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艮斋集
卷五
作者:崔奎瑞
卷六

请江华留守尹堦永柔县令李商翼罢职启乙丑

江华留守尹堦。身居重地。不思保障之责。多行病民之政。且有营私之诮。境内嗷嗷。殆不堪命。实无缓急得力之望矣。向者一疏。盖亦自知民怨之朋兴。众论之喧藉。而不能反身引咎。乃复先事自解。其在事軆。亦甚不当。决不可仍畀其任。请命罢职。永柔县令李商翼。元来病酒。本不合于字牧之任。而及自到任以后。政令多舛。举措可骇。西来之人。莫不传说。不可仍置其职。以贻民弊。请命罢职。

再启

臣以江华留守尹堦罢职事论启。而不唯不赐允兪。反下未安之教。臣于是不胜瞿然。继之以悯郁焉。夫保障之策。当以收拾人心为先。设使尹堦致怨之端。一由于尽心官事。其不恤民情。事失条緖而终使归怨于朝廷者。已失古人先保障后茧丝之意。终不可仍畀其任。况其营私之说。出于洛下人所目见。此而不罢。则日后任事之臣。必将以任怨为诿而恣意剥民。无畏忌矣。岂非可虑之甚者乎。所请加三思。江华留守尹堦。亟命罢职。永柔县令李商翼罢职之启。圣批以不允为教。臣窃悯郁焉。凡民休戚。在于守令。苟不得人。民受其弊。李商翼政令卒舛处事颠错之状。既已播在众听。终不可以临民治事。请亟命罢职。

请还收副提学崔锡鼎罢职之命启

副提学崔锡鼎。身居经幄近密之地。目见君上过激之举。略陈委折于前席。仍附所怀于辞疏。欲明是非。意在无隐。固出于职分之当然。无负于匡救之责矣。而殿下不小舒究。遽震雷威。疑之太甚。罪之太过。岂料圣明之世有此无前之举耶。夫学子假托尊贤。阴怀陷人。而施罚之四馆。反被斥罢之罪。湖儒投进一疏。乘时挤轧。而既施之停举。旋下反汗之命。处分卒当。气像错愕。当此之时。职在论思者。所当极言竭论。纳吾君于无过之地。则锡鼎疏语。之其果有涉于大臣者乎。若以情外之事。勒成罪案。则不惟贻累于清朝。亦将有关于后弊。岂不大可惧哉。请还收副提学崔锡鼎罢职不叙之命。

再启

副提学崔锡鼎特罢还收之请。今已累阅月。而天听尚邈。臣不胜悯郁焉。当初四馆之非罪谴罢。震颜之既停旋解。俱为圣朝失当之举。而锡鼎入侍前席。目见处分之颠倒。气像之错愕。则身居经幄。责在论思者。安得无一言匡救乎。臣取观其疏意。只是推原事理。自附无隐。欲纳吾君于无过之地而已。实无一毫可罪之端。而殿下不甚舒究。遽加摧折。乃以敲撼大臣。为其罪案。臣窃惑焉。设使锡鼎疏语。果或有涉于大臣者。固亦无害于是非可否之道。诚不当以此为罪。而况其不仁等语。自有所指。则其非侵斥大臣之意。圣明亦想下烛。而尚不赐一兪。何哉。其贻累圣德。有关言路。诚非细故。请还收副提学崔锡鼎罢职不收之命。

因宦竖施罚承筵教避嫌启

殿下不知臣无似。使得待罪宪府。宪府之官。职在纠正风俗。而向有一士族为省先墓。下往郊外。重被一宦寺驱捽僇辱。来诉本府。使之捉来推问。则果如状者之说。而宦官时无职名云。故略施其罚矣。今承下教。臣不胜瞿然。而继之以慨叹也。夫宪府旧例。虽是士族。若无职名。则皆得捉来推治。今若以名隶掖署。而不得行其法于无职一宦寺。则其于宫中府中俱为一軆之意。何如也。臣于此不能无憾于天地之大也。然臣既承未安之教。亦何可晏然于台席乎。请命递斥臣职。

救正言李斗岳斥安州牧使韩构仍避嫌启

日昨正言李斗岳之引避也。适与臣同在台厅。斗岳言及其不为退待之意。臣仓卒之际。未暇深思。不以其言为非矣。今者。斗岳猝承严旨。引避退待。处置当归于臣。而臣既不能明言其不然。则到今安可晏然处置乎。且臣于此。窃不能无惑焉。韩构之力求安州。虽出于一时风闻之爽实。而然其终赴任所。亦有不能远嫌之失。一番规正。未为不可。虽其言议之过当。有以激恼天心。而至于不为退待。只是举措间些少失着。今乃以此终至于还收成命。而骂詈言官。不少暇借。圣明于此。抑无乃不得其平乎。君上之一言一动。不可不慎。臣窃为殿下惜此处分也。然臣既不得处置。则亦不可仍冒台席。请命递斥臣职。

请伪谱奸民依律定罪启

近来朝家有查正之役。户牌之举。故逃避军役之类。无所归属。其中奸细之徒。诳诿愚氓。赚取货财。潜刊谱板。而或滥录勋族。或冒。先贤托移易宗派。乱其伦常。事关风教。在所惩治。故臣府既已捉囚若干人。印本刊板。不啻狼藉。而臣府既非谳狱之地。无以处断。请令该曹。更加钩问。考律定罪。其印本之播传者。分付中外。使之搜觅销毁。其或潜置家中而不为即现者。亦令从重科罪。

