巻三 頖宫礼乐疏 卷四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頖宫礼乐疏卷四
  明 李之藻 撰
  乐律疏
  殷荐之用乐也以声感也声出乎气气盈乎天地之间虚豁而不见其形是谓至阳有物坱轧则发而为声人与鬼神形不接而气接气之寥廓其接也莫或通之故乐之为道以声音号謼感召于天地之间庶几神明闻焉因而来格乎所以祭必求诸阳商人之祭先奏乐以求神于阳也次灌地求神于阴达于渊泉也周人尚臭祭先灌地则先求之于阴然而成均之教祭祀之礼其于乐制綦备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剂量大司乐以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宣八风之气顺五行之轨其效则声和气和而天地之和应焉五声者宫主周覆声宏以舒征主合验声贬以疾商主商度声彻以明羽主翕张声散以虚角主善触声防以约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智羽动肾而和正礼万籁之声不越五者五声之变不可胜穷于是乎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锺磬取其燥湿之不改琴瑟取其繁简之不杂埙篪取其温柔而不焦箫管取其从容而不迫龠篴取其同声而相合笙竽取其同类而相和革木无当于律吕律吕不得则不节故八物者备而后谓之大合乐夫此八物者或坚或脆或劲或韧或实或虚或沈或浮皆天地间至相戾之物而圣人调之以五音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大不逾宫细不逾羽俾之倡和清浊迭相为经而细大不逾声应相保纯然出于至和而绝无凌犯之迹惉懘之音八者既和而天地间固无一物之不和然后太和洋溢而天神地示人鬼可得而礼也然而和出于中不中则不和爰命神瞽考中声吹律以求黄锺而损益相生六律六吕出焉六律谓之六始六吕谓之六间阴阳取其相配故律娶妻其义有合母子取其相生故吕生子其禅不穷而总之以阴阳消长升降之机叶律吕髙下清浊之度是故律之成也则以声召气律之肇也则因气审声黄锺阳气始踵于黄泉也大吕阴气旅助阳也太蔟万物凑地生也夹锺阴夹助阳出种物也姑洗阳气洗物辜洁之也仲吕阴征始起未成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蕤宾蕤继也宾导也阳始导阴使继养物也林锺阴气受任种物使茂盛也夷则阳气正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也南吕南任也阴气旅助夷则任成万物也无射阳气无馀也应锺阴气应阳种物也以律应气以器肇声凡十二正律之声虽清浊有差皆合阴阳冲和之气所谓中声者也倍律则过浊半律则过清然有时而用之则旋宫之法亦阴阳老少自然之变所寓不可得而废者也律隔八而后谐故均以七而成调七始之说肇于帝舜非必有周受命自鹑及驷而后以七列七同为之证也是阴阳赓和自然之文也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而不可以文载口传是故铸金而作锺以主十二月之声又以锺难分别故截竹为筦谓之律律也者清浊之率法也律具而声该又恐律失而声忒故以律生度生量生衡因而借度量权之三物以订律而又为秬黍为算数为璧羡为泉布为龠为釜为斛多方以传其度量衡之制而律亦赖以俱传是故无形之声音寄之乎有形之法物而伦夔旷挚其人虽逝乐理尚可知也后世儒者知持论不知制器知究度数不知审音律絫黍吹灰八风卦气之说甚辨而可味而声音之道茫然声失而求尺尺失而论算泥于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之语苐知二因三归四因三归之法至于仲吕而其算穷焉则以为往而不返因而妄増六十律自执始至于南事竟复不合弥益其疏钱乐之又演京房之律为三百六十强附岁周然而于律终无当也岂知三分损益乃约略之辞八十一分亦捷取之算精宻推求惟河图用十之数可以乘除损益周转皆通仲吕何尝不生黄锺黄锺亦可逆推仲吕试取黄锺正律化数十亿长生短五亿乘之短生长十亿乘之从母求子则以仲吕之率除之从子求母则以蕤宾之率除之仲吕之率七亿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蕤宾之率七亿 七百一十万 六千七百八十一又自黄锺循大吕而左皆以长生短五亿乘之以应锺之率除之自黄锺半律循应锺而右皆以短生长十亿乘之以大吕之率除之应锺之率五亿二千九百七十三万一千五百四十七大吕之率九亿四千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三百一十二而上生下生逆取顺取无不合焉者不离三分损益不泥三分损益不离隔八相生不拘隔八相生求径求周亦复如是元声元韵固可坐而得焉惟算术之卤莽致音律之无慿即度以轩辕之律确乎不差犹惧得之黄锺或失之他律何况所用之尺率非古制蔡元定袭刘歆荀朂王朴之旧葢用新莽泉货之尺而以夹锺为黄锺则髙三律矣李照之乐范镇邢昺魏汉津大抵因之而所用者宋太府之铁尺所谓黄锺乃古无射之倍律也则下二律矣今太常律乃国初冷谦所定顾其黄锺类古南吕倍声而微髙则较之李照之律或恐无以相非而所云声气之元亦不在是也故曰因声定尺庶几协律任尺定声无自而可所以虞书周礼皆有听律之官而无算律之法乐由音生讵度算之谓哉自古乐既逺而谈锺律者大抵知音而不知乐则有谓四清为郑声者有谓二变为夷音者有以喉牙齿舌唇定五音为谱者有以黄林太南姑应相生之序为谱者有谓黄锺以下无浊声应锺以上无清声者有谓黄锺三寸九分妄为阴阳増损之法者原夫四清之设専为旋宫令无四清则无射应锺之均商与宫犯夷则南吕之均角与宫犯所以子律清声适济其穷俾细大无夺伦臣民无凌僭而乃以郑卫拟之何也变宫变征之声亦为隔位而设如宫与商商与角征与羽皆隔一律而羽与宫角与征则隔二律逺则不谐须以近宫稍髙近征稍下者谐属其间而况宫为君君不可执以一方徴为事事不可滞以一隅变亦何妨于义而必欲去之乎以喉牙齿舌唇定五音者是不知切韵之五音有定而律吕之五音固无定也如必切字而谱其音或将数字而连一律而何以谓之和声以律吕相生之序为谱者不知旋宫有每章换调之法谱曲无逐句换宫之理如必宫次征而征次商将称谁调宫而谁调角是凡诗皆共一谱而风雅颂不复可辨尚可谓之乐否乎以黄锺为最浊应锺为最清葢不知宫音虽浊而半律则清羽音本清而倍律则浊以应黄为清浊之极则倍半无安顿之所滞于不变之常而不能谐于无常之变试之歌声将必不可通矣以黄锺为三寸九分妄意増损尽变古法者不知全律十二总为百二十分吕览原文乃谓就全数内断去三寸九分则馀八十一分为黄锺而非以三寸九分为黄锺也且明谓三分损一以下生三分益一以上生矣果如三寸九分之说则算至应锺止长一寸八分有奇而何以成律漫谓阴阳进退増损于九分六分之间岂不亦杜撰可哂之甚乎而又有谓孔庭之乐不宜用清黄之六者不知工与合音不相谐则黄正必受南倍而南正必禅黄清第取和声岂惟黄清之六即浊工小五何尝不入黄锺之调而又奚正半之为拘焉彼泥仲吕黄锺之宫正律已足七均至于倍半变化律协声谐思议未及则亦何怪乎其谈之易也纷纭众论病在乎不制器不审音而杂能旁魄角胜于议论文字之间以自是尝试与之考锺击石吹竽比竹而后乃信学士大夫之说良不足以服伶人贱工之心辨之固不可胜辩耳今世学者视锺律为极难不复讲究乃古者成均养士此为正业夫令人人习乐㛠铿锵舞蹈之节躬中和祇庸孝友之范毋论变化气质涵养性情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其裨益治化者何若要以实究声容精解器数㳺六艺之途以缀六经之阙安有实体之而不得其音曹习之而可欺以诞者漫曰筦弦缀兆为观而已矣听和视正为适而已矣登雅颂之坛骋云韺之辨为博而已矣谈性命则礼乐为粗习词章则㲈武为赘然则乐徳乐语乐舞之教真迂阔而无当而司徒大司乐之属设官二十皆赘员也周公之志已荒而反鲁正乐吾夫子又汲汲焉谓之何哉士所习闻惟孔庭之大成乐舍此无可窥古乐者聊著其㮣于此俾初学有考焉律始截竹故首竹乐贵人声故竹之后匏土继之乐理莫备于丝而金石为始终条理革木者苐所以节也故次丝次金石而以革木终焉
  十二律配岁月八风八卦图
  黄锺其建其月其𠉀冬至其岁困敦其风广漠其卦干初九 下生林锺
  大吕 丑 涂 大寒 赤奋     坤六四 下生夷则太蔟  寅 陬 雨水 摄提 条  乾九二 下生南吕夹锺  卯 如 春分 单阏 明庶 坤六五 下生无射
  姑洗  辰 寎 榖雨 执徐    乾九三 下生应锺仲吕 已 余 小满 荒落 清明 坤上六 上生黄锺蕤宾  午 皋 夏至 敦䍧 景 乾九四 上生大吕林锺  未 且 大暑 协合   坤初六 上生太蔟夷则 申 相 处暑 涒滩 凉  乾九五 上生夹锺南吕 酉 壮 秋分 作噩 阊阖 坤六二 上生姑洗无射  戌 𤣥 霜降 阉茂   干上九 上生仲吕应锺 亥 阳 小雪 大渊 不周 坤六三 上生蕤宾

















