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述解 全览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
  通书述解       儒家类
  提要
  等谨案通书述解二卷明曹端撰端字正甫号月川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官霍州学正明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说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明代醇儒以端与薛瑄为最而端又开瑄之先是书每章皆总括大意标于题下而逐句为之训释其言皆明正通达极详悉而不支蔓使浅学见之易解而髙论者亦终不能逾前有孙奇逢序及跋其跋言此书而序则言所笺解者为太极图说通书西铭三书渑令张璟合刻之盖此其所刋之一种也其排纂颇无体例刋板亦不遵其法皆以正文与注连书而以方匡界正文每句之上下以为识别殊混淆难读今离而析之使注与正文别行以便省览焉乾隆四十二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陆 费 墀











  通书述解原序
  儒之统何昉乎尧舜汤文儒而在上者也孔颜思孟儒而在下者也治统道统原不容分而为二自分而二之而君道师道遂成两局始専以儒统归孔子颜曽思孟尚矣周程张朱继之独此九人者为传道之人其馀学术醇粹有宋而后诸儒辈出续有训述微分正闰虽深造各有自得而世代未逺群言未定天地生民之命何敢以一人轻进退焉余不敏幼而读书得良友切劘颇知究心儒业自董江都以至鹿江村得五十馀人彚成帙标曰理学宗传复虑其遗也又得胡安定崔后渠共二十馀人为宗传考以俟后之君子品隲而次第之近得靖修先生太极图通书西铭述解洞彻微宻直窥道之本原岂寻常学人敢望至夜行烛家规语录录粹年谱诸种皆修身明伦保家正俗之要其进修之醇不于其言而于其行可谓体备用达之学固应序例予宗𫝊录中按先生尝司教山右之霍蒲四方从游者几千人贤者服其徳不肖者服其化陈建通纪曰本朝武功首刘诚意理学肇曹靖修薛子文清极称靖修得元公之学笃信好古距邪闲正今文清配享孔庙炳如日星先生之言行竟散佚无𫝊余甚惜之然皎月在天片云难翳明珠在水海若难私余固知先生之文必出也丁酉秋渑令天弓张君以有事秋闱视予夏峰予止辑中州人物考以先生居理学之首天弓曰邑无贤豪地方之羞也有之而不彰守土者之责也明年捜其遗文八种刻成问序于予且述与大叅云程崔公兴学重儒之意此固先生之灵爽有以启之河洛之间斯文丕变此集之出其有赖乎孙奇逢序






  钦定四库全书
  通书述解卷上
  明 曹端 撰
  诚上第一 此明太极为实理而有体用之分也
  诚者圣人之本
  诚者实理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然气禀拘之物欲蔽之习俗诱之而不能全此者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本谓本领之本不待作为而然耳此书与太极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此二句引易以明之大哉赞之辞也干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徳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乾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者
  诚之源也
  是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而太极之用所以行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此二句亦易文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乾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理如云五行之生各一其性
  诚斯立焉
  则实理于是乎立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如鸢之飞鱼之跃火之上水之下皆一定而不可易即图之阴静而太极之体所以立者也
  纯粹至善者也
  纯不杂也粹无疵也此言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也
  故曰
  复引易文以证之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此句还证诚之源诚斯立焉一节
  继之者善也
  继之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阳之属也诚之源也此句又证诚之源一节
  成之者性也
  成则物之已成者也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性则理之已立者也阴之属也诚之立也此句又证诚斯立焉一节然而继成字与阴阳字相应指气而言善性字与道字相应指理而言此夫子所谓善是就一物未生之前造化原头处说善乃重字为实物若孟子所谓性善则就成之者性说是生以后事善乃轻字此性之纯粹至善耳其实由造化原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如此之善孟子之所谓性善实渊源于夫子之所谓善而非有二本也其下复即干之四徳以明继善成性之说
  元亨诚之通
  元始亨通而通云者实理方出而赋于物善之继也
  利贞诚之复
  利遂贞正而复云者万物各得而藏于己性之成也此于图已为五行之性矣何也盖四徳则阴阳各二而诚无不贯安得不谓五行之性乎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易者交错代换之名凡天地间之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一赋一受于其中乃天地自然之易而为性命所出之源也作易圣人得之于仰观俯察之间则卦爻之立由是而已故羲易以交易为体而往此来彼焉以变易为用而时静时动焉及周文王彖卦周公明爻而命曰周易复得孔子作传而发挥之则性命之㣲彰矣周子之书本之其㫖深哉
  诚下第二 此言太极之在人者所谓思诚者人
  之道也
  圣诚而已矣
  圣人之所以圣不过全此实理而已即所谓太极也圣人时静而太极之体立时动而太极之用行则圣人一太极焉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顺之属万物之象也实理全则五常不亏而百行修矣是则五常百行之本之源一诚而已
  静无而动有
  方静而阴诚固未尝无也以其未形而谓之无也及其动而阳诚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见而谓之有耳
  至正而明达也
  静无则至正而已动有然后明与达者可见也朱子又曰某近看中庸鬼神一章正是发明显㣲无间只是一理处且如鬼神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有畏敬之心以承祭祀便如真有一物在上左右此理亦有甚形迹然人却自然有秉彛之性才存主著这里便自见得许多道理参前依衡虽欲顷刻离而遁之而不可得只为至诚贯彻实有是理无端无方无二无杂方其未感寂然不动及其既感无所不通濓溪翁所谓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者于此亦可以见之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
  非盖无之意非诚则五常百行皆无其实所谓不诚无物者也
  邪暗塞也
  诚苟不存则静而不正故邪动而不明不达故暗且塞也是故学圣希贤惟在存诚则五常百行皆自然无一不备也
  故诚则无事矣
  事与事斯语之事同谓用功也言诚则众理自然无一不备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难
  实理自然故易人伪夺之故难
  果而确无难焉
  果者阳之决确者阴之守决之勇守之固则人伪不能夺之矣此是一事而首尾相应果而不确即无所守确而不果则无所决二者不可偏废犹阴阳不可相无也朱子又因论良心与私欲交战须立定根脚战退他因举濓溪说果而确无难焉须是果敢胜得私欲方确然守得这道理不迁变
  故曰
  故孔子答颜子问为仁之语有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胜也己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归犹与也且克去己私复由天理天下之至难也然其机可一日而决其效至于天下归仁果确之无难如此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固本于孔子所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而周子此书上章即孔孟上句之意而下章则下句之意也谓周子上接孔孟之传良有以夫
  诚几徳第三 此明太极二五之在人而有体用
  之分夫人品之不同也
  诚无为
  诚则实理自然何为之有即太极也
  几善恶
  几者动之㣲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㣲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间矣此阴阳之象也或问诚无为几善恶朱子曰此明人心未发之体而指其未发之端盖欲学者致察于萌动之㣲知所决择而去取之以不失乎本心之体而已或疑以为有类于胡子同体异用之云遂妄以意揣量为图如后




