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_(四库全书本)/全览2 中华文库
辽史 全览2 |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一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一
营卫志上
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熙熙于于不求不争爰自炎帝攻衰蚩尤作乱始制干戈以毒天下轩辕氏作戮之涿鹿之阿处则象吻于宫行则悬旌于纛以为天下万世戒于是师兵营卫不得不设矣冀州以南历洪水之变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绥服之中外奋武卫内揆文教守在四边营卫之设以备非常而已并营以北劲风多寒随阳迁徙岁无宁居旷士万里寇盗乘隙而作营卫之设以为常然其势然也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鄂尔多出有行营谓之巴纳分镇边圉谓之部族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无日不营无在不卫立国规模莫重于此作营卫志
宫卫
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太祖曰𢎞义宫应天皇后曰长宁宫太宗曰永兴宫世宗曰积庆宫穆宗曰延昌宫景宗曰彰愍宫承天太后曰崇徳宫圣宗曰兴圣宫兴宗曰延庆宫道宗曰太和宫天祚曰永昌宫又孝文皇太弟有敦睦宫丞相耶律隆运有文忠王府凡州三十八县十提辖司四十一锡林二十三斡里七十四摩哩九十八徳里二扎萨克十九为正户八万畨汉转户十二万三千共二十万三千户
苏斡延鄂尔多太祖置国语心腹曰苏斡延宫曰鄂尔多是为𢎞义宫以心腹之卫置益以渤海俘锦州户其鄂尔多在临潢府陵寝在祖州东南二十里正户八千畨汉转户七千出骑军六千〈史文讹外详后考证下文伊啰斡各条仿此〉
州五锦祖严祺银
县一富义
提辖司四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
锡林二曰舒曰苏噜克
斡里四曰赫伯曰逹萨曰黙音曰呼心
摩哩四曰珊曰伊都曰呼图克曰吉勒展徳里二曰实垒北曰实垒南
彀乌寜鄂尔多太宗置牧圉曰彀乌宁是为永兴宫初名沽依鄂尔多以太祖平渤海俘户东京懐州提辖司及云州懐仁县泽州滦河县等户置其鄂尔多在伊库河侧陵寝在懐州南三十里正户三千畨汉转户七千出骑军五千
州四懐黔开来
县二保和滦河
提辖司四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
锡林一北孟古
斡里四曰茂曰乌曰哈喇齐曰实垒
摩哩十三曰苏尔展曰大格密曰小格密曰乌曰归化布木曰唐古曰图格曰伯尔克图曰和抡布展曰伊绵布展曰珊曰青逹曰索云
扎萨克七曰伯特部曰舒苏曰库尔济曰赫贝巴纳曰呼鲁苏曰耶律济沙实克曰赛音令公
伊啰斡鄂尔多世宗置兴盛曰伊啰斡是为积庆宫以文献皇帝卫从及太祖俘戸及云州提辖司并髙宜等州戸置其鄂尔多在土河东陵寝在长宁宫北正户五千畨汉转户八千出骑军八千
州三康显宜
县一山东
提辖司四
锡林一实喇
斡里八曰逹萨曰赫伯曰锡哷曰必老曰塔玛曰绰卜曰伊哷济曰伊哷乌页
摩哩十曰格斯齐曰莾阿曰济里曰塔玛图曰楚勒罕曰萨哈廉温曰逹勒逹曰伊玛曰塔喇台曰孟古
富僧额鄂尔多应天皇太后置兴隆曰富僧额是为长宁宫以辽州及海濵县等户置其鄂尔多在高州陵寝在龙化州东一百里世宗分属让国皇帝宫院正户七千畨汉转戸六千出骑军五千
州四辽仪珅辽西显
县三奉先归义定霸
提辖司四
林一北孟古
斡里六曰塔玛曰赫伯曰逹萨曰黙音曰伊哷济曰罕札
摩哩十三曰哈逹阿林刷沃济曰哈克伞必赉逹勒拜刷沃济曰图噜勒奇曰纳噶特齐曰哈喇齐曰博勒和库们曰阿噜音逹巴曰东锡勒们曰西锡勒们曰东齐哩克曰西齐哩克曰达尔札曰玛朗古
岱拉哈鄂尔多穆宗置是为延昌宫讨平曰岱拉哈以彀乌宁鄂尔多户及准布俘户中京提辖司南京制置司咸信韩等州户置其鄂尔多在嘉哩山南陵寝在京南正户一千畨汉转户三千出骑军二千
州二遂韩
提辖司三中京南京平州
锡林一曰舒
斡里四曰茂古库徳曰鄂摩曰塔玛曰哈喇齐摩哩四曰穆克徳珂鄂摩曰特黙齐鄂兰曰息州济里曰摩该都尔苏
嘉们鄂尔多景宗置是为彰愍宫遗留曰嘉们以章肃皇帝侍卫及武安州戸置其鄂尔多在赫噜河陵寝在祖州南正户八千畨汉转户一万出骑军一万
州四永龙化降圣同
县二行唐阜俗
提辖司四
锡林二曰嘉们曰南孟古
斡里七曰塔玛曰实喇曰威哈喇齐曰玛雅喀曰特黙曰乌页曰穆尔哈喇齐
摩哩十一曰额穆吉林刷沃济曰察罕穆尔逹巴曰伊奇哩沃济曰色克布展曰萨哈勒齐曰伊克扎木曰呼逊阿林曰布琨曰塔玛曰扎兰曰彻辰郭勒
沽依鄂尔多承天太后置是为崇徳宫玉名曰沽以干显双三州户置其鄂尔多在土河东陵祔景宗皇帝正户六千畨汉转户一万出骑军一万
州四干川双贵徳
县一潞〈上京〉
提辖司三南京西京奉圣州
锡林三曰齐哩克曰帕克曰特哩台孟古斡里七曰达萨曰伊里曰赫伯曰锡伯曰哈喇齐曰黙音曰伊哷济
摩哩十一曰敖拉森济实垒曰伊勒敦刷沃济曰塔玛曰伊兰伊勒都堪阿拉曰伊克札木曰达尔札曰瑚琨曰衮曰色哷森曰阿抡哈斯郭勒曰特哩衮齐哩克
札萨克五曰古卜齐黙尔根巴纳曰达尔罕太保果齐喀曰卦安巴果齐喀曰赛音令公果齐喀曰罗和令公果齐喀
孟古鄂尔多圣宗置是为兴圣宫金曰孟古以彀乌宁伊啰斡富僧额三鄂尔多户置其鄂尔多在纽欢贺珍陵寝在庆州南安正户一万畨汉转户二万出骑军五千
州五庆隰乌〈上京〉乌〈东京〉霸
提辖司四
锡林四曰浩沁孟古曰约沁诺色尔曰努尔特哩台曰尼格巴尔
斡里六曰孟古富僧额曰呼都克曰伊徳曰旺曰阿雅
摩哩九曰伊锡布展曰特古斯琨曰威哈喇齐曰绰哈曰哈拉伞锡库尔齐曰多托喇班锡库尔齐曰鲁库曰希斯曰都林
扎萨克五曰达林巴纳曰和抡巴纳曰卦安巴觉禅曰鼐尔都尔苏曰保达古鲁克齐
阿敦鄂尔多兴宗置是为延庆宫孳息曰阿敦以诸鄂尔多及饶州户置其鄂尔多在高州西陵寝在上京庆州正户七千番汉转戸一万出骑军一万
州三饶长春泰
提辖司四
锡林二曰阿敦曰呼都克
斡里六曰阿敦曰萨巴曰萨曰扎里曰徳里曰敖拉
摩哩六曰额勒本曰雅苏曰黙色曰伊伞曰北徳里曰南徳里
阿果鄂尔多道宗置是为太和宫寛大曰阿果以诸鄂尔多御前承应人及兴中府戸置其鄂尔多在好水泺陵寝在上京庆州正户一万番汉转户二万出骑军一万五千
锡林二曰阿苏曰雅噜
斡里八曰阿苏曰雅噜曰徳里曰扎里曰萨布曰呼都克曰富僧额曰哈里
摩哩七曰恩州徳里曰额森徳勒曰额勒本曰特们曰库尔都哩曰扎里曰额哷苏穆尔
阿抡鄂尔多天祚皇帝置是为永昌宫辅祐曰阿抡以诸鄂尔多御前承应人春宣州戸置正户八千番汉转户一万出骑军一万
锡林二曰阿抡曰伊啰斡
斡里八曰阿噜威曰克哩页曰呼图克曰逹喇曰穆喇斡曰扎里曰图噜拉曰特黙
摩哩八曰富僧额曰伊纳克曰武都温曰特们曰穆喇斡曰伊特丹曰云曰布图巴
孝文皇太弟敦睦宫谓之学顺徳哩本鄂尔多孝曰学顺徳哩本文献皇帝承应人及渤海俘建沈岩三州戸置陵寝在祖州西南三十里正戸三千畨汉转戸五千出骑军五千
州三建沈岩
提辖司一南京
锡林二曰超曰伊都
斡里六曰伊逊曰徳里曰锡里济曰大塔玛曰小塔玛曰伊都
摩哩二曰特黙茂海曰娄实克
扎萨克二曰聂哷巴纳曰逹兰巴纳
大丞相晋国王耶律隆运本韩氏名徳让以功赐国姓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赠尚书令谥文忠无子以皇族魏王特布子雅鲁为嗣早卒天祚皇帝又以皇子额噜温继之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拟诸宫例建文忠王府正户五千畨汉转户八千出骑军一万
州一
提辖司六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
著帐郎君
著帐郎君初约尼哈陶津汗以博果济等三族害裕悦实噜籍没家属入斡里淳钦皇后宥之以为著帐郎君世宗悉免后族戚世官犯罪者没入
著帐戸
著帐戸本诸鄂尔多析出及诸罪没入者凡承应实逹尔司藏鹰坊汤药尚饮盥漱尚膳尚衣裁造等役及宫中亲王祗从伶官之属皆充之
凡诸宫卫人丁四十万八千骑军十万一千著帐释宥没入随时増损无常额
辽史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二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
营卫志中
行营
周官土圭之法日东景朝多风日北景长多寒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巴纳
春巴纳
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皇帝毎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繋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救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挿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网钓春尽乃还
夏巴纳
无常所多在图尔山道宗毎岁先幸黒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图尔山在黒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黒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图尔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
秋巴纳
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舎之因号伏虎林毎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䑛碱鹿又名呼鹿
冬巴纳
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馀里南北十馀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㑹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繋毎枪下黒毡伞一以芘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毎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曰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槅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馀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帐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毎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㧞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毎岁四时周而复始
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毎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除拜官僚止行堂帖权差俟㑹议行在所取㫖出给诰敕文官县令录事以下更不奏闻听中书铨选武官须奏闻五月纳凉行在所南北臣僚㑹议十月坐冬行在所亦如之
部族上
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类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韦之类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特哩特黙实保哈凖之类是也有族而不部者约尼九帐皇族三父房是也奇善八部为高丽蠕蠕所侵仅以万口附于元魏生聚未几北齐见侵掠男女十馀万口继为突厥所逼寄处高丽不过万家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别部有臣附突厥者内附于隋者依赫辰水而居部落渐众分为十部有地辽西五百馀里唐世达呼哩氏仍为八部而松漠𤣥州别出亦十部也约尼氏承万荣格图肯散败之馀更为八部然约尼徳哷勒别出又十部也苏尔威汗析为二十部契丹始大至辽太祖析九帐三房之族更列二十部圣宗之世分置十有六増置十有八并旧为五十四部内有巴哩伊苏济勒国舅族外有附庸十部氏族可知者略具皇族外戚二表馀五院六院伊实部止见裕尔库萨里布聂哷威部止见萨里布聂哷图鲁卜图吉部止见唐古尔杭爱皆兄弟也奚王府部希沙哲哩则臣主也丕勒部有纽纽卓特部有斡其馀世系名字皆漫无所考矣旧志曰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聂哷始制部族各有分地太祖之兴以德哷勒部强炽析为五院六院奚六部以下多因俘降而置胜兵甲者即著军籍分隶诸路详衮统军招讨司番居内地者岁时田牧平莽间邉防糺戸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绩毛饮湩以为衣食各安旧风狃习劳事不见纷华异物而迁故家给人足戎备整完卒之虎视四方强朝弱附东逾蟠木西越流沙莫不率服部族寔为之爪牙云
古八部
锡万丹部
赫特赫部
佛佛页部
裕噜部
锡琳部
博恰部
理部
图噜部
契丹之先曰奇善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于松漠之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善汗克敦并八子像皆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善汗故壤也
隋契丹十部
元魏末美佛赫乌云畏高丽蠕蠕侵逼率车三千乘众万口内附乃去奇善汗故壤居于白狼水东北齐文宣帝自平州三道来侵虏男女十馀万口分置诸州又为突厥所逼以万家寄处高丽境内隋开皇四年诸美佛赫悉众款塞听居白狼故地又别部寄处高丽者曰楚布等内附诏置克实克囊嘉特之北又别部臣附突厥者四千馀户来降诏给粮遣还固辞不去部落渐众徙逐水草依赫辰水而居在辽西正北二百里其地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逸其名
唐达呼哩氏八部
德济部峭落州
赫伯部弹汗州
都呼部无逄州
芳阿部羽陵州
图勒彬部日连州
芮奚部徒河州
卓津部万丹州
富部州二匹黎赤山
唐太宗置𤣥州以契丹大帅珠奇为刺史又置松漠都督府以库克为都督分八部并𤣥州为十州则十部在其中矣
约尼氏八部
达尔扎部
伊斯珲部
舍珲部
诺尔威部
颇摩部
讷古济部
济勒勤部
实衮部
唐开元天宝间达呼哩氏既微辽始祖聂哷立达年扎里为苏尔威汗时契丹因万荣之败部落凋散即故有族众分为八部聂哷所统德哷勒部自为别部不与其列并约尼德哷勒亦十部也
约尼苏尔威汗二十部
耶律七部
舒敏五部
八部
聂哷相苏尔威汗分三耶律为七二舒敏为五并前八部为二十部三耶律一曰达呼哩二曰约尼三曰锡里皇族也二舒敏一曰伊苏济勒二曰巴哩国舅也其分部不详可知者曰德哷勒曰伊实曰丕勒曰卓特曰威曰图鲁卜曰纳喇曰图吉又有右大部左大部凡十逸其二达呼哩约尼析为六而锡里合为一兹所以德哷勒部终约尼之世强不可制云
辽史卷三十二
辽史卷三十二考证
有部而不族者特哩特黙实保哈准是也 按哈准本志下卷及兵卫百官志俱作遏术此复作葛术今并改
纳喇威部 按纳喇威原本作涅剌乌古本志下卷威部之先曰萨里布纳喇部之先曰聂哷威旧作乌隗原本乌隗作乌古与下卷不合系讹舛若乌尔古纳喇部旧作乌古涅剌部者别为一部与此迥异未可牵合今据改
辽史卷三十二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三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三
营卫志下
部族下
辽起松漠经营抚纳竟有唐晋帝王之器典章文物施及潢海之区作史者尚可以故俗语耶旧史有部族志历代之所无也古者巡守于方岳五服之君各述其职辽之部族实似之故以部族置宫卫行营之后云辽内四部族
约尼九帐族
横帐三父房族
国舅帐巴哩伊苏济勒族
国舅部族
太祖二十部二国舅升帐分止十八部
五院部其先曰裕尔库凡六营苏尔威汗时与弟萨里布领之曰德哷勒部传至太祖以额尔奇木即位天赞元年以强大难制析五锡林为五院六昭为六院各置额尔奇木㑹同元年更额尔奇木为大王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院部之侧秋居羊门甸锡林四
大密古锡林
小密古锡林
谔尔琨锡林会同二年以乌尔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三年益以哈里水之地为农田
伊实巴勒锡林会同二年命居乌尔古之地
六院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其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都尔嘉锡林四
萨兰锡林
阿克苏锡林
乌纳巴锡林
乌讷尔锡林会同二年命居乌尔古三年益以哈里水地
伊实部其先曰萨里布苏尔威汗时与其兄裕尔库分营领之曰伊实部会同元年更额尔奇木为大王隶南府其大王及都监镇驻西南之境司徒居鸳鸯泊扎萨克辖居车轴山锡林二
阿勒坦锡林
裕珠锡林
丕勒部其先曰纽纽苏尔威汗以其营为部太祖更诸部额尔奇木为令公统和中改节度使隶北府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太子坟凡戍军隶节度使留后戸隶司徒锡林二
北哲尔吉锡林
南萨兰锡林
卓特部其先曰斡苏尔威汗以其营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柏坡山及⿰山之侧锡林二
北锡林
南锡林
威部其先曰萨里布与其兄聂哷同营苏尔威汗之世析为二萨里布为威部聂哷为纳喇部俱隶北府其威部节度使属东北路招讨司司徒居苏黙山浩里河之侧锡林二
北锡林
南锡林
纳喇部其先曰聂哷苏噜威汗分其营为部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居黒山北司徒居浩里河侧锡林二
北塔喇锡林
南察喇锡林
图鲁卜部其先曰唐古尔领三营苏尔威汗命分其一与弟杭爱为图吉部唐古尔得其二更为图鲁卜部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长春州西锡林二
北托卜锡林
南舒锡林
图吉部其先曰杭爱苏尔威汗分营置部隶南府戍于威乌尔古部司徒居冗泉侧锡林二
北锡林
南锡林
奚王府六部五帐分其先曰希沙事东约啰十帐部主哲哩后逐哲哩自立为奚王卒弟图噜森立约尼森济汗讨之俘其拒敌者凡七百戸摭其降者以希沙邻睦之故止俘部曲之半馀悉留焉奚势由是衰矣初为五部曰约啰曰伯特曰敖拉曰美嘉曰绰啰太祖尽降之号五部奚天赞二年有东巴尔斯呼逊者恃险坚壁于箭笴山以拒命揶揄曰大军何能为我当饮托辉门下矣太祖灭之以奚府给役戸并括诸部稳丁收合流散置托辉部因托辉门之语为名遂号六部奚命布伦主之仍号为奚王太宗即位置宰相详衮各二员圣宗合敖拉美嘉托辉三部为一特置二克部以足六部之数奚王和硕鼐讨乌舎败绩籍六部隶北府
图鲁卜室韦部本名大小二黄室韦戸太祖为塔玛噶赛特以计降之乃置为二部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戍泰州东北
纳喇诺观部与图鲁卜室韦部同节度使戍泰州东德哷勒达勒达部本森济汗所俘奚七百户太祖立以为十四锡林置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黒山北部民居庆州南
伊实阿尔威部神册六年太祖以所俘奚戸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路兵马司
卓特阿尔威部太祖以奚戸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京都部署司
丕勒达噜噶部太祖以所俘达噜噶部置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黒山北
乌尔古纳喇部亦曰纳哩部太祖取裕库哷戸六千神册六年析为乌尔古纳喇及图噜二部俱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
图噜部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
已上太祖以约尼氏旧部族分置者
凡十部增置者八
圣宗三十四部
萨拉噶部奚有三营曰萨拉噶曰结曰诺延昭太祖伐奚乞降为著帐子弟籍于宫分皆设额尔奇木圣宗各置为部改设节度使皆隶南府以备畋猎之役居泽州东
扬结部与萨拉噶部同居潭州南
诺延昭部节度使属东京都部署司
卾博库部与萨拉噶三部同居望云县东
特哩特黙部初于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侦候落马河及苏噜克河侧置二十详衮圣宗以戸口蕃息置部设节度使隶南府戍倒塌岭居槖驼冈
实保部初取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置实保锡林实保鹰坊也居辽水东掌罗捕飞鸟圣宗以戸口蕃息置部节度使属东京都部署司
哈准部初取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置哈准锡林哈准铁也以冶于海濵柳湿河赛音楚古尔苏手山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属东京都部署司
约啰部居潭利二州间锡林三
色勒必锡林
北锡林
塔鲁锡林
伯特部松山平州之间太师太保居中京西锡林六卓罗锡林
苏库锡林
塔纳锡林
德哷勒锡林
实尔图锡林
约啰锡林
绰啰部居潭州北
敖拉部统和十二年以与美嘉托辉三部民籍数寡合为一部并上三部本属奚王府圣宗分置
南克部
北克部统和二年以奚府二克分置二部
乌延突厥部圣宗析四布沙四巴拜户置以镇东北女直之境开泰九年节度使奏请置锡林隶北府属黄龙府都部署司
阿雅突厥部与乌延突厥同
纳喇裕尔库部以纳喇室韦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戍黒山北
阿雅女直部圣宗以女直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北招讨司戍镇州境自北至河西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宫户口蕃息置部讫于五国皆有节度使伊德女直部圣宗以女直户置隶南府居高州北额图珲乌尔古部圣宗以乌尔古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戍黒山北
达鲁德哷勒部圣宗以德哷勒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乌尔古德哷勒统军司
室韦部圣宗以室韦户置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珠展达噜噶部圣宗以达噜噶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戍境内居境外
黙古斯部圣宗以唐古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
吉达部圣宗以唐古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
北德哷勒部圣宗以德哷勒户置戍威乌尔古部鼐奇特唐古部圣宗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
北唐古部圣宗以唐古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黄龙府都部署司戍府南
南唐古部圣宗置隶北府
和拉唐古部与南唐古同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河西部圣宗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色克图部开泰四年以回鹘户置隶北府居慈仁县北
巴尔斯布古德部本布古德户初隶诸宫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戍境内居境外
塔玛布古德部圣宗以布古德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
五国部博和哩国彭诺尔国卾罗木国伊埓图国伊哷济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以伊哷济国人星哈等诉酋帅珲春贪污罢五国酋帅设节度使以领之
已上圣宗以旧部族置者十六増置十八
辽国外十部
乌尔古部
德哷勒八部
威古特部
辉发部
叶穆部
温图珲部
特尔格部
回鹘部
长白山部
博罗满达勒部
右十部不能成国附庸于辽时叛时服各有职贡犹唐人之有羁縻州也
辽史卷三十三
辽史卷三十三考证 营卫志下
㑹同二年命居乌尔古之地 居原本作以按太宗本纪㑹同二年以乌尔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户居之伊实巴勒其一也今据改
会同元年更额尔奇木为大王 会同元年原本作二年按太宗本纪升北南院及伊实部额尔奇木为王系元年事今据改
统和中又改节度使隶北府属西北路招讨司 按兵卫志丕勒部隶南府属西南路招讨司此志互异或其未改节度使时本属南府兵卫志所载则从其初也
天赞二年有东巴尔斯呼逊者拒命太祖灭之 天赞二年原本作八年按太祖本纪天赞祗四年无八年灭呼逊置托辉部系二年事今据改
德哷勒达勒达部 原本作迭剌迭达部按兵卫志又作迭达迭剌部今并改
扬结部 原本作窈介他卷又作窈爪今并改
珠展达噜噶部 原本作术哲达鲁虢按兵卫志作术者达鲁虢今并改
南唐古部圣宗置隶北府 按兵卫志南唐古部附在南府与此互异
巴尔斯布古德部 布古德原本作鼻骨德兵卫志作鼻古德百官志又作鼻骨无德字今并改
辽史卷三十三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四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四
兵卫志上
轩辕氏合符东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飞狐以北无虑以东西暨流沙四战之地圣人犹不免于兵卫地势然耳辽国左都辽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强焉其在隋世依赫辰水而居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馀顺寒暑逐水草畜牧侵伐则十部相与议兴兵致役合契而后动猎则部得自行至唐达呼哩氏胜兵四万三千人分八部达呼哩氏衰仅存五部有耶律聂哷者分五部为八立二府以总之析三耶律氏为七二舒敏氏为五凡二十部刻木为契政令大行逊不有国立约尼氏代达呼哩氏兵力益振即太祖六世祖也及太祖㑹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盛矣约尼伊兰汗十年岁辛酉太祖授钺专征破室韦伊济奚三国俘获庐帐不可胜纪十月授大德哷勒府额尔奇木明赏罚缮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群牧务在戢兵十一年总兵四十万伐代北克郡县九俘九万五千口十二年德祖讨奚俘七千户十五年约尼氏汗卒遗命逊位于太祖太祖即位五年讨西奚东奚悉平之尽有奚霫之众六年春亲征幽州东西旌旗相望亘数百里所经郡县望风皆下俘获甚众振旅而还秋亲征巴延国俘获数万计神册元年亲征突厥托欢党项小番沙陀诸部俘户一万五千六百攻振武乘胜而东攻蔚新武妫儒五州俘获不可胜纪斩不从命者万四千七百级尽有代北河曲阴山之众遂取山北八军四年亲征裕库哷国俘获一万四千二百口五年征党项俘获三千六百口攻天德军拔十有二栅徙其民六年出居庸闗分兵掠檀顺等州安逺军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县俘其民徙内地皇太子掠定州俘获甚众天赞元年以户口滋繁糺辖疏逺分北达宁额为二部立两节度以统之三年西征党项等国俘获不可胜纪四年又亲征渤海天显元年灭渤海国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尽有其众契丹益大㑹同初太宗灭唐立晋晋献燕代十六州民众兵强莫之能御矣
兵制
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毎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鐡甲九事马韀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斧钺旗锤锥火刀石马盂粆一斗粆袋搭钩毡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命有银牌二百军所舎有逺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凡举兵帝率番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诏诸道徴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始闻诏攒户丁推户力核籍齐众以待自十将以上次第㸃集军马器仗符至兵马本司自领使者不得与唯再共㸃军马讫又以上闻量兵马多少再命使充军主与本司互相监督又请引五方旗鼓然后皇帝亲㸃将校又选勲戚大臣充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又选诸军兵马尤精锐者三万人为䕶驾军又选骁勇三千人为先锋军又选剽悍百人之上为逺探栏子军以上各有将领又于诸军毎部量众寡抽十人或五人合为一队别立将领以备勾取兵马腾递公事其南伐㸃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及行并取居庸闗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阿达摩口松亭关榆关等路将至平州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发不得乆驻恐践禾稼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在路不得见僧尼丧服之人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事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驾必由中道兵马都统䕶驾等军皆从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兵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㑹以议攻取及退亦然三路军马前后左右有先锋逺探栏子马各十数人在先锋前后二十馀里全副衣甲夜中毎行十里或五里少驻下马侧听有无人马之声有则擒之力不可敌飞报先锋齐力攻击如有大军走报主帅敌中虚寔动必知之军行当道州城防守坚固不可攻击引兵过之恐敌人出城邀阻乃围射鼓噪诈为攻击敌方闭城固守前路无阻引兵进分兵抄截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孤立无援所过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击及与邻州计会军马甲夜毎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馀歩被甲执兵立马以待兵出力不能加驰还勾集众兵与战左右官道斜径山路河津夜中并遣兵巡守其打草谷家丁各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砍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濠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擂木并下止伤老幼又于本国州县起汉人鄕兵万人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后于阵四面列骑为队毎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粆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丁马施双帚因风疾驰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睹可以取胜若阵南获胜阵北失利主将在中无以知之则以本国四方山川为号声以相闻得相救应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往还北京㑹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于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军入南界步骑车帐不循阡陌三道将领各一人率栏子马各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更迭觇逻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自近及远折木稍屈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毎军行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馀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曵柴馈饷自赍散而复聚善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辽史卷三十四
辽史卷三十四考证
兵制搭钩毡伞各一 按原本讹以钩毡二字遍旁合为⿰字今据通考改
辽史卷三十四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五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五
兵卫志中
御帐亲军
汉武帝多行幸之事置期门佽飞羽林之目天子始有亲军唐太宗加亲勲翊千牛之卫布腹心之地防卫密矣太祖宗室盛强分德哷勒部为二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遑鸠集皇后舒噜氏居守之际摘畨汉精锐为舒新军太宗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合骑五十万国威壮矣
大帐皮室军
太宗置凡三十万骑
舒新军
地皇后置二十万骑
宫卫骑军
大祖以德哷勒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卾尔多法裂州县割户丁强干弱枝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恩意亲洽兵甲犀利教练完习简天下精锐聚之腹心之中怀旧者岁深増新者世盛此军制之良者也
𢎞义宫
正丁一万六千
番汉转丁一万四千
骑军六千
长寜宫
正丁一万四千
番汉转丁一万二千
骑军五千
永兴宫
正丁六千
番汉转丁一万四千
骑军五千
积庆宫
正丁一万
番汉转丁一万六千
骑军八千
延昌宫
正丁二千
番汉转丁六千
骑军二千
彰愍宫
正丁一万六千
番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崇徳宫
正丁一万二千
番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正丁二万
番汉转丁四万
骑军五千
延庆宫
正丁一万四千
番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太和宫
正丁二万
番汉转丁四万
骑军一万五千
永昌宫
正丁一万四千
番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敦睦宫
正丁六千
番汉转丁一万
骑军五千
文忠王府
正丁一万
番汉转丁一万六千
骑军一万
十二宫一府自上京至南京总要之地各置提辖司重地毎宫皆置内地一二而已太和永曷二宫宜与兴圣延庆同旧史不见提辖司葢阙文也
南京
𢎞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延昌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徳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敦睦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西京
𢎞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徳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奉圣州
𢎞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德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平州
𢎞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延昌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中京
延昌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上京
文忠王府提辖司
凡诸宫卫丁四十万八千出骑军十万一千
大首领部族军
辽亲王大臣体国如家征伐之际往往置私甲以从王亊大者千馀骑小者数百人著籍皇府国有戎政量借三五千骑常留馀兵为部族根本
太子军
伟王军
永康王军
裕悦王军
玛达军
乌雅军
众部族军
众部族分隶南北府守卫四邉各有司存具如左北府凡二十八部
侍从宫帐
奚王府部
镇南境
五院部
