍峨䝉自
楚雄府领州三县四 楚雄〈附郭〉 南安州 镇南州 姚州〈初属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裁姚安府属府〉 定逺 广通大姚〈初属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属府〉
澂江府领州二县二 河阳〈附郭〉 新兴州 路南州 江川
顺宁府领州一县一 顺宁〈附郭乾隆三十五年设〉 云州曲靖府领州六县二 南宁〈附郭〉 霑益州 陆凉州 罗平州 马龙州 寻甸州〈初为府康熙八年改州属府〉宣威州〈雍正五年设属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属府〉 平彝〈康熙三十四年〉
〈设〉
丽江府领州二县一 丽江〈附郭乾隆三十五年设〉 鹤庆州〈初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州属府〉 劔川州〈初属鹤庆府乾隆三十五年属府〉普洱府〈雍正七年设〉领县一 宁洱〈附郭雍正十三年设〉
永昌府领州一县二 保山〈附郭〉 腾越州 永平广南府领县一 宝宁〈附郭乾隆元年设〉
开化府〈康熙六年设〉领县一 文山〈附郭雍正七年设〉
东川府〈康熙三十八年设东川府隶四川省雍正四年改隶云南〉领县一 会泽〈附郭雍正五年设〉
昭通府〈初为乌䝉土府属四川省雍正三年改隶云南省九年改名昭通府〉领州一县二 恩安〈附郭雍正六年设〉 镇雄州〈初为军民府隶四川省雍正六年改州来属〉 永善〈雍正六年设〉
广西州〈初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州〉领县二 师宗 弥勒〈二县初为州属府乾隆三十五年属州〉
武定州〈初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州〉领县二 元谋〈初属府乾隆三十五年属州〉 禄劝〈初为州属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县属州〉
元江州〈初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州〉领县一 新平〈初属临安府雍正十年属州〉
镇沅州〈雍正五年以土司设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州〉领县一 恩乐〈雍正五年设乾隆三十五年属州〉
𫎇化㕔〈初为土府乾隆三十五年改㕔〉
永北㕔〈初为永北府乾隆三十五年改㕔〉
景东㕔〈初为土府乾隆三十五年改㕔〉
贵州省所属府十有三㕔一
贵阳府省会领州三县四 贵筑〈附郭〉 开州 定番州 广顺州 龙里〈康熙十一年设〉 贵定 修文〈康熙二十六年设〉
思州府领县二 玉屏 青溪〈二县雍正五年设〉
思南府领县三 安化〈附郭〉 婺川 印江
镇逺府领县三 镇逺〈附郭〉 施秉 天柱〈初属湖南靖州雍正五年改属黎平府十一年属府〉
石阡府领县一 龙泉
铜仁府领县一 铜仁〈附郭〉
黎平府领县三 开泰〈附郭〉 锦屏〈雍正五年设〉 永从安顺府领州二县三 普定〈附郭康熙十年设〉 镇宁州永宁州 清镇 安平〈二县康熙二十六年设〉
南笼府〈雍正五年设〉领州二县二 永丰州〈雍正五年设〉普安州 普安〈顺治十八年设〉 安南〈康熙二十六年设一州二县初属安顺府雍正五年属府〉
都匀府领州二县三 都匀〈附郭康熙十年设〉 麻哈州独山州 清平〈康熙七年裁十一年复置〉 荔波〈初属广西庆逺府雍〉
〈正十年属府〉
平越府领州一县四 平越〈附郭康熙十年设〉 黄平州瓮安 湄潭 馀庆
大定府〈康熙五年设二十六年改州属威宁府雍正七年仍改府〉领州三县一平逺州 黔西州〈二州初为府康熙二十二年改州属府二十六年改属威〉
〈宁府雍正七年仍属府〉 威宁州〈康熙五年设为府雍正七年改州属府〉 毕节〈康熙二十六年设属威宁府雍正七年属府〉
遵义府〈旧隶四川省雍正六年改属〉领州一县三 遵义〈附郭〉正安州 桐梓 绥阳
仁怀㕔〈乾隆四十一年由遵义府所属之仁怀县改设〉
旧藩䝉古内扎萨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东至盛京黑龙江界西至贺兰山厄鲁特界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袤延万馀里 国初归附定为四十九旗后增设二旗共五十一旗〉
科尔沁〈六旗〉 扎赖特〈一旗〉 都尔伯特〈一旗〉 郭尔罗斯〈二旗〉 敖汉〈一旗〉 柰曼〈一旗〉 翁牛特〈二旗〉 巴林〈二旗〉扎噜特〈二旗〉 喀尔喀左翼〈一旗〉 阿噜科尔沁〈一旗〉克什克腾〈一旗〉 土黙特〈二旗〉 喀拉沁〈二旗康熙四十四年〉
〈增设一旗〉 乌珠穆亲〈二旗〉 阿巴噶〈二旗〉 霍荠特〈二旗〉苏尼特〈二旗〉 阿巴哈那尔〈二旗〉 四子部落〈一旗〉 喀尔喀右翼〈一旗〉 乌喇特〈三旗〉 毛明安〈一旗〉 鄂尔多斯〈六旗雍正九年増设一旗〉 归化城土黙特〈二旗乾隆二十一年增设一旗二十三年裁〉