  善恶虽相对当分賔主天理人欲虽分派必省宗孽自诚之动而之善则如木之自本而干自干而末上下相达则道心之发见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而诚之正宗也其或旁荣侧秀若寄生疣赘者此虽亦诚之动而人心之发见私欲之流行所谓恶也非心之固有盖客寓也非诚之正宗盖庶孽也苟辨之不早择之不精则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学者能于萌动几㣲之间而察其所发之向背凡直出者为天理旁出者为人欲直出者为善旁出者为恶直出者固有旁出者横生直出者有本旁出者无源直出者顺旁出者逆直出者正旁出者邪而吾于直出者利导之旁出者遏绝之功力既至则此心之发自然出于一途而保有天命矣于此可以见发之前有善无恶而程子所谓不是性中原有此两件相对而生又云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盖谓此也若以善恶为东西相对彼此角立则天理人欲同出一源未发之前已具此两端所谓天命之性亦甚污杂矣此胡氏同体异用之意也曰此说得之
  徳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道之得于心者谓之徳徳则有体焉有用焉何谓体仁义礼智信是也何谓用爱宜理通守是也惟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体焉即五行之性也且几善恶便是心之所发处有个善有个恶了徳便只是善底为圣为贤只是这材料做
  性焉安焉之谓圣
  性者独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已圣者大而化之之称此不待学问勉强而诚无不立几无不明徳无不备者也
  复焉执焉之谓贤
  复者反而至之执者保而持之贤者才徳过人之称此思诚研几以成其徳而有以守之也
  发㣲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发之㣲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非圣人之上复有所谓神人也此三句就人所到地位而言即尽夫上三句之理而所到有浅深也性焉安焉之谓圣就圣人性分上说发㣲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是他人见其不可测耳 勉斋黄氏曰诚几徳一段文理粲然只把体用两个字来讲他便见诚是体几是用仁义礼智信是体爱冝理通守是用诚几只是徳擘来做在诚为仁则在几为爱在诚为义则在几为宜性焉复焉发㣲不可见是体安焉执焉充周不可穷是用性如尧舜性之也复如汤武反之也是既失了却再复得安而行之不恁地辛苦执则是择善而固执须恁地把捉发是源头底充是流出底其发也㣲而不可见其充也周而不可穷是谓神指圣而不可知者也圣蕴第四 此承上章而言圣人之所以圣者诚
  神几也
  寂然不动者诚也
  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即太极之静而阴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即太极之动而阳也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顷之际则实理发见之端而众事吉凶之兆 且太极图中只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又说个几此是动静之间又有此一项似有而未有之时在人识之耳
  诚精故明
  诚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精而明也
  神应故妙
  神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应而妙也
  几㣲故幽
  几则理虽已萌而事则未著㣲而幽也
  诚神几曰圣人
  惟性焉安焉之谓圣人者则精明应妙而有以动其幽微矣 节斋蔡氏曰诚者寂也静也而其动静之理神感也动也而妙动静之用盖诚为神本神为诚用本不动而用动故诚则静意多神则动意多要其实则各兼动静阴阳也几诚发而为神之始也在静无而动有之间虽动而㣲亦未可见实为神之端也慎动第五 此明几之意而见动之邪正为身之
  吉㐫则不容于不谨也
  动而正曰道
  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共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徳
  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无所待于外也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
  所谓道者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而已非此则其动也邪矣
  邪动辱也
  不正而动如同流合污则身之辱也
  甚焉害也
  又甚焉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祀以其动之无得于道则其用不和而效若是焉
  故君子慎动
  故君子必谨其所动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矣 节斋黄氏曰道即太极流行之道徳即五性之徳动而正即前所谓几也用而和即后所谓中节也
  道第六 此明圣人之道而见动之慎几之明也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圣人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道则得于天而全于已而同于人者也中即礼正即智仁义礼智之道乃其性分之所固有日用之所常行固非浅陋固执之可伦亦非虚无寂灭之可拟而已矣者无他之辞也
  守之贵
  守仁义礼智则天徳在我何贵如之
  行之利
  行仁义礼智则顺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
  廓充也配合也人而充其仁义礼智之道则与天地合其徳非有待于外也故曰充其本然并立之全体而已矣
  岂不易简
  道体本然故易简易者不杂之谓简者不烦之谓
  岂为难知
  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
  但世之人不肯行此道不肯充此道耳言为之则是而叹学者自失其几也
  师第七 此明师道为天下善也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
  或人问于周子曰曷者可以善天下之人心善天下之治道乎
  曰师
  周子答曰惟师道可以为天下善
  曰何谓也
  或人复问如何说
  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太极之数自一而二刚柔也自一而四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也遂加其一中也以为五行濓溪说性只是此五者他又自有说仁义礼智底性时若论气禀之性则不出五者然气禀底性只是那四端底性非别有一种性也所谓刚柔善恶之中者天下之性固不出此五者然细推之极多般样千般百种不可穷究但不离此五者尔 性只是理然无那天象地质则此理没安顿处但得气之清明则不蔽固此理顺发出来蔽固少者发出来天理胜蔽固多者则私欲胜便见得本原之性无有不善只被气质昏浊则隔了学以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矣故说性须兼气质方备 此性便是言气质之性四者之中去却刚恶柔恶却于刚柔二善之中择其中而主焉
  不达
  或人不达其㫖
  
  周子复与之言刚柔善恶之意
  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
  阳刚之善有此五者
  恶为猛为隘为强梁
  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阴柔之善有此三者
  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葢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
  周子五性之中只个中最好底性故以和为中
  中节也
  以其所发皆中乎节也
  天下之达道也
  这便是天下众人所共由之道也
  圣人之事也
  这便是伏羲以来列圣所共行之事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圣人之事岂出性分之外哉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葢就已发无过不及者言之耳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 北溪陈氏曰中有二义有已发之中有未发之中未发是就性上说已发是就事上说已发之中当喜而喜当怒而怒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也所以周子亦曰中也者和也是指已发之中而言
  故圣人立教
  故聪明睿智能尽其性之圣人出为亿兆之君师而修道立教焉
  俾人自易其恶
  而使天下之人各自变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徳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
  自至其中而止矣
  自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 张子云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程子曰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皆此意也
  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故心上先觉悟之人而又觉悟那后觉悟之人心上昏暗之人而又求那心上通明之人一以传道为心一以求道为心则师道立焉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正而止矣
  师道立则善人多
  师道既立则善人自多
  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善人既多则朝廷之上人皆正人事皆正事而普天之下一归于治而已此师道所以为天下善也 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又加倍以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于四象以为水火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略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此明人以闻过为幸而有耻又为幸之
  大者也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
  不闻过人不告也且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无有不善故皆可以为尧舜而参天地以赞化育焉则孰不可立于无过之地乎然而不能无过者或气禀之偏或私欲之诱或习俗之染得人告之而闻焉则将变化消释以复其初幸何如哉不然则过不改行同飞走不足为万物之灵矣非不幸而何
  大不幸无耻
  无耻我不仁也且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所受以生者所以为一心之全徳万善之总名而为叅天地赞化育之本体焉人而不仁则生理息矣人道灭矣而不以为耻则尤不足为万物之灵也非大不幸而何
  必有耻则可教
  有耻则能愤发而受教
  闻过则可贤
  闻过则知所改而为贤然不可教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大也
  思第九 此言圣学之事而见其主于心也
  洪范曰
  洪范周书篇名而有言曰
  思曰睿
  思心之官也睿通也人而能思则通矣
  睿作圣
  睿而进焉则自然无不通而为圣人也
  无思本也
  无思诚也诚者圣人之本
  思通用也
  思通神也神者圣人之用
  几动于彼
  事之几感于外者不一
  诚动于此
  心之诚应于中者惟一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不待有所思而无所不通是圣人所谓诚神几曰圣人也
  不思则不能通㣲
  通㣲睿也不思索则不能通乎几㣲
  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无不通圣也不通㣲则不能造乎圣人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㣲
  谓圣生于睿
  通㣲生于思
  睿生于思也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㓙之几也
  思之至可以作圣而无不通其次亦可以见几通㣲而不陷于㓙咎几是事之端绪有端绪方有讨头处这方是用得思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者吉凶之先见者也作犹行也谓避祸也不待终日去之速也言明哲之君子见几明而避祸速也即可以速则速之时耳周子引此以证睿也
  又曰知几其神乎
  知几比之见几则又神妙不测非他人所可知耳引之以证圣也
  志学第十 此言所志所学之正而见圣贤之心
  
