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必读 中华文库
医宗必读 作者:李中梓 |
《新著四言脉诀》
四言“《脉诀》从来久矣,兹者补其缺略,正其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复加注释” 字字。 精确。文极简便。义极详明。使读者既无繁多之苦。
亦无遗漏之憾也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注〉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五脏六腑,以及奇经,各有经脉,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百骸之间,莫不贯通,而总会之处,则在寸口。夫寸口左右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何以各经之脉,皆于此取乎?肺如华盖,居于至高,而诸脏腑皆处其下,各经之气,无不上熏于肺,故曰“肺朝百脉,而寸口为脉之大会也。”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注〉凡诊脉,令病人仰手,医者覆手诊之,掌后有高骨隆起,是即关部也。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尺寸之上也。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注〉从鱼际至高骨,却有一寸,因名曰寸。从足泽至高骨有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间,因名曰关。关前寸为阳,关后尺为阴,寸候上焦,关候中焦,尺候下焦。《经》曰:“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也。”先后者,谓先候寸部,次候关部,又次候尺部也。推者,推其理。寻者,寻其象,各察其得何脉也。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惟胆与肝,左关所认。膀胱及肾, 左尺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注〉此遵《内经》脉法,分配脏腑于两手也。《内经》诊法及胞络配心胸中配肺大肠,列于右尺;小肠附于膀胱,三焦不应,列于右尺,详见脉法心参。夫胞络与心脉,皆在左手寸上,胆脉与肝脉,皆在左手关上,膀胱及肾脉,皆在左手尺上,胸中与肺脉,皆在右手寸上,胃脉与脾脉,皆在右手关上,大肠与肾脉,皆在右手尺上。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女人之脉,右大为顺。男尺恒虚, 女尺恒盛。
〈注〉左为阳,故男子宜左脉大也。右为阴,故女人宜右脉大也。寸为阳,尺为阴,故男子尺虚,象《离》中虚也,女人尺盛,象《坎》中满也。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注〉关前一分者,寸关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今曰关前一分,仍在关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故左为人迎,辨外因之风。以左关乃肝胆脉,肝为风脏,故曰“人迎紧盛伤于风。”右为气口,辨内因之食。以右关乃脾胃脉,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故曰“气口紧盛伤于食。”勿以外因兼求六气,勿以内因兼求七情也。或以前一分为寸上。岂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风。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
神门属肾,两在关后,人无二脉,必死不救。
〈注〉《难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盖两尺属肾水,水为天一之元,人之元神在焉,故为根本之脉,而称神门也。若无此二脉,则根本败绝,决无生理。
脉有七诊,曰“浮、中、沈,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注〉浮者,轻下指于皮毛之间,探其腑脉也。表也。“中”者,略重指于肌肉之间,候其胃气也,半表半里也。“沈”者,重下指于筋骨之间,察其脏脉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于寸内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即于尺内后一分取之。“左右”者,即左右手也。凡此七法,名为七诊。别有七“诊,谓独大、独小。独寒、独热。独迟、独疾、独陷下也。”
又有九候,即浮、中沈三部各三,合而为名,每候五十, 方合于《经》。
〈注〉每部有浮、中沈三候,合寸关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数也。夫每候必五十动者,出自《难经》,合大衍之数也。乃伪诀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两手合计九百,方与经旨相合也。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 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沈而弦长。肾在左尺,沈石而濡。 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注〉凡五脏各有平脉也。必知平脉。而后知病脉也。
若夫时令亦有平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 和缓不忒。
〈注〉凡四时各有平脉也。然即上文五脏之脉,大同小异也。春者,东方肝木也,木始发荣,有干无枝,则近于劲,故曰“弦”,即弓弦也。夏者,南方心火也,万物畅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钩即洪之别名,亦即上文之大也。秋者,西方肺金也,草木黄落,有枝无叶,则类于毛,即上文之浮涩也。冬者,北方肾水也,极寒之时,水凝如石。故名为石。土旺于四季之末
