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车里等各羁縻土司 下一卷▶


云南七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军民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

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产里以象齿、短狗献。’后周公作指南车导之归,故名车里。”后为倭泥、貉傥、蒲剌、黑角诸蛮杂居,不通中国。宋宝祐中蒙古主蒙哥遣将兀良合台伐交趾,经其所部,悉降之。元大德中置彻里军民总管府。《元史》:“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彻里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今大彻里酋胡念已降,小彻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杀掠,乞别立宣抚司,择通习夷情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乃立彻里军民总管府。又府统六甸。后又置耿冻路及耿当孟弄二州。”明朝洪武十七年改置车里军民府,十九年改宣慰使司。宣慰刁姓。[1]
小彻里,在司东。车里之别部也。志云:大彻里部旧在司西南,东北至者乐甸千里,下临九龙江。有诸葛营垒。
九龙山,在司治后。志云:司治在九龙山下,临大江,江亦名九龙。志以为黑水末流也。○孟永山,在司境。山高险,为境内之名山。
普洱山,在司北。《滇程记》:自景东府行百里至者乐甸,又一日至镇沅,又二日达车里界,又行二日至普洱山。旁有一山涌秀,谓之光山,有车里头目居之。蜀汉孔明营垒址在焉。
大川原,亦在司北。《滇程志》:“自光山行二日至大川原,广可千里,夷人豢象于此。旁有山,亦曰孔明寄箭处。旁有古碑,夷人亦谓之孔明碑。又行四日始至宣慰司治。由车里司西南行八日则八百媳妇宣慰司也。”
澜沧江,在司东北。自元江府流入界,下流经交趾而入于南海。志云:澜沧江在司境,经九龙山下亦谓之九龙江。又沙木江,在司南。其水流入澜沧江。
孟累箐。在司西,又东南为孟远箐,皆车里部落也。又有慢法箐,亦在司西北。○孟洼,在司北。又北为普滕,渐近边内矣。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东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南至南海,西至戛里界,北至陇川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西南夷,汉之掸国也。掸读坛。《后汉纪》:“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繇调遣使重译朝贡。永宁初复遣使朝贺,献新乐及幻人。”应劭曰:“掸国在永昌徼外,其使者自言海西人,盖其地近海西,与大秦为邻国。”大秦,今西域拂林国也。在唐谓之骠国,《唐书》:“骠,古朱波也,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南滨海,北南诏。至德初与寻传蛮皆降于南诏。贞元十八年自南诏入贡,骠国王雍羌遣其弟悉利移来朝。元和初复至。太和六年南诏掠骠民,迁之拓东。咸通三年复遣使来贡。”《通鉴》:“骠国在南诏西南六千八百里。”至宋始谓之缅。崇宁四年缅、波斯、昆仑俱入贡。明年蒲甘入贡。绍兴中缅复来贡。元至元中屡讨之,至元五年命爱鲁等击缅,自是缅屡入寇,辄兴师击之。自后于蒲甘缅城置邦牙等处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破缅,置宣慰司,缅降。大德初封缅酋为缅国王。四年复叛,寻谕降之。明朝洪武二十一年缅叛,沐英讨败之。二十七年始置缅甸军民宣慰使司。《通考》“洪武二十六年缅酋南速来朝贡。明年置司于此,授其酋普剌浪,自是屡来朝贡。土司皆莽姓。嘉靖初缅为孟养酋思伦所破,杀宣慰莽纪岁,遂与木邦酋瓜分其地。三十三年纪岁子瑞体长,以计夺大古喇地,寻复入缅,并孟密,掠孟养,残孟乃,侵车里、木邦、老挝、八百之境。隆庆二年木邦酋罕拔叛附于缅。六年陇川叛目岳凤亦附缅,蛮莫酋思哲亦附焉。万历初罕拔、岳凤等导缅兵入陇川,三年复陷干崖,七年遂尽据孟养之地,十年并据有干崖地。是年瑞体死。十一年瑞体子应里并木邦地,湾甸酋亦叛附焉,遂寇顺宁以北,官军破走之,复收湾甸、耿马诸境。别将率兵出陇川、猛密至缅境。于是木邦、孟养诸酋皆降。师还,缅复炽,数侵邻境。十六年复夺孟密。十八年又夺孟养及孟拱、孟广之地。二十一年入蛮莫,寇陇川,官军击却之。寻复寇蛮莫,寇孟养。三十二年孟养陷。自是以后五宣慰渐为缅所并,遂倔强于云南西南境”云。
江头城,在司北。东北去永昌府腾越州十五日程。元至元十九年遣诸王相答吾儿击缅,分道攻之,拔其江头城,又以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进军拔之,于是建都王、乌蒙金齿与西南夷十二部俱降。志云:太公城北去江头城凡十五日程。○马来城,在司境。志云:北至太公城八日程。又南五日程为安正国城。
蒲甘缅城,在司西南。志云:城东北去安正国城凡五日程,去大理五十馀程,与江头诸城为缅中五城。元至元十三年以缅酋数侵永昌,遣速剌丁伐缅,降其砦三百馀。明年缅寇蒲甘,复侵金齿,行省丞相赛典赤遣万户忽都等迎战于金齿、南甸,缅酋败走。十五年复入寇,又败去。十九年命大兵击缅,造船于阿若、阿禾两江,得二百艘,进破江头城及太公等城。明年破缅,始置邦牙宣慰司于蒲甘城,命云南王也先帖木儿移镇缅。二十五年复还镇大理。《一统志》作“蒲江缅王城”,或以为即缅国故都云。阿若、阿禾两江,即金沙江之随地易名者。
阿瓦城,在司东北。旁有阿瓦河,因名。万历四年缅酋瑞体寇孟养,孟养酋思个潜发兵至阿瓦河,绝其饷道,据险待之,缅大困。十一年王师讨叛缅,别将刘𬘩出陇川、孟密直抵阿瓦,阿瓦酋莽灼与猛密蛮莫诸酋俱请降。师还,缅复攻阿瓦,莽灼内奔至曩朴寨,病死,缅酋复守阿瓦以拒王师。○洞武城,陆氏《滇纪》云:“在缅东千五百里。”近时为缅境东偏要地,尝以子弟帅重兵戍此。
金沙江,在司北江头城下。其上流即大盈江也。志云:缅有金沙大江,阔五里馀,水势甚盛,缅人恃以为险。自孟养境内流经司界,下流注于南海。详附见大川潞江。
阿瓦河,在司北。自孟养流入境,下流入于金沙江,为司境北面之险。
普坎,志云:在缅甸司西三百里,旁通蒲甘。《滇纪》:“诸葛丞相六擒孟获,复纵使去。获携重赂入缅夷、木鹿等国,借安都鲁兵来战,大败,复就擒,自是不复反。武侯乃于普坎立碑纪绩。遂班师。”按三国时无缅夷之名,恐未可据。
江桥,在司北,跨金沙江上;又有孟坝,亦在司北;皆自司境北出之道也。
洞伯村。在司东八十里,又司东南百十里地名象腿,皆缅近郊也。又有马得狼、井角等村,皆近江滨。○者梗,在司东。其相近者又有井梗。志云:者梗竹城茅舍,仅同村落。自蛮莫入缅界抵金沙江,舟行至井梗,陆行则至者梗。者梗在阿瓦河北,与阿瓦城甚近。从井梗至者梗,数十里而近耳。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东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南至速克剌蛮界,西至缅甸宣慰使司界,北至芒布长官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五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本名孟都,又名孟邦。元至元二十六年立木邦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为木邦府,永乐初改为宣慰使司。土司罕姓。《通考》:“司于六宣慰中分地最多,永乐、正统间,数以从征军功益地。隆庆二年土舍罕拔叛附缅,屡寇陷邻境。万历十年为缅所侵夺,明年官军讨却之,立罕钦守其地。钦死,其叔罕𧛾约暹罗攻缅,缅恨之。三十三年缅围木邦,陷其城,伪立孟密思礼领其地,官军未能讨。”