  阳律归乾始于内卦阴律从坤始于外卦依次列之旧说黄锺干之初九下生林锺为坤初六林锺下生太蔟为乾九二太蔟下生南吕为坤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为乾九三姑洗下生应锺为坤六三应锺上生蕤宾为乾九四蕤宾下生大吕为坤六四大吕上生夷则为乾九五夷则下生夹锺为坤六五夹锺上生无射为干上九无射下生仲吕为坤上六同位者象夫妻异位者象子母所谓律娶妻而吕生子也此虽附㑹然亦近理一说黄锺在子大吕在丑子与丑合太蔟在寅应锺在亥寅与亥合姑洗在辰南吕在酉酉与辰合蕤宾在午林锺在未午与未合夷则在申仲吕在己申与巳合无射在戌夹锺在卯戌与卯合葢取斗与月合今以历法考之固未见其合也牵合无义然自汉有此二说儒者恒言故附于此

















  下规系律吕相生次第上规系五音相生次第以五音小规与六律六吕大规同心以考乐章是属某调其法将小轮旋于大轮之上以求五音在于某律要见谱内所用之律于此五音俱备否如或不合则不系此调更推至一位求之但备五音即其所属本调
  律尺诂
  昔者圣王作乐首定黄锺谓之万事根本其长为度其容为量其重为衡其声则人之中声合乎天地之正气亘古不变故名曰律而副之以六吕吕也者侣此者也度量衡失当以黄锺校之黄锺失亦以度量衡求之而其要先于审度黄帝之度取黄锺之律均而九之九九八十一分九分为寸九寸为尺舜同律度量衡更而十之十分为寸十寸为尺而夏后氏因焉𫝊曰夏禹十寸为尺即此尺也八十一分之尺纵黍为之者也百分之尺横黍为之者也而其为黄锺之度则未之有改也葢尺可改黄锺不可改因而九之则为律因而十之则为尺也圣人无改于律而或改于尺何哉数究于九协于十显乎河图洛书乃天地自然之数书数九故黄锺律长九寸九九八十一分与纵黍之长相合图数十故黄锺度长十寸十之得百分与横黍之广相合河图洛书太和之气所呈也黄锺太和之声所寓也奇偶错综呈奇著瑞二数合而律度于是乎备矣朱子所谓与先天图一般者此也理有自然圣人虽欲不然而不可得班氏汉书乃谓黄锺九寸加一寸为一尺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黄锺以其出于自然与天地之正气相应耳必加一寸以为尺而何取于黄锺此尺一谬而千数百年无复正律正声今为考定断以舜律为准立算损益黄锺协而众律无所不协焉历代尺度不同大都五种商尺四其黄锺之度而益其一当夏禹尺之一十二寸五分周尺五其黄锺之度而损其一当夏禹尺之八寸至如九其黄锺之度外益一者汉尺也八其黄锺之度外益二者唐尺也八十一其黄锺而益之以一十九者宋尺也唐尺即商尺也宋尺之分即黄帝之尺之分也而寸则异焉汉尺之寸即黄帝之尺之寸也而分则异焉后世尺度之长也掊克巧取者之为也三代则不然随时损益姑以示改革之义云尔夏之尺商之咫也夏之咫周之尺也用夏之尺商之咫用周尺而加之以其四之一皆黄锺之度也然则舜律安据必絫黍乎哉曰难言之地有肥瘠时有水旱农有勤惰则黍生大小自不得齐而于度当不尽合合于度未必合于量与衡也胡瑗定乐用羊头山黍取其中等用之律不可成或曰秬黍中者谓选其中式者非中等之中也绎秬黍之义黍宜取巨巨则尺长而声浊细则尺短而声清黄锺宫音最长最浊故黍当用巨然须参求古律尺疑似之间多截律管先以人声审定然后絫黍参伍复以量衡相较乃得其真古璧羡及大小泉错刀契刀开通钱世多有之可以参验今世宝钞尺度尤为合古郑世子以今营造尺絜宝钞之外墨邉而又以古钱及絫黍相与考较以为工部营造尺去二寸当大泉九枚当开元钱十枚当纵黍八十一当横黍百为真黄锺而李照以大泉十枚为黄锺冷谦从之所失者长刘歆荀朂以货泉九枚为黄锺王朴蔡元定从之所失者短语多不载今取所定黄锺尺用九用十凡两式列图于左其算法诸家不同大略四种以黄锺为九寸每寸十分者京房律准及后汉志也以八十一分为八寸一分不作九寸者淮南子及晋宋二书也以八十一分为九寸每寸九分者周礼注疏律吕新书也惟史记则生锺分用十寸为尺共百分者为算其律数用九寸每寸十分者为算葢兼用二法其文古其义显较胜诸家生锺分之分字去声所云子一分者全得一尺也丑三分二者子乘母除以生诸律之法二为子三为母也而注皆误解致晦其义然亦未为精密以算至仲吕皆不能生黄锺故也故今専取律吕精义推定者以为律凖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頖宫礼乐疏,卷四>
  三十六律横黍定算每律十寸每寸十分
  倍律         正律       半律
  黄锺长二尺        长一尺      长五寸林锺长一尺三寸三分四釐八毫长六寸六分七釐四毫长三寸三分三釐七毫太蔟长一尺七寸八分一厘七毫长八寸九分 八毫 长四寸四分五釐四毫南吕长一尺一寸八分九釐二毫长五寸九分四釐六毫长二寸九分七釐三毫姑洗长一尺五寸八分七釐四毫长七寸九分三釐七毫长三寸九分六釐八毫应锺 长一尺 五分九釐四毫长五寸二分九釐七毫长二寸六分四釐八毫蕤宾长一尺四寸一分四釐二毫 长七寸七釐一毫 长三寸五分三釐九毫大吕长一尺八寸八分七釐七毫长九寸四分三釐八毫长四寸七分一厘九毫夷则长一尺二寸五分九釐九毫长六寸二分九釐九毫长三寸一分四釐九毫夹锺长一尺六寸八分一厘七毫 长八寸四分 八毫 长四寸二分 四毫无射长一尺一寸二分二釐四毫 长五寸六分一厘二毫 长二寸八分六毫仲吕长一尺四寸九分八釐三毫长七寸四分九釐二毫长三寸七分四釐五毫右算皆止于毫其自毫以下除黄锺外皆有奇零不尽之算弃之以目力所及至毫而止也然依此
  制律足矣后仿此
  算法从倍律起黄锺倍律通长二尺容黍二合称重二两律度量衡皆从倍起故算法当从黄锺倍律起手若夫正律于度虽足一尺于量祇容半合于衡祇重半两非全数也然用之于乐则以正律为主
  律吕周径诂
  古称黄锺空围为九分其长之一葢取黄锺之管九分之一以为内周而郑康成谓凡律空围九分蔡邕月令章句亦曰律虽有大小围径无増减孟康注汉志则曰黄锺围九分林锺围六分太蔟围八分仿佛得之而隋志不以为然唐宋诸议律者悉从隋志胡瑗更定林锺以下诸律围径而蔡元定又讥其失今依蔡说为之大抵声调不协试取黄锺一律较之截取半律林锺以与黄锺同吹音宜相合然半律之音虽清反下与正律声不相应推寻其故清由管短下縁气寛其声自宜有异众律皆然固未有围径相同而正半谐音母子互应者今依古法推之凡律九分其律之长以其一为之内周用句股求弦之术即得外周二十分其律之长以其一为之外径用弦求句股之术即得内径圆中取方方中取圆内外周径皆出自然之数律有定度而清浊髙下咸应焉不惟正倍半相应凡相生者皆相和使一人吹黄锺又一人吹林锺其声相合又吹林锺与太蔟应吹太蔟与夷则应其诸正律半律声亦俱协诸儒漫谓围径相同抑何舛也然吹律气欲极细声欲极微方得其妙太史公曰细若气微若声其言可味若轩昻掩抑气猛声焦即乖正音非所以调律也
  三十六律内外周定算
  倍律外周 正律外周 正律内周倍律内周 半律外周 半律内周
  黄锺寸分厘毫 寸分厘毫 寸分厘毫 分厘毫二二二二 一五七一 一一一一 七八五大吕二一五八 一五二六 一 七九 七六三太蔟二 九七 一四八三 一 四八 七四一夹锺二 三七 一四四  一 一八 七二姑洗一九七九 一三九九  九八九 六九九仲吕一九二三 一三六   九六一 六八蕤宾一八六八 一三二一  九三四 六六林锺寸分厘毫 寸分厘毫  分厘毫 分厘毫一八一五 一二八三  九 七 六四一夷则一七六三 一二四七  八八一 六二三南吕一七一三 一二一一  八五六 六 五无射一六六四 一一七七  八三二 五八八应锺一六一七 一一四三  八 八 五七一三十六律内外径定算
  倍律外径 正律外径 正律内径倍律内径 半律外径 半律内径
  黄锺 分厘毫 分厘毫  分厘毫  分厘毫七 七 五    三五三  二五大吕 六八六 四八五  三四三  二四二太蔟 六六七 四七一  三三三  二三五夹锺 六四八 四五八  三二四  二二九姑洗 六二九 四四五  三一四  二二二仲吕 六一二 四三二  三 六  二一六蕤宾 五九四 四二   二九七  二一林锺 五七七 四 八  二八八  二 四夷则 五六一 三九六  二八   一九八南吕 五四五 三八五  二七二  一九二无射 五二九 三七四  二六四  一八七应锺 五一四 三六三  二五七  一八一径求周者径自乘得数折半为实开平方除之得数以四十乘之九归得周
  周求径者九因周数以四十除之得数自乘加倍为实开平方除之得径周径互求还原
  以周径求面羃者内周折半内径折半相乘得面羃以面羃求实积者以本律通长乘面羃得积此有旧法今不详载
  竹音疏其器鳯箫 篴 横笛 篪 凡四种
  学乐先丝造乐先竹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学歌必先琴瑟故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弦在诗前相须为用故学乐先丝音也然弦有缓急非管莫定管之长短大小而十一律吕赖焉黄帝使伶伦取竹嶰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制十二筒以听鳯鸣其雄鸣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五音正变由此而生是谓律本故知造乐之先竹也编竹而比之律长者声浊短者声清其状鳯翼其音鳯声名曰鳯箫即律管也吹之以候气奏之以和声舜典所谓律和声月令所谓律中某皆指律管而言律形而上者也管形而下者也律犹法律易曰师出以律管则所以摄之俾毋相凌乱而乐音乐理胥于是乎寄焉诗言磬管将将嘒嘒管声礼言下管新宫下而管象与夫孤竹孙竹阴竹之管皆是物也八音之中惟竹与匏土用口吹之馀五者则否朱子曰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关气之感通六马秣而㳺鱼听风雨至而鳯凰仪然而不有律管孰肇其先有律而后度量权衡由此乎生而可忽乎哉周礼笙师掌教吹龠箫篪篴管皆竹音也凡竹单吹无孔谓之管编吹无孔谓之箫吹处类箫谓之龠吹处类楚谓之笛四器周径长短皆同惟篪不同吹法亦异管以协律毕一律则更一管大音雅淡非有繁管促节可适于听也故后世失传其洞箫篪篴钻窍成声以比诸律繁声易逐故世俗骛焉要于审音正律必以箫管为本
