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_(四库全书本)/卷004 中华文库
陕西通志 巻四 |
钦定四库全书
陕西通志巻四
建置第三
北魏
自刘石跨擅更相侵食魏孝昌之际潼崤以西烟火断绝至永安末官司文部散弃者多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阙自庄明攻伐既广启土逾众一地屡封不可备举故总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据永熙绾籍无者不录〈地形志〉
雍州 雍州治长安领郡五〈地形志増郡二〉太武破赫连昌复于长安置雍州〈元和志〉
京兆郡 后汉属司隶魏改属雍州领县八〈地形志〉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后魏亦然〈通考〉
长安 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书姚苌传〉后魏复为长安〈长安县志〉
杜 二汉曰杜陵晋曰杜城后改杜县〈地形志〉杜陵后魏为杜城在下杜东今在万年东南十五里〈路史 按宋万年今咸宁〉
鄠 晋属始平郡真君七年分属京兆〈地形志〉
山北 山北县姚兴置〈寰宇记〉山北城在西安府东南五十里魏分长安蓝田二县地置以在终南山北而名〈咸宁县志〉
新丰 后魏新丰自阴盘寄理之后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零水侧〈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
霸城 郡治〈地形志 按周书王罴京兆霸城人即此在今咸宁东后魏京兆治此〉阴盘 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魏太和九年自新丰故城移理于今昭应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故村〈寰宇记 按阴盘在今临潼东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复寰宇记云九年移理恐有误〉
蓝田 真君七年并霸城太和十一年复〈地形志 按后魏书韦彪传孝庄末为蓝田太守胡氏鉴注亦云后魏置蓝田郡是置郡非自后周始也〉
冯翊郡 汉为左冯翊后改冯翊郡领县六〈地形志増夏封一县晋冯翊郡领重泉粟邑二县俱后魏省〉
髙陆 晋属京兆魏明帝改属冯翊〈地形志〉魏高陆治在今高陵县西南一里后魏移居今所〈通典 按高陆即今高陵〉
频阳 后魏冯翊郡领频阳县〈地形志 按耀州志景明元年罢频阳〉万年 晋属京兆后魏属冯翊〈地形志〉万年城在临潼县东北〈禹贡锥指〉
莲芍 冯翊郡领莲芍县〈地形志〉姚苌废太和三年复置属延寿郡〈寰宇记 按莲芍在渭南县北七十里地形志与寰宇记二说互异〉
广阳 景明元年置〈地形志〉宣武帝分万年为广阳县〈通典〉广阳故城在渭河北〈临潼县志 按临潼县志临潼东北七十里旧有广阳镇或云即古广阳县〉
鄣 太和二十二年置〈地形志〉后魏孝文帝分万年置鄣县〈通典〉渭水东迳鄣县西今临潼县东北有鄣县故城〈禹贡锥指〉
扶风郡 真君七年并始平郡入焉领五县〈地形志按除美阳一县见后〉
好畤 郡治后汉晋罢后复〈地形志〉好畤在乾州东七里〈明一统志〉
始平 魏于茂陵县置始平郡领始平县真君七年郡废永安元年又移县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永安元年移扶风于文学城〈十道志按始平在今兴平南〉
槐里 晋属始平〈地形志〉真君七年自始平城徙槐里县于今县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此城遂废〈寰宇记〉
盩厔 后汉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武功属焉〈地形志〉延寿郡 后魏置延寿郡〈通鉴注 按延寿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夏封 下邽县后魏避道武讳改为夏封〈元和志〉魏初移于雄霸城〈寰宇记 按雄霸城在今渭南县北〉
渭南郡 后魏孝明帝于今渭南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元和志 按渭南郡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新丰 渭南县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置南新丰县〈元和志〉
咸阳郡 领县五〈地形志〉苻坚于咸阳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移郡于泾水北〈寰宇记〉
石安 咸阳郡领石安县石勒置有安陵城〈地形志按石安今咸阳〉
灵武 前汉属北地后汉废晋复置真君七年分属焉〈地形志 按咸阳志县东有灵武乡灵武宜在其地〉
池阳 郡治晋属扶风后属咸阳郡〈地形志 按池阳在今泾阳县西北〉宁夷 后魏咸阳郡领宁夷县〈地形志 按宁夷今醴泉〉
泾阳 真君七年并石安景明二年复属咸阳郡〈地形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禹贡锥指〉
北地郡 领七县〈地形志増县一〉 后魏明帝时改北地郡为北雍州〈北史〉后魏自今华原县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通川故城又徙北地郡于宜君县界义亭故城于此置北雍州〈按永安元年又于三原县界置北雍州〉永熙二年自三原县永安故城徙北雍州于今华原县西〈宋敏求长安志〉
富平 真君八年罢泥阳弋居属焉有北地城〈地形志〉泥阳 真君七年并富平景明元年复〈地形志〉宣武时复泥阳〈耀州志 按泥阳即今耀州〉
弋居 真君七年并富平后复〈地形志按县后废〉
云阳 魏司马宣王罢云阳县后魏别立云阳县〈元和志〉云阳在泾阳县北三十里今云阳镇是也镇东有旧城址葢初置甘泉山前在淳化界后徙仙法村再徙今处〈泾阳县志〉
铜官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苻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䕶军后魏置铜官县〈通典〉孝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宋敏求长安志 按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又地形志无宜君郡〉
土门 汉频阳地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土门状似门故曰土门〈元和志〉景明元年省频阳县析同官置土门县属北地郡〈宋敏求长安志〉土门县在富平县东北六十里〈马志〉
宜君 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地形志〉前秦苻坚于祋祤故城置宜君䕶军太武改为宜君县〈元和志〉
三原 本汉池阳县苻秦置三原䕶军后魏太武七年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孝昌三年毛鸿宾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置北雍州又割三原为建忠郡以旌其功〈元和志〉建忠郡治清水谷即今旧县〈周地圗记〉永安故城即后魏北雍州城在县北五十五〈一作十五〉里〈寰宇记按三原县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岐州 太和十一年置领郡三〈地形志〉凤翔府晋为秦国后魏太武于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元和志〉
平秦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魏扶风郡后魏置平秦郡后魏亦有扶风郡非今地〈通典 按平秦今凤翔府又晋有陇关隃糜陈仓三县俱后魏废〉
雍 晋属右扶风后属平秦郡〈地形志〉扶风雍县后魏置平秦郡〈五代志 按雍今凤翔府〉
周城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周城县在岐山县南后魏建〈岐山县志〉真君置周城县隶平秦郡〈郿县志 按后魏书雀寛传世祖时拜岐阳令似又有岐阳县〉
横水 真君十年分周城置〈地形志〉故城在府东南三十里以近横水而名〈鳯翔府旧志按县后废〉
武都郡 太延三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髙车一县未详所在外増县二〉虢县汉并于雍后魏立为武都郡〈寰宇记〉
虢 虢县后魏立武都郡〈隋地理志 按地形志无虢县今増入〉
平阳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扶风郿县旧曰平阳〈隋地理志〉晋郿县姚秦号曰郿城真君六年改曰平阳〈郿县志按平阳今郿县〉
宛川 陈仓后魏曰宛川〈隋地理志 按晋有陈仓宛川二县或后魏废陈仓入宛川地形志未载今増入〉
南由 渭水迳南由县北〈水经注〉本汉汧县地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一百里一作南田〉
武功郡 领县二〈地形志〉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武功郡属岐州即汉武功县地〈通鉴注〉
美阳 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地形志〉后魏太和十一年移县于故斄城中又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寰宇记〉美阳故城在武功西七里〈章怀太子注〉
漠西 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地形志〉后魏于漠水西置县因名漠西〈寰宇记〉后魏漠西县在乾州西北〈寰宇记〉
东秦州 后魏初于汧源县界置东秦州于故汧城孝昌三年为万俟隗奴所破永熙元年于今州理南八里复置东秦州〈寰宇记 按东秦州并一郡二县地形志俱未载今据诸志増入录郡一〉
陇东郡 后魏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寰宇记录县二〉汧阴 永熙元年复置东秦州于州理置汧阴县〈寰宇记按汧阴即陇州〉
长蛇 本汉隃糜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元和志 按长蛇县在陇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脩城郡 属南秦州领四县〈地形志 按除平洛等三县在西省又脩城亦作修武〉
广长 郡治太和四年置〈地形志〉西汉水自㑹口东南迳脩城道南〈水经注 按脩城郡在今略阳西北〉
南岐州 领郡三〈地形志 按除广业二郡在西省〉西汉属武都郡〈通考〉南岐志云有周之兴𬸚𬸦至于岐翺翔至于南岐后魏置南岐州于此〈汉中府志〉
固道郡 延兴四年置〈地形志〉故道县自永嘉后没于氐羌后魏变文为固置固道郡〈元和志 按地形志空立郡名不领县今増县一〉
梁泉 旧曰故道后魏置县曰凉泉寻改曰梁泉〈隋地理志〉本汉故道县地太和元年置取县西梁泉为名〈元和志〉梁泉在凤县东一里今改为山川坛〈贾志〉
东益州 治武兴领郡七〈地形志 按除仇池四郡在西省〉武兴王杨绍先僣称大号傅竖眼攻武兴克之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复改镇为东益州〈北史氏传〉武兴汉武都郡之沮县也宋立东益州〈通鉴注〉
武兴郡 领县四〈地形志 按除景昌三县在西省〉晋为杨茂搜所据其后为梁所灭置武兴蕃王国〈通考〉后魏为武兴郡〈通鉴注〉
武兴 州郡治〈地形志〉升明元年以杨文度为略阳太守镇武兴〈宋书顺帝本纪〉汉沮县地后魏改为略阳县〈通鉴注〉杨茂搜分王武兴后魏为武兴县又侨立略阳郡略阳县〈雍胜略〉
盘头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世一县未详所在〉汉水东南于盘头郡与浊水合又浊水南迳盘头郡东〈水经注〉盘头故城在长举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寰宇记〉
苌举 本汉沮县地后魏分置长举县〈元和志〉长举在沔州北八十里魏太武置以长举城为名〈寰宇记〉嘉陵江经长举县南十里〈元和志 按长举本作苌后改为长在略阳北〉
落丛郡 属东益州领县二〈地形志 按除武都一县在西省〉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元和志〉
明水 本汉沮县地后魏置鸣水县因谷为名〈元和志〉鸣水县在略阳县西一百一十里后魏于此置落丛郡及鸣水县〈贾志 按地形志后魏置明水县至隋始改鸣水元和志云后魏置鸣水羌又宁误宋齐后魏俱为晋寿县地〉
梁州 萧衍梁秦二州正始中改置领郡五〈地形志按除安康一郡见后又増郡一〉宋梁州更置秦州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得汉中亦曰梁州〈通考〉
晋昌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正始中置兴势县复自石泉移晋昌郡于县因晋旧名也废帝三年改为𣺼城郡〈寰宇记 按魏纪正始三年赵遐破梁军于𣺼城是废帝之前已名𣺼城〉
龙亭 龙亭故城在今兴道县东〈寰宇记〉龙亭废县在洋县龙亭山与真符县废址相连〈贾志 按真符在洋县东十里〉
兴势 后魏正始中分成固于今理西北二十里兴势山置兴势县〈寰宇记〉兴势废县在洋县东北二十三里〈贾志 按兴势郡治〉
南城 涔水东北流迳成固南城北〈水经注 按地形志晋昌郡冇南城县盖后魏于此置县也南城在今成固南后废〉
