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24 中华文库
← | 讣请设则篇第二十三 |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作者:道宣 |
主客相待篇第二十五(四仪法附) |
《资》:释导俗篇。导,谓能化之法;俗,即所化之机。以法接机,必遵正教;备舒轨度,故曰化方。 |
- 道俗相济彰益
【通标】夫道俗相资,有逾影响。虽形法两别,而所趣攸同。《资》:谓道修解脱因,俗结解脱缘;行分迟速,求脱不殊;或可同归三宝,共弘正化,而为所趣,颇合下文。【广释:㈠释相资:①明道假俗资】是故沙门处世,道缘须立。若不假彼外护,则无附法之心。【②明俗须道济】既能受供资身。理须以法济俗。【㈡释所趣:①佛宝】故得光显佛日,【②法僧二宝】住持像运。《资》:通贯上下。使正法隐而重流。僧徒灭而更立者。其在兹乎。
- 末世无法成滥
【叙妄作】而浇末寡识寔多。明律知时人少。凡厥施化,止出喉心。于彼正教,都无诠述。【彰过失】所以事起非法。言成讹滥,反生不善。何名引接。皆由自无方寸,师心结法。《资》:推妄所以。【引证】故《善见》云:【㈠随流俗】随逐恶者,皆由无智。【㈡谤法】妄解佛教,诽谤如来。【㈢造业】作诸恶业,广生邪见。
- 开章释
今以箴诲未闻,显扬圣旨。【教道】初明说法轨仪受戒方法。次辨生缘奉敬。《资》:对俗所行;【教俗】后明士女入寺正式。《资》:令僧传告。
说法轨仪受戒方法
说法仪式
劝护受施
初中《大集》云:【劝俗护法】《资》:以佛赞故。无量众生白佛,护持法故。佛赞言:善哉!诸大檀越。[1]【诫道受施:㈠初示诫】又云:破戒比丘处众说法不得受信施。如葶苈子。【㈡释破相】破戒相者,乃至受畜八不净物。【㈢示恶名】名滓、曲、幻、贼、醉、旃陀罗等沙门也。广如三十一卷中说。
- ↑ 《资》:《经》云:若有人能护持法,当知是人,乃是十方诸佛大檀越也。
诸说是非
《四分》:【开撮要】为檀越说法。听说契经及分别义。得不具说文句。【制非法】《资》:有六种:不得二比丘同一高座说法,《资》:二人同座,尊无二故,复喧乱故;或共相诤,或说义互求长短,或共相逼切,或二人同声合呗《资》:不能合呗,无所辨故;及歌咏声说法等。《资》:歌声过失,如文自列。因说歌声有五过。一自贪著声。二令闻者生爱。三令他习学。四令俗人生慢心。五以乱定意。《资》:五过,初后损己,馀并损他。【开略说】若说法人少,应次第请说。《资》:虽依次请,亦须选能。下至一偈诸恶莫作等。[1]【明设座】夜集说法座高卑无在。《资》:或是逼夜,不暇陈设,故开随坐。
- ↑ 《资》:《智论》云:少德无智慧,不应处高座;如豺见师子,窜伏不敢出;大智无所畏,应处师子座;譬如师子吼,众兽皆怖畏。必为他请,准此自量;当须无畏,勿令窜伏。
登座仪式
《三千威仪》:上高座读经先礼佛。次礼经法及上座。后在座正坐,向上座坐。楗稚声绝先赞偈呗。如法而说。若不如法问、不如法听,便止。《资》:六法:初礼三宝;二升高座;三打磬静众(今多打木)。四赞呗(文是自作,今并他作,声绝秉炉说偈祈请等)。五正说;六观机进止,问听如法,乐闻应说(文中不明下座,今加续之)。七说竟回向;八复作赞呗;九下座礼辞。[1]《资》:最初,鸣钟集众,总为十法。今时讲导,宜依此式。
- ↑ 《资》:《僧传》云:周僧妙,每讲下座,必合掌忏悔云:佛意难知,岂凡夫所测;今所说者,传受先师,未敢专辄;乞大众,于斯法义,若是若非,布施欢喜。
筹量称机
《毗尼母》云:【明量众取解为先】说法比丘应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若闻深法得解,应为说深。谓五分[1]十二因缘涅槃等论。浅法者谓布施持戒生天等论。若众乐浅不乐深,不益前人名恶说,反此名善说。【明解音义】又应知文义之句、男女之音(云云)。《资》:以男女性乖,事业乃异;随其品类,言相须分;差互混同,不名善说。【教用心:㈠远离三心】《资》:贪、纵,慢也;又应除贪心。《资》:若为名闻利养眷属,皆是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㈡成就四心】心应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2]。立此等心,乃至一四句。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资》:能如是者,始可说法;炫学矜能,俱为谤佛。【教安详】又不应起怖心。何以故。怖心说法令身疲顿、音不辨了、言不次比、说法不妙、义亦难解,应庠序安心为说。《资》:怖心五过,不怖反之。【令警众】又应为众说厌患法、远离法,观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等,如第七卷中。《资》:说厌患法,不令著世故。
- ↑ 《资》:《论》自解云:深法者,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云五阴非也)。
- ↑ 《资》:《般若》云:云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法华》云:大慈悲为室(对今慈、喜),柔和忍辱衣(利益),诸法空为座(不动)。
摄众如非
《涅槃》:【诫贪利】若比丘为利养故说法,所有徒众亦效是师,是人如是便自坏众。《资》:徒众效师,从上所好。今时滥窃,贪利多求,聚首为非;后生仿效,伤毁佛法,自坏坏他。[1]悲哉!【释三众】众有三种:一破戒杂僧者,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坐起行来,同其事业。《资》:初虽持戒,由心为利,与破戒同住,故云杂也。二愚痴僧,在兰若处诸根不利,少欲乞食,于自恣说戒日,教诸弟子清净忏悔。见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净忏悔,而便与共说戒自恣。《资》:二既少欲,应不贪利;但是根钝,不教馀人,故云愚痴。云何清净僧?不染利养善知戒相。《资》:三不染利养,复善戒相,纠举自他,故云清净。【释上善知戒相:㈠知重】云何知重?如四重禁,出家不作,作者非沙门释子。【㈡知轻】云何知轻者?三谏能止等。《资》:且举次篇谏戒,摄下威仪杂相,无不通达。【㈢非律】非律不证者,若有赞说受用不净物者,不共同止。《资》:略举不净,自馀非法,例皆摈举,独不随流。【㈣是律】是律应证者,若学戒律,不近破戒,见顺律者心生欢喜,善能解说。《资》:远恶欣善,如法而说。是名律师善解一字。《资》:以律训法,总含大小开遮重轻;故虽博通,指归一字。【明缘开犯遮】若为利益众生,至非法处。《资》:此谓出家菩萨,在尘不染,可得行之;若是声闻,不应为也。《资》:声闻自摄,恐遭欲染,故制不为。
《资》:如上三众,今时尚无愚杂,况清净耶!僧宗覆灭,佛法安寄?呜呼!
