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集_(四部丛刊本)/鄱阳遗事录卷第二 中华文库
范文正公集 鄱阳遗事录卷第二 宋 范仲淹 撰 宋 楼钥 撰年谱 景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元天历本
|
褒贤祠记卷之二
文正公祠堂记
孟子之言气曰至大至刚以直飬而无害则塞乎天地
之间夫直之为言大公至正之道也以大公至正之道
固守而力行之不为富贵贫贱威武之所摇夺虽乘田
委吏之卑亦必尽吾诚充吾职卒而至于立国家定社
稷安边境服羌戎其功烈与日月争光而精神折冲万
里之外谓之气塞乎天地之间可也后世见古人功名
之盛以为𩔖出于偶然不知蚤正素定于胸申者未尝
无所从来而其铭𪔂书竹帛者非一日之积也文正
范公未第时巳然有天下之志不以死生祸福动其
心逮遭明天子有为于时其立朝如史鱼汲直其忧国
如贾谊刘向其守边如马伏皮羊叔子虽庸人孺子莫
不知之独筮仕之𥘉有卓然大过人者国史失其传故
不得而不纪也公以进士释为广德军司理叅军日
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
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
止一马鬻马徒歩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狱官
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公卒二十年而高邮孙𮗜莘老
为广德军始以诗志公之事而刻之亭中又六十九年
丹阳洪兴祖庆善来守读莘老之诗而慕之𥘉广德人
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
者相于时庆善乃求公遗像绘而置之学宫使学者
世祀之而属予记其事呜呼公之盛德岂待文而后传
而藻亦岂记公者哉昔段秀实尽忠于唐世徒以为一
时奋取功名之人而不知居官必有可书之事柳宗元
为摭其实上之史官今所以知段太尉逸事者宗元发
之也秀实固不足以拟公而余幸从庆善得公之详与
夫徴夏无且画工为无所愧安知后世不采此以𥙷史
官之阙乎然庆善为政而首及公可谓知所本矣柔亦
不茹刚亦不吐文正公有焉好贤如缁衣庆善有焉其
可以不书绍兴九年六月新安汪藻记
重建文正范公祠记
文正范公勲业在国史其祠于广德则巳具见于内相
浮谿汪公之记兹以祠宇久圯不修从弟镛以嘉定二
年为郡博士撤而新之求记于钥语之曰文正公盛德
绝识才兼文武非赞扬所能尽然大要在立志不苟而
巳矣方在贫约则朝莫甘虀粟之味既巳富贵而子弟
均布帐之清在海陵为一仓官而筑海堤数百里在桐
川为一狱而所立巳卓然如此一马微矣居则鬻以
飬士去又鬻之徒歩而归其䟦乞米帖云颜鲁公唐朝
第一等人而𫗴粥不非所谓君子固穷者欤又有家
书云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穷故能免祸公之所
存𩔖如此此其所以大过人者故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勇士不忘䘮其元公之自处直欲追古人而及之故其
见于行事亦非今人所能及也学既奉公之祠则为士
者无徒慕公之名位当求其所以致此者钥既为推公
之所以致此者而为之记又因以勉吾弟与同党之士
钥虽老尚当相与思古人与稽之义云三年仲夏望日
四明楼钥记并书镛额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䟽而贤者
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郭常稔之田千亩号
曰义田以飬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
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
日食人米一升岁衣人衣一缣嫁女者钱五十千娶妇
者二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
者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歳入粳稻八百
