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二 中华文库
书拾遗
答伯氏辛丑
昨暮因来人。忽闻心甫之讣。是何言也。是何言也。惊愕惝恍。不能为状。初见邸人告目。以为误书。急拆下书而读之。心甫果以急患不救矣。是何言也。是何言也。设位哭临。一恸几绝。此间此心。何可形喩。此友平生素性至孝。顷闻亲癠必以不得躬亲汤剂。积用心虑。多所致伤之馀。或中暑或中风。遂至于此也。痛哭痛哭。前岁哭君实。今年又哭心甫。浮生如许。益觉懔懔。弟之侪友中如此两友者。最不易得。而一二年内。次第归土。不知近来是何厄会而送了许多好人也。欲言哽塞。欲书怦营。无以为怀。无以为怀。
上伯氏
洛下浮言。近复如何。此亦蚊蚋之狂闹。固不足动吾一发。然在我无辨自修简杯勺慎言语之戒。则亦不可少忽耳。未知如何。
答伯氏乙巳
弟之一家。倏皆卷出。伏想必倍怅缺矣。此是平生素计。今果成此。心事大安。以此没齿。宁有所憾。无馔虽可闷。弟则犹可耐遣。兄主设或出来。决不能堪过也。居处则新家明朗净爽。实有胜于京第。草屋五六间。亦方造成。只以饥坐为闷。而此则彼此一也。奈何奈何。下送雉与肉。来趁朝前。因此顿饱朝炊。然此非可继之道。必须咬得菜根而后始可长久。不敢望食必有肉耳。
上永安兄甲辰
迩令疏。才因云卿令公而得见。今疏中语。虽不至于太狂。率而童孺阿好等云云。亦足以起群儒之怒。是可叹也。况礼记等说。元非今日明证。吾辈饫见而弃之。渠则得此大以为喜。有若得一大证者然。岂不大为尤老之笑耶。
上永安兄
宋监役。昨果来见。差等无别与否。尤丈以为礼记所载。已是差等。又何有限制云。而监役公仍以其意言曰。父母祖父母之仇。岂与高祖父母之仇同也。此则似必不然。然亦无古人定语。至于朋友之仇。亦云不同国。则上自高祖。下至从兄弟朋友之仇。皆不出见亦可。但今世大家于彼人。从兄弟之仇。则几皆有之。然则将不能为国。此亦难矣云。大槩与吾辈向来所料。颇似不同。可叹。
答永安兄
下送救急之资。今已屡矣。一犹不敢安。况不止于一再乎。周亦太过。诚不宜奉留。第兄主所救。弟亦何敢斟量辞受之义。有所进退也。盖弟既不得从仕。则又无受禄之义。以致下而妻孥呼饥。上而贻忧父兄。亦堪自悼耳。胡文定之言曰。对人言贫。其意将何求。此诚至言也。唐城适有窠。欲得此备言穷急之状。到今思之。甚有愧于康侯矣。朱夫子云。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意。弟虽不敢望到此地位。亦岂忍戚戚为此耶。
答永安兄丙午
数日前偶于休纸中。瞥见家兄书札。不知不觉。痛哭陨绝。久而始定。仍令家人尽搜平日书札。藏于深处。俾不更接于目。而有时自不免如此。以此心事。其何以宽抑耐遣耶。行素之难。弟亦自知。轩相之教。前后如此。昨日左台有书亦如此。既求可生之道。则岂以行素之久速。为一大关事。徒贻一家及诸丈之忧念耶。弟不至于如是不通。伏乞勿以为虑也。
答永安兄
伏承下书。读至自上离席叩头一款。则不觉气涌如山。直欲发声痛哭。此岂但为主辱臣死而已也。诸臣罪律。初以极罪论断。今止于此者。闻来亦不觉惊呼起立。虏虽狞顽。亦何至此。此实非两相一身之厄。且非国家一时之忧而已。前头事。何可言。然天若祚宋。终岂有此事耶。
答永安兄己酉
弟承此下示。始知有新命。惊愕错莫。不知所以。常意若一冒进。或不无如许之虑。至于身在于此而乃有此举。则诚是千万意外也。弟之实病难进之状。君父之不得下烛。固不敢言。至如两丈。亦不以为实。今乃有此所达。无非弟平日言行无状之致。更何仰喩。尤合国子长之说。尤极惊骇。前日赵丈。频有此等语。而不过谓是戏语。岂意尤相亦为此语耶。惊悚之极。惭愧欲死。此不但有愧于半生心事。前头之忧。罔有纪极。不知所书。
答永安兄
贞陵事。弟于昔年。亦尝有疑于此。亲往东小门外。见所谓贞陵者。其象设等事。一如诸陵。亭子阁遗址。宛然如昨。槩其废未久故如此。每以祖宗朝事。有疑于中。而未能晓解矣。
答永安兄
