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三十六 山东七 莱州府 登州府 下一卷▶


山东七

莱州府,东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海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莒州四百五十里,西至青州府三百十六里,北至海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里,至京师千四百里。

《禹贡》青州地,春秋时莱子国,《禹贡》:“莱夷作牧。”《春秋》时齐侯伐莱子于郳。或曰郳即今郡治,在齐之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曰东莱郡,后汉因之。晋为东莱国。宋复曰东莱郡,后魏因之,兼置光州。隋郡废,开皇五年改光州曰莱州,大业初曰东莱郡。唐复曰莱州,天宝初亦曰东莱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莱州,亦曰东莱郡。金因之。亦曰定海军。元亦为莱州,属益都路,寻属般阳路。明朝洪武九年升为莱州府。领州二、县五。
府内屏青、齐,外控辽、碣,藉梯航之便,为震叠之资,足以威行海外,岂惟岛屿之险足以自固乎哉?《唐史》:“贞观十五年太宗言:‘高丽本四郡之地,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击,取之不难也。’”

掖县,附郭。战国时齐夜邑,襄王益封田单于夜邑万户。鲁仲连谓田单“将军有夜邑之奉”是也。汉置掖县,东莱郡治焉。后汉移郡治黄县,又封欧阳歙为夜侯,即掖也。晋复为郡治,刘宋又移郡治曲城县,后魏以后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八十二里。

曲成废县,府东北六十里。汉县,属东莱郡,高帝封功臣蛊达为侯邑,又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万载为曲成侯。后汉又封刘建为侯邑,仍属东莱郡。晋曰曲城县,刘宋为郡治。后魏曰西曲城县,分东境置东曲城县,并属东莱郡。北齐省。隋末复置曲城县,唐武德六年废入掖县。今郡城周九里有奇。
当利城,在府西南三十六里。汉县,属东莱郡。志云:武帝拜栾大为五利将军,更命其邑曰当利,后汉及晋、宋皆因之。后魏改属长广郡,北齐废入掖县。隋末复置,唐武德六年废。
阳乐城,在县北。汉县,属东莱郡。后汉废。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临朐故城,此东莱郡之临朐也;又县南有阳石废县,亦汉置,属东莱郡;俱后汉废。○曲台城,在府东南。唐武德四年置曲台县,属莱州,六年废。又府东北二十里滨海有沙丘废城,相传商纣所筑,似误。
福山,府西北五里。俗名斧山,峰岭高峻,北临沧海。其并峙者曰渌山。○大基山,在府东十里,上有道士谷,𪩘崿苍翠,泉流潺湲。又东五里为神仙洞,其相连者有洞凡七,俱幽胜。
高望山,府南十五里,峰峦秀特,可以望远。又南五里为天柱山,一名南山。又寒同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神山,掖水出于此。○三山岛,在府北五十里海之南岸。《史记•封禅书》:八祀,四曰阴主,祠三山。《唐史》:贞观二十二年将伐高丽,诏剑南大治船舰储粮械于三山浦及乌岛。乌岛或曰即登州之乌湖岛。又蜉蝣岛,在府西北百里海中,遥望若蜉蝣然。
万里沙,府东北三十里。夹万岁水,两岸皆沙,长三百里。《史记•封禅书》:“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汉书•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万里沙。是也。
海,在府西北二十里。道出辽东、朝鲜。《通典》:“郡北至海五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西北至海二十一里,东南至海二百五十里。”今自府西北环昌邑、潍县界,东南环胶州即墨县界,皆大海也。
掖水,在府东南十五里。源出寒同山,西北流经城南,又西北注于海。○万岁河,在府东北三十里。其两岸即万里沙也。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祷此。《三齐记》:“水北有万岁亭,汉武所筑。”
小沽河,出府东南三十里马鞍山,东南流经平度州与大沽河合,经胶州即墨县界入于海。《左传》昭二十年:“齐晏子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杜预曰:“姑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也。”○五龙泉,府西三里。潴而为池,凡半亩许,民获灌溉之利。又城东有青龙泉,与濠水相接。
过乡,在府北。《后汉•郡国志》掖县有过乡。故过国,寒浞封其子浇于此。《春秋》哀元年《传》:“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杜预曰:“过即掖县过乡,戈在宋、郑间。”○燕台,在府东北二里。志云:南燕慕容德以掖城为青州治,因置此台。
海仓口镇。府西北九十里。即胶河入海之口,为滨海要地,有巡司戍守。又柴葫寨,在府北五十里,亦有巡司。○朱桥驿,在府东北七十里。又南关有城南驿。又沙河店,在府南三十里。旧置城南、沙河店、朱桥店三递运所,万历中与驿俱革。
附见
莱州卫。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年置,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等所。
王徐寨备御前千户所。府东北八十里。明初置百户所,有砖城周三里,嘉靖中改为千户所。○马埠寨备御百户,所在府西二十五里,城周二里;又灶河寨备御百户所,在府北五十里,所城周二里有奇;又东北百六十里有马停寨备御百户所,石城不及一里;俱属莱州卫。

