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人物志 诸罗县志
卷十 物产志
卷十一 艺文志  
    本作品收录于:《诸罗县志

      《周官·职方》掌天下之地,人民财畜有辨,九谷六畜有别,以尽地利、穷物宜。民职此勤,贡赋此供,人民此阜,上下草木鸟兽此若也。诸罗内山崇深、外海浩渺,莫穷其底里;其人力所通者,千万年之幽昧,乃今获耀乎光明。天不爱道,地不爱宝,蕃殖无穷焉;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司牧者以人事补天地之所不逮,俾斯民树畜而安居、兴利而袪害,其庶乎物用之不匮哉!

    物产

    谷之属

      粳稻【粳与粳同,种类颇多。有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使莳之。”按《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谷,分给江、淮、两浙。”则种入中国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种,十月收。稻之极美者。又,过山香,粒大倍于诸米,极白;置一盏杂他米于釜,饭尽香。收获最迟。出土番各社;汉人购之,必加数倍以易。大伯姆,米白,性喜潦,宜于低田,苗随水长。种、获同占仔。早占,有赤、白二色,粒差小。种于园;二、三月种,七、八月收。圆粒,米白而软,粒短而肥。种于园;三、四月种,八、九月收。但米多而为饭则少。埔占,壳白米赤,皮厚;种、获同圆粒。台人初贱之,但用以酿酒;年来谷贵,价渐与他种等,皆为常餐矣。吕宋占,种自吕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种、获同埔占;但藏久则腐,种之下者。】

      糯稻【《古今注》:“稻之黏者为秫,即糯也。”《闽中记》:“闽人供酿之馀,岁时糅粉为团、粽、糕、粿之属有:鹅卵秫,粒大,白而软,种、获与占仔同时;糯之最佳者。又,禾秫,壳白,米极软。土番种园中;四、五月种,八、九月收。既毕,乃会社饮酒,以作番戏。占仔秫,一名“赤壳秫”;米白,粒差小。内地赤壳,极香软贵重;此则不及。虎皮秫,壳赤有文,粒大、米白。竹丝秫,米青白色。生毛秫,壳有毛,俗呼“大武垅秫”,以其种出自大武垅也;种、获俱与占仔同时。】

      黍【《礼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秫。”高六、七尺,粒圆、色黄。俗呼为“番黍”,一名“狗尾黍”。又,芦黍,俗名“薯黍”,《宁化志》名“芦粟”;高与黍等,叶如芦,粒差大于黍,色赤。有二种:黏者可和秫作酒,不黏者可作糕煮粥。黔、蜀间名“高粱”。鸭蹄黍,以其穗似鸭蹄,故名。】

      麦【《说文》:“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1]。”有大、小二种。《广雅》:“大,麰也;小,䅘也。”十月种,四月熟。台俱种于园。当旧谷既没,新谷未升,二麦先熟,接绝续乏。故《春秋》他谷不书,无麦禾则书;盖重之也。又,荞麦,一作“荍麦”,实三棱,而色微黑,秋花冬实。粉亚于麦面,俗谓能去冷汗。番麦,似黍而低,心吐花如稻,结实叶内,熟则色黄。一茎百馀粒如石榴子大,环绕茎外。煨食,颇香美。此非麦属,姑名之耳。】

      菽【《物理论》:“菽,豆之总名也。”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有黄、白、黑、绿诸色。黄豆,粒大倍于内地;人甚珍之。白豆,种自港冈出者最佳,下淡水者次之。黑豆,土产者粒不甚大;俱四、五月种,八、九月收。绿豆,以色名也;性凉,能解毒;三、四月种,七月收。又,落花生,俗名“土豆”,出西国;蔓生,花微黄,花心有丝,谢入地结实,一房可二、三粒。用充果品,或以醡油;此外,有充蔬菜者,入“蔬部”。】

      麻【《周礼》:“三农生九谷,有麻。”《诗》:“禾麻菽麦。”今南中止有胡麻,种出大宛,汉张骞携来者。一名“脂麻”。相传:必夫妇同种乃茂。有黑、白二种。可醡油,又名“巨胜”,俗作“芝麻”。】

    布帛之属

      凡绫罗、绸缎、纱绢、棉布、葛布、苎布、蕉布、麻布、假罗布,皆至自内地。有出于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别载“番俗·衣饰”。

    货之属

      糖【煮蔗而成。有黄、白二种。又,冰糖,用白糖再煮,如坚冰;比内地较白而甜逊之。】

      菁淀【树高可四、五尺,种园中。一名“蓝淀”。《尔雅》“藏马蓝”、郭〈注〉“大叶冬蓝”、邢昺〈疏〉“今为淀”者是也。台人谓之“大青”。又,槐蓝,叶细,名“小青”。又,蓼蓝,可染绿。】

      油【香油,脂麻油也。有黑、白二色。菜子油、落花生油,麻贵时,以和香油亦可食。蓖麻油,煮糖用之。】

      酒【用草为麹制之。有老酒、烧酒诸色;然不佳,杂以糖水。今多用惠泉、包酒、绍兴、镇江之属,俱至自吴越;而包酒亦渐多赝者。】

      茶【《茶经》:“茶者,南方嘉木。”北路无种者。水沙连山中有一种,味别;能消暑瘴。武彝、松萝诸品,皆至自内地。】

      炭【以九荆木者为佳,质坚难烬。杂木次之。色白如雪。内地宝此,以爇博山之炉。】

      煤炭【灰黑,气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多用之。出鸡笼八尺门诸山;传荷兰驻鸡笼时,炼铁器皆用此。】

      薯榔【《泉郡志》:“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皮黑肉红。染皂用之。”】

      盐【《周礼》:“盐人掌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有煮、有晒,台止用晒法。诸罗无盐埕,资于台、凤。南社、崇爻所产无多,见“外纪”。】

      麹【有红、白二种。《南方草木状》:“草麹”。不用麹糵,但杵米粉杂以众草,置蓬蒿中荫蔽之,经月而成,可以酿酒;即今白麹也。红者来自内地。】

      灰【《异物志》:“占贲”。灰,牡蛎也,不如内地之黏。涂壁,久则灰落;亦用以煮糖。又与浮留、槟榔同食。】

      麻【与谷之属异。解其片,净刮之,绩为布。有青、黄二种。《诗》言“沤其麻”是也。草地间有种者。】

      纻【《诗》言“沤其纻”。俗作“苎”,误。《说文》:“纻,草也。”可以为绳。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岁三收。剥去其皮之表,取其里以缉布,谓之纻。土番间种之,甚短。妇女绩线,俱用内地产者。】

      藤【产深山中。枝叶多莿,长数十丈。白不及海南。或丝而为器。凡捆货、碇绳、束茅、索绹之用,悉取诸此。】

      茄藤皮【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边。红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并可以燎。凶岁,取其子以食,详见“外纪”。】

      豹皮【见“兽部”。为裘、为褥,皆可用。价数十倍于鹿皮。】

      鹿皮【见“兽部”。春皮毛浅而薄,番以为席;冬皮毛深而厚,汉人购为褥,温而去湿。小者白点斑斑,色殊雅,然不如大者之温。亦有用以制烟荷包、烟筒袋者,北人多喜之。】

      麋皮【见“兽部”。俗呼为“蒋皮”。青黑色,甚粗,小于水牛皮。吕宋用之,商人载以贸易。】

      獐皮【见“兽部”。毛黄黑色。去毛存鞹,靴袜舄裤皆用之。按诸志云:“麂皮细腻,宜于靴袜诸物;台所用者,皆獐皮也。”】

    器之属

      甲万【或称“夹板”。以楠木为之。长三尺许,阔尺五、六寸,高二尺,上有盖。启闭之法,以铁为机,其制不一,曰“番锁”。坚牢殊甚,用以贮衣服、器皿。】

      大柜【亦以楠为之。长七尺,阔三尺许,高三尺;内作两隔,锁之制如甲万。诸为商贾者,用贮银钱数目;夜以为床,寝其上,防窃盗也。】


      轿【制自郡治,朱漆或绘以文采。内地以斑竹为之,较轻便;至诸罗者鲜。】

      棹【以楠为之,理细;而文竹者为多,以价廉而工省也。】

      凳【木凳,以楠为之;竹凳,以鲎脚绿竹为之。椅之雅者,皆至自内地。】

      床【截竹或木为之,粗而不耐久。至自内地者殊精巧。】

      衣架【木者少;以鲎脚绿竹为之,祗供一年之用。】

    蔬之属

      芥【《本草》:“芥似菘而有毛。”《农书》云:“气味辛烈,菜中之介者也。”叶多缺者,性更辣;取其子,研末以和食品,为芥辣。《埤雅》:“望梅生津,食芥垂泪”是也。】

      白菜【一名“菘”。《通志》:“本出北地。”陆佃曰:“菘,凌霜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周颙所谓“秋末晚菘”也。其佳者茎扁薄而白,叶青白色。一种茎圆厚微青。又一种差小,名“六月白”;端节间即有之。】

      姜【《说文》“姜”作“疆”,御湿之菜也。《字说》:“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初出嫩者,其芽微紫。”〈南都赋〉:“苏蔱紫姜”。梁裴子野不食姜,或嘲之曰:“孔称不撤,裴乃不尝。”】

      番薯【一名“甘薯”。皮有白、紫二色,肉白而实。种自南彝。生、熟皆可食,亦可酿酒。切片晒干以代饭充糗,荒年人赖此救饥。或去皮磨之,曝为粉。又有文来薯,皮白,肉黄而松;云种自文来国。】

      山药【苗生蔓延,紫茎绿叶,花穗淡红;香气远闻,逼似兰花。冬食其根,皮黄肉白,一名“玉延”。《广雅》:“玉延,薯蓣也。唐避代宗讳豫,改为薯药;宋避真宗讳曙,改为山药。”】

      薯【俗呼为“田薯”。叶长而尖,蔓生。有紫、白二种,紫者皮赤黑色,白者皮白黑色。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间有一藤一魁者,长四、五尺如短柱,重十馀斤。《宁化志》:“他物下种,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独薯不然,取一条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种之,发根生苗,诚一奇也。”】

      芋【叶似荷而不圆,茎亦可作臛葅。一名“土芝”,一名“蹲鸱”。大曰“魁”,小曰“子”。扬雄赋:“蹲鸱沃野,世济阳九。”言能济人也。《广志》云:“芋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根叶皆相似,而水芋殊胜。”北路种于园。槟榔芋颇佳,大而松;红根相连如槟榔子,故名。秫米芋软而黏,色白。又凤山淡水芋极大,魁重至七、八斤;北路内山番亦有之。】

      韭【一名“草锺乳”。周颙曰:“春初早韭,以其温补,故名锺乳也。”《说文》:“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数割,其根不伤;割而复生,不用再种。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礼记》谓“韭为丰本”,言美在根也。】

