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艮斋集
卷十四
作者:崔奎瑞
卷十五

病后漫录

庚午。竖先祖少尹副学公短碣。先是。旧碣破碎。埋于土中。先亲正府君。为营短碣。埋置山下。八年而未及竖。至是始立之。而考见旧碣竖立年月。则亦是庚午。事或有待而然欤。可异也。

年月日不记。尝于冬月参上食后。闻内间喧哗之声。即往见之。则𨱎汤器在于炉口中。而其趺粘着于炉口之底。众力拔之而不能拔。移时动摇。则元器脱落。而趺终不动。问其所由。则炉口煮羹。以此器盛。出移盛于祭器而急于供祭。此器则仍置于炉口云。熟思之炉口煮羹甚热。汤器方为寒冻。而其趺内空虚。热气充塞于趺中而冻寒外袭。寒热相薄而然也。即令取水盛炉口。以火𤒈之。水向温而趺即脱去矣。当初。婢仆辈以为灾。至是乃定。此穷格之一事。故记之。

辛未外除。近处适有大贼来接。窃发戕人十数处。不得已避往牙山贡湖。与任知事弘望德璋。会话于赵长卿家。盖两人方寓牙山故也。留三四月。还归阳城。德璋。从妹夫也。

壬申。除清州牧使。前此柳命贤在铨。欲拟于济州。而被渠辈挽止不果。至是。李万元在铨。除清州。累呈状不赴。时有一种所闻。以为元子定号时会议之臣。若不出肃。则有形迹之嫌。必致大祸云。老亲极以为虑。故不得已上洛肃谢。不为下直于朝廷。而翌日辞朝。亚铨柳命坚大怒。招致邸人。以元子定号时会议之臣。不可冒赴云云。虽使我自为地。不得如此便顺。遂弃之而归。其日夜梦。吾坐于堂上。左有红粉。右有吏胥。吾坐中决事。过一年至甲戌。按湖南。坐于内东轩凝清堂。宛然是梦中景色。事有前定而征于梦寐否。可异也。

癸酉。遭叔母丧。奔哭于从兄庆山任所。仍护丧而归。去路。由镇川,清州,报恩。自中牟至善山。来时过善山,尚州,咸昌,闻庆。越鸟岭。鸟岭天险。宜作保章之地。

年不记。一日。有一人纳刺书曰。过客朴命昌。曾所声闻昧昧之人。而名衔之过客二字。异于众。欲不见。而家无门扉之限。彼已入在庭中。故不得已见之。入座。颇及时事。且曰。吾欲使西南保合为一。其道使西南男婚女嫁。必相通为之。西非南。则不得婚嫁其子女。南非西。则亦不得婚嫁其子女。如是十年。则西南为一家。而无乖离之患。见其为人。有同狂客。终始不答一语。追后闻之。则己巳有人凶疏。甲戌更化后诛死。吾之自庆山还归也。儿辈云。延最绩为拜候来过。才五六日云。延亦无分。怪其来过。延于是行。上洛陈疏而死。两人善恶虽殊。其不能无累则同。有名称之人。居在乡曲。不宜接引轻危之人。前所不见之人。则切宜慎接也。伊后屏退在鱼谷也。有一人日曛时不通姓名。直为入来。俄而。僧人负寝卜而来。其人曰。置之而去。余曰。尊若欲去。则寝卜更谁持去。答曰。吾闻大监声名久矣。愿欲依归。常留此矣。吾本不喜引接。况其举止荒唐。极以为闷。多般称托以不可留之意。仍给升米。使之移去。而日已向昏。不可远去。指示近处佛堂而送之。伊后数日留连。每日来见。自称岭南人。而为金玉铉,金夏铉诸从行而言其姓名。其上字忘之。而下字则尚记其为铉字也。吾直挥斥之曰。凡人有父母妻子。仰事俯育。乐于名教。是人道也。今君谢家浮游。踪迹可疑。且吾屏居潜藏。不喜接应人事。愿勿复来。则其人笑曰。大监此言。乃衰世之意也云云。时有科。要得试纸及笔墨。吾曰。野外之人。岂得有此。况君之举止。非场屋士子貌样。必欲陈疏为妄骇之事。虽有之。不可给云。则其人愠而去。闻对邻人言曰。吾实闻名而来。真庸俗云云。仍移去。不知去向矣。向来有金象铉者。陈疏被诛。铉字相同。或疑是其人而未可知也。但其人则伊时观其形貌。似是五十人物。去伊时。今亦十有馀年。而传闻陈疏人则年岁不多云。未必是其人也。仍类而并记之。使后辈取鉴焉。

甲戌更化。除刑曹参议。未及上洛。拜全罗监司。甲戌更化之初。药老以领相召入。过振威。送书要见。往拜于李君辅第。盖君辅时居振威邑内也。语及时事。药丈已有保护东宫之意。君辅与吾一辞赞助。及以湖伯入洛。希载之狱。已始矣。进拜药老则问曰。今日事当如何。吾对曰。此事极难处。若非身居其任。则不可妄有言语。公曰。君虽今方出外。其可恝视国事乎。且君之湖伯几何而不为还朝耶。吾对曰。此事如千仞冈头。有一条线路。左落则坠于千仞坑堑。右落则亦坠于千仞坑堑。今若峻其狱事。以至蔓延于内里。而一种论议。不知屈伸之道。则国本可虑。至于此境。则乃为落于千仞坑堑。若使缓治而希载得生。国事翻覆。不知如何。异日。希载得志而复售前计。则其时人心必归咎缓治之人。此亦为落于千仞坑堑。事未能力睹。则言之岂不重难耶。药老喟然太息。引李璀事以为言。吾以为事有经权。今日三司之论。亦不可摧折。药老以为然。

赴任后。陪奉慈闱。欲一者献酌。营办将始。而慈闱遭三寸叔母服。未果行。未久递还。至今为恨。

有人自湖南还。明谷问吾政治。其人曰。无他事。南民只称曰三闲。三闲者。薄牒闲。工房闲。妓乐闲。盖赞誉之辞也。湖南。薄牒素称浩繁。而无论坐起与否。分付阍人。随到随纳。即为题出。故案无留牒。门无滞诉。在营时。颇有读书之暇。此则无才者亦可以勉强。器用什物。非吾素性所尚。因亲旧所请。不无切迫之时。而一开此路。难于彼此。则工役繁多矣。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是吾平日存心。若或不谨。则易至流荡。故于此二者。用不逾闲三字。人之为言。盖以此耳。近观人之得贪名者。非必是盛载钱布。以其多运什物。卜数猥多而然。岂非不智之甚者乎。李尚书秀彦。为吾代语人曰观其为政。可谓真士夫矣。金令子廸继代之。还后对吾言曰。吾亦颇尚廉清。而吾则无子孙之虑后事者。其事为易。而令则多子女而能如是。是以为难云云。记此。非为自夸。欲子孙之反省无忝耳。

还朝后。逢李相养叔于阙中。李相曰。令之在湖南。儒士则以为南人。妓生则以为宦者云云。戯谑之言也。盖甲寅。柳命贤为湖伯。与道内同色之人。侵害西儒。无所不至。及庚申。任丈奎按湖。报复南儒加一倍。己巳。又如是故。西儒闻我来按道。踊跃鼓动。诸处并起。全州乡所。亦以色目。欲夺乡权。有呈书者。捉入数其罪曰。吾受命按道。道内之民。无非吾民。凡事当观曲直而处之。岂可与如汝辈作偏论害事。杖之五十度。自此气颇销沮。或不起。其起者亦不遂意。以此愤郁。颇有怨言入耳。李相此言。盖有苗脉而然耳。厥后频闻湖南人言。以为翻覆之际。必有报复。而一层加于一层矣。今后虽有翻覆。元无可报之事。年久愤熄之后。亦颇以为幸云耳。

为状启。陈折受之弊。还朝后。洪台君泽称之曰。文辞恳到。曲折该尽。见此启。亦知令多费心力矣。

本道山城。有笠岩,金乌,赤裳,威凤四处皆险阻。而金乌。处地偏仄。赤裳。天险飞鸟难过。笠岩。亚于赤裳。而并水泉甚小。威凤。形势颇好。城中地势宽平。水泉亦多。而但东南大山横亘。俯瞰城中。欲并城其山。则周遭阔大难成。若仍旧不城。贼虏来据。则恐为无用之地耳。

