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峰类说/卷20 中华文库
卉木部
花
老杜江梅诗注。江梅江边梅也。如在岭曰岭梅。在野曰野梅。宫中所种曰宫梅。按范至能梅谱云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为江梅。冬至前开者为早梅。其枝樛曲。苍藓麟皱者为古梅。花比江梅。色微淡似杏者为杏梅。老杜注似误。 范石湖梅谱曰。蜡梅本非梅类。以与梅同时。色似蜜脾故名云。今所称黄梅恐是。世以假梅为蜡梅则谬矣。 北道庆兴地。有蔓生牡丹。世传宋花石纲物也。徽宗聚天下奇花异卉于艮岳。及金陷宋。取以北归。自虏中移植于此。盖我国北边。在元以前。为胡地五国城。去会宁亦不远云。 中朝所谓蔷薇。皆红色蔓生。故唐诗曰。一架长条万朵春。嫩红深绿小窗匀。又曰小庭半折红蔷薇。又一架蔷薇满院香。此则我国亦有之而甚罕。今黄蔷薇在在有之。而不载于传记。疑中国所罕耳。 余为安边时。一日平地生荷花一朵甚盛。钩问则杨蓬莱士彦为府使时。凿池种芙蓉。今废者数十年。疑那时落种而生矣。俗言莲子经百年不坏。又藕根在地不死。故江陵有菡萏池。间一年一出云。可怪。 余少时家有菊一朵生檐下阴地。及秋开花。鲜黄可爱。似甘菊而差少。莫识其名。盖凡草木不种而生者多矣。 本草曰。菊有两种。紫茎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为菊。靑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薏。非真菊也。菊谱曰。新罗菊名玉梅。开花以九月末。千叶纯白。今白菊是也。 冬柏榴生南方海边。叶冬靑。十月以后开花。色深红。耐久不凋。盖古所谓山茶花也。每花开时。有翠鸟来食木花蕊。夜或栖止树间。崔元祐题茂珍客舍诗。脩竹家家翡翠啼是矣。按刘士亨咏山茶诗曰。小院犹寒未暖时。海红花发景迟迟。杨愼云海红而山茶也。又云大曰山茶。小曰海红。 栀子出汉书。本草作支子。一名木丹。花白色六出。甚芬香。佛书所谓檐卜是也。今药用山栀子。即越栀也。东坡诗曰六花薝卜林间佛。曾端伯谓栀子花为禅友。 映山红木名。开花后于杜鹃。早于踯躅。木如踯躅而乔木。今南方多有之。韵书以杜鹃花为映山红者非矣。 周日用曰。变白牡丹为五色。皆沃其根以紫草汁则变紫。红花汁则变红。又小说曰。莲子经年藏靛瓮中种之。则生靑莲花云。不可谓无此理也。 凤仙花。宋人号为金凤花。按小说。凤仙花有红白紫数种。江南俗妇人以花染指云。又踯躅有红白二种。今南方亦有之。前辈有诗曰白踯躅交红踯躅是也。
草
古者灌用郁鬯以降神注。取郁鬯草煮汁和酿。其气芬香调鬯。医学入门曰。郁金不甚香。但其气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以降神也。今在处有之云。我国所产郁金草盖是也。按本草曰。郁金香生大秦国。二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其花即香也。观此则恐是二种物耳。 古以蓍筮。按本草曰。蓍类蒿。花似菊。又曰蓍千岁一本百茎。今人不求其形似。而必求一本百茎。不得则乃谓蓍非我国所产。误矣。朴教授子羽言尝于田圃间。见异草有一根三四十茎者。似蒿而非蒿。叶细而长。花似菊淡紫。较诸本草图经。则其为蓍草无疑云。昔有妇刈蓍薪而亡蓍簪。医方。蓍实入药。今我国此草固多有之。而人不知为蓍。盖蓍非贵物也。唯取其寿以占吉凶。故以千岁一本百茎者。为难得耳。 曹子建表曰。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回光。然向之者诚也。韵府云葵叶向日。不令照根。所谓葵卫足是也。