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类苑/卷28 中华文库
目录 | 事实类苑 | |
◀上一卷 | 卷二十八 官职仪制(三) | 下一卷▶ |
◆官职仪制(四)
武臣赐笏头带
太宗命创方团球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明道初,张徐公为枢密使兼待中,独得赐之。皇祐初,李侍中用和以叔舅蕲赐,时王侍中贻永为枢密院,遂并赐之。其后曹侍中亦以叔舅而赐焉。
对赐
凡拜职入谢,多有对赐,拜官加勋封谢恩,虽二府亦无有。景德初,王冀公以参知政事判大名府,召还,加邑封,时契丹方讲好,真宗欲重其事,冀公入谢,特命以衣带鞍马赐之。自后二府转官,加阶勋封邑入谢,并有对赐。
郊礼召耆德侍祠
皇祐二年,仁宗始祀明堂,范文正公时守杭州,而杜正献致政居南都,蒋侍郎希鲁致仕居苏州,皆年老体康。范公建言,朝廷阔礼,宜召元老旧德陪祀,供帐都亭驿以待焉。二公卒不至。加赐衣带器币,赐一子出身。自后前两府执政者,大礼前率有诏召之,然亦无至者。礼毕,皆赐衣带器币焉。
二府拜恩诣景灵宫谢
文穆王冀公,天圣初再为相,既拜命谢恩,即请诣景灵宫奉真殿朝谢真宗皇帝。冀公仍以五百千建置道场,托先公为斋文,其略曰:“奉讳之初,谢病于外,临西宫而莫及,企南狩以方遥。”失其本,馀不尽记。自后二府初拜恩入谢,即诣景灵,踵冀公故事也。
都省议事仪式
先公尝言,自太祖临御以来,百司人吏,艰于选补,繇是台省旧规,渐成废坠。吾前忝罢右仆射,省中并非旧吏,惟私名散官三数人主掌按籍而已。其举措祗应山野,逮其询省中故事,则懵然莫知也。适会敕下,集三省官议事,省吏以状白,吾诘之曰:“三省官议事,仆射入省乎?”曰:“不知也。”“台省官与丞郎尚书杂坐乎?”曰:“不知也。”“掌名表郎官与监议御史何向而坐?”曰:“不知也。”“左右丞与尚书坐孰为主?”曰:“不知也。”吾为主客郎中掌诰日,时吏部尚书张公昭、兵部尚书李公俦、左丞赵公上交、中丞刘公温叟、致仕杨尚书昭,以耆儒硕德,俱在班列,屡陪诸公于都省议事。大凡在内庭,论职不论官,入都省,论官不论职。如翰林学士文明学士、枢密、直学士、三司副使并同上。带两省官及都省官,遇议事之日,入都省,并缀本班坐。此论官不论职也,如郎中则向郎中坐,谏议则向谏议坐也。每议事,所司于都堂陈帟幕,具酒馔,设左右丞坐于堂之东北,面南向。设御史中丞坐于堂之西北,面南向。设六尚书侍郎坐于堂之东厢,面西向。设两省尚侍给事谏议坐于堂之西厢,面东向。如两省有侍郎,则改左右尚侍坐。设知名表郎官坐于堂之东南,面北向。设监议御史坐于堂之西南,面北向。又设左右司郎中员外坐于左右丞后,设三院御史坐于中丞之后,设诸行郎中员外坐于尚书侍郎之后,设左右司谏正言坐于给舍谏议之后,并重行异位。故事,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是为四相。自唐开元之后,仆射参知政事,然非军国大事,本省会议事之日,三省官早赴省就次,所司先以议事遍呈诸官,略知大意,然后所司引知名表郎官执黄卷黄卷即所议事。升厅,就本位。次引小两省官就本位,次引郎中员外就本位,次引三院御史就本位,次引两省官,次引尚书侍郎,次引御史中丞,各就本位,然后左右丞升厅。所司抗声曰:“揖”,群官对揖讫,各就坐。知名表郎官以黄卷授所司,所司捧诣左右丞,如左右丞阙,即次判都省官一人事。左右丞执卷展读讫,然后授于中丞,于尚书侍郎,迤逦展读讫,复授于名表郎官。始命茶酒进食,再行酒进食,所司抗声曰:“揖”,揖讫,群官方饮酒,爵止于三行,后或以喧哗不设。食饮毕,所司捧笔砚立于左右丞之前,一吏抗声曰:“请定讫”,左右丞捧笔叩头。所司曰:“揖”,左右丞与群官揖讫,然后以一幅纸写所议事节,署名于其下,迤逦授于回坐监议御史,命一吏抗声曰:“有所见不同者,请不押押字。”在坐如有异议,不问官位高卑,并于进状论,别侯进止。后食讫,所司复抗声曰:“食毕,揖”,群官对揖,各降阶出,就本次以所议事可否,共列状进入,以高者为表首。如诸司三品以上,并入省议事,即诸司三品坐于尚书侍郎之南,东官一品坐尚书侍郎之前,武班二品,坐于给舍之南,并同席异位。如议大事,仆射御史大夫入省,惟仆射鞍辔至厅下马,馀官并门外下马,设仆射大夫位于左右丞之前,并行异位,揖毕,押字,皆仆射专之矣。故徐骑省铉博古之士,多知典故,亦言在江南见旧儒所说议事次第,与吾略同,命写一图子授与省吏,即不知此辈能遵守否?已上并见春明退朝录。
南郊执仗兵士
梁开平二年南郊,执仪仗兵士计二千九百七十人。建隆四年南郊,执仪仗兵士一万三千六百人,太常寺鼓吹等二千六百四人,太仆寺推驾兵士六百八十二人,六军执擎人员兵士五百五十二人,左右金吾卫仗各一百二十五人,左金吾仗三百五十八人、右金吾仗三百五十九人,殿中省押番人员并执擎兵士共五百三十一人,司天台一百六十二人,八司都司四千三百七十三人,合兵部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三人。出金坡遗事。