  鳯箫诂
  释名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参差以象鳯翼箫然清亮以象鳯鸣原本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宣扬六气而成天道是谓律管管有长短周径有大小而声之清浊髙下因焉编集众律一管一声又名排箫朱子云今呼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乃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排箫有二尔雅释乐云大箫谓之䇾小箫谓之筊而管之多寡诸家说异郭璞曰箫大者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一名籁又引风俗通云箫参差象鳯翼十管长二尺今本风俗通作一尺隋书乐志亦言箫十六管长二尺而无二十三管之箫窃谓长二尺者倍律也䇾也一尺者正律也筊也大小皆十六管大箫用倍律十二而以黄大太夹四正律配之小箫用正律十二管而以黄大太夹四半律配之长短周径皆如前算古称孤竹之奇礼天神孙竹之众礼地示阴竹之幽礼人鬼今不可别苐用紫竹斑竹或天门山竹江浙笔竹皆佳择取天生两端圆匀合外径之数者用之而内径或稍按度修治上开吹口一一试之令于律合然后编之编法黄锺居左馀以次列除左右编管外馀管两傍略削使平加鳔粘聨上加二束束用象牙随器大小状类腰带铜钉间之口用朱漆竹之佳者勿伤其皮而存其本质文选所谓带以象牙掍其㑹合绛唇错杂罗鳞捷猎者也若无佳竹则以金漆涂之元史乐志排箫有牍黒漆抢金鸾鳯今用朱漆其状类□葢箫字奇篆作□象形龠字从□㑹意庙祀之箫崇饰无害苐用之于燕宾饮射则伤雅耳刘濓曰箫乃十二律之本体虞廷最重之器故曰箫韶长短并列有似鳯翼故曰鳯箫一管一音无事假借其十二管长短俱如本律或用加倍此言是矣而又曰或长俱如黄锺以蜡次第实之则又何以似鳯翼耶蔡邕亦谓箫有底以蜡实之増损则和陈旸箫图长短一般而蜡塞以分清浊谓之底箫大抵袭邕之谬又一种通底洞箫十二律皆清声自夷则以上至夹锺即次第开窍此与底箫参用而皆从右起葢宋太常乐也大明集礼所载用之然非古制













  大箫用十二倍律加四正律小箫用十二正律加四半律各二架长短周径悉照前本律之算其吹口纵横俱广一分七釐六毫乃黄锺正律内径之半也律有长短广狭吹口无异勿过不及不及则浊过则清矣凡算律长连吹口在内有谓黄锺吹口在九寸正数外者非是鳯箫编竹按律次序谱色
  大箫      小箫
  第一管 黄锺倍 浊合   黄锺正 合
  第二管 大吕倍 浊亚四 大吕正 亚四亚亦云下第三管 太蔟倍 浊四  太蔟正 正四正亦云上第四管 夹锺倍 浊亚一 夹锺正 亚一
  第五管 姑洗倍 浊一  姑洗正 正一
  第六管 仲吕倍 浊上  仲吕正 上
  第七管 蕤宾倍 浊勾凡 蕤宾正 勾
  第八管 林锺倍 浊尺  林锺正 清尺
  第九管 夷则倍 浊亚工 夷则正 亚工
  第十管  南吕倍 浊工   南吕正 清工第十一管 无射倍 浊亚凡  无射正 亚凡第十二管 应锺倍 浊凡   应锺正 清凡
  第十三管 黄锺正 合    黄锺半 六第十四管 大吕正 亚四   大吕半 亚五第十五管 太蔟正 正四   太蔟半 正五第十六管 夹锺正 亚一   夹锺半 紧五琴瑟锺磬埙篪笙箫管龠皆分大小二等或加半律为三等李文察论备器曰备也者合大与小之谓也小者合律吕之本数大者合律吕之倍数本数声清倍数声浊单清失之轻单浊失之重轻重之间乃天地之所以合徳四象之所以合气中声之所以妙用故必合大小器而并奏之合于律吕之和而不见其乖戾此乐之大成所以为妙若夫单器者小成之用也今制鳯箫二架一倍一正吹者两手捧之按律次第轻吹以调众音大成乐所用只合四上尺工六共五字云张鹗改作十五管左八音右八音而中为黄锺其管独长吹之为合左右比者为四为一为上为尺为工为凡为六为五皆两两相应杜撰可哂抑不知吹时何以能一口两音左右相应耶
  篴诂自唐以来通名长箫共横笛附
  今之箫古之篴也通作笛音义并同风俗通曰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周礼笙师掌之经传自笙师条外不多见故儒者疑篴非雅器因指横笛为篴不知雅音之篴与龠同类古人通呼为龠广雅曰龠七孔谓之笛毛诗传曰龠六孔其或曰七孔者连吹孔而言也然龠制自是三孔所谓三窍成龠三才之和寓焉注疏解龠者曰如笛三孔而短然则如龠六孔而长者非笛也耶古无横笛马融云羌人所造翰注笛本四孔京君加一为商音而许慎云羌笛三孔则又似与今笛异也风俗通云笛七孔汉丘仲造其于古者笙师所习未知合否今太常乐以横吹之笛为篴而呼篴为长箫误也其器纳气发声度与律合以孔逺近分音清浊按律翕气八十一分为黄锺宫又上翕气七十二分为太蔟商次上翕气六十四分为姑洗角次上翕气五十四分为林锺征下三分为蕤宾变征次上四十八分为南吕羽四十二分为应锺变宫此依古法九分为寸推之义当如是而俗以三窍为仲吕四窍为林锺五窍为南吕背窍为应锺者葢自宋以来认无射倍声为黄锺故仲吕为征林锺为羽南吕为变宫应锺为变征知音者审协正声而又不敢明指黄锺为商故迁就两均而兼用之其变征迫征则背窍移近以取子声所谓变宫比于正音为和变征不比于正音为谬者也若论黄锺均主则变征乃蕤宾也而曰应锺宫征不易位乎然六窍俱启低吹亦得蕤宾大抵旋宫之法宫商原无定位又在随管审定以谐各调也晋荀朂以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十二笛其说曰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造锺磬者先依律调之然后施于厢垂诸音受锺磬之均即为悉应至于燕享无厢垂锺磬诸弦歌从笛为正笛犹锺磬宜合律吕是则钻孔以尽旋宫与古之管龠略同也今郑世子乐图亦有此器又有三孔者六孔者但今孔庙乐无旋宫不备可耳正义云箫是乐器之小者一器而具十二律谓即篴者是亦名洞箫洞与筒其音相近原本截竹为筒而或谓以其形如洞门故名洞箫其义逺矣今长箫遵制存用而正其名曰篴若横笛则汉唐以来用之已久亦备其器不敢辄废制竹音者须择圆径合度窍厚适均之管而以合径圆钻修治其内之周径令圆中规直中绳窍中律度其声乃协不则流入别调难合雅音矣所以算取倍律之长者竹音清激配以倍律然后协于中正竹尚议葢谓是也吹篴法
  紫竹长二尺五分以二尺合黄锺倍律此际横钻两孔相通以达黄锺之声而系之以红绦自此而上俱照算定倍律分中钻孔前五孔后一孔共六孔各径二分口开半窍名山口直吹之其法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急吹则声清唇俯缓吹则声浊
  最下相通之孔乃黄锺律凡吹黄锺六孔皆闭调气俯唇而轻吹之则合字应仰而急吹则为清黄锺六字应全闭低吹浊尺亦合林锺倍声所谓下征黄生林也
  自下而上第一孔太蔟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仰而急吹则五字乃清太蔟也凡吹四字五字只开此孔馀皆闭其半窍为大吕低吹浊工亦合南吕倍声所谓下羽太生南也
  次第二孔姑洗律以一字应凡吹一字开此孔及下一孔馀皆闭其半窍为夹锺低吹浊凡亦合应锺倍声姑生应也
  次第三孔仲吕律以上字应凡吹上字开此孔并下二孔馀皆闭低吹则浊亚凡无射倍声是仲吕之母
  第四孔为林锺以尺字应凡吹尺字开此孔并下三孔馀皆闭其半窍为蕤宾低吹则四字亦太正葢林生太
  第五孔为南吕以工字应凡吹工字开此孔并下四孔馀皆闭其半窍为夷则低吹一字亦姑正葢南生姑
  后一孔兼应锺清大二律轻吹之为应锺以凡字应重吹之为清大吕以亚五应如吹凡字开此孔并尾上第二与第三孔馀皆闭如吹亚五只开此一孔馀皆闭一云此孔为黄清葢黄清止下应正一律其声相近故误认之其实非也此窍与仲吕双发为应锺
  六孔俱开低吹勾字亦蕤宾凡协律必自下而上象阳气之自下升也凡艺是者宜平其气缓取其音虽清激而不失悠徐之韵乃为雅乐若促拍弄巧则淫哇俗乐而已古赋云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协律雅篴可和琴瑟之弦也然竹之伐取率以期岁为候过期不伐则音窒未期而伐则音浮





















  凡四管长二尺外加五分制法如前吹口径二分深一分馀孔皆径二分
  吹横笛法
  汉制雅笛七窍以五声加二变也蔡邕曰形长尺围寸无底有穴唐制尺有八寸亦取黄锺倍律为义虽非古乐然而近于正矣紫竹为之共七孔上一大孔径三分乃吹窍也下六孔径各二分横而右轻吹之谱法大抵与长箫同六孔皆闭为黄锺律以合字应低吹浊尺为林倍尾第一孔太蔟律轻吹之以四字应重吹为清太蔟五字也凡吹四字五字只开此孔惟以轻重别之馀皆闭低吹浊工为南倍