然则向日者乃葵叶。非花也。司马温公诗曰唯有葵花向日倾何耶。按藿。菽之小者。菽及大豆。叶亦谓之藿。又云香草。诗食我埸藿是也。又藿香药名。艺文类聚曰。藿香出南海中都昆国云。 汉书。荆州饥馑。民采凫茨而食之。本草曰。乌芋厚人肠胃。令不饥。荒岁采以充粮。丹溪曰。乌芋即凫茨也。今俗名乌昧。按范仲淹按抚江淮时。大蝗旱。以民所食乌昧草进呈。乞宣示六宫戚里。用抑奢侈。即此物也。 韩昌黎进学解曰昌阳引年。按本草曰。一寸九节者名昌蒲。粗者名昌阳。又曰生下湿地。根大者名昌阳。止主风湿云。以此观之。昌阳与九节昌蒲有异。所谓昌阳引年。恐不是。 凡蒲有三种。一水草可作席。一蒲柳可作箭干。一昌蒲药名。按本草。香蒲即黄苗也。亦曰甘蒲。春初生嫩茸。啖之甘脆大美。可为鲊。或为葅。养生书云蒲笋作葅甚佳。所谓文王嗜昌歜者。疑指此也。今按韵府。歜蒲葅也是矣。 龙鞭草生咸镜道海中。其形坚直。洁白如玉。今人采之。用作笔柄。此物盖琅玕之类。而不见于书籍。疑中朝所无也。 韵府群玉曰。苜蓿草名。大宛马所嗜。张骞采归种之。秋后结实。黑房累累。俗谓木粟米。可作酒饭。又菜名。古诗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此盖俗所谓苜蓿菜也。与草名苜蓿不同。 韵府群玉曰。蘩萧蔚莪之类春生。味异名殊。至秋老成。皆名蒿矣。蘩曰白蒿。萧曰芗蒿。一曰牛尾蒿。蔚曰牡蒿。莪曰萝蒿。菣曰靑蒿。萍曰藾蒿。又艾类蒿。但叶背白故曰白蓬。蓬亦蒿也。又蒌蒿草中翘楚者。邪蒿似靑蒿。古书云君子不食邪蒿是也。茵蔯蒿者。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名。 薤露。按本草云薤。叶滑而更光。故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贮之义也。又医方曰。薤似韭而叶阔多白无实。虽辛而不荤五脏。故道家常饵之。即今俗所谓厌荞也。未知是否。 东方旧无木绵。丽末有文益渐者。始得种于中国以来。盖在丽以前。唯有葛布矣。按杨愼云绵有三。一曰丝绵。出于蚕缉。二曰木绵出于交广。名班枝花。树大盈抱。花红似山茶。实如酒杯。三曰草绵。江南多有之。春二三月下种。黄花结实。即今绵花也。丘浚谓绵花元时始入中国云。然则我国所谓木绵乃草绵。非唐诗所谓木绵花发锦江西者也。 春川有墨应耳山。山有草名墨应耳。其根色赤如蒜。食之令人数日不饥。壬辰乱离。人多采食之。盖仙卉也。枫岳长安寺洞中及江陵伊川。亦有之云。 本草曰。芝草处处有之。人家园圃。或种莳其根。所以染紫也。今俗谓紫草者是也。仙方所称五色芝。乃是别种。疑与晔晔紫芝可以疗饥者异矣。 小说曰。菱芡皆水物。而菱花开背日故寒。芡花开向日故暖。凡禽卵系于背。本乎天者亲上故能飞。兽胎在于腹。本乎地者亲下故能走。邵康节曰。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者命在首。自根生者命在根。其说为有理。
竹
董竹即俗所谓王竹。淡竹即绵竹。苦竹即乌竹。医书云董竹淡竹为上。苦竹次之。此以药用而言。谓之苦竹者。以其味苦也。杜诗曰味苦夏虫避。按竹谱。亦有紫苦竹黄苦竹。然则非独乌竹为苦竹也。 说郛曰。立竹出扶南。一节为船。交广有竹节长二丈围一二丈者。竹谱曰。百叶竹一名篣竹。生南垂。伤人则死。医莫能治。夷人以刺虎豹。中之辄死。宋林洪种竹法曰。种竹无时。认取南枝。多带旧土种之。勿踏以足。换叶姑听之。母遽拔去。若虑风则去梢而缚架。达数根则易生笋云。顷时共一谆喜植名花异木。移种时必带旧土。并标其南北。缚长架使不摇动。故虽合抱之木。无不立活。亦此法也。 东阁杂记曰。太宗朝。江陵大岭山竹结实如真麦。粘如薏苡。味如唐黍。村人摘取为酒食云。顷岁南方及智异山竹多结实。其状如杂记所言。居人用以作饭。然竹结实则死。故今南方绝无大竹。按李畋云旧称竹实为凤凰食。而今竹实如麦。江淮号为竹米。以为荒年之兆。信非凤凰之食也。杨愼云馀干有竹实大如鸡子。味甘胜蜜。食之令人心肺淸凉。生深竹茂蜜处。乃知凤凰所食。非常物也。