因请西北人择人通清承未安之教。联名避嫌启。

圣上不知臣等不肖。使之待罪言责。臣等言议拙讷。诚意浅薄。不足以振谏臣之风而动人主之听。则臣等不职之状。臣犹自知。何待圣教而后知其直节风棱之不及于人也。臣等诚惶惧惭恧。不知所以措躬也。第臣等于此不能无为圣明慨然也。如臣等疲劣之辈。固不足槪于圣心。出入台省之人。岂皆臣等之比。而圣明一任厌薄。轻视群臣。一何至此也。且用人。不以南北而有间。此诚朝廷之美意。既令铨曹抄选其人。则自当有渐次调用之格。何必临政苟且举名特收。必取于常格之外乎。况台谏之职。异于庶官。尤不当强拂公议。苟然备望。以坠损軆面也。此无非臣等专事苟容。不能称塞上意。至使圣朝别思直节风棱之人。臣等将何颜面。复为苟冒于言责重地乎。适缘贱疾俱剧。连寻长单。数日之后。今始来避。臣等之罪。至此尤大。请命递斥臣等之职。答曰。直节风棱。什无一二等语。非特指斥即今两司之臣。则数日后强引不当避之嫌。欲为驳击之阶梯者。诚未满一哂也。勿辞。

驳正掌令杨显望启

朝家用人。自有其渐。而至于台阁之任。则尤与庶僚有异。铨曹之官。亦不得由意通塞。必广询公议。无一不许。然后始得谓之通清。而拟用于开政之日矣。向者宪官差出之时。该曹以公议之未洽。有所禀启。而殿下不暇顾念事軆。诃责再三。勒令充拟。此实前所未有之事。而实非所以重台阁之意也。且国家将欲甄拔遐外。则固宜先用朴直之人。而新除授掌令杨显望。为人憸利。善随时变。夫既以轻浅之品。济之以侧媚之态。其不可责之以绳纠之任。决矣。请命递差。

请还收礼曹判书金德远等中批之命启。己巳

中批除官。乃衰世之疵政。非清朝之美事也。近日卿宰特除之命。至于三人之多。还收之请。在所不已。而殿下不惟不允从。反下未安之教。臣窃惑焉。春官宗伯之长。地望自别。亚卿命德之器。资秩亦重。数臣自设有才谞治责之可论。不循铨选之公。遽有迁擢之举。实有乖于古圣王难慎之道。除目之下。物情未惬。请还收礼曹判书金德远。户曹参判南益熏。汉城右尹李沆特除之命。

元子定号时。因户曹判书柳尚运问备之命避嫌启。

臣于昨日。伏见邸报。户曹判书柳尚运。以如是汲汲未晓圣意等语。至下严旨。有问备之举。臣于是不胜震悖之地。臣之日昨所达。亦与此语意相同。伏承未安之教。而恭俟处分。不为自列而退矣。今者。尚运既以此被罚。则臣何敢以独免为幸而晏然于职次乎。臣之疾病。已过累日。而重添于日昨登对之后。不得诣台自劾。陈章见阻。情势益蹙矣。承牌之后。今始扶曳来避。臣罪尤大。请命削臣职名。仍命攸司。勘臣罪罚。

又因柳纬汉疏避嫌启

臣于病伏中。得见幼学柳纬汉疏本。则其中虽不历举臣名。其所以证成诸臣罪案者。实是臣伊日所达之言。而观其遣辞造意。必欲驱之于罔测之地。臣于是心惊骨悸。直欲无生。而伏见备忘。辞旨快示开释。尽曲天理人情。虽使今日诸臣自为之地。诚亦无以加此。奉读未半。不觉感泪先下。自不敢复有所冒烦。以暴危悃。而为人臣子既闻此不忍闻之言。诚亦何心复叨于朝籍乎。乃于今日。逢此一国莫大之庆。不得不力疾趋班。以伸区区抃祝之微忱。而其不敢仍据职次。则固已决矣。况今纬汉鞫问之请。既发于本院。则臣以受诬之人。实无参涉之理。尤不可一刻仍冒。请命镌削臣职。

书启

史官赍传左议政除拜有旨后书启辛丑○假注书黄晸来

臣垂死奄奄之中。猝承新命。王人远临。惊惶震栗。罔知所以为言。而第惟言议之地。必有驳正之论。只当泯伏以俟而已。

承旨宣御札后书启六月十三日。承旨梁挺虎来。

御札。左揆开坼。噫。君臣之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而一自去国。倏已廿载矣。缺然思想。恒切于中。第念今日是何等时耶。天灾地异。无岁无之。夙宵懔惕。邦运否泰。新丧元辅。国势之岌嶪若鸟卵。则尤不可不念也。玆遣承宣。诰予至意。安心勿辞。幡然造朝。用副予日夕颙若之心。详细回示如何。癸卯六月十一日。臣于昨日。伏闻药院有命。冒死陈吁。不意疏未及彻。而承宣远临。赍传天札。十行宸翰。可以泣鬼神而感豚鱼。臣奉书叩头。有泪盈襟。圣教责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臣亦非全昧此义。而执迷之性。有同丧心。先朝二十二年之间。忘分越义之事。万死难赎。今臣之又此撕捱。岂不知罪戾益重而犹复如是者。实不敢有异于前后故耳。伏闻圣上方在调摄之中。而至于亲垂御笔。恩遇之隆。敻绝千古。臣非木石。宁不知感。而臣若因此而为冒昧出脚之计。则是臣不仕先朝。乃为不满于恩数而然。回顾往事。不觉惕然而惧。怵然而惊。不自知此身之戴天而履地也。至于时事之艰虞。国势之岌嶪。臣之近日累疏。亦尝毕陈。必以罪斥臣身。改卜贤德。为救时之图者。良以此也。惟在圣明加之意而已。臣蒙此不世之异数。不得承命。而偃息于房闼之间。略无变节。实非私义之所敢出。玆不得已席稿庭中。暴露畏日。以俟严命。若或仍此就尽。则可以归拜于先王陟降之庭而无所憾恨。所受天札。则臣当奉戴。终身抱而入地。以为他日结草之报。抑塞徊徨。不知所云。