      薤【似韭而叶差阔。《尔雅》谓薤为“鸿荟”,《本草》谓之“茱芝”。古礼:膏用薤:《本草》以“蕌子”为薤之别名。蕌音“叫”,俗谓之“蓼荞”。】

      葱【《尔雅》:青谓之葱,一名芤;以草中有孔也。崔寔曰:“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礼·内则》:“脍春用葱,又脂用葱。”有香葱、麦葱、风葱。风葱可疗小儿中风之症。】

      蒜【《尔雅》以小蒜为蒜、大蒜为葫。小蒜一名“蒚”。《齐民要术》:“蒜宜良软地,食之能杀腥膻、虫鱼之毒。”佛家以蒜为五荤之一,生食增恚、熟食发淫,有损性灵;俱不食。】

      蒝荽【茎叶柔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时珍云:“味辛香,通心脾,达四肢。”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即此。西方书名“兴渠”,为五荤之一。】

      芹【《尔雅》谓之“楚葵”,一名“水采英”。荻芹茎白,赤芹茎赤;并可爚食,亦堪作菹。《诗》:“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北路产于冬、春之交,嫩而肥美。】

      枸杞【《尔雅》:“枸杞,檵。”郭〈注〉:“今枸杞也。”《诗》:“集于苞杞。”陆玑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

      紫菜【一名“索菜”。〈吴都赋〉:“纶组紫菜。”生海中石上,以子月生,亦名“子菜”。出淡水。】

      白花【茎微红,枝叶带毛,似芹而小。花白如雪,又名“雪花”。鲜不可食;腌为菹,味香美。】

      瓮菜【《遁斋闲览》:“本生东彝古伦国,番舶以瓮盛来,故名。”稽含《草木状》:“叶似落葵而小,干柔如蔓而中空。南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水中如萍,根浮水面,叶茎皆出于苇筏,盖水陆皆可生之菜。”】

      菠薐【刘禹锡曰:“菠薐,本颇陵国之种。西僧将子来者,语讹为菠薐耳;方士隐名为波斯草。”俗呼“红根菜”。】

      油菜【《通志》:“叶似白菜,青色,根微紫;一名云薹。”时珍云:“此菜易起台,采其台食,则分枝必多,子可酢油,俗呼油芥。”】

      芥蓝【《通志》:“叶如蓝而厚,青碧色;菜之美者。”《兴化志》谓:“蜀中万年青极相类,但此一年一种,万年青累岁不易,味稍苦耳。”】

      苋【《尔雅》:“蒉,赤苋。”即今红苋是也。《埤雅》:“有红、白二色。”《易》曰“苋陆”,乃马齿苋。俗传苋不宜与鳖同食,谓鳖见苋而生也。】

      同蒿【时珍云:形气同于蓬蒿,故名。一名“蕫蒿”,叶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多食令人气满。】

      倭菜【一名“生菜”,可生食。有香倭、苦倭二种。】

      浮藤【《兴化志》:“叶略圆而厚,藤相纠缠,子紫黑色。和蟳煮,味甚甘滑。俗名蟳菜。”】

      莙荙【《泉郡志》:“叶厚而柔,晒之难干,盖载阴气之多者。”《本草》谓其补中下气。汁洗衣,白如玉。或谓以茎烧灰淋汁,俗呼为“厚荙菜”。】

      冬瓜【形似枕。《广雅》一名“地芝”。《本草·注》:“经霜,上白衣如粉。”陶隐居曰:“利解毒消渴。”俗切片和糖煮之,作茶品。】

      菜瓜【有青、白二色。酱、豉、糖、醋皆宜。俗名“莦瓜”。】

      丝瓜【一名“天罗”、一名“布瓜”、一名“蛮瓜”;性寒。《泉郡志》:“老则其中有丝;去皮取丝,可擦锅。俗亦名菜瓜。”】

      王瓜【亦名“胡瓜”。张骞西域得种,故名。《本草》一名“土瓜”。皮有微莿,亦名“莿瓜”。〈月令〉:“四月王瓜生”,此地十二月亦有之。】

      苦瓜【一名“癞葡萄”。皮上痱如癞,味苦。一名“锦荔枝”;则因其既红,而裂子有红瓤,甘美可食,故名之也。吴越人食其子,闽广人食其皮。】

      金瓜【一名“南瓜”,种出南番。有圆者、有长者,身有棱,老则色黄;圆者或至六、七斤。又最小者,色鲜红,曰“红瓜”,形如之。但不堪食,充玩而已。】

      匏【蔓生。《埤雅》:长而瘦上曰瓠,俗名芋瓠;匏之甘者。短颈大腹曰匏,又曰瓢。《诗》:“匏有苦叶。”《国语》:“叔向曰: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言佩瓠可渡水也。瓜属,故曰“匏瓜”,又曰“壶卢”。】

      茄【有紫、白二种。《南方草木状》谓:“种茄,宿根三、五年,渐成大树。熟时梯树取之。”此地高三、四尺,可留隔岁。一名“落苏”。杜宝《拾遗录》:“隋炀帝改茄为昆仑紫瓜。”】

      笋【俗作“笋”。《尔雅》:“笋,竹萌。”《说文》谓之“竹胎”。诗:“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种类甚多,诸罗笋无佳者;必煮去苦汁,浸以清水,差可食。惟竹堑、岸里产筀竹笋极美,或晒为干;不可多得。】

      扁豆【一名“娥眉豆”,俗名“肉豆”。形似皂荚,色青。花有红、白二种,白者入药,能补脾。】

      菜豆【荚长,亦名“长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种。】

      刀豆【形似刀,故名。皮厚而中有子,皆可食;酱极佳。】

      萝卜【俗名“菜头”。《尔雅·疏》:“紫花菘也。一名温菘,一名葖,一名萝菔。”昔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面者曰:“太热奈何?”及见食中有萝菔,曰:“赖此解之耳。”】

    果之属

      檨【种自荷兰。树高可荫,实似腰猪子而圆。有香檨、木檨、肉檨;香最上,木次之。盛夏大熟,色黄,肉与核相黏。切片以啖,甘如蔗浆,而清芬远过。沈文开《杂记》:“食毕弃核于地,当月即生。核中有子或一粒、二粒,如豆之在荚。叶新抽,杪红若丹枫,老则变绿。遇严霜,则嫩枝尽槁。”按檨,《正韵》无此字,俗音“羡”;或以香美可羡,从而附会之耳。】

      槟榔【树似椰,皮似青桐,节似竹。大者五、六围,高五、六丈,末大如本。叶聚树端如 ,房居叶下;花秀房中,四月开,细白而香。子结房外,擢穗如黍,一穗子数百粒。秋末冬初采食,至二、三月乃尽。状类云南草果,夹以浮留藤、蛎灰,能袪瘴气。初熟时,肉未坚尤美。老则中有实如鸡心,紫纹斑驳,与海南子无异;鲜有食之者,为种而已。】

      浮留藤【即“蒟”。《说文》:“蒟,蔓生。子如桑椹,苗为浮留藤。”左思〈蜀都赋〉所谓“蒟酱”,取其子为之。陈小厓《外纪》:“粤人夹槟榔用叶;台人憎其辣,独用藤。”俗名“荖藤”,产内山;近萧垅社者最佳。削皮脆如蔗,文如菊,根脆于藤;子如松蕤初吐,俗号“荖花”。横切小片,文白点点如梅花,更香烈;类云南芦子。汉人纳币,取其叶满百,束以红丝为礼。按荖,《正韵》无此字;或作“蒌”,亦非。】

      莲子【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能补脾。其菂至秋黑而沉水,为石莲子;以建宁产者为佳。台之胜,独以花晚开而寒香耳。别见“花部”。】

      椰子【树类栟榈。子一穗十数,累累下垂,重叠无间。外裹粗皮如𣙺片,内结坚壳;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浆如酒,曰“椰酒”、又曰“椰油”。沈光文诗:“壳内凝肪径寸浮,番人有法制为油。穷民买向灯檠用,却为芝麻岁不收。”壳薄劣不及海南,止堪供挹水之用。】

      波罗蜜【种自荷兰。实生甚异,或根、或干、或枝桠、或梢,皆结焉。熟大如斗,色绿,磊砢似释迦头;气香如蕉,液黏如漆,房如石榴,味甘酸。子如皂,中核微赤;煮熟味类芋。】

      佛手柑【色同香橼。长者近尺,状如佛手指,有伸者、屈者,长短错落;亦有如拳者。香特异常,虽干而经年不歇,奇产也。】

      黄梨【以色名,或讹为王梨。实生丛心,味甘而微酸。盛以瓷盘,清香绕室,与佛手、香橼等。台人名“凤梨”,以末有叶一簇如凤尾也。取尾种之,著地即生。】

      龙眼【《南方草木状》:树如荔枝,果如黄弹。壳黄,肉白而甘;一穗数十颗。随荔枝而后熟,故谓之“荔奴”。诸罗产甚多,味比内地。】

      西瓜【五代郃阳令胡峤记云:“峤于回纥得瓜,种之结实,大如斗,味甘,曰西瓜。”内地六、七月熟。诸罗之种莫知所自也;八、九月下种,十一、二月即熟。】

      葡萄【《史记》:“大宛以葡萄作酒。富人藏酒万馀石,久者积年不败。”张骞移种于中国,一名“马乳”,一名“黑水晶”。段成式云:“有黄、白、黑三色;又有绿葡萄,蜜叶繁阴,星编珠聚。”台止有黑者,亦甚稀。】

      甘蔗【《广志》:“竿蔗,又名都蔗。皮带红而节短,亦有青黄皮者。”北路初植不佳,近则甘脆不亚内地。其煮糖者,韧而小,谓之“竹蔗”。】

      甘蕉【《三辅黄图》:“汉武建扶荔宫,有甘蕉二本。”俗名“牙蕉”,亦名“荆蕉”。《南方草木状》:“实随花;每花一阖,有十馀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

      荔枝【壳红、膜紫、肉白,以核之细者为珍,谓之“蕉核”。蔡君谟曰:“荔枝,惟闽越、巴蜀有之。汉初,尉佗以备方物,始通中国;为南方第一佳果。”有自内地携一、二株来者,多华少实,味亦酸。】

      香橼【俗名“香圆”。《本草》:“枸橼”。《南方草木状》:“皮似橙而色金,气极芬香,肉厚,白如芦菔。”一名“密罗柑”。置盘中可以供玩,切片可为糖品。】

      石榴【见“花部”。段成式曰:“石榴甜者谓之天浆。有三种:皮黄、核小,子莹如水晶者曰密榴;皮斑赤,肉薄、核大者曰柴榴;皮白、子白,味酸涩者曰白榴。”潘尼赋:“千房同膜,十子如一;缤纷磊落,垂光耀质。”】