时李参判君辅。为金堤郡守。尹掌令推。为龙潭县令。皆儒者也。李公处事周遍。公私俱举。而民称治。尹公政尚枯淡。一意为民。而民亦称治矣。

一日。为赏金沟金山寺。以单骑作行。金参判德基。时为亚使。亦从之。金沟县令赵楷。则以本官来候。金堤李君辅。闻吾行亦来会。未及山寺五里许。僧人辈持蓝舆来迎。僧徒无虑数十馀人。而其中有顶弊衲挂短衣。奔走扶持于上舆之际者。容貌异于凡僧。目击之矣。及到寺。金沟率妓乐数辈而来矣。及夜张灯。金沟请奏乐为乐。吾素不耽声乐。而不欲绝物矫激。都事则年少乐闻。故第令进来矣。是时。闻高僧道眼。方住锡是寺。故今行亦欲为一见计也。及夜而终不来见。问于僧辈曰。眼师何不来见。答曰。已谒见于蓝舆陪来之所耳。始知其目击者为眼也。仍使请来。则始以长衫圆冠来拜矣。仍请金堤。则以有寒疾不来。今此远来。专为会话计。霎然一接。而顷刻之间。有此言病。似是妓乐方奏。不欲近郑声而然也。不复强请。虽妓乐鍧聒。而与眼谈玄。耳若不闻者。眼亦娓娓。夜深不去。其弟子从傍摄衣曰。请师还归。频数如是。似闷其师坐于妓乐之间也。眼顾笑曰姑止。此会后难再。欲暂得陪话而归耳。夜半始去。虽未知八道之高下。而为人宽弘有德。不事矫饰。虽坐于妓乐之间。其不入于耳目之状。自外观之。亦可知之矣。然后生辈则可师。君辅赏丈六金身。以为壮观。后到蓟州极乐寺。见金身。始知观于海者难为水耳。

以朝令别荐人才。荐李国宪,金天瑞,金启光等五人。其二。忘其名。而一人。林德涵所言也。一人。素称午人而屡入荐章者也。李居在近营之地。数次相见。温雅善良之人也。金天瑞。以孝行名。人称多有异事。如古冻冰得鱼。雀来入室之类。巡过时往见。则案上有栗谷集一卷。而言论风采。无动人者。似是天性笃于孝。而学问工程。则未可知也。巡到之邑。皆访问。有孝行人。题给食物。

吾少时。嗜生鳆。右道沿海。邑邑皆设。吾辄尽一器。及巡左道。虽山峡僻奥之邑。必设生鳆。而独龙潭无之矣。吾素不耽声乐。各邑有妓之处。只依例上厅使唤而已。不听声乐。故无乐具待令之事。无妓之处。虽有名娼。亦不问之矣。至赤裳山城。关雨滞留。而茂朱。即童稚友金令象卿鲁莅之地也。欲闻其时事。而待候妓生。即金令一家人所眄也。招使前。详问之。仍令唱歌一曲矣。来到茂朱。则乐具已盛张于客舍之傍矣。更不举问。到锦山。锦山则无妓。而酒汤八九辈。抱乐器。罗列于眼前。酒汤则非别星有命。不得上厅。例也。吾使之退去。至夜。军官李时豪入来。顾左右而言曰。客舍每为空虚。魑魅可畏。若男女并处则无忧。此间酒汤。亦有有姿色者。愿使道招入上直。此人朴野无伶俐之态。姑恕其罪。笑而不答。逡巡而退。监司特一时别星。而凡有所嗜。邑倅必竭力营求于数三百里之外如此。宋仁宗之不食烧羊。其以是夫。山城之命妓唱歌。出于偶然。而一举动之间。人得以窥其浅深。至于如此。李时豪。愚朴之人。而亦欲以此媚悦之。苟或耽于声色而有奸人左右之。则其害庸有极哉。

腊月。以副提学被召。乙亥正月。始交龟。李台秀彦为交承。交龟于皇华亭。李台曰。本道有大弊。而令何不革罢也。吾曰谓何。李曰。本道有营属给料之事。八道营邑之所无也。吾欲罢之矣。吾曰。果如台言。而流来累年。罢之诚不容易。李曰。吾欲必罢。禀于庙堂而来矣。伊后因往来人闻之。果为革罢矣。未数月。又闻之。众怨腾天。谤讟无所不至。亲客褊裨。交谒更谏。更为复设。而初头不给数月之料。并为还给云。盖湖南。旧无营属给料之事。甲子。完宁按道。多般聚敛。府库盈溢。故始创给料之事。而营属众多。一月之费。亦甚多矣。李台颇有风力者。而既创之事。还罢之难如此。其可以一时意见。作俑于前古所无之事。以贻后弊乎。取按事。本道一年所用纸地。甲子以前。则不过三千馀卷。而甲子后则不啻万馀卷矣。他物皆如是。此等非鬼设神输。想皆出于民力。而至今人不以此怨。宛宁其智。可谓明于聚财矣。纸地虽三千卷。未闻其不足。而万馀卷。亦不知其有馀。用度既广。不得复缩。不可创出无前之事。以益上而损下。居官者宜知之。

还朝肃谢之日。洪君泽即为来见而时带谏长也。曰。希载事。至今未蒙兪允。三司当为请对。而以无长官。至今迁就。今君为馆长。我为谏长。宪府之备长官未易。而仲惠方为亚长。今可以请对矣。吾方自仲惠家相约而来。明日则当请对矣。君不可不参。吾以进参为对。君泽再三顾言早会阙下之意而去。明日。李台伯祥。以吏议牌不进见罢。而铨曹长贰俱不备员。即变通。以吾除吏议。请对事不成矣。伊后拜副学。吾自知不似于是职。无冒没之意。而适值亢旱。有社稷亲祭。不敢引入。遂陪从诣祭所。玉堂设依幕。而长官则隔帐为别所。其馀诸员。并会一幕。隔帐闻之。则朴台权时以正言来到。与玉堂诸僚。论不为请对之非。相与定日请对。吾于行祭后。即欲告递矣。既闻此言。则有避事之嫌。蹲仍不递。未久。自副学移拜承旨。请对事。又迁就不成。半年后。明谷相为宪长。宁叔台为谏长而始得为之。吾于希载事。初头则在外。不得参涉。还朝之后。再践馆职。而事有巧会。未得请对。至己卯东宫痘患后。有二品以上会议疏释之举。希载时在谪。而余以禁府堂上入侍。或虑自上有疏释之命。则将不得不为一言矣。进读希载罪名。而上教曰。仍则更无可言之事矣。希载事。自甲戌至己卯。首尾六年。而不得一番参涉。其亦可怪也已。

吾在湖时。无亲交之可以通报京奇者。漠然不知朝论之如何矣。来路。历拜明斋。陪宿一宵。此丈性本宽裕和缓。而语及时事。言议颇峻。甚有叹慨玄石之意。仍曰。德涵才过。吾亦以此意言及云云。始知时事之又转一辙。到洛见之。尤不可为矣。吾未及离湖。玄石已还山。而到洛则下世才数日。更无可质之处。心中嗟惋。既葬后返虞京里。往吊其孤。只有祖能泰殷棘人。吊罢后引入。半日缕缕。无非表白玄丈心事。与所闻绝异。此友必不以虚辞诬其亲而瞒吾也。殊觉释然。而今其门生。或少或老。论议不齐。殊可讶也。德涵。林沧溪泳字也。吾在营时。以松都留守过去。而病势已痼。精神迷惘。眼视不能辨案中食馔矣。虽居留之任。亦知其不能办。而强疾上去。竟致生行死归。其文章见识。可谓间世人物。而末节如此。其所以如此者。亦出病思迷惘之致欤。可惜也。

以吏议兼差承文院及备边司副提调。备局仍差有司堂上。皆极选也。愧赧至今。伊时同在备局者。尹相国趾善。徐相国文重。朴尚书泰尚。申大将汝哲。李尚书世华。李相国世白。闵相国镇长。追后入来者。崔相国锡鼎。徐相国宗泰。李相国濡。赵相国相愚。大将兼带者。李基夏,李世选。刑礼曹兼带者。不尽记。