各十八日。脾土在中而兼五行也。和缓之义。详见下文。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注〉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邪,脉必洪大紧数、弦长滑实,而太过矣。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伤,脉必虚微细弱、短涩濡芤而不及矣。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注〉胃为水谷之海,资生之本,故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沈,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也。不拘四季,一切百病,皆以胃脉为本。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注〉《经》曰:“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又曰:“诊脉有道,虚静为宝。”言无思无虑,以虚静其心,惟凝神于指下也。调息者,医家调匀自己之气息。细审者,言精细审察,不可忽略也。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疴, 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注〉医者调匀气息,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呼吸定息,脉来四至,乃和平之准则也。何以五至亦曰无疴乎?人之气息,时长时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长,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长,名为太息,如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也。言脉必以四至为平,五至便为太过,惟正当太息之时,亦曰无疴,此息之长,非脉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至于性急之人,五至为平脉,不拘太息之例,盖性急脉亦急也。若一息而脉仅三至,即为迟慢而不及矣。迟主冷病,若一息而脉遂六至,即为急数而太过矣。数主热病,若一息仅得二至,甚而一至,则转迟而转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则转数而转热矣。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脉也。”
迟数即明,浮沈须别。浮沈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 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注〉“浮”脉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沈脉法地,候里之病,即内因也。“外因”者,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也;“内因”者,人之七情,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心也。
浮表沈里,迟寒数热。浮数表热,沈数里热。浮迟表寒, 沈迟冷结。
〈注〉此以浮、沈、迟、数四脉,提诸脉之纲也。“脉象虽多,总不外此四脉。浮主表证,沈主里证,迟为寒,数为热。浮而且数,表有热也;沈而且数,里有热也;浮而且迟,寒在表也;沈而且迟,寒在里也。”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 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极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 不任寻按。更有革脉芤弦合看。
〈注〉此以浮脉提纲,而取洪、虚、散、芤、濡、微、革七脉之兼浮者,统汇于下也。浮脉法天,轻清在上,故轻手即见,与肉分相应,如木之漂于水面也。洪脉者,如洪水之洪,有波涛汹涌之象,浮而有力,来盛去衰,即大脉也,即《钩脉》也。虚脉者,浮而无力,且大且迟也。散脉者,亦浮而无力,但按之如无,比于虚脉则更甚矣,若杨花飘散之象。芤脉者,芤草中空,状如葱管,浮沈二候易见,故曰“有边。”独中候豁然难见,正如以指著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中取正在空处,沈按之,又著下面之葱皮也。无中者,非中候绝无,但比之浮沈,则无力也。若泥为绝无,是无胃气矣。旧说以前后为两边,与芤葱之义不合。濡脉者,浮而小且软也。微者,浮而极小极软,比于濡脉,则更甚矣。“欲绝非绝,似有若无”八字,可为微脉传神。革脉者,浮而且弦且芤,浮多沉少,外急内虚,状如皮革。仲景云:“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夫革脉牢脉,皆大而弦,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候而见也。旧以牢革为一脉者,非。
沉脉法地,如水投石。沉极为伏,推筋著骨。有力为牢, 大而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 细直而软,如蛛丝然。
〈注〉此以沉脉提纲,而取伏、牢、实、弱、细五脉之兼沉者,统汇于下也。沉脉法地,重浊在下,故重按乃得与筋骨相应,如石之坠于水底也。伏脉者,沉之极也,伏于下也。沉脉在筋骨之间,伏脉则推筋著骨,然后可见也。牢脉者,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长也。实脉者,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于牢脉也。弱脉者,沉而极细软也。细脉者,沉细而直且软也 ;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缓脉和匀,春柳相似;迟细为涩, 往来极滞;“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亦来缓,止数不乖。”
〈注〉此以迟脉提纲。而取缓涩结代。四脉之兼迟者。统汇于下。迟脉者。往来迟慢。为不及之象。缓脉者
一息四至,往来和匀,春风微吹柳梢,此确喻也,即胃气脉也。涩脉者,迟滞不利,状如轻刀刮竹,旧称一止复来者,非也。结脉者,迟而时有一止也。代脉者,迟而中止,不能自还,且止有定数,如四时之有禅代,不愆其期也,故名曰“代。”
数脉属阳,一息六至,往来流利,滑脉可识,有力为紧, 切绳极似,数时一止,其名为促,数如豆粒,动脉无惑。
〈注〉此以数脉提纲,而取滑、紧、促、动四脉之兼数者,统汇于下也。数脉者,往来急数,为太过之象。滑脉者,滑而不滞,如珠走盘也。紧脉者,紧急有力,左右弹手。切绳者,喻其紧,亦喻左右弹也。促脉者,数而时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动脉者,形如豆粒,厥厥动摇,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故短如豆粒。旧云“上下无头尾”,则上不至寸为阳绝,下不至尺为阴绝,是死绝之脉,非动脉也。仲景云:“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由是则寸尺皆有动脉,谓独见于关者误矣。