八旗游牧察哈尔〈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黙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及山西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袤延千有馀里 国初定为八旗〉
新藩𫎇古喀尔喀四部八十二旗〈东至黑龙江界西至阿勒坦山伊犁东北路界南至内扎萨克界北至俄㑩斯界延袤八千馀里康熙二十八年归附三十年编审旗分定为后部东部西部共三十七旗后递増设四十五旗又设赛因诺颜部共四部合八十二旗〉后部土谢图汗〈初辖旗十有七康熙三十二年至雍正十年增设二十一旗寻分二十旗属于赛因诺颜部乾隆元年以后复増二旗共为二十旗〉
东部车臣汗〈初辖旗十有二康熙三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二年递増设十一旗今为二十三旗〉
西部扎萨克图汗〈初辖旗八康熙三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递增设九旗今为十有七旗〉
赛因诺颜部〈雍正十年于土谢图汗部内分辖二十旗别为一部乾隆元年以后复増二旗共为二十二旗〉
䝉古青海四部二十九旗〈东至甘肃河州界西至西藏界南至四川界北至甘肃安西州界延袤二千馀里康熙三十六年归附受封雍正元年诱众犯边大兵讨平之编审旗分定为四部二十八旗后増设一旗共四部二十九旗〉
厄鲁特部〈初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増设一旗〉 喀尔喀部〈一旗〉 土尔古特部〈四旗〉 回特部〈三旗〉
贺兰山厄鲁特〈驻贺兰山阴一旗康熙三十八年受封又有喀尔喀河厄鲁特二旗达拉尔河厄鲁特一旗皆康熙三十八年受封乾隆二十六年迁属喀尔喀之赛因诺颜部管辖其驻牧即在赛因诺颜部内〉
西藏〈东至四川界西至大沙海南至云南界北至青海及回部界延袤六千馀里其地有四曰卫曰藏曰喀木曰阿里共辖六十馀城互市在四川西徼打箭炉之地 国初崇徳七年畨僧遣使归诚顺治十年受封其国称图伯特即唐古忒最尊者曰逹赖喇嘛班禅喇嘛代喇嘛理事者曰第巴又有汗则青海䝉古部长为之康熙三十二年有第巴潜通厄鲁特为乱拉藏汗诛之 诏遣使安抚其地五十三年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兴师侵藏灭坏喇嘛戕拉藏汗 诏遣大兵讨平之此后不复设汗雍正五年噶卜伦阿尔布巴等构乱后藏噶卜伦颇罗鼐走避以闻遣兵进剿阿尔布巴等伏诛颇罗鼐由台吉封多罗贝勒总理卫藏噶卜伦事务乾隆四年晋封多罗郡王子珠尔黙特纳木扎勒嗣寻阴谋叛逆驻藏都统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诛之十六年设噶卜伦四岱贲五第巴三堪布一分理藏务均受驻藏大臣及逹赖喇嘛统辖〉
卫地〈居诸藏之中亦名中藏〉 藏地〈在卫西南〉 喀木地〈在卫东南〉阿里地〈在藏地极西〉
新疆伊犁〈东至喀尔喀界西至藩部哈萨克界南至天山回部界北至俄㑩斯界延袤万馀里旧为准噶尔部乾隆二十年大兵进讨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九集赛争先迎降伊犁平阿睦尔𪮫纳寻叛二十二年分南北路进讨平之伊犁复定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诸路及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员设立驻防屯田兵丁分东南路西北路二境其东南之乌鲁木齐已新设迪化州隶于甘肃省〉
伊犁东南路 伊犁西北路 库尔喀喇乌苏塔尔巴哈台
回部〈东至甘肃省安西州界西至葱岭南至沙海接西藏界北至天山接伊犁界延袤万馀里初羁属于准噶尔乾隆二十年伊犁平始内附二十一年逆回波罗泥都霍集占以诸城叛大兵讨平之二十四年回部悉定仍立回部伯克等官设驻札大臣侍卫等官以统辖之其哈密及辟展吐鲁畨二城旧先归附以俱系回人并纪于回部中〉
哈密〈康熙三十五年归附受封〉 辟展 吐鲁畨〈二城雍正四年率众内附移驻内地之肃州安西州境乾隆二十四年以西域底定仍归故土〉 喀喇沙尔〈乾隆二十一年内附二十三年叛附逆回寻讨平之〉 库车〈乾隆二十三年定〉 沙雅尔〈乾隆二十三年定〉 赛喇木 拜 阿克苏〈三城为逆回霍集占旧部地乾隆二十三年大兵进讨逆回遁走库车诸伯克以城降〉 乌什〈乾隆二十三年定〉 喀什噶尔〈为逆回波罗泥都旧部乾隆二十四年逆回遁其旧伯克以城降〉叶尔羌〈乾隆二十四年大兵进讨逆回二酋由叶尔羌逾山遁旋授首其旧伯克以城〉
〈降〉 和阗〈乾隆二十三年定〉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地理略〈五〉
水道〈一〉
〈臣〉等谨案郑樵志地理首列水道一门其说以为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黒水之梁不能迁其说当矣顾所述止于四渎未足以包括域内水道之全势又其言四渎也诸水参用旧名州县间循旧号如褒文旬淯诸水止列水名而不疏证其所经之地江源河源仅仍旧说而不能加以㫁制之词是尚未足以称综核也恭惟