  圣希天
  希望也字本作脪大而化之之谓圣人不敢自以为足而望同于天则法天而行书曰明王奉若天道无非法天者大事大法天小事小法天则圣人一动一静即太极之动静焉
  贤希圣
  才徳出众之贤人不敢自以为胜而望同于圣人则又法圣人而行焉孟子曰乃所愿则学孔子又曰法先王而过者未之有也
  士希贤
  士学者之称也学者见贤而思齐焉
  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汤之学焉而后臣之者也颜渊孔子弟子也二人学之大者也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
  尧唐帝名舜虞帝名二帝乃五帝之盛帝百圣之至圣为人伦之至为君道之极焉故伊尹欲其君为尧舜而不得则其心愧耻
  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
  挞于市耻之甚也且尧舜君民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一民失所曰时予之辜伊尹以一夫不得其所而愧耻之甚者以已不能左右厥辟宅师其心亦尧舜之心也
  颜渊不迁怒
  迁移也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不贰过
  贰复也过于前者不复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
  三月不违仁
  则无私欲而有其徳也二人所为皆贤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
  伊尹之志致君泽民是公天下之心士希贤而志伊尹之所志则亦不志于私矣
  学颜子之所学
  颜子之学克己复礼传圣人之道士希贤而学颜子之所学则又岂自小之学哉
  过则圣
  志学伊颜而过之则为圣人
  及则贤
  志学伊颜而及之则为贤
  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志此志学此学而虽不到伊颜地位则亦不失于善名三者随其用之浅深以为所至之近逺不失令名以其有为善之实也 胡氏曰周子患人以发䇿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能慕空寂为事也故曰学颜子之所学人能志此志而学此学则知此书之包括至大而无穷矣 或问伊尹之志颜子之学固如此矣而却不知伊尹之学颜子之志如何端曰伊尹之志固是在于行道然道非学无以明不明何以行耶大抵古人之学本欲行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凡所以治国平天下者无不理㑹但方处𤱶亩之时不敢言必于大用耳及三聘幡然便一向如此做去其自言曰予天民之先觉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此便是尧舜事业看二典之书尧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若虽志于行道而自家所学原未有本领如何便能举而措之天下乎若夫颜子之学固欲明道然而又未尝不欲其道之行也观其问为邦而夫子告以四代之礼乐及放郑声逺佞人其言志一则曰愿无伐善无施劳二则曰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室家无离旷之思千载无战斗之患而勇辨者无所施用焉然则颜子之志又岂非尧舜君民而公天下之心哉顺化第十一 此明天地圣人同一道而已也
  天以阳生万物
  天以阳气生万物观春夏之生长可见矣
  以阴成万物
  天以阴气成万物观秋冬之收成可见矣
  生仁也
  天之生物之道便是仁
  成义也
  天之成物之道便是义葢阴阳无二气仁义无二道道气无二机只是一个消长而已耳
  故圣人在上
  故圣人在君师之位而参天地以赞化育
  以仁育万物
  则以所得天地生物之心而曰仁者养万物而使之无不遂其生
  以义正万物
  以所得天地成物之心而曰义者正万民而使之无不得其正所谓定之以仁义
  天道行而万物顺
  天道之仁义行而万物顺者荣悴开落之不违时也
  圣徳修而万民化
  圣徳之仁义修而万民化者语黙行止之各得其正也
  大顺大化不见其迹
  天地之大顺圣人之大化不待征于色发于声故不见其迹
  莫知其然之谓神
  人莫知其所以然之妙故谓之神焉此言天地圣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天下之本在君而君正莫不正也
  道岂逺乎哉
  君之道在心则至近也
  术岂多乎哉
  心之术在仁义则至简也
  治第十二 此明治道之要在乎君心之一而已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
  十室小邑也十室之小邑人至少而宰之者欲逐个人提耳而教诲之尚且不能及
  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
  何况君天下之至多者可逐个人亲自教诲之而使同归于善哉
  曰纯其心而已矣
  纯者不杂之谓心谓人君之心言君天下而欲兆民一于善只在纯一人之心而止矣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貎视聴无违之谓纯
  仁义礼智五行之徳也动静阴阳之用而言貌视聴五行之事也徳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违则固以思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实矣
  心纯则贤才辅
  君心纯一则贤而有徳才而有能自辅相之何也葢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也
  贤才辅则天下治
  众贤各任其职则不待人人提耳而教而自无不归于善天下之治平为何如哉
  纯心要矣
  心不纯则不能用贤故君以纯心为要道
  用贤急焉
  不用贤则不能宣化故君以用贤为急务
  礼乐第十三 此论礼乐而见定之以中正仁义
  而主静之意也
  礼理也
  礼阴也故理焉
  乐和也
  乐阳也故和焉
  阴阳理而后和
  合而言之则阴阳各得其理而后二气和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人伦之间各尽其道各安其分无不理且和焉
  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
  天髙地下万物散殊而无不各得其理然后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无不和也
  故礼先而乐后
  以其先理而后和所以不曰乐礼而曰礼乐云程子论敬则自然和乐亦此理也学者不知持敬而务为和乐鲜不流于慢者
  务实第十四 此言学当务实而不可有近名之
  意也
  实胜善也
  学者实胜于名则善矣
  名胜耻也
  若名胜于实则可耻之甚
  故君子进徳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
  故君子之学进己之徳修己之业勤勉而不止所以务实之胜而已
  徳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逺耻也
  若己之徳业有未进则其心常恐怕有善名闻于人所以逺耻辱也
  小人则伪而已
  小人则无进徳修业之实而有沽名钓誉之伪焉耳
  故君子日休
  休美也君子则实修而无名胜之耻故休
  小人日忧
  小人则名胜而无实胜之善故忧书曰作徳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亦此意也
  爱敬第十五 此言君子克致爱敬之道也
  有善不及
  设问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则如之何
  曰不及则学焉
  答言人有善而我不能及则当学其善而已
  问曰有不善
  问人有不善则何以处之
  曰不善则告之不善
  答言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
  且劝曰庶几有改乎
  而且劝其改之可也盖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为不善也劝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为善也
  斯为君子
  此为君子之用心也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
  亦答词也言善则心一不善则心二人有善恶之杂则我当学其善而劝其恶
  有语曰
  又答言有人告之言
  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
  此人有此过不系大恶者
  则曰孰无过
  闻人有过虽不得见而告劝之亦当答言人孰无过乎
  焉知其不能改
  焉何也言何以知此人之不能改过耶
  改则为君子矣
  若能改过则便是君子此则冀其或闻而自改也
  不改为恶
  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人不待别为不善方为之恶只如过而不改是有心便谓之恶
  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
  故君子悉有众善
  善无不学故悉有众善
  无弗爱且敬焉
  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惟不弃一人于恶则无不用其爱敬矣且君子非欲使人爱敬而后为此亦尽吾当然之道而已而人之爱敬不期而至焉动静第十六 此明太极图之意而见造化之妙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物谓万物而人在其中也惟其有形则滞于一偏是谓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者则不能通故方其动时则无了那静方其静时则无了那动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以人言之语则不黙黙则不语以物言之飞则不植植则不飞是也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神则即此理耳所谓形而上之道也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故神而莫测方其动时未尝不静故曰无动方其静时未尝不动故曰无静
  动而无动
  则动中有静焉
  静而无静
  则静中有动焉
  非不动不静也
  谓不是静而不动动而不静也盖静而能动则阴中有阳焉动而能静则阳中有阴焉错综无穷是也
  物则不通
  上所谓物则滞于一形之偏而不能通
  神妙万物
  上所谓神则妙于万物之中而无不通此两句又结上文起下意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水阴也以河图言而生于一以太极言则阳变而生水则本乎阳也火阳也而生于二以太极言则阴合而生火则本乎阴也且水阴物火阳物也形而下者也所以根阴根阳理也形而上者也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此即太极图说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者以神妙万物之体而言也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此即太极图说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以神妙万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动一静其运如环之无穷此兼举其体用而言也 混言太极辟言为阴阳五行以后故末句曰其无穷兮言既辟之后为阴阳五行以后为万物无穷尽也 此章发明图意更宜叅考 或问周子之语言合胡不自万而一言开胡不自一而万勉斋黄氏曰周子之言造化至五行处是一辟隔自五行而上属乎造化自五行而下属乎人物所以太极说到四时行焉却说转从五行说太极又从五行之生说各一其性说出至变化无穷盖天地造化分阴分阳至五行而止五行既具则由是而人物也有太极便有阴阳有阴阳便有五行三者初无断际至此若不说合却恐将作三件物事认了所以合而谓之妙合非昔开而今合莫之合而合也至于五行既凝而后有男女男女既交而后生万物此却是有次第故有五行而下节节开说然其理气未尝有异则恐未尝不合也
  乐上第十七 此论古今之乐而见治乱之迹也
  古者圣王制礼法
  古者圣王谓伏羲神农黄帝舜禹汤文武之圣人而王天下者心天地之心道天地之道而为人伦之至建中和之极所以制为礼仪法度
  脩教化
  脩明徳教道化
  三纲正
  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由是三纲正焉
  九畴叙
  畴类也九畴者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纪五皇极六三徳七稽凝八庶政九福极也由是九畴叙焉
  百姓太和
  由是民无不和焉
  万物咸若
  若顺也由是而物无不顺焉此所谓理而后和也
  乃作乐
  乃者继事之词乐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之乐也言圣王于天下理而和之后乃作乐焉
  以宣八风之气
  八风者八方之风东北方曰条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方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方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方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圣王作八音之乐以宣八方之风宣所以达其理之分
  以平天下之情
  人情最易流也而圣王作乐以平天下之人情平所以节其和之流
  故乐声淡而不伤
  圣王之乐声平淡之中自然而和故不伤谓不害于和也
  和而不淫
  圣王之乐声和乐之中自然而正故不淫谓不失其正也
  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圣王之乐声入乎人之耳感乎人之心则莫不淡而和也淡者理之发和者和之为先淡后和亦主静之意也
  淡则欲心平
  所发者淡则私欲之心自平定
  和则躁心释
  所为者和则躁急之心自消释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乐之妖艳形之而后见其本于庄正齐肃之意故希简而寂寥耳
  优柔平中徳之盛也
  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释故优柔则民徳之盛可知
  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溥天之下皆化于中道则治道之至也可见言圣人作乐功化之盛如此或曰化中当作化成本易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之意也
  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
  此言圣人道配天地而为古之至极也
  后世礼法不脩
  后世则三代之末及秦汉而下礼法教化则不修明
  政刑苛紊
  政事刑法则又烦乱
  纵欲败度
  上则纵欲以败度所谓流连荒亡无不为也
  下民困苦
  则下民之困苦有不聊生者矣
  谓古乐不足聴也
  乃言古圣王之乐不足聴
  代变新声
  而代变为新声之乐
  妖淫愁怨
  废礼败度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
  导欲増悲不能自止
  惟其声之妖淫也故足以导人之欲焉惟其声之愁怨也故足以増人之悲焉二者使人肆情纵欲而不能自止
  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导欲不止而至于轻生败伦之不可禁焉増悲不止而至于贼君弃父之不可禁焉
  呜呼
  周子复叹息而言
  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
  古乐用之平人之心而今乐用之助人之欲而已
  古以宣化今以长怨
  古乐用之宣其化而今乐用之长其怨而已盖乐有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逺矣
  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今乐所谓礼而后和也苟不复古礼则礼非其礼矣不变今乐则乐非其乐矣无礼乐之化而欲天下至治者不其逺哉
  乐中第十八 此明古乐之功效而见治道之至
  