褒中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褒城县东至兴元府三十三里当斜谷大路后魏于此置褒中郡〈元和志〉
褒中 晋属汉中后罢永平四年复属褒中郡〈地形志按褒中今褒城县〉
武乡 延昌元年置〈地形志〉武乡谷在南郑县东北三十一里〈寰宇记〉
廉水 南郑有古廉水城在县西南七里〈圗经〉魏正始中自汉中移此〈汉中记〉廉水县在褒城县南九十里〈汉中府志按县后废〉
汉中郡 领县三〈地形志〉后魏置梁州及汉中郡〈通考〉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州郡入魏〈通典 按宋汉中太守领西上庸县未详所在〉
南郑 宋孝武大明时梁州治南郑秦州亦治南郑〈郑樵通志〉魏置梁州于南郑〈通鉴注 按宋书元嘉二年刘道禄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南秦州即秦州〉
汉阴 属汉中郡有胡城〈地形志〉汉水东过南郑县南水南即汉阴城〈水经注 按汉阴在今南郑县南后废〉
城固 后魏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婿乡即今理〈周地胥图记〉乡在城固县东北六里〈贾志〉
华阳郡 属梁州领县三〈地形志〉华阳郡梁置华州〈通鉴注〉古白马氐之境刘宋取其地置华阳郡城曰白马城〈汉中府志〉
华阳 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地形志〉齐华阳县属华阳郡〈南齐州郡志 按华阳在今沔县东〉
沔阳 蜀以沔阳为汉城后魏属华阳郡〈华阳国志〉晋属汉中后属华阳郡〈地形志〉沔阳故城在今沔县东南十里〈禹贡锥指〉
嶓冢 梁州之西县本名白马城后魏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冢县属华阳县〈郡国记〉嶓冢县在沔县西南四十里接宁羌州界〈禹贡锥指〉
丰宁郡 后魏正始中于丰宁戍置丰宁郡及丰宁县属直州〈寰宇记 按地形志无丰宁郡县今増入又隋志谓萧察始改东梁为直州寰宇记恐误〉
丰宁 本汉成固地正始中废西乡县仍于丰宁戍置丰宁县〈元和志 按丰宁今西乡〉
东梁州 领郡三〈地形志〉孝昌三年淳于诞以梁州安康郡阻带江山要害之所置东梁州〈后魏书淳于诞传〉梁为东梁州〈雍大记〉
金城郡 魏置金城郡〈紫阳县志〉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汉水合直水东迳直城南又东迳汉阳𣲘口〈水经注〉金城郡治直城县〈禹贡锥指〉
安康郡 刘凖置魏因之领县一〈地形志〉安康太守宋末分魏兴之安康县及晋昌郡之宁都县立〈宋州郡志〉南齐梁州有安康郡领安康宁都二县〈南齐州郡志按州治安康郡〉
安康 晋属魏兴郡后属安康郡〈地形志〉
魏明郡 属东梁州领县二〈地形志〉
汉阳 汉水自虾蟆岭历汉阳𣲘口又东迳宁都县西〈水经注 按汉阳县在宁都西今汉阴县南郡县后废〉
宁都 本蜀郡流民置〈宋州郡志〉西城郡安康县旧曰宁都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隋地理志〉宁都故城在汉阴县东南七十里〈汉阴县旧志〉
魏兴郡 南宋上洛郡侨寄魏兴〈永初郡国志〉梁王国珍为梁秦二州刺史㑹夏侯道迁以州降魏道出魏兴遂留镇焉〈梁书王国珍传〉西城郡梁置梁州寻改南梁州〈隋地理志按梁又改北梁州〉
西城 宋魏兴太守领西城令〈宋州郡志 按南宋改郡为太守县为令〉南齐魏兴郡治西城县〈南齐州郡志 按西城即今兴安州〉
锡 南宋魏兴太守领锡令〈宋州郡志〉齐属齐兴郡〈南齐州郡志按锡令白河〉
广城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汉水自宁都县南迳魏兴郡之广城县县治王谷又东迳鱼脯溪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分界〈水经注〉沈约宋志魏兴郡有广城县故城在今紫阳县东南汉水在今南门外〈禹贡锥指按县后废〉
洵阳 宋属魏兴〈宋州郡志〉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长乐 宋省晋昌郡以县属魏兴〈宋州郡志〉石泉县在金州西南三百二十里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长乐县之东阳村〈寰宇记 按长乐今石泉〉
吉阳 宋新兴太守领吉阳令本益州流民〈宋州郡志〉齐属新兴郡〈南齐州郡志〉上廉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川置吉阳县〈周地图志〉
洛州 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三年改治上洛城领郡五〈地形志 按苻秦置荆州于丰阳后魏疑因其地又地形志谓后魏荆州初治上洛后徙穰城于上洛置洛州领郡五除始平一郡未详所在〉
上洛郡 领县二〈地形志〉魏太延五年遣雍州刺史取上洛刘宋上洛太守弃郡走〈魏太武本纪〉晋置上洛郡后魏因之〈通考〉
上洛 后魏上洛郡领上洛县〈地形志 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 晋置拒阳县寻废后魏真君二年于今县东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寰宇记〉三要水在洛南县东南四十里东流迳故县治〈洛南县志〉
上庸郡 皇兴四年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改领二县〈地形志〉
商 晋属上洛后属上庸〈地形志 按魏商县在今商州东九十里〉
丰阳 郡治太安二年置〈地形志〉丰阳县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晋泰始三年置后废魏复置〈寰宇记〉丰阳故城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旧县志〉
阳亭 魏兴郡太延五年置领县一阳亭太和五年置〈地形志〉永初郡国无丰阳有阳亭〈宋州郡志〉西城古魏兴郡治后魏太延五年别置魏兴郡于上洛郡界带阳亭县属洛州〈通鉴注 按齐本有魏兴郡治西城此系后魏侨置于山阳界者未便重列故附县下〉
苌和郡 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地形志按郡后废〉
南商 后魏苌和郡治南商县〈地形志 按南商在今商南县西后废〉新平郡 属泾州领县四〈地形志 除爰得二县在西省〉后汉置新平郡姚苌之乱郡县并无理所后魏又置郡〈元和志〉
白土 本汉漆县地姚苌之乱郡县不立后魏于今县西陈锡原上置白土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
三水 本汉旧县属安定郡后魏于今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郡〈元和志 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
东盘 属随平郡〈地形志 一作赵平〉后魏明帝熙平二年析鹑觚县置东阴盘县〈周地图记 按东阴盘即长武地〉
华州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三门澄城白水置领郡三〈地形志 按后魏于今蒲州置秦州〉州治李润堡少梁旧地国初改镇立郡依岳立州因藉仓库未刋名实因移治冯翊古城〈后魏王燮传〉太和十一年废冯翊郡置华州治李润堡景明初徙还冯翊旧治〈同州志 按后魏华州治今同州而华山郡又治今华州州郡各治一城犹前雍州京兆各异其治也〉
华山郡 领县五〈地形志増县一〉 太平真君元年置华山郡孝昌二年改为东雍州〈寰宇记〉雍州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隋地里志〉郭村为隋废华州地即后魏置东雍州处〈华州志 一作华阴郡按周书韦孝寛行华阴郡事〉
华阴 晋属恒农后属华山郡〈地形志〉故临晋晋武帝改大荔〈元和志〉汉临晋县太和十年改华阴孝昌三年又改武乡〈寰宇记 按武乡县今同州〉
郑 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元和志〉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于此置华山郡〈华州志〉
定城 在华阴东十里按志定城县置于永熙三年今华阴定城驿是〈贾志 按地形志未载今増入又定城敷西俱后废〉
夏阳 晋属冯翊后属华山郡〈地形志 按夏阳即今韩城〉
敷西 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有武平城〈地形志〉敷西县在华阴西南郭縁生述征记苻坚姚苌时有此县寻废〈寰宇记〉敷西城在华阴县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驿〈华阴县旧志 按敷西既分夏阳置则宜在今韩城境〉
郃阳 晋属冯翊后罢太和二十年复属华山郡〈地形志〉澄城郡 真君七年置领县五〈地形志〉澄城汉冯翊之徴县也魏真君七年置澄城郡〈通鉴注〉
澄城 汉徴县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县理置澄城郡〈元和志 按自后汉省徴县入重泉后魏复置〉
五泉 真君七年置有石谷城〈地形志〉有石崇城在郃阳南二十里或谓即石谷城之误〈郃阳县旧志〉
三门 真君七年置有衙城〈地形志〉三门废县在澄城县西北三十里今三门村即其故址〈贾志 按三门宫城俱后废〉
宫城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宫城在郃阳县东三十里宫城村一名织锦城〈贾志〉
南五泉 太和十一年析临晋置〈地形志〉朝邑汉临晋县地后魏置南五泉县〈元和志〉
白水郡 太和二年分澄城置领县三〈地形志〉后魏永平三年自白水县移白水郡于白水县西南三十五里奉先县界〈寰宇记〉真君七年改置白水郡于蒲城〈白水县志〉
姚谷 太和二年置〈地形志〉在白水县东北近黄龙山〈白水县旧志按县后废〉
白水 太和二年置有粟邑城〈地形志〉本粟邑及衙县地后魏于此置白水县白水郡〈元和志〉旧城在县南五里〈白水县旧志〉汉粟邑县后魏废〈冯志〉
南白水 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地形志〉本秦重泉县后魏省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寰宇记 按郡治南白水今蒲城县〉
北华州 太和十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领郡二〈地形志〉汉翟道县地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南七里置杏城镇后魏孝文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元和志〉杏城镇在中部县东七里〈明一统志〉
中部郡 领县四〈地形志〉姚兴于今州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寰宇记〉坊州春秋白翟之地后魏置中部郡〈通鉴注〉
中部 姚兴置魏因之〈地形志〉汉翟道县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后魏因置中部县〈贾志〉
石保 中部郡领石保县有女回山〈地形志 按同州志有女回山在同官县北三十里或即石保县境〉
狄道 中部郡领狄道县有浅石山〈地形志〉猪水出翟道县西翟道山又浅石川亦出翟道山〈水经注 按山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浅石山疑翟道别名或即后魏县境所在〉
长城 中部郡领长城县〈地形志〉本汉翟道县地苻坚置长城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敷城郡 属北华州领县三〈地形志〉本汉鄜县地姚苌置洛川县后魏置鄜城郡〈元和志 按西北至州六十里〉
敷城 唐坊州鄜城县是也后魏置敷城县〈通鉴注〉敷城废县在洛川县南七十里〈洛川县志〉
洛川 真君中置〈地形志〉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 按姚苌置县或后废真君于此复置〉
定阳 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阳县在今鄜州鄜城县界〈通鉴注 按定阳在今洛川县界〉
夏州 夏州赫连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领郡四〈地形志 按夏州今榆林府地〉
化政郡 太和十二年置领县二〈地形志〉宇文贵从孝武西迁进爵化政郡公〈周书宇文贵传〉
华融 后魏化政郡领华融县〈地形志〉宇文贵封华融县侯〈周书宇文贵传〉
岩绿 后魏化政郡领岩绿县〈地形志〉真君七年名为岩绿〈寰宇记〉朔方县后魏置岩绿县〈元和志 按岩绿在今怀逺县界〉
阐熙郡 太和十一年置领县二〈地形志〉阐熙故城在今长泽县西南二十里〈元和志 按唐长泽县即今靖边县又隋志盐州五原县后魏置太兴郡今定边县地〉
山鹿 后魏阐熙郡领山鹿县〈地形志 按灵徴志夏州上言山鹿县木连理即此今靖边县地〉
新𡆾 后魏阐熙郡领新𡆾县〈地形志 按新𡆾开皇三年废入长泽县即今靖边县地〉
金明郡 真君十二年置领县三〈地形志 按金明郡今安塞县地有永丰启宁二县未详所在〉
广洛 真君十一年置〈地形志〉本汉高奴县地魏太武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元和志〉广洛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记 按广洛今安塞地〉