废蒙怜路,在司北。元至元二十七年从云南行省请,以蒙怜甸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蒙莱甸为蒙莱路军民总管府,后废其地。皆在今司境。
慕义山,在司北。万历二十二年陇川孟卯酋多淹叛附缅,负嵎于木邦境内慕义山。时抚臣陈用宾议于木邦天马、汉龙之地,置关以拒缅,淹袭杀其工役。木邦酋罕钦奉檄擒淹,淹觉欲奔古喇,钦追及之于雷耸茂,诛之。缅失淹,于是东路寇掠稍缓。雷耸茂亦在司西北境。
喳里江,在司西,即潞江也。自芒布流入境,又西南入缅甸界。
孟炎甸。在司北。万历十一年官军讨缅,缅酋莽应里西会诸路兵于孟卯东,会车里、八百、孟艮、木邦兵于孟炎,合犯姚关,寻败还是也。姚关,见后湾甸州。孟卯,见陇川宣抚司。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老挝宣慰使司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北至孟艮府界,自司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世传其土酋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媳妇。元大德初遣兵击之,道路不通而还。后遣使招附,元统初置八百等处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其酋来贡,乃立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
南格剌山,在司东北,为车里、八百之界。上有洞,南属八百,北属车里。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东至金沙江,南至缅甸宣慰使司界,西至大古剌宣慰使司界,北至干崖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七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西徼地,地名香柏城。元元贞二年置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明朝洪武十五年改为云远府,十七年又改置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土司刁姓,正统后属于思氏。《通考》:“宣德中夺麓川酋思暗地授孟养酋刀宾王。宾王懦,麓川孽思任发复拥众据麓川,并略取孟养地。宾王走死永昌。正统六年王骥等平麓川,思任发走缅。十年以孟养地与缅,购任发诛之,于是以缅酋卜剌浪子银起莽居守。而思任子思机、思卜亦皆遁居孟养,招诱部众,复图为乱。十三年王骥等复帅大兵入孟养,讨麓川馀孽,屡破蛮兵。思机等竟不可得。师还,部落复拥任发少子思渌为乱,逐银起莽,据孟养地。骥知贼不可灭,乃许为土目,立誓而还。于是孟养在废除之数。嘉靖初孟养酋思伦紏木邦诸部击缅,破之,杀其酋莽纪岁,遂与木邦瓜分缅地。既而纪岁子瑞体长,复有缅地,隆庆中数侵孟养,万历七年为缅所并。十一年官军败缅,孟养酋思义来归,十三年始立孟养为长官司。十八年缅复并孟养。二十四年孟养酋思轰弃缅来归。二十七年缅攻孟养,抚臣檄各土司赴救,缅溃还。三十二年缅复攻孟养,孟养酋思轰败死,酋长思华代据其地,遂复属于缅。”
密堵城,在司南。又有速送城,皆距孟养十馀程,为别部所居。其地濒金沙江,近缅甸之阿瓦城,万历初为缅所据。十二年官军败缅,孟养来归,移兵至二城,皆迎降。十四年缅复攻陷之。既而孟养酋思威紏土兵图复二城,求援于官兵,官兵至遮浪,缅兵溃,复取二城。后仍没于缅。
鬼窟山,在司东。极险厄,蛮人据为硬寨。或讹为鬼哭山。正统十三年督臣王骥复征麓川馀孽思机等于孟养,败其兵于金沙江。贼于鬼哭山立三大栅,骥与总兵张轨亲冒矢石,战一日而栅寨悉拔,即此。○芒崖山,亦在司东。王骥破思机于鬼窟山,又攻芒崖山等寨拔之是也。
金沙江,在司东界,即大盈江之下流也。正统十一年麓川馀孽思机据孟养,诏沐斌等调缅甸、木邦等兵征之。至金沙江,遣使招谕,许赦其罪,竟不出,缅、莫二夷兵亦不敢渡江,遂还。十三年王骥复征之,抵金沙江,贼据西岸立栅坚守。骥造浮梁亘数千尺,遂渡江攻拔贼栅,乘胜至孟养,进至孟卯。孟养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馀里,诸部皆震怖,曰:“自古汉人无度金沙者,王师至此,真天威也。”今详见大川潞江。
戛撒,在司南。道出缅甸,至为险隘。万历四年缅人来寇,孟养酋思个潜遣军至阿瓦河绝缅粮道而督大兵伏于戛撒,诱缅深入。思个不战,但塞险隘断归路,亟请援于官军,欲腹背歼之。缅大困。久之援不至,陇川叛目岳凤集兵援缅,导之由间道逸去。缅自是复炽。
孟伦,在司西。隆庆中缅酋莽瑞体屡侵孟养,孟养酋思个退保孟伦,与缅相持处也。又孟矿寨,在司西南。弘治中思渌尝据此为巢穴。或曰即孟巩也。又讹为孟拱。志云:近缅诸部有景迈、孟巩、猛别诸部,万历四年与官军期共击缅,既而官军援孟养者久不至,皆为缅所并。又十八年叛缅莽应里复掠孟养,破孟拱,孟养酋思远奔盏西。盏西亦在司境内。
戛里。在司西南,孟养别部也。又有哈喇杜诸蛮,皆近孟养、缅甸之境。志云:司北又有阿昌诸蛮。○猛别,在司西南,近缅界。万历十一年官军败缅酋应里,追至境。既而缅酋还守阿瓦,又遣亲信分守洞吾、猛别、雍会诸地。猛别盖与雍会相接,近大古喇境。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东至交趾水尾州界,南亦至交趾界,西至宁远界,北至车里宣慰使司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六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俗呼曰挝家,累代不通中国,永乐三年来贡,置老挝军民宣慰使司。《通考》:“老挝土司无姓,酋长有三等,大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又次曰招化,而袭宣慰者则招木弄也。其地在八百媳妇西南二千馀里,又西千馀里则西洋海。自车里至老挝所谓六宣慰也。成化十五年安南攻老挝,杀其宣慰,并攻八百、车里,来告急。抚臣吴诚请降敕切责安南国王黎灏,使退兵,于是老挝复定。”
三关。在司东南,老挝与安南拒守之界也。永乐中征交趾叛人陈季扩,季扩败走老挝。张辅遣将蹑之,进克老挝三关,蛮人惧,弃季扩于南么,遂擒之。
附见
大古喇宣慰使司,在孟养西南。《滇略》:“永乐四年遣官招谕云南西南夷大古喇、小古喇等部落,皆愿内属,置宣慰司二、长官司五。”《通考》:“永乐初大古喇、底马撒、靖定与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共为西南十宣慰司。而大古喇亦曰摆古,自缅甸度大江,不过两日程,即至大古喇之境。其地滨南海,与暹罗邻,亦近佛狼机诸国,善用火器。嘉靖三十三年以兄弟争国,缅孽瑞体和解之,德瑞体,割马革地奉焉。瑞体寻以计灭其国”云。
底马撒,在大古喇东南。永乐初尝置宣慰司,后与靖定等司俱废,其地亦为缅所并。
洞吾,在大古喇之北,有土酋据此。嘉靖三十三年缅孽莽瑞体寄居洞吾母家,既长,遂据其地,又诈杀古喇酋排来等而并其境。《滇程志》:“自缅甸行十日至洞吾,又十日至摆古,为莽酋所居。”旧志云:自老挝宣慰西行十五六日,至西洋海岸,即摆古莽酋地。
得楞。在大古喇西南,古喇别部也。亦曰古喇得楞,与暹罗相近。万历三十八年暹罗与得楞合攻缅甸,杀莽应里子机挝,摆古为之残破云。