史官宣别谕后书启礼郞柳祥翼来

别谕。顷览承旨书启。卿不得承命。过自引罪。至于席稿庭中。暴露畏日。予之虑念。曷有其已。卿其安心勿待罪。軆寡昧之思。想念国势之岌嶪。幡然改图。以副至望。

史官赍传领议政除拜有旨后书启史官郑道殷来

臣前后十六疏。肝血已枯。而非但未蒙圣明鉴纳。日昨。伏承加之以扈卫大将之命。又于今日。史官以晋升首辅。来宣圣旨。此实蝼蚁微忱。终不能上格而然。臣何敢更有所言哉。一缕残命。日就凘灭。自知不几时而无此撕捱。然臣之区区情实。既无以抑暴于生前。而损辱威命之罪。亦将无以自赎于身后。是为遗恨。死不瞑目。瞻望云天。惟有涕泪而已。

史官宣别有后书启甲辰○注书尹志来

别谕。卿之去国。今几年矣。予之敦勉。凡几遭矣。向日药院提举之命。秪缘予诚意浅薄。遐心莫回。日夕思想。恒切于中矣。际此慈圣有未宁之候。药院保护之地。有难暂旷。不待巽牍。径先变通。此虽事势之不获而已。终有歉于礼遇元老之道。缺然且惭。无以为喩。况今在揆新丧。右相独贤。国事泮涣。茫无涯岸。念及于此。宁欲无言。以卿忧爱之诚。不可一向退在。坐而恝视也明矣。玆遣史官。谕予心腹。卿其须軆至意。幡然造朝。以副朝野之望。

景宗大王昇遐。奔哭阙外。承旨宣下令后书达。八月二十七日。承旨吕必容来。

下令。当此崩天罔极之时。大臣不备。其于大丧之节。罔知攸措。今闻首相之近诣阙外。哀痛之中。不觉少慰矣。即为入来事。承旨往谕。与之偕入。

臣伏闻天崩之痛。苍黄罔极。不计驱命。仅仅得达阙外。而臣垂死之状。朝臣所知。近侍之臣。来传下令。亦目见其奄奄之形。伏惟在疚遑遑之日。有此勤教。而末由趋承。亦不得团辞为说。仰陈情状。惟愿缕命速尽而已。伏地哀痛。更无所达。

承旨更宣下令后书达八月二十七日承旨吕必容来

下令。当此哀痛罔极之日。遣此承宣。深虑国有大丧。院相不备故也。卿若仰軆两朝陟降之灵。则想必哀切。九门一隔。而到此。不为哭临于御床之边。卿岂不为恨哉。言至于斯。五内如割。虽有所患。扶诣阙中。卧视国事。则奚但慰小子之心。抑亦先王在天之灵。欣慰于冥冥之中矣。卿于小子。有师傅之义。故悉陈心腹之事。惟愿即速入来。共参重事事。更谕于师相。俟气少间。共与入来。

臣于昨夕。伏承恩旨。又于夜半。院相有令。回谕继至。孝思罔极之日。以臣之故。屡辱恩数。臣诚惶怖无地。况此回谕辞旨。一字一涕。虽在木石。亦宜感动。况臣是先朝旧物。奉读未半。声泪俱扬。然臣之情事。姑未及有所仰慕。而当此时。不敢以烦辞猥达荒迷之听。玆不得已舁此奄奄之喘。进诣禁府。以俟处分。此实臣毕命之所。瞻望涕泣。不知所达。同日。下勿待命之令。来宣承旨。上同。