- ↑ 《资》:《杨子》所谓:“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教诫说法
《杂含》云:【示摄众限齐】一法师,得受六十新学比丘,教诫说法。《资》:恐其更多,难于训诲,无益及他;必力能博济,不在言限;故古之高僧,千徒匝座。当量才力,更审自心;勿贪眷属,以图声望;此乃畜因,终当自坠。【明非问不答】佛告比丘:有问命终者,徒劳耳,非如来所乐答者。【似止问之词】夫生有死,何足为怪?当思十二缘行,《资》:三世因果,生死相续,从缘故空;知生虚妄,死复何有?疾得度此。《资》:达妄修真,得脱生死,故云度此也。《僧祇》:【明道俗违犯】若有违佛语者,比丘犯罪。白衣知如之何。[1]《资》:以无名相,莫测来报;意彰复重,令诫俗流。
- ↑ 《资》:彼因比丘与白衣行非,比丘比丘尼犯夷;白衣无戒,不犯,故曰知如之何。
受利可不
《五百问》云:若希望心,为人读经说法得物,犯舍堕。《资》:为利说法,即是邪命。无心贪不犯。《资》:贪心难识,幸勿自欺。无衣得取。
入房请问
《三千威仪》云:【入师房请问之法】入他房一于外弹指。《资》:警内令知也。二当脱帽。三作礼。四正念住,《资》:无馀想也。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经。【问经】入问经五事:一如法下床问。《资》:从座起故。二不得共坐。三不解当直问。四不念外缘。《资》:须谛受故。五设解头面作礼,《资》:谢开示故;反向出户。《资》:不背师故。
能说随宜
明撮要
《毗尼母》云:既听说十二部经,欲示现此义,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抄撰好辞直说,不知如何。佛言:听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资》:同前《四分》;此委引本缘,以彰开意。
明适时
《涅槃》云:【诫令重法,八缘不说】若有受持读诵书写演说,莫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及灭佛法、炽然世法而说。【明不听所以】何以故。由非时非处等而说法者,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资》:今时讲说,多堕诸过;非人天师,是恶知识。
明训俗
《杂宝藏》:【七施】为俗人说七种施法不损财:一眼、《资》:谓慈眼视父母师长等,当来获天眼,成佛得佛眼。二色、《资》:和颜悦色,当来得端正,成佛金色身。三言、《资》:善言语,当来言词辩了,成佛获四辩。四身、《资》:身起迎逆礼拜等,当来得堂堂之貌,成佛得三身。五心、《资》:心善好,当来不狂乱,成佛得一切智。六床座、《资》:(己床与人暂坐)。当来七宝床,成佛师子座。七房舍,《资》:(己房留他暂宿)。当来得自然宫殿,成佛获四禅室。各各果报乃至佛尚无尽。《资》:今以各各二句,总而括之。
明自行
《智论》:佛说法已,常教诸比丘入禅定,《资》:说已入禅;大乘垂则,严勖后来。己之所说身亦自行。《资》:儒中 ,君子言之不出,耻躬不逮;又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况佛法修真,言行相反。深嗟彼徒,那无惭色。
明随机
《大集》云:【为乐总好略之机,摄多为一说】若四真谛是一念证者。则为一切众生说一行一法。【对乐别好广之机,开一为多说】乃至种种因缘调伏不一,故便说种种法,八万[1]法聚差别。《资》:引佛说法,取悟为先;随宜权巧,令后学之。
- ↑ 《资》:或二或三,乃至八万。若据经云:无量无数方便,亦何止上数;言八万者,真谛云:佛始成道,终至涅槃;经三百五十度说法,一一皆具六波罗蜜,成二千一百;一一皆配四大、六尘、十法,成二万一千;又配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但云八万耳。
为俗门师
《毗尼母》云:【作门师法】若为在家人作师教化作福有五事:一不应檀越舍止住。二不系心贪利。三为别别说法布施持戒八斋等。四不与共娱乐。五不系心常欲相见。《资》:五中,第三所应,馀四不应;四中,第二非利他,馀三防媟慢。【令他尊敬法】又五事,为檀越尊重恭敬:一非亲旧处不往返。二不求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共窃语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时吉日,祠祀鬼神。五不过度所求。《资》:五中,二是下贱;附近权豪,为他走使;四是邪命,馀三并避嫌疑。【入俗威仪法】入俗家五法:一入时语小。二敛身口意。三摄心卑恭而行。四收摄诸根。五威仪庠序生善。【不宜久住法】有九事不应俗家坐:一虽为礼拜,心不恭敬。二虽往迎逆,心不殷重。三虽让令坐,而心不实。四在不恭敬处令坐。五有说法言,心不采录。六虽闻有德,不信受之。七知有甚多,若求与少。八知有美食,反设粗者。九虽供给与,如市易法,并不应坐。反此便坐。《资》:九事,前四轻人,五是慢法,六即无信,馀三悭鄙。【离过用心法:㈠示法】若入聚落应卑恭惭愧。不著六尘摄心行之。【㈡喻显】如高山悬岩,绝险方寸之处而足蹈之,念念生怖更无馀念,临渊亦尔;《资》:高山临渊,喻卑恭摄心;如月行世,动手于空,四方无著等(云云)。《资》:月行动手,喻不著六尘。
存心离过
《十诵》:【教善说】说法人者应一心说,生慈愍心、利益心,庄严语言,次第相续。辩才无尽,随顺诸法实相,为法故说,不为利养。【令诃止】此中上座应观察所说,若不如法说,应呵止。《资》:当观是非,勿随好恶。【听演布】又听取佛经义,庄严言辞,次第解说,其佛经本,当直读诵,莫杂论议。《资》:但不违义,随意广张;述义可尔,临文不听;由是圣敕,不杂凡言。(今有粗心,辄注圣典;准此例决,过非轻细。)《五分》:【受施】白衣说法,欢喜布施者,听之。《资》:先无意故。《十诵》:【说时不得食】说法咒愿赞法时,不得食。《资》:不谛受故。
教导俗式