圣朝舆图广博建置精详东瀛西濛均入版图疆理之盛固非前代所可几及而纪地之图书则有
钦定舆地全图
钦定大清一统志凡域内之一山一水无不斟综辨析了如指掌至如滦河热河之原委塔思哈河之对音黄河之真源济淮之故迹前人所靡能定说者我
皇上御制诗文洞悉源流炳耀千古猗欤盛已兹谨禀承纂载用郑氏例而增益其所未备首列
京畿诸水尊
宸极也次叙
盛京及黒龙江诸水重
肇基也次河水及入河诸水而西域回部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江南山东之水凡涉于河者以次载焉次淮水及入淮诸水次大清河诸水而河南江南山东之入淮入济及自入海者以次载焉次运河自山东之汶水而北至
京师南至江淮复逾江而迄于浙重漕渠也次大江及入江诸水而西藏四川陕西湖南湖北云南贵
州江西安徽江苏之水以次载焉次太湖浙江闽江粤江滇江诸水而水之在南纪者皆悉著矣次新疆伊犁诸水著
伟绩也于是域内之经流巨川详晰胪载府县尽循今名疆域悉遵新制无敢循旧说以为假借傅㑹之文志慎重也谨釐为四卷列于地理疆域之后
京畿诸水
玉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汇为昆明湖东南经长春麦庄二桥过广源闸至髙梁桥分流经徳胜门入西水关汇为积水潭入
皇城为太液池环绕
紫禁经金水桥出玉河桥达正阳门东水闗至东便门东水关下注大通河东南流设五闸潴水济运至通州髙丽庄入白河自大通河以下亦名通恵河
白河即古沽水源出赤城县东边外西南流入边城有独石水自赤城县南龙门水自龙门县南来㑹又东出边外又东南入边南流经宻云县西有潮河来㑹〈潮河见后〉西南流经懐柔县南又经顺义县东又南至通州东北有沙河来㑹沙河出昌平州之居庸闗即湿馀水亦曰榆河经大兴县北合清河水又东南入于白河稍南玉河水来㑹〈玉河见前〉南经张家湾东有凉水河来㑹凉水河出右安门西南凤泉东流经万泉寺分为二支一自南经草桥一自北经广恩寺皆曲折东注至永胜桥复合东南流循南苑缭垣而东至小红门西入苑墙东南流经沙底桥折而南历头闸至二闸一亩泉之水自西来㑹又南而东至鹿圏村三海子以上之水自西南来㑹又东南流至五空桥出苑墙经马驹桥迤东至张家湾来入白河经旧漷县北折东北经香河县东又东南经武清县东南又东南至天津府西北之西沽永定河〈永定河见后〉合拒马易水及子牙河皆㑹〈拒马河易水子牙河并见后〉又东南运河合漳水〈漳水见后〉滹沱河〈滹沱河见后〉来㑹乂东南至大沽北入于海潮河即古鲍邱水源出古北口外西北
御马厂地东南入边在古北口之西经南台西南至宻云县东北又西南经县城东又西㑹白河永定河即桑干河古曰湿水亦曰浑河康熙三十七年
赐名永定河源出山西朔平府马邑县西北东南流有灰河自朔州来㑹东北流经山阴县北又东北经应州北有浑河自浑源州经应州来㑹又东北经大同府南有武州川自左卫西南卫河自大同北边合而来㑹又东北经浑源州阳髙天镇广灵蔚州境入直隶界经懐安县南又东北经保安州南又东北有东洋河合西洋河清水河经宣化府西南保安州东北来㑹经懐来县有妫河自延庆州来㑹东南流入邉城经昌平州及宛平县西境出卢
沟桥下又东南经良乡县东固安县北又东南经永清县北霸州东北东安县南玉带河自西南来㑹〈玉带河见后〉东流过三角淀经武清县东子牙河自南来㑹又东至西沽南白河自北来㑹又东南运河自西南来㑹所谓丁字沽也东流经天津府北至大沽北入扵海
玉带河即清水河亦曰㑹同河西南自任邱赵北口泊东北流至保定县北霸州南由苑家口东北经永清东安之南㑹永定河以入海即拒马易水滱水诸川之委汇也 拒马河即涞水古名桃水源出山西代州及易州广昌县北山经长城北东流至紫荆闗入长城东北经易州山中折东南经涞水县东北又东南经涿州城有胡良河自房山县来㑹琉璃河即古圣水自良乡县来㑹又南经固安县西南新城县东南又南有北易水亦名白沟河有中易水并自易州合穷独山所出之濡水来㑹濡水为三易上源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特加疏浚
赐名安河东南流经定兴县南境又经雄县西南至赵北口入泊 长流河即古南易水一名雹水一名鲍河源出易州西南山东南流经安肃县北容城县西至新安县西南有徐河自易州西南经满城县北清苑县北安州西北来㑹东入于泊猪龙河即唐河古名滱水源出山西浑源州南㑹温泉水呕夷水经灵邱县城南又东南经广昌县境入直隶界又东南经唐县及曲阳县北又经定州北祁州南有沙河滋河来㑹沙河即古恒水亦名派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入长城经阜平县东南曲阳县西南又南经行唐县东北新乐县南又东经定州南无极县北深泽县北又东至祁州东南㑹滋河入于唐河滋河即古资水源出山西五台县东穿长城入直隶平山县西北经灵寿县北行唐县南又经真定府北无极县南东北流经晋州西北深泽县北又东北至祁州东南合沙河㑹唐河为猪龙河经博野县蠡县南又经肃宁县北髙阳县南至安州东南入泊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曰青龙泉经代州东南崞县城东又南经忻县经定襄县西北有云中河牧马河来㑹又经五台县南有清水河自五台山来㑹又经盂县东北入长城至直隶界有冶河即古绵蔓水自井陉县来㑹又经灵寿县南获鹿县北真定府城南又经藁城县北晋州南又东南至束鹿县入大陆泽自泽东南流经冀州北衡水县西北武邑县北武强县南又经交河县西至献县南分为二派一经沧州西与漳河合一经河间府东至天津府青县境又北经子牙汛曰子牙河又北经静海县㑹清水河