弟疏批又如此。闷蹙不可言。病伏丘壑。不得趋召。而虚纡宠命。仍受加资。极无义理。切欲更疏力辞。第此疏未蒙许。虽又陈疏。必未得请。且弟之近日疏章。前后相续。静摄之中。烦渎极矣。其在分义。惶恐尤深。以此依下示。姑欲停止耳。圈子。若蒙下惠。岂不奉留。而不但病不能着巾。虽是病愈之后。伏此丘壑。着此何为耶。
答永安兄
尤相之意固已知之当初有备忘后大受辈在温欲使弟径退故居弟以此出圣教不可悻悻况以弟地位何敢效尤相为此云则其后大受送书曰更思之兄言极是弟果误思云矣尤相之以此言及于承旨令公者必以第一层道理责弟之意也然弟之自处与尤相不同何敢效尤相遁归为一自处太高之人耶此则弟已熟讲于心矣
答永安兄
下示之意。仰悉。既是同宫之内。则不可以房舍稍远。有所增杀于犯染也。此与朔望参不同。一边解产。一边行事于几筵。终似未安。古人于此等处。情理虽甚缺然。无他移转道理。只不过不得行而已。是以疑礼问解中郑愚伏之答同春。亦曰有产妇则不洁。不可祭云矣。
上宋同春甲辰
向来风波。此乃近古所罕有。实关时运。宁容人力。而大监疏本一上。中外耸叹。不但救得一半而已也。侍生于意外。亦被溢世之疑谤。世路之难。果若此矣。只堪一笑而已。从前求外之馀。得此畿邑。便于医药。虽以为幸。然有出站一款。此与奉命陪从不同。自求而来。随他出接。尤害于理。前头欲以此意。请于方伯。若许不出则幸矣。不许则决欲弃归。如何如何。
答宋同春乙巳
昨书中缕缕教意。宛转严密。足以砭后学处下窥高趋新好奇之病。敢不奉以服膺耶。皇明诸儒。学未醇正。固多有不自量者。而最是董,黄两公。是当时私淑朱门者。王鲁斋乃以朱门高弟之孙。又因何文定。与闻勉斋之论。而亦有此见。毋怪乎后之不自量者妄生新见。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上宋同春戊申
两大鉴分住国门东西。此诚难遇之盛际。顾此病伏丘壑。不得往侍函丈。日承警咳。尚记昔年与市南丈陪两大监。尽日讲讨于渐休亭中之乐。依依如隔晨。而市南已作千古人矣。岂但此也。前后日月。不过十数年馀。而乐静,沧洲,沂相与侍生亡伯。今无一在世者。转头之顷。人事至此。伏想大鉴追念畴昔。亦必倍切山阳邻笛之感耳。似闻大受令公新膺宠命。进长地部云。今日身任世道之责。实与名副。可以救得一半者。非此友而谁也。圣简之明。允惬舆望。想必益思殚竭。期报两朝知遇之眷。况有两大鉴左右相助者耶。区区柏悦之喜。实非一时朋友之私而已。
上宋尤斋庚子
尹疏果上。虽未及得见。而略闻其槩。令人魂悸魄丧。不能自定。当初许疏之出。已知此辈必做如此事。然岂料天壤之间乃有如许物耶。圣鉴孔昭。天网高张。昨日筵上处分。已足以大快中外之心。虽有百善道。其何能眩日月之明也。大槩此人所为。真与庆元网打之计。今古一辙而殆有甚焉。若非圣明之快断。岂不为士林之大祸耶。到今思之。向日云云不测之说。亦未必不出于此。而台鉴决退之举。诚若有前知默烛者。然还服其见几之明。迥出于寻常万万也。唯祝初炎为道益珍。不宣。
答宋尤斋壬寅
侍生复入俗利场中。依前只是旧样。更何足道。今有云里仙人时至玄圃之示。非但不敢仰承。奉读未半。自不觉愧赧发赤耳。缨致浯崖之教。令人气壮。彼苍者天。亦岂久醉不醒耶。今行彼使。能解文字。多求文房之物而去。天下事无所不有。不知何时又见光明世界也。岁序将穷。承诲无便。瞻望南云。不任怅黯之至。
上宋尤斋戊申
大字写本。谨此仰呈。此非细字之比。伏乞暂时挥洒。俾作山居镇家之宝。而仍令丘壑增彩也。曾见邵子大笔吟。有涤荡氛埃。廓开天日。鸾凤翺翔。龙蛇蟠屈。羲之来求。牧之来乞。物外神交。人间事毕之句。旷世想像。尚令人飞动。今将于吾身而亲见之。幸何可言。第愧非王杜。而又不敢自拟于神交。只增惶悚耳。
上宋尤斋