丙子。王世子行嘉礼。吴台道一贯之为亚铨。吾为参议。年久不记其某任。而五礼仪。有以议政差出之文。故以时任相臣南公及申相国翼相拟入。上震怒。特罢铨官。盖婚礼凡事。必用福厚者为之。闾间俗例也。而是时。申公新丧子。南公亦独子故也。因筵臣陈达。还仍都监。以吾差教命文书写官。盖取其多子也。以笔拙辞递。

一日。往拜药老。方使书写写箚本。而其中有参用南人事。吾曰。南人不可尽弃。然即今以希载事。论议乖张。将不可复合。宜先保合老论中有名称者如李畬,闵镇长辈。且请召致金昌协。与之开示心胕。情志相通。彼此无阻。然后乃可及他事也。今虽参用南人。彼终必不为我用。而腹心先溃。不可收拾矣。公不听而呈箚。以致一边一倍怨叛。

年月不记。余自湖南归后。拜大司成。出肃数日后。设柑制。赐柑之盘才下厅。而儒生辈争来上阶。足蹴柑盘。使之落地而拾取之。见之极可惊骇。盖吾辈观光时。儒生辈四拜后成行列坐。则下人以柑盘。从其列坐之前后而颁之。其时亦有前列已受。而潜退于后列者。见之亦甚鄙之。岂知今日士习之至此哉。人言此习已有年。而自午人时尤甚云。不胜惊咄。师儒之长。不可晏然。即归呈单见递。人皆笑其迂。伊后大成有着枷儒生下狱之举。而犹不能禁焉。则士习无可为矣。然吾之呈单递职。似为得軆。

凡有陞擢之窠。备局荐吾者甚多。而药老以有师弟亲戚之嫌。且欲同议国事。未尝一拟。适江都有窠。明谷置之荐首。遂得陞擢。

丙子五月。赴江都。筑墩台石门而忘其名。盖东面筑堰之处。因潦涨溃决。近处水田。尽被漂没。而曾前所筑墩台尚有未完役者。仍其筑堰之役。而设置墩台及石门。以为两利之计也。又请于朝。于各仓库阔大处设隔板。盖江都谷物浩多。仓库亦累处。而间架或至累十间。分粜之时。未尝倾尽一库。而转及他库。岁以为常。故捧籴之时。新谷在外。旧谷在内。明年分粜者。皆是新谷。而旧谷则徒为蹴缩渗漏之归。以致各仓陈腐相仍。便成无用之物。且其谷多难于运转。以是官员及监库递代之际。未尝有反库之事。故虽有欠缩。前任者可以推诱于后。后任者可以推诿于前。而无可凭核之路。是时因岁荒。移转及分粜几尽。朝家始令反库。其无面者累万石。状启请因谷物空虚之际。诸库间架阔大处。以木板隔遮中间。使之容谷不多。日后分粜之时。必倾尽一库。然后始及他库。则其无面之数。可以立见。无推诿之患。愿立式施行。朝家许之。未知其后尚遵此规否也。

且请录用丁丑死节人具黄子孙。旌表有孝行之人。以励民俗。

江都佥使万户。自兵曹除授。别将则留守差出。例也。曾前皆以出入门庭者为之。吾则择其试才居首者。以本土人塡差。以为激劝之地。闻李相遵用其规。未知尚今无变否也。

十月。以大司宪召。庙堂启请仍任。腊月。又以吏曹参判召。归路。至阳川县。与李相养叔交龟。仍留宿。李相言及其伯完宁事颇缕缕。言色欲令我还朝后有所伸救。吾不答他语。但曰当日之惨。可忍言哉。然伯氏之事。人皆知其必有大祸久矣。吾与伯氏为童稚交。同年释褐。同时立朝。情谊之款洽。似当倍于他人。而令监曾见吾踪迹。一至伯氏门庭否。李相喟然太息。仍诵诗经纵有良朋。烝也无戎。纵有良明。况也永叹两句。转及他数语。又复提起是时筵席。才有以打愚事陈白而被严旨者。吾不答李语。良久曰。近日以打愚事。有被严旨者云。然否。李遂不复言。盖伊时两李事。上意皆坚定故也。李相到任后。自上疏伸辨。疏入之日。适有备局引对。吾亦入待。上震怒曰。师命以私书通于阙中。欲得御营大将。人臣好权如此。而岂有能令终者乎。

年月不记。一日。柳大谏悠远来访。方稳话。有一隶来言。为药泉所使。有相议事。趁速来访云。悠远闻即起去。吾驰往拜之。则方令书写写箚本。乃请杀韩重爀事也。吾曰。大监既缓希载之狱。而独峻于重爀。世人岂得尽究义理。自外面言之。则希载谋害内殿而生。重爀欲复坤位而死云。则人不可家道而户说。此必为彼边执言之端。未可置之海岛绝远之地而为国事否。公不应而呈箚。重爀仍以置法。药老所邀。乃他公事也。仍相议而还。重爀。悠远女婿也。悠远虽已大义灭亲。药老邀与议事。而此箚即入。则岂知因他事而邀我。亦岂知我言议之如此耶。吾于平生。有无其实而不得分疏者二事。曾任杨州时。适值秋穷。散官厅米七十石。使民间改色。虽载于文书。而库中实在。不得不减录七十石。交代权俦。武臣也。率往书记。其人不知如此。而泛看实在之太减。私语人曰。前官是名士。必简约而费用何至于此。官军官中一人。适参听。来言于我。我曰。具载文书。使之详察。可也。其人遂以此言。传于书记。书记自诲。而言说之际。权倅适闻之。大责曰。汝何以未详之事。妄言见过于名官云云。吾听而笑之。时方带谏长。在于呈告中。未久。正言金德基有简通。而在告之官。不为坼见。例也。不知所论者何事。俄而分拨来到。则乃论驳权倅事也。有往复之事。未满旬日而遭此。渠岂知吾不为坼见简通。必疑吾以嫌而驳。渠安得为之自解欤。并此为二事。以此推之。世间或有以形迹而不能自脱于疑嫌者多矣。宜加审察也。

自江都还。不欲还洛。欲借郊外家舍而不得。慈闱才已入洛。故不得已入洛。参都目政。明谷为吏判。吾为参判。伯详为参议。李判书益寿。久而为郞官也。年久不记。出自何人而有金栽通说书之议。明谷则颇持难。而吾与祥令劝之。仍为拟望。盖金与其兄干。颇有文学之称。而举之草莽之中。似新于眼目故也。台论言其非。而后来观其人品。真是怪僻底人。而文词亦无以逾人者。此则祥与吾可以分其咎也。其政。明谷拟吾禁府堂上。受点。

未过五六日。有急书上变者。因命招入去。则庶从侄尚仲,尚晟。入于变书之中。其惊心何可状言。闵相镇长以兵曹判书入来。盖主张于讥察之事者也。袖中多有讥察文书。时。药泉以原任。柳相尚运以领相。尹相趾善以左相。李相世白以判金吾。参鞫。领相见其文书。颇有质问。闵甚有无聊之色。吾以嫌不可参鞫。言于大臣。则左相笑曰。令可谓乡暗矣。昔者金链之狱。延平平与阳。年久不分明。参鞫矣。吾不敢复言。退坐于休息之所。罪人原情之后。委官始以吾有病之状。入启递差。盖此事颠末。从兄兵使公卜妾。其外族有所相连于李棁家奴仆。棁即吾四寸大母夫李焕之庶孙而无嫡。棁之兄承嫡者也。与仲晟辈。常时虽同一家。亦知于渠不干矣。至是。韩重爀被罪。金春泽及李棁,金庆咸,兪善基。即甲戌同事者也。当初。自以为功赏无比。及更化之后。药老主罪重爀之议。故怨毒日深。而仍不废飮食。聚会谋议讥察之事。知仲晟有干连于棁。使棁以好意相邀往来。末乃以呈官见辱之意恐喝。渠辈虽知不干于棁。而恐自出之微贱。为人所识。竭力以供酒食之费。仲则才有赏布受出事。晟则妇家稍富。故衣食颇饶。至是。尽卖家舍而不足矣。又诱引不知来处李姓人。以为善相人者而与同聚会。末后构愶恐喝。无所不至。佯使李救解。愚弄百端而渠辈不知也。急书前一日。从兄为拜药泉进去。言端及其庶子辈难支之状。药泉庶从弟从万为名者。亦干涉于甲戌事。出于文案。故药泉塞其仕路者也。适来从窗外闻之。即走通于善基。渠辈恐其先发。翌晓有此举也。不参鞫而出来。未知其间事情如何。而其告变事。乃一纸书黄字。庆咸,棁,善基,李姓人,仲晟。围绕书名而着署也。问其义。则以黄字。上卄下八。为共字。田字。为国字。乃一心共开国之意云云矣。仲晟之果为着名。与或临时创成之状。亦不可知也。告者三人。逆者二人。渠辈亦必知其无形。而事急鍼未脓之肿。若使日久而其谋得成。则未知几人枉死。思之寒心。春泽则隐身指挥。而当其急书之时。使其父傔人同往。以致见露。厥后台阁论启春泽谪配。又有金廷说为名人。居间往来。自以为讥察。而出入兵判之门。瞒闵者。实此人。而不入告变之中者。盖以事甚虚疏。欲为免祸计耳。棁等三人皆诛。仲晟累刑之后。自上有停刑之命。似是愍其无罪。而其夜俱毙庶孽。岂有门地高下之可言。而仲晟辈。恶其外家微贱为人所识。辗转至此。此可为庶孽戒。吾家亦有庶孽。故详记之以为鉴。吾在江都时。仲之弟来言有急债。请贷银货。吾叱退之矣。到今思之。是急于棁辈之求索而有是也。若贷之。则其祸容有极哉。大抵私贷官物。甚不可。吾平生守戒故耳。儿子辈当官者。可以为法。