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霈然有馀而无穷仕而家居俟
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𥘉公之未
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之逮者二十年既而为
西帅以至于叅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
既没后世子孙至今修其业承其志如公存也公虽位
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没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䘮
唯以施贤活族之仁遗其子而巳昔晏平仲敝车羸马
以朝陈子觞之日君位之上卿禄之百万而敝车羸
马是𨼆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
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
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家如此为𨼆君之赐乎彰君
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子予尝爱晏子
好仁齐侯知贤而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而言有次序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踈远之
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
文正公之义其与晏子比肩矣然晏子之仁止于生前
而文正公之义垂于身后其规模远举又疑其过之呜
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舆马之盛声
色之侈妻孥之富止乎一巳而族之人弗得其门而入
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而廪稍
之充奉飬之厚足乎一巳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
者又岂少哉况于赒人乎是皆文正公之罪人也公之
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后必有良史书
之者予可无书也独书其义田以警世云公讳某字希
文
昔逮事
忠宣公亲闻绪论尝云先文正置义田非谓
以斗米疋缣使能饱暖族人盖有深意存焉
时年尚少未甚领略绵历三纪当宣和末避
乱南渡绍兴乙卯自岭海召至行阙丙辰
春出使至淮上始过平江时义宅已焚毁族
星居村落间一旦㑹集于坟山散亡之馀尚
二千指长幼聚拜颜恭睦皆若同居近属
以家谱考之自丽水府君下逮良字诸孙盖
十馀矣然后见文正之用心悟忠宣之知言
也绍兴巳巳十月辛未曽孙直方记
范氏义庄申严规式记
中奉大夫权尚书吏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兼侍讲刘矩
撰 朝议大夫权尚书礼部侍郎兼中书舎人兼太子
左谕德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国子祭酒曽从
龙书并题盖 朝散郎左司諌兼侍讲范之柔立石
物夲天人夲祖闾阎之人有视其祖之子孙如路人相
毁訾相并兼如𬽦敌者不知夲尔矩少读文正范公遗
事公平居语子弟曰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踈
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踈也吾安得不恤
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馀年始发于吾得至大
官若贵富而不恤宗族何颜以入家庙矩敛衽叹曰公
之行百世之标的公之言薄俗之针砭也吾郷居家遇
有不如人意事即因公言以自愧责不敢有一毫恚心
官中都获与公之孙左司諌公之柔㳺见其处巳静而
眀际物庄而和虽姿禀之懿亦家法所自来一日于公