《萨婆多》:【辞勉施意】若檀越欲作大房舍,应开解示,语令小作。顺少欲法。《资》:为己须勉,若为容多人故作者,不应违意。《资》:为众从之。《四分》:【制邪术】不得将世俗咒术教化。【教正行】当语云。莫向如来塔大小便及除粪扫荡器不净水等。【教向背】若起房舍及耕田种作,当向如来塔。【教受戒】又宜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入塔寺供养比丘僧,受斋法。《资》:白黑各三日,名六斋日。【教行施】佛告檀越。若人慈心以米泔汁荡涤汁,弃著不净虫水中,《资》:文举弃物,以况珍羞;使虫得此食气,得无量福,况复与人。《资》:言虫,以况人类。《智论》:佛申钵受老母臭淀汁。[1]佛受亿耳羹,残度与频婆娑罗王。[2]《善见》:不得受白衣使。若令礼佛、读经、咒愿、集众种种善事,不犯;《资》:受使善事,不犯,馀恶使者吉罗。《资》:以非使故。
- ↑ 《资》:仍引《智论》因缘为证,彼第八云:佛于舍卫受岁竟,阿难从佛,游行诸国,到婆罗城;彼王知佛神德,感动群心;若来至此,谁复乐我?便作制限,若有与佛食,听佛语者,输五百金钱;时佛与阿难乞食,众皆闭门,空钵而出;时有一老使人,持破器,盛臭(米+番)淀谓洮米泊泔。出门弃之;见佛相好,念言: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自降身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乃白佛言:今此弊食,须者可取;佛知其心,申钵受之;佛即微笑,光照天地;阿难问佛,何缘微笑?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后得男子,出家学道,成辟支佛。
- ↑ 《资》:受亿耳羹句绝,彼云:沙弥二十亿耳,以好羹上佛;佛以残与频婆娑罗王,是知佛受已,与则得食,不与则不能消;复次为佛设食,佛未食,人不能消;已食残者,佛与能消。上是《论》文,今但取受羹少物,以证上耳。
随机慰问
《地持》云:【相见慰问】若见众生当即慰问。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言。道路清泰。四大调适卧觉安乐。叹言善来。【随缘咒愿】又随世间巧便语言。咒愿妻子眷属钱财谷米增长具足。见功德者叹施戒等。《四分》:【明待遇病人】若白衣病来寺中应方便喻遣。《资》:可遣即遣,为益彼故。若称誉佛法僧者,随能作为之。《资》:谓有信俗人,无所归者。若死为净伽蓝故,自担弃之。【随俗咒愿】若白衣嚏者,咒愿长寿。《资》:《律》因比丘不咒愿,招讥,故制。
接奉王臣
《僧祇》:【入王众法:㈠制非宜】若入王众不得誉毁军阵射术。【㈡教善语】应云刹利种是上姓。如来应供正遍知常在二家生。《资》:诸佛巧便利物,人尚德行,则于婆罗门姓中生;若尚威势,则于刹帝利姓中生。诸出家人于法力二轮中。赖力轮护故得以自安。【㈢诫触犯】又不得形相他身,云多我慢,当生下趣乃至鸡䐗地狱中等。【㈣听陈意】欲有所论,当说已而去。【㈤示应答】俗人若言,为我礼塔。答言,若忆当礼。如是礼长老比丘亦尔。若受请应言,无障碍当来。《资》:恐有遗忘缘阻,故言皆不定。【明入居士舍:㈠初制不应】若入诸居士富家不得语云。汝坐店肆轻秤小斗欺诳于人。《资》:令他惭耻,失敬信故。【㈡示慰谕】应云。如世尊说二轮之中得食轮已乃转法轮。诸居士等供给衣食是为难事。我依汝等于如来法中修梵行度生死流。皆是汝等信心之恩。《资》:方便引接,发彼善故。【入外道众:㈠初制不应】若入外道众。不得形訾,云邪见无惭愧说其过恶。【㈡示慰谕】应誉实事。云汝等能出家解系缚。舍于俗服冥心空闲。甚是难事。《资》:二节同上。
《资》:此门所明,说法仪式;然事相交杂,不唯说法;或作门师,或是接对,或令教导。又复说法之式,不专导俗;为师训道,义亦同然。事类相投,寄此明耳。
受戒方法
二明受戒法。就中分三。初翻邪三归又分为四。一制意。二忏悔法。三立归法。四总料简。
翻邪三归
制意
初中《涅槃》云。【正明受意】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归。[1]【彰法胜】名一义异[2],或时说三为一[3],说一为三[4]。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显功能】又金翅鸟不啖受三归龙。《资》:故知三宝加护,不为他害;龙畜尚尔,况于人乎!馀如《义钞》。《资》:即受戒法中;《业疏》委备,此不烦引。
- ↑ 《资》:即《多论》云: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故知若受三归,得脱生死。
- ↑ 《资》:彼《经》第五自解云: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此明如来欲示众生常住真心,一体三宝 ,故于方便教中,随宜离合,故云诸佛境界等;既知方便,本为引实;今受三归,无非显性;机虽未达,可使由之;而授者用教,不可不知之。
- ↑ 《资》:《经》云:云何为一?佛告摩诃波阇波提㤭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即得具足;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则供养法;为受用故,则供养僧。
- ↑ 《资》:如《多论》,问: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别?答:虽有一义,相有差别;无师大智,一切功德,是佛宝;尽谛涅槃,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是也。
忏悔法
二忏悔法。【叙意】以信邪来久妄造非法。今创归投必翻邪业。【引示】《阿含》等经并令先悔。《涅槃》云: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1]。如第十卷说[2]。【指法】必论设忏,随时诵习。亦得通用。
立归法
