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义_(四库全书本)/卷15 中华文库
诗本义 卷十五 |
钦定四库全书
诗本义卷十五 宋 欧阳修 撰诗解统序
五经之书世人号为难通者易与春秋夫岂然乎经皆圣人之言固无难易系人之所得有深浅今考于诗其难亦不让二经然世人反不难而易之用是通者亦罕使其存心一则人人皆能明而经无不通矣大扺谓诗为不足通者有三曰章句之书也曰淫䙝之辞也曰猥细之记也若然孔子为泛儒矣非唯今人易而不习之考于先儒亦无几人是果不足通与唐韩文公最为知道之笃者然亦不过议其序之是否岂足明圣人本意乎易书礼乐春秋道所存也诗闗此五者而明圣人之用焉迹其道不知其用之与夺犹不辨其物之曲直而欲制其方圎是果成乎故二南牵于圣贤国风惑于先后豳居变风之末惑者溺于私见而谓之兼上下二雅混于小大而不明三颂昧于商鲁而无辨此一经大概之体皆所未正者先儒既无所取舍后人因不得其详由是难易之说兴焉毛郑二学其说炽辞辨固已广博然不合于经者亦不为少或失于疏略或失于缪妄盖诗载闗雎上兼商世下及武成平桓之间君臣得失风俗善恶之事广阔辽邈有不失者鲜矣是亦可疑也予欲志郑学之妄益毛氏疏略而不至者合之于经故先明其统要十篇庶不为之芜泥云尔
二南为正风解
天子诸侯当大治之世不得有风风之生天下无王矣故曰诸侯无正风然则周召可为正乎曰可与不可非圣人不能断其疑当文王与纣之时可疑也二南之诗正变之间可疑也可疑之际虽恶纣而主文王然文王不得全有天下尔亦曰服事于纣焉则二南之诗作于事纣之时号令征伐不止于受命之后尔岂所谓周室衰而闗雎始作乎史氏之失也推而别之二十五篇之诗在商不得为正在周不得为变焉上无明天子号令由已出其可谓之正乎二南起王业文王正天下其可谓之变乎此不得不疑而轻其与夺也学诗者多推于周而不辨于商故正变不分焉以治乱本之二南之诗在商为变而在周为正乎或曰未谕曰推治乱而迹之当不诬矣
周召分圣贤解
圣人之治无异也一也统天下而言之有异焉者非圣人之治然也由其民之所得有浅深焉文王之化出乎其心施乎其民岂异乎然孔子以周召为别者盖上下不得兼而民之所化有浅深尔文王之心则一也无异也而说者以为由周召圣贤之异而分之何哉大抵周南之民得之者深故因周公之治而系之岂谓周公能行圣人之化乎召南之民得之者浅故因召公之治而系之岂谓召公能行贤人之化乎殆不然矣或曰不系于雅颂何也曰谓其本诸侯之诗也又曰不统于变风何也曰谓其周迹之始也列于雅颂则终始之道混矣杂于变风则文王之迹殆矣雅颂不可混周迹之始其将略而不具乎圣人所以虑之也由是假周召而分焉非因周召圣贤之异而别其称号尔盖民之得者深故其心厚心之感者厚故其诗切感之薄者亦犹其深故其心浅心之浅者故其诗略是以有异焉非圣人私于天下而浅深厚薄殊矣二南之作当纣之中世而文王之初是文王受命之前也世人多谓受命之前则大姒不得有后妃之号夫后妃之号非诗人之言先儒序之云尔考于其诗惑于其序是以异同之论争起而圣人之意不明矣
王国风解
六经之法所以法不法正不正由不法与不正然后圣人者出而六经之书作焉周之衰也始之以夷懿终之以平桓平桓而后不复支矣故书止文侯之命而不复录春秋起周平之年而治其事诗自黍离之什而降于风绝于文侯之命谓教令不足行也起于周平之年谓正朔不足加也降于黍离之什谓雅颂不足兴也教令不行天下无王矣正朔不加礼乐遍出矣雅颂不兴王者之迹息矣诗书贬其失春秋悯其微无异焉尔然则诗处于卫后而不次于二南恶其近于正而不明也其体不加周姓而存王号嫌其混于诸侯而无王也近正则贬之不著矣无王则绝之太遽矣不著云者周召二南至正之诗也次于至正之诗是不得贬其微弱而无异二南之诗尔若然岂降之乎太遽云者春秋之法书王以加正月言王人虽微必尊于上周室虽弱不绝其正苟绝而不与岂尊周乎故曰王号之存黜诸侯也次卫之下别正变也桓王而后虽欲其正风不可得也诗不降于厉幽之年亦犹春秋之作不在惠公之世尔春秋之作伤典诰之绝也黍离之降悯雅颂之不复也幽平而后苟有如宣王者出则礼乐征伐不在诸侯而雅颂可知矣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
十五国次解
