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六十 陕西九 临洮府 河、洮、岷三卫 下一卷▶


陕西九

临洮府,东至巩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河州卫百八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

《禹贡》雍州地。春秋、战国时,为西羌所居。秦属陇西郡。汉属陇西金城郡。晋初因之。惠帝时,分置狄道郡。前凉张骏又改置武始郡。其后西秦、南凉,代有其地。后魏亦属武始郡。西魏又增置临洮郡。后周废临洮郡。隋初,并废武始郡,以县属兰州。炀帝时,属金城郡。唐初,亦属兰州。天宝初,属金城郡。三载,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初,改为临州《寰宇记》:“久视元年置临洮军于临州。宝应初,陷于吐蕃,号武胜军。宋熙宁五年收复,改为镇洮军,寻改熙州治狄道县,亦曰临洮郡。《金志》云:“宋又更镇洮军为德顺军。金改曰临洮府。元因之。明仍为临洮府,领州二,县三。今仍旧。
府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蜀汉末,姜维数出狄道以挠关陇。魏人建为重镇,维不能以得志。晋之衰也,河西扰乱,大约据狄道,则足以侵陇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齿之虑矣。拓跋魏兼有秦凉,以狄道为咽喉之地,列置郡县,恃为藩蔽。唐拒吐蕃,临州其控扼之道也。临州不守,而陇右遂成荒外矣。宋承五季之辙,王官所莅,不越秦、成。熙宁以后,边功渐启。议者谓欲图西夏,必先有事熙河。及熙河路建,而湟、鄯之域,以渐收举,虽于本计似疏,而武略未尽乖也。《志》曰:“郡土田膏腴,引渠灌溉,为利甚博。其民皆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故徐达亦云:“临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给军储,得其人,足以资战斗也。

狄道县,附郭。汉置县,为陇西郡治。后汉因之。晋属陇西郡,惠帝改置狄道郡治此。又尝改县为降狄道,寻复旧。后魏属武始郡。隋属兰州。唐因之。天宝三载,置狄道郡治此。宝应以后,废于吐蕃。宋熙宁五年收复。六年仍置狄道县,为熙州治。九年省。元丰二年复置。今编户二十五里。

狄道故城,在今府治西南。汉所置也。吕后六年匈奴寇狄道。七年复入寇。文帝十二年匈奴寇狄道,即此城矣。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围魏王泾于狄道,不克。寻又引军出狄道,不克而还。《水经注》亦谓之降狄道。盖县之别名也。隋、唐以来,州郡皆治此。宋改筑熙州城,即今治也。《志》云:“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门四:“东大通,南建安,西永宁,北镇远。
武始城,在府北七十里。汉狄道县地。前凉张骏以狄道置武始郡,置城于此。西秦亦为武始郡治。宋元嘉四年武始羌叛,炽磐遣其左丞相昙达招慰。羌执昙达,送于夏主昌。后魏太平真君八年改置勇田郡,寻改勇田县为属武始郡治。时又析置杨素县,与狄道并属武始郡。隋开皇初,俱废入狄道县。
临洮城,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南部都尉治此。后汉因之。建初二年羌豪布桥等围南部都尉于临洮。马防讨破之。永初三年钟羌破临洮县。永建初,校尉马贤大破钟羌于临洮。于是凉州复安。钟羌,盖羌之别种,居临洮谷者。蜀汉延熙十七年姜维自狄道进拔河关临洮,是也。晋亦为临洮县,属陇西郡。惠帝改属狄道郡。前凉属武始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改为临洮郡,置龙城县为郡治。后周郡县俱废。隋开皇二年突厥寇兰州,总管叱列长之守临洮,为所败。即此城矣。又俱城,在临洮故城西南。晋太元十一年前凉张天锡子大豫攻姑臧,不克。自西郡入临洮,掠民五千馀户,保守俱城,为吕光所败灭。即此。
安故城,府西南百六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元鼎五年西羌反,攻安故,围罕城。盖与河州接境也。后汉仍属陇西郡。晋省。惠帝复置,属临洮郡。《晋志》:“张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四郡,置定州。盖张氏分金城、西平二郡置安故郡,即治安故县。后魏废。《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流,又屈而北流,径安故县故城西,又北径狄道县故城西。唐初,复置安固县。武后久视初,以吉顼为安固尉是也。寻废为镇。宋白曰:“安故,在兰州南。《一统志》在兰州西八十里,误。唐时为安固镇。五代周广顺中,自安固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三州,临、河、兰也。
安乐城,在府西三十六里。唐武德中,分狄道县置安乐县,属兰州。天宝中,属狄道郡。乾元中,改为长乐县。后废。宋熙宁六年置康乐寨于此。金升为县,属临洮府。元废。
桑城,在废安故县西南。《水经注》:“洮水东北经桑城东,又东径安故县西。晋大兴三年刘曜攻拔陈仓诸城戍。晋王保惧,自秦州迁于桑城。胡氏曰:“保欲自桑城奔河西也。亦谓之桑壁。晋永昌初,休屠王石武以桑壁降刘曜。石武,亦匈奴别种也。时据桑壁,自称休屠王。大宁初,刘曜自陇上西击凉州,遣其将呼延晏攻凉宁羌护军阴鉴于桑壁。即此。
巩令城,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吐蕃所置城也。宋熙宁六年王韶图武胜,使德顺将景思立分兵制番酋于南路,自南甲趣巩令城。或云,南甲在府南三十里。又鸣鹤城,在府西南,唐至德后,吐谷浑所筑。又有三足城,亦吐谷浑所筑也。宋废。○安羌城,在府西。本名溢机堡。宋宣和中,赐名安羌城。金废。
长城,在府西北。《史记》:“秦始皇遣蒙恬发兵三十万北筑长城,起自临洮。唐因置长城堡。开元二年陇右节度使王等追破吐蕃于洮水,又败之于长城堡,杀获数万,是也。
岳麓山,在府城东二里。上有超然台。又东八里有滴水岩。岩东二十里有玉井峰,以峰头有井而名。○夏牟山,在府西三十里。《志》云:“山下牟麦特盛,因名。其相近者曰卧龙山,山势蜿蜒,如龙偃卧。又有朱翠山,在府西五十里。
抹邦山,府南二十五里。宋熙宁五年王韶自通远军攻西羌。羌据险自保。韶曰:“既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陈。羌乘高下斗,韶击败之。其相近者有岚关坪,《志》云:“坪在府南二十七里。关口险隘,坪上高敞,延袤可十馀里。
常家山,府西南六十里。宋元二年羌酋鬼章与西夏相结,谋复故土。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绝通远境。鬼章驻常家山,大城洮州,以待师期,为宋将游师雄所破。《志》云:“山与西倾相接。又有龙湫,甚深广,衍为九曲十八湾。天都山,见前平凉府固原州。○西倾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或以为《禹贡》之西倾,非也。盖陇右诸山,多以西倾名。
十八盘山,在府东南百里。山高险,有石级一十八盘。又莲华山,在府南百五十里。山耸数峰,宛如莲华。
马寒山,在府北九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又太平原,在府北三十里。其地平原百顷,可以屯军。○摩云岭,在府北百五十里。雄峻参天,有摩云岭关,设巡司戍守于此。《志》云:“山北去兰州六十里。
竹牛岭,在府东。宋熙宁五年王韶知通远军,图武胜,进筑乞神平堡,引兵度竹牛岭,破番酋抹耳等兵,洮西震动。继而韶破吐蕃于抹邦山。吐蕃帅木征度洮河来援。韶戒别将繇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破其前军,遂城武胜,是也。
锁林峡,府南六十里。洮水所经。诸峰耸削,两崖悬绝,林木森郁,宛似封固,因名。又石井峡,在府北百二十里。中有泉水,四时不竭。
通谷,府西六十里。其谷东西出入,中容千百人往来。不逾数十步,上有大窍,可见天日。宋熙宁中,置堡于谷口,曰通谷堡。又赞嘉谷,在府南六十七里。中有灵湫池。
洮河,在府西南二里。自岷州卫流入府境,经西倾山、常家山、锁林峡及莲华、夏牟等山,盘束千数百里,至府城南,始豁然奔放,声如万雷。又北经石井峡,而合湟水。唐会昌二年吐蕃国乱,洛门川将论恐热举兵入渭州。吐蕃大将思罗发等合诸部兵保洮水,焚桥拒之,寻为恐热所并。又宋熙宁八年提点秦凤郑民宪请于熙州南关以南,开渠堰引洮水,并东山,直北道,下至北关,是也。今详大川洮水。