木
淮南子云灰野之山。有树名曰若木。日所出处。韵会曰。若木东海木名。而阮籍诗云若花耀四海。扶桑翳瀛洲。花一作木。又韵府曰。若木花其光四照。事文玉屑曰。若木在昆仑西。其花日未出时。光照下地。名若华。古文曰四照之花万品是也。 语云松千岁而偃。稗海云栽松时去中大根。唯留四旁须根则无不偃盖。酉阳杂俎云松于根下。遇石则偃。未知然否。 稗史。松柏以叶庇根。故刈之则不复条肄云。盖与他木不同。而庆州柏栗寺山麓松木。斩之而复生。抑何理欤。 世谓鸭脚树有雌雄。故有结子者有否者。余家有两大树并立。忽一夜树上有气。如烟属天。若以数十炬燃之者。举家惊怪。或言雌雄之气使然。未知信否。按稗史。银杏雄者二棱。雌者三棱。须合种之。或在池边照影。能结子云。朱子所谓银杏有雌雄是也。 家礼。棺材以油杉为上。油杉未知何物。或云即俗所谓益佳木也。今出三水甲山。其木似桧。甚油腻。闻甲山客舍。用此木为柱。不用础石。而历百年如新。其坚久如此。 本草曰。沈香与靑桂,鸡骨,马蹄,煎香。同一树生。海南诸国及交广。先断其根积年。朽烂而心节独在。坚黑而沈水者为沈香。 无患木出济州。其实如珠。故俗谓无患珠。今京中人家。亦有种而成实者。按本草。昔神巫以此木击鬼杀之。世人竞为器用。号无患云。 按本草。苏方木出南海。用以染色。今之苏木盖是也。俗谓丹木。闻海中暹罗等国。以苏木为薪爨云。世说。蒲柳之质。望秋先零。按韵书。蒲柳即杨也。皮红可为箭者。诗曰不流束蒲。乃蒲柳也。然则蒲柳非二物耳。 千金木能辟邪。今俗截而为佩。以为辟瘟。其脂曰安息香。又其实曰五倍子。有蚊子满其中。一名蚊蛤。我国所在有之。按稗史云安息香树出波斯国。呼为辟邪树。岂中国所无耶。 顺天松广寺。有枯木一株。不知历几百年。而枝干皆完。色白如铁。有香臭甚烈。不知其为何木也。或谓白檀。又仙岩寺。有树曰北向花。其花紫色。开必向北故名。有竹曰观音竹。脩直无旁枝。至末始有叶。亦异矣。 合欢木名。本草曰。合欢木似梧桐。其叶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又名夜合。养生论曰合欢蠲忿。唐诗曰夜合花开香满庭是也。 韦仲将合墨法曰。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按梣音秦。江南樊鸡木也。皮入水绿色。又益黑色云。其皮本草谓之秦皮。俗呼曰桪木云。即今水靑木也。 倭国有木曰苏铁。干直无旁枝。叶生于顚。四散如伞。木若焦枯。则拔之曝三四日。遍身加钉。还植地。即苏故名。 南蛮椒有大毒。始自倭国来。故俗谓倭芥子。今往往种之酒家。利其猛烈。或和烧酒以市之。飮者多死。 草木亦有以牝牡名者。按礼记牡麻注。雄麻也。诗匪莪伊蔚注。蔚牡蒿也。朱子曰麻竹有牝牡。东坡志林云雌竹多笋。杂书云牝荆荆之有子者。牡荆节间不相当。指病自愈云。余素多病。安得此物以指之耶。按本草蒙筌曰。牡荆因茎坚劲。故以牡称。今作棰杖者是也。 夫木之为良材者。不能成好花。其好花者。不能成美实。其美实者。不能为良材。是犹与之齿者不与角也。况人之有材而欲专其美。则不亦为造物者忌乎。余于是有感焉。
禽虫部
鸟