几间得文正公与其兄推官帖问以遣女乏资共甘苦
通有无不啻巳子使人叹玩不去手司谏公因言先祖
所创义田今几二百年聚族数千百指虽甚寠者赖以
无离散之患义庄故址曩因兵火为居民侵据之柔与
吾兄良器极力经理为屋以栖义𢊬馀以待族人之无
家者浸还吾祖之旧惟是义庄规式岁月易𮥠请之朝
属之卿郡勒之坚珉俾世守而传之无穷者吾犹不敢
也幸备位諌垣当具本未奏陈乞申严行下庶不
文正公所以责望子孙之意曁得旨如请属矩以记不
容以不敏辞抑闻之士尚志志有小大功业利泽亦如
之方文正未遇读书长白山冻粟糜而食人不堪其忧
而公贯通古今经济之略巳具于此时及率言官叩阍
争事自请镇灵夏迄破戎人之胆功烈焜耀则敛而惠
宗族者抑馀事也忠宣公致身台辅忠贤是佀想其捐󠄂
所载麦归亳时文正公巳心知其有子矣呜呼有文正
则有监簿忠宣左丞侍郎数贤子厥后不炽昌竞爽尚
得为有天理邪谏垣所以立身承家固巳无愧于乃祖
愿益以文正忠宣之弘猷大节自勉公之族人又当相
与扶植以成谏垣之志则范氏之门益大义廪之储益
辟义居之族益贵逹富盛相望将不止如今之所见云
嘉定四年三月一日矩谨记
范氏复义宅记
吴门范氏自唐柱国丽水府君居于灵芝坊今在雍熙
寺之后五世孙文正公少长北地皇祐中守杭始至故
郷访求宗族买田千亩作义庄以赡之宅有二松名堂
以歳寒阁曰松风因广其居以为义宅聚族其中义庄
之收亦在焉中更兵毁族党星散故基榛芜编民豪据
为居宇为场圃僦直无几甚失遗意粟无所储寓于天
平山坟寺倍有往来给散之劳寻复圯废改寘城中反
𭔃他舎病此乆矣自公长子监簿而下又五世而至良
器一日谓二弟曰先君奉议念此有年赍志而殁吾侪
当有以振起之然自任思图其新于是历告居民尽
除僦直约期而遣之不服者诉于郡于监司以至上逹
台省提刑临川何公异太守四明郑公若容咸义此举
力为主张由是悉得故地周一千四百四十八丈首捐󠄂
私帑缭以垣墙创建一堂仍扁歳寒以祠文正结屋十
楹以处贫族就立新仓寖复旧观庀役于庆元二年之
季夏中秋告成不愆于素观者无不叹息亲掌出纳一
年以为后式选族子之廉谨者二人之详具要束以
𥙷旧规掲于堂上田籍之传逺者俱刻之石以为永乆
之计介弟之柔续世科于百二十有四载之后尤勇于
义既力赞其兄谋之属钥为记始末钥不佞先祖少师
收恤宗族有意于此而岁不与伯父杨州始为之虽不
及文正公之盛而寒宗之贫者赖以自给亦四十馀年
于兹先工部欲附益之青贫终身犹未果也见范氏家
法为之愧叹是举也衍文正公累世之遗泽伸先奉议
九原之馀恨又以绵范氏无穷之休岂不伟哉呜呼文
正公奋身藐未尝赖宗人毫髪之力既逹则阖族受
解衣推食之恩天佑范氏三子𪔂贵皆以宏才高谊上
继父风后人得维持冯藉以保其家良器一布衣而决
意兴起不惟义宅载新义庄亦复整剔蠹省费又为
数世之利用心如此后其兴乎呜呼 文正公𥘉立规
矩止具给予之目仅设预先支请之禁不数年 忠宣
公巳虑其废坏故治平奏请 圣旨违犯义庄规矩之
人许令官司受理又与右丞侍郎自熙宁以至政和随
事立规关防益宻今之规约又加宻矣一门同姓为此
义事其难如此况天下之大思所以为亿万世之计者
又可忽乎呜呼衣冠之族不免饥寒者甚众愿如范氏
之宗泒而不可得今坐享饱暖者几人若人人如良器
用心更相扶持以永其传则善矣若曰是我所当得者
而不思自力甚者反为蠹于其间则文正诸公实临之
其闻于有司曰公元者盖今之族长云三年立秋𩔰谟
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奉化骤开
国男食邑三百户楼钥记并书
文正公读书堂记 今名溪东书院
范文正公读书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
所建也𥘉文正公少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
安卿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
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
之既毁于兵庆元𥘉宪使范公处义复创于观侧因陋
就简将颓圯矣侯谓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
范公名节不屈成大勲于𩔰用者亦莫如范公学者所
宜宗师将徙书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风而
景其遗行乃⺊澧之阳惟东食彭山突兀其前诸峰环