三作法者。《智论》云:【具仪】互跪合掌,【对境】在比丘前(五众得作),《资》:道众望俗,皆是师位,故注通之。【作法】当教言: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资》:归三宝者,是所投也。即发善法。次结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资》:重更嘱累,不令忘失也。《萨婆多》:【示成否】若淳重心,具教无教。《资》:若轻浮心,则无无教故。
总料简
四杂料简。《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1]。《资》:母受兼资于子。《萨婆多》:【简趣】五道皆得受三归,无受戒法[2]。【简时】亦得一年、半年五三日间受之,《资》:五戒须尽形,八戒局日夜;成宗不尔,如下所明。【简法】不得戒也。《资》:如后五八,三归言下即发戒故。
- ↑ 《资》:善神护者,准《大灌顶经》,一归十二天神,总三十六神。
- ↑ 《资》:无受戒者,即彼宗所计;《成论、善见》,龙畜得受五戒;《业疏》云:“《多论》据无知者,人犹不得,何况鬼畜;如馀得者,谓有知解也。”
五戒
二明五戒者分三。一简人是非。二作法差别。三料简之。
简人是非
简得不
初中《成论》云:五逆罪人、贼住、污尼,毗尼中不听作。《资》:据十三难,并是戒障;今明七难,白衣时有,但障十具;故云毗尼不听等;由为恶业所污,亦障圣道,不听出家。若为白衣,得善律仪。《资》:不障五八,故云若为白衣等。不遮修行施戒等善。有世间戒何咎。《资》:自馀六难,边须已受,破局大僧;黄形非畜,重故不论。《萨婆多》中,若有先犯五戒八戒及十具戒而犯重者,更受不得。《资》:《多论》。唯简边罪。(旧云:约未忏为言,非也。边罪永障,何得论忏?《业疏》明忏,自通《成论》七难人耳。)
教发戒
【令示缘境】故先明发戒之缘。[1]《资》:同前具戒,情境皆同,非情唯酒。【叹戒功】《善生》云:此戒甚难。能为沙弥大比丘及菩萨戒作根本。《资》:三戒由生,故是根本,即《善戒经》;不受五戒,不发十戒,乃至展转不发菩萨戒等。戒有五种。随受一分即得一戒。《资》:随人所能多少皆得,若受一戒,名一分优婆塞;二戒名二分,三戒名少分,四戒名多分,五戒名满分;汝今欲受何分之戒。智者随语为受。[2]《资》:先陈戒相,审问所能,然后为受。
- ↑ 《资》:《业疏》云 :将欲受戒,初须为说缘境宽狭;令受者志远,见相明白。
- ↑ 《资》:准《业疏》:三归直授,五戒简人者。以翻邪,初心难拔,宜即引归;若更覆疏,容还旧迹;五戒不尔,先已归正,心性调柔,堪思我倒,故须简略。
作法差别
正纳戒体
二作法者。【陈己名】我某甲。【归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资》:回向境界。【显所期】尽形寿《资》:文举尽寿,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随时自改。【正立誓】为五戒优婆塞。《资》:且举满分,或一分二分,亦在临机;【结归正本】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资》:(此并撮略,《业疏》释之,馀广如彼。)(三说)。《资》:以三宝名,通九十六种;后须显正,非同前滥;由此胜号,外道无故;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资》:前三归誓,正发戒缘;三法才竟 ,即纳戒体;后三归结,是嘱非体。
示相教诫
《智论》:【诫听】戒师应语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资》:亦举三号,令生信奉。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汝当听受。【列相】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能)。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能)。尽形寿不邪淫[1]、不妄语、不饮酒。《资》:五中,前四性戒,有情境发;后一遮戒,非情境发。饮酒放逸,能作四过,故偏禁之。并准上说。【嘱累】是为在家人五戒。【㈠嘱谨护】汝尽形受持,【㈡劝作福】当供养三宝,劝化作诸功德,【㈢令受斋】年三[2]、月六[3]常须持斋,《资》:(今多蔬菜,不节晚食;此虽非斋,犹胜荤血。又有饮水周时,为清斋者,此乃邪术;一切众生,仰食而住;但勿过中,是佛正教。)【㈣教回向】用此功德回施众生果成佛道。
- ↑ 《资》:《俱舍》有四:一他妻,二自妻非道(大道,口道),三非处(非房室中),四非时(怀胎、乳子,受八斋时)。
- ↑ 《资》: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对南洲;又云:此三月恶鬼得势之时,故令修善。)
- ↑ 《资》:按《智论》:初八天王使者下,十四天王太子下,十五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善恶;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尔(小尽准布萨应用初一)。
料简
成论
三料简。《成论》云:随受一二三,皆得律仪。亦开重受,重发得戒,亦随日多少而受。《资》:对反有宗,三皆偏局;一须具受,二不重增,三定尽形。
多论
《多》云:应五众边受[1],不得俗边。
- ↑ 《资》:《疏》云:皆是弘法之人故;俗虽曾受,非故不听。
智论
1、明斋日
《智论》:以六斋日是恶鬼夺人命。日劫初圣人教人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语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资》:六斋缘起,异上《智论》,盖所出不同。先虽奉斋,尽日不食,复无善法;佛因诱接,故为加改。
2、明口过
问:口中四过。何为但有妄语。《资》:若据有部,但发四支;成宗具七,与《论》颇同,故引示之。答:【约义释:㈠正答举一】但举妄语,馀三并摄。【㈡转释举妄】又佛法贵实语。故在先摄也。《资》:恐云:何不于馀三中,趣举一耶?故此释之。【㈢引例】如说十善。为总戒相。别相无量不过中食摄入不贪中。如是准知。《资》:十善摄无量,妄语摄馀三;相比无异,故云准知。
