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钱 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 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 小黑豆皮(四两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四七) 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 桂圆肉 炒菊花 炙黑甘草 黄 (去心) 牡蛎 金 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 肢麻。舌喑 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 牛膝(一两半) 萸肉(二两) 远志(一两半炒黑) 杞子(二两) 菊花(二两炒) 五味(一两半) 川斛(二两四钱) 茯神(二两) 淡苁蓉干(一两二钱) 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 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 真阴。渐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又 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 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 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 生地 人参 麦冬 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 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 熟地炭 干苁蓉 天冬 生虎胫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黄柏 卢 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 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 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鲜生地 元参心 桑叶 丹皮 羚羊角 连翘心 又 生地 阿胶 牡蛎 川斛 知母 汪(五三)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自动。乃阴中之阳损伤。(阴中阳虚) 淡苁蓉干(二两) 枸杞(三两) 归身(二两) 生虎骨(二两) 沙苑(二两) 巴戟天(二两) 明天 麻(二两) 桑寄生(四两) 精羊肉胶阿胶丸。早服四钱。交冬加减。用人参丸服。 钱(五八) 用力努挣。精从溺管沥出。已经两耳失聪。肾窍失司。显然虚象。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 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经言肝为刚脏。而肾脏恶燥。 若攻风劫痰。舍本求末矣。(阴阳并虚) 熟地 枸杞 苁蓉 石菖蒲 当归 沙苑 巴戟 远志 张(四九)中风以后。肢麻言謇。足不能行。是肝肾精血残惫。虚风动络。下寒。二便艰阻。凡肾虚忌燥。 以辛润温药。 苁蓉 枸杞 当归 柏子仁 牛膝 巴戟 川斛 小茴 陈(五九)中络舌喑不言。痛自足起渐上。麻木 胀。已属痼疾。参苓益气。兼养血络。仅堪保久。 人参 茯苓 白术 枸杞 当归 白芍 天麻 桑叶 周 大寒土旺节候。中年劳倦。阳气不藏。内风动越。令人麻痹。肉 心悸。汗泄烦躁。乃里虚欲 暴中之象。议用封固护阳为主。无暇论及痰饮他歧。(阳虚卫疏) 人参 黄 附子 熟术 某 阳明脉络空虚。内风暗动。右肩胛及指麻木。(胃虚表疏) 玉屏风散加当归天麻童桑。 俞(氏)寡居一十四载。独阴无阳。平昔操持。有劳无逸。当夏四月。阳气大泄主令。忽然右肢麻木。 如堕不举。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诊脉小弱。岂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 意伤忧愁则肢废也。攻风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卫阳为主。而宣通脉络佐之。(卫虚络痹) 桂枝 附子 生黄 炒远志 片姜黄 羌活 唐(六六)男子右属气虚。麻木一年。入春口眼歪邪。乃虚风内动。老年力衰。当时令之发泄。忌投 风药。宜以固卫益气。(气虚) 人参 黄 白术 炙草 广皮 归身 天麻 煨姜 南枣 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黄 炙草之 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胡(五六)阳明脉络已空。厥阴阳气易逆。风胜为肿。热久为燥。面热。喉舌干涸。心中填塞。无非阳化 内风。胃受冲侮。不饥不纳矣。有年久延。颇虑痱中。(风阳燥热) 羚羊角 连翘 丹皮 黑山栀 青菊叶 元参 花粉 天麻 张(五七)痱中经年。眩晕汗出。阳气有升无降。内风无时不动。此竟夜不寐。属卫阳不肯交于营阴 矣。沉痼之症。循理按法。尚难速效。纷纷乱药。焉望向安。议用固阳明一法。(胃虚阳升) 桂枝木 生黄 川熟附 炒远志 龙骨 牡蛎 姜 枣 刘(七三)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皆痿象也。缘高年阳明脉虚。加以愁烦。则厥阴风动。 木横土衰。培中可效。若穷治风痰。便是劫烁则谬。 黄 于术 桑寄生 天麻 白蒺藜 当归 枸杞 菊花汁 加蜜丸 包 老年隆冬暴中。乃阴阳失交本病。脉左大右濡。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第五日已更衣。神惫 欲寐。宗王先生议。阳明厥阴主治法以候裁。(肝胃同治) 人参 茯苓 白蒺藜 炒半夏 炒杞子 甘菊 某 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天麻 钩藤 半夏 茯苓 广皮 沈 风中廉泉。舌肿喉痹。麻木厥昏。内风亦令阻窍。上则语言难出。下则二便皆不通调。考古 人吕元膺。每用芳香宣窍解毒。勿令壅塞致危也。(胞络热邪阻窍)至宝丹四丸匀四服。 葛(三八)年未四旬。肌肉充盈。中病二年。犹然舌强言謇。舌浓边紫而纳食便溺仍好。乃心胞络间。 久积之热弥漫。以致机窍不灵。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络。医药之治 痰治火。直走肠胃。是以久进多投无效。(至宝丹) 程 脉濡无热。厥后右肢偏痿。口 舌歪。声音不出。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加以寒滞汤药。蔽 其清阳。致清气无由展舒。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仍能攻风祛痰。若曰风中廉泉。乃 任脉为病。与太阴脾络有间矣。(风湿中脾络)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香附汁 南星(姜汁炒)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 吕(五九)阳邪袭经络而为偏痱。血中必热。艾灸反助络热。病剧废食。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 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艾灸络热) 犀角 羚角 生地 元参 连翘 橘红 胆星 石菖蒲 杨 中后不复。交至节四日。寒战汗泄。遂神昏不醒。是阴阳失于交恋。真气欲绝。有暴脱之虑。 拟进回阳摄阴法。(脱) 人参 干姜 淡附子 五味 猪胆汁 又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又 人参 附子 五味 龙骨 牡蛎 龚(五七)厥症。脉虚数。病在左躯。肾虚液少。肝风内动。为病偏枯。非外来之邪。(肾阴虚肝风动) 制首乌 生地 杞子 茯神 明天麻 菊花 川斛 徐(四一)水亏风动。舌强肢麻。中络之象。当通补下焦。复以清上。 熟地 淡苁蓉 杞子 牛膝 五味 远志 羚羊角 茯苓 麦冬 菖蒲 蜜丸 丁 大寒节。真气少藏。阳挟内风旋动。以致痱中。舌边赤。中有苔滞。忌投攻风劫痰。益肾凉肝。 治本为法。 生地 元参 麦冬 川斛 远志 石菖蒲 蔗浆 曾(五二)脉弦动。眩晕耳聋。行走气促无力。肛痔下垂。此未老欲衰。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风 蒙窍。乃上实下虚之象。质浓填阴。甘味熄风节劳戒饮。可免仆中。 虎潜去锁阳知母。加大肉苁蓉炼蜜丸。 张 脉细小带弦。冬季藏纳少固。遂至痱中。百馀日来。诸患稍和。惟语言欲出忽謇。多言似少 相续。此皆肾脉不营舌络。以致机窍少宣。乃虚象也。早用地黄饮子煎法以治下。晚用星 附六君子以益虚宣窍。 