北泊即大陆泽亦曰巨鹿曰广阿西受槐河西南受滏阳南泊水南受漳水支津北受滹沱河至冀州北东北流经衡水武强北又至献县南分二派以㑹于直沽洵巨泽也 槐河即古泜水亦名沮水源出赞皇县西南东经元氏县南髙邑县北栾城县南赵州南柏乡县北又东南经宁晋县南入泊 滏阳河即滏水源出磁州西东北流经邯郸县东南又经广平府城东肥乡县北曲周县东南鸡泽县东平乡县东又北至巨鹿县西南有南泊水自顺徳府城邢台县来㑹又经巨鹿县西隆平县东入北泊
漳河有二源曰清漳曰浊漳清漳源出山西乐平县西经和顺县至辽州南有长城镇水来㑹又东南入河南涉县界又西南至林县之交漳口㑹浊漳水浊漳源出山西长子县东北流至潞安府北境又经屯留县东潞城县西有绛河潞河来㑹又北至襄垣县南有沁州水合铜鞮水来㑹至黎城县东北有榆社水合武乡水来㑹又东入河南林县西北界又东㑹清漳水东经彰徳府安阳县北入直隶广平府磁州界经成安县南仍与河南临漳县分界又经广平县西南分二派一东流经魏县元城县又东北入山东冠县界合卫河至临清州入运河一东北流经广平县肥乡县入山东邱县南又分二派一东北流入直隶威县南境经清河故城枣强县东又经景州武邑阜城交河县境又至沧州西㑹滹沱河一西北流至直隶界龙堂乡经广宗巨鹿新河县北流入北泊㑹滹沱河至天津入海
卫河源出山西潞安府南经泽州东南入河南懐庆府北入于沁水其分一支经温县北武陟县北修武县东南又东北经获嘉县北有五峪水自山西陵川县东南入河南辉县西来会又东北有百泉水来㑹又经新乡县北卫辉府西南至淇县东南有淇水来㑹淇水源出山西平顺县南陵川县东有浙水壅水盈盈水来㑹入河南林县南境经淇县西北有淇泉来注又东南与卫河㑹东流经滑县西南浚县西又经汤阴县东有汤河来㑹又东北经安阳县东南内黄县北入大名县南南乐县北又经元城县东北境入山东冠县西界有漳河支流来㑹又经馆陶县临清州入运河北至天津㑹白河诸水入海
滦河即古濡水一名难河源出独石口外东北一百馀里名都尔本诺尔西北流入多伦诺尔㕔界又北经上都河屯名上都河又东南至大河口又南经雁北滩入承徳府丰宁县界又南经西屯库有奇勒河亦名小滦河自北来㑹自此名滦河至郭家屯入承徳府本境东南经滦平县界绕喀喇河屯
行宫有伊逊河发源木兰
围场自北来㑹东南流经承徳府东南境凤凰岭下热河自东北来㑹〈热河见后〉折南流有白河老牛河柳河车河皆来㑹又东南经喜峰口之西入边经迁安县界有龙井闗河自遵化州边外来㑹又东南至永平府西北卢龙县界有青龙河即古泸水自边外来㑹经滦州城东乐亭县城西分二港一东南入海一南经齐家庄入海
热河即古武列水源出承徳府北境之察罕陀罗海经固都尔呼岭名固都尔呼河西南至中闗东茅沟河水自玳瑁沟西南流来㑹又南赛音河自霍尔霍克岭曲折流来㑹沿
避暑山庄行宫东北历锤峰下
行宫内有温泉流出汇之遂名热河南流折东南入于滦河
〈臣〉等谨案滦河热河发源边逺纪载多舛在今为
秋巡驻跸重地恭读
皇上御制热河考滦河濡水源考证
指示郦道元水经注及诸志之是非离合至详且悉如濡水正源为都尔本诺尔道元误以三道河当之白檀要阳为今宻云县地道元误云滦水经白檀北欧阳修言滦水出炭山为今边外之黒老山明统志误指为万全县之炭山金莲川在今上都河屯为滦水所经元史误以为滦水出金莲川热河三源西源先合中源次合东源道元则互紊东藏川中藏川㑹合之序良由未克亲履其地晰其支派故未免舛误相踵伏承
圣制昭陈灿如指掌始得禀承纪载无误无惑云蓟运河即古泃水亦曰沽河源出遵化州东北有沙河出州北边城外合马兰河来㑹西流有淋河自边外来㑹又西经蓟州南有盘山东水来㑹又西南有平谷县水玉田县水来㑹又东南经丰润县西有还乡河即古巨梁水来㑹又东南入海
盛京诸水
鸭绿江一名益州江亦名叆江即古马訾水源出长白山南麓有小白山水来注南流左受朝鲜北境诸水折西北凡长白以西诸水自十二道沟至头道沟皆来注折东南屈曲流纳诸小水佟家江自西北来㑹〈佟家江见后〉又屈曲流有爱哈河亦名阿布河出爱哈边门外合诸水自凤凰城来㑹又南流分三派而合经义州西又西有哈连河来㑹又西南为鸭绿口入于海
佟家江亦名通吉雅江即古盐难水源出衣尔雅哈范山之南西南流有哈尔敏河来㑹又西南有甲尔图库河来㑹又西南有王清河自王清边门外来会又西南有拉哈河源出
兴京南柳边外山东南流来㑹又东南㑹大沽小沽二水又东南㑹唐石河入鸭绿江
大辽河一名句骊河亦名巨流河即潢河古称饶乐水滥真水托纥臣水吐䕶真水有二源西源出古北口外克什克腾部界内今䝉古称曰西喇木伦东北流经巴林南有黒水河自巴林境来㑹经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境有白狼河来㑹白狼河亦曰狼水曰土河曰老河源出喀拉沁右翼南东北流经敖汉部西㑹翁牛特之英金河经翁牛特左翼南入潢河又东北至札噜特界柰曼界又经喀尔喀左翼界经科尔沁左翼境有东源来㑹东源名黒尔苏河源出吉林西南边内西北流有鸦哈河来㑹又西北流出柳邉经科尔沁境转西南流将至柳边而㑹遂名辽河又东南入