      菩提果【俗名“香果”。《海物异名记》:“花如冠蕤,叶似冬青,实似枇杷。出自西域,故名。”香埒于檨,而甘美不及。】

      释迦果【似波罗蜜而小,种自荷兰。味甘而腻,微酸。夏尽、秋初熟。一名“番梨”。沈光文诗:“称名颇似足夸人,不是中原大谷珍。端为上林栽未得,只应野岛作安身。”】

      菱【产水中。《周礼》:“笾人加笾之实菱芡。”〈注〉:“菱,芰也。”〈疏〉云:“即菱角,楚屈到所嗜者。”唐东屿诗:“交游萍荇类菰蒲,怀玉藏珍似隐儒;叶底止因头角见,此生不得老江湖。”】

      橘【〈禹贡〉:“厥包橘柚”,汉时有橘官,民有橘籍。台人误以橘为柑。柑皮厚而蹙皱;橘皮薄而光润,瓣随手即开。台产柑橘,味俱酸。又有四时橘,前生者红,后结者青,花果一年相续;亦名公孙橘。沈文开《杂记》:“有番橘出半线诸山,树与中原橘异。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黄可爱。”其诗云:“枝头俨若挂疏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寻得到,满筐携出小金铃。”】

      柑【《南方草木状》:“橘之属,甜美特异者。”闽中以漳产为上;北路红柑、雪柑,供玩而已。沈文开《杂记》:“有番柑,种自荷兰。大于番橘,肉酸、皮苦。荷兰人夏月饮水,必取此和盐捣作酸浆入之。多树园中,树与橘无异。”其诗云:“种出蛮方味作酸,熟来包灿小金丸。假如移向中原去,压雪庭前亦可看。”】

      梧桐子【见“木部”。子如楜椒,两两相并,缀于叶端。味清芳,堪埒松子。】

      柚【有红、白二种。《列子》所谓“树碧而冬青,实丹而味酸。”台产皆然。漳州文旦柚入贡。此外,佳种亦多有泛海而至者。】

      木瓜【《尔雅》:“楙,木瓜也。”《诗》:“投我以木瓜。”理脚气。切细片,渍以糖或盐,味殊佳。】

      柑子蜜【台产,形如公孙橘。初生色绿,熟则红;俱可蜜为茶品。】

      桄榔子【见“木部”。花淡红而带白,结子如山茱萸而甘,五月熟。时当种埔占,以桄榔子之多卜有年。】

      桃【见“花部”。《尔雅翼》:“桃早盛,盖三岁而有子。”江文通颂:“惟园有实,惟山有丛;丹花擎露,紫荣绕风。”此地绝无佳者。】

      李【见“花部”。《素问》:“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一名嘉庆子。”闽中有数种,惟虚仁李最佳。北路实小而味酸。】

      梅【见“花部”。《书·说命篇》:“若作和羹,汝惟盐梅。”内地有作乌梅、青梅、梅酱诸法,皆用糖和之。北路实小,生毛而味苦。】

      番柿【种自外番。类柿而皮有毛,味酸涩;俗呼为“毛柿”。】

      番石榴【俗名“梨仔茇”。花白而微香。子皮青,肉微红,气浊而臭;土人嗜之。无地不有。或伐其材为薪。】

    花之属

      梅花【百花之魁。色白者为上,有单叶、百叶。艳者曰“红梅”;汉上苑有朱梅、胭脂梅是也。紫花梅,色稍淡,皆百叶。最清幽者,莫如单叶山梅;篱间水次,疏影暗香,真堪独赏。台地暖,放不待春;冬初,已影斜香动矣。另有清而艳者曰“绿萼梅”,一蒂三花者曰“品字梅”,漳、泉乃有之。又茶梅,花如鹅眼钱,粉红而黄心;雅素耐久。杭州有玉蝶梅,楝树接成之。墨梅,梅之别种;曰“腊梅”。北路皆未之见。】

      兰【叶似菖蒲,味幽香。种类甚多。《尔雅翼》:“一干一花者兰,一干数花者蕙。”《漳志》:“干青而劲,花浅黄色,心有紫点为大青。此种极多,叶长花白,干亦白,一茎可得二十馀花为玉干;品最上。”此间大青为多。沈文开《杂记》:“有番兰,叶似穗;但体柔而色嫩,花亦如蕙而无香。生山中,移植家园,则败。此外,蕉尾兰、丫兰、金枝玉叶兰、紫兰、拜岁兰、鹤顶兰、倒吊兰,大约多蕙之属也。”福州山间有素心兰,一茎数花,稍细,叶亦短,幽香特异;兰之绝品,寻常不可得。山兰一干一花,崖谷幽处生之。北路山中应有是种,惜人迹罕到。又兰,香草,《礼记》“佩帨兰茞”、《楚辞》“纫秋兰以为佩”是也。台俱未见。】

      莲花【一名“荷花”。《尔雅》:“荷,芙蕖也。”有红、有白,有白而红边者。百叶最佳。或开并蒂,则以为瑞。内地五、六月盛开;县治北香湖八、九月方盛,直开至腊。许彦周《诗话》:“世间花卉无逾莲者。诸花皆藉暄风暖日,独莲得意于水月;香吹清凉,虽荷叶无时不自香也。”《宁化志》:“有青、黄二色”,台未之见。】

      桂【《格物丛话》:“桂花数品,或黄、或白、或红、或紫、或花四出或五出、或重台。四时青青,不改枝易叶。又有四季著花者,有一月一花者,有当春著花者。”北路止有月桂,来自内地;以土不相宜,故稀。】

      菊【《尔雅》:“蘜,治蘠。”《埤雅》:“鞠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鞠有红、白、黄、紫及沉香色;种类颇多,形象亦别。”《礼记》:“季秋菊有黄华。”台地至十一月方盛。又开过岁者曰“拜岁菊”,正月始开者曰“元宵菊”,其色俱紫。前贤《菊谱》有二十七种或三十五品七十一种,此地不能尽有也。】

      洋茶【来自日本,种类甚多;近始有之。曰“牡丹红”、“荷兰白”、“丽春红”;曰“水红金钱”,则花稍细,如金钱大,漳人谓之“青梅”。又有一蕊而红白相半者,曰“秋色平分”。按《漳志》:漳中有干龙,大如牡丹,可尺一、二围,高三、四寸;有红、白二种。又牡丹紫吐丝,牡丹能于花心起台,吐长丝数寸。又有共一枝而开花作红、白、绯各色者。有大六角、小六角,花如刀切成六角状者。又有钟款、菊款、五心、白虎斑、红点白、白点红等种,皆花之奇观。附记于此。】

      水仙【有单叶、百叶二种,《华彝考》“金盏银盘”是也。百叶者艳胜,单叶者香胜;种皆自内地。黄山谷诗:“凌波仙子生尘袜,波上盈盈步秋月。被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艳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葵花【花开向日,《左传》所谓“葵能卫足”者也。有黄、红、白三种。自下而上,开尽而止。高七、八尺。又锦葵、戎葵、钱葵,此地俱无。】

      木芙蓉【一名“木莲”,一名“拒霜”,有红、白二色。有百叶而朝开,色白,午渐红,晚殷红;俗名“三醉芙蓉”。此种最佳。按邛州有“弄色芙蓉”,先日白,次日浅红,三日繁红。今一日递变,是或邛之变种欤?】

      玉兰【接本辛彝。白色,先华后叶。李元仲云:“即宋人所名迎春也。”王元美诗:“霓裳夜色团瑶殿,露掌清辉散玉盘。自是蓝田通别种,不同湘浦怨春寒。”内地正、二月盛开,北路或七、八月亦开。】

      紫薇【夏、秋间开,可百日。《闽志》:“俗谓不耐痒花;爪其本,枝叶皆动。唐时省中多植之,故谓之薇省。”又有白者曰“银薇”,有紫带蓝者曰“翠薇”,此二种北路无之。漳、泉人多误以紫薇为紫荆,甲间发花,紫荆也;紫薇则每一枝数颖、一颖数花,繁而坠末。】

      海棠【来自海外,故名。有铁干、西府垂丝、木瓜数种。贾耽《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北路有铁干;馀皆无之,不特蜀之香国也。】

      蔷薇【《格物总论》:“一名牛勒、一名牛棘、一名刺红、一名玉鸡苗、一名蔷靡。花清馥,有红、黄、白三色,藤身多刺。”移自内地,止有淡红一种;而开花者甚稀。】

      树兰【高者丈馀。有五叶、七叶二种:五叶者年止再开;七叶者叶稍细而香幽,年三、四开花,累累如黍米。王敬美《闽部疏》:“树兰,木本;赛兰,蔓生。”其香皆与兰埒。】

      瑞香【始,庐山一僧梦中闻花香酷烈,既觉,寻得之,因名“睡香”。人以为花中之瑞,以“瑞”易“睡”。又名“缠枝”,以逐节皆花也。色淡红;十二月开;一簇十馀蕊。性喜阴,难植。更有黄、白二种,名“野瑞香”。】

      番瑞香【藤本花淡绿,香甚异,一簇可数蕊;五、六月开。台产种法,藤覆土中,叶令出土,即生。】

      杜鹃【一名“山踯躅”;大红名“送春”、浅红名“迎春”。〈平泉花木记〉:“紫踯躅”,即此也。开放满丛,艳丽夺目。白居易诗:“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啼得一花开。”盖花开正值杜宇鸣之候。内地有单叶者,生满山,名“映山红”。】

      美人蕉【叶差小;花出蕉心,状若荷,红鲜可喜,经月不谢。张燮诗:“不比收红拂,真堪号绛仙。弹文怨修竹,无乃妒新妍。”】

      山丹【一朵百蕊,状若绣球,红如剪彩;苏子瞻拟之“错落玛瑙盟”是也。】

      石榴花【《格物丛话》:“来自安石国,故名。又曰安榴。有来自新罗国者,则名海榴。单叶者多实;百叶有红、白二种,夏秋盛开。”《山堂肆考》:“有黄色者,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又有花圆如宝珠,名实珠榴。”此地俱未见。】

      桃花【〈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此地腊尽春初已大放矣。单叶者,色深红或浅红,子甚繁。又色白者为碧桃,殷红为绛桃,淡红为绯桃;三月始开者,俗名“三月浪”。俱百叶。】

      李花【唐人论李花有九标:香、雅、细、淡、洁、密、宜月夜、宜绿鬓、宜白酒。宁化李元仲足之曰“宜朝霞”。】

      茉莉【一名“奈花”。梵书曰“鬘华”,种传自西域。色白而香,宜于夜。朱文公诗:“旷然尘虑净,为对夕花明。”此单叶茉莉也。有百叶者,花较大,名“番茉莉”。初得种时价甚高,近乃随处皆有。】