按禽经。靑凤曰鹖。赤凤曰𬸚。翠凤曰𬸘。紫凤曰𬸦。白凤曰鹔。又蔡衡曰多赤者凤。多靑者鸾。多黄者鹓。多紫者𬸦。多白者鹄。 本草曰。易以巽为鸡为风。鸡于五更鸣者。日将至巽位。感动其气而鸣也。故风人不可食。然余按丹溪心法云鸡属土。以此观之。鸡必于丑时鸣者。岂以地辟于丑故耶。 稗史曰。养生家夏不食鸡。以鸡食蜈蚣百虫。蓄毒害人故也。今俗蒸鸡经宿。必更炙啖之。亦避蜈蚣之毒耳。 稗史云韩国所馔鸡曰寒鸡。然则寒非天寒之寒。乃鸡名。犹本草慈鸦谓之寒鸦。又魏志曰。马韩国出细尾鸡。其尾长五尺馀。所谓韩国。亦指三韩而言。 宋王逵言鸡鸭家畜不能飞。其他野禽皆能飞。余见家鸭放之野水久则能远飞。盖家畜不能飞者。以飮啄不洁故也。 续博物志曰。鹳遇巨石。知有蛇。如术士禹步。其石即转。又人伺其养雏。以絙缘木。鹳作法解之。今俗谓鹳能作符术信矣。 按小说曰。登州海岸。有鹘自高丽飞渡。号海东靑。然则海东靑乃鹘类。非鹰族也。又按元史。文宗时赐太平王燕帖木儿海东白鹘靑鹘各一云。今俗以松鹘为海东靑。盖是。 本草。鸮一名枭。一名鵩。恶声鸟也。古人重其炙。庄子曰见弹而思鸮矣。王羲之好鸮炙是也。又汉时端午日。为枭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未知鸮与枭为一物否。 续博物志云啄木遇蠹。以觜画字成符而蠹自出。燕衔泥避戊己。故巢固而不倾。鹳有长水石。故能于巢中养鱼而水不涸。未知信否。又古书曰燕不以甲乙衔泥。 博物志曰。鹊巢开口背太岁。淮南子曰。鹊知来岁多风。则巢于下枝。又练鹊黑褐色。一名山鹊。方言谓之唐鹊。拾遗记曰。汉章帝时。条支国贡异鸟。名𫛛鹊。形高七尺。解人语。其国太平则𫛛鹊群翔。又𫛛鹊汉时观名。王维诗声连𫛛鹊观。李白诗空瞻𫛛鹊楼是也。 酉阳杂俎曰。波斯船上。以养鸽。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又稗海曰。舶船必养鸽。舶汲能归其家云。我国平时。人家多养鸽。俗传前朝时。使臣从海路赴京。故养之。此说似然。 赴京时见永平府城外市街中。有群鸟栖于低树上。人众纷沓。手及其巢。而鸟不畏避。异哉。庄子曰。至德之世。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是矣。 皇都五凤楼上。每早朝群乌翔集。不知其数。日晏方散。余于庚寅赴京时见之。至丁酉辛亥又赴京。见乌集于低檐及墙上。而殿瓦上无一乌。问之则张真人符禁之后十馀年。乌不敢上殿云。异矣。 近岁南阳。有人捕杀一鸳。炙而将食之。有一鸯不知自何来。飞集火上。以翼覆其鸳。哀鸣不止。击之而不去。因烧死。其人忏悔。遂不食禽兽肉。按古今注曰。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云。而若此者。古所未闻也。噫异哉。人有不如鸟者何也。 博物志曰。鹅警鬼。人有试之良验。东坡志林曰。鹅能警盗。亦能却蛇。其粪盖杀蛇云。 夫鹅进上。载在贡案。而捕得甚难。一只之价。殆同大马。其弊甚矣。世传天鹅太祖所嗜。故以供祭用云。 月令。田鼠化为鴽。本草曰鷃一名鴽。素问曰鴽鹑也。按韵府。作田鼠化为鹑。礼记以鷃入馔品。盖一物也。庄子所谓斥鷃。亦此也。又本草曰。鹑虾蟆所化。然亦有卵生者。未必尽然也。 按燕有二种。紫胸轻少者是越燕。胸斑黑声大者是胡燕。诗家所称紫燕海燕。盖指越燕耳。 余幼时得二蒿雀雏。蓄笼中手饲之。及长即纵之。任其所如。其雏去而复来。或一日一来。或间日一来。来则近就而鸣叫鼓翼。有若望哺者。辄投食以与之。如是者讫数月。噫鸟犹如此。人有忘恩背德者何也。 古语曰。鸡不三年。犬不六载。盖言久则成怪也。又曰白鸡白犬不可食。以害人也。 尔雅云鸟翼左掩右为雄。右掩左为雌。陶隐居曰。烧毛纳水中。沈者是雄。浮者是雌。未审信否。 凡兽有牝牡。禽有雌雄。而曰雄马牝鸡。互称耳。诗中亦有之。如曰雄狐绥绥。雉鸣求其牡是也。
兽