六院部
东北路招讨司
威部
东北路统军司
约啰部
伯特部
敖拉部
南克部
北克部
图噜部
珠展达噜噶部
河西部
西北路招讨司
图鲁卜部
阿雅女直部
室韦部
西南路招讨司
纳喇部
乌库哩部
纳喇裕尔库部
黙古斯部
吉达部
鼐奇特唐古部
和拉唐古部
黄龙府都部
乌延突厥部
阿雅突厥部
北唐古部
五国部
乌尔古德哷勒统军司
达鲁徳哷勒部
威乌尔古部
北德哷勒部
南府凡一十六部
镇驻西南境
伊实部
西南路招讨司
丕勒部
达勒达德哷勒部
丕勒达噜噶部
伊德女直部
西北路招讨司
卓特部
东北路统军司
塔玛布古德部
东北路女直兵马司
伊实阿尔威部
东京都部署司
卓特阿尔威部
扬结部
实保部
哈准部
戍倒塌岭
卾博库部
屯驻本境
萨拉噶部
南唐古部
色克图部
辽史卷三十五
辽史卷三十五考证
大帐皮室军三十万骑舒新军二十万骑 按辽志皮室兵约三万骑舒新军众二万与此异
彰愍宫 按通考作章敏宫
西京提辖司 按营卫志兴圣宫提辖司四今见于南京奉圣州平州而西京独缺疑有脱文
东北路统军司图噜部 按图噜营卫志作图鲁此处原文作图卢今画一改
西南路招讨司乌库哩部 按乌库哩营卫志作乌古涅剌此又作乌古剌今并改
东京都部署司 按原本于东京都部署司以下重出卓特部等六行考前文南府凡十六部芟除衍文数正符合今删
辽史卷三十五考证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六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六
兵卫志下
五京乡丁
辽建五京临潢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番汉转戸为多析津大同故汉地籍丁八十万六千七百契丹本戸多隶宫帐部族其馀番汉戸丁分隶者皆不与焉
太祖建皇都于临潢府太宗定晋晋王石敬瑭来献十六城乃定四京改皇都为上京有丁一十六万七千二百
临潢府
临潢县丁七千
长泰县丁八千
保和县丁六千
定霸县丁六千
宣化县丁四千
潞县丁六千
易俗县丁一千五百
迁辽县丁一千五百
祖州
长霸县丁四千
咸宁县丁二千
越王城丁二千
懐州
扶馀县丁三千
显理县丁二千
庆州
𤣥徳县丁一万二千
泰州
兴国县丁一千四百
长春州
长春县丁四千
乌州
爱民县丁二千
永州
长宁县丁九千
义丰县丁三千
慈仁县丁八百
仪坤州
广义县丁五千
龙化州
龙化县丁二千
降圣州
永安县丁一千五百
饶州
长乐县丁八千
临河县丁二千
安民县丁二千
头下徽州丁二万
成州丁八千
懿州丁八千
渭州丁二千
原州丁一千
壕州丁一万二千
福州丁五百
横州丁四百
凤州丁一千
遂州丁一千
丰州丁一千
顺州丁二千
闾州丁二千
松山州丁一千
豫州丁一千
宁州丁六百
东京本渤海以其地建南京辽阳府统县六辖军府州城二十六有丁四万一千四百天显十三年太宗改为东京
辽阳府
辽阳县丁三千
仙乡县丁三千
鹤野县丁二千四百
析木县丁二千
紫䝉县丁二千
兴辽县丁二千
开州
开逺县丁二千
盐州丁五百
穆州丁五百
贺州丁五百
定州
定东县丁一千六百
保州
来逺县丁二千
辰州丁四千
卢州丁五百
铁州丁二千
兴州丁三千
汤州丁七百
崇州丁一千
海州丁三千
耀州丁一千二百
嫔州丁七百
渌州丁四千
桓州丁一千
丰州丁五百
正州丁七百
慕州丁三百
南京析津府统县十辖军府州城九有丁五十六万六千
析津府
析津县丁四万
宛平县丁四万四千
昌平县丁一万四千
良乡县丁一万四千
潞县一万一千
安次县丁二万四千
武清县丁二万
永清县丁一万
香河县丁一万四千
玉河县丁二千
漷阴县丁一万
顺州
懐柔县丁一万
檀州
密云县丁一万
行唐县丁六千
𣵠州
范阳县丁二万
固安县丁二万
新城县丁二万
归义县丁八万
易州
易县丁五万
涞水县丁五万四千
容城县丁一万
蓟州
渔阳县丁八千
三河县丁六千
玉田县丁六千
平州
卢龙县丁一万四千
安嘉县丁一万
望都县丁六千
滦州
义丰县丁八千
马城县丁六千
石城县丁六千
营州
广宁县丁六千
景州
遵化县丁六千
西京大同府统县七辖军府州城十七有丁三十二万二千七百
大同府
大同县丁二万
云中县丁二万
天成县丁一万
长青县丁八千
奉义县丁六千
懐仁县丁六千
懐安县丁六千
𢎞州
永宁县丁二万
顺圣县丁六千
徳州
宣徳县丁六千
丰州
富民县丁二千四百
振武县乡兵三百
奉圣州
永兴县丁一万六千
矾山县丁六千
龙门县丁八千
望云县丁二千
归化州
文徳县丁二万
汗州
懐来县丁六千
儒州
缙山县丁一万
蔚州
灵仙县丁四万
定安县丁二万
飞狐县丁一万
灵丘县丁六千
广陵县丁六千
应州
金城县丁一万六千
浑源县丁一万
河阴县丁六千
朔州
鄯阳县丁八千
宁逺县丁四千
马邑县丁六千
金肃军防秋兵一千
武州
神武县丁一万
河清军防秋兵一千
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城七金山建大定府号中京统县九辖军府州城二十三草创未定丁籍莫考可见者一县
髙州
三韩县丁一万
大约五京民丁可见者一百一十万七千三百为乡兵
属国军
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又有圗伯特国者兴宗重熙十七年乞以兵助攻夏国诏不许
吐谷浑
铁骊
靺鞨
乌舎
黒车子室韦
西奚
东部奚
乌马山奚
锡尔丹
突厥
党项
小番
沙陀
凖布
乌尔古
索欢纳
呼穆苏山番
波斯
大食
甘州回鹘
新罗
乌孙
炖煌
埓里
约啰
回鹘
哈噶斯
吐蕃
黄室韦
小黄室韦
大黄室韦
阿尔斯兰回鹘
于阗
师子
北女直
河西党项
南京女直
沙州炖煌
哈斯罕
沙州回鹘
察济台
博啰满达勒
富珠哩
大番
髙昌
辉发
伯哩
达勒达
博索摩
徳哷勒
年布尔吉
黙尔吉
额图格尔
布古徳
和州回鹘
乌梁海
髙丽
西夏
女直
辽之为国邻于梁唐晋汉周宋晋以恩故始则父子一家终则寇雠相攻梁唐周隠然一敌国宋唯太宗征北汉辽不能救馀多败衄纵得亦不偿失良由石晋献土中国失五闗之故然也髙丽小邦屡丧辽兵非以险阻足恃故欤西夏弹丸之地南败宋东抗辽虽西北士马雄劲元昊谅祚智勇过人能使党项凖布掣肘大国葢亦襟山带河有以助其势耳虽然宋乆失地利而旧志言兵唯以敌宋为务逾三闗聚议北京犹不敢轻进岂不以大河在前三镇在后临事好谋之审不容不然欤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宫丁大首领诸部族中京头下等州属国之众皆不与焉不轻用之所以长世
邉境戍兵
又得髙丽大辽事迹载东境戍兵以备髙䴡女直等国见其守国规模布置简要举一可知三邉矣
东京至鸭渌西北峰为界
黄龙府正兵五千
咸州正兵一千
东京沿女直界至鸭渌江
军堡凡七十各守军二十人计正兵一千四百
来逺城宣义军营八
太子营正兵三百
大营正兵六百
蒲州营正兵二百
新营正兵五百
加陀营正兵三百
王海营正兵三百
柳白营正兵四百
沃野营正兵一千
神虎军城正兵一万太康十年置
右一府一州二城七十堡八营计正兵二万二千
辽史卷三十六
辽史卷三十六考证
临潢府宣化县丁四千 按地理志宣化县戸四千今丁数亦系四千考史文前后无一户一丁者恐误
临潢府 按地志临潢所属尚有渤海兴仁二县兵卫志不载丁数其他州府属县未载者尚多葢或系后来析置或丁籍散失史不能详也
庆州𤣥徳县 按原本讹𤣥宁今据地理志改
鳯州丁一千 按地理志鳯州户四千丁数不应仅止一千疑误
东京辽阳府统县六辖军府州城二十六有丁四万一千四百 按地理志辽阳府统县九辖军府州城八十七此作统县六辖军府州城二十六葢仅据丁籍可见者而二十六之数又复不符其所载丁数与下文总计亦不合
兴州丁三千 按地理志兴州户二百丁数不应至三千之多疑误
南京析津府统县十 按地理志析津府统县十一此云十误也其丁数亦与下文不合
涿州归义县丁八万 按地理志归义县户四千丁数亦不应至八万之多疑误
大同府天成县 按原本讹天域今据地理志改邉境戍兵计正兵二万二千 按上文所载正兵数止二万一千
辽史卷三十六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七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七
地理志一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帯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徳哷勒部众代约尼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古幽并营之境而跨有之东朝髙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嘻其盛矣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黄龙北帯潢水冷陉屏右辽河堑左髙原多榆柳下湿饶蒲苇在元魏时有地数百里至唐达呼哩氏蚕食扶馀室韦奚靺鞨地方二千馀里当贞观三年以其地置𤣥州寻置松漠都督府建八部为州置刺史徳济部曰峭落州赫伯部曰弹汗州都呼部曰无逢州芳阿部曰羽陵州图勒彬部曰日连州芮奚部曰徒河州卓津部曰万丹州富部曰匹黎赤山二州以逹呼哩氏库克为使持节十州军事分州建官昉此迨五代辟地东西三千里约尼氏更八部曰达尔扎部伊斯珲部舍珲部诺尔威部婆摩部讷古济部济勒锦部实衮部属县四十有一毎部设刺史县置令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上京道
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博啰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春河又有御河沙河黒河潢河鸭子河塔鲁河狼河苍耳河辋子河胪胊河阴凉河潴河鸳鸯湖兴国惠民湖广济湖盐泺百狗泺火神淀马盂山貌儿山野鹊山盐山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库哩山鲁塔山唐所封达呼哩氏勒特王墓存焉户三万六千五百辖军府州城二十五统县十临潢县太祖天赞初南攻燕蓟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县临潢水故以名地宜种植户三千五百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太祖伐大諲譔先得是邑迁其人于京西北与汉民杂居户四千
定霸县本扶馀府强师县民太祖下扶馀迁其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置隶长宁宫户三千
保和县本渤海国富利县民太祖破龙州尽徙富利县人散居京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置隶彰愍宫户四千
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太祖破蓟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隶崇徳宫户三千易俗县本辽东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结构辽东人叛围守经年乃降尽迁于京北置县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属置焉户一千
迁辽县本辽东诸县渤海人大延琳叛择其谋勇者置之左右后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属于京东北故名户一千
渤海县本东京人因叛徙置
兴仁县开泰二年置
宣化县本辽东神化县民太祖破鸭渌府尽徙其民居京之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置隶彰愍宫户四千
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徳五銮中有历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节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并赴致祭又于内城东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歳太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寺断腕寘太祖陵即寺建断腕楼树碑焉太宗援立晋遣宰相冯道刘煦等持节具卤簿法服至此册上太宗及应天皇后尊号太宗诏畨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因改皇都为上京城髙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顺阳西曰金鳯曰西雁儿曰南福其北谓之皇城髙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干徳北曰拱辰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正南街东留守司衙次盐鐡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齐天皇后故宅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有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麹院赡国省司二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寺对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东门之北潞县又东南兴仁县南门之东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驿西福先寺寺西宣化县西南定霸县县西保和县西门之北易俗县县东迁辽县
周广顺中胡峤记曰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儒僧尼道士中国人并汾幽蓟为多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记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馆七十里至崇信馆九十里至广宁馆五十里至姚家寨馆五十里至咸宁馆三十里度潢水石桥旁有饶州唐于契丹尝置饶乐令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和馆度黒水河七十里宣化馆五十里长泰馆馆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临潢府自过崇信馆乃契丹旧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门门曰金徳内有临潢馆子城东门曰顺阳北行至景福门又至承天门内有昭徳宣政二殿与毡庐皆东向临潢西北二百馀里号凉淀在馒头山南避暑之处多丰草掘地丈馀即有坚冰
祖州天成军上节度本辽右八部绅穆里地太祖秋猎多于此始置西楼后因建城号祖州以髙祖昭烈皇帝曽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故名城髙二丈无敌棚幅员九里门东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兴国西北隅有内城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仪以白金铸太祖像曰黒龙曰清秘各有太祖㣲时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类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内南门曰兴圣凡三门上有楼阁东西有角楼东为州廨及诸官廨舍绫锦院班院祗候畨汉渤海三百人供给内府取索东南横街四隅有楼对峙下连市肆东长霸县西咸宁县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庙御靴尚存又有龙门黎谷液山液泉白马独石天梯之山水则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曰黒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皆在州西五里天显中太宗建隶𢎞义宫统县二城一
长霸县本龙州长平县民迁于此户二千
咸宁县本长宁县破辽阳迁其民置户一千
越王城太祖伯父裕悦王实噜西伐党项吐浑俘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在州东南二十里户一千
懐州奉陵军上节度本唐归诚州太宗行帐放牧于此天赞中从太祖破扶馀城下龙泉府俘其人筑寨居之㑹同中掠燕蓟所俘亦置此太宗崩葬西山曰懐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骑十馀猎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见太宗乘白马独追白狐射之一发而毙忽不见但获狐与矢是日太宗崩于滦城后于其地建庙又于州之鳯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穆宗被害葬懐陵侧建鳯凰殿以奉焉有清凉殿为行幸避暑之所皆在州西二十里隶永兴宫统县二
扶馀县本龙泉府太宗迁渤海扶馀县降户于此世宗置县户一千五百
显理县本显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諲譔迁民于此世宗置县户一千
庆州𤣥宁军上节度本太保山黒河之地岩谷险峻穆宗建城号黒河州毎歳来幸射虎障鹰军国之事多委大臣后遇弑于此以地苦寒统和八年州废圣宗秋畋爱其奇秀建号庆州辽国五代祖巴图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王生于巴图山因以名没葬山下在州二百里庆云山本黒岭也圣宗驻跸爱羡曰吾万歳后当葬此兴宗遵遗命建永庆陵有望仙殿御容殿置番汉守陵三千户并隶大内都总管司在州西二十里有黒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岭馒头山兴国湖锡沙泺黒河景福元年复置更隶兴圣宫统县二
𤣥徳县本黒山黒河之地景福元年括落帐人户从便居之户六千
孝安县
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重熙元年降义丰县后更名隶𢎞义宫
泰州徳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黒䑕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六百里来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黒䑕穴居肤黒吻锐类䑕故以名州隶延庆宫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二
乐康县倚郭
兴国县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递至此兴宗置县户七百
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一
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
乌州静安军刺史本乌丸之地东胡之种也辽北大王布拉占为牧建城后官收隶兴圣宫有辽河夜河乌丸川乌丸山统县一
爱民县布拉王从军南征俘汉民置于此户一千
永州永昌军观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楼乾亨三年置州于皇子罕巴墓侧东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号永州冬月牙帐多驻此谓之冬巴纳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之庙奇善汗在南庙哈屯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毎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祖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于诸部又有髙淀山柳林淀亦曰马淀隶彰愍宫统县三
长宁县本显徳府县名太祖平渤海迁其民于此户四千五百
义丰县本鐡利府义州辽兵破之迁其民于南楼之西北仍名义州重熙元年废州改今县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尝改富义县属庆州始末不可具考今两存之户一千五百
慈仁县太宗以皇子济色古勒亡置慈州坟西重熙元年州废改今县户四百
仪坤州启圣军节度本契丹右大部地应天皇后建州回鹘诺苏居之至四世孙庸安穆噜生应天皇后舒噜氏适太祖太祖开拓四方平渤海后有力焉俘掠有伎艺者多归帐下谓之舒新以所生之地置州州建启圣院中为仪宁殿太祖天皇帝应天地皇后银像在焉隶长宁宫统县一
广义县本回鹘部牧地应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因建州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来逺县十三年并入户二千五百
龙化州兴国军下节度本汉北安平县地契丹始祖奇善汗居于此称龙庭太祖建东楼唐天复二年太祖为徳哷勒部额尔奇木破代北迁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直俘数百戸实焉天祜元年増修东城制度颇壮丽十三年太祖于城东金铃冈受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天显元年崩于东楼太宗升节度隶彰愍宫兵事属北路女直兵马司刺史州一未详统县一龙化县太祖东伐女直南掠燕蓟所俘建城置邑戸一千
降圣州开国军下刺史本大部落东楼之地太祖春月行帐多驻此应天皇后梦神人金冠素服执兵仗貌甚丰美异兽十二随之中有黒兔跃入后懐因而有娠遂生太宗时黒云覆帐火光照室有声如雷诸部异之穆宗建州四面各三十里禁樵采放牧先属延昌宫后隶彰愍宫统县一
永安县本龙原府庆州县名太祖平渤海破懐州之永安迁其人置寨于此建县户八百
饶州匡义军中节度本唐饶乐府地贞观中置松漠府太祖完葺故垒有潢河长水泺穆丹河青山大福山松山隶延庆宫统县三
长乐县木辽城县名太祖伐渤海迁其民建县居之户四千内一千户纳鐡
临河县本永丰县人太宗分兵伐渤海迁于潢水之曲户一千
安民县太宗以渤海诸邑所俘杂置户一千
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其节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鐡司
徽州宣徳军节度景宗女秦晋大长公主所建媵臣万户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里节度使以下皆公主府署户一万
成州长庆军节度圣宗女晋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四十里户四千
懿州广顺军节度圣宗女燕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在显州东北三百里因建州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四千
渭州髙阳军节度驸马都尉萧昌裔建尚秦国王隆庆女韩国长公主以所赐媵臣建州城显州东北二百五十里辽制皇子嫡生者其女与帝女同户一千
壕州国舅宰相南征俘掠汉民居辽东西安平县故地在显州东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户六千
原州本辽东北安平县地显州东北三百里国舅金徳俘掠汉民建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五百
福州国舅萧宁建南征俘掠汉民居北安平县故地在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八十里户三百横州国舅萧克忠建部下牧人居汉故辽阳县地因置州城在辽州西北九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有横山户二百
鳯州果啰国故地渤海之安宁郡境南王府五帐分地在韩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户四千
遂州本髙州地南王府五帐放牧于此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户五百
丰州本辽泽大部落约尼氏僧隐牧地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户五百
顺州本辽队县地横帐南王府俘掠燕蓟顺州之民建城居之在显州东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户一千
闾州罗古王牧地近医巫闾山在辽州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五十里户一千
松山州本辽泽大部落横帐布库王牧地有松山北至上京一百七十里户五百
豫州横帐陈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户五百
宁州本达呼哩氏勒特山横帐固宁王牧地在豫州东八十里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户三百
邉防城
辽国西北界防邉城因屯戍而立务据形胜不资丁赋具列如左
静州观察本泰州之金山天庆六年升
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哈屯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馀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伊济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馀户分居镇防维二州东南至上京三千馀里
维州刺史
防州刺史
河董城本回鹘哈屯城语讹为河董城乆废辽人完之以防邉患髙州界女直常为盗劫掠行旅迁其族于此东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
静邉城本契丹二十部族水草地北邻伊济每入为盗建城置兵千馀骑防之东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皮被河城地控北邉置兵五百于此防托皮被河出回纥北东南经伊济入胪朐河沿河董城北东流合沱漉河入于海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招州绥逺军刺史开泰三年以女直户置隶西北路招讨司
塔哩珠城太康九年置在胪朐河
辽史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八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
东京辽阳府本朝鲜之地周武王释箕子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作八条之教尚礼义富农桑外户不闭人不为盗传四十馀世燕属真番朝鲜始置吏筑障秦属辽东外徼汉初燕人满王故空地武帝元封三年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𤣥莵四郡后汉出入青幽二州辽东𤣥莵二郡沿革不常汉末为公孙度所据传子康孙渊自称燕王建元绍汉魏灭之晋陷髙丽后归慕容垂子宝以勾丽王安为平州牧居之元魏太武遣使至其所居平壤城辽东京本此唐髙宗平髙丽于此置安东都䕶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大氏始保挹娄之东牟山武后万歳通天中为契丹尽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辽水自固武后封为震国公传子祚荣建都邑自称震王并吞海北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中宗赐所都曰辉罕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彛震僭号改元拟建宫阙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辽东盛国辉罕州即故平壤城也号中京显徳府太祖建国攻渤海㧞辉罕城俘其王大諲譔以为东丹王国立太子托云为人皇王以主之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城名天福髙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东曰迎阳东南曰韶阳南曰龙原西南曰显徳西曰大顺西北曰大辽北曰懐逺东北曰安逺宫城在东北隅髙三丈具敌楼南为三门壮以楼观四隅有角楼相去各二里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御容殿大内建二殿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在宫门之南外城谓之汉城分南北市中为看楼晨集南市夕集北市街西有金徳寺大悲寺驸马寺鐡幡竿在焉赵头陀寺留守衙户部司军巡院归化营军千馀人河朔亡命皆籍于此东至北乌尔呼赫四百里南至海邉鐡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县海口三百六十里北至挹娄县范河二百七十里东西南三面抱海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西南流为大口入于海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㑹辽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浑河在东梁范河之间沙河出东南山西北流径盖州入于海有蒲河清河𬇙水亦曰泥河又曰蓒芋泺水多蓒芋之草驻跸山唐太宗征髙丽驻跸其巅数日勒石纪功焉俗称手山山巅平石之上有掌指之状泉出其中取之不竭又有明王山白石山亦曰横山天显十三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户四万六百四辖州府军城八十七统县九
辽阳县本渤海国金徳县地汉𬇙水县髙丽改为勾丽县渤海为常乐县户一千五百
仙乡县本汉辽队县渤海为永丰县神仙传云仙人白仲理能炼神丹㸃黄金以救百姓户一千五百鹤野县本汉居就县地渤海为鸡山县昔丁令威家此去家千年化鹤来归集于蕐表柱以咮画表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虽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塜累累户一千二百
析木县本汉望平县地渤海为花山县户一千紫蒙县本汉镂方县地后佛宁国置东平府领紫蒙县后徙辽城并入黄岭县渤海复为紫䝉县户一千兴辽县本汉平郭县地渤海改为长宁县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遂定今名户一千
肃慎县以渤海户置
归仁县
顺化县
开州镇国军节度本濊貊地髙丽为庆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有宫殿都督庆盐穆贺四州事故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皆废叠石为城周围二十里唐薛仁贵征髙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此太祖平渤海徙其民于大部落城遂废圣宗伐新罗还周览城基复加完葺开泰三年迁双韩二州千馀户实之号开封府开逺军节度更名镇国军隶东京留守兵事属东京统军司统州三县一
开逺县本栅城地髙丽为龙原县渤海因之辽初废圣宗东讨复置以军额民户一千
盐州本渤海龙河郡故县四海阳接海格川龙河皆废户三百隶开州相去一百四十里
穆州保和军刺史本渤海㑹农郡故县四㑹农水岐顺化美县皆废户三百隶开州东北至开州一百二十里统县一
㑹农县
贺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故县四洪贺送诚吉理石山皆废户三百隶开州
定州保宁军髙丽置州故县一曰定东圣宗统和十三年升军迁辽西民实之隶东京留守司统县一
定东县髙丽所置辽徙辽西民居之户八百
保州宣义军节度髙丽置州故县一曰来逺圣宗以髙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开泰三年取其保定二州统和末髙丽降于此置㩁隶东京统军司统州军二县一来逺县初徙辽西诸县民实之又徙奚汉兵七百防戍焉户一千
宣州定逺军刺史开泰三年徙汉户置隶保州懐化军下刺史开泰三年置隶保州
辰州奉国军节度本髙丽盖牟城唐太宗㑹李世𪟝攻破盖牟城即此渤海改为盖州又改辰州以辰韩得名井邑骈列最为冲㑹辽徙其民于祖州初曰长平军户二千隶东京留守司统县一
建安县
卢州𤣥徳军刺史本渤海杉卢郡故县五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皆废户三百在京东一百三十里兵事属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一
熊岳县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
来逺城本熟女直地统和中伐髙丽以燕军骁猛置两指挥建城防戍兵事属东京统军司
鐡州建武军刺史本汉安市县髙丽为安市城唐太宗攻之不下薛仁贵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州故县四位城河瑞苍山龙珍皆废户一千在京西南六十里统县一
汤池县
兴州兴中军节度本汉海宜县地渤海置州故县三盛吉蒜山鐡山皆废户二百在京西南三百里
汤州本汉襄平县地渤海置州故县五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皆废户五百在京西北一百里
崇州隆安军刺史本汉长岑县地渤海置州故县三崇山沩木縁城皆废户五百在京东北一百五十里统县
崇信县
海州南海军节度本沃沮国地髙丽为沙卑城唐李世𪟝尝攻焉渤海号南京南海府叠石为城幅员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故县六沃沮鹫岩龙山濵海升平灵泉皆废太平中大延琳叛南海城坚守经歳不下别部酋长皆被擒乃降因尽徙其民于上京置迁辽县移泽州民来实之户一千五百统州二县一
临溟县
耀州刺史本渤海椒州故县五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皆废户七百隶海州东北至海州二百里统县一
岩渊县东界新罗故平壤城在县西南东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
濵州柔逺军刺史本渤海晴州故县五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皆废户五百隶海州东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
渌州鸭渌军节度本髙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城髙三丈广轮二十里都督神桓丰正四州事故县三神鹿神化劔门皆废大延琳叛迁馀党于上京置易俗县居之在者户二千隶东京留守司统州四县二
𢎞闻县
神乡县
桓州髙丽中都城故县三桓都神乡𬇙水皆废髙丽王于此创立宫阙国人谓之新国五世孙钊晋康帝建元初为慕容皝所败宫室焚荡户七百隶渌州在西南二百里
丰州渤海置盘安郡故县四安丰渤恪隰壤硖石皆废户三百隶渌州在东北二百一十里
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国为公孙康所并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户五百隶渌州在西北三百八十里统县一
东那县本汉东暆不而县地在州西七十里
慕州本渤海安逺府地故县二慕化崇平乆废户二百隶渌州在西北二百里
显州奉先军上节度本渤海显徳府地世宗置以奉显陵显陵者东丹人皇王墓也人皇王姓好读书不喜射猎购书数万卷置医巫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山南去海一百三十里大同元年世宗亲䕶人皇王灵驾归自汴京以人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作影殿制度宏丽州在山东南迁东京三百馀户以实之应历元年穆宗葬世宗于显陵西山仍禁樵采有十三山有沙河隶长宁积庆二宫兵事属东京都部署司统州三县三
奉先县本汉无虑县即医巫闾幽州镇山世宗析辽东长乐县民以为陵户隶长宁宫
山东县本汉望平县穆宗割渤海永丰县民为陵户隶积庆宫
归义县初置显州渤海民自来助役世宗嘉悯因籍其人户置县隶长宁宫
嘉州嘉平军下刺史隶显州
辽西州阜成军中刺史本汉辽西郡地世宗置州隶长宁宫属显州统县一
长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置
康州下刺史世宗迁渤海率賔府人户置属显州初建长宁宫后属积庆宫统县一
率賔县本渤海率賔府地
宗州下刺史在辽东石熊山耶律隆运以所俘汉民置圣宗立为州隶文忠王府王薨属提辖司统县一熊山县本渤海县地
乾州广徳军上节度本汉无虑县地圣宗统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有凝神殿隶崇徳宫兵事属东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四
奉陵县本汉无虑县地括诸落帐户助营山陵延昌县析延昌宫户置
灵山县本渤海灵峰县地
司农县本渤海麓郡县并麓波云川二县入焉海北州广化军中刺史世宗以所俘汉户置地在闾山之西南海之北初隶宣州后属乾州统县一开义县
贵徳州宁逺军下节度本汉襄平县地汉公孙度所据太宗时察克以所俘汉民置后以弑逆诛没入焉圣宗建贵徳军后更名有沱河大宝山隶崇徳宫兵事属东京都部署司统县二