南甸宣抚司,东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南至陇川宣抚司界,西至干崖宣抚司界,北至永昌府腾越州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二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徼外地,曰南宋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南甸府,永乐十二年改南甸州,正统八年升宣抚司。土司正宣抚刁氏,副刘氏。《通考》:“司幅员甚广,为三宣最。万历十一年为叛缅所残破,既而官兵败缅,复收其地。”
半个山,在司北。志云:司置于腾越南半个山下。其山巅北恒有霜雪,南则炎瘴如蒸,盖天限华夷也。○蛮干山,在司东十五里。土酋恃其险阻,世居其上。又丙弄山,在司东十里。○温泉山,在司东二十五里。层峦叠嶂,绵亘二十馀里,林木阴森,下有温泉。
沙木笼山,司南十里。上有关,立木为栅,周围一里。正统六年时麓川思任发叛,督臣王骥等自腾冲进讨,取道南甸至罗卜思庄,前军哨至沙木笼山,贼党率众二万馀,据高山中,立硬寨,又于左右山巅连环为七营,官军攻破之。
南牙山,司西八十里。山甚高峻,如建牙然。延袤百馀里,官道经其上,树木阴森,石栈重叠,夷人据以为险。又有清泉下注,与小梁河合,名南牙江。正统八年督臣王骥等再征麓川,遣别将陈仪开南牙山,断贼走路是也。
大盈江,在司西。自腾越州流入境,经干崖、芒市,又南流入孟养、缅甸界谓之金沙江。
小梁河,司东北三十里。源有二,一出腾越州赤土山麓,一出州之缅箐山麓,至此合为一。西南流经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又南入干崖为安乐河而合于大盈江。
盈乃河,司东南百七十里,即腾越州之龙川江也,流入境为孟乃河,又南入干崖境。
黄连坡关,司南三十五里。志云:自腾越西南行二百里,逾黄连关即至干崖境。又有小龙川关,在司东北八十里。
罗卜思庄。在司南七十里。正统七年王骥讨麓川贼,自腾冲出南甸,进至罗卜思庄。又万历三年木邦酋罕拔导缅兵,又合陇川叛目岳凤兵袭陷干崖,干崖守备李腾霄退守罗卜思庄口。志云:司所辖有罗布思庄,与小陇川皆百夫长分地。又有知事谢氏居曩宋,闷氏居盏西,皆在司西南境。万历二十一年抚臣陈用宾议建关置堡于司西北,今废。○孟村,在司西南,北去腾越百二十里。自是而南,渐为羁縻荒外地。