别有三脉,短长与弦。不及本位,短脉可原,过于本位, 长脉绵绵。长而端直,状类弓弦。
〈注〉此短长与弦三脉,非浮沈迟数可括,故别列于此。短者,短缩之象;长者,相引之象;弦者,劲而端直之象。按:戴同父曰:“关不诊短,若短脉见于关上,是上不通寸,为阳绝;下不通尺,为阴绝矣。”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注〉前所载,皆脉之形象,然有所主之病,有相兼之脉,更须细加考订。此以下至“女胎三月”句,凡十有三节,各明某脉主某病,而相兼之脉尽在其中矣。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 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注〉六腑属阳,其应在表,故浮主腑病也。浮而有力,则知风邪所干,邪气盛则实有馀之象。浮而无力,则知阴血亏损,正气夺则虚不足之象也。脉浮主表,脉迟主冷,浮迟兼见,则为表冷也。浮脉主风,数脉主热,浮数兼见,则为风热也。紧脉为寒,浮紧兼见,则为风寒也。缓脉主湿,浮缓兼见,则为风湿也。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 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注〉暑伤气,气虚则脉虚,故浮虚为伤暑也。失血之脉必芤,如吐血、下血之类。芤脉自兼浮,非浮脉兼芤也。洪主火,洪而兼浮,知为虚火。微为气血俱虚,故主劳极。此亦微脉,自有浮也。血属阴,应在下。濡脉按之而软,故为阴虚。散者散亡之义,虚极所致,剧即极也。弦者,风木之象,浮亦为风,故为痰饮,乃风痰也。滑主痰证,滑本阳脉。而又兼浮。则炎上之象。故为热痰也。
沈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沈迟虚寒, 沈数热伏,沈紧冷痛,沈缓水蓄。
〈注〉五脏属阴,其应在里,故沈主里病也。沈者,阴象也。积者,脏病也,故为寒积。沈而有力,有馀之象,必有形之物,凝滞于内;沈而无力,不足之象,乃无形之气,郁结于中。沈迟皆偏于阴,所以虚寒。沈里数热,故热伏于里也。紧主诸痛,亦主于寒,得之沈分,非冷痛乎?湿家得缓,沈位居里,当水蓄矣。
沈牢痼冷,沈实热极,沈弱阴亏,沈细虚湿,沈弦饮痛, 沈滑食滞,沈伏吐利,阴毒积聚。
〈注〉仲景曰:寒则坚牢,有牢固之义,故云痼冷。牢脉在沈分,非兼见也。实脉为阳,热之极也。实则三候皆强,不独在沈分也。按之无力为弱脉,故曰阴亏。细为不足,亦主湿侵,故曰虚湿。弦本主饮,亦主诸痛。滑虽主痰,若在脾部,而沈分见之,为食滞也。寸伏则吐,尺伏则利。在阴证伤寒,则为阴毒积聚耳。
迟脉主脏,阴冷相干,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注〉五脏为阴,迟亦为阴,是以主脏,乃阴冷相干也。迟而有力,则因寒而凝滞,是以为痛。迟而无力,中空显然,故当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注〉六腑为阳,数亦为阳,是以主腑。吐者,阳气亢逆也。狂者,热邪传里也。数而有力,实热可知;数而无力,虚疮可断。
滑司痰饮,右关主食。尺为蓄血,寸必吐逆。
〈注〉滑为痰脉,右关沈滑,知有食停。两尺见之,蓄血可察。两寸见之,吐逆难免矣。
涩脉少血。亦主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注〉“尺中见涩,血少精伤也;关中见之”,脾虚不能胜湿也。血液枯竭,上为反胃,下为结肠也。两寸见涩,则为自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
弦脉主饮,木侮脾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疼。”
〈注〉木旺者脉必弦,木旺必来侮土,土虚不能制湿,而痰饮之证生焉。阳弦者,寸也,寸主上焦,故当头痛。阴弦者,尺也,尺主下焦,故当腹疼。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注〉长乃肝之平脉。故曰气治。《经》曰。如循长竿末梢
为平。如循长竿为病短。虽肺之平脉。若非右寸及秋令见之。即为病矣。脉以和平为贵。细者不及而气衰。大者太过而病进也。
浮长风痫,沈短痞塞。洪为阴伤,紧主寒痛。缓大风虚, 缓细湿痹。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注〉浮风长火,风火相搏,则肝病而痫生。沈阴短虚,虚寒相合,则气滞而痞生。洪即大脉,火之亢也,阳亢者阴必伤。紧为寒脉,浮分则表为寒束而痛,沈分则里为寒滞而痛。缓为虚而大为风。缓大并至,故曰“风虚。”缓者湿气停滞,细者虚气不行,而痹生焉。涩见即为血伤,挟缓则转伤也。滑见即为湿痰,挟缓则愈湿矣。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阳动汗出, 为痛为惊;阴动则热,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女人漏血。
〈注〉涩,自主血虚,兼小而愈虚矣。弱脉自然小,此非兼脉,但弱脉见,则阳气虚竭矣。微者,大虚之脉,故在阳分见,则气虚而恶寒,在阴分见,则血虚而发热。寸动名阳汗出者,心肺之证。惊气入心,气滞则痛,亦心肺也。尺动名阴热者,肾水不足,崩中失血,皆肾经失闭,蛰封藏之本也。仲景论《革脉》云:“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产漏下。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阴盛即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 或泄脓血,伤寒霍乱,跌打闷绝,疮疽痛甚,女胎三月。
〈注〉数而有止为促,岂非阳盛乎?肺痈热毒,皆火极所致者;迟而有止为结,岂非阴盛乎?疝瘕积郁,皆阴气凝滞也。至于代脉,真气衰败而后见也。泄脓血者,见之必死。惟伤寒心悸,或霍乱昏烦,或跌打损伤,或疮疽痛极,或怀三月胎,此五者,见之弗作死脉也。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注〉病有阴阳,脉亦有阴阳,顺应则吉,逆见即凶。此以下至“其死可测”句,凡二十七节,详分某病见某脉吉,某病见某脉凶也。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注〉中风多虚,脉以浮迟为顺。若反坚急,决无生理。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沈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 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阴,命必危殆; 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注〉此节言伤寒之顺逆也。虽受寒邪,传里必热,故曰“热病。”病既属热,脉以浮洪为吉。若沈、微、涩、小,是证与脉反,故凶。汗后邪解,便当脉静身凉,若躁而热,所谓汗后,不为汗衰,不可治矣。阳证而见沈、涩、细、弱、微、迟之阴脉,则脉与证反,命必危殆。阴证而见浮、大、数、动、洪、滑之阳脉,虽若与证反在他证忌之。独伤寒为邪气将解之象。故虽危困无害也。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汗出脉躁。死证可察。