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 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 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 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工夫。 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上午服。 金石斛(三钱) 化橘红(五分) 白蒺藜(二钱) 真北秦皮(一钱) 草决明(二钱) 冬桑叶(一钱) 嫩钩藤(一钱) 生白芍(一钱) 又 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诸症亦觉小愈。虽曰治标。正合岁气 节候而设。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 两不接续耳。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 九制熟地(先用水煮半日徐加醇酒砂仁再煮一日晒干再蒸如法九次干者炒存性八两) 肉苁 蓉(用大而黑色者去甲切片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七日晒干以极淡为度四两) 生虎膝骨(另捣碎研二两)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制首乌(四两烘) 川萆 (盐水炒二两) 川石斛(八两熬膏) 赤白茯苓(四两) 柏子霜(二两) 上药照方制末。另用小黑 豆皮八两。煎浓汁法丸。每早百滚水服三钱。 议晚上用健中运痰。兼制亢阳。火动风生。从外台茯苓饮意。 人参(二两) 熟半夏(二两) 茯苓(四两生) 广皮肉(二两) 川连(姜汁炒一两) 枳实(麸炒二两) 明天麻(二两煨) 钩藤(三两)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地栗粉(二两) 上末用竹沥一杯。姜汁十匙。法丸。食远开水服三钱。 又 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虚。厥阴绕咽。少阴循喉。往常口 燥。舌糜。是下虚阴火泛越。先治时病燥气化火。暂以清润上焦。其本病再议。 白扁豆(勿研三钱) 玉竹(三钱) 白沙参(二钱) 麦冬(去心三钱) 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钱) 象贝母(去心勿研二钱) 冬桑叶(一钱) 卷心竹叶(一钱) 洗白糯米七合。清汤煎。 又 暂服煎方。 北沙参(三钱) 生白扁豆(二钱) 麦冬(三钱) 干百合(一钱半) 白茯神(一钱半) 甜杏仁(去皮尖一 钱半) 又 痰火上实。清窍为蒙。于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麦冬(八两) 天冬(四两) 苡米(八两) 柿霜(四两) 长条白沙参(八两) 生白扁豆皮(八两) 甜梨 汁(二 ) 甘蔗浆(二斤) 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又 夏热秋燥。阳津阴液更伤。口齿咽喉受病。者属阴火上乘。气热失降使然。进手太阴清燥 甘凉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调理大旨。以清上实下。则风熄液润。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阳初复再议。 燕窝菜(洗净另熬膏一斤) 甜梨(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人参(另熬收三两) 九制熟地(水煮四两) 天冬(去心蒸二两) 麦冬(去心四两) 黄 皮(生用四两) 炙黑甘草(二两) 五味(二两蒸) 云茯神(三两 蒸) 又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多语则舌音不清。麻木偏着右肢。心中热炽。难以鸣状。此阳明脉中 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 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 九制熟地(照前法制八两) 肉苁蓉(照前制四两) 天冬(去心蒸烘四两) 当归(炒焦二两) 生白芍(三两) 川斛(熬膏八两) 黄柏(盐水炒二两)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上为末。另用虎骨胶三两。溶入蜜捣丸。服五钱。滚水送。 又 太太诸恙向安。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 相合。其势方张。内风挟阳动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独甚于四肢者。风淫末疾之谓也。经 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夫痰壅无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矣。 天冬(四两) 麦冬(八两) 长白沙参(八两) 明天麻(四两煨) 白蒺藜(照前制四两) 甜梨汁(一斤) 芦根汁(流水者可用八两) 青蔗浆(一斤) 鲜竹沥(八两) 柿霜(四两) 先将二冬沙参天麻白蒺藜加泉水煎汁滤过。配入四汁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 午食远服五钱。百滚水调服。 又 下虚上实。君相火亢。水涸液亏。多有暴怒跌仆之虞。此方滋液救焚。使补力直行下焦。不 助上热。议铁瓮申先生琼玉膏方。 鲜生地水洗净捣自然汁二斤。绵纸滤清。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另置一铅罐。或圆铅球。 盛前药封坚固。用铁锅满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昼夜。频添水不 可住火。至三日后。连器浸冷水中。一日顷取出。入后项药。 人参(蒸烘研细末六两) 白茯苓(蒸研粉十六两) 真秋石(银罐内 候冷研一两) 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样。收贮小口瓷瓶内。扎好勿令泄气。每早百滚水调服五六钱。 又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 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 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泪者。风阳升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 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制首乌(四两) 杞子(炒一两半) 天冬(去心二两) 茺蔚子(蒸二两) 黄甘菊(一两半) 黑 豆皮(二 两) 茯苓(蒸二两) 川石斛(熬膏八两) 虎骨胶(二两水溶) 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虎骨胶捣丸。早上滚水服三四钱。 又 久热风动。津液日损。舌刺咳嗽。议以甘药养其胃阴。老年纳谷为宝。 生扁豆(四两) 麦冬(四两) 北沙参(三两) 天花粉(二两) 甘蔗浆(十二两) 柿霜(二两) 白花百合(四两) 熬膏。加饴糖两许。每服时滚水调服三四钱。晚上服。 又 液燥下亏。阳挟内风上引。阴不上承。舌络强则言謇。气不注脉则肢痿乏力步趋。凡此皆 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耳。 水制熟地(四两) 阿胶(二两) 女贞实(二两) 豆皮(二两) 淡肉苁蓉(一两) 茯神(二两) 旱莲草(二两) 川石斛(三两) 用精羯羊肉胶为丸。早上滚水服四五钱。 又 暂服煎方。 生地 沙参 茺蔚子 黑 豆皮 川斛 牛膝 又 晚服丸方。 九蒸桑叶(八两) 三角胡麻(四两) 九制首乌(三两) 白茯神(三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一两) 酸枣仁(二两炒) 苡仁(二两) 上为末。桂圆肉三两煎汤法丸。每服三钱。百滚水下。 又 今年天符岁会。上半年阳气大泄。见病都属肝胃。以厥阴为风脏。而阳明为盛阳耳。阴 阳不肯相根据。势必暴来厥中。过大暑可免。以暑湿大热。更多开泄。致元气不为相接耳。然此 本虚标实。气火升腾所致。经旨以苦寒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 人参(一钱) 生牡蛎(五钱) 生白芍(二钱) 乌梅肉(四分) 川黄连(盐水炒六分) 熟半夏(醋炒清水 漂洗一钱) 上午服。 (丸方)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生) 盐水炒黄连(五钱) 半夏(醋炒水洗净一两半) 盐水炒广皮(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半) 白蒺藜(鸡子黄制一两半) 生白芍(一两半) 乌梅肉(蒸一两) 为末。