平度州,府南百里。南至胶州百二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莒州三百四十里。

春秋时齐地,汉属东莱郡,后汉属北海国,晋属济南郡,刘宋属北海郡。后魏因之。隋属莱州,唐、宋仍旧。元改属登州,明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二十一年始置平度州。编户百三十六里。领县二。
州西亘潍河,北枕勃海,山川襟带,屏蔽东陲。
胶水废县,今州治。本汉之平度县地,后汉改置胶东县,属北海国。晋、宋、后魏皆曰胶东县,后齐改置长广县,属长广郡。隋改属莱州,仁寿初改曰胶水县,唐、宋及元因之。洪武中置平度州,以县省入。州城周九里有奇。
平度故城,州西北六十里。汉县治此,属东莱郡,武帝封菑川懿王子行为侯邑,后汉并入胶东县。○卢乡城,在州西北五十里,汉县,属东莱郡,晋、宋及后魏因之,北齐省入胶东县。隋复置,属莱州。唐贞观初县废。
即墨故城,州东南六十里。齐即墨邑。志云:城临墨水,故曰即墨。齐威王封即墨大夫,而烹阿大夫。湣王时乐毅破齐七十馀城,惟莒、即墨未下。既而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汉元年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田荣追击市,于此杀之。四年韩信破齐,齐将田既走胶东,曹参击杀之,即即墨也。寻复为即墨县,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分齐地封悼惠王子白石侯熊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景帝三年反,诛。四年封子彻为胶东王,中二年改封子寄。后汉国废。建武中封贾复为侯邑,属北海国。晋属济南国,刘宋复属北海郡,后魏属长广郡,后齐废。志云:城北有乐毅城,毅攻即墨时所筑。汉初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盖二县近海,财用所近也。今俗称故城为朱毛城。○胶东废县,亦在州东南。隋末置,唐初属莱州,武德六年废。
天柱山,州北五十里。绝顶巉岩耸立如柱,又有石龛如屋,州人谓之劈石口。《通志》:“山之东曰之莱山,东连大泽、御驾、明堂诸山。”○嵖岈山,在州北三十里,以山形嵖岈而名。
大泽山,州北七十里。岩壑绝胜。有瑞云峰,峰顶半岩叠石为城,谓之皇城顶。或以为赤眉故砦也。下有白虎谿,乳泉河出焉,西南流入胶水。山之北即高望山,接掖县界。○明堂山,在州东北四十里。产药材。有药石水出焉,流合石渎河而注于胶水。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亦产药材。又有两髻山,在州东北十三里。山椒并列,如绾双髻。现河出焉,经州东三里,西南流入胶水。
三固山,州西七十里。一名三户山。《汉•郊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户山于下密”,即此山也。又州西十八里有文、武山,两山相峙。世传秦始皇东巡,集文武于此,因名。下有秦王河。○大豁山,在州西北十五里。伏琛《齐记》“卢乡县东南有大豁口,与小豁口相峙,中通驿路”,即此山也。苏村河出焉,西南流入于胶水。
胶水,州西八十里。源出胶州铁橛山,流经高密县北入州境,又北经昌邑县至县东北入海。梁天监五年将军刘思效败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胶水,即此。○墨水,在州东。源出东北六十里之墨山,南流经即墨县入海。
大沽河,州东八十里。源出登州府黄县南蹲犬山,经招远、莱阳二县界,至州东南故即墨城与小沽河合,经胶州即墨县界入海。通谓之沽水,南北经流三百馀里。
新河,在州东南。源出高密县,流经此,分南北二流,南自胶州麻湾口入海,西北自掖县海仓口入海,即元人所浚胶莱河旧道也。《元史》:“至元十七年莱人姚演献议开新河,由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于胶河,出海仓口,由海道达直沽以通漕,谓之胶莱新河。从之。劳废不赀,卒无成效,二十二年罢其役。”明正统六年昌邑人王坦言:“漕河每患浅涩,海运又虞艰险,请浚新河故道。”不允。嘉靖十一年按臣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不果。隆庆初莱人崔旦复极言新河之便,万历三年又以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言,命侍郎徐栻开浚。议者极言非便,遂中止。其后屡议屡阻,迄无成绩。《图说》云: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里为朱家河,可开通。经新沟至安东县有澳河、向水、三叉,俱临淮,可通。东则有东涟河、朱家河、白家沟、七里河流入淮,又东有盐场河、平望河、界首河、白浪河、牛洞河、车轴河流入海,俱宜筑塞。中有遏蛮河,在淮、海之交,可置闸以杀水势。西则有沭阳水,溷而为大湖、傅湖,又有杨家沟、西涟河、崔家沟、古闸河,皆为入涟河水道。自支家河至涟河海口,计三百八十里。出海由海州赣榆至山东界,历安东卫石臼所、夏河所、灵山卫、胶州了头营至麻湾海口,计二百八十里,隔马家濠五里,可以开通。经把浪庙、新河口、店口社、陈村小闸,戴高刘家大闸,王朱杜家村,至平度州,又经窝铺、停口、大成、昌渠小闸、新河集、秦家庄、海仓口至大海口,计三百七十五里。大海口至直沽四百里,通计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应节奏言:“胶州南自淮子口大港头出海,自州治西抵匡家庄四十里,俱冈沟黄土,宜开;自刘家庄北历台头所张奴河至亭口闸三十里,俱黑泥,下地水深数尺,宜浚;自亭口闸历陶家崖、陈家口、孙店口至玉皇庙六十里,河宽水浅,宜于旧河之旁别开一渠;玉皇庙至杨家圈二十里,水深数尺,宜浚;杨家圈以北则悉通海潮,无烦工作矣。以工力计之,创者什五,因者什三,略施工者什二;以地势计之,宜挑深丈馀者什一,挑深数尺者什九。”栻言:“匡家庄地高难开,改于都泊、船路沟,地形平衍,有河可引,宜建闸设柜,如会通河故事。”科臣王道成言:“胶州在两海口之中,土最高厚,万一巨石隐伏,功将安施?难一。水性湍急,走石流沙,即有泉源,易盈易涸,难二。海船不可入河,河船不可入海,难三也。”又《实录》:“隆庆五年山东臣僚会勘胶河,上言:‘从龙家屯北至分水岭,俱系冈阜沙石,难以施工。由分水岭又北至谢家口,稍有断续河流,旱潦难恃,沙石亦多。由谢家口北至杨家圈,河流似有端绪。又北至新河闸面河势比南面较宽,自新河闸至海仓又皆流沙壅淤,难以行舟。新河闸系往来通渠,过者见有河流,妄意可以开浚,不知迤南十里便复不同。分水岭本名王干坝,两头俱有河形,中间积沙高亢,本非岭也。新河既无泉源,引导必须旁水接济,而分水岭下仅有白河一道,平时涓涓细流,淫潦时挟流沙冲淤,大为河患。其张奴河、胶河、九穴泊之水,虽接新河,而源流浅涩,潦涸无时,皆不足恃。若欲东引沽河,则地势东下,沽河自东而南直趋麻湾口,难以挽之而北。若西引潍河,潍河在高密西,离新河百二十里,中隔高岭五层,又难引之使东也。若欲深凿河身,使海水南北贯通,则分水岭诸处,高过海面数丈,命工开凿,未及数尺下即糜沙,随时奔溃,纵多捐财力,万难开浚。’”既而徐栻亦称:“南北海口,俱有积沙横绝,及分水岭河高海下,势不可通,须另开一路,及海口筑堤以约水障沙。”又云:“南自麻湾抵朱铺五十里,北自海口抵亭口百八十里,皆通潮,可乘潮以导河。”抚臣李世达勘称:“南潮止及陈村闸,距海口二十里;北潮止及杨家圈,距海口六十里;其朱铺、亭口者非烈风迅雨,海水涨溢,岁不一二至,潮不足恃也。”役遂止。崇祯十二年户部郎中沈廷扬试行海运,复请开胶莱河。十六年命户、工二部发银十万两开浚,事未行而京师不守。馀详见胶州。
定渠,州南七十里。与州东北之药石水及石渎河合流入胶水,一名定都渠。近志以为巨定,误也。
亭口镇。州西南七十里。即胶莱河所经,有巡司戍守。又州西北七十里有灰埠驿。

潍县,州西百八十里。西南至青州府昌乐县五十里。汉下密县,属胶东国。后汉初废,安帝时复置,晋属北海国。晋属济南邵,宋属北海郡,后魏因之,寻为北海郡治。后齐改郡曰高阳。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于县置潍州。大业初州废,改下密县曰北海,仍属北海郡。唐初亦置潍州治此,武德八年州废,以北海县属青州。宋建隆三年置北海军,乾德二年升为潍州,金因之。元属益都路。明朝洪武初以州治北海县省入,属青州府。九年降州为县,属莱州府,二十一年改今属。编户八十六里。

下密城,县西三十里。汉县,治今平度州西五十里。一云治今县东南。《水经注》:“潍水迳下密故城西。”是也。后迁今县治。隋开皇六年置潍水县,属青州。大业初改下密为北海县,而改潍水为下密。唐初属潍州,武德八年州废,县并入北海。俗以此为西下密也。
平寿城,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属北海郡。后汉初张步为耿弇所败,自剧奔平寿。步平,仍属北海郡。晋为济南郡治。刘宋仍属北海郡,后魏为北海郡治,高齐废。又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寻国,亦禹后也。又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杜预曰“平寿东南有斟城,古斟寻也,后羿所灭。”汉置斟县,属北海郡,后汉废。又寒亭,在县东北三十里。杜预曰“平寿东有寒亭”,即古寒国,盖寒浞所封。唐初有寒水县,属潍州,武德六年废,即故寒亭矣。今有寒浞水,北入海。《通志》:“县南三十里有营丘城。”似误。今详见青州府昌乐县。
塔山,县东南六十里,东丹河发源于此。《水经注》:“溉水出塔山。”是也。唐天宝初敕改为溉原山。○几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形如几,西丹河出焉。又县西南二十里有程符山,相传公孙弘贫时牧豕处。又有孤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岿然天际,翠霭若浮。
擂鼓山,县南百里。与昌乐县接界,白狼河出焉。其相近有摩旗山。宋嘉定中金益都贼杨安儿败死,其妹四娘子为馀党所推,掠食至摩旗山,潍州贼帅李全以众附之,即此。
潍水,县东南六十里。自青州府安丘县北流入县境,又东北至昌邑县东北入于海。后魏主子攸建义初,邢杲帅河北流民反于青州之北海,遣将军李叔仁击之,败于潍水,即此。志云:今县西北二十里地名韩信道,盖以信破楚将龙且于潍水上而名。馀详见安丘县。
东丹河,县东南五里。源出塔山,即溉水也。亦曰东于河,西北流合青州府寿光县界之丹河,复流入县境,东北注于海。又西丹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几山,亦曰西于河,西流合昌乐县西之丹河,复会东丹河东北入海。○白狼河,在城东。源出擂鼓山,流入昌乐县界合白狼河别源,又北流入县境,经东门外东北流八十里入海。狼一作“浪”。志云:县南有小王庄,平地泉涌如轮,即白浪河之源也。今详见昌乐县。
固堤店。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又县东北三十里有古亭马驿。

