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四 中华文库
目录 |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 |
◀上一卷 |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 下一卷▶ |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古襄寇才质集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此章《冲虚经·天瑞篇》言:道无形埒变而为一气,一气九变而成混沌,混沌者,天地形变之始也。故有物混成,阴阳开辟,先天地生,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道生天地也。
有物混成,
《通玄经·道原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谓也。
先天地生。
《南华经》曰:夫道无形,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者也。
寂兮寥兮,
《通玄经》曰:惟道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
独立而不改,
《通玄经》曰:阴阳道者,独自一立而生万物,自古及今,未尝变易。
周行而不殆,
《通玄经》曰:天运地滞,四时为纪纲。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可以为天下母。
《南华经》曰:道之所在,无乎不可。《通玄经》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吾不知其名,
《通玄经》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字之曰道,
《洞灵经》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道包运天地,发育万物,曲成形类,布置性寿,其功至实而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尸,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通玄经·精诚篇》曰:道本无声,圣人强为之名,以一大为称。
大曰逝,
《南华经》曰: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逝曰远,远曰返。
《冲虚经》曰:夫道远自太古,返至今日,年数故不可纪,天长地久,不可穷也。
故道大,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者,气之大者也。位居天外,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包裹天地而无表里,空洞覆载,周无所硋。
天大,
《通玄经》曰;天之有象者,形之大者也。
地大,
《通玄经》曰:地之有形者,形之大者也。
王亦大。
《南华经》曰:莫大于帝王,帝王之德配天地。
域中有四大,
《南华经》曰:又何知天地之足以穷四大之域。
而王居其一焉。
《通玄经》曰:天明日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
王法地,
《南华经》曰:莫富于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地法天,
《南华经》曰:莫神于天。《通玄经》曰:地承天,万物形。
天法道,
《通玄经》曰:夫道至神,斡旋天运。《南华经》曰:夫道无形,覆载天地而不为巧。
道法自然。
《通玄经》曰:道者,自然之妙也。《南华经》曰:夫道无形,自本自根,自然之本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骄,而以自要尊贵,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为而自轻,躁而多欲,轻躁失本,亡天下也。
重为轻根,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无为而化者,持重而不轻也。持重以制轻,天下皆宁。
静为躁君。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清静之德者,闲静而不躁也。处静以持躁,天下皆安。君,根本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
《南华经》曰: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君子所以治国,贤人未尝过而问劳佚焉。
不离辎重。
《南华经》曰:君子为政,岂敢轻乎。
虽有荣观,
《通玄经》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
燕处超然。
《通玄经》曰:君子之道,静则下不扰,下不扰则民不乱。
奈何万乘之主,
《通玄经》曰: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
而以身轻天下。
《通玄经》曰:万乘之势自轻则功名不成。
轻则失臣,
《通玄经》文子问治国之本,老子曰:本在于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者也。若为而自轻,则失君本。
躁则失君。
《通玄经》曰: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躁而多欲,纵欲失本。
善行章第二十七
此章《南华经》言:帝王之德配天地之无为,此乘天地之道,驰万物之自治而用人群无为之道也。道德之本在于上立要,在于一人无为而天下治。常为五善无为之要,以救人物,天下皆善,是谓要妙。五善,救民也。
善行无辙迹,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无为,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不行而自治,行而无迹也。
善言无瑕谪,
《通玄经》曰:后世待言而使命,其于为治难矣。古者不言之命,古圣人所以为师,无一言而大动天下,其惟心行无为也,不言而自往,事而无传。
善计不用筹算,
《通玄经》曰:王通于一而万事毕,圣人无为无智虑也,不谋而自当,不虑而自得。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施法令,风俗移易,其唯心行道也,不行而自制。《南华经》曰:古者约束不以绳索。后世待绳约而固者,寖其德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无为,明照天下,执道之要,秉要以救众。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通玄经》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故人无弃人。《洞灵经》曰:救弊贵于省事。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通玄经》曰: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故物无弃物。《洞灵经》曰:救弊贵于一令。
是谓袭明。
《通玄经》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积微成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