史官宣回谕后书启九月一日。史官李寿益来。

回谕。罄悉予意。几回遐心。诚浅意薄。入城漠然。心深惭恧。无以为谕。所患未瘳。仍以作行。则必致添伤之虑。入来留舍。善加调理。

臣伏承近侍再谕之命。当此严庐在疚之日。致烦勤念至此。臣尤惶恐死罪。臣之情实。切愿一达宸听。而疏章不得出纳。无以自达。玆因近侍之临谕。乃敢略暴梗槩。语涉枝蔓。益用危怖。臣不忠无状。丧失心性。曾在肃庙朝。自绝于天。退遁野外。及至辛卯。伏蒙擢拜判义禁。仍下谕曰。卿之去国。今已十三年矣。予亦有欲见之意。卿独无是心乎为教。臣以还收资级。则当进觐天陛为对。而终未蒙资级之收还。故仍于退伏。厥后圣軆违宁。药厅屡设。臣每进伏阙门之外。而终不得入参候班。崩天之后。亦不得进哭阙庭。至今追思。心肝俱裂。及至大行大王御世之后。猥蒙台司之命。屡被征召。而臣以不忍异同于先朝。为辞逊之第一义。虽被优礼之异数。而终不得膺命。四年之间。屡承批旨。而每下思想之教。臣不胜感激呜咽。致仕。乃是仕官者之至荣。则臣以负罪之身。不宜有请。而若欲仰瞻清光。只有此一线路耳。以愿得借臣致仕二字之名。得以还纳告身。以终先朝屏退之义。仍以令辰庆节。得奉朝贺。则臣之无负于先朝。有报于今日。只有此道理。陈疏仰请。而未蒙恩许。终不得一瞻威颜。以至于此。追号痛裂。更何所及。臣于日昨。伏承不为哭临于御床之边。卿岂不为恨为教。臣忍闻此教。不即死灭。实是冥顽之甚。然臣之处义。不可以职名复入九陛。若蒙下烛。则天地父母。可以矜谅矣。当此国家多事之时。臣尚縻职名。以妨贤路。臣实求死不得。倘蒙先解职名。则臣可以安心调治。少延须臾之命。而庶有一近象魏之望。伏乞圣明垂仁察纳焉。臣既承天地罔极之恩。实有未忍便诀之意。而昨日出来城外。盖缘臣本家有长子丧。三年未毕。事势有不便于安身者。臣次子之家。适在门外跬步之地。为便调息故耳。今承下谕。不敢自安于私次。方图得城内闾家。旅次荒凉。调息不便。臣不敢计较。而若蒙圣明矜怜。特许任便调治。则奄奄垂死之喘。庶几无劳动速尽之虑。臣不胜大望。同日又降回谕。召还偕来史官。

承旨宣勉留口传下教后书启承旨柳绥来

九月初四日夜。右议政李光佐请对。陈领相明日将还乡。自上缕缕下教。不啻娄百言。至曰先大王必欲更一见面。屡发圣教。非但予之承闻。左右侍卫之人。敦不闻之。又及大行大王爰立之本意曰。今若念此勉留。则两朝陟降之灵。必且悦豫于冥冥之中矣。命入侍承旨柳绥曰。予之所言。尔其一一往谕。仍下教曰。顷见领相偕来史官书启。则以为调息之道。城内则不便云。故召还史官。以安卿心矣。今闻明欲长往。予心之缺然。曷可自胜。卿之不欲造朝。盖以不曾一赴两朝之召耳。此意予岂不知。而当此新遭大丧国势艰虞之日。小子无才薄德。昼夜忧惧。此际元老入来。两朝陟降之灵。庶可以少慰。而小子罔极之中。方以为深幸。院相之除。议谥之召。特以位在领揆。故有所烦及。非敢以此为敦迫之计矣。卿以此为一难安之端。实诚意之未孚。东汉之严子陵。虽不仕。亦以布衣入来。予于元老。何必縻之以不愿之官爵。而望其着冠束带而造朝乎。若以便服入来。一见小子之面。则其幸当如何哉。欲以文字宣谕。而文字不如言语。言语不能形容予心曲之所蕴。承宣以此亲传。则亦岂非扫除文具。以诚待之之道耶。暂回长往之心。一入见予之后。定其去就。则虽在哀疚之中。岂不幸哉。承旨录此圣教踏启字以下又教曰。领相似以职名为难进之端。第此职名。乃大行大王所命。则予不敢遽为勉副。而官虽大臣。予当以山林老师待之矣。予意岂如此。领相岂不一见予面而去乎。昔严子陵以布衣入来。虽拜谏议大夫。而光武之待子陵。亦不以谏议待之。领相虽带相职。予欲以待士之道待之。便服造朝。小无所妨矣。如是则八方听闻。亦岂以带职入朝疑之乎。予身若非在疚之日。则亲往挽留。亦何难也。闻领相明欲发早。承宣谕此至意。期于必留。若不肯留。仍留挽住。一边驰启。必请待予回答。仍命承旨留门。出去传谕。承旨来传此教时。未及备录。而追录来宣。

记昔年梦中。口占恩承王漏三更后。业就金丹九转馀之句。莫知诗意如何。今者意外。蒙此千古所无之恩渥。而圣谕之降。又适在三更之后。恍然记此诗。而但未知金丹九转果验于何事。伊后十八日。得遂休致之愿。而适又于在辞领相九疏之后。事有前定。乃如是耶。人之胡思妄想。汩没于荣辱之场者。观此亦可以知所处矣。今考日月。则乃乙未九月梦作也。适十年乃验。而月又同是九月。亦奇矣哉。

圣意至此。何敢言去。当待章疏出纳之时。一陈微忱。以俟处分。

承旨更宣别谕后书启五日承旨柳绥来

别谕。日昨哀疚之中。闻卿欲往之言。深夜仓卒。未及成诸文字。草草数言。面谕喉舌之臣。使之往宣。而诚浅意薄。未期感回矣。今观书启。知卿停行。此非卿軆国之诚。休休之量。岂能及此哉。不觉兴叹而还感。噫。小子以不才凉德。所倚者惟元老。则卿尤不可一向迈迈矣。卿之固辞。乃是本职。故破其格例。以平服入来事勉谕者。不夺卿苦心之意也。小子浅诚。虽不及于古人。桐江布衣。能致汉庭。而咫尺元老。终未一见。缺然且惭。无以为谕。今卿所住处。与他寓舍有异。而况梓宫在殡。尤不可退在远郊。卿其念小子心腹之诚。安意调养。一哭于启殡之日。则奚但慰小子之心哉。以卿軆两朝恩顾之意。庶亦可伸。昨夜之宣。未尽予怀。故今以拙讷之语。略摅微诚。卿其谅此至意。须勿复念长往之意。