月令天子驾仓龙注。仓与苍同。马八尺以上为龙。李白白马篇曰龙马花雪白。王建诗曰五色云车驾六龙。楚辞曰驾八龙之蜿蜿。韩文曰穆王得八龙骑之西游。盖皆以此。 宋兪琰曰。北地马群。每一牡将十馀牝。牝皆随牡。不入他群。易谓牝马之贞是也。蚁亦不入他群。故呼为马蚁。一名玄驹。余意俗谓大蚁为马蚁。盖取其形似而言。兪说恐不必然。 汉书曰濊国出果下马注。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下行也。按濊国旧属朝鲜。果下马疑即我国所谓鄕马。比中国之马为小。而董越朝鲜赋注曰今无果下马。盖绝种也云。 驴子谓之奇畜。马父驴母曰𫘝𫘨。驴父马母曰骡。驴父牛母曰(马+百)。𫘝𫘨最健。能日行千里。骡亦强而有力。(马+百)甚小而其状磥砢。见之可怪。 唐苗晋卿策蹇卫入都门。宋王曾为状元。易服乘小卫谒府帅。又小说。多有白卫黑卫牝卫之说。按汉灵帝好骕。谓驴为卫子。或言卫地多驴。故呼驴曰卫子。 按韵书。驳兽名。如马白身黑尾。食虎豹云。近岁杨州地。有猛兽状如马。靑色有鬣茸尾。食虎豹甚众。亦食人。人多见之者。疑即驳也。 虎有威骨形如乙字。长不满二寸。而行则有声故名。或言望前在胁下。望后在额上。如象胆随四时易处耳。按韵府曰。虎两胁间及尾端。有骨长一二寸。即其威也。取得能令人有威。东坡诗得如虎扶乙是也。 稗史曰。虎名李耳。凡虎食畜产。不至耳。讳其名也。此说诞矣。又曰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未知信否。 丹阳郡吏赉公牒赴忠州。道遇虎子三。以杖击毙之。俄有母虎哮吼而至。吏苍黄上高树。虎仰视之。若无可奈何者。去良久。引一豹来。豹小而捷。缘木殆逼身。吏惧自脱裈。用两脚蒙其首而急挤之。豹坠地。虎以为人。即齚杀之。既而知其豹也。绕树大吼。仍入山去。吏下树。剥四死皮。乃达于方伯许。方伯以稽程将罪之。吏告之故。以其皮为验而免焉。崔简易作豹说曰。豹自负其技而使于虎。竟为所杀。斯其自取之也夫。 海州平时。有官养羊羔数十头。壬辰倭寇入州。其羊走避于山城十里许地。及寇退吏民未集之前。其羊相率先入城。点视则无一见害者。物亦灵矣智矣。 古人云狗不相食。近人道也。然余见癸巳甲午年间。饥馑之民。至有父子夫妇相食。反不如狗者多矣。 余家有猫方拘儿。适一家他徙。猫亦率儿去。不知所向。越数月返。则猫亦以是日还。孰谓畜物为无知哉。 酉阳杂俎曰。猫目晴朝昼圆。及午竖敛如绽。其鼻常冷。唯夏至一日暖。俗言猫洗面过耳则客至云。其说亦久矣。今有以猫眼定时法。 猫者害物之兽也。而余赴京时。见人家畜猫皆断尾。性甚顺。与鸡雏共处而无害意。闻正月上寅日截其尾。故驯善如此云。未知信否。 事文玉屑曰。猫非中国之种。出于西方天竺国。释子因鼠咬侵坏佛经养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乃遗种也云。按记曰。郊特牲迎猫。为食田鼠也。又孔子鼓琴。见猫方取鼠云。则猫之名久矣。三藏乃唐太宗时僧。其说诬矣。 洪州有麂子岛。自昔畜养鹿子之地。今亦有之。麂或作麌。似獐而小。肉甚美。且皮甚坚好。可作靴。故俗以他兽皮假为者。亦谓麂子皮靴云。 貒俗谓土猪。其毛最能去湿。有人素患湿症。壬辰避倭。得土猪之穴。落毳填满如藉。久处其中。宿疾顿愈。 说郛曰。中秋月明则是秋必多兔。琐录曰。中秋无月则兔不孕。悟真篇注。天下之兔皆牝。而唯月中兔为牡。故兔望月成孕。木兰诗曰。雌兔眼迷离。雄兔脚扑握。兔无雄者而曰雄兔何也。东坡诗曰暖足唯扑握。直谓兔为扑握则未知如何。 夷坚志曰。衢州山多猴。千百为群。凡有商旅。必为所劫。我国人吴景男者。随刘摠兵𬘩入中朝。尝往来于蜀。山谷险阻。行者必聚群以过。不然必为猿群所嬲云。 唐昭宗有猴。赐以绯袍。号供奉。罗隐赋诗曰。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盖罗有才不第。故为此怨词。按小说。全忠篡位。猴见全忠。跳跃奋击。遂杀之。罗隐于唐亡后。遂仕五代。其愧此猴者多矣。 博物志曰。蜀山有物如狝猴。名化。