      含笑【白瓣如兰,自辅其颊,故曰“含笑”。半开则馥烈,大则香减。银岳八芳草,此其一也。近始有自内地移至者。】

      一丈红【即“蜀葵”。花淡红。一叶一花,自下而上,高近丈;所谓“五尺栏杆遮不住,留将一半与人看”也。内地有朱红者,尤佳。】

      斑支花【见“木部”。先花后叶,二、三月盛开;绛色,远望如红霞幛天。】

      莿桐花【见“木部”。似莲蕉花而大。花绛红,一枝数十蕊;二、三月盛开,恍惚斑支。】

      水锦【即“木槿”;一名“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埤雅》:“花如葵,朝生暮陨。”《说文》名“舜”,《诗》“颜如舜华”是也。有微红、木红、白色数种。小儿口热破,取白色花捣汁,擦之即愈,取干者煎水洗亦愈。】

      鸡冠【紫色。佛书谓之波罗奢,高可五、六尺,矮者数寸。苏子由诗〈注〉:“即玉树后庭花也。”亦有白色。又一种中枝花极大、旁枝花小,错出环拱;俗名“百鸟朝凤”。】

      月下香【叶丛生,细而长;中吐一茎,可数十蕊。花白,开自下而上;至晚愈香,故名。又以开辄两蕊相偶,名“雪鸳鸯”。内地夏、秋时开,台四时皆放。】

      赛兰【花黄如黍。一名“翠兰”,俗名“鱼子兰”,又名“鸡爪兰”。夏、秋间开。佛经谓“伊兰”,即此花也。又名“珍珠兰”,香闻十步。】

      夜合【《格物论》:“一名合欢,亦名合昏。”花白、微香;以其朝开夜合,故名。】

      番蝴蝶【叶略似槐;花中红、外黄,似蝶有须,一枝可数十蕊。四季长开。台产。】

      金丝蝴蝶【花黄色,形如蝶。《华彝考》谓之“金茎花”。】


      长春【燕昭王时有长春树;今借以名花,谓一岁俱花也。浅红色。台人名为“月见”。】

      丽春【从南海来,罂粟别种也。花似长春而大,百叶而深红。】

      萱草花【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花,淡红色;以作蔬,曰“金针”。或名“鹿葱”,前人俱以为误。更有红、紫二色者,北路无此种。】

      昙花【有红、白二种,夏日开。泉州开元寺有联云:“祇树开千腊,昙花供六时。”】

      凌霄【《郡志》:“兔丝子,一名凌霄。”《尔雅翼》:“苕,陵苕;今凌霄花是也。藤蔓乔木,极木所至,花开其端。”《诗》:“苕之华,芸其黄矣。”此地所生枝叶皆似,其花紫;或者苕之变种欤?】

      石花竹【《通志》:“一名锦竹。丛生,高尺许,花如缬锦。”】

      剪春罗【茎柔、花淡红,旁如剪刻。一名“碎剪罗”。又有色深红者,名“状元红”。】

      洛阳锦【丛生,高尺许。茎柔,红、紫诸色俱备。又有白者,名“白剪绒”。】

      素馨【旧名“耶悉蜜”。藤木。花色白,香亚茉莉。五羊城外三十里有花田,云南汉刘𬬮之姬曰“素馨”,死葬此而生此花,因以名之。沈文开《杂记》:“台产藤与花叶颇相似,多在各社竹丛中或树稠阴密处。藤蔓竹木,花细白如雪。二、三月间开,香气清幽飞远,色不变黄,四月而歇。不似广、闽家所植,每月常开也。”】

      绣球【白色。内地绣球木本,一华数十蕊,团团凑合如簇球;台系藤本。】

      喷雪【花白。细细如雪。《通志》名“泼雪”。今人多取植盆中。】

      蓼花【即“水荭花”。细茎、弱叶似柳,味香辣。霜后,独烂然于冷风寒水间,故又名“大节”。】

      月桃【叶似莲蕉。花黄白色,倒垂,香而浊;一茎可数十蕊。台产五月始开。端午日,取其叶以为角黍;摘花插小儿髻上,又名“虎子花”。】

      金凤【有深红、浅红,有白,有紫,有红白相间。自夏初至秋尽,开谢相继。一名“凤仙”。张宛丘〈菊诗〉呼为“菊婢”。红者,可染指甲。】

      佛桑【色朱,其叶似桑。一年长开,朝生暮陨。《学圃杂疏》:“佛桑有红、黄诸色,一名扶桑。其单叶者,名照殿红。”】

      千日红【色红、无香,极耐久。妇人插之,每数日浸以热水,色更新妍。】

      金钱花【花红,午开、子谢;一名“子午花”。《北户录》:“来自毗尸沙国。”】

      胭脂花【有红、白二种。状如兔丝花而稍大,夏、秋开。】

      玉楼春【即百叶黄栀。花白而香,不能结实。】

      頳桐【叶微似桐,高五、六尺。青干繁花,鲜红如火。沈文开《杂记》名“天仙花”。内地名“龙船花”,以其初开正在竞渡之候也。又呼“百日红”,台则终岁皆红矣。】

      万寿菊【花黄似菊而耐久,盛者可数十蕊。】

      棣棠【《通志》:“条生。花淡黄色,二、三月开。又有白色者。”】

      莲蕉【花有红、黄二种,一年长开,俗谓“美人蕉”,误。】

      指甲花【色碧而花细,一枝可数百蕊。《南方草木状》云:“树高五、六尺,枝弱如嫩榆;云自大秦国移植。”妇女捣其叶染指甲,功同凤仙;故名“指甲花”。群以为香,然实浊不可耐。】

      番花【见“木部”。色白微黄,味香而浊,似山栀花。三、四月开,先花后叶。】

      莿球【叶绿,身多莿。花黄色,似菊而小;台谓之“消息花”。又名“牛角莿”,以其莿偶如牛角也。】

      老来娇【一名“秋红”,一名“雁来红”,亦名“老少年”。干紫直上,高六、七尺。叶初生即红,老而红愈娇;虽非花而艳特甚。周子羽诗:“翔雁南来寒草秋,未霜红叶已先愁。绿珠宴罢归金谷,七尺珊瑚夜不收。”四明黄宗羲有〈雁来红赋〉。】

      藜【干浅红,叶微红带黄色,形如老来娇,高可八、九尺。枯则取以为杖,韧而轻,即“藜杖”也。】

      玉芙蓉【叶似艾而微香,色亦淡雅;妇女爱之,多插于首。此与老来娇及藜,皆草也;以其色可人,并附于花之末。】

    木之属

      松【《字说》云:“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树磥砢修耸,皮作鳞形,四时不改柯易叶。仲春抽蕤,花蕊为松黄;结实如豕心,叠如鳞砌,秋老则子长鳞裂。”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为松,精液为松脂,馀气结为茯苓。千年松脂,化为琥珀。”台惟水沙连内山有此。】

      柏【《六书精蕴》云:“万木皆向阳,柏独西指;盖阴木而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埤雅》:“性坚致,枝、子皆香,不畏霜雪。”叶扁而侧生者,曰“侧柏”,一名“扁柏”。】

      楠【《漳志》:“柟,今楠木也。”宋子京曰:“让木即柟,其木直上,柯叶不相妨。”《山海经》:“柟负霜腾翠,今古以为美材。”此地木色稍黑,有载入内地者。又土柟可为辅辐,甚坚韧。】

      樟【大者数抱,四时不凋;枝叶扶疏,垂阴数亩。《漳旧志》:“树老则内腐而虚,其色赤,其材细,其味辛烈,作器雕镂必用之。熬其汁为樟脑,可入药也。”】

      梧桐【《礼》:“季春之月,桐始华。”《尔雅·注》:“荣木,梧桐也。”《福州志》:“闽产有三:一种叶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种叶圆而末尖,二月开淡红花,可压油;曰油桐。一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可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此,所谓“冈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

      榕【《海物异名记》:“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荫覆宽广,故谓之榕。”《南方草木状》:“其荫十丈,枝条既繁,叶又茂细;根如藤下垂,渐渐及地,便生枝节。鸟啄其实,坠地复生,名曰鸟榕。”】

      枫【树如白杨。《说文》:“枫木厚叶、弱枝,喜摇。别名欇。”《尔雅》:“枫,欇欇。”言风至则欇欇而鸣也。《齐丘化书》:“老枫化为羽人。”又天子之居曰“枫宸”、曰“丹枫”。青枫,则未丹之称。枫上占斯曰“枫柳”;占斯者,寄生也。】

      桄榔【《南方草木状》:“树似栟榈,皮中有屑如面。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为器。”】

      柳【《大戴礼》:“正月柳稊[2]”;稊者,发叶也。黄蕊为花;花熟时,随风状如雪,曰絮。白玉蟾〈记〉:“箕宿之精化为柳。昔人比王恭,濯濯如春月柳。”漳、泉人多植水边,名“杨柳”。柳与杨,实二种也。汉苑有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别名“柽柳”。天将雨,柽先知之;霜雪不凋。又称“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又称“观音柳”;此异种,人罕识之。台又有“御柳”,干赤,细条如绿丝;亦名“垂丝柳”。《宁化志》:“粤中有御柳,叶细如碎缕,簇生丝条,纷飞如绿雪;微风拂之,左右依靡。”当与台为一种。不知“寒食东风御柳斜”,即此御柳否?】

      椿【《泉志》:“木之寿者。”《图经》:“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为樗。”董子曰:“木命三时,谓椿以春、榎以夏、楸以秋也。”】

      斑支【“斑”或作“攀”。干直起,礌而生莿,极坚;树大则礌、莿俱落。花落而实中有棉极松,为褥,宜于暑。】

    【古稱「栟櫚」。幹直上無枝。葉生木杪,下有皮重疊裹之;每一匝為一節。皮入土不爛。梁張孝秀執栟櫚皮塵麈,唐因之為拂。北路不多產。】
    

      楝【《尔雅翼》:“木高数丈,叶似槐而尖。实如小铃,味苦。俗名苦楝。”《图经》谓“树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雌者根白有子。”】

      水松【《华彝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温厚如棉。枝乔而上勾,其叶散碎纷披,其根礌砢奇古。”】

      乌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灯浇烛。秋尽叶红,远望如霞。北路不多产。】

      铁树【干紫黑色;叶如桄榔,生于木杪;皮麟皱而厚。俗传以钉钉其树,铁皆化,树愈茂盛。】

      莿桐【树高大,枝叶蕃茂。雨时折枝,插地即生;亦易长。初生多莿;长而莿落,垂荫如梧桐。】

      九荆【树无皮如紫薇,或呼为“九芎”。质理甚坚;用为柱,入土不朽。亦能花,但不蕃耳。】

      楮【台名“鹿子草”,以鹿嗜其枝叶也。别名“谷”。《尔雅》:“谷,楮也。”皮可造纸。《晋书》:“王羲之制穷万谷之皮。”《广州记》:“蛮彝取谷皮,熟槌为揭里布,铺以拟毡。”】