中书密院执政官非假日不得私第见客
庆历三年九月丁丑,知谏院蔡襄上言,自今中书枢密院执政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见客,欲询访外事者,听呼召。从之。见涑水纪闻。以上五字据明抄本增。
太祖令文武臣入见谢毕乃得诣正衙
旧制,文武群臣由一命而上,自外至京,必先诣正衙,见讫,乃得入见。辞谢,亦如之。太祖皇帝御极之初,亲总庶务,尝驿召一边臣入对,将授以方略,讶其到阙已数日而未见。左右或奏以未过正衙,太祖意不平之,乃令自今皆入见谢毕,乃得诣正衙,遂为定制。出涑水纪闻。以上五字据明抄本增。
枢密院别撰时政记
左右史所以记言动也,然则王者之密画切问,弼臣之佥谐献纳,外廷分职,莫克与闻,则中书有时政记,得以详述焉。近制,参知政事二员,共掌其任,复有群司上殿奏事,及亲奉德音,或特出宸断,可以训俗示后者,月终录送中书同编纂,编讫奏御,宣付史馆。景德、祥符中,知枢密院王公钦若、陈公尧叟请自今枢密院所睹嘉言美德,更不录送中书,愿别为时政记。从之。金坡遗事。
译经润文使
太平兴国中,始置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延梵学僧翻译新经。始以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公洎润色之。后赵文定、杨文公、晁文庄、李尚书维,皆为译经润文官。天禧中,宰相丁晋公始为使。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为使,自后宰相继领之,然降麻不入衔。庆历三年,吕许公罢相,以司徒为译经润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后乃降麻入衔。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浸重,每岁诞节,必进新经。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翻译,谓之开堂,亦唐之清流尽在也。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集以进新经,谓之闲堂。
太常寺官
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太常置卿一员,少卿二员,博士四员。祥符中,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合唐之卿数矣。天圣元年改同判院为同知院,即博士也。
宰相带馆职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带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三馆职,唯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迺得之。赵令初拜,止独相,领集贤殿大学士,续兼监修国史,久之,迁昭文馆。薛文惠与沈恭惠并相,薛自参政领监修,相仍旧,而沈领集贤。毕文简与寇忠愍并相,而毕领监修,寇领集贤。王太尉相,止领集贤。近时王文惠、庞庄敏初拜及独相,悉兼昭文、修史二职,非旧制也。
文臣自使相除枢相罢节还旧官
文臣自使相除枢相,罢节而还旧官。景祐元年,王沂公自使相带检校官,复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庆历七年,夏郑公自使相入枢,仍带节度使,亦非旧制也。
文臣为使相节度使
太祖、太宗时,文臣为使相,唯赵令一人。真宗时,寇莱公、王冀公二人,节度使李南阳一人。乾兴后,难遽数矣。
文臣换武
唐文武参用,袁滋自尚书右丞出华州刺史,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如是者数人。本朝颇循其制,工部侍郎王公明兼黄州刺史,给事中乔公维岳换海州刺史,三司使、尚书左丞李公士衡换同州观察使,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陈公尧咨换宿州观察使。如钱邓州及庆历初,韩、范、庞、王四公,皆换观察使,以用兵擢之也。龙图阁直学士马公季良换秦州防御使,非美誉也。
武臣换文
武臣换文资者,太宗时,白州刺史钱昱换秘书监,迁工部侍郎,复换观察使。
王冀公为大资政请铸印不许
真宗优待王冀公,景德中,罢参知政事,始置资政殿学士以命之。宰相寇莱公颇抑之,班翰林之下,乃命为大学士。冀公请铸印,不许,遂领尚书省,自有印也。
太尉在三师之下