昌邑县,州西北百三十里。西南至青州府寿光县九十里。汉都昌县地,属北海郡。晋初属齐国,寻废。刘宋复置,仍属北海郡,后魏因之。隋开皇中属潍州,大业初仍属北海郡。唐初亦属潍州,武德六年废。宋建隆三年改置昌邑县,属北海军,寻属潍州。金、元因之。明朝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二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九十四里。

都昌城,在县西。本齐邑,齐顷公赏逢丑父之功,食邑都昌。《晏子春秋》:“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而不受。”汉置都昌县,高帝封功臣朱轸为侯邑。建安初北海相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于都昌,先主救却之。今城南五里有大营城,北五里有小营城,俗为大营、小营二村,相传即孔融与黄巾相拒处。
訾城,县西北三十里。《春秋》庄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预曰:“都昌西有訾城,鄑,亦读訾,本一城也。”唐武德二年置訾亭县,属潍州,六年废。俗呼为瓦城,半为水渐。一云訾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又十五里为鄑城。
密乡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隐二年“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即此地也。汉置密乡县,属北海郡,武帝封胶东顷王子林为侯邑。《后汉志》淳于县有密乡。应劭曰:“淳于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淳于,见前安丘县。○平城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汉县,属北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潍、汶二水会于淳于城东北,又东北径平城亭西,又东北径密乡亭西,皆汉北海郡属县云。
东山,城东二里。俗名土埠,亦谓之东京埠,长数里,石磴崎岖,峰峦奇秀。后汉建安初袁谭据青州,攻北海相孔融于都昌,融败走东山,即此。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青石埠,长数里,亦名青山。○霍侯山,在县南四十里。《汉书》:“霍光封博陆侯,食邑于北海。”此山本名陆山,或以为即光所食邑,唐天宝六载赐名霍侯山。又南五十里有峡山,状如伏虎,俯临潍水,为邑之胜。
海,在县北五十里。有鱼儿浦巡司,为滨海戍守处。
潍河,县东二里,又东北注于海。志云:县东五里有潍水堤,宋初筑以防潍水氾溢。又县西南二十里有浮糠河,县南二十里有张固河,流合浮糠河并入于海。
胶河,县东五十里。自平度州流入境,北注于海。其入海处曰海仓口,与掖县接界。罗氏曰:“自海仓口至胶州麻湾,凡二百七十里,即胶莱新河之道也。”
棠乡。县南八十里。本莱邑。《左传》襄六年:“齐人伐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遂灭之。”又《孟子》:“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后汉志》即墨有棠乡。今为甘棠社。○夏店马驿,在县东北二十里。又县东四十里有新河桥递运所,今革。

胶州,府南二百二十里。东至海三十里,南至海九十里,西至青州府莒州二百八十里。

春秋介国地,战国属齐。汉属琅邪郡。后汉属东莱郡,晋属城阳郡,刘宋属高密郡。后魏尝置胶州。魏收《志》:“永安二年置,治东武县。”见青州府诸城县。隋属密州,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二年置胶州于此,隶益都路。明朝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属青州府,九年改今属。编户九十三里。领县二。
州连络淮、沂,屏蔽齐、兖,控海道之咽喉,为登、莱之襟要。《防险说》:“胶州、即墨,皆迫近海澨,而即墨南望淮安、安东、东海卫所诸城,左右相错,如噤喉关鏁,倭若犯淮,则渐必犯莱矣。故登、莱三营之设,即墨一营,视登州、文登二营为尤切。”《海防考》:“自登州之大嵩卫至府境鳌山、灵山卫,及青州府境之安东卫,尽南面滨海之险,皆即墨营控御处也。其滨海要冲则有雄崖、胶州、大山、浮山、夏河、石臼等所,乳山、行村、栲栳岛、古镇、逢猛、南龙湾、信阳、夹仓诸巡司,及海中之唐家湾、大任、陈家岛、鹅儿、栲栳、天井湾、颜武、周疃、松林、全家湾、青岛、徐家庄一带,而海道之险则自安东以北若劳山、赤松、竹篙、旱门、刘公、之罘、八角、沙门、三山诸岛,皆贼停泊之处,不可不讲。至于白蓬头、槐子口桥、鸡鸣屿、金嘴、石仓庙诸处,浅滩乱矶,则贼所必避,而亦吾所当审者。”
胶西废县,今州治。汉黔陬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胶西县,属密州。唐武德六年省县入高密,以其地为板桥镇。宋元祐二年复置胶西县,兼领临海军使,仍属密州。金仍曰胶西县。《宋史》:“嘉定四年时胶西当登州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李全使其兄福守之,为窟宅,多收互市之利。”元置胶州治此,明初省。今城周四里有奇。
祓城,州西南七十里。汉祓县,属琅邪郡。祓音费。后汉省。又介根城,在州西南五里,春秋时莒邑也。《左传》襄二十四年:“齐侯伐莒,取介根。”应劭曰:“周武王始封兹舆于此,即莒之先也。春秋初徙于莒。”汉置计斤县,属琅邪郡。颜师古曰:“计斤即介根,语音有轻重。”后汉县废。杜预曰:“黔陬东北有计基城。”即古介根。今有两塔对立,曰东、西计斤。又有介亭,在州南七十里。或云:即古之介国。《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是也。杜预以为介国在黔陬县界。
祝兹城,亦在州西南。汉高封徐厉为侯邑,又孝武封胶东康王子延年于此。《水经注》:“胶水出五弩山北,径祝兹城,又经邞县故城。”邞音扶。亦汉琅邪属县,文帝封吕平为侯邑。后汉县废。又《通志》云:“州南七十里有古长城。”
铁橛山,州西南百二十里。胶水发源于此,亦曰胶山。志云:五弩山,在胶山之北。胶水出胶山,过密州五弩山,卤水入焉;又北径州南三十五里之艾山,艾水入焉。又艾山旁有天泽泉,即艾水之源也。铁橛山盖与诸城五弩山相近。
大珠山,州南百二十里。滨海,上有石室。珠亦作“朱”。《通典》:“高密诸城县有古长城,自齐西防门东逾泰山、穆陵,至大朱山海滨而绝。”是也。又州南九十里有小珠山,错水出焉,流入海。○灵山,在城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志云:在灵山卫南三十里。其山先日而曙,先雨而云,故谓之灵。又卫西北三里有小竹山,或谓之小竺。又卫东海中有唐岛,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内有饮马池。
石臼岛,州南百里海中。宋绍兴三十年金亮入寇,分遣一军由海道袭浙江,以兵围海州。宋将李宝督海舟捍御,至石臼岛,敌舟已泊唐岛,相距仅一山。宝因风便过山薄寇,大败金人,海道之师遂绝。○黄岛,在州东南六十里海中。旧有居民,后因倭寇,其地遂墟。又州东南九十里有薛家岛,横伏入海,每为行旅患。又古镇岛,在州东南百十里海中,向有巡司戍守。志云:胶州滨海石臼、青泥、桃林、陈家、李家、薛家、古镇、黄岛、唐岛之属,皆其著者。
海,州东三十里。志云:州南门外有唐家湾,宋、元时,海舶往来皆由此。
胶水,在州西。出铁橛山,东北流,接高密县境,又北入平度州界。《水经注》:“胶水出胶山,北迳黔陬故城西。”是也。又有洋河,亦出铁橛山,东流径城南三十里入海。《水经注》:“拒艾水一名洋洋水。”宋泰始二年辅国将军刘怀珍击青州刺史沆文秀于东阳,进至黔陬,军于洋水,遣别将王广之袭不其城,拔之。此洋洋水也。○沽河,在州东北三十里。自平度州流入境,又南流入海。
新河,州东北三十里。西北入高密县界。志云:州东南百里有马家濠,濠长三里馀,夹两山中,南北俱接海口。元至元十九年开胶莱新河,阻马家濠不就。明朝嘉靖十一年,按臣方远宜议开新河,以马家濠数里皆石冈为患,臬使王献焚以烈火,凿而通之。十九年献言:“元人海运自淮安循海而行,至灵山之东,浮山、涝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石岈林立,横伏海中若桥,号槐子口桥,最险难越。元人避之,故放洋于三沙黑水、历城山正东逾登州东北,又西北抵莱州海仓,然后出直沽以达天津。献阅《胶莱河图》,自薛岛之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中有石冈曰马壕。马壕之麓南北皆接海涯,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海仓、直沽。由麻湾抵海仓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马壕抵直沽千五百里,若径出于此,可免绕海之患。元人尝治此道,遇石而止。今因其故迹凿马濠以趋麻湾,长十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而江、淮之舟可达新河。新河两傍皆有水泉溢出,疏浅决滞,为九闸以节宣之,可以佐会通河之穷。”从之。于是于旧濠迤西七丈有馀,凿渠通舟,以达新河故道,为漕运之计,功未半而罢。万历初复议开胶莱河,山东参政冯敏功谓:“胶河一衣带水,馀悉高岭大阜,且地皆冈石,山水奔瀑,功难竟。即竟矣,海水挟潮沙而入,必复淤。”及开浚,果以冈石黑沙难施畚闸而止。《河渠考》:“元人于钦言:‘至元中姚演请开新河,凿陆地数百里以通漕,数年而罢。余过其地,询之土人,云此河为海沙所壅,又水潦积淤,终不能通。’”盖《元志》所称劳费无成,非诬也。自王献建议之后,屡行勘阅。隆庆四年尝议浚治,至万历三年而罢。二十九年御史高举复议浚之,卒不果。迄崇祯之季,言者犹以为请,竟不果行。
逢猛镇。州南四十里。为滨海戍守处,有巡司。又东南百二十里有古镇巡司。