  乐者本乎政也
  圣人所作之乐本乎圣人所行之政也圣人为政以徳徳惟善政政在养民
  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
  政善则民无不安民安则心无不和
  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
  故圣人因之而作乐以宣畅民之和心
  达于天地
  以天下之和心通达于天地
  大地之气感而太和焉
  且人为天地之心心和则气和此天地之气所以感而自然无不和也
  天地和则万物顺
  天地之气既和则万物自无物不顺
  故神祗格
  格至也幽足以感神而神祗来格
  鸟兽驯
  㣲足以感物而鸟兽驯致是则圣人之作乐既非无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声气之元谓黄锺一宫定故其志气天人交相感动而其效如此乐下第十九 此复论古今之乐而见治乱之由
  
  乐声淡则聴心平
  淡则希简寂寥之声而有庄正齐肃之意乐声如此则聴者之心自然平定
  乐辞善则歌者慕
  善者典雅简古之词而有深潜𬪩饫之味乐辞如此则歌者之心自然爱慕
  故风移而俗易矣
  此先王之乐所以能移易天下之风俗而使之淳且美焉
  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若夫后世妖淫之声美艳之辞之化民也效亦如此但能导欲増悲而至于轻生败伦贼君弃父则天理灭而人伦息矣哀哉
  圣学第二十 此明圣人可学而至而要不外乎
  一心也
  圣可学乎
  设问圣人可学而至乎
  曰可
  答言可
  曰有要乎
  又设问学圣人有要乎
  曰有
  答言有
  请闻焉
  设问请闻其要
  曰一为要
  答言一之一字为圣贤之要一即太极是纯一不杂之谓也
  一者无欲也
  只是纯然是个天理无一㸃私欲且无欲便觉自在人只为有欲此心便千头万绪做事便有始无终小事尚不能成况可学圣人耶然周子只说一者无欲也这话头髙卒急难凑泊常人如何便得无欲故伊川只说一个敬字教人只就敬上睚去庶几执捉得定有个下手处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即阴静是心之体动直即阳动是心之用
  静虚则明明则通
  心才虚便明明则见道理透彻故通通者明之极也
  动直则公公则溥
  心才直便公公则自无物我之间故溥溥者公之极也
  明通公溥庶矣乎
  明而至于通则静而动焉公而至于溥则动而静焉况明配木仁元通配火礼亨公配金义利溥配水智贞如此阴阳合徳而圣人其庶矣乎 此章之㫖最为要切然其辞义明白不烦训解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间自无别用力处矣