盛京开原县西有哈达河来㑹又南经铁岭县西有大清河来㑹又西南有养息牧河亦名杨柽木河自彰武台门边外经广宁县境来㑹又西南至辽阳州小辽河来㑹〈小辽河见后〉经海城县有海州河来㑹又西南入扵海
小辽河亦曰浑河源出长白山纳噜窝集名纳噜河西流入英莪门㑹噶桑阿河是为浑河名瑚努瑚河又经
兴京界有硕賔河苏子河即苏克苏呼河西北流来㑹经萨尔浒城北营盘城南西南流经
盛京城东有沈河一名万泉河自承徳县南流来㑹又西南至辽阳州有塔思哈河即古大梁水源出
兴京西南屈曲流来㑹又西南合大辽河为三汊河行六百馀里入海
〈臣〉等谨案塔思哈河旧讹为太子河乾隆四十八年
皇上东巡舆跸所经
指示改正为塔思哈河并
命馆臣遵
㫖考订载入
大清一统志中
大凌河即古参柳水源出柳边外喀拉沁左翼境东北流经土黙特界入边经义州城西至锦州府东南入海
小凌河源出柳边外土黙特右翼境入边经锦州府西南入海
黒龙江诸水
黒龙江即古漠北之黒水亦曰完水曰室建河上源曰敖嫩河出喀尔喀界内之小肯忒山西流经大肯忒山北麓折东北流有河自大兴安山东南流来㑹又东北数百里始名黒龙江有尼布楚河合诸水来㑹又东入内地黒龙江界经尼布楚城南又东北经界碑南克鲁伦河来㑹〈克鲁伦河见后〉东北流经雅克萨城南折东南流有呼马拉河东流来㑹又东南屈曲流有锦衣里江自俄罗斯国来㑹又东南流经额尔徳尼城东又东南有牛满河来㑹又东南行两山中五百里出山东流松花江㑹嫩泥江宁古塔河来㑹〈松花江嫩泥江宁古塔河见后〉东流有乌苏里江来㑹〈乌苏里江见后〉又东北分二派流复合有格林河来㑹又东北有亨滚河自松林来㑹又东北入于海
克鲁伦河即胪朐河源出大肯忒山东南西南流经拖诺山南麓
圣祖御制碑前康熙三十五年
亲征噶尔丹时驻跸于此
赐名饮马河折东北流有塔拉思河来㑹又东北流潴为枯伦泊即古俱伦泊亦曰阔滦海子自泊东北分二支流出复合东北流经黒龙江索伦界入于黒龙江
松花江名松阿哩江古粟末水源出长白山北之支峰曰松嘎里乌喇西北流有厄赫诺引河来㑹又有雅哈河罗库河那尔混河来㑹又北㑹混同江即鸭子河亦曰吉林乌拉出黒山之西麓西北
流有富尔虎河来㑹又西南曰哈屯河折西北流㑹松花江北流折西北有土门河出
兴京东北柳边外之吉林哈达合诸水经辉发城东北流来㑹又北至吉林哈达城南又北分二派而合又西北出柳条边门之西又西北有义屯河来㑹又西北嫩泥江水来㑹折东北曰松噶里乌苏有呼轮河来㑹又东南有呼拉哈河自宁古塔来㑹〈呼拉哈河见后〉又东北流㑹于黒龙江
嫩泥江一名那河亦曰嫩江诺尼江古名难水源出黒龙江将军境内衣克呼里山东南流有哈罗里河中科河来㑹又东南有东砖库里河来㑹又东南有活鲁里河来㑹又西南有纳莫里河诺民河来㑹又西南有雅里河绰尔河来㑹又东南有洮儿河自科尔沁部来㑹又东南㑹于松花江宁古塔河一名呼拉哈河即金源也源出长白山北北流㑹诸水汇为泽曰必尔滕湖自东北口流出经㑹宁城北又东北经宁古塔城西南有汉度城水来㑹又东北有米占河来㑹又北有五河岭河来㑹又西北有五思呼河来㑹又北入松花江乌苏里江源出西噶塔山北流经朱尔根城南又西北有胡雅河来㑹又北有枯勒母河来㑹又北有松阿产河南自新开湖汇诸水北流来㑹新开湖即兴凯湖古曰镜泊西北流有穆伦河来㑹又东北始曰乌苏里乌喇又北有诺罗河来㑹又东北有活洛河来㑹又北水分二派先后入于黒龙江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
地理略〈六〉
水道二
黄河
黄河源出昆仑山在今回部极西境有三源一为喀什噶尔河出喀什噶尔城极西之哈喇库勒迤北两水合流南注东㑹支河经城东流计千馀里一为叶尔羌河出叶尔羌城西南山内纡折出山分流经城左右复合亦千馀里㑹喀什噶尔河一为和阗河出南山二源分流名玉陇哈什河哈喇哈什河夹额里齐城而北合流数百里与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㑹东流有阿克苏河源出北山名托什干河经乌什城北迤南至阿克苏城南又南流来㑹遂名塔里木河东流有木素尔河源出北山西南流又东过拜城又东过赛刺木城合库车之赫色勒河过沙雅尔城北来㑹又东流有海都河源出北山之裕勒都斯经哈喇沙尔城西汇为博斯腾淖尔自淖尔流出经库陇勒境来㑹又东汇于罗布淖尔而伏即古所谓盐泽蒲昌海也河水伏流千馀里东南有孔道斜直青海之西境重发于巴颜喀喇山噶达素齐老之上涌为天池水色独黄流为阿勒坦河三百馀里入扵鄂郭淖尔即元史所谓星宿海也东南流出注于札楞淖尔又东南注于鄂楞淖尔又折东南流始名黄河又东南流经阿木奈玛勒占木逊山之南亦名大雪山即禹贡导河之积石也其南有三昆都伦河一曰得特昆都伦一曰多木达都昆都伦一曰道喇昆都伦三河先后来注之折而转西北流绕大雪山之北又折东流经库库淖尔之南库库淖尔即青海也有恰克图河魁屯西里河硕尔浑河来㑹又东北入甘肃河州归徳所邉
〈臣〉等谨案古言河出昆仑莫详其地史记汉书言张骞穷河源河出葱岭一源出于阗伏于盐泽重出于积石郦道元水经注因之但言之未能详尽论者疑为荒邈不经元笃什穷源得之于星宿海反以今大雪山为昆仑而以河源为在昆仑之西仍讹踵谬习传不察乾隆四十七年