数日前。已令侄子进谒。伏未知果即趋候否。顷者随侍生往谒者。即侍生伯婿一卿令公之子李涬也。今进金昌协。是久之令公之子。而为侍生次婿者也。皆有向学之志。不但侍生。两令之意。亦欲使渠辈一登门下。近若与侍生侄儿并进。则伏乞大鉴进而教之。俾得观感之化。如何如何。侍生迷儿。虽方未冠。亦当使一趋谒。仰瞻光霁而退耳。静观斋记。已蒙下诺。而太极亭铭一萹。亦乞构惠。有若朱夫子之于尊德性斋铭。退溪先生之于静存斋铭。俾作朝夕奉玩动静用功之资。则何异日承警咳于函丈之间也。更望留意。以幸后学。澄心石三字。欲刻诸钓矶。亦乞挥洒下惠。
答宋尤斋
顷者。忽伏闻大鉴苍黄渡江。垂死病中。惊愕失图。屡日不能自定。空吟牛溪先生山中空窃叹。中夜涕涟洏之句矣。旋又闻圣上特改新命。恩谕非常。赤舃还朝。当在不日。不意今日复见此事。岂非宁考陟降之灵。默有所启而然耶。顷日迷儿还。伏承下复书。迨极仰感。第其奖谕之教。有非迷儿所敢仰承者。还切愧悚。李婿涬。尚今留侍函丈否。更望曲赐提诲。俾有成就之望。不胜幸甚。
答宋尤斋
几舃还朝。中外耸贺。区区之悃。有倍于人。而第此下书笑人为人所笑之教。即退陶先生所谓一鸟辞林被网罗。林间一鸟笑呵呵。那知更有持罗者。就掩渠巢不奈何之意也。此岂今日大鉴所可自况者。而亦岂侍生之所敢当者也。物格说。朴弟和叔。顷有些往复于此。而犹未及见其所为说矣。今承其见正当之教。喜慰不已。
上宋尤斋
即者。朱君南老冒风雪远访于空谷。始审大鉴行次已向西山。自西山转向长湍。还旆时将欲少留于道峯书院。李婿所报如此。而朱君之言亦同。未知还抵道峯。定在某时耶。侍生若无身病。必欲扫万委进。从容承诲而来。未知化儿能不作魔。果遂此平生之计否也。前呈物格说。已下览否。其中退溪先生所谓但吾之格物有未至。不患理不能自到之语。未知如何。自到之语。终似可疑。然既云格物有未至。不患理不能自到。则或与栗谷先生所解。依俙相似。譬之于路。亦犹人之行有未至。不患路不能自到其穷处之意耶。适有所忍。谨此并及。
上宋尤斋己酉
不料大鉴遽使侍生遭此狼狈。无非侍生平日无状。不足取信于师友而然。更何所云。然曾伏见大鉴以圣上之既许递相。旋复有新命。谓为失信于下。于侍生则才以勿怡之意。先有丁宁之教。而未过旬望。忽有此举。絜矩之道。恐不如此。区区之愚。窃不能无憾于大君子之所为。未知如何。新元且尽。不审道体万安否。似闻新移所寓于三清洞里。冰溪雪壑之胜。想必不减于华阳。真可谓城市山林耳。侍生昨奉再疏之批。责以分义。辞旨严峻。到此地头。从前心事形迹及新承恩擢。始即趋谢之嫌。皆不可顾。而病势尚此沈剧。日气尚此严沍。将不免又有陈吁之举。此间惶恐。如何如何。
答洪相国命夏○乙巳
侍生之合退于田里者久矣。而未有着身之所。不免迟回于京辇。顷因狼狈。始乃苍皇出城。近才稍定栖止。而屏伏之人。全废人事。未得以一书仰修记府之问。常自耿叹。不意大鉴俯赐手翰。远存于郊坰之外。再拜奉读。恍如陪晤也。侍生收身一壑。堇保旧状。以此优游。没齿为期。空山积雪。掩门吟病。私分已足。馀何更喩。下书中指教之辞。实出于眷眷之至意。三复庄诵。不觉感涕之涔淫也。侍生本以乔木之臣。元无高遁之意。今此自处。出于病势情势之万不获已。而反承情外之教。惶愧闷蹙。不知所以为对也。不但日寒如此难于起动。既以病剧递职于外。而还又出入于城市。亦颇非便。新春日暖。则自可往拜家庙与家兄而来。岂有永不欲往来京洛之意也。馀祝为道益重。
与洪相国丙午
肝腑寸凿。髓泪并枯。时日渐久。恸割冞深。只自号天。摧陨而已。尚复何言。尚复何言。侍生之于亡兄。义虽兄弟。恩则父子。孤露之馀。形影相依。夹墙联居。不忍暂离。将拟百年如此以送馀生矣。自前秋侍生出居郊坰之后。亡兄忽忽如有所失。益无意于斯世。至月望间。以匹马单奚。出访侍生于东冈。留十馀日以还。仍欲谋数椽于松溪泰陵之间。得与侍生渔钓往来。婆娑晩景矣。岂料曾未一旬。而遽使侍生抱此无涯之痛耶。死生修短。固知造化一场戏剧。而至痛所在。亦有所不能自抑者。奈何奈何。
答洪相国