贵徳县本汉襄平县渤海为崇山县
奉徳县本渤海绿城县地尝置奉徳州
沈州昭徳军中节度本挹娄国地渤海建沈州故县九皆废太宗置兴辽军后更名初隶永兴后属敦睦宫兵事隶东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二
乐郊县太祖俘蓟州三河民建三河县后更名灵源县太祖俘蓟州吏民建渔阳县后更名
岩州白岩军下刺史本渤海白岩城太宗拨属沈州初隶长宁宫后属敦睦宫统县一
白岩县渤海置
集州懐众军下刺史古陴离郡地汉属险渎县髙丽为霜岩县渤海置州统县一
奉集县渤海置
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髙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鐡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省开泰七年以汉户置统县一
昌义县
辽州始平军下节度本佛宁国城渤海为东平府唐太宗亲征髙丽李世𪟝㧞辽城髙宗诏程振苏定方讨髙丽至新城大破之皆此地也太祖伐渤海先破东平府迁民实之故东平府都督伊䝉陀黒比五州共领县十八皆废太祖改为州军曰东平太宗更为始平军有辽河羊肠河锥子河蛇山狼山黒山巾子山隶长宁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州一县二
辽滨县
安定县
祺州祐圣军下刺史本渤海䝉州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檀州后更名隶𢎞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
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
遂州刺史本渤海美州地采访使耶律佛徳以部下汉民置穆宗时佛徳嗣绝没入焉隶延昌宫统县一山河县本渤海县并黒川麓川二县置
通州安逺军节度本扶馀国王城渤海号扶馀城太祖改龙州圣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龙府叛人燕颇馀党千馀户置升节度统县四
通逺县本渤海扶馀县并布多县置
安逺县本渤海显义县并鹊川县置
归仁县本渤海强师县并新安县置
渔谷县本渤海县
韩州东平军下刺史本果啰国旧治柳河县髙丽置鄚颉府都督鄚髙二州渤海因之今废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圣宗并二州置隶延昌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
柳河县本渤海粤喜县地并万安县置
双州保安军下节度本挹娄故地渤海置安定郡乆废额哩森王从太宗南征以俘镇定二州之民建城置州察克弑逆诛没入焉初隶延昌宫后属崇徳宫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
双城县本渤海安夷县地
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隶𢎞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三
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
新兴县本故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置银州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旧有永平寨
同州镇逺军下节度本汉襄平县地渤海为东平寨太祖置州军曰镇东后更名隶彰愍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州一未详县二
东平县本汉襄平县地产铁拨户三百采錬随征赋输
永昌县本髙丽永宁县地
咸州安东军下节度本髙丽铜山县地渤海置铜山郡地在汉候城县北渤海龙泉府南地多山险寇盗以为渊薮乃招平营等州客户数百建城居之初号浩里太保城开泰八年置州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咸平县唐安东都䕶天宝中治营平二州间即此太祖灭渤海复置安东军开泰中置县
信州彰圣军下节度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懐逺府今废圣宗以地邻髙丽开泰初置州以所俘汉民实之兵事属黄龙府都部署司统州三未详县二
武昌县本渤海懐福县地析平州提辖司及豹山县一千户隶之
定武县本渤海豹山县地析平州提辖司并乳水县人户置初名定功县
賔州懐化军节度本渤海城统和十七年迁乌舍户置刺史于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后升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
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馀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府废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统州五县三黄龙县本渤海长平县并富利佐慕肃慎置
迁民县本渤海永宁县并丰水扶罗置
永平县渤海置
益州观察属黄龙府统县一
静逺县
安逺州懐义军刺史属黄龙府
威州武宁军刺史属黄龙府
清州建宁军刺史属黄龙府
雍州刺史属黄龙府
湖州兴利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长庆县
渤州清化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贡珍县渤海置
郢州彰圣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
延庆县
铜州广利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北兵马司统县一析木县本汉望平县地渤海为花山县初隶东京后来属
洓州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南兵马司
率賔府刺史故率賔国地
定理府刺史故挹娄国地
铁利府刺史故铁利国地
安定府
长岭府
镇海府防御兵事隶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一
平南县
冀州防御圣宗建升永安军
东州以渤海户置
同州以渤海户置
吉州福昌军刺史
麓州下刺史渤海置
荆州刺史
懿州宁昌军节度太平三年越国公主以媵臣户置初曰庆懿军更曰广顺军隶上京清宁七年宣懿皇后进入改今名统县二
宁昌县本渤海平阳县
顺安县
媵州昌永军刺史
顺化城向义军下刺史开泰三年以汉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
宁州观察统和二十九年伐髙丽以渤海降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
新安县
衍州安广军防御以汉户置初刺史后升军兵事属东京统军司统县一
宜丰县
连州徳昌军刺史以汉户置兵事属东京统军司统县一
安民县
归州观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后废统和二十九年伐髙丽以所俘渤海户复置兵事属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一
归胜县
苏州安复军节度本髙丽南苏城兴宗置州兵事属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二
来苏县
懐化县
复州懐徳军节度兴宗置兵事属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二
永宁县
徳胜县
肃州信陵军刺史重熙十年州民亡入女直取之复置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
清安县
安州刺史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
荣州
率州
荷州
源州
渤海州
宁江州混同军观察清宁中置初防御后升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一
混同县
河州徳化军置军器坊
祥州瑞圣军节度兴宗以铁骊户置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统县一
懐徳县
辽史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三十九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虞为营州夏属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为辽西汉为新安平县汉末歩奚居之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魏武北征纵兵大战降者一十馀万去之松漠其后拓抜氏乘辽建牙于此当饶乐河水之南温渝河水之北唐太宗伐髙丽驻跸于此部帅苏支从征有功奚长可度率众内附为置饶乐都督府咸通以后契丹始大奚族不敢复抗太祖建国举族臣属圣宗常过七金山土河之濵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歳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统和二十四年五帐院进故奚王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大定皇城中有祖庙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湫湿多凿井泄之人以为便大同驿以待宋使朝天馆待新罗使来賔馆待夏使有七金山马盂山双山松山土河统州十县九
大定县白霫故地以诸国俘户居之
长安县本汉賔从县以诸部人居之
富庶县本汉新安平地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劝农县本汉賔从县地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文定县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升平县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归化县本汉柳城县地
神水县本汉徒河县地开泰二年置
金源县本唐青山县境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恩州懐徳军下刺史本汉新安平县地太宗建州开泰中以渤海户实之初隶永兴宫后属中京统县一恩化县开泰中渤海人户置
惠州惠和军中刺史本唐归义州地太祖俘汉民数百户兔麛山下创城居之置州属中京统县一惠和县圣宗迁上京惠州民括诸宫院落帐户置
髙州观察唐信州地万歳通天元年以契丹伊斯珲部置开泰中圣宗伐髙丽以俘户置髙州有半顶山乐河属中京统县一
三韩县辰韩为扶馀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髙丽开泰中圣宗伐髙丽俘三国之遗人置县户五千
武安州观察唐沃州地太祖俘汉民居木叶山下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曰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后升有黄柏岭约啰水格黙勒水属中京统县一
沃野县
利州中观察本中京阜俗县统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开泰元年升属中京统县一
阜俗县唐末契丹渐炽役使奚人迁居琵琶川统和四年置县初隶彰愍宫更隶中京后置州仍属中京
榆州髙平军下刺史本汉临渝县地后隶右北平骊城县唐载初二年析慎州置黎州处靺鞨部落后为奚人所据太宗南征横帐嘉哩以所俘慎州民置州开泰中没入属中京统县二
和众县本新黎县地
永和县本汉昌城县地统和二十二年置
泽州广济军下刺史本汉土垠县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炼陷河银冶隶中京留守司开泰中置泽州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滦河撒河属中京统县二
神山县神山在西南
滦河县本汉徐无县地属永兴宫
北安州兴化军上刺史本汉女祁县地属上谷郡晋为冯跋所据唐为奚王府西省地圣宗以汉户置北安州属中京统县一
利民县本汉且居县地
潭州广润军下刺史本中京之龙山县开泰中置州仍属中京统县一
龙山县本汉交黎县地开泰二年以习家寨置
松江州胜安军下刺史开泰中置统和八年省复置属中京统县一
松江县本汉文成县地邉松漠啇贾㑹冲开泰二年置县有松山川
宋王曽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门至望京馆五十里至顺州七十里至檀州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馆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自此入山诘曲登陟无复里堠但以马行记日约其里数九十里至古北口两傍峻崖仅容车轨又度徳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过雕窠岭偏枪岭四十里至如来馆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又过黒斗岭度云岭芹菜岭七十里至柳河馆松亭岭甚险峻七十里打造部落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八十里至鹿儿峡馆过虾蟆岭九十里至铁浆馆过石子岭自此渐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馆八十里至通天馆二十里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圆才四里许门但重屋无筑阇之制南门曰朱夏门内通歩廊多坊门又有市楼四曰天方大衢通阛望阙次至大同馆其门正北曰阳徳阊阖城内西南隅冈上有寺城南有园圃宴射之所自过古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种但无桑柘所种皆从垅上虞吹沙所壅山上长松郁然深谷中时见畜牧牛马槖驰多青羊黄豕
成州兴府军节度晋国长公主以媵户置军曰长庆隶上京复改军名统县一
同昌县
兴中府本霸州彰武军节度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徳之地乃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遂迁都号曰和龙宫慕容垂复居焉后为冯跋所灭元魏取为辽西郡隋平髙保宁置营州炀帝废州置柳城郡唐武徳初改营州总管府寻为都督府万歳通天中陷李万荣神龙初移府幽州开元四年复治柳城八年西徙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奚所据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节度统和中制置建霸宜锦白川等五州寻落制置隶积庆宫后属兴圣宫重熙十年升兴中府有大华山小华山香髙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统州二县四
兴中县本汉柳城县地太祖掠汉民居此建霸城县重熙中置府更名
营丘县析霸城置
象雷县开泰二年以麦务川置初隶中京后属闾山县本汉且虑县开泰二年以罗家军置隶中京后属
安徳州化平军下刺史以霸州安徳县置来属统县一
安徳县统和八年析霸城东南龙山徙河境户置隶乾州更属霸州置州来属
黔州阜昌军下刺史本汉辽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户居之隶黒水河提辖司世宗置州析宜霸二州汉户益之初隶永兴宫更隶中京后置府来属统县一
盛吉县太祖平渤海俘兴州盛吉县民来居因置县
宜州崇义军上节度本辽西絫县地东丹王毎秋畋于此兴宗以定州俘户建州有坟山松柏连亘百馀里禁樵采浚河累石为堤隶积庆宫统县二
𢎞政县世宗以定州俘户置民工织絍多技巧闻义县世宗置初隶海北州后来属
锦州临海军中节度本汉辽东无虑县慕容皝置西乐县太祖以汉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岛隶𢎞义宫统州一县二
永乐县
安昌县
严州保肃军下刺史本汉海阳县地太祖平渤海迁汉户杂居兴州境圣宗于此建城焉隶𢎞义宫来属统县一
兴城县
川州长宁军中节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图置㑹同三年诏为白川州安图子察克以大逆诛没入省白川州初隶崇徳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统县三𢎞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
咸康县
宜民县统和中置
建州保静军上节度唐武徳中置昌黎县太祖完葺故垒置州汉乾祐元年故石晋太后诣世宗求于汉城侧耕垦自赡许于建州南四十里给地五十顷营构房室创立宗庙州在灵河之南屡遭水害圣宗迁于河北唐崇州故城初属武宁军隶永兴宫后属敦睦宫统县二永霸县
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
来州归徳军下节度圣宗以女直五部歳饥来归置州居之初刺史后升隶永兴宫有三州山六州山五脂山统州二县一
来賔县本唐来逺县地
隰州平海军下刺史慕容皝置集宁县圣宗括帐户迁信州大雪不能进建城于此置焉隶兴圣宫来属统县一
海阳县本汉县濒海地多碱卤置盐场于此
迁州兴善军下刺史本汉阳乐县地圣宗平大延琳迁归州民置来属有箭笴山统县一
迁民县
润州海阳军下刺史圣宗平大延琳迁宁州之民居此置州统县一
海濵县本汉阳乐县地迁润州本东京城内渤海民户因叛移于此
辽史卷三十九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髙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豯养川河泲浸菑时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榖黍稷稻武王封太保奭于燕秦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为燕国历封臧茶卢绾刘建刘泽刘旦常置涿郡广阳国后汉为广平国广阳郡或合于上谷复置幽州后周置燕及范阳郡隋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懐仙朱滔刘怦刘济相继割据刘总归唐至张仲武张允仲以正得民刘仁恭父子僣争遂入五代自唐而晋髙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鳯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干河髙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瑶屿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统州六县十一
析津县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民户二万
宛平县本晋幽都县开泰元年改今名户二万二千昌平县本汉军都县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元魏置东燕郡及昌平县郡废县隶幽州在京北九十里户七千
良乡县燕为中都县汉改良乡县旧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固节镇神龙元年复为良乡县刘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户七千
潞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徳二年置元州贞观元年州废复为县有潞水在京东六十里户三千安次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徳四年徙至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桥行市南在京南一百二十里户一万二千
永清县本汉益昌县隋置通泽县唐置武隆县改㑹昌天宝初为永清县在京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宝初改武清在京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一万
香河县本武清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香河潞三县户置在京东南一百二十里户七千
玉河县本泉山地刘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司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户一千
漷阴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县东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歩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郡臣各有分地户五千
宋王曽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六十里至良乡县渡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东门曰宣和城中坊闬皆有楼有闵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壬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邀朝使游观南门外有裕悦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请和后易之南即桑干河
顺州归化军中刺史秦上谷汉范阳北齐归徳郡境隋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髙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馀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唐武徳初改燕州㑹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有温榆河白遂河曹王山曺操常驻军于此黍谷山邹衍吹律之地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初军曰归宁后更名统县一
懐柔县唐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漠府弹汗州天宝元年改归化县乾元元年复今名户五千
檀州武威军下刺史本燕渔阳郡地汉为白檀县魏书曺公历白檀破乌丸于柳城续汉书白檀在右北平元魏创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为元州隋开皇十八年割燕乐密云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辽加今军号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螺山统县二
密云县本汉白檀县后汉以居斤奚元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髙齐废郡及二县来属户五千
行唐县本定州行唐县太祖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隶彰愍宫户三千
涿州永泰军上刺史汉髙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元魏复为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属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唐武徳元年郡废为涿县七年改范阳县大历四年置涿州石晋以归太祖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祁沟河统县四
范阳县本汉涿县唐武徳中改范阳县有涿水范水户一万
固安县本汉方成县先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易州涞水县移置属幽州取汉故安县名唐武徳四年属北义州徙治章信堡贞观二年义州废移今治复属幽州在州东南九十里户一万
新城县本汉新昌县唐大历四年析固安县置后省后唐天成四年复析范阳县置在州南六十里户一万
归义县本汉易县地齐并入鄚县唐武徳五年置北义州州废复置县来属民居在巨马河南侨治新城户四千
易州髙阳军上刺史汉为易故安二县地隋置易州隋末为上谷郡唐武徳四年复易州天宝元年仍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隶定州节度使㑹同九年孙方简以其地来附应历九年为周世宗所取后属宋统和七年攻克之升髙阳军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统县三
易县本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城西北隅置县即今县治也户二万五千
涞水县本汉道县今县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于故城南即今县置周太象十八年改涞水县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户二万七千
容城县本汉县先属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徳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还来属圣历三年改全忠县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户民皆居巨马河南侨治涿州新城户五千
蓟州尚武军上刺史秦渔阳右北平二郡地隋开皇中徙治𤣥州总管府帝改渔阳郡唐武徳元年废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分立蓟州统县三
渔阳县本汉县属渔阳郡晋省复置元魏省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置蓟州有鲍丘水户四千三河县本汉临胊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户三千
玉田县本春秋无终子国汉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元魏属渔阳郡治省唐武徳二年复置贞观初省乾封中复置万歳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属幽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属营州十一年又属营州十八年来属捜神记雍伯洛阳人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山髙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人有就饮者与石一斗种生玉因名玉田户三千
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
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
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隋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徳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后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
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后因之户七千
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乆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平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
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乆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县在州南三十里户三千
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儿即此秦为右北平汉为石城县后名海阳县汉末为公孙度所有晋以后属辽西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太祖以俘户置滦州负山帯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常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髙千馀仞下临榆河统县二
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汉属辽西郡乆废唐季入契丹世宗置县户四千
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兀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户三千
石城县汉置属右北平郡乆废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榆县万歳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鳯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迁徙置以就盐官户三千
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徳辽东乐浪翼阳营丘六郡后周为髙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徳元年改营州万歳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后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
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歳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营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
辽史卷四十
辽史卷四十考证
地理志四宛平县本晋幽都县 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唐建中元年朱滔立燕都县石晋割地赂辽辽改幽都县统和二十二年改宛平据此则本晋幽都县似误且统和二十三年讹作开泰元年
辽史卷四十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一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徳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黙啜为民患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中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南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朂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统州二县七
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唐武徳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
长青县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馀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四千
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唐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懐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懐仁在京南六十里户三千
懐安县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哭厥所据唐克颉利县遂废为懐荒镇高勲镇燕奏分归化州文徳县置初隶奉圣州后来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𢎞州博宁军下刺史东魏静帝置北灵丘县唐初地陷突厥开元中置横野军安边县天宝乱废后为襄阴村统和中以寰州近边为宋将潘美所破废之乃于此置𢎞州初军曰永宁有桑干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统县二
永宁县户一万
顺圣县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高勲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徳州下刺史唐会昌中以西徳店置徳州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有歩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坂县一宣徳县本汉桐过县地属云中郡后隶定襄郡汉末废高齐置紫阿镇唐㑹昌中置县户三千
丰州天徳军节度使秦为上郡北境汉属五原郡地碛卤少田畴自晋永嘉之乱属赫连勃勃后周置永丰镇隋开皇中升永丰县改丰州大业七年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奏改归顺郡唐武徳元年为丰州总管府六年省迁民于白马县遂废贞观四年分灵州境置丰州都督府领畨户天宝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丰州后入回鹘会昌中克之后唐改天徳军太祖神册五年攻下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有大盐泺九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青塜即王昭君墓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富民县本汉临戎县辽改今名户一千三百
振武县本汉定襄郡盛乐县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元魏尝都盛乐即此唐武徳四年克突厥建云中都督府麟徳三年改单于大都督府圣历元年又改安北都督开元七年割隶东受降城八年置振武军节度使会昌五年为安北都䕶府后唐庄宗以兄嗣本为振武节度使太祖神册元年伐吐浑还攻之尽俘其民以东唯存乡兵三百人防戍后更为县
云内州开逺军下节度本中受降城地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清宁初升有威塞军古哈屯城大同州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县二
柔服县
宁人县
天徳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徳军移永济栅今治是也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徳尽掠吏民以东后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乃以国族为天徳军节度使有黄河黑山峪庐城威塞军秦长城唐长城又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其北宁边州镇西军下刺史本唐隆镇辽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