〈注〉劳倦伤脾,故脾脉虚弱为顺也。若汗出而脉反躁疾,则逆矣,安得不死。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则绝。
〈注〉疟者,风暑之邪,客于风木之腑,木来乘土,脾失转输,不能运水谷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饮。弦应风木,又主痰饮,无痰不成疟。故曰:“疟脉自弦。”数热迟寒,自然之理。独见代散二脉,则命必绝矣。
泄泻下痢,沈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注〉泻痢则虚,宜见沈、小、滑、弱之虚脉。若反见实、大、浮、数之脉,则身必发热而成恶候矣。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注〉呕吐反胃,脾虚有痰也。浮为虚,滑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补,故曰“昌”也。若弦数紧涩,则血液枯竭,遂致粪如羊屎,必死不治矣。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嗟。”
〈注〉霍乱之脉,洪大为佳。若见代脉,因一时清浊混乱,故脉不接续,非死脉也。微细而舌卷囊缩者,不可治耳。
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沈伏而紧,死期将至。
〈注〉嗽乃肺疾,脉浮为宜,兼见濡者,病将退也。若沈伏与紧,则相反而病深矣,不死何待。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沈涩肢寒,均为逆证。
〈注〉喘证无非风与痰耳,脉以浮滑为顺,若反沈涩而四肢寒者,必死不治。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注〉热证而得洪数。乃正应也。若见微弱。脉证相反。根本脱绝。药饵不可施矣。
骨蒸发热,脉数为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注〉骨蒸者,肾水不足,壮火僭上,虚数二脉,其正象也。若见涩小之脉,所谓发热脉静,不可救药耳。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则数。
〈注〉虚证宜见虚脉。若两手脉弦。谓之双弦。弦乃肝脉。右关见之。是肝脉乘脾。故曰“土败火热太过脉
必“极数” 甚而七至。劳证之脉。六至以上。便不可治。
失血诸证,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注〉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尔也。缓小亦为虚脉顺而可喜。若数且大,谓之邪胜,故可忧也。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沈涩而微,速愈者希。
〈注〉蓄血者,有形实证,牢大之脉,脉证相宜。倘沈涩而微,是挟虚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难施峻猛之剂,安望其速愈耶。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注〉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三消皆燥热太过,惟见数大之脉为吉耳。细微短涩,死不可救。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注〉鼻头色黄,必患小便难。六脉实大者,但用“分理”之剂必愈。若逢涩小,为精血败坏,死亡将及矣。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沈急凶殃。
〈注〉癫狂二证,皆以浮洪为吉,取其病尚浅也。若沈而急,病已入骨,虽有《扁仓》,莫之能疗矣。
痫宜虚缓,沈小、急实,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注〉痫本虚痰,脉见虚缓,自应然也。若沈小急实,或虚而弦急者,肝之真脏脉见矣,安望其更生耶!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
〈注〉九种心腹之痛,皆宜迟细,易于施疗。如浮而大,是为中虚,不能取捷得之效也。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注〉肝主筋,疝则筋急,故属肝病也。肝脉弦急,是其常也。疝系阴寒之咎,牢主里寒之脉,亦其常也。如且弱且急,必有性命之忧。
黄疸湿热,洪数偏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注〉湿蒸热壅,黄疸生焉。洪,数也,浮大也,皆所宜也。一见微涩,虚衰已甚,必食少泻多,无药可疗矣。
胀满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沈微,《岐黄》无术。
〈注〉胀满属有馀之证,宜见有馀之脉,浮大洪实是也。沈细而微,谓之证。实而脉虚,虽岐黄神圣,莫可回生矣。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沈细难愈。
〈注〉积也,聚也,皆实证也。实脉强盛,是所当然。沈细为虚之诊,真气败绝,不可为已。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维何,邪气已深。
〈注〉中恶者。不正之气也。紧细主吉。浮大则凶也。
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注〉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脉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数忽迟,无一定之脉形也。
痈疽未溃,脉宜洪大,及其已溃,洪大始戒。
〈注〉未溃属实。洪大为正脉也。若溃后则虚矣。亦见洪大。毋乃不可乎。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浮大相逢,气损血失。肠痈实热,滑数可必。 沈细无根,其死可测。