前夜之梦。陪大鉴与亡兄。会于一堂。历历如平日。始知神交不隔幽明。觉来唯有涕泪浸淫满面。天地茫茫。叫呼莫逮。痛哭何言。明将乘晓出城。寡嫂诸儿。俱无支保之势。去留间罔极心事。已不忍言。而即今爻象。日渐如此。诚不减于庆元之际。四海横流之叹。不幸亲见于今。其钩连隅落者。真似武侯营垒。非华宗浪战之比。士林之隐忧。不可胜喩。顾此踪迹。将益疏于京洛。此后更承清诲。未易为期。终宵邑邑。只自仰屋而已。即又伏奉大鉴耑札下问。读未终行。咽不成声也。只希为国为道。益加珍毖。以副上下朝野之望。
答洪相国
伏承手札下复。倾慰难状。谢客疑阻之说。固知其必如此矣。今承下示。始乃释然。然于此后少延东阁之贤。俾令中外洞然。以副上下之望。如何。大鉴之径欲渡汉。抑何故耶。反复审思。恐非进退之宜。伏乞更加细量。姑停此计如何。
答兪副学棨○戊戌
十年违拜。徒劳梦想。近因鳞羽阻绝。久阙候问。矫首南望。只自憧憧于中。昨奉抵舍兄手札。仍蒙纸尾之问。恍若披晤。倾慰如何。况审行旆住在近地。策蹇往会。大非难事。而忧病缠绕。有愿莫遂。始知命驾千里。非俗辈所可办耳。尤春两丈。相继登朝。中外动色。想望不浅。顷于筵席。已有共天位治天职之教。此实朝野之幸。而谁能吹得暖律。并及寒谷也。有时仰屋令人咄咄。
答兪副学庚子
连承覆札。就审患候尚尔。奉虑不已。高峯之说。退溪先生答金而精书。果有岂有不止期年之语。以此推之。则高峯之意。虽欲为齐衰三年。而退溪先生。只以当初所疑嫂叔无服之见为谬误。仍叹高峯之博。洽然不必以三年之制为是。故朝议想必因此而断为期制耳。晋孝武,宋武帝长庶次第。取考玉堂所藏文献通考。则晋简文有七子。而孝武果是李夫人之出。宋武帝则是刘裕。非武陵王。何以知其然也。高峯既曰宋武帝萧太后云云。而宋孝武武陵王之父文帝义隆之后妃并十九人。武陵则路淑媛之所出。十九后妃中。并无萧氏。而武帝裕之继母萧皇后。于宋武受禅后。始尊为皇太后。则高峯所据萧后。恐指刘裕之太后耳。李太后,萧太后之为晋孝武,宋武帝服期之处。则未及考出。幸更详之如何。
与兪副学
即见朝报。昨日贵馆有陈箚之举。近日事。想必洞陈无馀。幸示其草。以解病郁。如何。顷者。右相箚中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之说。出于梅福。而似非今日所议之断案。服斩之说。必因通典中皇太后服天子条而出。而卞应之见。亦非可信。岂可舍仪礼而取此舛误之论也。高峯之过于前。希仲之悖于今。皆无非卞应之论为祟。可叹可叹。未知希仲之抵李承宣书。其主意果如何。而昨日贵馆之箚。亦又提起此论。痛破其谬耶。通典两卷。汉书一册。并付签以上。览即还之如何。顷有书于希仲。历问其前后心迹之可疑者。且及果若人言从此告绝之意。其答颇张皇。而亦终未明白耳。
答兪副学癸卯
疏草。既蒙勤索。谨此仰呈。未及奉议于令监。必多谬妄之语。幸乞一一批教。如何如何。盖永宁之制。既非古礼本领。不是自不免一齐差却。然永宁夹室藏主之制。虽与古之都宫及朱夫子所定宋庙之制不同。而犹有以子孙祧主上藏于始祖夹室之意。必非偶然随便苟且权安于仪物祭器等所藏之夹室者也。若果如此。则宣庙朝壬辰经乱后永宁殿改建时。何不添建正殿。一体奉安。而乃又依前。又造夹室。奉安恭文以下祧主耶。以此见之。尤可见当初祧主之藏于永宁夹室。必非偶然随便苟且权安者也。祖宗祧主奉安。是何等事。而乃为此苟且权安之举耶。端相之见。决知其不然也。若不以穆祖为太庙第一室。则固知百事俱碍终难合于古制。然此祖宗朝以恭文以下祧主上藏于永宁夹室者。乃是稍存古礼之义。即今朝廷凡事。既不能大变通大更革。皆不过遵守旧章而已。则何独于莫重莫大之庙制。必欲创出新见。轻改祖宗之旧制耶。朱夫子所谓无故毁撤祖宗之庙云者。恐不幸近之也。再昨。见尤丈答礼判书。其意则似与春丈之议不同耳。馀在一番就候。姑此不具。
答赵参判复阳○癸卯
台监即今自处。断不可过激致有后悔。更须十分消详。务得从容如何。右揆所议之言。不宜形诸笔札。故初不及于书中。下示如此。何敢终閟。去夜。与右揆从容作话。仍及顷日之论如何如何之状。且曰即今朝廷之上宰列倚重之人。只是大监与赵,兪两令丈矣。今者大监虽陞此位。兪丈病难久仕。赵丈又此狼狈。不能安于朝。更无可恃之人。将谁与为国乎。癸亥后。兪朴诸人在下。务为清议。而玄翁一队诸先辈在上。或裁抑或奖进。今时则与此大不同。极可忧念云。右台曰。吾亦知如此。但赵令之去。无由可挽。奈何。与左台相对时。略言此意。则左有入陈欲挽之意云。侍生曰。以国事言之。则挽之诚宜。然恐不如大监之陈而挽之也。左台曰。所言果是。吾当先陈云矣。
