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3 中华文库
目录 | 道德真经注疏 | |
◀上一卷 |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 下一卷▶ |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吴郡征士顾欢述
孔德之容,
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
注: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疏:孔,大也,甚也。容,貌也。甚大之德,容貌若何,唯从于道,即是其相。又解:容,包容也。大德妙契,故能动心施为独从于道,出处语默,皆是道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注:道之于万物,独恍惚往来于其所也。○御曰: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证用难名,故云恍惚。○疏:言至道之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亦悟即物道,迷即道物,物道不一不异,而异而一,不一而物而道,一而不一,非道非物,故一不一,而物不二也。○顾曰: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无,而有情有信,以其体不可定,故云恍惚。
惚恍中有像,
注:道虽惚恍无形,其中独为万物设法像也。○御曰: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日象。自无而降有,即万物之象也。
恍惚中有物,
注:道虽恍惚,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疏:中有物,即是神妙,妙物为名也。虽复非无非有,而有不测之物也。中有象,即是气,虽复非象非色,而为色为象,故是气也。言道种种变现,故不物而物,不象而象也。
窈冥中有精。
注:道虽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以立形神也。○节解曰:谓脑中元气化为精也。○御曰:惚恍有无,窈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疏:窈冥,深远也。有精,智也。言道虽窈冥恍惚,而甚有精灵,智照无方,神功不测也。
其精甚真,
注: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疏:言真精无杂,实非虚假,于三一之中,偏重举精者,欲明精是气色神用之本也。○顾曰:言至道之精灵,至真无假。
其中有信。
注: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节解曰:谓精也。精不化,血不藏,则为真人。一行形中,其中有信。○疏:言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四时,必无差爽。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注: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也。○节解曰:名者谓道也,圣人不死,其名常存。○疏: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既名不去,足显不来,文略故也。
以阅众甫。
注:阅,禀也。甫,始也。言道能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也。○疏:阅,览也。甫,始也。至道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察古今,应夫终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注:我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
以此。
注: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人动作起居,非道不然也。○疏:假设问也。老君云我何以知终始之事乎,只用此真精纯信之道,悦惚窈冥之法,故知之也。
曲则全,
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也。○疏:屈曲随顺,不件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云:吾行邮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
枉则直,
注: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疏:枉,滥也。体知枉滥不二故能受于毁谤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真也。此一句忘毁誉。
洼则盈,
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弊则新,
注: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疏: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物竞,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又忘荣辱也。
少则得,
注:自取少则得多。天道祐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
注:财多者惑于守身,学多者惑于所闻。○节解曰谓俗人多思念,多所欲,行无可信,故惑也○疏: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下,处一中也。多谓滞于违顺等法,不离二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抱,守也。式,法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节解曰:谓念一行道,守身中也。○疏: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轨辙群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不自见故明,
注:圣人不以其视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视之,故能明达也。○疏: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注: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也。○疏: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显著。
不自伐故有功,
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也。○疏:虽复亭毒群生,而自狗百姓,推功于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长。
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长久不危也。○疏:只为推功于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长远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疏:此则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注: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疏: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实,果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大成全德,物归于己也。
故诚全而归之。
注: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全其肌体,归之于父母,无有伤害也。
希言自然。
注: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也。○疏:希,简少也。希言,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极。道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顾曰希,少也。人能爱气少言,则行合自然。○王曰:希言静默则合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注: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疏: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志理不久不长,故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通是无常也。○王曰:山泽相通,为于飘风,阴气喷击,作于骤雨。阴阳失节,则惊风骤雨。人失中和,则为暴疾。残身丧实,不可常行。惊暴非恒,自然难久,故日不终朝也。○蔡曰:夫天以阳气下降,散而为风,地以阴气上腾,蒸而为雨。○顾曰:天健地顺,神气独绝,为此暴疾,犹不能竟日终朝,何况凡夫朝生夕死,多言害物,其可久乎。○卢曰: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气之广者,莫极乎阴阳。阴阳相击,天地交错,风惊雨骤,犹不能久,而况人之细小,处天地之间,为于多言,速灭可知。
孰为此者?天地也。
注: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也。
天地尚不能久,
注:不能终于朝暮。
而况于人乎。
注: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终朝至暮,何况于人,欲为暴卒乎。○疏:孰,谁也。此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故从事于道者,
注: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暴雨也。○御曰:故从事于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于道。
注:道者谓好道之人也,同于道者,所为与道同也。○御曰体道者悟道忘言,即同于道也。○疏:从道,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恒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蔡曰:若举事皆从于道,道则得之,则同道之用也。○王曰:顺教反俗,所为从于道,兼忘众累,与空虚合体,谓之同道,道则应之。
道得之。
注: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使相会。○疏:道得之,犹得道也。
同于德者,德亦得之。
注:德谓好德之人也。同于德者,所为与德同也。○疏: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为行同于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失者同于失。
注: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于失者,所为与失同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注: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疏:有为躁竞,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于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注: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注: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
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
有不信。
注: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数也。○御曰:执言滞教,不能悟了,是于信不足也。自同于失,失亦乐求,是有不信。○疏:不能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于理未足,所以执言滞教,未达真源,故于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跂者不立,
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
跨者不行。
注: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弊之,使不得行也。
自见者不明,
注: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也。○御曰:露才扬己,动而见尤,故不明也。○疏:不能忘我故也。
自是者不彰,.