  通书述解卷上
<子部,儒家类,通书述解>



  钦定四库全书
  通书述解卷下
  明 曹端 撰
  公明第二十一 此言公明之义而见其各有为
  而发也
  公于已者公于人
  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已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
  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
  未有有私于已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已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此为不胜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发
  明不正则疑生
  凡人明有未至则疑心生
  明无疑也
  若能明则自无疑心矣
  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啻止也且明则无疑疑则不明明之与疑正相南北何止千里之不相及乎言其所争者甚逺也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者发 朱子曰人有诈不信者吾之明足以知之是之谓先觉彼未必诈未必不信而逆以诈不信待之此则不可周子云明则不疑凡事之多疑皆生于不明如以察为明皆主暗也唐徳宗之流是也如放齐称𦙍子朱启明而尧知其嚚讼尧之明有以知之是先觉也
  理性命第二十二 此亦明太极之意也
  厥彰厥㣲匪灵弗莹
  此言理也彰言道之显阳之明也㣲言道之隠阴之晦也莹明也言道之阳明阴暗非人心太极之灵孰能明之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此言性也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言无过不及之中焉曰刚柔善恶中即五行之理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
  此下言命也二气五行天之所以付受万物而生之者也
  五殊二实
  自其末以縁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
  二本则一
  二气之实又本理之极
  是万为一
  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
  一实万分
  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然而谓之分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万川相似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中庸曰如天之无不覆盖如地之无不持载此是一个大底包在中间又有四时错行日月代明自有细小走处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并育便是那天地之覆载底不相悖不相害便是那错行代明底小徳川流是说那细小底大徳敦化是说那大底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底千五百年间不知人如何读书这都是不理㑹这道理一实万分万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处 周子此
  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无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则章内之言固已各有所属矣盖其所谓灵所谓一者乃为太极而所谓中乃气禀之得中与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为五性而属乎五行初未尝以是为太极也
  颜子第二十三 此言颜子之乐而见内外轻重
  之分也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颜子孔子弟子名回字子渊箪竹器食饭也瓢瓠也陋巷隘陋之巷也颜子食则一箪之饭饮则一瓢之浆居则隘陋之巷贫窭之甚也
  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人他人也堪胜也在他人视之则见颜子之困极而有不胜之忧而颜子处之则其心泰然不改所乐焉
  夫富贵人所爱也
  夫金玉之富轩免之贵众人之所爱而求也
  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颜子之心则不爱富贵不求富贵而乐贫窭者独何如哉设问以发其端
  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
  天地间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者仁而已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所受以生者为一心之全徳万善之总名体即天地之体用即天地之用存之则道充居之则身安故孟子既以天之尊爵目之复以人之安宅名之所以为天地间之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也岂轩冕金玉之贵之富可同日而语哉朱子曰所谓至贵至富可爱可求即周子之教程子毎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者也然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㑹而已今端窃谓孔颜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语曰仁者不忧不忧非乐而何周程朱子不直说破欲学者自得之愚见学者鲜自得之是为来学说破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大谓天付人受之理小谓富贵贫贱之事且颜子三月不违仁则无私欲而有其徳也是以动静语黙日用之间绝无人欲之间隔只有天理之流行谓之见其大是见天人之一体谓之忘其小是必贫富之两忘
  见其大则心泰
  既是天人一体之大则其心若曰吾之动静一天地之动静焉吾之卷舒一天地之卷舒焉则心之舒泰自若也
  心泰则无不足
  心常泰则无时而不自足焉
  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心常自足则处富贵而不加焉处贫贱而不损焉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
  齐字意与一复字同恐或有误或曰化大而化也齐齐于圣也言人能于富贵贫贱处之一般则大而化之齐于圣人矣
  故颜子亚圣
  亚则将齐而未至之称想来颜子已到那将化未化之地若化则便是仲尼
  师友上第二十四 此略承上章之意而见师友
  之有益于人也
  天地间至尊者道
  道一也语上则极乎髙明语下则涉乎形器语大则至于无外语小则入于无内而其大要则曰中而大目则曰三纲五常焉得之则参于天地并于鬼神是两间之至尊者也
  至贵者徳而已矣
  徳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也有是徳则贵孰加焉
  至难得者人
  记曰人者天地之徳阴阳之㑹鬼神之交五行之秀气也书曰惟人万物之灵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非天地间之至难得者乎
  人而至难者道徳有于身而已矣
  人固难得矣然而苟不有人之实而曰道徳也者则将同于飞走草木之物而已夫何灵贵之有故惟道徳之有于身者又为人中之至难得者焉其理虽明然人心蔽于物欲鲜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详焉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
  欲求道徳之尊之贵而有于身
  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苟非性之而不有明师以教导之益友以辅责之则不可得矣是以君子隆师而取友
  师友下第二十五 大意同上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道义者兼体用而言也道则穷天地亘古今只是一个道义随时随事而处之得宜所谓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人而身有道义则贵且尊焉周子于此而屡言之非复出也其丁宁之意切矣
  人生而𫎇
  人固有生而知之者生而无知则䝉矣
  长无师友则愚
  彼生而𫎇者及其长也有明师以开导之有益友以辅责之则可以启其䝉而进于明道义亦为身之所有而尊贵焉不然则终愚昧无知而已
  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是则人之道义多由师友开导辅责之功
  而得贵且尊
  而得道义有于身之贵且尊则吾之尊贵实师友与之耳
  其义不亦重乎
  其指师友也不犹岂不也且君臣之义为五伦之一至重也今也师友之义道义资焉岂不亦重矣乎
  其聚不亦乐乎
  又五伦之中若父子兄弟夫妇之三亲者离则忧聚则乐天性也今也师友之聚尊贵系焉岂不亦乐矣乎此重此乐人亦少知之者
  过第二十六 此明喜闻过与不喜闻过之得失
  
  仲由喜闻过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闻过是闻人告之以有过是规之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
  令名无穷焉
  令善也则善之有于身而称于人者既无间于内外又无间于古今将与天地同其始终焉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
  如今人不敬其身陷于有过又不喜人规戒
  如䕶疾而忌医
  恰如人有疾病反救䕶之而不使人医治之
  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且过之与疾皆身之死生存亡所系至不轻也䕶疾之人宁死不悟讳过之人亦宁死不悟愚之甚也
  