答赵参判丁未
漂人事。承此下示。始得其详。令人痛泣。更何所喩。果有假道我国之举。岂非大患。然非缚送此辈所可免。此则直付之于天可也。且倭亦未必即从宁波等。东南一带。是倭旧路。自此与王师协攻。亦不可谓无其理也。大槩今此漂人。不必急急绑来。姑留岛中。置之相忘之域。徐观前头而处之似未晩。设令他日有问。岂无可答之辞耶。台意既此。何不与首台力加主张耶。
与赵参判戊申
昨拜未稳。迨极依叹。今向江上。初五六间。当还东冈。长江数百里。一棹远去。只不过埋却此老而归。痛哭奈何。物格书。幸乞誊出于先大监遗集而见示。如何。顷自嘉陵还弊寓。闻家人言。自馆洞以令监之教。送十斗米云。无乃此亦赈恤之意耶。不受常俸。退坐空山。受此城中赈米。岂不泰乎。昔伊川先生谓吕丞相曰。公帛虽多。其何能遍及云。此正类此耳。
答姜参议瑜○癸卯
李山人屡月留邸。竟未免狼狈还去。叹惜何言。顷者。李令亲来侍生处。问其去就。侍生历言即今形势及久留无益之意。而仍劝其归。李令遂以此决归。一李令之归。固不足说。窃恐因此而山路永塞也。
答姜参议
前日下示疑礼。尤丈所谓再期后禫月即吉云者是矣。第虽不可再行禫祀。而其月若非四时正祭之月。则逾月行吉祭。例也。今亦仿此。行茶礼于逾月之月而即吉。似合礼意矣。
答郑杆城瀁○丙午
两先生年谱四册。依到。此书一出。盖如太阳高揭。群昏自廓。诸丈编摩之意。执事绣梓之功。岂不大有补于斯文耶。第百馀年是非邪正。尚未大定。以归于一。而今日纷纷。又此继起。不知此后又将谁任此责耶。此实天地间运数使然。窃恐从此以至戌会之前。更未见阳日进而道日长之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病伏山中。只自吁叹而已。
答李一卿廷夔○癸巳
萧寺立别。各有夷然泫然之怀。分袂回首。只切憧憧之念。即奉手札。始审到配启处安稳。差可慰喜也。孤城斗屋。万里涛声。固是谪居难堪处。然随遇而安。处静读书。增益其所不能。则亦未必非天使玉成也。
与李一卿丙申
弟于此事。元无自首之事。而第念下问之后。皆终默默。事体不可。况今日此举。岂是圣世之所宜有者。欲以此兼陈所怀。方写疏将送矣。即者。舍兄来自政厅。极力劝止。而吾辈之终始默默。决不可。未知佥兄欲何以为之耶。自明之外。又不可无陈箚还收之举。亦未知佥意如何。幸须即示。
与李一卿辛丑
弟昨已上任。日卧寒碧凝清之间。水穴风岩。应接不暇。真宦海之仙区。息心之净界。此后则庶可优游调养。以遂夙愿。私幸曷喩。但弟之仙分。远愧于刘安。鸡犬之响。未及闻于白云。尚令妻儿在尘世间。方困涔涸。虽极系念。实无奈何。兹欲以令监为古之游楚者之友。未知令监果能不使之饥馁否。治下有奴。秋后可即偿。幸勿为虑。卧此楼作此书。信乎业缘尚在。一尘犹隔。书毕回头。甚愧江山耳。呵呵。
与李一卿壬寅
弟驱驰道路。病将添剧。而自已疾病。有不暇念及者。家兄事。昨日引见时。载迩令公。洞陈当初实状。传简先后。以许判书为证。梁汉捉得。以李判尹为证。注台适同入侍。详陈其时李参判应蓍所言。右相亦继其后而赞助。前后曲折。殆无所遗。自上虽无明白发落。而亦或有一分下烛者耳。闻有彼中颁赦之举。又见强兄事。万事无心。更有何言。昨暂偸隙。往见强兄。意思泰然。少无惊虑色。可谓加人一等。殊可敬叹。似此人。岂有终不测之理。所恃者只彼苍耳。
答李一卿癸卯
所示笏记。一一详见。浮文删节处。甚好。依此行之似当。女家送来者酬以币一款。删去可也。见舅姑节目中。诣西阶下。北面拜姑升奠贽。姑举以授侍者之下。当有妇降复位又拜六字。此则不可废之拜也。妇人之拜。皆侠拜。若非四拜处。则单拜亦无妨耶。所谓舅东姑西者。舅坐东向西。姑坐西向东也。笏记中。虽云阶下。而阶级若高。难于升降。则随宜变通。行于阶上或厅上。亦何妨也。其处绕客。无新郞来时率来之义。前日同春之参以俗制者。未知其可也。