代名郡 属夏州太安二年置领县二〈地形志 按代名郡在榆林境〉呼酋 太安二年置有横水〈地形志〉
渠搜 太安二年置〈地形志 按汉渠搜在废夏州北即今榆林府西北后魏县宜在其地〉
东夏州 延昌二年置领郡四〈地形志〉永平四年平刘龙驹立东夏州〈魏书薛和传 按传云永平四年立又在延昌之先矣〉
遍城郡 太和元年置领县二〈地形志〉延安丰林县后魏置广武县及遍城郡〈五代志〉
广武 丰林县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遍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元和志〉丰林县在肤施县东三十五里本后魏广武县〈明一统志〉
沃野 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地形志 按沃野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界非汉朔方地也〉
朔方郡 属东夏州领县二〈地形志〉
魏平 延安郡领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隋志〉魏平城在绥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绥州旧志 按魏平在清间西南〉
政和 后魏朔方郡领朔方县〈地形志 按政和在今清间界〉
朔方 后魏朔方郡领朔方县〈地形志 按朔方在今清涧界〉
定阳郡 二汉属上郡太安中改置领县二〈地形志〉定阳县汉属上郡晋省后魏太安中置定阳郡〈通鉴注按地形志又云延兴四年属汾州孝昌中寄治西河〉
临戎 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地形志 按临戎为定阳郡治在今宜川西北〉
临真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元和志〉临真故城在甘泉东一百八十里〈贾志〉临真后魏为县今为镇〈甘泉县志〉
上郡 属东夏州领县二绥州后魏神龟元年东夏州刺史张郃于此置上郡〈元和志〉
石城 本汉圁阴县地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县〈元和志〉银城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本后魏石城县〈冯志〉
因城 敷政县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县〈元和志〉因城县在安塞县西一百三十里〈冯志〉
北汾州 州在河西三堡镇东〈寰宇记 按北汾州郡县地形志未载未详所属今据诸志増入〉
义川郡 永乐县属义川郡〈元和志〉
永宁 本秦上郡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宁县在今咸宁县东二十里永乐故城是也〈元和志按咸宁在宜川东四十五里〉
乐川郡 本上郡地后魏孝文置安平县属乐川郡〈元和志 领县一〉
安平 太和八年置安平县理薛河川属北汾州〈寰宇记按安平在今宜川北〉
城中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孝明帝于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元和志〉县在绥州西南一百里后魏神龟元年置城中县〈寰宇记 按城中县在今清涧县西北〉
大斌 县东至绥州一百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神龟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元和志 按大斌在绥徳州西北以上二县地形志未载据元和志増入附此〉
沃野镇 魏沃野故城在天徳军城北六十里后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元和志〉沃野汉朔方郡沃野县也风土记朔方故城后改为沃野镇去统万八百馀里〈通鉴注 按沃野在靖边县西北河北岸〉
五原 皇兴二年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后魏书高祖本纪 按五原在神木县北河北岸〉
安阳 贺䕶举𤇺于安阳城北〈后魏书清河王绍传按安阳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受降城 真君九年北讨至受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留守而还〈后魏书世祖纪 按受降城即汉受降城地〉
悦䟦城 敕勒新民分徙河西刘洁屯五原河北安原屯悦䟦城以备之〈后魏书刘洁传 按悦䟦城在榆林北河套中〉
朔州 本汉五原郡延和三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寄治并州〈地形志〉怀朔即后魏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元和志 按朔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套中〉
银城 本汉沙南县地晋魏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为银城县地〈元和志 按银城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稒阳 后魏登国九年使元仪屯田五原至于稒阳塞外〈十六国春秋〉
右北魏录州十四郡四十三县暨镇城一百二十入夫后魏关中地不广于魏晋而建置乃倍两汉者何哉析一县而建数郡析一县而置数县东雍南岐或地仍旧而易其名晋昌魏兴或名仍旧而易其地虽云棋布实类丝棼然亦一代之制不可阙也故备载之至宋齐梁三朝逓兴不能逺略关中之地惟有汉中魏兴西南一隅且复旋得旋失靡有宁宇故不另纪亦惟附见云
西魏
后魏孝武自洛阳来都是为西魏又西魏分裂甚多不可悉纪〈通考 按西魏后周既多纷更且无地志今略仿地形志以次其先后其有两朝创置未详所属者各依地界以附州郡之末〉
雍州 西魏雍州部领京兆尹〈冯志 按周书文帝纪帝入关都长安宇文泰授雍州刺史即此录郡七〉
京兆尹 太武于长安置雍州孝武改为京兆尹〈元和志〉永熙三年复置京兆尹〈宋敏求长安志〉
长安 永熙三年魏帝入关都长安〈周书文帝本纪〉
杜城 后魏杜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鄠 后魏属京兆后遂因之〈元和志 按西魏鄠县仍属京兆〉
山北 大兴县有西魏山北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王子直传孝武西迁封山北县男即此〉
新丰 〈按后魏京兆郡有新丰县大统十六年席固封新丰县公即此〉
阴盘 〈按后魏置阴盘至周始废〉
霸城 后魏霸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陈忻传大统元年赐爵霸城县男即此又后魏京兆尹治霸城西魏因之〉
蓝田 〈按后魏蓝田属京兆西魏因之周书王悦京兆蓝田人大统初为蓝田县伯即此〉冯翊郡 〈按后魏冯翊郡西魏因之录县四宇文盛传大统三年除冯翊郡守即此〉
高陆 高陵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按隋志西魏似仍作高陆〉
广阳 〈按广阳在今临潼县东北周书文帝纪东魏窦泰趣潼关宇文泰出军广阳即此又后魏障县西魏无考〉
万年 〈按地形志有万年县周明帝始省入广阳周书柳桧大统四年封万年县子即此又周书大统九年大阅于栎阳或以古县名纪事非改万年为栎阳也〉
莲勺 〈按后魏冯翊郡领莲勺县至隋始并下邽西魏尚存〉
扶风郡 〈按后魏扶风郡治好畤西魏移治始平录县四周书郑伟传郑顶随伟入朝出为扶风郡守即此〉
始平 后魏永安元年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魏恭帝元年又移于县东北二十五里〈寰宇记 按始平今兴平〉
好畤 〈按后魏好畤县至周始废〉
槐里 〈按后魏扶风郡领槐里县西魏因之长孙彦大统初封槐里县子即此〉
盩厔 〈按后魏盩厔属扶风郡西魏因之〉
延寿郡 后魏置延寿郡隋废郡〈通鉴注 按周书于谨传于实恭帝二年进爵延寿郡公又寰宇记云西魏废延寿郡互异录县一〉
下邽 樊深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周书樊深传按后魏改下邽为夏封西魏复旧〉
渭南郡 西魏雍州部领渭南郡〈西安府志录县三〉
渭南 本汉新丰地后魏孝明帝于今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文帝二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元和志〉渭南故城在县治东南四里西魏大统十六年筑〈括地志〉
灵源 西魏分渭南置灵源县〈隋书地理志〉西魏灵源县在县西与灵源泉相近县以泉名〈渭南县志 按周书杨�[1]传韩仲恭历灵原令即此〉
中源 西魏分渭南置中源县〈隋书地理志〉
咸阳郡 〈按后魏咸阳郡隋开皇初始废录县三周书裴文举传高宾除咸阳郡守即此〉咸阳 〈按后魏石安县西魏仍为咸阳周书文帝纪大统三年宇文泰徴兵㑹咸阳〉
池阳 〈按后魏池阳为咸阳郡治西魏因之后周始徙郡治泾阳〉
泾阳 〈按后魏泾阳属咸阳郡西魏因之又后魏有灵武县隋志未载盖魏周间废〉
宁夷郡 后魏宁夷县隶咸阳郡西魏改宁夷郡〈醴泉县志
录县二〉
宁夷 雍州醴泉后魏曰宁夷西魏置宁夷郡〈五代志按宁夷在今醴泉北〉
甘泉 〈按隋志后周废甘泉县入宁夷宜在今淳化县界古甘泉之地〉
宜州 废帝三年改北雍州为宜州〈周书文帝本纪〉华原县魏置北雍州西魏改宜州〈隋志录郡三〉
通川郡 华原魏置北地郡西魏改通川郡〈隋书地理志〉本汉祋祤地魏置北地郡废帝三年改为通川郡〈元和志录县三〉
泥阳 华原县元魏废帝三年置通川郡领泥阳县〈续通典〉
富平 后魏大统五年自怀徳城移于今理〈寰宇记〉大统间徙富平县于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石婆原〈富平县志〉废帝改北雍州为宜州以富平县隶之〈耀州志〉
云阳 恭帝三年太祖北巡还自云阳〈周书文帝本纪按魏置云阳在今泾阳界〉
土门 〈按后魏置土门县至隋始废入华原〉
建忠郡 魏文帝嘉韦孝寛功进爵建忠郡公〈周书韦孝寛传〉三原 魏孝明诏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周武帝二年郡废〈宋敏求长安志 又有建忠县未详所在周书独孤陁文帝十四年封建忠县伯〉
宜君郡 宜君旧置宜君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二〉
宜君 后魏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移于今华原县北〈元和志 按宜君初置在祋祤故城〉
铜官 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周自今县东南十里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按今县东南即西魏理所〉
岐州 扶风郡旧置岐州〈隋书地理志 录郡三按周书王杰传孝武时除岐州刺史即此〉
岐山郡 后魏置平秦郡西魏改为岐山郡〈隋书地理志〉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通考 录县二按大统十一年西狩岐阳即此〉
雍 扶风郡雍县西魏岐山郡治〈隋书地理志〉
周城 岐山县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武都郡 后魏置武都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洛邑 虢县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隋书地理志按虢县在宝鸡县东五十里汧水之东〉
郿城 旧曰平阳西魏改郿城〈隋书地理志〉后魏改郿城曰平阳西魏复改平阳曰郿城〈郿县志〉
陈仓 后魏曰宛川西魏为陈仓〈隋书地理志〉大统十六年移苑川县入汉陈仓故城复为陈仓县即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也〈周书图记 按陈仓即今宝鸡又宛川一作苑〉
武功郡 〈按后魏置武功郡至隋始废周书苏绰传苏椿大统十六年除武功郡守即此录县二〉美阳 〈按后魏改武功为美阳西魏因之周书苏绰传大统四年封美阳县子即此〉
漠西 隋上宜有旧漠西县〈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置漠西隋始改置上宜在乾州西北〉
陇州 废帝三年改东秦州为陇州〈周书文帝本纪〉后魏置东秦州西魏文帝改陇州〈元和志〉晋属扶风郡西魏置陇东郡兼治东秦州后改陇州〈通考录郡二〉
陇东郡 扶风汧源县西魏置陇东郡〈五代志〉西魏置陇东于汧源唐之陇州是也〈通鉴注录县一〉
杜阳 西魏置陇东郡及汧阴县后改县曰杜阳又后魏置南由县西魏改为镇〈隋书地理志 按杜阳今陇州非汉杜阳地又周书侯植传恭帝元年封一子汧源县伯疑即汧阴地〉
长蛇 后魏置长蛇县开皇中改呉山县〈隋书地理志〉汧阳郡 汧阳县旧置汧阳郡后周罢〈隋书地理志录县一〉汧阳 〈按地形志无汧阳县盖西魏始置〉
修城郡 修城县旧置修城郡〈隋书地理志〉世宗初凤州人围修城郡〈周书赵昶传 录县一后魏修城郡属南秦州〉
广长 修城旧曰广长〈隋书地理志 按广长在今略阳西北〉
凤州 废帝三年改南岐为凤州〈周书文帝本纪〉后魏孝昌中置南岐州废帝改凤州〈元和志〉
归真郡 后魏置郡曰固道西魏改郡曰归真〈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梁泉 凤州治梁泉县本汉故道县地〈元和志 按梁泉县在凤县东一里又周书废帝二年伐蜀由故道出白马似西魏尚有故道县但诸志未载〉