东峪河,府东二里。源出渭源县西十五里之分水岭,流入境,至城东,又西南流入于洮河。宋王韶自东峪径趣武胜,克之,是也。○抹邦河,在府南三十里。源出莲华山,流经抹邦山下,因名。府北三十里有打壁河,源出石井峡,西南流。抹邦河西北流合焉,共入于洮河。
邦金川,府南六十里,西流合于洮河。宋元中,种谊等击鬼章,夜济邦金川,至铁城,黎明,大破之。即此。铁城,即岷州卫之铁州城也。○三岔河,在府西北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结河,为三带水交结处,俱流入于洮河。
南关,在府城南。城北又有北关。俱宋熙宁五年置,以保障近郊。今有墙垣,与府城壕相连,俗名藩城。又三岔关,在府西三十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有打壁峪关,俱宋置。○结河关,在府北六十里。宋熙宁七年于此置堡,后改为关。又摩云岭关,在府北摩云岭,最为高险。
下衬关,在府南百里。又府南百十里有八角关。又十八盘关,在府南百二十里。诸关皆宋置,今俱属临洮卫卒戍守。○临洮堡,在府北七十里。宋置。金废。
永宁桥,府西二里。宋熙宁中,熙州洮河浮梁成,赐名永通。明初,更名永宁。有关在焉。○和平驿,《舆程记》:“在府西六十里。又六十里至河州卫。又沙驿,在府北九十里,又北百十里至兰州。又有柳树递运所,在府东九十里。《通志》:“府治东北有洮阳驿。

渭源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巩昌府九十里。汉为首阳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陇西郡。后魏亦曰首阳县。西魏改渭源县,仍属陇西郡。隋属渭州。唐因之。开元二年吐蕃将岔达延等寇临洮,军兰州,至于渭原。临洮,谓今洮州也。未几,复寇渭源。至德后,遂陷于吐蕃。宋熙宁中,置渭源堡,属熙州。金因之。元升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武街城,在县西。《水经注》:“武阶城,在汉狄道县东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晋惠帝置武街县,属狄道郡。前凉张骏因前赵之亡,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为界。晋永初二年石虎将王棹击张重华,袭武街。即此。《唐志》:“武街城为武街驿,属渭源县。开元二年陇右防御使薛讷拒吐蕃于此。
鸟鼠山,县西二十里。俗呼为青雀山。渭水经其下。其地鸟与鼠同穴,亦曰鸟鼠同穴山。《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尔雅》:“鸟鼠共穴,其鸟名<鸟馀>,其鼠名<鼠突>。是也。
南谷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高城岭。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败魏将王经于洮西,进围狄道。魏征西将军陈泰驰救,从陇西潜渡高城岭,至狄道东南高山上,举烽火,鸣鼓角,维遁去。唐大中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自落门遣兵略西鄙,鄯州将尚婢婢遣将拓跋怀光击破之于南谷。即此。旧《志》:“岭上有城曰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合注,东北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郦道元云:“渭水出南谷,在鸟鼠山西北,大禹只自鸟鼠同穴导之。是也。
七峰山,县东北五里。有七峰错峙,因名。又五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多细竹,峰峦奇秀,有岩曰秀峰岩。山下有谷,曰银沟谷。○霍谷山,在县南五十里。山高峻,为南面之胜。又南百馀里有白桦岭,路通岷州。岭上多白桦树,因名。
大来谷,在县西北。唐开元二年吐蕃将岔达延等寇渭源,屯大来谷。陇右防御使薛讷军至武街,距大来谷二十里,与陇右节度使王军合击之,寇败走。追至洮水,复败之于长城堡,是也。
渭河,在县北二里。源出南谷山,至鸟鼠转而东流,经县北,入巩昌府界。又东经凤翔、西安府境,东流入于黄河。详见大川渭水。
清源河,出县西南之五竹山,东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东峪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狄道县界,又西南入于洮河。
分水岭关,在县西十五里分水岭上。自岭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东之水,悉入渭河。置关于此,为县境之襟要。《志》云:“今县西二百里有石井递运所。
乞神平堡,在县西南。《宋史》:“熙宁五年王韶知通远军,击降番部,得地二千馀里,城渭源堡。又破蒙罗角,筑乞神平堡,是也。○庆平镇,在县南。宋置庆平堡。金改为镇。元因之,后废。《通志》:“今县治东有庆平驿。
附见
临洮卫,在府城内,洪武三年建,辖千户所五。

兰州,府北二百十里。东南至巩昌府四百二十里,东北至靖远卫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庄浪卫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河洲卫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陇西郡地。汉属金城郡。后汉、魏、晋因之。前凉张增置广武郡又石虎时,于金城郡侨置凉州。后魏仍属金城郡。后周因之。隋初,置兰州。大业初,复曰金城郡。唐又为兰州。天宝初,亦曰金城郡。乾元初,复故。后没于吐蕃。宋元丰四年复置兰州。金亦为兰州,以州治兰泉县省入。元因之。明初,改州为兰县。成化十四年复升为州编户七里,领县一。今仍曰兰州。
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居噤喉之地,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晋元康而降,河陇多事,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隋、唐盛时,驰逐河湟,未尝不以兰州为关要。及广德以后,兰州没于吐蕃,而西凉不复为王土。大中间,兰州亦尝顺命,而仅同羁属矣。宋元丰四年李宪败夏人,始复城兰州。元初,夏人求复得之。朝议欲割以畀敌。孙路言:“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与敌,则一道危矣。穆衍言:“兰州弃,则熙州危,熙州危,则关中震动。唐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若委兰州,悔将无及。遂不果弃。明自州以北,常为寇冲,往往设重兵驻此,保障西垂。州诚自古捍围之地矣。
兰泉废县,今州治。本汉金城县,属金城郡。后汉及魏晋因之。后废。西魏置子城县,金城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金城县,仍为郡治。义宁二年改曰五泉县。唐咸亨二年复曰金城。天宝初,又为五泉县。后废于吐蕃。宋元丰中,收复。崇宁三年置兰泉县,为兰州治。金废。《志》云:“州城北黄河滨有石如龟,伏城垣下。今州城亦谓之石龟城,周六里有奇。
广武城,在州西百二十里。汉金城郡枝阳县地。西晋末,张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地,立永登县,又合三县置广武郡,盖治于此。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张重华使将裴恒拒秋于广武。太元末,南凉秃发乌孤据广武,攻后凉之金城,是也。后魏郡县俱废。隋因之。唐复置广武县,属兰州。宝应中,没于吐蕃。《水经注》:“广武城在枝阳县西。今枝阳,见靖远卫。又杜佑、刘昫皆云:“广武郡,隋废为广武县,属兰州。今《隋志》不载。令居,见西宁镇。永登,或曰亦在州西。前凉广武郡,盖治永登县云。
允吾城,在州西北二百里。汉县,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允吾,是也。应劭曰:“允吾,读曰钅公牙。后汉亦为金城郡治。永平初,谒者张鸿击羌烧当滇吾于允吾,败绩。晋徙郡治榆中,县废。前凉复置,属广武郡。太元十年后凉吕光以主蒲尉为金城太守。至允吾,袭据其城以叛。光别将姜飞击破之。寻为乞伏干归所得。隆安四年干归为姚兴所败,走保允吾,降于秃发利鹿孤,是也。后魏亦曰允吾县,属武威郡。西魏改为广武县,又置广武郡。隋初,郡废,县属凉州,寻改曰邑次,后又改曰广武。大业初,复曰允吾县,属武威郡。唐废。《汉志》注:“浩水东至允吾入湟,湟水亦东至允吾入河。汉允吾县盖在兰州西。杜佑曰:“允吾在广武西南。一云在今州西南五十里,是也。其在州西北者,则隋时改广武郡所置之允吾县,在枝阳故县境,与庄浪卫接界,非汉允吾县故治也。