皇上命使告祭河神务穷真源始知河之重源在星宿海西三百馀里噶达素齐老之上天池𣸣涌水色独黄流为阿勒坦河为黄河重发之明证而昆仑在回部极西在今实为版图之内故喀什噶尔叶尔羌之西巨岭绵亘千有馀里即古之葱岭二源交发所谓河出葱岭也和阗即于阗所谓一源出于阗也葱岭及和阗南山冈峦横接实昆仑之支体即尔雅所云河出昆仑墟也罗布淖尔之伏阿勒坦河之重见稽图勘迹了如指掌元人误以大雪山为昆仑者以河经其地有三昆都伦河来入因字音之近而妄指之其舛甚矣伏读
圣制河源诗读宋史河渠志文河源简明语
切指前古相传之误并
命儒臣纂辑河源纪略
谕㫖煌煌原委秩然大河灵迹至
圣代而始论定谨禀承载述一洗从前各志之舛略云黄河入河州有青海南境诸水来㑹过小积石山经兰州府西有大夏河即古漓水来㑹又东有洮河来㑹〈洮河见后〉又东有湟水来㑹〈湟水见后〉又东有庄浪河来㑹又东循长城经金县境有浩尾河来㑹又北有㑹宁安定二县水来㑹出长城又东南流入折东北有清水河自固原州来㑹又经灵州北东北经宁夏府境又东北出邉经河套鄂尔多斯部地分流复合折东南经乌喇特部境又东南有黒河自归化城境来㑹南流入山西平鲁县邉界自此而南出河套东岸为山西境西岸为陕西境经河曲县西府谷县东又经保徳州东岢岚州西又经神木县东兴县西有蔚汾水自岚县经兴县来㑹又经葭州东临县西过孟门镇又经永宁州西吴堡县东有白泉河即古离石水自永宁州合宁乡县诸水来㑹折西南经清涧县东有榆林水合米脂县绥徳州诸水及奢延川来㑹又经石楼县西延川县东又经永和县西延长县东有延水自延安府来㑹又南经大宁县西有昕川合隰州蒲县大宁县诸水来㑹又南经宜川县东吉州西其南为壶口山又南有汾川水合银川丹阳诸水来㑹又东南经乡宁县西韩城县东其东岸为河津县之龙门山西南流有汾水来㑹〈汾水见后〉又经郃阳县东临晋县西又经朝邑县东蒲州永济县西有涑水自绛县闻喜县合安邑解州猗氏临晋诸水来㑹又南经朝邑县南有洛河来㑹〈洛河见后〉又经华阴县东有渭水来㑹〈渭水见后〉折东流至潼闗南岸入河南阌乡县境又东经芮城县南又经灵宝县北有宏农河来㑹又经陕州北平陆县南又东过底柱山经渑池县北垣曲县南有清水出绛县沇水出王屋山来㑹又东北岸亦入河南界经新安县北济源县南又经孟津县北孟县南又经巩县北有济水自北来㑹〈济水见后〉又经温县南巩县北又经汜水县北有洛水来㑹〈洛水见后〉又东北有猪龙河来㑹〈猪龙河见后〉又东南有沁水来㑹〈沁水见后〉又经荥阳县北又东经荥泽县北原武县南郑州北又经阳武县南中牟县北又经延津县南祥符县北封邱县南陈留县北又东南经南阳考城县北又东入山东界经曹县南又东经单县南又东南流入江南界经砀山县北丰县南萧县北沛县南又东南经徐州府城北又经邳州南睢宁县北又东经宿迁县南桃源县北又东南至清河县南即清口淮水洪泽湖水来㑹〈淮水见后〉东北流经山阳县之清江浦北经阜宁县北安东县南又东北过云梯闗入于海
〈臣〉等谨案禹贡旧河道自积石以下至今荥泽县与今水道并同荥泽以下自原武县北东迳阳武延津二县北新乡汲县南又东北至浚县西南大伾山在焉折北行经内黄汤阴安阳㑹漳水经临漳大名成安肥乡曲州平乡广宗至巨鹿古大陆泽在焉又北经南宫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邑武强阜城献县交河青县静海大城宝坻至天津直沽口入于渤海
入河诸水
洮河源出洮州㕔西南邉外之西倾山东麓入边经洮州㕔南岷州西北又东北经旧临洮府南又北有三岔河自边外来㑹西北流至兰州府西境入黄河
湟水即洛都水源出西宁府西北邉外当青海之东东流入西宁边有北川河即古破羌水南川河即古六谷水并㑹东南流经碾伯县至大通县与大通河㑹大通河即古浩亹水源出青海之西北境包青海而东合甘州府之满楚客河东南流经大通县来㑹又东南入黄河
汾水源出静乐县北管涔山南流合碾河又南有岚河自岚县来㑹东南流经太原府阳曲县西又经太原县西有晋祠水来㑹又南有榆次县水来㑹经徐沟县北有洞涡水自乐平县合寿阳县平定州徐沟县诸水来㑹经交城县南有祁县水来㑹又西南有文水来㑹又西经平遥县西汾州府汾阳县东又经孝义县东又西南经介休县北有中都水自遥平县来㑹经灵石县南又西南经汾西县东折东南经霍州西又经赵城县西有彘水霍水自霍山来㑹又经洪洞县西又经平阳府临汾县西北分二𣲖一经襄陵县南一经县西屈曲复合又西南经太平县东曲沃县北又经绛州城南有浍河自翼城曲沃县来㑹又经稷山县南河津县南又西南至荣河县北入黄河
北洛水即古漆沮源出庆阳府安化县北境东南流经保安县西南曰洛河又东南经安塞县南甘泉县北又南经鄜州东折西南经洛川县西又南经中部县东有华池河自合水县合清水河来㑹又南有沮水自中部县来㑹经宜君县北又经白水县东澄城县西有白水大浴河来㑹又经蒲城县东朝邑县南入黄河
渭水源出渭源县西鸟鼠山东南流经巩昌府陇西县北又经宁逺县北有漳河来㑹又东北有桃花山水自通渭县来㑹经伏羌县北有华川水来㑹经秦安县西南秦州北有罗玊河自静宁州来㑹又东南有秦州河来㑹经清水县南又东经陇州南境又东经宝鸡县西又东经凤翔府凤翔县南境有汧阳河即古汧水自陇州来㑹经岐山县南扶风县西又经郿县北武功县南又经盩厔县北有黒水来㑹其北岸有凤翔岐山扶风诸县水来㑹稍东有赤水自终南山来㑹经兴平县南鄠县北咸阳县东有丰水自鄠县合滈水潏水东北流来㑹经西安府长安县北咸宁县北髙陵县南有泾水来㑹〈泾水见后〉稍东有灞水自蓝田县浐水自髙陵县来㑹又经临潼县北有淳化河清峪河自淳化县经泾阳三原髙陵诸县合耀州之沮水宜君县之漆水过富平县来㑹又经渭南县北又东经华州西北又东北经同州府大荔县南华阴县北有水自太华山来㑹又东北入黄河