干崖宣抚司,东至南甸宣抚司界,南至陇川宣抚司界,西北俱至南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郡徼外地,其地旧名干干赖睒,亦曰渠澜睒,白夷居之。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置镇西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镇西府,永乐中改为干崖长官司,正统八年升宣抚司。土司宣抚刁氏,副刘氏,土经历廖氏。《通考》:“万历十年干崖为缅所并,十一年官军复收其地。”
废南睒,在司西北。其地有阿赛睒、牛真睒,为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置南睒,隶金齿宣抚司。志云:元金齿领六路、一睒。六路,柔远、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也,一睒即南睒也。明初废。
云晃山,司南十五里。有瀑布泉注为云晃河。又云笼山,在司东二十五里。
白莲山,司北六十里。中有一峰,状若簪笏,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莲池。又剌朋山,在司西百馀里。林木阴森,四时苍翠。
布岭,在司西。旧尝开边筑堡于此,万历中以兵废。《滇附录》:“出腾冲至南甸、干崖,其地虽冬月衣葛,汗犹如雨。又西为布岭,稍凉如腾冲。又西为雷弄,又西为揭阳,又西为孟乃,又西为火岗,其病毒益甚矣。”
大盈江,在司西。自南甸流入境,又南有槟榔江流合焉。志云:槟榔江,在司西百五十里。源出吐蕃,绕金齿僰蛮界,经干崖、阿昔甸,下流至比苏蛮界合大盈江,入于缅。或曰比苏即汉益州郡属县,恐误。
安乐河,在司东云笼山下。一名云笼河,即南甸小梁河也。流至司治北,折而西百五十里入槟榔江,至比苏蛮境注金沙江入于缅中。○云晃河,在司治南。源出云晃山,下流与云笼河合,灌田千馀顷。又司东北三十里有正西河,源出云笼山,流十五里合云笼河。
雷弄,在司西,干崖别部也。《滇纪》:“司有蛮酒冈,旧为同知刘氏所居,其雷弄洞则经历廖氏所居,后即其地为回龙营。又知事管氏居猛语冈。三姓皆华人,以功授。万历三年雷弄洞土目廖元相为木邦叛酋罕拔所劫,附于缅。十一年官军破缅,仍来归。”
盏达。在司西,亦干崖别部也。副宣慰刁氏世居其地。万历十一年为叛缅莽应里所陷,土酋刁思廷被擒,民物皆一空。官军破缅,复收其地。