竹沥法丸。早上服三钱。百滚汤下。 又 夏月进酸苦泄热。和胃通隧。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入秋凉爽。天人渐有收肃下降之理。缘 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熏灼胃脘。逆冲为呕。舌络被熏。则绛赤如火。消渴便阻。 犹剩事耳。凡此仍属中厥根萌。当加慎静养为宜。 生鸡子黄(一枚) 阿胶(一钱半) 生白芍(三钱) 生地(三钱) 天冬(去心一钱) 川连(一分生) 上午服。 又 心火亢上。皆为营液内耗。先以补心汤。理心之用。 人参(同煎一钱) 川连(水炒六分) 犀角(二钱镑) 元参(二钱) 鲜生地(五钱) 丹参(一钱) 卷心竹叶(二钱) 又 苦味和阳。脉左颇和。但心悸少寐。已见营气衰微。仿金匮酸枣仁汤方。仍兼和阳。益心气以通肝络。 酸枣仁(炒黑勿研五钱) 茯神(三钱) 知母(一钱) 川芎(一分) 人参(六分同煎) 天冬(去心一钱) 陈 脉左数。右弦缓。有年。形盛气衰。冬春之交。真 不相维续。内风日炽。左肢麻木不仁。舌歪 言謇。此属中络。调理百日。戒酒肉。可望向愈。(痰火阻络) 羚羊角 陈胆星 丹皮 橘红 连翘心 石菖蒲 钩藤 川斛 又 羚羊角 元参 连翘 花粉 川贝母 橘红 竹沥 又 丹溪云。麻为气虚。木是湿痰败血。诊左脉濡涩。有年偏枯。是气血皆虚。方书每称左属血 虚。右属气虚。未必尽然。 人参 半夏 广皮 茯苓 归身 白芍 炙草 桑枝 又 经络为痰阻。大便不爽。昨日跌仆气乱。痰出甚艰。转方以宣经隧。 炒半夏 石菖蒲 广橘红 茯苓 胆星 枳实 竹沥 姜汁 叶 初春肝风内动。眩晕跌仆。左肢偏痿。舌络不和。呼吸不爽。痰火上蒙。根本下衰。先宜清上痰火。 羚羊角 茯苓 橘红 桂枝 半夏 郁金 竹沥 姜汁 又 风热烁筋骨为痛。痰火气阻。呼吸不利。照前方去郁金竹沥姜汁。加白蒺藜钩藤。 又 炒半夏 茯苓 钩藤 橘红 金石斛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又 人参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蒺藜 竹沥 姜汁 风为百病之长。故医书咸以中风列于首门。其论症。则有真中类中。中经络血脉脏腑之 分。其论治。则有攻风劫痰。养血润燥。补气培元之治。盖真中虽风从外来。亦由内虚。而邪 得以乘虚而入。北方风气刚劲。南方风气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其真中之方。前人 已大备。不必赘论。其类中之症。则河间立论云。因烦劳则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 甚生火。东垣立论。因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僵仆卒倒如风状。是因乎气虚。而丹溪则 又云。东南气温多湿。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三者皆辨明类中之由也。类者 伪也。近代以来。医者不分真伪。每用羌防星半乌附细辛。以祛风豁痰。虚症实治。不啻如 枘凿之殊矣。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 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 类是也。 若阴阳并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 类是也。更有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如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治 以六君玉屏风茯苓饮酸枣仁汤之属。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则有至宝丹芳 香宣窍。或辛凉清上痰火。法虽未备。实足以补前人之未及。至于审症之法。有身体缓纵 不收。耳聋目瞀。口开眼合。撒手遗尿。失音鼾睡。此本实先拨。阴阳枢纽不交。与暴脱无异。 并非外中之风。乃纯虚症也。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 挽回万一。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 邪。舌强言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 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 隧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至于风痱。风懿。风痹。瘫痪。乃风门之兼症。理 亦相同。案中种种治法。余未能尽宣其理。不过略举大纲。分类叙述。以便后人观览。余门仿此。(华岫云) 徐评 凡风淫所胜之病。自内经以及唐宋名家。皆以辛凉甘寒为本。而佐以驱风益血之药。 至河间有地黄饮子之法。此乃治肾虚痱症。有类中风。并非以此方治中风之急症。乃近日诸 医遇中风之症。总以人参附桂为开手第一方。轻者不起。重者立毙。问所从来。曰本之叶先生。 余始亦信其说果从叶氏出。及阅此书。乃知此翁学有渊源。心思灵变。与前人所论。分毫不背。 其人参亦于病势已退后。用以培元养气。当病甚时。必于驱风之药同用。其分两亦不过几分 至钱。无不中度。乃今之窃附其门墙。盗取其馀论者。事事相反。此翁有知。能无痛恨。而以此等 邪说诬此翁以害人者。对此书能无愧死。


肝风

某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肝阴虚) 生地 阿胶 牡蛎 炙草 萸肉炭 王 阳挟内风上巅。目昏耳鸣不寐。肝经主病。 熟地炙 炙龟甲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苓 旱莲草 女贞子 曹(三二)辛寒清上。头目已清。则知火风由脏阴而起。刚药必不见效。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 以驱热。治法大旨如此。 生地 阿胶 天冬 元参 川斛 小黑豆皮 陈(四五)操持烦劳。五志阳气。挟内风上扰清空。头眩耳鸣。目珠痛。但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用辛甘化风方法。乃是补肝用意。 枸杞子 桂圆肉 归身 炙草 甘菊炭 女贞子 陆(四二)肝风阳气。乘阳明之虚上冒。牙肉肿痛。议和阳熄风。 生地 阿胶 牡蛎 天冬 茯神 川斛 旱莲草 女贞子 凌 交节病变。总是虚症。目泛舌强。脊背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当宗河间浊 药轻服。名曰饮子。 熟地(五钱) 咸苁蓉(八钱) 炒杞子(三钱) 麦冬(二钱) 云苓(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 生沙苑(一钱) 石菖蒲(一钱) 远志肉(四分) 饮子煎法。 胡 缓肝润血熄风。 制首乌 杞子 归身 冬桑叶 三角胡麻 柏子仁 茯神 天冬 黑 豆皮 蜜丸。 某 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制。两胁 如热。则火升面赤。遇烦劳为甚。宜养肝阴和阳为法。 九蒸何首乌(四两) 九蒸冬桑叶(三两) 徽州黑芝麻(三两) 小黑 豆皮(三两) 巨胜子(二两即胡 麻) 浸淡天冬(去心一两) 真北沙参(二两) 柏子仁(一两半去油) 云茯神(二两) 女贞实(二两) 上为末。青果汁法丸。早服三钱。开水送。 张(氏)肝阳虚风上巅。头目不清。阳明脉空。腰膝酸 。议养血熄风。 菊花炭 熟首乌 牛膝炭 枸杞子炭 黑 豆 茯神 沈 冲气左升。当镇肝摄肾。(肝肾阴虚) 地黄 阿胶 萸肉 淡菜 茯苓 丁(四三)因萦思扰动五志之阳。阳化内风。变幻不已。夫阳动莫制。皆脏阴少藏。自觉上实下虚。法 当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味浓以填之。偏寒偏热。乌能治情志中病。 熟地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神 青盐 鳖甲胶 龟版胶 即溶胶为丸。 朱(妪)心中热辣。寤烦不肯寐。皆春令地气主升。肝阳随以上扰。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痫痉之虑。 生地 阿胶 生白芍 天冬 茯神 小黑 豆皮 程(氏)伏暑深秋而发。病从里出。始如疟状。热气逼迫营分。经事不当期而来。舌光如镜。面黯青 晦。而胸痞隐痛。正气大虚。热气内闭。况乎周身皆痛。卫阳失和极矣。先拟育阴驱热。肝风不 旋。不致痉厥。五日中不兴风波。可望向安。 生地 阿胶 天冬 麦冬 麻仁 生牡蛎 金(女)温邪深入营络。热止。膝骨痛甚。盖血液伤极。内风欲沸。所谓剧则螈 。痉厥至矣。总是消 导苦寒。冀其热止。独不虑胃汁竭。肝风动乎。拟柔药缓络热熄风。 复脉汤去参姜麻仁 生鳖甲汤煎药。 王(氏)痛从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贯于心胸。若平日经来带下。其症亦至。此素禀阴亏。冲任奇脉 空旷。