晋兴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晋志》:“永宁中,张轨表请分西平界置晋兴郡,领晋兴、χ罕等县。郡盖治浩,或曰此其故城也。张骏又分置兴晋等郡,其后屡为刘曜子虎所攻略。盖今之河州。阚る云:“城在允吾县西四十里,亦谓之小晋兴城,后亦讹兴晋曰晋兴。晋隆安中,乞伏干归为姚秦所败,降于利鹿孤。利鹿孤置之于晋兴,即小晋兴城云。今见西宁卫废浩县及河州注。
河关城,在州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蜀汉延熙十七年姜维自狄道攻拔河关,是也。晋废惠帝时,复置,属狄道郡。后废。或曰,后凉吕光三河郡,盖置于河关县。
榆中城,州西百里。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盗边章等于美阳,章走榆中。即此。晋为金城郡治。后魏因之,寻又为建昌郡治。后周废。杜佑曰:“榆中,即故大小榆谷。误也。《水经注》:“河水过大小榆谷北,又东径河关县北,又东径允吾县北,又东过榆中县北。似为得之。又太子贤曰:“榆中在金城县东。杜佑亦曰:“在五泉县东。俱误也。○阿干城,在州南四十五里。宋元丰中,置阿干堡。金升为县,属兰州。元因之,寻省。今置关于此。
河会城,在州西。晋太元初,苻秦遣将梁熙等伐凉张天锡,济自青石津,攻河会城,降之。《水经注》:“湟河至允吾,与大河会。河会城,盖在二河之会也。○西市新城,在州东南七十里,宋时夏人所置也。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败夏人于此,又袭破之于女遮谷,遂复古兰州,城之。又大定城,在州北,亦夏人所置。元丰中,与宋分界处也。近代议边事者,谓复大定城,则可屯矿兵以守河北。盖其地常为寇冲云。
皋兰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眼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后又以五泉名县。山后又有蛾眉湾,《志》云:“在今州东南三十里。又瓦埠山,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第一原。俱皋兰之支阜矣。龙尾山,在州南三里。山形如龙尾,落黄河之Й。《志》云:“即府北马寒山之支陇也。又九州台山,在黄河北五里。山形峭拔,直上如台,登之可以望远。
白石山,州东南八十里。《汉志》注:“狄道有白石山。即此山也。宇文周将梁晖引军至此,为羌所围。山无水,晖祷于山,飞泉涌出,兵士取给,因呼为梁泉。其水北与湟水合,注于河。○桦林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高耸,与马寒、皋兰二山并峙。又天都山,亦在州南三十里。《一统志》:“宋宦者李宪遣苗绶自兰州伐夏,尝逾此山。误也。今固原西安所有天都山。
琵琶山,州西百三十里。险峻曲折,如琵琶首,因名。杜佑云:“广武县有琵琶山。是也。又石门山,在州西南。《水经注》:“漓水东北经石门口,山高峻险绝,对岸如门。○青岩山,在州西北。《隋志》允吾县有青岩山。《五代志》亦云青岩山在允吾县。山盖近河滨。苻秦将梁熙等伐凉,自青石津攻河会城。胡氏曰:“津当在青岩山下。
良山,州南百七十里。晋义熙四年西秦太子乞伏炽磐畏姚秦之逼,筑城于良山而据之。七年干归置武威郡,镇良城,以其子木奕干为武威太守,镇之。八年乞伏公府弑干归,奔良南山,炽磐讨杀之。宋元嘉三年夏主赫连昌遣其将呼卢古败西秦将昙达于良山,进攻χ罕,是也。一名可狼山,俗呼为热薄汗山。
沃干岭,在州西南。晋建兴末,刘曜等逼长安,凉州张遣贾骞等逾岭入援。即此岭也。咸和二年前凉张骏遣兵攻刘曜秦州诸郡。曜遣其子胤屯狄道。骏将韩璞赴救,度沃干岭而军。既而璞遣将辛岩督运于金城。刘胤袭败之于沃干岭,进至璞营,璞众大溃,胤乘胜追奔,济河至令居。旧《志》云:“岭在晋兴郡大夏县东南,洮水西北。自凉州济河,必度沃干岭,乃至狄道。令居,见西宁镇。大夏,见河州。
扪天岭,《志》云:“在允吾东南。晋隆安中,乞伏干归败降秃发利鹿孤,居于晋兴。利鹿孤闻其谋,遁去,遣其弟吐雷屯扪天岭以备之。宋元嘉六年乞伏暮末遣将王伐送沮渠成都还北凉。蒙逊使沮渠奇珍伏兵于扪天岭,执伐以归。即此处也。
女遮谷,州东三十五里。宋李宪与苗绶城兰州,败夏人于此。又李麻谷,在州西四十里。《志》云:“路通甘州。又有荔谷,在废允吾县界。后汉建初二年烧当羌迷吾等反,败金城太守郝崇于荔谷,崇轻骑得脱,即此。○东冈坡,在州东二十五里。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获褚亮于此。又州南四十五里有沙洞,洞产沙。。
葵园峡,在州西。后汉灵帝初平二年张温遣周慎追叛羌边章等于榆中,围之。章分兵屯葵园峡,断慎运道。慎惧,弃车重而退。○石口峡,在州东二十五里。两崖悬立,黄河经其中,东流入金县界。
黄河,在州城北。自河州流入,经州城下,洮、漓、湟三水入焉。夹河有滩,宜播五谷,引河灌溉,甚为民利,亦谓之金城河。胡氏曰:“河流径金城郡界,自允吾以西,通谓之金城河。汉武元狩初,浑邪王降,自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神爵元年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欲度河,恐为敌所遮,夜遣三校衔枚先度,度辄营陈,会明毕度,是也。后汉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馀里,亦即今州境矣。
洮水,在州南三十里。自狄道县界北流,入于黄河。晋咸和二年凉将韩璞与刘曜子胤夹洮相持七十馀日,是也。又漓水,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塞外,流入州境,合洮水,又流经皋兰山下,东北入于河。即河州之大夏河矣。《志》云:“皋兰水出皋兰山,在州西南三里,左右翼注漓水。
湟水,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自西宁卫大小榆谷东流入境,与浩河合流而注于黄河。晋太元十九年苻登败死,登子崇奔湟中,即帝位。盖谓湟水之西也。或谓之金城河。
阿干河,州西三里。源出马寒山,至分水岭分为二:“南流入金县,为阁门河;北流入兰州阿干峪,为阿干河。自峡奔流至州城,灌溉之利甚溥。今州西五里曰溥惠渠,引阿干水灌田百顷。
笋萝河,州西南六里,东流入黄河。又西南里许有黄峪沟,亦流入于河。又柳沟,在州东三十里,北流入河。州东二十里又有曲柳泉,亦东流入于大河。○莲塘池,在州西七里。其地有神泉,俗呼为狮跑泉。洪武二十三年肃藩移驻此。潴神泉为池,周回数十里,为游赏之胜。
石城津,在州西境。阚る曰:“石城津在金城西北。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军于西河,梁熙等济自青石津,苟苌等济自石城津,会攻凉缠缩城,是也。缠缩城,见庄浪卫。一云石城津,即河州之积石渡。○马兰滩,在州东大河南岸。明初,扩郭围兰州。别将于光自巩昌驰救,至马兰滩,为扩郭所袭,兵败被执处也。
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阚る《十三州记》:“金城郡有金城关。是也。后废。宋绍圣四年复置关于此,据河山间,筑城为固。崇宁二年王厚请移关于北境之斫龙谷。不果。今设巡司于河南岸。
京玉关,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本名把A3桥。宋元符三年置关,赐今名。金因之。元废。今有卫卒戍守。又关西四十里有通川堡,又西四十里为西宁卫境之废通湟堡,俱宋置。金废。○阿干镇关,在州南四十五里,即故阿干县也。明初置关,有兰州卫卒戍守。
东关堡,州东十八里。宋元丰四年置,本名巩哥关。六年改为东关堡。金因之。明景泰初,重筑。又西关堡,在州西,亦宋元丰五年置,寻废。金复置。《金志》云:“关逼临黄河,与夏人接界。元废。
皋兰堡,州西南九十五里。宋元丰四年置,六年废,寻复置。又西古城堡,在州西八十里,又西四十里为积滩堡,俱宋置。金废。○质孤堡,在州东五十里。宋元丰五年置。元以后,废置不一。金亦为质孤堡,属兰州。元废。又盐场堡,在州北。又有把石堡,皆在黄河北岸。宋元丰中置。金废。《通志》州西北二十里有大岔堡,正统十四年置。
安宁堡,在金城关西四十里。又西三十里为沙井峡,北抵庄浪之道也。○候马亭,《志》云:“在州西北十五里。相传汉武遣李广利伐大宛,候龙马于此,因名。《通志》:“州南一里有兰泉驿。州东五里又有兰州递运所。
