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针灸经/卷六 中华文库
角孙二穴,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穴。手足少阳、手太阳(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手阳明”)之会。主齿不嚼物,龋痛肿。灸三壮。针入三分。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主耳有脓及底,耳,耳痛、鸣,聋,并齿龋。针入三分。灸三壮。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闗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足少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主耳聋,耳中状如弹声,通耳,牙车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车脱臼、相离一寸。其穴侧卧,张口得之。灸亦良。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髪际上一寸、陷者宛宛中。手少阳气所发。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转,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针入五分。不宜灸。若灸,面肿满。合先取譩譆,后针天牖、风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穴(按: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渊腋”),在两腋下三寸、宛宛中。手太阴(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主头眩,目瞑,远视。针入四分。灸七壮,不除再灸百壮。《甲乙经》禁灸。
曲泽二穴者,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为合也。主心痛,出穴则(按:疑衍。)心下澹澹、喜惊,身热,烦心,口干,逆气,呕血,时瘈疭言摇头青汗出不过肩(按:似有缺、误,不通),伤寒病温、身热、口干。灸三壮。针入三分。 少海二穴者,水也。一名“曲节”。手少阴脉之所入为合也。在肘内横文头,屈手向头取之,陷者宛宛中。《甲乙经》云“穴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动应手”。疗腋下瘰疬,痹疼、屈伸不得,风痹疼,疰病。针入三分。禁灸。
巨虚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足阳明与太阳(按:误。据《针灸甲乙经》,应是“大肠”)合。针入八分。主大肠气不足,偏风、腰腿脚不遂、不得履地,脚气,刺风、痶风、脚冷,寒疟。灸之大良。 条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主胫寒不得卧、疼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针入八分。灸三壮。
巨虚下廉二穴,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者宛宛中。蹲地坐而取之。针入六分。又,针入三分。灸三壮。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灸亦良,不及针。灸疮差,冷痹即已。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山”,一名“伤山”。在兑肠下,分肉间、陷者中,定腹取之。主脚弱无力,脚重,偏风不遂。针入八分。灸亦得。 上昆仑二穴者,火也。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也。在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治恶血,风气肿痛,脚肿水。针入五分。灸三壮。
下昆仑二穴,一名“内昆仑”。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后内陷骨、宛宛中。主刺风,风热、风冷痹,腰疼,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疼、不履地。针入四分。灸之亦良。其穴,蹲地旁,引刺之,灸百壮止。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形。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针入一分。灸三壮。主耳聋、填如无所闻,嘬嘬嘈嘈弹鸣,及心肠满,臂痛,失声。 缺盆上二穴,肩上横骨陷中。一名“天盖”。肩上是穴。主寒热,瘰疬,缺盆中肿(外溃不死),胸中热满,腹大少气,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灸三壮。针入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阴郄。治热病汗不出,吐血,失喑、咽肿痛、恶血。针入三分。灸亦得。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按:据《针灸资生经·卷一》,有“以手”两字, 应是)交叉头,两筋、两骨罅、宛宛中。手太阴络。主疗偏风、口㖞、半身不遂。针入三分。灸亦得。若患偏风,灸至一百壮。若患腕劳,灸至妙。 经渠二穴者,金也。在寸口中、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为经也。主寒热,胸背急痛,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热,主咳逆,上气,喘数,久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针入三分。不可灸,灸即伤人神明。(按:似将太渊穴混入)
少冲二穴者,木也。一名“经如(按: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甲如韭叶。手少阴脉之所出为井也。主热病,烦心,上气,心痛、冷、烦满、少气、悲恐喜惊,掌热,肘、腋、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热,手拳不伸,掌痛引腋。针入一分。灸一壮。 劳宫二穴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以屈无名指、头着处是。手心主脉之所流(按:通作“溜”)为营(按:应为“荥”)也。主手掌后痹,手痹、白屑起。针入二分,只过一度,如过两度,令人虚。不得灸,灸即生息肉。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主脉寒不仁,痹痿不屈伸也。灸三壮。针入三分。