      破故子树【叶似梧桐而小,结子如苦楝。】

      加冬树【叶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阴可数亩。】

      荆【俗名“埔荆”。《格物论》:“荆,小木丛生,枝茎婆娑,叶刻缺而粗涩;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叶、七叶。行人中暑者,取七叶荆心嚼之或缚脐间,立愈。”】

      象齿【木硬而直,白文如象齿。以为桷,久而不坏。】

      土杉【色黄白,略如杉。小屋以为梁。】

      猴栗【木性甚坚,器用多取之。为梁柱,久亦内腐。】

      白树【树高大而干直,颇美观;但易朽蠹,巨室无取也。】

      黄目树【叶如苦楝,赤黑色。结实形如枇杷,色黄皮皱;中有子,去之用以浣衣,功同皂䇲。】

      番花树【树高大,叶如枇杷而厚。冬叶落,枝头累累如指。】

      赤鳞【赤色皮鳞,质坚。大者取为车心,小者用为篱柱。】

      朴【《通志》:“叶如加条差小,皮麟皱而厚。”诸罗地名有“朴仔树脚”,因其多而得名也。】

      乌栽【皮带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水漆【生海泥中。柯叶,仿佛莿桐;皮有黏液,著肤则肿。取以围篱,多生枝叶。】

      百日青【树枯而色如生,故名。】

      山荔【树如荔,无花实。】

      埔柿【树如柿,无花实。】

      菻荼【叶多莿,似黄梨而大;高可丈馀。密栽为篱,盗不能入。花、实别见“番俗”部。】

    竹之属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围尺五、六寸。旁枝横生而多莿,坚利人不敢犯;密者可御盗。草屋取为梁柱,器物资之,用甚广。】

      长枝竹【一名“鲎脚绿”。高二、三丈,围三、四寸,节疏而平。台人制椅棹、床架、橱等物皆资之。产自山中草地,间有种者。《通志》:“丝之可以为器。”】

      筀竹【《山经·注》:“筀竹大者围二尺,长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来风。”石介诗:“断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丛。”出竹堑、岸里社。笋极佳。见“蔬部”。】

      金丝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质坚、其节疏。出朴仔篱等社,土番以为箭。】

      空涵竹【高二丈馀,围二、三寸。质不坚,多产山中,草屋用为桷。或藩田间。】

      麻竹【大于莿竹而无莿,但不坚厚,止可制车笼、糖笼、仓笨、篾簟等物。】

      观音竹【枝柔、叶细、干小;高四、五尺。园亭植之。或取其小者为盆景。】

      人面竹【高四、五尺。《华彝考》:“节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通志》:“一名佛眼竹,可供玩赏。”】

      𣙺竹【高二、三尺;节密,而生皮似𣙺,故名。】

      石竹【大如筀竹,可为器。出朴仔篱等社。】

      珠篱竹【高丈许,如指大。人居用以编篱。】

      芦竹【戴凯之《竹谱》:“有竹象芦,因以为名。”《泉郡志》:“生溪涧湿处,丛小叶疏。”】

    草之属

      仙草【《泉郡志》:“捣烂绞汁和米粉煮之,虽三伏成冻,似石花而黑;解暑毒。”】

      茜草【染绛之草。一名“茅蒐”。《说文》:“茅蒐染韦,一入为韎。”又名“地血”、名“牛蔓”、名“茹芦”。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间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

      凤尾草【《本草》名“贯众”,叶青绿如小鸡翅。《广雅》谓之“贯节”。】

      虎耳草【叶圆,面绿而背红,八芳草之一也。喜阴湿。能治耳疾。】

      茅【《易》:“藉用白茅。”《礼》:“缩酌用茅。”《诗》:“昼尔于茅。”北路甚多,高与人齐。又一种短而细,名“金丝茅”,理而不乱。】

      菅【《尔雅》:“白华野菅。”陆玑曰:“菅似茅,而滑泽无毛。”《诗》:“白华菅兮。”《逸诗》:“无弃菅蒯。”】

      芒【《尔雅》:“莣,杜荣。”李时珍曰:“芒皆丛生。叶似茅,伤人如锋刃,皮可为绳,茎穗可为帚。”】

      蒲【《埤雅》:“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涯,滑而温,可为席。”】

      𬞟【《通雅》:“𬞟,萍一类也。”《韩诗》:“沉者曰𬞟,五月有花。”白色谓之“白𬞟”;生田中者小,曰“青𬞟”。】

      萍【《尔雅翼》:“水上小浮萍,江东谓之薸。”《埤雅》:“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故谓之萍。”紫萍可为药。】

      藻【《尔雅翼[3]》:“根生水底,叶浮水上,不若水浮萍之无根而漂浮也。”】

      烟草【一名“淡芭菰”,种出东洋。茎、叶皆如牡菊。取叶晒干,细切如丝,置少许管中,燃吸其烟,令人微醉;不食辄思,亦名“相思草”。有生烟、熟烟。出漳州者甚佳。北路生而不殖。】

      乳草【生附地。枝红;叶细,背微红。和鸡食,益产妇之乳。】

      鼠麹【《本草》:“生平冈热地,叶似马齿苋,上有白毛;黄花。”《艾轩集》谓之“暑菊”。晒干,同米粉作糗。】

      金丝藤【蔓生。见“番俗·服饰”部。】

      仙人掌【《图经》曰:“于石壁上贴壁而生,如人掌,故名。”】

      含羞草【高二、三寸,叶似槐。爪之,叶即下垂,如妇女含羞然。】

      齿草【枝绿,高尺许;叶如浮藤菜而小,心如枸杞。番人取其枝以擦齿,久之皆黑,因以得名;或名“涩草”。】

      龙舌草【俗名“芦荟”。形如舌,旁有莿。液如油,可以润发。】

      莿苋【干赤色,高三、四尺。叶尖小,青色带赤,多生莿,故名。烧灰沃水,可渍米为粽。】


    药之类

      薏苡仁【一名“𧆐米”,谓坚硬有赣强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马援在交趾,尝饵薏苡以胜瘴,呼为𦼮珠;载其种还,人谗以为珍珠。北路产颇多,而粒差小。土番名之曰“禾榛”,又名“禾珠”;以其与禾并栽也。详见“外纪”。】

      天门冬【蔓生。结根如指。《山海经》所谓“虋冬”。《尔雅》:“髦颠棘。”郭璞〈注〉:“细叶有莿,与麦门共称辟谷要药。”】

      麦门冬【小于天门。《尔雅》:“叶如韭,四季不凋。根有须作连珠,形似穬麦。”《本草》谓“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又名“禹馀粮”。】

      土茯苓【《尔雅翼》:“茯苓,千岁松脂也。蔓生。长叶圆根,大如鸡子,连缀而生。有赤、白二种。”北路产者,似茯苓而小,赤色;俗呼为“山尾薯”。】

      菖蒲【荃也。一名“荪”,一名“水剑草”。文王嗜昌歜。《左传》:“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菖蒲也。生于石上者为石菖蒲,道家以为延年之食。】

      枸杞【见“蔬部”。其实为地仙子。谚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其根为地骨皮,治喉间毒。】

      藕节【草花根也。见“花”、“果”二部。取其条,切片阴干,可入药。】

      紫苏【《尔雅》:“苏,桂荏。”曰紫苏者,别于白苏也。性和畅,行气和血。子可以取油。】

      艾【《尔雅》谓之“冰台”。茎高三、四尺,叶长寸许。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黄,秋开如野菊而小。《尔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灸百疾,故名医草。”】

      苍耳子【即“羊带来”。《尔雅》曰:“卷耳苓耳。”《广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陆玑曰:“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子如妇人耳珰。”或名“耳珰草”。】

      益母草【《尔雅》:“萑蓷”。郭璞〈注〉:“今茺尉也。叶似荏,茎方。花淡红,生节间。”又名“益母”,宜于孕妇也。】

      金银花【《本草》:“即忍冬藤花。一名老翁须花。黄白相对,有香;能治风、除胀、解痢。”今人摘取晒干,以治毒消肿。】

      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窍。染以彩色制花,鲜明可爱。出淡水鸡笼诸山。】

      香附【即“莎草根”,一名“臭头香”。《离骚》曰:“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子虚赋〉:“薜莎青𬞟。”】

      三柰【枝叶类姜,根亦似之。味辛。】

      山栀子【其花六出,其实七棱。亦名“越桃”,一名“木丹”。《图经》曰:“皮薄而圆,黄色。子多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子虚赋〉:“鲜支黄烁。”蜀中有红色者。】

      土木通【藤大如指,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结实如小木瓜,南人谓之“燕𧄏”。】

      泽兰【《尔雅翼》:“叶尖长,微有毛;方茎紫节,花白。能散血。”】

      薄荷【《图经》:“茎叶似荏而尖长,治风寒为要药。以苏州之产为佳。”】

      车前子【即《诗》所谓“芣苢”。《尔雅》:“芣苢,马舄、车前也。”陆玑〈疏〉:“一名当道。喜生牛马迹中,故曰车前。”叶亦可用,江东人呼为“虾蟆衣”,俗呼“五根草”。】

      风藤【状与他藤异,似木通。出水沙连内山。浸酒服之,可已风疾。】

      白鸡冠【见“花部”。取色白者晒干,能治妇人血崩。】

      蒲公草【《本草》:“一名蒲公英。”有细莿,中抽一茎,茎端有花,黄如金钱;开罢,飞絮随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专治女人乳上生毒。】

      蓖麻子【《图经》:“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蔗。实类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风病。”】

      紫萍:【见“草部”。池泽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萍。《宁化志》:“七月十五采,晒干,蜜丸之,能入肺经,达皮肤,治脚气、伤折、胎孕有伤;名“紫萍一粒丹”。”】

      斑节相思【枝叶类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

      桕菰【见“木部”。《本草》无载。小儿口痛,煎洗即愈。】

      菻荼菰【见“木部”。花色有红、白二种;疗痢疾,各以其色治之。《本草》亦无载。】

      水烛【《宁化志》作“山蜡烛”。丛生水中,叶如蒲。花如蜡烛,色赤,有二、三层;中有白絮。可治金疮,或以铺褥。】

      木贼【《本草》:“独茎,苗如箭笴,无叶;寸寸有节,凌多不凋。”】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伤人,捣烂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