兴州 后魏置东益州西魏改兴州〈隋书地理志〉大统十七年达奚武经略汉川梁将杨贤以武兴降〈周书达奚武传〉武兴城在略阳县西一里即古兴州治〈贾志 录县三又周书氐传大统十一年于武兴置东益州互异〉
顺政郡 旧曰略阳西魏置郡曰顺政〈隋书地理志录县四〉汉曲 旧曰略阳西魏置县曰汉曲〈隋书地理志按汉曲今略阳〉灵道 西魏置仇池后改曰灵道〈隋书地理志 按灵道隋大业中并入顺政县在今略阳西北〉
沔阳 西魏属兴州〈明一统志〉
嶓冡 后魏置嶓冡县西魏以县属兴州〈贾志 按宁羌州西魏为晋寿地〉
盘头郡 顺政郡领长举县西魏立盘头郡〈隋书地理志 录县一又地形志有盘头郡此云西魏置或后魏末废〉
长举 长举西魏置〈隋书地理志〉长举汉沮县地西魏置盘头郡〈鉴注 按地形志亦有苌举县或后魏废西魏复置在略阳北八十里〉
落丛郡 鸣水西魏置落丛郡〈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鸣水县西魏置落丛郡地形志有落丛郡或后废复置录县一〉
落丛 鸣水西魏置曰落丛〈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鸣水县西魏改落丛在略阳西一百一十里〉
梁州 后魏置梁州西魏因之〈通典〉魏废帝元年达奚武围南郑梁州刺史萧循以州降〈周书文帝纪录郡四〉
汉中郡 后魏置汉中郡西魏因之〈通典〉梁大统中萧钦克汉中自天监三年失汉川凡经四十三年〈郑樵通志 录县二〉
光义 废帝三年改南郑为光义移理郡东光义府〈寰宇记〉
城固 西魏汉中郡领城固县〈冯志〉晋城固县宋齐西魏皆因之〈明一统志〉
褒中郡 〈按后魏褒中郡西魏因之周书韩果传进爵褒中郡公即此录县二〉
褒中 后魏褒中郡治褒中县〈地形志〉开皇元年改为褒内〈隋书地理志 按后魏褒中县至隋始改褒内西魏尚为褒中〉
白云 南郑西魏置白云县〈隋书地理志〉白云县在南郑县东北〈通典 按寰宇记云改武乡立〉
华阳郡 魏帝元年司马裔镇汉中带华阳郡守〈周书司马裔传〉华阳郡梁置华州西魏废〈通鉴注录县一〉
华阳 〈按周书怡峰传孝武时进爵华阳县公即此〉
傥城郡 兴道汉成固县地县城即后魏傥城郡〈通典〉西魏析洋州置傥城郡〈洋县志〉傥城郡在洋县北三十里傥谷后魏立郡取名于此〈贾志录县二〉
兴势 兴势县旧置傥城郡〈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杨干运傥城兴势人〉龙亭 龙亭县属傥城郡〈梁州记 按龙亭在今洋县东〉
洋州 晋宋属汉中郡西魏为洋州〈通典〉西乡县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五代志〉西乡即汉城固地〈通鉴注〉梁大同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续通典 按周书赵文表传父江历官东巴州刺史即此又有木马城在西乡西南即县故地〉
洋川郡 唐洋州西魏置洋川郡〈通典〉后魏立洋川郡于汉中西乡县〈通鉴注录县二〉
丰宁 西乡本城固县地正始中废西乡置丰宁县废帝于此置洋川因水为名〈元和志 按后魏于县置丰宁郡或西魏改置洋州洋川郡〉
黄金 大统十二年置县属直州废帝三年分属洋川郡〈寰宇记〉本汉安阳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志 按在洋县东北界〉
怀昌郡 西魏废帝二年洋州领怀昌郡〈寰宇记〉西乡旧有怀昌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怀宁 西魏怀昌郡领怀宁一县〈寰宇记 按怀宁在今洋县西〉直州 安康县魏置东梁州西魏改直州〈五代志 录郡四又周书陆腾传废帝元年安康贼黄众宝攻围东梁州互异〉
金城郡 梁为东梁州西魏复置金城郡〈雍大记〉金城故城在今汉阴县西〈禹贡锥指〉
直城 萧察改直州因直城为名〈五代志 按周书王杰为金城直城人即此〉
安康郡 〈按周书李迁哲传梁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守即此录县一〉
安康 金州安康县萧察改直州〈五代志 按安康在汉阴县西南〉宁都郡 大统十四年魏封宇文毓为宁都郡公初宇文泰封宁都县子至是改县为郡以封毓〈周书文帝纪 录县一〉
宁都 宇文泰封宁都县子〈周书文帝本纪〉宁都故城在汉阴南〈汉阴县旧志〉
魏昌郡 旧置晋昌郡西魏改魏昌郡〈隋书地理志〉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东杨村后值黄众宝叛仍移郡于旧理因改曰魏昌〈寰宇记 录县二周书若干恵传孝武西迁进爵魏昌县伯似又有魏昌县〉
石泉 旧曰永乐西魏永乐曰石泉〈隋书地理志〉
魏宁 西魏析置魏宁县〈隋书地理志〉西魏分石泉置〈兴安州志
按魏宁在今石泉界〉
金州 废帝元年王雄平魏兴以其地置东梁州三年改东梁为金州〈周书文帝纪〉汉魏兴郡梁改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通考录郡四〉
魏兴郡 梁大同二年李迁哲除安康郡守太清二年移镇魏兴郡〈周书李迁哲传 录县二又南齐有锡广城二县西魏无考〉
西城 〈按寰宇记云后周省西城县始移吉安县于故西城廨理是西魏金州尚治西城李迁哲世宗初进爵西城县公即此〉
吉安 金川梁初曰上廉后曰吉阳西魏改吉安〈隋书地理志〉平利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晋于县南平利川置上廉后魏改吉安〈寰宇记〉
洵阳郡 洵阳县旧治洵阳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洵阳 齐属魏兴郡〈南齐州郡志 按西魏改属洵阳郡〉
淯阳郡 西城郡黄土县西魏置淯阳郡〈隋书地理志〉本汉洵阳县地晋于此置淯口戌大统十七年置淯阳郡〈寰宇记录县二〉
淯阳 淯阳故城在洵阳东三十里大统元年置淯阳县〈贾志〉
黄土 扶猛上甲黄土人〈周书扶猛传〉大统十七年于淯阳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寰宇记〉黄土县城在今县东一百二十里即闾关司坏堞宛然〈洵阳县志 按隋志黄土县又冇赤石甲临江三县周始并入洵阳盖皆西魏置也〉
丰利郡 本汉长利县地宋侨置南上洛郡后魏文帝改为丰利郡〈元和志 按宋南上洛本侨置魏兴或后移此又后魏有锡县似西魏废入上津录县二〉
丰利 后魏文帝立丰利县〈元和志〉丰利县魏分锡县置〈旧唐书地理志〉丰利城在平利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平利县旧志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熊川 熊川故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按隋志周省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盖西魏时置〉
洛州 晋置上洛郡西魏又置洛州〈通考 按洛州后魏置录郡三〉上洛郡 〈按后魏上洛郡西魏因之周书泉仲遵世袭上洛郡公即此录县一〉
上洛 上洛人泉岳谋翻洛州以应东军〈周书泉企传按上洛今商州〉
拒阳郡 洛南县旧曰拒阳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按北魏拒阳县属上洛郡则拒阳郡系西魏置录县一〉
拒阳 〈按拒阳县为拒阳郡治周书有拒阳人杜窋〉
上庸郡 后魏上庸郡领商丰阳二县〈地形志 录县三周书李迁哲传大清二年都督上庸等八郡诸军事即此〉
商 〈按后魏商县至隋始改商洛〉
丰阳 〈按丰阳上庸郡治周书泉企传子仲遵封丰阳县伯即此后魏有阳亭县侨置魏兴郡盖西魏废〉
漫川 在上津县北四十五里魏前废帝二年置〈寰宇记〉漫川里在山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阳县旧志〉
豳州 后魏新平郡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豳州废帝除南字〈元和志录郡一〉
新平郡 〈按后魏复置新平郡西魏因之周书大统十四年魏太子自新平出安定即此录县三〉白土 新平旧曰白土西魏置豳州〈隋书地理志〉
宜禄 后魏熙平二年置东阴盘县废帝元年改曰宜禄〈寰宇记〉宜禄县在邠州西六十里〈九域志〉本后魏东阴盘县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川因改曰宜禄〈元和志按宜禄今长武县〉
广寿 永寿县后魏大统十四年于今县北广寿原上置广寿县〈寰宇记〉汉漆县地后置广寿县〈雍胜略 按广寿今永寿〉
恒州 三水县西魏置恒州寻废〈隋书地理志〉三水县大统元年升为恒州〈三水县志录县一〉
三水 后魏置三水县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马堡〈寰宇记〉
同州 废帝三年改华州为同州〈周书文帝本纪〉同州所理城太统元年王熊筑〈寰宇记 按西安府志西魏同州领蒯城县未详录郡二〉
武乡郡 冯翊后魏曰华阴西魏改为武乡置武乡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三〉
武乡 冯翊后魏改华阴后以名重又改武乡〈元和志按武乡今同州〉
郃阳 〈按后魏郃阳属华州西魏属同州周书阳雄传孝武西迁阳猛封郃阳县伯即此〉夏阳 〈按西魏夏阳属同州周书薛端传薛龙驹徙居冯翊之夏阳即此〉
澄城郡 西魏同州有澄城郡〈贾志 按后魏澄城郡有三门宫城二县西魏无考录县三〉
澄城 〈按西魏澄城郡治澄城周书裴文举传大统中封澄城县子即此〉
五泉 后魏澄城郡有五泉县〈地形志〉后周并五泉县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朝邑 后魏曰南五泉西魏改焉〈隋书地理志〉后魏改南五泉为朝邑县〈元和志〉
华州 郑县后魏置东雍州华山郡西魏改华州〈隋书地理志 录郡二〉西魏改东雍州为华州以今考之郭村即其地也〈华州志 按郭村在华州西十五里〉
华山郡 〈按西魏华州领华山郡周书赵肃传大统九年行华山郡事即此录县二〉
郑 〈按郑县西魏为华州治〉
华阴 齐神武陷潼关侵华阴又大统五年大阅于华阴〈周书文帝纪 按后魏华阴侨置同州界西魏始还旧治〉
白水郡 蒲城西魏置白水郡〈隋书地理志 地形志有姚谷县无考录县二〉蒲城 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县西魏改蒲城县〈元和志〉后魏置南白水西魏废帝二年改蒲城〈寰宇记〉
白水 〈按后魏置白水县西魏因之周书大统十年大阅于白水即此〉
鄜州 废帝三年改北华州为鄜州〈周书文帝纪录郡二〉魏置东秦州西魏改敷州〈五代志 按鄜州一作敷又魏置东秦州寻改北华州〉
中部郡 后魏北华州领中部郡〈地形志〉内部旧置敷州及内部郡〈隋书地理志 按隋避庙讳始改内部西魏尚为中部又后魏狄道县无考录县三〉
中部 姚兴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大统九年移理杏城〈寰宇记〉
石保 后魏中部郡领石保县〈地形志 按周书阎庆传孝闵践祚进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旧名长城西魏改焉〈隋地理志〉苻坚长城县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元和志〉三川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鄜城郡 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元和志按周书杨绍传大统四年出为鄜城郡守又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阳县西魏无考录县二〉
鄜城 后魏曰鄜城大业中改敷城〈隋书地理志〉鄜城故城在洛川县东南七十里〈延绥志〉
洛川 洛川县西魏属敷州〈贾志〉
夏州 大统二年东魏袭陷夏州留其将张琼许和守之三年许和张琼以夏州降〈周书文帝纪〉长孙俭为秦州长史时西夏州未内属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周书长孙俭传按西夏州即夏州〉
𢎞化郡 太和十一年置化政郡〈地形志〉西魏置𢎞化郡〈隋书地理志 录县一又后魏有华融县西魏无考〉
岩绿 𢎞化郡治岩绿县〈隋书地理志 按隋书李彻传彻朔方岩绿人宇文䕶引为亲信即此〉
金明郡 〈按后魏夏州领金明郡领县三有永丰启宁二县无考录县一〉
广洛 〈按后魏广洛属金明郡隋始改属延州〉
长州 废帝三年改南夏为长州〈周书文帝本纪 录郡一〉
阐熙郡 长泽西魏置阐熙郡又有后魏大安郡及置长州〈隋书地理志〉阐熙故城在长泽县西南二十三里〈元和志 按阐熙郡后魏置或后废西魏复置又大安郡无考录县三〉
长泽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三封县地后魏于此置长泽县〈元和志 按地形志无长泽县盖西魏置又隋志云西魏置西安州后改盐州延绥志云定边营西魏盐州地即今定边县〉
山鹿 后魏阐熙郡领山鹿县〈地形志 按山鹿新𡆾隋始废入长泽西魏时县尚存〉
新𡆾 后魏阐熙郡领新𡆾县〈地形志 按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
延州 魏废帝三年改东夏为延州〈周书文帝本纪 录郡四〉后魏改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元和志 按后魏东夏州领定阳郡侨置今宜川界西魏无考〉
遍城郡 后魏置遍城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二〉广武 后魏置曰广武开皇启丰林〈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侯莫陈崇西魏时封广武县伯即此在今肤施县东〉