  次第二孔姑洗律以一字应凡吹一字开此孔及下孔馀皆闭低吹浊凡为应倍
  次第三孔仲吕律以上字应凡吹上字开此孔并下一孔馀皆闭低吹浊亚凡为无倍
  第四孔林锺律以尺字应凡吹尺字开此孔并下二孔馀皆闭低吹四字亦太正
  第五孔南吕律以工字应凡吹工字开此孔并下三孔馀皆闭低吹一字亦姑正
  第六孔应锺律以凡字应凡吹凡字开此孔并尾上第二第三孔馀皆闭若重吹则为清黄锺只开此孔俗以六字应低吹勾字亦蕤宾凡声过则淫中则和实像鳯箫故吹箫必以笛和之
  太常谱云按上五孔得四空下五孔得工按上二孔得上按下二孔得六上下俱合得合























  吹箫篴减字谱
  □六孔俱按俯而轻吹  □六孔俱按仰而急吹  □启后一孔
  启下第一孔轻吹  □启一急吹    □启下二孔
  启下三孔    □启下四孔    □启下五孔
  启第六孔
  箫篴乐章谱横笛同惟清黄之六则轻吹启后一孔与箫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大篴异 哉太四 孔南工 圣林尺 □仲上 徳太四 尊仲上林尺□  □ □ □ □ □ □ □
  南工 持林尺 王仲上 化太四 斯林尺 民仲上 是黄合 宗太四□  □ □ □ □ □ □ □
  黄合 祀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精南工 纯林尺 并太四 隆仲上□  □ □ □ □ □ □ □
  黄六 其南工林尺 格仲上 于林尺 昭仲上 圣黄合 容太四□  □ □ □ □ □ □ □
  奠帛初献乐奏寜和之曲有舞
  太四 生仲上 民林尺 来仲上 谁太四 底黄合仲上 盛太四□  □ □ □ □ □ □ □
  南工 师林尺 神仲上 明太四 度黄合太四 前仲上 圣太四□  □ □ □ □ □ □ □
  仲上 帛太四仲上 成林尺 礼黄合 容太四 斯林尺 穪仲上□  □ □ □ □ □ □ □
  太四 稷南工 非黄合 馨林尺 维南工 神林尺 之仲上 听太四□  □ □ □ □ □ □ □
  亚献乐奏安和之曲有舞
  太四 哉仲上 圣黄合 师太四 实南工 天林尺 生仲上 徳太四□  □ □ □ □ □ □ □
  仲上 乐太四 以仲上 崇林尺 时仲上 祀太四 无林尺 斁仲上□  □ □ □ □ □ □ □
  黄六 酤南工 维林尺 馨仲上林尺 牲仲上 孔黄合 硕太四□  □ □ □ □ □ □ □
  太四 羞南工 神黄六 明林尺 庶南工 几林尺 昭仲上 格太四□  □ □ □ □ □ □ □
  终献乐奏景和之曲有舞
  仲上 王南工 宗林尺 师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物太四 轨黄合□  □ □ □ □ □ □ □
  黄六 之南工 洋林尺 洋仲上 神林尺 其仲上 寜太四 止黄合□  □ □ □ □ □ □ □
  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维南工 清林尺 且太四 㫖仲上□  □ □ □ □  □ □ □
  仲上 献太四 维林尺 三仲上 于黄六南工 成林尺 礼仲上□  □ □ □ □ □ □ □
  彻馔乐奏咸和之曲
  牺仲上 象太四 在仲上 前林尺 豆太四 笾仲上 在黄合 列太四□  □ □ □ □ □ □ □
  太四 享南工 以林尺 荐仲上 既仲上 芬林尺 既太四 洁仲上□  □ □ □ □ □ □ □
  黄合 成太四 乐仲上 备太四 人南工 和林尺 神仲上 悦太四□  □ □ □ □ □ □ □
  黄合 则太四 受仲上 福林尺 率黄六南工 无林尺 越仲上□  □ □ □ □ □ □ □
  送神乐奏咸和之曲
  有太四 严南工 学林尺 宫仲上 四黄合 方太四 来仲上 宗太四□  □ □ □ □ □ □ □
  黄六 恭南工 祀林尺仲上 威南工 仪林尺 雍仲上 雍太四□  □ □ □ □  □ □ □
  仲上 兹林尺 维南工 馨林尺 神仲上 驭大四 还林尺 复仲上□  □ □ □ □ □ □ □
  黄六 禋南工 斯林尺 毕仲上 咸南工 膺林尺 百仲上 福太四□  □ □ □ □ □ □ □
  望瘗与送神同
  篪诂
  庖牺氏窍竹为篪帝喾命柞卜制笭管埙篪周官笙师教之说文作䶵注管乐也从龠虒声或从竹作篪吹类横笛而吹口从右与埙相和声似尔雅大篪谓之沂音银其声清辨孙炎曰篪声悲沂悲也释名曰篪啼也声如婴儿啼以竹为之其长尺有四寸阴数也其围三寸阳数也小者尺有二寸似全乎阴数矣要皆有翘以通气翘也者正面近尾二小孔是也黄锺之声寄此大则过浊小则过清必大小适中仅容粒米而后中声出焉广雅谓篪八孔晦庵因之又谓篪一孔上出径三分似指翘为上出然尔雅谓沂一孔而先儒言篪有六孔七孔及十孔之说葢古制之失久矣以意揆之六孔六律之正声也并吹口而七矣其八之十之何居陈氏以郑司农七孔之论为泥于七音之失而又曰八孔八音正声也十孔五音正倍之声也不穿凿欤自宋以来太常篪用六孔横吹今从之郑世子谓吹孔居中上出前面左右各三孔共六孔后面及底无孔引古铜器为证苐左右均平安分律吕或声与埙和而制亦与埙类耶诗有之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释诗者以埙篪异器而同声以况伯仲异体而同气也然八音孰不同声独以埙篪为况葢埙篪俱以五窍取声十二律始于黄锺终于应锺二器五窍尽闭则为黄锺五窍尽启则为应锺馀乐不然故惟埙篪有应和之义耳
  吹篪法
  此器声大宜轻吹以和其声乃合众乐吹口在上前四孔后一孔底一孔通六孔
  六孔俱闭调气轻吹为黄锺律谱以合应若重吹之即清太蔟以五应
  底一孔为太蔟律谱以四应凡吹四只开此孔馀皆闭半窍大吕
  底上第一孔为姑洗律谱以一应凡吹一只开此孔并底一孔馀皆闭半窍夹锺
  次二孔为仲吕律谱以上应凡吹上只开此孔并下二孔馀皆闭半窍蕤生
  第三孔为林锺谱以尺应凡吹尺只开此孔并下三孔馀皆闭
  第四孔为南吕谱以工应凡吹工字只开此孔并下四孔馀皆闭半窍夷则
  后一孔为应锺谱以凡应若吹凡字开此孔并前五孔轻吹取音若独启此孔重吹则为清黄锺谱以六应五窍半启为无射其黄锺大吕太蔟夹锺哨之皆有清声
  李文察曰周官笙师掌教吹龠箫篪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今太常之所谓单箫即古之龠也所谓排箫即古之䇾箫筊箫也篴即横笛也管即律吕管也惟排箫最易吹一管一音无事假借而龠篪笛管皆一孔兼三音吹之极难分晓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则清一律唇俯则浊一律仰而急者则为本律之半声如第一孔太蔟也俯则兼大吕仰则兼夹锺仰而急则为太蔟之半声二孔姑洗也仰则兼仲吕仰而急则为姑洗之半声三孔林锺也仰则兼夷则仰而急则为林锺之半声四孔南吕也仰则兼无射仰而急则为南吕之半声五孔应锺也仰则兼乎黄锺之半声欲全乎律吕者其妙处在兼音也郑世子谓文察所论俯仰缓急一孔三音者则然但指某孔为某律则未必然今集诸家律谱各有小异如张鹗则更异大抵清浊疑似之间原不易辨巧由熟生者自能不拘死法然非认定某律审音定字则初学无入门之路









  以竹为之长一尺四寸围五寸三分上一大孔径三分形如酸𬃷横而左吹前四孔后一孔底一孔通六孔吹窍距后一孔二寸五分后一孔距前一孔一寸一分馀三孔皆同孔皆径二分半正面尾上开二小孔系以红绒绦眼距第六孔九分髹以朱亦用黄布为囊吹时用左手无名指挽其绦
  吹篪减字谱
  □六孔尽闭轻吹   □启底一小孔   □近底第一孔
  启第二孔    □启第三孔    □启第四孔
  单启后孔
  篪乐章谱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太四 哉南工 孔林尺 圣仲上 道太四 徳仲上 尊林尺 崇仲上□  □ □ □ □ □ □ □
  南工 持林尺 王仲上 化太四 斯林尺 民仲上黄合 宗太四□  □ □ □ □ □ □ □
  黄合 祀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精南工 纯林尺 并太四 隆仲上□  □ □ □ □ □ □ □
  黄六 其南工 来林尺 格仲上 于林尺 昭仲上 圣黄合太四□  □ □ □ □ □ □ □
  奠帛初献乐奏寜和之曲有舞
  太四 生仲上 民林尺仲上 谁太四 底黄合 其仲上 盛太四□  □ □ □ □ □ □ □
  南工 师林尺 神仲上 明太四 度黄合 越太四 前仲上 圣太四□  □ □ □ □ □ □ □
  仲上 帛太四 具仲上 成林尺 礼黄合 容太四 斯林尺 称仲上□  □ □ □ □ □ □ □
  太四 稷南工 非黄六林尺 维南工 神林尺 之仲上 听太四□  □ □ □ □ □ □ □
  亚献乐奏安和之曲有舞
  太四 哉仲上 圣黄合 师太四 实南工 天林尺 生仲上 徳太四□  □ □ □ □ □ □ □
  仲上 乐太四 以仲上 崇林尺 时仲上 祀太四 无林尺 斁仲上□  □ □  □  □  □ □ □