臣既以停行之意。仰对于承宣之回。岂敢以虚辞谩君。而一日之内。蒙此再谕之命。此实臣诚意未孚之致。臣诚惶恐无地。入哭殡殿。一瞻天颜。此固臣之至愿。而但惟平服入来之教。非所以施于臣者。臣之欲俟章疏出纳之时。一暴微者悃。盖在于此。若蒙圣明軆谅。公除既毕之后。许解臣职名。使以军衔进近天陛。则公私事理。始为无阙。臣伏地恭俟。而如其不然。则臣以常调出身。终不敢进当无前之恩礼。重损国軆。有死而已。将不得承命。伏乞圣明垂仁察纳焉。

承旨传批后书启九月二十一日承旨李真淳来

即此承宣之臣。来传圣谕。臣历览前古。君臣之际。未有如此恩数。奉读呜咽。不觉前襟之尽湿也。圣教既令军衔造朝。则臣今无可辞之义。当即日趋诣。而臣之疾病。自出寓次。不得出入庭户间久矣。今欲稍加起动。以试气力。当于数日之间。进造天陛。

承旨宣回谕后书启九月二十一日。又有偕来之命。○承旨李真淳来。

回谕。今观书启。若大旱之见云霓。卿之诣阙。当以倚毗而望。谅予至意。又试气力。须速入来。

臣既以观臣气力。数日间诣阙之意仰达矣。臣非敢自爱微躯。恐或颠仆于阙庭之内。以骇瞻聆。明间欲动作于近地一家之家。以观气力之如何。欲为再明入去之计。不意承宣又临。必欲偕往。臣之此计。又难遂矣。臣实徊徨闷蹙。罔知所措。圣教既已如此。臣不当仍留寓次。明日入城。以为再明趋造计之。伏乞召还承宣。以安微分。不胜幸甚。圣明既軆谅臣心事。前后教意。备悉曲折。臣亦不敢不以对实。今此所陈。皆是惶猥之辞。死罪死罪。

史官宣别谕后书启二十三日史官权一衡来

别谕。朝见卿颜。颇慰予心。而追惟畴昔。哀痛益切矣。仍留城内事。已为面谕。而公廨间静处择给事。随即分付。今闻卿出往城外寓舍云。卿之所患劳动添伤而然耶。城内之舍。不如城外而然耶。深用缺然。卿其须軆丁宁面谕之意。入留都内。以补不逮。

臣于今日。入哭殡殿。加漆之时。使得密迩于梓宫之侧。以伸臣子罔极之痛。前席周旋之际。得瞻威颜。且蒙前古所无之恩礼。虽使才出阙门而死。亦无所憾。幸赖圣赐。仅得归到寓次。方此昏昏不省之中。近侍又临。俯传圣谕。臣实惊惶罔措。即今症情。宿火更炽。气力凘顿。精神眩恍。如在烟雾。全忘面谕之至意。直出寓次。臣罪万死。臣所寓。虽是城外。乃城底至近之地。而调摄之便。向来书启。已为陈达。若蒙圣慈垂怜。特许仍留。则实为大幸。而如其不然。则何敢以公廨之龃龉而有违圣教哉。伏闻又有柴炭继给之命云。尤用惶恐。臣有儿息。足以养臣一人之身。不必上劳圣念。乞赐还收。以安微分。不胜幸甚。

行到龙仁县。承旨追至。传宣批旨及别谕后书启。十一月十一日。承旨柳绥来。

别谕。今观御医书启。卿留疏将行云。日昨筵中。闻卿之语。虽欲还乡舍。必待予言而后当为去就云矣。今何故而有此直行之意耶。心甚愕然。无以为谕。昔申生以不设醴酒而去。予之待元老有所未尽而然欤。无伦之人。间予相臣。故以卿高蹈之志。思古人见几而作欤。噫。予虽未及汉昭之明。庶或知上官之谗矣。卿若不安于心而乃有长往之计。则是予之诚信。犹未能见孚于平日之致。愧恧何谕。噫。予虽诚浅。因山之期。只隔数旬。此非元老去乡之日也。卿若念及于此。想必痛切于心。卿其亟回长往之心。安心留舍。从容善摄。

臣之疾病。已无可为。恐或死于辇下。有负素心。一刻为急。不得迟待呈疏承批。乃有此行。追思日昨筵中所陈。臣实有欺君之罪。万死是甘。不意承宣跋来。俯传两度恩谕。感惧交至。不知措身之所。臣方精神眩错。不能仰对下教之意。而臣之去就。已悉于疏中。伏想圣明。亦必俯谅也。因山之期。尚隔一月有馀。臣若归家调治。少得生路。则欲进诣陵所。少伸臣子罔极之痛。而以今日病状观之。则似难冀活于旬日之内。虽使缕命尚延。若只如今则日难可起动。玆不敢质言重为欺谩君父也。所可恨者。生逢尧舜。未能尽其匡辅之诚。遽离京洛。仍就溘然。泉下之目。亦将不瞑矣。回望终南。惟有涕零。