丁丑三月。有燕京之行。盖丙子徐相国文重。以世子册封奏请使赴燕。不得请而回。上震怒。罢使臣。仍令极择使臣。趁速发遣。明谷以吏判。升右议政为上使。吾为副使。宋判书相琦玉汝。为书状官。郑士瞻以玉堂。于筵席。陈达崔某有老母。不宜远使异域。承旨尹仲纲塞之。上不许递改。是时。慈闱七十四岁。情理之惨。有同绝裾。

发行后。明谷,玉汝有酬唱之作。吾素不喜吟哢。而居于两间。被其敦迫。时时牵率为之。象胥辈以为三使臣。俱有文词酬唱。前古所无云。时明谷已经文衡。其后吾及玉汝。次第为之。亦是稀罕事也。

至山海关。有一员踞胡床坐路边。点阅一行人马。盖彼国新设税官。以名官差送。而其职在收税行商。故虑使臣一行之外。或有挟带而然也。书榜文县于路傍。文则不能尽记。而其大意。以为若有挟带行商。则使臣将为有罪。而国王亦不得无事云云。使译官来示之。吾言于上使曰。榜文中语。辱国甚矣。今日当有宴享之事。而不可往参。此意遣译官言之为当云。则上使亦以为然。吾使译辈。言于税官曰。税官疑使臣以挟带行商。其辱国固已大矣。而设使使臣无状。有所挟带。主上在数千里外。何以知之。而榜文中有国王二字。何也。榜文中。既盛称朝鲜礼义之邦云云。而今对臣子而侵及君父。乌在其以礼义待之也。既见此榜。决不可往参宴享云云。税官大惊曰。吾果失言矣。吾果失言矣。即使裂破榜文。且曰。若使译官还报。则无摧谢之意。即令护行大通官。传其谢过之意。缕缕再三矣。言真理胜。则虽以胡人之蠢蠢。尚知开悟。忠信之行乎蛮貊圣训。岂虚也哉。

到苏州。极乐寺楼。高不知其几十丈。中立一躯金佛。足履平地。头达屋极。其壮可知也。楼为累层。今不记其数。而最上层门楣外有县额。俗传李谪仙所书也。其下附设一立板子。盖使行客出槛外。履此板而望见字画也。明谷轻身出外观览。良久还入。安闲若平地。可知精气过人。而吾倚槛而下窥平地。不觉目眩而股战。不得为出看计。然一板之外。下为虚空。不知为几十丈。则终是危道。后辈可师吾也。

到玉河馆。馆中门外有一厅。礼部提督。率大通官辈居之。接应使臣。若我国馆伴也。适实提督。因公出去。有假提督保住为名人代来住。蒙古人也。形貌陋丑。状似猿猴。而为人良善廉清。见使臣干国家重事而来。恳恳顾见。必欲其成。吾辈欲呈文于礼部。而馆门牢锁。无自达之路。欲使提督往传。通官辈以为无前例。不可为也。保住曰。礼部若以无前例责我。则我当曰我蒙古人。岂知前例。但见他国使臣。为国事远来。其诚不可不达云云矣。虽见格于礼部。其厚意可感。上使及吾。欲有赠给。通官辈皆曰。此人极廉。若厚遗则必且生梗。只以扇柄及腊药给之。住曰。此不当受。而使臣之意不可孤。受之云。扇子则分给大通官。腊药则有亲旧应求事云而持去。未久。实提督入来。贪利无厌。事事作梗矣。住既去之后。犹且因通官辈问安否。奏事得请之后。即送人致贺矣。往来之路。屡遇蒙古人北虏之中。尤甚蠢蠢。形貌动止。不可比之人数。而其中乃有如此人物。乃知天赋之性。不以夷夏而有间。其可以丑虏而忽之哉。

奏事见格于礼部。而馆门牢锁。无可周旋之势。不知所以为计。译官辈闻通官辈教诱言。若纳赂于太子妃家。则可以成事。吾与上使。峻责而斥之。礼部既格。事无可为。吾与书状。以为事将不成。吾辈不可安坐如平日。宜席稿于馆门。以示事不成不可还归之意于彼辈。则或有感动之理。上使亦以为然。遂席稿子馆门。三使臣列坐。一行人马众多。馆门左右。皆是人马粪尿之所。麤陋极矣。我国使臣。素自贵重。通官辈忽见其如此。众目瞿瞿。亦有惊遑之色矣。通官朴姓人。即骑马忙急出去。向夕始来。乃曰。吾见阁老伊桑阿。阁老曰。皇上将发落于礼部。则必问于我。我当极力助成。而但闻使臣多载银货而来上国。凡事不可赂成。慎勿为此等事云云。盖于是行。或虑有用处。不无银货之赍去者。阁老似必闻此也。虽是胡人之言。深得大臣之軆。向使从译辈言。有行赂之事。则岂不为愧乎。翌日。阁老往畅春苑。招朴姓通官同往。而使朴之子。立走马于门外。奏事既成。即令驰马来告矣。此事既已再次陈奏。或不无得请之理。而其立马以待。即为驰告者。似出于使臣变节之致矣。既知事成。当即罢还。而此是私通。奏本未及下礼部。恐致见讶。翌日见文书而后始罢。

中原之沦没。久矣。礼乐文物。无所可论。家室之制。飮食之味。皆不及于我国。而独有便于人者三事。其一曰食少。我国人。每食啖一升米。农人则倍之。以此平年亦患不得充肚。而凶年饥岁。则塡于沟壑者多矣。彼国则食粟米饭三合许。而耕耘行役。无饥乏之色。以此凶岁亦不至大困。而公家赈济之路亦易。此其所以便也。其二曰用车。我国则公私运输。只恃马背。所运不多而为费不少。彼则一车之运。不啻十马之力。运多而费少。此其所以便也。其三曰陶甓。我国则筑城筑室。以石为之。浮凿输运。其费甚钜。彼则用甓为之。事半功倍。而以草稿陶成。为费甚少而所用甚广。此其所以便也。

宁远。有祖大寿牌楼。以石为之。高出云霄。光彩炫熀。运致巨石。想费万牛之力。而斲削雕锼。极尽人巧。盖皇朝赐以四代元戎四字。故作此以夸宠也。与胡虏接界。日事攻战。而役心费力于无益之事如此。他日之背国降虏。此其兆也。可胜痛哉。其他处处有牌楼。如我国生进之类。亦得以建立。金碧照耀。横亘道中。明末虚夸之风至此。国安得不亡哉。

彼国法制。一用皇朝之旧而无所改作。官职。必以清汉人并差。城门楼橹。一任梁欀之坠落而无所修补。皇帝出巡。虽过邑治。而邑守无厨传出待之事。虽皇帝。亦买饭而食之。殊无立国规模。然法用旧制而令无不便之谤。并差清汉而仕无偏用之怨。楼橹不修。则国无兴作之事而民不劳矣。不为厨传。则邑无供亿之费而民不弊矣。害不及民。故所以享国至此欤。书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苟其虐民。则诸夏之有规模。不如夷狄之无规模。良可太食。