奉圣州武定军上节度本唐新州后唐置团练使总山后八军庄宗以弟存矩为之军乱杀存矩于祁州拥大将卢文进亡归太祖克新州庄宗遣李嗣源复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军右晋高祖割献太宗改升有两河会温泉龙门山涿鹿山东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三县四永兴县本汉涿鹿县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此户八千矾山县本汉军都县山出白绿矾故名有矾山桑干河在州南六十里户三千
龙门县有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趣海雨则俄顷水逾千仞晴则清浅可渉实塞北控扼之冲要也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户四千
望云县本望云川地景宗于此建潜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绍国统号御庄后置望云县直隶章愍宫附庸于此在州东北二百六十里户一千归化州雄武军上刺史本汉下洛县元魏改文徳县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后唐太祖复武州明宗又为毅州潞王仍为武州晋高祖割献于辽改今名有桑干河㑹河川爱阳川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陉而已断云岭极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统县一
文徳县本汉女祁县地元魏置户一万
汗州清平军下刺史本汉潘县元魏置北齐置北燕郡改懐戎县隋废郡属涿郡唐武徳中复置北燕州县仍旧贞观八年改妫州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欲妫州自别为西奚号汗州太祖因之有妫泉在城中相传舜嫔二女于此又有温泉版泉磨笄山鸡鸣山乔山历山统县一
懐来县本懐戎县太祖改戸三千
儒州缙阳军中刺史唐置后唐同光二年隶新州太宗改奉圣州仍属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统县一
缙山县本汉广𡩋县地唐天宝中割妫州县置户五千
蔚州忠顺军上节度周职方并州川曰沤夷在州境飞狐县赵襄子灭代武灵王置代郡项羽徙赵歇为代王歇还赵立陈馀王代汉韩信斩馀复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开皇中废唐武徳四年复置至徳二年改兴唐县乾元元年仍旧大中后朱邪执宜为刺史有功赐姓名李国昌子克用乞为留后僖宗不许广明初攻败国昌代北无备太祖来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晋献地升忠顺军后更武安军统和四年入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五
灵仙县唐置兴唐县梁改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复置晋改今名户二万
定安县本汉东安阳县地久废后唐太祖伐刘仁恭次蔚州晨雾晦瞑占不利深入会雷电大作燕军解去即此辽置定安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户一万飞狐县后周大象二年置广昌县于五龙城即此隋仁寿元年改名飞狐相传有狐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云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户五千灵丘县汉置后汉省东魏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中罢郡来属大业初改隶代州唐武徳六年仍旧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户三千
广陵县本汉延陵县隋唐为镇州后唐同光初分兴唐县置石晋割属辽东南至州四十里户三千
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徳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隶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雁门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县本汉阴馆县地汉末废为阴馆城大业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县辽因之户八千
浑源县唐置有浑源川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户三千
朔州顺义军下节度本汉马邑县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荣乱废高齐天保六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改马邑郡唐武徳四年复朔州辽升顺义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三
鄯阳县本汉定襄县地建安中置新兴郡元魏置桑干郡高齐置招逺县郡仍旧隋开皇三年罢郡隶朔州大业元年初名鄯阳县辽因之户四千
宁逺县齐天保六年于朔州西置招逺县唐乾元元年改今名辽因之有宁逺镇东至朔州八十里户二千
马邑县汉置属雁门郡唐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南至朔州四十里户三千
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恵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
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隶朔州后置州并宁逺为一县来属户五千
东胜州武兴军下刺史隋开皇七年置胜州大业五年改榆林郡唐贞观五年于南河地置决胜州故谓此为东胜州天宝七年又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榆林县
河滨县
金肃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户防秋军一千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河清军西夏归辽开直路以趍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号河清军徙民五百户防秋兵一千人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辽史卷四十一
辽史卷四十一考证
地理志五唐武徳四年置北恒州 按唐书地理志武徳元年置北恒州此云四年互异
宁人县 按金史云内州镇一宁仁旧县也此作宁人互异
鄯阳县本汉定襄县地 按唐书通考俱作善阳武州后唐改毅州 按刻本旧作唐改毅州无后字考武州唐末置属河东道后唐改为毅州石晋时入于契丹见通考谨据改
辽史卷四十一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二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馀年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儗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以冲之法算而至于辽更历之年以起元数是盖辽大明历辽历因是固可补然弗之补史贵阙文也外史记其法司天存其职辽史志是足矣作历象志
历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历先是梁唐仍用唐景福崇𤣥历晋天福四年司天监马绩奏上乙未元历号调元历太宗所收于汴是也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盖乙未元历也圣宗统和十二年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则大明历是也髙丽所志大辽古今录称统和十二年始颁正朔改历验矣大明历本宗祖冲之法具见沈约宋书具如左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甲子元历法未及施用因名大明历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算外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馀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馀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万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㑹周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
通法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三十九
推朔术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满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馀闰馀二百四十七以上其年有闰以月法乘积月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馀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馀大馀命以甲子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小馀千八百四十九以上其月大
求次月
加大馀二十九小馀二千九十馀满日法从大馀大馀满六旬去之命如前次月朔也
求望
加朔大馀七小馀千五百七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馀小馀满日法从大馀命如前上日也又加得望又加得下又加得后月朔也
推闰术
以闰馀减章岁馀满闰法得一月命以天正算外闰所在也闰有进退以无中气为正
推二十四气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馀数乘之满纪法为积日不尽为小馀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馀大馀命以甲子算外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也
求次气
加大馀十五小馀八千六百二十六小分五小分满六从小馀小馀满纪法从大馀命如前次气日也
求土王用事
加冬至大馀二十七小馀万五千五百二十八季月土用事日也又加大馀九十一小馀万二千二百七十次土用事日也
推没术
以九十乘冬至小馀以减没分满没法为日不尽为日馀命日以冬至算外没日也
求次没
加日六十九日馀三万四千四百四十二馀满没法从日次没日也日馀尽为灭
推日所在度术
以纪法乘朔积日为度实满周天去之馀满纪法为积度不尽为度馀命以虚一次宿除之算外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也
求次月
大月加度三十小月加度二十九入虚去度分
求行分
以小分法除度馀所得为行分不尽为小分小分满法从行分行分满法从度
求次日
加一度入虚去行分六小分百四十七
推月所在度术
以朔小馀乘百二十四为度馀又以朔小馀乘八百六十为微分微分满月法从度度馀满纪法为度以减朔夜半日所在则月所在度
求次月
大月加度三十五度馀三万一千八百三十四微分七万七千九百六十七小月加度二十二度馀万七千二百六十一微分六万三千七百三十六入虚去度也
迟疾历
月行度 损益率 盈缩积分 差法
一日十四〈行分十三〉 益〈七十〉 盈初 五千三百四二日十四〈十一〉 益〈六十五〉 盈〈百八十四万二十三百一〉 五千二百七十三日十四〈十〉 益〈六十五〉 盈〈十七三百五十五万〉 五千二百一十九四日十四〈七〉 益〈百六八〉 盈〈四十七五百五万八〉 五千一百五十一五日十三〈千三百〉益〈八二十〉 盈〈一三十四六百二十九万七〉 五千六十六六日十三〈千八〉 益〈百五十〉 盈〈七十七二十二七百二十〉 四千九百八十一
七日十三〈万二〉 益〈千〉 盈〈六百九十一十一六七百七〉 四千八百七十九
八日十三〈十〉 损〈七〉 盈〈万二千七百一十九五〉 四千七百七十七九日十二〈九七百〉损〈九十四〉 盈〈万九百五十二二十二二〉 四千六百七十五十日十二〈十四〉 损〈七百七〉 盈〈十万七千四百一〉 四千五百七十三
十一日十二〈十五〉损〈十六三〉 盈〈十九七百七万二〉 四千四百八十八十二日十二〈千〉 损〈一百〉 盈〈十一五十二六百三万〉 四千四百三十七
十三日十二〈五〉 损〈千七八〉 盈〈六十四百六十六〉 四千四百三十四日十二〈四〉 损〈七十〉 盈〈百三十八万三千五百八十〉 四千三百六十九十五日十二〈五〉 益〈六十七〉 缩〈四十五万七千六十九〉 四千三百八十六十六日十二〈七〉 益〈六十二〉 缩〈二百二十三万七百五十五〉 四千四百二十十七日十二〈十〉 益〈五十五〉 缩〈三百八十七万五千四〉 四千四百七十一十八日十二〈十四〉 益〈四十五〉 缩〈五百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五〉 四千五百二十九十九日十二〈十九〉 益〈三十二〉 缩〈六百四十八万四百四〉 四千六百二十四二十日十三〈一〉 益〈十九〉 缩〈七百三十一万六千六百八〉
二十一日十三〈七〉 益〈四〉 缩〈七百八十一万七千九百九十六〉 四千八百一十一二十二日十二〈十二〉损〈十一〉 缩〈七百九十一万七千六百七〉 四千九百一十三二十三日十三〈十九〉损〈三十七〉 缩〈七百六十一万五千四百四十〉 五千一十五二十四日十四〈一〉 损〈三十九〉 缩〈六百九十万一千四百九十五〉 五千一百二十五日十四〈十六〉损〈五十二〉 缩〈五百八十七万一千七百二十五〉 五千一百八十五二十六日十四〈十〉 损〈六十二〉 缩〈四百四十九万九千一百五十九〉 五千二百五十三二十七日十四〈十二〉损〈六十七〉 缩〈二百八十五万七千七百三十二〉 五千二百八十七二十八日十四〈十〉 损〈七十四〉 缩〈百八万二千三百七十九〉 五千三百三十一推入迟疾历术以通法乘朔积日为通实满通周去之馀满通法为日不尽为日馀命日算外天正十一月朔夜半入历日也
求次月
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日馀皆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历满二十七日日馀万四千六百三十一则去之
求次日
加一日求日所在定度以夜半入历日馀乘损益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率而一所得满纪法为度不尽为度馀以盈加缩减平行度及馀为定度益之或满法损之或不足以纪法进退求度行分如上法求次日如所入迟疾加之虚去分如上法
阴阳历
损益率 兼数
一日 益十六 初
二日 益十五 十六
三日 益十四 三十一
四日 益十二 四十五
五日 益九 五十七
六日 益五 六十六
七日 益一 七十一
八日 损二 七十二
九日 损六 七十
十日 损十 六十四
十一日 损十三 五十四
十二日 损十五 四十一
十三日 损十六 二十六
十四日 损十六 十
推入阴阳历术置通实以㑹周去之不满交数二十五万八千八百八十八半为朔入阳历分各去之为朔入阴历分各满通法得一日不尽为日馀命日算外天正十一月朔夜半入历日也
求次月
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日馀皆二万七百七十九历满十三日日馀万五千九百八十七半则去之阳竟入阴阴竟入阳
求次日
加一日求朔望差以二千二十九乘朔小馀满三百三为日馀不尽倍之为小分则朔差数也加一十四日日馀二万一百八十六小分百二十五小分满六百六从日馀日馀满通法为日即望差数也又加之后月朔也
求合朔月食
置朔望夜半入阴阳历及馀有半者去之置小分三百三以差数加之小分满六百六从日馀日馀满通法从日日满一历去之命日算外则朔望加时入历也朔望加时入历一日日馀四千一百九十八小分四百二十八以下十二日日馀万一千七百八十八小分四百八十一以上朔则交㑹望则月食
求合朔月食定大小馀
合差数日馀加夜半入迟疾历馀日馀满通法从日则朔望加时入历也以入历馀乘损益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法而一以盈减缩加本朔望小馀为定小馀益之或满法损之或不足以日法进退日
求合朔月食加时
以十二乘定小馀满日法得一辰命以子算外加时所在辰也有馀者四之满日法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馀者三之满日法得一为强以强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得二者为少弱以并太为一辰弱以前辰名之
求月去日道度
置入阴阳历馀乘损益率如通法而一以损益兼数为定定数十二而一为度不尽三而一为少半太又不尽者一为强二为少弱则月去日道数也阳历在表阴历在里
测景漏刻中星数
二十四气日中景 昼漏刻 夜漏刻 昏中星度 明中星度冬至〈一丈三尺〉 四十五 五十五 八十二〈行分二十一〉二百八十三〈行分八〉小寒〈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四十五〈六〉五十四〈四〉八十四 二百八十二〈六〉大寒〈一丈一尺二寸〉 四十六〈七〉五十三〈二〉八十六〈三〉 二百八十〈六〉立春〈九尺八寸〉 四十八〈四〉五十一〈六〉八十九〈三〉 二百七十七〈三〉雨水〈八尺一寸七分〉 五十〈五〉 四十九〈五〉九十三 二百七十二〈七〉惊蛰〈六尺六寸七分〉 五十二〈九〉四十七〈一〉九十七 二百六十八〈二十〉春分〈五尺三寸七分〉 五十五〈五〉四十四〈五〉百二〈三〉 二百六十四〈三〉清明〈四尺二寸五分〉 五十八〈一〉四十一〈九〉百六〈二十一〉 二百五十九〈八〉榖雨〈三尺二寸六分〉 六十〈四〉 三十九〈六〉百一十一〈三〉 二百五十四〈四〉立夏〈二尺五寸三分〉 六十二〈四〉三十七〈六〉百一十四〈十八〉二百五十一〈七〉小满〈一尺九寸九分〉 六十三〈九〉三十六〈一〉百一十七〈十二〉 二百四十八〈十七〉芒种〈一尺六寸九分〉 六十四〈八〉三十五〈二〉百一十九〈四〉 二百四十七〈二〉夏至 〈尺五寸〉 六十五 三十五 百一十九〈十二〉 二百四十六〈十七〉小暑〈一尺六寸九分〉 六十四〈八分〉三十五 百一十九〈四〉 二百四十七大暑〈一尺九寸九分〉六十三〈九〉三十六〈一〉百一十七〈十二〉二百四十八〈十七〉立秋〈二尺五寸三分〉六十二〈四〉三十七〈六〉百一十四〈十八〉二百五十一〈十一〉处暑〈三尺二寸六分〉六十〈四〉 三十九〈六〉百一十一〈二〉二百五十四〈四〉白露〈四尺二寸五分〉五十八〈一〉四十一〈九〉百六〈二十一〉 二百五十九〈八一〉秋分〈五尺三寸七分〉五十五〈五〉四十四〈五〉百二〈三〉 二百六十四〈二〉寒露〈六尺六寸七分〉五十二〈九〉四十七〈一〉九十七〈九〉 二百六十八〈二十〉霜降〈八尺一寸七分〉五十〈五〉 四十九〈五〉九十三 二百七十三〈七〉立冬〈九尺八寸〉 四十八〈四〉五十一〈六〉八十九〈三〉 二百七十七〈三〉小雪〈一丈一尺一寸〉四十六〈七〉五十三〈三〉八十六〈一〉 二百八十〈六〉大雪〈一丈二尺四寸三分〉四十五〈六〉五十四〈四〉八十四 二百八十二〈六〉求昏明中星
各以度数如夜半日所在则中星度
推五星术
木率千五百七十五万三千八十二
火率三千八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六
土率千四百九十三万三百五十四
金率二千三百六万一十四
水率四百五十七万六千二百四
推五星术
置度实各以率去之馀以减率其馀如纪法而一为入岁日不尽为日馀命以天正朔算外星合日
求星合度
以入岁日及馀从天正朔日积度及馀满纪法从度满三百六十馀度分则去之命以虚一算外星合所在度也
求星见日
以术伏日及馀加星合日及馀馀满纪法从日命如前见日也
求星见度
以术伏度及馀加星合度及馀馀满纪法从度入虚去度分命如前星见度也
行五星法
以小分法除度馀所得为行分不尽为小分及日加所行分满法从度留者因前逆则减之伏不尽度从行入虚去行分六小分百四十七逆行出虚则加之
木星
初与日合伏十六日日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行二度度馀三万七千五百四晨见东方从日行四分百一十二日行十九度十一分留二十八日逆日行三分八十六日退十一度五分又留一十八日从日行四分百一十五日夕伏西方日度馀如初一终三百九十八日日馀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四行三十三度度馀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五
火星
初与日合伏二十七日日馀六百八行五十五度度馀二万八千八百六十五晨见东方从疾日行十七分九十二日行六十八度小迟日行十四分九十二日行五十六度大迟日行九分九十二日行三十六度留十日逆日行六分六十四日退十六度十六分又留十日从迟日行九分九十二日小疾日行十四分九十二日大疾日行十七分九十二日夕伏西方日度馀如初一终七百八十日日馀千二百一十六行四百一十四度度馀三万二百五十八除一周定行四十九度度馀万九千八百九
土星
初与日合伏十七日日馀千三百七十八行一度度馀万九千三百三十三晨见东方行顺日行二分八十四日行七度七分留三十三日行逆日行一分百一十日退四度十八分又留三十三日从日行二分八十四日夕伏西方日度馀如初一终三百七十八日日馀二千七百五十六行十二度度馀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八
金星
初与日合伏三十九日日馀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行四十九度度馀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夕见西方从疾日行一度五分九十二日行百十二度小迟日行一度四分九十二日行百八度大迟日行十七分四十五日行二十三度六分留九日迟日行十六分九日退六度六分夕伏西方伏五日退五度而与日合又五日退五度而晨见东方逆日行十六分九日留九日从日迟日行十七分四十五日小疾日行一度四分九十二日大疾日行一度五分九十二日晨伏东方日度馀如初一终五百八十三日日馀三万六千七百六十一行星如之除一周定行二百八十度度馀二万六千三百一十三合二百九十一日日馀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行星亦如之
水星
初与日合伏十四日日馀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行三十度度馀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夕见西方从疾日行一度六分二十三日行二十九度迟日行二十分八日行六度二十二分留二日迟日行十一分二日退二十一分夕伏西方伏八日退八度而与日合又八日退八度晨见东方逆日行十一分二日留二日从迟日行二十分八日疾日行一度六分二十三日晨伏东方日度馀如初一终百一十五日日馀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九行星如之一合五十七日日馀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行星亦如之
上元之岁岁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并自此始
梁武帝天监三年冲之子暅上疏论何承天历乖谬不可用九年正月诏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陈氏因梁亦用祖冲之历至辽圣宗以贾俊所进新历因宋大明旧号行之金曰重修大明历传至皇元亦曰重修大明历及改授时历别立司天监存肄之每岁甲子冬至重修其法书在太史院禁莫得闻辽史卷四十二
辽史卷四十二考证
大寒明中星度二百八十六惊蛰昏中星度九十七按原本大寒明中星度二百八十六宋书六字小注原本惊蛰昏中星度九十一宋书一作七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馀大寒昏中星八十六度三分若加以明中星二百八十六度则三百七十二度三分矣宋书小注六字葢六分也惊蛰明中星二百六十八度二十分若加以昏中星九十一度则又止三百五十九度二十分亦甚不合今统据宋书改
榖两日中景三尺二寸六分小雪日中景一丈一尺一寸 按原本榖雨二尺二寸六分宋书作三尺二寸六分考日景冬至后以渐而短夏至后以渐而长榖雨日景不应忽短于清明至一尺九寸九分之多且反短于立夏二寸七分也又原本小雪一丈二尺二寸宋书作一丈一尺一寸以前后节次求之亦以宋书为合今统据改
芒种夜漏三十五刻二分立秋书漏六十二刻四分按原本芒种夜漏二十五刻一分宋书二作三一作二原本立秋昼漏六十三刻四分宋书三作二考漏有百刻昼夜迭为长短芒种昼六十四刻八分若加夜二十五刻一分则止八十九刻九分立秋夜三十七刻六分若加昼六十三刻四分则为一百一刻矣今统据宋书改
辽史卷四十二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三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
闰考
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馀是为气盈盈虚相悬岁月乃牉积牉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信治百官是故闰正而月正月正而岁正岁月既正颁令考绩无有不时国史正岁年以叙事莫重于此辽始征历梁唐入晋之后奄有帝制乙未大明历法再变穆宗应历六年周用显徳钦天历十年宋用建隆应天历景宗乾亨四年宋用乾元历圣宗统和十九年宋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宋用崇天历道宗清宁十年宋用明天历大康元年宋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宋用观天历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用纪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三>
辽史卷四十三
辽史卷四十三考证
㑹同七年 按原本于㑹同七年旁书缺酉二字不可解当系缺一闰三字之讹耳查本纪及朔考并载㑹同五年闰三月此志遗漏今删缺酉二字并识补遗
大同元年 按本纪及朔考改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原刻误书大同九年今据改
开泰九年 按圣宗纪开泰九年不载闰月惟考七月系庚戌朔若闰在正月不应庚戌为七月朔又十二月为丁亥月明年正月为丁丑朔丁亥至丁丑五十日中间自有闰月当与宋闰十二月同此云闰正月与宋闰异者当误而朔考又云闰二月当亦误也
太康九年大安四年 按太康九年至大安四年中间六年应有一闰考宋哲宗纪元祐元年闰二月元祐元年当辽道宗大安二年也又考道宗纪大安二年虽不载闰月但二月载有癸酉日三月载有乙酉日以朔考云二月庚申朔推之癸酉系二月十四日乙酉系二月二十六日若三月又有乙酉日则中间必闰二月矣此既失载朔考又第云缺一闰殊略
辽史卷四十三考证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四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四
历象志下
朔考
古者太史掌年歳年以叙事国史以事系日以日月时系年时月不正则叙事不一故二史合为一官颁历授时必大一统辽汉周宋俱行夏时各自为历国史闰朔颇有异同辽初用乙未元历本何承天元嘉历法后用大明历本祖冲之甲子元历法承天日食晦朏一章必七闰冲之日必食朔或四年一闰用乙未历汉周多同用大明历则间与宋异国史叙事甲子不殊闰朔多异以此故也耶律俨纪以大明法追正乙未月朔又与陈大任纪时或抵牾稽古君子往往惑之用五代职方考志契丹州军例作朔考法殊曰异传讹曰误辽史不书国俨大任偏见并见各名地史以国冠朔并见注于后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史部,正史类,辽史,卷四十四>
宋元丰元年十二月诏司天监考辽及高丽日本国历与奉元历同异辽己未岁气朔与宣明历合日本戊午岁与辽历相近高丽戊午年朔与奉元历合气有不同戊午辽太康四年己未五年也当辽宋之世二国司天固相参考矣高丽所进大辽事迹载诸王册文颇见月朔因附入
象
孟子有言天之高也星辰之逺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
至可坐而致甚哉圣人之用心可谓广大精㣲至矣尽矣日有晷景月有明魄斗有建除星有昏旦观天之变而制器以𠉀之八尺之表六尺之筒百刻之漏日月星辰示诸掌上运行既察度分既审于是象天圜以显运行置地柜以验出入浑象是作天道之常寻尺之中可以俯窥陶唐之象是矣设三仪以明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极浑仪是作天文之变六合之表可以仰观有虞之玑是矣体莫固于金用莫利于水范金走水不出户而知天道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历代仪象表漏各具于志太宗大同元年得晋历象刻漏浑象后唐清泰二年已称损折不可施用其至中京者概可知矣古之链铜黑黄白青之气尽然后用之故可施扵乆逺唐沙门一行铸浑天仪时称精妙未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置不复用金质不精水性不行况移之冱寒之地乎
刻漏
晋天福三年造周官挈壶氏悬壶必㸑之以火地虽冱寒葢可施也
官星
古者官星万馀名遭秦焚灭图籍世秘不传汉收散亡得甘徳石申巫咸三家图经经纬合千馀官仅存什一分为三垣四宫二十八宿枢以二极建以北斗纬以五星日月代明贵而太一贱逮屎糠占决之用亦云备矣司马迁天官书既以具录后世保章守𠉀无出三家官星之外者天象昭垂历代不易而汉晋隋唐之书累志天文近于衍矣且天象禨祥律格有禁书于胜国之史诖误学者不宜书其日食星变风云震雪之祥具载帝纪不复书
辽史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五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官生于职职沿于事而名加之后世沿名不究其实吏部一太宰也为大司徒为尚书为中书为门下兵部一司马也为大司马为太尉为枢密使沿古官名分今之职事以配之于是先王统理天下之法如治丝而棼名实淆矣契丹旧俗事简职専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初太祖分徳哷勒额尔奇木为北南二大王谓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䕶卫皆分北南其寔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辨凡辽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伊勒希巴视刑部宣徽视工部多啰伦穆腾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特哩衮治宗族林牙修文告裕悦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辽所以兴也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北院枢密使
知北院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北院枢密副使
知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院都承㫖
北院副承㫖
北院林牙
知北院贴黄
给事北院知圣㫖头子事
掌北院头子
北枢密院敞史
北院郎君
北枢密院通事
北院椽史
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北院左中丞
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北院侍御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枢密使
知南院枢密使事
知南院枢密事
南院枢密副使
知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枢密事
签书南枢密院事
南院都承㫖
南院副承㫖
南院林牙
知南院贴黄
给事南院知圣㫖头子事
掌南院头子
南枢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枢密院通事
南院椽史
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㸃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皇族四帐世预其选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国舅五帐世预其选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徳哷勒部额尔奇木太祖分北南
院㑹同元年改额尔奇木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师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北院郎君
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政令
北院统军使
北院副统军使
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衮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北院详衮
北院都监
北院将军
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北院都部署
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南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师
南院太保天庆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南院郎君
南院都统军司掌南院从军之政令
南院统军使
南院副统军使
南院统军都监
南院详衮司掌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南院详衮
南院都监
南院将军
南院小将军
南院都部署司掌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院都部署
南院副部署
宣徽北院太宗㑹同元年置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
北院宣徽使
知北院宣徽事
北院宣徽副使
同知北院宣徽事
宣徽南院㑹同元年置掌南院御前祗应之事
南院宣徽使
知南院宣徽事
南院宣徽副使
同知南院宣徽事
大裕悦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徳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约尼氏裕悦受禅终辽之世以裕悦得重名者三人耶律赫噜乌哲仁先谓之三裕悦
大裕悦
大特哩衮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重熙二十二年耶律义先拜特哩衮戒族人曰国家三父房最为贵族凡天下风化之所自出不孝不义虽小不可为其妻晋国长公主之女每见中表必具礼服义先以身率先国族化之辽国设官之寔于此可见太祖有国首设此官其后百官择人必先宗姓
特哩衮亦曰徳尔吉
知特哩衮司事
特哩衮司事
伊勒希巴院掌刑狱
伊勒希巴
左伊勒希巴
右伊勒希巴
知左伊勒希巴事
知右伊勒希巴事
敞史
宗徳掌狱
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
北面都林牙
北面林牙承㫖
北面林牙
左林牙
右林牙
多啰伦穆腾司掌礼仪
多啰伦穆腾
总知朝廷礼仪
总礼仪事
文班司所掌未详
文班太保
文班林牙
文班牙署
文班吏
额珍尼郭齐喀所掌未详约尼故官后并枢密院
额珍尼郭齐喀
北面御帐官
三皇圣人也当淳朴之世重门击柝犹严于待暴客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御帐之官不得不谨出于贵戚为侍卫著帐为近侍北南部族为䕶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番宿为宿直奉宸以司供御三班以肃会朝硬寨以严晨夜法制可谓严密矣考其凡如左
侍卫司掌御帐亲卫之事
侍卫太师
侍卫太保
侍卫司徒
侍卫司空
侍卫
近侍局
近侍直长
近侍
近侍实逹尔
近侍详衮司
近侍详衮
近侍都监
近侍将军
近侍小将军
北䕶卫府掌北院䕶卫之事皇太后宫有左右䕶卫
北䕶卫太师
北䕶卫太保
北䕶卫司徒
总领左右䕶卫司
总领左右䕶卫
左䕶卫司
左䕶卫太保
左䕶卫
右䕶卫司
右䕶卫太保
右䕶卫
南䕶卫府掌南院䕶卫之事
南䕶卫太师
南䕶卫太保
南䕶卫司徒
总理左右䕶卫司
总理左右䕶卫
左䕶卫司
左䕶卫太保
左䕶卫
右䕶卫司
右䕶卫太保
右䕶卫
奉宸司掌供奉宸御之事
官名未详
奉宸
二班院掌左右寄班之事
左班都知
右班都知
寄班都知
三班院祗𠉀
宿卫司专掌宿卫之事
总宿卫事亦曰典宿卫事
总知宿卫事
同掌宿卫事
宿卫官
禁卫局
总禁卫事
禁卫长
宿直司掌轮直官员宿直之事皇太后宫有宿直官
宿直详衮
宿直都监
宿直将军
宿直小将军
宿直官
宿直䕶卫
硬寨司掌禁围枪寨下铺传铃之事