  此周子语终而继之以痛伤之声也何也盖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而自轻之如此则是自绝于天地矣周子之伤痛盖为天地而惜同类焉是心亦天地之心也
  势第二十七 此论天下之势有轻重之分也
  天下势而已矣
  天下之去就在乎势焉而止尔
  势轻重也
  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诗云至于太王实始剪商要之周自日前积累以来其势日大又当商家无道之时天下趋周其势愈重此重则彼自轻势也
  极重不可反
  是说天下之势到那极重时便难复了如周至文王而大邦畏其力小邦懐其徳至武王举兵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㑹合战于商郊纣师前徒倒戈而击时不伐纣得乎又如秦至始皇强大六国便不可敌东汉之末宦官权重便不可除宋绍兴初只斩陈东少阳便成江左之势非极重则反之难乎
  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重未极而识其重之机而亟速反之则犹可也
  反之力也
  反之在乎人力之强也
  识不早力不易也
  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晚识之早则力易识之晚则力难
  力而不竞天也
  竞强也有人力而不能强则天为也
  不识不力人也
  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二者乃人之为也
  天乎
  乎者疑而未定之辞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
  人也何尤
  也者决词尤罪自外至者也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文辞第二十八 此明文以载道为贵也
  文所以载道也
  文谓文字道谓道理而载取车之义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文之与车皆世之不可无者且无车则物无以载而无文则道何以载乎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
  轮车轮辕车辕饰谓粒饰之美也弗不也庸用也徒虚也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载物之车载道之文而美其饰人尚轻视如此
  况虚车乎
  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文辞艺也
  艺才艺也
  道徳实也
  道徳者文辞之实则文辞者道徳之华也
  笃其实而艺者书之
  笃厚也务厚道徳之实于身则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而才艺之能者书写其实则文为载道之文也
  美则爱
  载道之文而美其饰则人必爱之
  爱则传焉
  人既爱之则或笔录或板行以传之永久焉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其全秉彛好徳之良心者见其文之载道而美其饰也故力学而到其家焉是载道之文而美其饰者所以为教然也
  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逺
  故古人云凡言人道徳而不  之美者则人不爱而不传所以行之不逺也此犹车载物
  然不贤者
  文固载道而美其饰则游惰荒嬉之节
  虽父兄临之
  虽其父兄之尊长而临莅之
  师保勉之
  虽师保之贤明而勉之
  不学也
  亦不肯学也
  强之不从也
  父兄师保又从而强之亦不从也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
  不知务道徳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第犹但也若人不知务厚道徳之而但以工文辞为能者是才艺之末务而止矣此犹车   美其饰也
  
  周子语之将毕而继之以伤痛之声者深   人心惜也
  弊也久矣
  弊壊也自圣学不明而人心壊人心壊则风俗从而壊焉风俗既壊而人心益壊斯弊之从来也亦久逺矣盖自七篇绝笔而载道之文不作若汉董天人三策唐韩原道一篇仅可卫道而已谓之载道则未也亦未免为虚车焉他无足道也 或疑有徳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朱子曰人之才徳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以传于逺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程子亦言西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徳不可无有徳而有言者常多有徳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徳而已矣 孔门游夏称文学亦何尝秉笔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故吕与叔有诗曰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齐 端亦偶成曰作文不必巧载道则为宝不载道之文臧文棁上藻言无味而意有在焉
  圣蕴第二十九 此言孔子之蕴以其教不轻发
  而道自显又得颜子以发圣人
  蕴者正以深厚之极而警夫浅
  薄之尤也
  不愤不启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谓开其意圣人之教必待学者有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方为开其意而使之通焉
  不悱不发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谓达其辞虽为之开其意然又必待其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方为之达其辞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是自得矣虽为之达其辞然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无非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此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
  予我也孔子言我不言而道自传焉何也圣门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发此以警之
  天何言哉
  天道之造化何必自言而后显哉
  四时行焉
  天不言而春夏秋冬之四时自然流行无古今之异也
  百物生焉
  天不言而声色貌象之百物自然生成无古今之殊也盖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不待言而可见圣人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之发亦天而已岂待言而显哉此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如此
  然则圣人之蕴㣲颜子殆不可见
  蕴中所蓄之名也㣲无也殆将也承上文而言如此则圣人中之所蓄不有颜子殆不可见
  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
  仲尼无迹颜子㣲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颜子为得其全故因其进修之迹如博约克复不迁怒贰过见其进而不退省其私而足发而后孔子之蕴可见
  圣同天不亦深乎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则天蕴固深矣而孔子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则其蕴岂不亦深乎所以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 朱子又曰夫子之道如天惟颜子得之夫子许多大意思尽在颜子身上发见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尽可以见天地和粹之气谓之发者乃亦足以发之发不必待颜子言而后谓之发也颜子所以发圣人之蕴恐不可以一事而言盖圣人全体大用无不一一于颜子身上发见也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
  若夫凡常之人才有一闻知恐怕人不速知己之有也
  急人知而名也
  既急欲人知已而求其名
  薄亦甚矣
  则其浅薄尤甚矣盖圣凡异品髙下悬绝有不待较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而不言厚常人言薄而不言浅深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蕴第三十 此言伏羲之精蕴无所不包而因
  作易以发之也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
  圣人谓伏羲也精者精㣲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専以明此而已
  圣人之蕴因卦以发
  蕴中所畜之名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
  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
  卦若不画则圣人精㣲之意不可得而见焉
  㣲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
  㣲无也殆将也悉详尽也若无卦则圣人𦚾中之畜将不可尽得而闻焉
  易何止五经之源
  易易书也五经者书诗礼乐春秋也阴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祖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
  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盖凡管于阴阳者虽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愚按太极图说以精字对真字则真理也精气也此章以精字对蕴字则精者至约之理也蕴者至广之业也上章圣人之蕴则以道言理也先辈用之岂苟云乎哉
  干损益动第三十一 此论易而明圣人之蕴也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此句乾卦爻辞乾乾不息于诚便是修徳底事
  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惩忿窒欲是损卦大象迁善改过是益卦大象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电之决修徳者必须如此而后能至于成徳
  干之用其善是
  其字亦是莫字是此也指去恶进善而言也且干之体固自健而不息而其用则莫善于去恶进善焉
  损益之大莫是过
  损益二卦之大义亦莫过于去恶进善也
  圣人之㫖深哉
  圣人作易之㫖意深矣哉周子以此而发明思诚之方盖乾乾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以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
  吉㐫悔吝生乎动
  动者卦之兆实人事之符也吉则善之应福之占也㐫悔吝恶之应祸之占也而吉㐫悔吝之占由是而生焉
  