设上下马宴。礼部侍郞王封溁,王泽弘来监宴。封溁年少后迈。泽弘年高重厚。俱非庸流。而袭于左衽。可惜也。

上使军官。李之夏,张善潭,朱景颜,权喜学。陪行译官。卞尔遇,韩硕祚,高澄厚。干粮译官。澄厚之子忘其名。副使军官。崔文征,禹成绩,朴圣锡。陪行译官。卞尔璹,朴世章。干粮译官。卞三允。书状军官。李敬五。陪行译官。玄万龄。方物次知之类。不能尽记。

有赏赐银锦及马。禹弁。年少武夫。故具马鞍给之。朴是医流。为护吾身率去。而徇利之辈。故锦段尽给之。崔弁。堂上武臣。当初率去。出于择人。故不及。马银则吾军官及行中奴子伴倘驿卒等处。尽为平均分给。朝家所给盘缠银及他杂物。颇有馀存。为贸若干书册以来。还到栅门。彼有搜检之事。而颇有犯禁书册。心不能自安。幸得无事。而翌年节使之行。以犯禁书册生事。甚有辱国之端。追思𢥠然。书册虽与财货有间。亦可谓行险而徼幸。不为为是。而到今思之。亦不能自断其必不为。每读郑公邦武碑中语。为之愧耻。按湖时。印来若干书册。今又贸来。而还后未得开卷一览。虽以穷乡儒士。亦能借览于人。而博极群书。只在人勤不勤耳。终是不为。为善。

贸书后。又有银子若干馀存。尽分于兄弟子侄。以至诸从行中。又有银杯银匙箸。故给与儿辈。以为远行衣服之需。记此。非以自夸。儿辈中或有年少未知其时事者。且欲子孙辈览此。不以财货自污耳。

是行也。明谷颇近女色。书状黜远房妓。而吾则使之同房而不近之。盖欲验吾所操之如何耳。至听流堂。有妓伪作梦呓状。欠伸而引手。加于腹心。笑之而不为治罪。书状还归时。一处破戒。后生辈不可学吾。欲远女色。则只当如宋台之黜去耳。有妓之邑。接待别星之类。多不过五六人。而别星则连续。以此亲旧所眄。率皆不择。极可丑也。终是不近为当。

到凤凰城。上使,书状家信已到。而吾家书则不得见。盖两家则量其出来之时而先付书。吾家则先来出来后始付书故也。家有老亲而未承消息。伊时苍黄崩迫之状。可胜言哉。俄而。上使送其子翰林书。书末。有副使书状家老亲亦皆平安可幸之语。且见政目。除吾同知。而其间日子不多。故颇得降心。急送人义州。探问书信不来之由。则即为持家信来到。而得见老亲手笔。不觉喜极而泪。

吾付同知之政。行中译官韩硕祚。为知事。译官辈每日晨来候谒而拜于房堗之下。例也。是日亦来拜。吾笑曰。君是吾僚长。受拜不安云。行中人皆为一笑。

朝家赏劳。加阶赐给奴婢三口田十结。以此陞嘉义。越江。拜副提学。未及入京。拜都承旨。行公三四日。自备局启请还仕备局。递都承旨。

戊寅正月。日不记。备局引对。上问于大臣曰。正二品乏人。当为陞擢崔某及李玄锡何如。大臣才以吾及吴贯之。拟于兵户判之望。对以合当。上命后日政。拟于正二品之望。翌日有政。以吾拟刑判末望。李拟判尹末望而俱受点。此事前后。上意有所简在。则皆为特授。至于相臣。亦多不用枚卜而命拜之。独于伊日。有此下询。又使拟望者。圣意虽不可臆料。似是前日南李特除还收之日。言议颇峻。故或有记存而有此举也。若然则圣上之待贱臣。实有非他人所可得比者。至今感泣。

刑判时。有船人顺伊勿为径先枭示草记。蒙允。

时有金硕鳖之讼。盖金汉于洪璛宰灵光时下去。防纳多有滥杂之事而被邑人告讦成狱也。吾以部民告诉不为听理。被台臣李坦推考之论。又有安城郑姓人奴婢之讼。郑以非理事。冒占湖南居良人为奴婢。掠夺财产。伊后累度接讼。讼将不利。则谋避不现。已经累岁。远地之人。不能久留。每每空还。前判书李公世华。时仅仅捉囚而逃躱。两造将无其期。而考诸文书。郑之非理判然。故决给湖南人矣。又被台臣尹趾仁推考之论。盖以不待两造而决给也。

七月。为省墓受由往阳城。移授礼曹判书。归路。见路傍人家。以赤土涂手打门板。无赤土则白土。无门板则墙壁。家家皆然。怪而问傔人。则以为数日内。民间传言有毒疫神自西方来。为此则可免云。而一日之间。遍城人家皆如此云。其年。自秋有疠疫。冬间益炽。死亡不知其几万。人心至灵。或有前知而然否。可异也。是年。拜弘文提学。

是年。有端宗追复之议。盖申奎以端宗及慎妃追复事上疏。上倾意问于筵臣。仍命收议。吾以礼判献议。端庙题主时。请奉来郑参判重徽家所奉旧主。吾所启也。盖郑台先祖。尚文宗公主。故思陵依于郑氏。仍奉庄陵神主故也。郑家有思陵手笔田民若干分给郑家与佛弟子之文。盖思陵伊时为尼。故有上佐。其称佛弟子。以此也。其田民。郑家不敢自擅。欲令我启达。兼欲其书之上彻。故袖其书以入启。达此意。则上命田民依前还给。而文书则无发落。故不敢上彻。还给郑家。

一日于筵中。吾进白曰。山陵石物及丁字阁。近陵制度。比健元陵渐为张大。逐代尤甚。一石一木之运。无非出于民力。不可无限节。而当国恤之时。则臣子严不敢请。若因此会。有所定制则好矣。上倾听曰。礼判之言。甚善。吾见厚陵石物。心常好之。虽吾百岁后。当遵用厚陵之制矣。至于丁字阁。前代则三年祭享之所别设。而今则三年祭享。设于丁字阁。不如此则不可容。事势不得不如是耳。后日引对。上曰。日昨礼判所达石物之言。甚善矣。凡事宜从俭约。日后函子亦勿用可也。函名。当时有下教。而日久忘之矣。柳相国尚运。以领相入侍。不能识何等函子与所用之处。有所仰问。赵相国相愚以副学入侍。进曰。领相非矣。如此等语。臣子何敢发口乎。吾进曰。自古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上意于丧事。欲从俭约。甚盛意也。为臣子者欲详知其所用之处而将顺之。有何不可云云。伊后有明陵山陵之役。未知石物与函子。果能遵用伊时上教之意而为之否也。若或不然。则惜乎其无人提警。使圣上盛意归于空言也。追后闻李台光佐言。明陵石物。仿厚陵为之云。

献谥册之日。柳相国尚运。为都监都提调。仪仗前行。谥册已发。柳相从后陪进。才上马。未及数步。忽马惊落伤。不得陪进。入闾家调治。良久而后进诣。告庙之夕。大风掀簸。庙前附檐遮帐及祭床上所铺油芚。皆段段裂破。世祖室前藻井板子。倾仄移次。此皆余所见也。明年。又有庄陵陵上崩颓之事。监董诸臣。皆就理。数百年冤郁之气。至此方伸。而连有此变异。天意未可测也。

吾以祔庙都监提调。被加资之命。升正宪。

复位后称庆。初以别试定夺。后为吴贯之所论。设增广。而有科贼之变。

一日夜中。承晖殿灾。诸臣皆苍黄诣阙。时吾带春曹。曹吏以誊录来示。鲁于万寿殿被灾时。有告宗庙之事。仓卒之际。不加思量。即入启请。告庙祝文制述官。自艺馆已为分排矣。适入政院。则诸承旨考出日记。其时告庙。乃以万寿逼近宗庙。恐有震惊而然矣。吾始觉非。诸承旨劝我速为改启下。吾以为此事自吾觉之。则吾之改启。固当。今即为政院所觉。则纠正诸司之失。政院事也。宜即纠失而正之。政院遂启改之。柳相国时在阙中闻之。惜其不为自启而为人所摘也。