3、示因果
又云:一人生国土,皆共作因缘。谓内法与外法为因缘。如恶口故,地生荆棘;谄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水旱不调,地生砂砾。不作上恶者,地则平正。如弥勒佛时,人行十善,地多珍宝。《资》:文如<随相>,骂戒具释。
总指
《增一》云《资》:意亦同上。:由行十恶故,使外物衰耗,何况内物。《资》:以疏况亲,必招殃祸。广如四十三卷。《中含》第三十三卷《善生长者经》中。明俗人行法及礼事六方。《萨婆多》云。五戒之中酒戒最重。馀广如《善生经》七卷中具明。《资》:下指诸文,不复烦引,须者寻之
八戒
明自他
三明八戒法。《萨婆多》等云:若从五众受必无人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1]。《资》:开心念者,即自誓受。
- ↑ 《资》:《疏》云:非谓常途,故彼文云:若无人时,得心念受,明缘开也。
正受法
作法戒体
次受法者。《智论》云:【教具仪】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正受法】应作是言。《资》:一日一夜,合在三归之下。【㈠称名】我某甲,【㈡归境】今一日一夜,《资》:准下《成论》,受通长短,随人加改。【㈢限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㈣立誓】为净行优婆塞(三说)[1]。某甲归依佛竟乃至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竟。
- ↑ 《资》:《疏》云:言净行者,以所期时,奉持九支,同诸佛故。(又简五戒,不断正淫故。)不言如来正觉者,五戒初离邪缘,故以正隔之;今此重增,复何须也。
忏悔立期
次为忏悔。我某甲若身业口业意业不善贪瞋痴故。若今世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三业清净受行八斋。是则布萨(论云。如此应在受前)。《资》:理合先忏后受。《论》中倒列,故注移之。
说相发愿
次为说相。【正说相】一如诸佛[1]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不饮酒不坐高大床上[2]。不著华鬘璎珞及香涂身熏衣。不自歌舞作乐及故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3]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教发愿】愿持是布萨福报。【㈠离恶趣】愿生生不堕三恶道八难。【㈡拣世报】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㈢示所求】愿诸烦恼尽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增一阿含》:八关斋法,广发大愿。[4]一如三十八卷。具如《钞疏》。《资》:今见《业疏》。
- ↑ 《资》:一一皆言如诸佛者,《疏》云:举圣境所行也;某甲亦如是者,引己同上也。若准《羯磨》云: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能持否?答云:能持。今此所示,全依《智论》;《疏》云:有本云:我某甲一日夜不杀生亦尔者,直述己契 ,上同于佛;不假问答,亦成说相。(今依羯磨说之。)
- ↑ 《资》:又《阿含》八种胜床,金银牙角,严饰故胜;佛师父母,从人故胜;不必高广,并不合坐。西土以华结鬘贯首及用香油涂身,以为美饰;此方须除带佩华璎,脂粉涂面等。
- ↑ 《资》:准文九戒,而言八者;《多论》云:斋以过中不食为体,八事照明,故成斋体(谓以八戒禁防非逸,方显持斋清净,故云照明)。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故言八斋,不言九也;所以不过中食,在后独明。若依《羯磨》,则合高床歌舞为一,过中为八;又《增一》中,过中为第六,合严身观听为一;皆所出不同,随依并得。
- ↑ 《资》:指《增一》者,彼云 :我今以此八关斋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列杂法
《僧祇》:佛告比丘。今是斋日。唤优婆塞净洗浴。著净衣受布萨法。《资》:召受,恐俗缘多而不忆故。《十诵》:聚落上座见俗人来。为说深法示邪正道。应说知见教布施持戒忍辱行。善受持八戒。《资》:俗来因而劝受。《增一》:若受八斋。先忏悔罪后便受戒。《资》:先忏后受,证前所注,非自意故。广如十六卷中。《中含》: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1]。若有恶思不善皆灭。广如《斋经》中[2]。《善生》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馀一切罪皆灭。《资》:《中含》下,三经。并明力用。《成实》云:【㈠明功胜】功德与无漏人等亦得[3]。【㈡明长短并成】随受一二三及日月长短并成[4]。《俱舍》云:【释上第七华璎严身】庄严者除非旧庄严。不生极醉乱心。《资》:服常所用者,故云不生等。《善生》:受八戒不得多,唯独受。《资》:恐人参混,心不专一。泛论归戒,独受为佳;则心不他缘,法无通滥;今多众受,于理虽通,终成非便。[5]《五分》:【教俗不敬道】比丘成就八法[6]。毁三宝及戒。欲不利诸五戒。五戒人应不敬信。【教道不往俗】若优婆塞瞋比丘不往其家。聚落亦尔。《资》:聚落亦尔者,上约一家;合聚皆瞋,比丘不往彼聚。《杂含》云:【示名实】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口说三归是也。《资》:具斯四者,则名实两副矣。