高密县,州西北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诸城县百二十里。秦为高密县,属齐郡。汉初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分齐地置胶西国,宣帝本始初更为高密国,皆治高密县。后汉建武中封邓禹为侯邑,改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惠帝复置高密郡。刘宋仍属高密郡,后魏因之。隋属密州,大业末废。唐复置,仍属密州,宋因之。元属胶州。今编户八十八里。

高密城,县西南四十里。县本治此。汉三年,齐田横烹郦生走高密。明年韩信破齐军至临菑,齐王广亦走高密。文帝封齐悼惠王子卬为胶西王,都高密是也。后汉仍为高密县。又谓之城阴城,《郑玄碑》:“城阴,即高密也。”隋末废。唐武德三年于今县西北一里故义城堡置高密县,六年移治于故夷安城,即今县也。○夷安城,《通典》曰:“今县外城也。”应劭曰:“古莱夷维邑,晏平仲夷维人也。”汉置夷安县,属高密国。后汉属北海国。邓禹少子封夷安侯,即此。晋属城阳郡,惠帝时复属高密郡,刘宋、后魏因之,后齐废。唐为高密县治。
稻城,县西南五十里潍水堰侧。汉县,属琅邪郡,武帝封齐孝王子定为侯邑。后汉县废。志云:旧有塘堰,蓄潍水溉田,因名。亦谓之郑城,有康成故宅也。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梁”。今堙。《城邑考》:“县西南五十里潍水东又有龙且城,城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即韩信击杀龙且之地也。”
柜城,县南三十里。旧志:柜城在胶州西南九十里是也。汉县,属琅邪郡。柜音巨。后汉改属北海国,后省。今县西南三十里有柜城河,出县南五十里王子山,流入九穴泊,盖因故城而名。《水经注》:“黔陬西南有柜艾山,亦曰黔艾山,柜艾水出焉,流经柜县故城西,东北入海。”苏林以为稂艾水,即胶州之洋河也。
黔陬城,县南六十里。古介国。汉置黔陬县,属琅邪郡。后汉属东莱郡。晋属城阳郡。刘宋属高密郡。泰始三年青州刺史沈文秀据东阳,诏刘怀珍进向青州,怀珍至黔陬,文秀所置高密、平昌二郡太守弃城走。后魏仍属高密郡。后齐置平昌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省入胶西县。有两城,夹胶水而立。《县道记》:“县本秦所置,在高密郡东北,后移于胶水西,相去二十里,俗名故城为东陬,而此城为西陬。”旧志:黔陬在诸城东北百十里。即此。似误。○胶西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志云:隋置县于胶、墨二水之间,即此城云。
高阳城,县西北三十四里。汉县,属北海郡,成帝封淮阳宪王子并为侯邑。后汉废。一名胶阳亭。又有朱晏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晏子为齐相时所食邑也。一名晏平仲城。
砺阜山,县西北五十里。山产砺石。一名刘宗山,有郑玄墓。
胶水,县东十五里。《一统志》:“胶水北过高密县注潴泽,与张奴水合,自泽北入新河,经平度州界。”又县东北四十里有新河,亦曰新开胶河,与平度州、胶州接界。
潍水,县西南五十里。自诸城县流入境,又北流与安丘县接界,经县北四十里而入潍县界。汉四年,韩信追齐王田广于高密,楚将龙且与广合兵拒信,夹潍水而军,信夜壅潍水上流诱且半渡而击之,即此处。今县西五里又有韩信沟,相传亦信所凿。
密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流入境,一名百尺沟,亦曰高密水,经故县南十里蓄为塘,方二十里馀,古所谓“高泽之南都”也,东北会潍水堰,散流入夷安泽。志云:泽在县北二十里,高密水与潍水散流注之,蓄堰以溉田,凡万馀顷。○九穴泊,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泊有九沟,因名。又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都泊,亦潴水处。

即墨县,州东北百二十里。本齐邑,汉置即墨县,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于不其故城东复置今县,属莱州。唐、宋因之。元改属胶州。今编户八十五里。