一日。备局引见。李相国濡。盛称赵茂朱泰来之治绩。而以为国任怨民谤不可顾之意陈达。吾曰。岂其然乎。臣观自古循吏传。未尝见下民怨谤而为循吏者也。李相默然。当时右赵者。以语紧不悦。攻赵者。以不为直截为非。两皆不满矣。

一日。备局引见时。方有彗星之异。柳相仰陈星变可畏。仍请自上以弭灾之策。问于入侍诸臣。诸臣各有所陈。李参判廷谦景益。以玉堂入侍。缕缕有言。至论奢侈之弊而曰。今日儒士辈。无有不着羊裘者云云。人或以太琐屑言之矣。吾进曰。有灾而一时警动。无益。但愿殿下常加今日警惧之心于平常无事之时。则其举措政令。必能上合天心。下服民情。非但弭灾。亦可成久大之业矣。上即曰。礼判之言。甚善。入侍诸臣。皆以华衮目之矣。

东宫痘后。有陈贺之举。仪注当为磨炼启下。而余遭从兄兵使公丧。方在丧次。吉凶不欲相袭。使亚官磨炼以入。其时亚官。即徐判书文裕季容也。伊时方值灾荒疫疠之后。凡陈贺。皆不用乐。故徐台亦依前以停乐入启。则天怒遽震。多有未安之教。吾即陈疏。不为分疏。而致待罪之意。徐台疏。良久不呈。金判书镇圭。时为承旨。知其事实。催促徐台之疏。待其来呈。并为捧入。盖以不为分疏多之而有此事也。

当初以端宗复位及世子痘后平复合庆。为别试。一日。李相世白。不议于我。而于筵中陈白。分析两庆。各为别试。伊日筵中。吾则有故未入。人皆以科场事。皆关由春曹。而春曹之长。不得预知为庸劣。劝使陈疏。而吾则既取侮于人矣。不宜与人相较。且此时归意已决。故不复陈疏。只呈告不仕。当时果有两事合庆未安之议。而事同闾家俗忌。故姑迟之。未知一两日间。有何忙急不可迟待之事而不议于吾。径自侵官如是。想是生㥘于浮议而然耳。

己卯三月。始为退遁之行。盖燕京往来后。才过数月。有陞擢之命。感激恩遇。不忍即退。迟回半年。仍值疠疾遍满京外。不敢为奉老移动计。至是始得以沐浴受由。为长往计也。时尚鼎参莲榜。为荣坟与之偕行。而花童。吾所不喜。不率之。吾乘一款段。新恩乘一蹇骊。行色甚萧然。然若使吾喜繁华而厌枯淡。则亦不能办此行也。吾自出入三司。以至跻陞入座。凡于受由之行。未尝先文列邑。以贻厨传之弊。过江后傔从亦皆落后。无一人随后者。鞍马疲弊。常汉之骑马者。或掠膝而过。亦不呵禁。人或谓之太简。而本性如此。不能强作也。

是行也。姨从兄尹正郞揄天纵。以书责之。且言不为一陈疏章以救阙失而退归之非。余答曰。昔薛文清以刑部尚书退归。而明史只书曰见曹石势盛。喟然叹曰。吾闻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即日南归云而无陈疏之事云云。

退归之计。已有年。为营一区屋子于龙仁鱼肥谷。盖有背山临水之趣。而且近于先茔故也。下往半年而后。房舍粗成。有二绝句。山临平野水围村。泉下方塘树上轩。一迳依微桑柘里。数行松柏护柴门。松间映带长川。竹外斜通细路。醉薰梅阁微风。梦觉荷塘急雨。即其景也。

吾自己巳引对。上有纳官退去之教。心实愧耻。伊时有数语仰规。而终不无钱若水勇退之志。甲戌。欲不出矣。适有湖南之命。余儿时多病。受顾复之恩。实非他人比。释褐之后。虽宦道清显。而禄入残薄。不得为一日之养。而伊时穷乡六年。困苦百端。若欲行己志而不顾乌哺之私。则恐不得报罔极之恩。为终身之悔。不得已勉赴。乙亥从宦。亦非本意。而药老当局。不无求助之意。迁就半年而又出外。及守江都之后。则荣养已至矣。而时事亦无可为矣。况庶侄辈被此惨祸。而其事似不出于邀赏之计。则尤岂有一日在朝之心哉。即受由省墓。为仍留计。上疏请递职。道臣以受由下乡者。不得陈疏。新有禁令不捧。遂上洛。余方在吏曹。自差宁陵祭官。欲于归路。到利川墓下。为仍留计。而未离祭所。京人急来。知有燕京使臣之命。则此计又不得遂矣。及至宦位益高。圣遇益隆之后。始乃遂屏逋之计。其辜恩负国。尤有甚焉。中夜思之。惶愧无地。世人有议吾出处。而不知其所以。虽汝辈。亦不能详知。今当垂死。略记之如右。

闲中偶检箱箧得一纸。乃画卦之上。列书四柱下端论命者。而四柱。即吾四柱也。见其所论。则有累托乡村。未奠厥居。五十得壬亥坐基。八十前安静云云。吾于伊时。适年五十。家之正寝为壬坐。客室为亥坐。累处飘泊。今始定基。累托乡村之云。实为符合。作舍之时。不见术士。以意为之。而亦与符合。始知人生万事皆有前定也。然到今吾之飘零又如此。安静之云。不相合。吾之前距八十。尚有十年。自量筋力。必无远期十年之理。此亦似不合术家数往易而知来难。且今已为人所见。天机已泄而然否。伊时吾不知其何人所论。追后闻之。尚复往茂朱时。见岭南人余进士为之推命来。置箧笥。而吾不知耳。

是年。拜大提学。六疏二状。不得递。十月。闻上候未宁。又承未安之教。故到城外陈疏。未递。留疏径归。凡八疏得递。此外官职除拜。在辞轴。此不录。

其年。徐相国文重。于筵席。请召还。

庚辰正朝。余自鱼谷往南川。松楸参祀后。为议元郞婚事。往骊江。薄暮回程。初欲中路寄宿而还矣。值有岁酒。家家醉酗。夜深入人家。恐致见辱。冒夜直还。时值积雪。雪色皛然。虽是朔夜。可辨行路矣。到利川大川近处。平野之中。有缺陷成路处。两边成岸。而其高不过数尺矣。忽然岸上雪中。有一朵火。其大小形色。恰似灯火样。扑于雪上。随吾行而来。不过六七间地而不知去处。时吾行。牵马者一人。随行者一人。而恐其惊㥘。不为言及而来。到今思之。终莫知其为何样物。吾之在湖南也。贰衙及营将厅。鬼魅作乱。营将安绩。至于设祭而禳之。判官李世晟。亦言其石砾频投。不堪其苦之意。监营亦旧多鬼魅。吾莅任之后。终不现形。江都丙子之乱。人多死亡。旧传多鬼魅而亦不见之。至于鬼火在处有之。而吾平生未尝一见矣。今此利川所见之火。形色红荧且小。与人之所言鬼火绝异。未知何物。玆姑记异。

是年二月。拜吏判。三疏未递。筵中圣教极严。不得已入洛待罪。仍参大政。且参玉堂都堂圈录参座者。领相徐公文重。左相李公世白。吏参赵相相愚。提学吴贯之也。时李相子宜显。入于本馆录。贯之睨视其父而不为加点。将为见落。领相颇以为无颜。欲并用次点。左相厉声防塞。颇有愤愤之意。遂不得录。吾于贯之。见人不可及者三事。此事则被录者。未必可胜于宜显。且我国。既以门地取人。未知其必不可录。而乃对其父而落其子。此其难也。曾于东宫痘患时。吾与贯之。为参候班。在阙中同坐。吴新拜礼参。礼吏以郞官下直来告。吴问其事。则以为平安道儒生疏请赐额老峯骊阳幷享之祠。蒙允。郞官持祭文下去云云。贯之曰。使之勿去。吾当疏陈。盖其日。郞官当肃拜出去。即刻疏陈其不可。事遂寝。私自较量。若在回启之时。则吾亦可能防塞。而今既事在他人。祭文已成。郞官出去。则既是成事。必不能陈疏追改如贯之之为。此其难也。吴为吏参。吾为吏议。时适铨长有故。佐贰当为绣启回启。吾先赴衙。俄而。吴始入来。醉倒轺上。左右扶拥而至。吴本使酒。虽侪友家逢着。若值醉时。则吾必避之。而此是公事。无可奈何。只得迎揖。托疾休息于房中。但闻其鼾睡之声如雷。帽额时时打案。角角有声。下吏读过诸道暗行启本毕。即呼启草使书。而呼数句。辄鼾鼾已。又呼如是。不久而启已成矣。吾在房中。窃料彼方鼾睡。岂能听解所读之文书。呼草时又鼾。亦岂能备成文理。必骇怪不成说话。吾当代其劳矣。及来相示诸道累帐回启。率皆凿凿中窾。无一字可改。其才又非人可及。且其文词清白。加人一等。而以论议之峻激。累起累踬。不得尽其才用。然不得尽其才用。亦安知其不为福也。