- ↑ 《资》:十号者,如来(仿同先迹)、应供(堪为福田)、正遍知(寂照法界)、明行足(果从因得)、善逝(妙往菩提) 、世间解(达伪通真)、无上士调御丈夫(摄化从道)、天人师(应机授法)、佛(觉悟归真)、世尊(三界独尊)。
- ↑ 《资》:彼云:受斋之日,当习五念 :一当念佛十号;二当念法,三十七道品 ,具足不毁;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三当念戒,一心奉持;五当念天,后生天上,终得泥洹。
- ↑ 《资》:彼引帝释说偈云:六斋神之日,奉持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佛止之曰:若漏尽人,应说此偈;故知天主,福报不及;出有圣人,方堪比拟。
- ↑ 《资》:《疏》云:接俗之教,不可约之是也。(古引《多论》半日不得者,犹执部计,准理皆通。)
- ↑ 《资》:(有云:约授戒人说,安有多师,同时授戒;本无此理,何须制之;又云:受字合作授 ,谬妄之甚。)
- ↑ 《资》:文举前五;毁三宝及戒为四,五不利优婆塞住处(遮部彼所受戒);六作他恶名称;七欲辱彼住处;八以非法为正法,欺诳于人。(或可此三,通以不利改之,故不别举。)若有此八,许令不敬,以无德故。
辨生缘奉敬
恩重难报
二明生缘奉讯法。《五分》:【引缘】毕陵伽父母贫穷以衣食供养。【立制】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1],《资》:即执劳奉事。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服供养,《资》:即供给所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资》:怀抱长养,至于长大,经涉多时;百年勤苦,不报须臾,况多时乎!从令听比丘尽心供养父母。《资》:以道供俗,本是污家;唯许二亲,故云听也。不者得重罪。《资》:得重罪者,违制,吉罗,业道重故。(有云:逆兰,详之。)
- ↑ 《资》:右父左母者,顺阴阳也,或可彼方偏尊母故。(有云:西土以东为尊,左北右南,北是阴故;然入行所向不定,未必如此。)
节量信毁
《僧祇》: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资》:逼令归正故;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资》:必无虚费故。若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资》:无亲可归故。若洗母者,不得触。《资》:触不开亲故。得自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法无异。《资》:养同小众故。一切皆得。[1]
- ↑ 《资》:《唐僧传》云:净脱常担母一头,经书一头;食时,留母树下,入村乞食,用以充继;又齐道纪,亦以经书佛像,老母扫帚,担荷而行;每谓人曰:经不云乎,扫僧地如阎浮,不如佛地一掌许;亲供母者,与登地菩萨齐;人或助担者,纪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劳人;所以身为苦先,幸勿相助。此乃大度,岂比常途;虽教有小违 ,而理归大顺;酬恩竭力,今古无之。
以法开悟
《涅槃》:以佛法僧三事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1]。皆令奉持。乃至自学教人即名护法者。得长寿等。《毗尼母》云:若父母贫苦先受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虽受戒不合与。《资》:贫者先法后食,不贫但法,无所乏故。《四分》:阿难请授爱道戒中云,乳养长大有恩故。《资》:爱道求出家,如来不许,阿难代请之词。佛言。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何况得净信等。《资》:爱道是佛姨母,佛生七日,摩耶命终,姨母乳养长大。爱道在俗,已证初果,故云况得净信。是知生育恩大虽百年肩荷,不报须臾;三宝一闻,即酬重德。故唯佛法,可报劬劳;自外供须,终名直养。
- ↑ 《资》:《北远疏》云:无始皆开,何止七世;但随世俗,且言七耳;即《梵网》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也。
供养感报
《杂宝藏》:慈童女长者家贫独养老母,现世得报缘[1]。鹦鹉孝养盲父母,得成佛缘[2]。《增一》云:【校量功德。】孝顺供养父母功德。与一生补处功德一等。《资》:准知孝养,德唯降佛 。[3]【明恩大】文云: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谓父母也(云云)。《资》:谓虽以善导,罔极难酬,故云不可报;或可教导馀人,可使报恩;父母有恩,故不望报。【结劝】是故比丘常当孝顺供养父母不失时节。当如是学。
- ↑ 《资》:彼《经》第一云:佛言:我于过去世时,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慈童女;父丧卖薪,日得两钱,奉养老母;次得四钱、八钱、十六钱;后欲入海采宝,母即抱捉;子掣手,绝母数根发,遂入海取宝;还发时,有水陆二道,即从陆道去;乃见有城,绀琉璃色,有四玉女,擎四如意珠,作乐来迎;四万岁中,受大快乐(酬上二钱);次复前行,见颇梨城,有八玉女,擎珠来迎,八万岁受乐(酬上四钱);复舍远去,至白银城,十六玉女,擎珠来迎,十六万岁受乐(酬上八钱);又复舍去,至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珠来迎,三十二万岁受乐(酬十六钱);又复舍,去遥见铁城,心生疑怪;遂入铁城,有一人,头戴火轮,舍著童女头上(酬损母发);童女问狱卒言: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答言:世间有人,罪福如汝,然后可代。又问:今狱中颇有受罪如我者否?答言:不可称计,闻已思惟,愿一切受苦者,尽集我身;作是念已,铁轮堕地;狱卒以铁叉打头,命终,生兜率天。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当知父母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无量福。(童女是长者名,非女人也。)