镇远浮桥,旧在州西十里。明洪武十八年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关下,用巨舟二十四,横亘黄河中。入甘肃,通西域,路皆出此,为咽喉重地。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通矣。又西津桥,在州西二里,永乐中建。
金县,州东九十里。西南至府城百八十里。本宋兰州地。金为龛谷县地,属兰州,寻属会州。正大间,置金州,治龛谷县。元省县入州。明初,改州为县,又移今治,属临洮府。后又改属兰州。今县城周三里,编户十里。
龛谷城,县南二十里。本宋之龛谷寨。元丰四年置。元七年废。绍圣中,复修为堡。金升为县,寻置金州治此。元县废。明又改置今县。
定远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唐置。宝应间,陷于吐蕃。宋熙宁中,种谊筑城,以屯戍兵。后废。元七年复筑。政和四年夏人攻拔之,迁其民筑臧底河城。五年宋将王厚等攻之,大败而还。六年渭州将种师道攻克之。金大定中,升为县,属兰州。后改属会州。正大间,属金州。元废为镇。今为定远驿。
一条城,县东七十里。亦谓之一条城堡。相传宋狄青巡边时所筑。又平地城,《志》云:“在县北四十里。唐戍兵所筑。
马衍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雄秀甲于郡境,即马寒山也。盘亘深远,与狄道县及兰州接界。
龛山,县南二十里。宋人置寨于此,因以为名。其下有小龛河。又有尖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猪觜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金于此置猪觜镇。又县东南三十里有驼项山,县东四十里有鸡爪山,县南七十里又有马尾山,皆以形似名也。又县南二十里有白草原,平坦可以屯军。
乱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绵延数百里,稠叠数百峰,参差远近,乱如列戟。黄河经其中。亦郡境之襟要也。
黄河,县北六十里。自兰州东北流,越乱山中二百馀里,入靖边卫界,始泻落巨川,始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广。
河,在县城南。源出马寒山峡中,东流入黄河。亦曰阁门河。有阁门河桥在县南门外。按《汉志》:“浩水出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盖名同而实非也。
小龛河,县南十五里。源出龛山,东流与浩河合。又有清水河,在县东三十五里。○连达沟,在县北十五里。皆繇浩以达于黄河。
十字川堡,县北八十五里。又买子堡,在县西三十里。俱宋置。金废。《舆程记》:“兰州东六十里为买子堡。又东百里为一条城。又东九十里为平滩堡。又九十里而至靖边卫。○清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东出靖边之道也。《通志》:“县北四十里有把石沟仓,八十九里有什字川仓,又县北百九十里有积滩堡仓、一条城仓。
附见
兰州卫,在州城内。洪武三年建。初置州治东北,后移置州东,辖千户所五。又甘州中护卫,亦在兰州治东北。旧在甘州,洪武三十二年从肃藩移建于此。弘治十四年改属固原卫。

河州,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西北至西宁卫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兰州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后汉属陇西郡汉末,为宋建所据,称河首平汉王。曹操遣夏侯渊讨平之。晋惠帝永宁中,张轨奏置晋兴郡《晋志》:“χ罕县,张轨分属晋兴郡。《十六国春秋》:“晋咸康元年张轨分兴晋郡属河州。自是河州为兴晋,非晋兴也。前秦苻坚始置河州《晋志》:“张骏分晋兴、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成、湟中等郡为河州。是河州,张骏所置。杜佑以为始于苻秦。《十六国春秋》:“苻坚建元三年克χ罕,以彭奚念为凉州刺史,镇之。七年以李辨为河州刺史,领兴晋太守,镇χ罕,徙凉州治金城。后为西秦乞伏干归所据乞伏氏置北河州,镇χ罕。《十六国春秋》:“干归太初二年χ罕羌彭奚念来归,以为北河州刺史。九年奚念入朝,以翟р为兴晋太守,镇χ罕。炽磐永康元年迁于χ罕。暮末永弘二年焚城邑东走,故地皆入吐谷浑。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χ罕镇,寻改为河州宋元嘉二年χ罕为吐谷浑所据。二十年魏主焘伐吐谷浑,别将封敕文等取χ罕,置镇于此。寻为河州治。后周兼置χ罕郡。隋郡废,仍曰河州。炀帝又改为χ罕郡。唐复曰河州开元二十六年置镇西军于城内。天宝初,曰安乡郡。乾元初,复为河州,寻没于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仍置河州。金因之,亦曰平西军。元曰河州路《元志》:“吐蕃等处宣慰司亦治此。明洪武初,置河州卫。五年设河州府辖宁河一县。七年建陕西行都司。十年立河州左右二卫。十二年省行都司及河州府县,改置河州卫以左卫调洮州,改右卫为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六,守御千户所一,隶陕西都司。景泰二年按:“《会典》作成化九年《通志》作七年复分置河州编户四十里,属临洮府。今因之。
州控扼番戎,山川盘郁。自昔西垂多衅,χ罕尝为战地。盖犄角河西,肘腋陇右,州亦中外之要防矣。明初,置茶马司于此,以制番命,资国用。其后渐弛《一统志》:“洪武七年于河州治东南立茶马司。永乐九年于洮州治西亦立茶马司。《四裔考》:“洮、河二州茶马司,盖洪武二十五年所置。初曹国公李景隆奉使市马,以茶五千馀斤,得马一万三千五百馀匹。正统十四年遣行人四人视茶政。成化二十四年,以御史一人代之。又洪武二十六年制金牌信符颁给诸番,遇有差发,合符乃应。正统十四年停金牌。成化十七年给乌思藏诸番王及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宣慰司敕书勘合,令贡时,四川陕西验入。后因亦不剌之乱,金牌散失。嘉靖二十八年兵部议金牌不可数给,宜给勘合,如成化故事。从之。乌思藏等,详四川诸番。弘治末,都御史杨一清言:“唐时回纥入贡,即以马易茶。宋熙宁间行之,所谓摘山之产,易厩之良,无害而有利者也。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田之有赋,身之有庸,非虐使于番。因纳马而酬茶,体尊名顺,非互市交易之比。且西番为中国藩篱,其人本非孝子顺孙,徒以资茶于我,绝之则死,故俯首服从。此制番控〔夷〕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独得之者也。顷自金牌制废,私贩盛行,失利垂六十年岂徒边方乏骑乘之用?将来番夷无资于我,跳梁自肆,将生意外之忧。撒藩篱之固,甚非计也。请申明旧制,使番族各供差发。盖河、洮二州,实为西番之噤要。故茶马二司,特设于此,至今藉其利云。
χ罕废县,今州治。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应劭曰:“χ罕,羌侯邑也,汉因以置县。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夏侯渊讨宋建于χ罕,破斩之。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伐魏,自χ罕趣狄道,是也。晋废。永宁中,张复置,属晋兴郡。张骏时,为河州治。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来攻,不能克。苻秦亦置河州于此。义熙三年姚秦叛将彭奚念据χ罕。五年西秦乞伏炽磐攻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四年败吐谷浑,取χ罕城。七年置χ罕镇,寻置州。隋唐时,州郡皆治此。宋熙宁六年置χ罕县,而州治宁河县。盖析χ罕增置也。九年俱省入河州。崇宁四年升宁河寨为县。金贞元二年复置χ罕县,仍为州治。元复省。《通志》今州西七十里有χ罕废城,疑宋所置。今州城周九里有奇。