硬寨太保
皇太子特哩衮司掌皇太子宫帐之事
皇太子特哩衮
北面著帐官
古者刑人不在君侧叛逆家属没为著帐执事禁卫可为寒心此辽世所以多变起肘掖与
著帐郎君院约尼哈陶津汗以博果济等三族害裕悦实噜家属没入斡里应天皇太后知国政始析出之以为著帐郎君娘子每加矜恤世宗悉免之其后内族外戚及世官之家罪犯者皆没入斡里人户益众因复故名皇太后皇太妃帐皆有着帐诸局
著帐郎君节度使
著帐郎君司徒
祗𠉀郎君班详衮司
祗𠉀郎君班详衮
祗𠉀郎君直长
祗𠉀郎君札萨克辖
祗𠉀郎君
祗𠉀郎君伊喇
左祗𠉀郎君班详衮司
左祗𠉀郎君班详衮
左祗𠉀郎君直长
左祗𠉀郎君札萨克辖
左祗𠉀郎君
左祗𠉀郎君伊喇
右祗𠉀郎君班详衮司
右祗𠉀郎君班详衮
右祗𠉀郎君直长
右祗𠉀郎君札萨克辖
右祗𠉀郎君
右祗𠉀郎君伊喇
笔砚局
笔砚祗𠉀郎君
笔砚吏
牌印局
牌印郎君
裀褥局
裀褥郎君
灯烛局
灯烛郎君
床幔局
床幔郎君
殿幄局
殿幄郎君
车舆局
车舆郎君
御盏局
御盏郎君
本班局
本班郎君
皇太后祗应司
领皇太后诸局事
知皇太后宫诸司事
皇太妃祗应司
皇后祗应司
近位祗应司
皇太子祗应司
亲王祗应司
著帐户司本诸鄂尔多户析出及诸色人犯罪没入凡御帐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皇太子近位亲王祗从伶官皆充其役
著帐节度使
著帐殿中
承应实逹尔局
笔砚实逹尔
寝殿实逹尔
佛殿实逹尔
司蔵实逹尔
习马实逹尔
鹰坊实逹尔
汤药实逹尔
尚饮实逹尔
盥漱实逹尔
尚膳实逹尔
尚衣实逹尔
裁造实逹尔
北面皇族帐
肃祖长子学顺之族在五院司叔子噶拉季子洽礼及懿祖仲子塔拉季子尼古察之族皆在六院司此五房者谓之二院皇族𤣥祖伯子玛鲁无后次子叶穆之后曰孟父房叔子寔噜曰仲父房季子为徳祖徳祖之元子是为太祖天皇帝谓之横帐次曰埒克曰特尔格曰伊徳寔曰安图曰苏皆曰季父房此一帐三房谓之四帐皇族二院治之以北南二王四帐治之以大内特哩衮皆统于大特哩衮司
大内特哩衮司掌皇族四帐之政教
大内特哩衮
知大内特哩衮事
大内特哩衮都监
大横帐详衮司掌太祖皇帝后九帐皇族之事
横帐详衮
横帐太师
横帐太保
横帐司空
横帐郎君
横帐知事
孟父族帐详衮司掌蜀国王叶穆房族之事
仲父族帐详衮司掌隋国王实噜房族之事
季父族帐详衮司掌徳祖皇帝三房族之事
四帐都详衮司掌四帐军马之事
都详衮
都监
将军本名敞史
小将军
横帐详衮司
孟父帐详衮司
仲父帐详衮司
季父帐详衮司
锡里司掌皇族之军政
锡里详衮
锡里都监
锡里将军
锡里小将军
锡里
美楞
亲玉国官制未详
王府近侍
王府祗𠉀
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置乾亨元年圣宗省
左大相
右大相
左次相
右次相
王子院掌王子各帐之事
王子太师
王子太保
王子司徒
王子司空
王子班郎君
驸马都尉府掌公主帐宅之事
驸马都尉
北面诸帐官
辽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约尼氏尊九帐于御营之上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于约尼二也并奚王之众抚其帐部拟于国族三也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伊实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约尼是以观北面诸帐官可以见之矣约尼九帐大详衮司掌约尼温汗苏尔威汗和拉汗苏汗森济汗兆古汗伊兰汗巴拉汗哈陶津汗九世宫分之事太祖受位于约尼以九帐居皇族一帐之上设详衮司以奉之有司不与焉凡辽十二宫五京皆太祖以来征讨所得非受之于约尼也其待先世之厚蔑以加矣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约尼九帐南向皇族三父帐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营为横帐云
大详衮
约尼太师
约尼太保
约尼太尉
约尼司徒
约尼司空
约尼侍中一作实珠太宗㑹同元年置
敞史
知事
约尼帐节度使司
节度使
节度副使
约尼糺详衮司
约尼糺详衮
约尼糺都监
约尼糺将军
约尼糺小将军
约尼克官未详
大国舅司掌国舅伊苏济勒巴哩二帐之事太祖天显十年合皇太后二帐为国舅司圣宗开泰三年又并伊苏济勒巴哩二司为一帐
伊苏济勒国舅太翁帐详衮
伊苏济勒国舅小翁帐详衮
巴哩国舅大父帐详衮
巴哩国舅少父帐详衮
国舅太师
国舅太保
国舅太尉
国舅司徒
国舅司空
敞史太宗会同元年改郎君为敞史知事
国舅伊苏济勒大翁帐详衮司
国舅详衮
国舅都监
国舅本族将军
国舅本族小将军兴宗重熙五年枢密院奏国舅
伊苏济勒小翁帐敞史准大横
帐洎国舅二父帐改为将军
国舅伊苏济勒小翁帐详衮司
国舅巴哩大父帐详衮司
国舅巴哩少父帐详衮司
国舅伊勒希巴司
国舅伊勒希巴
国舅左伊勒希巴
国舅右伊勒希巴
敞史
国舅帐克
国舅别部世宗置
官制未详
国舅别部敞史圣宗太平八年见国敞史萧
特尔格
渤海帐司官制未详
渤海宰相
渤海太保
渤海塔玛
渤海近侍详衮司
奚王府
伊实王府并见部族官
北面宫官
辽建诸宫鄂尔多部族畨户统以北面宫官具如左诸行宫都部署院总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
诸行宫都部署
知行宫诸部署司事
诸行宫副部署
诸行宫判官
契丹行宫诸部署司总行在行军诸鄂尔多之政令
契丹行宫都部署
知契丹行宫都部署事
契丹行宫副部署
契丹行宫判官
行宫诸部署司掌行在诸宫之政令
行宫都部署
行宫副部署
行宫部署判官
十二宫职名总目
某宫
某宫使
某宫副使
某宫太师
某宫太保
某宫侍中太宗㑹同元年置亦曰实珠
某宫都部署司掌本宫契丹军民之事
某宫都部署
某宫副部署
某宫判官
某宫提辖司官制未详
某宫马群司
侍中
敞史
某锡林
额尔奇木本名穆噜穆特布改详衮㑹同元年升玛尔布本名达尔罕㑹同元年改
牙书㑹同元年置
某斡里内族外戚世官犯罪没入斡里
玛古
某摩哩
札萨克辖
某徳里官名未详
太祖𢎞义宫
太宗永兴宫
世宗积庆宫
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穆宗延昌宫
景宗彰愍宫
承天皇太后崇徳宫
圣宗兴圣宫
兴宗延庆宫
道宗太和宫
天祚永昌宫
孝文皇太弟敦睦宫
文忠王府以上十二宫一府部署提辖锡林斡里摩哩
徳里等并见营卫志
押行宫辎重伊勒希巴司掌诸宫巡幸扈从辎重之事
伊勒希巴
敞史
辽史卷四十五
辽史卷四十五考证
百官志一北院 〈臣长𤼵〉按辽志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官司谓之北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
大惕隐 〈臣长发〉按辽志惕隐宗正寺也
夷离毕 〈臣长𤼵〉按辽志夷离毕参知政事也
敞史 〈臣长𤼵〉按辽志佐吏则有敞史本古思奴古都奴古徒奴古敞史见于百官志其思奴古国语解谓
官与敞史相近徒奴古国语解谓边徼外小国而本古都奴古未详其义要之皆佐吏之类也
大林牙 〈臣长𤼵〉按辽志林牙翰林学士也
辽史卷四十五考证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六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北面部族官
部族详见营卫志设官之制具如左
部族职名总目
大部族
某部大王本名额尔奇木
某部左宰相
某部右宰相
某部太师
某部太保
某部太尉
某部司徒本名特哩衮
某部节度使司
某部节度使
某部节度副使
某部节度判官
某部族详衮司
某部族详衮
某部族都监
某部族将军
某部族小将军
某锡林
某锡林额尔奇木
某锡林玛尔布亦曰马步本名锡林逹尔罕
某锡林牙书
某穆噜
详衮本曰穆特布
小部族
某部族司徒府
某部族司徒
某部族司空
某部族节度使司
某部族详衮司
某锡林
令公
玛尔布
牙书
某穆噜
详衮
五院部有知五院事在朝曰北大王院
六院部有知六院事在朝曰南大王院
伊实部在朝曰伊实王府有伊实府都古棱节度使司奚六部在朝曰奚王府有二详衮有二宰相又有图哩太尉有奚六部汉军详衮有奚伊喇详衮有锡林塔拉官
已上四大王府为大部族
丕勒部
卓特部
威部
图鲁卜部
图吉部
纳喇部
约啰部
伯特部
托辉部
绰啰部
敖拉部
南克部
北克部
图鲁卜室韦部
纳喇诺观部
徳哷勒逹勒逹部
伊实阿尔威部
卓特阿尔威部
丕勒逹噜噶部
乌尔古纳喇部
图噜部
萨拉噶部
扬结部
诺延昭部
鄂博库部
特哩特黙部
实保部
哈准部
乌延突厥部
阿稚突厥部
纳喇裕尔库部
阿雅女直部
伊徳女直部
额图珲乌尔古部
逹鲁徳哷勒部
大黄室韦部
小黄室韦部二黄室韦逹林改为仆射
珠展逹噜噶部
黙古斯部
吉逹部
鼐奇特唐古部
北唐古部
南唐古部
和拉唐古部
河西部
北徳哷勒部
色克图部
巴尔斯布古徳部
塔玛布古徳部
五国部
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
辽始祖聂哷究心农工之事太祖尤拳拳焉畜牧畋渔固俗尚也坊场牧厩设官如左
诸坊职名总目
某坊使
某坊副使
某坊详衮司
某坊详衮
某坊都监
鹰坊
鐡坊
五坊未详
八坊内有军器坊馀未详
已上坊官
围场
围场都太师
围场都管
围场使
围场副使
已上场官
局官职名总目
某局使
某局副使
客省局
器物局
太医局
医兽局有四局都林牙
已上局官
五冶未详
太师
已上冶官
群牧职名总目
某路群牧使司
某群太保
某群侍中
某群敞史
总典群牧使司
总典群牧部籍使
群牧都林牙
某群牧司
群牧使
群牧副使
西路群牧使司
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
浑河北马群司
漠南马群司
漠北滑水马群司
牛群司
已上群牧官
尚厩
尚厩使
尚厩副使
飞龙院
飞龙使
飞龙副使
总领内外厩马局
总领内外厩马
已上诸厩官
监鸟兽详衮司职名总目
监某鸟兽详衮
监某鸟兽都监
监某鸟
监某兽
监鹿详衮司
监雉
已上监飬鸟兽官
北面军官
辽宫帐部族京州属国各自为军体统相承分数秩然雄长二百馀年凡以此也考其可知者如左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太子亲王总军政
天下兵马大元帅
副元帅
大元帅府大臣总军马之政
大元帅
副元帅
都元帅府大将总军马之事
兵马都元帅
副元帅
同知元帅府事
便宜从事府亦曰便宜行事
便宜从事
大详衮司
大详衮
都监
将军
小将军
军校
队帅
东都省分掌军马之政
东都省太师
西都省分掌军马之政
西都省太师
大将军府各统所治军之政令
大将军
小将军
将军
小将军
䕶军司
䕶军司徒
卫军司
卫军司徒
诸路兵马统署司
诸路兵马都统署
诸路兵马副统署
左皮室详衮司
右皮室详衮司
北皮室详衮司
南皮室详衮司
太宗选天下精甲三十万为皮室军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徤千馀人置为腹心部耶律隆科以功为右皮室详衮则皮室军自太祖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太宗增多至三十万耳
黄皮室军详衮司黄皮室属国名
舒新军详衮司应天皇太后置军二十万选畨汉精兵
充之
锡里军详衮司统皇族之从军者横帐三父房属焉北王府里军详衮司五院皇族属焉
南王府锡里军详衮司六院皇族属焉
禁军都详衮司掌禁卫诸军之事
各部族钖里司掌各部族子弟之军政
郎君军详衮司掌著帐郎君之军事
伊喇军详衮司走卒谓之伊喇
旗鼓伊喇详衮司掌旗鼓之事
干伊喇详衮司
猛伊喇详衮司
摩哩军详衮司
炮手军详衮司掌飞炮之事
弩手军详衮司掌强弩之事
特哩军详衮司
大鹰军详衮司
鹰军详衮司
鹘军详衮司大小鹘军即二室韦军号
凤军详衮司
龙军详衮司
飞龙军详衮司
虎军详衮司
熊军详衮司
左鐡鹞子军详衮司
右鐡鹞子军详衮司
龙卫军详衮司
威胜军详衮司
天云军详衮司
特们军详衮司
德哷勒军详衮司
德哷勒皮室详衮司
华喇奚军详衮司
尼格奚军详衮司
渤海军详衮司
钮祜禄详衮司
奚王南克军详衮司诸帐并有克官为长馀同详衮司奚王北克军详衮司
国舅帐克军
三克军
丕勒贝克军
九克军
十二行糺军诸糺并有司徒馀同详衮司
各宫分糺军
约尼糺军
各部族糺军
群牧二糺军
渊军八营都详衮司天祚天庆六年命秦晋王淳募辽东饥民得二万馀人谓之渊军及淳僣位改号常胜军
前宜营八营皆以所募州名为号
后宜营
前锦营
后锦营
干营
显营
干显大营
岩州营
北面边防官
辽境东接髙丽南与梁唐晋汉周宋六代为勍敌北邻准布珠巴克大国以十数西制西夏党项托欢回鹘等强国以百数居四战之区虎踞其间莫敢与撄制之有术故尔观于边防之官太祖太宗之雄图见矣
诸军都虞𠉀司
都虞𠉀
奚王府见部族官
大特哩衮司见帐官
大国舅司
大详衮司
五院司见部族官
六院司
塔斡尔司未详
已上上京路诸司控制诸奚
诸部署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部署
某兵马副部署
某兵马都监
某都部署判官
诸指挥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诸统军使职名总目有都统军使副使都监等官东京兵马都部署司
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
契丹奚军都指挥使司
奚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渤海军都指挥使司
东京都统军使司
东京都详衮司
保州都统军司
汤河详衮司亦曰南女直汤河司
双寛司未详
金吾营属南面
铜州北兵马指挥使司
洓州南兵马指挥使司
已上辽阳路诸司控扼髙丽
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一作都监署司
黄龙府鐡骡军详衮司
咸州兵马详衮司有知咸州路兵马事同知咸州路兵
马事咸州糺将
东北路都统军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
已上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
南京都元帅府本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
改有都元帅大元帅
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属南面有兵马都总管有总领南面边事有总领南面军务事有总领南面戍兵等官
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属南面
侍卫控鹤都指挥使司属南面
燕京禁军详衮司
南京都统军司又名燕京统军司圣宗统和十二年复
置南京统军都监
牛栏都统领司
都统领
副统领
距马河戍长司圣宗开泰七年沿距马河宋界东西七
百馀里特置戍长一员巡察
戍长
监军寨统领司
石门统领司
南皮室军详衮司
北皮室军详衮司
猛伊喇详衮司
管押平州甲马司
管押平州甲马
已上南京诸司并隶元帅府备御
宋国
西南面安抚使司
西南面安抚使
西南面都招讨司太祖神册元年置亦曰西南路招讨司
西南面招讨使
西南边大详衮司
西南路详衮司
西南面五押招讨司
五押招讨大将军
西南路巡察司又有西南巡边官
西南路巡察将军
西南面巡检司
西南面巡检
西南面同巡检
西南面伊喇详衮司
山北路都部署司又有知山北道边境事官
金肃军都部署司
南王府见北面朝官
北王府
伊实王府
山金司一作山阴司置在金山之北
已上西京诸司控制西夏
西北路招讨使司有知西路招讨事有监军
西北路管押详衮司
西北路总领司有总领西北路军事官
领西北路十二班军使司
契丹军详衮司
托欢军详衮司
舒噜军详衮司
禁军详衮司
奚王府锡里军详衮司
大室韦军详衮司
小室韦军详衮司
北王府军详衮司
特们军详衮司
群牧军详衮司
宫分军详衮司
西北路金吾军属南面
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
西北路准布都部署司
西北路统军司
西北路戍长司
西北路禁军都统司
西北部镇抚司兼掌西北诸部军民有镇抚西北部事官西北路巡检司
黑水河提辖司在中京黔州置
已上西北路诸司控制诸国
东北路兵马详衮司亦曰东北面详衮司
东北路监军马司有东北路监军马使有管押东北路
军马事官
东北路女直详衮司
北女直兵马司在东京辽州置
已上东北路诸司
东路兵马都总管府有东路兵马都总管有同知东路
兵马事官
东路都统军使司
约啰等十军都详衮司
约啰军诸详衮司未详
九水诸夷安抚使
已上东路诸司
西南面节制司有节制西南诸军事
西南面都统军司
已上西南边诸司
山西兵马都统军司
西路招讨使司
西边大详衮司
四畨都军所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冲
夏州管内畨落使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迁
倒塌岭节度使司
倒塌岭统军司
塔斯节度使司
塔布城节度使司
已上西路诸司
北面行军官
辽行军官枢密都统都署之司上下相维先锋两翼严重中军于远探侦𠉀为尤谨临阵委重于监战司存有常秩然整暇所以为制胜之道也
行枢密院有左右林牙有叅谋
行军都统所有监军有行军诸部都监有监战
行军都统
行军副都统
行军都监
行军都押司有都押官副押官
行军都部署司
先锋使司
先锋都统所
左翼军都统所
右翼军都统所
中军都统所
御营都统所
远探军有小校有伊喇
𠉀骑有侦𠉀有𠉀人有伊喇
东征行枢密院
东征都统所亦曰东面行军都统所又曰东路行军都
统所
东征统军司
东征先锋使司
西征统军司
南征都统所亦曰南面行军都统所
南征统军司
南面行营总管府
南面行营都部署司
河南道行军都统所
北道行军都统所
东北面行军都统所
西北面行军都统所
西南面行军都统所
北面属国官
辽制属国属部官大有儗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得柔远之道考其可知者具如左
属国职名总目
某国大王
某国裕悦
某国左相
某国右相
某国特哩衮亦曰司徒
某国太师
某国太保
某国司空本名逹林
某国某部节度使司
某国某部节度使
某国某部节度副使
某国详衮司
某国详衮
某国都监
某国将军
某国小将军
大部职名
并同属国
诸部职名
并同部族
女直国顺化王府
景宗保寜九年女直来请宰相额尔奇木之职以次授者二十一人圣宗统和八年封女直阿海为顺化王亦作阿改天祚天庆二年有顺国女直阿古齐大王
北女直国大王府
南女直国大王府
哈斯罕路女直国大王府圣宗太平六年哈斯罕诸部
许建旗鼓
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圣宗统和三十年长白山三十
部女直乞授爵秩
鸭绿江女直大王府
濒海女直国大王府
准布国大王府
准布扎剌部节度使司
准布诸部节度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九年置准布别部节度使司
西准布国大王府
北准布国大王府
西北准布国大王府
齐苏河国大王府
秋舒哩国大王府
珠巴克国大王府
阿尔斯兰回鹘大王府
回鹘国单于府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诏回鹘部副使以
契丹人充
沙州回鹘炖煌郡王
甘州回鹘大王府
髙昌国大王府
党项国大王府
西夏国西平王府
髙丽国王府
新罗国王府
日本国王府
吐谷浑国王府
托欢国王府
哈噶斯国王府
室韦国王府
黑车子室韦国王府
鐡骊国王府
靺鞨国王府
沙陀国王府
濊貊国王府
突厥国王府
西突厥国王府
乌梁海国王府
达鲁特国王府亦曰德哷勒亦曰德哷台
伊济国王府
伊勒图国王府
阿里国王府
敖拉国王府
珠赫国王府
乌孙国王府
于阗国王府
狮子国王府
大食国王府
西畨国王府
大畨国王府
小畨国王府
吐蕃国王府
阿萨尔国王府
布拉克国王府
特哩衮国王府
星莽国王府
图伯特国王府
布古德国王府
锡尔固勒济国王府
埓里国王府
呼哩国王府
伯哩国王府
缫衮国王府
阿巴佛德国王府
阿布雅国王府
绅穆哩国王府
约啰国王府
托克托呼国王府亦曰圗噜古
苏色国王府
伊特根国王府
博都哩国王府
博斯呼国王府
塔勒谦国王府
逹啰克国王府
三河国王府
克哷克国王府
实鲁苏国王府
实保国王府
佛寜国王府
乌里国王府
已上诸国
博啰满逹勒部大王府
辉发部大王府
叶穆部大王府
黄龙府女直部大王府道宗太康八年赐官及印温图珲部大王
威伊济部大王府
伯哩八部大王府
伊奇哩部族大王府太宗㑹同三年赐旗鼓
已上大部
生女直部
珠巴克部
狐山部
博索摩部
察察哩部
年布尔古部
额图格尔部
尼玛齐部
塔卓卜部
渤海部
西北渤海部
逹勒逹部
乌尔古部
威乌尔古部
三河乌尔古部
威乌库哩部
德哷勒部
德勒賔部
纳喇部
威部
已上三部隶夫人布逹拉东北路管押司
卓特部
迪锦部
纳喇阿尔威部
锡林德哷勒部
特尔格部
乌舍部
党项部
乌延党项部
山南党项部
北逹宁额部
南逹宁额部
九锡林部
乌梁海部
布古德部
图依逹部
尼古尔部
约苏鼐部
华喇部圣宗统和元年华喇部请今后详衮于当部人
内选授不许
四部族部
四畨部
三国部
索欢纳山东部
呼穆苏山部
罗卜科部
照姑部
伯克齐部
伊楞古部
齐呼勒室韦部
黄皮室韦部
页稳部
彻木衮部
二孟古部
荗萨纳部
逹木琳巴古部
黙尔吉部
斡鲁部
额尔德尼部
率瑸部
五部畨部
富珠哩部
爪尔佳呼喇巴部
已上诸部
辽史卷四十六
辽史卷四十六考证
图噜部 按图噜旧作图鲁考兵卫志及部族表俱作图卢今画一改
博索布古德部 按博索布古德营卫志旧作伯斯鼻骨德此处原本作伯斯鼻骨无德字下塔玛布古德部同今并増字画一改
炮手军详衮司掌飞炮之事 按手原本讹首今据兵卫志改
涑州南兵马指挥使司 按涑原本讹涞今据地理志改
乌梁海国王府 按乌梁海旧作斡朗改又有作嗢娘改者今画一改
敖拉国王府 按敖拉旧作奥里此处原本复作袄里今画一改
布古德国王府 按布古德旧作鼻骨德此处原本复作鼻国德今画一改
辉法部大王府 按辉法旧作回䟦考兵卫志作回䟦今画一改
温图珲部大王府 按温图珲旧作吾秃婉考部族表作吾独婉今画一改
乌延党项部 按乌延旧作隗衍此处原本复作隗行盖行字为衍字之讹今改
布古德部 按布古德旧作鼻骨德此处原本讹作鼻德骨今画一改
索珲纳山东部 按索珲纳旧作率昆那此处原本复作素昆那盖素字为率字之讹今画一改
率瑸部 按率瑸旧作率频此处原本复作率类盖类字为频字之讹今画一改
辽史卷四十六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七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南面
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𤣥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枢宻使明年世宗以髙勲为南院枢密则枢密之设盖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禄四年建政事省于是南面官僚可得而书其始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吏兵刑有承㫖户工有主事中书省兼礼部别有户部使司以营州之地加幽冀之半适足矣中叶弥文耶律杨鲁为太傅知有三师矣和尔郭勒济为太尉知有三公矣于韩库徳为常侍刘泾为礼部尚书知有门下尚书省矣库部虞部仓部员外出使则知备郎官列宿之员室昉监修则知国史有院程翥舍人则知起居有注邢枹朴承㫖王言敷学士则知有翰林内制张干政事舍人则知有中书外制大理司农有卿国子少府有监九卿列监见矣金吾千牛有大将十六列卫见矣太子上有师保下有府率东宫备官也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咸在方州如唐制也凡唐官可考见者列具于篇无征者不书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三师府本名三公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故称三师
太师穆宗应历三年见太师唐古特
太傅太宗㑹同元年命冯道守太傅
太保㑹同元年刘昫守太保
少师耶律资忠传见少师萧巴格
少傅
少保
掌印耶律伊逊重熙中掌太保印
三公府先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汉更名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显十一年见太尉赵思温
司徒世宗天禄元年见司徒华沙
司空圣宗统和三十年见司空邢抱质
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
枢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见枢密使李嵩
知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杨遵勖咸雍中为枢密
同知枢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见同知枢密院事
耶律黙尔吉
知枢密院副使事杨晰兴宗重熙十二年知枢密
院副使事
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见枢密直学士郭嘏枢密都承㫖圣宗开泰九年见枢密都承㫖
韩绍芳
枢密副承㫖杨遵勖重熙中为枢密副承㫖吏房承㫖
兵刑房承㫖
户房主事
㕔房主事即工部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
中书令韩延徽太祖时为政事令韩知古天显初
为中书令㑹同五年又见政事
令赵延寿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见大丞相赵延寿
左丞相圣宗太平六年见左丞相张俭
右丞相圣宗开泰元年见右丞相马保忠
知中书省事萧孝友兴宗重熙十年知中书省事中书侍郎韩资让寿隆初为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
章事太宗大同元年见平章事
张砺
参知政事圣宗统和十二年见参知政事邢抱朴
堂后官太平二年见堂后官张克恭
主事
守当官并见耶律俨建官制度
令史耶律俨道宗咸雍三年为中书省令史
中书舍人院
中书舍人室昉景宗保寜间为政事舍人道宗咸
雍二年见中书舍人马铉
右谏院
右谏议大夫圣宗统和七年见谏议大夫马得臣右补阙
右拾遗刘景穆宗应历初为右拾遗
门下省
侍中赵思忠太宗㑹同中为侍中
常侍兴宗重熙十四年见常侍额古徳
散骑常侍马人望天祚乾统中为左散骑常侍给事中圣宗统和二年见给事中郭嘏
门下侍郎杨晰清寜初为门下侍郎
起居舍人院
起居舍人圣宗开泰六年见起居舍人程翥知起居注耶律迪里重熙末知起居注
起居郎杜防开泰中为起居郎
左谏院
左谏议大夫
左补阙
左拾遗统和三年见左拾遗刘景
通事舍人院
通事舍人统和七年见通事舍人李琬
符宝司
符宝郎耶律玦重熙中为符宝郎
东上阁门司太宗㑹同元年置
东上阁门使韩延徽传见东上阁门使郑延豊东上阁门副使
西上阁门司
西上阁门使统和二十一年见西上阁门使丁振西上阁门副使
东头承奉班
东头承奉官韩徳让景宗时为东头承奉官
西头承奉班
西头承奉官
通进司
左通进
右通进耶律珠景宗时为右通进
登闻鼓院
登闻鼓使
匦院
知匦院使太平三年见知匦院事社防
诰院
诰院给事耶律都勒斡重熙末为诰院给事
尚书省太祖尝置左右尚书
尚书令萧思温景宗保寜初为尚书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黙记为左尚书三年见左仆射
韩知古
右仆射太宗㑹同元年见右仆射罗索
左丞武白为尚书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员外郎
右司员外郎
六部职名总目
某部
某部尚书圣宗开泰元年见吏部尚书刘绩某部侍郎王观兴宗重熙中为兵部侍郎李浣穆
宗朝累迁工部侍郎
某部郎中刘辉道宗大安末为礼部郎中
某部员外郎开泰六年见礼部员外郎王景运某部郎中圣宗统和九年见虞部郎中崔祐诸曹
郎官未详
御史台太宗㑹同元年置
御史大夫㑹同九年见御史大夫耶律嘉哩御史中丞
侍御重熙七年见南面侍御准格尔
殿中司
殿中圣宗开泰元年见殿中髙可恒
殿中丞
尚舍局见辽朝杂礼
奉御
尚乘局奉御
尚辇局奉御
尚食局奉御
尚衣局奉御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
翰林都林牙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
南面林牙耶律穆尔古圣宗统和初为南面林牙翰林学士承㫖赵延寿传见翰林学士承㫖张砺翰林学士太宗大同元年见和凝为翰林学士翰林祭酒韩徳崇景宗保寜初为翰林祭酒知制诰室昉太宗入汴诏知制诰
翰林画院
翰林画待诏圣宗开泰七年见翰林画待诏陈升翰林医官天祚保大二年见提举翰林医官李爽
国史院
监修国史圣宗统和九年见监修国史室昉史馆学士景宗保寜八年见史馆学士
史馆修撰刘辉大安末为史馆修撰
修国史耶律玦重熙初修国史
宣政殿
宣政殿学士穆宗应历二年见宣政殿学士李浣
观书殿
观书殿学士王鼎寿隆初为观书殿学士
昭文馆
昭文馆直学士杨遵勖子晦为昭文馆直学士
崇文馆
崇文馆大学士韩延徽太祖时为崇文馆大学士
乾文阁
乾文阁学士王观道宗咸雍五年为乾文阁学士
宣徽院太宗㑹同元年置
宣徽使
知宣徽院事马得臣统和初知宣徽院事
宣徽副使
同知宣徽使事
同知宣徽院事
内省
内省使圣宗太平九年初见内省使
内省副使
内藏库
内藏库提㸃道宗清寜九年见内藏库提㸃耶律乌尔古
内侍省
黄门令
内谒者
内侍省押班
内侍左厢押班
内侍右厢押班
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
左承宣使
右承宣使
内库
都提㸃内库
尚衣库
尚衣库使
汤药局
都提㸃勾当汤药内侍省官并见王继恩赵
安仁传
客省太宗㑹同元年置
都客省兴宗重熙十年见都客省回鹘重格客省使㑹同五年见客省使耶律华格
左客省使萧和斯应历初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馆
四方馆使髙勲太宗入汴为四方馆使四方馆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诏四方馆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引进司
引进使圣宗统和二十八年见引进使韩杞
㸃签司
同签㸃签司事兴宗重熙六年见同签㸃签司事耶律圆寜
礼信司
勾当礼信司兴宗重熙七年见勾当礼信司古云
礼賔使司
礼賔使大公鼎曽祖忠为礼賔使
寺官职名总目
某卿兴宗景福元年见重禄卿李可封
某少卿耶律俨子处贞为太常少卿
某丞
某主簿
太常寺有博士赞引太祝奉礼郎恊律郎
诸署职名总目
某署令
某署丞
太乐署
鼓吹署
法物库辽朝杂礼有法物库所掌图籍
法物库使
法物库副使
崇禄寺本光禄寺太宗讳改
卫尉寺
宗正寺职在大特哩衮司
太仆寺有乘黄署
大理寺有提㸃大理寺有大理正圣宗统和十二年置鸿胪寺
司农寺
诸监职名总目
某太监兴宗景福元年见少副监马惮
某少监兴宗重熙十七年见将作少监王企某监丞
某监主簿
秘书监有秘书郎秘书郎正字
著作局
著作郎
著作佐郎杨晰圣宗统和十一年为著作佐
郎
校书郎杨佶统和中为校书郎
正字开泰元年见正字李万
司天监有太史令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𠉀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鼔
国子监上京国子监太祖置
祭酒
司业
监丞
主簿
国子学
博士武白为上京国子博士
助教
太府监
少府监
将作监
都水监
已上文官
诸卫职名总目
各卫
大将军圣宗开泰七年见皇子宗简右卫大将军上将军王继忠统和二十二年加左武卫上将军将军圣宗太平四年见千牛卫将军萧顺
折冲都尉
果毅都尉
亲卫
勲卫
翊卫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吾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虎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䇿军
左右神威军
已上武官
东宫三师府凡东宫官多见辽朝杂礼
太子太师太宗大同元年见太子太师李嵩太子太傅世宗天禄五年见太子太傅赵莹太子太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太保赵莹
太子少师圣宗太平十一年见太子少师萧从顺太子少傅耶律哈里重熙中为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太同元年见太子少保冯玉
太子賔客院
太子賔客
太子詹事院
太子詹事
少詹事
詹事丞
詹事主簿
太子司直司
太子司直
左春坊
太子左庶子
太子中允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中允冯若谷太子司议郎
太子左谕徳
太子左赞善大夫
文学馆
崇文馆学士
崇文馆直学士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韩滦
司经局
太子洗马刘辉大安末为太子洗马
太子文学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张昱太子正字
典设局
典设郎
宫门局
宫门郎
右春坊
太子右庶子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太子右谕徳
右赞善大夫
太子通事舍人
太子家令寺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太子率更寺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仆寺
太子仆
丞
主簿
太子率府职名总目
某率兴宗重熙十四年见率府率锡哷
太子左右卫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太子左右内率府
已上东宫官
王传府
王传萧惟信重熙十五年为燕赵王傅
亲王内史府
内史道宗太康三年见内史吴嘉努
长史
参军
诸王文学馆
诸王教授姚景行重熙中为燕赵国王教授诸王伴读圣宗太平八年长沙郡王宗允等奏选
诸王伴读
已上诸王府官
南面宫官
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亦曰南面行宫都部署司圣宗开泰九年改左仆射
汉儿行宫都部署开泰七年见汉儿行宫都部署
石用中
汉儿行宫副部署兴宗重熙十五年见汉儿行宫
副部署耶律迪里
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重熙十年见知南面诸行
宫副部署耶律纽斡哩
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道宗太康三年见同知
汉儿行宫都部署事萧托卜嘉
同签部署司事耶律俨太康中为同签部署司事都部署判官耶律俨咸雍中为都部署判官
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职名总目
某宫汉人行宫都部署
某宫南面副都部署
某宫同知汉人都部署
𢎞义宫
永兴宫
积庆宫
长寜宫
延昌宫
彰愍宫
崇徳宫
兴圣宫
延庆宫
太和宫
永昌宫
敦睦宫
辽史卷四十七
辽史卷四十七考证
圣宗太平六年见左丞相张俭 按六年原本作四年考圣宗本纪太平六年见左丞相张俭非四年今据改
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 按王郁原本作王都考五代史王都并未从辽惟王郁降晋旋叛晋入辽乃都之兄也郁本史有传其加门下平章事以征渤海功与此合则都为郁字之讹无疑今据改
圣宗开泰六年见起居舍人程翥 按开泰六年原本作五年考圣宗本纪开泰五年无程翥名至六年始见起居舍人程翥等分路按察刑狱是起居舍人初见处今据改
耶律都勒斡重熙末为诰院给事 按耶律都勒斡兴宗本纪作耶律铎鲁斡此处原本作铎斡无鲁字系脱文今画一改
开泰六年见礼部员外郎王景运 按六年原本作五年考圣宗本纪五年不见王景运名系六年事今据改
天祚保大二年见提举翰林医官李爽 按李爽原本作李奭考天祚本纪保大二年见翰林医官李爽别有李奭官少府少监非一人原本殊误今据改
穆宗应历二年见宣政殿学士李浣 按二年原本作元年考穆宗本纪元年不见李浣官宣政殿学士事二年始见今据改
道宗清寜九年见内藏库提㸃耶律乌尔古 按九年原本作元年考道宗本纪元年不见内藏库提㸃官至九年始见今改
都部署判官耶律俨咸雍中为都部署判官 按耶律俨传为都部署判官实在太康初年非咸雍中也咸雍中俨甫登进士第耳志当有误
辽史卷四十七考证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八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南面京官
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馀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邉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五京并署者列陈之特置者分列于后
三京宰相府职名总目
左相
右相
左平章政事
右平章政事
东京宰相府圣宗统和元年诏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
事
中京宰相府
南京宰相府
诸京内省客省职名总目
某官某省使
某官某省副使耶律博诺开泰末为上京内客省
副使
上京内省司
东京内省司地理志东京大内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
副判官守之
五京诸使职名总目
某京某使王棠重熙中为上京盐铁使
知某京某使事张孝杰清宁间知户部使事某京某副使刘伸重熙中为三司副使
同知某京某使事道宗太康三年见托卜嘉同知
度支使事
某京某判官圣宗太平九年见戸部使判官
上京盐铁使司
东京戸部使司
中京度支使司
南京三司使司
南京转运使司亦曰燕京转运使司
西京计司
五京留守司兼府尹职名总目
某官留守行某府尹事圣宗统和元年见上京留
守行临潢尹事吴王舒
某官副留守天祚天庆六年见东京副留守髙清
臣
知某京留守事萧惠开泰二年知东京留守事某府少尹圣宗太平五年见临潢少尹郑𢎞节同知某京留守事太平八年见中京同知耶律页同签某京留守事萧迪里重熙六年同签南京留
守事
某京留守判官室昉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某京留守推官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留守推官
李可举
上京留守司
东京留守司