列左右旁挟两水东西来朝气象轩豁胜景毕露岂地
灵𩔰晦自有时耶于是度材工分画经始中建一堂
旁列两庑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扁
曰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大通六经之㫖之意立
文正公祠于堂之东偏外又辟一门缭以周垣克壮形
𫝑栋宇华丽轮奂𪔂新实一郡伟观也斯堂之役郡博
士郑自得掌籍吴杰直学张辙寔董之以底成绩堂成
士未有飬乃括没官之田有数百畒拘而籍之贰车马
公壬仲又助金千缗増鬻田为不朽计侯命友龙记之
友龙尝读国史见文正之勲名事业铿鍧宇宙盖不特
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而实根夲于穷居江湖之日其
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志巳定于素
故能入赞万机出破西贼而致我仁祖四十二年之盛
治者公之力也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巳视圣贤为无
慊而建功立业又书之青史而不愧盖其穷之飬即逹
之施㓜之学即壮之行犹火然泉逹有不容御澧之士
其可不知取则哉虽然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气使然也
士气消长亦在居民上者有以感发之耳今文正公之
遗躅懿范既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扬而尊𩔰之其
何以耸人心而激士气俾强于为善以振文正之绝响
乎哉侯之心亦勤矣士登斯堂苟䔍志好学切磋讲贯
绍文正之事业以副侯之所期则可以无不然安坐
而食既饱而嬉不能克志厉行追踪前得无愧乎堂
建于宝庆丙戌之秋成于是歳之冬费于公帑撙节之
馀而无毫髪科敛之扰是皆可书故并记之以谂来者
侯名与几字叔存番易人明年丁亥上元日承直郎澧
州军事推官任友龙记朝奉郎通判澧州军州事赐绯
鱼袋罗源书朝请郎大宗正丞兼金部郎官聂洙隶额
吴郡建祠奉安郡守潜公讲义
咸淳十年平江府太守潜友以公郷郡建专祠为
人式得地于公义庄义宅之傍祠宇数十楹以奉公祀
奏请于朝拨田以供春秋二丁祭祀朝廷从其请奉安
日潜公讲鲁穆叔答范宣子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
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谓之不朽
春秋鲁穆叔答范宣子不朽之说也亦尝因不朽之义
而溯古人之所自立者乎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所以与天
地并而为三者以其能立于仁义故也天之立不根乎
阴阳则聀覆若为而不息地之立不因乎刚柔则聀载
若为而无疆人之立不夲乎仁义则盛德至善若为而
民不能忘何则德以仁义而立则德为纯德功以仁义
而立则功为宗功言以仁义而立则言为格言固未有
无所立而能不朽者亦未有外仁义而能卓然有立者
是故本诸身证诸庶民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仁义而巳
矣富贵利逹不与焉夫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岂
教人以好名哉谓其不知所以立而无善之可称耳君
子而能立万世不可忘之德业则天下自有万世不能
忘之人心夫舜以孝禹以功皋陶以谟皆非有意于立
而自尔立者其仁至义尽弗可尚矣后乎夷之清惠之
和管仲之一正天下史佚周任之有言亦皆随其所立
传于来世彼𣈆楚之富赵孟之贵非不自视哆然也往
往于荣华之飘风不逾踵而莾为逰尘矣曽子曰彼以
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夫仁义理也万形
皆有弊惟理独不朽宣子乃以世禄为不朽不知物之
至易朽者莫世禄若也故穆叔之对以立德为上立功
次之立言又次之且证之曰臧文仲既没矣其言立由
是观之则德也功也言也苟立其一亦可不朽而况三
者俱立有如文正范公者乎公生我朝盛时实种天地
间气光明俊伟二三百年后犹使人竦然起敬况当时
乎考亭朱子论本朝人物或叹其𥘉或议其小独于公
而称其杰出之才夫才而谓之杰出则必有参天地之
化关盛衰之运者矣盖公之于仁义如饥渇之于饮食