  噫者伤痛之声盖悼昏悯愚之意也
  吉一而已
  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祸常多
  动可不慎乎
  戒占者之动不可不谨也 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此亦论易而明圣人
  之蕴也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
  身谓君身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是则治天下之本在乎君身之修而已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様也家亦君之家也君能惇叙九族则家道理而和焉天下之家视以为法也
  本必端
  身必正
  端本诚心而已矣
  正身之道在诚其心而止尔心不诚则身不可正焉
  则必善
  家必齐
  善则和亲而已矣
  齐家之道在和其亲而止尔亲不和则家不可齐焉
  家难而天下易
  治家难而治天下易何也
  家亲而天下疏也
  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
  一家之人虽同气同枝而亦离心离徳相仇相隙者必起于妇人之离间也
  故睽次家人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
  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二女以下睽彖传文二女谓睽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阴柔之性外和悦而猜嫌故同居而异志焉
  尧所以釐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
  釐理也降下也二女娥皇女英也妫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禅传与也兹此也试验可否也尧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观于家
  此所以治天下者必观其治家也
  治家观身而已矣
  治家者观其修身而止尔
  身端心诚之谓也
  身之所以正者以其心之无不诚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所以诚心者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
  妄者人为之伪
  妄复则无妄矣
  妄去则是无妄
  无妄则诚矣
  程子曰无妄则谓诚诚者天理之真也
  故无妄次复
  无妄次复亦卦之序
  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惟至诚者能之
  深哉
  而赞其㫖之深也 此章发明四卦家人睽复无妄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西山真氏曰心不诚则私意邪念纷纷交作欲身之修得乎亲不和则闺门乖戾情意隔绝欲家之正得乎夫治家之难所以深于治国者门内尚恩易于揜义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至其处家则或狃于妻妾之私或牵于骨肉之爱鲜克以正自检者而人君尤甚焉汉髙能诛秦灭项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宠唐太宗能取隋攘群盗而闺门惭徳顾不免焉盖疏则公道易行亲则私情易溺此其所以难也不先其难未有能其易者汉唐之君立本作则既已如此何怪其治天下不及三代哉夫女子阴柔之性鲜不妒忌而险诐者故二女同居则情间易生尧欲试舜必降以二女者能处二女则能处天下矣舜之身正而刑家如此故尧禅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所以正者由其身之诚诚者无他不善之萌动于中则亟反之而已诚者天理之真妄者人为之伪妄去则诚存矣诚存则身正身正则家治推之天下犹运之掌也
  富贵第三十三 此亦明内外轻重之分也与颜
  子师友上下一章大意同
  君子以道充为贵
  君子圣贤之通称道一也语上则极乎髙明语下则涉乎形器语大则至于无外语小则入于无内而其大要则曰中而大目则曰三纲五常焉充之则贵莫加焉
  身安为富
  身外无道道外无身身安则足以任道富孰加焉
  故常泰无不足
  道充于已则动同于天所以心广体胖无所不足
  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其视世间轩冕之贵则不过一铢之轻金玉之富不过一尘之㣲而已
  其重无加焉尔
  其指道充身安而言也是则道充身安之重天下无加焉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知道义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朱子曰周先生言道至贵者不一而足盖是见世间愚辈为外物所摇动如堕在火坑中不忍见他故如是说不一世间人心不在壳子里面如发狂相似只是自不觉也
  陋第三十四 此亦明道徳之重而见文辞之不
  足取也
  圣人之道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人物得之而为人物鬼神得之而为鬼神吾圣人之道则合髙厚而为一通幽明而无间语其目之大者则曰三纲五常而其大要不曰中则曰敬不曰仁则曰诚言不同而理则一
  入乎耳
  斯道也入乎吾之耳
  存乎心
  存乎吾之心
  蕴之为徳行
  畜之于中则为吾之徳行焉
  行之为事业
  发之于外则为吾之事业焉
  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彼不务道徳而専以工文辞为事者鄙陋之甚也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徳之重而不溺于文辞之陋也程子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
  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而其所为则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无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心矣 朱子曰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气则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则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磅礴充塞乎内则其著见于外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而不可掩葢不必托于言语着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适而非文也姑举其最而言则易之卦画书之记言诗之咏歌春秋之述事与夫礼之威仪乐之节奏皆已列于六经而埀万世其文之盛后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岂无所自来而世亦莫之识也又尝答学者曰诸说固佳但此等亦是枉费工夫
  不切自己底事莫论为学治已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着实有用事业无非自已本分内事古人六艺之教所以游其心者正在于此其与空言以较工拙于篇牍之间者其损益相万矣 黄氏岩孙曰此章当与文辞章参观拟议第三十五 此章合中庸易大传而言之义
  疑也
  至诚则动
  惟至诚在已则可以动人动是方感动他
  动则变
  既感动他则可以使之变变则已改其旧俗然尚有痕瑕在
  变则化
  直到那化时则都消化尽了无复痕迹矣此上中庸说也
  故曰
  故孔子易大传有言
  拟之而后言
  凡一言之发必即易拟之而后言则言无不谨矣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一言一动必即易而后为之此所以成其变化也这变化是就人动作处说与中庸之变化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此明圣人之刑所以为仁政之辅
  