- ↑ 《资》:彼云:过去雪山,有一鹦鹉,父母都盲;时有田主,初种谷时,愿言:与众生共食,鹦鹉子,即常于田采取,以供父母;田主按行苗稼,见诸虫鸟,翦谷穗处;瞋恚,便设网捕,鹦鹉子言:田主先有好心,何见网捕?且田者如母(常生长故),种子如父(相继续故),实语如子(可宝惜故)。田主如王,拥护由己(得自在故)。作是语已,田主欢喜;问言:汝取此谷何为?答言:有盲父母,愿以奉之。佛言:鹦鹉者,我身是;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净饭摩耶是。
- ↑ 《资》:《菩萨戒》云:孝顺至道之法;儒书亦谓至德要道。则万善之总,百行之源。儒释皆然,释门尤切;常当思报,勿得背恩。
供给老病
《五百问》云:父母盲病无人供给。得乞食与半。《资》:《论》举盲病,馀病例然;又但阙所须,不必在病。自能纺绩,《资》:特举微贱,类馀充足,不须强与。与衣食,犯罪。《资》:即吉,同污家故,准此斟量。况为埋藏棺木等。
呼召异俗
《僧祇》:【令改俗】比丘不得唤阿爷、阿郎、阿娘、阿婆、阿兄、阿姊乃至姨姑等。不得唤本俗名。准应优婆塞优婆夷等。《增一》云:【明易姓】四姓入佛法同名为释迦种子。不得依俗姓。比丘当学[1]。《资》:此明离俗已后,不得依本族姓也。《善见》云:【召婢】唤婢为大姊。不得云婢。《资》:既已出家,则非所属;故加美饰,不复本名。阿摩母也。尼者女也。《资》:然此二号,乃是通召女流;《僧祇》所制,即局本时亲属,故不同也。
- ↑ 《资》:彼云:四姓出家,同称释氏;即谓比丘,非关俗士;
没后扶舁
【听舆尸】若父母死,自得舆尸。《增一》云:爱道无常,佛自共罗云各扶床一角。等净饭王泥洹佛亦自舆之[1]。山林岥峨踊没。《资》:引《经》显据。【制变服】比丘不须变服。依常为要。《资》:今时多著彩帛袈裟,乃以布衣为孝服;又云 :僧无服制,但布少粗。是不闻《智论》云:如来着粗布伽梨。传谬至今,愚迷不改。又有白帽素绦,蒲鞋哭杖;仿同鄙俗,一任愚情;睹此明文,早须悛革。
- ↑ 《资》:彼文云:爱道涅槃,佛与阿难、难陀、罗云,举尸;殓时,梵释四王,欲代为之;佛皆不许,为报恩故,净饭亦然。
明士女入寺正式
出立意
三明俗人士女入寺法。先出立意。
【叙寺处清严】息心静默,非喧乱所集。轨法施训,岂漏慢所践。《资》:居静不宜喧,禀训不当慢;此四句,即约行显处也。【明所应为:㈠标境胜】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归奉凭趣,理存规则。【㈡示须法所以】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是敬事仪式,如法亲觐。【示不应为】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非唯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资》:谓无益有损。可不诫哉。
明法式
中国旧法
入寺法
清信士法
1、示正法
(1)礼敬舍恶等法
今依祇洹旧法出。【入寺门二拜,总礼三宝】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礼佛】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资》:今则多称赞佛偈,随所能者,三遍说之。(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礼僧】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资》:户外总礼,如今众堂之处。【诫守慎:㈠叙诫】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捡意则殊。今以俗情捡道意诚非易。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资》:释上自失善利。)又不识因果业报,但得示改恶修善,总知大分。《资》:教随宜诲示。)。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㈡引证】《经》云:【①令舍恶】夫入寺者弃舍刀仗杂物,然后乃入。舍刀仗者去瞋恚众僧心也。舍杂物者去众僧乞求之心。具除两过乃可入寺。【②示行法】顺佛而行。《资》:即右绕;西入东出,佛在我右;偏袒右肩,示有执作之务。不得逆行。《资》:即左绕,反上可知。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资》:示权开也;谓西向有妨,反从东入;佛在我左,颇乖执侍;故今存想,如右无异,则免过也。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资》:假事表心,归依不背也。
(2)想念慎护等法
【念三宝】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资》:佛僧能觉,因果虽分,所觉道同,故云一体。何者?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一体无别矣。《资》:极证名佛,始学名僧;僧现学法,终至佛果;若此待僧,岂容轻侮。(始学时名僧,终满足名佛。僧时未免诸过。佛时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也。《资》:初教念僧,则三宝备矣。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轻悔。宜志心归依自作出家因缘者。《资》:次令念己,与僧不殊;尚当尊己,岂敢慢人。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离诸过:㈠舍㤭慢】低头看地。不得高视(为表下观己身是将来作佛之地。不宜驰散浮生死海)。【㈡止杀害】见地有虫勿误伤杀(念一切众生同是佛因。起不杀行。即是敬信信知因果作长寿缘)。【㈢离触秽】不唾僧地(欲明俗人名为僧地。口尚不应呵毁。欲出家者名唾僧地。况复呵诘众僧。岂非悖逆耶)。《资》:并寄事表法,如注所显。【修净福】当歌呗赞叹(作爱敬乐重因缘也)。若见章土自手除之(事则与僧除粪。法则与僧清过)。《资》:表对亦如注。