湏不置其见于脩身齐家处宗族待闾里居官行事
爱民利物浩如也此非富公所谓道大德具者乎我是
以知公之德之立皆仁义之所充拓陈宫壶之戒弭朝
廷之忧腹中甲兵西贼破胆而天章一䟽实将振起我
宋一代之治若使尽见施行则后来者无所用其纷更
而国家蒙福莫之与京矣此非韩公所谓大忠伟节者
乎我是以知公之功之立皆仁义之所成就公在天圣
中遗宰相书无虑万言经济规模大抵略见其后为牧
守为将帅为执政平生所为无岀于此盖言之必可行
也雄文大册小篇短章靡不灿然一出于正此非苏子
所谓有德有言者乎哉我是以知公之言之立皆仁义
之布濩流衍天地付公以不群之资而公能自立其与
天地相为不朽之事而富贵利逹固不足为公轻重也
嗟夫孰不为德而立德难若存若亡德乌乎立孰不为
功而立功难倏成倏堕功乌乎立孰不为言而立言难
可无可有言乌乎立惟立始能不朽惟不朽始可言立
公则言非徒言而功皆酬其言功非徒功而功皆本
于德无他仁义以为之主也德立则功与言俱立矣是
又合穆叔之所谓三者而一之此之谓不朽信乎其为
朽也彼皇皇汲汲于富贵利逹而不知可大可久者之
为何事卒于下同众人泯灭澌尽者何可胜纪其视公
之所立果何如哉凡公宦辙所至皆祠而奉之吴父母
国也乃无专祠以慰里人不朽之思说友景行高风久
矣滥兹分牧亦且逾期始克肇新斯堂俨设公像以补
此之阙典是伇也上而朝廷中而士大夫下而闾巷
之耄莫不谓宜然则公之所以深服乎人心而莫间
于今古者只是就仁义上立脚做了天地间第一等人
而巳做好官易做好人难谁谓华高企其齐而敢因穆
叔不朽之说试从诸君评之庶相与立乎其大者
幕官庐陵刘坦陪讲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
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
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寛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
者乎盖谓公兼此夷淸惠和圣人之德而可为百世之
师也
文正范公祠记
中奉大夫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徐琰撰 朝列大
夫治书侍御史行御史台事李处巽书并额 至元
壬辰予奉 命廉访浙西莅吴中是为文正范公之鄕
尊贤励俗政所当先既仰慕其馀烈奖进其后人仲秋
次丁有司以故事告将舎采于公祠予肃然起敬日至
当偕僚吏拜祠下与观盛典是日成礼访义庄登歳寒
堂家园之碑岿然独存祠正在其左门堂寝室严整合
度盖宋郡守潜公说友所建牲牢器币则拨田以给之
俾公子孙世守而歳祠焉荐奠仪文皆当时所定乃甲
戌建祠旋兵意有所增广而不遂亦未暇有所记也一
日主祠瑞踵予门求记且曰祠虽建于前代礼实存
于今日有一言而可以母底荒坠者繄我公之灵实永
赖之余固辞弗𫉬辞移治钱塘凡再歳徴践言益勤谨
按释奠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说者谓如唐虞有䕫伯
夷周有周公鲁有孔子则各自奠之近世则通祀孔子
向微通祀公独非故有之䕫夷乎而石守道庆历之诗
固巳指公軰为蘷卨矣又按郷先生殁而祭于社社稷
民以生先师民所以生师法公独不祭于乡乎矧公为
政所去见思庆邓数州之民往往生祠画像既殁后祠
于长白于海堰干睢阳干广德于鄱阳公苏人也郡学
以建学祠公天平山先垄僧寺旧有祠然稽协古典必
专祠于此而后惬于人心夫亦何为而然耶致君之志
动物之诚放诸四海而凖百世而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是岂区区富贵利逹以炫耀于湏者可同言而语哉
昔宋人定五代军镇之乱以儒立国儒而见用者何限
以公而不得相其君展其忧天下致太平之略彼一时
也非可为之时乎自其入馆阁为谏官諌则必黜黜而
益谏陈善闭邪宁以身蹈不测而不悔非直以言语侍
从为职也故虽当路不容委之边锁才兼文武适受主
知正巳而不求人相与解仇戮力卒臣夏人以安中土
为所当为一以自信其屡为守帅又岂寻常多议论少
事功者哉晚参大政请仿周官六职分任辅相渐复古
制开陈未终权幸惎间不得安于朝廷之上虽其国家
盛衰由此而分而君子小人迭为胜常使人踌躇鉴
戒而未已也呜呼尚论其世不知其人可乎或以为王
佐或以为杰出要其平生则以为有德者又公光明俊
伟之本原欤留心圣贤𪪺毅力行汉唐人材鲜克进于
是矣𥘉公买田以〈赡族而族〉滋大立塾以教其人而子孙𩔖