《通玄经》曰:人主者,民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善用道者,乘人所资以立功,以其所不能托其所能,所治甚众,所居甚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
不贵其师,
《通玄经》曰: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不爱其资。
《南华经》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虽知大迷,
《通玄经》曰:古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末世虽知小学,大迷于道。
是谓要妙。
《通玄经》曰:治众之本在于一要,天下安宁,要在一人。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道恶乎隐而有真伪,皆因后世五帝道隐于小成,以伪其道而不真矣。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仁义礼乐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则民素朴。素朴而民性淳质而自治矣。及至后世五帝蹩躠悬赘为仁,提跂骈拇为义,而天下始疑惑于书学小成之伪矣。澶漫淫声为乐,摘僻邪伪为礼,而天下始分离为律历声色之器矣。是故后世五帝大道朴散,造书利器为书器也。
知其雄,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雄,造五声也。《通玄经·下德篇》曰:雷霆之声可以锺鼓象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声可闻者,可得调也,调五音矣。
守其雌,为天下谿。
《南华经》曰:古者五声不乱,孰为六律?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江海无为,为天下之谿,其德不离。是以至人不见可欲,心与神处,静而体德,动而理通。
知其白,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白,造五色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别五色矣。
守其黑,为天下式。
《南华经》曰:古者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虚无寂寞,修自然之道,漠然无为而天下和。
知其荣,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荣,造律历也。《通玄经》曰: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见也。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量历数矣。
守其辱,为天下谷。
《南华经》曰:古者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江海。江海无为,为天下谷,其德乃足。不分争而财足,圣人淳朴而不散,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朴散则为器,
《通玄经》曰:及至五帝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民饰智以惊愚,设诈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者也,夫智能弥多而德滋衰。《南华经》曰:古者纯朴不残,孰为牺樽?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情性不离,安用礼乐?后世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五帝之过也。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南华经》曰:狶韦氏得之于道,以挈天地无为;伏牺氏得之于道,以袭气母之道;神农氏得之于道,以火德王;黄帝得之于道,以登景云之天下。
故大制不割。
《南华经》曰:是以一人之断制天下,譬之犹一覕夫唐虞,知贤人之利天下而不知其贼天下。夫唯割也,外乎贤者知之矣。
将欲章第二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诸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无长久得在时,不在争,不在道,不在圣。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神化庙战之权。夫好兵者未尝不败,争战者未尝不失,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七国兵争亡天下也。
将欲取天下,
《通玄经》曰:国不欲贪竟得得,在天下与之,不在于自取仁义,则得。
而为之兵争,
《通玄经》曰:夫欲名是有而为之争之,吾见其不得已。
吾见其不得已。
《通玄经》曰:虽执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以求而得也,在天下与之。与之者归之天下,所归者,德也。若无德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洞灵经》曰:天下之神器也,帝王之重位也。
不可为也。
《通玄经》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通玄经》曰:夫好名者未尝不中,善游者溺,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曰为者败之也。
执者失之。
《通玄经》曰:夫争利者未尝不穷,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执者失之。
故物
《通玄经》曰:祸福同门,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或行或随,
《冲虚经》曰:或长或短。
或煦或吹,
《冲虚经》曰:或美或丑。
或强或羸,
《冲虚经》曰:或怡或厉。
或载或隳。
《冲虚经》曰:或是或非。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去甚,
《通玄经》曰:为强之本在于守弱,是以圣人守柔弗强,故能成其王,天下长久。
去奢,
《通玄经》曰:节用之本在于去奢,是以圣人去奢侈也,不敢骄奢,故能长久。
去泰。
《通玄经》曰:去骄之本在于虚无,是以圣人去骄泰也,不敢骄溢,故能长久。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人臣举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于前。兵革之所起,天下大乱,好勇危亡之道也。兵者,凶器。战者,危事。鸣铎以身自毁,膏烛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死,辩士因智能亡。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好兵危亡之道也。今七国乱臣好兵鬬战,天下大乱也。
以道佐人主者,
《通玄经》曰:古者人臣理国家,治境内,行道德,布德施惠,此为上也。
不以兵强天下,