大夏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永元九年烧当羌迷唐寇陇西,杀大夏长。即此。晋县废。惠帝时,张轨复置,属晋兴郡。张骏又置大夏郡治焉,取县西大夏水为名。永和二年石虎将麻秋克金城,进取大夏。又攻χ罕不克,退保大夏。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叛将李俨,克大夏、武始二郡。俨自陇西退屯χ罕。后魏皇兴三年亦置大夏郡于此。寻复为县,属金城郡。隋初,郡废,县属河州。唐初因之。贞观初,县废。五年复置。广德后,没于吐蕃。会昌三年吐蕃乱,其将论恐热屯大夏,谋并鄯州。鄯州帅尚婢婢遣将庞结心等击之,至河州南,伏兵险阻。论恐热来战,大败。宋复河州,县废。《志》云:“大夏城西南二十里有金剑山及金剑城。前凉张骏时,尝置金剑县于此。《水经注》:“大夏故城在χ罕西南,北临洮水。似误。○叠兰城,旧《志》云:“在大夏城西南。晋时,前凉张轨所置。义熙七年乞伏干归徙羌众于叠兰,以兄子阿柴为兴国太守,镇之。八年乞伏公府弑干归,走保大夏。炽磐使其弟智达讨之,公府奔叠兰城,就其弟阿柴。智达复攻拔之。后为吐谷浑所废。
白石城,在州西。汉县,属金城郡。阚る曰:“白石城,在狄道县西北二百八十里。有白石山在其东,因名。元帝永光二年陇西羌彡姐旁种反。遣冯奉世率任立、韩昌到陇西,分屯三处。立为右军,屯白石。昌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前军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兵少,皆为羌所败。乃益兵破走之。后汉白石县,属陇西郡。永元十年刘尚等讨叛羌迷唐等,不克,征还。谒者王信、耿谭代领其兵。信屯χ罕,谭屯白石,叛羌以次降附。晋废。惠帝时,张轨复置,属晋兴郡,改为永固县。太和二年张天锡攻叛将李俨于χ罕。俨求救于苻秦。王猛自略阳驰救,使别将姜衡屯白石。即此城也。后魏,县废。隋末,李轨复置永固县,属河州。唐贞观七年废县,改置乌州。十一年州废,置安乡县,仍属河州。天宝初,改为凤林县,后废于吐藩。其地有凤林关。《唐书•吐蕃传》:“咸通中,尚延心献款,高骈收凤林关。是也。彡姐,读曰兖紫。
治城,在州西北百十里。晋时,前凉张氏所置城也。宋元嘉六年西秦南安太守翟伯承等据罕谷以叛。西秦王暮末击破之,进至治城。既而西河王蒙逊至χ罕,遣子兴国攻定连。暮末逆击兴国于治城,擒之。八年赫连定灭西秦,畏魏人之逼,拥秦民自治城济河,欲击河西王蒙逊而夺其地。吐谷浑王慕贵使其弟慕利延等乘其半济,击之,执定以归。后魏时,分金城郡置建昌郡,治城县属焉。后又析置东泾郡于此。后周,郡县俱废。○谭郊城,在治城西北。晋义熙七年西秦乞伏干归克秦水洛城,徙民三千馀户于谭郊,因城其地。八年徙都之。宋元嘉六年西河王蒙逊遣子兴国攻乞伏暮末于定连。暮末击擒之于治城,追击蒙逊至谭郊,是也。
定连城,在州东南。或曰:“晋时后凉吕光所筑。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夏主昌将呼卢古所攻,自χ罕迁保定连。呼卢古入χ罕南城。秦将赵寿生战却之。六年河西王蒙逊伐秦。秦王暮末复自χ罕迁保定连。既而所署西安太守莫者幼眷据川以叛。暮末讨之,败还定连。七年吐谷浑慕贵袭秦定连,不克,寻没于吐谷浑。胡氏曰:“川,亦χ罕左右地也。
列浑城,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宋永初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乞伏孔子率骑击铁汗秃真于罗川,大破之。寻以乞伏是辰为西胡校尉,筑列浑城于汁罗以镇之。汁罗,即罗川矣。又武成故城,在州南。前凉所置武成郡也。西秦乞伏国仁亦置武城郡于此,后为吐谷浑所废。○赤水城,在州南。晋义熙八年西秦乞伏干归击吐谷浑阿若干于赤水,降之。《水经注》:“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魏收《志》:“魏真君六年改故临洮县为临洮郡,领赤水县。即此城矣。后周废。
临津城,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下临河津。晋时,前凉置临津县,属兴晋郡。后为吐谷浑所废。《水经注》:“河水自浇河东流,经邯川城,又东径临津城北、白土城南,为缘河津渡之处。是也。隋曰临津关。大业五年自将伐吐谷浑,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即故临津城矣。浇河、邯川,俱见西宁卫。○石泉城,在州西北。晋义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炽磐攻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沮渠蒙逊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之,引还,遣兵救石泉,是也。漒川,见洮州卫。
盐泉城,在州西百八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将鄯州之众,夺吐蕃河桥,筑盐泉城于河左,置镇西军治焉。后没于吐蕃,亦置镇西军于此。会昌三年吐蕃乱,其洛门守将论恐热举兵谋篡,忌鄯州镇将尚婢婢,引兵击之,至镇西。即此。○天成城,在州西八十里。唐天宝十三载,于索恭川置天成城,又于州西百馀里置雕窠城,为戍守处。至德初,陷于吐蕃。
宁河城,在州南六十里。吐蕃所置香子城也。宋熙宁六年王厚攻拔香子城,遂平河州,因置宁河寨。崇宁四年改置宁河县。金仍属河州。元因之,后废为镇。明初,复置县,寻废。又宋置宁河县,复于州东四十里置宁河寨。金废。元至元九年复于吐蕃西界立宁河站云。○安乡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吐蕃所置城桥关也。宋熙宁中,收复。元符二年赐名安乡关。金因之,亦曰安乡城。元升为安乡县,属河州。元末,废。
定羌城,在州南九十里。本吐蕃所置阿诺城。宋熙宁六年改曰定羌。八年吐蕃木征复围河州。王韶自熙州驰救,诸将议趣河州。韶曰:“贼围城,恃有外援耳。乃直趣定羌城,破西番结河川族,断夏国通路,进临宁河,分命偏将入南山。木征知援绝,拔栅去。金亦曰定羌城。元升为县,河州路尝治此。元末,废。○木藏城,在州西南,吐蕃所置。宋熙宁中,王韶破吐蕃阿诺木藏城。此即木藏城也。
讲朱城,在州西南百里。本番族所置。宋熙宁中收复。元二年熙河将姚兕破鬼章于此。寻复为蕃族所据。元符二年复取之,寻弃不守。崇宁二年复修筑讲朱城。金废。又循化城,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本名一公城。宋元符二年收复,寻废。崇宁二年改曰循化城。又州南有当标城,亦番族所置。元符中收复。崇宁二年改为安疆寨。金废。《宋志》:“讲朱、错凿、一公、当标四城,俱在州南。○来羌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又有怀羌城,在州西南九十里。俱宋崇宁二年王厚开边所取番地,因筑城戍守,寻俱废。
踏白城,在州北,亦吐蕃所置。宋熙宁七年吐蕃首领鬼章诱知河州景思立、偏将王宁会于踏白城,伏发,二将俱没。八年王韶解河州之围,复还熙州,以兵循西山,绕踏白城后,烧贼庐帐,木征穷蹙来降,是也。
平夷城,州西南四十里。唐开元二年置平夷守捉于此。后废。又渔海城,亦在州境。郭子仪破χ罕十寨,取渔海等五县。盖吐蕃所置县也。○历精城,在州西,近西宁卫境。《宋史》:“治平中,角厮子瞎毡居龛谷,瞎毡子长木征居河州,少瞎吴叱居银川,而角厮少子董毡与其母乔氏居历精城,即此。龛谷,见前金县。
积石山,州西北七十里。两山如削,黄河中流,俗所谓小积石也。附详名山积石。○凤凰山,在州东十二里。山形若凤,故州亦有凤林之名。又牛脊山,在州南二十里。又南四十里有惊骢岭,俱以形似名也。
雪山,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蕃界。四时皆有积雪,一名雪岭。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宋熙宁六年王韶复河州,会洮岷降羌复叛,韶回军击之,吐蕃木征遂据河州。韶进破阿诺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狭隘,释马徒行,木征复自河州尾官军,韶击走之,即此。
万顷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宽平,居民稠密。其上又有重台原。《志》云:“原东西百里,南北五十里。唐及五代俱名广大原,昔时番汉所驻牧地也。
葵谷,在州东。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叛将李俨于陇西,别将常据败俨兵于葵谷,即此。亦谓之奴葵谷。义熙八年西羌彭利发袭据χ罕,乞伏干归讨之。至奴葵谷,利发弃众南走,干归遣将追斩之于清水。清水,在今金县界。○罕谷,在州西。宋元嘉六年河西王蒙逊伐西秦,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谷以应河西。《水经注》:“陇西白石县东有罕渡,又东则χ罕故城也。