史官宣别谕后书启十六日史官李宗白来

别谕。噫。卿之来诣近都。才三个月矣。而因一乡儒之疏。遽还乡舍。愕然之心。久而未定。予虽诚浅。以卿休休之量。何如是迈迈乎。卿之今不可去者三。因山已迫。只隔数旬。此非元老去国之时。此其一也。日昨筵中言予。去就之意。明白谓予。言尚在耳。则予虽诚浅。以卿诚实导予之心。必不可如是长往也明矣。此其二也。方当国事如此之时。国之元老。退在乡庐。则予谁与共议国事乎。卿虽孤予。独不念两朝恩渥之隆重欤。卿亦念及于此。想必痛切矣。此其三也。玆遣史官。谕其三不可去之意。卿其须軆至意。幡然上来。

臣之踪迹。不宜一日留在辇下。而三朔留连。未忍遽归。盖缘圣上恩遇非常。因山日期渐迫故也。不意得闻有呈疏之人而诬及大行朝。故不胜惊心。遂决退归之计。而若非疾病有垂尽之状。则亦何敢急遽作行如是耶。伏蒙圣慈俯念微品。追赐药物。延此缕命。得达乡庐。天恩罔极。无以为报。承宣才还。史官又临。俯传别谕。奉读以还。且感且惧。不自知此身之戴天而履地也。圣谕中以因山为教。臣若少得生路。则进诣陵所之意。仰达于承宣之回而不敢为质言者。以病势似难回甦故也。圣谕中以筵中微臣所达为教。此则臣疏中虽已略及。安可得免欺君之罪乎。伏地涕泣。惟冀一死以明典刑。而圣谕中谁与共议国事之教。此则殊非臣之所望于我圣明者也。圣明之所取于臣者。只在屏退一节。每以严光事谕臣。臣实仰认圣意之所在。且臣在大行朝。进一疏曰。朝家若置臣于数外。使得枯槁穷山。守死不变。则其于励廉之道。未必不为燕台之郭隗。此乃以无用而为有用云云矣。今又以此垂涕而陈之。若蒙圣明留神采纳。则庶使患得患失之类。有所自励。其为有补于国事。似胜于身在都下。无所裨补之为。臣之此言。实为猥越。而仰感圣上知遇之深。不敢自隐。伏乞圣明察其志而恕其罪焉。精神昏错。语不成说。惶恐无地。

承旨宣别谕后书启丁未○承旨赵锡命来

别谕。卿之还乡。倏已四载。思卿之心。何尝少驰。噫。因予诚浅。使卿遭往日之诬。愧恧之极。其复奚喩。然洞烛其言之悖戾。业已开释。则于卿岂有毫分不安之端。至于月廪。伊时卿方不安。故一向输送。有乖礼待。有姑待下教之命矣。此亦予之诚浅矣。一则因予。二则因予。何则。予之待卿之心前后无间。则谗言何至。卿何不安。此所谓一则予二则予者也。今则处分更张。思卿益切。而敦勉于卿。尚今迟回。此岂予思卿之心少弛而然哉。朝著初刱。果为未遑之故。月廪先命输送。而特遣近密之臣。谕小子之至意。卿其须軆殷勤之意。幡然上来。进参大礼。

臣虽跧伏穷山。一息乖尽。而悬心魏阙。延颈贰极。不胜其耿耿矣。不意承宣奉旨旨降临。十行丝纶。无非微臣所不敢承当者。感极成泪。不觉前襟之尽湿也。第此下教。似若未烛臣情状。伏想日昨筵臣所达。未免爽实而然也。臣虽再被台疏。其言既甚虚无。无足较卞。圣明亦已洞烛。痛斥言者。臣岂有自暴之情势哉。今者伏闻王世子邸下三加六礼。幷行于此月之内。老臣区区欢抃之忱。岂有极哉。若有一分起动之势。则臣虽谢事。尚有朝贺之奉。岂待圣教而始为趍承哉。只以臣惨戚连仍。老病已极。已无生人貌样。曾在甲辰。入侍筵席。已有颠仆失仪之举。况今四年之间。气力之减损。不啻累层。其奄奄欲绝之状。承宣之所目见。岂有一毫欺谩哉。事势如此。万无进赴之望。私心瞻缺。不但为违逋之惧而已。只得瞻望云天。遥献嵩华之祝。光轮之颂已。而至于月廪。臣前此已暴情势。中间停免。窃幸下烛微衷。今者又有此输送之命。臣诚惊愕。罔知所措。不可以烦辞仰彻于近侍之行。当俟神气稍醒。更入文字。以祈矜许。

发向沁都。史官追到阳川县。传别谕后书启。戊申八月十二日。史官李征夏来。

别谕。今日一往。既许焉。其在诚实之道。更何持难。而发行时见予作行事筵席。岂不丁宁相诺乎。今闻向江都之报。只愧诚浅。若未作行。入来一见后寻路。

臣日昨筵席。既陈退归之意。而病聋未梢。圣教全不解听。以致径先作行。欲留疏告行。而批旨之下。辄烛近侍临谕。以此惶恐不敢矣。不意史官跋来。俯传圣旨。始觉前日申谕之如此。臣又更犯径情直行之罪。惶恐之极。欲死无地。臣于向日筵席退出之后。气息益复绵缀。奄奄欲尽。既退之身。死于辇下。臣常以为羞耻事。玆不得不舁载舟行。今已抵沁都三分之一。若复承命归朝。则更无馀力可以回还。玆以仍寻前路。伏乞圣明察此事势。哀矜而勿罪焉。则臣当结草。以报洪恩。临纸涕泣。不知所言。