陇川宣抚司,东至芒市长官司界,南至木邦宣慰司界,西至干崖宣抚司界,北至南甸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六十六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徼外地,其地曰大布茫,曰睒头附赛,曰睒中弹吉,曰睒尾福渌塘,皆白夷所居。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明朝洪武十七年置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通考》:“元至正初麓川酋思可法数侵邻境,屡遣将讨之,不克。可法并吞旁路,兵力益强。明朝洪武十五年平滇南,明年,麓川酋思伦发陷永昌。既而傅友德等谕降之。于是置宣慰司,授思伦发。十八年叛寇景东,二十一年侵并孟定、孟艮、孟养、戛里,威胁缅甸、木邦、南甸、干崖,他出郎甸入寇,官军败之。既又悉发其众,寇楚雄、定边,为沐英所败。二十二年复内附,三十年平缅诸蛮乱,逐思伦发,命沐春讨定之。思伦发复还。再传至思暗,与木邦相仇杀,因而失官,以孟养刁氏代之。刁氏弱,伦发次子思任发遂拥众麓川,略孟养地,故酋刁宾王走死,任发于是益骄恣。”正统三年土酋思任发叛,六年讨平之,遂革宣慰司。十一年复置司于陇把之地,改曰陇川宣抚司。《通考》“正统三年刁思任侵扰孟定、湾甸、南甸、潞江诸处,进陷腾冲,云南震动,命沐晟等率兵讨之。前锋度潞江而前,深入至上江,遇伏败绩。贼遂犯景东、孟定,残大侯州,破孟赖寨,胁降孟琏等长官司,乃复命沐晟等讨之,渡潞江直抵陇把,复败却。六年发大兵讨之。议者初欲自湾甸、芒市、腾冲三道俱进,不果。至是枢臣王骥督兵至金齿誓众,仍分三道,一军出镇康,繇湾甸趣孟定,会木邦、车里之师,大军由中路出腾冲,而别军自下江、夹象石渡,径抵上江贼寨,因风纵火,焚其上江砦,贼大败,上江平。大军自腾冲出南甸进抵麓川,合军攻之,焚其栅,贼从间道渡江走缅,骥等班师。明年思任发复自缅窥麓川,仍命蒋贵、王骥等进讨。自金齿至腾冲,分遣沐晟等仍自东路出,径捣麓川,而驰谕缅献任发。缅请奉命,会骥等疑阻,遂不果。东路兵克孟养诸寨,任发子仍潜窜孟养,不能得。十年遂以孟养地购任发于缅。任发至,诛之。而思机等寻窃孟养地,与缅相终始矣。明年改麓川为陇川,设宣抚司于陇把,以旧目恭项为宣抚,与南甸、干崖合为三宣。十二年恭项以不法废徙,以多氏代,自是多氏世有其地。隆庆末陇川酋多士宰死,子幼,土目岳凤谋据其地,导缅酋瑞体入犯,阳集兵于麓川东岸,声言捍缅,实迎之也。万历初缅兵至,岳凤约木邦酋罕拔及缅兵袭入陇川,尽杀多氏族属,而窃其地附于缅。十一年官军败缅兵,凤降,以多思顺为宣抚,管陇川事。自是数为缅所侵,土酋往往叛附缅”云。
麓川城,在司南,近木邦界,旧麓川宣慰司治此。正统初思任发以麓川叛,官军讨之,久无成功。云南镇将沐昂言麓川地方险远,夷情谲诈,宜会集大兵繇湾甸、腾冲、芒市三道并进,直捣巢穴。六年王骥等讨麓川,自腾冲、南甸直抵贼巢。其处山冈峻险,周围馀三十里,栅坚堑广,不可骤越。东南一面傍江壁立,骥等相度攻取。贼伏兵泥沟箐,驱象阵突起,官军击败之。既而大兵四面云集,分攻其西中、西北及西南、江上二门,又攻东北门及东北出象门,克之。贼从间道渡江,由孟养遁入缅甸。骥等毁其城栅,班师而还。志云:平麓城即故麓川旧址,亦曰孟卯,在三宣之外,为诸蛮要冲。正统十三年王骥讨麓川馀孽于孟养,渡金沙江,逾孟养,还至孟卯。万历十一年官军讨叛缅,缅酋莽应里西会缅甸、孟养、猛密、蛮莫、陇川兵于孟卯,东会车里、八百、木邦兵于孟炎,复并其众,入犯姚关,官军败却之。二十一年缅贼夺蛮莫,寇陇川,陇川酋多思顺奔孟卯。明年孟卯叛目多淹导缅兵繇孟卯袭遮放,官兵败却之。二十四年孟卯酋多亨复勾缅构乱,木邦酋罕钦奉抚臣陈用宾檄灭之。用宾以孟卯阡陌膏腴,宜耕屯,因筑平麓城于孟卯,大兴屯田。时又檄筑四关堡于陇川,以为捍卫,于是境内稍定。
遮放城,在司东南,近芒市,亦陇川之别部也。万历十一年,叛目岳凤执遮故头目刁落恩送缅。明年官兵平凤,以多思顺为陇川宣抚,又以多淹为同知,居孟卯,多恭为副使,管遮放,即此。
废平缅路,在司东北。其地曰骠睒,曰罗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睒头,白夷居之。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平缅路军民总管府,与麓川等路并属金齿宣抚司。明朝洪武十七年并入麓川宣慰司。三十年平缅诸蛮刁干孟作乱,遂麓川酋,思伦发赴京陈诉。明年官军击平缅,擒干孟,平缅悉定是也。
废通西府,在司西南。《元志》:“大德初蒙阳甸首领缅吉纳款,遣其弟阿不剌入贡,请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是也。”明初废。
马鞍山,在司北。山高险。正统七年王骥讨麓川叛贼,进至马鞍山,破蛮象陈,军势大振,径攻贼巢。贼使别军自永毛摩泥寨至马鞍山,潜出我军后,别将方瑛复击败之,于是贼势益窘。志云:马鞍山石罅中流温泉成河,热如沸汤。
罗木山,在司境。极高大。夷人恃以为险。又有摩梨山,亦险峻。○寄箭山,《滇略》云:“司有诸葛武侯寄箭山,过此尽平地,一望数千里,绝无山谿,亦无果树。”
麓川江,在司东南。或曰即龙川江也。自腾越州流入南甸境,为孟乃河下流,至此经芒市西界而合于金沙江。志云:司南有西峨渡,为麓川达木邦之路。正统六年王骥征麓川,遣兵守西峨渡以阻贼奔窜之径,且通木邦之道,即此。
金沙江,在司西北。自干崖东南流入司境,又南流入孟养界。正统八年王骥复征麓川,檄缅酋缚献思任发。缅邀大臣往议,郭登请往,自金沙江入,缅酋从命,遂缚任发以献。会有嫉登功者,骥调登以他任。缅至不见登,迟回不敢献。骥亦疑缅有变,密令蒋贵率师匝金沙江而下,大战,焚缅舟数百。缅仍以任发逸去,官兵追之,为缅所败。
沙坝,在司境,亦设险处。正统八年王骥再征麓川,使郭登守沙坝。又有栗柴坝,在司西南。万历二十年叛缅复侵陇川,酋多思任奔孟卯,会官军大战于栗柴坝,逐缅出境是也。
曩扑寨。在司境,自缅甸北出之道也。又有雅益、工回等寨,皆近司西,与孟艮之孟爱等部相接。