吾为刑判半年有馀。而未尝见请嘱之书。只有族亲妇人神祀禁减下之请一番而已。颇有自信以人不敢干私。及以吏判入。则颇有请嘱之简矣。然领相徐公文重。左相李公世白。右相闵公镇长。俱不荐人。盖临政时。吏判进大臣家。请所荐。则大臣以一家或亲知应荐。例也。而是时俱不荐。徐相则曰。曾前别荐之人。多未收用。收用为好云。可谓得大臣之軆矣。明谷荐其妹婿申毂。

其年四月。闻内殿违宁。药院移设。入京承候。候班撤后。仍值夏享亲祭。留参陪祭。即还。

吏判陈疏前后十一次。呈状两度。因大臣陈达得递。拜礼判。又于筵中。申相国琓陈达。请召还。

庚辰。递吏判。又以礼判召不赴。七月间。庙堂首拟江华留守。似欲以外任渐次召还之意。不为落点。翌日。下备忘。辞旨极严。仍命削夺官职。门外黜送。翌日。筵中诸臣。救解不能得。其年十一月。命特叙。拜礼判兼经筵尚衣提调。被罪蒙放之后。道理不宜在家陈疏。且闻内殿症候有加。药房移设。至果川陈疏。留十馀日而归。是时。药老屡劝以入城问安。

辛巳。闻内殿昇遐。以都宪奔哭。不为肃谢。参门外哭班。成服后即还。门外哭班。有一下人。大唱甲戌治狱之臣不可参于此哭班。速为出去云云。盖金春泽之所为也。似是伊时已有狱事几微。故其所放肆如此也。成服后。药泉还花谷。余进拜则示明谷书。以伊日哭班事不可不陈箚云云。吾曰。軆统至此。可谓亡国之兆。自他人言之则可也。自为陈箚。与白徒争较曲直。已涉琐屑疲困。而况上批不严。彼辈无罚。则岂不尤为无聊耶。药老颔之。仍不陈箚。似是此老主意亦然故耳。

辛巳之狱。诸臣多陈疏者。吾则以为身既退而复有言。似非出处语默之节。故不得有言。众谤甚多。人或传姜台鋧以为商山四皓不出之人。而尚且羽翼汉副云云矣。伊时上教中有今此处分为世子也之教。为其子而杀其母。睿思必有所执。而但发之言辞。深有所未安。而默思之。东宫亦必深有不可忍者。惜乎。其无人以此意陈达而改其备忘也。

壬午。拟判金吾。上于筵中。下严旨。惶恐无地。适于伊时。金尚书昌协。为求文谷迁葬挽。以情势不副。自是仍不酬应挽词之请。

乙酉。上有内禅之命。尹尚书趾仁幼麟。自安城奔驰上洛。仍为历访。盖意吾亦必上洛。故为同行计也。吾以既退之身。不可复进为言。尹台再三言其不可不进之意。而终不可强。则即起身出去。去时犹回头言道理果当如何者亦再三矣。崔台汝久亦贻书。责以金仲和情势。岂与台比。而疏中亦及此台之无一言。何也云云矣。

是年十一月八卜相中。上再三下严旨。药老贻书致问。仍及不可不趁速到城外待罪之意。吾意以为今此严旨。非是别样事。曾前既以此累被严旨。罪名已著。谴罚若行。则当符至即行。似无待罪之事。故未尝为之。今独于卜相节拍。尤岂可进近京辇也。以此意仰复而已。今此卜相严教。上洛待罪。似无其义。而药老之所指教如此。似以震薄之下。宜示惶恐之意故耳。窃想此老自身当之。必不如此。盖为人谋。则可进不可进之间。必以进为言。此老于我教诲成就。可谓至矣。而犹尚如此。人于凡事。若无自己权度。而欲信朋知之所指挥。其有不误者鲜矣。

翌年丙戌四月。除知义禁。陈疏始陈待罪之意。又呈病状。命还为下送。仍以变通见递。是时。又以副拟。除典设提调。

其年七月。除守御使,弘文提学,归厚提调,刑曹判书。再疏。有未安之批。至果川陈疏待罪。而还守御使。三疏一状。见递刑判。下别谕不赴。

丁亥正月。遭终天之痛。余于辛酉。在实录厅直所。梦一老婆自称有前知之术。余试问吾命数。则答曰玉堂方伯利伯。寿命五十八丁亥云云。其云玉堂方伯则验矣。利伯不可知。而利与判字。画相同。或是判书之云耶。其云五十八丁亥者。觉后计数。则丁亥果为五十八。梦中所闻。如是符合。可异。故以为吾命数止此而已。吾则喘息得延。而遭此终天之痛。无乃吾不孝无状当死而不死。以至于此耶。且吾于壬戌年间居忧时。往阳城松楸。还过江至瓦窑岘。适遇家奴出来。吾马鞍多付寝具及他物。股痛可苦。欲解装移给来奴。下坐路傍岸上。望见一人自西江路来。随后有一童。负物若干。其人年可六十许。须发有种种白者。面赤黑且䌸。甚壮而险。目睛青碧。望之可畏。自来时已频频望见我。过我所坐处。望见尤频。过七八步许。即拄杖回视移时。仍为上来熟视吾曰。丧主必已登科矣。仍及父母先后亡兄弟数子女数。且曰无一毫伤人害物之心。可贵可贵。啧啧再三。吾素不喜相卜杂术。且其人耳聋。高声然后解听。居忧之人。在路傍论相。骇人瞻聆。故不复详问。既是杂术者流。或虑解晓地术。吾于是时山事未定。故问解地术否。答曰。吾不从事。而但丧主用水土山则好矣云。问其姓名。则乃海州之崔而忘其名。既是同姓。故问其居住。则居在海州而方客于西江云。其人形貌殊常。或似狂人。故更不接语。西江及海州。俱多同宗。伊后逢着两处人问之。则皆曰无闻。世人好相卜。如此等人。人皆奔波。而两处之人。皆曰无闻。则或意潜藏者流。而至今终莫知其为何如人。知旧酬酢间。时或及此两件事矣。世人好奇。遂至增衍。以为吾得逢异人。洞闻前头事。故其辞官退遁。亦以此云。良可笑也。

己丑。上候未宁。药厅移设。遂进伏城外。药泉亦自琶潭上洛而专人书问其去就。盖虑吾不动。而吾则未前已发矣。明谷以内局都提举。在阙中。语副提调朴承旨弼明。使达在外大臣及吾入来之由。此是不紧之事。而明谷之如是。盖以吾不参明陵候班。屡遭严旨。故喜其入来而欲上知之也。承旨意外遭严旨。或谓以陈达吾事而然云而未可知也。明谷欲荐我关西伯。以书相问。吾答书曰。人之在朝者。以外任而为退去之渐则可也。在野者。以外任而为进就之阶则不可云。遂不复拟。在城外。不为入城肃谢。人皆非之。药泉明谷。再三有书。郑监司齐斗士仰。亦以书责之。东冈赵相相愚书。亦以父母之病。子不可如是。引谕责之。吾答以君父虽曰一軆。至于病患则有不然者。内局保护之臣。与外廷绝异。官高者。与位卑者有间。在外者。与在内者不同。不可一槩论也。吾已离次远来。则不为入城。有何不可云云。是时。三司亦有纠正之论。李参判大成时叔向余言。即今无人不以台为非。使我当之。必㥘于众口之是非。而台独固执如是。可谓坚忍云云矣。未几。上降严旨于明谷。风波大起。吾时带宪职。若出肃则势不得不入于惊涛骇浪之中。十年屏处。以默自守者。其果如何也。于是乎识者或以不肃为善矣。吾以不才。叨蒙圣渥。致位八座。无一报效。至于圣候危重。而略无动意。则君臣之义。几乎无可言者。以此进诣城外。而此出于一段微诚。元非义理之极矣者。曾前君父有疾。未有在外之臣进来承候之事。而今番则虽微末下官。亦皆奔趍上来。近来此等义理胜。而引君当道。进退以义之节。则无人知得。可慨也。然此既成习。便成时义。虽高识。亦难自守己见耳。