份份焉遭 圣朝仁恕恤其科徭祭前古忠烈比有事
于公源深流长天佑善人于公盖无爽者昔晁仲约之
𣢾贼完城公不肯加诛文忠富公服其绝识蔡诗狱
公之子忠宣公谓责之太重元祐诸贤亦以自悔即其
存至公全大体世之研几成务不当如是耶人有古今
道有𩔰晦赡相仪形是岂一家一郷所得私者逺惟耇
成人宅心知训而予也曽何足以发之至元三十一年
正月廿日记
义学记
前朝奉大夫牟𪩘撰 集贤直学士朝列大夫
前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𫖯书并额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闾左右各设塾乡先生为之师褒
衣博带晨坐闾门教其民之出入田畒者有教有飬诚
为良法自井田废闾左发古制荡除汉以来或为讲堂
为精舎而飬则未之闻也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
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飬咸备意最近古
夷考厥初宋时天下有四书院应天府书院为首先是
郡人戚同文聚徒讲授士不逺千里而至文正公亦依
之以学同文为人质直尚信义宗族贫乏则赒给之䘮
则赈恤之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
为贵安用是义之一字寔与公意合曁公豋苐立朝为
守为帅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禄赐日厚遂成义庄义学
为其宗族者宅于斯学于斯所耕者义田所由者义路
何适不宜嘉遗后人可谓䔍至承承亦惟成规是
守粤乙亥兵戈俶扰未遑兹事至元丁丑主祭瑞提
管士贵共议兴学⺊地于呉县三让里距祖茔二里所
涓日庀工为屋三十楹祀文正公于其中㑹讲之堂扁
曰清白东斋曰知本西斋曰敬身外辟室为教谕偃息
之处庖湢廪廥𬞞茹之圃咸在外为周垣扁其大门曰
义学清溪松竹之间昉闻弦诵声是役也义庄掌计之
劳为多提管又撙节助济浮用増田山仅百畒备师资
束脩之礼子弟笔札之费一有以劝大德戍戍
朝旨以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攸司禁治烦扰常加
优恤无复千吾藩者可肆志于学矣至大戊申提管驰
书来霅俾为之记昔钱公辅尝记义田𪩘也何敢与斯
文𥨸闻文正公早歳就学天时夜以继旦冬月惫甚
以水沃面食糜度日人不堪其忧其苦心劳形者如此
博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从之叩质乐与往复无微弗
究其难疑答问者又如此用力何啻十倍今人耶咨尔
来学书尔佩衿盍亦追思先志俛焉孳孳母以寒暑而
为作辍庶几他日业精行成式克有立得名为儒以应
选用以副二范君惓惓兴学之意其年七月旦日记
忠烈庙记
前朝奉大夫牟𪩘撰 集贤直学士朝列大夫前行
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𫖯书 中奉大夫浙东道
宣慰使都元帅李果额
文正范公忠烈庙今在姑苏三让里天平山公自睦移
守郷郡再省三世松楸不但汉人过家上冢之荣而巳
尝即白云庵奉香火洎登政府得追封三世置坟寺始
奏改庵为白云寺祀徐国公唐国公周国公盖庆历时
也犹未有忠烈庙之名先是元昊据灵武纳旌节僣位
号威胁诸羌肆为边患朝议举兵攻讨遂以边事付公
首用种世衡筑青涧城扼冲要大营屯田听民互市鄜
延乃异时西夏贡路但严备不出以示招纳又筑大顺
城以捍环庆筑细腰胡卢十二寨以制明珠灭臧二族
元昊𫝑渐折乃命公及诸号知兵者分领要害为持乆
计以待其弊巳而昊卒纳款如公言而公在庙堂以议
论不同均佚南阳既遂谢事矣公外刚内和恩威迭用
当时边人相语此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
范老子大范指雍也或又以龙图老子称之其为人所
畏爱如此邠庆诸郡与属羌皆立生祠绘像以事其终
也属羌酋数百举哀僧舎哭之如父三日乃去宣和间
庆帅宇文虗中以郡人思公不忘祠事甚谨奏赐额忠
烈庙他有旧额皆易新榜绍兴失秦陇庆阳庙貌邈在
他方始改奉于天平山每歳上巳三司率僚属郡博士
率前序偕来致祭庙久颓毁至元乙酉主祭瑞提管
士贵共议重建取义学馀米归之义庄为土木费司计
翰宗逊等佐之其年四月既望新庙成丙戌二月既
望率族奉安前设文正公神像内设三国公神仪庙凡
十楹黝垩丹备极壮丽供具皆完好大德甲辰行省