史官宣别谕后书启史官郑运弘来

别谕。卿之下乡。今已数朔矣。思卿之心。奚尝少弛于中。目今在京大臣。只有首揆。而久恙未瘳。庙务积滞。顾瞻中外。中夜无寐。卿虽致仕不豫朝堂之议。元老国之大老。虽闲处京第。国人所望。不轻而重矣。况国事如此。生民如此。一揆独贤之时。予之思卿。当若何。朝廷之望卿。当若何。卿于向日筵席。往来京中事。丁宁言于小子。今之欲致卿者。非使卿当国事也。入来见予。舒予思卿之心。使国人倚重。则岂不大益哉。况出入筵席。匡辅小子。讲论国事。开予思未到处。此岂区划公务之比哉。所处沁都。程道不远。虽值初冬。日寒犹未酷。而且卿所处之地。非旧居也。必也冷落。卿其须軆至意。流澌未甚之前。宜即上来。

即此近侍之臣。涉越两津。俯传别谕于荒岛寂寞之滨。辞旨激切。有足以感豚鱼而泣鬼神。臣恍若奉侍香案之前。仰聆玉音之谆谆。噫。时运不幸。国事至此。独使至尊忧社稷。为人臣子。死有馀罪。第臣于四五日间。重得近来天行之轮疾。臣自少善病。经历死症。亦且累矣。而未尝见症情若是之毒者。死生间以一发。行止非所可论。而神思昏瞀。疾痛方甚。不得以数行文字。仰答下谕之意。瞻望云天。唯有涕泪而已。

史官传因冬雷宣召别谕后书启史官金始炜来

别谕。呜呼。今日何等时耶。朝廷无寅协之望。而予未能以调剂甘辛。民生多愁怨之叹。而予能未以拯济颠连。以致乖气上干。阴阳不和。灾异之生。无岁无之。今于纯阴之月。又有雷电之变。此未知由于何政。应于何事。而亦莫非凉德之所致。忧惧戒兢。中夜无寐。噫。朝象和而后生民可救。生民安而后天心可格。而其所以转移消弭之方。亦惟我宿德耆旧之臣。是仗是赖。以为补予不逮。挽回世道之资。而谅予诚浅。既未能致卿于朝廷之上。寻常慨恨。寤寐不忘。况此上天示警之日。其所虚伫企望之心。尤切于中。卿何忍使予独自忧劳遑遑求助。而不思所以翻然造朝之义乎。询玆黄发。昔人所勉。人惟求旧。古经攸训。此予所以必欲起卿。矜式一世。镇朝廷乖激之习。救生民愁苦之患。以为上答天心。转灾为祥之助矣。予之此言。实由衷曲。卿须念寡昧如渴之思。即日上来。凡其嘉言至论。老猷石画之有补于治道者。悉摅无隐。毋孤此日夕警惧之心。

千万不意。近侍之臣。来临穷岛。俯宣承旨。以日昨冬雷之异。圣心惊惕。至于中夜失寐。亦既申饬在朝之臣僚。仍以俯念野外之微品。求助之意。勤勤恳恳。十行纶綍。有足以泣鬼神而感豚鱼。奉读未半。不觉涕泪之交至。噫。独使至尊忧社稷。今日臣子将何以辞其责耶。臣自少病弱。不比恒人。而今年八十一岁。精神气力。日异而时不同。即今筋力。实无以自运于跬步。因山已迫而不得为运动之计。此是臣子不可废之情礼。而犹尚如此。其他尚复何言。虽欲趍走承命。而万无自力之望。臣不胜伏地俟罪之至。古之人。或有以言代其身者。而臣之知识。自今年以来。全然昏昧。不能了然于眼前物事。近日三数番询问之下。俱未仰对。而敢请削臣于献议之列。圣鉴必已下烛矣。然诗曰上帝临汝。苟或敬天而如上帝之临视。则其为敬也。将何所不至。书曰若保赤子。苟或爱民而如赤子之保护。则其为爱也。亦何所不极。董仲舒曰。正心以正朝廷。苟或正朝廷而必以身先之。则源清流洁而亦岂有不正者哉。凡此数语。圣学既已高明。廷臣章奏。必多有言之者。而为治止于今日者。非无可采之言。可行之实。独听泛然之而行之不力耳。辕固生之言曰。为治不待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老人之言。必有所见。愿圣明加意焉。至于治心之要。圣贤千言万语。布在方册。臣非不能言之。而平居未尝軆认。言不能自信。不足以动人。况至尊乎。大凡人性。都是天理。而或为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一段天理。炯然犹在。凡于酬酢事物之时。苟或未善。则必有辛苦不快活底。此是阴阳交战之会。常于此时痛加抖擞。庶几有效。此实臣则所得于平素者。敢以效献芹之诚。而神既昏迷。语不通畅。恐不足为圣鉴之察纳矣。

史官传回谕后书启史官洪重一来

回谕。今观奉朝贺儒臣勉戒之语。略而切实。感叹耆旧自得眷眷之诚。原书启留中。朝夕服膺之意。更遣史官。并为传谕。

臣于日昨近侍之回。附陈草草数语。揆以事軆。所怀之言。宜以章疏自达。而疏批之下。必烦近侍传谕。用是惶惧。冒犯非例之事。私心悚仄。不料圣慈不罪。又降恩旨。竟有史官之来宣。臣益切惶陨。罔知所措。昏耄之言。无足以裨补于万一。而圣谕嘉奖。至有留中服膺之教。臣实惭汗。然昔有以死马一朽骨。致千里马者三。则今臣所蒙。奚独臣荣。实圣朝开广言路之一盛典。臣私窃以为贺。