注: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弊之,使不得彰明也。○疏:物共弊之,故其德不显也。
自伐者无功,
注: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疏: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无功𪟝。
自矜者不长。
注: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长。○疏:矜夸自高,骄慢凌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
其于道日馀食赘行。
注:养,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馀禄食以为贪行也。○疏:馀食,残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也,犹如残食赘病,其可厌贱也。
物或恶之,
注: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不畏恶之。○疏: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物感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于夸企之行乎。
故有道者不处。
注: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注:谓道也,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也。○疏: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虽混而成,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注: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也。○疏:寂无声,寥无形。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绝,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
周行不殆,
注:道遍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不殆也。○节解曰:谓圣人行一于身,周流四支百节九窍百豚之中,故日周行不殆也。
可以为天下母。
注:道养育万物,精气亦如母之养子。○节解曰:谓守道含一为天下母。○疏:道无不在,名日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也。开化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灵,生之畜之,故可为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注: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日道。○疏:道本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通生之德,故字日道。
强为之名日大。
注: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日大也。○疏:体无涯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
大曰逝,
注: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也。○疏: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至圣境也。
逝曰远,
注:言远者穷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疏:超陵三界,远达三清也。
远日返。
注:言其远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疏: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则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罗天上。
故道大,天大,池大,王亦大。
注:道大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天大者,无不盖也。地大者,无不载也。王大者,无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注: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御曰: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王居其一也。○疏: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议说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节解曰:谓肺大心大肝大脾大,肾水生一也,而王处一,即脾气主布,四方行一也。
人法地,
注:人君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无怨,有功而不置也。
地法天,
注:天湛然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天法道,
注:道法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不化自成。
道法自然。
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疏:人,王也,必须法地,安静为行,定能生慧也。故下章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私也。又天有三光,喻其慧照,地是定门,天是慧门。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道,自然之妙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
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能长存。○疏: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静为躁君。
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致夭亏。○疏: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注: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静与重也。○疏: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则动而寂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注:荣观谓宫阙。燕舍,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疏: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官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淡,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奈何万乘之主,
注: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也。万乘之主,谓王也。○御曰: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纵欲,轻用气命,亡其位乎。○疏:奈何,犹如何也。王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教,厚赋繁摇,禽荒色荒,轻忽寓内,哀叹之甚,故云如何。
而以身轻天下。
注: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失其精也。○节解曰:谓轻死也。虽贵为天子,当守一长生,见而不学,故为轻身,然后没命,虽有玉呷金镂,何益于身。
轻则失臣,
注: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躁则失君。
注: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节解曰:谓思虑烦躁之士,不得长生。○疏: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也。
善行无辙迹,
注: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疏: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此明身业净。
善言无瑕谪,
注: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读过于天下也。○御曰: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遗象求意,理诠言忘,故于言教之中无瑕疵之过。○疏: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善计不用筹算,
注;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虽多,不用筹算而可知也。○疏: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
善闭无关枪不可开,
注: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捷可得而开也。○节解曰:谓闭气握固,上闭天牝,下闭地牡,故日无关挞。○御曰: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岂可开乎?○疏: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欲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以解。