国风之号起周终豳皆有所次圣人岂徒云哉而明诗者多泥于䟽说而不通或者又以为圣人之意不在于先后之次是皆不足为训法者大抵国风之次以两而合之分其次以为比则贤善者著而丑恶者明矣或曰何如其谓之比乎曰周召以浅深比也卫王以世爵比也郑齐以族氏比也魏唐以土地比也秦陈以祖裔比也桧曹以美恶比也豳能终之以正故居末焉浅深云者周得之深故先于召世爵云者卫为纣都而纣不能有之周幽东迁无异是也加卫于先明幽纣之恶同而不得近于正焉姓族云者周法尊其同姓而异姓者为后郑先于齐其理然也土地云者魏本舜地唐为尧封以舜先尧明晋之乱非魏褊俭之等也祖裔云者陈不能兴舜而襄公能大于秦子孙之功陈不如矣穆姜卜而遇艮之随乃引文言之辞以为卦说夫穆姜始筮时去孔子之生尚十四年尔是文言先于孔子而有乎不然左氏不为诞妄也推此以迹其事则季札观乐之次明白可验而不足为疑矣夫黍离以下皆平王东迁桓王失位之诗是以列于国风言其不足正也借使周天子至甚无道则周之乐工敢以周王之诗降同诸侯乎是皆不近人情不可为法者昔孔子大圣人其作春秋也既微其辞然犹不欲公传于人第口授而已况一乐工而敢明白彰显其君之恶哉此又可验孔子分定为信也本其事而推之以著其妄庶不为无据云
定风雅颂解
诗之息久矣天子诸侯莫得而自正也古诗之作有天下焉有一国焉有神明焉观天下而成者人不得而私也体一国而成者众不得而违也㑹神明而成者物不得而欺也不私焉雅着矣不违焉风一矣不欺焉颂明矣然则风生于文王而雅颂杂于武王之间风之变自夷懿始雅之变自厉幽始霸者兴变风息焉王道废诗不作焉秦汉而后何其灭然也王通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非民之不作也诗出于民之情性情性其能无哉职诗者之罪也通之言其几于圣人之心矣或问成王周公之际风有变乎曰豳是矣幸而成王悟也不然则变而不能复矣豳之去雅一息焉盖周公之心也故能终之以正
十月之交解
小雅无厉王之诗著其恶之甚也而郑氏自十月之交已下分其篇以为当刺厉王又妄指毛公为诂训时移其篇第因引前后之诗以为据其说有三一曰节彼刺师尹不平此不当讥皇父擅恣予谓非大乱之世者必不容二人之专不然李斯赵髙不同生于秦也其二曰正月恶褒姒灭周此不当疾艳妻之说出于郑氏非史传所闻况褒姒之恶天下万世皆同疾而共丑者二篇讥之殆岂过哉其三曰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友此不当云番维司徒予谓史记所载郑桓公在幽王八年方为司徒尔岂止桓公哉是三说皆不合于经不可案法为郑氏者犹不能自信而欲指他人之非斯亦惑矣今考雨无正已下三篇之诗又其乱落归向皆无刺厉王之文不知郑氏之说何从而为据也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非如是其能通诗乎
鲁颂解
或问诸侯无正风而鲁有颂何也曰非颂也不得已而名之也四篇之体不免变风之例尔何颂乎颂惟一章而鲁颂章句不等颂无颂字之号而今四篇皆有其序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之亦未离乎强也颂之体一人是之未可作焉访于众人众人可之犹曰天下有非之者又访于天下天下人亦曰可然后作之无疑矣僖公之政国人犹未全其惠而春秋之贬尚不能逃未知其颂何从而兴乎颂之美者不过文武文武之颂非当其存而作者也皆追述也僖公之德孰与文武而曰有颂乎先儒谓名生于不足宜矣然圣人所以列为颂者其说有二贬鲁之强一也劝诸侯之不及二也请于天子其非强乎特取于鲁其非劝乎或曰何谓劝曰僖公之善不过复土宇修宫室大牧养之法尔圣人犹不敢遗之使当时诸侯有过于僖公之善者圣人忍绝去而不存之乎故曰劝尔而郑氏谓之备三颂何哉大抵不列于风而与其为颂者所谓悯周之失贬鲁之强是矣岂郑氏之云乎
商颂解
古诗三百篇始终于周而仲尼兼以商颂岂多记而广录者哉圣人之意存一颂而有三益大商祖之德其益一也予纣之不憾其益二也明武王周公之心其益三也曷谓大商祖之德曰颂具矣曷谓予纣之不憾曰悯废矣曷谓明武王周公之心曰存商矣案周本纪称武王伐纣下车而封武庚于宋以为商后及武庚叛周公又以微子继之是圣人之意虽恶纣之暴而不忘汤之德故始终不绝其为后焉或曰商颂之存岂异是乎曰其然也而人莫之知矣非仲尼武王周公之心殆而成汤之德微毒纣之恶有不得而著矣向所谓存一颂而有三益焉者岂妄云哉
