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卷 中华文库
← |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八卷 | 黄帝内经 素问第十九卷 佚名 |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卷 |
天元纪大论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馀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馀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 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之合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 丑未之岁,上见太阴。 寅申之岁,上见少阳。 卯酉之岁,上见阳明。 辰戌之岁,上见太阳。 己亥之岁,上见厥阴。 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五运行大论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 丑未之上,太阴主之。 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 辰戌之上,太阳主之。 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歧伯曰︰昭乎哉问也。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歧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左右者,诸上。 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 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 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 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 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 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歧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 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 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 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 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 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 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歧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馀而复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歧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妛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 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 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歧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歧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
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歧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歧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也。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歧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倦,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真,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歧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歧伯曰︰气有馀,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六微旨大论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歧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歧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馀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歧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歧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歧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汽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汽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歧伯曰︰亢则害,承迺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歧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歧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歧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歧伯曰︰天之与会也。
故天元册曰︰天符。天符岁会何如。
歧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歧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歧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歧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歧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歧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歧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 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 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 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歧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歧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歧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歧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
歧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歧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