庚寅。移居杨根之龙津鱼谷。洞中诸人。与邻村一人相哄。邻村人。晓解医理。出入吾家门庭者也。洞人呈状官庭。而其中有缔结尊贵家。倚势恣横等语。洞人本意。非欲凌辱我也。吾居乡。甚恶入人是非。故欲令我绝彼也。即日决移徙之计。而托以他事。待其主论之人如旧。人无有知者。其或知之者。以为太过也。未几。主论者死。洞中一人知其事者。谓我曰。其人已死。可以还归。吾曰。若使其人尚存。则吾无不可还之义。而其人才死而吾又还归。则当初掩覆之意何在。而且近于幸其死也。不可云云。

为构数间家舍。不得不鸠聚材木。邻村有闵二相家子孙居之。以有戚谊。时或来访。欲以丘木相助。吾虽接待之。而至于与受。有不可者。终辞不受。昔程夫子亦不能不系念于桥梁之材。吾于营造。得一木岂不为幸。而只以与受不可不慎故也。汝辈识之。

李相颐命。因省墓过去。仍访余问曰。台居闲久矣。必有静中所得。愿闻之。吾答曰。病懒无书册工程。岂有所得。然有一事。观近来党论日盛。虽至亲之间。视若仇雠者有之矣。吾则既不预世事。人亦无怨恶。今日大监之历枉。亦以是故。此乃闲中所得也。李相嗟叹良久。传闻对亲旧。亦多传是语云矣。去后。又有书要指示近地可居处。吾答曰。佳山美水。何处无之。但角巾东门为难耳。传闻李相见而笑之云矣。美村丈。即李相父参判公之内舅也。而自作机权。终至酿成无限祸变。当日嗟叹之意安在。私臣之目。其言辱其事危。岂宜重入修门。而犹复恬然无变。盘礴不去。恐角巾东门无其时耳。

庚寅六月。吾移去杨峡。其年九月。有北咨。举国汹汹。其时人皆以我为前知而避地峡中云。良可笑也。以此观之。前古人之以神异见称者。亦皆不可信也。

辛卯。判金吾有阙。上命加望落点于贱臣。且降别谕。以卿之去国。已十三年。予亦有欲见之意。卿独无是心为教。再疏后。进伏江上。陈疏径归。

癸巳。又以上候危重入城。至于进诣阙外。承候累日。是时。亦有职名。而人无以人参问安劝之者。亦无有非斥之言矣。是非间。立脚既固。则浮谤之言。终亦自息矣。

甲午。上候经岁弥留。不敢远去。留住楮子江上。楮湖。自先君在世时。爱其山水清丽。买得一区小基。至于吾身。亦每留意。至是。适有卖家舍者。儿辈为挽吾住近地。合力买取。留一年馀。适有常汉之不良者。酗酒多辱说。时汝久台为畿伯。若送一言。则可以痛治。而其罪不至于死。与恶人为邻。后患可虑。即移来果川之广溪而还卖其家。鱼谷则留住十二年。基业粗成。楮岛则两代经营。今始遂计。一朝舍置。岂不重难。而弃之若脱弊屣者。不唯吾虑事于微。亦以无所眷系于外物耳。人于物。有所系恋则必败。非但爵禄与货色为然也。

癸巳入洛也。吾率履儿而行。甲午正月。履仍入翰苑。吾将还归。人有以情理必缺然为言者。吾曰。譬如士夫家远方奴仆。上典捉来其幼稚子女。则其父率来。梳其头洗其面而现身于上典。临归。抚其背而言曰。姑且好在。无为见过于上典云。而频频回头。含泪而去者。此吾今日情界。人以为善形容。伊时。明谷亦入洛。时相往见。勉其留洛。明谷答曰。谚云见恶于上典者得生。见恶于班中者不得生。吾既见恶于班中。何以得留耶。时相亦笑云。盖明谷伊时见困于时辈。虽以上候入城。而踪迹不便故耳。两人一时之言。俱以人家奴仆为譬而着题。故传以为的对。

以上候危重。进伏阙下累日。宋判书玉汝来见。宋时在铨。语及铨曹谤议之难免。吾曰。党论既痼之后。能崖异于侪流之论。有大力量。然后乃可为之。吾知公无此大力量。但勿为已甚。斯亦可耶云云。宋笑而不答。

吾性不喜矫激。今春入于耆司也。考阅先生案。泛看近来先辈诸公在野而俱题名于案中。心有犹豫。而不欲自异于人。随众题名矣。后来更为誊来先生案。则退陶先生。不入于其中。此可据以为辞谢之证。而既书之后。无由更请削名。以致后来大段难安。殊可瞿然。然耆司所分并不受。便觉此心清快。此或可以补过也耶。以下二条。己亥以后续录。

己亥。自上宣赐璿源谱略一册。似以名在耆老之案。庚子二月十一日。又有赐送黄柑七枚。而此则以耆老所堂上。书下。微臣之不参陈贺及赐宴。其罪当诛。而圣上不录。反有恩赐。惶恐感泣。耆司例分既不受。则此宜有辞谢之举。而君赐不可不受。且欲以成圣上优容之美耳。

甲辰。奔国哀入城。得遂休致之愿。而受奉朝贺禄。既已受禄。则不可受耆司例分之义。稍异于前。且金台士益。终日恳请。故始受分儿。而自己亥至甲辰六年分儿。皆留置司中云。故此则尽属之有司堂上。以备司中之用。此一条甲辰以后续录

戊申三月初三日。昼有老狐入家园中近舍之地。取婢子袴衣。蒙头作挐。或起或伏。良久不已。婢仆辈以瓦砾逐之。略不畏㥘。缓缓避去。仍入林薮中。失其所在。此非吉祥之兆。心里不平。而恐妇人辈惊㥘。强以语解之曰。无论人与物。作变怪则必不善终。此其自毙之征也。其夕。狐入邻家中廊。被其家人打死。吾言果验。而然不能无虑。使村秀才金铨。掷钱作卦。得大有之颐。金粗解世应。列书六爻毕曰。无伤也。星宿得吉。似有吉庆。子孙爻空亡。泛见虽似可欠。日辰及他爻生助有力。万无可虑云。家中适有焦氏易林。仍以是卦考之。大有本卦曰。白虎张牙。征伐东华。朱鸟前驱。赞导悦辞。敌人请服。衔璧以趍。变卦曰。大泽冶妆。南败牧䍧。长伯为我。多得马牛。利于徙居。辞意不可晓。置之不复入思。不意三月十二十三中间夜。传闻安鑮罔测之说。苍黄上洛。伊后事机甚大。贼既称兵。国有征讨。此其本卦之验于公事者然也。吾上洛后。家属四散奔避。妇人辈数多。或骑马或骑牛以行。而贼乱虽平。今不可更还旧闾。则徙居之云。有若前定。此其变卦之验于私事者然也。此与金主亮南侵时。邑宰所得骄胡火形之占。无以异。其奇矣哉。且吾丙戌七月廿六晓梦。得一句云。蹑飙梯云上碧空。紫清仙阙路匆匆。未知其意如何。而以为吾命促之兆矣。老喘撑过二十三年之久。而乃有是日急急之行。此亦为谶而然否。蹑飙梯云。比是日行李清浊有殊。而末后圣恩。释去勋名。以一丝扶鼎。御书旌闾。事旷千古。岂登仙之所可比哉。且吾尝得一联云。事到眼前方下手。名存身外不关心。此亦恰是当日处义。盖若顾瞻平日所负之名而有所趑趄。则必不能见几勇决如是。故君子处事。当观大义。不可区区于小节也。入沁岛后。续成丙戌梦作曰。须臾快睹妖氛豁。笑拂麻衣入海中。○此一条。戊申以后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