诗本义卷十五
诗图总序
周之诗自文王始成王之际颂声与焉周之盛德之极文王之诗三十七篇其二十三篇系之周公召公为周南召南其八篇为小雅六篇为大雅武王之诗六篇四篇为小雅二篇在召南之风成王之诗五十三篇其十篇为小雅十二篇为大雅三十一篇为颂是为诗之正经其后二世昭王立而周道微缺又六世厉王政益衰变雅始作厉王死于彘天下无君周公召公行政谓之共和凡十四年而厉王之下太子宜臼迁于洛邑号东周周室益微而平王之时贬为风下同列国至于桓庄而诗止矣初成王立周公摄政管蔡作乱周公及其大夫作诗七篇周之太史以为周公诗主道豳国公刘太王之事故系之豳谓国变风而诗侯之诗无正风其变风自懿王始作懿王时齐风始变夷王时卫风始变次厉王时陈风始变厉王崩周召共和唐风始变次宣王时秦风始变至平王时郑风始变恵王时曹风始变陈最后至顷王时犹有灵公之诗于是止矣盖自文王至顷凡二十世王泽竭而诗不作今郑之次比考于旧史先后不同周召王豳皆出于周邶鄘合于卫桧魏世家绝其可考者七国而已陈齐卫晋曹郑魏此变风之先后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此孔子未删诗之前季札所听周乐次第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今诗之次第也考其得封之先后为国之大小与其诗作之时皆有其次说者莫能究焉其外鲁之颂四篇商颂五篇郑康成以为鲁得用天子之礼乐故有颂而商颂至孔子之时存者五篇而夏颂已亡故录鲁诗以备三颂著为后王之法监三代之成功法莫大于夏矣康成所作诗谱图自共和而后始得春秋次序今其图亡今略准郑遗说而依其次第推之以见前儒之得失今既依郑为图故风雅变正与其序所不言而说者推定世次皆且从郑之意其所失者可指而见焉司马迁谓古诗三十馀篇孔子删之存者三百郑学之徒皆以迁说之谬言古诗虽多不容十分去九以予考之迁说然也何以知之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焉以图推之有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馀君而取其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诗三百一十一篇亡者六篇存者三百五篇云
钦定四库全书
郑氏诗谱 欧阳修补亡
郑氏谱序云自共和以后得太史年表接于春秋而次序乃明今诗诸国惟卫齐变风在共和前馀皆宣王已后予之旧图起自诸国得封而止于诗止之君旁系于周以世相当而诗列右方依郑所谓循其上而省其下及旁行而考之之说也然有一君之世当周数王者则考其诗当在某王之世随事而列之如鄘柏舟卫淇澳皆卫武公之诗柏舟之作乃武公即位之初年当系宣王之世淇澳美其入相当在平王之时则系之平王之世其诗不可知其早晚其君又当数世之王则皆列于最后如曹共公身历恵襄顷三世之王其诗四篇顷王之世之类是也今既补之郑则第取有诗之君而略其上下不复次之而粗述其兴灭于后以见其终始若周之诗失其世次者多今为郑补谱且从其说而次之亦可据以见其失在予之别论此不著焉
周 召
文王 武王
关雎 甘棠
葛覃 何彼秾矣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趾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𬞟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驺虞
周诗世次依毛郑说则如此考于实则其失尤多已具予之别论大小论亦然自邶鄘已下或有依毛郑之说而又失错者各随而正之如后
邶 鄘 卫
夷王 厉 共和 宣 幽 平 桓 庄 釐 惠 襄顷侯 釐侯 釐侯 釐侯 武公 武公 州吁 黔牟 惠公 惠公 文公