沙阜,在州东。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据大夏,略凉河南地。张重华使谢艾等拒之。别将杨阜败赵将刘宁于沙阜,宁退屯金城。
黄河,在州北。《志》云:“黄河下渡,直州北六十里之剌麻川,路通庄浪,谓之剌麻川渡。黄河上渡,直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积石渡,亦谓之石城津。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济自石城津,盖谓此。
大夏河,在州南三里,即漓水也。一名白水,其上源为白石川。《水经注》:“白石川水,南经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经白石城南,东至χ罕,下流入于河,是也。今有大夏桥,在州西三里,跨水上。《志》云:“大夏川在故大夏县西,县以此名。唐会昌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屯大夏川,即此。○洪河,在州西南二里。又州南二十里有牛脊河,州东六十里有广通河,俱合大夏河,入于黄河。
湫池,在州西北积石关西。周回三十里。池岸万木森然,雅着灵异,土人号为显神池。《一统志》:“州西北六十里有龙湫,即湫池矣。又州东三十里有浅湖桥。相传上古时州地皆湖,禹疏凿入于河,湖始为陆。今州东十里有桥,开凿之迹犹存。王像之曰:“州东有地名河川,川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即旧湖地云。
积石关,州西北百二十里。明初,置茶马司于河州。此为市易之处,有官军戍守。东去积石山五十里。○土门关,在州西九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老鸦关。二关俱有官军防戍。
杀马关,州西南百二十里。《舆程记》:“州西南六十里为宁河驿。又西六十里为杀马关。其林麓控扌益足以守御,自此而西举足浸高。又行一日至岭西,其地益高,盖与西域相出入处。元遣都实访河源,路出于此。
鸡项关,在州西北。唐大中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遣兵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于鄯州。胡氏曰:“关在河州界。又河蓝关,亦在州西北,近黄河岸。《唐志》:“河州有河兰关。○通会关,在州东南五十里。《宋志》:“熙宁七年置。《通略》云:“绍圣五年置。金置寨于此。元废。又凤林关,在州西凤林废县,见上白石城。又安乡关,在州西北安乡废县。临津关,在州西北故临津城。俱见前。又州西有绥远关,亦宋崇宁三年置。金废。
曲柳戍,在州东北。前凉张氏置戍处。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击凉,据大夏,攻χ罕,进军屯河南。别将刘宁、王棹,略地晋兴、广武、武街至于曲柳。胡氏曰:“曲柳,在洪池岭北。似误。时赵军未渡河而北也。
赤岸戍,在州西北。《水经注》:“河水自左南而东径赤岸北,亦谓之河夹岸。《秦州记》:“χ罕有河夹岸,盖戍守要处也。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克凉金城、大夏诸郡。张重华使谢艾拒之,进军临河秋,败退。既而重华使章瑁屯于河夹,麻秋袭败之。河夹,即赤岸戍也。
南川寨,州西南七十里。宋熙宁七年置南川堡,寻改为南川寨。元符二年羌酋鬼章城洮州以居,引兵攻宋之南川寨。即此。金仍为南川寨。元废。又回乐寨,在州南境。宋熙宁六年吐蕃木征复入河州。王韶遣将度洮,略定南山地,筑回乐寨、结河、当川二堡,破诃讷城。又城香子,尽逐南山诸羌,遂取河州,城之。诃讷,即阿诺城之讹矣。
东谷堡,州东十五里。唐会昌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攻鄯州,为尚婢婢所拒,退保东谷。婢婢为木栅围之,绝其水源。恐热突围走保薄寒山,众皆降于婢婢,是也。宋熙宁七年置东谷堡于此。薄寒山,见巩昌府。
通津堡,州西南百六十里。本蕃境之南达堡。宋熙宁中收复。崇宁三年改名通津堡。其东四十里,即安疆寨矣。西北至西宁卫境之大通故城,亦四十里。○来同堡,在南川寨东九十里。番名甘扑堡。熙宁中收复。崇宁中,改筑,赐名来同。又临滩堡,在安乡关西四十里。堡北至黄河四十里。《宋志》:“州西南又有阎津堡,亦宋崇宁中置。《通志》:“今州北百八十里有大通河堡,州西北百二十里有弘化寺堡,俱为戍守处。堡各有仓。
银川驿,在州西六十里。旧《志》云:“踏白城东有银川站,黄河所经。驿盖因旧名也。又西六十里曰长宁驿。又和政驿,在州南六十里。又南六十里有定羌城驿,与州治西南之凤林驿为五驿。
附见
河州,卫在州治西。详见河州沿革。又河州茶马司,在卫治东南。详亦见前。
归德守御千户所,在卫城西七百里。永乐四年建,隶河州卫。

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岷州卫一百五十里,南至废叠州生番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生番界九十里,北至河州三百十里。自卫治至京师四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四千里,至布政司一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雍州地。秦汉以来,皆诸戎所居《括地志》:“秦地西至临洮,即洮州也。后属吐谷浑,为沙州地李延寿曰:“吐谷浑部内有黄沙,周数百里,因号沙州。晋太元中,乞伏干归以吐谷浑视罢来降,拜为沙州牧,是也。后魏败吐谷浑,取其地置洪和郡,属河州。后复没于吐谷浑。后周武帝逐吐谷浑,以其地置洮阳郡,寻立洮州。隋初,郡废,而州如故。大业初,改州为临洮郡。唐复为洮州。开元十七年并入岷州,旋复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通典》:“仪凤二年置漠门军于城内,属陇右节度。天宝初,亦曰临洮郡。乾元初,复曰洮州。后没于吐蕃,号临洮城。后唐长兴四年内附,置保顺军置军于洮州,兼领鄯州。寻复为西番所据。宋元符二年收复,寻弃不守。大观二年复得临洮城,仍置洮州《宋史》:“大观二年收清臧川以为洮州。金、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六,皆在卫城内,隶陕西都司。弘治中,改属固原镇。今为洮州卫。
卫西控蕃戎,东蔽湟、陇,据高临深,控扼要害。明太祖尝言:“洮州,西番门户。今卫西南两境,皆接生蕃,而人性劲悍,善凭险阻。西偏保障,有攸赖矣。
临潭城,卫西南七十里,即古洮阳城也。亦谓之鲁城。《沙州记》:“{山强}城东北三百里有鲁城。城临洮水。汉章帝建和三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帝遣马防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蜀汉景曜五年姜维伐魏,侵洮阳。即此。晋惠帝时,尝置洮阳县,属狄道郡,后为群羌所据。宋元嘉四年洮阳羌叛,西秦乞伏炽磐使其将吉毗招慰之,为羌所败。既而吐谷浑据之。后魏太平真君中,败吐谷浑,置洪和郡,吐谷浑附属焉。太和十五年吐谷浑王伏连筹辄修洮阳城,魏攻拔之。其后魏乱,遂有其地。后周初,贺兰祥伐吐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阳郡,兼置洮州。隋废郡,州治美相县,以洮阳县并入。唐贞观四年置临潭县,属旭州。八年废旭州,以县属洮州。是年,徙州治焉。后没于吐蕃,曰临洮城。宋大观中,仍置洮州。开禧二年金人以胄败盟,遣将分道入寇,完颜纲出临潭,亦此城也。元移州于今治,故城遂废。宋白曰:“唐临洮郡城,本名洮阳城。前临洮水,甚险固,即吐谷浑故城云。今卫城,盖明初所修筑,周九里有奇。
美相城,在卫南,即侯和城也。《水经注》云:“洮水经洮阳城,又东经共和山南,城在四山中。又东经迷和城北。蜀汉景曜末,姜维侵洮阳,魏邓艾与战于侯和,维败绩。晋咸和中,凉张骏因前赵之乱,收河南之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分境。侯和以下,皆在今卫境。又太和二年苻秦将王猛讨叛羌敛岐于略阳。岐奔白马。猛遣将追之,使别将王抚守侯和。后魏太和十五年吐谷浑王伏连筹辄修洮阳、泥和二城,置戍。χ罕镇将长孙百年攻拔之,置洪和郡,领水池、蓝川、覃川等县。后周改置美相县,属洮阳郡。按:“侯和、迷和、泥和、共和,即一城也,音转耳。隋为洮州治。唐贞观八年移州治洮阳川。仍置美相县,属洮州。天宝中,并入临潭。○水池城,在卫北百六十里。后魏真君四年伐吐谷浑,置水池郡。寻改为县,属洪和郡。神龟初,河州羌却铁忽反,自称水池王。诏源子恭讨平之。是也。西魏以覃川县省入。后周改县曰覃川。隋初,郡废,县属河州。唐废。卫北又有覃川城,后魏延兴四年置,属洪和郡。西魏废入水池县。