答李一卿
示意奉悉。大槩此礼大处既是。则其间节目。随宜变通。亦无所妨。古礼之必三月而见庙者。以其三月一时天气变。妇道可以成也。而朱夫子曰。某思量。今亦不能三月之久。亦须第二日见舅姑。第三日见庙乃安。故遂定为以日易月之制。以此言之。仍留今日。明朝见庙而归。实合于礼。然以温公书仪言之。妇入门即拜影堂。既因形势之不得已。欲于今日还来。则依此示意。见舅姑礼毕后。仍行见庙之礼。亦合于随宜变通之道。如何如何。
与李一卿甲辰
迩令事。终难消融。数日前。锡尔,大受,彝仲辈。次第来见。言儒疏将发矣。昨今连见君美兄弟及受令书。湖儒上来后。与京儒若干人。再昨聚会于古兵曹。其数四十馀人云。受令周旋开说。初十日陈疏之举。堇得停止。姑退其日子。将以十五日陈疏。而以徐某之疏语。如此如此。而三司馆学。无一言陈辨。将使义理晦塞为主意云。湖儒上来之后。乃有此疏。其为形迹之嫌。如何如何。迩令固有失。自三司当一说破儒生此疏。则必欲镇定。而槩闻疏儒辈。先疑美,受一队。与迩相善。故为此弥缝之计。而落落不听云。奈何奈何。
与李一卿
窃观近来风习。不计虚实是非。必以驳击自中。情亲官高。不宜论之。人谓得台谏风采张静之。亦不得免此。奈何。若此不已。则势将无一人得完者。自上于宦者宫家等事。虽至微至细事。阅岁经年。终不允从。而其他外事。则虽劾吏曹三堂及宰列重臣。而不复持难。辄即快允。尤可闷也。顷日榻前。右台似无表表所陈。亦殊可叹也。弟之不送女儿。固自有意。大槩本府与他邑有异。不可以恩山仁川一例看也。况闻当初台谏之语。亦曰水原。岂但为养亲之地。今者令监才遭惨丧。适逢大夫人初度。其于承欢慰悦之方。固宜无所不用其极。而然不可无斟酌之道。何必以浮虚无益之举。不免为犯法之归。以取实谤耶。设令终始无谤。在我自慎之道。不可不如此。幸令监更加商量。勿为区区之情所牵制。虽已往会者。若过其日。必即还送。如何如何。
与李一卿
弟昨出湖堂。率儿子及一外生以来。或课读或抄录诸书。颇有闲味。即者令胤又出来。欲受心经。盖若读心经。则四书意义。自可尽解。果能精读此书两卷。不但文理必畅达。其于身心。亦必有益。是可喜也。洛耗无他新闻。昨日左台陈箚曰。必远无稽之论。初若论斥说破。则不过为痴人之言。宋某所陈。乃是天经地纬不可易之说。而亦非以此举一世而非之也。宋某之取重于朝臣者。无如洪某〈右相〉李某〈家兄〉。而宋某向用时。李某为外任。至请入内而与之同事。此可以知其意云。张静之疏。颇平正得体云耳。
答李一卿
示事。如此议论。实难猝然断定。遁村事迹。载于胜览者大略。若求之丽史本传。则似差加详耶。李养中以下诸先正。岂有可疵议者。而但念如是广其位数。则无乃为乡贤祠之归。而非书院之体耶。未详首末。不敢妄议。
与李一卿丙午
查事。槩闻所谓上使者狞顽莫甚。副使以下及李一善辈。不能周旋于其间。领左相及一正。初以极律缢罪论断。自上离席。北向叩头。有若哀诉于清皇者然曰。因我之失而大臣被极律。岂有如此事云云。虏亦见此感动。始以勿限年定配减等。再昨。正令则又减以革职。领左两相。则以极边定配为定而去云。此岂但主辱臣死之恸而已。前头事。渐可知矣。初丈果已还朝云。必以查事颇重。不敢退在。为主意耳。
答李一卿
寒雨连宵。悬溯方深。匆承委札。稍慰此怀。雷变。至令吾辈。亦受狼狈。可闷可笑。未知吾辈若进。则可得消弭耶。弟果有除命。将进一疏。若未蒙递。欲以呈状继之。令监形势。有些与弟不同者。先陈一疏。徐徐上京谢恩。留数日后。以亲病呈疏出来。似为适中耶。吾辈初意。果欲以此自处。至以千万不似可笑可骇之语。屡被诸公厚诬宸听耶。惶愧欲死。还不觉有时自笑耳。一水盈盈。无由对讨多少。只增恋郁。
与李一卿