邶柏舟 武公 庄公 宣公 惠公 懿公 鄘蝃𬟽
鄘柏舟 宣公 惠公 戴公 相鼠右武公 卫淇澳 邶燕燕 文公
右武公 日月 鄘载驰
邶绿衣 终风 右戴公
卫考盘 击鼓 定之方中
卫硕人 凯风 右文公
右庄公 右州吁
邶雄雉
匏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卫氓
竹竿
伯兮
有狐
右宣公
卫墙茨
鄘偕老
桑中
鹑奔
芄兰
右恵公
修据史记年表及卫世家云周武王封康叔于卫康叔卒子康伯立卒子孝伯立卒子嗣伯立卒子建伯
〈靖伯立卒子贞伯立卒顷侯立当〉
〈夷王时卫之变风始作至于襄公凡十二君而有诗者七次于谱自〉
〈成公已下无诗又二十四君至于君角为秦始皇帝所灭鄘柏舟卫〉
〈淇澳已解于左恵公历桓庄釐恵四王之世而诗皆在初年盖皆恵〉
〈公幼时之诗也文公历恵襄二王之世而定之方〉
〈中乃〉
〈其即位二年之时故系
于 恵王之时桧郑夷王厉 共和宣幽平桓庄羔裘桓 公桓公武公庄公 昭 公昭公厉公厉公素冠庄〉
〈公 仲子厉公子亹东门文公隰 有苌楚 缁
衣 叔于田 有女 子仪蔓草 溱洧〉
立 卒 子
诗在 右庄公 东门之𫮃
夷厉 风雨
之际 子衿
之水
右昭公
修曰郑桓公以周宣王二十二年始封于郑立三十五年为犬戎所杀子武公立当平王时而郑之变风始作至于文公凡七君而有诗者五次于谱自穆公已无诗凡十六君至于君乙而为韩哀所灭庄公共叔段之乱在平王之世则大叔于田已上三篇当系平王时有女同车昭公前立时事褰裳厉公未㑹诸侯已前亦前立之事故皆系于桓世
齐
懿 孝 夷 厉 共和 宣 幽 平 桓 庄哀公 胡公 武公 武公 庄公 庄公 釐公 襄公
胡公 献公 厉公 釐公 襄公 南山
鸡鸣 武公 文公 甫田
还 成公 卢令
著 庄公 敝笱
东方之日 载驱
东方未明 猗嗟右哀公
修据周武王封大公于齐卒子乙公立卒子癸公立卒子哀公立当懿王时齐之变风始作凡十君至于襄公而有诗者二次于谱自桓公已下无诗凡十六君至于康公贷为田和所篡
魏
平桓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十亩之间
伐檀
硕䑕
右魏无世家其诗在平桓之间
唐
共和 宣 幽 平 桓 庄 釐 惠
靖侯 僖侯 殇侯 文侯 鄂侯 晋侯 晋侯 献公僖侯 献侯 文侯 昭侯 小子侯 武公 葛生穆侯 孝侯 哀侯 无衣 采苓殇侯 鄂侯 晋侯 有杕之杜蟋蟀 山有枢
右僖侯 之水
椒聊
绸缪
枤杜
羔裘
鸨羽
右昭侯
修据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卒子燮立改为晋侯卒子武侯立卒子成侯立卒子厉侯立卒子靖侯立卒子僖侯立当宣王时唐之变风始作凡十三君至于献公有诗者四次于谱自恵公已下无诗又十九君至于靖公为韩魏赵所灭
秦
厉 共和 宣 幽 平 桓 庄 釐 惠 襄秦仲 秦仲 秦仲 庄公 襄公 文公 武公 武公 徳公 穆公庄公 襄公 文公 灵公 徳公 宣公 康公
驷鐡 出公 成公 晨风
小戎 武公 穆公 无衣
蒹葭 渭阳
终南 权舆
右襄公 右康公
修据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为附庸非子卒秦侯立〈伯立卒子秦仲立当周宣王时命〉
〈为大夫而变风始作凡十一君至〉
〈于康公有诗者二次于谱共公已下无诗又二十一君是为〉
〈始皇帝陈共和宣幽平桓庄〉
〈釐惠襄顷幽公釐公武公 平〉
〈公桓公庄公宣公宣公 共〉
〈公釐公武 公夷 公 文 公厉公宣公 穆公 灵 公〉
〈宛㐀衡门平 公桓公 庄〉
〈公共公株林 东门之 枌东门之池防 有 鹊巢
泽陂右幽公 东 门之杨月 出右
灵公 右釐公右宣公修据周武王封妫满于〉
〈陈是为胡公卒子申公立卒弟相公立卒申公子孝公立卒子慎公〉
〈立卒子幽公立当周厉王时陈之〉
〈变风始作凡十三君至于灵公有〉
卒子公
曹
惠王 襄 顷
庄公 共公 共公
僖公 𠉀人
昭公 鸤鸠
共公 下泉
蜉蝣
右昭公