沃野 〈按后魏遍城郡领沃野县隋始并入丰林周书豆卢𪟝孝闵帝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朔方郡 〈按隋志后魏置朔方郡属东夏州后周废录县三〉
魏平 〈按魏平县后魏置周隋并因之在今清涧县界〉
政和 〈按后魏置政和县后周始并魏平在今清涧县界〉
朔方 〈按后魏置朔方县后周始并魏平在今清涧界〉
神木郡 临真县有西魏神木〈一作水〉郡〈隋书地理志按后魏定阳郡领临戎临真二县后郡及临戎无考或系西魏改置录县二〉
临真 〈按后魏置临真县至隋并因之在今甘泉县东北八十里一作临贞孝武西迁王雄封临贞县伯即此〉
真川 临真县有西魏真川县〈隋书地理志〉甘泉西魏为真川县属神木郡〈县志〉
上郡 大统七年稽胡帅夏州刺史刘平伏据上郡叛〈周书文帝本纪〉天和六年使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等五城〈隋书郭荣传 录县二按地形志上郡亦属东夏州〉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元和志 按银城在神木西南〉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县西〉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三〉
文安 延川西魏置曰文安〈隋书地理志〉文安城在延川县西南三十里西魏为文安县寻改为文安郡〈延安府志〉
延安 延安县西魏置〈隋书地理志〉后魏置广安县西魏置延安〈延长县志 按延安在今延长县南〉
义乡 西魏又置义乡县〈隋书地理志 按义乡在今延长西南〉
丹州 废帝三年改汾州为丹州〈周书文帝本纪〉大统三年割鄜延二年改为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丹州因丹阳川为名〈元和志录郡二〉
义川郡 古孟门河西之地西魏置义川郡〈通鉴注录县三〉义川 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元和志按义川今宜川县〉
云岩 大统三年于今县薛和川置永平县属义川郡十三年改为云岩县大统九年大水漂荡移于桑枢原〈寰宇记〉云岩县在宜川西北七十里〈马志〉宜川在云岩镇〈九域志〉
太平 咸宁旧曰永宁西魏改为太平〈隋书地理志〉后魏孝文帝置永宁县在县东二十里文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元和志 按太平在今宜川县东〉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入义川录县二〉
汾川 后魏孝文帝置安平县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大统十七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川县理高树山南〈寰宇记〉宜川县有汾川镇〈九域志 按县册汾川镇在宜川北九十里当即故县所在〉
乐川 丹州领乐川县〈元和志〉云岩县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寰宇记〉
绥州 雕阴郡西魏置绥州〈隋书地理志录郡三〉
安宁郡 上县西魏置安宁郡及三县〈隋书地理志录县六〉上县 本秦肤施地后魏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元和志〉安宁 上县西魏置安宁县〈隋书地理志〉
绥徳 绥徳县北至州一百里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元和志〉绥徳县大统十二年置今废为绥徳镇〈寰宇记 按绥徳在今清涧北〉
安人 上县西魏置安人县〈隋书地理志〉延水县北五十里临河故城后魏置安人县属东夏州〈元和志〉
延陵 延福县西魏置曰延陵〈隋书地理志〉县西至州一百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置理延陵村〈元和志〉县在绥州东南废帝元年置〈寰宇记〉
城平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后魏置城中隋改城平互异〉
安政郡 雕阴郡领大斌县西魏置安政郡〈隋书地理志 录县一〉
大斌 西魏置〈隋地理志〉县在绥州西北今废为大斌镇〈寰宇记〉
抚宁郡 雕阴郡领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隋书地理志 录郡一〉
抚宁 西魏置〈隋地理志〉汉圁阴地魏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抚宁县在米脂县西一百四十里〈马志〉
开疆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 按开疆在今米脂界〉
真乡 雕阴郡领真乡县西魏置〈隋书地理志〉真乡故城在今葭州西一百里〈延安府志〉真乡城在双山堡南三十里〈延绥志〉
沃野镇 齐文宣追茹茹于怀朔镇至于沃野〈北齐书宣帝纪〉五原 大统五年太子自北长城东趋五原〈周书文帝纪〉怀朔镇 齐文宣天保六年追茹茹及于怀朔镇〈北齐书宣帝纪〉
连谷 大统八年突厥从连谷入寇〈周书宇文测传〉
右西魏录州二十一郡五十六县暨镇一百三十二孝武西迁关中之地南限于梁东迫于魏幅𢄙愈狭故建置弥多其于后魏之旧半加更析所以愈纷而难纪也且西魏独无专史仅从诸地志中补苴成此以志其概云
北周
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多有废省〈隋书地理志〉晋宋之后至周割据分裂州郡乃倍两汉〈地理通释〉
雍州 明帝二年雍州置十二郡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并入京兆冯翊扶风咸阳等郡〈周书明帝本纪 录郡六〉
京兆郡 明帝二年改京兆郡守为尹〈周书明帝本纪 录县六〉京兆郡有后魏杜城县西魏霸城县山北县并后周废〈隋书地理志〉
长安 宇文周继西魏都长安〈地理通释 后魏京兆郡治霸城周复旧〉万年 明帝二年分长安为万年县并治京城〈周书明帝本纪〉明帝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元和志 按万年今咸宁县〉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扈城置县即县北二里故城是〈雍大记〉
新丰 后周新丰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宝废新丰东南七里〈寰宇记 按新丰今临潼县又后魏阴盘县周废〉
蓝田 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二县又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元和志〉建徳二年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治峣柳城又后周玉山县在县东二十五里白鹿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宋敏求长安志〉
渭南 后魏置渭南郡西魏分置灵源中源二县后周郡及二县俱废入焉〈隋书地理志〉后周渭南郡废入渭南县属雍州〈西安府志〉
冯翊郡 明帝省雍州内八郡入冯翊等郡〈周书明帝纪 录县四〉
高陆 周明帝省万年入髙陵〈续通典 按隋志西魏尚为高陆至隋始改高陵〉
广阳 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仍移广阳县入旧万年城即今栎阳是〈通典〉周广阳仍隶冯翊郡〈宋敏求长安志〉
三原 后周置建忠郡建徳初郡废〈隋书地理志〉苻秦置三原䕶军后周置三原县〈续通典〉后周建徳二年郡废以县属冯翊郡故城在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宋敏求长安志 按元和志作开皇三年罢建忠郡互异〉
富平 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元和志〉以在中华原故名〈富平县志〉中华郡城在富平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有二石人卓立即郡门所在人称石婆原〈贾志〉
扶风郡 始平故置扶风郡〈隋书地理志〉郑顶为扶风郡守〈周书郑伟传录县四〉
始平 恭帝元年徙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后周大象二年复徙今县东南十里文学城〈括地志〉
槐里 后周扶风郡领槐里县〈西安府志〉
武功 周武帝置武功县属扶风郡〈通典〉后魏太和十年改武功为美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后周天和四年美阳还旧理建徳三年省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本县理也〈寰宇记〉
漠西 晋元康中再置好畤县周建徳三年并入漠西县〈寰宇记 按漠西在今乾州〉
延寿郡 下邽旧置延寿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二〉
下邽 下邽县后魏改夏封大业二年复旧〈元和志按周书樊深传西魏已复旧则周应为下邽〉
莲芍 高祖嗣位莲芍界内数有群盗以刘志为延寿郡守以督之〈周书裴果传 按莲芍一作勺在渭南县北下邽东〉
周南郡 后周从鄠县西北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领周南郡后废州三年移盩厔县于此〈通典〉天和二年移于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建徳三年移于今所置周南郡〈寰宇记〉盩厔县东五里为恒州故城〈盩厔县志录县一〉
盩厔 后周有仓城温汤二县寻并废〈隋书地理志〉有故县谷在县西仓谷在县西南二谷相连仓城县当在其处〈盩厔县志 按长安志故仓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故县谷在县西二十五里又隋书长孙炽传建徳二年授雍州仓城今即此〉
咸阳郡 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入咸阳等郡〈周书武帝本纪 录县三按周书萧圆肃传保定五年拜咸阳郡守即此〉
咸阳 〈按后魏改石安西魏后周仍为咸阳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咸阳有池水之异即此〉泾阳 旧置咸阳郡〈隋志〉后周建徳中省池阳县〈长安志〉池阳故城在今县北二里后周废入泾阳〈禹贡锥指按后魏郡治池阳周废池阳故郡治泾阳〉
宁夷 西魏置宁夷郡周改秦郡后废又以好畤甘泉二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按宁夷今醴泉长安志作周改宁秦郡隋志作秦郡周书杨荐为秦郡寜夷人长安志误又好畤县寰宇记云并入漠西此云并入宁夷互异〉
宜州 〈按西魏改北雍州为宜州周因之周书郑孝穆传保定三年为宜州刺史即此录郡三〉通川郡 西魏置通川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泥阳 废帝三年通川郡领泥阳县开皇六年改华原〈元和志〉
同官 铜官故城在今县东南十里后周建徳四年徙今治〈寰宇记〉后魏太武置铜官县周除金作同字属宜州〈元和志〉
土门 美原本汉频阳县后周置土门县〈续通典〉
云阳都 京兆郡云阳县后周置云阳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云阳 后周云阳郡领云阳县〈西安府志〉
宜君郡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宜君 〈按后魏宜君县后周因之〉
岐州 扶风郡旧置岐州〈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保定五年幸岐州即此录郡二〉岐山郡 西魏岐山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雍 〈按后周雍县为州郡治〉
三龙 岐山后周曰三龙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隋书地理志〉本汉雍县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南界置三龙县〈元和志〉三龙故城在岐山县东北四十里即今岐阳镇〈凤翔府志 按扶风县即后魏美阳县寰宇记云后魏移美阳县于故斄城周天和四年还旧理建徳三年省又云天和元年尝置燕州于此隋末废第隋志未载故附见之〉
周城 郿县西魏改为郿城后周废入周城县又后周置云州建徳中废〈隋书地理志〉斜城在渭水南后周武帝置云川城址尚存〈明一统志 按周城本在岐山县界内后周废故县复置于郿县界周书尉迟运以奉迎世宗于岐州进爵周城县公即此又周书天和元年筑武功郿诸城似仍有郿县〉
武都郡 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周置朔州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按明一统志作翔州〉周天和中于县置朔州寻废州移周原郡理之〈寰宇记 按武都郡隋志谓开皇初废寰宇记又云移周原郡理之互异且周原郡未详旧置何所录县二〉