注:善以道结事者,乃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御曰:体了真相,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其可解乎?○疏: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众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意,入我法门。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官。第四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终始无替也。明结愿坚固也。○节解曰:谓结持魂魄也。圣人抱魂持魄,故曰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注: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疏:圣人即是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而无弃人;
注: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
注: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伤残也。
故无弃物。
注: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疏:先举圣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示仁覃无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注:圣人善救万物,是谓袭明天道。○疏:袭,承也,用也。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善人不善人之师;
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疏:善人即向袭明之人也,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众生,允当宗匠。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注: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疏:言圣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益成我德故也。
不贵其师,
注: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
注:无所使也。○御曰:若存师资,未为致极。今明所以贵师者,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然无贵。所以爱资者,为存教相,于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虽知大迷,
注:虽自以为知,言此人乃大迷惑也。○疏: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圣平等,以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众妙也。
是谓要妙。
注:能通此意,是谓能知微妙要道也。○疏: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知大迷,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之流深谿也。○疏:谿,径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径也。○节解曰雄者魂也,之士,法守自然,提固闭气,抱持魂魄也。
常德不离,
注:人能谦下如深谿,则德恒在,不复离己也。
复归于婴儿。
注:当复归志如婴儿,泰然而无知。○节解曰:谿者口也,谓行一闭气湛然无为○疏:子则不老,复还婴儿也。○疏: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于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守其黑,为天下式。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达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也。○疏:白昭明也。黑,暗昧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炫耀于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退守暗昧,不忤于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为修学者之鸿范也。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注: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也。○节解曰:谓道行一以仙,为天下式。
复归于无极。
注:德不差武,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节解曰:谓常守生行一无极也。○疏:武,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复我清虚,归于至道。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注: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疏:荣,宠贵也。辱,卑贱也。处于荣贵,遂起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比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于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辱天下归嗅,譬彼百川,包纳虚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注: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于己也。
复归于朴。
注:复当归身于质朴,不复为文饰也。○节解曰:谓守自然也。○疏: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谷声无不容,所以常道之德,于是乃足,故能复于真空,归于妙本。
朴散为器,
注:器,用也。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注: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御曰:含德内融,则复归于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人用则为群才官长矣。○疏:散,布分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于妙本,须从本降进,以救苍生。布此淳和,而为化用,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御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御导之方。
故大制无割。
注: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害,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疏: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于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将欲取天下,
注: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
注:欲以有为治民。
吾见其不得已。
注: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疏: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才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注: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而治之也。○疏:含识之类,悉有精爽,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治之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注: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
执者失之。
注: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疏: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丧邦。
故物或行或随,
注:上所行,下必随之也。○疏:夫物,万物也,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或嘘或吹,
注:嘘,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疏:温喻富贵也,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即爽冻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或强或赢,
注:有所强大,必有所赢弱。○疏:夫强盛不久当衰,故下章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者必衰,此则盛衰不定也。
或载或厅。
注:载,安也。环,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疏:河上本或载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寨,废败也。连接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者,不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车服饮食,泰谓官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疏: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八法,而能行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官室,去此三惑,处于中一,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视。
以道佐人主者,
注: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于天下。