《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荣,勇者无所措其威,不用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通玄经》曰:战国用兵而自容,邪人谄而阴谋,遽而骄主而用其,乱人以成其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通玄经》曰:七国举兵为难,路无缓步,田无立苗,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通玄经·微明篇》曰: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师旅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
《通玄经》曰:甲兵之利,不足以恃强。
不敢以取强。
《通玄经》曰:古者勇于不敢则活。
果而勿矜,
《通玄经》曰:古者守柔弱不敢以自强,故能矜。
果而勿伐,
《通玄经》曰:勇于一能,未可广应于治也。
果而勿骄,
《通玄经》曰日:古之勇者不以力为暴,可谓一于道矣。
果而不得已,
《通玄经》曰: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
是果而勿强。
《通玄经》曰:古兵守柔弱者,生之徒也,天下活矣。
物壮则老,
《冲虚经》孔子谓子路曰:由能勇而不能怯。《通玄经》曰:武勇以强梁死,辩士因智能亡。
是谓不道,
《通玄经》曰: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兵强不道,不道早已。
不道早已。
《南华经》曰:不恬不愉非道也,非德也,不道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太子悝患之,请庄子说止王之好。庄子见王曰:臣有三剑,唯王所用。王曰:愿闻三剑。庄子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也。天子之剑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四封之内无不宾服矣;庶人之剑一旦命绝,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谓大王薄之。王乃芒然自失,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所处也。论兵有六凶,终非吉事,不可常用也。
夫佳兵者,
《通玄经》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
不祥之器。
《通玄经》曰:好用兵器,逆之至也。
物或恶之,
《通玄经》曰:兵残天下,万民骚动,杀戮无罪,民之所仇,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通玄经》曰:君子务道德,不重用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
《洞灵经》曰:阳德居左。
用兵则贵右。
《洞灵经》曰:阴刑居右。
兵者不祥之器,
《通玄经》曰:故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通玄经》曰:兵者,非君子之器,非君子之宝也。
不得已而用之,
《通玄经》曰:用兵有五,二曰应兵,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应兵胜,此天道之所成也。
恬淡为上。
《通玄经》曰: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恬养智,恬愉无矜而得乎和。
胜而不美,
《通玄经·上仁篇》曰:兵杀伤人,胜而不美。兵莫毒于憯乎心,镆铘为下。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
《通玄经》曰:战国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
《通玄经》曰:春秋举兵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不可得志于天下。
《通玄经》曰:故为他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
吉事尚左,
《南华经》曰:夫道有左。左,阳也。
凶事尚右。
《南华经》曰:夫道有右。右,阴也。
偏将军处左,
《南华经》疏云:左阳主生。
上将军处右。
《南华经》疏云:右阴主杀。
言以丧礼处之
《通玄经·上仁篇》曰: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通玄经》曰:战败以悲哀泣之。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行道德者,天祐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四夷归之,景星见,祥云布,黄龙下,甘露降,醴泉出,嘉谷秀,芝草生,连理枝,凤凰集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海不波涌,河不满缢,日月星辰不失其度,风雨时顺,五谷丰登。此古行道神明感应嘉祥十瑞也。
道常无名,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道无名者,无言也。无言者,作始也。作始者,始作结绳之朴也。
朴虽小,
《通玄经》曰:古人之道,心欲小也,志欲天也。心欲小者,禁微欲也;志大者,无不治也。所持甚小,所任甚大,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小足以治。
天下不敢臣。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素朴而民性得自治矣。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古者帝王以无为为常。
万物将自宾。
《南华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自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通玄经》曰:阴阳和合,甘雨时降。
民莫之令而自均。
《通玄经》曰:不言之令,古圣人所以为师。虽无一言,天下万民化。
始制有名,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有名者,有言也。有言者,遂事也。遂事者,成书学之器也。
名亦既有。
《通玄经》曰:今人之道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所见大者,所知小而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大足以乱。
夫亦将知止,
《南华经》曰: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知止矣。
知止所以不殆。
《南华经》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镒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譬道之在天下,
《通玄经》曰:故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不为也。
犹川谷之与江海。
《通玄经》曰:江海不为,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