中京留守司太宗大同元年命赵延寿为中京留守治镇州圣宗统和十二年命室昉为中京留守治大定府
南京留守司太宗天显三年升东平郡为南京治辽阳十三年以幽州为南京治析津圣宗开泰元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西京留守司
五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京都总管知某府事
同知某府事圣宗太平五年见同知中京事萧雅
衮
上京都总管府
东京都总管府
中京都总管府
南京都总管府
西京都总管府
五京都虞𠉀司职名总目
都虞𠉀
上京都虞𠉀司
东京都虞𠉀司
南京都虞𠉀司
西京都虞𠉀司
中京都虞𠉀司
五京警巡院职名总目
某京警巡使
某京警巡副使
上京警巡院
东京警巡院
中京警巡院
南京警巡院
西京警巡院
五京处置使司职名总目
某京处置使
上京处置司
东京处置司
中京处置司
南京处置司
西京处置司
五京学职名总目道宗清宁元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博士
助教
上京学上京别有国子监见朝官
东京学
中京学中京别有国子监与朝官同
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圣宗统和十三年赐水硙庄一区
西京学
已上五京官
上京城隍使司亦曰上京皇城使
上京城隍使韩徳让景宗时为上京城隍使
东京渤海承奉官圣宗开泰八年耶律巴格奏渤海承奉班宜设官以统之因置
渤海承奉都知押班
辽阳大都督府太宗会同二年置
辽阳大都督㑹同二年都督和勒博等闗防辽阳
东都
东京安抚使司
东京安抚使
东京军巡院地理志东京有归化营军千馀人籍河朔亡命于此置军巡院
东京军巡使
中京文思院
中京文思使马人望父佺为中京文思使
中京路按问使司
中京路按问使耶律华善重熙二十四年为中京
路按问使
中京巡逻使司
中京巡逻使耶律古云开泰间为中京巡逻使
中京大内都部署司
中京大内都部署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大内都
部署
中京大内副部署
南京宣徽院
南京宣徽使道宗寿隆元年见宣徽使耶律特黙知南京宣徽院使事
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宣徽副使
同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处置使司圣宗开泰元年见秦王隆庆为燕京管内处置使
燕京管内处置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歩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侍卫亲军马歩军都指挥使萧讨古乾亨初
为南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歩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马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军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歩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歩军都指挥使
南京歩军副指挥使
南京栗园司
典南京栗园
云州宣谕招抚使司
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二员统和四年见韩布格
邢抱质为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
南面大畨府官
黄龙府
知黄龙府事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知黄龙府事耶
律乌鲁斯
同知黄龙府事
黄龙府判官
黄龙府侍卫亲军马歩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歩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歩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学
博士
助教
兴中府
知兴中府事咸雍元年知兴中府事杨绩
同知兴中府事
兴中府判官
兴中府学
博士
助教
南面方州官
辽东西燕秦汉唐已置郡县设官职矣髙丽渤海因之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悉为畿甸二百馀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唯节度使朝廷命之后往往皆归王府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其设官则未详云
节度使职名总目
某州某军节度使
某州某军副节度使
同知节度使事耶律玦重熙中同知辽兴军节度
使事
行军司马
军事判官
掌书记刘伸重熙五年为彰武军节度使掌
书记
衙官
某马歩军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马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歩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上京道
懐州奉陵军节度使司
庆州𤣥宁军节度使司
泰州徳昌军节度使司
长春州韶阳军节度使司
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司
龙化州兴国军节度使司
饶州匡义军节度使司
徽州宣徳军节度使司
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司
懿州广顺军节度使司
渭州髙阳军节度使司
镇州建安军节度使司
东京道
开州镇国军节度使司
保州宣义军节度使司
辰州奉国军节度使司
兴州中兴军节度使司
海州南海军节度使司
渌州鸭绿军节度使司
显州奉先军节度使司
乾州广徳军节度使司
贵徳州宁逺军节度使司
沈州昭徳军节度使司
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司
通州安逺军节度使司
双州保安军节度使司
同州镇安军节度使司
咸州安东军节度使司
信州彰圣军节度使司
賔州懐化军节度使司
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司
苏州安复军节度使司
复州懐徳军节度使司
祥州瑞圣军节度使司
中京道
成州兴府军节度使司
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
宜州崇义军节度使司
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司
川州长宁军节度使司
建州保静军节度使司
来州归徳军节度使司
南京道
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司
平州辽兴军节度使司
西京道
云中大同军节度使司
云内州开逺军节度使司
奉圣州武定军节度使司
蔚州忠顺军节度使司
应州彰国军节度使司
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司
观察使职名总目
某州军观察使
某州军观察副使
某州军观察判官王鼎清宁五年为易州观察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中京道
髙州观察使司
武安州观察使司
利州观察使司
东京道
益州观察使司
宁州观察使司
归州观察使司
宁江州混同军观察使司
上京道
永州永昌军观察使司
静州观察使司
团练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团练使
某州团练副使
某州团练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安州团练使
防御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防御使
某州防御副使
某州防御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广州防御使司
镇海府防御使司
冀州防御使司
衍州安广军防御使司
州刺史职名总目
某州刺史
某州同知州事耶律图丹重熙中同知金肃军事某州录事参军世宗天禄五年诏州录事参军委
政事省差注
州学
博士
助教
上京道五州乌降圣维防招
东京道三十七州穆贺卢铁崇耀嫔辽西康宗海北岩集祺遂韩银安逺威清雍湖渤郢铜涑率宾定理铁利吉麓荆媵顺化连肃乌
中京道十三州恩惠榆泽北安潭松山安徳黔严隰迁
润
南京道八州顺檀涿易蓟景滦营
西京道八州𢎞徳宁邉归化汗儒武东胜
县职名总目
某县令
某县丞
某县主簿世宗天禄五年诏县主簿政事省差注某县尉
县学大公鼎为良乡县尹建孔子庙
博士
助教
五京诸州属县见地理志县有驿递马牛旗鼓乡正㕔隶仓司等役有破产不能给者良民患之马人望设法使民出钱免役官自募人仓司给使以公使充人以为便
南面分司官
平理庶狱采摭民隠汉唐以来贤主以为恤民之令典官不常设有诏则选材望官为之
分决诸道滞狱使圣宗统和九年命邢抱朴等五员又
命马守瑛等三员分决诸道滞狱
按察诸道刑狱使开泰五年遣刘泾等分路按察刑狱采访使太宗㑹同三年命干固灵为采访使
南面财赋官
辽国以畜牧田渔为稼穑财赋之官初甚简易自聂哷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诸钱帛司职名总目
某州钱帛都㸃检大公鼎为长春州钱帛都提㸃
长春路钱帛司兴宗重熙二十二年置
辽西路钱帛司
平州路钱帛司
转运司职名总目
某转运使
某转运副使
同知某转运使
某转运判官
山西路都转运使司杨晰兴宗重熙二十年为山西转
运使
奉圣州转运使司圣宗开泰三年置
蔚州转运使司
应州转运使司
朔州转运使司
保州转运使司已上并开泰三年置
西山转运使圣宗太平三年见西山转运使郎𤣥化
南面军官
传曰惟楚有材晋实用之辽自太祖以来攻掠五代宋境得其人则就用之东北二鄙以农以工有事则从军政计之善者也
㸃检司职名总目
某都㸃检穆宗十三年见殿前都㸃检耶律伊勒
哈
某副㸃检圣宗太平六年见副㸃检耶律页同知某都㸃检道宗清宁九年见同知㸃检司事
耶律托卜嘉
㸃检司
殿前都㸃检司
㸃检侍卫亲军马歩司
诸指挥使司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圣宗统和二年见侍卫亲军都指
挥使韩倬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某军都指挥使司
某军副指挥使司
并同前
侍卫亲军马歩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歩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控鹤兵马都指挥使司
侍卫汉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四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兵马都指挥使司圣宗统和五年以宋降军置七指挥署左右厢凡四十二员七年隶总管府
归圣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宣力军都指挥使司
四捷军都指挥使司
天圣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诸军都团练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团练使赵思温太祖神册二年为汉军都
团练使
某军团练副使
某军团练判官
汉军都团练使司
诸军兵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总管圣宗太平四年见兵马都总管某兵马副总管
同知某兵马事
某兵马判官
兵马都总管府
归圣军兵马都总管府
南面邉防官
三皇五帝寛柔之化泽及汉唐好生恶杀习与性成虽五代极乱习于战闘者财几人耳宋以文胜然辽之邉防犹重于南面直以其地大民众故耳卒之亲仁善邻桴鼔不鸣几二百年此辽之所以为美也欤
易州飞狐招安使圣宗统和二十三年改安抚使司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改易州安抚司易州飞狐招抚司
西南面招安使司耶律和卓景宗保宁初为西南面招
安使
巡检使司耶律和卓景宗保宁中为巡检使
五州都总管府耶律苏色穆宗应历初为义霸详顺圣
五州都总管
山后五州都管司圣宗统和四年见普努宁为山后五
州都管
五州制置使司圣宗开泰九年见霸建宜泉锦五州制
置使
三州处置使司韩徳枢太宗时为平滦营三州处置使霸州处置使司统和二十七年废
辽史卷四十八
辽史卷四十八考证
圣宗太平五年见临潢少尹郑𢎞节 按五年原本作四年考圣宗本纪临潢少尹名见于五年非四年事今据改
萧迪里重熙六年同签南京留守事 按重熙六年原本作太平六年考萧迪里传重熙初始仕六年降同签南京留守事并不在太平间也今据改
道宗清宁元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按元年原本作五年考本纪道宗即位有设学养士之诏俱与此志同非五年事今据改
云内州开逺军节度使司 按开逺军原本脱逺字今据地理志增
辽史卷四十八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四十九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八
礼志一
理自天设情繇人生以理制情而礼乐之用行焉林豺梁獭是生郊禘洼尊燔黍是生燕飨蔂梩瓦棺是生丧葬俪皮缁布是生婚冠皇造帝秩三王弥文一文一质葢本于忠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惟圣人为能通其意执理者胶瑟聚讼不适人情徇情者稊稗绵蕝不中天理秦汉而降君子无取焉辽本朝鲜故壤箕子八条之教流风遗俗葢有存者自其上世縁情制宜隠然有尚质之风约尼和拉汗制祭山仪苏汗制色克色哩仪苏尔威汗制柴册再生仪其情朴其用俭敬天恤灾施恵本孝出于悃忱殆有得于胶瑟聚讼之表者太古之上推轮五礼何以异兹太宗克晋稍用汉礼今国史院有金陈大任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又有辽朝杂礼汉仪为多别得宣文阁所藏耶律俨志视大任为加详存其略著于篇
吉仪
祭山仪设天神地祗位于木叶山东乡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偶植二树为神门皇帝皇后至伊勒希巴具礼仪牲用赭白马𤣥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伊喇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以酒酹牲礼官曰多啰伦穆腾奏仪办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绛带悬鱼三山绛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皇后御绛帓络缝红袍悬玉佩双结帕络缝乌靴皇帝皇后御鞍马群臣在南命妇在北服从各部旗帜之色以从皇帝皇后至君树前下马升南坛御榻坐群臣命妇分班以次入就位合班拜讫复位皇帝皇后诣天神地祗位致奠阁门使读祝讫复位坐北府宰相特哩衮以次致奠于君树遍及群树乐作群臣命妇退皇帝率孟父仲父季父之族三匝神门树馀族七匝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上香再拜如初皇帝皇后升坛坐龙文茵再声警诣祭东所群臣命妇从班列如初巫衣白衣特哩衮以素巾拜而冠之巫三致辞每致辞皇帝皇后一拜在位者皆一拜皇帝皇后各举酒二爵肉二器再奠大臣命妇右持酒左持肉各一器少后立一奠命特哩衮东向掷之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六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执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诣皇帝皇后前太巫奠酹讫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皇后一拜饮福受胙复位坐在位者以次饮皇帝皇后率群臣复班位再拜声跸一拜退
太祖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于拜山仪过树之后増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后拜神非复和拉汗之故也兴宗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后行拜山仪冠服节文多所变更后因以为常神主树木悬牲告办班位奠祝致嘏饮福往往暗合于礼天理人情放诸四海而准信矣夫兴宗更制不能正以经术无以大过于昔故不载
色克色哩仪若旱择日行色克色哩仪祈雨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王宰执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稷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赐物有差既三日雨赐多啰伦穆腾马四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
道宗清寜元年皇帝射柳讫诣风师坛再拜
柴册仪择吉日前期置柴册殿及坛坛之制厚积薪以木为三级坛置其上席百尺毡龙文方茵又置再生母后捜索之室皇帝入再生室行再生仪毕八部之叟前导后扈左右扶翼皇帝册殿之东北隅拜日毕乘马选外戚之老者御皇帝疾驰仆御者从者以毡覆之皇帝诣髙阜地大臣诸部帅列仪仗遥望以拜皇帝遣使敕曰先帝升遐有伯叔父兄在当选贤者冲人不徳何以为谋群臣对曰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徳咸愿尽心敢有他图皇帝令曰必从汝等所愿我将信明赏罚尔有功陟而任之尔有罪黜而弃之若聴朕命则当谟之佥曰惟皇帝是从皇帝于所识之地封土石以志之遂行拜先帝御容宴飨群臣翼日皇帝出册殿䕶卫太保扶翼升坛奉七庙神主置龙文方茵北南府宰相率群臣圜立各举毡边赞祝讫枢密使奉玉宝玉册入有司读册讫枢密使称尊号以进群臣三称万岁皆拜宰相北南院大王诸部帅进赭白羊各一群皇帝更衣拜诸帝御容遂晏群臣赐赉各有差
拜日仪皇帝升露台设褥向日再拜上香门使通阁使或副应拜臣僚殿左右阶陪位再拜皇帝升座奏榜讫北班起居毕时相已下通名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各祗𠉀宣徽已下横班同诸司阁门北面先奏事馀同教坊与臣僚等
告庙仪至日臣僚昧爽朝服诣太祖庙次引臣僚合班先见御容再拜毕引班首左上至褥位再拜赞上香揖栏内上香毕复褥位再拜各祇侯立定左右举告庙祝版于御容前跪捧中书舍人俛跪读讫俛兴退引班首左下复位又再拜分引上殿次第进酒三分班引出
谒庙仪至日昧爽南北臣僚各具朝服赴庙车驾至臣僚于门外依位序立望驾鞠躬班首不出班奏圣躬万福舍人赞各祇𠉀毕皇帝降车分引南北臣僚左右入至丹墀褥位合班定皇帝升露台褥位宣徽赞皇帝再拜殿上下臣僚陪位皆再拜上香毕退复位再拜分引臣僚左右上殿位立进御容酒依常礼若即退再拜舍人赞好去引退礼毕
告庙谒庙皆曰拜容以先帝先后生辰及忌辰行礼自太宗始也其后正旦皇帝生辰诸节辰皆行之若忌辰及车驾行幸亦尝遣使行礼凡色克色哩柴册再生纳后则亲行之凡柴册亲征则告幸诸京则谒四时有荐新
孟冬朔拜陵仪有司设酒馔于山陵皇帝皇后驾至多啰伦穆腾奏仪办阁门使赞皇帝皇后诣位四拜讫巫赞祝燔胙及时服酹酒荐牲大臣命妇以次燔胙四拜皇帝皇后率群臣命妇循诸陵各三匝还宫翼日群臣入谢
爇节仪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国俘掠人民或臣下进献人口或犯罪没官戸皇帝亲览闲田建州县以居之设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户府库钱粟穹庐中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庐之前又筑土为台髙丈馀置大盘于上祭酒食撒于其中焚之国俗谓之爇节
岁除仪初夕敕使及伊勒希巴率执事郎君至殿前以盐及羊膏置炉中燎之巫及大巫以次赞祝火神讫阁门使赞皇帝面火再拜
初皇帝皆亲拜至道宗始命伊勒希巴拜之
辽史卷四十九
辽史卷四十九考证
柴册仪 按王易燕北录所载柴册仪有拜日拜七庙殿拜木叶山神拜金神拜册太后拜赤娘子拜七祖眷属毕次上柴笼受册次入黑龙殿受贺行礼罢又有宴饮等仪与此迥异谨附识以备考
拜日仪 按圣宗本纪统和元年十二月千龄节祭日月四年十二月祭日月又按兵卫志凡举兵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据此则拜日之仪有独拜日者有兼拜月者拜月之仪志虽不载要当与拜日等谨附识
辽史卷四十九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十九
礼志二
凶仪
丧葬仪圣宗崩兴宗哭临于菆涂殿大行之夕四鼓终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辒辌车藉以素䄄巫者祓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之至山陵葬毕上哀册皇帝御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又东向再拜天地讫乘马率送葬者过神门之木乃下东向再拜翼日诘旦率群臣命妇诣山陵行初奠礼升御容殿受遗赐又翼日再奠如初兴宗崩道宗亲择地以葬道宗崩菆涂于游仙殿有司奉丧服天祚皇帝问礼于总知翰林院事耶律固始服斩衰皇族外戚使相矮𧝋官及郎君服如之馀官承应人皆白枲衣巾以入哭临特哩衮三父房南府宰相约尼详衮九奚首郎君伊勒希巴国舅详衮十扎萨克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次荐奠进鞍马衣袭犀玉带等物表列其数读讫焚表诸国所赙器服亲王诸京留守奠祭进赙物亦如之先帝小敛前一日皇帝丧服上香奠酒哭临其夜北院枢密使契丹行宫都部署入小敛翼日遣北院枢密副使林牙以所赗器服置之幽宫灵柩升车亲王推之至食羖之次葢辽国旧俗于此刑羖羊以祭皇族外戚诸京州官以次致祭至葬所灵柩降车就轝皇帝免丧服步引至长福冈是夕皇帝入陵寝授遗物于皇族外戚及诸大臣乃出命以先帝寝幄过于陵前神门之木帝不亲往遣近侍冠服赴之初奠皇帝皇后率皇族外戚使相节度使夫人以上命妇皆拜祭循陵三匝而降再奠如初辞陵而还
上谥册仪先一日于菆涂殿西廊设御幄并臣僚幕次大乐令展宫悬于殿庭恊律郎设举麾位至日北南面臣僚朝服昧爽赴菆涂殿先置册宝案于西廊下阁使引皇帝至御幄服寛衣皂带臣僚班齐分班引入向殿合班立定引册案上殿至褥位宝案次之设于西阶阁使引皇帝自西阶升殿初行乐作至位立乐止宣徽使揖皇帝鞠躬再拜陪位者皆再拜翰林使执台盏以进皇帝再拜引至神座前跪奠三乐作进奠讫复位乐止又再拜陪位者皆再拜引皇帝于神座前北面立捧册函者去葢进前跪册案退置殿西壁下引读册者进前俛伏跪自通全衔臣读谥册读讫俛伏兴复位捧册函者置于案上捧宝函者进前跪读宝官通衔跪读讫引皇帝至褥位再拜陪位者皆再拜礼毕引皇帝归御幄初行乐作至御幄乐止引臣僚分班出若皇太后奠酒依常仪
忌辰仪先一日奏忌辰榜子预冩名纸大纸一幅用阴面后第三行书文武百僚宰臣某以下谨诣西上阁门进名奉慰至日应拜大小臣僚并皂衣皂鞓带四鼓至时于幕次前在京于僧寺班齐依位望阙叙立直日舍人跪右执名纸在前班首以下皆再拜引退名纸于宣徽使面付内侍奏闻
宋使祭奠吊慰仪太皇太后至菆涂殿服丧服太后于北间南面垂帘坐皇帝于南间北面坐宋使至幕次宣赐素服皂带更衣讫引南北臣僚入班立定矮𧝋以下并上殿依位立先引祭奠使副捧祭文南洞门入殿上下臣僚并举哀至丹墀立定西上阁门使自南阶下受祭文上殿启封置于香案哭止祭奠礼物列殿前引使副南阶上殿至褥位立揖再拜引大使近前上香退再拜大使近前跪捧台盏进奠酒三教坊奏乐退再拜揖中书二舍人跪捧祭文引大使近前俛伏跪读讫举哀引使副下殿立定哭止礼物担床出毕引使副近南面北立勾吊慰使副南洞门入四使同见大行皇帝灵再拜引出归幕次皇太后别殿坐服丧服先引北南面臣僚并于殿上下依位立吊慰使副捧书匣右入当殿立阁门使右下殿受书匣上殿奏封全开读讫引使副南阶上殿传逹吊慰讫退下殿立引礼物担床过毕引使副近南北面立勾祭奠使副入四使同见鞠躬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又再拜立定宣徽传圣㫖抚问就位谢再拜引出归幕次皇帝御南殿服丧服使副入见如见皇太后仪加谢逺接抚问汤药再拜次宣赐使副并从人祭奠使副别赐读祭文例物即日就馆赐宴高丽夏国奉吊进赙等使礼略如之道宗崩天祚皇帝问礼于耶律固宋国遣使吊及致祭归赗皇帝丧服御游仙之北别殿使入门皇帝哭使者诣柩前上香读祭文讫又哭有司读遗诏恸哭使者出少顷复入陈赙赗于柩前皇帝入临哭退更衣御游仙殿南之幄殿使者入见且辞敕有司赐宴于馆
宋使告哀仪皇帝素冠服臣僚皂鞓带宋使奉书右入丹墀内立西上阁门使右阶下殿受书匣上殿栏内鞠躬奏封全开封于殿西案授宰臣读讫皇帝举哀舍人引使者右阶上栏内俛跪附奏起居讫俛兴立皇帝宣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使者跪奏来时皇帝圣躬万福起退舍人引使者右阶下殿于丹墀西面东鞠躬通事舍人通使者名某祗𠉀见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再拜又出班谢逺接抚问汤药再拜赞祗𠉀引出就幕次宣赐衣物引从人入通名拜奏圣躬万福出就幕赐衣如使者之仪又引使者入面殿鞠躬赞谢恩再赞有敕赐宴再拜赞祗𠉀出就幕次宴引从人谢恩拜敕赐宴皆如初宴毕归馆
宋使进遗留礼物仪百官昧爽朝服殿前班立宋遗留使告登位使副入内门馆伴副使引谢登位使就幕次坐馆伴大使与遗留使副奉书入至西上阁门外毡位立阁使受书匣置殿西阶下案引进使引遗留物于西上阁门入即于廊下横门出皇帝升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毕引宰臣押文武班起居引中书令西阶上殿奏宋使见榜子契丹臣僚起居控鹤官起居遗留使副西上阁门入面殿立舎人引使副西阶上殿附奏起居讫引西阶下殿于丹墀东西面鞠躬通名奏圣躬万福如告哀使之仪谢面天颜谢逺接抚问汤药引遗留使从人见亦如之次引告登位使副捧书匣于东上阁门入面殿立阁使东阶下殿受书匣中书令读讫舍人引使副东阶上殿附奏起居引下殿南面立告登位礼物入即于廊下横门出退西面鞠躬附奏起居谢面天颜逺接等皆如遗留使之仪宣赐遗留登位两使副并从人衣物如告哀使应坐臣僚皆上殿就位立分引两使副等于两廊立皇帝问使副冲涉不易丹墀内五拜各引上殿祗𠉀位立大臣进酒皇帝饮酒契丹通汉人赞殿上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酒殽茶膳馒头毕从人出水饭毕臣僚皆起契丹通汉人赞皆再拜称万岁各祗𠉀独引宋使副下殿谢五拜引出控鹤官门外祇𠉀报阁门无事供奉官卷班出
髙丽夏国告终仪先期于行宫左右下御帐设使客幕次于东南至日北面臣僚各常服其馀臣僚并朝服入朝使者至幕次有司以嗣子表状先呈枢密院准备奏呈先引北面臣僚并矮𧝋已上近御帐相对立其馀臣僚依班位序立引告终人使右入至丹墀面殿立引右上立揖少前拜跪奏讫宣问若嗣子已立恭身受圣㫖奏讫复位嗣子未立不宣问引右下丹墀面北鞠躬通班毕引面殿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复位再拜出班谢逺接复位再拜赞祇𠉀退就幕次再入依前面北鞠躬通辞再拜叙恋阙再拜赞好去礼毕
辽史卷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一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
礼志三
军仪
皇帝亲征仪常以秋冬应敌制变或无时将出师必先告庙乃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军旅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其祭常依独树无独树即所舍而行之或皇帝服介胄祭诸先帝宫庙乃阅兵将行牝牡麃各一为⿰祭将临敌结马尾祈拜天地而后入下城克敌祭天地牲以白黒羊班师以所获牡马牛各一祭天地出师以死囚还师以一谍者植柱缚其上于所向之方乱射之矢集如猬谓之射鬼箭
腊仪腊十二月辰日前期一日诏司猎官选猎地其日皇帝皇后焚香拜日毕设围命猎夫张左右翼司猎官奏成列皇帝皇后升轝多啰伦穆腾以酒二尊盘飧进北南院大王以下进马及衣皇帝降舆祭东毕乘马入围中皇太子亲王率群官进酒分两翼而行皇帝始获兔群臣进酒上寿各赐以酒至中食之次亲王大臣各进所获及酒讫赐群臣饮还宫应历元年冬汉遣使来贺自是遂以为常仪统和中罢之
出军仪制见兵志
礼志四
賔仪
常朝起居仪昧爽臣僚朝服入朝各依幕次内侍奏班齐先引京官班于三门外当直舍人放起居再拜各祇候次引两府以下文武官于丹墀内面殿立竖班诸司并供奉官于东西道外相向立定当直阁使副赞放起居再拜各祇候退还幕次公服帝升殿坐两府并京官丹墀内声喏各祇候教坊司同北班起居毕奏事
燕京嘉宁殿西京同文殿朝服幞头袍笏公服紫衫帽
正座仪皇帝升殿坐警声绝契丹汉人殿前班毕各依位侍立次教坊班毕卷退京官班入拜毕揖于右横街西依位班立次武班入拜毕依位立文班入拜毕依位立北班入起居毕于左横街东序班立次两府班入鞠躬通宰臣某官已下起居拜毕引上殿奏事已上六班起居并七拜内有不带节度使班首止通名亦七拜卷班与常朝同直院有旨入文班留守司三司统军司制置司谓之京官都部署司宫使副宫使都承以下令史北面主事以下随驾诸司为武官馆阁大理寺堂后以下御史台随驾闲员令史司天台翰林医官院为文官
天庆二年冬教坊并服袍
臣僚接见仪皇帝御座奏见榜子毕臣僚左入鞠躬通文武百僚宰臣某官以下祇候见引面殿鞠躬起居凡七拜引班首出班谢面天颜复位舞蹈五拜鞠躬宣答问制再拜宣讫谢宣谕五拜各祇𠉀毕矮𧝋以上引近前问圣躬万福传宣问䟦渉不易鞠躬引班舍人赞各祇候毕引右上准备宣问其馀臣僚并于右侍立
宣答云卿等久居乡邑来奉乘舆时属霜寒或云炎蒸谅多劳止卿各平安好想宜知悉
问圣体仪皇帝行幸车驾至巴纳坐御帐臣僚公服问圣躬万福赞再拜各祇候奏事宣徽以下常服教坊与臣僚同
保大元年夏特旨通名再拜不称宰臣
车驾还京仪前期一日宣徽以下横班诸司阁门并公服于宿帐祇候至日诘旦皇帝乘玉辂阁门宣谕军民讫导驾时相以下进至内门阁副勘箭毕通事舍人鞠躬奏臣宣放仗礼毕
勘箭仪皇帝乘玉辂至内门北南臣僚于辂前对班立勘箭官执雌箭门中立东上阁门使诣车前执雄箭在车左立勾勘箭官进勘箭官揖进至车约五部面车立阁使言受箭行勘勘箭官拜跪受箭举手勘讫鞠躬奏内外勘同阁使言准敕行勘勘箭官平立退至门中旧位立当胸执箭赞军将门仗官近前门使官应声开门举声两边齐出并列左右立勘箭官举右手赞呈箭次赞内出唤仗御箭一只准敕付左金吾仗行勘赞合不合应合合合赞同不同应同同同讫勘箭官再进依位立鞠躬自通全衔臣某对御勘箭同退门中立赞其箭谨付阁门使进入事毕其箭授阁使转付宣徽
宋使见皇太后仪宋使贺生辰正旦至日臣僚昧爽入朝使者至幕次臣僚班齐皇太后御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毕卷班次契丹臣僚班起居毕引应坐臣僚上殿就位立其馀臣僚不应坐者退于东面侍立汉人臣僚东洞门入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某以下起居凡七拜毕赞各祇𠉀引应坐臣僚上殿就位立中书令大王西阶上殿奏宋使并従人榜子讫就位立其馀臣僚不应坐者退于西面侍立次引宋使副六人于东洞门入丹墀内面殿齐立阁使自东阶下受书匣使人捧书匣者皆跪阁使搢笏立受书匣自东阶上殿栏内鞠躬奏封全讫授枢宻开封宰臣对皇太后读讫引使副六人东阶上殿栏内立使者揖生辰节大使少前使者俛伏跪附起居讫起复位立次引贺皇太后正旦犬使附起居如前仪皇太后宣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舍人揖生辰大使并皇太后正旦大使少前皆跪惟生辰大使奏来时圣躬万福皆俛伏兴引东阶下殿丹墀内面殿齐立引进使引礼物于西洞门入殿前置担床控鹤官起居四拜担床于东便门出毕揖使副退于东方西面皆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国信使某官某以下祇𠉀见舞蹈五拜毕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揖班首出班谢面天颜讫复位舞蹈五拜毕赞各上殿祇𠉀引各使副西阶上殿就位勾従人两洞门入面殿鞠躬通名赞拜起居四拜毕赞各祇𠉀分班引两洞门出若宣问使副䟦涉不易引西阶下殿丹墀内舞蹈五拜毕赞各上殿祇𠉀引西阶上殿就位立契丹舍人汉人阁使齐赞拜应坐臣僚并使副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汤行茶供过人出殿门揖臣僚并使副起鞠躬契丹舍人汉人阁使齐赞皆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先引宋使副西阶下殿西洞门出次揖臣僚出毕报阁门无事皇太后起
宋使见皇帝仪宋使贺生辰正旦至日臣僚昧爽入朝使者至幕次奏班齐声警皇帝升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毕卷班出契丹臣僚班起居毕引应坐臣僚上殿就位立其馀臣僚不应坐者并退于北面侍立次引汉人臣僚北洞门入面殿鞠躬舍人鞠躬通某官某以下起居皆七拜毕引应坐臣僚上殿就位立引首相南阶上殿奏宋使并従人榜子就位立臣僚并退于南面侍立教坊入起居毕引南使副北洞门入丹墀内面殿立阁使北阶下殿受书匣使人捧书匣者跪阁使搢笏立受于北阶上殿栏内鞠躬奏封全讫授枢密开封宰相对皇帝读讫舍人引使副北阶上殿栏内立揖生辰大使少前俛伏跪附起居俛伏兴复位立大使俛伏跪奏讫俛伏兴退引北阶下殿揖使副北方南面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国信使某官某以下祇𠉀见起居七拜毕揖班首出班谢面天颜舞蹈五拜毕出班谢逺接御筵抚问汤药舞蹈五拜毕赞各祇𠉀引出归幕次阁使传宣赐对衣金带勾従人以下入见舍人赞班首姓名以下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赞再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引出舍人传宣赐衣使副并従人服赐衣毕舍人引使副入丹墀内面殿鞠躬舍人赞谢恩拜舞蹈五拜毕赞上殿祇𠉀引使副南阶上殿就位立勾従人入赞谢恩拜称万岁赞有敕赐宴再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承受官引北廊下立御床入大臣进酒皇帝饮酒契丹舍人汉人阁使齐赞拜应坐并侍立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卒饮赞拜应坐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酒亲王使相使副共乐曲若宣令饮尽并起立饮讫放盏就位谢赞拜并随拜称万岁赞各就坐次行方茵地坐臣僚等官酒若宣令饮尽赞谢如初殿上酒一行毕赞廊下従人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若传宣令饮尽并拜称万岁赞各就坐殿上酒三行行茶行殽行膳酒五行𠉀曲终揖廊下従人起赞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引出曲破臣僚并使副并起鞠躬赞拜应坐臣僚并使副皆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引使副南阶下殿丹墀内舞蹈五拜毕赞各祇𠉀引出次引众臣僚下殿出毕报阁门无事皇帝起声跸
曲宴宋使仪昧爽臣僚入朝宋使至幕次皇帝升殿殿前教坊契丹文武班皆如初见之仪宋使副缀翰林学士班东洞门入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文武百僚臣某以下起居七拜谢宣召赴宴致词讫舞蹈五拜毕赞各上殿祇𠉀舍人引大臣使相臣僚使副及方茵朵殿应坐臣僚并于西阶上殿就位立其馀不应坐臣僚并于西洞门出勾従人入起居谢赐宴两廊立如初见之仪二人监盏教坊再拜赞各上殿祇𠉀御床入大臣进酒舍人阁使赞拜行酒皆如初见之仪次行方茵朵殿臣僚酒传宣饮尽如常仪殿上酒一行毕两廊従人行酒如初殿上行饼茶毕教坊致语揖臣僚使副并廊下従人皆起立𠉀口号绝揖臣僚等皆鞠躬赞拜殿上应坐并侍立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次赞廊下従人拜亦如之歇宴揖臣僚起立御床出皇帝起入阁引臣僚东西阶下殿还幕次内赐花承受官引従人出赐花亦如之簪花毕引従人复两廊位立次引臣僚使副两洞门入复殿上位立皇帝出阁复坐御床入揖应坐臣僚使副及侍立臣僚鞠躬赞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赞两廊従人亦如之行单茶行酒行膳行果殿上酒九行使相乐曲声绝揖两廊従人起赞拜称万岁赞各好去承受引出曲破殿上臣僚使副皆起立赞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引臣僚使副东西阶下殿契丹班谢宴出汉人并使副班谢宴舞蹈五拜毕赞各好去引出毕报阁门无事皇帝起
贺生辰正旦宋使朝辞太后仪臣僚使副班齐如曲宴仪皇太后升殿坐殿前契丹文武起居上殿毕宰臣奏宋使副従人朝辞榜子毕就位立舍人引使副北洞门入面南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国信使某官某以下祇𠉀辞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恋阙致词讫又再拜赞各上殿祇𠉀舍人引南阶上殿就位立引従人赞姓名再拜奏圣躬万福再拜称万岁赞各好去引出殿上揖应坐臣僚并使副就位鞠躬赞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汤行茶毕揖臣僚并南使起立与应坐臣僚鞠躬赞拜称万岁赞各祇𠉀立引使副六人于栏内拜跪受书匣毕直起立揖少前鞠躬受传答语讫退于北阶下殿丹墀内面殿鞠躬舍人赞各好去引出臣僚出