注:以道自佐人主,不以兵革,顺道任德,敌人自服。○节解曰:谓。为兵也。口言失则兵革至,精神踊跃,魂魄相加,神明悦惚,则去其身矣。○疏: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之以德,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内解身心者,即三业六根兵也。
其事好还。
注: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节解曰:谓安心定意行一,乃还其身也。○疏:还,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内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即有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言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
注:农事废,田不脩。○疏:师,军也。言兵马所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唯增恶业,不生善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注:天应之以恶气,则害五谷,五谷尽,则伤人。
善者果而已,
注:行善者,当果敢而已,即休止也。○疏:果,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同兵也。
不敢以取强。
注:不敢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
注: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
果而勿伐,
注: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
果而勿骄,
注: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也。
果而不得已,
注:当果敢至诚,不得逼迫不得已。○疏:骄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㧑谦逊让,不用自取强暴,骄慢于人。亦须次定雌柔,不用矜夸于物。伐,取也。推认于物,不自取也。不得已者,如尧攻藂支,禹攻有扈,事不得已,非乐兵伐。勿强者,结绳已前,决定不用兵之行也。
是果而勿强。
注: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御曰:前敌来侵,不得已,故用兵止之,如是则果于应敌,非果已取强也。
物壮则老,
注: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久。○疏:炎极则凉,理之恒数。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是谓不道,
注: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
注:不行道者早已。已,死也。○疏:物壮则老,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而勿行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也。○节解曰:谓轻言者皆不活其身,身危则亡其器,此为不祥之器也。○疏:佳,丽也。祥,善也。虽霜戈曜日,宝剑晖天,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即三毒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善之行也。
物或恶之,
注: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者。
故有道者不居。
注: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
注: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
注: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疏:有君子人物之德,为君子。左阳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故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兵者,不祥之器,
注:兵革者,不善之器。
非君子之器,
注:非君子所贵重之器也。○御曰:君子以道德为才器,不贵兵谋。○节解曰:谓口致兵革之言也。阴强则杀身之斧也。故日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注:谓遭衰逢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疏: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权智亦尔。
恬淡为上。
注:不贪土地,不利民财宝。
胜而不美,
注:虽得胜,而不以美为利。○疏:恬淡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
注:美得胜者,是谓喜乐杀人。○疏:若以佳兵为美,是即爱乐干戈则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注:为人君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为人主甩专制人命,不可妄行刑罚。○疏:乐杀之,夫天下共疾,伟阅既多,不可得意也。
故吉事尚左,
注:左主生位也。
凶事尚右。
注:阴道主杀。
偏将军处左,
注:偏将军卑而居阳位者,以其不专杀故也。一家疏云:将军本一,动静异名,静则侍居,故称偏也。
上将军处右。
注:上将军尊居右者,以其主杀也。○王曰:动用威刑,阃外专杀,自任之道,故言为上。以杀主阴,虽上而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注:上将军居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疏: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将军居于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注: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人。○御曰: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疏:兵伐行处,屠害必多,故上将军悲哀,愍其伤杀,既非用道,恐滥无辜。一羊口杀谓敌人,众谓士卒。伤己德薄,而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则心为悲愍而泣之,明非所乐也。○王曰:一夫呼嗟,王道为之倾覆。一里违和,阴阳为之改度。邹衍降霜,杞妻城毁,匹夫釐妇,犹感天地,而况横尸巨野,散骨长源,肉饲乌鸢,血流绛草,愍彼残伤,曷得不丧。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注: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而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御曰: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于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疏:君子善人,贵能用道,事不获已,方以丧礼葬之。既其武不及文,足明权不及实,治国则不得已而用武,应化则不得已而行权,以此格量,故知权劣实胜也。
道常无名。
注: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御曰: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人,故云道常无名。○疏:虚通之理,常湛凝然,非色非声,无名无字,寂寥独立,超四句之端,恍惚希夷,离百非之外,岂独得以言象求,安可以心智测,故下文云天地始,又云吾不知其名也。
朴虽小,天下莫敢臣。
注: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御曰:朴,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故无敢以道为臣也。○疏:朴,淳素也。小,微妙也。言淳朴之道,其自细微,而能开化阴阳,亭毒群品,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未敢自臣我有道者也,又云:物无贵贱,道在则尊,故巢父、许由、王倪、啮缺,此之数子,皆以穷为匹夫,而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即其事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注: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化。○疏:言君王若能修守至道,殊方异域,自来宾伏而归化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注:侯王动作能与天地更相应合,则天降下甘露善瑞。○疏:夫与天地合其德,阴阳合其序者,故致四时玉烛,七曜无愆,灵瑞嘉祥,芝英甘露,国无虚用,不亦宜乎。
民莫之令而自均。
注: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疏:均,平也。莫,无也。德合二仪,明齐三景,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道力不可思议,守之致有此益也。
始制有名,
注: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疏:因无名以立有名,寄有名以明无名,方欲引导群迷,令其悟解也。
名亦既有,
注: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
天亦将知止,
注: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止。○疏:道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反本,既知寄言诠理,应须止名求实,不可滞执筌蹄,失于鱼兔。
知止所以不殆。
注:夫知止则神灵祐助,不复危殆。○疏:筌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会实,故无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譬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疏:江海善下为百川之所共奏,圣道虚容,为众生之所归往,故下文云江海所以能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也。