史官传批后书启史官洪重一来

臣当此圣上赈民焦忧之时。乃以无用之身。遽受优厚之赐。私心不安。猥上辞章。不意近侍远辱俯传恩批。臣不胜感激惶恐之至。臣之不当受之义。已悉于疏中。而伏睹圣教。则乃是别样恩典。且伏闻出自特教。臣不敢以些少廉义。有所更聒。谨依孔圣以与尔邻里乡党之义。与异居之兄弟子孙。村邻之无依滨死者。共分升斗。则圣泽之所被者亦广矣。臣谨百拜祗受。与之歌咏圣化。共祝冈陵之寿。而但其数太多。以是不得自安于心矣。既受恩赐。则古人有奉笺上谢之礼。而臣昏耄不能构成一句语。以致阙然。不胜惶恐。

自沁返洛。史官传别谕后书启。癸丑○史官金赐一来

别谕。今闻卿之来到城外。心甚欣慰。医药调治。岂若京邸。卿须入城调理。

臣伏蒙天地罔极之恩。向者遣御医赍药看病。得以不死于难医之毒肿。今又遣近侍宣谕。御医又临。臣诚惶恐感激。不知死所。臣于大病之后。元气消尽。旧患痰火之症。乘时复发。臣自知大限已尽。急速出海。出于狐死首丘。叶落归根之意。岂有一分问医图生之意哉。中路病添。无计直达所向之处。姑且留止城外。以俟稍苏。因此得以一瞻象魏。是为幸也。而一缕危命。无复更蹑彤庭之望。不胜悲泣。臣之处地。圣明所审察也。且臣是墓木。已拱于人。伏愿圣明置臣于人数之外。勿复滥加非分之恩。使臣得以任便居住。遂初归尽之心。则庶赎臣累朝负国之罪。而君臣知遇之感。亦可以益光于千古矣。无任涕泣恳祷之至。

端庙曁慎妃追复议戊寅○礼曹判书时

今此下询两事。臣于顷日前席。已蒙询及。臣固无他见识。只知人心之冤郁嗟伤积累百年如一日。即以此意仰复矣。退以考据故事。则鲁山事。与皇明追复景皇帝为稍近。而事有不尽相侔者。慎妃事则其复号一款。与宋朝之复元佑孟皇后相类。而先儒既有论说。不可援议于今日事。考诸古昔。既无端的可据者。则至重至大之举。不可以臆见有所容议。惟愿圣明博参群言。务得正当道理。

景庙昇遐后百官制服议甲辰

臣于礼学。有同面墙。况今火热上升。如在烟雾。欲阅本疏及诸臣收议。精神眩恍。不能领会。其何敢有所献议。取以汰哉之稍哉。第今日服制。既用古礼。则五礼仪之制。非所当论。而儒臣之引五礼仪为言者。盖以丧事服衰之外。视事时则无斩衰之节故而然耶。大槩三代公服。乃是衣常之制。故以衣裳之制。变为凶服。此即古礼也。我朝公服。则乃是团领之制。故以团领之制。变为凶服。此是五礼仪之制而其义一也。然我先大王既已纯用古礼。则不必以五礼仪参错于其间。而其所云以衰裳冠服。仍为视事。如古三代之事云者。恐古今异宜。不可行也。今视事服。则乃士夫居忧者出入时墨缞布深衣之类。而燕居之时。则又轻于视事服。似不当以视事服之不为斩布带麻为阙典而有所变改也。臣于此一段。略有所见。故不敢有隐。而至于前衔士庶服制。则曾见既无考据。仓卒又难为说。不得仰对。伏乞参量两大臣之议而裁处焉。

逆情布告议戊申○玉堂申致云来收议

儒臣辱临。以上命俯询逆情布告之事。臣病伏奄奄。神识昏昧。而玆事重大。略陈愚见。原任之欲以王言宣布者。事軆固然。而文字烦复。则恐失简严之軆。若自政府备悉前后贼招。作为文字。率百官仰请布告得旨启下。如举行条件。然后作为真谚二本。以晓告八方文为名。如左相之议。颁示京兆两都八路。使士夫常汉。俱得晓然。似为宜当。而但念鞫狱尚未收杀。姑俟完毕。恐或无妨。

钱债禁止议己酉○史官李征夏来收议

臣素无才识。未尝经意事务。况于大病之后。耄昏益甚。今承俯询。茫然不知所以为对。然臣于前秋告归之时。伏蒙以钱货事询及。而今于庙堂𬣙谟之日。复欲闻野外之议。圣上之劳于民事如此。臣何敢默无一言。臣于昨年。伏闻朝廷以钱债伤民。定为什二之制。心窃叹颂。今见领相陈白。以事竟不行为言。未知何故中道废阁。而若民不从令而然。则朝家纪纲。不能以令行禁止。如此。虽朝夕变法。亦何所益。大凡出债。非独糊口者为然。有多般需用。而其中婚丧大事。尤为切急。穷民非出债。则何以成样。出债与称贷。所以为与受。无以异焉。若事到切迫地头。彼此和议。外为称贷而内实植利。则朝廷亦何以一一卞别于其间而行其禁令耶。此与什二之令终不得行。何异。且以钱交易。以谷给债。亦须朝家检察。终是屈曲难行。臣之愚意。姑且申严什二之令。俾无朝令数易之讥。令庙堂斯速商量钱货罢行便之否。然后作为永久之式。似为探本之论。伏惟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