  黄六 酤南工 维林尺 馨仲上 嘉林尺 牲仲上 孔黄合 硕太四□  □ □ □ □ □ □ □
  太四 羞南工 神黄六 明林尺 庶南工 几林尺 昭仲上 格太四□  □ □ □ □ □ □ □
  终献乐奏景和之曲有舞
  仲上 王南工 宗林尺 师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物太四 轨黄合□  □ □ □ □ □ □ □
  黄六 之南工 洋林尺 洋仲上 神林尺 其仲上 寜太四 止黄合□  □ □ □ □ □ □ □
  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维南工 清林尺 且太四 㫖仲上□  □ □ □ □ □ □ □
  仲上 献太四 维林尺 三仲上 于黄六 嘻南工 成林尺 礼仲上□  □ □ □ □ □ □ □
  彻馔乐奏咸和之曲
  牺仲上 象太四 在仲上 前林尺 豆太四 笾仲上 在黄合 列太四□  □ □ □ □ □ □ □
  太四 享南工 以林尺 荐仲上 既仲上 芬林尺 既太四 洁仲上□  □ □ □ □ □ □ □
  黄合 成太四 乐仲上 备太四 人南工 和林尺 神仲上 悦太四□  □ □ □ □ □ □ □
  黄合 则太四 受仲上 福林尺 率黄六 遵南工 无林尺 越仲上□  □ □ □ □  □ □ □
  送神乐奏咸和之曲
  有太四 严南工 学林尺 宫仲上 四黄合 方太四 来仲上 宗太四□  □ □ □ □ □ □ □
  黄六 恭南工 祀林尺 事仲上 威南工 仪林尺 雍仲上 雍太四□  □ □ □ □ □ □ □
  仲上 兹林尺 维南工 馨林尺 神仲上 驭太四 还林尺 复仲上□  □ □ □ □ □ □ □
  黄六 禋南工 斯林尺 毕仲上 咸南工 膺林尺 百仲上 福太四□  □ □ □ □ □ □ □
  望瘗与送神同
  匏音疏其器笙 竽凡二种
  列管为箫聚管为笙鳯凰于飞箫则象之鳯凰戾止笙则象之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闰馀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而笙竽之名最古葢自女娲氏作使其臣随裁匏竹以为竽而周礼笙师教之月令仲夏调笙竽淮南子孟夏吹笙竽大者竽小者笙一类也笙者发万物始生道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阳之筱列管匏中施簧管端美在其中锺而为宫以达冲气而其用与众乐相应太射仪乐人宿县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锺周官笙师共其锺笙之乐以教祴虞书曰笙镛以间是鼓锺而笙应也视了掌击笙磬诗曰笙磬同音是击磬而笙应也鹿鸣鼓瑟鼓琴吹笙鼓簧则笙应琴瑟矣宾之初筵龠舞笙鼓则笙应鼓矣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仪礼歌鱼丽笙由庚之类则笙应歌矣诗书仪礼所载有笙无竽而尔雅谓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又十九簧谓之巢以众管在匏有巢之象十三管谓之和以大者唱则小者和所谓三笙一和而成声者也然则大笙即竽即巢而小笙即和乎十三簧以象闰馀九簧以象九星七簧以象七星俗乐率从茍简乃说文竽管三十六风俗通谓竽二十三簧诸儒以为二十四簧窃恐管多则匏巨而手不易持吹气难达古有义觜旋宫用之或别有法今旋宫久废太常所用惟十七管者止吹一调虽有正倍多管亦无所用之矣旧说笙之宫管在左竽之宫管在中今不可考俗笙苐取顺手阴阳错杂今依郑世子所定取阳律阴吕分左右列之于义为当黄锺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悉皆在左而以左手按之大吕夹锺仲吕林锺南吕应锺六阴吕悉皆在右而以右手按之管上各刻律吕正倍如吹合字认取黄锺正律以左大指按之黄锺半律以左食指按之林锺倍律右中指按之林锺正律右食指按之四簧齐鸣总是黄锺其馀相生相应悉皆仿此其制刻木代匏牛角为葢钻孔挿管管以黄杨为脚脚内旁开半窍施簧簧用响铜薄片以方钢铲削使合律吕厚薄之辨而清浊分焉过薄则以黄蜡沥清㸃之依时和调夏秋则蜡少清多冬春则蜡多清少㸃轻则声清㸃重则声浊其大凡也诗称吹笙鼓簧既曰吹又曰鼓者凡竹音之属吹者按其孔则无声发其孔则有声笙独不然发其孔则无声惟按其孔则呼吸之气从山口出鼔动其簧而声始发耳山口髙下各有定度管围以竹匏髹以漆坚木为咮挿管处勿使气漏时置暖处以防浥蛀以上位次如环无端与俗笙右傍留阙不连二孔向内以指入其中而按之者不同此雅笙也其音皆须吹律详议故曰匏竹尚议竽最难吹故不能者谓之滥竽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頖宫礼乐疏,卷四>








  首三管长一尺九寸次四管长一尺四寸次四管长一尺次四管长七寸次四管长五寸其尺寸定以黄锺之管其二十四管之竽稍増之首四管长二尺四寸次四管杀六寸次四管杀四寸五分又次四管杀三寸又次四管杀二寸以世俗未习今但用十九十三两等










  首三管长一尺五寸次四管长九寸次四管长六寸次二管长四寸以十二簧为六律六吕之正声加一簧为黄锺半声闰馀相生循环无际律凖十三弦亦此义也
  十九簧上下相生谱
  黄正生林正俗呼清尺    林正生林倍俗呼浊尺
  林倍生太正俗呼正四    太正生南正俗呼清工
  南正生南倍俗呼浊工    南倍生姑正俗呼正一
  姑正生应正俗呼清凡     应正生应倍俗呼浊凡
  应倍生蕤正俗呼勾凡     蕤正生蕤倍俗呼浊勾凡
  蕤倍生大正俗呼亚四     大正生夷正俗呼亚工
  夷正生夷倍俗呼浊亚工    夷倍生夹正俗呼亚一
  夹正生无正俗呼亚凡     无正生无倍俗呼浊亚凡
  无倍生仲正俗呼上字     仲正生黄半俗呼六字黄半生黄正俗呼合字
  右十九簧皆以二管成音或用三管四管亦可如吹合字则按黄锺正半与林锺正倍四管如吹尺字则按林锺正倍及黄正三管如吹四字则按林倍蕤倍太正大正四管如吹工字则按南正倍太正三管如吹一字则按南倍姑正夷倍夹正四管如吹凡字则按姑正  应正无正倍四管如吹勾字则按应倍及蕤正倍三管如吹上字则按仲正无正倍三管如吹六字则按仲正黄半二管声俱相协
  十三簧上下相合谱
  黄正合黄半六 又名清上   黄半合仲吕正上
  仲吕合无射亚凡     无射合夹锺亚一
  夹锺合夷则亚工     夷则合大吕亚四
  大吕合蕤宾勾凡     蕤宾合应锺清凡
  应锺合姑洗正一     姑洗合南吕清工
  南吕合太蔟正四     太蔟合林锺清尺
  林锺合黄正
  右十三簧亦以两管配音而俗用三管如吹合字则按黄正半及林锺三管如吹四字则按南吕太蔟大吕三管如吹上字则按仲吕黄半二管如吹凡字则按无射蕤宾应锺三管如吹勾字则按大吕蕤宾二管如吹一则按夹锺应锺姑洗三管如吹工则按姑洗南吕夷则三管如吹尺则按太蔟林锺二管如吹六则按黄锺正半二管










  笙竽乐章谱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哉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孔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圣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道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徳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尊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崇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维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持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化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民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是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宗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典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祀