弟昨日槐坐。必已居中无迹见递。何幸何幸。弟有此一路。可遂区区素志。常以此独自喜负。若陞一级。其可得此耶。千山积雪。樵汲路绝。闭门高卧。虽极冷淡。而从此更无陈疏呈状之忧。可以安意以过。令监到此。虽极羡弟官卑。亦复奈何。顷者弟书。必欲令监再疏而进者。有何他据也。只是前以特召。惶恐即进。今者特差彼职。仍以册礼召之。则再疏之后。至于呈状不去。前后进退。恐失轻重之义。盖以天灾特召。则进以宾客例。召于册礼之前。则终始不去者。不但为前恭后倨之归而已也。若以职任之不似为言。则再疏固辞而未蒙许。亦复奈何。上京后更进一疏。又何妨也。呈状不许递。而犹不欲上去则已。若未免上去。则何必为呈状未安之举也。弟意则如此耳。
与李一卿
弟亡兄初期。只隔六七日。心事尤难定。朴弟和叔。委来见访。兼与数三外生。闭户相守。讲讨排遣。而然驱之不能去。奈何奈何。令监进退。鄙见已悉于前书。朴弟亦略与讲此。其意亦如弟见。大槩古人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者。真是格言。人之为人思。终不如自思之审耳。
与李一卿丁未
人生顽忍。奄经初期。衰裳之制。亦已去身。寸凿之怀。尤无所寄托。更有何言。更有何言。彭殇一致。古今一吷。每把康节之数。达观去来。以少宽此肠。此亦强作耳。何能真驱去耶。入洛屡日。极为酬应所困。再昨始还栖。而来时得寒疾大痛。此来不但堗温闲静。无所劳扰。发汗稳调。今颇差愈。始知此身合置于丘壑田野之间。而不当在于京华声利场中耳。洛下狂闹。诚不欲入耳。太岳先来之启。罚及圣躬。而不知其为可罪无赏。启中措语。铺张可骇。敢希论赏。至送先来四人。以此群议颇激。草野之论。从可知也。深恨云令之同归一科。无所匡正于其间。不久台启将大发。奈何奈何。
与李一卿
石室之会。恐未易期。只俟春冰尽解。一棹相会于梦焉春草之间矣。闻近日欲讲羲易云。然耶。先儒固言此书不易读。然三才义理。尽在此中。若欲有意此事。不可不先破此最初源头耳。顷与初丈语。初丈亦深欲令监不废书册工夫。令侪友有刮目之喜也。
与李一卿
积雨空山。蓬蒿绕宅。真是摩诘幽居。仲蔚闲兴。经其户阒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者。可谓近之。想令监亦必同此静味耳。初丈贞士之戏。令人一噱。顷者有书于弟。亦说闲趣。而四个日。见了十馀卷册子云。可想其汩董看过。无沈潜涵泳之味也。可呵。即闻曺守而令丈才又被弹。亦将退还骊江。当此昭代。何多遐遁之士也。捧腹捧腹。书院之会。竟将不得成耶。相望瞻恋。实不堪在水一方之叹也。
答李一卿己酉
弟过数日后。将又陈疏。一遭横逆。便欲不仕。道理未必然。身有痼疾。则不得仕宦。自古而然。昔人之不得仕者。例多如此。何可谓无端。况今番则前后形迹如此。数朔迟留之馀。毕竟出谢行公。则其人心迹可知。岂不永弃平生耶。非以职任之非闲漫而不欲出耳。
与李心甫万雄○己亥
洪译之还。何不付一字耶。无乃以空简为嫌耶。殊可怅郁。此后则幸勿为此也。近日连送人。仰候大夫人起居。兄家内外上下皆安稳。是可慰也。君实之代。当出于今日大政。兄若移拜。则非但以肃谢将上洛。明年递归。亦不远。故弟告此意于舍兄。俾禀议于相位。则领左相皆以为地望才局。诚极可合。但倭差方在馆。此时莱伯。决难迁动云。两相之言。亦是矣。奈何奈何。大槩近来兄之治声。大播于洛下。至传馆倭辈。相谓曰。岂谓朝鲜乃有此贤人云。此言虽可笑。两相之不许移拟。未必不出于动浮誉也。想兄闻此。犹以为不恶耶。呵呵。近来洛下。别无新报。宋三宰以志文撰出事。出寓造纸署。自上三命招。皆以病不来。此皆在朝报。想兄必已见之也。未知此景色。终何结局。只自仰屋而已。载迩,大受。次第遭大故。恸怛恸怛。
答李锡尔庆亿○戊戌
朝者心甫来过。细闻兄边消息。且闻海娘贼尚在营垒中。一喜一虑。即承兄札。恍若对晤。倾慰如何。弟近因有严教。惶悚退伏。今方呈告。递职之后。或可任便优游。还可幸也。伯氏老兄。定于何间当渡锦江耶。顷闻路逢禹瑞奴。欲讳见败之状。令人绝倒。两宋丈一时陞秩。伏想天意必非偶然。未知果能幡然起来否也。闻兄日日屈指坐计百日云。此意一发。更难捉得定。曾不见事以欲速败者十常八九之语耶。更须舒缓遣去。勿令旧恙复萌。且于闲时。每忆弟别时三字诗如何。