(3)有缘暂宿等法
《资》:有五法,【护毁损】若有因缘寺中宿者。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亦勿卧沙门被中(应自设供,供养于僧。岂损他供,自害善器)。【除调戏】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不先卧】沙门未眠不得先寝。为除㤭慢故。【敬僧坐处】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是以《经》中[1],共僧同床半身枯也。如是因缘如别广说。《资》:举况引证,寻文可了。【不后起】若至明晨先沙门起(修恭敬之行)。
- ↑ 《资》:即《宝印手经》,又《文殊问经》云:死坐铁床上。
2、斥非法
(1)示入寺本意
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资》:善根由发故。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资》:心清净故。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资》:期解脱故。
(2)明非法之相
【叙无知】今末法中,善根浅薄,不感圣人示导。仅知有寺而已。不体法意都无敬重佛法、超生因缘、《资》:反上因缘也;供养福田《资》:反上出离轶也。而来入寺也(如此者多,非谓全无敬信者)。【出非法:㈠叙无智造业:①斥聚会】多有人情来往。非法聚会。【②斥侵毁】又在寺止宿坐卧床褥。随意食啖。乞索取借如俗去还;遂意则喜,违心必瞋,系缀胸抱,望当图剥。犹牛羊之抵突。恣顽痴之鄙情。【③斥规夺】或用力势逼掠打扑抄夺。【总示因果】具造恶业必死何疑。一旦横骸,神何可灭。随业受苦永无救护。可共悲哉(非三宝不能救。由此人不可拔)。【㈡明有智获益】若有智之人终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㈢引《经》合证】故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䔧园。斯言实矣。当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资》:《经》文双喻,下云衰利,即合田园。
清信女法
【指同】清信女人入寺,仪式同前。【彰异:㈠指过】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戏共相排荡。持手𢴤人。【㈡示法】必须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碍绝。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由他而办,一何苦哉。应深生鄙悼。若见沙弥礼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此于大僧为小于俗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数。不得以小儿意轻而待接。设有说法,谨当听受。勿复唤名而走使)。《资》:敬沙弥者,恐谓未具,不加敬故。注显可知。
出寺法
【结前】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而行。【正示:㈠教礼辞】所为事讫,辞出寺门,如法作礼(佛前三拜。至门一拜。门外又一拜。若僧少时次第各礼一拜。多者总礼三拜)。【㈡令舍施】凡以秽俗之身。入寺践金刚净刹法地,《资》:金刚坚利之宝,伽蓝福业之地,故以喻焉。自多乖于仪式。若去时须自赎其过,随施多少,示有不空(若布绢香油澡豆华水。下至扫地除粪)。
今师要术
指前标后
此入寺法中国传之矣,《资》:指中国者,前云祇桓旧法故。余更略出护过要术。
正示敬护
明道俗相资
【叙道俗相资】谓一切天人龙鬼是出家人修道之缘。《资》:假彼外护故。一切出家人为天人龙鬼生善境界。《资》:福智由生故。【明互相敬护:㈠道须摄俗】出家人既为四辈生善之处。不得对彼幽显轻有所失。彼四辈既是出家修道之缘。又不得辄便见过。佛已敕竟。假使道人畜妻挟子。供养恭敬如舍利弗大目连等。莫生见过自作失善境之缘也。
诫拾僧过失
【叙道众,志远行薄】凡出家者长标远望。必有出要之期。始尔出家舍俗,焉能已免瑕疵也。【教俗士,取志舍行】智士应以终照远度,略取其道。不应同彼愚小,拾僧过失。【示幽灵同赞】所以天龙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护助众僧者。非僧无过。以克终照远耳[1]。【斥凡俗多讥:㈠叙其愚迷】今人中无察情鉴失之见。情智浅狭意无远达。暂见一过毁辱僧徒。【㈡彰过失:①彰过失】自障出要。【②失善利】违破三归。失于前导。【③招苦报】常行生死,不受道化。【结叹】可谓惑矣。小儿痴矣。
- ↑ 《资》:如《感通传》,韦天告祖师云:天竺诸国,不及此方;此虽犯戒,大涂惭愧;内虽陵外,犹慎护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恼。
叹愚人难化
【正明】然则圣人非不能化。但此人不可化。所以拱手待机熟耳。《资》:此即转释上科不受道化之语。【喻显】如婴儿造恶。父母所以不教者非父母不解善教。婴儿不可教耳。比彼可见。《资》:即上所谓小儿痴是也。(有将婴儿喻比丘非也。)
付嘱传告
诸有同法之俦幸细览而传告。《资》:乍观语势,似总一篇;细详文意,止结此科耳。