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人气动随升。络血失养。诸气横逆。面赤如赭。饥不欲食。耳失 聪。寤不成寐。阳浮。脉络交空显然。先和阳治络。 细生地 生白芍 生鳖甲 生龟甲 生虎骨 糯稻根 煎药送滋肾丸(一钱半) 又 前用滋肾丸。痛缓。面浮跗肿。血气俱乏。内风泛越。经言风胜则动。湿胜则肿。阴虚多热之 质。议先用虎潜丸。每服四钱。四服。 某(五三)下元水亏。风木内震。肝肾虚。多惊恐。非实热痰火可攻劫者。 生地 清阿胶 天冬 杞子 菊花炭 女贞实 胡 久病耳聋。微呛喉中不甚清爽。是阴不上承。阳挟内风。得以上侮清空诸窍。大凡肝肾宜 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人参(一钱秋石一分化水拌烘干同煎) 鲜生地(三钱) 阿胶(一钱) 淡菜(三钱) 白芍(一钱) 茯神 (一钱半) 又 阴虚液耗。风动阳升。虽诸恙皆减。两旬外大便不通。断勿欲速。惟静药补润为宜。照前方 去白芍。加柏子仁。 又 大便两次颇逸。全赖静药益阴之力。第纳食未旺。议与胃药。 人参 茯神 炒麦冬 炙甘草 生谷芽 南枣 又 缓肝益胃。 人参 茯神 生谷芽 炙甘草 木瓜 南枣 周 怒动肝风。筋胀胁板。喉痹。 阿胶 天冬 柏子仁 牡蛎 小麦 吴 脉弦小数。形体日瘦。口舌糜碎。肩背掣痛。肢节麻木。肤腠瘙痒。目眩晕耳鸣。已有数年。此 属操持积劳。阳升。内风旋动。烁筋损液。古谓壮火食气。皆阳气之化。先拟清血分中热。继当 养血熄其内风。安静勿劳。不致痿厥。(阳升血热) 生地 元参 天冬 丹参 犀角 羚羊角 连翘 竹叶心 (丸方) 何首乌 生白芍 黑芝麻 冬桑叶 天冬 女贞子 茯神 青盐 某(妪)脉右虚左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心悸眩晕少寐。(心营热) 生地 阿胶 麦冬 白芍 小麦 茯神 炙草 吉(三五)心悸荡漾。头中鸣。七八年中频发不止。起居饮食如常。此肝胆内风自动。宜镇静之品。佐以辛泄之味。 如枕中丹。(风阳扰神) 王(氏)惊悸。微肿。内风动也。 人参 龙骨 茯神 五味 煨姜 南枣 曹 肝胆阳气。挟内风上腾不熄。心中热。惊怖多恐。进和阳镇摄方法。 龟甲 龙骨 牡蛎 茯神 石菖蒲 远志 又 神识略安。夜不得寐。胸脐闲时时闪烁欲动。乃内风不熄也。进补心法。 生地 丹参 元参 茯神 枣仁 远志 菖蒲 天冬 麦冬 桔梗 朱砂 王(氏)神呆不语。心热烦躁。因惊而后。经水即下。肉腠刺痛。时微痞。头即摇。肝风内动。变痉厥之 象(血去阳升) 小川连 黄芩 阿胶 牡蛎 秦皮 陈(妪)虚风麻痹。清窍阻塞。(风阳阻窍) 天麻 钩藤 白蒺藜 甘菊 连翘 桑枝 包(妪)右太阳痛甚。牙关紧闭。环口牵动。咽喉如有物阻。乃阳升化风。肝病上犯阳络。大便欲闭。 议用龙荟丸。每服二钱。 又 肝风阻窍。脉象模糊。有外脱之危。今牙关紧。咽痹不纳汤水。虽有方药。难以通关。 当刮 指甲末。略以温汤调灌。倘得关开。再议他法。另以苏合香擦牙。 郑(三九)脉右弦。头胀耳鸣火升。此肝阳上郁。清窍失司。 细生地 夏枯草 石决明 川斛 茯神 桑叶 陈 夏季阳气暴升。烦劳扰动。致内风上阻清窍。口 舌强。呵欠。机窍阻痹不灵。脉数。舌胎。忌 投温散。乃司气所致。非表邪为病也。(络热窍痹) 犀角 羚羊角 郁金 菖蒲 胆星 钩藤 连翘 橘红 竹沥 姜汁 又 清络得效。火风无疑。忌投刚燥。 犀角 羚羊 郁金 菖蒲 连翘 生地 元参 广皮 竹沥 姜汁 又 脉数面赤。肝风尚动。宜和阳熄风。 鲜生地 元参 羚羊角 连翘 菖蒲根 鲜银花 麦冬 汪 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顿食面颇多。病来仓猝。乃少阴肾脏阴阳不续。厥阴 肝风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来。声音不出。乃机窍不灵。治法以固护正气为主。宣利 上焦痰热佐之。若地冬养阴。阴未骤生。徒使壅滞在脘。急则治标。古有诸矣。挨过十四十五 日。冀有转机。(痰热阻窍) 人参 半夏 茯苓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江 左胁中动跃未平。犹是肝风未熄。胃津内乏。无以拥护。此清养阳明最要。盖胃属腑。腑强 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减。与客邪速攻。纯虚重补迥异。(肝胃阴虚) 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 又 诸恙向安。惟左胁中动跃多年。时有气升欲噫之状。肝阴不足。阳震不息。一时不能遽已。 今谷食初加。乙癸同治姑缓。 人参 茯神 知母 炙草 朱砂染麦冬 调入金箔 又 鲜生地 麦冬(朱砂拌) 竹叶心 知母 冲冷参汤 席(五七)脉来弦动而虚。望六年岁。阳明脉衰。厥阴内风暗旋不熄。遂致胃脉不主束筋骨。以利机 关。肝阳直上巅顶。汗从阳气泄越。春月病发。劳力病甚。此气愈伤。阳愈动矣。法当甘温益气。 攻病驱风。皆劫气伤阳。是为戒律(胃虚表疏) 人参 黄 当归 炙草 冬桑叶 麦冬 地骨皮 花粉 孙(氏)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胃虚痰滞) 二陈汤加天麻钩藤。 沈(五六)色苍形瘦。木火体质。身心过动。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相火犯胃过膈纳食自少。 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胃。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滋肝和胃) 枸杞子 酸枣仁 炒柏子仁 金石斛 半夏曲 橘红 茯苓 黄菊花膏丸 梁 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悸。养肝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 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先当泄木安胃为主。(泄肝安胃) 桑叶(一钱) 钩藤(三钱) 远志(三分) 石菖蒲(三分) 半夏曲(一钱) 广皮白(一钱半) 金斛(一钱半) 茯苓(三钱) 又 左脉弦。气撑至咽。心中愦愦。不知何由。乃阴耗阳亢之象。议养肝之体。清肝之用。 九孔石决明(一具) 钩藤(一两) 橘红(一钱) 抱木茯神(三钱) 鲜生地(三钱) 羚羊角(八分) 桑叶(一钱半) 黄甘菊(一钱) 沈 年岁壮盛。脘有气瘕。嗳噫震动。气降乃平。流痰未愈。睾丸肿硬。今入夜将寐。少腹气冲至 心。竟夕但寤不寐。头眩目花。耳内风雷。四肢麻痹。肌腠如刺如虫行。此属操持怒劳。内损乎 肝。致少阳上聚为瘕。厥阴下结为疝。冲脉不静。脉中气逆混扰。气燥热化。风阳交动。营液日 耗。变乱种种。总是肝风之害。非攻消温补能治。惟以静养。勿加怒劳。半年可望有成。(怒劳伤肝结疝瘕) 阿胶 细生地 天冬 茯神 陈小麦 南枣肉 王(五十)惊恐恼怒动肝。内风阳气沸腾。脘痹咽阻。筋惕肌麻。皆风木过动。致阳明日衰。先以镇阳 熄风法。(惊怒动肝) 阿胶 细生地 生牡蛎 川斛 小麦 茯神 曹(氏)离愁菀结。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温。阳气不潜。初交春令。阳已勃然。变化内风。游行扰 络。阳但上冒。阴不下吸。清窍为蒙。状如中厥。舌喑不言。刘河间谓将息失宜。火盛水衰。风自 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既不按法论病设治。至惊蛰雷鸣。身即汗泄。春分气暖。而昼夜 寤不肯寐。甚至焦烦。迥异于平时。何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夫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其冲犯。 病中暴食。以内风消烁。求助于食。今胃脉不复。气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致鼻准光 亮。肌肉浮肿。考古人虚风。首推候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奈何医者。 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腻补。或杂风药。内因之恙。岂有形质可攻。偏寒偏热。皆非至理。(风阳扰胃) 生牡蛎 生白芍 炒生地 菊花炭 炙甘草 南枣肉 大凡攻病驱邪。药以偏胜。如内经咸胜苦。苦胜辛之类。藉其克制。以图功耳。今则情志内 因致病。系乎阴阳脏腑不和。理偏就和。宜崇生气。如天地间四时阴阳迭运。万物自有生 长之妙。案中曰阳冒不潜。法当和阳以就阴。牡蛎体沉味咸。佐以白芍之酸。水生木也。地 黄微苦。菊微辛。从火炒变为苦味。木生火也。益以甘草大枣之甘。充养阳明。火生土也。 药虽平衍无奇。实参轩岐底蕴。世皆忽略不究。但执某药治何病者多矣。 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 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 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亏。肝阴 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螈 痉厥矣。先生治 法。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 方加减。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浓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若思虑烦劳。身心过动。 风阳内扰。则营热心悸。惊怖不寐。胁中动跃。治以酸枣仁汤。补心丹。枕中丹加减。清营中 之热。佐以敛摄神志。若因动怒郁勃。痰火风交炽。则有二陈龙荟。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则 呕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补阳明。其他如辛甘化风。甘酸化阴。清金平木。种种治法。 未能备叙。然肝风一症。患者甚多。因古人从未以此为病名。故医家每每忽略。余不辞杜 撰之咎。特为拈出。另立一门。以便后学考核云(华岫云) 徐评 肝风即中风一类。南方最多。却不必另立一门。