太尉旧在三师之下,繇唐以来,以上公为重。李光弼自司空为太尉,薨,赠太保。郭子仪自司徒为太尉,薨,赠太师。李德裕自司徒为太尉,皆以超拜。李载义自司徒为太保,王智兴自司徒为太傅,二人卒,俱赠太尉。是以上公宠待宗臣,馀虽有功,可迁保、傅,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五代至国初,节度皆自检校太傅迁太尉,太尉迁太师,然无升秩明文。
不历郎官为大谏
唐姚南仲不历尚书、侍郎,而入府便为仆射。近世郑文肃、刘丞相、张尚书方平、王宣徽拱辰、滕侍读甫、吕给事惠卿、邓中丞润父,皆不历郎中、员外而便为谏议大夫。
迁郎曹
尚书省二十四司,唐世以事简者兼学士、舍人,本朝唯重左曹,名曹馆职,提点刑狱例得名曹,而开封府判官转运使得名曹,又迁左曹。学士、舍人待诏迁二资,带史撰更得优迁,如王原叔自工部郎中迁吏部郎中是也。朝官带史馆,亦得优迁,李邯郸自博士为礼部员外郎,贾魏公自司封员外郎为礼部郎中是也。已上并出春明退朝录。
侍制更直
皇祐初,三司出绢数十万收布谷粟,转运司均配人户,变纳见钱,期限甚促。韩魏公以军储不乏,请满岁方输官,仍免配坊郭第四第五等户,乡村亦听以斛斗折纳。于是人力舒缓,无逼迫之忧。见忠献魏王别录。
宣徽使位枢密使下
宣徽使旧亚枢密使,在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之上。咸平中,周莹拜宣徽使,有所畏避,因陈愿居其下,先帝从之,遂为常制,自莹始也。出沂国文正公笔录。
驾亲临问臣僚
邢昺尝被疾,请告,真宗亲临问,赐药一奁,银器千两,彩千匹。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问疾临奠,帝不亲行,惟昺与郭贽以恩旧,特用此礼,儒者荣之。邢止问疾,郭止复临丧。杨文公谈苑。
两府亲戚回避
国朝旧制,父子兄弟及亲近之在两府者,与侍从执政之官,必相回避。熙宁初,吕公弼为枢密使,其弟公著除御史中丞,制曰:“久欲登于近用,尚有避于当涂。”公弼闻之,义不能安,遂乞罢枢府。久之,以观文学士知并州。
又
韩魏公掌诰,妻父入参大政,引唐独孤郁、权德舆故事,恳求解职,太宗览奏称叹,除集贤殿修撰。赵公罢,公复职,诏冠西掖,亲择牯犀带以赐之。今丞相陈公尧叟作相,婿王举正;晏殊作相,婿杨察;忠献韩公执政,婿李淑,皆引公之请为法,改以他职。见忠献魏王别录。
具员
具员用小方册子,可五六寸,盖置于怀袖也。每官位以黄纸褾隔之,一亲王,二中书,三枢密院,四使相节度使,五仆射尚书,六三司使,七翰林侍讲、侍读、密直龙图阁学士,八中丞、丞郎、给舍、谏议、待制,九留后、观察、防御使。出蓬山志。
军巡马步院用文吏
先是军巡及马步院判官,皆用郡府吏。建隆元年,始诏两京军巡、诸州马步院判官,令吏部流内铨择选人无遗阙者,听减两选补之,始用文吏也。
定合班仪
建隆三年,重定合班仪,升六曹侍郎在给事舍人之上,郎中在补阙之上,员外郎在拾遗之上,节使在六曹侍郎之上,中书侍郎之下。故事,北省官为侍从班,五品押南省四品,四品押南省五品,节使在诸司三品之下,至是改焉。
赐百官冬服
建隆三年十月,赐文武常参官冬服,累朝止赐将相翰林学士诸军大校,至是太祖曰:“冬服不及百官,甚无谓也。”故赐之。
一品致仕官缀班
建隆四年,诏一品致仕官,曾带同平章事者,每遇朝会,宜缀中书门下班。是时,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等来陪祀,故下是诏。
罢代判官
乾德二年,诏诸州长吏或有须籍人代判者,即于宾佐中择公干者充,不得更任元从人。先是,承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多武夫,皆不知书,所至必自置吏,谓之代判。政事一以委之,用权不法,太祖知其弊,至是罢之。
台省寺官以三周转官
乾德四年,诏御史台、吏部流内铨南曹、刑部大理寺,自少卿郎中员外郎知杂侍御史以下,及丞簿司直评事等,并以三周年为满。须常在本司莅事者,至月限满,即与转官。
常参官朝官
诏京朝官将命出入,及受代归阙者,宜令中书舍人郭贽、膳部知杂事滕中正、户部郎中雷德骧,同考校劳绩及铨量材器,候有阙中书,类能以授之。先是常参官,自一品以下,皆谓之京官。未常参官,谓之未常参官。近代以常参官为朝官,未常参官为京官,故有朝官之目。
登闻检院
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院,东延恩匦为崇仁检,南招谏匦为思谏检,西申冤匦为申明检,北通玄匦为招贤检。
选人赴调求职官
淳化五年十一月,诏吏部选人赴调,并须于京朝内求一人为职官,用府县诸司监印。
诏敕藏敕书楼
六月,诏天下,前后诏敕,并藏于敕书楼,著以籍。受代日,交相付,仍于印纸历及南曹历内批书。
群臣入阁
十二月朔,太宗御文德殿,群臣入阁,礼毕,百官廊下飧。唐制,朔望,天子御宣德殿,授百官起居,诸司奏事,仗卫如式。敬宗始于紫宸为入阁之仪,五代以来,礼容多阙,至是始复旧。已上见国朝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