与李锡尔
上候近向差境。再昨引接两宋。说话颇从容。自上颇示委任国事之意。两宋所仰答者。虽未知其如何。而上下相接之际。从容若此。则上候之槩胜于向日。亦可知矣。臣民之喜。如何如何。迩令受任南去。此友病痛尚多。锦江一会。兄亦深警以送也。
与李静叔泰渊○丙午
弟于此处紫芝山中得一洞。颇有林壑之胜。方欲构得容膝之所于洞里溪上。作一蠹鱼以终老于黄卷之间。兄虽不能如古人之买山买园而处。其友者以相斯役。独不可以书册相助耶。年前天得令公为岭伯时。印送四书三经一帙。而其中四书。近为儿辈所读。已破污不堪看。若蒙兄印惠此四册。则岂不是大助也。独坐山中。唯闻泉声鸟语。朝夕为伴者。只是黄卷而已。兹以此仰烦。曾见退溪先生文集。先生新得性理诸家解,皇极经世释义,天原发微三册。有诗曰性理诸家皇极笺。天原二鲍又论镌。恨予得见奇书晩。一抚遗编一怅然。于此亦可见三书之可珍也。弟自年前。必欲得此三书而一玩。遍求诸处。终不能得。闻赵月川穆,具柏潭凤龄两家。多有旧时书册。子孙不许借人云。此皆退门高弟。想此三册及启蒙翼传等书。或在于其家。兄于簿领之暇。试访问于其子孙。如果有之。或誊出或刊板。以广其传。使后学之士。皆得寓目如何。启蒙翼传跋文。亦在先生文集中。考见则可知也。此事实为追述先贤激励后学之美举。而兄方按察于旧时儒林之乡。故并此及之。
与李野叟𡐔○戊申
上年拜别时。略有奉告之语。适与令意相合。语未了而已自默契。想令尚能记之也。岂料令监之行未及入岛。而已遽有漂人之事耶。痛叹奈何。旋因洪相与赵仲初丈前后书示。始详令监所以待漂人而得闻真消息者。痛叹之中。犹以此为幸耳。下示别语。岂敢忘于中。第于上年。闻有漂人事。偶有一绝。意外传播。大触时讳。以此尤有文字之戒。而今又承此勤教。不敢终默。兹以上年奉告之语衍其义。为一篇文字以呈。幸令独览而即秘之。如何。
答金起之寿兴○戊戌
弟意谓必蒙特递。又未免呼唱入阙而来。私闷私闷。示意谨悉。今而后。益信党害之易置人五内而必亡人家国也。然于渠辈何责焉。
与金起之乙巳
量事已就緖耶。自朝家若以今日所得之结。较诸壬量之前。不欲其过于三千。又有加等之举。则民可蒙实惠矣。弟仅保病状。家兄昨以匹马出来。欲留数日。四五朔兮离之馀。得与团会。差慰此怀耳。
与金起之
改量之说。非是真改量也。田形失实处自首之际。或改量或不改量。而监官辈以他邑之人。非但以累度招集为苦。且以臆度。谓朝家之意。唯欲多得结数。不无任意勒定加等之处。伤虎之民。如是惊动。亦无足怪也。弟意唯恐民情或有抱冤者。兄之善量之声。亦减于在广之时。有此局外屡度无益之言。可笑。大槩不限年数。以一人秉心极公正者。定监官为之。或可均齐如一。而不如此则虽屡度改量。终无均正之理耳。
与金起之丁未
似闻庙议以缚送漂人于彼中为定云。然耶。天下安有如许事也。闻之痛泣。昨日适是老先生忌辰云。伏想老先生于冥冥中。当以此事为何如也。微闻兄昨有密疏云。虽未知疏意如何。而兄于此事。安得不如此也。
与金起之
向来兄之意外受谤。寻常痛之。岂料人言反以弟谓以诗句讥兄耶。兄与弟之间。苟有可责之失。则或以书或相对。直责之不暇。何必以诗而寓讽耶。人言之浮薄如此。此不过外人不知弟与兄平日相期者而然也。第弟不作诗者已有年。秋间偶过石室。适有所感。率尔有此作。还家适答久台书。及于纸尾。不知因何传出。以其有石室两字故傅之者。任意傅会。至谓之讥兄。悔叹奈何。
答南云卿龙翼○乙巳
雪中闭户。静卧看书。时得会心处。便觉千载为近。世间万事。都不入心。而憧憧尔思之念。尚不免时往来于怀。无乃情根业缘。犹未尽祛而然耶。即奉委札之问。倾慰倾慰。顷者家兄与安边兄季,玄令公来访。恨不得与兄同会而做稳矣。五笔之惠。不啻百朋。岂但谢邻客之求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