眩晕

徐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 羚羊角 连翘 香豆豉 广皮白 半夏曲 黑山栀 某 痰火风在上。舌干头眩。 天麻 钩藤 菊花 橘红 半夏曲 茯苓 山栀 花粉 某 酒客中虚。痰晕。二陈加术白蒺藜钩藤天麻。 江(五十)脉弦动。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内风挟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红 茯苓 苡仁 炙草 又 头额闷胀。痰多作眩。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吴(四五)诊脉芤弱。痰多眩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九蒸白术 炒杞子 白蒺藜 茯苓 菊花炭 周 内风挟痰眩晕。吐出清水。 半夏 茯苓 广皮 天麻 钩藤 菊花 张 肝风内沸。劫烁津液。头晕。喉舌干涸。(肝风) 大生地 天冬 麦冬 萸肉 阿胶 生白芍 陈 肝风动逆不熄。头晕。 九制首乌(四两) 甘菊炭(一两) 杞子(二两) 桑椹子(二两) 黑芝麻(二两) 巨胜子 (一两半) 牛膝(一两半) 茯神(二两) 青果汁法丸。 洪(四十)内风逆。头晕。 经霜桑叶(一钱) 炒黄甘菊花炭(一钱) 生左牡蛎(三钱) 黑 豆皮(三钱) 徽州黑芝麻(二钱) 茯神(一钱半) 某 两寸脉浮大。气火上升。头眩。甚则欲呕吐。厥阴上干。久则阳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伤。 先当镇肝阳。 制首乌 豆皮 炒杞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茯神 天冬 南枣 某 操持惊恐。相火肝风上窜。目跳头晕。阴弱欲遗。脉左弦劲。右小平。 生地 白芍 丹皮 钩藤 天麻 白蒺藜 黄菊花 橘红 王(六三)辛甘寒。眩晕已缓。此络脉中热。阳气变现。内风上冒。是根本虚在下。热化内风在上。上实 下虚。先清标恙。(络热) 羚羊角 元参心 鲜生地 连翘心 郁金 石菖蒲 又 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贝花粉。 某(二四)晕厥。烦劳即发。此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斯发矣。据述幼年即然。药 饵恐难杜绝。(阴虚阳升) 熟地(四两) 龟版(三两) 牡蛎(三两) 天冬(一两半) 萸肉(二两) 五味(一两) 茯神(二两) 牛膝(一两半) 远志(七钱) 灵磁石(一两) 田(二七)烦劳。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眩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类沉潜真 阳。咸酸之味为宜。 淡菜胶 龟版胶 阿胶 熟地 萸肉 茯苓 川斛 建莲 山药浆丸。 严(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营血虚) 炒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 生左牡蛎 冬桑叶 李(七三)高年颇得纳谷安寝。春夏以来。头晕。跗肿。不能健步。此上实下虚。肾气衰。不主摄纳。肝风 动。清窍渐蒙。大凡肾宜温。肝宜凉。温纳佐凉。乃复方之剂。(下虚) 附都气加车前淡天冬建莲丸。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 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 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元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 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 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 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症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 头风门合而参之。(华岫云) 徐评 眩晕清火养肝。固为正治。但阳气上升。至于身体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 金石镇坠之品。此则先生所未及知也。忆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先生见之。谓人 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 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 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犹见古风。所谓药味杂。即指金石品也。因附记于此。


头风

赵 右偏头痛。鼻窍流涕。仍不通爽。咽喉疳腐。寤醒肢冷汗出。外邪头风。已留数月。其邪混处。 精华气血。咸为蒙闭。岂是发散清寒可解。头巅药铒。务宜清扬。当刺风池风府。投药仍以通 法。苟非气血周行。焉望却除宿病。(暑热上蒙清窍) 西瓜衣 鲜芦根 苡仁 通草 煎送腊矾丸。 何(四一)右偏风头痛。从牙龈起。(木火上炎) 炒生地(三钱) 蔓荆子(炒一钱) 黄甘菊(一钱) 茯苓(一钱半) 炒杞子(二钱) 冬桑叶(一钱) 炒丹皮(一钱) 川斛(一钱半) 王(五一)中年阴中之阳已虚。内风偏头痛。冷泪出。(阴中阳虚)还少丹。 徐(四一)头风既愈。复发。痛甚呕吐不已。阳明胃虚。肝阳化风愈动。恐有失明之忧。(胃虚风阳上逆) 炒半夏 茯苓 苦丁茶 菊花炭 炒杞子 柏子霜 朱(五四)阳明脉弦大而坚。厥阴脉小弦数促。面赤。头痛绕及脑后。惊惕肉 。 汗出。 早晨小 安。入暮偏剧。此操持怫郁。肝阳挟持内风。直上巅顶。木火戕胃为呕逆。阳越为面赤汗淋。内 因之病。加以司候春深。虑有暴厥 痉之幻。夫肝为刚脏。胃属阳土。姑议柔缓之法。冀有阳 和风熄之理。复脉去参姜桂加鸡子黄白芍。 王 始用茶调散得效。今宜养血和血。 川芎 归身 白芍(酒炒) 白蒺藜(炒) 桑枝 朱(三四)头风目痛昏赤。火风上郁最多。及询病有三四年。遇风冷为甚。其卫阳清气。久而损伤。非 徒清散可愈。从治风先治血意。 杞子 归身 炒白芍 沙苑 菊花 钩藤 头风一症。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阳。而风淫火郁为多。前人立法。以柴胡为要药。其补 泻之间。不离于此。无如与之阴虚火浮。气升吸短者。则厥脱之萌。由是而来矣。先生则另 出心裁。以桑叶丹皮山栀荷叶边。轻清凉泄。使少阳郁遏之邪。亦可倏然而解。倘久则伤 及肝阴。参入咸凉柔镇可也。所云正者。病情不一。有气虚血虚。痰厥肾厥。阴伤阳浮。火亢 邪风之不同。按经设治。自古分晰甚明。兹不再述。至于肝阴久耗。内风日旋。厥阳无一息 之宁。痛掣之势已极。此时岂区区汤散可解。计惟与复脉之纯甘壮水。 胶黄之柔婉以 熄风和阳。俾刚亢之威。一时顿熄。予用之屡效如神。决不以虚谀为助。(邵新甫)


虚劳