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有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常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精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并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隆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其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来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格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于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昭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圣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容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奠帛初献乐奏寜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生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民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来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谁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底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其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盛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维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师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神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明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度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越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圣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粢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帛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具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成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礼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容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称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黍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稷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馨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维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神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听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亚献乐奏安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哉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圣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师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实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天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生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徳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作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乐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以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崇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时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祀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无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斁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酤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维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馨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嘉林上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牲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孔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硕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荐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羞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明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庶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几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昭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格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终献乐奏景和之曲
  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王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宗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师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生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民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物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轨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之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洋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神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其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寜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止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酌太四 笙左七  右一二 竽左八十 右二九彼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金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维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清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且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㫖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登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献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维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三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嘻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成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礼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彻馔乐奏咸和之曲
  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象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在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豆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笾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在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列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以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享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以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荐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既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芬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既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洁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礼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成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乐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备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人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和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神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恱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祭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则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受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福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遵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无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越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送神乐奏咸和之曲
  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严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学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宫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四黄合 笙左一四 右五  竽左二五 右六九方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来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宗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恭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祀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事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威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仪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雍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歆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兹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维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馨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神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驭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还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复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
  潢六 笙左一四     竽左五  右三禋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斯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毕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咸南工 笙左二三 右三  竽左八  右一四膺林尺 笙左七  右五  竽左二  右六九百仲上 笙左四  右二  竽左六九 右三福太四 笙左七  右一三 竽左八十 右二九望瘗与送神同
  土音疏其器埙
  昔者葛天氏块⿰瓦缶武喿从之是曰广乐包牺氏继之灼土为埙以合天人之和埙之为器瓦缶之器也故曰土土居中央于气为冲气于声为中声故圣王用之以和八音周官教于小师播于瞽蒙吹于笙师乐记以埙为徳音之音其字从员土形圆也一从熏烧土为之也说文曰埙为乐器一作埙风俗通曰埙烧土也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尔雅大埙谓之嘂注亦云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由是观之古所谓土即今所谓瓦也国语曰瓦丝尚宫又曰瓦以赞之葢埙以龡缶以击皆土之属而必资于火近世泥于土音无用火者陈旸乐书亦苐以为具火之形云耳未知其为缶属也其说曰埙之为器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如秤锤然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合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于义为允而又谓古有雅埙如雁子颂埙如鸡子其声清浊合乎雅颂复云大者声合黄锺大吕小者声合太蔟夹锺然则雅无大夹颂无黄大此其说不近赘乎大抵吹一埙而众律咸备至于唇有𫖯仰抑扬气有疾徐轻重则一窍可该数音旋宫具焉巧存乎人而雅颂乌足以拘之其音大抵类篪而周官之教又似详于埙略于篪者埙主倡始不得不详篪则和终而已不得不略夫亦寓伯仲之谊焉故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谯周曰周幽王时暴辛公善埙苏成公善篪以义相友有兄弟之亲而说者又谓篪竹音为仲春埙土音为季夏故称兄弟其解如此乃世本遂以为暴公作埙苏公作篪误也制埙之法最不易过于小则无黄锺律过于大则无四清声务求小大适宜而后十二律始全法以米渖和灰作模俟其燥也乃用磬石屑熟捣成泥水澄极细漆调如𩛿抟塑模上围七寸五分髙三寸五分底径二寸四分厚四分上锐处留一窍俟干从上窍穵去其灰埙腰四隅各开一孔相对透明虽显四孔只是两孔之通者耳古云其二通者此也双孔之下复开一孔形如鼎足寘之前面共上一孔是为六孔所谓前三后二并吹孔为六者也凡孔前后内外遍用生漆磨光更加朱漆戗金云龙为饰顶窍径四分馀窍空分许往来可容粒米要极净圆乃能协律否则不惟不应字且不成声矣
  吹埙法
  左右两手名指屈蟠埙底作环抱状两大指按内二孔左中指按外下孔左右食指按外上二孔
  五窍俱闭平气俯唇轻吹之为黄锺谱以合应
  略俯唇微仰吹之为太蔟谱以四应
  俯仰间略微加气为姑洗谱以一应以上五窍全闭
  启右手食指馀闭平唇极重吹为仲吕谱以上应启后二窍闭前三窍为蕤宾谱以勾应
  启左手中食二指馀闭为林锺谱以尺应
  前三窍俱启馀闭为南吕谱以工应
  五窍俱启轻吹为应锺谱以凡应
  五窍俱启重吹为清黄锺谱以六应
  左中指闭前下一窍馀皆启重吹为清太蔟谱以五应此其大略若夫围径有大小体质有厚薄穴窍有髙下疏密差之毫厘则其声不应妙达其解又当随器消息


















  前三窍如倒品字上二下一后二窍并列除吹口前后共五窍旧制大埙髙三寸五分围七寸五分底径二寸四分吹孔径三分五釐按孔径一分七釐 小埙髙与大埙同其围五寸五分底径一寸七分五釐吹孔径三分按孔径一分五釐 今考按孔不宜太寛只用米许为当
  减字埙谱
  □五孔俱闭俯吹   □五孔俱闭仰吹   □启前三孔
  启左手中食二指  □启右手食指   □五孔俱启重吹
  埙乐章谱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太四 哉南工 孔林尺 圣仲上 道太四 徳仲上 尊林尺 崇仲上□  □ □ □ □ □ □ □
  南工 持林尺 王仲上 化太四 斯林尺 民仲上 是黄合 宗太四□  □ □ □ □ □ □ □
  黄合 祀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精南工 纯林尺 并太四 隆仲上□  □  □ □ □ □ □ □
  黄六 其南工 来林尺 格仲上 于林尺 昭仲上 圣黄合 容太四□ □ □ □ □ □ □  □
  奠帛初献乐奏寜和之曲有舞
  太四 生仲上 民林尺 来仲上 谁太四 底黄合 其仲上 盛太四□ □ □ □ □ □ □  □
  南工 师林尺 神仲上 明太四 度黄合 越太四 前仲上 圣太四□ □ □ □ □ □ □  □
  仲上 帛太四 具仲上 成林尺 礼黄合 容太四 斯林尺 称仲上□  □ □ □ □ □ □ □
  太四 稷南工 非黄六 馨林尺 维南工 神林尺 之仲上 听太四□  □ □ □ □ □ □ □
  亚献乐奏安和之曲有舞
  太四 哉仲上 圣黄合太四 实南工 天林尺 生仲上 徳太四□  □ □ □ □ □ □ □
  仲上 乐太四 以仲上 崇林尺仲上 祀太四 无林尺 斁仲上□  □ □ □ □ □ □ □
  黄六 酤南工 维林尺 馨仲上 嘉林尺 牲仲上 孔黄合 硕太四□  □ □ □ □ □ □ □
  太四 羞南工 神黄六 明林尺 庶南工 几林尺 昭仲上 格太四□  □ □ □ □ □ □ □
  终献乐奏景和之曲有舞
  仲上 王南工 宗林尺 师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物太四 轨黄合□  □  □ □ □ □ □ □
  黄六 之南工 洋林尺 洋仲上 神林尺 其仲上 寜太四 止黄合□ □ □ □ □ □ □ □
  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维南工 清林尺 且太四 㫖仲上□ □ □ □ □ □ □ □
  仲上 献太四 维林尺 三仲上 于黄六 嘻南工 成林尺 礼仲上□  □ □ □ □ □ □ □
  彻馔乐奏咸和之曲
  牺仲上 象太四 在仲上 前林尺 豆太四 笾仲上 在黄合 列太四□  □ □ □ □ □ □ □
  太四 享南工 以林尺 荐仲上 既仲上 芬林尺 既太四 洁仲上□  □ □ □ □ □ □ □
  黄合 成太四 乐仲上 备太四 人南工 和林尺 神仲上 悦太四□  □ □ □ □ □ □ □
  黄合 则太四 受仲上 福林尺 率黄六 遵南工 无林尺 越仲上□  □ □ □ □ □ □ □
  送神乐奏咸和之曲
  有太四 严南工 学林尺 宫仲上 四黄合 方太四 来仲上 宗太四□  □ □ □ □ □ □ □
  黄六 恭南工 祀林尺 事仲上 威南工 仪林尺 雍仲上 雍太四□  □ □ □ □ □ □ □
  仲上 兹林尺 维南工 馨林尺 神仲上 驭太四 还林尺 复仲上□  □ □ □ □ □ □ □
  黄六 禋南工 斯林尺 毕仲上南工 膺林尺 百仲上 福太四□  □ □ □ □ □ □ □
  望瘗与送神同






  頖宫礼乐疏卷四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頖宫礼乐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