孟定御夷府,东至威远州界,南至孟琏长官司界,西至陇川宣抚司界,北至镇康州界,自府治东北至布政司一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本名景麻甸,元至元十六年立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置孟定府,万历十三年兼领安抚司一。编户五里。土知府刁姓,正统以后罕姓。《通考》:“正统中麓川叛侵孟定,知府刁渌孟弃地远窜,木邦舍目罕葛从征麓川有功,因代领其地。嘉靖中木邦酋罕烈夺据之,令舍人罕庆管治,是为耿马。万历十年耿马舍人罕虔叛附缅,明年官军破缅收其地,于是复立罕葛之后罕合知府事。”
废谋粘路,在府东南。元至元中置谋粘路军民府于此,后废。○景杏土城,在府境。志云:其相近有马援营。
喳哩江,在府东北。自潞江安抚司流入境,又南入芒市界,为府境之险要。
孟赖寨,在府东南。正统二年麓川思任发叛,犯景东、孟定,破孟赖寨,降孟琏等长官司。寨盖孟定之别部也。
孟缠甸。在府东北,一作“孟罗”。正统五年思任发自麓川屯孟罗,进据镇沅府之者章硬寨,为沐晟所败。

耿马安抚司,府北百里。土司罕姓。《通考》:“司与孟定同川,隔喳哩江而居,孟定居南,耿马居北。嘉靖间木邦兼孟定,以罕庆食其地。庆死,其族舍罕虔附缅,夺据之。万历十一年从缅克木邦,逐罕进忠,破施甸,又勾缅犯姚关,为官军所败,擒斩虔父子。十二年奏设安抚司,仍以庆子罕们领司事。”

三尖山,在司西。万历中,罕虔党罕老聚众负固于此,官军讨平之。有马养山,亦在司境。
喳哩江。在司南,与孟定分界处也。

孟艮御夷府,东至车里宣慰司界,南至八百大甸界,西至木邦界,北至孟琏长官司界,自府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名孟指,自昔未通中国。永乐四年始来归附,置孟艮府。《通考》:“酋无姓,号怕诏。怕诏者,夷之尊称也。其地沃野千里。《滇程附录》云“自干崖之火冈度金沙江,又百里入小孟贡,渡小孟贡江入大孟艮”云。
废木朵路,在府东二百里。元至元三十年以金齿木朵甸置木朵路军民总管府,后寻废。
废孟爱路。在府东北百七十里。元至元二十一年金齿新附,孟爱甸来朝,即其地立军民总管府是也。

威远御夷州,东至新化州界,南至孟琏长官司界,西至孟定府界,北至景东府界,自州治东北至布政司一十九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唐为南诏银生府地,本濮落杂蛮所居。大理时为僰夷所有。蒙古中统三年击降之,至元十三年立威远州。隶威楚路。明初仍为威远州,土知州刁姓。编户四里。直隶布政司。
蒙乐山,在州北,与景东府接界。详附见名山玉龙山。
谷宝江,在州境。自遮遇甸流至州,下流合澜沧江,亦谓之威远江。正统五年麓川叛酋思任发自镇沅之者章硬寨,败遁威远州,知州刁盖扼之于威远江,败之,即此。又南堆江亦在州境。○莫家寨河,在州境。汲其水浇炭火上炼之,即成盐,居人恃以为利。
猛列村。州东八十里。《滇纪》:“威远之地,东八十里至猛列村界,南八十里至车里,所辖三圈江界,西百里至猛猛达笨江界,北六十里至景东府蛮折哨界,又东至元江府及新化州界。”