王(二二)此少壮精气未旺。致奇脉纲维失护。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今纳 谷如昔。当以血肉充养。(阴虚) 牛骨髓 羊骨髓 猪骨髓 茯神 枸杞 当归 湖莲 芡实 温(三二)阴虚督损。 六味加麋角胶秋石川石斛膏。 陈(十七) 劳在出幼之年。形脉生气内夺。冬月可延。入夏难挨。由真阴日消烁。救阴无速功。故难 治。两仪煎。 陈(二一)春病至夏。日渐形色消夺。是天地大气发泄。真气先伤。不主内守。为损怯之症。不加静养。 损不肯复。故治嗽治热无用。交节病加。尤属虚象。脉左数甚。肛有漏疡。最难全好。 熟地 炒山药 建莲 茯苓 猪脊筋 徐(四一)清金润燥热缓。神象乃病衰成劳矣。男子中年。行走无力。寐中咳逆。温补刚燥难投。 天冬 生地 人参 茯苓 白蜜 黄(二六)阴伤劳损。 清阿胶 鸡子黄 生地 麦冬 麻子仁 炙甘草 南枣 某 摄阴得效。佐以益气。合补三阴之脏。 人参 熟地 炒杞子 五味 牛膝炭 建莲 炒山药 芡实 钱 阳外泄为汗。阴下注则遗。二气造偏。阴虚热胜。脑为髓海。腹是至阴。皆阳乘于阴。然阳气 有馀。益见阴弱。无以交恋其阳。因病致偏。偏久致损。坐功运气。阴阳未协。损不肯复。颇为可 虑。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肃。身气泄越。入暮灼热。总是阴精损伤。而为消烁耳。 川石斛 炒知母 女贞子 茯神 糯稻根 小黑 豆皮 又 暮夜热炽。阴虚何疑。但从前表散。致卫阳疏泄。穿山甲钻筋流利后。致经络气血劫撒。内 损不复。卫阳藩篱交空。斯时亦可撑半壁矣。失此机宜。秋收冬藏主令。其在封固蛰藏耳。张 季明谓元无所归则热灼亦是。 (丸方) 人参 河车 熟地 五味 莲肉 山药 茯苓 食后超时服六神汤。 张(六七)有年呼气 颇和。吸气 则胁中刺痛。是肝肾至阴脏络之虚。初投辛酸而效。两和肝之 体用耳。大旨益肾当温。复入凉肝滋液。忌投刚燥。 大熟地 天冬 枸杞 柏子霜 茯苓 桂圆肉 女贞子 川斛 蜜丸 徐 今年长夏久热。伤损真阴。深秋天气收肃。奈身中泄越已甚。吸短精浊。消渴眩晕。见症却 是肝肾脉由阴渐损及阳明胃络。纳谷减。肢无力。越人所云。阴伤及阳。最难充复。 诚治病易。治损难耳。 人参 天冬 生地 茯神 女贞 远志 锺(二十)少年形色衰夺。见症已属劳怯。生旺之气已少。药难奏功。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者。即胃喜 为补。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 鱼鳔 湖莲 秋石 芡实 金樱子 周(七十)脉神形色。是老年衰惫。无攻病成法。大意血气有情之属。栽培生气而已。每日不拘用人 乳。或牛乳。约茶盏许。炖暖入姜汁三分。 某(女)交夏潮热口渴。肌肤甲错。此属骨蒸潮热。 生鳖甲 银柴胡 青蒿 黄芩 丹皮 知母 汤(女)天癸未至。入暮寒热。此先天真阴不足。为损怯延挨之病。腹膨减食治在太阴厥阴。 熟白术(二钱) 生厚朴(一钱) 当归(二钱) 丹皮(一钱半) 淡黄芩(一钱) 生鳖甲(五钱) 此一通一补之法。白术补太阴。厚朴通阳明。当归补厥阴。丹皮泄少阳。黄芩清气分之热。 鳖甲滋血分之热也。 陈(十二)稚年阴亏阳亢。春阳化风地升。暮热晨汗。肌柔白。脉数虚。非客邪清解。仿仲景复脉法。 本方去姜桂加甘蔗汁。 王(十二)稚年纯阳。诸阳皆聚于骨。阴未充长。阳未和谐。凡过动烦怒等因。阳骤升巅为痛。熟寐痛 止。阳潜入阴也。此非外邪。常用钱氏六味丸。加龟甲知母咸秋石。以滋养壮阴。 曹(十三)肌肉苍赤。脉小数疾。童真阴未充长。囊下肛前。已有漏卮。阳独升降。巅窍如蒙。常与壮水 制火。犹虑变幻损怯。生六味去萸肉。加生白芍黄柏知母人中白。蜜丸。 施(三二)脉尺垂。少藏。唾痰灰黑。阴水内亏。阳火来乘。皆损怯之萌。可冀胃旺加餐耳。年岁已过三 旬。苟能静养百天。可以充旺。 熟地 天冬 川斛 茯神 远志 山药 建莲 芡实 秋石 猪脊髓丸 张 劳烦。夏秋气泄而病。交小雪不复元。咽中微痛。血无华色。求源内损不藏。阴中之阳不伏。 恐春深变病。 熟地炭 清阿胶 川斛 浸白天冬 秋石(二分) 许(三二)阴伤及阳。畏风外冷。午后潮热。舌绛渴饮。刚峻难进。腰脊坠。音哑。心嘈。姑与柔阳滋液。 首乌 枸杞 天冬 黑 豆皮 茯神 建莲 黄 当纯阳发泄之令。辛散乱进。火升。咽干气促。病根在下焦。阴虚成劳。最难调治。 熟地 炒山药 五味 芡实 茯神 湖莲 又 照前方加人参。 宋 劳损三年。肉消脂涸。吸气喘促。欲咳不能出声。必踞按季胁。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 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脂膏。为继续之算。莫言治病。 鲜河车 人乳汁 真秋石 血馀灰 吴(二八)遗浊已久。上冬喉中哽噎。医投寒解。入夏不痊。缘肾阴为遗消烁。龙雷不肯潜伏。于冬令 收藏之候。反升清空之所。内经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阴质既亏。五液无以上承。徒有 浮阳蒸灼。柔嫩肺日伤。为痹为宣。不外阴虚阳亢。但养育阴气。贵乎宁静。夫思烦嗔怒。诵读 吟咏。皆是动阳助热。不求诸己工夫。日啖草木药汁生气暗伤。岂曰善策。然未尝无药也。益 水源之弱。制火炎之炽。早用六味减丹泽。加阿胶秋石龟胶牡蛎湖莲肉之属以入下。介以 潜阳。滋填涩固。却是至静阴药。卧时量进补心丹。宁神解热。俾上下得交。经年可冀有成。(阴虚阳浮) 沈 脉细涩。入尺泽。下元精亏。龙旺火炽。是口齿龈肿。皆下焦之虚阳上越。引火归窟。未尝不 通。只以形瘦液少。虑其劫阴。致有疡痈起患。当预虑也。虎潜去广归锁阳。加山药苁蓉青 盐。羊肉胶丸。 安 脉坚。咽阻心热。得嗳气略爽。腰膝 弱。精滑自遗。必因惊恐。伤及肝肾。下虚则厥阳冲逆 而上。法宜镇逆和阳。继当填下。 生白芍 桂枝木 生牡蛎 龙骨 茯神 大枣 小黑 豆皮 郑 脉数。垂入尺泽穴中。此阴精未充早泄。阳失潜藏。汗出吸短。龙相内灼。升腾面目。肺受熏 蒸。嚏涕交作。兼之胃弱少谷。精浊下注。溺管疼痛。肝阳吸其肾阴。善怒多郁。显然肾虚如 绘。议有情之属以填精。仿古滑涩互施法。 牛骨髓(四两) 羊骨髓(四两) 猪脊髓(四两) 麋角胶(四两) 熟地(八两) 人参(四两) 萸肉(四 两) 五味(三两) 芡实(四两) 湖莲(四两) 山药(四两) 茯神(四两) 金樱膏(三两) 胶髓丸。 曹(二一)精气内夺。冬乏收藏。入夜气冲呛逆。不得安寝。皆劳怯之末传。难治。 人参 鲜紫河车 茯苓 茯神 五味 紫衣胡桃肉 姚(二三)脉左细右空。色夺神夭。声嘶。乃精伤于下。气不摄固。而为咳汗。劳怯重病。药难奏功。用大 造丸方。 程 脉左弦搏。着枕眠卧。冷痰上升。交子后干咳。此肾虚阳不潜伏。乃虚症也。从摄固引导。勿 骤进温热燥药。 熟地炭 生白芍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车前 牛膝 胡桃肉 蒋 脉细促。三五欲歇止。头垂欲俯。着枕即气冲不续。此肾脏无根。督脉不用。虚损至此。必无挽法。 熟地 五味 茯苓 青铅 猪脊髓 朱(二九)真阴久伤不复。阳气自为升降。行动即觉外感。皆体质失藏。外卫不固矣。治在少阴。用固 本丸之属。加入潜阳介类。 固本丸加淡菜秋石阿胶。 金(二二)虚症五年。真阴既损不复。长夏阴不生成。阳扰升越巅顶而为痛胀。目患不痊。病根亦在 肝肾。与潜阳以益乙癸。磁石六味加龟甲。 胡 厥阳上冲。心痛振摇。消渴齿血。都是下焦精损。质重味浓。填补空隙。可冀其效。 熟地(四两) 五味(二两) 茯神(二两) 建莲(二两) 芡实(二两) 山药(二两) 人乳粉(二两) 秋 石(二两) 生精羊肉胶丸。早服四钱。 程 今年厥阴司天。春分地气上升。人身阳气上举。风乃阳之化气。阴衰于下。无以制伏。上愈 热。斯下愈寒。总属虚象。故龟胶人乳。皆血气有情。服之小效者。非沉苦寒威也。兹定咸味入阴。介类潜阳法。 炒熟地 龟胶 阿胶 炒远志 炒山药 湖莲 六七日后。仍进琼玉膏减沉香。 蒋(三五)肝厥。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夏令大气主泄。因烦劳病发。势虽减于昔日。而 脉症仍然。必静养经年。阴阳自交。病可全去。议介类潜阳。佐酸味以敛之。 熟地 柏子霜 萸肉 五味 锁阳 淡菜胶 海参胶 真阿胶 龟版胶 茯苓 湖莲 芡实 青盐 金 肝血肾精无藏。阳乏根据附。多梦纷纭。皆阳神浮越。当以介属有情。填补下焦。 熟地 淡菜 阿胶 萸肉 小麦 龙骨 牡蛎 又 肾虚气攻于背。肝虚热触于心。都是精血内夺。神魂不主根据附。此重镇以理其怯。填补以 实其下。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即治病法程矣。 熟地 牡蛎 淡菜 五味 萸肉 龙骨 杞子 吴(十八)诊脉细数。左垂尺泽。先天最素薄。真阴未充。当精通年岁。阴气早泄。使龙相刻燃。津液暗 消。有虚怯根萌。药宜至静纯阴。保养尤为要旨。 知柏六味去丹泽。加龟甲天冬。猪脊髓丸。 钱(五十)据说热自左升。直至耳前后胀。视面色油亮。足心灼热。每午后入暮皆然。上年用茶调散。 宣通上焦郁热不应。此肝肾阴火乘窍。却因男子精亏。阳不下交。经言以滋填阴药。必佐介 属重镇。试以安寝竟夜乃安。参阳动阴静至理。 熟地 龟版 萸肉 五味 茯苓 磁石 黄柏 知母 猪脊髓丸。 顾(二二)阴精下损。虚火上炎。脊腰髀酸痛。髓空。斯督带诸脉不用。法当填髓充液。莫以见热投凉。 熟地(水煮) 杞子 鱼胶 五味 茯神 山药 湖莲 芡实 金樱膏为丸。 陈(二十)喉痹。目珠痛。吸气短促。曾咯血遗精。皆阴不内守。孤阳上越诸窍。当填下和阳。 熟地 枸杞炭 旱莲草 菊花炭 女贞 茯苓 某(三二)心烦不宁。目彩无光。少阴肾水枯槁。厥阳上越不潜。议用填阴潜阳。 人参(一钱半) 熟地(五钱) 天冬(一钱) 麦冬(三钱) 茯神(三钱) 龟版(一两) 某(女)渴不欲饮。阴不上承。况寐醒神识不静。易惊汗出。法当敛补。 人参 熟地炭 萸肉炭 茯神 五味 炒远志 邵 精血伤。气不潜纳阳浮扰神。则魂魄不宁。脏阴不安其位。 人参 炙草 建莲 茯神 龙骨 金箔 卢 有形血液。从破伤而损。神气无以拥护。当此冬令藏阳。阳微畏寒。奇脉少津。乏气贯布。行 步欹斜。健忘若愦。何一非精气内夺之征。将交大雪。纯阴无阳。冬至一阳来复也。见此离散 之态。平素不受暖补。是气元长旺。今乃精衰气竭之象。又不拘乎此例也。(阳虚) 人参 鹿茸 归身 炒杞子 茯苓 沙苑 马 阴精走泄于下。阳气郁冒于上。太冲脉衰。厥气上冲。陡然痫厥。阴阳既失交偶。内随阳掀 旋。阳从汗泄矣。宜远房帏。独居静室。