泾水源出平凉府西北笄头山经府城北又经华亭县东北崇信县北有汭水自陇山来㑹又东北有镇原县水来㑹经长武县北有盘口河自泾州来㑹稍南有马连河自庆阳府合环县合水宁州正宁诸水来㑹又南有黒水河自灵台县来㑹经邠州北有温凉河来㑹经永寿县东北有大谷镇水来㑹经淳化县西又经醴泉县东北有水自乾州来㑹经泾阳县南又经高陵县南㑹渭水洛水即豫州川源出陕西商州雒南县西冡领山经县北东入河南界经卢氏县南熊耳山北又经永宁县南宜阳县北又东北经河南府洛阳县西南有涧水合榖水自渑池新安县来㑹又东经府城南有𤄊水自北来㑹又经孟津县偃师县南有伊水自卢氏县经嵩县伊阳宜阳洛阳诸境来㑹又东北经巩县汜水县入黄河
济渎源出懐庆府济源县西北与山西垣曲阳城接界之王屋山即禹贡沇水也经济源县北分二𣲖一经巩县西北境入河一东流为猪龙河经府城南又经温县北又经武陟县南入黄河其南岸为荥泽东为荥阳即禹贡溢为荥地自西汉末不复溢为荥也
沁水源出山西沁州沁源县北之绵山东南流经县南又南经屯留县西岳阳县东又南经沁水县东有海河来㑹又东南经泽州府城西北阳城县东有泽河来㑹又南入河南界经懐庆府北境有广济河支津来㑹又北有大丹河水自潞安府经髙平陵川凤台诸县合诸水来㑹又东经温县北至武陟县东入黄河
淮水
淮水出河南南阳府桐柏县西南之桐柏山东南流经湖北随州北界又折而北经桐柏县东折东流经信阳州北正阳县南罗山县北有浉河自信阳州来㑹经息县南有小黄河自罗山县来㑹又东分二𣲖合于光州西北又东经固始县西北有南汝水来㑹〈南汝水见后〉南有光山县水来㑹又东北有曲河自商城县史河自固始县来㑹又东北入江南界经颍州府阜阳县南南汝水支津来㑹东南流经霍邱县北颍上县南有澧河来㑹又东南有淠河自霍山县经六安州来㑹折东北经寿州西有沙河合汝水颍水来㑹〈沙河汝水颍水见后〉又东北有东肥河来㑹又东北有芍陂沿河水来㑹又东北有庐州府北水来㑹经懐逺县南有涡河亦名西肥河自河南太康县鹿邑县经江南亳州分二支一经太和县颍上县至寿州来㑹一经柘城县鹿邑县过亳州䝉城县懐逺县来㑹又东北有北肥河自宿州来㑹又东有龙子河自鳯阳府鳯阳县来㑹又东经鳯阳府北又经五河县南有浍河水自河南永城县分支经宿州来㑹又东有沱河自羊城湖来㑹分二支一东北为潼河一东流复合有池河自定逺县来㑹又东经旴𣅿县北泗州南东北汇为洪泽湖湖之西北有睢河自砀山萧县宿州灵璧睢宁来注之其西北为桃源县境南岸迤西北为髙家堰北岸为清河县境为全湖之委北流至清口黄河自西来㑹东北并流入于海〈臣〉等谨案淮源出桐柏其中峰曰胎簪山绝顶有大石盘陀广十馀亩凹处成潭泉从石间出或伏或见即禹贡导淮之桐柏也详
御制淮源记谨识以见考古之精核焉
入淮诸水
南汝水源出遂平县西南境之洪山龙陂东北流经县城南又东经上蔡县南汝阳县北又东南有小沙河自确山县来㑹又东南有呉寨河自泌阳县经确山正阳县来㑹又东南经新蔡县东有洪河自西平上蔡县来㑹经固始县西北入于淮其分一支经江南颍州府界亦入于淮
沙河即古滍水源出鲁山县西境东流经县南又东经宝丰县南叶县北有辉河来㑹经舞阳县东北有汝水来㑹〈汝水见后〉又东有浓河自舞阳县经叶县郾城来㑹又东经上蔡县北又东至商水县西北有颍水荥阳水来㑹〈颖水荥阳水见后〉折东南流至陈州府南分二支一南流为项城北沈邱南之涡河有汾河自西北经项城县来㑹又东南入江南界经太和县西颍州府北㑹北支一为沈邱北之沙河东北流入太和县西北折东南至颍州府北有茨河来㑹又东南与涡河合又东南经颍上县北又东南入于淮水
汝水源出嵩县西南南阳府北界山东流经县南之伏牛山即天息山又东北经伊阳县南又东北经汝州城南又东南经宝丰县北郏县南又东南经襄城县西南又东南㑹沙河
颍水源出登封县北少室山南流经县西折东南经宻县南禹州北分二𣲖一东北流经新郑长葛县过许州至临颍县一东南流经襄城县过许州至临颍县而合又东南有渚河自汝州经襄城临颍县来㑹又东流至商水县西北㑹沙河
荥阳水源出巩县汜水县南东北流经荥阳县东折而东曰索河又东有京河来㑹经荥泽县南郑州北有东京河来㑹又东南有磨河来㑹名小贾鲁河又东南经中牟县北又东南经开封府西南又南经通许县西尉氏县东又东南至扶沟县北有双泊河自宻县经禹州新郑长葛鄢陵诸境来㑹又东南经西华县北又南至商水县㑹沙河山东诸水
大清河自东平州东之戴村坝西分泄汶河之水合沙河西北流经州城西南有水自城北来㑹经东阿县西东北流经平阴县西北又东北经长清县北又经齐河县东南有玉符河自历城县来㑹又东至济南府城北有趵突泉水即古泺水自府西南来㑹又东经济阳县东又东北有绣江河自章邱县来㑹又东北经齐东县西又经青城县北又经濵州南蒲台县北又东北经利津县东南入于海
小清河源出章邱县东南北流有水自邹平县来㑹折东北经浒山泊曰小清河经新城县西北有孝妇河自莱芜临淄长山县来㑹又东经髙苑县南又经博兴县南有乌河即古时水自临淄新城髙苑来㑹又经乐安县北又东北入于海
〈臣〉等谨案大清河小清河即古济水故道济水劲疾往往穴地伏流𣸣涌四出即迁徙分合亦复不定然经流大概及其迭隠迭见之性则千古未有异也今考河南济源县之济渎即济水发源之始惟以既入于河而自汉以后不复见其溢而为荥之迹故列扵入河巨川之内至今大清河所历皆古济水所经而小清河入海之口正禹贡入海故道世儒疑伏见之说为难信而以济水为绝流已久不知济水之所以别于他水者正因伏见不常故踪迹靡定而经流所在自行入海故迹仍自显然伏读