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汉不其县,属琅邪郡。武帝太始四年,帝幸不其。后汉属东莱郡,又光武封伏湛为侯邑。其,亦作“期”。晋咸宁二年置长广郡于此。宋景平初青州刺史竺夔守东阳,拒魏师,魏人退。夔以东阳城坏,移治不其城。寻复为长广郡治。泰始三年沈文秀据东阳,以刘桃根署长广太守,戍不其城,将军刘怀珍遣将王广之袭拔之。四年文秀为魏人攻围,其弟文静将兵自海道往救,至不其城,为魏所断,因保城自固。宋主遂分置东青州,领高密、平昌、长广、东海、东莱五郡,以文静为刺史。旋没于魏,亦置长广郡。后齐郡、县俱废。隋复置即墨县,以不其县地并入。
壮武城,县西六十里。古夷国也。《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杜预谓壮武县是其地。汉置县,属胶东国,文帝封宋昌为壮武侯是也。后汉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又张华亦封壮武侯。刘宋县废。后魏亦封房法寿为壮武侯,盖县废而名存也。○皋虞城,在县东五十里。汉县,属琅邪郡,武帝封胶东康王子建为侯邑。后汉省。今为皋虞社。
不其山,县东南四十里。汉末,逢萌隐此。又后汉郑玄亦教授于山下。一名驯虎山,以后汉童恢为不其令,有伏虎之异也。又石城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状如城垣,淮涉水出焉。○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二里。上有井,深不可测,天井之名以此。又县东四十里有四舍山,四峰峻起如舍宇,惟一径可以登涉。
劳山,县东南六十里。二山相连,东滨大海。其高大者曰大劳,差小者曰小劳。周围八十里,高二十五里。《齐记》:“泰山虽言高,不如东海劳。”劳亦作“崂”,或误为“牢”,又误为劳盛山。劳、盛盖二山,盛即成山也。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盖登此二山耳。又《史记》:“始皇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荣成又“劳成”之误也。盖海岸之山,莫大于成山、劳山,故往往并言之。今山有清风岭、碧落岩、王乔观、玉女盆、明霞洞诸胜,白沙河源于此。○阴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俗传秦始皇幸琅邪尝驻于此。上有小池,虽旱不涸。
钱谷山,县东北五十里。山陡险,相传昔尝运钱谷于山上以避兵。又东北十里有米粟山。○女姑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明堂,相传汉武所置。
田横岛,县东北百里海中,去岸二十五里。中可居千馀家,相传即田横与其徒五百人亡入海岛处。孔氏曰:“田横所保,在海州东海县之鬲山,去岸八十里,非此山也。今南直海州东小鬲山是矣。”《北史》“魏永熙中杨愔为高欢所信用,寻以疑惧避于田横岛”,即此。志云:县东南滨海,列岛环伺,其可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而田横岛方三十馀里,尤平广可耕,且由岸抵岛多礁石,不可直达。嘉靖中有奸氓盘据于此,渐为寇盗,官兵扑灭之,患始息。
栲栳岛,县东北十九里。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又东北雄崖所东有旬岛,其相近者又有赤岛。志云:田横诸岛而外,为塔沙、竹槎及巉岛、阴岛,香岛,皆诸岛之有名者。
海,县西南四十里。有金家湾海口及大任海口,又西南六十里有天井湾海口,南九十里有董家湾海口,东南七十里有松林浦海口,东六十里有陈家大川海口,九十里有鹅儿海口,东北七十里有周疃海口,盖自西南而东北,四环皆海云。
墨水,在县南,自平度州流入境;又沽河在县西北七十里,亦自平度州流入境;俱合淮涉水南注于海。○淮涉水,在县西一里。源出石城山,西北流经此,复北流三里,又西南流入于海。《唐志》:“县东南有堰,贞观十年令仇源筑以防淮涉水。”又白沙河,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大劳山,西流,亦合淮涉水入海。
即墨营,县北十里。志云:旧置营于县南七十里金家岭寨,宣德八年移置于此。营城周四里,为登、莱三营之一。又张家寨,在县西南五十里;楼山寨在县南四十里;子家庄寨,在县东南九十里;萧旺庄寨,在县东南五十里;与金家岭寨俱筑城戍守。
走马岭寨。在县东北九十里。又东北十里有羊山寨。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大港寨,九十里有田村寨,与栲栳岛等寨俱筑城戍守。
附见
灵山卫,胶州东南九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三十五年筑城,周三里,依山环海,最为险固。志云:卫领左、前、后三千户所。由安东卫鱼溜一道,至卫转向东北行,海中有岛,横伏若桥,即薛岛、陈岛伏入海洋者,最险恶。元人欲于岛西凿马家濠以避之。居人识此溜为海运旧道,沿溜而行,可保无患。由安东卫至灵山卫马家濠湾泊,大约三百馀里,风便一日可至。
鳌山卫。在即墨县东四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筑城周五里。志云:卫领右、前、后三千户所。
夏河寨备御前千户所,胶州西南九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属灵山卫。
雄崖守御千户所。即墨县东北九十里,洪武中设;又浮山寨备御前千户所,在县南八十里;俱属鳌山卫。

登州府,东至海七十里,西南至莱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由海道东北至辽东旅顺口五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里,至京师千七百里。

《禹贡》青州地,春秋时牟子国,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属东莱郡。后汉因之,建安中置长广郡。魏、晋及刘宋因之。后魏又置东牟郡,北齐省东牟入长广郡。隋郡废,置牟州。大业初州废,仍属东莱郡。唐初属莱州,如意初分置登州,治牟平县,寻改今治。天宝初曰东牟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东牟郡。金仍曰登州,元属益都路,寻属般阳路。明洪武初仍为登州,属莱州府,六年改为直隶州,九年升为登州府。领州一、县七。
府僻在东陲,三面距海,利擅鱼盐。且北指旅顺,则扼辽左之噤喉,南出成山,则控江、淮之门户,形险未可轻也。范氏曰:“自古海道有事,登、莱为必出之途,而密迩辽左,尤为往来津要。”三国吴嘉禾初遣使通公孙渊,还至成山,为魏人所邀杀。宋元嘉九年朱修之自云中奔和龙,泛海至东莱。初修之守滑台,城陷为魏所执。梁普通初高句丽遣使入贡,诏使者江法盛授高丽衣冠剑佩,魏光州兵就海中执之,送洛阳。隋开皇十七年伐高丽,别将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趋平壤,时郡境皆属东莱也。遭风,船多飘没,师还。大业七年下诏讨高丽,敕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八年遣来护儿等分兵自海道趣平壤。九年复遣护儿出海道伐高丽。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遣张亮自莱州泛海趣平壤。二十一年复伐高丽,命牛进达等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明年复遣薛万彻自莱州泛海击高丽。显庆五年苏定方自成山济海伐百济。开元二十年勃海自海道寇登州。宋建隆初女真自海道趋登州贡马,后马政亦由此通女真。元行海运,道出登、莱。明初遣马云、叶旺等抚定辽东,亦由登、莱渡海驻金州,继亦由此以转输辽、蓟,而辽东隶于山东,亦以登、莱海道也。正德中禁遏海道,而倭艘如入无人。后尝议由此通运,不果。凡昔人所恃为控扼之所,漫置失之不讲,岂非谋国者之过欤?详见前大川大海。又《海防考》:府四面皆海,惟西南一隅接莱州境。国家缘海置防,登、莱二府指臂相倚。设登州营于北面,则青、莱二卫及滨海之地俱属焉。语所则有奇山、福山、王徐诸处,语砦则有黄河口、刘家洼、解宋、卢洋、马停、灶河、马埠诸处,语巡司则有杨家店、高山、孙夼镇、马停镇、东良海口、柴葫海仓、鱼儿镇、高家港诸处。而海外则岛屿环抱,自府东北百馀里之崆峒、半洋,西抵长山、蓬莱、沙门、鼍矶、三山、芙蓉、桑岛,错落盘踞,为登州北门之护,过此而北则辽阳矣。此天设之险也。又营城以东,若抹直、石落、湾子、刘家洼、平畅、卢洋诸处;营城以西,若西王庄、西山、栾家、孙家、海洋山、后八角城、后之罘、莒岛皆可通。番舶登涉,严户外以绥堂阃,责有攸属矣。

蓬莱县,附郭。汉黄县地,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唐贞观八年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升为县,登州治焉。今编户六十六里。