湾甸御夷州,东至云州界,南至镇康州界,西至永昌施甸长官司界,北至顺宁府界,自州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名细睒。蒙古中统初内附,属镇康路。明朝洪武十七年置湾甸州。编户五里。土知州景姓。《通考》:“州山高水迅,每至六月瘴疠盛行。万历十年土酋景宗真叛附缅,引缅入寇,官军败缅斩宗真,复收其地。”
高黎共山,在司西北。山左右有平川,即湾甸界也。志云:高黎共山之麓厥土肥,草卉贯四时不凋,瘴气最恶。详见名山。○孟通山,在司境。产茶,名湾甸茶,味殊胜。
黑泉,志云:州瘴疠不可居,水不可涉,有黑泉,水溢时飞鸟过辄堕。夷以竿挂布浸而瀑之,以拭盘盂,人食立死。
姚关。州北七十里,东北接顺宁府界。万历十一年,缅陷木邦,湾甸酋景宗真复导缅寇姚关,焚掠顺宁。明年官军进讨,缅酋复合东西诸路兵进寇姚关,参将邓子龙大破之于攀枝花。其地在姚关南也。十三年添设姚关守备于此。《滇程记》:“自姚关西南渡喳哩江二十程至木邦,自姚关南行八日入孟定府境。”

镇康御夷州,东至孟琏长官司界,南至孟定府界,西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北至云州界,自州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名石睒。黑僰所居。蒙古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隶金齿宣抚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为镇康府,十七年改为州。编户四里。土知州初名刁闷光,永乐以后遂以闷为姓。《通考》:“州土田瘠狭,民性𫏋健。”
无量山,在州西,即蒙乐山也。志云“州南六十里无粮山接耿马界”,即此山矣。详附见名山玉龙。○乌木龙山,在州西南。与无量山俱产大药,味甘美。山当木邦之要路。
潞江,州西七十里,亦曰喳哩江,与潞江安抚司接界处也。天启二年木邦兵据喳哩江,镇康酋闷枳奔姚关,姚关守备遣官抚之,木邦乃退,即此。
昔剌寨,在州南境。正统五年大军讨麓川,至金齿,镇康酋闷孟乞降,王骥命别将冉保分兵据其城,因其兵破昔剌寨,移攻孟琏是也。
控尾寨。在州西南。万历三十三年木邦酋罕思礼诱镇康酋闷枳归缅,枳不从,遂令其党海庆袭控尾据之,又欲取猛搻。猛搻亦州境别部也。

孟密宣抚司,东至木邦宣慰使司界,西至缅甸宣慰司界,北至蛮莫安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汉永昌西南夷地,后为群蛮所居。明初为木邦宣慰司部落,成化十九年始析置孟密安抚司,属湾甸州。万历十三年改为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土司思氏。《通考》:“木邦界有宝井,天顺中宣慰司罕楪使其陶猛思歪领之。陶猛犹言头目也。既以女囊罕弄妻之。罕弄据有宝井,常藐其父。成化中罕楪死,孙罕穵嗣。罕弄阴叛之。会镇守内臣需索宝石,听其开采。遂略木邦地以自广。内臣疏其罪请征之,或导以重宝赂时相,不惟罢兵,且可授官,比于木邦。思歪用其策,于是廷遣都御史程宗往抚,罕弄遂慢视朝使,不肯出迓。宗与期会于南甸之南牙山,悉以所略木邦地𢌿之,为奏设安抚司,思歪之子孙得世袭。于是尽夺木邦地,罕穵出奔,四邻诸番不平,往往借口弄兵。后副使林俊稍令割故地还木邦,然竟仇杀未已。”《滇略》云:“孟密在腾越南千馀里。其地产宝井产金矿,估客云集,山高田少,米谷腾贵。南距缅仅十程,常苦侵暴。嘉靖三十七年附缅。万历十一年官军败缅始内属。十三年升为宣抚司,授其酋思忠。思忠复投缅,十六年为缅所并。寻复羁属于中国”云。
孟乃,在司北,孟密别部也。嘉靖三十九年缅酋瑞体入孟密,残孟乃,擒其酋思混。又孟哈部,亦孟密别部也。有土目守其地。万历十三年以孟哈土目思化为宣抚司同知,十六年为缅所并。○孟广部,在司东北。亦孟密别部,近陇川界。万历十八年为叛缅所陷。
宝井。在司西南。《滇程记》:“由陇川十日至孟养,又二日至宝井,又十日至缅甸是也。

蛮莫安抚司,南至孟密安抚司,西至孟养宣慰使司,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一程,转达于京师。

