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君子处事之方(政事) 近思录
卷十一 教学之道(教学)
朱熹吕祖谦
卷十二 改过及人心疵病(警戒)

教学凡二十一条。

此卷论教人之道。盖君子进则推斯道以觉天下,退则明斯道以淑其徒。所谓得英才而教育之,即“新民”之事也。

1、濂溪先生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2、伊川先生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

3、观之上九曰:“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传曰:君子虽不在位,然以人观其德,用为仪法。故当自慎省。观其所生。常不失于君子,则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不可以不在于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也。

4、圣人之道如天然,与众人之识甚殊邈也。门人弟子既亲炙,而后益知其高远。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事上临丧,不敢不勉。君子之常行,不困于酒,尤其近也。而以己处之者,不独使夫资之下者,勉思企及。而才之高者,亦不敢易乎近矣。

5、明道先生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有善书者知道否?平生精力用于此,非惟徒废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

6、胡安定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民治兵水利算数之类。尝言刘彝善治水利,后累为政,皆兴水利有功。

7、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

8、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

9、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

10、语学者以所见未到之理,不惟所闻不深澈,反将理低看了。

11、舞射便见人诚。古之教人,莫非使之成己。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12、自“幼子常视无诳”以上,便是教以使人事。

13、“先传后倦”,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是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者。

14、伊川先生曰: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养,使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

15、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农亩。盖士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然后士农判。在学之养,若士大夫之子,则不虑无养。虽庶人之子,既入学则亦必有养。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须去趋善,便自此成德。后之人,自童稚间已有汲汲趋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后志定。只营衣食,却无害。惟利禄之诱最害人。

16、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怎生会得?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17、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他说。不然,非独他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

18、横渠先生曰:“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弘,教无从成矣。

19、学记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圣人之教,直若庖丁之解牛。皆知其隙,刃投馀地无全牛矣。人之才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若曰勉率而为之,则岂有由诚哉?

20、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21、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子之非。”非惟君心,至于朋游学者之际,彼虽议论异同,未欲深较。惟整理其心,使归之正,岂小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