闻于 朝禁治烦扰崇奉尤严于是士贵以书抵𪩘俾
记厥成谫焉末学固辞弗𫉬惟昔文正公在朝闻延州
危急自请代张存直欲委身不测之地人以为难𪩘窃
谓未若公上百官图诋宰相为张禹虽触盛怒坐以越
职曽不少沮为尤难盖不顾其一身之利害祸福故能
内肃朝纲外亢方面谥曰文正庙号忠烈如是之伟也
夫士大夫则知尊祖矣尊之者何铭其德善也是宜作
为铭诗刻石列庑下其辞曰 南阳诸蜀汉再造志
决身殱民哭陌道乃庙阳成都䕫子号曰忠武西人
悲喜相传尚记馘𩀱诛郃于惟文正异世同辙虽老益
壮虽死不忘精忠盛烈夏日秋霜昔讨灵武皇威逺加
声势震𬊤摧其角牙忠烈有庙参错西土公像在堂莫
予敢侮天平之山白云之泉公归自西庙貌宛然谁实
新之伟矣柱石上公之服扬休山立内祀先公爰𬾨庙
制维垣启宇光荣三世式济世美忠宣弟昆粤至斯今
代有贤孙迺厚义迺广义学同志合虑新庙攸作洁
我牲醪率我宗党掲䖍妥灵黙通𦙝蚃公在帝旁玉虬
既驾神逰委迤驭风来下佑我后人俾炽而昌庙祐是
保千载奉常
有际天人之学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扩宇宙之量斯
可以成天下之务有坚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隆然晔然震耀于世者则文正范公其人也夫大圣大
贤必矌世而一见天之降材不偶然也唐虞之盛𨗿矣
孔孟之圣而不能得时以行其道三代以来唯伊尹周
公之道能施于用下此则子房之于汉祖不屑尽其用
孔明之于汉室不克尽其用魏郑公裴晋公之于唐粗
见于用而公于宋庆暦皇祐之间虽用之犹未究也然
而公之精忠大节正言直气固巳昭三光而彻两仪亘
千万年凛然犹生非学际天人量扩宇宙操坚金石者
其曷能与于此公讳仲淹字希文范氏世为苏州人蚤
歳读书长白山祠于山之醴泉寺旧矣惟公功业在世
名声在人与天壤为不朽固无待乎祠而存而祠之屡
壊屡葺阅历如一日有以验人之慕公之深而其来㳺
来歌者其风烈有以兴起则是祠也于名教风厉甚
大尚论公之平昔俾来者有所法公服勤茹淡䔍行力
学坚强刻砺壁立初载信道不屈守职敢言屡贬屡复
謇謇益励绝迹凡近宅心高明穷逹无间始终一致其
操其学为如何书条政务至万馀言迨其得位举见于
用立朝奏陈皆可垂宪崇化厚俗敦尚风义救荒惠贫
所部晏然出帅西师夷夏耸服熟羌来归卒臣元昊及
叅大政请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守宰均公田厚农
桑脩武备减徭役蠲逋重命令更䕃补之法严监司
之选皆经国逺图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其自任以天下之重而力于成天下之
务者为如何公轻财好施尤厚宗族恩例俸赐常均及
之置义田宅聚族以给在边恩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
坐吕相贬至其再起驩然相约戮力平贼其量为如何
民飨公利以范为姓公所履历民多立祠中国外夷莫
不喜称公之姓字而乐道其善夏师之扰关辅摇动闻
其出镇人心遂安夏人谓公腹中自有甲兵数万至有
破胆之谣仁宗闻其往援定川喜曰吾固知范某可用
也及登政府一以太平责之降手诏开天章阁赐坐趣
条具天下事天下之人视其去留以验治否其所以繋
天下之望者又何如哉盖尝论之公生于宋仕于宋而
其人品器量风节则伟然三代之臣也宋儒言夲朝人
材以公为第一盖论之不可易者起岩齐西晚生东
瞻长白不逺五舎迳拜祠下愓然兴懐既件其迹复系
以辞俾歌以祠公其辞曰 繄真材之间岀𠔃羌两仪
之效灵在地则为山岳𠔃在天则为列星膺半千之名
世𠔃必兴运之是丁开一王之盛治𠔃示四海之仪刑
复隆古之泰道𠔃措群生于敉寜惟公之生允无愧于
是𠔃固已掲日月而奋雷霆迹效著于人心𠔃剧金石
之勒铭威于外夷𠔃忠赤简于大廷不希世以诡随𠔃
唯大猷之是经上方𮜿于三代𠔃下垂誉于千龄没面
凛乎不亡𠔃功烈贲乎汗青复元气于太虗𠔃佐玄造
于冥冥尚敛福以锡民𠔃驱疫疠而殄蝗螟眷故山之
陈迹𠔃鉴醴泉之清冷俯岫幌𠔃款岩扄息风马𠔃驻
云軿荐松醪之𬪩郁𠔃撷野䔩之芳馨仰精爽之来下
𠔃庶肃然之一聆儆鄙顽与贪懦𠔃将如寤而如醒恍
神逰之无方𠔃眄荒祠而涕零耿英灵之如在𠔃齐长
白之亭亭
范公庆州祠堂碑阴记
范公之名与其施设天下之人无智愚稚耄皆所以想
闻而惧一不得知者垂四十年既薨则墓铭神道表记
公终始尤得其详今龙圗阁直学士汝南周公因庆民
之思又为作祠堂命属僚书其实于庑下然公之惠爱
及民之多有不士大夫之闻者文亦不克究日月之光