      急性子【即“凤仙子”。熟时以手微按,其缝即开,故名。】

      木鳖子【蔓生。叶似苦瓜。《本草》:“实似括蒌而大,生青、熟红;肉上有莿。核似鳖,故名。”】

      樟脑【见“木部”。以樟木切片,井水浸三日夜,入锅煎之;柳木枝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滤去滓,倾汁入盆,经宿结块。北路樟甚多,但少制炼者。】

      蜂蜜【《仙经》:“蜜为众口芝,又呼为卉醴,一曰百花醴。唐兜罗贡红蜜。”《杜阳编》载:“吴明国贡鸾蜂蜜,其色碧。久食,长寿黑发。”】

      鹿茸【见“兽部”。茸角之初发者,禀纯阳之质,含生发气;其味甘、其性温,能补阳。又有麋茸,能滋阴。】

      鹿角胶【碎鹿角煮,凝冻成胶;大温补之药。】

      鹿角霜【即胶之粗而为渣者。功次于胶。】

      穿山甲【即“鲮鲤壳”。见“介部”。】

      蝉蜕【蝉壳更生,脱旧挂树间者。】

      硫磺【出淡水磺山。有夹土者、有纯洁者,总置釜中镕开,投以鱼油,滚起泥土,以铁笊篱捞去之;再煎净汁,倾入桶内冷结凝块,破桶而取之。】

    畜之属

      牛【《易卦》:“坤为子母牛。”耕畜。《通志》:“黄牛角缩而短悍,水牛丰实而重迟。”】

      马【乘畜也。《易》:“干为马。”坤配干,象牝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孕十二月而生。有肝无胆。出西北者良,东南劣弱不及。”台俱从内地来,近亦有牝而生者。】

      羊【孕四月而生。《礼记》:“羊曰柔毛。”《古今注》:“羊名髯须,主簿繁露。有角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嗥,类死义者;欲乳必跪其母,类知礼者。性善群,故于文,羊为群。”】

      犬【《易》:“艮为狗。”《尔雅》以犬未成毫为“狗”,《说文》以“狗之有悬蹄者”为犬。今通作“狗”。】

      猫【《礼·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尔雅翼》:“小兽之猛者。黄、黑、白、驳数色。其睛可定时:子午卯酉如一线,寅申巳亥似满月,辰戌丑未类枣核。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温。”】

      猪【《尔雅》曰“彘”。或谓之“豕”,其子曰“豚”,《礼记》:“豕曰刚鬣,豚曰腯肥。”《古今注》:“猪曰参军。”】

      鸡【《易》:“巽为鸡。”《曲礼》:“鸡曰翰音。”徐铉曰:“鸡,稽也;能考时也。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鹅【《尔雅》谓之“舒雁”。颡如瘤,长脰;夜鸣应更。有行列,故兵有鹅鹳之阵。善旋转其项,故右军法以动腕。】

      鸭【《尔雅》谓之“舒凫”。《尸子》曰:“野鸭为凫,家鸭为鹜,不能飞翔。”《礼》:“庶人执鹜。”】

      鸽【本野鸟,必待家畜而后种传;名色甚多。善认主家。张九龄谓之“飞奴”;谓系书于足,能代人传书也。】

    羽之属

      雉【《书》曰“华虫”,《礼》曰“袆衣”,画翚。汉避吕后讳,改名“野鸡”。雄者有冠,尾长,身五彩具;其羽为翟。〈月令〉:“仲冬,雉始雊。”《仪礼》:“士相见礼,各执雉,取其守介不失节。”雉飞,崇不过丈,修不过三丈,故计城之丈曰“雉”。台产尾不逾尺。】

      乌【束晰诗:“嗷嗷林乌,待哺于子。”《说文》以为“孝鸟”是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一名“鸦”,自呼其名。今人闻鸦辄唾;以见异则噪,故恶其不祥也。《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慈乌,腹白不反哺者谓之鸦。”《禽经》:“朝鸦鸣,则小雨。”】

      鹡鸰【水鸟。《禽经》:䳭鸽友悌。”《诗》:“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郭璞〈注〉:“鹊属也。飞则鸣,行则摇。”陆玑〈疏〉:“大如鷃雀。长脚长尾,尖喙。背上青赤色,腹下白;颈下黑,如连钱,故人谓之连钱。”一名“雪姑”。】

      鹳【《格物论》:“鹳,水鸟,一名负金,一名背灶,一名旱群。状类鹤,而无朱顶。善飞抟,巢必乔木之高枝。”《禽经》:“鹳生三子,其一为鹤。”台无鹤。】

      鸠【《诗》:“宛彼鸣鸠。”《传》曰:“斑鸠也,名隹。种类甚多。”语曰:“天将雨,鸠逐妇。”台有土鸠、金鸠。土鸠,青黑色,间杂以白,俗名“斑甲”。金鸠,身绿,嘴足红,《漳志》所谓“红鸠”也;一名“金隹”,又名“火鸠”,项下赤色。】

      翡翠【《尔雅》:“鹬也。”俗名“钓鱼翁”,善捕鱼;名“鱼虎”,亦名“鱼师”。《埤雅》:“前为翡,后为翠。”《异物志》:“雄赤为翡,雌青为翠;人取其羽毛为饰。”】

      鹭【毛洁白,顶有丝毵;毵长尺馀。青脚,喜翘。高不满二尺,翔集必舞而后下。《诗义疏》:“水鸟也。”《尔雅》:“鹭,舂锄。”步于浅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锄。”】

      鸳鸯【《尔雅》:“匹鸟也。”喙趾似凫,而文彩㶷烂。雄曰鸳、雌曰鸯,止相偶、飞则双,其交不再。】

      白鹇【《格物总论》:“白质黑章,尾二、三尺;嘴爪纯丹。”《尔雅》所谓“朝雉”,郭〈注〉“江东呼为白翰”是也。亦有青者、黑者,皆不杂于凡鸟。】

      长尾三娘【鹇之属。色青,光彩照人。嘴朱红,足紫,尾长尺许。或呼为“娃鸟”,疑即所谓青鹇也。】

      燕【《尔雅》谓之“鳦[4]”。《诗》谓之“玄鸟”。《礼记》:“仲春玄鸟至,祠于高禖。”武瓘诗:“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皋鹆【《万毕术》曰:“一名寒皋。断舌可使言语。”南唐李煜谓之“八哥”。】

      鸥【水鸟。一名“鹥”。《南越记》:“随潮上下,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颇知风云。”】

      布谷【《尔雅》:“鸤鸠,鴶鵴。”郭〈注〉:“今布谷也。”《尔雅翼》:“此鸟鸣时,布种其谷。似鹞长尾,牝牡飞鸣,翼相摩拂。”〈月令〉“鸣鸠拂羽”是也。】

      竹鸡【《图经》:“其状如雉,形小尾短。”《通志》:俗呼“泥滑滑”,盖以声似之也。白蚁闻其声,即化为水。一名“越鸟”,好食蚁。】

      画眉【似莺而小,黄黑色。好斗善鸣,清圆可听,与内地相类,但眉无白者。】

      黄莺【《诗义疏》:“黄鸟,鹂鹠也;一名黄鹂。或谓黄栗留,一名仓庚。其音圆滑善啭,方春后即鸣。”】

      鹰【一名“爽鸠”。《礼记》:“仲春之月,鹰乃学习。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孔群曰:“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雄形小,雌体大。”《禽经》:“鹰不击伏、鹘不击妊,盖义性如此。”北路有极大者,名曰“板雄”。】

      鹞【《诗义疏》:“隼,鹞也。”《通志》:“大如鹰,苍黑色,尾稍短。善击鸟。”《庄子》曰:“鹞为鹯,鹯为布谷,布谷复为鹞;此物之变也。”】

      乌鹙【身黑、尾长,较小于鹰;能搏鹰、鹞、鸢诸恶乌。《诗》:“有鹙在梁。”水鸟也。当为别种。】

      伯劳【《尔雅》谓之“鵙”。亦曰“博劳”。《左传》谓之“伯赵”。《易通卦验》:“博劳,性好单栖。其飞翍 ,其声嗅嗅;夏至应阴而鸣。”《尔雅》:鵙在林间鸣,蛇于其下蟠结不动。《兴化志》:“伯劳,一名枭。”】

      海鹅【俗名“南风戆”,又名“布袋鹅”,色如家畜。伸颈高可及肩,常于海滨猎鱼,避风则入。翎可为箭羽。】

      凫【《尔雅·注》:“似鸭而小,背上有纹。”陆玑云:“卑脚短喙,鸟之谨厚者。”俗呼为“水鸭”。】

      番荜【形似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黄,尾长。飞则鸣,行则摇,类于鹡鸰。】

      荜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笼中,能自来去。性畏暑,遇夏辄死。】

      白头翁【似雀而大,头有白点。诸葛恪在吴王坐,有鸟飞过,恪曰“白头翁”。张昭疑为讥己,请觅白头母。】

      海鸡母【黑色,脚绿。如母鸡大,宿海屿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

      雀【曹植赋:“头如颗蒜,目如襞椒,跃而不步。”《古今注》:“一名嘉宾。”言宿檐瓦,驯近阶除,如宾客也。】

      鹪鹩【《通志》谓之“鹪鴱”。《尔雅》:“桃䖝鹪,其雌鴱也。”陆玑曰:“似黄雀而小。喙刺如锥,取茅为巢,以麻紩之,如刺紩袜;故一名袜雀、一名巧妇、一名女匠。”土番出草,闻其声则返。】

      鸢【鸱类。《尔雅》:“其飞也翔。”俗谓能嘶风。《禽经》:“朝鸢鸣,则大风。”《格物论》:“能捕鱼。”台则并搏小鸡、鸭食之。】

      食蛇鸟【黄褐色,项细而长,高脚,性嗜蛇,大倍于鹭。】

      鸺鹠【又名“鸱鸺”,怪鸟。大如鹰,头目如猫,有毛角、两耳。昼伏夜出;鸣则雌雄相唤,声若老人。《庄子》“鸱鸺夜撮蚤虱,察毫末;昼则瞑目而不见丘山”是也。宿丛草中,俗呼为“狐黄”。《宁化志》:“即土枭。子成,父母俱遭其食;不孝鸟也。故古人夏至磔之。”】

    毛之属

      豹【《说文》:“豹,似虎,圜文。”黄纹,黑如钱,比比相对。圈中五圈,左右各四者曰“金钱豹”;宜为裘。纹如艾叶者,曰“艾叶豹”;台谓之“乌云豹”。土产者稍大于犬,而无所害于人,或名之曰“獐虎”。】

      鹿【《埤雅》:“鹿性决躁。”又曰:“性警,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尔雅翼》:“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