洛邑 虢县周改为洛邑〈元和志 按西魏改洛邑周因之在今宝鸡县东〉陈仓 后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隋书地理志〉陈仓周天和三年于此置显州四年州废〈周地图记 按陈仓今宝鸡隋志云州县俱废周地图记止云州废是县尚存〉
陇州 天和四年罢陇州〈周书武帝本纪〉明帝二年移州及县于今所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大象二年复置〈寰宇记按后魏所置州在今州东南八里录郡一〉
陇东郡 西魏置陇东郡〈隋书地理志 按纂保定元年封陇东郡公即此录县四〉
汧阴 西魏置汧阴县后改曰杜阳后周又曰汧阴〈隋书地理志〉
长蛇 〈按后魏置长蛇县至开皇中始改呉山是后周县尚存〉
汧阳 旧置汧阳郡后周罢〈隋书地理志〉本汉隃麋地周武帝置汧阳郡及县寻省郡以县属陇州〈元和志〉后周天和五年于马牢故城置县以在汧水之阳而名建徳四年移于今理〈寰宇记〉
南由 后魏置西魏改为镇〈隋书地理志 按后周复为南由县在陇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凤州 后魏置南岐州后周改凤州西魏改郡曰归真后周废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
梁泉 凤州治梁泉县周废龙安商乐二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按梁泉在凤县东龙商二县未详所始〉
兴州 〈按西魏兴州周因之明帝时冇兴州人段叱录郡二兴州即今略阳〉
顺政郡 西魏置顺政郡隋初郡废〈通典录县四〉
汉曲 西魏置县曰汉曲开皇中改名顺政〈隋书地理志〉灵道 西魏置仇池县后改灵道大业初并顺政〈隋书地理志 按灵道在今略阳〉
沔阳 沔阳故城在西县东南六十里开皇三年废〈寰宇记〉
嶓冡 〈按郡国记后魏置嶓冢县大业三年始改西县在今沔县西四十里〉
落丛郡 周世宗时氐酋姜多攻陷落丛郡〈周书氐传录县三落丛在今略阳西〉
落丛 鸣水县西魏置曰落丛开皇初改厨北〈隋书地理志〉长举 后魏长举县属盘头郡周武帝废郡改属落丛郡〈元和志 按在今略阳北〉
广长 旧置脩城郡县曰广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按广长在今略阳西北又周书明帝二年以脩城郡置康州与隋志异〉
梁州 汉川郡旧置梁州〈隋书地理志录郡三〉
汉川郡 南郑旧置汉川郡〈隋书地理志〉后魏置汉中郡后周改汉川郡〈通考〉后周梁州部领汉川郡〈贾志录郡四〉
光义 南郑后魏改光义开皇元年复故〈元和志 按后周尚为光义〉
白云 白云废城在南郑县东后周武帝天和中改武乡县立〈寰宇记 按隋志作西魏置〉
褒中 〈按褒中县有西魏褒中郡后周无考〉
城固 〈按西魏城固属汉中郡后周属汉川郡〉
华阳郡 雄亮父桧仕周为华阳太守遇黄众宝作乱攻陷华阳〈隋书雄亮传〉
华阳 〈按华阳郡治华阳县在今沔县东〉
傥城郡 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一〉兴势 后魏置兴势县贞观初改〈通典〉兴势县后周属汉川郡〈雍胜略 按西魏有龙亭县后废又隋书观徳王传父纳仕周为傥城县公仍似又有傥城县〉
洋州 梁属汉中部西魏后周并为洋州〈通考录郡一〉洋川郡 梁属汉中郡后周为洋川郡〈通考录县三〉
丰宁 西乡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隋书地理志〉黄金 〈按黄金县西魏置属洋川郡周因之〉
怀昌 西魏洋州领怀昌郡后周天和五年省郡改怀宁为怀昌县〈寰宇记〉怀昌城在西乡县西〈西乡县旧志按郡省后县未详所属依地界附此〉
直州 东梁州萧察改直州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录郡二〉金城郡 金川县旧有金城郡后周省魏昌郡入金城郡〈隋书地理志〉
直城 〈按直城金城郡治故城在今汉阴县西周书王杰金城直城人〉
安康郡 西城安康县齐置安康郡〈通鉴注录县二〉
安康 〈按周书乐广封安康县公即此又寰宇记云安阳故城在汉阴县敖口东十里江北周徙今治似即安康之讹〉
宁都郡 杨异周闵帝时为宁都太守〈隋书杨异传录县一〉宁都 安康旧曰宁都〈隋书地理志〉
金州 隋西城郡金州县后周置洵州寻废〈隋书地理志 录郡二〉
吉安郡 隋金川旧有吉安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按吉安郡盖周改魏兴置〉
吉安 后魏吉安县后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于故西城县廨理为金州治故城遂废〈寰宇记按吉安今兴安州周自平利县界徙此〉
石泉 周武成三年魏昌郡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续改名石泉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治也〈寰宇记〉西魏析置魏宁县后周省魏宁入石泉县〈隋书地理志 按周书独孤信传子善封魏宁县伯与隋志互异〉
洵阳郡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洵阳 〈按西魏洵阳属洵阳郡后周仍旧〉
黄土 西魏置淯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冈后郡省入甲郡置县曰黄土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廨为理〈寰宇记 按黄土县在今洵阳县界又西魏淯阳县亦周废〉
丰利 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后周省都入上津郡以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隋书地理志 按丰利在今白河界〉
商州 后魏置洛州宣政元年改商州〈寰宇记录郡二〉
上洛郡 上洛县旧置上洛郡〈隋书地理志〉后周上洛郡领商丰二县〈商州志录县四〉
上洛 后周商州治上洛县〈地理通释〉
商 后周上洛郡领商县〈西安府志 按后魏商县属上庸郡盖周改属也〉上庸郡 陆腾天和六年进爵上庸郡公〈周书陆腾传〉丰阳 上洛郡丰阳县周置〈隋书地理志〉后周复为丰阳县〈西安府志 按丰阳今山阳县周上庸郡治〉
南阳 开皇初并南阳县入丰阳〈隋书地理志 按南阳县未详所始或疑即后魏阳亭故地又有漫川县后周并入上津〉
拒阳郡 洛南县旧置拒阳郡〈隋书地理志〉
拒阳 洛南县旧曰拒阳〈隋书地理志〉
豳州 西魏置豳州后周因之〈通考 按周书宇文贵为豳州刺史即此录郡一〉
新平郡 后周有新平郡〈西安府志 录县三周书杨�[1]传韩盛保定四年出为新平郡守即此〉
白土 西魏宜禄县周为白土县〈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或周并宜禄于白土〉
三水 三水南一里有故城建徳二年置郇州三年州废〈路史〉
永寿 魏大统十四年置广寿县后周大象元年改为永寿〈寰宇记〉后周永寿县即今永寿镇〈永寿县志〉后周新平郡领永寿县〈西安府志〉
同州 〈按西魏置同州后周因之周书武帝纪保定三年幸同州即此录郡二〉
武乡郡 西魏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郡二〉武乡 冯翊华阴县西魏改武乡周尝以此封傅伏〈五代志 按周书裴果传刘志世宗即位进爵武乡县公即此〉
夏阳 〈按通典谓后周分郃阳置韩城县然后周尚为夏阳周书薛善传领同州夏阳十二屯监是也〉澄城郡 后周有澄城郡〈西安府志录县三〉
澄城 五泉县后周并入澄城〈隋书地理志〉
郃阳 郃阳周武帝时属澄城郡〈元和志〉
朝邑 〈按西魏改南五泉为朝邑至隋因之〉
华州 〈按西魏改东雍为华州后周仍旧周书郑孝穆传保定初转华州刺史即此录郡二〉华山郡 古郑城在华州东北二十里后魏置华山郡后周移于西南今华时村之址即其地也〈华州志录县二〉
郑 古城连接州城齐天保中官路经其中宇文周移县于西北九里〈县道记〉
华阴 〈按西魏复为华阴后周因之〉
白水郡 〈按后魏置郡至隋始废录县二〉
蒲城 〈按西魏蒲城县后周因之郡县释名云后周封郭荣为蒲城县公即此〉
白水 〈按后魏白水县后周因之〉
敷州 后魏北华州后周改为敷州〈通典〉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牧放鄜州〈元和志 按敷州一作鄜州录郡二〉
中部郡 内部旧置内部郡〈隋书地理志录县四〉
中部 姚秦置中部县后周改内部〈元和志〉西魏曰内部后周属敷州〈洛川县志 按周书梁台传孝闵践祚进爵中部县公是魏周俱为中部至隋始讳中为内元和志误〉
石保 〈按隋书阎毗传父庆周上柱国毗袭爵石保县公即此〉
三川 洛交县苻坚为长城县周为三川县地〈元和志〉利人 翟道故城在中部县西北四十里宇文周曽于此置利人县寻废〈寰宇记〉
敷城郡 后魏置鄜城郡开元三年罢郡〈元和志录县二〉敷城 后魏为敷城大业中改鄜城〈隋书地理志〉
洛川 〈按西魏洛川县属敷城郡周仍旧周书秦族上郡洛川人即此〉
夏州 后魏置夏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书地理志录郡二〉𢎞化郡 西魏置𢎞化郡隋初废〈隋书地理志 录县二又后魏华融县周无考〉
岩绿 后魏置岩绿县贞观二年改朔方〈元和志 按岩绿在今怀逺县界〉
宁朔 宁朔县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地周置宁朔县属𢎞化郡〈元和志 按宁朔在今榆林县界〉
金明郡 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通鉴注录县一〉
广洛 后魏广洛县仁寿元年改金明〈元和志 按金明郡更有永丰启宁二县无考〉
长州 〈按隋志后魏置长州大业初废录郡一〉
阐熙郡 西魏置阐熙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长泽 〈按元和志后魏置长泽至隋并因之隋志西魏置盐州今定边县盐州地又地形志后魏代名郡领呼酋渠搜二县至隋始废亦在今榆林府界〉
山鹿 〈按后魏山鹿县隋始废入长泽〉
新𡆾 〈按后魏新𡆾县隋始废入长泽〉
延州 〈按西魏改延州后周因之周书于谨传天和二年延州贼反攻逼丹州于宝讨平之除延州刺史即此录郡三〉
遍城郡 后魏置遍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二〉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周宣帝改丰林属延州〈元和志〉本高奴县地后魏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名〈寰宇记 按丰林今肤施县地隋志谓开皇十八年改丰林与二说异〉
沃野 〈按后魏遍城郡领沃野县至隋始并入丰林在今肤施县东周书豆卢宁传孝闵践祚封沃野县公即此〉
真川 隋临真县有西魏神木郡真川县后周郡废〈隋书地理志 按真川在甘泉县界周废郡县未知所属但地近延安故附此〉
临真 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后魏置临真县属遍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元和志〉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周天和初移于流川〈寰宇记按临真在甘泉东后魏属定阳郡周未知所属〉
魏平 魏平县后魏置并置朔方郡后周郡废并朔方政和二县入焉〈隋志 按魏平在清涧县界周废郡后县未知所属又周置定胡县在山西界呉堡其属地也〉
上郡 天和六年郭荣于上郡延安筑咸宁五郡〈隋书郭荣传 录县二〉
银城 后魏置石城废帝改银城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龟镇〈元和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按隋志作周置石城后改名〉
因城 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隋书地理志〉在安塞西南一百三十里〈冯志〉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三〉文安 后魏置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按元和志后周尚为文安县〉义乡 〈按西魏置义乡县大业中废入延安〉
延安 〈按西魏置延安隋并因之〉
丹州 西魏置汾州后改丹州后周因之〈通考〉
义川郡 西魏置义川郡后周因之〈通考录县四〉
丹阳 后魏丹州领义川县〈元和志〉后周改县为丹阳〈隋书地理志〉丹州城在宜川县东北二十九里本后周丹阳县〈宜川县志 按西魏有乐川郡及县周隋间废〉
太平 〈按西魏大平县至隋改咸宁〉
云岩 周大象元年分云岩置门山县〈元和志〉云岩在宜川西北七十里〈冯志〉
门山 汉定阳县地大象元年分汾川云岩二县南六里置以北有山形似门因名〈元和志〉门山在义川县北一百里〈宜川县志〉
乐川郡 〈按后魏置乐川郡开皇初始废周书赫连达传保定间进爵乐川郡公即此又西魏乐川县周废录县一〉
汾川 西南至州六十里后魏安平县属乐川郡文帝改为汾川〈元和志〉汾川县初理高树山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北甚寒原〈寰宇记〉
绥州 〈按绥州西魏置周因之周书扶猛传保定三年转绥州刺史即此录郡三〉
安宁郡 〈按隋志安寜郡西魏置至隋始废录县六〉
上县 〈按隋志安宁郡治上县西魏置周因之〉
安宁 〈按隋志安宁县西魏置大业初废在今绥徳州界〉
绥徳 〈按元和志后魏置绥徳县隋不改在今清涧县北〉
安人 〈按隋志西魏置安人县至隋始改吉万〉
义良 后周置〈隋志 按义良在今绥徳界〉
延陵 〈按隋志西魏置延陵至开皇初改延福在呉堡县西北〉
安政郡 〈按隋志西魏置郡开皇初废录县一〉
大斌 后魏置大斌县周不改〈元和志 按在今绥徳州西北〉