或曰豭玃。取去妇女为室家。使人不得知。十年之后。形皆类之。产子如人。皆以杨为姓。故蜀中多杨云。余赴京时。见人家壁上。多画豭玃。其中有妇人头面皆作玃形。盖即此也。焦氏易林曰。南山者玃。盗我媚妾。古亦有是说矣。 相如赋麒麟角(角+耑)注。郭璞曰角(角+耑)音端。似猪。角在鼻上。堪作弓。李陵以此弓十张遗苏武。沈约宋书曰。角(角+耑)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元太祖时。大兽见西域。耶律楚材以为角(角+耑)是也。 赵完璧言安南国。有牛形如野猪。色苍黑。人家畜养作耕。或屠食。以日气热。故昼则牛尽入水。日没后乃出。土人呼为水牛。其角甚大。倭奴贸取以来。乃俗所谓黑角。按五代史云占城有水兕。盖即此也。 汉挐山多鹿。夏夜则鹿就涧飮水。有猎者持弓矢伏涧边。见群鹿骤来。数可千百。中有一鹿魁然而色白。背上有白发翁骑着。猎者惊怪不敢犯。但射殪落后一鹿。少顷骑鹿者如有点检群鹿之状。因忽不见云。此出林子顺记闻。未知信否。 盐熊食则死。鼠食则飞。盖古语也。余谓盐味醎。属北方水也。熊字从火。乃火畜。水克火故也。鼠十二辰为子。属北方水畜也。亦犹草木牛食之则茂盛。羊食之则枯死。或者以为牛土畜。土能养物。羊金畜。金主杀伐故也。言颇有理。 豮豕,犗牛,骟马,阉人。皆去势之异名耳。又犗牛曰犍。骗马曰騬。 蛇与雉交。或与龟与鲈鱼合。犹驴与马与牛交也。盖二物禀邪淫不正之气故耳。又古书曰。龟鳖无雄。与蛇为匹。 蠡海集曰。人得五行之全。故众体具。众体具故无物不啖。庶物得五行之偏。故无纯体。无纯体则刍者不豢。豢者不刍。食粒者不嗜肉。嗜肉者不食粒。酉阳杂俎曰。食草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余谓马牛食草与谷。猫犬食粒与肉。乌在其刍不豢粒不肉乎。愚故食草。悍故食肉。亦其性然尔。非因食草而愚。食肉而悍也。
鳞介
酉阳杂俎曰。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按孙策曰。龙欲腾翥。先阶尺木是也。尺木疑即俗所谓如意珠也。 语曰。龙能变水。人能变火。又曰龙不见石。鬼不见地。信矣。 万历乙巳。砺山地。有白龙自江而出。至一村家。时白昼无一点云。忽风雨暴至。霹雳交作。鳞甲闪铄于云雾中。腾空而上。数十里内人。皆了了见之。其村家大小人物。并拔去飘落于数里外。或不知所之。监司状闻于朝。 鲤鱼脊鳞从头至尾。皆三十六。其为龙者。恐是别种。闻鲤大者人有食之即死。昔全罗监司河某到南原。梦一老翁为儿乞命。觉而问之厨人。获一大鲤。将到以供具。即放干山洞。洞今有龙渊。乃其地也。或言监司为文祭之。龙出现全体。监司惊怖而死。其祭文刻在石上云。 杂说记李德裕暑月。以金盆浸白龙皮。龙皮新罗僧得之海中。以金帛赎之。此言疑可信。俗传龙鳞一片在大内。自前朝相传。至明庙癸丑。景福宫失火时并烧云。 嘉靖甲子年间。汉江出大鱼如豚。色白马丈馀。脑后有孔。人莫知其名。盖海鱼随潮溯上尔。按韵府曰。海豚脑上有孔。喷水直上。乃是物也。 昔有一县宰嗜食鳖。尝缚生鳖于柱。鳖叩头流涕。乍进乍退。为乞怜之状。宰乃解纵之。鳖数步辄一回叩。若致谢而去。此与史记龟策传所言相同。诗曰炮鳖脍鲤。孟子曰鱼鳖不可胜食。则古人盖皆食之。然不宜嗜也。 李舣者武人也。尝守宝城郡。得大鳖放之海。后涉大津舟败。觉水中有一物。以足履之。得免沈溺。近岸见之。乃巨鳖也。后官至通政节度使。 栎翁稗说曰。通海县。有巨物如鳖。乘潮入浦。民将屠之。县令朴世通曳放海中。梦老翁拜曰吾儿赖公生活。公与子孙当三世为宰相。后果验云。近岁长兴海口。有物如鳖而绝大。府使朴某发卒数十年。致官庭。其物叩头出涕。将欲纵之。或言此物甲为宝贝。头有夜光。不如剖而有之。朴依其言。