      麋【鹿之大者。《左传》:“泽有介麋。”《尔雅翼》:“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

      獐【似鹿而小,无角。性悍而善跳。《埤雅》:“獐性胆怯,饮水见影辄奔。”崔豹《古今注》:“鹿有角而不能触,獐有牙而不能噬。”】

      熊【《埤雅》:“熊似豕。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好举木而引气。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美在掌。”】

      獭【蔡邕〈月令章句〉:“獭毛虫,西方白虎之属;水居杀鱼者也。”《埤雅》:“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月令〉:“正月,獭祭鱼。”】

      猴【形似人而多智。一名“狙”,一名“胡孙”。《尔雅》曰“猱”,母猴;《诗》“无教猱升木”是也。内山一种极小,名“金丝猴”。】

      兔【《埤雅》:“兔,吐也。”生子从口中吐出。兔视月而孕。目尤暸,故《礼》称兔为“明视”。〈天问〉“顾兔在腹”,言兔在月腹也;每孕一月而生。】

      野猪【《通志》:“似家猪而腹小脚长,毛色褐。牙利如镰。”《汉书》:“景帝游上林,野猪入厕”是也。】

      鼠【卢元明〈剧鼠赋〉:“嗟乎!在物最为可贱:毛骨莫充于玩赏,脂肉不登于俎膳。淮南轻举,遂呕肠而莫追;东阿体拘,徒称仙而被谴。其为状也,须似夹穟半垂,眼如豆角中劈;耳类槐叶初生,尾如杯酒饮沥。托社忌器,妙解自惜。或寻绳而下,或自地高掷。登机缘柜,荡扉动帟。忉忉终朝,轰轰竟夕。盗干汤之鼎俎,倾留髡之香泽;伤绣领之斜制,毁罗衣之重袭。曹舒由是献规,张汤为之被谪。亦有庭院肃清,房拢虚寂;尔以乘间,东西撺掷。或床上埒髭,或户间出额;貌甚舒暇,情无畏惕。欹覆箱奁,腾践菌席。嗟天壤之含弘,产此物其何益!”】

    鳞之属

      鲤【陶弘景曰:“鲤为鱼中之王。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脊中有三十六鳞,六阴数也。”北路冬春肥美特甚。】

      涂𬶍【形类马鲛而大,重者二十馀斤。无鳞,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渔者多获之,腌入内地。】

      乌鱼【《本草》谓之“鲻鱼”,池产者佳。吴王论鱼,以鲻为上。产台海者曰“海乌”,冬至前入港散子,亦肥美;散子后名“回头乌”,则瘦而味劣矣。子、肾俱佳。】

      鲳【身扁而短,无鳞。以紫白色者为佳,海鱼之贵品。又有黑色者,细鳞,名乌鲳;味少逊。】

      马驳【身圆而狭长。青黑色,骨软无鳞。《通志》:“一名章鮌。”】

      鳓【类鲥鱼,身扁薄。味清而芳,鲜次于鲥鱼。以多刺人不见重。甚矣!世之好浓厚而恶淡薄,好软脆而恶骨鲠也。】

      鳗【有乌、白二种,乌者为上。《埤雅》:“鳗无鳞甲,白腹;似鳝而大。”又溪有芦鳗,赤黑色,大者十馀斤;以食芦芽,故名。又海鳗,肉粗而刺硬。】

      扁鱼【形似贴沙而薄。晒干,味香美;鲜食亦佳。冬月出鹿耳门外最多,方言谓之“涂剃”。】

      带鱼【《通志》:“身薄而长,其形似带,无鳞。入夜有光,俗呼为白带。”】

      鲈【似鳜,巨口细鳞;张季鹰“思鲈脍”即此。隋炀帝谓之“金虀玉鲙”。】

      午鱼【鲈之别种。身圆厚,味差于鲈。内地端午间出,因以名之。台海出九、十月间。俗作“𩵱”,古无此字。《漳志》引周成王时扬州献鰅,音容,鰅皮有文;非是。】

      甲鱼【《方言》名“杰鱼”。巨口,细鳞、无刺,形如鲻,味甚美。长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 湾等社。】

      敏鱼【《兴化志》:其色苍,张东沙谓之“𩾃鱼”,状似鲈而大,肉粗。】

      鲫鱼【《本草》一名“鲋”。“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池泽皆有之。《庄子》所谓“东海波臣”者也。】

      贴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细鳞;两目相比,一名“比目鱼”。江、淮间谓之“鞋底鱼”,《通志》作“鲽沙”。】

      银鱼【《尔雅翼》:“玉干,长五、六寸。身圆如箸,洁白无鳞,但目两点黑耳。”味清甘,多曝为脯。】

      黄翅【《兴化志》名“黄穑”,漳、泉因之。状似乌颊,身小而薄,肉细而味清。以其翅黄,故名。淡水有重一、二斤者。】

      鳝鱼【俗谓之“鳝”。《尔雅翼》:“鳝似蛇无鳞,黄质黑文,体多涎沫。”汉《杨震传[5]》:“鹳雀鸟衔三鳣集讲堂,都讲曰:蛇鳝者,卿大夫服象。”古鳝与鳣通。】

      虎鱼【状似虎头,巨口无鳞,长不盈尺,肉嫩而美;沈文开所谓“难以貌求”者也。】

      黄鱼【色微黄,扁而细鳞,长六、七寸。脂厚味丰,恨多刺耳。】

      麻虱目【鱼塭中所产,夏秋盛出。状类鲻,鳞细。郑氏时,台以为贵品。】

      𬶐鱼【《尔雅》“小者𬶐”是也。生海边泥涂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呼“花𬶐”,以其身有白花点也。茅港尾一带极多。】

      𫚖鱼【一名“刀鱼”,台人名“狮刀”。《尔雅》:“鮤,鱴刀。”郭璞〈注〉:“𫚖鱼也。”长头而狭薄,腹背如刀,故名。多刺,又名“刺鱼”。】

      乌颊【身短阔。《兴化志》:“似棘鬣鱼;但其颊乌,故名。”】

      乌鲗【《本草》名“乌贼”。《南越志》:“乌鲗,怀墨而知礼。”《海物异名集》:“足在口,缩喙在腹;噏彼噀墨,迷射水族。”《埤雅》:“每遇大鱼,辄噀墨周波以卫身。”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俗呼为“墨贼”。】

      锁管【身圆直如锁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锁须。味甘脆。】

      鲨【《图经》:“鲛鱼,今南人皆谓之鲨鱼,多食损目。大而长,喙如锯者名胡沙。”《述异记》:“鲛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沙。凡鲨,美在翅。又有一种黑白圈相间者曰龙文沙,亦佳。】

      鲇【身圆、头扁,色黑黄。无鳞,多涎沫,肉丰。出陂中。】

      黄爵【色微黄,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宋志》以为黄雀所化。】

      沙梭【长五、六寸,状如织梭。肉丰、骨脆。】

      海翁【即“海鳅”,大能吞舟,浮于水面,黑如牛背。俗谓“海翁现,则大风将作”。】

      𫚉鱼【俗作“䱋”,非。张东沙曰:“形圆如扇,无鳞,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长于身。有黄𫚉、燕𫚉:黄𫚉大而肉粗,燕𫚉小而肉润。”】

      青鳞【《兴化志》:“大如拇指,长六、七寸。色青、鳞厚。”《通志》:“一名青鲫。”】

      红纱【形似鲈。皮红如涂朱,鳞细。远望之,与金鱼之红者无异。内地有红纱,巨而美;又是别种。】

      蛄鲐【《通志》:“尾有星。多穴于田塍或泥岸中。”】

      鱦鱼【色青,体圆而短,味腥。俗呼“大麦鱦”,以其麦熟时出也。】

      铁甲鱼【鳞硬如甲,故名。去其皮,方可食。】

      独鱼【《漳志》作“毒”。大者如掌,皮粗。剥之晒干以磋木器,光润倍常。内地取其小者为鱼酱。】

      泥鳅【《尔雅·疏》:“鳛一名鳅,今泥鳅也。穴泥中,因名。”《埤雅》:“似鳝而短,以涎自染,难握。”俗谓之“鳅鱼”,以入秋最多也。】

      涂虱【头扁,身微圆,黑色;长五、六寸,产陂圳潭窟中。《通志》谓之“田瑟”,《兴化志》谓之“弹瑟”。】

      狗母鱼【身圆,黑赤色。长尺馀,有细刺。鱼之粗劣者。】

      金鱼【色红,尾如虾;而囊金者为贵,亦有黑色而囊金者。】

      斗鱼【《泉郡志》:“状如指,长二、三寸。有花文,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善斗。泉人呼为丁斑,漳人呼为三斑。”此与上“金鱼”,止供玩赏而已,附于此。】

      䖳【《北户录》:“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镜。”《博物志》:“状如凝血,从广数尺,无正圆;亦无头目、肠脏,众虾随之,以虾为目。大者如床,小者如斗。”】

      水鸡【一名“田鸡”。陶隐居曰:“黑色为蛤子,至美。闽、蜀、浙东以为珍馔。”】

      沙蚕【生海泊泥涂中。形似蚕,中有沙,故名。味甚鲜美。北人憎其形,以为蚓也,弃之。晒干,酥食亦佳。又名“龙肠”。此与水鸡、䖳以其水族可食,并附于此。】

    介之属

      龟【《大戴礼》:“甲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易》曰“灵龟”,《书》曰“元龟”。《周礼》:“龟人,掌六龟之属。”海中有大至数尺者曰“海龟”,味如鳖。】

      蟹【《尔雅翼》:“蟹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谓之跪;两敖倨而容仰,故谓之螯。随潮甲解,故字从‘解’。”《考工记》:“仄行,蟹属,故谓之旁蟹。”又有生溪圳者,螯生毛,谓之毛蟹;秋后甚肥美。】

      鳖【《易》:“离为鳖”;以其刚在外也。《养鱼经》:“鱼满三百六十,则龙为之长。而引飞出水有鳖,则鱼不复去。故一名神守。”段成式曰:“甲虫影伏,羽虫体伏;鳖伏于渊而卵剖于陵,此思化也。”《淮南子》曰:“青泥杀鳖,得苋复生。”故俗不与苋同食。又名“团鱼”。】

      西施舌【壳绿黑色,形似小蚌而长。《泉郡志》:“其肉有舌,最美;海错之,珍次于江瑶柱。”】

      蟳【一名“蝤蛑”。生海边泥涂中。《酉阳杂俎》:“大者长尺馀,能与虎斗。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螯至强。”】

      蠘[6]【《图经》:“阔壳而多黄者名蠘。其螯甚锐,断物如芟割。”】

      蚶【《尔雅》谓之“魁陆”。郭〈注〉:“魁状如海蚌,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岭表录异》:“一呼瓦棱子,以壳上有棱如瓦珑也。”】