抚宁郡 开疆县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废〈隋书地理志录县二〉
抚宁 废帝置抚宁县属抚宁郡〈元和志 按在今米脂西〉
开疆 〈按隋志开疆县西魏置隋因之在今米脂界〉
银州 保定三年于乞银城置银州〈周书武帝纪〉苻秦骢马城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通典〉汉圁阴地周武帝保定三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元和志〉银州城在真乡城西永乐城东又永乐城距故银州治二十五里〈葭州志录郡二〉
真乡郡 真乡县西魏置后周置真乡郡〈隋书地理志录县一〉真乡郡城葭州西北一百里真乡川东柳树㑹疑其故址在葭州境内今归并榆林〈葭州志 按真乡在今榆林县东南一百里〉
真乡 县西至州一百里周武帝保定二年置〈元和志〉真乡故城在葭州西北一百里鼔楼尚存今呼为圆峰子〈延安府志〉
开光郡 后周置开光郡隋初郡废〈通典 录县一〉开光县在米脂南四十五里后周置开光郡〈冯志 按延安府志谓在葭州北百里〉
开光 开光县后周于此置开光郡〈通典 按元和志云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寜郡与唐志通典异恐非〉
朔方郡 源雄从武帝伐齐封朔方郡公〈隋书源雄传〉五原郡 辛彦之周武帝时进爵五原郡公〈隋书辛彦之传 按朔方五原周时尚为郡第所属之县未详故附录于此〉
永丰镇 本汉临戎县旧地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元和志〉
甘草城 本汉广牧县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沃野镇 宇文盛父文孤为沃野镇军主〈周书宇文盛传〉右周录州二十一郡四十六县暨镇城一百一十有六宇文氏承西魏之后仍都关中其于魏氏郡县时有省并亦间多新置惜周书不载其地志故沿革靡得其详其轶散见于隋志及他说者今辑而编之存一代之遗规为隋唐之草创故不可略也
隋
开皇三年废诸郡九载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初嗣位并省诸州寻改州为郡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北地上郡于古为六郡之地雕阴延安连接山胡朔方榆林五原地接边荒〈隋书地理志〉关中秦时在渭水之北汉时在渭水之南终南之北隋文帝遂移居西北〈疑作东南〉稍逺汉之都唐都在隋一偏西北〈疑作西南〉角〈朱子语类〉
京兆郡 统县二十二〈隋书地理志増县一〉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于龙首川废京兆尹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元和志〉
大兴 文帝都长安开皇二年营建新都在汉故城东南十三里本后周万年县界三年迁新都名其城曰大兴城〈隋书地理志〉
长安 带郡有旧长安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迁都长安县移至长寿坊西南隅〈元和志〉开皇初设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皇城南朱雀街广百步二县以此分界各领东西市〈咸宁县志〉
始平 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旧隶扶风开皇三年隶京兆郡大业九年徙于今治〈宋敏求长安志〉
武功 恭帝义宁元年为稷州寻废之复故〈通典〉
盩厔 隋京兆郡领盩厔县〈隋书地理志〉
醴泉 后魏宁夷县开皇十八年改县名醴泉〈隋书地理志〉上宜 开皇十七年置有旧莫西县十八年改名好畤大业三年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宜县开皇十八年置〈元和志 按上宜在今乾州〉
鄠 自汉至隋皆于故鄠城置县大业十年移于今所〈寰宇记〉故鄠城即今县北二里故鄠城是〈雍大记〉
蓝田 隋京兆郡领蓝田县〈隋书地理志〉
新丰 周徙于废新丰县东南七里大业六年又徙于天宝中废县所理〈寰宇记 按新丰县在今临潼县东北〉
华原 西魏宜州通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及土门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罢通川郡以泥阳县隶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三年省宜州以华原隶京兆郡〈元和志〉华原故城在今耀州北三里隋筑遗址尚存〈耀州志〉
土门 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再置〈元和志 按土门县隋志未详今増入〉
宜君 旧置宜君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同官 周属宜州大业二年省宜州属雍州〈元和志〉后魏以前作铜官隋以后作同官〈通典〉
郑 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西魏改曰华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复置华山郡〈元和志〉古城连接今州城宇文周移县于西南九里开皇三年移理州北故郑城四年又移于废华州城〈郡国记按郑县今华州〉
渭南 开皇十四年自明光原移于今理〈寰宇记〉
万年 京兆郡领万年县〈隋书地理志 按后周省万年入广阳元和志云开皇初广阳属雍州今隋志无广阳有万年或大业中避讳复改耳〉
高陵 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复为高陵〈元和志〉
三原 后周建徳二年以县属冯翊郡隋属雍州〈宋敏求长安志〉
泾阳 后魏置咸阳郡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元和志〉苻秦置泾阳县今县东南故城是也隋移今治〈禹贡锥指〉开皇初废咸阳县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三年省入泾阳〈宋敏求长安志〉
云阳 后周置云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魏置云阳县隋因之〈元和志 按云阳在今泾阳县北〉
富平 周武帝省中华郡以县属冯翊开皇三年属雍州〈元和志〉
华阴 县西至华州六十五里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元和志〉
冯翊郡 西魏同州冯翊郡隋初郡废帝初州废复置冯翊郡〈通典〉统县八〈隋书地理志〉
冯翊 西魏武乡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名冯翊置冯翊郡〈隋书地理志〉
韩城 开皇十八年置〈隋书地理志〉汉夏阳县地文帝分郃阳于此置县〈元和志〉隋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雍胜略〉
郃阳 周武帝时属澄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元和志〉郃阳城今河西县南三里故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自故城移县理〈寰宇记 按隋郃阳即今县治〉
朝邑 冯翊郡领朝邑县〈隋书地理志〉
澄城 后魏澄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
蒲城 西魏蒲城置白水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下邽 旧置延寿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并莲勺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初自雄霸城移入即县理〈寰宇记〉
白水 后魏文帝分澄城郡于此置白水县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同州〈元和志〉
扶风郡 统县九〈隋书地理志増县三〉开皇元年于州城内置岐阳宫移岐州于今理〈元和志〉西魏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帝初州废置扶风郡〈通典〉
雍 扶风郡治雍县〈隋书地理志 按雍县即今凤翔县〉
岐山 周置三龙县开皇十六年移于岐山南十里改名〈元和志〉大业九年移于县东北八里岐山之麓〈寰宇记〉
陈仓 西魏陈仓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开皇十八年复置〈隋书地理志〉大业十年移县理于渭北留谷城即今县〈周书图记 按陈仓今宝鸡〉
虢 后魏置武都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周移周原郡理之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三年改洛邑为虢县〈寰宇记〉虢县故城在宝鸡六十里〈今按隋志寰宇记二说参差辨见前又汧河在宝鸡东三十里虢在汧东三十里〉
郿 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大业三年改曰郿〈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于县界置郿城郡领郿凤泉二县〈旧唐书地理志〉郿城在县北十五里隋于此置郿城郡〈马志〉
凤泉 在郿县东五十里隋末析置此县地有凤泉县以此名〈贾志〉郿县有凤泉县西距县五十里〈郿县志按凤泉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普润 南至府九十里大业元年置普润屯后废屯置县在汉为漆县地〈元和志〉大业三年于细川谷置县盖以杜岐漆三水溉灌田畴因以为名十三年移于今理〈寰宇记〉普润废县在今麟游县西一百二十里颓基尚存〈明一统志 按普润在麟游西北今名万家城〉
麟游 本汉杜阳县地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寿宫义宁元年置麟游县〈元和志〉义宁元年于仁寿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其郡领麟游上宜普润三县二年改为麟游郡〈旧唐书地理志 按麟游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汧源 后周汧阴县开皇三年改为汧源西魏置陇东郡开皇三年郡废又有陇州大业二年州废〈隋书地理志〉义宁二年于县置陇东郡〈元和志 按汧源今陇州〉
汧阳 扶风郡领汧阳县〈隋书地理志〉汧阳故城在今县西五里其北里许又有旧城乃隋唐旧治〈汧阳县志〉
南由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开皇三年省长蛇县并入南由属岐州〈元和志 按南由在陇州西南〉
呉山 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隃麋县地后魏置长蛇县开皇十八年改为呉山县〈元和志〉后魏于南由县长蛇川置县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移于今县十八年改名取县西呉山为称〈寰宇记 按呉山县隋志未载今増入〉
新平郡 后魏新平郡开皇三年罢郡置豳州大业二年省入宁州〈元和志〉隋北地郡之新平县义宁二年割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旧唐书地理志〉
新平 旧曰白土开皇三年移县于州城中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元和志〉大业初自邠州西北十五里移于县北十五里半川府后陇川堡〈邠州志〉后周永寿县开皇三年省入新平〈寰宇记〉
三水 后魏置三水县属新平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豳州〈元和志〉大统十四年移县于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马堡开皇三年移理于今邠州三里〈寰宇记 三里上似脱一东字〉三水废城在县东五里隋城台基门落尚存〈贾志〉
上郡 西魏敷州大业三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罢鄜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于五交城即州理也〈寰宇记〉
洛交 开皇三年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县置洛交县以在洛水之交故名〈元和志 按洛交今鄜州治〉
内部 旧置敷州内部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隋书地理志〉后魏中部县开皇九年避庙讳改曰内部大业三年自杏城移于今理〈寰宇记 按内部今中部〉
三川 三川隋县以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会同因名〈旧唐书地理志〉三川县东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三川镇在鄜州南六十里即故三川县也〈中部县志〉
鄜城 后魏曰敷城大业初改焉〈隋书地理志〉鄜城故城在今雒川县东南七十里〈延绥志〉