〈注〉肺痈而寸口数实,知脓已成矣。肺叶焦痿,火乘金也,故数而无力。肺痈几作,则肺气虚损。白者西方本色,所谓一脏虚则一脏之本色见也。短涩者,秋金之素体,若逢浮大,是谓火来乘金,克我者为贼邪,血气败坏之诊也。肠痈,实也。沈细,虚也。证实脉虚,死期将至矣。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不散, 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注〉此一节,女科胎前之脉也。阴搏阳别者,寸为阳,尺为阴。言尺阴之脉,搏指而动,与寸阳之脉,迥然分别,此有子之诊也。或手少阴心脉,独动而甚,心脏主血,故胎结而动甚也。动者,往来流利之动,非厥厥如豆之动也。疾即数也。滑而且数,按之不散,三月之胎也。滑脉不见,而但疾不散,五月之胎也。左为阳,故左疾为男胎。右为阴。故“右疾为女胎。”女胎腹形状如箕之圆也;男胎腹形状如斧之上小而下大也。
欲产之脉,散而离经。新产之脉,小缓为应。实大弦牢, 其凶可明。
〈注〉此一节,产中脉也,散而离经,离经者,离乎经常之脉也。胎动于中,脉乱于外,势之必至也。产后气血两虚,见小缓之虚脉为吉;若见实大弦牢,凶可知矣。
《奇经》八脉,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坚实, 冲脉昭昭。胸中有寒,逆气里急。疝气攻心,支满溺失。
〈注〉奇经者,无表里配偶之经也。八脉者,阳维也,阴维也,阳𫏋也,阴𫏋也,冲也,督也,任也,带也。直上直下,弦长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长,是以有逆气里急之证。疝气攻心,正逆急也;支满者,胀也;溺失者,冲脉之邪干肾也。此以下凡五节,皆奇经脉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脉可求。腰背强痛 考证.svg 风痫为忧。
〈注〉直上直下。则弦长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则六部皆浮。又兼弦长。故其见证。皆属风家。大抵冲脉主里。督脉主表也。
《寸口》丸丸,紧细实长,男疝女瘕,任脉可详。
〈注〉寸口者,统寸、关、尺三部也。丸丸动貌,紧细实长,寒邪盛而实也。男疝女瘕,即所谓“苦少腹绕脐,下引阴中切痛”也。
“寸左右弹,阳𫏋可决;尺左右弹,阴𫏋可别;关左右弹”, 带脉之诀。
〈注〉“左右弹紧”,脉之象也。阳𫏋主阳络,故应于寸。阴𫏋主阴络,故应于尺。带脉如束带之状,在人腰间,故应于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注〉从右手手少阳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阴心胞络之位,是“阴维脉也。”从左手足少阴肾经,斜至寸,上手太阳小肠之位,是“阳维脉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为尺外,斜向小指,名为尺内。邪在阳维,阳𫏋则发痫,痫动而属阳;邪在阴维,阴𫏋则发癫,癫静而属阴故也。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
〈注〉反关脉者,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之经也。其以不顺行于关上,故曰反关。有一手反关者,有两手反关者,此得于有生之初,非病脉也。令病人覆手诊之,方可见耳。
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注〉经常之脉,主病之脉,皆明于前,而死绝之脉,亦不可不察也。
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
〈注〉经曰:“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牢实而不动。如持革带之钩,全失冲和之气,但钩无胃,故曰心死。转豆者,即《经》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其短实坚强,真脏脉也。又曰:“心绝一日死。”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
〈注〉《经》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又曰:“脉来急溢,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绝八日死。
脾绝,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还如杯覆。”
〈注〉《旧诀》曰:“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少刻一点落。”若水流,若杯覆,皆脾绝也。《经》曰:“脾绝四日死。”
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
〈注〉《经》曰:“如风吹毛曰肺死。”又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皆状其但毛而无胃气也。”又曰:“肺绝三日死。”
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
〈注〉《经》曰:“脉来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又曰:“肾绝四日死。”旧《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如解索。”正谓此也。
命脉将绝,鱼翔虾游,至如涌泉,莫可挽留。
〈注〉旧诀云:“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绵绵其去如弦绝,皆死脉也。
《不失人情论》
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尝不 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 所甚急,然戛戛乎难之矣。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 病人之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