      花蛤【似车螯而小,壳有斑文。《本草》谓“蛤表有文”,即此;《礼记》“雀入水为蛤”是也。味甚清。此地不多产。】

      蛤蜊【似车螯而小。壳圆,微黑色,肉黄。《淮南子》:“若士方卷龟壳而食蛤蜊。”《酉阳杂俎》:“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牡蛎【《本草》:“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俗呼为“蚝”。小者名“珠蚝”,最佳。此间不须架石栽种,团生海中。取之者乘筏,用长竹出诸水底。】

      鰕【或作“虾”。种类不一:有红鰕、沙鰕、斑节鰕、白丁鰕。各塭红鰕最佳。又有黄栀米鰕,小而色红,晒作鰕米。】

      龙鰕【《岭表录异》:“名鰕魁,熟之色红。”《闽部疏》:“龙鰕置盘中犹蠕动。长可一尺;其须四缭,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宛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真奇种也。”北路后垅、竹堑以上间有之。】

      螺【《通志》:“香螺,大如瓯,长数寸,肉白而尾有膏,味甚佳;《本草》谓之甲香。又响螺,其壳可以吹,军中用之。花螺如田螺而小,壳圆色白,红点斑斑,故名;味清而美。又大螺琢磨其壳,可作鹦鹉杯;肉白而不脆,尾苦不堪食。”】

      鲎【色青黑,血蓝。尾如枪,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负雄,渔者取之,得双。故〈吴都赋〉曰“乘鲎”,言相乘也。《闽部疏》:“海滨诸郡以鲎壳代杓,岁省铜千馀斤。”】

      鲮鲤【《尔雅翼》:“鲮鲤状如獭,遍身鳞甲,居土穴中,盖兽类也。人谓之穿山甲,以其能穿穴。”一名“龙鲤”;《山海经》“龙鲤陵居”是也。常出岸开鳞甲,佯死;俟蚁满,闭甲,入水始开,接而食之。】

      水龟【一名“龙虱”。出潭堀中。腌食佳。】

      海豆芽【似蚬而差大,形扁壳绿。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土杯”。】

      车螯【似蛤而大,壳厚微黄。肉坚,含浆不放。俗呼为“蛲”。】

      蚌【与蛤相类而异形。圆者曰“蛤”,长者曰“蚌”,壳绿黑色。老蚌含珠。《战国策》谓与鹬相持者也。】

      田螺【《本草》:“生水田中。”含泥在腹,三十年犹活。能伏气饮露。又有生池中者,壳厚,名“石螺”。】

    虫之属

      蜂【《檀弓》:“范则冠而蝉有緌。”范,蜂也。种类甚多。其毒在尾,垂颖如锋,故谓之蜂。《传》曰“蜂虿垂芒”是也。蜜蜂无毒,采百花酿蜜,谓之蜜脾。其王所居为蜂台;群蜂采花佳者,以首戴之,贡于王。故曰:“蜂蚁识君臣。”】

      蚁【《尔雅》名“蚍蜉”,小者“蚁”。有赤、黑、白诸类。赤而小似丝者,俗呼“黄丝蚁”。《埤雅》:“蚁行逶迟有序,需而不速”是也。黑而大者,俗呼“走马蚁”;以其走之疾故也。白蚁,湿热相蒸而生;凡器物、衣物之类,置近湿处,一为所侵,皆成蛀粉。《宁化志》:“蚁畏茶,委弃茶渣;干则为末,布于其中,蚁不敢犯。”】

      蝉【《礼·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淮南子》:“蝉无口而鸣,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考工记》“以膀鸣者”是也。《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埤雅》:“蟪蛄,夏蝉也。”《离骚》:“蟪姑鸣兮啾啾,岁暮兮不自聊。”则亦秋蝉矣。陆士龙称蝉有五德:头有緌,文也;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信也。】

      蝴蝶【《古今注》:“蛱蝶,一名野娥、一名风蝶。种类甚多,杂色俱备;今但呼为蝴蝶。”《埤雅》:“蜂蝶以须嗅,须盖其鼻也。”《异物志》:“有人浮南海,见蛱蝶大如蒲帆。”】

      蟋蟀【《诗义疏》:“蟋蟀似蝗而小,正黑,身光泽如漆。有角翅。又谓之促织。”里语:“促织鸣,懒妇惊。”又谓之“莎鸡”。】

      蜘蛛【布网如罾丝,自处其中;飞虫触网者,缠缚食之。春得暖风,布丝远飏,有长至丈馀。《尔雅》:在地布网者为土蜘蛛,在草中布网者为草蜘蛛。《诗》“蟏蛸在户”,蟏蛸长踦,即小蜘蛛也。】

      蜥蜴【似蛇,四足,长五、六寸。《说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守宫也。”汉武帝五月五日,取以丹砂和脂饲之,身尽赤;至次年五月五日,捣之以涂宫人。有私者,其迹即消,故名“守宫”。台产者能鸣】

      蜻蜓【《埤雅》:“蜻蜓饮露,六足、四翼。翅轻薄如蝉翼。遇雨,多集水上款飞。”色青而大;小而黄者曰“胡离”、小而赤者曰“赤卒”。】

      萤【腐草化生。《尔雅》谓之“即照”。《万毕术》曰“萤火却马”,〈注〉云:“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之鸣,却不敢行。”内地生于夏、秋之间,台二月即生。】

      螽斯【《草木疏》:“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虫之不妒忌者。”一生九十九子,故《诗》以为子孙众多之况。】

      螳螂【《尔雅》谓之“莫貈”。此虫知进,惟捕蝉则一进一却。《易通卦验》曰:“螳螂捕蝉,蝉得美阴而鸣。螳螂超枝缘条,以叶自翳蔽,竦腰举足,搏而取之。”】

      蚯蚓【一名“土龙”、一名“蜿蟺”。长吟地中。《东方虬赋》:“乍逶迤而鳝曲,或宛转如蛇行。”《荀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其用心一也。”】

      虾蟆【似水鸡,背有黑点。《酉阳杂俎》:“虾蟆无肠,陆居者为蟾蜍。”《尔雅》谓之“蟾蠩”。腹大,皮多痱磊。张衡〈灵宪论〉:“羿妻窃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宫,是谓蟾蜍。”凡附骨坏疮、发背肿毒,按方用之俱效。生疔疮,剖其腹,取肝涂之立愈。将腹皮缝密,放去不死。眉间白汁曰“蟾酥”。】

      青约【《图经》:“背青绿色,谓之青蛙。”《海错疏》:“身青、嘴尖,脊路微黑,腹细而白。土人去其皮食之。”】

      螟蛉【《尔雅》:“螟蛉,桑虫也。”郭〈注〉:“俗谓桑蟃,亦曰戎女。”】

      蝇虎【《泉郡志》:“蛛属。藏壁间,回环周顾,能捕蝇。”】

      蜾蠃【《尔雅》名“蒲芦”。郭〈注〉名“螉𧕪”。陆玑曰:“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子。”《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法言》:“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陶隐居曰:“黑色腰小,衔泥于壁间及器物边作房。”俗云:“蜾蠃作房于高,是年雨多;作房于低,是年雨少。”亦一验也。】

      蝙蝠【肉翅,类鼠。昼伏夜飞,食蚊虻诸类。《尔雅》:“蝙蝠,伏翼。”或谓之“仙鼠”。《通志》:“一名夜燕”。】

      螂【漆色,状似龙虱。缘壁善走,有翅能飞;多藏橱箧中。《漳志》谓之“蝤虫”。】

      蛇【毒虫也。其舌双,其耳聋,其听以目,其毒在涎。世传蛇无足。陶弘景曰:“五月五日,烧地令热,以酒沃之,置蛇于上,则足见。”种类甚多:一名“山辣”,长七、八尺,食鼠不伤人。一名“龟壳花”,背有纹如龟纹。一名“饭匙倩”,头扁如饭匙;见人头昂二、三尺,惟尾贴地,喷鼻有声。一名“青竹丝”,长一、二尺;色青如竹,故名。三者啮人最毒。一名“松柏根”,螫之迅于百步。一名“草花仔”,小而花,不伤人。】

      蜂虎【状似灯蛾而大头,有斑点。入蜜蜂窝,则尽食其蜂。】

      蜈蚣【赤腹、黑头,多足。《尔雅》谓之“蝍蛆”。能制蛇,缘而啖其脑。鲁连子:“百足之虫,虽断不僵”,即此也。】

      蜒蚰【夏月积暑,湿气所生。无足,长二、三寸,大如钗股;背黄黑色。行处吐白涎,成银色有光。俗呼为“青赖”。】

      水蛭【水虫也。蝡动如血片。断之寸寸,得水复活。能咂牛马人血。《本草》:“大者名马蜞,腹黄者为马蟥。”《物理小识》曰:“马蟥烧成灰,以碗覆之于地,过一夜复生。”俗呼为“蜈蜞”。此地内山最多,无水而活。】

      蝇【张敞曰:“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发,乃腾千里之路。”《酉阳》云:“蝇声在翼。”身青而大者,粪能败物。】

      蚊【郭舍人曰:“客从东方来,歌讴且行;不从门入,逾我门墙。击之桓桓,死者穰穰;格斗而死,主人被创。是何物也?”东方朔曰:“长喙细身,昼亡夜存;嗜肉恶烟,为掌所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蚊。”】

      蠹【一名“白鱼”、一名“衣鱼”,俗谓之“蠹鱼”;《韩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是也。始则黄色,老有白粉。闽地湿蒸多蠹,甚为衣帛、书画之害。】

      蛾【《尔雅》:“蛾,罗也。”《苻子》曰:“夕蛾去暗,赴灯而死。”】

      灶鸡【《本草》名“灶马”。穴灶而居,状如促织。《诗义疏》:“似蝗而小,善跳好斗;立秋后则夜鸣。”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蜣螂【《尔雅》所谓“蛣蜣”。邢昺〈疏〉:“黑甲,翅在甲下。啖粪土,作丸而转之。”《庄子》“蛣蜣之智在转丸”是也。】

      毛虫【身上有毛。《尔雅》:“蜭,毛虫。”《说文》:“俗呼毛蛓,有毒螫人。”《楚辞》“蛓绿兮我裳”是也。】

    注释

    1. 61以上二“王”字,原刻本引文均作“至”,据《说文》改。
    2. 62“稊”,原刻本误作“梯”,迳改。下同,不另赘注。
    3. 63原刻本“尔”字缺漏,从文丛本补。
    4. 64原刻本作“乙”,据《尔雅》改。
    5. 65原刻本无“传”,按此文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从文丛本补。
    6. 66“蠘”,原刻本误作“□”;按“□”乃虫名,据范咸《重修台湾府志》改。以下《台湾县志》、《凤山县志》、《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均同此例。
     卷十 物产志 ↑返回顶部 卷十二 杂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