蓬莱镇城,在府治北一里。即汉武所筑,唐置镇于此。志云:今郡筑城周九里,陆门凡四,水门凡三。城北有水城相连,亦曰备倭城,引海水入城中泊船,即登州营城矣。
牟平城,府东南九十里。汉县,属东莱郡,武帝封齐孝王子渫为侯邑。后汉初光武封耿况于此。晋省,寻复置。刘宋仍属东莱郡,后魏属东牟郡。北齐移县治于黄县东北七十五里马岭之南,属长广郡。隋复徙治于废东牟县,即今宁海州也。
丹崖山,府北三里。东西二面,石壁巉岩,上有蓬莱阁,又有三洞,奇秀为一郡之胜。山下为珠玑岩,石壁千尺。岩下水中有小石如珠玑,或如弹丸,俗呼弹子涡,或谓之珍珠门。○田横山,在府西北三里。郡志:城北有古田横砦,与蓬莱阁对峙,西北二面皆巨海,石壁高峻。相传韩信破齐,田横东走,结寨于此,遗址尚存。又有荆山,在田横、丹崖二山之间,产荆。山色长紫,一名紫荆山。
密神山,府南十里。贵溪出其东麓,一名密水山。又南五里有马鞍山。山东麓两畔皆深涧,中起石冈,南北通行,谓之天生桥。或谓之马岭。○羽山,在府东南三十里。《书》:“舜殛鲧于羽山。”孔安国以为山在齐东海中也。上有鲧城,三国魏将田豫筑城以御吴将周贺,因山以名。又九目山,在府东南七十里。晏谟《齐记》曰:“山有九窍,与黄县连界。”
石门山,府西十里。山口甃石,为驿路所经。又府西南三十里有影口山,山巅有营垒故址。又龙山,在府西南四十里,上有龙洞及龙冈。旧尝置铁场于此。○朱高山,在府东八十里。山临海,产滑石。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门岛巡司于此。
沙门岛,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五代时置沙门寨,宋建隆三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乾德元年女真国遣使献名马,命蠲登州沙门岛民税,令专治船渡马。元人海运,亦置戍军于此。明朝永乐七年,山东都指挥使司奏:“沙门岛守备仅七百馀人,难以防御。”诏以七百人益之。后移戍内地,岛无居人,今遂为墟。志云:沙门岛相连属者有鼍矶、牵牛、大竹、小竹四岛,皆紫翠巉岩,出没波涛中。永乐初陈瑄督运自辽东还,遇倭于沙门岛,击却之。又西北七十里为鼍矶岛。与鼍矶相对者为钦岛,相距三十里。又高山岛,在沙门岛北百馀里。○黄城岛,志云:在鼍矶东北。或曰黄城、鼍矶本一岛也,为入勃海要口。又有庙岛,在鼍矶西南。毛氏又曰:“庙岛、砣矶、黄城三岛,实为登、莱门户。黄城之东北曰御林山,砣矶之南有井岛,皆与沙门相连络。”砣即鼍之讹也。
乌湖岛,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海中,与大谢戍俱为伐东夷之要路。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置乌湖镇,亦曰乌湖戍。二十二年镇将古神感浮海击高丽,破之于曷山。曷山在高丽界,或作“易山”。《新唐志》:“自登州东北海行至大谢岛、龟歆岛、淤岛,而后至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曘,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江、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曘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绿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勃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高丽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勃海王城。”五代唐天成初契丹东丹王突欲居扶馀城,盖在唐高丽扶馀川中。长兴初突欲以不得嗣立,越海自登州来奔,盖道出乌湖、大谢间。○大谢岛,在府东北三十里海中。唐贞观中击高丽置大谢戍于此。又长山岛,在府北三十里海中,东西长四十馀里。又有宜岛、虎岛、半洋岛,皆与长山岛相近。
莫邪岛,府东北三百里海中。昔人捕鱼于此得宝剑,因名。又东北二百里有漠岛,亦海运所经故道也。
海,府北五里。又东西两面皆滨海,各去城三里许。志云:府东北五里有抹直海口,旧为登涉之所,今不通舟楫,惟丹崖山之东为新开海口,戍守最切。山下又有石落海口。府西七里为西王庄海口,又西二十馀里为栾家海口,又十里曰孙家海口。又田横寨西曰西山海口。又湾子海口,在府东二十五里。又东二十里曰刘家汪海口,又二十里曰平阳海口,又十馀里曰卢洋海口。旧皆为戍守处。
密水,出府南密神山。北流入城东小水门与黑水会。黑水出府西南十里黑石山,东北流入府城南上水门合于密水,出城西下水门北流入海。○之罘水,在府南十五里。源出羽山,有石门水流合焉。石门水出石门山,流合之罘水,北注于海。志云:府城东北在咸泉池,居民取以为盐。
登州营,在丹崖山北,即新开海口也。宋庆历三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鱼巡简水兵三百戍沙门岛,备御契丹,仲夏居鼍矶岛以备不虞,秋冬还南岸,相传此即刀鱼船所泊。洪武九年知州周斌奏置海船,运辽东军需。指挥使谢规以河口浅窄,奏请挑深,缭以砖,城北砌水门以抵海涛,南设关禁以讥往来,谓之登州营。又立帅府于此,设备倭都司驻守,其城周三里。《海道考》“由新开海口西北至沙门岛六十里,又正北行一百二十里至砣矶岛,又北至钦、木二岛六十里,又北至南半洋六十里,又北至北半洋二十里,又北经双岛、洋头洼、黄洋川、平岛、和尚岛共二百馀里,至辽东铁山、旅顺口通计五百五十里,诸岛相望,俱可湾船避风。明初送辽东官军布花,俱由此道。正德中刘瑾乱政,遂废水道用陆运”云。
杨家店。府东南六十里。府东八十里又有高山巡司。志云:旧有蓬莱马驿及城北河口递运所,今革。

黄县,府西南六十里。西南至莱州府百八十里。汉县,属东莱郡。后汉为郡治。晋仍属东莱郡,刘宋因之。后魏属东牟郡,寻为郡治。后齐郡废,县属长广郡。隋属莱州,开皇十六年改属牟州,大业初还属东莱郡。唐初亦属牟州,贞观初属莱州,寻属登州。今编户五十里。

故黄县,县东二十五里。一名东黄城,即古莱子国都也。《左传》宣七年:“公会齐侯伐莱。”又襄二年:“齐侯伐莱。”六年:“齐晏弱围莱,堙之,环城傅于堞,遂入莱。”杜预曰:“今东莱黄县是也。”亦谓之郲。襄十四年,齐人以郲寄卫侯;又哀五年,齐景公置群公子于莱;皆谓此。秦置黄县。《史记》:“秦伐匈奴,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黄即黄县矣。汉县亦治此,晋以后因之。唐神龙三年改置县于蓬莱镇,曰蓬莱县,移登州治焉。先天元年复析蓬莱县地置黄县于今治。志云:今县东南二十里有莱子故城,地名龙门。其间山峡巉岩,凿石通道,极为险隘,俗名莱子关。
㡉城,县南百二十里。汉㡉县,属东莱郡。㡉音坚。后汉及魏、晋因之。晋惠帝永兴三年东莱㡉令刘伯根反,自称㡉公,进寇临淄,败青州兵,幽州都督王浚遣兵讨斩之。刘宋仍属东莱郡,后魏改属东牟郡,高齐废入黄县。○徐乡城,在县西南。汉东莱郡属县,武帝封胶东共王子炔为侯邑。后汉仍属东莱郡,魏因之,晋省。
大入城,县东北二十里。志云:魏司马懿伐东夷,将运粮入新罗,筑此城贮之,以大入为名。又县东有中郎城。《郡国志》:“石勒遣中郎将石开筑此以防海。”或曰后齐尝置长广郡,唐初亦置牟州于此。又县西北十里有士乡城。《汉书》:“齐有士乡城。”志以为即此城也。
莱山,县东南二十里。《史记•封禅书》:“齐八祀,六曰月主,祀之莱山。”申公云:“天下名山八,三在岛夷,五在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皆黄帝所常游也。”又元封初东巡海上,公孙卿持节先行,候名山至东莱。《汉书•郊祀志》:“神爵元年从方士言,祀莱山于黄。”是也。一名莱阴山,亦曰龙门山。
蹲犬山,县西南三十里。形如蹲狗。隋大业十一年齐郡贼左孝友众十万屯蹲狗山,郡丞张须陀列营逼之,孝友窘迫出降,即此山也。大沽河源于此。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土山,环绕如城。
海,在县北。中有𡹔屹岛、桑岛,皆屹峙海中。
大沽河,县西南四十里。出蹲犬山,东南入福山县界。复折而西南入招远、莱阳二县界,下流至胶州即墨县入海。○黄水,在县东北五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流经故黄城,析而西北流。又洚水,在县东北三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洚山,流合黄水,至马停镇入于海。
马停镇。县西四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西六十里有黄山馆驿,旧兼置递运所于此,今驿存而所革。又旧有龙山马驿及城西递运所,今俱废。