贺生辰正旦宋使朝辞皇帝仪臣僚入朝如常仪宋使至幕次于外赐従人衣物皇帝升殿宣徽契丹文武班起居上殿如曲宴仪中书令奏宋使副并従人朝辞榜子毕臣僚并于南面侍立教坊起居毕舍人引使副六人北洞门入丹墀北方面南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国信使某官某以下祇𠉀辞再拜起居恋阙如辞皇太后仪赞各祇𠉀平身立揖使副鞠躬宣徽赞有敕使副再拜鞠躬平身立宣徽使赞各赐卿对衣金带疋段弓箭鞍马等想宜知悉使副平身立揖大使三人少前俛伏跪搢笏阁门使授别录赐物过毕俛起复位立揖副使三人受赐亦如之赞谢恩舞蹈五拜赞上殿祇𠉀舍人引使副南阶上殿就位立引従人赞谢恩再拜起居再拜赞赐宴再拜皆称万岁赞各祇𠉀承受引两廊出御床入皇帝饮酒舍人阁使赞臣僚使副拜称万岁皆如曲宴应坐臣僚拜称万岁就坐行酒乐曲方茵两廊皆如之行殽行茶行膳亦如之行馒头毕従人起如登位使之仪曲破臣僚使副皆起立拜称万岁如辞太后之仪使副下殿舞蹈五拜赞各上殿祇𠉀引北阶上殿栏内立揖生辰正旦大使二人少前齐跪受书毕起立揖磬折受起居毕退引北阶下殿丹墀内并鞠躬舍人赞各好去引南洞门出次引殿上臣僚南北洞门出毕报阁门无事
髙丽使入见仪臣僚常服起居应上殿臣僚殿上序立阁门奏榜子引髙丽使副面殿立引上露台拜跪附奏起居讫拜起立阁门传宣王询安否使副皆跪大使奏臣等来时询安引下殿面殿立进奉物入列置殿前控鹤官起居毕引进使鞠躬通髙丽国王询进奉宣徽使殿上赞进奉赴库马出担床出毕引使副退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髙丽国谢恩进奉使某官某以下祇𠉀见舞蹈五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五拜出班谢逺接汤药五拜赞各祇𠉀使副私献入列置殿前控鹤官起居引进使鞠躬通髙丽国谢恩进奉某官某以下进奉宣徽使殿上赞如初引使副西阶上殿序立皇帝不入御床臣僚伴酒契丹舍人通汉人阁使赞再拜称万岁各就坐酒三行殽膳二味若宣令饮尽就位拜称万岁赞各就坐殽膳不赞起再拜称万岁引下殿舞蹈五拜赞各祇𠉀引出于幕次内别差使臣伴宴起宣赐衣物讫遥谢五拜毕归馆
曲宴髙丽使仪臣僚入朝班齐皇帝升殿宣徽教坊控鹤文武班起居皆如常仪谢宣宴如宋使仪赞各上殿祇𠉀契丹臣僚谢宣宴勾髙丽使入面南鞠躬舍人鞠躬通髙丽国谢恩进奉使某官某以下起居谢宣宴共十二拜赞各上殿祇𠉀臣僚使副就位立大臣进酒契丹舍人通汉人阁使赞上殿臣僚皆拜赞各祇𠉀进酒大臣复位立赞应坐臣僚拜赞各就坐行酒若宣令饮尽赞再拜赞各就坐教坊致语臣僚皆起立口号绝赞再拜赞各就坐凡拜皆称万岁曲破臣僚起下殿契丹臣僚谢宴中书令以下谢宴毕引使副谢七拜赞各好去控鹤官门外祇𠉀报阁门无事供奉官卷班出来日问圣体
髙丽使朝辞仪臣僚起居上殿如常仪阁门奏髙丽使朝辞榜子起居恋阙如宋使之仪赞各上殿祇𠉀引西阶上殿立契丹舍人赞拜称万岁赞各就坐中书令以下伴酒三行殽膳二味皆如初见之仪既谢赞有敕宴五拜赞各好去引出于幕次内别差使臣伴宴毕赐衣物跪受遥谢五拜归馆
西夏国进奉使朝见仪臣僚常朝毕引使者左入至丹墀面殿立引使者上露台立揖少前拜跪附奏起居讫俛兴复位阁使宣问某安否鞠躬聴㫖跪奏某安俛伏兴退复位引左下至丹墀面殿立礼物右入左出毕阁使鞠躬通某国进奉使姓名𠉀见共一十七拜赞祇𠉀平立有私献过毕揖使者鞠躬赞进奉收讫赞祇𠉀引左上殿就位立臣僚使者齐声喏酒三行引使左下至丹墀谢宴五拜毕赞有敕宴五拜祇𠉀引右出礼毕于外赐宴客省伴宴仍赐衣物
西夏使朝辞仪常朝毕引使者左入通某国某使祇𠉀辞再拜不出班起居再拜出班恋阙致词复再拜赐衣物谢恩如常仪若赐宴五拜毕赞好去引右出
辽史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二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一
礼志五
嘉仪上
皇帝受册仪前期一日尚舍奉御设幄于正殿北牖下南面设御坐奉礼郎设官僚客使幕次于东西朝堂太乐令设宫悬于殿庭举麾位在殿第二重西阶上东向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尚舍奉御设解剑席于东西阶设文官六品已上位横街南东方西向武官五品已上位横街南西方东向皆北上重行每等异位将士各勒所部六军仗屯诸门金吾仗黄麾仗陈于殿庭至日押册官引册自西便门入置册案西阶上通事舍人引侍从班入就位侍中东阶下解剑履上殿栏外俛俯跪奏中严下殿剑履复位立阁使西阶上殿栏外跪请木契面殿鞠躬奏奉敕唤仗殿中监少监殿中丞等押金吾四色仗入位臣僚后协律郎入就举麾位符宝郎诣阁奉迎通事舍人引文官四品至六品武官三品至五品就门外位皇帝御辇至宣徳门宣徽使押内诸司班起居引皇帝至阁服衮冕侍中东阶下解剑履上殿版奏外办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帝内诸司出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锺之钟左右钟皆应工人鼓柷乐作皇帝即御坐宣徽使赞扇合乐止赞帘卷扇开符宝郎奉宝进左右金吾报平安通事舍人引文官三品武官二品已上入门乐作就相向位毕乐止通事舍人引侍从班南班文官三品武官二品已上合班北向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起居七拜分班各复位通事舍人引押册官押册自西阶下至丹墀当殿置香案册案置册讫乐作就位乐止捧册官近后东西相对立舍人引侍从班并南班合班北向如初赞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五拜分班各复位如初捧册官就西阶下解剑席解剑履捧册西阶上殿乐作置册御坐前东西立北向捧册官西牖下立北上乐止读册官出班当殿立赞再拜三呼万岁就西阶下解剑席解剑履西阶上殿栏内立当御坐前侍中取册捧册官捧册匣至读册官前跪相对捧册读册官俛伏跪读讫俛伏兴捧册官跪左膝以册授侍中侍中受册以册授执事者降自西阶剑履讫复当殿位赞再拜三呼万岁复分班位舍人引侍从班南班合班北向如初赞拜在位者皆拜舞蹈鞠躬如初通事舍人引班首西阶下解剑履上殿乐作就栏内位乐止俛伏跪通全衔臣某等致词称贺讫伏兴兴降西阶下带剑纳舄乐作复位乐止赞拜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五拜鞠躬侍中临轩西向称有制皆再拜侍中宣答讫赞皆再拜舞蹈五拜分班各复位三品已上出乐作出门毕乐止侍中当御坐俛伏跪通全衔奏礼毕俛伏兴退东阶下殿带剑纳履复位宣徽使赞扇合下帘太常博士太常卿引皇帝起乐作至阁乐止舍人引文官四品武官三品以下出门外分班立次引侍从班出次兵部吏部出次金吾出次起居郎舍人出次殿中监少监押金吾细仗出仍位臣僚后次东西上阁门使于丹墀内鞠躬奏衙内无事卷班出阁门使丹墀内鞠躬揖奉敕放仗出门外文武班中间立唤承受官承受官声诺至阁使后鞠躬揖阁使鞠躬称奉敕放仗承受声诺鞠躬揖平身立引声奉敕放仗声绝趋退文武合班再拜舍人一员摄词令官殿前鞠躬揖称奉敕放黄麾仗出放金吾仗亦如之翼日文武臣僚入问圣躬
太平元年行此仪大略遵唐晋旧仪又有上契丹册仪以苏尔威汗柴册礼合唐礼杂就之又有上汉册仪与此仪大同小异加以上宝仪
册皇太后仪前期陈设于元和殿如皇帝受册之仪至日皇帝御𢎞政殿册入侍从班入门外金吾列仗文武分班侍中解剑奏中严宣徽使请木契唤仗皆如之乐工入阁使门外文武班中间立唤承受官声诺趋至阁使后立阁使鞠躬揖称奉敕唤仗承受官鞠躬声诺揖引声奉敕唤仗文武合班再拜殿中监押仗入文武官入亦如之宣徽使押内诸司供奉官天桥班候皇太后御紫宸殿乘平头辇童子女童队乐引至金銮门阁使奏内诸司起居讫赞引驾自下先行至元和殿皇太后入西北隅阁内更衣侍中解剑上殿奏外办宣徽受版入奏侍中降复位协律郎举麾乐作太乐令太常卿导引皇太后升坐宣徽使赞扇合帘卷扇开乐止符宝郎奉宝置皇太后坐右左右金吾大将军对揖鞠躬奏军国内外平安东上阁门副使引丞相东门入西上阁门副使引亲王西门入通事舍人引文武班入如仪乐作至位乐止文武班趋进相向再拜退复位东西上阁门使宣徽使自𢎞政殿引皇帝御肩舆至西便门下引入门乐作至殿前位乐止宣徽使赞皇帝拜问皇太后圣躬万福拜皇帝御西阁坐合班起居如仪北府宰相押册中书枢密令史八人舁册东西上阁门使引册宣徽使引皇帝送册乐作至殿前置册位乐止宣徽使赞皇帝再拜称万岁群臣陪位揖翰林学士四人大将军四人舁册皇帝捧册行三举武授册舁之西阶上殿乐作置太后坐前乐止皇帝册西面东立舍人引丞相当殿再拜三呼万岁解剑西阶上殿乐作至读册位乐止俛伏跪读册讫俛伏三呼万岁复班位宣徽使引皇帝下殿乐作至殿前位乐止皇帝拜舞蹈拜讫引皇帝西阶上殿至皇太后坐前位俛跪致词讫俛伏兴引西阶下至殿前位拜舞蹈拜鞠躬侍中临轩宣太后答称有制皇帝再拜宣讫引皇帝上殿乐作至西阁乐止丞相亲王侍从文武合班赞拜舞蹈三呼万岁如仪丞相上贺侍中宣答如仪丞相以下出举乐出门乐止侍中奏礼毕宣徽索扇扇合下帘皇太后起举乐入阁乐止文武官出门外分班侍从兵部吏部起居金吾仗出如仪阁使奏放仗皆如皇帝受册之仪
册皇后仪至日北南臣僚内外命妇诣端拱殿幕次皇后至阁侍中奏中严引命妇班入就东西相向位立皇帝临轩命使发册使副押册至端拱殿门外幕次侍中奏外办所司承㫖索扇扇上举麾乐作皇后出阁升坐扇开帘卷偃麾乐止引命妇合班面殿起居八拜皇后降坐乐作至殿下褥位乐止引册入置皇后褥位前侍中传宣皇后四拜命妇陪位皆拜引读册官至皇后褥位前俛伏跪读讫皇后四拜陪位者皆拜引皇后升殿使臣引册置皇后坐前册案退西向侍立命妇当殿称贺四拜引班首东阶上殿致词讫东阶下殿复位四拜侍中奏宣答称有教旨四拜宣答讫四拜班首上殿进酒皇后赐押册使副等酒讫侍中奏礼毕承旨索扇乐作皇后起入阁乐止分引命妇等东西门出
册皇太子仪前期一日设幄坐于宣庆殿设文武官幕次于朝堂并殿庭板位太乐令陈宫县皆如皇帝受册仪守宫设皇太子次于朝堂北西向乘黄令陈金辂朝堂门外西向皇太子仪仗笳箫鼓吹等陈宣庆门外典仪设皇太子版位于殿横街南近东北向设文武官五品以上位于乐县东西馀官如常仪至日门下侍郎奉册中书侍郎奉宝绶各置于案令史二人绛服对举案立宝案在横街北西向册案在北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立案后侍中版奏中严皇太子逺游冠绛纱袍秉圭出太子舍人引入就版位北面殿立东宫官三师以下皆从立皇太子东南西向太子入门乐作至位乐止典仪赞皇太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书令立太子东北西向门下侍郎引册案中书侍郎取册进授中书令退复位传宣官称有制皇太子再拜传宣讫再拜中书令跪读册讫俛伏兴皇太子再拜受册退授左庶子中书侍郎取宝进授中书令皇太子进受宝退授左庶子中书令以下退复位舁案者以案退典仪赞再拜皇太子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子舍人引皇太子退乐作出门乐止侍中奏礼毕皇太子升金辂左庶子以下夹侍仪仗鼓吹等并列宣庆门外三师三少诸宫臣于金辂前后导从鸣铙而行还东宫宫庭先设仗卫如式至宫门铙止皇太子降金辂舍人引入就位坐文武宫臣序班称贺礼毕
册王妃公主仪至日押册使副并读册等官押册东便门入持节前导至殿册案置横街北少东引使副等面殿立而鞠躬侍中临轩称有制皆再拜鞠躬宣制讫舞蹈五拜引册于宣庆门出使副等押领仪仗册案赴各私第㕔前向阙陈列设传宣受册拜褥册案置褥左去幕盖使副案右序立受册者就位立传宣称有制再拜宣制毕舁册人举册匣于褥前跪捧引读册者与受册者皆俛伏跪读讫皆俛伏兴受册者谢恩国王五拜王妃公主四拜若册礼同日先上皇太后册宝次临轩同制遣使册皇后诸王妃主次册皇太子
皇帝纳后之仪择吉日至日后族毕集诘旦后出私舍坐于堂皇帝遣使及媒者以牲酒饔饩至门执事者以告使及媒者入谒再拜平身立少顷拜进酒于皇后次及后之父母宗族兄弟酒遍再拜纳币致词再拜讫后族皆坐特哩衮夫人四拜请就车后辞父母伯叔父母兄各四拜宗族长者皆再拜升车父母饮后酒致戒词遍及使者媒者送者发轫伯叔父母兄饮后酒如初教坊遮道赞祝后命赐以物后族追拜进酒遂行将至宫门宰相传敕赐后酒遍及送者既至特哩衮率皇族奉迎再拜皇后车至便殿东南七十步止特哩衮夫人请降车负银罂捧縢履黄道行后一人张羔裘若袭之前一妇人捧镜却行置鞍于道后过其上乃诣神主室三拜南北向各一拜酹酒向谒者一拜起居讫再拜次诣舅姑御容拜奠酒选皇族诸妇宜子孙者再拜之授以罂縢又诣诸帝御容拜奠酒神赐袭衣珠玉佩饰拜受服之后姊若妹陪拜者各赐物皇族迎者后族送者遍赐酒皆相偶饮讫后坐别殿送后者退食于次媒者传旨命送后者列于殿北俟皇帝即御坐选皇族尊者一人当奥坐主婚礼命执事者往来致辞于后族引后族之长率送后者升当御坐皆再拜又一人少进附奏送后之词退复位再拜后族之长及送后者向当奥者三拜南北向各一拜向谒者一拜后族之长跪问圣躬万福再拜复奏送后之词又再拜当奥者与媒者行酒三周命送后者再拜皆坐终宴翼日皇帝晨兴诣先帝御容拜奠酒讫复御殿宴后族及群臣皇族后族偶饮如初百戏角抵戏马较胜以为乐又翼日皇帝御殿赐后族及赆送后者各有差受赐者再拜进酒再拜皇帝御别殿有司进皇后服饰之籍酒五行送后者辞讫皇族献后族礼物后族以礼物谢当奥者礼毕
公主下嫁仪选公主诸父一人为婚主凡当奥者媒者致词之仪自纳币至礼成大略如纳后仪择吉日诘旦媒者趣向主之家诣宫俟皇帝皇后御便殿率其族入见进酒讫命皇族与尚主之族相偶饮翼日尚主之家以公主及婿率其族入见致宴于皇帝皇后献赆送者礼物讫朝辞赐公主青幰车二螭头盖部皆饰以银驾驼送终车一车楼纯锦银螭悬铎后垂大毡驾牛载羊一谓之祭羊拟送终之具至覆尸仪物咸在赐其婿朝服四时袭衣鞍马凡所需无不备选皇族一人送至其家
亲王女封公主者婚仪仿此以亲疏为差降
辽史卷五十二
辽史卷五十二考证
受册仪奏衙内无事 按礼志载礼仪毕辄报阁门无事此独书衙内续通考载此仪云奏衙门内事疑俱系阁门之讹谨仍其旧而附证于此
纳后仪 按原本国语解凡纳后即族中选尊者一人当奥而坐以主其礼谓之奥姑送后者拜而致敬谓之拜奥礼志所载向当奥者三拜云云即拜奥礼也第考圣宗本纪统和十二年九月行拜奥礼又兴宗本纪重熙五年五月幸北院大王帐拜奥二者皆无纳后事据此则拜奥礼疑不专为纳后也
公主下嫁仪 按兴宗本纪重熙十六年定公主行妇礼于舅姑仪惜志不载遂无可考
辽史卷五十二考证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三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二
礼志六
嘉仪下
皇太后生辰朝贺仪至日臣僚入朝国使至幕班齐如常仪皇太后升殿坐皇帝东面侧坐契丹舍人殿上通名契丹汉人臣僚宋使副缀翰林学士班东西两洞门入合班称贺班首上殿祝寿分班引出皆如正旦之仪教坊起居七拜契丹汉人臣僚入进酒皆如正旦之仪惟宣答称圣㫖皇帝降御座进奉皇太后生辰礼物过毕皇帝殿上再拜殿下臣僚皆再拜皇帝升御座引臣僚分班出引中书令北大王西阶上殿奏契丹臣僚进奉次汉人臣僚并诸道进奉控鹤官置担床起居四拜毕引进使鞠躬通文武百僚某官某以下高丽夏国诸道进奉宣徽使殿上赞进奉各付所司控鹤官声喏担床过毕契丹汉人臣僚以次谢五拜赞各祗𠉀引出教坊诸道进奉使谢如之契丹臣僚谢宣宴引上殿就位立汉人臣僚并宋使副东洞门入面西谢宣宴如正旦仪赞各上殿祗𠉀臣僚使副上殿就位立亦如之监盏教坊上殿从人入东廊立皆如之御床入皇帝初进酒臣僚就位陪拜皇太后饮酒殿上应坐侍立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祗𠉀立皇太后卒饮手赐皇帝酒皇帝跪卒饮退就褥位再拜臣僚皆陪拜若皇帝亲赐使相臣僚宋使副酒皆立饮皇帝升坐赞应坐臣僚并使副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方裀朵殿臣僚酒如正旦仪一进酒两廊从人拜称万岁各就坐亲王进酒如正旦仪若皇太后手赐亲王酒跪饮讫退露台上五拜赞祗𠉀殿上三进酒行饼茶讫教坊跪致语揖臣僚使副廊下从人皆立口号绝赞拜亦如之行茶行殽膳皆如之大馔入行粥碗殿上七进酒使相臣僚乐曲终揖廊下从人起拜称万岁各好去承受官引两门出曲破揖臣僚使副起鞠躬赞拜皆拜称万岁赞各祗𠉀引臣僚使副下殿契丹臣僚谢宴毕出汉人臣僚使副舞蹈五拜毕赞各好去出洞门毕报阁门无事皇太后皇帝起
应圣节宋遣使来贺生辰正旦始制此仪故详见宾仪
凡五拜拜兴再拜兴跪搢笏三舞蹈三叩头出笏就拜兴拜兴再拜兴其就拜亦曰俛伏兴
宾仪臣僚皆曰坐于此仪曰高裀与方裀别
皇帝生辰朝贺仪臣僚国使班齐皇帝升殿坐臣僚使副入合班称贺合班出皆如皇太后生辰仪中书令北大王奏诸道进奉表目教坊起居七拜臣僚东西门入合班再拜赞进酒班首上殿进酒宣徽使宣答群臣谢宣谕分班奏乐皇帝卒饮合班班首下殿分班出皆如正旦之仪进奉皆如皇太后生辰仪皇帝诣皇太后殿近上皇族外戚大臣并从奉迎太后即皇帝殿坐皇太后御小辇皇帝辇侧步从臣僚分行序引宣徽使诸司阁门攒队前引教坊动乐控鹤官起居四拜引驾臣僚于山楼南方立𠉀皇太后入阁揖使副并臣僚入幕次皇太后升殿坐皇帝东方侧坐引契丹汉人臣僚使副两洞门入合班起居舞蹈五拜赞各祇𠉀面殿立皇帝降御座殿上立进皇太后生辰物过毕皇帝殿上再拜殿上下臣僚皆拜皇帝升御座引臣僚分班出契丹臣僚入谢宣宴汉人臣僚使副入通名谢宣宴上殿就位不应坐臣僚出从人入皆如仪御床入皇帝初进皇太后酒皇太后赐皇帝酒皆如皇太后生辰仪赞各就坐行酒宣饮尽就位谢如仪殿上一进酒毕从人入就位如仪亲王进酒行饼茶教坊致语如仪行茶行殽膳如仪七进酒使相乐曲终从人起曲破臣僚使副起馀皆如正旦之仪
皇后生辰仪臣僚昧爽朝皇帝皇后大帐前拜日契丹汉人臣僚陪拜皇帝升殿坐皇后再拜臣僚殿下合班陪拜皇帝赐皇后生辰礼物皇后殿上谢再拜臣僚皆拜契丹舍人通名契丹汉人臣僚以次入贺盏入舍人赞舞蹈五拜起居不表圣躬万福赞再拜班首上殿拜跪自通全衔祝寿讫引下殿复位鞠躬赞舞蹈五拜赞各祗𠉀引宰臣一员上殿奏百僚诸道进表目教坊起居七拜不贺控鹤官起居四拜诸道押衙附奏起居赐宴共八拜契丹汉人合班进寿酒舞蹈五拜引大臣一员上殿栏外褥位搢笏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退复褥位授台出笏栏内拜跪自通全衔祝寿臣等谨进千万岁寿酒讫引下殿复位舞蹈五拜鞠躬宣徽使奏宣答如仪引上殿搢笏执台皇帝皇后饮殿下臣僚分班教坊奏乐皆拜称万岁卒饮皇帝皇后授盏引下殿舞蹈五拜赞各祗𠉀引出臣僚进奉如仪宣宴如仪教坊监盏臣僚上殿祇侯如仪皇后进皇帝酒殿上赞拜侍臣僚皆拜皇帝受盏皆拜皇后坐契丹舍人汉人阁使殿上赞拜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大臣进皇帝皇后酒行酒如仪酒三行行殽行膳又进皇帝皇后酒酒再行大馔入行粥教坊致语臣僚皆起立口号绝赞拜称万岁引下殿谢宴引出皆如常仪
进士接见仪其日举人从时相至御帐侧通名榜子与时相榜子同奏讫时相朝见如常仪毕揖进士第一名以下丹墀内面殿鞠躬通名四拜赞各祗𠉀皆退若有进文字者不退奉卷平立阁门奏受跪左膝授讫直起退礼毕
进士赐等甲敕仪臣僚起居毕读卷官奏讫于左方依等甲唱姓名序立阁使交收敕牒阁使奏引至丹墀依等甲序立阁使称有敕再拜鞠躬舍人宣敕各依等甲赐卿敕牒一道想宜知悉揖拜各跪左膝受敕讫鞠躬皆再拜各祗𠉀分引左右相向侍立侯奏事毕引两阶上殿就位齐声喏赐坐酒三行起声喏如初退揖出礼毕牌印郎君行酒阁使劝饮
进士赐章服仪皇帝御殿臣僚公服引进士入东方面西再拜揖就丹墀位面殿鞠躬阁使称有敕再拜鞠躬舍人宣敕各依等甲赐卿敕牒一道兼赐章服想宜知悉揖再拜跪受敕讫再拜退引至章服所更衣讫揖复丹墀位鞠躬赞谢恩舞蹈五拜各祗𠉀殿东亭内序立声喏坐赐宴簪花宣阁使一员阁门三人或二人劝饮终日礼毕
宰相中谢仪皇帝常服升殿坐诸班起居如常仪应坐臣僚上殿其馀臣僚殿下东西侍立皆如宋使初见之仪引中谢官左入至丹墀面西立舍人当殿鞠躬通新受具官姓名祗𠉀中谢宣徽殿上索通班舍人就赞礼位赞某官至宣徽赞通班舍人二人对立揖中谢官鞠躬赞就拜位舍人二人引面殿鞠躬赞拜中谢官舞蹈五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赞再拜揖出班跪叙官致词讫俛伏兴复位赞拜舞蹈五拜又出班中谢致词如初仪共十有七拜赞祗𠉀引右阶上殿就位揖应坐臣僚声喏坐供奉官行酒传宣饮尽臣僚搢笏执盏起位后立饮置盏出笏赞拜臣僚皆再拜赞各坐搢笏执盏授供奉官盏酒三行揖应坐臣僚声喏立引中谢官右陛下殿至丹墀面殿鞠躬赞拜舞蹈五拜引右出臣僚皆出丞相枢密使同馀官不升殿赐酒不带节度使不通班止通名七拜众谢班首一人出班中谢
拜表仪其日先于东上阁门陈设毡位分引南北臣僚诸国使副于毡位合班通事舍人二人舁表案置班首前揖鞠躬再拜平身中书舍人立案侧班首跪搢笏兴捧表跪左膝以表授中书舍人出笏就拜兴再拜中书舍人复置表案上通事舍人舁表案于东上阁门入卷班分引出礼毕
元日皇帝不御坐行此仪馀应上表有故皆仿此
贺生皇子仪其日奉先帝御容设正殿皇帝御八角殿升坐声警毕北南宣徽使殿阶上左右立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入班首二人捧表立读表官先于左阶上侧立二宣徽使东西阶下殿受表捧表者跪左膝授讫就拜兴再拜各祗𠉀二宣徽使俱左阶上授读表官读讫揖臣僚鞠躬引北面班首左阶上殿栏内称贺讫引左阶下殿复位舞蹈五拜礼毕
贺祥瑞仪声警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立班首二人各奉表贺北南宣徽使左阶下殿受表上殿授读表大臣读讫揖殿下臣僚鞠躬五拜毕鞠躬引班首二人左阶上殿栏内拜跪称贺致词讫引左阶下殿复位五拜毕鞠躬宣答聴制讫再拜鞠躬谢宣谕五拜毕各祗𠉀分班侍立礼毕两府奏事如常
乾统六年木叶山瑞云见始行此仪天庆元年天雨谷谢宣谕后赵王进酒教坊动乐臣僚酒一行礼毕奏事
贺平难仪皇帝皇后升殿坐北南臣僚并命妇合班五拜揖班首二人出班俛跪搢笏执表舁案近前阁使受表置案上皆再拜通事舍人二人舁案左阶上殿置露台上读表官受入读表对御读讫臣僚殿下五拜鞠躬引班首二人左右阶上殿栏内并立先引北面班首少前跪致词讫退复褥位次引南面班首亦如之毕分引左右阶下殿复位五拜鞠躬宣徽称有敕再拜宣答内难已平与公等内外同庆谢宣谕五拜卷班臣僚从皇帝命妇从皇后诣皇太后殿见先帝御容陪位皆再拜皇太后正坐称贺共十拜并引上殿赐宴如仪
平难之仪道宗清宁九年太叔重元谋逆仁懿太后亲率卫士与逆党战事平因制此仪
正旦朝贺仪臣僚并诸国使昩爽入朝奏班齐皇帝升殿坐契丹舍人殿上通讫引契丹臣僚东洞门入引汉人臣僚并诸国使西洞门入合班舞蹈五拜鞠躬平身引亲王东阶上殿栏内褥位俛伏跪自通全衔臣某等祝寿讫伏兴退引东阶下殿复位舞蹈五拜毕鞠躬宣徽使殿上鞠躬奏臣宣答称有敕班首以下聴制讫再拜鞠躬宣徽传宣云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舍人赞谢宣谕拜舞蹈五拜赞各祗侯分班引出引班首西阶上殿奏表目讫教坊起居贺十二拜毕赞各祗候引契丹汉人臣僚并诸国使东西洞门入合班再拜赞进酒引亲王东阶上殿就栏内褥位搢笏执台盏进酒讫退复褥位置台出笏少前俛跪自通全衔臣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俛伏兴退复褥位与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俟宣徽使殿上鞠躬奏臣宣答称有制亲王以下再拜如初仪传宣云饮公等寿酒与公等内外同庆舍人赞谢宣谕如初赞各祗𠉀亲王搢笏执台殿下臣僚分班皇帝饮酒教坊奏乐殿上下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祇候乐止教坊再拜皇帝卒饮亲王进受盏复褥位置台盏出笏揖臣僚合班引亲王东阶下殿复位鞠躬再拜赞各祇𠉀分班引出皇帝起诣皇太后殿臣僚并诸国使皆从皇太后升殿皇帝东方侧坐引契丹汉人臣僚并诸国使两洞门入班称贺进酒皆如皇帝之仪毕引出教坊入起居进酒亦如之皇太后宣答称圣㫖契丹班谢宣宴上殿就位立汉人臣僚并诸国使东洞门入丹墀东方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文武百僚宰臣某已下谢宣宴再拜出班致词讫退复位舞蹈五拜赞各上殿祇𠉀引宰臣以下并诸国使副方裀朵殿臣僚西阶上殿就位立不应坐臣僚并于西洞门出二人监盏教坊再拜赞各上阶下殿谢宴如皇太后生辰仪
冬至朝贺仪臣僚班齐如正旦仪皇帝皇后拜日臣僚陪位再拜皇帝皇后升殿坐契丹舍人通臣僚入合班亲王祝寿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谢讫舞蹈五拜鞠躬出班奏圣躬万福复位再拜鞠躬班首出班俛伏跪祝寿讫伏兴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𠉀分班不出合班御床入再拜鞠躬赞进酒臣僚平身引亲王左阶上殿就栏内褥位搢笏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讫退就褥位置台出笏俛伏跪少前自通全衔臣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俛伏兴退复褥位再拜鞠躬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宣答如正旦仪亲王搢笏执台分班皇帝皇后饮酒奏乐殿上下臣僚皆拜称万岁寿乐止教坊再拜臣僚合班亲王进受盏至褥位置台盏出笏引左阶下殿御床出亲王复丹墀位再拜鞠躬赞祗𠉀分班引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进奉诸道进奉教坊进奉过讫赞进奉收班首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班首出臣僚复入合班谢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祇𠉀分班引出声警皇帝皇后起赴北殿皇太后于御容殿与皇帝皇后率臣僚再拜皇太后上香皆再拜赞各祗𠉀可矮𧝋以上上殿皇太后三进御容酒陪位皆拜皇太后升殿坐皇帝就露台上褥位亲王押北南臣僚班丹墀内立皇帝再拜臣僚皆拜鞠躬皇帝栏内跪祝皇太后寿讫复位再拜凡拜皆称万岁赞各祇𠉀臣僚不出皇帝皇后侧坐亲王进酒臣僚陪拜皇太后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臣僚分班不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合班谢宣宴上殿就位如仪御床入皇帝进皇太后酒如初各就座行酒宣饮尽如皇太后生辰之仪皇后进酒如皇帝之仪三进酒行茶教坊致语行殽膳大馔七进酒曲破臣僚起御床出谢宴皆如皇太后生辰仪
立春仪皇帝出就内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内合班再拜可矮𧝋以上入殿赐坐帝进御容酒陪位并侍立皆再拜一进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立皇帝戴幡胜等第赐幡胜臣僚簪毕皇帝于土牛前上香三奠酒不拜教坊动乐侍仪使跪进彩杖皇帝鞭土牛可矮𧝋以上北南臣僚丹墀内合班跪左膝受彩杖直起再拜赞各祇𠉀司辰报春至鞭土牛三匝矮𧝋鞭止引节度使以上上殿撒榖豆击土牛撒榖豆许众夺之臣僚依位坐酒两行春盘入酒三行毕行茶皆起礼毕
重午仪至日臣僚昧爽赴御帐皇帝系长寿彩缕升车坐引北南臣僚合班如丹墀之仪所司各赐寿缕揖臣僚跪受再拜引退从驾至膳所酒三行若赐宴临时聴敕
重九仪北南臣僚旦赴御帐从驾至围场赐茶皇帝就坐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赐菊花酒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
藏𨷺仪至日北南臣僚常服入朝皇帝御天祥殿臣僚依位赐坐契丹南面汉人北面分朋行𨷺或五或七筹赐膳入食毕皆起顷之复坐行𨷺如初晩赐茶三筹或五筹罢教坊承应若帝得𨷺臣僚进酒讫以次赐酒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始行是仪是日不御朝
歳时雑仪正旦国俗以糯饭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每帐赐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帐内窗中掷丸于外数偶动乐饮宴数奇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垆中烧地拍䑕谓之惊鬼居七日乃出国语谓正旦为阿尼雅伊能伊
立春妇人进春书刻青缯为帜像龙御之或为蟾蜍书帜曰宜春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薫天
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舅族萧氏设宴以延国族耶律氏岁以为常国语是日为札拉巴
二月八日为悉达太子生辰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悉达太子者西域净梵王子姓瞿昙氏名释迦牟尼以其觉性称之曰佛
三月三日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国语谓是日为陶拉噶尔布噶
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以五彩丝为索纒臂谓之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国语谓是日为托卜伊能伊
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六月十有八日国俗耶律氏设宴以延国舅族萧氏亦谓之札拉巴
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前期备酒馔翼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动畨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十六日昧爽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噪三谓之送节国语谓之赛音伊能伊
八月八日国俗屠白犬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秋移寝帐于其上国语谓之伊克努尔
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番汉臣僚饮菊花酒兔肝为臡鹿舌为酱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禬禳国语谓是日为博罗哩乌楚哩
岁十月五京进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万副十五日天子与群臣望祭木叶山用国字书状并焚之国语谓之达勒噶喀
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黒山黒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中国之岱宗云每岁是日五京进纸造人马万馀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畏非祭不敢近山
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国语谓是日为绰哈雅布
再生仪凡十有二岁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前期禁门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在再生室东南倒植三歧木其日以童子及产医妪置室中一妇人执酒一叟持矢箙立于室外有司请神主降舆致奠奠讫皇帝出寝殿诣再生室群臣奉迎再拜皇帝八室释服跣以童子从三过歧木之下每过产医妪致词拂拭帝躬童子过歧木七皇帝卧木侧叟击箙曰生男矣太巫幪皇帝首兴群臣称贺再拜产医妪受酒于执酒妇以进太巫奉襁褓彩结等物赞祝之预选七叟各立御名系于彩皆跪进皇帝选嘉名受之赐物再拜退群臣皆进襁褓彩结等物皇帝拜先帝诸御容遂宴群臣
善哉苏尔威汗之垂训后词也孺子无不慕其亲者嗜欲深而爱浅妻子具而孝衰人人皆然而况天子乎再生之仪岁一周星使天子一行是礼以起其孝心夫体之也真则其思之也切孺子之慕将有油然发于中心者感发之妙非言语文字之所能及善哉苏尔威汗之垂训后嗣也始之以三过歧木母氏劬劳能无念乎终之以拜先帝御容敬承宗庙宜何如哉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徳
辽史卷五十三
辽史卷五十三考证
应圣节宋遣使来贺生辰正旦始制此仪 按太宗本纪天显十二年皇太后永宁节晋及诸国来贺㑹同四年诏以永宁天授二节及正旦重午冬至腊并受贺著为令是贺皇太后仪不始自兴宗也至圣宗本纪统和二十三年宋使来贺太后生辰则宋使来贺之仪亦不应自应圣节始制
立春仪 按韩琦安阳集有使契丹谢春盘戴胜状据此则辽于立春日亦赐诸国使臣幡胜矣
藏𨷺仪 按游幸表开泰八年十二月幸秦晋长公主第作藏𨷺宴据此则志所云太康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始行是仪者疑有误然考道宗本纪太康十年虽无作藏𨷺仪之文而圣宗本纪开泰八年亦不书幸秦晋长公主第事表志互异他书均无可考谨附识之
辽史卷五十三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四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三
乐志
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征诸太常仪鳯教坊不可得按纪志辽朝杂礼参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补一代之阙文呜呼咸韶夏武之乐声亡书逸河间作记史迁因以为书寥乎希哉辽之乐观此足矣
国乐
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其诸国乐犹诸侯之风故志其略
正月朔日朝贺用宫悬雅乐元㑹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抵终之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
七月十三日皇帝出行宫三十里卓帐十四日设宴应从诸军随各部落动乐十五日中元大宴用汉乐
春飞放杏埚皇帝射获头鹅荐庙燕饮乐工数十人执小乐器侑酒
诸国乐
太宗㑹同三年晋宣徽使杨端王朓等及诸国使朝见皇帝御便殿赐宴端朓起进酒作歌舞上为举觞极欢
㑹同三年端午日百僚洎诸国使称贺如式燕饮命回鹘炖煌二使作本国舞
天祚天庆二年驾幸混同江头鱼酒筵半酣上命诸部长次第歌舞为乐女直阿固达端立直视辞以不能上谓萧奉先曰阿固达意气雄豪顾视不常可托以边亊杀之不然恐贻后患奉先奏阿固达无大过杀之伤向化之意蕞尔小国又何能为
雅乐
自汉以后相承雅乐有古颂焉有古大雅焉辽阙郊庙礼无颂乐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
圣宗太平元年尊号册礼设宫悬于殿庭举麾位在殿第三重西阶之上协律郎各入就举麾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将仗动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锺之锺左右锺皆应工人举柷乐作皇帝即御坐扇合乐正
王公入门乐作至位乐止
通事舍人引押册大臣初动乐作置册殿前香案讫就位乐止
舁册官奉册初动乐作升殿置册御坐前就西墉北上位乐止
大臣上殿乐作至殿栏内位乐止
大臣降殿阶乐作复位乐止
王公三品以上出乐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降御坐入阁乐止
兴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册皇帝出奏隆安之乐
圣宗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设宫悬簨簴太乐工协律郎入
太后仪卫动举麾太和乐作太乐令太常卿导引升御坐帘卷乐止
文武三品以上入舒和乐作至位乐止
皇帝入门雍和乐作至殿前位乐正
宰相押册皇帝随册乐作至殿前置册于案乐止翰林学士大将军舁册乐作置御坐前乐止
丞相上殿乐作至读册位乐止
皇帝下殿乐作至位乐止
太后宣答讫乐作皇帝至西阁乐止
亲王丞相上殿乐作退班出乐止
下帘乐作皇太后入内乐止
册皇太子仪太子初入门贞安之乐作
册礼乐工次第
四隅各置建鼓一虡乐工各一人
宫悬每面九虡每虡乐工一人
乐虡近北置柷敔各一乐工各一人
乐虡内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
乐虡西南武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
乐虡东南文舞六十四人执小旗二人
协律郎二人
太乐令一人
唐十二和乐辽初用之
豫和祀天神
顺和祭地祇
永和享宗庙
肃和登歌奠玉帛
雍和入俎接神
寿和酌献饮神
太和节升降
舒和节出入
昭和举酒
休和以饭
正和皇后受册以行
承和太子以行
辽十二安乐初梁改唐十二和乐为九庆乐后唐建唐宗庙仍用十二和乐晋改为十二同乐辽杂礼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贞安则是辽尝改乐名矣馀十安乐名缺
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八音
金 镈钟
石 球磬
丝 琴瑟
竹 龠箫篪
匏 笙竽
土 埙
革 鼓鼗
木 柷敔
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道宗太康中诏行秬黍所定升斗尝定律矣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大乐
自汉以来因秦楚之声置乐府至隋髙祖诏求知音者郑译得西域苏祗婆七旦之声求合七音八十四调之说由是雅俗之乐皆此声矣用之朝廷别于雅乐者谓之大乐晋髙祖使冯道刘昫册应天太后太宗皇帝其声器工官与法驾同归于辽
圣宗太平元年册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队乐引太后辇至金銮门
天祚皇帝天庆元年上寿仪
皇帝出东阁鸣鞭乐作 帘卷扇开乐止
太尉执台分班太乐令举麾乐作 皇帝饮酒讫乐止
应坐臣僚东西外殿太乐令引堂上乐升大臣执台太乐令奏举觞登歌乐作饮讫乐止
行臣僚酒遍太乐令奏巡周举麾乐作 饮讫乐止太常卿进御食太官令奏食遍乐作 文舞入三变引出乐止
次进酒行臣僚酒举觞巡周乐作 饮讫乐止次进食食遍乐作 武舞入三变引出乐止
扇合帘下鸣鞭乐作 皇帝入西阁乐止
大乐器本唐太宗七徳九功之乐武后毁唐宗庙七徳九功乐舞遂亡自后宗庙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髙宗景云乐代之元㑹第一奏景云乐舞杜佑通典已称诸乐并亡唯景云乐舞仅存唐末五代板荡之馀在者希矣辽国大乐晋代所传杂礼虽见坐部乐工左右各一百二人葢亦以景云遗工充坐部其坐立部乐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云四部乐舞而已
玉磬
方响
搊筝
筑
卧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
小五
吹叶
大笙
小笙
觱篥
箫
铜钹
长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员鼓
连鼗鼓
具
以上皆二人馀毎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云舞八人
庆云乐舞四人
破阵乐舞四人
承天乐舞四人