修据周武王封叔振铎于曹卒子太伯脾立卒子仲君立卒子宫伯立卒子素伯立卒弟幽伯立卒弟戴伯立卒子恵伯立卒子硕角立卒弟缪公立卒子桓公立卒子庄公立卒子釐公立卒子昭公立当周恵王时曹之变风始作至于共公凡二君有诗次于谱共公已下无诗又十君至于伯阳宋景公灭曹
豳
成王 周公
七月
鸱鸮
伐柯
九罭
破斧
东山
狼跋
王
平王 桓王 庄王
黍离 兔爰 丘中有麻
君子于役 采葛
君子阳阳 大车
之水
中谷有蓷
葛藟
二雅
文 武 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 宣 幽
四牡 南陔 常棣 十月之交 六月 节南山
皇皇者华白华 南有嘉鱼 雨无正 采芑 正月
伐木 华黍 南山有台 小旻 车攻 小弁
天保 由庚 小宛 吉日 巧言
采薇 崇丘 民劳 鸿雁 何人斯
出车 由仪 板 庭燎 巷伯
枤杜 蓼萧 荡 沔水 谷风
棫朴 湛露 抑 鹤鸣 蓼莪
旱麓 彤弓 桑柔 祈父 大东
灵台 菁菁者莪 白驹 四月
绵 文王 黄鸟 北山
思齐 大明 我行其野 无将大车
下武 斯干 小明
文王有声 无羊 鼓锺
生民 云汉 楚茨
行苇 嵩髙信南山
既醉 烝民 甫田
凫鹥 韩奕 大田
假乐 江汉 瞻彼洛矣
公刘 常武 裳裳者华
泂酌 桑扈
卷阿 鸳鸯
𫠆弁
车辖
青蝇
宾之初筵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绿
黍苗
隰桑
白华
绵蛮
瓠叶
渐渐之石
苕之华
何草不黄
瞻卬
召旻
诗谱补亡后序
欧阳子曰昔者圣人已没六经之道几熄于战国而焚于秦自汉以来收拾亡逸发明遗义而正其讹谬得以粗备传于今者岂止一人之力哉后之学者因迹前世之所传而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馀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先儒之论苟非详其终始而抵牾质诸圣人而悖理害经之甚有不得已而后改易者何以徒为异论以相訾也毛郑于诗其学亦已博矣予尝依其笺传考之于经而证以序谱惜其不合者颇多盖诗述商周自生民𤣥鸟上陈稷契下迄陈灵公千五六百歳之间旁及列国君臣世次国地山川封域图牒鸟兽草木虫鱼之名与其风俗善恶方言训诂盛衰治乱美刺之由无所不载然则孰能无失于其间哉予疑毛郑之失既多然不敢轻为改易之意其为说不止于笺传而已恨不得尽见二家之书不能遍通其㫖夫不尽见其书而欲折其是非犹不尽人之辨而欲断其讼之曲直其能果于自决乎其能使之自服乎世言郑氏诗谱最详求之乆矣不可得虽崇文总目秘书所藏亦无之庆历四年奉使河东至于绛州偶得焉其文有注而不见名氏然首尾残缺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其国谱旁行尤易为讹舛悉皆颠倒错乱不可复序凡诗雅颂兼列商鲁其正变之风十有四国而其次比莫详其义惟封国变风之先后不可以不知周召王豳同出于周邶鄘并于卫桧魏无世家其可考者陈齐卫晋曹郑秦此封国之先后也豳齐卫桧陈唐秦郑魏曹此变风之先后也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曹此孔子未删之前周大师乐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郑氏诗谱次第也黜桧后陈此今诗次第也初予未见郑谱尝略考春秋史记本纪世家年表而合以毛郑之说为诗图十四篇今因取以补郑谱之亡者足以见二家所说世次先后甚备因据而求其得失较然矣而仍存其图庶几一见予于郑氏之学尽心焉尔夫尽其说而不通然得以论正予岂好为异论哉凡补谱十有五补其文字二百七〈谱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其文予取孔颖达正义所载之文补足因为之注自周公已下即用旧注云〉增损涂乙改正者八百八十三而郑氏之谱复完矣
郑氏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