俄见梦曰尔杀我。我必报尔。不旬日。府使之母及其三子一侄。与衙仆病死者十许人。亦可怪也。 鳜鱼即今锦鳞鱼。本草云去腹内小虫。味尤重。养生纪要云补虚益胃。背上十二脊骨。毒能杀人。须尽去之。俗传天子所嗜。故一名天子鱼。按鳜音居卫切。俗作入声读非。 陆士龙曰。鲻鳆石首。真东海之俊味也。鲻鱼即俗所谓秀鱼。养生书云鲻鱼食泥。有土气故能补脾胃。且于百药无忌。昔天使食鲻鱼。问其俗名。译官以水鱼对。天使笑之。译官李和宗进曰。此名秀鱼。非水鱼。以鱼中之秀故名。天使以为然。 诗话云彭渊村一恨时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按养生书曰。时鱼味美。韵书作鲥。或言时鱼俗所谓真鱼也。其谓时鱼。岂以春时产出故欤。 靑鱼每春时多产于我国西南海中。自先王朝庚午以后绝不产。而闻中朝靑州之境多产云。岂物产亦以时变迁欤。或言医方所谓靑鱼。非我国之靑鱼也。 文鱼名八带鱼。亦名八梢鱼。天使王敞诗。果下已无三尺马。盘中时有八梢鱼是也。东医宝鉴曰。小八梢鱼本草名。章举鱼一名石距。比乌贼鱼差大。味珍好。即今所谓络缔也。 董越朝鲜赋曰。鱼则锦纹,饴项,重唇,八梢。自注云锦纹似鳜而身圆。饴项如鲦但见干者。重唇如华之赤眼𩽼。唇如马鼻。肉甚美。八梢即江浙之望潮。大者长四五尺。盖所谓锦纹即锦鳞鱼。饱项即馀项鱼。重唇即讷鱼。八梢即文鱼也。 银口鱼以春时自海溯流而上。至夏秋肥大。秋深则消缩以尽。或言此鱼唯南流水有之。未知果信否。舆地胜览谓杨州,高阳,坡州。皆土产而今罕出焉。余于顺天。见深冬亦或有之。但体瘠味甚劣耳。 小说。乌鲗鱼墨。取以书字。逾年墨消为空纸。奸骗人用以欺诒云。中朝人有寄倡诗曰。誓成乌鲗墨。人似楚山云。谓其不信也。又鳖尿磨墨。写字于木板。入寸许。蚯蚓汁和靑黛。作画燔器则不灭云。试之则可知真妄矣。 本草曰。淡菜又名东海夫人。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小毛云。今所谓红蛤盖是。按杂书云淡菜即海壳。海菜皆醎。唯此味淡故名。 史记食货志曰鲐𫚖千斤注。𫚖刀鱼也。疑我国所谓刀鱼是也。但考北户录。曰𫚖鱼一首十身。今之文鱼络缔乃八身。似近矣。 北户录曰。比目鱼一名鲽。一名鳒。南越志谓之板鱼。亦曰左介。介亦作魪。按比目出东海。故谓我国为鲽域。今俗以加佐鱼为鲽。然如广鱼舌鱼皆鲽类也。 大口鱼出我国之东海。非中土所产。故其名不见于书传。而中朝人以为珍味。赴京者货之。 唐律禁食鲤。违者杖六十。古人以为鲤李同音。或云以其能变化故也。酉阳杂俎曰。唐律得鲤即放。号赤𩽼公。盖讳言也。王维诗乃云侍女金盘鲙鲤鱼何耶。 说郛曰。南海有虫无骨。名泥。在水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况。我国旧以海参为泥。中朝人见之以为非云。 袈裟鱼出智异山溪水中。长不满尺。色赤如松鱼。其味甚美。形如着袈裟僧故名。山下人。数岁仅一见。乃异物也。或谓感松气而生。 朴医仁筌言往日本时。海中有鱼白。形如刀剑。长四五寸。飞过舟上。不知其数。或远飞数里。翌日大风云。按文鳐出南海。长尺许。群飞海上。当有大风。朴医所见。无乃是耶。 小说曰。南蕃大海中有鱼。顶中魫红如血。故名鹤鱼。用其魫为梳。名鹤顶梳。又吾学编曰。三佛齐国。产鹤顶鸟。脑骨厚寸馀。外黄内赤。鲜丽可爱云。今所谓鹤顶金带。乃假造者耳。 医鉴曰。蟹于夏末秋初。如蝉蜕解。名蟹之意。必取此也。余谓解如庖丁解牛之解。盖蟹壳以手可擘解。故名耳。 凡蟹得霜而肥。故曰紫蟹肥时晩稻香。然今海西冬节。有冻蟹。湖南顺天,咸镜北靑,岭东歙谷等地。春时蟹始肥。盖物性随地以变耳。 江赋曰玉珧海月。东坡诗曰海鳌江柱初脱泉。又曰江瑶初脱柱。即今江瑶柱也。按韵书。珧音遥。蜃属。甲可饰物。