大乐调雅乐有七音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一曰婆陁力平声二曰鸡识长声三曰沙识质直声四曰沙侯加滥声五曰沙腊皆应声六曰般赡五声七曰俟利箑斛先声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调为大乐婆陁力旦
正宫
髙宫
中吕宫
道调宫
南吕宫
仙吕宫
黄锺宫
鸡识旦
越调
大食调
髙大食调
双调
小食调
歇指调
林锺商调
沙识且
大食角
髙大食角
双角
小食角
歇指角
林锺角
越角
沙侯加滥旦
中吕调
正平调
髙平调
仙吕调
黄锺调
般涉调
髙般涉调
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叶之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下益浊上益清七七四十九调馀二十一调失其传葢出九部乐之龟兹部云
大乐声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也
散乐
殷人作靡靡之乐其声往而不反流为郑卫之声秦汉之间秦楚声作郑卫寖亡汉武帝以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声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晋天福三年遣刘昫以伶官来归辽有散乐葢由此矣
辽册皇后仪
呈百戏角抵戏马以为乐
皇帝生辰乐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手伎入
酒三行 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入杂剧进
酒四行
阙
酒五行 笙独吹鼓笛进
酒六行 筝独弹筑球
酒七行 歌曲破角抵
曲宴宋国使乐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
酒三行 歌手伎入
酒四行 琵琶独弹
饼茶致语
食入杂剧进
酒五行
阙
酒六行 笙独吹合法曲
酒七行 筝独弹
酒八行 歌击架乐
酒九行 歌角抵
散乐以三音该三才之义四声调四时之气应十二管之数截竹为四窍之笛以叶音声而被之歌三音天音扬地音抑人音中皆有声无文四时春声曰平夏声曰上秋声曰去冬声曰入
散乐器觱篥箫笛笙琵琶五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杂戏目齐景公用倡优侏儒至汉武帝设鱼龙曼延之戏后汉有绳舞自刳之伎杜佑以为多幻术皆出西域哇俚不经故不具述
鼓吹乐
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辽杂礼朝㑹设熊罴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前部
鼓吹令二人
㧏鼓十二
金钲十二
大鼓百二十
长鸣百二十
铙十二
鼓十二
歌二十四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大角百二十
鼓吹丞二人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笛二十四
铙十二
鼔十二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右前后鼔吹行则导驾奏之朝㑹则列仗设而不奏
横吹乐
横吹亦军乐与鼓吹分部而同焉皆属鼓吹令
前部
大横吹百二十
节鼓二
笛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㧏鼔十二
金钲十二
小鼓百二十
中鸣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后部
小横吹百二十四
笛二十四
箫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百官鼓吹横吹乐自四品以上名有增损见仪卫志自周衰先王之乐寖以亡缺周南变为秦风始皇有天下郑卫秦燕赵楚之声迭进而雅声亡矣汉唐之盛文事多西音是为大乐散乐武事皆北音是为鼓吹横吹乐雅乐在者其器雅其音亦西云
辽史卷五十四
辽史卷五十四考证
举麾位在殿三重西阶之上 三重礼志作二重圣宗太平元年册承天皇太后 按圣宗统和登极册皇太后越三十有九年为太平元年葢又为改元而册也本纪遗是年册太后事
辽史卷五十四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五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四
仪卫志一
辽太祖奋自朔方太宗继志述事以成其业于是举渤海立敬瑭破重贵尽致周秦两汉隋唐文物之遗馀而居有之路车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玺以布号令是以传至九主二百馀年岂独以兵革之利士马之强哉文谓之仪武谓之卫足以成一代之规模矣考辽所有舆服符玺仪仗作仪卫志
舆服
自皇帝而降与服之制其来逺矣禹乘四载作小车商人得桑根之瑞为大辂周人加金玉象饰益备秦取六国仪物而分别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至汉中叶锐意稽古然礼文之事名存实亡盖得十一于千百焉唐之车辂因周隋遗法损益可知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绛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绯绿碧分品秩五代颇以常服代朝服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考之载籍之可徴者著舆服篇冠诸仪卫之首
国舆
契丹故俗便于鞍马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贵富者加之华饰禁制疏阔贵适用而已帝后加隆势固然也辑其可知著于篇大舆柴册再生仪载神主见之
舆腊仪见皇帝皇后升舆降舆
总纛车驾以御驼祭山仪见皇太后升总纛车车纳后仪见皇后就车
青幰车二螭头盖部皆饰以银驾用驼公主下嫁以赐之古者王姬下嫁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此其遗意欤
送终车车楼纯饰以锦螭头以银下县铎后垂大毡驾以牛上载羊一谓之祭羊以拟送终之用亦赐公主
椅册皇太后仪皇帝乘椅自便殿轝至西便门鞍马祭山仪皇帝乘马侍皇太后行腊仪皇帝降舆祭东毕乘马入猎围色克色哩仪俱乘马东行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汉舆
太宗皇帝㑹同元年晋使冯道刘昫等备车辂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号册礼自此天子车服昉见于辽太平中行汉册礼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盛唐辇辂尽在辽廷矣
五辂周官典辂有五辂秦亡之后汉创制
玉辂祀天祭地享宗庙朝贺纳后用之青质玉饰黄屋左纛十二銮在衡二铃在轼龙辀左建旗十二斿皆画升龙长曳地驾苍龙金㚇镂锡鞶缨十二就辽国勘箭仪皇帝乘玉辂至内门圣宗开泰十年上升玉辂自内三门入万寿殿进七庙御容酒
金辂飨射祀还饮至用之赤质金饰馀如玉辂色从其质驾赤骝
象辂行道用之黄质象饰馀如金辂驾黄骝
革辂巡狩武事用之白质革鞔驾白翰
木辂田猎用之黒质漆饰驾黒骆
车制小于辂小事乘之
耕根车耕籍用之青质盖三重馀如玉辂
安车一名进贤车临幸用之金饰重舆曲壁八銮在衡紫油𫄸朱里幰朱丝络网驾赤骝朱鞶缨
四望车一名明逺车拜陵临吊则用之金饰青油𫄸朱里通幰驾牛馀同安车
凉车省方及罢猎并用之赤质金涂银装五彩龙鳯织藤油壁绯绦莲座以槖驼
辇用人挽本宫中所乘唐髙宗始制七辇周官巾车有辇以人组挽之太平册礼皇帝御辇
大鳯辇赤质顶有金鳯壁画云气金翅前有轼下有构栏络带皆绣云鳯银梯主辇八十人
大芳辇
仙游辇
小辇永寿节仪皇太后乘小辇
芳亭辇黒质幕屋绯栏皆绣云鳯朱绿夹窗花板红网两帘四竿银饰梯主辇百二十人
大玉辇
小玉辇
逍遥辇常用之㯶屋赤质金涂银装红绦辇官十二人春夏绯衫秋冬素锦服
平头辇常行用之制如逍遥无屋册承天皇太后仪皇太后乘平头辇
歩辇圣宗统和三年驻跸土河乘歩辇聴政
羊车古辇车赤质两壁龟文鳯翅绯幰络带门帘皆绣瑞羊画轮驾以牛隋易果下马童子十八人服绣瑞羊挽之
舆以人肩之天子用鞲络臂绾
腰舆前后长竿各二金银螭头绯绣鳯襕上施锦褥别设小床奉舆十六人
小舆赤质青顶曲柄绯绣络带制如鳯辇而小上有御座奉舆二十四人
皇太子车辂
金辂从祀享正冬大朝纳妃用之册皇太子仪乘黄令陈金辂皇太子升降金辂
轺车五日常朝享宫臣出入行道用之金饰紫幰朱里驾一马
四望车吊临用之金饰紫油𫄸通幰驾一马
辽史卷五十五
辽史卷五十五考证
凉车省方罢猎用之 凉车下原文衍赤质二字今删鞶缨十二就 按经文作繁马腹带也若左氏传鞶厉游缨训解与礼经异后人沿讹用之姑仍旧
辽史卷五十五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六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五
仪卫志二
国服
上古之人网罟禽兽食肉衣皮以俪鹿韦掩前后谓之鞸然后夏葛冬裘之制兴焉周公陈王业七月之诗至于一日于貉三月条桑八月载绩公私之用由是出矣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之风犹未逺也太祖仲父苏哷以约尼氏裕悦之官占居潢河决壤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辽王业之隆亦其肇迹于此乎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国紫银之䑕罗绮之篚□载而至纎丽耎毳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详国服以著厥始云
祭服辽国以祭山为大礼服饰尤盛
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红带县鱼三山红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
小祀皇帝硬帽红缂丝龟文袍皇后戴红帕服络缝红袍县玉佩双同心帕络缝乌靴
臣僚命妇服饰各从本部旗帜之色
朝服太祖丙寅岁即皇帝位朝服衷甲以备非常其后行色克色哩礼大射柳即此服统和元年册承天皇太后给三品以上用汉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皇帝服实鲁衮冠络缝红袍垂饰犀玉带错络缝靴谓之国服衮冕太宗更以锦袍金带
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或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擫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末缀珠服紫窄袍系䩞鞢带以黄红色绦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盘紫太宗更以锦袍金带㑹同元年群臣高年有爵秩者皆赐之
公服谓之展裹着紫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诏八房族巾帻道宗清宁元年诏非勲戚之后及额尔奇木副使并承应有职事人不带巾
皇帝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臣僚亦幅巾紫衣
常服
宰相中谢仪帝常服高丽使者入见仪臣僚便衣谓之盘裹绿花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披貂裘以紫黒色为贵青次之又有银䑕尤洁白贱者貂毛羊䑕沙狐裘
田猎服
皇帝幅金擐甲戎装以貂䑕或鹅项鸭头为捍腰番汉诸司使以上并戎装衣皆左衽黒绿色
吊服太祖叛弟埓克等降素服受之
素服乘赭白马
汉服
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唐收殷哻周弁以朝冠端以居所以别尊卑辨仪物也厥后唐以冕冠青衣为祭服通天绛袍为朝服平巾帻袍襕为常服大同元年正月朔太宗皇帝入晋备法驾受文武百官贺于汴京崇元殿自是日以为常是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左右采订摭其常用者存诸篇
祭服终辽之世郊丘不建大裘冕服不书
衮冕祭祀宗庙遣上将出征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𨗳𤣥衣𫄸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华虫火山宗彛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文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毎章一行行十二白纱中单黻领青褾襈裾韨革带大带剑佩绶舄加金饰元日朝㑹仪皇帝服衮冕
朝服乾亨五年圣宗册承天太后给三品以上法服杂礼册承天太后仪侍中就席解剑脱履重熙五年尊号册礼皇帝服龙衮北南臣僚并朝服盖辽制㑹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朝仍遵㑹同之制
皇帝通天冠诸祭还及冬至朔日受朝临轩拜王公元㑹冬㑹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黒介帻髪缨翠緌玉若犀簪𨗳绛纱袍白纱中单褾领朱襈裾白裙襦绛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佩剑绶袜舄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黒介帻双玉导加宝饰元日上寿仪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
皇太子逺游冠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服之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黒介帻发缨翠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裾白裙襦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其革带剑佩绶袜舄与上同后改用白袜黒舄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册皇太子仪皇太子冠逺游服绛纱袍
亲王逺逰冠陪祭朝飨拜表大事服之冠三梁加金附蝉黑介帻青緌簪𨗳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襈裾白裙襦革带钩䚢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剑佩绶二品以上同
诸王逺游冠三梁黑介帻青緌
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宝饰
五品以上进贤冠二梁金饰
九品以上进贤冠一梁无饰
七品以上去劔佩绶
八品以下同公服
公服勘箭仪阁使公服系履辽国常用公服矣
皇帝翼善冠朔视朝用之柘黄袍九环带白练裙襦六合靴
皇太子逺游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服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䚢假带方心纷鞶囊白袜乌皮履
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冠帻缨簪𨗳谒见东宫及馀公事服之绛纱单衣白裙襦带钩䚢假带方心袜履纷鞶囊
六品以下冠帻缨簪𨗳去纷鞶囊馀并同
常服辽国谓之穿执起居礼臣僚穿执言穿靴执笏也皇帝柘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起自宇文氏唐太宗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皇太子进徳冠九琪金饰绛纱单衣白裙襦白袜乌皮履
五品以上幞头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金玉带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金鱼袋武官䩞鞢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乌皮六合靴
六品以下幞头绯衣木笏银带鱼袋佩靴同
八品九品幞头绿袍𨱎石带靴同
辽史卷五十六
辽史卷五十六考证
太祖叛弟埓克等 埓克旧作剌葛此又作剌哥今画一改
辽史卷五十六考证
<史部,正史类,辽史>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七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六
仪卫志三
符印
约尼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伊兰汗乃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太祖神册元年梁幽州刺史来归诏赐印绶是时太祖受位约尼十年矣㑹同九年太宗伐晋末帝表上传国宝一金印三天子符瑞于是归辽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玉印太宗破晋北归得于汴宫藏随驾库穆宗应历二年诏用太宗旧宝
御前宝金铸文曰御前之宝以印臣僚宣命
诏书宝文曰书诏之宝凡书诏批答用之
契丹宝受契丹册仪符宝郎捧宝置御坐东
金印三晋帝所上其文未详
皇太后宝制未详天显二年应天皇后称制群臣上玺绶册承天皇太后仪符宝郎奉宝置皇太后坐右
皇后印文曰皇后教印
皇太子宝未详其制重熙九年册皇太子仪中书令授皇太子宝
印
吏部印文曰吏部之印银铸以印文官制诰
兵部印文曰兵部之印银铸以印军职制诰
契丹枢密院契丹诸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印并银铸文不过六字以上以银朱为色
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印并铜铸以黄丹为色诸税务以赤石为色
双寛印双寛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行军诏赐将帅用之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
符契
自达呼哩氏八部用兵则合契而动仅刻木为牉合太祖受命易以金鱼
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毎鱼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事讫归于内府
银牌二百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马牌国有重事皇帝以牌亲授使者手札给驿马若干驿马阙取它马代法昼夜驰七百里其次五百里所至如天子亲临须索更易无敢违者使回皇帝亲受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
木契正面为阳背面为阴阁门唤仗则用之朝贺之礼宣徽使请阳面木契下殿至于殿门以契授西上阁门使云授契行勘勘契官声喏跪受契举手勘契同俛兴鞠躬奏内外勘契同阁门使云准敕勘契行勘勘契官执阴面木契声喏平身立少退近后引声云军将门仗官齐声喏勘契官云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勘契官云合不合门仗官云合凡再勘契官云同不同门仗官云同亦再勘契官近前鞠躬奏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平身少退近后右手举契云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阁门使引声喏门仗官下声喏勘契官跪以契授阁门使上殿纳契宣徽使受契阁门使下殿奉敕唤仗
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则用之还宫勘箭官执雌箭东上阁门使执雄箭如勘契之仪详具礼仪志
辽史卷五十七
辽史卷五十七考证
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 按本纪开泰至九年而止次年改元太平此云开泰十年者盖是年改元在十一月取玉玺事尚在未改元之前耳
辽史卷五十七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八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七
仪卫志四
帝王处则重门击析出则以师兵为营卫劳人动众岂得已哉天下大患生于大欲不得不逺虑深防耳智英勇杰魁臣雄藩于是乎在寓武备于文物之中此仪仗所由设也金吾黄麾六军之仗辽受之晋晋受之后唐后唐受之梁唐其来也有自耶律俨陈大任旧志有未备者兼考之辽朝杂礼云
国仗
王通氏言舜岁遍四岳民不告劳营卫省征求寡耳辽太祖匹马一麾斥地万里经营四方未尝宁居所至乐从用此道也太宗兼制中国秦皇汉武之仪文日至后嗣因之旄头豹尾驰驱五京之问终岁勤动辙迹相寻民劳财匮此之故欤辽自达呼哩摩欢受唐鼓纛之赐是为国仗其制甚简太宗伐唐晋以前所用皆是物也著于篇首以见艰难创业之主岂必厚卫其身云
十二神纛
十二旗
十二鼓
曲柄华葢
直柄华葢
约尼末主遗制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鼔置太祖帐前诸弟埓克等叛伊徳实纵火焚行宫皇后命海古勒救之止得天子旗鼓太宗即位置旗鼓神纛于殿前圣宗以轻车仪卫拜帝山
渤海仗
天显四年太宗幸辽阳府人皇王备乘舆羽卫以迎乾亨五年圣宗东巡东京留守具仪卫迎车驾此故渤海仪卫也
汉仗
达呼哩舍珲入朝于唐缫古兄弟继之尚主封王饫观上国开元东封实古扈从览太平之盛自是朝贡岁至于唐辽始祖聂哷立约尼氏世为国相目见耳闻歆企帝王之容辉有年矣约尼致鼓纛于太祖帐前曾何足以副其雄心霸气之所睥睨哉厥后交梁聘唐不惮劳勚至于太宗立晋以要册礼入汴而收法物然后累世之所愿欲者一举而得之太原擅命力非不敌席卷法物先致中京蹝弃山河不少顾虑志可知矣于是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宋按图更制乃非故物辽之所重此其大端故特著焉
太宗㑹同元年晋使冯道备车辂法物上皇太后册礼刘昫卢重备礼上皇帝尊号
三年上在蓟州观导驾仪卫图遂备法驾幸燕御元和殿行入阁礼
六年备法驾幸燕迎导御元和殿
大同元年正月朔备法驾至汴上御崇元殿受文武百僚朝贺自是日以为常
二月朔上御崇元殿备礼受朝贺
三月将幸中京镇阳诏收卤簿法物委所司押领先往未㡬镇阳入汉卤簿法物随世宗归于上京
四月皇太弟鲁呼遣使问军事上报曰朝廷起居如礼是月太宗崩世宗即位卤簿法物备而不御
穆宗应历元年诏朝㑹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柩升辒辌车具卤簿仪卫六月圣宗至于上京留守具法驾迎导
圣宗统和元年车驾还上京迎导仪卫如式
三年驾幸上京留守具仪卫奉迎
四年燕京留守具仪卫导驾入京上御元和殿百僚朝贺是后仪卫常事史不复书
卤簿仪仗人数马匹
步行擎执二千四百一十二人坐马擎执二百七十五人坐马乐人二百七十三人步行教坊人七十一人御马牵拢官五十二人御马二十六匹官僚马牵拢官六十六人坐马挂甲人五百九十八人步行挂甲人百六十人金甲二人神舆十二人长寿仙一人诸职官等三百五人内侍一人引稍押衙二人赤县令一人府牧一人府吏二人少尹一人司录一人功曹一人太常少卿一人太常丞一人太常博士一人司徒一人太仆卿一人鸿胪卿一人大理卿一人御史大夫一人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一人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兵部员外郎一人符宝郎一人左右诸卫将军三十五人左右诸折冲二十一人左右诸果毅二十八人尚乘奉御二人排仗承直二人左右夹骑二人都头六人主帅一十四人〈教坊司差〉押纛二人左右金吾四人虞候佽飞一十六人鼓吹令二人漏刻生二人押当官一人司天监一人令史一人司辰一人统军六人千牛备身二人左右亲勲二人左右郎将四人左右拾遗二人左右补阙二人起居舍人一人左右諌议大夫二人给事中书舍人二人左右散骑常侍二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鸣鞭二人〈内侍内差〉侍中一人中书令一人监门校尉二人排列官二人武卫队正一人随驾诸司供奉官三十人三班供奉官六十人通事舍人四人御史中丞二人乘黄丞二人都尉一人太仆卿一人步行太卜令一人职官乘马三百四匹进马四匹驾车马二十八匹人之数凡四千二百三十有九马之数凡千五百二十得诸本朝太常卿徐世隆家藏辽朝杂礼者如是至于仪注之详不敢傅㑹云
辽史卷五十八
辽史卷五十八考证
驰驱五京之间 按地理志辽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葢以是为五京云
约尼末主遗制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鼓置太祖帐前原文太祖讹太子据下汉仗文云约尼致纛于太祖帐前则子为祖字之误
伊徳实 伊徳实原文作寅底石此又作匀徳实今画一改
辽史卷五十八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五十九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八
食货志上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以是制胜所向无前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下相师服御浸盛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于是五京及长春辽西平州置盐铁转运度支钱帛诸司以掌出纳其制数差等虽不可悉而大要散见旧史若农榖租赋盐铁贸易坑冶泉币群牧逐类采摭缉而为篇以存一代食货之略皇祖伊徳实为大徳哷勒府额尔奇木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教民耕仲父苏哷为裕悦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尝以户口滋繁糺辖疏逺分北达寜额为二部程以树艺诸部效之太宗㑹同初将东猎三克奏减辎重疾趋北山取物以备国用无害农务寻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以乌尔古之地水草丰美命谔尔琨锡林居之益以哈里水之善地为农田三年以嘉哩河胪朐河地赐南院鄂津特埓哩伊逊巴勒北院乌纳哈喇三锡林人耕种八年驻跸赤山宴从臣问军国要务左右对曰军国之务爱民为本民富则兵足兵足则国强上深然之是年诏徴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应历间云州进嘉禾时谓重农所召保寜七年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非经费有馀其能若是圣宗乾亨五年诏曰五稼不登开帑藏而代民税螟蝗为灾罢徭役以恤饥贫帝尝过藁城见伊实阿尔威部妇人达年等黍过熟未获遣人助刈太师韩徳让言兵后逋民弃业禾稼栖亩募人获之以半给获者政事令室昉亦言山西诸州给军兴民力凋敝田榖多躏于边兵请复今年租六年霜旱灾民饥诏三司旧以税钱折粟估价不实其增以利民又徙济必寨居民三百户于檀顺蓟三州择沃壤给牛种榖十三年诏诸道置义仓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粟庤仓社司籍其目岁俭发以振民统和十五年诏免南京旧欠义仓粟仍禁诸军官非时畋牧妨农开泰元年诏曰朕惟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榖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芜废者则给牛种以助之太平初幸燕燕民以年丰进土产珍异上礼高年惠鳏寡赐酺连日九年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议者称道险不便而寝兴宗即位遣使阅诸道禾稼是年通括户口诏曰朕于早岁习知稼穑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宜通检括普为均平禁诸职官不得擅造酒糜榖有婚祭者有司给文字始听道宗初年西北雨榖三十里春州斗粟六钱时西番多叛上欲为守御计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给西军唐古率众田胪朐河侧岁登上熟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毎斗不过数钱以马人望前为南京度支判官公私兼裕检括户口用法平恕乃迁中京度支使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擢左散骑常侍辽之农榖至是为盛而东京如咸信苏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馀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石虽累兵兴未尝用乏迨天庆间金兵大入尽为所有㑹天祚播迁耶律迪里等逼立梁王雅里令群牧人户运盐泺仓粟人户侵耗议籍其产以偿雅里自定其直粟一车一羊三车一牛五车一马八车一驼从者曰今一羊易粟二斗尚不可得此直太轻雅里曰民有则我有若今尽偿众何以堪事虽无及然使天未绝辽斯言亦足以收人心矣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廷徽始制国用太宗籍五京户丁以定赋税户丁之数无所于考景宗乾亨间以上京云威户赀具实饶善避繇役遗害贫民遂勒各户凡子钱到本悉送归官与民均差统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众每岁农时一夫侦𠉀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当时沿边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积榖以给军饷故太平七年诏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此公田制也馀民应募或治闲田或治私田则计亩出粟以赋公上十五年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此在官闲田制也又诏山前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税此私田制也各部大臣从上征伐俘掠人户自置郛郭为头下军州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惟酒税赴纳上京此分头下军州赋为二等也先是辽东新附地不榷酤而盐曲之禁亦弛冯延休韩绍勲相继商利欲与燕地平山例加绳约其民病之遂起大延琳之乱连年诏复其租民始安靖南京岁纳三司盐铁钱折绢大同岁纳三司税钱折粟开逺军故事民岁输税斗粟折五钱耶律穆济守郡表请折六钱亦皆利民善政也
辽史卷五十九
辽史卷五十九考证
以乌尔古水草丰美命谔尔琨锡林居之 按太宗本纪㑹同二年十月诏北南院三锡林戸居乌尔古部此止载其一
圣宗乾亨五年 按乾亨无五年盖在统和未改元以前
五京戸丁之数无所于考 按地理志具载戸数而乡丁之数见于兵卫志但未免俱有遗漏耳
景宗乾亨间 按景宗原本作圣宗乾亨乃景宗年号统和未改元以前仅止数月本纪又不载云威戸之诏卷内于乾亨五年之上冠以圣宗犹可云圣宗初立未改元以前事至此云乾亨间则实系景宗时事续通考载此事称景宗今据改
辽史卷五十九考证
钦定四库全书
辽史卷六十
元中书右丞相总裁托克托等修
志第二十九
食货志下
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㣥命有司治其征馀四京及它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亦如之东平郡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雄州髙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部髙丽之货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骊靺鞨伊济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毳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襁属圣宗统和初燕京留守司言民艰食请弛居庸关税以通山西籴易又令有司谕诸行宫布帛短狭不中为度者不粥于市明年诏以南北府市场人少宜率当部车百乘赴集开奇峰路以通易州贸易二十三年振武军及保州并置榷场时北院大王耶律实鲁以俸羊多阙部人贫乏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南中之绢上下为便至天祚之乱赋敛既重交易法坏财日匮而民日困矣盐䇲之法则自太祖以所得汉民数多即八部中分古汉城别为一部治之城在炭山南有盐池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八部皆取食之及征幽蓟还次于和拉泺命取盐给军自后泺中盐益多上下足用会同初太宗有大造于晋晋献十六州地而瀛莫在焉始得河间煮海之利置榷盐院于香河县于是燕云迤北暂食沧盐一时产盐之地如渤海镇城海阳丰州阳洛城广济湖等处五京计司各以其地领之其煎取之制岁出之额不可得而详矣坑治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又有哈准部者多铁哈准国语铁也部置三冶曰柳湿河曰赛音楚古尔苏曰手山及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丱置采炼者三百戸随赋供纳以诸坑冶多在国东故东京置戸部司长春州置钱帛司太祖征幽蓟师还次山麓得银铁丱命置冶圣宗太平间于潢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丱兴冶采炼自此以讫天祚国家皆赖其利鼓铸之法先代色勒迪为额尔奇木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因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太宗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石敬瑭又献沿边所积钱以备军实景宗以旧钱不足于用始铸乾亨新钱钱用流布圣宗凿大安山取刘守光所藏钱散诸五计司兼铸太平钱新旧互用由是国家之钱演迤域中所以统和出内藏钱赐南京诸军司开泰中诏诸道贫乏百姓有典质男女计佣价日以十文折尽还父母每岁春秋以官钱宴飨将士钱不胜多故东京所铸至清宁中始用是时诏禁诸路不得货铜铁以防私铸又禁铜铁卖入回鹘法益严矣道宗之世钱有四等曰咸雍曰太康曰大安曰寿隆皆因改元易名其肉好铢数亦无所考第诏杨遵朂徴戸部司逋戸旧钱得四十馀万襁拜枢密直学士刘伸为戸部使岁入羡馀钱三十万襁擢南院枢密使其以灾沴出钱以振贫乏及诸宫分边戍人戸是时虽未有贯朽不可较之积亦可谓富矣至其末年经费浩穰鼓铸仍旧国用不给虽以海云佛寺千万之助受而不拒寻禁民钱不得出境天祚之世更铸乾统天庆二等新钱而上下穷困府库无馀积始太祖为德埓勒府额尔奇木也惩约尼氏单弱抚诸部明赏罚不妄征讨因民之利而利之群牧蓄息上下给足及即位伐河东下代北郡县获牛羊驼马十馀万枢密使耶律色珍讨女直复获马二十馀万分牧水草便地数岁所增不胜算当时括富人马不加多赐大小鹘军万馀匹不加少盖蓄牧有法然也咸雍五年萧托辉为马群太保上书犹言群牧名存实亡上下相欺宜括实数以为定籍厥后东丹国岁贡千匹女直万匹珠巴克等国万匹准布武都温特哩衮各二万匹西夏室韦各三百匹伊勒图博和哩鄂罗木富珠哩铁骊等诸部三百匹仍禁朔州路羊马入宋托欢党项马鬻于夏以故群牧滋繁数至百有馀万诸司牧官以次进阶自太祖及兴宗埀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马犹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疋祖宗旧制常选南征马数万疋牧于雄霸清沧间以备燕云缓急复选数万给四时游畋馀则分地以牧法至善也至末年累与金战番汉战马损十六七虽增价数倍竟无所买乃冒法买官马从军诸群牧私卖日多畋猎亦不足用遂为金所败弃众播迁以讫于亡松漠以北旧马皆为达实林牙所有辽之食货其可见者如是耳至于邻国岁币诸属国岁贡土宜虽累朝军国经费多所仰给然非本国所出况名数已见本纪兹不复载夫冀北宜马海滨宜盐无以议为辽地半沙碛三时多寒春秋耕获及其时黍稌髙下因其地盖不得与中土同矣然而辽自初年农榖充羡振饥恤难用不少靳旁及邻国沛然有馀果何道而致其利欤此无他劝课得人规措有法故也世之论钱币者恒患其重滞之难致鼓铸之弗给也于是楮币权宜之法兴焉西北之通舟楫比之东南十才一二辽之方盛货泉流衍国用以殷给戍赏征赐与亿万未闻有所谓楮币也又何道而致其便欤此无他旧储新铸并听民用故也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人力苟至一夫犹足以胜时灾况为国乎以是知善谋国者有道以制天时地利之宜无往而不遂其志食莫大于谷货莫大于钱特志二者以表辽初用事之臣亦善裕其国者矣
辽史卷六十
辽史卷六十考证
圣宗统和初燕京留守司请弛居庸关税 按圣宗纪备载于元年九月是年六月已改元统和此事自应系之统和原作乾亨间误今改
禁诸路不得货铜铁 按道宗纪清宁八年禁南京货铁九年禁鬻铜自系两事原本讹铜铁为铜钱今改
西夏室韦各三百匹 案契丹志夏国岁贡细马二十匹粗马二百匹驼百匹与此异
辽史卷六十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