洮源城,在卫南。后周置金城县,并立旭州,又置通义郡治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为美俗。大业初,州废。又改县曰洮源,属临洮郡。唐初,亦置旭州。武德五年吐谷浑寇洮、旭、叠三州,岷州总管李长卿击破之,是也。贞观八年州废,县并入临潭。《后周书》:“武帝置旭州于河州之鸡鸣防。即此城矣。
广恩城,卫西百六十里。后周置广恩县,并置广恩郡。隋初,郡废,县属洮州。仁寿初,改县曰洮河。大业初,又改洮阳。唐县废,置广恩镇。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地,置洮阳、浇河二郡。洮阳郡,盖置于此。后没于吐蕃。又卫境有泛潭废县。后周置。隋开皇十一年改曰临潭,亦属洮州。唐初,废。浇河,见西宁卫。
叠州城,卫南百八十里。历代为羌戎地。后周武成三年逐诸羌,始置五香郡。寻又置叠州,治叠川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县属临洮郡。唐复置叠州,治合川县。天宝初,曰合川郡。乾元初,复曰叠州。《志》云:“以群山重叠而名也。后没于吐蕃。○合川废县,唐叠州治也。后周置叠州,治叠川县,而于合川县置西强郡。隋开皇初,郡废。唐为州治。又有乐川县,亦后周置,属叠州。隋属洮州。唐初,亦属叠州。贞观五年又置安伏、和同二县,以处党项。寻俱省入合川县。刘昫云:“合川城,旧治吐谷浑马牧城。武德三年移于交戍城云。
常芬城,在卫南。后周置,又立恒香郡治焉。隋初,郡废,以县属扶州。大业中,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置芳州于此,兼领恒香、丹领二县。神龙初,废芳州,以常芬县隶叠州,又以恒香、丹领二县省入。后废。宋白曰:“后周武成三年逐吐谷浑,乃于三交筑城,置甘松防,又为三川县,隶常香郡。建德三年始改三川为常芬县,置芳州。以地多芳草而名也。○封德城,在卫境。西魏置,又置芳州及深泉郡治焉。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初,以县省入常芬。又理定废县,在封德故城西。西魏置。隋初,废入封德县。
甘松城,在卫西南。蜀汉景耀末,姜维败于侯和,退屯沓中。司马昭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志》云:“甘松本生羌地,张骏置甘松护军于此。乞伏国仁时,置甘松郡。后魏以白水羌朝贡,亦尝置甘松县,以甘松岭为名。今四川松潘卫境之甘松山,是也。《新唐书》:“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
漒川城,在卫南。晋义熙十一年西秦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镇漒川,是也。亦谓之南漒。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漒。陇西人辛澹据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磐磐因移置梁州于南漒。亦即此城矣。七年没于吐谷浑,城废。
西倾山,卫西南二百五十里。此即《禹贡》之西倾也。桓水、洮水皆源此。亦曰{山强}台山。详见名山西倾。
东陇山,在卫城东。番人于此耕种。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长汪舒朵儿等叛,沐英讨之。贼遁去。筑城于东陇山南川,留兵戍之。疏闻上曰:“洮州为西番门户,城之是扼其喉矣。命置洮州卫于此。英进讨叛酋,悉破擒之。玉笋山,在卫北五里。《志》云:“山高耸,登眺可见数百里外。
石岭山,在卫北十五里。山势峭拔,草木不生。上有关曰石岭关。又白石山,在卫西九十里。山多白石。《卫志》云:“洮州形胜,白石峙其西,黑石距于东。是也。今卫东有黑石关。
素罗汗山,在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黑松岭,在卫东三十里。上多松树。松岭关在其上。
哥龙峪,在卫东北。宋元二年种谊自洮东击鬼章,使岷州蕃将为前锋,繇哥龙峪宵济,进至洮州,壁青臧峡,大败鬼章兵,遂克洮州。青臧峡,或云在卫城东。今卫城亦曰青臧城。○五牟峪,或云在卫北境。宋熙宁九年吐蕃鬼章寇五牟峪,败去。即此。又冷地峪,在卫东五十里,与岷州卫分界处也。
洮河,卫南三十五里。源出西倾山。其上源亦曰漒川,东北入岷州卫境,下流合湟水入于大河。详见大川洮河。○南河,在卫城南。源出白石山,亦东北流,入于洮河。
白水江,在卫西南五百里。源出香臧族,东流经废叠州,又东入岷州境。《纪胜》云:“西倾山绵亘深远,接番族中,白水江出其阳,即《禹贡》之桓水云。
朵的河,卫西三百里。源出川撒儿朵的族,南流入洮河。又纳怜河,在卫西七百里。源出哈藏族,西北流,入于黄河。○野河,在卫西。源出西倾山,经西蕃东境,北流五百馀里,入黄河。
莫何川,在西倾山北。晋义熙初,吐谷浑为乞伏干归所败。其王大孩走死,树洛干嗣立,帅众奔莫何川,沙、漒诸戎悉附之。又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沮渠蒙逊及赫连昌所败,徙其境内老弱畜产于浇河及莫何仍寒川,是也。仍寒川,或曰在西倾西南。胡氏曰:“州境又有莫何山,在西倾东北。
磨环川,在卫西。唐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于临洮西关磨环川,于其地置神策军。宋祁云:“军置于洮州西磨环川也。《会要》云:“时置洮阳郡于此。又于郡内置神策军,去临洮郡二百里。至德中,沦于吐蕃。沈括曰:“宋熙宁五年王厚平河州,又出马兰川,擒木征母弟结吴叱,破洮州。马兰,即磨环之讹矣。
度周川,旧《志》云:“在临洮塞外,龙涸之西。晋隆安二年乞伏干归弟益州败吐谷浑王视罴于此。视罴走保白兰山,遣子为质以请和。白兰山,见西宁卫,又后西番。
长柳川,在卫西南。晋义熙九年乞伏炽磐击吐谷浑支旁于长柳川,破之。又击破吐谷浑别统掘逵于渴浑川。其地亦在洮州西南。又乞伏干归破鲜卑于渴浑川,应在今靖远卫界。
泣勤川,在卫南。晋义熙九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击吐谷浑别部句旁于泣勤川,大破之。又尧杆川,在州西南。晋义熙十三年炽磐遣其子安乐将军木奕干击吐谷浑树洛干,破其弟阿子干于尧杆川。树洛干走保白兰山。或曰:“川盖洮水支流,随地易名也。
石岭关,在卫北石岭山上。又松岭关,在卫东黑松岭上。○洮州关,在卫西南三十里。又旧桥关,在卫东南四十里。新桥关,在卫西南四十里。诸关俱有官军戍守。
黑石关,在卫东四十里。又卫东四十五里有三岔关,卫东五十里有高楼关。○羊撒关,在卫北六十里。又卫北九十里有大岭关,卫北百四十里有八角关,亦俱有官军防守。
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漒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
通岷寨,卫东南四十里,宋置。又卫南有甘沟寨。○定秦堡,在卫东北,吐蕃所筑。唐大历三年凤翔帅李晟出大胜关,至临洮,破吐蕃定秦堡,是也。又札龙沟堡,在卫东南百里。明成化十年栗林等番族常攻此。栗林,见岷州卫。《志》云:“卫东六里有鹤城镇,吐谷浑所置。
纳邻站,在卫西。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长三副使汪舒朵儿、瘿嗉子、阿卜商等叛,据纳邻七站。命沐英讨擒之。即此。

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北至巩昌府二百四十里,南至阶州六百三十里,西至洮州卫百五十里,北至临洮府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十里,至京师四千一百里。

《禹贡》雍州地。后为西羌所居。秦属陇西郡《一统志》云:“为临洮县地。汉、晋因之。西魏始置岷州及同和郡其地名渠株川。《北史》:“大统十六年宕昌国乱,羌酋傍乞铁忽据渠株川。史宁讨平之,因置岷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置岷州。唐因之。天宝初,改曰和政郡。乾元初,复曰岷州,后陷于吐蕃。宋熙宁中,收复,仍置岷州亦曰和政郡。绍兴初,没于金,置州。十二年收复,改置西和州徙治长道县之白石镇,即今巩昌府西和县。元复置岷州于此。明洪武十一年置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四,守御军民千户所一,隶陕西都司。弘治中,改属固原镇嘉靖二十四年增设岷州。四十年复故。今仍为岷州卫。
卫东连秦、陇,西达河湟,北阻临、巩,南控阶、文。虽僻在一隅,而道路四通,一纵一横未易当也。岂惟形援河、洮,为西偏之翼蔽而已哉?
