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青年时期 中华文库
诸葛亮的青年时期 作者:傅斯年 |
此文日期不详 |
一、引言
今天所讲的是《诸葛亮的青年时期》,这个题目,实在太广,同时材料也很缺乏。《三国演义》这部书,站在时代的观点看,带着浓厚的迷信意味,内容不尽正确,《三国志》又过于简略,所以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材料,本来就很缺乏,今天不过就兄弟平日研究所得,来和诸位讨论。
诸位若从形象上看,诸葛亮事业成功的时期,好像已经是中年时代了;当年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平定袁绍,转过来征服荆州,接着刘表病死,其子投降曹操,先主于仓皇逃难中,临时与孙权订立军事同盟,结果反而大败曹操,这一件惊人的事业,完全由于诸葛亮,大概只二十六七岁,实际上还比周瑜小一岁。以一个青年,公然能够成就这样大的事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说,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家世、教育和环境所造成的,今天想就这三点来说明。
二、诸葛亮的家世
诸葛亮的籍贯,是史家聚讼的一个问题,许多人都争引他为同乡,但是站在山东人的立场,却绝不能放弃和他的同乡关系。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琅琊即今山东青州,他的先世,在前汉任司隶校尉之职,即等于现在的省主席,距诸葛亮的时代,有二百馀年,他住在诸城,所谓诸城之葛,他本姓葛,因为地理关系,后人移称诸葛,或称为葛亮,现在琅琊还有这一姓。
当三国时代,有三个诸葛氏,事业成就都很大,即蜀之诸葛亮,吴之诸葛谨,魏之诸葛恪,时人有龙、虎、狗之称,狗对诸葛恪并不是坏的称呼,不过后来诸葛恪于司马篡位时,为司马懿所杀,诸葛谨与亮的关系,据《三国演义》的记载,说他们是亲兄弟,据我们的推测,他们即或不是亲兄弟,血统关系也很近;他们三人的事迹虽然不同,然而他们的忠心都是一样。
诸葛亮好作《梁父吟》,梁为山名,位泰山下,由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亮确是山东人,后来因为他的叔父官九江太守,亮随叔父南去,其后乃叔改领荆州牧,亮又迁居南阳。
三、诸葛亮所处的环境
当时的社会思想,极为复杂,儒道并茂,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个极盛时代,但是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不相配合,反而脱节,所以发生许多奇怪现象,东汉的政治,最腐败,为宦官与小人互相把持,《前出师表》上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诸葛亮鉴于当时的政治的腐败,有感而发。
桓、灵时代,窦武当权,收罗贤才,颇思振作,但是这般老先生,只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力行,主张杀宦官,太后不肯,结果反为宦官所杀,后来袁绍、曹操在朝,也主张杀宦官,仍然得不到太后的同意,因循的结果,终酿成董卓之乱。
当时社会,专门提倡忠孝,而政府行为乖张;当时的文人,互相标榜,造成砥砺名节的风气,而政府则倒行逆施,乱伦败常;社会的学术进步,只是发达,而政府则纲纪败坏,制度紊乱,这种社会与政治极端脱节与矛盾的现象,也就是促成东汉崩溃的原因。
这时的政府,有士大夫与太监两党,互相攻击,历史上的所谓“三君”“八厨”,都是这种党争的结果;袁绍、袁术、陶谦、刘表这班人,都是士大夫党的重要人物,也是争权夺利,毫无成就;比较有作为的,只有一个冷眼旁观的曹操。
在这种局面之下,社会极形紊乱,大多数人都取一种逃避的态度,这是有三个逃难的地点,一为辽宁,一为安南,一为河南;河南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人文鼎盛,这时比较有作为的人,或寄迹于刘表那里,或隐居襄阳,所以襄阳是文人逃难的中心地点,诸葛亮就住在襄阳城郊的隆中。这种环境,所以使诸葛亮对于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有人说他是乡下人,这是错误的。
这时的人物,除开曹操广罗天下人才,大有作为外,就要算是孙权与刘备了。孙、刘都是汉末名士,他们深知当时标榜空谈的士风,不能改良政治,乃改变作风,崇尚实际,这是当时思想上的一大变革。
刘备起身很晚,却很得到曹操的赏识,他是一个宅心仁厚,豁达大度的人,他生平上过许多处,最初领豫州牧,由于曹操的赏拔,很快就擢升为左将军,当时的人都相信刘氏要三兴,这种社会心理,给予刘备精神上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诸葛亮青年不得志,然而抱负却不凡,尝自比于管仲、乐毅,徐庶在刘备面前,极力推荐,庶说:“此人可晋见,不可招致”,可见徐庶对于亮的重视,而当时的风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自然要鞠躬尽瘁了。我们看亮自叙其出山的经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的确是真情实话,后人说他是客气,其实并不然,我们看《前出师表》,字字流露真情,简直和教训儿子一样,哪里还有什么客气呢?我们再看当亮出师云南,评定蛮夷的时候,朝廷请加亮九锡,亮在致李严书中曾说:平定中原后,非特九锡,即十锡亦可不辞。可见他并不讲客气,他抱着“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态度,因为他能静,所以能动,因为他能居隐,所以也能出仕,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人生观。
四、结语
赤壁之战,是蜀、吴联合作战的成功,也是亮卓越见识所造成的结果,我算《辞源》年表,亮与先主相识是建安十二年,这时才廿七岁,他在《前出师表》上也说:“迩来廿有一年矣”,向后推算,恰相吻合。亮这样年轻,而能成就这样大的事业,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家世、教育、环境所造成,尤其在于他的器度宏伟,胸襟广大,和他深厚的修养所致,所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应当是青年人永远切记的格言,今天我主要的意思,就是要借诸葛亮的成功,来说明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态度。
(原件存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