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 脏者宜凉,阴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 峻剂有害,此脏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 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 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 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次悖理”, 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 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 说更新;多岐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 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此过慎之为 害也。有境缘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 得失之为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 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 “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 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 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 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 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 察者也。
所谓傍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 或兴无本之言,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同 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执肤浅 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标孰本谁知?或 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又若荐医,动关生 死,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有庸浅之偶效而荐者,有 信其利口而荐者,有贪其酬报而荐者,甚至薰莸不 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则凤可作鸮,致 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傍 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谓医人之情者,或巧语诳人,或甘言悦听,或强辨 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或结纳亲知,或修 好僮仆,或营求卜荐,或不邀自赴,此阿谄之流也;有 “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 流也;有望闻问切,漫不关心,枳�归苓,到手便撮。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嫉妒性成, 排挤为事,阳若同心,阴为浸润,是非颠倒,朱紫混淆, 此谗妒之流也。有贪得无知,轻忽人命,如病在危疑, 良医难必,极其详慎,犹冀回春。若辈贪功,妄轻投剂, 至于败坏,嫁谤自文,此贪幸之流也。有意见各持,异 同不决,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一齐之傅几何,众 楚之咻易乱,此庸浅之流也。有素所相知,苟且图功; 有素不相识,偶延辨证。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赵倏钱; 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苓惟梗。或延医众多,互相观望; 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诚然得矣。坐失机 宜,谁之咎乎?此由知医不真,而任医不专也。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详,尚多难尽。圣人以 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 耳。虽然,必期不失,未免迁就。但迁就既碍于病情,不 迁就又碍于人情,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 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难之矣。”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孙思邈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 欲大’。嗟乎,医之神良,尽乎此矣。宅心醇谨,举动安和, 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忽贫贱, 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 之行方。”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 有缓急,境地有贵贱,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 有轻重,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 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热须辨。尝思人命至重,冥报 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 小。”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 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 是者谓之“胆大”,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世未有详谨之 士,执成法以伤人,灵变之人,败名节以损己。《行方》者, 智必圆也,心小则惟惧或失,胆大则药知其证,或大 攻,或小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是胆大 适所以行其小心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 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世皆疑方则有碍乎 圆。小则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