洛川 县西北至州六十里后秦洛川县后魏属敷城郡开皇三年郡废属鄜州〈元和志〉开皇三年自高槐移于今所〈寰宇记〉
雕阴郡 西魏置绥州大业初改为上州统县十一〈隋书地理志〉废帝元年于郡内置绥州隋改为上郡又改雕阴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元和志〉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隋初二郡并废而银州如故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雕阴郡〈通考〉
上县 西魏置安宁郡与安宁绥徳安人三县同置开皇初郡废改安人为吉万大业初置雕阴郡废安宁吉万二县入又后周置义良县亦废入焉〈隋书地理志〉上县故城在绥徳州西北五十里〈延绥志〉
大斌 西魏置立安政郡开皇初废〈隋书地理志 按大斌在今绥徳州西北〉
延福 西魏置曰延陵开皇中改焉〈隋书地理志〉县在州东南后魏废帝元年置隋开皇十七年改名其城据崖三面𤔫绝今废为镇〈寰宇记 按延福在今呉堡县北三十里〉
儒林 本汉圁阴地开皇三年于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界〉
真乡 后周置真乡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周中乡县开皇元年避讳改名〈寰宇记〉
开光 旧置开光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开光县大业中废入真乡〈寰宇记〉大象二年废开光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罢郡属银州〈元和志〉开光城在建安堡南开荒川〈延绥志 按开光郡隋志谓开皇三年废元和志作大象二年废二说互异恐有一误又开光县寰宇记谓大业中废今隋志尚载其名或废而复置与县在今葭州北〉
银城 后周曰石城后改名焉〈隋书地理志〉银城废县在神木县南四十里〈明一统志〉
城平 后魏于今县理西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于今理〈元和志〉绥平城在清涧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隋城平县〈清涧县志〉
开疆 西魏置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郡废〈隋书地理志按开疆在米脂县界〉
抚宁 本汉圁阴县地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元和志 按抚宁在米脂县西〉
绥徳 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邱尼谷置绥徳县隋不改〈元和志 绥徳县在今清涧县北〉
延安郡 统县十一〈隋书地理志〉后魏置东夏州又改延州隋文帝废炀帝复置延安郡〈通典〉
肤施 大业三年置〈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元和志〉
丰林 后魏置广武县及遍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大业初并沃野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林在肤施东三十五里〈雍胜略〉
魏平 〈按大业末地属梁师都置魏州〉
金明 后魏广洛县属金明郡开皇四年属延州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元和志〉后魏置金明郡隋废郡为县县又寻废〈通鉴注〉
临真 有西魏真川县大业初废真川入焉〈隋书地理志〉临真县周移流川大业十二年移就葛鸡城〈寰宇记〉甘泉县在隋为临真〈雍胜略〉
延川 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隋书地理志〉大业十三年改为文州〈寰宇记〉后为文安县隋改延川〈元和志 隋延川即今县治〉
延安 西魏置义乡县大业初废义乡入焉废帝元年置广安仁寿元年以避太子名改延安大业末废〈元和志 按延安今延长〉
因城 延安郡领因城县〈隋书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西南〉
义川 后周丹阳县开皇初改县曰义川西魏丹州义川郡开皇初郡废又废乐川郡入大业初州废又废云岩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刘步禄所据义宁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元和志〉义宁元年分延州之义川咸宁汾川置丹州咸宁郡〈通鉴注〉
汾川 大业初废门山县入焉〈隋书地理志〉周移库利川大业十年又移于土壁堡〈寰宇记 按汾川在今宜川县东北〉
咸宁 西南至州四五十里隋文帝十八年改太平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元和志〉咸宁隋县治白水川〈旧唐书地理志 按咸宁在宜川县东北〉
朔方郡 西魏置𢎞化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朔方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魏置夏州大业元年为朔方郡隋末为梁师都所据〈元和志〉
岩绿 后魏置岩绿县隋因之〈元和志 按岩绿在今怀逺县界〉宁朔 周置宁朔县属化政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志 又按元和志宁朔县西北至夏州一百三十里在今榆林县西〉
长泽 西魏置阐熙郡及置长州开皇三年郡废又废山鹿新𡆾二县入焉大业三年州废〈隋书地理志〉后魏长泽县属阐熙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元和志 按长泽即今靖邉县又定边县砖井堡为隋盐川郡地〉
汉川郡 旧治梁州汉中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统县八〈隋志 按除难江一县在巴州〉隋初郡废而梁州如故帝初州废复置汉川郡〈通考〉
南郑 西魏置白云县大业中并入焉〈隋书地理志〉后魏废帝改南郑为光义县隋复故名大业八年又移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故城在今县东北〈寰宇记〉
西 后魏嶓冡县属华阳郡开皇三年罢郡大业二年改嶓冡为西县以县东南有西乐城为名〈郡国志〉废西县在沔县西四十里〈贾志〉隋省沔阳入嶓冡〈禹贡锥指〉
褒城 开皇初曰褒内仁寿九年因失印更给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仁寿元年改为褒城〈元和志〉义宁二年又更名褒中〈唐书地理志〉
城固 隋旧县〈旧唐书地理志〉城固隋属梁州〈明一统志〉
兴势 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后魏于兴势山置兴势县大业二年自山上移县居废郡廨〈寰宇记按兴势即今洋县〉
西乡 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废州改县曰西乡又有后周怀昌县至是入焉〈隋书地理志〉大业二年废洋州改丰宁为西乡移理废州廨即今治也〈寰宇记〉
黄金 废帝三年属洋川郡大业二年属汉川郡十一年移于县治北六十里巴岭镇〈寰宇记〉县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黄金县在今洋县东北又宁羌州隋为绵谷县地〉
西城郡 西魏金州旧有金城吉安二郡开皇初并废大业三年置西城郡统县六〈隋书地理志〉
金川 开皇十八年改县为吉安大业三年改曰金川〈隋书地理志〉西城本金川义宁二年更名〈唐书地理志〉西城故城在金州西北四里江汉之北西城山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寰宇记 按金川今兴安州〉
石泉 后周省隋复置属西城郡〈明一统志〉
洵阳 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隋书地理志〉白河隋洵阳县地〈雍胜略〉
安康 旧曰宁都后魏置梁州萧察改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曰安康〈隋书地理志 按安康在汉阴县西〉
黄土 黄土县义宁元年属上州〈唐书地理志〉黄土故城在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坏堞尚存即闾关司〈洵阳县志〉
丰利 西城郡领丰利县〈隋书地理志〉汉水南去丰利县二十里〈元和志 按丰利在白河县南〉
河池郡 后周凤州大业初置郡统县四〈隋书地理志按除两当三县在西省界〉后周凤州帝初废州置河池郡〈通考〉
梁泉 河池郡领梁泉县〈隋书地理志〉梁泉废县在凤县治东〈明一统志〉
顺政郡 西魏兴州置郡曰顺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统县四〈隋书地理志〉
顺政 西魏曰汉曲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省灵道县并入〈隋志〉顺政县在沔县西一百一十里隋置〈方舆胜览 按顺政今略阳〉
鸣水 西魏置县曰落丛并置落丛郡开皇三年郡废六年改县曰北厨又改曰鸣水〈隋书地理志 按鸣水在略阳县西一百一十里〉
长举 周属落丛郡开皇三年罢郡〈元和志〉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治盘头城〈旧唐书地理志 按长举在略阳北八十里〉
修城 旧置曰广长仁寿初改名焉〈隋书地理志 按修城在略阳西北十里西汉水东〉
上洛郡 旧置上洛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统县五〈隋书地理志 除上津一县在今郧阳府界〉
上洛 隋于县置上洛郡〈旧唐书地理志按上洛今商州〉
商洛 汉商县隋文加洛字〈旧唐书地理志〉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以境有商山雒水故名今商雒镇〈商州志〉
洛南 旧曰拒阳置拒阳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隋书地理志〉后魏于今县东南置拒阳县开皇三年改曰洛南以在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十一年移理清池川〈寰宇记〉
丰阳 后周置开皇初并南阳县入焉〈隋书地理志〉丰阳故城在山阳县西南五十里〈山阳旧志〉又曼川县隋并入上津今山阳曼川关〈商州志〉
榆林郡 开皇二十年置胜州大业初置郡统县三〈隋书地理志〉东至河四十里北至河五里〈通典〉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禹贡锥指 按在府谷东北河套中〉
榆林 本汉沙南县地历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西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富昌 开皇十年置〈隋书地理志 按富昌在故胜州南今府谷东北河套中〉金河 开皇三年置曰阳寿及置油云县五年置云州十八年改阳寿曰金河二十年云州移二县俱废仁寿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隋书地理志 按元和志榆林关在榆林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开皇三年置城及关是即金河县治所也〉
五原郡 统县三〈隋书地理志〉周置永丰镇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元和志〉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通典〉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九原 开皇五年置〈隋书地理志〉本汉广牧旧地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丰 本汉临戎旧地周置永丰镇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元和志 按永丰在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大同城 天徳旧城在西城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元和志〉开皇九年突厥谋攻大同城〈隋书地理志 按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右隋录郡十五县暨城一百有七南北分裂百有馀载隋始统一宇内仍都关中开皇三年杨尚希上表以为自秦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或地无百里数县并建或戸不满千二郡分领于是始议裁省郡县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然关中建置犹倍两汉抑亦地辟民众势不得已至大业义宁稍有更置终存大体以下启三唐卜世虽促而规模𢎞整矣
陕西通志巻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