韩诗所谓马甲柱。亦此也。 东方朔曰。汉都水多䵷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颜师古注云䵷似虾蟆而小。人取食之。霍光传云丞相擅减宗庙羔兔䵷。可以此罪也。汉时宗庙。亦用䵷矣。淮南子云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韩诗注。闽淅以虾蟆为珍味。顷时天兵出来时。南方人皆啖蛙蛇。而见我国人食络缔。反以为怪。 禽经曰以肫谶风。以鼍谶雨注。肫江猪也。前朝金克己诗云谶雨废池蛙阁阁。谶雨字盖出于此。按韩诗蛙黾鸣无谓。阁阁秪乱人。阁阁变作阁阁非是。 小说曰。鱼行随阳。春夏浮而溯流。秋冬没而顺流。余谓鱼潜物也。随气升降。理固然矣。但今银鱼靑鱼冬时出于海边。未可以一理推也。 东坡诗岂复遗鳅鲵。按鳅鲵鱼子也。东坡文曰舞鳅鳝而号狐狸。鳅鳝皆小鱼名。韵会曰。海鳅大者数十里。穴居海底。入穴则海溢为潮。宋虞允文用海鳅船大捷云者。盖舟形象海鳅也。鲵亦有二义。鲸鲵乃海鱼。雄曰鲸。雌曰鲵。又本草云鲵鱼在山溪中。一名王鲔。声如小儿啼。故曰鲵。膏燃烛不灭。秦始皇冡中用之云。 龙无耳。鱼亦无耳。獐无胆。鼠亦无胆。蟹无肠。虾蟆亦无肠。豕无筋。蚯蚓亦无筋。兔无脾。鸟无肺。虾蛤无血。又蛇眼听。龟耳息。鹤声生。鳖望生。䴔䴖睛生。鹭目生。鱼思生。孔雀电孕。螣蛇听孕。此语杂出诸书。恐未尽信。而䴔䴖二字。乃是交睛之义。作字似有意矣。
虫豸
珍岛碧波亭。有巨蟒出而跨梁。其大如椽。俄而白气自楼板下直射巨蟒。辄消烂而毙。只馀空壳。人怪之。去板见之。有大蚯蚓蟠结于下。其长过数尺云。今人以烧酒灌蛇则亦即消烂。盖能相制故也。 昔赴京使臣从海路往来。有员役一人病殆死。于海岛无人处。结幕以居之。约回舟载去。其人在岛中。每夜闻若风雨声振山谷。自山而下。晓则又自海而上。心异之。病稍已。往见则有一道从山抵海。凿而成迹。盖巨物就飮海水故也。乃斫木为钉。植其行处。若攅戟焉。即夜闻其声下而不复上。翌日见巨蟒溃裂而毙。流下大珠数斗。乃收贮于橐中。既累月遇使回。遂赉以还国。后商胡见之曰此皆夜光珠也。厚酬其直。得财累巨万。 琴生恪者。少有文艺。尝读书山寺。一日有蛇出阶间。生以杖击之而毙。俄而蛇又至。即击毙之。毙而又至。至而毙之。如是者日数十而不止。生恶之避去。其妖乃绝。生年未弱冠而夭。或者疑为杀蛇之报云。余谓杀蛇之报未必是。而大抵人有害物之心不可也。昔孙叔敖以杀两头蛇为阴德者。以其无意于杀生。而有恐伤人之念故也。所杀虽同。而其所以杀之则异。一念善恶之间。祸福之应如此。可不戒哉。 俗传蛇咬伤。用正月上亥日所取生真油。于贴锤子孔中。滴伤处。则非唯立差。所蛟蛇立死云。此说怪矣。金进士矱言居鄕。屡用上亥日生油试之。或飮小许。或涂伤处。无不立愈云。亦异哉。 蟾蜍肪。涂玉则刻之如蜡。古玉器有奇特雕琢非人功者。多是昆吾刀及蟾蜍肪所刻也。又蟾蜍尿涂石。亦能烂石。皆出本草。 古今注。莎鸡一名促织。一名络纬。一名蟋蟀。按李白注。络纬靑。似促织而大。观此则促织络纬为二物也。 小说曰。广人于山间。掘取大蚁卵为医。名蚁子酱。即礼所谓蚳醢。三代以前。固以为食矣。 古语曰。虱阴类属坎。故足有六。且行必向北。试之果验。 余赴京时。见中朝贱庶得虱则辄嚼之。极以为恶。按范睢谓秦王曰。邯郸犹口中虱。又曹子建文曰。得蚤虱者。莫不靡之齿牙。为身害也。乃知古亦然矣。 得效方。壁虱取浮萍烧烟薰之即去云。壁虱之名久矣。或言壁虱状与豕虱同。疑庄子所谓豕虱是也。 有沈讷者贱孽也。为阳德县监。得银矿凿破岩石。其中有金色蟾蜍。甚大如龟。讷畏其神。谨匣而藏之。未久讷得病递还。留置任所。后不知所之。讷亦竟死。异矣。
芝峰类说卷二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