福山县,府东南百四十里。东北至宁海州百里。汉腄县地,唐、宋以来皆为蓬莱县地。金天会中伪齐刘豫析登州之两水镇置福山县,仍属登州。今编户二十九里。

牟城,县西北三十里。《志》以为春秋时牟子所筑,似误。今故牟国见莱芜县。
之罘山,县东北三十五里,连文登县界。周围五十里,三面距海。《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三十七年至之罘,射巨鱼。”《封禅书》:“八神,五曰阳主,祀之罘。”《汉书》:“武帝太始三年登之罘,浮大海而还。”其东南海中有垒石,俗传武帝尝立桥于此。
福山,县北五里。县以此名。又峆垆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势嵯峨,接栖霞县界。
海,县东北三十里,有海洋山后海口。又县北十五里有城后海口,登宁场置于此,居民皆煮盐为业。县北四十里又有之罘海口。西北四十里有八角海口。《宋史》:“淳化四年遣陈靖等使高丽,自东牟趋八角海口是也。”又有海洋、宫家、潘家、胡家、韩家诸岛,俱在县北海中。
清洋河,在县东十里。源出栖霞县翠屏山,流入界,北注于海。又义井河,在县西南三十里。源亦出翠屏山,流经县城东合于清洋河。○大沽河,在县东一里。自黄县流入界。
孙夼镇。在县北四十里。向有巡司戍守。○黄河寨,在县西北。有土城二里。志云:县境自黄河寨而下又有刘家汪寨、解宋寨,俱设百户所,筑城守御,自登州卫中,右千户所分设。又有卢洋寨,亦置百户所,筑城守御,自福山中、前千户所分设。志云:刘家汪、卢洋等寨,俱与蓬莱县东海口相近。

栖霞县,府东南百五十里。西北至黄县百二十里。汉腄县地,唐为蓬莱县之杨疃镇。宋因之,金天会中刘豫析置栖霞县。今编户四十二里。

翠屏山,在县治南。苍翠罗列,如画屏然。大河及义井河俱源于此。又灵山,在县东五里。峰峦峻拔,亦曰灵峰山。白洋河出其下。
岠嵎山,县东北二十里。宋庆历六年山东地震,岠嵎山摧。嘉定六年金益都贼杨安儿作乱,据登州,金将仆散安贞败之,安儿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舟人曲成击杀之,即此。山产金,亦名金山。《地记》:“昌阳县东百四十里有黄银坑,即此山也。”《隋书》:“辛公义为牟州刺史,山出黄银,获之以献。”《宋史•志》:“天圣中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景祐中登、莱饥,诏弛金禁,听民采取,俟岁丰复故。”《元史》:“至元五年令登州栖霞县每户输金岁四钱。”《食货志》:“栖霞、莱阳、招远三县俱产金。”,是也。又有岠嵎水,北流入海。
百涧山,县东北七十里。山形逶迤,涧水交错,殆以百数。旧产铁。又北曲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旧亦产铁。其相近者曰艾山,巑岏秀出,形如艾叶,因名。山前有温泉,流入大河。○棋山,在县东三十里。迤东又有寨山,上有兵寨遗址。又方山,在县南二十里。山顶方平,亦曰大方山。迤西又有小方山。
大河,在县治南。出翠屏山,下绕城北流,折而东入福山县界,即清洋河之上源也。又义井河,出翠屏山西麓,亦北流而东折入福山县界。○白洋河,在县东南二里。源出灵山,绕翠屏山而西流,会谿谷诸水亦北抵福山县入海。
原疃河。源出县西北五十里之蚕山,北流入招远县界。又盛水,在县南。源出方山,北流入大河。

招远县,府西南百五十里。西至莱州府百七十里。本掖县地,唐为掖县之罗峰镇,宋因之。金天会中刘豫置招远县,属莱州。明洪武九年改今属。编户四十八里。

废东曲城县,县西北五十里。汉置曲城县,后魏皇兴中分置东曲城县治此,仍属东莱郡。后齐并入掖县,今亦名光州城。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潘家城,相传宋潘美尝于此筑城防寇。
张画山,县北十五里。山高林茂,如张画然。又罗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唐置罗峰镇,盖以山名。○云屯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接栖霞县诸山,绵亘百馀里。又齐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宋、元时尝置买金场于此。
原疃河,在县城东。自栖霞县流入,西北合平南、东良二河入海。志云:东良河源出莱阳县西北八十里之芝山,流入界;又平南河,出莱阳县西北七十里至下山,北流七十里合东良河,与原疃河并流入海。○五涧河在县西北三十里,又县西北五十里有万盛河,俱由石灰湾流入海。
东良海口镇。在县西北五十里,即东良河入海处也。向有巡司戍守。

莱阳县,府西南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平度州百二十里。汉昌阳县地,属东莱郡,后汉因之。晋初废,元康八年复置,属长广郡。刘宋及后魏因之。高齐郡废,县属东莱郡。隋属莱州,唐因之。五代唐讳昌,改曰莱阳县,仍属莱州。明洪武九年改今属。编户百四十一里。

昌阳故城,县东七十里。汉置县于此,成帝封泗水戾王子霸为侯邑。晋废,寻复置,在今县东南二十三里。隋大业中修筑城垣,仍属东莱郡。唐永徽中城为水所圮,因移县于今治。○观阳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县,属胶东国。后汉属北海国,建武中封贾复为食邑。晋省。后魏兴和中复置,属东牟郡。后周县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并置牟州治焉。大业初州废,县属东莱郡。唐武德四年县属登州,六年复属牟州,贞观中牟州及观阳县俱废。《寰宇记》:“观阳在县南十里,以在观水之阳而名。”
挺城,县南七里。汉置挺县,属胶东国。后汉属北海国。晋属长广郡,刘宋及后魏因之。后齐县废。○长广城,在县西五十里。汉县,属琅邪郡。后汉属东莱郡。晋属长广郡。惠帝末㡉令刘伯根作乱,东莱王弥从之,伯根败,弥亡入长广山中为群盗。刘宋及后魏仍曰长广县,属长广郡。北齐县省。又有古城,在县西南四十里。相传齐侯灭莱时筑,遗址尚存。
五龙山,县南二十里。山下有五水相合,流百里而入海,因名。○仓山,在县东五十里。旧产铁。县东七十里又有福阜山,宋、元时尝置买金场。又东十里曰林寺山,元亦置金场于此。
七子山,县东南九十里。大峰居中,七峰环列若子,因名。又旌旗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势罗列,状若旌旗。
大沽河,县西九十里。自招远县流入境,又西南入平度州界。○县河,在县东三里。源出栖霞县之方山,南流入海。又县东十五里有陶漳河,源出栖霞县南十五里之唐山,西南流入海。又昌水,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文登县西南四十里之昌山,西南流径县东入于海。一名昌阳水,亦曰水口河。
豯养泽,县东五十里。《周礼•职方》:“幽州泽薮曰豯养”,盖其地周属幽州也。《录异记》:“县东北有芦塘,方八九顷,深不可测。”今涸。
行邨寨。县东南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高丽戍,在县西南九十里。相传司马懿讨辽东,于此置戍,土人讹为高丽山。
附见
登州卫,治府城内。洪武九年置,领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七千户所。
奇山守御千户所,在福山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所城周二里。又有福山备御中前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十年置,属登州卫。
大嵩卫。在莱阳县东南百三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领中、前、后三千户所。城周八里。志云:卫南海中有巨高岛,西南边海有草岛嘴,俱戍守处。
大山寨备御前千户所。在大嵩卫西。成化中增置,所城周四里,属大嵩卫。