  天以春生万物
  天至仁也以春之阳和之气发生万物
  止之以秋
  然发生之不止则无以节之故必止之以秋之肃杀之气焉
  物之生也既成矣
  且万物之发生至此既成实矣
  不止则过焉
  若不收煞住则过了亦不得成
  故得秋以成
  故必得秋之肃杀之气以成之也
  圣人之法天
  圣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则必法天而行
  以政养万民
  乃以仁政养天下之民观其即康功而天下之民得其安即田功而天下之民得其养
  肃之以刑
  然苟不肃之以刑则亦不可得而齐焉何也
  民之盛也
  民既庶且富焉
  欲动情胜
  外则欲动而不可遏内则情动而不可约
  利害相攻
  于是民以利害交相攻伐
  不止则贼灭无伦焉
  若不以刑禁止之则民相贼灭而人伦何有哉
  故得刑以治
  故天下之民必得圣人之刑而后治焉大抵圣人之心真与天地同徳品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舍之间亦自有决然不易之理如天地四时之运寒凉肃杀常居其中而涵育发生之心未尝不流行乎其间 意与十一章略同
  情伪㣲暧其变千状
  情真也伪假也㣲隠㣲不显暧则掩暧不明民之词讼一真一假不显不明而变态至不一也
  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
  中正本也明达果断用也然非明达则果断无以施非果断则明达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后也言理词讼者苟不得中正之徳明断之才则不能理矣
  讼卦曰
  易讼卦彖传有言
  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
  讼者求辨其是非则必利见大徳之人讼之大人九五是也九五以刚得中故讼者利见之也
  噬嗑曰
  易噬嗑卦彖传有言
  利用狱以动而明也
  噬嗑为卦震下动也离上明也卦之所以宜用狱者以其动而明故也且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达讼之刚噬嗑之动即果断之谓也 南轩张氏曰夫中正者仁之所存而明达者知之所行果断者又勇之所施也以是详刑本末具矣
  鸣呼
  复叹息而结之曰
  天下之广
  普天之下民至广也
  主刑者民之司命也
  凡主典刑宪者民之死生系焉故为民之司命也
  任用可不慎乎
  得其人则刑清而当焉不得其人则刑滥而酷焉故君天下而任用主刑之官不可不谨也
  公第三十七 此明圣人之道即天地之道也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圣人之道用至不一而一于至公观其或语或黙或出或处或舍或取或夺或予或错或举或留或去或好或恶或喜或怒无往而非至公也
  或曰何谓也
  设问圣人之道
  曰天地至公而止矣
  圣人与天地合其徳则圣人之至公一天地之至公也如佛氏自私之厌老氏自私之巧则自戾于天地矣其与吾尧舜周孔之道岂可同日而语哉
  孔子上第三十八 此明圣人作春秋之大㫖也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
  春秋鲁史耳仲尼修之为经以正天下一王之道明皇帝王相传治天下纲常之大法
  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
  圣人之修春秋乃为后世受天命王天下者修之俾知所以治天下之道焉不特此也
  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
  又将国之乱臣家之贼子已死者诛戮于前既不能逃其弥天之罪
  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所以使后之生者惧之而不敢为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国无乱臣家无贼子则天经地义民彛物则一于正而已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何其至哉
  冝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
  冝乎君天下者万世无穷以王礼祀夫子
  报徳报功之无尽焉
  报夫子之徳报夫子之功之无尽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此赞圣人道徳之极教化之
  至也
  道徳髙厚
  道极髙而徳极厚
  教化无穷
  埀教化于无穷
  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
  道髙如天徳厚如地则与天地参教化无穷如四时则四时同
  其惟孔子乎
  自生民以来其独孔子一人而已焉盖道髙如天者阳也徳厚如地者阴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
  䝉艮第四十 此亦论易而明圣人之蕴以见主
  静之意也
  童𫎇求我
  童稚也䝉昧也我谓师也言童䝉之人来求于我以发其𫎇
  我正果行
  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
  如筮焉筮叩神也
  筮揲蓍以决吉㐫也言学者求教于师如筮者叩神以决疑而神告之吉㓙以果决其所行也
  再三则凟矣
  叩神求师専一则明如初筮则告二三则惑谓不信也
  凟则不告也
  筮者不信故神不告以吉㓙学者不信师亦不当决其所行也
  山下出泉静而清也
  山下出泉䝉大象文山静泉清有以全其未发之善故其行可果
  汩则乱
  汩再三也乱凟也盖泪则不静乱则不清
  乱不决也
  不决不告也彼既不能保其未发之善则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为愈也
  慎哉
  师之施教不可不谨
  其惟时中乎
  时中者彖传文教当其可之谓也初则告凟则不告静而清则决之汩而乱则不决皆时中也此上三节杂引䝉卦彖象而什其义而此下一节引艮卦之象而什之
  艮其背
  艮止也背所当止也艮其背只是止于其所当止之地也
  背非见也
  非见不是说目无所见只如非礼勿视则心自静
  静则止
  静不动也不动便自止矣
  止非为也
  止便是不作为
  为不止矣
  若为则便不是止焉此朱子之意注用程子解以为背非有见之地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而复谓恐如此说费力此愚说所以用朱子之意也
  其道也深乎
  是易道之深也 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
  通书总论
  五峰胡氏曰通书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粤若稽古孔子述三五之道立百王继世之法孟轲氏辟杨墨推明孔子之泽以为万世不斩人谓孟子功不在禹下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千古不传之妙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人见其书之约也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见其文之质也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长也 此书皆发端以示人者度越诸子直与易书诗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
  朱子曰通书文虽髙简而体实渊悫且其所论不出乎修已治人之事未尝剧谈无极之先文字之外也问通书便可以接语孟曰比语孟较分晓精深结构得密语孟较说得阔
  周子通书此近世道之源也而其言简质如此与世之指天画地喝风骂雨者气象不侔
  河图出而八卦画洛书出而九畴叙孔子于斯文兴丧未尝不推之于天若濓溪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乎斯道之传者与不由师传黙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要领当时见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扩大而推明之使天理之㣲人事之著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洞然毕贯于一而周公孔子孟子之传焕然复明于世
  先生之言髙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原显㣲之无间秦汉以来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则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之所传也
  先生奋乎百世之下深探圣贤之奥疏观造化之源而独心得之立象著书阐发幽秘辞义虽约而天人性命之㣲修己治人之要莫不毕举
  濓溪之图与书虽其简古渊源未易究测然其大指则不过语诸学者讲学致思以穷天地万物之理而胜其私以复焉其施则善始于家而达之天下其具则复古礼变今乐政以养民而刑以肃之也是乃所谓伊尹之志颜子之学而程子传之以觉斯人者亦岂有以外乎日用之间哉
  西山真氏曰自汤诰论降衷诗人赋物则人知性之出于天而未知其为善也继善成性见于系易性无不善述于七篇人知性之善而未知其所以善也周子因群圣之已言而推其所未言者于图发无极二五之妙于书阐诚源诚立之指昔也太极自为太极今知吾身自有太极矣昔也乾元自为乾元今知吾心即乾元矣有一性则有五常有五常则有百善循源而流不假人力道之全体焕然复明者周子之功也
  黄氏瑞节曰周子二书真所谓吐辞为经者朱子之解是书也亦如解经然盖朱子之追事周子也犹周子之追事吾孔孟也无一字不服膺焉耳尝遍求其易说而不可得仅令门人度正访周子之友傅耆之子孙求所寄姤说同人说亦已不可见矣世之相去百有馀年而其书散逸难合如此哉或谓无极二字出于老列或谓图得之穆脩或谓当时画以示二程而未尝有所为书或谓二程言语文字至多未尝一及无极字疑非周子所为或谓周子陆诜婿也说见司马温公涑水记闻亦笃实长厚人也安知无所传授或谓周子与胡文定公同师鹤林寺寿涯是皆强求其所自出而于二书未知深信者朱子一言以断之曰不由师𫝊黙契道体于是周子上承孔孟之说遂定而二书与语孟并行矣






  通书后录
  先生名张宗范之亭曰养心而为之说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尔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则实本安固明通则实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明则不惑知命而乡乎耳顺矣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先生曰荀子元不识诚明明道先生曰既诚矣又安用养耶
  明道先生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毎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
  明道先生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㺯月以归有吾与㸃也之意
  明道先生曰吾年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已无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隠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子厚观驴鸣亦谓如此
  伊川程先生见康节邵先生伊川指食卓而问曰此卓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为之极论其理以至六合之外伊川叹曰平生唯见周茂叔论至此此康节之子伯温所记但云极论而不言其所论者云何今按康节之书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天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形谓地气谓天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窃恐当时康节所论与伊川所闻于周先生者亦当如此因附见之云
  太史黄公庭坚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髙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见延平先生毎诵此言以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
  明道先生识其子端悫之圹曰夫动静者阴阳之本况五气交运则益参错不齐矣赋生之类宜其杂揉者众而精一者间或值焉以其间值之难则其数或不能长亦宜矣自此以下四节全用太极图及通书中意故以附之
  明道先生铭其友李中通之墓曰二气交运兮五行顺施刚柔杂糅兮美恶不齐禀生之类兮偏驳其宜有锺粹美兮㑹元之期圣虽学作兮所贵者资便儇皎励兮去道逺而
  明道先生作颜子所好何学论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粹者为人其本也贞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而已然必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若颜子之非礼勿视聴言动不迁怒贰过则好之之笃学之之道也 黄氏瑞节曰此论乃程夫子十八岁所作
  程先生曰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人须要复其初












  通书述解卷下
  通书述解跋
  通书述解四十章直与太极图说相表里解其未易解述其未殚述非元公谁能发太极之蕴非靖修谁能发元公之蕴乎至论孔颜之乐元功令两程寻所乐何事毕竟无人说破靖修独谓孔颜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申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斯言至矣尽矣葢极至之理惟一仁仁者不忧不忧自乐宁直孔颜羲皇尧舜禹汤文武总不外是四十章述解无非发明太极一图而仁字已括图之义矣孙奇逢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