医治之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大封大固。以蛰藏为要。 百日可效。经年可以复元。 淡苁蓉 五味 远志 茯神 芡实 建莲 生羊腰子 孙(四二)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理烦治剧。曲运神机。都是伤阳之助。温养有情。栽 培生气。即古圣春夏养阳。不与逐邪攻病同例。用青囊斑龙丸。 某(二十)少壮形神憔悴。身体前后牵掣不舒。此奇经脉海乏气。少阴肾病何疑。 淡苁蓉 甘枸杞 当归 牛膝 沙苑 茯苓 某 阴阳二气不振。春初进八味。减桂之辛。益以味芍之酸。从阳引阴。兼以归脾守补其营。方 得效验。兹当春升夏令。里虚藏聚未固。升泄主令。必加烦倦。古人谓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是 当以益气为主。通摄下焦兼之。仿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法。非治病也。乃论体耳。 夏季早服青囊斑龙丸方法。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赤白茯苓 熟地 苁蓉 补骨脂 五味子 晚服归脾。去木香。加枸杞子。 王(氏)凡女科书。首篇必论调经。既嫁必究孕育。结 十载。未能得胎。病在至阴之脏。延及奇经 八脉。述经迟晨泄。心若摇漾。得食姑缓。肛疡久漏。都属下损。 人参 麋茸 紫石英 茯苓 当归 补骨脂 枣艾汤泛丸。 汪(氏)女科首列调经。今经不调和。耳鸣心漾。汗出。畏恐神痹。两足皆冷兼浮肿。冬至节交。病甚 于前。都因肝肾内怯。阳不交阴所至。薛氏加减八味丸。淡盐汤送三钱。 万(二七)诊脉数。左略大。右腰牵绊。足痿。五更盗汗即醒。有梦情欲则遗。自病半年。脊椎六七节骨 形凸出。自述书斋坐卧受湿。若六淫致病。新邪自解。验色脉推病。是先天禀赋原怯。未经 充旺。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乃筋骨间病。内应精血之损伤也。 人参(一钱) 鹿茸(二钱) 杞子(炒黑三钱) 当归(一钱) 舶茴香(炒黑一钱) 紫衣胡桃肉(二枚) 生雄羊内肾(二枚) 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脏。 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潜法。潜阳坚阴。用知柏苦寒沉着。未通奇脉。余以 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朱(三六) 辛温咸润。乃柔剂通药。谓肾恶燥也。服有小效。是劳伤肾真。而八脉皆以废弛失职。议进 升阳法。(阳虚奇脉兼病) 鹿茸 苁蓉 归身 杞子 柏子仁 杜仲 菟丝子 沙苑 范(二一)父母弱症早丧。禀质不克充旺。年二十岁未娶。见病已是损怯。此寒热遇劳而发。即内经 阳维脉衰。不司维续。护卫包举。下部无力。有形精血。不得充涵筋骨矣。且下元之损。必累八 脉。此医药徒补无用。 鹿茸 杞子 归身 巴戟 沙苑 茯苓 舶茴香 羊肉胶丸 施 冲气贯胁上咽。形体日渐枯槁。此劳伤肝肾。而成损怯。由乎精气不生。厥气上逆耳。议以 通阳摄阴。冀其渐引渐收。非见病治病之方法矣。(阴阳并虚) 苁蓉 熟地 五味 枸杞 柏子霜 茯苓 桑椹子 砂仁 青盐 羊肉胶丸。 王(三十)阳虚背寒肢冷。阴虚火升烦惊。宿病偏伤不复。总在虚损一门。镇摄之补宜商。 早用薛氏八味丸。晚归脾。去 木香。 某 肝肾损伤。八脉无气。未老衰惫大着。姑议通阳守阴一法。俟明眼裁之。 淡苁蓉 熟地炭 鹿角霜 五味子肉 柏子仁 茯苓 王(二九)摇精惊恐。肝肾脏阴大泄。阳不附和。阴中百脉之气。自足至巅。起自涌泉。以少阴之脉始 此。欲使阴阳翕阖。譬诸招集溃散卒伍。所谓用药如用兵。 熟地 枸杞 当归 五味 远志 龟版 鹿鞭 羊肉 某 脉虚细。夜热晨寒。烦倦口渴。汗出。脏液已亏。当春气外泄。宗内经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 之例。阴虚者用复脉汤。 炙甘草(七分) 人参(一钱) 阿胶(二钱) 火麻仁(一钱) 生地(二钱) 麦冬(一钱) 桂枝(三分) 生白芍(一钱半) 某(二四)阴伤及阳。加以春夏大地阳气主泄。真无内聚。形神痿靡。大凡热必伤气。固气。正以迎夏 至一阴来复。 人参 熟地 五味 炒山药 芡实 建莲 张(二四)脏阴久亏。八脉无力。是久损不复。况中脘微痛。脐中动气。决非滋腻凉药可服。仿大建中 之制。温养元真。壮其奇脉。为通纳方法。 人参 生于术 炙草 茯苓 熟地 淡苁蓉 归身 白芍 真浔桂 枸杞 五味 蜜丸。服四钱。 许(十九)善嗔食减无味。大便溏泻。三年久病。内伤何疑。但清内热。润肺理嗽。总是妨碍脾胃。思人 身病损。必先阴阳致偏。是太阴脾脏日削。自然少阳胆木来侮。宗内经补脏通腑一法。 四 君子加桑叶炒丹皮。 又 虚劳三年。形神大衰。食减无味。大便溏泻。寒起背肢。热从心炽。每咳必百脉动掣。间或胁 肋攻触。种种见症。都是病深传遍。前议四君子汤。以养脾胃冲和。加入桑叶丹皮。和少阳木 火。使土少侵。服已不应。想人身中二气致偏则病。今脉症乃损伤已极。草木焉得振顿。见病 治病。谅无 益。益气少灵。理从营议。食少滑泄。非滋腻所宜。暂用景岳理阴煎法。参入镇逆 固摄。若不胃苏知味。实难拟法。 又 人参 秋石 山药 茯苓 河车胶丸。 张 汗多亡阳。是医人不知劳倦受寒。病兼内伤。但以风寒外感发散致误。淹淹半年。乃病伤 不复。能食者以气血兼补。 人参 白术 茯苓 沙苑 苁蓉 归身 枸杞 张(十九)阴伤成劳。因减食便溏寒热。姑从中治者。以脾为营。胃主卫也。异功加五味子。 吴(三六)虚损至食减。腹痛。便溏。中宫后天为急。不必泥乎痰嗽缕治。异功散去术加炒白芍煨益智仁。 杨(氏)背寒心热。胃弱少餐。经期仍至。此属上损。(上损及胃) 生地 茯神 炒麦冬 生扁豆 生甘草 仲 久嗽。神衰肉消。是因劳倦内伤。医不分自上自下损伤。但以苦寒沉降。气泄汗淋。液耗夜。 热。胃口得苦伤残。食物从此顿减。老劳缠绵。讵能易安。用建中法。 黄 建中汤去姜。 又 照前方加五味子。 又 平补足三阴法。 人参 炒山药 熟地 五味 女贞子 炒黑杞子 时(二十)脉细属脏阴之损。平素畏寒怯冷。少年阳气未得充长。夏令暴泻。是时令湿热。未必遽然 虚损若此。今谷减形瘦。步履顿加喘息。劳怯显然。当理脾肾。(下损及中) 早服加减八味丸。晚服异功散。 某 由阴损及乎阳。寒热互起。当调营卫。参 建中汤去姜糖。 某 入夏发泄主令。由下损以及中焦。减谷形衰。阴伤及阳。畏冷至下。春季进河车羊肉温养 固髓方法。积损难充。不禁时令之泄越耳。古人减食久虚。必须胃药。晚进参术膏。早用封固 佐升阳法。长夏不复奈何。 鹿茸(生研一两) 鹿角霜(一两) 熟地(二两) 生菟丝子(一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韭子(二两) 补骨脂(胡桃蒸一两) 枸杞子(一两) 柏子霜(一两) 蜜丸。早服四钱。参汤送。 参术膏方 人参四两。另用泉水熬。九蒸于术四两。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浓掩干 灰。将药罐炖收至极老为度。每用膏二钱五分。开水化服。 李(二九)劳怯。形色夺。肌肉消。食减便滑。兼痰呛喉痛。知医理者。再无清咽凉肺滋阴矣。病患述心 事操持病加。显然内损。关系脏真。冬寒藏阳。人身之阳。升腾失交。收藏失司。岂见病治病肤 浅之见识。据说食进超时。必有痛泻。经言食至小肠变化。屈曲肠间有阻。常有诸矣。凡汤药 气升。宜丸剂疏补。资生丸食后服。(脾肾兼虚) (晨服) 人参 坎 茯苓 黑壳建莲 五味 芡实 山药浆丸。 杨 发堕于少壮之年。能食不化。噫气。小溲淋浊。便粪渐细。少年脾肾损伤。宜暖下焦以醒中 阳。济生丸三钱。开水送下。 陈(十八)阴损于下。中焦运阳亦弱。见症少年损怯。先天不充。以后天维续。但食少难化。腻滞勿用。 由阴损及阳。用双补丸。 某 久劳。食减。便溏不爽。气短促。异功加五味子。 王(二四)脉如数。垂入尺泽。病起肝肾下损。廷及脾胃。昔秦越人云。自下焦损伤。过中焦则难治。 知有形精血难复。急培无形之气为旨。食少便溏。与钱氏异功散。 蔡 久嗽气浮。至于减食泄泻。显然元气损伤。若清降消痰。益损真气。大旨培脾胃以资运纳。 暖肾脏以助冬藏。不失带病延年之算。异功散兼服。 熟地炭 茯神 炒黑枸杞 五味 建莲肉 炒黑远志 山药粉丸。早上服。 叶(三一)病损不复。八脉空虚。不时寒热。间或便溏。虽步履饮食如常。周身气机。尚未得雍和。倘调 摄失慎。虑其反复。前丸药仍进。煎方宗脾肾双补法。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炒沙苑(一钱) 益智仁(煨研一钱) 炒菟丝饼(二钱) 华(二八)劳损。加以烦劳。肉消形脱。潮热不息。胃倒泄泻。冲气上攻。则呕。当此发泄主令。难望久延。(胃虚 呕泻) 人参 诃子皮 赤石脂 蒸熟乌梅肉 新会皮 炒白粳米 吕 冲年久坐诵读。五志之阳多升。咽干内热。真阴未能自旺于本宫。诊脉寸口动数。怕有见 红之虑。此甘寒缓热为稳。不致胃枯耳。(阴虚阳浮兼胃阴虚) 生地 天冬 女贞 茯神 炙草 糯稻根须 杜(二一)阴精久损。投以填纳温润。入夏至晚火升。食物少减。仍属阴亏。但夏三月。必佐胃药。 参须 麦冬 五味 茯神 建莲 芡实 许 脉左坚。上下直行。精损。热自升降。 细生地 玄参心 女贞 川斛 糯稻根须 又 甜北沙参 天冬 炒麦冬 茯神 阿胶 秋石 又 人参 麦冬 生甘草 扁豆 胡(四三)补三阴脏阴。是迎夏至生阴。而晕逆欲呕吐痰。全是厥阳犯胃上巅。必静养可制阳光之 动。久损重虚。用甘缓方法。