知人者智,
注:能知人好恶,是智也。○疏:谓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少浅深!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自知者明。
注: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御曰: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疏: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世报应,无不明了,此是宿命智。
胜人者有力,
注: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疏:智力胜人,威能制物,所以降伏天魔,剪除异道,此是降魔智。○顾曰:才干胜人,不过有力,有力之人必有其敌。有其敌者,则强弱未定。今以性制情,谓之自胜,自胜之人,无敌于己,无敌于己者,可谓强矣。
自胜者强。
注: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御曰:能制胜人者,适所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以全其强尔。○疏:自能克服己心,制诸累欲,累欲不起,智慧日强,此是断惑智。
知足者富,
注: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疏:守分知足,无复贪求,非直财贿不贫,亦乃道德丰富。又解:并鉴有无,则万境俱照,智无不足,故受富名,此是知足智。
强行者有志。
注: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志于道,道亦有志于人。○节解曰:谓昼夜行道而不休息也。○御曰: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疏:志,节操也。志力既强,即发弘誓愿,务在先人后己,外身济物,至乎道场,终无退转。
不失其所者久。
注: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爱天之精气,则可以长久。○节解曰:谓不失其一也。○疏:应机赴感,随病与药,咸使得宜,不失其所,以斯接物,久而强固。
死而不亡者寿。
注: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能长寿也。○节解曰:谓人尸解者,死而后生也。○疏:行愿俱足,内外道员,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御曰: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天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死而不亡者,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大道汎兮,
注:言道汎汎,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御曰:大道汎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
其可左右。
注: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疏:汎汎,无系也,亦普遍之名。言大道虚玄,汎然无著,慈悲普遍,感而遂通,虽复非阴非阳,而应乎左右,欲明方圆任物,罄无不宜,故《庄子》云:有左有右,有义有伦。
万物恃之以生,
注:恃,待也,万物皆待道而生。
而不辞。
注:道不辞谢而逆止也。○疏:一切万物恃赖至道而得生成,慈救善诱,终不辞惮也。又云:物亦不谢,生于自然。
成功不名有。
注:有道不名其有成功也。○御曰:言万物恃赖冲和,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有也。○疏:生化万品,至功潜被,而归功于物,故不有功名。
衣被万物不为主,
注: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可名于小;
注: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御曰:衣被犹覆育也。○疏:衣被万物,陶铸生灵,而神功潜被,不为主宰,既俯就于物,宜其称小,此不小而小也。
万物归焉不为主,
注: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为大矣。
注:万物横来横去,各使自在,可名于大。○疏:大海虚谷百川竞奏,至道寥廓,万物归之。不主之义,已如前释。物既仰归于道,宜受大名,此即不大而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注: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故能成其大。
注:圣人以身师道,不言而化,万物修治,故成其大。○御曰: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大也。○疏:体道圣人,忘我存物,静退谦柔,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忘功忘大,故为众生之长,独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
注: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疏:执,持也,此不执而执,执无所执。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即前忘大圣人持无形之大象,常善救物为天下归往也。《庄子》云:王骀立不教,坐不义,虚而往,实而归,宣尼引天下归之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注: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御曰:物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太平。○疏:太,大也。言苍生归至圣所,皆获利益而无损害,所获之利,即是安平等之法也。不害则明其拔苦,安平则语其与乐。
乐与饵,过客止。
注: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也。○疏:乐,丝竹官商也,饵,饮食滋味也。乐有声可悦,饵有味可养,可悦可餐,故堑过之客逢必止住耽爱也。
道出一禹,淡乎无味,
注:道出入于口淡泊,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疏: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淡然无味,非如可玩可悦,故音乐有声,行者为之止住,道言无味,学者罕见留心。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能淫听有声之声,讵能咀嚼无味之味耶。深叹愚徒,故有斯譬。
视之不足见,
注: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之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疏:至道窈冥,妙绝形色,非如肴撰等法,故不可以眼识求。
听之不足闻,
注:道非若五音,有官商角微羽可得听闻也。○疏:大音希声,非体商角,岂如钟鼓可以耳闻,圣道出言,其例亦尔。
用之不可既。
注: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之时也。○御曰:以道静镇,初无言教,故视不足见,听不足闻,淳风大行,万物殷厚,岁计有馀,故用不可既。既,尽也。○疏:至道之言,淡然虚远,非声非色,绝视绝听,若镜之心,物来斯照,如圣之智,感而遂通,是知无用之用,其用难尽。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注: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疏:翕,合也,敛也。将欲行权,摄化群品,令其翕敛不为贵染者,必先开张纵任,极其奢淫,然后翕之。昔老君西入属宾化道之日,初恣其凶勃,然后化之以道是也。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注: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害也。○疏:欲令归道柔弱,必先极其强大,然后示之以雌柔。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注:先兴之者,歌使其骄奢至危也。○疏:欲废其残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极,可以废之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注: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疏:先恣其恶,名为与之。后令归道归善,名为夺之。故老君先示凡迷,所以恣其刚戾,后见神通,于是恶人降伏,方得夺其凶恶,令归善道。此四对义势相似,只言初浅后深耳。上机之人,闻实即悟,下机之人,要假于权,此则增治陈也。
是谓微明。
注:此四事者,其道微,其效明。○御曰: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于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示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翕张,是谓之权。欲量众生根性,故示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必致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将欲翕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于爱欲,则当翕敛之矣。强弱等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明著,故云是谓微明也。○疏:上来权道,虽复微密,而甚有明验也。
柔弱胜刚强。
注:柔弱者久长,刚强者生亡。○疏:柔弱实智也,刚强权智也,欲教化众生,故须权智,确论二智,实智胜也。
鱼不可脱于渊,
注:鱼脱于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利器者,谓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疏:脱,失也。利器,权柄也。鱼藏于水,权隐于心,故物莫之害也。鱼失水为物所擒,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