宁海州,府东二百二十里。北至海五十里。

春秋、战国时齐地,《通志》:“春秋牟国也,本在寿光县界,齐逼迁牟子于此。”似未可据。汉属东莱郡,后汉、魏、晋及刘宋因之。后魏置东牟郡,北齐属长广郡。隋属牟州。大业初属东莱郡。唐武德四年置牟州于此,贞观初州废,仍属莱州,寻属登州。《旧唐书》:“如意元年置登州,治牟平。神龙三年移登州治蓬莱,以牟平县属焉。”宋因之。金天会中,置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元因之。明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登州府。编户八十里。领县一。
州北控辽海,南拱江、淮,凭岛屿之险,擅盐、铁之利,《汉书》:“东牟有铁官、盐官。”风帆络绎,以成山为表识,州亦东道之雄矣。志云:宁海居府境之东,文登一县又在州之东,设文登营于县东北,所以当东面之险也。《海防考》曰:“文登营所属之卫曰宁海、威海、成山、靖海,凡四;所则宁峰、海阳、金山、百尺崖、寻山,凡五;又有清泉、赤山等寨,辛汪、温泉镇诸巡司。而成山以东若旱门滩、九峰、赤山、白蓬头诸岛,沙碛连络,登犯不易,然国初倭寇成山,掠白峰砦、罗山砦,延及大嵩、竹岛嘴诸处,海侧居民,重罹其害。夫建营之意,所以北援登州,南卫即墨,为犄角之势也。有备无患,可泄泄欤?”
牟平废县,今州治。汉置东牟县,属东莱郡,吕后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侯邑。后汉仍属东莱郡,晋废。寻移牟平县治此。属牟州。大业初州废,县属东莱郡。唐初为牟州治,贞观初州废,县亦并入文登县。麟德初复析置牟平县,如意初置登州于此,寻改为属县。宋因之。金为宁海军治,后为州治。明初省。
清阳废县,州东三十里。唐武德六年置清阳及廓定二县,属登州,时州治文登也。贞观初州及二县俱废。《齐乘》:“唐置清阳县,其城对之罘山,临清阳水。”清阳,即《汉志》所云“声洋水出之罘”者也。《城冢记》:“州东十里有齐康公城。”《史记•田齐世家》:“田和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即此城矣。○育犁城,在州西北八十里。汉县,属东莱郡,后汉省。《寰宇记》云:“城在牟平东南百二十里。”
牟山,州北七里。山之阳地势平广,故县有牟平之名。又州东四十里有系马山,俗传始皇东游,系马于此。○大昆仑山,在州东南四十里。其相连者为小昆仑山,秀拔为群山之冠。上有太白顶,中有烟霞洞。一名姑馀山,又讹为昆嵛山。
海,州东北五十里。有莒岛海口,北通辽海,南达江、淮,海艘往来必经之道也。又海中有崆峒岛。其相近者,又有栲栳岛、浮山岛、相连岛、东清岛、西清岛及竹岛、莒岛、鹿岛、黄岛之属,皆环列州北,恃为捍蔽。
金水河,州东五里。一名沁水,源出州南八十五里之黄堆,会诸山溪涧水北流经此,又东北注于海。又五丈河,在州西北十里,源出州西南六十里之㟙山,合涧谷诸水亦东北流入海。
乳山寨。州西南百四十里。《宋志》:“牟平有乳山、阎家口二砦。”其地盖相近。今有乳山寨巡司。又东北有清泉砦,砖城周二里,置百户所于此,自宁海后千户所分设。

文登县,州东南百二十里。汉不夜县地,属东莱郡,后汉省入牟平县。北齐天保七年析置文登县,取山为名,属长广郡。隋属莱州。唐武德四年置登州治焉。贞观初州废,如意初复置登州,以县属焉。宋因之,金改属宁海州。今编户六十九里。

不夜城,县东北八十里。相传古莱子所筑也。汉置县于此。王莽曰夙夜,其夙夜连率韩博献奇士巨无霸者也。后省。又东牟城,《寰宇记》云:“在县西北十里,汉县盖治此。”似误。
腄城,县西七十里。或曰秦所置县。《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行郡县,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腄即腄县矣。汉亦曰腄县,属东莱郡,吕后封吕通为侯邑。宣帝神爵初从方士言,祠之罘于腄,祠成山于不夜是也。后汉县省。腄读若睡。
成山,县东北百五十里海滨,斗入海中。《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并渤海,穷成山。三十七年又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荣山,劳山之讹也。又《封禅书》“八神,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以迎日出”云。《汉书》:“武帝太始三年礼日成山。”或又误为盛山也。《魏志》:“太和六年孙权使周贺等使辽东。时魏遣田豫督青州军,自海道伐公孙渊,不能克。豫知贺等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道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遂辄以兵屯据成山。贺等还至成山遇风,豫击斩之。”《唐史》:“显庆五年苏定方讨百济,自成山济海。”《齐乘》曰:“成山斗入海,旁多椒岛,海艘经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山之东有召石山。《三齐记略》:“秦始皇造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于山下,因名。”
文登山,县东二里。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五垒山,在县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入海,宛如营垒。又县东南六十里有斥山,取海滨广斥之义。《尔雅》:“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是也。”
铁槎山,县南百二十里。山有九顶,南瞰大海。下有水帘洞,为海潮出入处。山之东,又有云光洞。○铁官山,在县西百四十里。汉尝于此置官铸冶,遗迹尚存。
海,县南六十里。又县东百八十里,县北八十里皆滨海。志云:县北九十里海中有刘公岛,多林木,四五月间舟人入岛采取。旧有辛、王二里,居民明初徙入内地。又有海牛岛,亦在县北海中。产海牛,皮堪弓鞬,脂可燃灯。其相近者,为海驴岛,产海驴,其皮可以御雨。又产海狸、海豨之类,体皆鱼也。又有鸡鸣岛,西南去不夜城五十里。相近者又有镆鎁、五里、玄真、苏心、双岛、柘岛之属,皆环列县境。又白蓬头港,在县南百二十里。相近者又有旱门滩、双峰诸岛。
送驾河,县西北五里。出县东北四十里棋山之麓,西南流经此,又南入海,县东诸河多流合焉。又古桥河,在县西南六十里,南入海。又柘埠河,在县东北六十里。志云:源出导谷中,东北入于海。
辛汪寨,县北七十里,有巡司。又温泉镇,以县东北九十里,亦设巡司于此。又城东南九十里有赤山寨,亦置巡司。旧皆筑城戍守,万历中革赤山巡司。志云:县东南八十里,旧有竹岛寨,又县南八十里有五叠岛城,又南二十里为玄真岛城,县西南八十里又有远岛寨城,旧皆为戍守处。
秦皇宫。县东百八十里。志云:始皇东游时筑。又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望海台,亦始皇筑以望海云。
附见
宁海卫,在州治西。本莱州卫左千户所。洪武二年调为备御所,十年升为卫,领左、中、前、后四千户所。
金山备御左千户所,州东北四十里,所城周二里。成化中置,属宁海卫。
威海卫,文登县北九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领左、右二千户所。卫城周六里有奇。
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文登县东南百四十里。成化中置。所城周二里,属威海卫。
成山卫,文登县东百二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领左、前二千户所。卫城周六里有奇。
寻山备御后千户所,文登县东南百二十里。成化中置。所城周三里有奇,属成山卫。
靖海卫。文登县南百二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领左、中、后三千户所。城周六里有奇。
宁津守御千户所。文登县东南百二十五里,成化中置,所城周三里;又海阳守御千户所,在文登县南百四十里,亦成化中置。所城周三里;俱属成山卫。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