本孟密分地,万历十三年析置安抚司。土司思姓。《通考》:“蛮莫在腾越西蛮哈山下。山如像鼻,行者累足。弘治中孟养叛酋思渌乘木邦之乱,攻孟密,取蛮莫十七寨,后复请入十寨以赎罪,即此地也。隆庆三年蛮莫头目思哲叛附缅。万历十一年官军败缅,复收其地。十三年置安抚司,授土目思顺。顺复走归缅,其子代领司事。十六年缅攻孟密陷之,猛哈酋思化等奔蛮莫,遂据其地。十九年缅率旁部兵围蛮莫,官兵赴援,缅始却。二十年缅复据蛮莫,仍分道内犯,一入遮放、芒市,一入腊撒、蛮颡,一入杉木笼,并寇陇川。明年官军讨之,复取蛮莫,兼设蛮哈守备于此。二十四年缅复来寇,官军救却之。二十九年思化子思正袭职,侵扰陇川。明年旁部共攻思正,正奔腾越,诛之,改立酋长,抚定其地。”
等练城,在司东北。万历二十一年缅酋入蛮莫,破等练城。明年抚臣陈用宾以缅贼大入等练、陇川,遣将王一麟夺等练,卢承爵出雷哈,钱中选等出蛮哈,张胤开道繇海墨出打线,合击缅贼,复收蛮莫是也。雷哈等地皆在司境。
练山,在司北。万历二十年叛缅遣兵来犯,蛮莫酋思化奔练山。参将邓子龙提兵营等练,缅兵屯遮遨。子龙发兵击之,大战于控哈,缅稍却,屯沙洲。官兵无船不得渡,相持弥月,缅退去。
孟木寨。在司西。弘治中孟养叛酋思渌过金沙江,夺据孟木、章贡、蛮莫诸村寨,即此。

钮兀御夷长官司,东至元江府界,南至车里宣慰司界,西至威远州界,北至临安府思陀甸长官司界,自司治北至布政司一十六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蛮名也兀,民皆倭泥、蒲类蛮。自昔未通中国。宣德七年始来归附,置钮兀长官司。

芒市御夷长官司,东至镇康州界。西、南俱至陇川宣抚司界,北至永昌府潞江安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旧曰怒谋,曰大柘睒、小柘睒,即唐时茫施蛮也。在永昌西南四百里。《滇纪》:“唐贞元十一年南诏异牟寻破芒蛮。”即此。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茫施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属金齿宣抚司。明朝洪武十五年置茫施府,正统九年改置芒市长官司。土司放氏。《通考》:“万历初芒市土酋放福导缅入寇,讨斩之,立舍目放纬领司事,辖于陇把。其地原川旷远,田土肥美,又饶银矿,最称殷富。”
青石山,在司西南。峭拔千仞,奇诡万端。又有永贡、干孟契二山,皆高广陡绝,夷酋立寨居之,恃为险要。下有芒市河。
麓川江,在司西。与陇川宣抚司接界,下流至缅地合于大盈江。
大盈江。亦曰金沙江。自干崖折而东南流,至司西南青石山下,又南流入孟养界。亦谓之大车江。志云:司有金沙江,出青石山,流入大盈江,出金。误矣。

孟琏长官司,东至车里宣慰司界,南至孟艮府界,西至木邦宣慰司界,北至威远州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转达于京师。

古蛮夷地,名哈瓦。正统间平麓川始来归附,置孟琏长官司。《通考》:“部内有莫乃场矿,夷酋世专其利,以致殷富。”
废木来府,在司东南。《元史》:“至元二十九年云南省言:‘新附金齿,适当忙兀秃儿迷失出征军马之冲,资其刍粮,拟立为木来路。’于是置木来军民府,寻废。”
亦保寨,在司境。正统六年讨麓川,分军从东路会合木邦诸军,元江府同知杜凯率车里、大侯诸蛮招降孟琏长官司亦保等寨,攻破其乌木弄、戛邦等寨,馀党悉诣军门降附是也。
景线村。在司东。道通车里,出普洱、元江可达交岗。又有路通老挝,可达交趾。《滇纪》:“自景线渡江出猛乌,又越黑江走沙仁孟乃,更渡江便可达交岗入交趾。”交岗,见临安府阿迷州。沙仁孟乃,盖近元江府西南。

茶山长官司,

古蛮夷地,后为孟养部落,永乐三年置茶山长官司。《通考》云:地在腾越州西北五百里,据高黎共山。地瘠土寒,不生五谷。土酋早姓。本属孟养,永乐三年孟养叛,茶山不从,自诣阙下,授长官司。其地僻远,常为野人杀虏,今奔入内地阿幸栖住。《职方考》:“茶山司属永昌卫。”

麻里长官司。

古蛮夷地,亦孟养部落,永乐初置麻里长官司。《通考》:“麻里地与茶山接壤,亦以拒孟养功,授长官司。土酋刁姓,副早姓。所辖皆峨昌夷地。其地近亦为野人所夺,奔入赤石坪栖住。野人者,在二长官司界外,赤发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凶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外此又有八寨长官司、瓦甸长官司、麻沙长官司、沙勒长官司,俱在腾越徼外,皆羁縻蛮族也。
附考
敦忍乙国。在缅甸西境。后汉永元六年,永昌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遣重译入贡。永初元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举众内附。永宁初掸国王雍繇调复遣使诣阙朝贺。敦忍、僬侥,盖皆缅甸旁国矣。○寻传国,旧记:在永昌徼外,生蛮属也。唐至德初附于南诏。《滇纪》:“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勃海,西近大秦,自古未通中国。唐上元初南诏刊木通道,直抵其国,谕降之。”又弥臣国,在缅甸西。《唐会要》:“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其西别有弥臣国。”《滇史》:“贞元十二年骠国王雍羌遣使同南诏入献,诏封雍羌为弥臣国王。”是弥臣即骠国之别名矣。[2]

  1. 云南土司实刀氏,刁姓误矣。详见《明史•云南土司三》。
  2. 全文以中华书局《读史方舆纪要》为本校。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