梁丘二穴,足阳明郄。在膝上三寸、两筋间。治大惊,胫痛、冷痹,膝痛不能伸屈。针入五分。 隐白二穴者,木也。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足太阴脉之所出为井。主腹中有寒热起,气喘,衄血不止,腹中胀、逆,胫中寒,热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鬲(按:通作“膈”)中,呕吐不欲食。饮渴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渴饮,身体疼痛唾也(按:似有缺、误,不通)针入一分。灸三壮。
承筋二穴,一名“肠”,一名“直肠”。在胫后,从脚跟后上七寸、中央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风劳、热足烦肿痛转筋(按:似有缺、误,不通)、急痛,身隐疹,大小便不止。针入三分
阳𫏋二穴,在外髁前一寸、陷者宛宛中。治脚气,肾气,妇人血气。针入三分。(按:据《针灸资生经·卷一》云“《明堂》上经、有阳𫏋穴。而《铜人》无此穴。惟有申脉二穴,阳𫏋脉所出、在外踝下陥中。与阳𫏋穴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问・气穴论》‘阴、阳𫏋穴’注云‘阳𫏋穴、是谓申脉、阳𫏋所出、在外踝下陥中’,则与《铜人》申脉穴合。是则阳𫏋、即申脉也。”) 阴𫏋二穴。在足内踝陷者中、宛宛是。卒疝、小腹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不月水,惊,喜悲不乐如堕坠,汗出、面黒、病饥不欲食,妇人淋沥,阴挺出,四肢淫泺,心闷,暴虐及诸淋,目痛,小腹偏痛,呕逆,嗜卧,偏枯不能行,大风、暴不知人,卧惊视如见星,尿如黄水,小腹热,咽干也。灸三壮。针入三分。(按:据《针灸资生经·卷一》云“《明堂》上、下经,有阴𫏋穴,而《铜人》无之,惟有照海穴,亦在内踝下,与阴𫏋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问・气穴论》‘阴𫏋穴、在内踝下’。是谓照海、阴𫏋所生,则与《铜人》照海穴合矣。则是阴𫏋,即照海也。”)
风府一穴,本在项后入髪际一寸、大筋上、宛宛中起肉,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脉阳维之会。不可灸。针入三分。主头项急、不可倾侧,目眩,鼻窒不得息,喑不能言,嗌痛,足不仁,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视。
瘈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内鸡足青脉是穴(按:据《针灸甲乙经》作“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主头风,耳后痛,小儿惊、癎,瘈疭,呕吐,泄注,惊恐失精,视瞻不明, 眩瞢。灸三壮。针入一分。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主肩不举、不得带衣。灸三壮。针入三分。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行。主寒热,风痹。头痛、头背急,针入六分。灸三壮。
肩外俞二穴,在肩脾上陷,去脊三寸、陷者中。主肩胛痛热、而寒至肘。灸一壮。针入六分。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应手痛是穴。主肩痛、周痹。灸三壮。针入九分。
二间一穴者,水也。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流(按:通作“溜”)为营(按:应为“荥”)也。主喉痹,多卧喜睡,肩髃喉痹咽如眦物伤忽振寒(按:似有缺、误,不通)。针入三分。灸三壮。 三间二穴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为俞也。主喉痹,咽如骨鲠,齿龋痛,多卧喜睡,胸满,腹鸣,虚寒热、唇口干,身热,喘息,目急痛。针入三分。
少泽二穴者,金也。一名“少吉(按: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为井也。主虐、寒热,汗不出,头痛,咳嗽,瘈疭,口干,头痛不可顾也。针入一分。灸一壮。
前谷二穴者,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流(按:通作“溜”)营(按:应为“荥”)也。刺入一分。灸三壮。主目月[左边是月右是流的右边][左边是月右是流的右边]甲小指痛(按:似有缺、误,不通) 阳谷二穴者,火也。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为经也。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肿、寒热,耳聋,耳鸣,牙齿龋痛,臂腕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不得左右顾俛瘈疭头眩(按:似有缺、误,不通)眼痛。针入二分。灸三壮。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足太阳络。在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者。刺入三分。灸三壮。主头眩,目痛。 束骨二穴者,木也。在足小脂外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为俞也。刺入三分。灸三壮。主头痛,目眩,身热、肌肉动。
涌泉二穴者,木也。一名“地冲”。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脉之所出为并也。主小便不利,心中结热,脚底白肉际不得履地,刺风,风癎。灸亦得,然不及针者。灸,废人行动,不可传之于后。针入五分。
膝眼四穴,在膝头骨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穴。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主膝冷、疼痛不已。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