御制济水考辨眀济渎之本性指示禹贡之恒道四渎之一始可证其原委今谨载二清河现在实迹古道之离合盖可考见焉
汶水源出莱芜县东北西流经县城西北有牟汶水来㑹又西有㑹河诸水来㑹又西绕泰山支麓经泰安府南有泮河水自济南府来㑹折南流有汶河自新泰𫎇阴经泰安县来㑹经宁阳县北又经汶上县北有净泉水自东平州来㑹又西南至汶上西南境之南旺分流南北置二闸南并蜀山湖北贯马踏湖为运河水脊〈运河见后〉
泗水源出泗水县东西流经县城北折西南至曲阜县东北有崄河来㑹又西南至兖州府东北分二支一穿府城至济宁州入运河一经城东有雩河出尼山下经曲阜县城来㑹西南流有白马河自邹县来㑹又西南入于运河
沂河源出沂水县西北经县城西折而西南有东汶河自䝉阴县来㑹南流至沂州府东北有祊河自费县来㑹又南有涑河亦自费县来㑹又西南经郯城县西又西南入江南邳州界有涑河支津来㑹又西南分三𣲖其二支先入运河一支汇为骆马湖于湖之南入运河
淄水源出淄川县西南东北流经临淄县东又北经乐安县东南又东北入清水泊有北阳河自青州府治益都县经寿光县西至乐安县东南入清水泊由泊东北入海
弥河即古巨洋水源出临胊县南北流经益都县东南有陆康河季家河来㑹又东北有南洋河自青州府来㑹经寿光县东南有大丹河小丹河自临朐县昌乐县来㑹又东北入海
于河即虞水出昌乐县东南经潍县西有小于河来㑹又东北有白狼支津来㑹又东贯长泊而北入于海
白狼河源出昌乐县南东北流经潍县东分二支一㑹于河一东流有东于河来㑹又东北经长泊南入于海
潍水俗曰东淮河源出莒州北东南流至诸城县西又东有福山水来㑹折西北有大浯河小浯河来㑹经安邱县东有东汶河自沂水县来㑹经潍县东至昌邑县东南又东北入于海
北胶河源出胶州西北经髙宻县东入百湖有分水岭北水来㑹北流有药石河自平度州来㑹又西北至昌乐县东又北入于海
南胶河出髙宻县分水岭南东流有白沙河自平度州来㑹折东南经胶州北有大沽河合小沽河来㑹又南入于海
运河
〈臣〉等谨案运河以汶水南旺为上源北至天津南至黄淮近地水泉无数无不引为便漕之用兹谨叙载河道经由之州县及所引之诸水用志大略而江南运河亦以次类著焉
运河自山东汶上县南旺北流经郓城县东北东平州西南境西北流有魏河自直隶开州经清丰县入山东濮州经范县寿张县来㑹西北流经寿张县东阳榖县西北流经聊城县南又北经东昌府城东又北经堂邑县东北又经博平县西北清平县西又北经临清州城有卫河来㑹河势始盛自此以下不复置闸〈卫河见前卷〉北流经夏津县西直隶清河县东东北流经武城县西南又东北经直隶景州东境又经东光县西又北经南皮县西又东北经沧州西北又东北滹沱河合漳河来㑹〈滹沱河漳河见前卷〉北流经青县东静海县西又东北至天津府城北白河与桑干诸水来㑹〈白河桑干河见前卷〉又东南至大沽入海漕舟至天津即溯白河以达于
京师
运河自南旺南流并蜀山湖堤经嘉祥县东北境又南至济宁州西南有府河即泗水支流自兖州府合汶上县之光河来㑹又东南泗水来㑹〈泗水见前〉经鱼台县东北并昭阳湖堤有界河自滕县来㑹经滕县西有荆沟河来㑹又东南有漷河来㑹又东南经江南沛县东北界又东经沛湖口有玉花河来㑹又东经山东峄县西界有盘龙河来㑹又东南经微山湖口北又东经峄县南境有巨龙河自费县来㑹又东南入江南邳州西北界有泇河自费县来会又南有沂河支津二来㑹又东南沂河东𣲖汇骆马湖来㑹〈沂河见前〉又经宿迁县东北其东分一𣲖为盐河经沭阳县入硕项湖至海州入于海运河经桃源县北又经清河县北其东又分一派经安东县北㑹硕项湖入于海运河即于清河县东南入黄河其西南即清口黄河淮水交㑹之处东入于海运河分淮水一支东流折东北经清江浦前东南流经淮安府城西其东岸泄水支河口为涧河为射阳湖又南流东岸为泾河为广洋湖又南经宝应湖北口东岸有泄水支河入广洋湖又经宝应县西西岸濵宝应湖东岸皆有泄水支河又南经髙邮湖东又南经髙邮州城西又南经邵伯湖东又南东岸并有泄水支河折西南经扬州府城东分二派一南流又分支津先后由𤓰洲入江一西南流经仪徴县东北又经城南西南流入于江
运河自镇江府丹徒县西北之京口经府城西南有支港入于大江又东南经练湖东经丹阳县西北分绕城之左右而南分一支入于大江又南有南运河自溧阳金坛合长荡湖支津及太平府来㑹又南有丁义河白鹤溪自金坛县来㑹又东南分一支曰孟河入大江至常州府西北分二支曰桥河曰新园河入大江有长荡湖支津自宜兴县来㑹分一支经江阴县入于大江又东分一支曰曹港河通江阴常熟崐山太仓诸境运河经无锡县西北分一支经江阴㑹诸水入大江又南有湖埭镇水自溧阳宜兴金坛来㑹经无锡县城又南分一支为二𣲖通常熟昆山诸境又南经浒墅闗有光福河自太湖来㑹又东南至苏州府城分络左右而南有木渎河自太湖合石湖诸渠来㑹城东南北三面支港纵横属县并达经吴江县北而东贯吴淞江又东南有松江府河来㑹又南有溪河即湖州府运道东北流来㑹入浙江界经秀水县北有水自乌镇南通桐乡西通湖州府来㑹其东有支渠达嘉善县及松江府又南至嘉兴府城北分络左右而南有支渠通属县境经桐乡县东南有长水塘接海宁海盐二县又西南有桐乡河来㑹经石门县城南有河自德清县来㑹又西南至长安镇有支河通海盐平湖嘉善达于杭州又经徳清县东境至仁和县北而海宁徳清馀杭诸水皆㑹过北新闗至杭州府城之北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