溢乐城,今卫治。本秦临洮县地。西魏置溢乐县,为岷州及同和郡治。隋改为临洮县。大业初,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改为溢乐县。唐为州治。宋省入川县,其城遂废。明初建卫,因旧基筑城二,东西相连,周九里有奇。《志》云:“今卫城即秦时临洮故城。误。
川城,在卫东五十里。本西魏溢乐县地。后周置川郡,治基城县。隋郡县俱废。唐初,复置基城县,属岷州。又置川府,屯兵于此。先天二年避玄宗讳,改曰川。后废。宋崇宁三年复置川县,为岷州治。绍兴中,属西和州。元废。○和政城,在卫东八十里。后周置洮城郡,郡寻省。保定初,置和政县。隋初,属岷州。大业初,属临洮郡。唐复属岷州。后没于吐蕃。
当夷城,在卫西。后周置县,又置洪和郡于此。郡寻废,以县属同和郡。隋改属岷州。炀帝初,改属临洮郡。唐仍属岷州。神龙初,并入溢乐县。又卫境有博陵城。后周置博陵郡,领博陵、宁人二县。隋初,俱省入当夷县。
宕州城,卫南百二十里。古西羌地。晋末,西羌别种保聚于此,曰宕昌国。宋元嘉初,宕昌王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贡于魏,寻为仇池所并。九年杨难当以兄子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是也。既而羌复有其地。升明二年宕昌王梁弥机初立,魏主宏遣使拜为征南大将军、梁益二州牧、河南王。齐永明初,亦拜弥机为河、梁二州刺史。三年弥机死,国乱,魏拜弥机兄子弥承为宕昌王。六年齐以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梁天监四年魏以宕昌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既而梁亦以弥博为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大同七年宕昌王梁定为下所杀,弟弥定立。大宝初,国乱。西魏遣将宇文贵又宁讨定之。后周保定四年梁弥定屡寇周边。周将田弘击灭弥定。天和初,置宕州,兼置宕昌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为宕昌郡。唐复曰宕州。天宝初,曰怀道郡,郡治怀道县。旧《志》云:“怀道县亦后周置,兼置甘松郡于此。隋初,废郡,以县属宕州唐始移宕州治此。乾元以后,没于吐蕃。宋熙宁六年王韶拔宕州,通洮山路,吐蕃木令征以岷州降,因置宕昌堡,属岷州。时运蜀茶市马于岷。及金人据洮州,遂并番市于此,岁市马数千。今卫南百二十里有宕昌驿。《一统志》云:“宋纲马憩息之所也。
阳宕城,在卫东南百十三里。后周所置,县为宕昌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良恭县。大业初,仍为郡治。唐属宕州,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废县为镇。宋建隆三年以良恭镇并入大潭。熙宁中,复为良恭镇。元废。又和戎城,在卫东南。亦后周置,属宕昌郡。隋属宕州。唐因之,后废入良恭县。○阶陵城,在卫东南二百八十里,近巩昌府成县界。《后魏志》:“太平真君四年置阶陵县,属仇池郡。后周并入仓泉县。仓泉,今成县之废上禄县也。
索西城,在卫东北九十里。后汉建初二年金城陇西羌反于临洮。车骑将军马防讨之。道险,车不得方驾,防设奇破之,索西迷吾等羌降。防乃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戍之,悉复诸亭候。元和三年迷吾乃退居河北之归义城。《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北流,过索西城,又北出门峡,又东北径桑城东。《通典》:“索西城,一名临洮东城,又名赤城。今桑城,见狄道县。
麹城,在卫东百里。其地名翅上,亦曰乌翅。盖翅讹为麹也。蜀汉延熙十二年姜维出陇西伐魏,因麹山筑二城,使其将句安等守之。魏雍州刺史陈泰曰:“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虽维来救,山道险远,非行兵之地也。遂围麹城,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维来救,不能达,麹城降于魏。因置戍守于此,为拒蜀要地。后废。
铁城,在卫东北。宋熙宁六年收复岷州。明年,置铁城堡。元置铁州于此,与岷州并属脱思麻路。后废。明太祖命李文忠讨西番,从洮州铁城取道而出,是也。《一统志》:“西和州东十八里有铁城。○梅川城,在卫东北三十里。今为梅川寨,兼置递运使于此。又酒店城,在卫东北四十里。今为酒店子寨,并置驿于此。又有颠角城,在卫南百三十五里。亦曰颠角寨。《一统志》:“梅川、酒店与颠角为三古城。今俱有官军戍守。又下城,在卫北。宋嘉定十二年四川帅安丙遣王仕信、宋质俊等伐金,发宕昌及下城。宋质俊自下城克来远镇,是也。来远镇,见巩昌府宁远县。
岷山,在卫城北。山黑无树木,洮水经其下,州以此名。相传禹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此。又城南里许有金通山,山势嵯峨,亦名金童山。○崆峒山,在卫西二十里。《通典》:“秦蒙恬筑长城,起于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今州境有古长城云。宋祁曰:“汉武帝逾陇西,登崆峒,盖在此。误矣。
冷落山,卫东五十里。盛夏阴晦即雨雪,因名。今有冷落山寨,为官军戍守处。又卫东百二十里有遮阳山,以日影为山所蔽也。又贵清山,在卫东百五十里。顶平衍,可耕种。
牛头山,在卫东南。魏收《志》:“阶陵县有牛头山。《五代志》:“牛头山在成州上禄县界,又东北即麹山也。姜维伐魏,依麹山筑城,使将守之。魏陈泰围麹城。维引兵救之,出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使郭淮转趣牛头,截维还路。淮进军洮水。维惧,退走,麹城遂降于魏。胡氏曰:“牛头山在洮水南,以形似名。
普鲁岭,卫东七十五里,为岷巩冲要处。或云,即左要岭也。宋熙河路总管关师古与刘豫兵战败于此,遂以洮岷地降。今有普鲁岭寨,官军屯戍于此。○分水岭,在卫南四十五里,下有分水岭河。又摩云岭,在卫东南百五十里,下临白水江。宋有临江寨,初属秦州,熙宁中,改属岷州。寨盖置于此。
望曲谷,在卫西。后汉建初二年马防破诸羌于临洮。其众皆降,惟封养种豪布桥等屯望曲谷不下。防复击破之。《水经注》:“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龙桑,或即桑城矣。见前临洮府狄道县。
洮河,在卫城北。自洮州东北流,至此,又北流入临洮府界。详见大川洮河。○叠藏河,在卫城东门外。源出分水岭,下流入于洮河。
荔川河,卫东南九十里。旧有荔川寨,以此为名。东南合于闾井河。○闾井河,在卫东南百四十里。源出秦州礼县之没遮拦山,流入马淳河。宋亦置闾川寨于此。○马淳河,在卫东南百八十里。合诸川之水,俱东北流入漳县境,合于漳水。又卫东南二百八十里有良恭河。旧良恭县以此名。其下流入于白水江。
白水江,在卫南百五十里。自洮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西和县境。邓艾屯白水,以拒姜维处也。《三国志》:“姜维自牛头引去,邓艾料维且复还,郭淮因留艾屯白水北。又有洮城,去邓艾屯六十里。姜维使廖化军白水南,自引军渡白水,袭洮城。艾觉之,潜军驰据其城。维引还。今洮州城去白水甚远,或卫境更有洮城欤?张舜民《画墁录》:“自岷州趣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大山中,入栈路,或百十步复出,略崖岑,不可乘骑,必步至临江寨。得白江,至阶州,复七八日。其所经,皆使传所不能达也。
石关,在卫东百五十里。或以为前凉张骏所置石门护军,即此关云。○茶埠峪寨,在卫东十五里。卫东六十里有永宁堡寨。又东十五里为弄松堡寨。又鸦山寨,在卫东南三十五里。俱官军戍守处也。
曹家堡,在卫西十五里。又西有中寨、野狐桥、冷地峪三寨。《志》云:“野狐桥在卫西四十里。又十五里为冷地峪,卫与洮州接界处也。○木昔寨,在卫西南十里。又西南有胡麻沟、鹿儿坝、柏树植、镇羌、三坌五寨,俱官军戍守处。
栗林寨,卫南十五里。又南为陵兀赤、分水岭、哈答川、赏家族、脚力、高楼铺、何家铺、颠角、宕昌、老鼠川凡十寨,卫军戍守于此。○水磨沟寨,在卫北五十里。又北二十里有马崖子寨,向俱设官军防守。
┒川寨,在卫南。《宋志》:“元丰二年岷州之┒川、荔川、闾川寨及通远军寨,置牧养十监,是也。通远,见巩昌府。
遮阳堡,卫东百二十里。宋熙宁五年置,属岷州卫。七年改隶巩州。元丰初,复隶岷州,以遮阳山而名。又《宋志》:“岷州北有藏堡,亦熙宁中置。《一统志》在西和县西十里,误。○西津驿,在卫西四十里,又九十里而至洮州卫。《志》云:“卫治西,今有岷山驿。
西固城军民千户所,在卫南四百里。元置汉蕃军民上千户所。明初,改今名,隶岷州卫。城周四里有奇。今仍曰西固城。
沙川,在所西十里。有桥跨其上。又所城北有三眼泉,引流而北,与沙川俱北入于白水江。
化石关,所北九十里。又所西南三十里,有平定关,皆官军戍守处。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