犹或晦焉昔西事初庆以贼羌臣属日久忽于储备一
旦重兵宿野亡所取济凤翔府天兴令持监司符檄来
摄州事以刍粮数百万计𭧂加于民促圗巳功沸若𦎟
𪔂至有力不堪弊群他甚者断吭绝脰死以期免
公是时方经略四路请留延安民闻之亟相提挈驰告
麾下公即日走符檄放天兴令者还任凡百苛敛一切
罢去未几公即受命专本路之师者还危者安里巷
相保卒如平时之乐及朝廷欲驱边人而战先墨以著
军籍独公所部之众改𣵀其手非讲习攻闘各𦗟处田
野故上不糜廪食而得其用下不失为良农此略从三
代之法较之他路欢戚斯可计矣先是贼𧰟狂炽日虞
窃増屯士马殆十数倍民坊佛庙皆得而止之公恤其
非便乃圜视内外得州之北隅拓城树宇分列营挍工
兴之日有畚锸发及枯骸者询之即昔之废垅焉公命
索其所馀以俸金贾近阜民田聚而葬之䘮具祭品必
亲视而后给是歳久旱已而复雨佥谓公之阴德故天
报之郡以处高艰于井饮旧矣公至乃以地𫝑迹之命
匠氏直城之西北凿及甘泉凡百馀井人无一金之费
日用以足前此戍守多关辅之卒往往三数歳不能得
其归公谓人久劳则怨且惰将何以固众心而取完力
也自尔更相戍役止一歳为限推此五事实公始未至
与既至而所为者虽体有小大盖不独善士所恱若庸
夫悍兵皆骨髓其赐迄今无忘公尝出使江淮守七州
历四帅为开封内史以至叅预大政柄率皆除大害兴
大利由一方讫四海父荷子戴固缕缕有条目或荐绅
先生暨太史氏未能尽其传谅亦然也汝南公方将博
采遗烈以尽力祠之意㑹郡进士刘颂件右来献且曰
此而不书大惧舌语所传不足以信后世因尔次其说
请刻于碑之阴时嘉祐五年五月十一日文林郎试秘
书省校书郎权仪州军事判官监环州折博务蹇周辅
记
内殿承制庆州兵马都监兼在城巡检雷周辅书并题
额 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兵部郎中环庆路
马歩军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军州事及管内
劝农使护军永安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赐紫金鱼袋
同沆 义渠荔菲彬刋
文正书院记
吴郡祀范文正公旧矣自公贵显时置义田义学以淑
其族之人公殁而子孙世守之不废然而未有专祠也
咸淳甲戌郡守潜公说友始请建祠而割田以供祀事
公之子孙亦世守之不废然而未有书院也至正丙戌
郡守吴公秉建议请以书院易祠佥宪赵公承僖按
行吴中是其议遂得请于 行省行省上之 中书中
书议以兹事有关世道且不设教官而以其子孙之居
嫡者世主之于事便乃下从其请公八世孙文英适主
祠事竱力殚虑改制增扩亦既宋且逺矣祁时佐领江
浙儒学以公事来谒祠下式睹其成众谓不可以无纪
而祁也幸际其㑹宜为文辞既不𫉬则取其家传而征
之公之生当宋端拱已丑其殁也以皇祐壬辰至潜公
为守时二百二十年天下郡县凡公之所至𫎇其泽而
闻其风者率为公立祠而于吴独为缺典至吴公为守
时又七十年他郡县且有以祠为书院者矣而于吴尚
仍旧规盖呉为公父母之公之父祖坟墓在焉子孙
居焉族之人比屋而群处焉所以表异而褒崇之者宜
有加于他郡而反不及者是宜贤郡守之有请也是
宜 庙堂之上之从之也昔公以正大之学卓冠群贤
以忠义之气振厉天下其功之当时而泽后世者固
不可遍举独举其切而近者则公于所在开设学校以
教育多士至吴郡则以巳地建学规制崇广迨公之子
恭献公复割曰以成公之志当是时天下郡县未尝皆
置学也而学校之遍天下自公始若其察泰山孙氏于
贫窭中使得以究其业延安定胡公入太学为学者师
卒之泰山以经术大鸣于时安定之门人才軰出而河
南程叔子尤遇赏㧞公之造就人才巳如此其后横渠
张子以盛气自公复折之以儒者名教且授之以中
庸卒之关陕之教与伊洛相表里盖自六经晦蚀圣人
之道不传为治者不知所尊尚寥寥以至于公而后开
学校隆师儒诱掖劝奖以成就天下之士且以开万世
道统之𫝊则公之有功名教夫岂少哉夫以公之有功
名教如此则后世之宗而祀之为学校以广之固宜与
夫子之道相为无穷盖夫子之道与天地为无穷而公
之功则与夫子之道为无穷也此书院之所以立也虽
然祠则改矣书院则既立矣凡范氏之子弟与夫四方
之来者宜何如亦曰诵其诗读其书为其人之为而巳
公之为夫人之所能为也以公为不可为而不为者自
弃也为之而弗力者自画也高山仰止遗貌凛然必有
寤寐我公于千百载之上者承务郎江浙等处儒学副
提举李祁撰嘉议大夫中书礼部尚书郡人干文𫝊书
翰林侍 读学士中奉大夫知 制诰同修 国史泰
不华额至正十年八月 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