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王 春半寐则盗汗。阴虚。当春阳发泄。胃口弱极。六黄苦味未宜。用甘酸化阴法。 人参 熟地 五味 炙草 湖莲 茯神 某(二一)诵读身静心动。最易耗气损营。心脾偏多。不时神烦心悸。头眩脘闷。故有自来也。调养溉 灌营阴。俾阳不升越。恐扰动络血耳。(营虚) 淮小麦(三钱) 南枣肉(一枚) 炒白芍(一钱) 柏子仁(一钱半) 茯神(三钱) 炙草(四分) 某(四十)脉弦。胁痛引及背部。食减。此属营损传劳。 桂枝木(四分) 生白芍(一钱半) 炙草(四分) 归身(一钱半) 茯神(三钱) 生牡蛎(三钱) 煨姜(一钱) 南枣(三钱) 某(三十)脉 。不嗜食。腰酸无力。咳烦劳。营虚所致。 当归 生白芍 桂枝木 茯苓 炙草 饴糖 煨姜 南枣 汪 脉左小右虚。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呕。食减不甘。此胃阳已弱。卫气不得拥护。时作微寒 微热之状。小便短赤。大便微溏。非实邪矣。当创建中气以维营卫。东垣云。骨为卫之本。营乃 脾之源。偏热偏寒。犹非正治。 人参 归身(米拌炒) 桂枝木 白芍(炒焦) 南枣 陆 劳伤阳气。不肯复元。秋冬之交。余宗东垣甘温为法。原得小效。众楚交咻柴葛枳朴是饵。 二气散越。交纽失固。闪气疼痛。脘中痞结。皆清阳凋丧。无攻痛成法。唯以和补。使营卫之 行。冀其少缓神苏而已。 人参 当归 炒白芍 桂心 炙草 茯神 又 右脉濡。来去涩。辛甘化阳。用大建中汤。 人参 桂心 归身 川椒 茯苓 炙草 白芍 饴糖 南枣 汪 劳倦阳伤。形寒骨热。脉来小弱。非有质滞着。与和营方。 当归 酒炒白芍 炙草 广皮 煨姜 大枣 程 脉左甚倍右。病君相上亢莫制。都因操持劳思所伤。若不山林静养。日药不能却病。(劳伤心神) 鲜生地 玄参心 天冬 丹参 茯神 鲜莲肉 颜(三四)操持思虑。心营受病。加以劳力泄气。痰带血出。脉形虚小。右部带弦。议用归脾汤。减桂圆。 木香。白术。加炒白芍。炒麦冬。 又 劳心营液既耗。气分之热自灼。手足心热。咽干烦渴。多是精液之损。非有馀客热。前议归 脾加减。乃子母同治法。今以滋清制亢之剂。理心之用。以复五液。 人参 生地 天冬 麦冬 丹参 茯神 灯心 竹叶心 某 神伤精败。心肾不交。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中虚)参术膏米饮汤调送。 华(三七)春深地气升。阳气动。有奔驰饥饱。即是劳伤。内经劳者温之。夫劳则形体震动。阳气先伤。 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劳伤久不复元为损。内经有损者益之之文。益者。补 益也。凡补药气皆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春病入秋不愈。议从中治。据述 晨起未纳水谷。其咳必甚。胃药坐镇中宫为宜。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徐(二七)虚损四年。肛疡成漏。食物已减什三。形瘦色黄。当以甘温培中固下。断断不可清热理嗽。 人参 茯苓 山药 炙草 芡实 莲肉 某 积劳。神困食减。五心热。汗出。是元气虚。阴火盛。宜补中。生脉四君子汤。 杨(二八)内损。阴及阳分。即为劳怯。胃弱少纳。当以建中汤加人参。 朱(二七)既暮身热。汗出早凉。仍任劳办事。食减半。色脉形肉不足。病属内损劳怯。人参小建中汤。 杨(三二)知饥减食。外寒忽然。久病行走喘促。坐卧稍安。此劳伤不复。议从中以益营卫。 九蒸冬术 炙甘草 煨姜 南枣 汪(三九)此劳力伤阳之劳。非酒色伤阳之劳也。胃口消惫。生气日夺。岂治嗽药可以奏功。 黄 建中汤去姜。 仲(三八)久劳内损。初春已有汗出。入夏食减。皆身中不耐大气泄越。右脉空大色痿黄。衰极难复。 无却病方法。议封固一法。 人参 黄 熟于术 五味 严(二八)脉小右弦。久嗽晡热。着左眠稍适。二气已偏。即是损怯。无逐邪方法。清泄莫进。当与甘 缓。黄 建中去姜。 又 建中法颇安。理必益气以止寒热。 人参 黄 焦术 炙草 归身 广皮白 煨升麻 煨柴胡 王(二六)脉大而空。亡血失精。午食不运。入暮反胀。阴伤已及阳位。缠绵反复至矣。 归芍异功散。 刘(女)年十六。天癸不至。颈项瘿痰。入夏寒热咳嗽。乃先天禀薄。生气不来。夏令发泄致病。真气 不肯收藏。病属劳怯。不治。 戊己汤去白术。 某 阳伤背寒。胃伤谷减。 小建中汤。 某 畏风面冷。卫外阳微。 参 建中去姜加茯神。 华(二十)此劳怯损伤不复之病。已经食减。便溏。欲呕。腹痛。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 都是盲医矣。 建中汤去糖加人参。 尹(四九)中年衰颓。身动喘嗽。脉细无神。食减过半。乃下元不主纳气。五液蒸变粘涎。未老先衰。即 是劳病。(肾气不纳) 人参 坎 紫衣胡桃 炒菟丝子 茯苓 五味 炒砂仁 山药浆丸。 金(七十)寤则心悸。步履如临险阻。子后冲气上逆。此皆高年下焦空虚。肾气不纳所致。 八味丸 三钱。先服四日。 淡苁蓉(一两) 河车胶(一具) 紫石英(二两) 小茴(五钱) 杞子(三两) 胡桃肉(二两) 牛膝(一两半) 五味(一两) 茯苓(二两) 沙苑(一两半) 补骨脂(一两) 桑椹子(二两) 红枣肉丸。 王 久客劳伤。气分痹阻。则上焦清空诸窍不利。初病在气。久则入血。身痛目黄。食减形瘦。由 病患及乎元虚。攻补未能除病。思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若再 延挨。必瘀滞日甚。结为腑聚矣。(气血滞升降阻)旋复花汤加桃仁归须蒌皮。 郁(氏)失血咳嗽。继而暮热不止。经水仍来。六七年已不孕育。乃肝肾冲任皆损。二气不交。延为 劳怯。治以摄固。包举其泄越。(肝肾冲任皆虚) 鲜河车胶 黄柏 熟地 淡苁蓉 五味 茯神 蜜丸 屠(二八)劳力伤阳。延三年。损伤延及中宫。状如反胃。诸气欹斜。交会失序。遂有寒热。脱力损伤脾 胃。牛属坤土。当以霞天膏。(劳力伤脾胃) 朱(十二)奔走之劳。最伤阳气。能食不充肌肤。四肢常自寒冷。乃经脉之气。不得贯串于四末。有童 损之忧。(劳动伤经脉) 苁蓉(二两) 当归(二两) 杞子(一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五钱) 沙苑(五钱) 黄鳝一条为丸。 邢(四四)努力伤。身痛无力。 归桂枝汤去姜加五加皮。 虚损之症。经义最详。其名不一。考内经论五脏之损。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损从阳。下损从 阴之议。其于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立建中汤。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 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 用。盖舍此别无良法可医。然但能治上焦阳分之损。不足以培下焦真阴之本也。(赖先生) 引伸三才。固本。天真。大造。桂枝龙骨牡蛎。复脉等汤。以及固摄诸方。平补足三阴法。为兼 治五脏一切之虚。而大开后人聋聩。可为损症之一助也。夫金匮又云。男子脉大为劳。极 虚亦为劳。夫脉大为气分泄越。思虑郁结。心脾营损于上中。而营分萎顿。是归脾。建中。养 营。四君。五味。异功等汤之所宜也。脉极虚亦为劳。为精血内夺。肝肾阴不自立。是六味。八 味。天真。大造。三才。固本。复脉等汤。以及平补足三阴。固摄诸法所宜也。然仲景以后。英贤 辈出。岂无阐扬幽隐之人。而先生以上。又岂无高明好学之辈。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而 能治虚劳者。不少概见。即如东垣丹溪辈。素称前代名医。其于损不肯复者每以参术为 主。有用及数斤者。其意谓有形精血难复。急培无形之气为要旨。亦即仲景建中诸汤。而 扩充者也。又厥后张景岳以命门阴分不足。是为阴中之阴虚。以左归饮。左归丸为主。命 门阳分不足者。为阴中之阳虚。以右归饮。右归丸为主。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固本。天真。 大造等汤。以及平补足三阴。固摄诸法。而又别无所见也。故后人称仲景先生善治虚劳 者。得其旨矣。(邹滋九)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此虚劳损三者。相继而成也。参其致病之由。原非一 种。所现之候。难以缕析。大凡因烦劳伤气者。先生用治上治中。所以有甘凉补肺胃之清。 津。柔剂养心脾之营液。或甘温气味。创建中宫。不使二 日偏。营卫得循行之义。又因纵 欲伤精者。当治下而兼治八脉。又须知填补精血精气之分。益火滋阴之异。或静摄任 阴。温理奇阳之妙处。若因他症失调。蔓延而致者。当认明原委。随其机势而调之。揣 先生之用意。以分其体质之阴阳为要领。上中下见症为着想。传变至先后天为生死断 诀。若逐节推求。一一有根 可考。非泛泛然而凑用几味补药。漫言为治也。(邵新甫) 徐评 此老治虚劳之法。不外清肺养胃滋肾。虽无大害。而毫无意义。轻者可愈。重者病日增 而已。至其所遵仲景之法。又大失先贤本旨。当时仲景之所谓虚劳者。乃虚寒之症。故其脉浮 大芤迟。又方中用饴糖。乃因腹中痛而设。今日之所谓虚劳。乃阴竭而浮火上炎。脉皆细数。与 建中汤正相反。乃亦以此为治。此所谓耳食之学也。余曾目睹此老治阴虚火升之人。与建中 而变喉痹血冒者。不下数人。当时此老竟不悟也。故附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